小学美术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52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不足;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9-02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切的体会到,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受到了大家的高度重视,而且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美术这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据此展开论述,希望在解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欣喜地看到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打造高质量的美术课堂。

1.1理论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机械性。美术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绘画,而且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小学阶段开设的美术课,既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涉及到绘画,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情况,小学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美术学科学习,如果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1.2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够活跃。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美术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创新意义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而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有效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机械性,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1.3课堂教学方法不够丰富。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自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种多样,然而依然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方法依然相对比较单一,既不利于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应该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1.4学生到大自然实践的机会不多。美术是一门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学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同理,学生进行实践也十分重要。创新是美术的灵魂,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应该反应不同的时代主题,时代是发展的,因此美术也应该不断进行创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十分重要,让学生就学习的知识点展开绘画活动也十分重要,然而到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也十分必要,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才能有更多创新的灵感。而目前小学生到大自然中写生的机会较少,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与培养。

2.解决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的有效策略

上文对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也为了通过美术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这些不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2.1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灵活性。针对目前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存在机械性的情况,教师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的绘画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在提高美术理论知识教学灵活度的过程中,还要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指导,绘画水平是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因此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绘画引起重视,还要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引起重视。

2.2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美术这门艺术的教学来讲显得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该如何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呢?教师应该将多种有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展示出现,然后让学生分析该如何绘画,这样学生就会感觉美术课堂教学十分有趣,自然学生的身心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就显得十分活跃。

2.3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管进行哪一学科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都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美术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美术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抽象的知识点,形象的展示出来,既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绘画活动也对学生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互动讨论;应用

一、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将互动讨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学美术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对美术知识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在互动讨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m学生在互动讨论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的学习效率。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对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互动讨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与引导,使学生放下心理戒备,进而融入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并且在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思维,为今后顺利地进行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明确对话目的,掌握对话时机

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对话目的,掌握对话时机,只有这样才能使互动讨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互动讨论教学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逐渐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靠近,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互动讨论教学的使用频率,太过频繁的使用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师让学生对色彩进行了解时,应该在学生学完基本的色彩知识之后再进行互动讨论教学,避免因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过度使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2.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互动讨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可以应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在学生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为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绘画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每个互动讨论小组的整体水平都保持一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还应该注意对小组人数的把控,尽量让每一个小组人数相同,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每个讨论互动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范围内,这样人数的小组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互补,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的把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将美术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美术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因此,美术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互动讨论时的交流方式,教师应该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融入学生的思想,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交流环境,为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蕴含的美术知识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对美术知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为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帮助。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可以将生活中存在的丰富色彩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色彩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对色彩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互动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互动讨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互动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培培.民间美术走进中学美术课堂之教学实践探索[D].山东理工大学,2014.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艺术感受;教学特点;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是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感知而进行的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美术画面,可以有效的激起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美术教育特点视角出发,美术课程教育应当在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进行开展,进而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来讲,是小学生心理和生理逐步完善的特殊阶段,对于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工作来讲,它对小学生今后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都有着很大影响。小学美术教育是从小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等不同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全面参透。

对于小学生来讲,无论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是审美意识的形成,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核心内容。就目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来讲,它的审美教育特点尤为突出,进而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育又体现出一个重要特点,即综合学科教育的特点,将美术教育与其它形式的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教学内容趋于生活化。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物质原料,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展现相关事物的空间和面积,以便增强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因此,将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较多的启发后,可以促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等,并在不同形式上赋予美更多意义,进而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心里特点。

对于小学生来讲,特别是较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在探索和求知的趋势下,他们可以有效的挖掘出身边事物的隐藏特点,小学生嘛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一时之间很难分辨真实和虚幻,无法全神灌注的进行对事物的分辨。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很容易跳出当前学习规律的束缚,将探索和求知的空间进一步升华,以满足他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如此以来,小学美术教育不得不满足小学生的阶段性这一心里特点。

二、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造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

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讲,对于专业师资队伍的培训,不能是单纯的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还要加强艺术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形成全方位的艺术关联,将舞蹈、音乐、文学等不同的学科,通入到模式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如此以来,这就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美术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景,并不断引导小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展现。通过现实生活和美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为老师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景,还有效的提高了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将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一般情况下是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在进行实践操作(画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至于怎么改进,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课本知识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当学生完全掌握课本知识时,老师可以采取先实践,在图形完成之后,根据图形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空间。此外,外出写生对于美术教学来讲,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还丰富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应用到美术课堂。

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来讲,在小学美术课堂已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如何开展多媒体教学还需要进行掂量思考。例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美术儿童作品,或者是利用网络教学指导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画面的整体感知。

(四)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个性发展与心理差异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关于个性发展的重视尤为重要。对于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小学生的绘画能力扼杀在摇篮里,进而降低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其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讲,是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社会的有效途径,有效的促进了小学生身心发展。从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心理阶段发展来看,不同的时期心理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而从全方位展现美术教学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邵建君.试论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J].学周刊,2016(15):159-160.

[2]徐佳.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分析和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121.

[3]阮昌奇.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04.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4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挥,然而将尝试教学法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发挥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及优势

1.1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方式,教师过多的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将尝试教学法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进行互换,真正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只作为引导作用。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和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1.2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1.2.1小学美术教学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尝试教学法是由教师作为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能够更好地融入教材内容,为美术课堂增添一些趣味性。

1.2.2小学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原因在于小学美术教学注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尝试教学法能够在满足这个教学要求的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内容。

1.2.3小学美术教学需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尝试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逐渐掌握美术知识和技巧,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交流的殿堂。

2.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2.1先尝试后指导。先尝试后指导是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布置的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和尝试,而教师只作为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尝试过程加以指导。小学美术教学强调以练习为主,尝试教学法更能满足这一要求,并且能够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如何绘画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先不讲授绘画方式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对正方体进行观察并尝试着开始绘画,教师只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笔法进行适当指导,这样一来,就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

2.2先练习后讲解。先练习后讲解是指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布置的教学任务先自己练习和认识,然后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加以指导,最后再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小学生的依赖心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脑筋,对美术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掌握绘画技巧的同时,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3先自学后教授。将尝试教学法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尝试教学法中的先自学后教授,让学生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等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和了解度时,再由教师进行教授,这种形式既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学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绘画出自己想要的美术作品。

2.4先理论后实践。尝试教学法中的先理论后实践,其实就是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及技巧告知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初步的认识,最后指导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技巧实际绘画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美术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色彩的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以及自己平时对色彩的了解,画出一副合理的、与学校操场有关的图画,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还能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新知识。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创造力教学培养教学模式

一、小学美术教育为什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学生发散性思维模式的培养得益于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术教育的知识架构立体宽泛。这种特殊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广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能够挖掘自身的隐形资源,发挥自身的想象天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将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延展、变形、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的思维模式,即发散性思维模式。

(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益于小学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的侧重点是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美”的顿悟程度和行为的道德化标准等方面,都将获得深刻的体会和理论认知。这些体会和认知经过教学模式的融合,形成一种合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规范学生的道德标准,使学生能够在标准道德化的体系下,通过观察、记忆、模仿、创造,闪现出独具匠心的灵感、思维、认知、意识,并以具体的表现形式将其物化,推动自身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现。

二、培养学生创造力所应遵循的教学理念

(一)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灵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规划出一个想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国度。

要营造这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就要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由于小学美术教师在审美能力、美学理论、美术素养、创作技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小学生的水平,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高于一切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所在。因此贯彻互敬互爱的教育理念,将会为学生带来一个可以激发自身创造力的自由空间。

目前,很多地方的小学在美术教育方面,都存在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美术教育中关于自由学习体系的构建。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小学美术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同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引领他们走进更为宽广的知识海洋,用知识感染他们,增强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要为学生搭建充满自信的学习平台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盲目地批评学生、严厉地斥责学生都是不可取的。面对小学的想象,教师应该在遵循道德底线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想法,要鼓励他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进行思索,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为了能够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这种想法是异想天开的。与此同时,还要包容学生的古怪意图,善待学生的感性思维,理解他们在想象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疏导。

一般的教师都想当然地根据个人的喜好,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并爱屋及乌地评价他们的想法和思维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自身的衡量标准结合到一起,不能以公正的态度去面对学生的“出格”行为和“逆向”思维,违背了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德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创新式的思考,从而获得自身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要为学生创立手脚并用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想法表现的好坏,也将直接取决于学生对于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创造力的培养同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为学生创立手脑并用的教学新模式。

在强调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裨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将传授知识理论和操作技能同创新思维培养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学弊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的创造意识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能脱离基础教学的范畴。过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只能培养出一批“空想家”。因为创新意识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做铺垫,才能在合理的范畴内提出新的思维规律和行为模式,才能从现存世界的基础事物出发,不断地引申、发展、壮大。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创新意识不仅仅反映在他们所提出的想法中,更体现在他们所创出的学习方式中,新型的学习方式不单单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养成凡事动脑筋的好习惯。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6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作为培养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教学却日益脱离师范轨道,对此需及时作出正确的认识并加以调整改革。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美术课程资源的拓展,高师美术教育的职责在不断扩大,小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大到整个素质教育的推进,它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其“师范性”是不言而喻的,有别于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美术教育。但重新审视高师美术发展现状,发现其已日渐脱离师范轨道,非师范性彰显,向专业美术教育靠拢的趋势并没有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有所减弱。

一、高师美术教育的非师范误区及其弊端

1.课程设置的非师范误区

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直接导致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师范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我国现行四年制高师美术普遍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以名为选修实为限制一门的技能为主,甚至某些师范类美术专业在招生时就打出划分专业的招生计划,吸引了那些一部分上不了美术院校却又想当画家的生源。当前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的非师范性主要体现在:(1)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等理论课程仍未受到重视。(2)教育类课程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小,理论课空洞脱离实际,教育实践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轻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要求。

2.课程、学生评价的非师范误区

正确的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相反,错误的则会起到误导。仅以技能的优劣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而轻视其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甚至忽略不记,明显具有片面性、划一性和非师范性。在这种评价标准下,一方面学生偏离了专业方向,不安心于师范专业,找不到正确的专业定位;另外也导致了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没有抓住师范教育的特性,注重单纯的技能训练,偏重学术性。

二、高师美术教育突出师范性的应对策略

高师美术偏向技能教育正是师范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而轻师范,不能正确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关系的表现。随着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水平的提高,如何突出高师美术师范性,培养合格美术教师成了重要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作出探讨,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师范教育观和学生观

不管是专业美术院校,还是高师美术都有其相对应的培养任务和社会价值,并无高低之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软环境和硬件设施上和前者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专业院校,失去师范特色,会与基础教育脱钩,而重复建设,也只能培养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高师美术要明确服务目标和实际的社会功利目标,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转变好大喜功、追求功利的思想。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自身的价值,认识到成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同样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可大有所为,树立为美术教育事业奋斗的远大目标。

2.重构教育类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基本构成方面是有共识的,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而后两项的知识和技能正是我们所忽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师范类课程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他们规定摄影、版画、油画、雕塑等技能课都是选修课,而艺术史、博物馆教育、社会调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批评理论、媒体课、写作课等则为必修课。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与研究”有更多的课时安排,毕业生展出自己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策划(展示)。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师范教育的特性,扭转重学术轻师范的局面,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素质,加强教师“职业性”教育,使其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一方面,需要增加教育类课程,改变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材教法,增加美术教育学、美术心理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类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相结合,使理论成为实践中动态的理论,而实践成为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实践不要仅仅拘泥于中小学教育实习,在中小学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是有限的,要增加实践的机会必须要扩大实践层面,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宫都可以作为实践基地,在校内也可以举行模拟课堂,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基本的教学、教研能力。在200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台的《本科学生课外12学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除了修完校内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校外获取12学分,旨在鼓励督促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3.调整教师结构,引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

高师美术教育师资多来自专业美术院校,知识结构偏重技能,而教育类知识欠缺,对前沿课程改革缺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师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单是增删一些课程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教学改革、师资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这是不容回避的。所以在现有阶段和条件下,应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习老师;另一方面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校外聘请艺术教育第一战线的、具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定期举办讲座,现身说法,聘请他们担任专业发展导师,与校内教学法教师、教研指导教师一起,形成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共同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发展活动,并定期举行任教素质技能比赛、教学讨论等活动。

4.注重隐性课程,创设高师美术师范文化氛围

突出高师美术的师范性,有效地利用隐性课程的积极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针对学生对于中外美术教育以及美术教育家了解甚少的现状,可以利用学习环境中的文化装饰,宣传介绍美术教育家、优秀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事迹,让这些装饰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7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8

回头看这十年的高考美术教学,有经验更有困惑,有成绩更有责任,有理论更需要建构。今天我们重点对高中美术理论课的讲授方法做一些交流。

一、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美术”两个字,“美”是目的,“术”是手段。“美”是内隐的,“术”是外显的。没有“术”,“美”将无法体现,没有了“美”,“术”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因此,这两个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美术”是一门具有理性、智性和悟性的学科,在高中美术课相对少儿美术课和艺术鉴赏课来讲,本身就是比较枯燥,因为这幅画对无从下手、兴趣为零的学生来讲,要画得准确娴熟,其间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和态度,有方法和坚持,有目标和积累。面向不同基础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在理论课的讲授方面注重些方法技巧。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几个困惑和问题

1.在当前应试高考的美术教育中,我们的美术课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美术鉴赏水平的提高。

“有一个专家”在两年来对十多个省份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做了一些研究,发现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让一个学生能说出中国美术家的名字不超过10个,知名度最高的是唐伯虎,大部分学生对唐伯虎的了解缘于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在学生心目中平均知名度均不到40%,对西方的名家了解稍好一些,梵・高、达・芬奇、毕加索,其实美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

2.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有课程断层,对于学生技能水平全面能力的提高不利。

3.美术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生作品质量和教学大纲不相符,对学生年级缺少一种阶段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

三、γ朗趵砺劭翁玫奶教

美术理论的讲授应注重趣味性和系统性。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中,我们可以思考重新认识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零,基础是零,对未来的自己专业目标是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这与我们课堂教师的引导教育、授课方法及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关系。因此,在高一入门时不能单纯地教条地教些枯燥的技能,同时应该在课堂及其他教学活动中传授一些影响学生情感兴趣的故事和影片,如,中国近代徐悲鸿、刘海粟、齐白石、张大千、梵・高、毕加索等国内外艺术大师的艺路经历。

美术理论知识在高中美术课程的范围内容其实并不多,尤其是色彩教材,但如何把三门专业课联系起来去看,是否学生三年下来理论知识能够系统化,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重视程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高考课程的素描和速写可以同步去开,其实是一体的,都是关于对学生造型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美术学科理论讲授的要点要注重以下几点

1.美术学科理论讲授应注重示范的规范性。我认为美术课和音乐课相比,它更加直观,对于高一、高二学生初学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边讲理论边举例,重点难点的部分有比较直观完美的示范过程,这样可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理论中知识要有联系性,高一上美术课可以先从整体上去讲一讲高中美术课的一些课程内容,并介绍各门课之间的理论联系,让学生清楚为什么开这门课,它的重要性何在?它的联系性何在?比如,高一现在开的素描几何体是一门素描的基础课程内容,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素描静物、五官石膏像等。从这一阶段可以有几个思路重点:(1)这门课可以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素描的开始,它主要在研究物象的透视、形体、结构、质感、体感和光感、量感;(2)正规学习整体的方法步骤,这个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示范中加强规范性。

在示范中体现规范性,体现理解的重点、难点,它更具有说服力,在示范中给学生一些解读,包括看视频,让学生从理论、审美上有了方法和认识的主动性、规范性。从理论角度上讲:高一对美术、素描要有广义狭义的全面理解,素描是一种单色画,对工具材料的介绍,对整体观察方法的引导,绘画最终解决的就是这个观察方法问题。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小学美术理论知识篇10

[关键词]学科艺术教学艺术创造性逻辑性艺术性严谨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具有时间、空间等多种形态,且各种形态都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不仅如此,由于受到种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教学活动除具有基本的规律外,还呈现着随机性、创造性、能动性和个体性等显著特征。所以,具有不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及个性特点的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和文学、美术、音乐一样,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严谨的艺术。它具有其他艺术的功能,又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增加数学知识,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思想,而且还能体验到数学的艺术美,增强数学的艺术修养。

本文从数学学科本身的艺术性和数学学科教学的艺术性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科体系的严谨,数学知识的完整,数学结论的唯一,彰显出数学学科的艺术美

1.学科体系的严谨艺术性

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定义、定理、公式都是劳动人民和无数数学家通过长期实践逐步总结形成的,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维和语言的叙述必须具有逻辑性和准确性,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随意性,这种严密的学科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

2.学科知识的完整艺术性

整个数学体系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或缺少。数学体系中的每一个内容也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如解析几何的直线部分,从有向线段到直线的一般方程,从两点间、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体系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每一部分就像一朵花、一棵常青树、一座小山、一条小溪,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数学知识的融入艺术性

数学知识的融入具有完美的艺术性。代数是一门艺术,平面几何是一门艺术,两者的结合又生成新的艺术――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代数、平面几何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代数和平面几何的完美结合和必然提高,是一种艺术升华。又如立体几何是建立在代数、三角、平面几何基础上的一座艺术建筑,它既具有东方的艺术特色,又具有西方建筑的艺术特色。

4.数学结论的唯一艺术性

一个故事的结论,作家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可以是这种结论,也可以是那种结论。但数学则不然,它的结论相对来说是唯一的,是不能由人来决定是什么结论、什么结果,它是由本身的逻辑和规律必然决定的。

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积极探究教学艺术

教师上数学课,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介绍数学的艺术特点,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的艺术美,领略数学知识的艺术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数学本身都有艺术的特点。所谓数学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美的精湛的教学技巧。它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是教学规律性与教学独创性的完满结合,是求美和求真的和谐统一。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我都在实践这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数学的艺术美。

1.在新授内容时,给学生阐述数学知识的艺术美

创造性是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只有寻找最优的教学活动方式,组成最优的教学结构,去开拓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局面,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之具有艺术魅力。

注重讲授语言的艺术。学生朝气蓬勃,喜欢散文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讲数学知识的语言要适合学生的这种性格特征,把课堂语言整理得符合学生口味。同时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科学、逻辑等性质。

注重提问的艺术。提问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调节教学速度和教学内容的手段,同时通过提问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问设得好,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的艺术美。为此,要精心设计提问。提问是掌握及时、恰当、适中的原则,具备启发性和思考性。好的提问可使学生顺利通过知识的难点,完整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又能经久不忘。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要有艺术性,要有诗情画意。

注重板书的艺术。精心设计板书,从内容到形式努力做到和谐。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板书。板书内容力求少而精,力求形式美,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

2.引导研读数学课本,领略数学知识的艺术美

倡导“三读”,把握整体。所谓“三读”就是“粗读”、“细读”、“精读”。就是通读全文,弄清结构,找出重点难点,对关键词圈点勾划,研读概念、例题,整体把握学习内容。推敲词句,理解概念。一般地说,概念是用有实在意义的词或短语来表达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指导学生认真推敲词句,明确含义。

3.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欣赏艺术

一个单元内容教学完成后,总要安排适量的练习。练习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前一部分内容,并在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练习课不应平铺直叙,既要利用练习课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复习、巩固,又要对已有知识进一步升华。要把练习课上成数学知识的欣赏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式美和内在美。需要提出的是,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对比性和综合性。

4.开展各种数学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