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42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1

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分析工作质量,为患者疾病诊断和治愈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采取质量管理措施,发挥临床医护人员作用、注重与患者交流沟通、按照正确方法采集标本,并严格标本的接收和保存、健全检验科室工作制度。

【关键词】

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样本采集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检验实验室相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患者疾病判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该项工作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其中分析前主要包括检验项目要求、患者准备、样本采集等[1]。加强该部分质量管理控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各项操作,有利于对疾病进行正确判断,为患者治疗创造良好条件。但目前质量管理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采取控制和完善措施,为后续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1.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缺陷

虽然医护人员认识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再加上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导致质量管理仍然存在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忽视与患者进行沟通。医护人员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检验分析前忽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导致患者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不足,对检测项目的内容、意义了解不够,影响检验分析效果提升。或者医生和护士沟通不够,未能明确工作流程,制约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对后续实验室质量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1.2标本采集的方法不当。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遵循规范流程采集标本,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标本质量提升,对后续研究分析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制约工作水平提高。另外,标本接收和保存不到位,受到污染和破坏,影响管理分析效果提升。

1.3相关工作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规范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工作。或者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现有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和执行,对医学检验分析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2.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措施

为应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医学检验和临床疾病治疗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质量管理措施。

2.1发挥临床医护人员作用。项目检查结果贯穿于医疗全过程,临床医生应该熟悉检测项目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检测结果指导自己的日常行动和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诊断、疗效监控工作需要,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三p"试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为阳性,晚期为阴性,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些情况而进行检测,往往会作出错误判断。为此,检验科与临床科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沟通,开具临床检测项目清单,参加病房会诊,提供有效的检测项目信息,让临床医生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资料,对患者疾病进行综合全面判断。另外还要发挥护士的作用,加强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密切与护理人员沟通和联系,重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运送等各环节质量控制,避免出错,为提高质量检测效果奠定基础。

2.2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检验分析前与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饮食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等内容,明确干扰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就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解释,让患者了解和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增进与患者沟通,严格控制饮食,一般空腹12h后采血。甘油三脂检查最好素食3天,避免结果值增高,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糖耐量试验前3天按平时饮食习惯进食,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和正常。药物也会影响检测结果,应该暂停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从而保证结果准确可靠,更好为疾病诊断、分析和治疗提供依据和结论。

2.3按照正确方法采集标本[2]。标本采集时要掌握最佳采集时间,避免受到不必要干扰,掌握正确的采集,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静脉采血取坐位,使用止血带时间不超过1min,血液抽出后注入抗凝管,抗凝管颠倒5-6次,避免小凝块出现,合理确定抗凝剂比例。严格遵循真空采血方法,多管采集按照凝血试验、血常规、血沉、其他检查项目的顺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及可靠。抽血时要防止溶血,避免细胞物质出现变化,实现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把握,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其他标本采集时也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注重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尿液标本采集时要保证尿道口干净,避免白带、经血、粪便混入,留取新鲜中段尿30-50ml。大便检查取黏液、血液部分,痰液检查时避免唾液混入,保证检测标本符合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2.4严格标本的接收和保存[3]。对收到的标本严格核对和签收,确保标本的唯一性标志准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相符合,标本容器正确,细菌培养标本没有受到污染,采集到接收的时间间隔符合要求。只有在确保这些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满足标本采集工作需要,才能为后续检测分析创造良好条件。不合格标本应该退回,合格标本需要进一步处理,不能立即分析的标本严格按照要求封存,避免保存不到位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5健全检验科室工作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标本操作流程,明确仪器使用规范流程,规定检测时间和湿度、温度等各项指标要求,明确检测规范流程,实现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控制和完善。健全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实行责任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做好总结和分析工作,为疾病诊断和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之前,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后续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应该明确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根据具体需要采取完善措施,从而提高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效果,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医学疾病诊断、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素梅.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及对策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8):315.

[2]毛颖华.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1):50-51.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赖以生存的动力,教育已然是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需要我们推动创新教育基地的发展,优化创新教育的资源配置。实验室能够进行实验教学,也能从事重要的科学研究,同时实验室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医学领域,医学实验室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具体理论的运用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同时,医学实验室还担负着培养创新型年轻人才的使命。因此,必须不断更新创新理念和教育理念,更新创新教育体制,研究和建设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的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新体制。

1.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完善,医疗改革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大趋势,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和制度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改革。近几年,医学实验室的制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面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对医学实验室的客观要求还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有:首先,医学实验室的内部管理较为落后在部分医院和高校的医学实验室里有很多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告诫我们要加强关于医学实验室的制度管理。其次,不够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不重视医学实验室中各种设备的检验质量,对室内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限制,没有按时完成室间质量的评价计划。第三,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医学实验室在医学事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医学实验的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有较高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并且要有无私奉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应该向资源集约型实验室转变。转变后的医学实验室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技术,适应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适应重视优秀人才资源的新时代。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实验室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医学实验室需要遵守和适应这些变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保证。

3.关于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思考

医学实验室体制改革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为全面,同时改革的任务复杂而艰巨。通过创新教育理念的转变,新的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形成了新思维之下的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然而医学实验室的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医学实验室和医学教研室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教研室和医学实验室的使用问题上也要避免冲突,也要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互不合作的问题。此外,随着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必须要加强医学实验室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追随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面对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逐渐显现,更应该加强竞争机制的建设,加强管理体制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开启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关于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成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并逐步完善,需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合作,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改革成果。同时,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对改革的指导,加强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力度,统筹协调机构之间的管理,协调各个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积极推动改革进程,将医学实验室的改革方案渗透到每一个机制,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将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到关键阶段。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长期坚持,这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管理制度需要持续革新,管理准则需要持续规范,管理模式需要持续创新,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要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一蹴而就。只要坚持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理念,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就一定能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改变社会大众对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看法,推进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体制的彻底革新。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3

   一、当前临床检验技术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沟通,且互相之间产生矛盾等问题。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并想让临床医师体会到检验技术中一些高度专业化的难度,从而形成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这主要的根源是检验科检验人员和临床科医生缺乏互相的合作关系及检验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沟通[1]。针对上述问题,检验科要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加强检验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检验工作,日益改善检验科和临床科人员的关系;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减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的差别;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能正常使用:检验科自动化仪器使用能力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同时,检验科要认真贯彻“三基”、“三严”的学习方针[2],同时要定期考核。应从检验工作的本色出发,加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职员应对医疗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对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应实行重点培训并严格考核,不断增强检验人员的基本医学知识。检验科要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互动合作与交流,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检验能力。

   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整体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加强对试验室信息系统(LiS)的建设,严格的试验室标准作业程序,同时要求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相关的文件依据,尽量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精确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严格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进行及时处理,尽量避免医疗缺陷和医疗隐患事故的发生。落实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具体情况。院方在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情况应落实到实处,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考核时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也要保证阶段性质量检查得到全面落实。加强医学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联系,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实现相互发展。检验科工作根本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医生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全面准确的医学检验数据[3]。为此,临床科室医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就成为检验科检验人员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检验科人员要积极和临床科室人员不断地进行联系和交流,每次召开质量分析会要邀请资深的临床医师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和有效施行,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三、增强阶段质量控制力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4

一、管理制度的改革与落实

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是医院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为此,检验科需要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检验科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它们对检验科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然而还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1.制度要落实到实处。

不能作为上墙和检查宣传之用,要铭刻在每一位检验工作人员的心中,作为判定医学检验工作者的标准之一,使每一个检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按照标准办事要让规章制度来管人,而不是单纯人来管人。

2.规范化的检验科的实验室设置。

长期以来,检验科内部实验室的设置是由各医疗机构自行设置的,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检验科医学的发展,实验室的设置应规范化、科学化。

3.建立检验医学人才。

现代化建设已人为本,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医疗单位都必须有一批现代化的人才,检验科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批现代化知识的人才,这就要求从事检验的人员要更新观念,首先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学习、了解国际上的法律法规。我国已培养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医学检验人才,为检验科的现代化建设补充了新的血液,但基于医学检验技术及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贫乏,目前从事医学检验的人较多,而从事医学检验科管理的人才较少,这就要由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自身培养相结合来解放,培训和教育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医学检验管理人才,来加快现代化检验科建设的步伐。

二、规范化的技术文档

规范化的技术文档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检验科日常管理规范中有许多明确条款,但这些条款大部分是指导性的,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应参考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文档管理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传统习惯,制定检验科技术,文档的内容和格式,强调规范化尤其要同先进的管理手段相一致,而且建立严格文档管理制度,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些技术文档主要包括:规范化的检验科操作规程;规范化的监督机制;规范化的报告管理制度;规范化的样本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化的成本管理制度等。当然这些规范化的文档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和完善,以便既结合我国国情又同国际接轨。

三、全面管理工作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检验质量是医院正确医治病人的重要依据,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医学检验报告具有一定法律效果,但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不仅同检验人员素质有关,也同非检验人员有关。因此,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应是全院范围内的全面质量管理,抓好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医学检验全面质量管理领导班子。

加强领导和不断提高全体职工质量意识,并同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相配套,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整个日常工作中。

2.建立规范化的医学检验的监督机制。

由于医学检验报告具有法律效果,而目前我国并无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检验质量,因此希望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医学检验质量的监督方法和相应的法规。

3.培养并设立内审员,建立规范化的内部审核规范。

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采用国际惯例进行内审,应派人参加内审员培训班,在取得内审员资格后,主要抓质量控制工作,其任务工作范围以及同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

4.建立规范化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的认证制度。

由于医学检验的复杂性,不便于采用计量制度进行认可,在发达的国家都有相应的认证,以对实验室资格进行认可,为此,我国政府于年月正式成立了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并有主管实验室工作的中国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实施实验室国家认可工作,对认证通过的实验室包括检验人员都应该领取相应的资格认证书,持有相应资格证书,持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可以从事的医学检验项目。

5.建立规范化的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措施。

仪器设备试剂的管理。医学检验设备和仪器,试剂是产生误差的重要因素,也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国家或省实验室管理方法中都有相应的条款,这些条款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市场上各种医学检验仪器、试剂品种多,权威机构认证的广度及深度尚有差距,使用单位在采购过程中比较其优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各个临床实验室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仪器设备,试剂的采购,鉴定、维护、认证等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由于各地实验室的条件不一,操作人员水平各异,因此,对测量不确定度的估计应由实验室自身完成以达到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相应的法规,技术手段和措施都应完善,特别是质量控制有利于分析,了解误差的来源,了解检测过程是否在控,判断测量数据是否准确,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检验质量的目的。

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对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否有效及实验室测量数据的误差是否得到控制进行综合评价,各级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就是对所属各个实验室质量的一个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怎样组织好,落实好。

四、成本管理

盈利性的意愿是以盈利和服务为目的,评价其经营好坏效益是关键,而成本是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检验科的成本是由医院进行管理和控制,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将成为目标管理内容之一,把成本管理转化为目标管理。为了尽快实现医学检验管理的现代化,需要尽快制定成本管理制度,检验科内部进行成本核算,从而提高检验工作效益,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工作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成本的重要构成,把重点放在成本控制上;指定成本控制计划和相应落实措施,做好成本的合理分配并落实到每个实验室;要积极要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及目标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全面经济核算技术等。

五、计算机网络管理

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医院的财务、人事、商务较好的应用,在检验科的使用,还刚刚开始,但它在医学检验数据的采集、处理、查询、汇总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建立检验科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把检验科管理系统当作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典型结构是医院信息系统连接信息共享,为了便于同其它单位的信息共享,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数据为服务等功能,检验科可设一个服务器,用于检验科数据的管理并编入医院服务器中,作为医院检验科管理信息系统,它应具有以下功能:

1.数据的采集和录入。

对大、中型检验仪器应能及时的、自动的将检验结果、样本情况等数据传入系统。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在该系统中需采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对检验科有关数据实施统一管理。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5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43-01

检验科工作的主题是检验质量,质量保证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检验科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是提高检验结果准确率、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关键[1]。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知识、技术不断的更新,检验项目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医疗制度的改革,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对检验科的服务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改革管理提出以下看法,现报道如下。

1.加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1)鼓励从事检验工作的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例如目前每年都有很多先进的检验单位组织各种继续教育学习班推广先进的检验科相关技术,这对于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水平,掌握国内外和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发展动态有很大的帮助。(2)鼓励每个人多参加学术交流,有目的、有计划采取学术交流、外地进修、项目培训[2]、参观学习等方式,培养一些有稳定专业思想的业务技术骨干(3)加强科室的研发能力,鼓励和引导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2.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检验科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完善的工作制度使检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检验科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个标本的处理、每一种试剂的更换、每一项操作技术的变化都直接影响检验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包括检验科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种仪器操作手册、室内质控及室间质评,它贯穿于临床医生开检验单到拿到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单整个过程中。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面质量管理,涉及临床医生、护士、工人、检验科工作人员,每个环节都应有一套严格的措施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无误,且责任明确位职责。

2.1分析前质量控制[3]:对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前确保(1)检测仪器维护良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有足够量的、高质量的合适试剂(3)选择国家统一的定值质控品(4)准备好各种必要得消耗用品(5)实验室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电压、其他干扰等)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2.2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室内质控是获得可靠结果的前提,也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4]。检验人员每天均应对每台仪器进行室内质控实验,做好室内质控的标准化、程序化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加强对室内质控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对失控情况进行及时地处理。每月末均应对室内质控进行评价。

2.3分析后结果的质量控制:(1)检测结果合理解释及其临床分析:检验人员对每天的测试结果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将测定结果的变化与室内质控结果进行比较,判断每项结果是否符合质量控制的要求,是否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3)检验人员要对报告结果负责,并作好医务人员的咨询工作。

3.加强与患者、临床医师的沟通

建立完善的沟通制度,深入临床科室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时的发现检测上的一些问题。临床医师是患者诊疗方案的制订人,从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的选择到检验结果的合理应用,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的协作与交流能保证检验报告的质量。检验科人员意识到自己与临床医生是一个整体,二者的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的寻求最直接、最有效、最合理、最经济的实验指标和方案,提高检验质量[5]。

4.加强医院检验科的安全管理

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风险很大,历来都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对象。因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承担患者血液、尿液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有很多临床标本和医疗垃圾中富含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生物传染性,检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如果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预防感染的措施不到位,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对社会造成公害。因此应做到如下措施防止感染的风险。(1)上班时间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工作帽、手套等。(2)对于无菌的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放置24小时后不得使用。(3)使用后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和废弃物品、废弃标本都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更不得随意丢弃。(4)各种使用的检验器具应先消毒后清洗,然后再经消毒或灭菌后使用。检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5)检验时必须无菌操作,不得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消毒。(6)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对各种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消毒。(7)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和实验室消毒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

5.讨论

临床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它涉及到各个不同专业及不同检验标本的分析前的管理,也受许多患者生理因素及外界因素影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以大量检验数据向临床医生提供对患者病情诊治和预后的科学依据。检验结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在工作实践中让我们体会到,检验科科学的管理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也会带来科室的进步,让技术人员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各科室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自己的管理模式。如何用科学的管理,促进检验科的良性发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不断的实践,总结创造出新的经验,保证检验科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敖必蓉.加强与临床沟通,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2):50.

[2]丛玉隆,秦小玲.检验科管理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11(26):649~651.

[3]杨振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82108..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6

[关键词]独立实验室;发展;检验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114-02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诊疗工作对临床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从广度和深度上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新的临床检验技术及技术含量高的检验仪器设备不断进入临床实验室,新的检验项目不断大量地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因此,单独凭一个检验科或检验中心的资源已很难组建一个完善的临床检验系统以满足临床工作的全部需要,即使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购进相应的仪器设备,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也往往因为标本数量有限、检验周期长等原因,无法从实效性上保证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造成医院等医疗机构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因此,医学独立实验室应运而生,其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和集约化经营。医学独立实验室是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检验机构,而在国外,这种独立实验室早已普遍存在,并且在医学检验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概要

医学独立实验室是指不附属于某一特定医院或诊所,具备医疗执业资格和取得独立法人地位,以提供医学检验服务为主业或专业的医疗机构。医学独立实验室必须具有进行独立核算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资格,也就是说,在法律意义上它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不受其他医疗机构的管理、提供公正的第三方检验的一个医学检验中心。医学独立实验室一般要通过比较严格的质量体系认证,如iSo17025国家实验室认可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目前,我国医学独立实验室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发展阶段。

2国外医学检验机构的状况

在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三种情况,①在医院附设检验科(hospital-affiliatedlaboratory):为本院服务。②诊所附设化验室(physician-officelaboratory):很少,项目有限。③医学独立实验室(independent/commercialclinicallaboratory,iCL):多,检测40%以上的标本。

3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与概况

3.1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医学独立实验室,当时只是一些未形成规模的、小型的、为医院提供医学检验技术服务的医学独立实验室。随着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份样品同时检验、单份样品多种检验、且耗材少的自动化现代临床实验室设备,为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医学独立实验室进行商业化运作,潜在的市场竞争和医疗风险迫使其进行优质、高效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医学独立实验室能收集那些成本高、标本量少的特殊项目,积少成多,一方面能把项目做全、做大,另一方面使实验频度和标本量均增加,质量管理更有保证,使一些不常检测项目的开展成为可能。诸多检测项目弥补了中小医院检测项目的不足,也是对大型医院检测项目的有益补充。医师在诊治患者时有了更多的选择。部分医学独立实验室面向患者开展检测服务,这样,患者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避免了长途奔波和转院之苦,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3.2医学独立实验室存在与发展的优势

医学独立实验室的优势还体现在一些需要政府大力提倡和普及的项目,如先天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等。这些检查的普及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其社会价值远大于经济利益。医学独立实验室可利用自己的分送渠道和遍及各个网点的专业人员,衔接好各方面的关系,实现标本的接收、检验、发送以及服务等一系列程序,从而大大推进这些项目的普及和推广。

3.3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市场前景

医院直接面对市场,是医疗制度改革深入化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非国有资本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医疗市场,他们将更为重视成本-收益核算。由于对人员、设备、技术要求高,投入大,且利用度不是很大,大部分医院不会对这种检验项目标本数量不成规模、十分不经济的项目进行投资。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医学检验在医疗体制改革和非国有资本进入的影响下,会走向市场化、集约化,蕴藏的市场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医学独立实验室是一个关系到民生的政策性很强的话题,必然会为中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医院管理模式和临床检验带来很大的冲击。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理论上的市场规模能否转变为现实市场需求。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这种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生存市场很有限的情况下,大规模进入该领域还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3.4问题分析

3.4.1管理规范不配套我国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很少,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临床实验室缺乏强制性的管理规定和准入要求,一些不具备专业检测能力的实验室也在提供医学检验服务,还没有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已有的医学独立实验室提供的服务未能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与大多数行业不同,医学检验服务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行业,在充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利润并不优厚,一旦开始恶性低价竞争,极有可能导致检验质量的下降,最终的受害者将是患者。

3.4.2检验人员的结构和素质不齐随着临床检验的范围和深度的不断扩大,临床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独立实验室不单是一种新的临床检验模式,还要求检验人员提高整体水平,检验医师要与医师对话,不仅仅提供数据,而且要提供相应的疾病信息。在我国,医学检验人员面临着结构和素质的调整,要分出不同层次的岗位责任,才能适应这种集中检验的需求。

3.4.3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检验科在医改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是医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尽管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且经验不足,但在节约卫生资源、提高诊治水平和提供快捷、准确服务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符合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若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5服务模式探讨

3.5.1补缺为缺乏检验设施的医疗单位服务,如为家庭医师诊所、社区保健机构、专科诊所、小型专科医院、疗养及康复机构、健康团检等服务。

3.5.2拾遗为大医院提供特需检验服务,如大医院标本量小、不值得开展的项目和成本核算效益不佳的项目及因技术、资质或设施等障碍而不能开展的项目。

3.6成功范例

在美国,Quest的成长历程代表了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的轨迹,它于1967年建于纽约(metpath,metroolitanpathology);1982年先被康宁购买,再经几次并购而初具规模;1996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上市公司(DGX);1999年成为全美(全球)规模最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成为当今最成功的医学检验机构,并且成为诸多检测项目的“金标准”,每天为约550000例患者进行医学检验,其中大约一半的美国医师和医院使用它的检验服务,其成功秘诀在于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竞争力。它有质量经营特征:追求高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有集团规模经营特征:要求生产要素相对集中,经营集团化、规模化;有效益效率经营特征:全力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的经营目标努力;有高科技、电子化经营特征:提高科技含量,重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服务手段电子化;有人才经营特征: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重用优秀人才。

3.7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影响

医学独立实验室提高了检验项目的统一性和结果的可靠性,改善了“前独立实验室时代”的一些困扰。据统计,852所实验室的结果只有28%是“医学上可以接受的”,10年225所实验室的结果只有1/5在90%的时间可接受,1/2在75%的时间可接受,所有医学检验结果的1/4低于标准或者是错的,医学独立实验室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及减少医疗开支的目的,减少了实验室设置和重复检验,医学检验对临床决策有70%的影响力,仅花去总医疗费的3%。

4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的现状

4.1需求状况

我国医疗资源缺乏,但不合理配置极为严重。如北京某地区3平方公里内有三家大医院,全自动生化仪20台(800个样本/h);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基础检验设施。从技术层面上看,据国家检验标准化委员会的资料显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18396家,几乎都配有检验科室,但设备和人员水平相差悬殊,所出具报告的可靠性极差,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的检验结果可以在全市各医院通用,患者每到一个医院都要重新化验。

4.2现状及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有3家医学独立实验室,2004~2005年11家。在已统计的14家中,公立性机构2家,其余均为民营机构。投资规模:1500万~4500万元5家,500万元以上10家。能开展的项目中有2家少于100项;10家在100~300项;最多可达1000项。从现状分析看,医学独立实验室仍为新生事物,刚刚起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600万人口,正在运营的医学独立实验室150家)。

总之,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院将直接面对市场,非国有资本将进入医疗市场,医学检验将走向市场化和集约化,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梁耀铭.医学独立实验室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5,4(1):16-20.

[2]KarniKR.Clinicallaboratorypersonnelemploymentpatterns:hiringpracticesandqualityissues[S].1995institute:FrontiersinLaboratorypracticeResearch,1995:135.

[3]陈建波.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市场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9-680.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7

1.1质量安全管理团队中各管理小组的职责

(1)医疗咨询小组负责为临床提供医学检验咨询服务,加强与临床沟通。应定期或不定期向临床通报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医疗服务。

(2)医疗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室的各方面安全,应经常对大家进行医疗安全知识的教育,随时了解各小组的安全情况,如果发现有不安全的隐患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定期检查实验室的毒麻药品和易燃易爆品的管理情况,其次还要注意了解水、电、暖使用情况,菌种标本的保存、污染物的消毒与处理,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进行通报。

(3)信息管理小组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信息管理小组长根据各小组设备情况申请配置计算机的数量和要求,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及维修。

(4)继续教育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检验科教学质量管理。制定每年度的学习培训计划,负责检验人员上岗前的考核。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各种形式业务学习,开展研讨会、学术沙龙、经验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全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仪器设备管理组主要负责科室内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督促检验人员对仪器要定期保养维护,并做好保养和维修记录。定期检查及纠正各种仪器,每天了解仪器运转情况。

(6)试剂管理组小组主要负责试剂的请购、验收、入库、保管、使用、发放、报废等工作流程。定期对试剂库的试剂进行核对,每月底负责制定下一个月的试剂用量计划。通报每个月

的试剂使用情况。

1.2质量管理小组的实施和考核

科主任负责检验科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检验质量,内容包括检验报告单质量,室内室间质量控制开展情况、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试剂和仪器使用情况等。每月组织一次质量反馈会议,解决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个质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所负责的内容做好检查和记录,把检查结果在质量反馈会上进行反馈,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后予以实施,并由小组长负责追踪监测,观察改进效果。

2体会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8

1、改革检验科人事制度,加强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要求越来越高:①目前,自动化程序较高的分析仪器陆续进入国内大中型医院,仪器的应用及保养每个工作人员必须掌握,这样才能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医学和医学检验学是两个关系密切又相对独立的学科,临床医生不十分了解检验的情况,检验人员也不清楚临床资料,所以,检验人员要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而要达到与临床对话,架起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的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有关知识,特别是发病机制,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把临床诊断,疾病分析以及病原学方面的难点和死角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研究方向。

为发挥检验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和质量,近几年我院对检验科人员加强培养:①实行按岗位定编制,科内不能胜任本岗位者暂不聘证;②积极接收医疗系或相关的专业本科生从事检验工作,但要经过1-2年的检验专业培训或进修;③对在职的检验技师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2、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填写化验申请单

检验项目的种类越来越多,让临床医生看得眼花缭乱,这其中临床认识也常常落后于实验学的发展,而与临床的交流与沟通,介绍其诊断性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等试验特性,使临床在选择试验时可供参考;医生必须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临床诊断以及其他特定的识别等填写清楚,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经常出现不同的医师写同一位病员的姓名、年龄、床号不同的现象,诊断不填写更是普遍,当检验人员对报告结果有疑问时,因为无诊断将无法判断异常结果是由于实验室内的原因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无法取舍是否复查核实,由此会增加分析的误差频率,这些都是导致检验单或检验结果出现与临床偏差的重要原因。

凡送检标本应注明标本类型、全血、血清、血浆、胸腹水、脑脊液或尿等,不同的标本类型对结果有不同的解释。如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需要病员身高、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信息;申请日期未填,无法确定标本送检时间;医生签名未填或不清,当检验人员出具报告需要了解更多的临床资料或遏制紧急情况时,无法与医生取得联系,不利于对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无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有不同的参考范围。

3、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向技术管理,实验室以出具准确数据为目的,与其他临床、医技科室有所不同,在管理上也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

3.1试剂管理用于临床检测的试剂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审批持有正式药字批号。

3.2仪器管理用于临床检测的仪器必须是经过国家医药监督和宣局审批,持有正械字批号。

3.3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实验室要获得可靠的测定结果,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是两个重要环节。它控制着从接受样本到获得测定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测定过程,是保证高质量操作的必要措施,所有临床检验科向患者提供测定报告的检验项目,都应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两大阶段,临床医学是以实践性和经验性为突出特征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医学实验室是高等医学教育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高校合并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学层次的提高,我院原有的实验室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我们对实验室,尤其是临床医学实验室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实施综合管理,获得良好效果。

1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论/文/网LunwenData/Com]

2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组实验,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2.2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论*文*网]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篇10

医学检验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自动化仪器、商品化试剂和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大大的推动了我国医学检验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基层医院检验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崛起的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它是医学检验发展的必然产物,最终要使各层次的实验人员如检验士、检验师、主管检验师、主任检验师等,都严格遵循法定性的规定和办法(如wHo、卫生部、省市卫生厅局、医院和科室)进行有条不紊的科学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和检验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发展的医疗需要。

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

实验室场所及用房的设计和建设,都应遵循下列原则:①方便患者与实验室联系,方便临床与实验室联系。②有利于各种检验工作的操作和发展。③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设备、仪器、条件的作用。④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最大能动性。⑤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精力充沛。

根据以上原则,负责人与实验室设计者和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使实验室位于医院的中心部位,其中各专业实验室如临检室、血检室、生化室、免疫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等应相对集中,实验室周围环境要清静,技术操作室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温度、湿度恒定,室内仪器布局合理,使用方便,设施先进,便于消毒,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室工作和临床需要。

组织形式

实验室的组织形式应符合下列原则,以便使实验室工作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①有利于为患者服务和服务临床的需要。②有利于业务开展和技术的发展。③有利于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④有利于整个医院的综合性管理。

良好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一个最佳的工作环境,在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下,奖罚分明,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整个实验室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人员管理

具有良好职能实验室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员管理这一因素。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下列素质:①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使每个人员都本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②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具备实事求是、严肃认真、耐心细致、互相团结和热心服务的品德。③扎实的基础文化素质:除有一般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外,尚需要有扎实的数、理、化、英语基础和电脑应用技术。④高超的专业技术素质,要热爱本职工作,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和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多技能人才。⑤强壮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强壮健康,精力充沛,才能胜任工作而做出更大的贡献。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要发扬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和团结帮助的优良作风,努力创造和维护一个团结、友爱、协调、和谐的人际环境。

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卫生部于1882年颁布《全国医疗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其中明确规定了医院实验室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各层次工作人员的应尽职责。这是我国第一部实验室管理的法定性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①试剂、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维修制度。②工作人员操作规程、结果评估和质量考核制度。③行政管理、安全生产和奖励惩罚制度。④各层次工作人员的职责、考核、晋升制度。⑤工作人员知识更新,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等。

须着重指出,执行规章制度更为艰巨和更为困难。关键是行政负责人员带头和模范地遵守规章制度,严格和无私的执行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有群众基础。在执行过程中,要一视同仁记录在册,奖惩分明。

质量控制

一般而言,全面质控涉及以下诸多因素:①样本准备阶段:涉及患者的病情或状况的变化,样本的收集和处理需要有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密切精心配合和协助。②实验进行阶段:涉及方法学的可靠性、仪器的精密度、试剂的质量、参照标准的标准化以及操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等。③结果分析阶段:涉及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精确计算、妥善处理和报告形式等,若有疑问,应再次重复实验,使实验的误差降至最小,使实验结果控制在客观允许的范围内,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除上述因素外,尤其要强调的是:①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和管理制度对确保质控技术全面实施的作用,严格按照质控要求进行实验和考核;②工作人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强化质控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③每个实验室都必须常规建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制度,以便纠正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正确度。

当今实验室质控技术已随着现代医学检验学的发展而崛起,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为检验的精确性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是临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精髓,极为重要。

试剂和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所用试剂和设备,如同部队作战所用的枪支弹药一样,是开展实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使用高档次、高精度的设备和仪器以及质量好的试剂盒,对确保实验手段和方法的顺利实施,以及对取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和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于试剂、试剂盒和其他实验材料,要由检验专业人员专人精心选购或配制,既要确保质量,又要考虑价格,精选价廉物美的产品。并对其造册登记其生产厂家、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等,专人妥善保管,严防其变质或失效。②对于设备、仪器和器材,首先要反复考虑其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必要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能等情况进行论证、调查、核实,慎重选购。安装时必须按说明和厂家安装人员小心谨慎的实施,要认真培训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掌握使用和保养维修,并造册登记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③无论试剂或设备,都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要求各个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以确保试剂或试剂盒的质量,确保设备、仪器和器材的正常使用和运转,从而使实验室工作得以正常良好运行。

资料和信息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