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事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54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1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来到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茶园的生产工艺、种植现况,指出武夷山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成为今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总书记的讲话,可谓句句箴言、字字珠玑,一语便道破了实现乡村繁荣的“振兴诀”。

作为基层的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当明悟其中奥秘,将茶花园的“振兴诀”迁移到自身工作中,推广普及,以期再创美丽乡村的不世辉煌。厚植“文化底蕴”的振兴诀,让乡土文化四海飘香。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武夷山红茶之所以美名远播,享誉中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武夷山文化传承的附加值。细数古今,从先贤圣人对武夷山接续不断的赞颂,再到当代社会对文化印记的大力挖掘,才让武夷红茶得以飘香四海、久久不散。

武夷红茶虽只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缩影,却为我们开启了文化强村、文娱富村的振兴之路。乡村发展之路漫漫修远,我们须充分挖掘当地古迹、历史故事、红色传承,坚持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亮点,推广系列品牌,不断擦亮乡村振兴中“文化”这块金字招牌。深挖“先天优势”的振兴诀,让乡土特色光芒万丈。武夷山气候温暖湿润,红茶种植优势明显,是以先天优势被深度挖掘,诸如大红袍、金骏眉等茶品有口皆碑,广受好评。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昊民少”为你整理了这篇学习周永开先进事迹小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在“求深度、拓宽度、下力度”上做足文章,力争学习在前、贯彻在前、落实在前,迅速掀起学习周永开先进事迹热潮。

一是学习精神求“深度”。利用党委会、中心组,学习周永开同志先进事迹7次。以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周例会、职工大会为载体,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班子成员深入挂包支部指导学,组织各支部开展学先进、谈心得活动5场,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3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看振兴发展这两年之传承奉献、感动你我》。

无私奉献为人民,艰苦奋斗真务实,这是老一辈苏区革命战士经过XX年来的奋斗历程所形成的的优良作风和传统革命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革新与变化,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正在不断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在逐步的提升。然而社会的发展,革命的进程始终都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党于干部对于革命的坚守,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仍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继续弘扬苏区精神,传承苏区干部的良好作风。

历史的发展冲刷不了精神的传承,革命的变换改变不了人民的坚守。在苏区振兴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看历史的进程,感受老一辈革命者对于人民对于事业最忠贞的坚守。在推进苏区发展的这几年时间里,虽然时代在不断地变换,环境在不断地更新之中,但是我仍然能够看到苏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振兴而无私奉献,不懈努力的感人事迹。

他是苏区的一名普通基层干部人员,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亦是我苏区基层干部的榜样与楷模。他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的事迹鲜明的展现了在时展形势下的基层党员干部落实发展,为民务实的作风精神。他就是新时代的苏区先进党员干部XXX。

XXX同志把群众当作亲人,将解决群众的困难当做自身的首要责任,他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肩头。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道路阻塞问题,他四处奔波,东奔西跑,从建筑集市跑到邻地乡村,从西郊土道跑到乡村镇里,实际研究着土道的开拓路线,计算着开道的需用材料,联系着修道的施工人员,即使是在炎炎夏日,烈日当头,他也依然坚定信念,为帮助村里修通快速通道而奋斗。有时候,为了解决急需的水泥,他带着满身的汗水穿梭在建筑工地与水泥厂道之间,连一口清凉的水都来不及喝,终于在他坚持的努力与帮助下,村民的道路阻塞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记得有一次,天空下着倾盆大雨,他顶自瓢泼的雨水,为转移危房农户而忙碌;像这样的事迹在他的身上那是数不胜数,他曾自己掏钱为困难群众看病、曾为不顾危险抢救落水群众,曾主动从市里为乡村中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拐杖,等等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都一点一滴的体现着他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为人民群众务实奉献的作风。他用行动与付出弘扬着对为民务实、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他用爱心与奉献推动者我区的振兴发展与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4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农村女性这支强大的巾帼力量的参与,探讨乡村振兴中农村女性对农业发展的活力、美丽农村的魅力、文明乡风的引力、乡村治理的聚力和巾帼力量的动力充分释放出来,有效激发农村女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农村女性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挥“半边天”作用,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三农”,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农村女性占了农村人口半数以上,她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无论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女性的智慧,她们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因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把农村女性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一、发挥农村女性在产业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激发农村产业活力

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让乡村居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农村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只有广泛动员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才能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宗旨。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青壮劳动力、资金等优质稀缺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乡村成了女性的专属地,农业成为乡村妇女必然从事的产业。因此,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就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女农民,发挥农村女性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引领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引导她们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彰显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乡村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根基是产业。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发挥农村女性在乡村实体经济产业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保障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结合实际,注重立足现有资源禀赋,突出地域特色,结合所在村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示范培训,带动农村妇女发展优质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特色种养等居家创业就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立足农业资源禀赋,以推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把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发展乡村休闲、乡村观光、农事生活体验等新兴产业,凸显其地方特色与品牌价值,形成农业结构优化、产业特色化、经营规模化、品牌绿色化发展,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道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根基。

二、发挥农村女性在人才振兴中的内生力作用,引领农村人才动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汇聚人才、凝聚人气、凝结人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75%的农业劳动力是女性。女性勤劳细腻的天性,使得她们在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方面都超过农村男性。可见,乡村女性顶起的不只是“半边天”,甚至是在扮演“顶梁柱”的角色。女性是一支伟大的力量,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和姐妹,她们特有的经验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撑起我们对于乡村振兴的希望。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女性像酵母一样,既能改变生活现状,更能振奋乡村居民的精气神,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让乡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为此,必须唤醒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角色意识,增强女性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挖掘和发挥女性潜力,激发巾帼力量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鼓励和支持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创新和实践。同时,鼓励和引导女大学生、女农民工等群体下乡返乡创业,培养更多新型农民职业女性,带领农村女性把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挥农村女性在文化振兴中的渗透力作用,增添农村文化凝聚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发展农村产业、壮大农村经济,更要激活乡村文化、提振农民精神,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文化创造力就是经济发展力。伴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享受就成为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为此,要从提升农民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寻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激发和调动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美德,依托于乡村生活,以乡土为根基,以乡情为纽带,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农村女性日常生活,让广大农村女性成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积极倡导农村女性争当慈母、贤妻、孝女、善邻,宣传身边好婆婆、好媳妇感人事迹,引导家庭成员维护公序良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使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农民的内心世界,内化为行为准则,增强农民的凝聚力以及对其所生存的乡村社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四、发挥农村女性在生态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焕发农村生态魅力

清洁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也是广大农村女性向往的乐园。乡村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是集乡村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生态系统,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使得城市垃圾、污水流入农村,农村固有的禽畜粪便、简陋厕所、焚烧秸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宜居程度,缺乏人气和生机活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要按照绿色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气息的理念,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保住绿水青山,集中力量整治农村突出的人居环境问题。引领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家庭做起、从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入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理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在庭院内外种树种花种草,全面绿化美化净化庭院;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村容村貌整治,努力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把乡村建设成为一个本地人愿意留下来、城里人愿意住进来的宜人居所,让乡村居民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村美人和的舒适环境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五、发挥农村女性在组织振兴中的推动力作用,提升农村组织引领力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群众,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保障村民幸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重要任务。女性天性热心、善解人意、亲和、做事认真、注重细节、善于观察、责任心很强,她们一旦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就舍得付出。农村女性不仅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文明乡风的塑造者,还是农村社会秩序稳定和谐的稳压器。可见,女性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广大女性贡献她们的智慧和力量,让她们在基层生产生活中更有参与感。当前,唤醒农村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女性参与村级事务协商决策的组织制度,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和改进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组织形式,使女性能够有效参与乡村重要事务的计划和决策,保障农村女性参与村务和表达诉求的权利,让她们在基层治理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实现女性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半边天”的作用。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6

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的心得体会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一

在党的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镇是农业大镇,通过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使我憧憬无限,非常振奋,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刻理解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科学论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践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打通渠道,让广大农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红利。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给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三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乡村振兴与时代意义四

通过考察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省“三变”改革适应了当前发展的大趋势,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效益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为我们贫困县创造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鲜活经验。

一路走来,在看得最多、感触最多的就是乡村。农村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首先是生态好,到处是青山绿水,很少看到垃圾和污水。其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路、村部、学校、卫生所建设标准都比较高。农村老百姓的房子多数改建成了楼房,特别是湄潭县对全县民居进行了统一的风格设计,保留了传统的民居特点。“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大元素合为一体,白墙灰瓦的民居镶嵌在黔北的青山绿水之间,好像一幅幅山水画,美不胜收!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通过“三变”,把农民的土地通过合作社集中起来,发展经济作物和旅游等产业,尤其是茶叶、花卉、猕猴桃、野刺梨等产业发展的非常好,走出了一条依托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看到先进就看到了差距,也启迪了思路、鼓舞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积极投身到精神的学习之中。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落实“五新”战略任务、打好“五大攻坚战”,不断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积极投身到“三变”改革的实践之中。“三变”改革是壮大集体经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动力。在“三变”改革中,是主导,企业是主体,群众是主角。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民要参与。要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做农民愿意做的事情,给农民真正要的东西,帮助农民掌握挣钱的技术,找到挣钱的路子,引导农民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与“三变”改革,实现联产联营、入股分红,增加收入。

三是积极投身到脱贫产业的培育之中。进一步发挥我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特点的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核桃、养蜂、烤烟、食用菌、中药材、高山蔬菜、林下养殖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好农业特色产业,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扎实将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结合起来,抓好“一红一黑一白”特产品牌创建,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力争卖得出,能致富。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7

20年来,沈阳党员电教工作者肩负电教使命,弘扬时代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在开拓中前行,在拼搏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打造了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点播课堂”、“空中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

与时俱进促党建

在“三讲”教育和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期间,按中组部要求,他们参与拍摄制作了教材片《新世纪的呼唤》、《世纪春潮》;制作的“三讲”教育总结片《创造性的探索》,被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制作的政论片《永葆先进》受到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欢迎。

在“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号角声里,他们把推动振兴、服务振兴作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沈阳第一机床有限公司,他们记录了“为沈阳机床争光”的动人场面;在黎明航发集团,他们感受到4500多名共产党员“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坚定信念。在这些中省直企业里,一组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染着他们,鼓舞着他们。于是,八集电视系列片《振兴的脊梁》应运而生。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在流火的七月,他们走遍了沈阳东西南北四大发展空间,拍摄制作了大型政论纪实片《奔向辽阔》中的一集,反映了沈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在打造沈西工业走廊、加速近海经济区建设,充分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拉动辽宁腾飞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春风里,他们推出了《“一村一业”富农家》专题、《和谐在社区》专题、《风采》专题,从农村到城市、到机关,展示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推动振兴、共建和谐”的先进典型,宣传了基层党建成果,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去年5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向优秀干部潘作良同志学习的决定后,他们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力量,多次深入辽中县采访拍摄,加班加点,精心制作,为全市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双争”活动,及时提供了一部电视教材。《百姓的事比天大》播出后,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党员的欢迎,还被中组部评为红星一等奖。

截至2008年9月,全市共拍摄党员教育电视片500余部,其中有38部获得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表彰。党建电视栏目《七月阳光》共播出670期,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353个、优秀党员362人。

载体多样求实效

服务载体化,载体多样化,成为沈阳党员电教开展主题活动的一大特色。

一部部农业实用技术片飞向乡间,一次次科技培训活动种下希望。苏家屯区永乐乡葡萄种植协会理事长王世宏,十里八村都叫他土专家,在多年的事迹中总结出种植大棚葡萄的成功经验,被拍成专题片《葡萄结出了致富果》。在沈北新区清水台镇后腰堡村,致富带头人王友的苹果梨丰产栽培技术与管理,被拍成农业技术电视片,被中组部和中国科协选用。于洪区造化街道后丁香村村民罗慧祥在远教活动室查找到北虫草的种植信息,通过向专家请教和收看科技片,掌握了种植技术。去年年初,他的两个大棚北虫草已经投产,长势非常好,收回了每个大棚的13万元投资。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20多个农户种植北虫草,大棚数量达到40多个。他逢人便讲:“请财神、供观音,不如多看电教片,电教片才是我们的绿色存折。”

在法库县,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帮扶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个党员致富带头人结合本地特点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法库县11名市级党员致富带头人在本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已经带动周边680余户2000群众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并组织成立了农民科技协会,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拉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2005年5月18日,沈阳市“农村百千万科技致富奔小康共产党员工程”活动正式启动。这项以“百个农村党支部加百个农民技术协会、千名农村党员科技致富带头人带万个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共产党员工程”活动,被列为2005年“沈阳市科技活动周”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辽中县老观坨乡大兰坨村姜大光,是一个种地的普通农民,他带领着乡亲们一同跨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他不仅自己编写了《蔬菜栽培实用技术》和《大光科技简报》,还开通了农家热线,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农业110”。他还购置了车辆和一整套播放收看设备,送科技下乡。于是,农民经常聚集的场所成了临时的课堂。他把农民可以学得来的科技致富事迹制成短片在这里播放,把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变成唠家常式的语言讲给农民听。姜大光先后到过辽吉黑蒙4个省区18个市30个县800多个村屯为农民服务;义务讲课800多场,听课人数达5万多人次;指导1万多农民依靠棚菜生产走上了致富道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应用更加普及、影响日益扩大。2002年12月25日,“沈阳党建”网站开通运行,这是继党建电视栏目之后,我市党的建设特别是组织工作在领域上的新探索、功能上的新拓展。

网站开通以来,以“推进网上教育,弘扬时代精神,交流党建信息,提供全新服务”为宗旨,网站建设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网站信息量和访问量不断增加,各项网上主题活动有声有色。

2003年以来,“沈阳党建”网站广泛开展了各项活动。

这些网上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党员电教的服务功能,也扩大了组织工作的社会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直观的优势,进一步巩固网络党建阵地,进一步扩展服务功能,市委组织部对党建网站的维护管理和升级改版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沟通协调。目前,有13个区、县(市)和5个市直部门在“沈阳党建”网站上开通了网页。截至2008年9月底,网站总访问量已达660余万人次;开展全市性网上主题活动6次,累计参与人数达到158万人次。

开拓创新促发展

2007年5月17日,他们同中国网通沈阳分公司合作,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直播课堂。

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要求,要把现代远程教育打造成农村党员干部提高素质的“加速器”、党联系农民群众的“连心桥”、农村干部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直通车”。

为了完成中央的部署、领导的要求,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渴望,他们扎实工作,成立了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管理机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运行经费保障和管理的通知》,按照每个站点3000元的标准,将终端站点运行管理经费列入了各试点区、县(市)年度财政预算。几年来,全市投入建设管理经费总计5000余万元。他们建立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远教管理人员队伍。目前,全市终端站点有管理操作人员3000余人。为了提高站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两期大专学历培训班,共培训学员800人。

他们制定了终端接收站点使用管理、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和终端接收站点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等各项制度,全市依托村党员活动室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1094个,依托农村中小学建设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545个,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8

7月28日,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正式刊发。《大事记》全文约4.5万字,全面记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对鼓舞和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就成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透过《大事记》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今日之中国,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了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无论是重庆乡村田园变花园、农区成景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是江西井冈山四车道盘山高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将井冈山纳入全国高速网;或是边远山区的远程教育工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放眼神州大地,从人居环境到生活品质,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全面小康的成就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成就了无数人的幸福,铺展开一幅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不得不承认,《大事记》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众所周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不来、也送不来,需要我们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要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大事记》的正式刊发,有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接续奋斗、再立新功,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绘就一幅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9

一、乡村振兴方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年初以来,我们坚持抓早抓细抓实,对标入列,突出特色明确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前导,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使县域经济更具实力,经济结构更趋优化,生态环境更显秀美,人民生活更为幸福。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在第一时间制定下发了《台安县2018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任务责任清单》,明确了工作重点、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全县153个行政村每个村除完成12项规定动作外,各村结合自身实际从26项自选清单中自选至少10项,确保乡村振兴的责任全部分解落实到位。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按照清单要求有序推进,部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1、立足强村富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推进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九股河集团“企业+农户+基地”模式,为资金周转困难农户提供贷款及担保,提供从种雏、饲料、兽药、技术服务等方面全程保障,确保农户收益稳定。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西佛镇西佛村将土地整体流转给辽宁天龙中草药种植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辐射周边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台北街道雅化花田小镇,以种植宿根花卉为牵动,推进农事旅游产业,大幅度提升土地单位亩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园已获批国家首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正在申报部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步,继续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做精做强中草药、宿根花卉、禽羽等特色产业,做大做优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条、全产业领域从量到质的发展,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和建设陕西杨凌农事互联项目,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采取订单式种植模式,扩大辐射带动范围,让农民更多分享价值链收益。

2、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汇聚更多乡村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中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采取“一点两线”模式,依托省级培训基地、镇场特色农业站、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实践操作、现场指导、经验交流等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积极发展致富带头人,鼓励有能力、有想法、有社会责任感的“能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台北街道李坊村王少贺通过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兴农佳乐”水稻种植品牌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下步,继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创新培训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县农民素质奠定基础。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在外台安籍人才返乡创业,以先进技术、资金等优势,带动农户致富,全年扶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0人。

3、注重特色传承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强化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构建公共图书服务、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项乡村文化“配送体系”,对接群众需求。下步,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原则,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全年计划开展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流动文化服务14场、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200场。

4、强化环境约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优化镇村环境,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围绕试点先行先试,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样板级特色小镇。桑林部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已完成新建小区选址;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稳步实施,其中西佛镇以中草药为特色产业基础的创建模式初步形成,高力房等镇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厕所入院、入户工程,年内实现农村厕所全部入院。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秸秆热解气化清洁能源利用等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全面推进迹地更新3.6万亩任务。下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强化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县城南外环路、双沙线三道渡口渡改桥、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整县推进、秸秆热解气化清洁能源利用等项目,完善农村道路、通信、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通过实施道路升级、污水处理、庭院整治等12项工程,完成村屯绿化11个,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5、发挥堡垒作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标志。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拓宽选人视野,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五种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县级领导包保软弱涣散村制度,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强化村级党委建设,1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均有一名县级领导包保。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年初以来,91个村申报省市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项目,每村配套省、市、县三级奖补资金22.5万元;争取省级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6个,共1200万元。下步,着力健全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代办网,深入开展代办、代询,实行全程留痕管理,切实做到让群众好办事、把群众事办好。充分发挥152名省、市、县三级选派干部作用,推进基础党组织建设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调度、同督查,探索党建统领、村社一体、抱团发展、合股经营等多种致富发展之路。同时,大力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包保,确保年底前全部实现提档升级。

二、传统产业升级方面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县始终把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优化经济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技术、产品、业态创新升级步伐,三次产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得到稳步提升。农业方面,稳步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7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万亩,2018年,计划再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发展特色林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打造区域绿色果蔬肉禽生产供应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升级。全县已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1万亩,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49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家。大力实施三品认证工程,已发展无公害认证合作社15家、辽宁省名牌农产品1家、绿色食品2家,正在推进台安绿茄、台安肉鸭和台安福禄考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业方面,以产业集聚和价值链延伸为指引,全力推进彩涂板及深加工、精细化工、造纸、农产品深加工和新型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建设,全力推进了年产100万吨热镀锌板带冷弯型钢、年产6万吨速冻食品、年产40万吨生活用纸、年产3.6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消费端和新兴领域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服务业方面,围绕建设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以大通道、大物流为产业目标,规划建设了外环路服务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汽车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了鞍炼近海货运铁路物流区、铭晨二手车交易市场、移联网信农村电商等一批大型商贸和物流项目,打造“互联网+”新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大河、温泉、民俗、特色农业等旅游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规划建设了辽河文化旅游带,以辽河(台安)文化旅游区、少帅陵风景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线路初步成型,“少帅故里、辽畔明珠”旅游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下步,我县将按照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壮大县域经济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全力以赴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1、以精准招商拓展产业升级新空间。按照“大项目带动、大配套跟进、大集群发展”的思路,围绕彩涂板及深加工、精细化工、造纸、农产品深加工、新型材料及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开展沈阳经济区、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专题招商,重点引进高端制造、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现代供应链等产业项目,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在项目引进上,落后产能项目坚决不进,低端产业、资源消耗、环保不合格项目坚决不落,在源头上预留升级空间,实现选择性发展。制定落实人才引领新政策,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和创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2、以资产整合增强产业升级新活力。通过兼并重组、资产租赁等方式,启动盘活了一批闲置资产和停产企业,目前,辽宁银恒嫁接鞍山明宇新上年产50万吨连续热镀锌板卷、天和矿产嫁接金禾再生资源新上生产废旧金属加工及配送、福瑞达钢构收购合丰金工扩大产能等资产重组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县将继续按照依法依规、自主选择、多措并举、因企施策原则,积极开展二次招商,引进域外优质项目资金,推进长期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盘活,实现回购收储一批、破产重组一批、以租代售一批、转型升级一批,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益,最大限度挖掘内在发展潜力。

乡村振兴工作事迹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以及省委十四届六次、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及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贵组字〔2019〕14号文件等精神,充分利用丰富的镇乡贤资源,实施“乡贤联谊会”助推乡村振兴工程,凝聚乡贤力量,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在区域合作、招商引资、创新创业、精准扶贫、乡风文明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建立乡贤组织。通过乡贤自荐、村(社区)组织推荐、镇党委审核的方式,建立乡贤数据库,4月7日前召开乡贤联谊会成立大会建立乡贤组织,并同步建立党组织。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由党委书记同志担任。乡贤联谊会成员名单报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备案。

(二)发挥乡贤作用。我镇要充分发挥籍各行各业人士的作用,助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家乡发展,积极帮助家乡争取资金、项目、政策等。积极牵线搭桥,为家乡招商引资、引进人才提供帮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乡贤联谊会基金,主要用于捐赠学校、医院、养老院,修路、修桥,开展助学、助困、助残活动等,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力量。参与家乡建设。把乡贤个人智慧、成果等运用到家乡建设中来,返乡投资兴业,实现技术、成果本土化,带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利用乡贤自身专业知识,加强技术指导,为家乡提供智力咨询、项目攻关、技术转让等服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引进、带动、培养能推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或项目。宣传推介家乡。广泛利用行业圈、朋友圈等,为家乡进行宣传推介。充当形象大使,讲好“故事”,宣传良好的投资、政策、自然、社会、人文环境,邀请外界客商、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到参观考察。

(三)培育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要树立新时代的乡贤典型,利用新闻媒体广泛传播乡贤事迹、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学乡贤、做乡贤。

三、工作要求

(一)高标准选好乡贤,汇聚人才力量。依托外出创业人员和乡贤信息库作用,不断完善和提高数据信息质量,从中了解和掌握在外乡贤的发展情况,编制《乡贤代表通讯录》。按照《市“乡贤回归”行动计划实施办法》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的同时,定期进行认定和评比,以乡贤现实表现和群众满意度为依据,建立乡贤退出机制,激励乡贤为家乡振兴战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