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8:00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1

摘要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是新时期应用型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发展的总目标,“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南宁学院学生特点和办学理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应用型民办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意义

一、南宁学院学生特点

南宁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邕江大学,是南宁市人民政府与民革广西区委合作共办的国有民办二本高校,也是教育部确定建设的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应用型民办高校(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一般为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入取的学生,南宁学院也不例外。我们能够普遍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且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目标设定;但是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喜欢接触新技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且动手能力远超于理论知识学习。

二、“特色体育课程”的涵义和现实依据

(一)涵义

所谓特色体育课程,角度不同,概念也不尽相同。本文所阐述的特色体育课程主要指在教材内容方面,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中以田径项目、体操项目及各项球类项目为主导的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民族特色体育课程,另一类是新兴特色体育课程。

笔者正在参与的南宁学院2015年校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研究与实践》就是一种以特色民族体育为切入点,即借助民族或地域的优势,将部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程,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高校开展特色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它的改革将激活现有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现实依据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发展,世界文化发展呈多样化趋势,文化生态的重要作用及传统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引起各国政府及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依据一,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于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给予充分肯定。现实依据二,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在需要。随着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课程内容也不断充实,但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仍以传统西方竞技体育为主导。如何充分利用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资源,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值得我们思考。

三、“特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同时又能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实践教学之初,就将有关理论涉及的问题,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灌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上网等查找资料,并在下一次上课之时对有关民族体育项目起源、发展和文化价值进行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增长知识与才干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了本土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

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缺乏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民办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障碍。国外开展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较早,特别是邻国日本,将传统体育柔道、相扑等运动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且颇受国人喜爱;除此之外,韩国的跆拳道作为其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推广,被列为学校运动项目,亦是军训必修项目。因此,对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使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喜爱的项目也将增多,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只是简单而枯燥地掌握某项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而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能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改编多种形式的运动方法,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诸如丢沙包、竹竿舞、跳绳等大家喜闻乐见的特色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这种特色体育课程的建立,更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改革与创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特色体育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应用型民办高校现有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为民办高校乃至整个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新的血液,是高等教育真正摆脱传统教学内容模式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南宁学院2015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增设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XJJG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2

关键词:特色;品牌课程;学校;优质发展

课程是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它集中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价值追求,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建设是每一所学校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中心工作,也是带动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尚美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即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必修课程校本化再开发,建设特色选修课程体系,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新课改中通渭一中将育人目标、三个基本课程群和校本化的四美课程群融合起来,构建起了“一源三本,四美辉映”的“尚美”课程体系。一源是指学校以“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身心阳光、学优品粹、特长明显、执著追梦”的育人目标为核心,三本是指我校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围绕着学校育人目标进行整合,形成的三个基本课程群:人文与社会课程群,自然与科学课程群,体育与艺术课程群。这些课程包括了各个学科的重要知识,为高中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我们的这种整合依托于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学校对必修课程实施的高度重,做到了“本正”。

四美辉映是指我校通过对校情的精准把握,将基本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有机融合的四大尚美课程群:求真智慧美课程群、艺术特长美课程群、实践创造美课程群和阳光自信美课程群。这四个课程群依托于学校育人目标,扎根于学校深厚的传统文化,共生互动,相互促进,做到了四美辉映。努力构建“尚美课程体系”以美的环境、美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促使学生通过在通渭一中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趣,具备一定的尚美意识和能力。

二、特色品牌课程群建设

近年来,在学校“四美”课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孕育出了三大特色品牌课程群: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科普教育特色课程群和阳光德育课程群,这三个课程群不仅是我校选修课程体系的代表,也是实施“错位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艺术特色课程群。体育艺术教育是通渭一中是学校的传统项目。我们依托通渭县全国“书画之乡”和全国“田径之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底蕴,做大做强体艺特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坚持专业型体艺课程和普及型体艺课程两条腿走路。首先将国家必修艺术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开设了专业体育、美术、专业音乐课程,专门设立体育艺术班来满足参与体艺专业高考同学的需要。同时我校大力发展校本化的普及型体艺课程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开设了体育大课间、地方传统武术健身项目、各类书法绘画(有校书法绘画等级考试)、音乐舞蹈、体育艺术节、摄影等普及型艺术课程,体育艺术的馨香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通渭一中学子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成为通渭一中课程开发和育人的一大特色。

当前体育艺术特色课程是我校创建甘肃省普通高色实验学校的主打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打造我校体育艺术教育品牌,着力构建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为翼面,以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为层次的“五位一体、聚沙成塔”的体育艺术特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3

关键词: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彰显办学精神、透射办学理念和明确办学方向是女子大学以独特的生存姿态立足于高等教育领域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建设具有个体特色的女子大学的基本保障。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学校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是形成学生风格和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中美女子大学都将课程设置摆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然而,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女子大学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女子大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和促进中国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新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

女性特色课程是基于性别特征,针对女性受教育者的特殊心理、生理和社会际遇特点而设置的,旨在提高女性受教育者智力、能力和观念的所有课程的总称。[1]与普通高校课程相比,女性特色课程拥有自己的特点。

(一)倡导正确的性别观念

女性特色课程以建立两性平等、两性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女性特色课程反对传统的“男尊女卑”,也不赞成极端“女权主义”。而是客观地认识和肯定男女两性在性别、自然分工等方面的天然不同,做到和谐相处。因此,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性别观念,让学生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男女有别、两性和谐共处的观念,促进社会两性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因性施教,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女性特色课程采取女性主体与因性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消除性别偏见的条件,根据女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期适合女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女性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主体作用。

(三)趋向于实践性教学

女性特色课程从女性视角出发,精选各种特色课程武装女性,提高女性自我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化妆技巧、服饰搭配等课程都与女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联系非常紧密,为她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比

(一)中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的设置现状

我国新式女子教育兴起于晚清。数量少,规模小,且多是外国教会和中国民间私人办学。教育内容上,前者多为西方基督教教育内容,后者则以培养贤妻良母、教庭主妇为主要目标,无特色可言。直到1920年,女子高等教育采取的实质性进展――在蔡元培先生主导下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为高校开设女性特色课程奠定了基础。但是身处战乱和动荡中的女性课程一直停滞不前,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方才逐渐兴起。到目前为止,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女性课程60多门,其中女子大学开设女性特色课程40多门。如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性形象学等被广泛开设。但是,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仍然较低,仅有10%。[2]

(二)美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

美国是历史上女子高等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自1836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女子院校威理斯安学院开始,在此后近200年时间里,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女性精英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开设的女性特色课程更是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下半叶,因新教育法的制定、公民权运动等原因,女子大学数量明显减少。[3]从1960年到1994年,由298所减少到84所。[4]截止2001年,美国拥有女子大学77所。女子大学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其女性特色课程设置情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目前,美国女子大学开设的妇女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女性特色课程达3万门。其女性特色课程开设率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68%。[5]

(三)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体系对比

1.课程取向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倾向于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的综合,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出发,重视她们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及对社会的贡献。[6]相对而言,中国女子大学课程则偏向于学术理性和技术学取向,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较少重视学生自身发展。

2.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完善,进而影响学生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和自身发展潜质。课程结构一般涉及到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美国女子大学里,通识教育课程备受重视。以mountHolyokeCollege为例,人文学科19门、自然――数学学科9门、社会学科5门、跨学科18门,其涉猎科目非常广泛。[7]在这一方面,中国女子大学有所改进。比如,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手册中提到素质教育通识性课程15门,人文类4门、社科类10门。[8]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多元化是美国女子大学的课程特色之一。美国众多女子大学的课程都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外国文化,关注国际问题。并开设了与之相应的课程。例如,mountHolyokeCollege就开设了德语、西班牙语等人文课程。[9]课程内容的多元化还体现在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方面。如关于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课程多有开设。

(四)中美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现状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材料,不难发现我国女子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如下:

1.课程内容陈旧,知识容量有限,不能反映课程发展动态

我国女子大学仍沿袭知识第一的传统课程理念,内容陈旧,视野狭窄。学生就失去了许多了解国际知识文化的机会,直接拘囿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国外优秀的文化因子引入课程内容加以重组,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在中外文化的辨别学习中加深对自我文化的认同。

2.受中国传统弊端的影响,课程取向的功利性太强

美国女子大学秉持的综合性课程取向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意识的培养与熏陶。相对而言,我国女子大学学术理性和技术取向的课程理念,重知识、技能,轻学生个性发展,课程与学生、课程与社会以及学生与社会失去了应有的联系。

3.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较低

美国女子大学,一般都设有妇女研究专业,并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如威理斯安学院,1836年创建,1840年开始授予学士学位,现为美国著名的“七姐妹”之一。该校本科毕业生,很大部分进入诸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而我国女子大学中,除中华女子学院设有女性学系,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之外,其余女子大学均停留在专科层次,其妇女学专业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专业设置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没有被纳入正规的招生计划。[10]

三、对我国女子大学女性特色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摆脱传统的功利性课程取向弊端,实施综合课程实践取向

实践性教学价值取向是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改变传统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的局面,女子大学特色课程的设置需要在性别教育基础上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知与行动的结合以及个体与团队的结合。女子大学应将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提高女性特色课程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认可度和地位

女子大学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女性课程的开设提高了人们的性别意识,促使社会加大对女性受教育者的关注。我国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11]因此,我国的女子大学不仅担负这着培养女性人才的责任,还肩负着将女性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科目来建设的任务。

(三)拓展构建女性特色课程的教育思维,完善课程内部结构

在多元化、国际化教育背景下,教育机构、教育人员要与时俱进,将多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观念融入教育、融入课程。因此,女子大学要拓展教育思维、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通识类课程比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四)以历史经验和国际视野为基点来探索个体办学的特色

在教育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区域化的冲突与融合的今天,女子大学要以史为鉴,不能盲目自大,一概拒之门外;也不能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必须选择、吸收、转化。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对女性人才的要求,又要有利于促进女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优化;既要培养女生对家庭的责任心和生活技能训练,又要培养女生胸怀大志和所学专业技能训练;既要训练女性应具备的女性基本素养,又要开发女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12]

在我国女子大学建设过程中,构建完整的女性课程机制和规划科学的课程实施流程是提高女性课程品质的主要途径,秉持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优秀的本土文化是组织女性课程内容的重要原则,采用多元的课程教学手段和生长的课程创新能力是推动女性特色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

[1][2][4]罗婷,谢再莲.女子高校特色课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3]杜祥培.国外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广西社会科学,2006,(6).

[5]杜祥培.论女子大学的课程设置[J].湖南设会科学,2006,(2).

[6]孙秀宁.中美女子学院的课程体系比较[J].中华现代教育,2009,(1)、(2).

[7]省略/articles/women_colleges.htm.

[8]中华女子学院教务处.中华女子学院公共选修课.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选课手册[m].2005.3.

[9]省略/articles/women_colleges.htm.

[10]罗婷,胡桂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J].中华女子学院报,2009,(2).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4

关键词:体育舞蹈;特色课程;中小学

2014年l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l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项目的健身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的政策为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体育舞蹈作为特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过,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过去笼统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有点办学的自”[2]。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课程缺乏创新性。因此,学校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应加强特色化课程建设。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还能推动中小学特色教育的发展,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求。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学生的统一,特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同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校课程。

1.2体育舞蹈特色课程

根据对特色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该研究认为,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就是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门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2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2.1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满足中小学生的生理需求: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形式多样,以有氧运动为主,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有利于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健康均衡地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舞蹈运动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2)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行动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所在,兴趣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长期侧重体能训练,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体育项目多样性。这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而且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运动需求[4]。然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消除学生对传统体育课厌恶的情绪,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自主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2.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形成优良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体育舞蹈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又有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恰好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3.1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较之前相比,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新的课程理念为我国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更加丰富、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是一项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

3.2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形式不再单一化,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强调动作技术,而应该更注重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不再受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此外,特色课程的建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舞蹈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可行性的原因在于,其功能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运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健身要求。

3.3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

(1)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体育舞蹈项目类似于健美操等项目,其教学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受特殊硬件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具有光滑地板、音响设备和墙面镜等这些简单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教学,即使在普通室内运动场馆也能进行,因此,一般学校都具备开设的条件。其课程时间不受限制,时间的安排早晚均可,所以实施起来难度不算大,可灵活多变。(2)已具备师资力量。随着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推广和发展,各大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这为中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此外,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难度不大,易实施,体育教师经过简单的教学培训,都能基本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因此,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舞蹈师资完全没有问题,都能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4结语

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既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体育舞蹈项目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顺应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满足新课标理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可实施的。此外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能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体育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验证了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

作者:邹密朱晓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l]教育部以教体艺.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4.

[2]顾明远.什么叫学校办出特色?[n].中国教师报,2003-03-19.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5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特色课程;个案研究

aCaseStudyonofferingCharacteristicCoursesfor

majorsofSocialphysicaleducation

SonGYa-wei,LiHai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selectsthecharacteristiccoursesonhealth-buildinginstructions,offeredduringtheconstructionandreformofcoursesheldbyphysicaleducationCollegeofZhengzhouUniversity,astheresearchsubject.itconcludesthatitisofgreatimportancetoofferthisseriesofcharacteristiccoursesintheaspectsoftrainingstandard,curriculumdesignaswellasstudents'employment,andthatthestudents'collegelifewillbeenriched,besides,theirattitudetowardsemploymentandlearningwillbecorrected.

【Keywords】Socialsportsmajor,CharacteristicCourses,CaseStudy

前言

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本科专业。在随后的几年里,一些体育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学院(系)相继开办或积极筹办社会体育专业。截止到2010年,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数量达到216所〔1〕。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许多院校在办学初期没有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其中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方式沿袭了其它体育类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课程设置。(2)理论课程比例偏高,应用型课程的比例偏低。(3)实践类课程的学时不足,且类型比较单一。(4)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及教学方式。针对课程设置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全国多所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作了针对性调整。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结合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重新调整、修订了培养目标。根据新目标,专业培养方向中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专业方向,针对此方向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本研究对该专业学生在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中遇到的困难及主观感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看法和意见,对专业实习看法和学生提前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以下简称郑大体院)2007、2008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84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29人。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2课程设置背景、主要内容、学习方式及实习方式

2.1课程设置背景

郑大体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团队通过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讨会和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获悉: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育健身休闲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建立开放性育人环境,开通从业渠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通过对河南省18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包括公办和民办)调查,在《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3〕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同时走访河南省各类相关健身企业,包括大、中、小健身俱乐部和户外运动俱乐部,了解市场动向,分析了行业、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要求。在全方位、多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整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设健身与休闲运动技术指导方向,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

2.2主要内容

该系列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技术指导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运动康复、运动营养与恢复、器械训练原理与方法、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等课程;技术指导部分主要包括轮滑、游泳与救生指导、瑜伽、普拉提、有氧舞蹈、形体与健美、踏板操、肚皮舞、团操等健身指导类课程。

2.3学习方式

采取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常规学习方式,由社会体育系做好开课计划,上报学院批准,按照普通课程上课学习模式,即任课老师讲授与学生学的模式;另外一种方式为“特色课程培训”模式,将学生送至健身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学习。

2.4实习方式

实习时间由原来9周增加为18周,实习基地新增3家商业健身俱乐部,并作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健身俱乐部实习标准说明书》,对在健身俱乐部实习的实习方法、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作出了详细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认识

3.1.1学习前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了解

学习此系列课程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课程了解情况如表1所示。基础理论课程中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开设本门课程后才有了解的,三门课的比例分别为87.5%、91.4%和95.0%。以前有过了解的比重较少,最多的为12.5%。技术指导课程状况类似,只有瑜伽健身法了解比重最大,为36.3%。说明这项起源于5000多年前古印度的最古老、最神秘、最卓有成效的身心整体修炼方法,还依然被人们所熟悉。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上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之前对这些了解并不多。鉴于此,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此类课程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初级的、简单的内容进行授课,多作基本理论和理念的介绍;学习新授知识前,教师应让学生提前预习,因为学生课前对此类课程的预习了解或者亲身体验,会对学习起到较好的帮助作用。

3.1.2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兴趣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喜爱程度要好于男生。通过访问调查了解到女生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健身类课程在健身房是非常流行的,深受广大女士喜爱,它能带来良好的体态、健美的身材、均匀的体形和美的享受,追求美是女生的心理需求。而男生在谈起此类课程时,也对这项时尚的健身运动表示出了极大兴趣,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普拉提和瑜伽经常都是女性在练习,用到柔韧性的地方较多,觉得不适合男生进行练习,因此男生的学习兴趣低于女生。

3.2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

3.2.1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的收获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学生学习此系列课程后的收获和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相同。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健身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了解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能够应付一般的健身需要。从表3可以看出,通过此系列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更加熟悉,对健身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选择比例分别为83.8%,65.0%和88.8%。通过两种上课方式的学习,尤其是“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对学生熟练掌握健身技术动作帮助较大,熟练了更多健身的技术动作的选项人数达到56人,所占比例为70.0%。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尤其像瑜伽、普拉提、形体与健美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选项比例为38.6%,身体姿态有所改进的比例更高,达到53.5%。没有任何收获选项的只有1人,比例为1.3%。

3.2.2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开设此类系列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从是否充实了大学生活,是否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明确有影响,能否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调查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整体上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逐年下降的,大学生活被虚拟网络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多数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不够充实,过于虚幻,毕业时就业方向不够明确,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上进心。通过此类系列课程的开设,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充实了大学生活选择的有74人,所占比例高达92.5%。一方面是此系列课程内容较多,课程较为新颖且更加实用,另一方面,学习方式采取“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方式,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此类课程的价值与用途,这些是本专业之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另外,由于课程本身的明确指向性,学生就业方向更加明确的选择比例达到了78.8%。那么相应地就会改变学习态度,使之更加端正,选择比例为76.3%。

3.3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3.3.1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看法

调查显示(表5),依据市场调查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认可,选择课程设置合理和课程设置实用性很强的比例都非常高,分别为83.8%和78.8%。说明学生对此系列课程开设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的调查中,学生的满意度没有预想中高,比例分别为46.3%和43.8%。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此系列课程第一次开设,任课老师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都有一个提高的过程;第二,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期望值过高,造成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程度的调查中,选择认真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为66.3%。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验此系列课程的实用性,我们采取了把学生送往健身俱乐部进行“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的学习模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效果较为明显,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且收获较大,二者的选择比重分别达到91.3%和85.0%。另外,有67.5%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适宜,即还有不少的学生觉得完成考试动作有点难,这和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此系列课程有关,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实际掌握情况适当地调整考试的难度。

对学生在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学习中的困难情况调查如表6所示。学生的主要困难集中表现在场地设施不够好、课程太多,不能全部熟练掌握等方面。通过访谈了解到认为场地设施不够好的原因是,场地不够用,且卫生条件有待改进。另外,有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已将课放在中午上。

3.3.2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

学生对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的建议如表7调查所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开展“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教学模式,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将学生送至俱乐部,由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结合俱乐部健身操厅、健身器械等设施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的学习的模式非常实用,得到学生广泛认可,认为非常有必要,建议培训内容应更加系统化,选择比例为62.5%,排在第一位。由于此系列课程技术课模块中教材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有些课程没有教材,选择增加教材、辅助教学的比例为51.3%。另外选择加强技术类课程教学,精讲多练和适当增加课时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5%和33.8%。

3.4学生对专业实习看法

专业实习是检验开设此系列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由表8可以看出,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选择人数30人。调查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特色课程培训”的实战演练,多数学生到实习单位后不用再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既节省了实习单位的劳动成本,又为学生将来就业搭建了平台,部分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实习单位给予他们带薪实习的待遇,并和他们签订了提前就业合同。选择对实习时间满意的有35人,比例为89.7%。选择对实习单位满意的有27人,比例为69.2%,略微低于预想比例。座谈得知,少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有些学生准备考研,认为实习会影响到他们考研,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对健身产业不感兴趣,毕业后也不愿意从事健身行业。

3.5学生提前就业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体育需求迅速增长,居民的健身观念有较大改善,人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体育健身则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这些需求都显性或隐性地促进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该专业人才的就业〔4〕。面对健身需求庞大的市场,社会体育专业从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到探索新型上课方式,到针对性地专业实习,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经过此种培养方式的学生还都没有毕业,但和就业单位签订提前就业合同的已经达到14人,占本专业毕业生总数的35.9%。

4结论

(1)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对此系列课程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会给他们就业创造条件。

(2)学生学习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后收获较大,基本达到该系列课程的教学目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健身基础理论、技术知识,熟悉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3)开设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对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明确就业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对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地从虚拟的网络中走了出来。

(4)“特色课程培训”实战演练授课形式很有必要,但培训内容需进一步细化和系统化。

(5)80.0%的学生认为此系列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实习有较大帮助。

(6)经过此系列课程培训的学生提前就业率达到35.9%,明显高于往届学生提前就业率。

5建议

(1)应面向市场加强宣传,使健身指导类系列特色课程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生清楚当前社会需求,根据专业方向和现实情况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2)在此系列课程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技术课模块与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科学地传授才能进行正确的理论知识实践。

(3)没有教材使理解内容很抽象,也不便于复习记忆,提供有关技术科模块课程方面合适的教材,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所学内容。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周爱光.中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人才培养〔J〕.第四届社会体育国际论坛论文集汇编:1-10.

〔2〕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07.26.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6

高校体育文化特色化推动作用

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促进后者,后者又反过来促进前者。各个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不同,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教学方式也都不同,每个高校都应该积极的搞好体育文化建设,在以凸显自身特色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打造特色体育教育品牌,这对于推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立足校本,搞好校园体育品牌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求同存异”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特色化为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是提升高校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须要坚持立足校本、放眼地方、融入民族特色这几个切入点,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胜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7

一、特色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相映增辉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具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教育家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的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的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西外”以“完美、奋斗、创新”为主题词,用“金苹果”标识学校文化。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维纳斯获得“最美丽女神”桂冠时的奖品就是金苹果。在人类历史上,有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苹果被夏娃所摘下,让人们看到了世界,这个苹果代表着生命;第二个苹果落在牛顿的头上,让人类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自然科学规律,这个苹果代表着探索;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个缺口,让人类进入了神奇的新电子时代,这个苹果就代表着创新,英文中苹果appLe就是“a”的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苹果又代表着平安和谐吉祥。这三个苹果象征着“完美”和“优秀”,是“追求完美”“创新奋斗”“和谐共进”的学校文化体现。作为外国语特色学校,特色课程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教育上,更应体现出“现代的、开放的、民主的、中西合璧的”课程理念上,学校建立了承载着育人目标,以“生命”“探索”“创新”为主题,分层实施的“金苹果”特色课程体系。“金苹果”特色课程,是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我们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园文化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学校通过建设“金苹果”特色课程,逐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用特色课程育人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金苹果”特色课程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具有远大志向与实干精神的全面人才,学识广博与外语专长的创新人才”为价值取向。我们整体规划校本课程,打造融合中西文化的“三维”特色课程体系。本课程采用视听、阅读、访问、实践活动、问题探究等学与教的方法,围绕“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现代公民”育人目标的三个核心,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系列为横向维度课程;以“生命”“探索”“创新”三个主题,优化基础型课程,丰富拓展型课程,加强开发研究型课程,学生分层发展,特长发展系列课程为纵向维度课程,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补充,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层次、分专题系列,从学生素质发展的三个维度积极开发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多元智力,培养学生行为和学习习惯,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西关外国语学校学生,外语是必须掌握和精通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习得与批判的过程。通过《金苹果英语》系列课程、《日语》《德语》等外国语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他们了解本土和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动态等的需要,将语言认知提升为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听与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认同、热爱本土文化,理解、包容外来文化,从而学习和传承先进文化。充分借助外籍教师的优势,开设《英美文学》《西方近现代史》《西方文化》等与国际接轨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享受外籍教师的西方教育,了解西方文化。结合广州传统文化特点,校内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开发具有广州传统文化特色的《羊城新八景》《荔湾新八景》《粤曲》等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

2.以现代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公民”。

西关外国语学校致力于培养现代公民。现代公民,不仅要有广博学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见识、理性和责任感。以“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核心,通过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各年级公民教育活动课程体系《理想》《责任》《习惯》《诚正勤仁――国旗下讲话》《公民责任与权利》等校本课程。通过德育的校本课程,培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国家和世界,做有责任心的公民,并养成主动探索、主动研习、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觉合作的习惯,重在学生规范与习惯养成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让优秀成为习惯,将“诚、正、勤、仁”的校训做为西外人的行动指南,推进“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德育理念,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三、整合传统课程资源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抓手

1.整合外语情景教学的资源,构建立体的外语学习氛围。

外语特色课程是“西外”课程开发的重点与示范,为此,学校首先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借鉴国内外优秀外国语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我校有53%以上的外语教师曾赴国外进修培训。聘请外教,开展小班口语教学,开设日语、法语、德语等第二门外语课供学生选修。创建和运用英语大世界等英语教学情景课室,构建了立体的校园外语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强化外语学习的环境。以“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开发了《金苹果英语》系列校本教材,形成了适应外语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发挥城市中心的位置、环境、文化、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及外籍教师带来的西方文化观念优势,在校园文化、国际教育等方面有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利用荔湾深厚文化的背景,将其作为外语情景教学的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情景,实施《羊城新八景》《荔湾新八景》校本课程,向国外姐妹学校的师生介绍中国文化,广府文化,荔湾文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竞赛、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师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外语特长的发展,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连续五届中考总分保持690分以上,英语均分保持在142分以上,三届高二水平测优秀率保持在45%以上,两届高三毕业生重本率保持荔湾区属学校第一名,考试的结果仅是特色发展的成果之一,过程中的收获或许比结果更重要。

2.实施排球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并学会合作。

学校是部级体育(排球)传统项目学校。曾代表广州市参加六届省运会排球赛获得五连冠,2011年广东省第一届高中排球联赛我校女排荣获第一名,男排荣获第二名。2012年我校排球队代表广州市参加了三届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男排获第二名,女排获第四名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实践体教结合的典范。我校曾获国家体委、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先进传统项目学校”称号。多年来,我校为省运动队、国家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体育专门人才。

我校开设《排球校本选修》课程,不仅使学生热爱上排球运动,掌握了一门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技术,增强了体质,还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了团结和拼搏。在参与排球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学会了体谅与宽容,理解与互让,合力与合作,团结与拚搏,集中体现了我校校训“诚、正、勤、仁”的“勤、仁”二字的内涵:勤就是实干,勤快,勤动手、勤动脑,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仁就是即“以仁为怀,仁爱天下”,讲的是爱心、服务和奉献,“仁”字是两个人在一起,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精神。“团结拚搏”的排球精神成为“西外”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

四、调动师生参与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推手

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外语特长发展与素质全面提高的,提高师生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通过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带动学生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专业成长、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

1.让学生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者。

让学生加入到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中,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将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寻求新的课程理解。初由我校师生合办后由学生主办报纸――《金苹果英文校报》,这是一份每月出版的英文报纸,含初中版和高中版。在每期金苹果英文校报中,有来自各年级学生的文章和稿件。本报由学生负责编辑主持,成为学生自己的报纸。由各个班级的学生主持每周一的金苹果英语演讲。体育节,外语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学生社团活动等课程一方面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能力,更让学生自觉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

2.让特色课程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

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外国语学校特色建设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等学校友好合作,参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课题,还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借助课题研究的平台开发课程。以“追求完美,主体发展”为教学理念,落实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必修与选修课程,追求完美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力,培养学生学习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8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教育形态,在教育对象和教学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开放教育理念的成熟和完善,开放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有效地推动了远程教育的发展。当前,教育日益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开放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远程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认为入学政策不同程度的开放成为了远程教育最值得骄傲的贡献,于是开放和远程教育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则称之为远程开放教育。目前,远程开放教育被多数远程教育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接受,它不仅使得师生在时空分离状态下的教育得以实现,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将创造出一种能提供真正开放的教育系统的途径。我国近现代的远程开放教育则先后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发展阶段。

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数量较十年前有所增加。目前的设计从业人员中除了原有的老一辈设计人员外,多数为美术设计院校的本、专科毕业生,此外,还有一批没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从事设计行业的人群,他们有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有的则是从设计相关行业中转行过来的。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人才培养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我们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结构重新调整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教育,通过在远程教育中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来对己就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全面培养设计行业的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艺术设计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变革

1.建设具备远程教育特色的艺术设计新型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要避免将普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简单套用为远程教育形式的现象。构建艺术设计远程教学模式必须突显其特色,发挥其长处,我们设计教育要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充分考虑远程教育学习者和教学方式的特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先进性表现出来,补充我们当前普通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学方式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在广度与宽度上的不足。

2.建立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思路。远程教育具备优于传统教育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辅助手段,这就是它最大的特色,转变传统艺术设计教育是纯技艺传授的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将国际最前沿的资讯、设计潮流运用互联网链接到网络课堂,这些都是远程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所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在成人,因此,抓住各地的职业特色与地区行业发展特点,发展面向地区优势产业的专业是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如近年发展很快的广东顺德的家具设计、大规模发展的房地产开发所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东部沿海城市早已形成规模的服装行业与西部文化特色的特种工艺美术设计等。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域资源为本地区培养满足行业急需的设计人才,这也是远程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

3.构建科学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要走出远程教育特色的道路首先就要构建科学的、符合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办学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将设计学科与远程教育相融合,将信息产业的优越性运用于教育行业,也正好符合设计行业的这一特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合理规划主干课程的内容。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远程教育工作者则应在其教学计划中明确体现专业主干课程与非主干课程的区别,依据远程教育的特点来制定选修与必修课程的内容,依据远程教育授课对象的特点加大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与课程数量,改变传统教学形式下忽视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的缺点。

(2)处理好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认真处理各类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研究每门课程的授课时数。在远程教育中要结合各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细则。

(3)明确各层次的远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目标与要求。目前的远程艺术设计教育办学特色还不够突出,各类开办远程教育的设计院校没有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大专层次与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专科的课程体系直接来源于本科的课程体系。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办学上与专科层次之间缺少延续性和提升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重复混乱的情况。

(4)注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并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艺术设计网络课堂资源建设应遵循以教学为本,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可忽视教学方法,脱离教学实际,做成教学资源无目的的简单堆砌,或刻意追求某些技术指标的完美,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网上摆设;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大量国内外设计资源为远程教育学习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在教学方式设计、网站导航设计、互动设计和视听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在网上提供优质的技术平台,营造出一个完整的、人性化的网络课堂教学环境,让师生在网上进入和谐的教学状态,让远程学习者尽可能的比较真实地感受到课堂氛围。

(5)构建有远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专业实训这一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中,实践教学往往是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场地、达成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的。但作为以远程教学为主要手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显然不再适合普通高校所采用的实训方式。远程教育的师生分离与实践教学中的师徒传授两大教学方式在此时发生强烈的碰撞。远程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远程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远程艺术设计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9

关键词:体育特色学校;核心要素;创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以后,特色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将学校办出特色,走个性办学之路,已不再仅仅是国家对人民期待教育公平、享受优质教育的自觉兑现,更成为这个变革的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通过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拓展体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发挥教师特长;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的发展拓宽广度、增加深度,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体育特色学校,是在出色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以创新特色项目、校本教研方式为特色,以挖掘特色校本教研价值为动力,以特色项目的有效教学、趣味教学为主线,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体,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文化。建设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不在于漂亮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在于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更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

1构成体育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

学校是一个系统,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内部相互依存、影响的各种要素组成,需要整个学校的共同配合和协调。在这个系统创建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校长、体育教师团队、学生和特色课程。

1.1校长――特色学校创建的主导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校长的领导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最具影响力的要素。

校长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既是总设计师,又是决策者和特色学校文化的引领者,需要较高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水平,要及时了解新形势下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学校体育工作目前面临的困境,要牵头学校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体育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体育特色学校发展目标,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创建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适时调整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各种阶段性目标和措施。

1.2体育教师团队――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者

体育特色学校在教师集体形成之后,就具备了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对于干扰因素的排斥力,能够使体育教学沿既定的方向稳步发展。在一个团结民主的体育教师团队中,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相互体谅、理解、配合支持,相互取长补短,整个集体充满着信任、坦率的气氛。每位体育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专项特长,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但与此同时,也必定会存在某种不足。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体育老师的特长,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能把每一位老师的弱点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

1.3学生――特色学校创建的实现者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也是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最终实现者,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目标达成。

只有将学校发展方向与学生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体育特色学校发展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动力。学生时代是一个人身体素质发展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跑、跳、投、柔韧、灵敏等各项素质发展均衡,将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特色本身是抽象的、隐性的,但是在创建的过程中,它会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如校园体育环境的布置、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校运动队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精神给其他学生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等,所有这些都与学生密切相关,都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并通过学生的行为最终体现出来。只有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育特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4体育特色课程――特色学校创建的载体

所谓体育特色课程,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独特性,符合本校发展需要的、能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它是体现学校特色的载体,也是特色学校教育的核心。笔者这里提出的体育特色课程并非仅指体育课,而是将运动会、大课间、体育竞赛、体育社团、课余训练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它们进行统一整体设计后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体育大课程。

体育课的核心目标是掌握运动技能,并运用所学技能增强体质,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学习者长期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如只靠体育课,则其核心目标根本不可能完成。体育活动类课程的开展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作用也是体育教学无法替代的。体育运动因其自身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使得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两大关键要素,对它们进行整合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2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路径

2.1战略布署,制订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要在科学分析学校现有基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需求等因素基础上提出3―5年创建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组织机构、创建基础、保障条件、创建策略、实施步骤和阶段目标等。发展规划经过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后,就要付诸实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国家出台新的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方针政策而对规划调整,从而使规划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需要的人才。

2.2同心协办,共同创建学校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核心。一种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么这种文化就是一种感性的文化,而在从感性至理性的过程,则需要从中萃取精华,总结发展,才能使其内涵更加丰厚。学校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是师生在共同的情感、认知和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氛围、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常以办学理念的形式表现出来,运动会、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运动队训练、体育社团等都是落实学校体育文化的具体措施。

2.3强化管理,发展特色

任何特色教育都不是孤立的,体育特色教育是常规体育教育的升华,离开了常规教育,特色教育便失去了根基,没有了生长的动力。因此,学校在抓体育特色的同时,更要强化体育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让特色与常规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2.4优化整合,突出校本教研内容模式建构

根据学校的历史沿革、校园文化、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学校场地器材现状、发展规划等因素,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建构与学校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教学模式,形成校本教研新思路。要以创建体育特色为重点,实践创新为动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为学生开设自主学习、合作学练和实践的一个路径,让学生成为体育特色学校的受益者。

2.5加强研究,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

体育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为不同年龄潜质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练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譬如江苏省淮阴中学开设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已有十多年,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由篮球选项班同学组成的校篮球队多次在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代表淮安参加省篮球比赛,该校选项教学模式在江苏省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体育巅峰课程代替传统体育课,不仅保证时间,而且让运动更有料、有趣,真正让学生爱上运动、形成锻炼好习惯,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6整体规划,建设学校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的设计布置以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以美化校园景观、提高校园文化品味为目标,是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具有育人情境和体育专业特色的校园建设,形成能充分展现体育的特质和文化品味、特色明显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环境,譬如有体现体育精神的标语口号、体现体育元素的建筑名称、体现体育教育教学成果的宣传展厅、体现体育特色的学校标志和班级标志等。

参考文献:

[1]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5-197.

大学体育课程特色篇10

课程变奏序曲:育人目标从培养“成功的人”到体验“快乐学习”

《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应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深入的学习讨论中,学校认识到,课程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载体,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养料充足的土壤”,让学生经历选择与学习、体验与成长的过程,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汲取”,引导师生、家长将人才评价观从“成绩是否优秀?”转变为“是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实情与学生差异,对学生所学的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以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我校树立课程是为个性不同的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新课程理念,开展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

学校从“快乐学习”这一育人目标出发,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课程理念统一融合,以学校“全人教育能力为本以德育德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秉承“科学与人文融合,基础与特色并举”的办学理念,树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快乐成长”的学校课程理念,努力挖掘学校原有的课程潜力,确立了“平实发展,争创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宗旨,架构“尚美.雅行.求真”的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变奏主题曲:课程学习从“单一选择”到“绚烂多彩”

学校在“尚美.雅行.求真”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中“三课联动(课程、课题、课堂),整体推进”依托“借智专家、高校助力、访谈调查、提高师能”四条渠道,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阳光自信快乐成长”。

1经历选择――让学生学做课程的主人

学校建立校级和班级两个层面的创意空间特色选修课程。每学期初,是学校的“课程大集招募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自主申报“创意空间特色课程小组”。学校开设了“琴瑟悠扬”器乐队、“童声美妙”合唱团、“四驱车”俱乐部等八类校级选修课程以及“读・演乐园”、“数学・艺术”等14个班级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了以学校艺术教师为龙头,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体,专业机构教师为补充的辅导教师网络,保障课程实施质量,提高课程品质。

“我的成长我选择”,因为拥有了选择权,课程学习成为孩子们的自我需求。经过两年的实践,各社团巩固率均在100%,许多学生在特色选修课程中挖掘自身潜力,发展特长,找到了不一样的“我”,秀出个性的美。

2多彩课程――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校以“尚美.雅行.求真”课程体系,积极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学校特色的学校课程。课程体系的架构,有效的梳理了各类课程内容,凸显了教学特色。学校依托三条途径落实课程目标:

(1)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的实践类课程体系,使“求真”课程目标有效落实。“一枝”新秀,理财课程新视点。学校向高等院校借力,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合作开设了“阿福童理财课程”。作为青岛市试点学校,我们根据当今社会现状,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与中国百特教育总部合作的公益性《阿福童》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把课程理念定位在儿童理财与人生规划方面。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授课、本校教师自主教学、课程研发中心组联合研讨的形式,使学生们对阿福童课程所传递的快乐合作、自我管理、幸福生活、人生规划等理念有了比较深入的感悟。学校开展的“校园流动超市”、“理财全接触”――筹划我的小银行等特色理财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对理财知识和个人规划的认知。

“情感浸润式”德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一方面通过“礼仪讲堂”、“走进自然”等系列活动开展“礼仪在身边”“二龙山”文化、“采摘季”、“活动工坊”等特色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时事、传统习俗、角色体验让学生用心体验“雅行”,先后开展了“感恩母亲节-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红领巾、红飘带,雷锋精神代代传”、“文明创城社区行”等德育实践活动……一项项主题德育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用自己的力量走近社会、关注社会,拓展校外课堂,获得品行的历练,特色活动多次被青岛电视台、半岛都市报等媒体刊发。以上特色活动受到《青岛早报》、山东电视台教育频道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多次被报道。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标、以创意空间特色选修为载体的拓展课程体系,使“尚美”课程目标逐步达成。学校在规范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力求走“以艺养德,以艺促德”的新路。《翰墨飘香》书法学校课程、妙趣横生的《纸艺DiY》学校课程、军体拳健身操等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呈现出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童声美妙”合唱团,荣获全国青少年才艺展演金奖,市北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琴瑟悠扬”器乐团连续两年作为市北区中小学生新年音乐会开场节目,并多次受邀参加市、区大型活动演出;“与无线通讯亲密接触”主题研究性学习获得山东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五彩画笔”美术组同学作品,荣获全国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青岛市七巧板比赛一、二等奖;“翰墨飘香”书法组多名学生作品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一、二、三等奖,青岛市第中小学生艺术节书画作品一等奖;“让梦想起航”科技组的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总决赛第一名,山东省航海模型团体总分第五名,市北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的科技课程开发经验在区表彰会上进行交流,学校也被评为市北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学生二百余人次在区级以上各级竞赛中获奖……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生活情趣、体现快乐学习的必修类学校课程体系,使“雅行”课程目标深入人心。作为山东省心理健康先进单位,市北区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日趋成熟,形成体系。由高校专家和市区教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特色课题研究专家团,保障了工作实施的专业化;《心育》学校课程的规范开设,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省级课题的研究,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平台;“心理”特色活动的开展,牵引各学科教学渗透。每月的“心理阳光吧”、每年十一月份开展“开心果”心理健康节,形式活泼生动,是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实践活动。2010年学校特邀《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信箱撰稿组成员、青岛大学的教授和大学生走入校园,与我校教师联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和积极配合,他们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主动走进学校《心语轩》,与知心姐姐倾吐心声。学生们在各种主题心理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会信任他人、学会沟通协作,逐步拥有阳光、开放的心态。《心育》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沐浴阳光友谊长青》代表市北区参加了青岛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青岛早报》、青岛大众传媒网、青岛电视台《新闻60分》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多次对我校的“知心姐姐进校园,伴我们快乐成长”、“心理阳光吧”开吧、“开心果”心理健康节等系列活动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好评。

课程变奏回响曲:多彩课程演奏快乐协奏曲

学校树立学校课程“大教育观”,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育网络。一方面,加强学校课程家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展“五共同”学习计划。进一步加强《绿苑》校报沟通家校的媒介作用,建设“班级快通车博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学校课程特色教育活动,我校连续三年获得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再者,借助辽源路办事处、辽源路派出所、海军部队、电视台、少年宫等各界的支持,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踏上各级各类展示舞台,如“琴瑟悠扬”扁鼓队,走入海军部队,用鼓声欢送老兵;“翰墨飘香”书法组,走入社区,为居民们送去红红的中国福;“童声美妙”声乐团登上《生活在线》大舞台,用歌声唱出师生们的幸福生活……

学校特色办学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的赞誉,先后迎接了友好学校美国康州小学校长考察团、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局长考察团、广州优秀班主任考察团等参观访问,学校崭新的教育理念、鲜明的特色德育教育及炫彩灵动的课程建设赢得考察团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得到了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对我校的学校课程特色活动给予报道。

回顾学校的课程建设发展历程,“三点”聚焦促成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新局面:聚焦学生成长点,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聚焦学校发展点,让每个教师绽放最绚烂的光芒;聚焦社会关注点,让每个近邻成为教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