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8:05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农业生产方面: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7年,按照分公司党委部署,生产队干部职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克服自然灾害,因时制宜、因地施策,合理调整播期,抢抓最佳收割时机,严格粮食仓储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减灾避灾,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农业生产任务。

2017年总播种面积40070亩,其中油菜14016亩,小麦14649亩,水飞蓟4414亩,莜麦6981亩,宝塔菜10亩.木耳96300棒。实现粮油总产658万斤,其中:小麦175万斤,油菜283万斤,水飞蓟51斤,莜麦146。平均单产:小麦120斤、油菜202斤、水飞蓟116斤,莜麦222斤。

预计实现总收入1205万元,实现净因利润70万元,职均收入3.6万元。

2、围绕逆控强化生产管理,严抓各环节作业的标准化

(1)春播期间,紧紧围绕“抗旱保墒,早动争主动”这一主线,及早耢地镇压封墒,保住了现有的水分,根据土壤状况、茬口,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再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确定各种作物的密度、播期、播深。

(2)在夏管中,遵照分公司的三夏管理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成本逆控制定出详细管理方案,对参加喷药作业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根据虫情、苗情不同使用不同配方,做到了灭除及时,达到了防除效果最佳、成本最低。

(3)秋收工作,今年气候干旱,各地块农作物较往年株矮苗稀,成熟不一致,几茬苗相互交织,收获难度较大。秋收期间,坚持“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对不同作物、品种、植株高矮及杂草情况,采取灭草、割、联、拾并举的方式,适时收获,灵活调整,统筹安排,尽力将粮食损失降到最低。

3、物资与机车的管理 

加强了对物资、机车零部件管理,特别是单机核算成本逆控的管理,严格执行领发手续,实行交旧领新制度,要求核算员每天亲自检测油尺,驾驶员定时上交作业单,及时核对油耗与工作量是否相符,杜绝了跑、冒、滴、漏。技术人员按照逆控原则对每块地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用量进行精确测算,同时做好记录,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1、为了降低费用,节约成本,本队职工自行维修水泥晒场3000平方米。

2、水利设施建设:在2016年的基础上,今年完成水利泵站建设1座,水利管道铺设2.1万米,安装指针喷灌机21台,有效喷灌面积11000亩,完成秋灌5000亩。

3、在环境建设方面,2017年荒山造林37.5亩,共栽松树11700株,公路旁种植林带杨树4500株。农闲时间维修田间运输道路25公里,清运垃圾4000立方米。

(三)党建工作

XXX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0名,积极分子3名,后备干部培养2名。年初经支部会议研究,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班子会议不定期召开,主要解决农业生产及牧业群众生活等问题。

在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活动中,按照上级的安排和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和五项排查等活动,按时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争做合格党员。

加强了企业文化、群团等工作,积极参与了分公司组织的庆祝“五四”青年节征文、“七一”篮球赛、演讲比赛、农机比武等活动,配合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和相关工作。

正风肃纪,廉洁自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三重一大”制度,加强管理人员作风建设,严肃党内生活,政治环境风清气正。

(四)扶贫攻坚工作

扶贫帮困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年初支部班子成员积极谋划,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制定帮扶计划、方案,梳理贫困户基本情况,确定帮扶责任人。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班子成员和扶贫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多次进行走访入户,对职工群众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建立扶贫档案,确定了“班子成员一对一”的帮扶模式;以适当分配草场、秸秆地,优惠出售莜麦秸等措施积极扶持职工群众发展养殖业。同时结合分公司相关政策,发展大鹅养殖、种植木耳、宝塔菜等适合当地发展的经济产业进行示范,为职工群众总结经验,带动职工群众发展多元产业。通过一年的工作,年初确定的两户精准扶贫户,已经脱贫一户。

(五)牧业生产情况

1、近几年来由于奶业不景气,牛奶价格下滑,我队基础奶牛存栏从年初700多头牛降低到现在500多头,而且挤奶平台也停业不再收购鲜奶,牧业职工以养殖肉牛、肉羊为主。

2、由于连续几年天气干旱,牧业户饲草严重短缺,生产队留油菜秸秆14000亩,约5500捆左右,全部无偿提供给养殖户;收获莜麦秸秆6600亩3500捆,以场内优惠价格全部出售给养殖户,以上两项解决了养畜户饲草短缺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总结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农业生产环节方面,春播时期个别地块没有抓住最佳播期,产生出苗不齐的情况;秋收工作,前期个别地块没有抓住最佳割晒时期,产生伤联,导致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2、机务岗位人才缺乏,青年员工的业务技能、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3、牧业职工群众收入下滑,家庭传统生产无发展后劲,当前新的增收渠道少,持续增收难度大。

4、班子整体工作有待于加强,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5、班子成员深入职工群众了解情况不够,与群众沟通交流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细致、解决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在扶贫帮困方面措施少,效果不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农业生产方面

加大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向经济作物发展,狠抓水利工作,发挥水利最大效率,加大水飞蓟种植面积,2018年计划总播种面积41815亩,其中:小麦8604亩、油菜15742亩、水飞蓟9366亩、莜麦6540亩,预留夏翻地1553亩。加强机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逆控,努力做到节本增效。

2、牧业工作方面

积极引导牧业职工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和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以种植中草药、养殖肉牛肉羊等产业为长期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以发展适宜当地的大鹅养殖,栽培木耳、宝塔菜等短期经济产业为辅助发展方向。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改善职工的居住环境。

3、思想建设方面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严肃党内生活,不断强化班子思想作风建设,转变工作思路,提高班子凝聚力、向心力,为做好本单位各项工作奠定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青年人才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落实廉政建设,坚持“三重一大”议事制度,筑牢廉洁从政思想防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2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年、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

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3

一、主要工作及特点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1、两夏作物增产增收。今年两夏作物生产和上年相比,总体形势是“四增”,即夏粮面积增、油菜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①夏粮:种植面积2.6万亩、单产220公斤、总产5720吨,产值915.2万元。比上年面积增0.25万亩、单产增8公斤、总产增723吨,产值增115.7万元。其中小麦面积2万亩、单产226公斤、总产4520公斤,产值723.2万元。比上年面积增0.5万亩、单产增2公斤、总产增1160公斤,产值增185.6万元。②油菜:种植面积42.55万亩、单产142公斤、总产60421吨,产值19334万元。比去年面积增10.66万亩、单产增12.84公斤、总产增19360吨,产值增1297万元。③冬春蔬菜:面积6.4万亩、单产2400公斤、总产151200吨,产值24193万元。面积与去年持平,单产增70公斤、总产增4410吨,产值增705.6万元。夏粮、油菜、冬春蔬菜合计种植面积为51.55万亩,产值为44421.2万元。比上年种植面积增10.91万亩,产值增2167.2万元。

2、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作物效益下滑,加上国家“重粮”政策拉动,主要农作物呈现“两增两减”趋势,特别是双季稻生产在沉寂多年后恢复性增长。“两增”即早稻、晚稻面积增:全市早稻种植面积10.6万亩,较上年增1.9万亩;预计晚稻面积11.3万亩,较上年增2.1万亩。“两减”即中稻、棉花面积减:中稻种植面积25.2万亩,较上年减3.7万亩;棉花播种面积15.2万亩,比去年减5.3万亩。

3、农作物总播面增幅较大。其它经济作物种植情况为:水果1.2万亩,与去年持平;西甜瓜2.4万亩,比去年增0.7万亩;大豆1.2万亩,比去年增0.9万亩;茶叶0.4万亩,与去年持平;蔬菜预计面积5.6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年播种面积为12万亩)。预计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24.65万亩,比去年增14.53万亩,增幅达13.2%。

(二)科技推广深入扎实。

1、广泛开展科技培训。2月12日组织乡镇农技中心的46名岗位服务人员进行了充电培训,并精选了12项实用技术汇编成册,将12项实用技术和8大样板分解到各乡镇办区。组建了农业实用科技普及专家服务团,分专业将12项技术分解到专家团成员,具体负责培训授课和指导实施,至目前,全市共培训农民8.6万人次家接收咨询1.2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7万份。同时,我们还深入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3月3日,荆州市农业局、荆州农科院联合有关部门到调关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并为农民朋友送去了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良种丰两优香一号。3月6日,荆州市农业局组织10名高级农艺师到石首对我市100名种植大户进行了专项农业科技培训。

2、大力推进科技入户。一是狠抓科技示范户建设。我们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200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个农户。二是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在去年5000户“农信通”的基础上,今年再开通5000户,全市农信通用户达到1万户,截止5月底,已发送惠农政策、稻棉生产关键技术等信息5万余条。继续办好“农事直通车”专栏节目,每周播放2次,针对农情时事,由植保、土肥、特产、栽培等方面的专家轮流讲课,至目前已播15期。

3、狠抓新技术应用推广。今年,着重狠抓了“七项”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水稻优质率达到95%,鄂杂棉系列达到90%以上,优质油菜达到95%以上。二是轻简化栽培技术。棉花示范推广裸苗移栽,水稻推广直播、抛栽、机插。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系统,完成了全市地力评价。粮棉油测土配方肥应用面积40万亩。四是病虫综防技术。稻棉病虫综防以应用频振灯诱蛾杀虫为重点,蔬菜以应用防虫网和频振灯诱蛾杀虫为重点,严格监测病虫发生发展态势,及时组织机防统防,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了病虫危害。五是高效种植模式应用技术。旱地以推广瓜(椒、菜)-棉、豆套棉、菜-黄豆套玉米、猪-沼-果(菜)为重点,水田以推广早稻-茨米、中稻-马铃薯、西瓜-晚稻、稻虾连作、鸭稻共生、杂交稻再生、油菜苔菜两用等为重点的增效技术。六是“三沼”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沼气、沼液、沼渣,充分发挥“三沼”在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方面的作用。七是抗灾避灾减灾技术。通过调整播栽期,避开高温及寒露风的危害,研究、制定渍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抗灾技术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4、积极开展高产创建。落实市级农业示范样板15个,巩固并进一步提升东升万亩绿色食品西瓜、桃花万亩无公害水果、南口万亩无公害甘蓝、久合垸万亩无公害菜苔、新厂万亩无公害棉套瓜椒、调关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特色样板。南口镇3000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效益很高,预计全年连片种植面积可达1万亩。久合垸万亩“一菜两用”高产示范样板亩平增收215元。调关大锚洲万亩“丰两优香一号”高产示范样板实行了“七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印发技术资料、统一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签订订单合同、统一测土配肥。6月10—11日,荆州市农业专家组对我市4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了检查。

同时,全市上下积极开展争创湖北省油菜大县活动。以市政府文件下发了《关于创建油菜大县的意见》,4月2日在久合垸乡召开了全市油菜生产现场会暨创建油菜大县座谈会。为抓好下半年油菜统一供种,4月10日—13日,由2名党委成员带队,分别到华农大国家油菜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天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油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参观考察优质油菜制种基地,了解了品种特征、基本价格等,基本确定了我市油菜主推品种。目前,各乡镇通过调查摸底,分别向市政府办公室、市农办、市农业局上报了油菜种植面积、需种量等情况。

(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1、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一是2010年新增农村能源中央投资项目。建设任务为养殖小区沼气建设工程60处、联户沼气工程34处、乡村服务网点15个,总投资587.66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42万元、省级配套28.5万元、农户自筹217.16万元。项目从2010年12月动工,目前,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二是2009年“一建三改”项目。国家、省批复我市2009年“一建三改”建设任务3574户,大型沼气工程建设一处,总投资142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32万元。5月5日召开了全市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启动会,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了乡镇、村组和农户。至目前,全市已完成“一建三改”400户;富泽畜牧有限公司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2、农业血防综合治理建设项目。2009年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为轻简栽培和水旱轮作各2.4万亩。一是轻简栽培。以水稻直播、机插、抛秧等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为主,在高基庙、久合垸、东升、调关、桃花山5个乡镇46个村,实施直播11000亩,机插2900亩,抛秧10300亩,合计24000亩,亩节省人工3个,亩节本增收30—50元,年增收450—750万元。二是水旱轮作。以水改旱、旱改水技术为主,在横沟市、新厂、高陵、小河口、大垸5个乡镇38个村,实施水改旱14700亩,旱改水9300亩,合计24000亩。亩增产10%,年增收300—500万元。为实施好项目,我们成立了领导专班,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奖赔制度,完善了配套措施,加强了技术培训,创办了示范样板。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优质棉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等项目正待批和准备实施之中。

(四)行政执法扎实规范。

一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印发《石首农业执法》简报5期1000份,张贴、发放《农民购种须知》、《真假农资识别小知识》《安全使用农药手册》等宣传资料5000份,接待群众咨询2000人次,培训农资经营上岗人员230人、农技人员45人,并在有关农资市场中心设立了假劣农资曝光台,对查获、登记保存和没收的一批假劣农资予以公开曝光。二是加强监管,规范秩序。上半年,共发放《农药经营上岗证》180个、《种子经营登记证》150个;共抽检种子样品1468个,涉及150家种子经营户的38个农作物种类、125个品种,代表种子数量24.1万公斤,经检测种子质量合格率为97.72%。三是依法整治,狠抓查处。开展了“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360人(次),车辆120台(次),对全市304个农资经营户进行了检查。共取缔6家无证经营点,查获假劣及未经审定种子3215公斤、假劣和违禁农药576公斤,劣质复合肥30000公斤。根据群众举报,对湖北垄上行农业科技有取限公司擅自修改肥料标签内容、新厂镇周某未按规定建立种子经营档案等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四是调处纠纷,维护稳定。今年来,依法受理和调处了横沟市镇罗家台村部分农户种植“奇麦一号”小麦减产同经营户李某产生的纠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万元;调处农业污染纠纷和投诉5起,落实赔偿金额12.5万元,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五是开展农药残留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队筹资3万多元购置了检测设备,建起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试验室。组织技术人员对城区大型农产品市场、各大超市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样检测。截止目前,共检测60多个样品,合格率97%以上。对不合格产品责令下柜。六是开展了市场调研。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农资产品价格较上年普遍下滑。种子类除棉花下降20%左右外,其它种子与上年基本持平。农药价格下降5—15%,特别是草甘膦下降幅度达到33%。肥料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一般下降幅度都在20%以上,下降最大的是磷肥,降幅达54%以上。

(五)“以钱养事”更趋完善。

1、搞好硬件建设。筹资30多万元,分批对基层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进行维修和装备,加强标准化农技中心建设。全市15个乡镇服务中心有14个达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场所,二有农技服务公示牌,三有信息栏,四有农技咨询部,五有基本办公设备。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省、荆州市主管部门的重视和肯定,省农业厅以“石首市规范农业技术服务行为”为题,用《参阅信息》将我们的做法向全省推介;荆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于5月12日—13日在石首召开。

2、健全管理制度。我们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对乡镇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绩效挂钩,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机制。一是进行了新一轮考核聘用。2010年底,我市乡镇农技服务人员三年聘用期已满。根据“以钱养事”实施方案,今年2月份,组织专班,对乡镇农技中心岗位46名岗位服务人员进行了新一轮的考核聘用,对前三年聘用期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3名中心主任进行了改选,对排名倒数三位的3名服务人员留职考察一年,考察期间只发放基本生活费。二是实行“五子”管理。我们在去年“四子”管理的基础上,今年修订健全为挂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结对子、查位子的“五子”管理办法。“挂牌子”即:局统一制作了农技人员工作牌,要求推广人员上班时一律佩挂工作牌,既公开身份,又方便服务。“背袋子”即:镇农技人员统一配发了农技推广专用包,每个专用包内装有卷尺、放大镜、处方单、取样袋、标本盒、小刀、铁铲等工具,农技人员下乡时携带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便于工作。“结对子”即:乡镇农技人员每人联系30户科技示范户,每月入户指导两次。“翻本子”即:为每个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统一印制了考勤记录本、工作日志本、咨询服务台账、项目实施台账、科技示范户服务台账等工作记录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务人员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记录,作为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查位子”即: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擅自离岗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三是健全各项制度。各乡镇服务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咨询服务坐诊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第一季度,由党委成员带队,分四组对乡镇服务中心的工作进行了检查,特别是对科技示范户建设逐户上门检查。检查表明,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乡镇中心工作主动扎实,成效明显,大部分乡镇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评价。

(六)中心工作积极主动。

一是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局参加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动员大会后,我们迅速宣传发动,扎实组织活动,在全局系统迅速掀起了以“推进科技入户,发展特色农业”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的热潮。目前,第一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第二阶段正有条不紊的进行。二是扎实开展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今年,市委安排我局结对共建横沟市镇木剅口村。4月10日,全局系统副科级以上干部、局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局机关部分股室负责人到该村,为14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联系的困难党员送去尿素30包,并送去了第一笔1万元帮扶资金。三是积极参与了“三城一杯”创建。坚持了周六义务扫街活动,安排专人加强了日常清洁卫生管理,开展了检查督办工作。同时,原种场、配肥站改革正艰难进行中。:

分析上半年农业生产形势和本局工作,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够大,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优质品牌发展力度不够。在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上,任务还较重。在发展订单生产、搞好配套服务上,工作不太平衡。三是农业抗灾避灾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科技进村入户进程仍显缓慢。四是农业部门经济薄弱,事业单位改革困难重重。五是灾害性气候影响较大。当前农作物已经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据多方面的信息反映,预计下年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发生形势十分严峻,对农业生产将构成较大的威胁。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步伐。结合板块和项目建设,切实进一步指导农业结构调整,重点抓好“菜棉”、“椒棉”等优化模式推广。结合冬季农业开发,切实进一步抓好冬闲田的开发与利用,重点抓好“油稻”等模式推广。

(二)抓好病虫害预报与防治。在抓好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棉花红蜘蛛、红铃虫、棉铃虫预测预报与防治的同时,重点抓好水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两迁”害虫的防控工作,组织植保测报技术人员开展定期田间调查,第一时间虫情信息,组织开展机防和群防群治。

(三)抓好农业项目建设。抓紧组织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沼气服务网点建设项目。农业血防综合治理建设项目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全力办好示范样板。同时,要全力争取并实施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优质棉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等项目。

(四)切实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开展经常性的农资市场检查行动,扎实开展“打假保秋播”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农资案件查处力度,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4

一、专业工作方面

今年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完成各项目目标任务,在业余时间多看有关项目方面的书籍文章,不断积累自己的基础知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勤思考,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多下到田间地里,结合实际,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帮助老百姓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为广大种植户做好技术支撑。另外,要加强自身材料写作能力,努力补齐自己的短板,把学习到的知识梳理清晰,形成有效的论述形式,为进一步研究探索搭建桥梁。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学习,我越来越认识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是联系互通的,同时也是充满微妙变化的,看待一个问题不能仅从单一方面看,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多方面多维度的分析,并且确立问题的重点主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土壤、气候、农药、化肥、植物习性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要多看多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将各个方面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达到更高水平。

二、政治学习及生活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学习了《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进行深入自我检视,将党章当归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工作生活中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改善自己在思想理念上存在的不足,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另外,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也更加丰富完善。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5

首先,领导小组对局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并要求各单位组织上墙,健全制度,明确任务,责任追究。在对农药市场检查中,发现全县原供销系统经销农药门市部普遍存在房屋陈旧、电路老化、农药与生活用品未隔离等现象。针对问题,我们对经营者传达安全生产文件精神,宣传《安全法》。要求经营者把安全工作提到高度重视范畴,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防止并杜绝了事故发生。局属植保站房屋严重老化,电路陈旧,但仍然在安全生产工作通知下达后,在资金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将植保站全部电气线路更新,并重新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施,最大限度排除隐患,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点、每一人。

其次,我们加大了剧毒农药的查收力度,在对全县150多家网点进行排查的基础上,针对极少数违法分子利用夜间私运贩卖剧毒农药行为,我们采取了夜间蹲点等有效措施,有效打击了违法倒卖、销售行为,杜绝了中毒事故的发生。

另外,在农用车及驾驶员规范整治活动中,农机监理站重点加强了对农用车违章驾驶的检查力度,抓好源头管理,通过宣传入户、服务进家等有效措施,杜绝黑车非驾,最大限度消除交通安全生产隐患,种子公司也积极行动起来,建立并明确责任制,更新电路及消防设施,配备安全巡视员,确保安全无事故。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gdp)9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1.3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4.3%;第二产业20.2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2%;第三产业39.6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从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分析(详见表一),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90年增长了2.29倍,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22倍、4.67倍和2.95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向良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趋向上升趋势,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50.9∶12.9∶36.2调整到1998年的34.3∶22.2∶43.5(详见表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随着西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占基础和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种植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林业平稳发展,畜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副业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划归到种植业和畜牧业范围内),渔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几乎为零。1998年,全区第一产业总值为31.31亿元,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林业生产总值6575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4.06亿元,渔业生产总值313.1万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分别由1991的39.7∶1.4∶47.9∶0调整为1998年的52.9∶2.1∶44.9∶0.1(详见表三)。

 

 

综合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总量相对不足、比例持续下降的现实,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林业平稳发展,渔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种植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量分析,1998年,家庭人均消费粮食232.92公斤,其中:细粮105.08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的44.11%,粗粮127.85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总数的89%;同1991年相比,细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66.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05.08公斤,提高了55.8个百分点,粗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142.23公斤下降到1998年127.85公斤,下降了10.11个百分点(详见表四)。从这两级数字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也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的农副产品生产状况与人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生产不容乐观,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灾害濒繁,草场退化,超载放牧,出栏率低、个体产出下降、商品率低,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复合作用,致使全区畜牧业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相对下降趋势,1998年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4.9%,比199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四是渔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起点低、产值少,构不成支柱产业。

 

纵观西藏农牧业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横向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当前农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与新时期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人地矛盾、草畜矛盾日益严峻;四是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与人们对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五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扰;六是农牧民主体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奔小康的需要;七是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牧区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增长缓慢;八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调,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等,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加大了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和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供了保障;第二,通过援藏与开放可以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施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经过4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全区农牧业基础实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奠定了基础;第四,农牧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刁再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农产品产量在持续稳定睁长的同时,通过区外品种结调剂,区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客观上要求产品必央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农牧业生产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五,随着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脱贫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绝大部分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迈进了小康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已向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主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第六,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全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牧业发展必须顺应全国和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西藏农牧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基本思路的选择

西藏地广人稀,区情特殊,为便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目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不同经济类型,将全区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一江三河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四地区;另一类是藏西北草原地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再一类是三江流域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行政区划主要是指昌都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最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思路:

1、种植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

原则。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小麦、青稞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种子工程”,提高种植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合理的三元生产结构。

一江三河流域地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质和品种,提高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和青稞品种,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植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应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在稳定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大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形成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规模,增强农牧区防抗灾能力;三江流域地区应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努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2、林业: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理规划,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四旁”植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沙漠化整治工程,推广太阳能、微水电等新型能源,减少薪炭林采伐量,保护和改善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把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起来,草场利用与草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放牧与围栏喂养结合起来,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一江三河流域地区要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大力开展草场建设、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增强防抗灾能力。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保持草畜基本平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三江流域地区应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开展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料青贮等技术,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存贮、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如:发展市场、提供信息、提高素质,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等等,单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讲,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牧民商品观念,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带动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1、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首先,坚持稳定和完善“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加快落实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开发“四荒”“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并明确免征免购的时限,使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土地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大力发展种田能手、养畜大户,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2、发展规模经济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土地经营形成规模。可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民家庭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三是联合发展形成经济联合。充分利用援藏契机,与内地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紧密相连,面向市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

3、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劳动力的非农化,加快农村产业化的进程。西藏农村与全国农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上。西藏农村工业占农村各业总值的比重,比贵州低13个百分点,比青海低7个百分点,比甘肃低2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只相当于以上三个省平均数的1/15,主要原因就在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西藏农畜产品原料优势明显,特色显著,潜力很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只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西藏农村经济面貌得到改观。因此,应把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化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4、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支柱,是一个地区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主导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一要巩固提高传统特色产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二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注意发展高原物种、无污染食品、饮料等绿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大的项目,组织攻关,重点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意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特别注重开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使区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开发既要考虑区内国内市场,还要考虑邻国市场。同时又要避免“小而全、大而全”或“全面开花”的产业低层次结构。

5、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农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是产业化的重点。应在对现有企业(公司)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农村骨干企业发展规划。一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谁有辐射能力,谁为“骨干”;二要实行支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实施产业开发的“骨干”企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向“骨干”企业倾斜,自治区还应考虑在税收、信贷上对“骨干”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7

##县农业水利局

__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__人口少,土地多,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环境无污染,空气清新,在生产无公害农畜产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优势。因此,对__区农村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查,摸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发展制约“瓶颈”,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对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状况: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坝州西南部。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其中:__村涉及全县23个乡镇,共7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65.7%;村民小组193个,占62.3%。全县乡村总户数13890户,人口6.1万人,农业劳动力3.4万人。其中:__7546户,占全县总户数的54.3%%;农业人口3.4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4.8%;劳动力2万人,占59.2%。__区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状况:

1、总收入:20__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578万元,其中:__7456.7万元,占总收入的64.4%,种植业收入1938.6万元,占总收入的26%,;畜牧业收入2922万元,占总收入的39.2%,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全县总收入的22%。

2、纯收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12%,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沙耳乡223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为2179元,超全县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热乡1635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67.5%。

3、全县有5个空壳村,村集体积累平均只有305元。

4、粮食直补总金额35.2万元,综合直补128.7万元。

(三)全县农耕地58223亩,__408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1%。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万亩,__4.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1.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7%;蔬菜2691亩,占26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4%。

(四)种植业:

##具有良好的光、热、水条件,出产丰富。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树等。以粮食作物、水果和蔬菜为主,其它经济作物稀少。

1、粮食作物:20__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8亩。其中:粮食作物7.2万亩,总产量1.9万吨,蔬菜0.5万亩,总产0.8万吨,经济作物0.1万亩(以油菜为主,产量640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胡豆、洋芋为主,小杂粮为辅,共30余个品种。20__年玉米播种面积3.7万亩,占总播面的47%;总产8958吨,单产242公斤;小麦1.9万亩,占总播面的24%;总产5700吨,单产300公斤。__粮食作物4.6万亩,单产217公斤,总产9940吨,占全县总产的56.7%。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播种面积22900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2%,单产238公斤,总产5456吨,占玉米总产的60.9%;洋芋4845亩,占洋芋总播种面积的单产235公斤,总产1139吨。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少有油菜、中药材和麻类,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带,常年播种面积不足千亩。蔬菜以叶菜类为主,茄果类为辅。全县__种植面积1925亩,占全县蔬菜总播种面积的38.5%;常年产量2314吨左右,占总产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苹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为辅。

##是全省五大雪梨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素有“梨乡”之美称。雪梨品种繁多,有鸡腿梨、金花梨、中梨1号、丰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个品种。其中鸡腿梨和金花梨是传统老品种。其余品种是9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新品种。由于##气候独特,尤其是原城关、安宁两区是高寒山区中一个特殊的小气候区。日照长,气温高,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因此,水果不仅产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质好。##雪梨果形美观,质地细脆,味甜汁丰,色泽鲜丽。尤以金花梨品质最优。曾数获部、省级优质农产品金奖。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纷纷上市,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夺式经营方式,树龄老化,病虫危害、品种退化严重,品质日渐下降,“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收入急剧下降。面对严峻形势,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县15个主产乡镇实施了“雪梨优质工程”项目,对现有退化老品种、低产果园进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号、水晶梨等优质品种作为高接换优首选品种。对老品种进行高接换优。目前高换已达25万多株。20__年全县优质梨已达800余吨。为促进销售,建立了“##县精品梨协会”,推动了雪梨销售。20__年金花梨品种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雪梨总株数40.9万株,折合面积1.6万亩,年产量1.7万吨;__4161亩,占总面积的26%,总产4163吨,占雪梨总产的24.5%。苹果39万余株,折合面积1.3万亩,年产量0.8万吨。__4928亩,占总面积的37.9%,总产3066吨,占苹果总产的38.3%。__水果总面积9089亩,年产量7229吨。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类主要以核桃、花椒为主,多集中于__,河坝地区不多。全县干果1.6万亩,年产量1100吨。##花椒产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与茂县花椒齐名。##核桃也是市场上供不应求之优质农产品。该两种产品均接近原生态产品。##白瓜子属西葫芦类,其籽独具特色,外形光洁美观,且具花纹双边,子粒饱满,肉质厚,富含多种矿物养分,炒食香而脆,营养丰富,有清心润肺和补益肾肝之功效。是##独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97年在成都举办的西南片区农产品产销会上大展风姿,得到了众多商家的亲睐。20__年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白瓜子分布于__区年产量20余吨。由于以间

作为主,所以面积难以统计。5、中药材:##盛产中药材,野生种类繁多.县境内约有500余种。如11种子草、贝母、天麻等产量大,价值高的达几十种之多。大集体时期人工栽培达到11种,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区种植为主。20__年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在__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开展了对铁棒槌、秦芄的野生驯化试验,并取得成功。通过几年的繁种,目前全县铁棒槌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亩,秦芄达500余亩。亩纯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为__农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础设施建设:全县__村71个,村民小组193个,已通机耕道125个,通车总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个,需建设里程公里。全县人畜饮水工程在全县基本实施完毕,现有离村社偏远的零星户共计约8000人左右尚未实施。全县通电的村达到99%,只有2个牧场村未通电。

(六)畜牧业: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2万混合头,__13.9万混合头,占全县总头数的63.2%;全县各类牲畜出栏混合头,__村50637混合头,占全县出栏数的68.2%。

(七)大骨节病区情况:##是大骨节病区县,病情重,分布广。分布以高寒区和山区为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大骨节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观音地区及河西乃当村、独松嘎伍岭村、曾达坛罐窑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个乡镇80个村,共约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当、曾达坛罐窑村为重病区。病区群众因病而贫,因病返病现象十分突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对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__村,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0.38万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劳务输出及其它:

1、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总数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转移2100余人。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务总收入达2914万元。__劳务收入1639万元,占劳务总收入的56.3%。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搞好技术培训工作,对重点乡村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包片,帮助村社建立活动室,16个村建立了科普惠农宣传站,每年举办科普专栏6期,目前科技书屋只有一个村建立。全县__村建立科技书屋的占20%左右。全县每年实用技术培训30000余人次,对__村农民重点进行了中药材、水果、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建立了高酸苹果、酿酒葡萄及脱毒洋芋基地,对__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支农资金: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五年来,我县到位各乡镇的支农资金(农业)总数达到965万元。

二、__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很多,但由于没有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未形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还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居多,由于生产技术创新不够和市场信息不灵,优、新、特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发展不多或发展不快,加上县内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和流通促销手段滞后,农产品“卖难”或“贱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增产而难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档次较高、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大市场,导致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雪梨曾是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种老化、品质下降。同时,品种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节差,导致销售困难。##特色产品花纹双边白瓜子,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难以形成规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仍较淡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六)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全县乃至全州尚无一家稍具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致使产品销售各自为政,零星分散,不成规模。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流通不畅。

(七)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目前社会化服务偏重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的营销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产前信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务体系。

(八)交通运输不畅,信息不灵。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生产带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易腐烂,导致运输成本增高,产品“卖难”问题突出。

(九)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风险意识,从众观望思想严重。

三、发展对策建议

根据现阶段种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和经济特点,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科技、体制、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为动力,在稳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结构;以提高产品品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优势产品和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水平,逐步建立总量适度、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根据我县种植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今后种植业生产结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市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质量、规模、品牌为主题,在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调整作物生产结构。要按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在保护好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面对市场适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把腾出的耕地改种其他有特色的、适销对路的高效短期经济作物,在当前的情况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药材作为调整发展的重点,使其成为__农业新的主要增长点。

二是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当前,要进一步扩大优质、专用、无公害、适销对路品种比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的需求,促进种植业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粮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杂豆等为主,经济作物要大力发展有特色、品优的果、菜、油菜等,压缩其他低效作物,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三是调整区域生产结构。要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区、产业带。中下寨地区由于地处高寒带,所以以小杂粮、油菜、中药材为主,在原城关、安宁一带__以中药材、干果为主,半山区以下以水果、蔬菜为主。通过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几村一品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带。同时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是探索调整农业功能结构。在发挥农业生产的产品供给功能的同时,利用资源及地缘优势,发挥出农业的旅游功能作用,发展都市型农业。结合我县旅游业发展,利用雪梨生产优势,

规划发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经营体制创新,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种植业要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必须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农业规模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要根据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和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产业化经营实体,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特点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龙头企业群体。要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领广大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促进种植业生产规模发展。建立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进种植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巩固和完善现有水果(梨、酸苹、葡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要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变生产优势为商品优势。

(三)坚持领先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

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是紧蜜联系的,只有先进的科技作为基础,才能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否则,怎么调整也调不出效果来,结果还是搞粗放经营,产品大路货。为此,要重视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抓好优新种子种苗基础工程,逐步提高我县农业生产品种优质化水平;要重视农作物高产优质技术的推广,特别要重视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同时,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掌握运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种植业生产与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与加工业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问题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抓好如下几项措施:一是继续扶持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并发挥好龙头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三是重视产品产后处理,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等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温州农业UV表投入产出技术经济系数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10-03

一、2008年温州农业投入产出基本情况

(一)2008年温州农业投入情况

2008年,温州全市耕地总面积236.61万亩,其中水田174.89万亩,旱地61.7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约在240万亩左右,蔬菜播种面积110万亩,水果面积60多万亩,茶叶面积21万亩,笋竹70多万亩,花卉苗木2.5万亩。2008年,温州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7.82万千瓦,比1978年的21.03万千瓦增长702.90%,年均增长6.72%;农村总用电量62.45亿千瓦时,比1978年的0.43亿千瓦时增长14423.26%,年均增长18.05%;农用化肥施用量84477吨(折纯法),比1978年的21682吨(折纯法)增长289.62%,年均增长4.64%;有效灌溉面积192.88万亩,比1978年的198.81万亩减少2.98%,年均减少0.10%;财政农业投入(支出)24.299亿元,比1978年的0.2144亿元增长11233.56%,年均增长17.08%。

(二)2008年温州农业产出情况

2008年,温州全市粮食总产量89.418万吨,产值17.18亿元;蔬菜总产量125.09万吨,年产值15.5亿元;瓜果产量38.51万吨,产值10.2亿元;茶叶面积21万亩,产量4438吨,产值4.08亿元;笋竹70多万亩,年产值6亿元;花卉苗木2.5万亩,产值3亿元。征收的农业税是14.68亿元。

(三)2008年温州农业产值与工业和商业产值的比较

2008年,温州全市农业总产值50.92亿元(增加值36.72亿元),从1978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7.45%。而2008年温州的工业总产值是5319.35亿元(增加值为1170.35亿元),商业总产值为1082.95亿元,同期工业总产值和商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2.84%和18.72%。温州农业总产值规模上远远比工业和商业小,增长速度上远比工业和商业的慢,甚至比同期GDp增长速度还低很多。

二、基于Sna式UV表的温州农业投入产出相应技术经济系数的测算

为测算温州农业投入产出相应技术经济系数,我们在编制农业、工业和商业产品账户和部门账户基础上编制出温州农业投入产出UV表。

⒈部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经计算得到的U表中各元素及各部门生产的总产出为:

在农业产出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应该是最大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规定,人工工资归属于增加值部分,不属于中间消耗,因此,在农业部门消耗中,本部门产品消耗所占比重甚小,而对工业产品的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事实上,在现有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肥购买、农业灌溉和农业用电等工业产品费用占了农业产品的相当比重。当然,农业部门的消耗中商业产品也占了一定的比重。与农业消耗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工业产出以本部门产品消耗为主,消耗系数分别达到了0.4303。商业部门的产出以本部门和工业部门产品消耗为主,消耗系数分别为0.2046和0.249。工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消耗农业产品和商业产品的系数分别是0.004和0.0193。与工业部门产出消耗相同的是,商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消耗的农业产品很少,其消耗系数是0.0299;而与工业部门产出消耗不同的是,商业部门每一单位“混合”产出还消耗了较多的工业产品,其消耗系数是0.249,该消耗甚至大于对本部门产品的消耗。农业部门对工业产品和商业产品消耗系数较大,如果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供给部门产出的影响,是否就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很大?这个假定,需要等到影响力系数测算出来之后才能确定。

⒉生产构成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生产构成系数矩阵:

该生产构成系数说明,在温州,农村虽然仍从事本部门的传统产业――农业的生产,但已经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除此外,还从事商业活动。温州农业部门生产的工业产出占其总产出的绝对比重,是与遍布温州全境的农村工业密不可分;而农业产出所占比重较少是与其耕地面积、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05亩有关。工业部门中一般是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商业部门中亦有商有工。因此可以看出,温州的工业和商业遍地开花。尤其是工业,其发展已渗透到温州的各个角落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事实上,温州人亦工亦商,忙得不亦乐乎,但偏偏农业的发展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据温州统计局综合处核算专家介绍,近几年随着遍布农村各地的农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归口到工业部门进行核算,温州农业部门中所生产的工业产品比重才逐年有所回落,之前的比重还更高。

⒊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关联度分析)。

⑴直接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

a=C*D-1=0.01690.00400.02990.37720.43030.24900.05210.01930.2046

×19.2117-0.0324-0.2106-14.9531.0798-1.0155-3.2591-0.04742.2261=0.16860.00240.05890.00240.44060.03800.04440.00950.4248

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来看,农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农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1686,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0024,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0444;工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工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0024,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4406,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0095;商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商业产品直接消耗的农业产品是0.0589,直接消耗的工业产品为0.038,直接消耗的商业产品为0.4248。由直接消耗系数可知,农业部门一单位农业产品的生产,按消耗多少顺序排列的依次是:农业产品、商业产品和工业产品,说明农业与自身和商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要比与工业的强;工业部门一单位工业产品的生产,主要消耗的是本部门产品,农业和商业产品都很少,说明工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而与农业和商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并不突出;商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商业产品,主要消耗的是本部门产品,也有一定比重的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说明商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但也离不开农业和工业。

⑵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与分析。为了求得各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包括后面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先要测算投入产出模型中的里昂剔夫逆矩阵:B=(i-a)-1

那么,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

B=B-i=

1.2095-10.00720.12420.01151.7896-10.11940.09360.03011.7501-1=0.20950.00720.12420.01151.78960.11940.09360.03011.7501

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农业部门对工业和商业的完全消耗系数都较小,说明农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工业部门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很小,这说明农业与工业产业的关联度小,温州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带动农业的发展;而商业部门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是0.1242,说明温州商业产业的发展对农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作用也是很有限。因此,总体上说,温州农业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与分析(波及效果分析)。

农业、工业和商业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分别是:0.77、1.07和1.16。从各部门产出系数计算结果来看,产出系数依大小顺序为:商业部门、工业部门、农业部门;说明商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工业或农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最大;而农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工业或商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最小;工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发生变动时,商业或农业部门总产出所受影响居中。从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来看,商业部门最大,为1.16;工业部门居中,为1.07;而农业部门最小,只有0.77。说明温州农业在这三大部门中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较低,小于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力,而且低于平均水平。这个结论,也是对在部门消耗系数中的假定――“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否定。

⑵感应度系数的测算与分析。

农业、工业和商业各部门感应度系数分别是:0.78、1.12和1.09。从各部门感应度计算结果来看,工业部门最大,为1.92;商业部门居中,为1.87;而农业部门最小,只有1.34。说明受其他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影响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依次是:工业部门、商业部门、农业部门。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来看,农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只有0.78;而工业部门最大,为1.12;商业部门居中,为1.09。说明当温州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时,农业受到别的部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这也是导致温州工业产值和商业产值乃至GDp增长速度快,而农业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他们,农业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的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结论

由温州农业投入产出技术经济系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⒈由测算的部门消耗系数结果可知,农业部门每生产一单位的“混合”产出消耗最多的是工业产品,商业产品消耗居中,而农业产品消耗的最少。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对商业的发展影响也较大。然而这个结论,却被影响力系数的测算结果予以否定。

⒉由测算的生产构成系数结果来看,农业部门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占绝对比重,商业产品次之,农业产品最少。说明受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所迫,温州农村正大力发展工业,同时由工业生产带动商业活动,而农业的发展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⒊由测算的直接消耗系数结果可知,农业部门生产一单位农业产品直接消耗最多的仍是农业产品,其次是商业产品,而直接消耗最少的是工业产品。说明农业与自身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强,与商业有一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但与工业的直接联系和依赖性最少。

⒋从测算的完全消耗系数结果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对工商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农业与工业产业的关联度小,温州工业产业的发展并没能有效地带动农业的发展;温州商业产业的发展对农业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作用也是很有限。因此,总体上说,温州农业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⒌从各部门产出系数的测算结果来看,商业部门最大,工业部门次之,农业部门最小。说明其他部门受农业部门的单位最终产品变动的影响最小,而受商业部门的影响最大,工业部门居中。从影响力系数来看,也是农业部门的最小,商业部门最大,工业部门居中。说明温州农业在这三大部门中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较低,小于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力。

⒍从感应度的计算结果来看,农业部门最小,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说明农业部门受其他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影响最小,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来看,农业的感应度系数最低,工业部门最大,商业部门居中。说明当温州工业和商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时,农业受这些部门的带动效应不明显。

总之,目前的温州农业、工业和商业产业发展现状是:工业和商业相对发展较快较好,民间资金比较充裕;而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受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影响有限,对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很有限,即农业部门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且温州农业的后续发展还受到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的限制。

(二)政策含义

⒈利用工业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利用工业产业资金优势,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水利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用电条件,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引导工业企业投资农业开发。二是利用工业技术优势,帮助与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三是利用工业企业的组织优势,引导农村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⒉利用商业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一是利用商业企业的信息优势,引导农户生产名特优农产品,为订单农业的发展打好物质基础。二是利用商业“诚信守约”交易规则优势,帮助和教育农民,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做好市场准备。三是加强商业产业的服务优势,完善各种标准体系,为订单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⒊利用温州充裕的民间资本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但温州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强化特色农业的区域专业化特征,形成都市型、设施型、生态型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虽然当前温州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森林旅游发展较快,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已经成为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但休闲农业服务内容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观赏和餐饮为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

⒋充分挖掘现有农业发展潜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有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适当压缩水稻种植面积,合理调整经济作物面积,调优水稻品质。同时,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营。重视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定农产品标准,引导农村种植户、农业加工企业对自己生产和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制定标准,建立和形成品牌,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发挥区域优势,针对东、南部和西、北部的不同特点,布局不同农业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廖明球.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华初.关于我国农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观察,2007(9)

4.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J].统计研究,2006(11)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9

一、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直辖以来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重庆市农业总产值700亿元,农业增加值450亿元,农村经济总量890亿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6.3%,土地综合生产率为每亩2216元。粮食总产量1168.2万吨、肉类总产量175万吨、禽蛋总产量38万吨、奶类总产量9万吨、蔬菜总产量890万吨、水果总产量150万吨、茶叶总产量3.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2.1%、0.8%、35%、78.6%、11.7%、54.1%、18.5%、25%;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70.7公斤、56.2公斤、11.9公斤、3.2公斤、285.7公斤、48.1公斤、1.1公斤、8.0公斤,比2000年分别增长1.3%、2.9%、34%、77%、10.2%、82.2%、128.5%和24%。

(2)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直辖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启动实施了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建设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1年到2005年,重庆市农林牧渔业结构由63.9:2.7:30.9:2.5调整为55.2:3.1:38.3:3.5,粮经结构由80.6:19.4调整为72.9:27.1;农村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75:9:16调整为59:15:26;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重庆市认定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54个,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家,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0个;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0.8%。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展顺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重庆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达到16个,其中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建立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园区。森林覆盖率由2001年的23.1%提高到2005年的27.9%。同时对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农田、渔业养殖水域等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稳步推进,对库区的农田土壤、农灌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5.4万口,重庆市完成退耕还草20万亩。

2、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耕地资源、生态环境和防灾抗灾能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大,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重庆市农业发展。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预计到2010年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将从2005年的1.03亩减至0.9亩,人地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农村水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0.5亩低60%,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自然灾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次。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生物灾害频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

(2)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较差。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仅占29%,农产品优质率占50.8%,柑橘的优质果率仅占35%左右。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够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弱、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

(3)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重庆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重庆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1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的比重达58.8%;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二、加快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浅丘型高效农业、山地型生态农业等“复合农业”配置资源。布局产业,构建协调推进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推广城市郊区的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浅丘型高效农业,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肉猪和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山地型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绿色果品、草食牲畜、无公害蔬菜等优势产品。

(1)形成种植业新格局。稳定发展粮食作物生产,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逐步形成“三元”种植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业新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水稻、马铃薯、杂粮(高粱、豆类)、油菜产业,稳定小麦、玉米面积,通过调整优化,改善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量。

(2)突出畜牧业优势产业。着力抓好生猪支柱产业、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家禽特色产业和饲料饲草配套产业等产业发展,全面发展,建成以渝西和库区部分地区为重点的生猪优势产业区;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带;以都市经济圈和渝西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肉禽、肉兔、禽蛋特色产业群。用3至5年时间,重庆市每年出栏生猪2500万头、肉牛70万头、肉羊600万只、家禽3亿只、肉兔20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3)积极发展种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稳步发展池塘养殖,积极发展稻田养殖,强化水库生态养殖,优先发展特色养殖;适度发展冷热水养殖,咸水养殖及河沟养殖,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通过努力,力争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年产30万吨,其中名优产品年产10万吨,养殖产量年产28万吨,捕捞产量年产1.8万吨,重庆渔业总产值达到年产50亿元。

2、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

重点深入推进优质猪、优质柑橘、优质粮油、榨菜、草食牲畜等“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整体提升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加快基地建设进程。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采取捆绑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区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社有专业、农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

(2)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理念,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市外、国外开发养种业基地,发展外延农业。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和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规模。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完善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建构

(1)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种养业良种体系是推动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重庆直辖以来,种养业良种体系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种养业良种体系框架,但产业集中度低,突破性品种少,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加快种养业良种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与繁殖项目,农作物改良中心、国家和市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测项目等;二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禽畜资源场、基因库,扩建和完善畜禽源良种场以及种畜禽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三是实施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引种保种中心、种质检测中心等。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是重庆市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体系框架已具雏形,但标准不配套,检测技术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认证体系不健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立足与国际水平对接,突出产地环境检测,投入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一是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二是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部级中心2个,区域性中心1个,市级中心5个,建设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40个;三是实施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原产地认证制度,制定认证认可行为规范;四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是提高重庆市农业生产力的根本保障。目前,重庆市以区县为单位,以农业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主体分工、学科设置和区域布局等机构不合理,成果与应用分离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不适应农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的发展要求,急需着力解决。以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推动学科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集,全面提升农业科研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

农业生产工作总结篇10

   二00四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促进农民增收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现总结如下:一、生产情况(一)粮油生产全面丰收全区粮食生产面积92.6万亩,单产283.1公斤,增产106.6%,总产26.2万吨,增产108%。其中小麦面积43万亩,比上年增加2.4%,单产341公斤比上年增长95%,总产14.7万吨,比上年翻一翻;玉米单产412.5公斤,比上年增长151.6%,总产6.3万吨,比上年增长125%;黄豆单产105.5公斤,比上年增长73.2%,总产2.8万吨,比上年翻一翻;油菜单产120公斤,比上年增产43%,总产0.42万吨,比上年增长27%。(二)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区今年完成退耕还林2002亩,占计划2000亩的101%,义务植树110万株,补植完善农田林网3万亩,其中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育苗2700亩,低产林改造5000亩,防治病虫害2.6万亩。(三)渔业生产稳中有升今年,我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1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约9500亩,河沟围拦网养殖面积11500亩,与去年持平,鱼苗、鱼种投放量8000万尾,水产品产量4700吨,比去年增长2.17%。(四)蔬菜生产形势喜人200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1.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产22万吨,比去年增长19%。总产值1.8亿元,比去年增长6%。其中,瓜菜面积2万亩,保护地面积4万亩(棚室菜0.8万亩,地膜覆盖3.2万亩),马铃薯0.8万亩,大蒜2.2万亩,推广遮阳网覆盖栽培3.5万m2,防虫网保护栽培1000m2平方米。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所做的主要工作(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永恒的主题,通过近几年来的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优化品质结构。根据市场需求扩大优质农产品面积,抓住中央出台良种补贴政策的契机,大力推广优质良种,优化了农产品的品质。我区今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0万亩,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41.7%。另外我区还扩大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全区经济作物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全区优质农产品比重已超过50%。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我局会同区技术监督局制定出台了颍东区无公害西瓜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大蒜生产技术规范、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奠定基础,同时在实现口孜镇曹庄村无公害西瓜认证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口孜大蒜、杨楼马铃薯、新乌江粉丝的无公害生产认证。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局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议,重点抓好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口孜镇优质大蒜、杨楼脱毒马铃薯、新乌江镇脱毒红芋和粉丝、口孜袁寨沙河沿线的优质花生、新华正午的优质蔬菜、袁寨口孜铁路沿线的优质水产品、口孜钓台的蛋鸡饲养、插花正午的优质肉牛等十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我局建立颍东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搭建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联接的平台。四是订单农业不断扩大,全区今年发展优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大豆等优质农产品订单生产20多万亩。(二)着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一是引进推广了一大批优质新品种。如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豫麦68等,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中黄13,转基因抗虫棉,脱毒红芋,脱毒马铃薯等。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瓜果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林牧渔业良种覆盖率都达到90%以上。二是加大了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今年全区重点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科学养鱼等一批农村实用新技术,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70期,举办了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科技大比武活动,印刷了《颍东农业》报纸和技术资料20万份,无偿赠送农民,受到群众的真诚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基地,做到了试验、示范、推广一条龙,不仅通过典型辐射,示范带动周围群众走上致富路,而且减少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风险,提高农业科技成功率和科技贡献率。(三)加强病虫测报,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1.测报工作逐步规范。我局测报是全省先进单位,承担省安排系统测报对象11个,并对30余种病虫草害进行普查,同时在插花、枣庄、老庙、口孜等乡镇聘请兼职测报员6人,设立6个测报基点,今年共病虫情报8期,向省植保总站,报送病虫发生动态周报表48期次,病虫预报准确率在90%以上。2.农作物病虫防治成效明显。全年病虫草害发生总面积344.8万亩次,防治293.4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55606.8吨,棉花37.43吨,油料388.2吨。(四)加强“双生”市场清理整顿,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我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加大“双生”市场清理整顿,重点对全区豆制品市场、水产品市场、农资市场、种子市场、林业经营市场进行地毯式的巡回清查,查处假劣化肥5吨,假农药300多公斤,标示不规范种子2万余斤,取缔了脏乱差豆制品加工作坊5个,查处破坏林业资源案件15起,查处电毒炸鱼违法案件5起,移交法院1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13人,其中取得候审1人,行政拘留1人,提请行政拘留2人。有力打击了生活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违法犯罪份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了农业发展的正常秩序,树立了农业执法的良好形象。(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1.加强局属企业管理,确保社会稳定局属的两个农场、两个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多,职工生活困难,不安定因素多。针对以上情况,我局一是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一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二是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摸底造册登记,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职工张榜公示,全局共有40多位困难职工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2.做好局直机关内部管理工作一是开展“学习两个条例、进行警示教育、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题教育,使全局党员干部深化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建章立制,狠抓落实。我局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财务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全局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三是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同时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在肯定今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自身工作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在明年工作中着力改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一、           农业结构调整档次不高,效益不明显。二、颍东农业闪光点、亮点不多,缺乏特色,示范点建设力度不够,多处于分散种植,没有规模优势。三、无公害农业步伐已落后其他县市区,需迎头赶上。四、农业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缺乏,推广手段落后,制约工作开展和农业经济发展。五、受机构改革的影响,个别同志工作存在浅尝则止、疲于应付的局面,缺乏积极创新、锐意进取的思想。 二五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认真贯彻上级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针、路线、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工作为中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推广为手段,以农业无公害化、优质化、产业化为目标,内强管理、外树形象、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颍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工作目标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93万亩左右,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粮食单产达300公斤,同比增长6%,总产达27.9万吨,同比增长6.4%;其中小麦44万亩,同比增长2.3%;单产400公斤,同比增长16.6%,总产17.6万吨,同比增长11.8%;玉米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7.6%,单产450公斤,同比增长9%,总产8.1万吨,同比增长28.6%;黄豆面积25万亩,同比减少5.6%,单产120公斤,同比增长13.7%,总产3万吨,同比增长7.1%。蔬菜计划面积12.5万亩,增长8.7%,总产26万吨,同比增长18.2%。林业成片造林2000亩,四旁植树110万株,义务植树80万株,补植完善农田林网5万亩,其中新建2万亩,林业育苗3000亩,低产林改造5000亩。渔业养殖面积2.1万亩,其中池塘面积1万亩,水产品总量4800吨,渔业产值争取突破2880万元。三、工作重点(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一是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引进一批优质农作物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面积。二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制定更多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做好口孜大蒜、杨楼马铃薯等更多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三是继续做好“6611”工程,巩固完善十大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二)狠抓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服务工作主要推广优质小麦生产技术,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双低油菜生产技术,平衡施肥技术,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等十项农村实用技术。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有利因素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引导、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依靠科技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三)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护农民合法利益我局农业、林业、渔业行政执法单位在2006年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依法行政、热情服务、文明执法,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继续加大农资、种子、林木、渔业、豆制品加工市场的清理整顿,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保证正常的经营秩序,杜绝伪劣生活、生产资料坑农害农行为发生,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四)强化内部管理,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一是加强党建工作,狠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激发机关党组织的活力,增强战斗力。二是完善和建立各项制度,加强党风廉正建设,促进全局党风、政风、作风转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三是加强局属企业管理,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创新机制,使其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逐步摆脱目前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