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培养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05

素质培养体系篇1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现行社会形势下,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较高职业素质的人往往比较受企业青睐,面对这种环境,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也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对职业院校而言,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职业院校的发展,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想引导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学校就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才的综合反映,职业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在当代社会里,职业素养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职业素养较低,给我国现代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人才的职业素质,加大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点。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地方,要想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1]。

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提高认识

现行社会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越来越看重,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职业院校要想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就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将职业素质培养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提高教职工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不断成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替代,专业的教师可以开展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职业院校要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安排教师深入社会实习、实践,积极培养“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强化教师职业素质教育理念的培养,引起教师的重视,不断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从而促进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2]。

(三)树立以强化学生自身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理念

现行社会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的素养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素养的高低关系到这个人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素养是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制胜的法宝。因此,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将如何提升学生自身素养问题列入职业教育中去,树立以强化学生自身素养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争取学生父母的帮助,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而作为学生,更要意识到自身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提供的各种活动,让自身在活动中得到成长[3]。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的关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一种模式。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对学生而言,他们长期在学校学习,与社会接轨的机会较少,不了解社会,以至于自身的职业素质得不到提升,而校企合作无疑给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平台。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寻找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素质[4]。

三、结语

综上,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现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既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助于职业院校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现行社会形势来积极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申忠,韩秀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7-8.

[2]陈玥.刍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6(21):100.

[3]何雨桥.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J].价值工程,2014(20):236-237.

素质培养体系篇2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培养调研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素质培养体系篇3

关键词双师素质监控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6.037

"DoubleteacherQuality"trainingmonitoringand

evaluationSystemConstruction

――takeprivateVocationalCollegeFull-timeteachersasanexample

ZHoUaixian,ZHaoDeyan

(Qiluinstituteoftechnology,Ji'nan,Shandong250200)

abstractmonitoringandevaluationisanimportantpartofqualitymanagement.inthispaper,thecurrentfull-timeteachersinvocationalcollegesprivate"DoubleQuality"trainingprocessmonitoringsystemandevaluationaspectsofimperfect,discontinuity,throughotheruniversitiesofthesametypeofresearch,andmanyaccumulatedata,acombinationofpersonalexperienceandCollegeoftheactualsituation,fromthemonitoringmechanism,supervisionmemberconfiguration,improvethemanagementsystem,index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otheraspectsofthesystem,attemptstobuildascientificandrational,sustainable,operationalmonitoringandevaluationsystem,hopetheirabletotrainfull-timeschoolteacher"doublequalified"statusplayaroleinpromotingandsafeguarding.

Keywordsdoubleteacherquality;monitoring;evaluation;system

作者在了解了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关于“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说明和阐释,尝试性构建了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全方位监控及评价体系,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1成立专职监控机构,合理配置督导人员

随着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进行,各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性,现在很多院校也开始零零星星地把自己的专业课教师送到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课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科研水平。但是这个工作大多是有头无尾,送出去一段时间后,培训效果怎么样,返校授课情况如何,由于监控体系不完善,致使这一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在遇到评估检查时,情急之下,这些教师就成了“双师素质”教师。

为了防止这种无效工作,作者认为,必须成立专职监控机构,合理配置督导人员。监控机构应该分两级管理,分别设置在人事处和二级学院,人事处代表学院,要做好学院教师“双师素质”总体培养规划,并根据学院专业建设需要,把总体规划分解到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领导要根据学院总体规划目标和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本教学单位“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规划,并上报人事处。两级管理机构都要有专人管理,负责被培养教师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段、培养效果及个人信息等情况的记录和分析。

督导成员的专业构成要符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做到知识覆盖面要全、业务要精通、结构构成要合理,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督导人员中应该包含行政领导、行业专家、一线教师(兼任)。①

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2.1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要想有成效,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这里的“上”指学院,“下”指教师。教师被送出去培训最终目标是把教师培养成在专业领域内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熟练行业内的技术操作和发展态势,回校后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成为一出校门就可以与社会对接的合格人才。要想完成这个目标,在学院下达任务后,教师要准确理解任务目标、牢记任务完成时间,在工作进程中实时请示汇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工作进程中有任何超出职权及能力范围的问题,可即时向学院汇报以求得协助。学院要监管执行、协调、帮助教师完成任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回路沟通机制,以提升贯彻执行力,从而达到追求工作高效率的目的。

(2)监控与自我监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②教师自我监控和学校监控在出发点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高校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经历,自我约束力强,在“双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其自我监控的作用不容忽视,要积极培养教师自我监控的意识,使监控系统的作用得以高效发挥。

(3)过程监控和效果检验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在重视效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过程监督,培养效果如何,不能等到培养过程结束了,一次性检验,而是要对其培养过程进行严密监控,使培养目标沿着学校既定的方向逐渐完成,培养过程结束,返校检验培养效果。

(4)全面性和长期化的管理制度。前一阶段培养任务结束,检验结果合格,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进入新一轮的培训环节,这一次的培训目标就上一次来说,培训内容不同,培训重点不同,接着还可能进入第三轮、第四轮等的培训环节,目的是全面完成和满足“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达到预期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科技水平要求的不同,技能操作不可能是一个培训完成就结束了的静态技术,而是在不断更新,不断改进,所以“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需长期化。

2.2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2.2.1评价原则

评价指标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看似独立,实则彼此之间有逻辑联系,而且要具有层次性,从里向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师的“双师”能力。(2)全面性原则。根据“双师素质”的概念,“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是具有特殊本领的教师。所以构建评价指标要全面,既要有评价教师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指标,也要有评价教师特殊本领的指标。(3)动态性原则。列宁说过,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不是静止不动的,也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不断的产生和解决矛盾的永恒过程中。教师的培养效果评价也要在反复训练,反复实践,反复评估中进行,如实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4)激励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其出发点是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行业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评价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在后续的发展中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不足。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培训正能量,所以评价指标要从激励的角度构建。

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经过与专家交流,同类型兄弟院校调研,拟多方位构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2.2.2评价群体及评价指标

(1)学生评价。教师授课效果的好坏,第一体验人是学生,最终受益人也是学生,所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鉴于学生本身的条件,不懂教学管理,知识欠缺,所以学生的评价只能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授课效果好坏给予定性评价。

(2)专家评价。校内督导专家是学校宝贵知识财富的载体,是校内评价群体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在评价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时,不仅仅看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情况,同时还要从多个方面评定教师的“双师素质”资格,如科研能力、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度和对学校的贡献等,他们的评价结果,说服力更强。

(3)用人单位评价。“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提高与否关键看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老板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度,所以,用人单位评价在评价群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可以评价教师的培训效果以及对有关行业的发展贡献。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培养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

上述三种评价群体构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效果评价的主体,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指标不同,见表1)评价教师的“双师素质”资格和能力。

表1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3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培训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教师“双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培养对象确定、汇总,培训内容计划、研究、成文,到培训效果监控、评价、反馈等一些列工作是一个信息量大、时间长、工作任务重的过程,需要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手段来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培训效果,③所以,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必须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系统,高效记录、分析、监控、评价、决策、反馈和处理各种信息和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探索健全的职能机构,完善稳定教师队伍的可行性政策,构建合理的监控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现代化管理服务水平,对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探索》(编号:2012719,项目负责人:王道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颖.“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视阈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3):35-36.

素质培养体系篇4

[关键词]高职文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67-02

1高职文秘学生应必备的主要心理素质

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涉及与单位各种事和各种人打交道,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还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高职文秘学生刚参加工作的起点不会很高,但也应具备一般文秘人员应具有的主要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由于文秘角色的特殊性,文秘人员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困扰,如工作中遇到领导的批评,上传下达时遇到其他部门的刁难,对外接待时遇到客户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秘书就是一个夹心层,各种利益团体的不满都会积聚到秘书身上,这就需要文秘人员有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胜不骄,败不馁,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

1.2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文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职能。文秘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来自领导、基层和外界的种种压力能够从容应付,任劳任怨。秘书还要严于自律,自制力强,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文秘在处理事务中,常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不满。因此,文秘人员的性格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人对事需要豁达开朗,乐观自信,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宽容、忍耐的态度。

1.3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文秘人员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和客户的关系。这几种关系也因交往对象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领导,文秘人员首先要充分尊重,既要全身心地为领导做好服务工作,又要不媚上。文秘在协助领导的过程中,要能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做领导忠实的参谋和助手。对领导的缺点和错误,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规劝。对于同事,文秘人员应有友爱合作的性格,宽容待人,助人为乐,不与他人斤斤计较,不因小怨小隙而存嫌。对同志热情、关心、乐于助人,团结同事共同工作。对于客户,文秘人员作为公司的代言人,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两条原则,一是热情,二是礼貌。作为助手,文秘人员应适时提醒上司并为其安排与客户的定期沟通活动,以促进彼此的了解与进一步的合作。

2高职文秘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问题

2.1情绪控制力较弱

高职文秘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不够冷静。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这主要是高职生以往生活单纯、人际交往简单所致。遇到问题时,高职生往往不能多角度的看待,不能客观地分析,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2.2抗挫折能力弱,不够积极乐观

当代高职生往往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进取心也较强,但是抗挫折能力弱。遇到顺利的事情,会兴高采烈,愈战愈勇。然而一旦遭遇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灰心丧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而做出一些傻事。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生的以往生活中,环境相对单纯,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复杂化,人际关系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就业的压力使高职生信心不足,情感表现得敏感、脆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当遭遇挫折时,容易心理失衡,不够积极乐观。

2.3环境适应能力弱,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进入大学,高职生远离了原来熟悉的人和环境,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适应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很长时间对高职生活很不适应。究其原因,有的同学在中学时代没有住校经历,而作为独生子女,习惯了在家里养尊处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很多同学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主动来往,考虑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矛盾不知道如何解决,缺乏沟通技巧,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并稳定下来,这些都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

3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其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应当构建起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本课题前期的实地调查,总结出一套适用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如能有机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定能对高职文秘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角色认知引导,强化学生职业心理

高职文秘新生从一入学起,学校就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其完成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逐步转换。讲授专业课时,应向学生阐明未来文秘工作的特征、定位和发展前景,以及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职业心理,为将来走向文秘工作岗位做好积极和恰当的心理准备。

3.2教育引导,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素质培训

通过开设职业心理课程,并系统讲授文秘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使高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本专业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特点、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帮助其培养多元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除了日常的理论课程外,一些心理素质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如行为训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同学间的人际互动来进行,强化自信培养、放松训练和情绪表达训练等。如角色扮演法,通过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如拓展训练法,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利用多种典型情境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的方法。

3.3借助社会影响,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

在校期间应始终注重加强高职文秘学生与本专业的社会和单位联系,通过邀请文秘或者行政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联谊等,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参观、与文秘行政从业人员交流等,了解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以及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相关技能,让学生在培养对未来职业自豪感的同时,为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和奠定基础。

3.4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提供专业实习的有利条件,将每个学生在日常反映出来不同的心理素质问题,列入其专业实习的重要考察内容。使其在实习中有意识培养其职业心理,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向周围同事请教并及时提高,也可以回到学校中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强化心理素质培养,这样有利于其就业时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克服心理方面的短板。

3.5建立心理档案,便于学生自查和老师辅导

高职文秘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系统掌握其心理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着重要作用,档案由学生认真填写,心理课程老师给予重点指导,一般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家庭成员情况及其对其心理行为影响(单亲及离异家庭特别关注),个人简要经历及心理总结(包括初高中时期),大学时期心理素质变化(包括是否恋爱、考试学习情况、就业实习情况)、心理测试情况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实践证明,心理档案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不仅老师可以通过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对照档案来检查和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但要注意的是,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保密原则,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侯典牧,段利,等.秘书心理与行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

素质培养体系篇5

【关键词】冰山理论 职业素质 完整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0-03

在近年的专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自我学习能力强,业务能力提升快,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到具体岗位后,上手较快,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但也有相当部分高职学生想法较多,不安心本职工作,比较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不顾及公司培养所付出的代价,跳槽走人。这些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而专业调研的结果也表明,企业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其次是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团队意识等5个因素。企业更重视一个人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等是一个企业最重视的素质。在基本能力方面,企业最看重的是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这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良好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人才。

尽管调研的企业大小不同性质不同,但在聘用人才的原则上基本一致,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考虑态度(价值观),其次考虑技能,再次考虑知识。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企业的用人原则,就是老板喜欢的人才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的人,他们能力强,态度也好。换句话说,就是老板喜欢职业素质高的人才。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质?不同的职业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把按时上班,听老板的话,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认为是职业素质;有人认为技能熟练、遵守职业规章制度是职业素质等等。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施者,如果对职业素质理解不全面或者有偏差,则会直接影响素质培养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职业素质的构成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一、运用冰山理论构建职业素质模型、理解职业素质内涵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冰山尖角就是意识层面,水面下那个巨大的冰山三角形底部,即看不见的部分,就是人的心理行为;但正是这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人的行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

总结地说,所谓“冰山理论”就是指“可见的部分”往往只是整体的一小部分,而那些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的主体,也恰恰是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所以,无论是做研究、做管理、做教育,“冰山理论”都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只看表面现象,不要被可见的“冰山一角”所迷惑,要有大局观和整体概念,否则就会“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无法把握全局,无法抓到重点。

为了对“职业素质”有一个更清晰、更直观、更系统的认识,在“冰山理论”的启发下,我们构建了一个“职业素质冰山模型”(见图1)。

在“职业素质冰山模型”中技能、知识、行为习惯属于显性素质,因为这些素质往往是可见的且大都是可以规范和考量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技能等级鉴定”或由裁判按规定标准打分的方式来考量。而知识水平则主要是通过“考试”方式的考量。而人的行为习惯也是可见的,可评价的,可通过要求和纪律来规范的。而观念、思维方式、态度和心理素质往往是隐藏在背后的,很难被规范和考量,所以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

依据“冰山理论”,“显性素质”属于露在外面的“冰山一角”,而“隐性素质”才是真正的主体,所以“显性素质”必然由“隐性素质”来决定。具体地讲,一个人的“技能”来自对知识的应用,所以知识决定技能;而行为习惯则主要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方式,所以说“行为习惯”决定了“知识来源”;而思维方式则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简单地讲,就是思维决定行为;继续向深处探寻,那么我们则发现一个人的思维其实是由他的态度来指引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而心理素质则直接决定了态度的坚持。总结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心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知识、知识决定技能,而且“隐性素质”是“显性素质”的根基。

因此,高职教育要转变育人观念,“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协同起来”,在职业教育中就是将显性的知识、技能和隐性的观念、思维方式、态度和心理等协同起来,这就要在专业学习中有效地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以实现学生的职业态度、工作理念及思想、情感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推行项目课程,构建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实用的工作知识体系

(一)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是职业教育两条互相缠绕的线,不可偏颇

依据“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在“冰山”的顶部是“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属于“知道”的层面,而“技能”才属于“会做”的层面,“知道”是前提,“会做”才是目的。而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会做”的人才,而不是仅仅“知道”的人才,仅仅“知道”的人才属于“半成品”,“半成品”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大学生就业难就有这个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向“唯技能论”、“知识无用论”的极端,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不能或略知识的学习,否则“职业教育”就会变成“就业教育”。

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要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工作知识包括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本项目必须具备的理解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实施项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怎么做”,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项目课程是实现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统一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

教学项目体现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它来自于对企业岗位深入的了解,通过专业调研、专业技术岗位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座谈等途径获得。实用的知识体系是围绕专业技能训练需要而展开的知识选择。

通过项目课程教学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对接。学生通过职业化的学习过程体会到职业素质的要求。职业活动是职业素质产生的基础,职业活动决定着职业素养,职业素质表现为“职业化”、“角色化”的特征。它反映的是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在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理念

个人在社会中会有各种的不同的社会身份,而作为员工这个身份是作为只有在企业中才有的。员工的价值实现必然离不开企业。无论是生产车间里的普通工人,还是活跃在市场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或者是一名总经理,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价值来获得报酬的。在我们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时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在不断抱怨公司待遇低,结果在半年内跳槽两三次,待遇也还是原来的样子。这就是职业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对待职业价值,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给我多少钱多少活。第二种,我希望获得更高报酬,所以我努力想办法创造更多价值。前者的态度是被动的,他干活的依据是老板对我工作的评价。干得不好得到报酬就低;给我低的报酬我就对工作敷衍了事,结果报酬总是低,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后者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态度,他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他就经常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怎样才能创造更多价值?”当一个员工经常这样思考的时候他的工作业绩必然会不断提升,个人价值也就得到了提升。

给企业创造价值是需要能力的,知识不能创造价值,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只有能力才会创造价值。所以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转变教学方式,给予学生任务,指导他们思考的方式、途径,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让他们思考这个任务怎么做,怎么做才会更快更好,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零散的知识,知识只有在使用中学习才会理解更深记得更牢。

四、在教学中培养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

利润是决定一个企业命运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企业的利润正是由员工所创造出来的。客观地说,员工所创造利润的多少将直接来自于工作绩效的高低,这也是员工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在企业中最受重视的员工,并不是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员工,只有那些出成果、重成效的员工,才最有发展前途。高绩效是好员工的显著标志。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我们工作的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的程序负责,完成任务≠结果。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例如,经理准备出差让秘书去买车票。买车票是任务,买到车票是结果。如果秘书去买了车票却没有得到车票,只是完成了任务,却没有得到结果。再如,生产人员的工作结果是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产品要求品质合格、数量准确、按时交货等等。如果你辛苦做了,加了不少夜班,费了不少材料,但提供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不按时交货等等,都不是企业想要的结果。没有客户会因为你多加班或多费材料而给你补偿,客户购买的是您产品的价值。

因此,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要有结果意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和考核,不能仅仅是学生努力了,有没有结果无所谓,或者仅仅因为学生比较努力,实训课中做出的产品不合格也得到很好的分数,这会给学生误导,使他们在企业生产中只注重完成任务,即使生产出废品来也没有意识到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还要浪费企业的资源,增加成本,甚至产生“没有功劳有苦劳”的思想,把自己收入低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太苛刻等,这种结果对学生、对企业都是很大的伤害。

在职业教育中,不但要让学生意识到获得结果的重要性,还要教会学生获得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实施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通过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训练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拓展思维宽度等。如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完成任务轻重缓急、立体交叉作业以节省时间、利用零碎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完成任务要及时不拖延等等,通过多项目多任务的训练和考核使学生形成做事要讲究结果和质量、效率的意识。

五、在教学中培养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

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一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得到同事的普遍尊重和认同;而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却能够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尊重和认同。

态度是无形的,却比什么都重要。有人牢骚满腹,对工作敷衍了事;有人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其人生结果必然不同。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造就我们、改变我们往往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在工作中的外在表现。

职业教育中,可以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施,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列入考核评价的指标,培养学生的敬业态度。积极的职业态度表现在多方面,如求精、创新等。就是说,工作要做得比别人好。我们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中,有的学生反复实践,反复思考,寻求更好更优的方案;有的学生却应付了事。

六、在教学中培养以成功为导向的职业心理

成功是由99%的心态加上1%的能力构成的。有的企业把人分成四类:

由上表可见培养好的心态是职业人生的重要一课,没有成功的心态就无法成就什么大事,心态是一个人唯一能完全掌握的东西,练习控制心态,并且利用成功心态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职业教育要训练学生在每一次不如意中都能发现与挫折等值的成功一面,学会控制情绪,进行自我激励。挫折是最好的教育,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时候,把它看成是磨炼自己的一个机会,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台阶。

素质培养体系篇6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技能型人才:解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因的逻辑起点增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以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转型提升研究抓好职业教育中的德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浅谈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高职高专数学模块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突出特色,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中国制造”看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中国制造”浅析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05-11-07.

[6]王礼义.发展职业教育之我见[J].安徽建筑,2004(3).

[7]夏启中.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8]徐元俊.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9]杨稣.关于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思考[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素质培养体系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素质培养体系篇8

[关键词]旅游专科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旅游专科教育的弱点。但是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西方流行并为港台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本文试图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方法系统,构建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一、旅游专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1995年就提出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原则,但纵观旅游专科教育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实效,可以说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

1、理论上实用化取向明显。我国旅游专科教育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2、实践中片面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为我所用,为我所需,作了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

3、课程体系混乱,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许多旅游专科院校都是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因而各校的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都带有所依附专业的痕迹,课程设置十分混乱,旅游特点不突出,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并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人文课,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

4、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非专业教育。从传统意义上说,旅游专科教育就是传授旅游基础知识,把学生获取旅游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旅游教育成败的主要标准。旅游专科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旅游人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旅游专业,而是注重旅游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旅游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

二、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路

1、正确看待旅游教育本质的文化性。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文理渗透,各学科彼此交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渗透,不仅要求跨学科尤其是文理之间的渗透,更强调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知识经济时代为满足精神需要的服务业将得到更大发展,作为满足人们“求知、求趣、求新、求享受”需要的旅游业将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态势。为了实现这种发展,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应该成为旅游专科教育模式创新的一个主要方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人文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学科,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等理工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交叉学科,旅游专科教育应该加强与这些学科的渗透与结合。

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性。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对旅游专科院校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特别是大学的前期应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教育不宜太早,否则学生将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实际上先进的旅游管理技术的掌握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传统的学徒式的着眼于短周期生产的职业教育已不适合当今需要,旅游专科教育不能仅让学生掌握狭窄的旅游知识和技能,而应使学生掌握从事服务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使他们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能做出多种选择。

3、人文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高等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适应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取消专业,而是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根本性区别。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具有普遍性,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有用”,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询问题的方法。比如,我们从哲学中学会如何通过严密的演绎推理来摆脱偏见;从应用经济学中学会归纳法,知晓如何通过证据分析得出正确的推论。由于通识教育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判断的能力,所以当大学生受到的是通识教育时,往往就能摒弃偏见和杜绝不容异说的弊端,从而拥有自由独立思考的头脑。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也是传播和引导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对于通识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学习的关系,处理得好,则相得益彰;处理得不好,则互为矛盾,彼此干扰。在我国旅游专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受工具主义、实用主义价值理念的驱动,一度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理工,轻人文社会科学”等问题,出现了狭窄的专业口径设置,单一的知识结构教育,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一刀切的以专业为本的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双重人格”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抹杀个性的培养方法,拘泥的培养环境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旅游专科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影响着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其职业转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欠缺,人格不健全甚至两面人格严重,难以适应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型人才)的要求。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旅游专科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通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旅游专科教育在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教育中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这种情况加剧了旅游专科教育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了旅游人才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而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和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正是针对我国特产专科教育中“制器”而非“育人”这一弊端提出来的一剂良方。

2、改革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体现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的依据,因而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要,它决定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旅游通才,是专科旅游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建立与通识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挖掘旅游学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通识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3、建立核心课程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课程是承载知识的重要媒体。在旅游专科三年教学中,如何在以下的极端之间——全球化与本土化、多元文化与单一文化、价值相对论与价值绝对论之间,择其中道,使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走得更平稳,已经成为当前旅游专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是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rosovsky提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不仅使通识教育具有清晰的理念,而且还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培养一流的旅游专科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核心通识课程系统。但是旅游专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其他一般教育的教学计划不同,它不限定学生达到像精通名著课程那样的知识广博程度,或消化一定的信息量,或总揽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而是将专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学科领域内的主要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

4、师资到位。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精深的掌握仍然是培养一流旅游专科生的基本条件。旅游专业教师如果没有高深的旅游专业技能与学术修养,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是一流的。淡化专业,也不意味着不要专业,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对旅游专科生培养得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旅游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使之成为旅游合格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检验旅游管理教学中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改变原有的纸笔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旅游专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特点,积极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等多种考试方式,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为主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从单一化的考分评价转向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从只关注结果优劣的评定转向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亦重收获的评定;从一次性机会简单化处理转向多次提供机会多元化析评。

6、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过去“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实施论坛式、研究式教学,讨论、讲授、辅导、实验、案例、模拟、自学多种方式并重,鼓励研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识教育首先着眼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并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必须、够用”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9:54-55

[2]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旅游教育专刊:18-21.

素质培养体系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条件。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不断对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依托两个课堂,开拓一个途径”的“1121”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能力需要出发,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紧扣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技术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了:课程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创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六大教学模块。

(一)课程实践。课程实践,通过小论文、调查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学生自由组成项目小组,在课内外共同完成课题任务,教师进行项目答辩和考核,考核成绩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二)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环节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单元组成。学校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实习内容体系。认识实习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专业、行业、企业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以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主要以了解、接触、感受社会为主题,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

(四)科技实践。科技实践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开放实验等内容。基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学校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定期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形成规范化、系列化的学科竞赛体系。“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五)创业实训。学校开展“创业训练计划”,成立创业实训中心,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学生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培养学生初步创业能力。同时,学校还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计划”,成立了校内学生创业集团,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战活动

(六)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二、注重教师实践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

(一)改革以往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提高酬金计算标准,改善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待遇,吸引广大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

(二)拓宽实践教学教师的发展空间。学校对每一类教师都进行了职业发展规划,安排实践教学教师上一定的理论课,通过理论课教学,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允许实践教学教师从实验系列转入教学系列。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有计划的对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安排到企事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放宽用人制度,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家、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与行业接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三、依托第一、二课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以实验课程建设为抓手,夯实实践教学的第一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层次化、模块化、统筹协调、注重创新”的实验模式。首先,实验课程的开设分成基础实验、任选实验和创新实验多个层次,学生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其次,将各若干实验集成化,整合成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最后,实验课程在自成体系基础上,适当安排学生学习创新内容,完整地训练学生能力,同时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二)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学科竞赛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1.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校为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建设具有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真实情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能力。2.开展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学校将第二课堂活动分为“五大类五十八项”,设计学科竞赛、问题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3.以推行创新教育学分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1)学校推行了创新教育学分。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中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评定获得的学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获得至少2学分创新教育学分方能毕业。(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考核中,从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从考核学生的记忆转变为考核学生的实际运用,从单一方式考核转变为综合性考核等,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四、深化校企合作,开拓学生实践教学新途径

素质培养体系篇10

摘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文理科人文专业课实训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先进的发展方向。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弥补生源,出现文理兼收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工类考生,分析问题思维敏捷,但人文素质较弱;文史类考生,思想活跃,方法灵活,但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对口类考生,有的学校为了升学和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专业理论薄弱,缺乏实训,文化课基础差。

上述现状及欲解决的问题,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探索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程设置和创新是关键,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教育以学校为本,学校以教学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过多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

1.1加强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支持、配合与管理。

毫无疑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加强高校教师的认识。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的、相互支持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1.2强化知识传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和社会上对人文科学的轻视等原因,许多理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文知识面狭窄,甚至出现对基本文化常识也知之甚少的情况。因此,在理工科学生中进行人文教育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例如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思考,从而学习和借鉴。。

1.3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构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提倡一种什么样的校园精神,怎样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以实现对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方式、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的塑造在各理工科院校目前还比较缺乏。学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协会、社团,大力举办学生参与性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活动,如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学生的生活。

2.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综合多方面的调查和调研,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操作技能掌握甚少,创新能力缺乏。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很难全面系统掌握,实训环节操作不熟,这与社会需求实用型技能人才相差很远。

经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职业院校应该是培养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基本功过硬,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程度创新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策划、设计、经营与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学习具有盲目性,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只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一问题,我校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为试验,积极推行专业理论教学实验化,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化,理论实习一体化。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课与生产实习课交叉按一定课时比例进行的一种尝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问题,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全面和准确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来设置课程或重组课程。基础课要精选学科核心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那些完成相同功能的多种分析方法,只讲生产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的整合中,我们把重复的教学内容坚决地删除,定量分析尽可能的简化,定性分析要讲清楚,学会工程应用。把联系比较紧密地教学内容整合为新的课程体系,使其具有新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基础课老师定期参加专业教研活动,以便更好地实现“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生产中已淘汰的内容要坚决地删除,追踪新知识、新技术。教材跟不上,可以以讲义形式弥补,要求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加工处理。例如《视频音响技术技术》课程,传统的单元电路分析内容已毫无意义,如今都是大规模集成芯片,只要讲清方框图,掌握芯片外特性、电路应用等知识即可。专业课还要扩大知识面,不一定深,但要广,了解性的内容要多,可以少学时。我们的限选课、选修课、技术讲座等就是落实该思想。

3.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习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的培养和能否体现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紧密联系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实验手段,加强校企联合,加强社会实习环节,把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引入学校,指导学生在校的实验和实训内容。作为省级试点专业,认真研究学生现状和理论课内容,大胆地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开发和实施作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习效果。作为部级实验室,充分利用我院电子专业现有实验室。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通过真实岗位能力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四大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了每一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再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为一个实验、实训项目,每个实验、实训项目必须有实验实训讲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实验实训报告等内容。

我院十分注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