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条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16

图书管理条例篇1

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理念的精神主要指的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及时的了解读者的需求与不满,从而不断的进行工作改进,已能够更好的适应读者的需求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

二、目前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管理条件及外在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很多图书馆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管理条例人性化意识淡薄,管理缺乏人文艺术。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现在很多的图书馆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服务标准,这样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约束,还有一些图书馆的处罚条例太过于苛刻,超出了结束期限的读者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处罚,甚至是将名单进行公布,这就使读者产生很大的怨言,也损害了图书馆的形象。人性化的管理条例是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措施。

(二)图书馆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足。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经营理念的影响,很多的图书馆的现行管理理念还是比较的落后的,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不能够与时俱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现在的很多的图书馆还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开展工作,没能够认识到读者的重要作用,缺乏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长此以往这就会使图书馆的管理背离读者的需求,引起广大读者的不满。

(三)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的低,智能化发展不健全。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的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中都过度的重视硬件方面的建设,忽视了对软件的改进,致使现在的图书馆在信息管理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到了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效率,同时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造成网上借阅服务难以开展,管理工作麻烦增多。

三、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管理流程优化的建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感官的享受更加的重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新型管理理念,积极的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的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一)制定人性化的图书馆管理条例。

人性化的管理条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要制定严格的内部条例,使管理人员照章办事,减少服务散漫现象的发生;二是制定人性化的处罚条例,不能一味的惩罚犯了错误的管理者和读者,也不能忽视他们的错误,而是要结合他们的利益与图书馆的利益饿基础上制定人性化的处罚条例。

(二)树立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也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完善,图书馆要经常的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意愿,从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改进,不断的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不满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强对各种信息软件的应用管理,根据读者的需求完善图书信息库,完善读者信息,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更优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让广大的读者都对图书馆的服务满意。

(四)提高服务质量。

高质量、高品质的服务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基础,图书馆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定期的对管理者进行业务培训,是每一个管理者都树立起“读者之上”的服务理念,端正他们的服务态度,耐心的为广大的读者解答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要求,从而真正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四、结语

图书管理条例篇2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满足公众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的需求,实现与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管理与服务等活动。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立,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机构。

前款所称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缩微制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资源等。

第四条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教育、规划、国土、人力资源、建设、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使财政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服务范围、服务需求、服务功能等相适应。

公共图书馆经费包括设施、设备、人员、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费用。

第六条鼓励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金、文献、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形式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兴办公益性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提供或者单独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支持。

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或者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待遇。公共图书馆可以以捐赠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以其他适当方式给予捐赠人相应荣誉。

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发起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

鼓励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或者向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进行捐赠。

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基金的设立、运作和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公共图书馆建立和运行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理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理事会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图书馆、专业人士、市民等有关方面代表组成。

第九条每年四月为广州读书月。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共图书馆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第二章 公共图书馆的设立

第十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口分布状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规划,经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公共图书馆选址应当位于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市政设施配套良好的区域,符合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服务半径合理的要求。

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建成或者已经开工建设的公共图书馆选址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完善公共图书馆的配套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并按照有关标准改善公共图书馆周边的安全、卫生和环境状况。

第十二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本级公共图书馆。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广州图书馆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中心馆,中心馆可以根据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设立直属综合性分馆或者专业性分馆。

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和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省、市、区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镇、街道可以不设立分馆。

第十三条区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推进村、社区的图书室或者服务网点建设,可以在学校、企业、地铁站、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等人口密集区域设立图书室或者服务网点。

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图书室或者服务网点建设在场地、配套设施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

第十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区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少年儿童图书馆。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域总馆的专业性分馆。

中心馆、区域总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

第十五条中心馆、区域总馆应当独立建设。镇、街道分馆或者村、社区图书室可以与其他文化设施合建,或者利用其他现有建筑建设。

公共图书馆(室)与其他文化设施合建的,应当满足图书馆(室)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自成一区,设置单独出入口。

第十六条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依据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并适当考虑人口增长因素确定。公共图书馆每千人建筑面积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达到十平方米以上;

(二)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达到37.5平方米以上,但省、市公共图书馆所在地的区可以适当低于上述标准。

市、区公共图书馆和镇、街道分馆的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国家最低标准。

公共图书馆的少年儿童阅览区域面积应当不低于全馆借阅服务区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第十七条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应当高于国家标准。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馆藏纸质信息资源人均拥有量到20xx年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合计达到一册(件)以上;

(二)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达到二册(件)以上。

第十八条公共图书馆应当不断完善、丰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应当兼顾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满足服务人口的需求。

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公共图书馆年人均入藏纸质信息资源应当达到下列要求:

(一)市级公共图书馆不少于0.06册(件);

(二)区域总馆和镇、街道分馆合计不少于0.14册(件)。

第十九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心馆应当建立全市统一的通用数字信息资源库,对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载体资源进行整合,为全市公共图书馆用户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区域总馆可以建设具有本区域特色内容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区域总馆建设的数字信息资源库应当在中心馆网站建立链接。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中应当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的用途,确定相应的加工级别和保存期,优秀文化遗产应当长期保存。

中心馆与区域总馆应当建立完善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证数字信息资源的合法使用。

第二十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逐步形成资料齐全、体系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者专题系列。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

经依法批准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原址重建或者迁建的公共图书馆(室)应当符合规划要求,并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公共图书馆(室)迁建应当在新馆(室)建成后再拆除旧馆(室)。

第二十二条全市公共图书馆实行统一标志,并纳入路标、路牌、公共交通等城市标志系统。

第三章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服务的常住人口每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配备一名工作人员的标准,结合服务时间、馆舍规模、馆藏资源数量、用户服务量等因素合理配备相应数量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可以多形式、多类型配备。

公共图书馆新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公开招聘,具体要求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另行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和业务要求,建立和健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第二十四条公共图书馆实行馆长负责制。

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五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区域总馆的馆长应当具有相应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的相应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第二十五条中心馆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公共图书馆业务的指导和协调;

(二)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三)负责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建设;

(四)负责组织全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工作;

(五)开展图书馆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六条区域总馆在中心馆的业务指导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所属分馆的统一管理;

(二)按照全市统一的业务标准,负责本馆和所属分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编目和物流配送;

(三)按照全市统一的服务规范,制定本区公共图书馆(室)和服务网点的服务规范;

(四)负责本馆和所属分馆工作人员的统筹调配;

(五)开展图书馆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第二十七条公共图书馆应当提高图书馆空间和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定期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进行清点,对于有利用价值但利用率相对较低的纸质信息资源,可以在图书馆之间调配使用,或者建立贮存图书馆进行收藏;对于破损严重或者陈旧等原因而无法使用的馆藏纸质信息资源可以根据有关程序予以剔除。

公共图书馆应当制定与本馆馆藏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纸质信息资源剔除规定,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八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工作,配备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消毒、容灾备份等必要设施,建立应急预案,落实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公共图书馆应当遵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文献信息资源。

第三十条在本市依法登记注册的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缩微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应当在出版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广州图书馆呈缴两册(件);少年儿童出版物应当同时向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呈缴两册(件)。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所属职能部门编印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应当在编印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本级公共图书馆呈缴四册(件)作为资料保存。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捐赠其出版或者编印的各类出版物和资料。

受缴、受赠公共图书馆应当向出版、编印单位出具接受呈缴或者捐赠凭证,定期编制呈缴本、受赠本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文献信息资源采购咨询制度,广泛征求用户、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组织对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类别、数量等方面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共图书馆考核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共图书馆的设立、管理与服务情况进行考核。

第三十三条鼓励建立图书馆行业组织,支持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指导和行业协调作用。

图书馆行业组织的职责、议事规则等由其章程规定。

第四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第三十四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坚持普遍、平等、免费、开放和便利的服务原则。

第三十五条公共图书馆应当为公众提供下列基本服务:

(一)文献信息资源的阅览、外借、查询、参考咨询等服务;

(二)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服务;

(三)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和信息素养教育,举办公益讲座、展览、培训等社会教育活动,为公众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和支持;

(四)提供学习、交流和相关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平台;

(五)其他基本服务。

第三十六条公共图书馆除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提供基本服务外,还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提供下列服务:

(一)为公众提供专题信息服务;

(二)为国家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三)为开展地方文献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服务。

第三十七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和载体,为用户提供远程查询、阅读等服务以及个性化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当借助计算机管理与书目检索系统,将纸质、电子和缩微等不同载体的馆藏文献目录向公众公开,提供题名、著者、主题等方便用户查询的基本检索途径。

公共图书馆应当为用户提供必要的数字服务空间和设施设备。

第三十八条区域总馆应当根据村、社区居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等,有针对性地配置村、社区图书室的文献信息资源,改善阅读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流动站、流动车或者自助图书馆等形式,定点、定时在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和单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通借通还服务和其他公共图书馆服务。

第三十九条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推荐优秀读物、组织读书会、开展阅读辅导等形式,面向社会公众、重点面向少年儿童和青年倡导、推广阅读。

第四十条中心馆、区域总馆及其分馆应当在20xx年前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通借通还。

第四十一条公共图书馆提供基本服务应当免费。

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复制、文本打印、即时付费数据库检索、科技查新、专题信息服务、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等服务,可以收取适当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价格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收费应当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公共图书馆不得将馆内场地提供给第三方举办与公共图书馆功能和服务无关的商业性活动。经公共图书馆同意举办相关活动的,不得影响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正常使用。

第四十二条中心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七十小时,区域总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六十三小时,镇、街道分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四十小时。

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四十八小时,在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应当适当延长。

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放时间。

第四十三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将本馆的服务范围、服务指南、开放时间、收费项目及标准等事项在图书馆入口处、馆内显著位置公示,中心馆、区域总馆还应当在其网站上公示。

因故变更开放时间或者闭馆的,除遇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外,应当提前七日公示。

第四十四条公共图书馆用户享有以下权利:

(一)平等获取信息和知识;

(二)免费、平等获得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

(三)向公共图书馆或者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及时获得回复;

(四)依照有关规定获得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其他服务。

第四十五条公共图书馆用户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法合理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

(二)爱护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设施、设备,不得损毁;

(三)妥善保管并按照规定期限归还所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四)服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图书馆内不得有追逐打闹、高声喧哗等干扰、影响其他用户的行为;

(五)遵守其他规章制度。

第四十六条公共图书馆应当依法保护和使用用户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向第三方披露或者泄露。

第四十七条公共图书馆不得限制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但国家规定禁止公开传播的文献信息资源除外。

古籍和其他珍贵、易损文献信息资源,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保护措施,利用数字化、善本再造或者缩微技术等提供保护性使用。对于其他不宜外借的文献信息资源,读者可以在馆内阅览。

第四十八条公共图书馆应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设施、设备、文献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中心馆、区域总馆应当设置盲人阅览室和残疾人专座。

第四十九条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组建图书馆联盟或者其他方式,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开放数字资源库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

少年儿童图书馆应当推进与中小学校图书馆的合作,通过流动站、流动车等方式向中小学生提供服务。

鼓励学校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承担公共图书馆职能或者参与设立公共图书馆(室),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五十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加强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作,根据需要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日常运行和服务工作。

第五十一条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吸纳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图书馆的运营与管理。

公共图书馆购买服务应当有助于提升服务效能。

第五十二条公共图书馆应当在馆舍显著位置设立用户意见箱(簿),公开监督电话,开设网上投诉通道,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

公共图书馆应当自收到意见或者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答复意见或者处理情况向提出意见的人员或者投诉人反馈。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未按规定编制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规划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或者未按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公共图书馆(室)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未制定考核标准,未定期对公共图书馆进行考核,或者未进行第三方评估的;

(四)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公共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或者未按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公共图书馆(室)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按规定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保护工作,导致文献信息资源损毁或者灭失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侵犯知识产权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未按规定将有关事项公示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未依法保护、使用用户信息,或者擅自披露、泄露用户信息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擅自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的;

(七)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未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设施、设备、文献信息资源等方面便利服务的;

(八)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公共图书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违反规定向公众收取费用的,由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批准擅自拆除公共图书馆(室)或者改变其使用功能、用途,或者未按规定原址重建或者迁建公共图书馆(室)的,由文化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出版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呈缴出版物的,广州图书馆或者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可以通知出版单位限期呈缴;仍不呈缴的,由市文化执法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五十七条用户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项规定,损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赔偿;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用户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三)项规定,逾期未归还所借文献信息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按照服务合同的约定收取违约金;经公共图书馆合理催告后仍不归还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暂停其读者证的使用权限,并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丢失所借文献信息资源的,应当依法赔偿。

用户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五)项规定,不遵守公共秩序,有干扰、影响其他用户的行为,或者不遵守其他规章制度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情节严重的,予以劝离;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公共图书馆具备收藏、管理、流通等一整套使用空间和技术设备用房,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各级图书馆,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区、县图书馆,其特点是收藏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

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

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读者如儿童、工人、农民等服务的。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其特征是:

①向所有居民开放,

图书管理条例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指的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我国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目前我国各省市设立了大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截至2010年7月,全国总计共有逾400个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此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的是国内普通高校中所开设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这些中外合作专业通常要依附于高校原有的学院设置,例如外语类合作项目归属于外国语学院,所以与之相关的图书管理工作并未独立于学校的整体系统。而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列的概念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分为两大类别――西交利物浦大学等设有下属院系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山西农业大学中德学院等从属于普通高校的下设学院,而后者即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作为普通高校的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通常都在其办公大楼内设立了独立的图书资料中心,主要的任务是基于自身定位来为学院师生提供图书服务。

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理论层面与实际层面。首先,作为国务院于2003年正式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规范、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该条例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而条例的落实则有赖于各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对规定的遵守与执行,其中图书管理工作便是重要一环。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第三十条第三款则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将所开设的课程和引进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这也就意味着行政法规对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做出了具体规定,对这类学院的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了特定要求。相应地,图书管理工作的完善与发展,有助于国家相关行政法规的落实,符合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要求与期待。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图书管理工作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通常都具有对外合作性质,同其所在高校的其它专业具有不同的定位。这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会根据自身特点来购置图书资料,例如从国外引进原版外文图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便会经常前往本院的资料室来借阅这些图书。如果图书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综合素质,将在借阅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协助作用,提升学院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开发自学能力。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不时会接收国外教育机构所捐赠的图书,图书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处理交接、反馈等各项工作。从这一点来看,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方学院的整体面貌。图书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中外双方合作的顺利展开,对提升学院的国际形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以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为准绳,遵守相关的规定,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涉及到与外国的合作,我国在国务院行政法规中做出了一系列具体规定。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教职员工,图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遵守行政法规,任何行为都不得违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图书管理人员应当确保本院资料室中的图书符合第44条的有关要求,将教材清单及时申请备案。一旦图书管理人员发现图书内容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应积极配合学院完成上报工作。换言之,如果图书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材的管理方面将难免存在风险,危害我国教育事业的安全性。

第二,语言素质。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一定水平的外语能力。与普通院校不同的是,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资料室要管理众多外文图书。从图书分类看来,较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准确地完成工作,将不同领域的图书归类于对应的板块。就图书借阅而言,在面向低年级或者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服务时,具备较好外语能力的资料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针对其需求去推荐、查找相关图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都聘请了外籍教师,他们的图书借阅需求也非常重要,关系到授课质量以及学院的整体水平。当本院资料室没有所需的图书时,资料员还可以帮助外籍教师联络有相关合作计划的其他院校,从对方图书馆中借取相应资料。图书管理人员与外籍教师队伍的良好合作,还有助于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中培养合作精神,营造和谐向上的内部氛围。

第三,信息素质。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对资料员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例如,资料员需要熟悉如何用计算机系统对图书进行整理、分类以及排列,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在线图书预约与借阅系统,当师生通过该系统提出相关需求时,处于系统另一端的图书资料员要及时反馈,为师生提供方便的服务。此外,图书管理的范畴早已从传统纸质材料扩展到数字领域。无论是中文的中国知网,还是英文的westlaw,都基于其浩瀚的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可以协助师生更好地了解、使用网络数据库,一些高校定期举办的数据库使用讲座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此外,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方面,英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只有具备了必要的信息素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员才可以在同外方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进而掌握并运用外国院校的先进经验,来进一步优化本院的图书管理工作。另外,随着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日益专业化,图书管理员也在力图从科研的角度来审视、加强自己的工作,较好的信息素质会为图书管理人员开展与工作相关的科研活动提供坚实基础。

第四,服务素质。作为从属于普通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其图书管理工作的规模往往有限,远不及所在高校的大图书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通常只是在其办公楼内设立一个或两个房间来存放图书及其他资料。然而,尽管要处理的图书总量有限,资料员不能因此而放松懈怠,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仍然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始终将师生的需求与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不断完善自己的服务。这不仅关乎师生对本院图书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学院整体形象的塑造也有重大意义。

三、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途径

第一,自我提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要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渠道,而内因则是更为根本的要素。这就意味着图书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自己要主动去提升综合素质。就“硬实力”而言,图书管理员需要通过读书、科研等方式来深化自己对工作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当前最先进的管理方法。而在“软实力”方面,图书管理人员要塑造过硬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全心全意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师生做好工作,用积极的心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融入所属学校的整体图书管理体系。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其所属高校的组成部分。同理,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图书管理人员不应闭门造车,将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学院资料室,而是应当积极融入所属高校的整体图书管理体系,不断学习进步。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往往更有经验,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院资料员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三,对外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国际化特色不应当仅仅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在教职员工的培训方面发挥作用。相比其他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与国外兄弟院校的密切联系是其优势所在,而欧美高校又在图书管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对外交流便成为了提高资料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学院可以选派图书管理人员前往国外合作院校考察访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学院的发展脚步相契合,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金胜勇,刘雁.谈我国图书馆学专业的可持续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3,(12).

[2]王鉴辉.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1,(2).

[3]刘桂林.新形势下图书馆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

图书管理条例篇4

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对经过可行性分析所确定的系统目标和功能作进一步的详细论述,确定系统“做什么?”的问题,最终建立起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首先是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当前系统的真实写照,可能是一个由人工操作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已有的但需要改进的计算机系统。首先是要对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理解,了解它的组织情况、数据流向、输入输出,资源利用情况等,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它的物理模型。然后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是在物理模型基础上,去掉一些次要的因素,建立起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接下来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通过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在逻辑上的区别,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补充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对目标系统进行补充完善,将一些次要的因素补充进去,例如出错处理等。

UmL(theUnifiedmodelingLanguage,即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编制系统蓝图的标准化语言,可以对复杂的系统建立可视化的系统模型,目前已经被工业标准化组织omG(objectmanagementGroup)接受,一经推出便得到许多著名的计算机厂商如microsoft、Hp、iBm、oracle等的支持,也在逐步开始应用到需求分析过程中。

在使用UmL建立当前系统逻辑模型过程中,初学者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1.什么时候真正需要业务模型?什么时候用例模型独立存在?

2.在进行精确的业务建模时能用哪些UmL图形?如何知道是否用顺序图或者交互图?

3.业务模型如何涉及到其他模型(如领域模型,用例模型等等)呢?如何有机地组织这些模型?

本文将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这个简单而典型的实例来进行一次UmL需求分析实践之旅。

许多读者对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比较熟悉,主要是围绕读者、图书和工作人员的借还书展开工作。我们先看看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部分读者的需求。

读者来图书馆借书,可能先查询书库的图书记录。查询可以按书名、作者、图书编号、关键字查询。查询有两种结果,如果查到则记下书号,交给工作人员,然后等候办理借书手续。如果该书已经被全部借出,则可做借书登记,等待有书时被通知。如果图书馆没有该书的记录,则做缺书登记。

办理借书手续时先要出示图书证,没有图书证则去申请图书证。如果借书数量超出规定,则提示“借书数量超限,不能继续借阅”。工作人员登记借阅人信息、借阅的图书信息、借出时间和应还书时间。系统自动修改书库的图书记录、读者库信息。

当一位读者还书时,工作人员根据图书证编号,找到读者的借书信息,查看是否超期,如果已经超期,则进行超期处罚。

如果图书有破损、丢失,则进行破损处罚。清除借阅记录,同时系统自动查看是否有等待借阅登记,如果有则发出通知,修改书库记录,该书设置为已预订状态,否则设置为可借状态。

图书采购人员进行图书采购时,要参考各类图书的库存数和借阅率,注意合理采购。如果有缺书登记则随时进行采购。正在采购的图书组成一个采购中书库。

采购到货后,进行验收,编号,同时加入图书库,修改采购中书库,并且查看订阅库,发出到书通知,并且已经修改书库的图书记录为已预订状态。

借书登记是当欲借的书被借空后,读者自愿选择的一种操作,它应该记录读者名和联系方式,一旦有这本书后可通知读者。

到书通知,当读者预订的书来到之后,按照读者给出的联系方式发出通知。

缺书登记是当读者需要的书库内查询没有记录时,将此信息转入缺货库,通知采购员采购。

图书注销,如果图书丢失或旧书淘汰,则将该书从书库中清除。

根据需求描述整理一张需求表:

需求分析时首先要识别出系统的参与者,在简单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可以划分出两种参与者:读者和管理员。当然,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参与者也可以进行细分,比如读者可以再分为学生读者、教师读者、校外读者,管理员根据业务和权限的不同可以再细分为库房管理员、借还书操作员、系统维护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在这里,为了简化处理,我们只列出了读者和管理员。对参与者描述如下:

(1)读者

描述:读者可以借阅、预定、归还物理书刊,可以对书籍和个人信息进行查询,可以取消预定,可以提出办卡申请。

示例:持有借阅卡的任何人和组织。

(2)管理员

描述:图书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维护,包括读者信息的创建、修改、删除,书刊信息的维护,条目信息的维护,还有系统信息的维护。

示例:图书管理员。

通过识别的参与者,对需求进一步分析,将业务需求进行分解,获得每个参与者的使用用例。在本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用例:

1.书籍借出:提供借阅物理书刊的功能。

2.书籍归还:提供归还物理书刊的功能。

3.读者办卡:提供为读者办理借阅卡的功能。

4.预定书刊:提供对某一个种类的书刊的预约功能。

5.取消预定:提供对预定进行取消的功能。

6.书籍查询:为读者提供网上的书籍查询功能。

7.信息查询: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的功能。

8.读者信息维护:提供读者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的功能。

9.书刊信息维护:提供物理书刊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的功能。

10.条目信息维护:提供书刊条目的录入、修改、查询、删除的功能。

11.系统信息维护:提供对系统的参数的设置。

12.登录:管理员需要先登录才能进入系统。

并且,可以画出如下系统用例图:

通过用例图,可以对系统功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复杂系统,我们可以结合iDeF方法,通过分层分解,逐步细化的方法来描述系统的功能。对于用例图,建议不要画的过于复杂,特别是用例之间的关系,因为复杂的用例图不仅不能让需求分析人员与客户之间更好的沟通,反而是制造了一种沟通障碍。

下一步就是编制每一个用例的详细说明,对用例说明的主要信息包括有:用例名称、编号、用例的简短描述、用例的参与者、与其他用例的管理、用例启动的前提条件、用例结束后的事后条件、用例的输入、输出、用例的执行事件流等。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用例描述进行裁减。其中有几点重要信息是不能裁减的:用例名称、描述、输入、输出、执行事件流、参与者。另外,如果实际情况需要,还可以使用mSVisio等工具画出界面的示意图来。

如上例所述,我们对每一个用例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建立当前系统的功能用例模型。需求沟通与分析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通过与用户的不断沟通,最终达成对目标系统的一致理解。如果用户确认了需求分析的成果,一般是需求规格说明书之后,项目开始进入系统分析设计阶段,也就是开始构造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为了让系统设计能够以结构、组织方式和代码重用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规划,设计阶段应该与分析阶段交迭。需求是不断地发展,而设计本身也会推动需求的发展(反之亦然)。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建模设计中,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是要关注的:业务对象的表示、业务服务的实现、用户界面的组织。

业务对象的表示

在图书馆管理系统系统中,业务对象主要是数据库和数据实体类的表示方式。建模时,可以构造出系统的静态模型,也就是系统类图来表示。如下图则描述了借书这一用例的静态结构图。为了体现类之间的关系,在下图中没有显示出每一个类的属性和基本操作。

业务服务的实现

业务服务的实现需要完成的功能是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如借书处理的业务逻辑。每个模块的信息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基本相似,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采用UmL来进行业务服务的建模,可以使用UmL的序列图、状态图、活动图。这个部分的工作,通常通过一系列的类之间的交互来完成。为了在更动态的层面上描述系统,UmL提供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图。

对于B/S系统设计而言,情节图(ScenarioDiagram)特别有用。情节图分成两种:协作图(CollaborationDiagram),序列图(SequenceDiagram)。UmL建模工具RationalRose能够从协作图生成序列图也可以从序列图生成协作图。例如,借阅书刊的业务过程可以采用如下序列图来描述:

借阅书刊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员选择“借阅书刊”菜单,弹出对话框,管理员输入书刊信息和用户信息,系统查找数据库,是否存在该种物理书刊,如果不存在,显示提示信息,用例结束;是否存在借阅者信息,如果不存在,显示提示信息,用例结束;否则,管理员单击确认按钮后,该图书借阅给该借阅者,系统存储借阅信息到数据库。

用户界面的组织

用户界面布局图能够帮助组织系统页面、文件、服务的布局结构。在UmL中,对于页面和文件的组织,可以使用构件图(ComponentDiagram)或类图(ClassDiagram)建模型。本系统中使用类图对界面组织建模,页面结构以及各种业务服务被捆绑到不同的区域。

在UmL中,系统的体系结构使用部署图(DeploymentDiagram)来完成。应用部署的规划对于规划整个B/S系统是很有用的。它确定了一种有效的应用部署的规划组织方式,还可以作为一个模式在多个类似B/S系统上应用。

在建模完成后,开发人员利用一些UmLCase工具如RationalRoSe生成程序代码框架,并对代码框架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完整代码;而且,还可根据代码逆向生成UmL模型。这就较好地保证了模型与代码的一致性。

测试必须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进行,对每个阶段都要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测试,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的质量,减少开发的风险。

图书管理条例篇5

第一条为了加强测绘管理,规范测绘活动,促进测绘事业发展,保障测绘事业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测绘活动和测绘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测绘,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的活动。

第三条省测绘局负责全省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机构编制的有关规定明确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和贯彻执行测绘法律、法规;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管理监督测绘活动和测绘资质;

(四)组织测绘成果的汇交、储存、信息服务和监督管理;

(五)管理监督地图编制及其相关活动;

(六)管理和维护测量标志;

(七)查处测绘行政违法案件;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实施测绘项目,应当采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统一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

市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当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测绘科学技术研究、测量标志保护和测绘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基础测绘

第七条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和基础测绘成果定期更新制度。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测绘给予财政支持。

第九条省基础测绘包括下列项目:

(一)全省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建立、更新和维护;

(二)1∶5000、1∶10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数字测绘产品的测制和更新;

(三)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建立、更新和维护;

(四)省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五)采用航空摄影与遥感技术获取基础地理信息;

(六)编制全省基础地理底图和基本地图(册);

(七)国家确定应当由本省实施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条设区的市、县(市)基础测绘包括下列项目:

(一)本行政区域内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加密、更新和维护;

(二)本行政区域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数字测绘产品的测制和更新;

(三)本行政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建立、更新和维护;

(四)省确定应当由设区的市、县(市)实施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一条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省实际,会同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全省基础测绘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县(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省、设区的市、县(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测绘市场

第十三条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条件,取得相应等级的测绘资质证书后,方可从事测绘活动。

第十四条取得甲级测绘资质,应当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也可以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转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取得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应当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也可以由所在地的设区的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转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测绘资质标准对申请材料予以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测绘资质证书。

核发、变更、延期、撤销、注销测绘资质证书的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执业资格条件。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活动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第十六条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证书、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和测绘人员的测绘作业证件不得伪造、涂改、转让、转借。

第十七条测绘项目依法应当实行招标投标的,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进行招标,并接受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测绘项目不实行招标投标的,测绘项目出资人可以自主确定实施测绘的单位。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测绘单位应当在测绘资质证书核准的业务范围和作业限额内进行测绘活动。

测绘单位不得超越测绘资质证书核准的业务范围和作业限额从事测绘活动,不得以其他测绘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

测绘项目实行承发包的,不得向不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等级的单位发包或者迫使测绘单位以低于测绘成本承包,不得将承包的测绘项目转包。

测绘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标准实施测绘,并对其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测绘单位信息公开制度,对其管理的测绘单位和在本行政区域承接测绘任务的其他测绘单位的资质、测绘成果质量等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采用航空摄影与遥感技术实施测绘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地籍测绘规划,并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籍测绘规划,组织管理地籍测绘。

第二十二条水利、建设、能源、交通、通信、资源开发和其他领域的测绘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工程测量技术规范实施,并接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需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的,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四条外国组织或者个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测绘活动,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在批准的区域和范围内从事测绘活动,并接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测绘成果的汇交、管理和使用,依照《省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地图管理

第二十六条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地图和制作地图产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地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

未经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地图或者制作地图产品。

第二十七条编制地图的单位应当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证书,并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编制地图。

编制地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最新的基础地理底图;

(二)准确反映各地理要素的位置、形态、名称、界线及相互关系;

(三)具备符合地图使用目的的有关数据和专业内容;

(四)地图的比例尺符合国家规定。

绘有国界线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各类地图和示意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样图编制。

第二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单位应当事先将试制样图报送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属于全国性地图的,可以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转送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一)印刷、出版地方性地图或者展示、登载未出版的地图的;

(二)展示、登载、插附绘有国界线和行政区域界线的各类地图和示意图的;

(三)制作地球仪、电子地图等地图产品以及在广告、标牌和其他物品上附绘地图的。

专题地图应当有专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核意见。

经批准出版的地图,应当标明审图号;需要修订地图内容或者改变地图出版形式的,应当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

第二十九条地图和内部地图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或者展示。

第三十条普通地图不得刊登广告。在专题地图上刊登广告的,刊登广告的面积不得超过地图图幅面积的30%,不得压盖地图内容,影响地图的使用功能。

第三十一条进出口绘有我国国界线的地图、书刊,进出口单位应当将样品送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国家版图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协调测绘、工商、新闻出版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地图市场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图市场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章测量标志保护

第三十三条永久性测量标志是国家的测绘基础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的义务。

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设置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永久性测量标志进行检查、维护,所需经费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永久性测量标志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禁止下列危害测量标志安全或者使测量标志失去使用效能的行为:

(一)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永久性测量标志和正在使用中的临时性测量标志的;

(二)在地面测量标志36—100平方米、地下标志16—36平方米的占地范围内烧荒、耕作、取土、挖沙或者侵占永久性测量标志用地的;

(三)在距永久性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采石、爆破、射击、架设高压线的;

(四)在测量标志的占地范围内,建设影响测量标志使用效能的建筑物的;

(五)在测量标志上架设通信设施、设置观望台、搭帐篷、拴牲畜或者设置其他可能损毁测量标志的附着物的;

(六)擅自拆除设有测量标志的建筑物或者拆除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的;

(七)其他有损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实施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的,由工程建设单位提出拆迁申请,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所需迁建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六条位于本省泾阳县境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是国家重要的测绘基础设施,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有关宣传、保护工作。

在大地原点半径1000米范围内,禁止修建加油加气站、易爆物品仓储场所、养鱼场,实施采掘、爆破以及其他可能危害大地原点地基稳固和影响正常观测信号接收的行为;在大地原点半径3000米、方位299°10′±1°、329°39′±1°的两个扇形区域范围内,禁止建设海拔4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物以及从事其他影响正常观测的行为。具体保护范围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公告。

第三十七条设置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在测量标志设置完成后,将永久性测量标志的位置等相关资料,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移交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与永久性测量标志所在地的有关组织和个人签订测量标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

第三十八条测绘人员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必须持有测绘作业证件,并保持标志完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涂改、转让、转借测绘资质证书、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和测绘人员的测绘作业证件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审定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附绘地图或者制作地图产品的,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地图或者地图产品及违法所得,可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测绘资质证书;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危害国家或者安全,损害国家利益,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测量标志失去使用效能和其他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测绘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属于本省核发的测绘资质证书的,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属于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测绘资质证书的,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属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发的测绘资质证书的,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移送其发证机关处理。

第四十四条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测绘成果资料、地图和地图产品、测绘工具,降低测绘资质等级,取消测绘资质和二万元以上罚款的处罚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听证。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四十六条妨碍、阻挠测绘人员依法履行职务,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图书管理条例篇6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作用

一、加强学校图书馆软硬件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

中小学图书馆是学校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窗口,是师生及时有效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校营造读书氛围,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图书馆建设大体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硬件建设包括图书馆建筑,藏书量、电子阅览室、相关的配套设施等。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图书馆的队伍建设等。例如学校的组织领导、图书馆专职人员的文化程度与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图书馆的常规管理与创新、信息收集与使用、二次文献与教书与育人等。

中小学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固然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条件,但软件建设却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功能与效益。根据中小学办学规模、条件等存在的差异,校际之间图书馆的规模、条件,硬件建设等也存在着差别,如何利用好学校图书馆自身已有的设备、条件,如何真正地让书架上的书流动起来,走进师生中间,走进课堂,成为师生的良师益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软件建设――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图书馆的管理一般指常规管理和文献管理,常规管理是指有关图书、期刊的借换,阅览及图书采编、保管,微机使用、保管,相关统计明细表、各种档案分类存放等。文献管理一般是指采购、盖章、分类、注册、编码、阅览、修补、剔旧、消毒、阅览室环境等制度和管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好坏,其实也直接取决于软件建设,即图书馆专职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例如定期向学校提供必要的建议和有关信息,及时制定图书馆学期工作计划,有总结、有研究、有提高和整改措施等,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二、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校图书馆不仅仅是简单的借书、还书,还要经常、适时地开展必要的学生读书指导活动。利用阅读和读书指导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图书馆员和教师要紧密配合,针对学生对图书的需求和不同的爱好,做到因势利导。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可以结合教学组织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读书、用书的意识。图书馆更要主动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介绍图书的相关知识,比如图书的分类方式、抄录、剪辑、札记等,使学生掌握运用资料的技能,并且指导学生撰写书评和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但爱看书,更会有目的性地使用图书。

学校要把开展各类读书活动作为一项工作制度纳入馆里的日常工作,例如要及时宣传和推荐新书,根据新课程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书目,建立图书宣传栏,定期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图书,也可以由图书馆组织评书,开展读书专题活动等等。

对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树立适应现在社会需要,能够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办馆理念,因此,如何拓展、创新中小学图书馆的办馆形式,如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面向师生的借阅规章制度,既方便师生检索、借阅,又要保证图书高效流通,特别是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这才是关键所在。这也是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图书馆的装备水平,不断更新馆藏图书、资料

中小学图书馆的其他设备可以根据条件因地制宜,图书资料则力求齐全,多购置新书是一方面,其配备应当以学生需求为主,同时兼顾教师的教学需求,既要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陶冶高尚情操的综合类图书,也要有师生能共用的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等等。因此,馆藏图书的配置就是图书馆的生命力。中小学图书的配置要保持藏书逐年递增,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的知识,这样需要不断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这方面除了学校自筹资金、上级适当拨款外,还可以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拓宽办馆的图书来源,保证馆藏图书的实际增长,也可以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学生家长开展图书共享捐赠活动。班级在集体借阅学校图书馆图书的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同学带自己喜欢的书到班级设立图书角,相互交换阅读,作为学校图书馆的细化和延伸,拓展图书的来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努力尽快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通过计算机让学生自由检索书目,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阅读,更能满足学生阅读方面的诸多需求。

四、建设一支优秀的图书管理队伍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学校图书馆工作的好坏。图书管理员不是简单概念上的图书的保管者,中小学图书管理者首先应当是图书信息的前沿者、学校读书活动的引导者和图书教学倡导者,具备推荐好书,开展评书,组织读书活动的能力,是一个爱书懂书的人。同时也要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能够把学校教学活动和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第二,图书管理者还应当掌握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对馆藏图书的管理、分类、添置、剔除等业务要非常熟悉,使馆藏图书能高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同时要懂图书馆从索检、借阅到归还的一整套管理流程,能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图书馆的日常运作。第三、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和教师一样,应具备热忱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把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工作信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五、让图书馆的书流动起来

图书管理条例篇7

1.1直接授权

直接授权是指使用者直接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又可分为一对一授权、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①一对一授权是指使用者根据著作权自愿许可原则,一对一地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授权。②授权要约是指作者根据自己的版权授权意愿,在其出版的图书中刊登一页权利人授权声明,明确该书的著作权授权范围、授权费用、支付方式、使用方式以及保留权利等内容,该模式指引使用者依据授权声明合法使用作品,有助于免除一对一洽谈的巨大交易成本[1]。③创作共用(Cre-ativeCommons)协议作为一种相对宽松的授权协议,即除特殊说明以外,任何人可以免费拷贝、分发、讲授、表演某个站点的任何作品,但要注明出处或作者,只能用于非商业用途,不能为某种利益而擅自更改或删除作者名发表在任何商业媒体上,而且如果基于原作品内容进行再创作,应按照与当前协议完全相同的协议分发最终作品[2]。

1.2间接授权

间接授权也称授权,是指著作权人将权利授权给著作权机构,使用者向著作权机构交纳相应著作权使用费,著作权机构再将这部分报酬转交作者。间接授权又分为集体管理、由出版商授权、专业版权公司授权、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等4种方式。①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名义进行相应活动,如与使用者订立许可使用合同、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向权利人转付使用费以及处理相关诉讼、仲裁等。②由出版商、专业版权公司、技术服务平台商授权,是指作者将作品使用授权交由出版商、版权公司或技术服务平台商代为管理,使用者与出版商、公司或运营商洽谈授权事宜。

1.3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无偿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体现了社会公共利益对私人权利的法定限制,在不损害著作权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社会公众保留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自由空间[3]。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机构,图书馆依法享有两项著作权合理使用情形(也叫图书馆例外):①图书馆复制权例外。《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并不向其支付报酬。②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7条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依据《条例》第6条第6项规定,建设开通的“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2008年开通)和“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2011年开通)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相应的作品合理使用权;依据《著作权法》第22条第11项、《条例》第6条第5项规定,在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适用于少数民族文字通行地区的翻译类合理使用。

1.4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须依法支付报酬的制度。法定许可的本质是将著作权人的专有权降格为报酬请求权。《著作权法》第23、33、40、43、44条分别规定了5种法定许可情形(即教材编写许可、报刊转载许可、录音许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已发表作品许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放已出版录音作品许可),《条例》第8、9条则分别规定了两种法定许可情形(即作品网络传播的远程教育许可和扶助贫困许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相关公益性数据库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对作品的法定许可使用,如根据扶助贫困法定许可规定,目前设在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依照法定许可规定,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著作权人没有异议的,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传播扶助贫困和适用基本文化需求的数字化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2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利用的困惑

2.1直接授权成本过高

虽然直接授权包括了一对一授权、授权要约和创作共用等多种方式,但授权要约模式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和单靠市场机制推行难度大[4],创作共用模式则由于协议较为复杂,作者正确理解协议有一定难度,并且协议普及力度不够,绝大多数作品并未加入协议,因此这两种模式目前还未得到广泛应用,无法成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主要授权方式。由此可知,一对一授权模式自然就成为直接授权的主要方式。同时尽管人类社会经过了数千年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无法计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对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播最具影响力和推动力的信息资源,大多数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因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如果不事先获得作品的著作权使用许可,就无法对大多还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和网络传播,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置于一种“海量许可”困境[5],导致直接授权交易成本过高,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遇到困扰。

2.2间接授权机制不畅

间接授权包括集体管理、由出版商授权、专业版权公司授权、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等4种方式。由专业版权公司授权的作品数量很少,同时也必须解决海量授权问题;由出版商授权,出版商往往凭借出版发行上的优势地位对著作权人提出许多不合理要求,如要求无偿获得作品网络传播权,因此大多数作者并不愿意一揽子将作品授权给出版商;由技术平台服务商代收代授模式主要适用于网络环境中的数字作品,技术平台并不能很好解决纸质作品的授权和收费问题。因此以上3种方式应用范围均有很大局限性,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相对而言,集体管理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获取作品的重要间接授权渠道。然而由于我国《著作权法》第8条、《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19条都明确规定作品著作权人享有自由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这决定了我国各类集体管理组织不能强制著作权人加入,因此其所代表的会员数量非常有限,目前还根本无法完全满足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海量的著作权许可要求。同时目前集体管理模式表现出一定的缺陷,如缺乏先进的技术平台,授权效率不高;滥用其垄断地位,侵害权利人和使用者的权益;存在较为严重的不积极维权的问题,这导致很多作者对集体管理组织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了更多会员加入。因此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者来说,间接授权机制运行似乎并不顺畅。

2.3合理使用情形过严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以及《条例》第7条均规定了合理使用条款,然而必须指出,为充分保证著作权人的权利,法律对其有较为严格的适用限制:一是使用地点限制,即图书馆等只能在本馆馆舍内(馆域网)内向读者提供数字化作品;二是作品范围限制,即限定为本馆收藏时就是以数字形式合法出版的作品和图书馆为了陈列和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制作的数字化复制件;三是使用目的限制,即对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应被用于个人研究、保存版本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并且不允许直接或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四是使用方式限制,即提供作品时应采用技术性措施,只允许用户在线阅读,不能下载全文。基于上述限制,绝大部分图书馆收藏的合法的数字化作品无法向广大读者提供,极大妨碍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需特色资源的收集以及后期推广利用。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根据《条例》第10条规定,除第6条第1项至第6项、第7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声明不许提供的作品,目的是防止作者通过事先声明的方式规避《条例》规定的上述限制和例外。然而由于该法条仅仅是规定“作者的事先声明无效”,并未明确当事人的合同约定能否排除上述限制和例外,因此《条例》并不能禁止双方以合同协议方式排除上述合理使用的行为。在实践中,正是由于上述法律缺陷的存在,资源提供方或著作权所有人往往凭借其强有力的卖方市场地位,隐性逼迫图书馆等用户单位签订“凌驾于法定的可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之上”[6]的资源许可协议,不断挤压社会公众利益空间,由此导致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可能因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合理使用范畴但不符合双方签订的并非真实意愿表达的资源许可协议约定的行为而产生侵权风险。

2.4法定许可方式过少

前已述及,法定许可的本质是将著作权中的一些绝对专有权降格成为一种合理报酬请求权,从而在作者的排他性权利和公众的合理使用之间构建一种中间制度。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效率的著作权授权方式,法定许可应该有更大的应用范围。然而出于对法定许可会过多损害著作权人利益的担心,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纸质文献数字化、已购数字资源下载转化以及网络资源下载链接的法定许可制度,《条例》第8条、第9条也只是就网络传播方面规定了实施远程教育和扶助贫困的法定许可,并未明确规定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馆舍外信息网络传播的法定许可。很显然,法定许可方式的过少也影响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需特色资源的合法收集和有效利用。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大多数法定许可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这与其他国家的法定许可制度有很大不同,准确地说应该是准法定许可制度,即同意著作权人以声明的形式排除法定许可的使用,这无疑极大削弱了法定许可的效力。

2.5技术措施保护过度

技术措施保护是法律界为解决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作品保护难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意在制裁为侵犯他人著作权而破坏有效控制作品的技术措施,以及有意为牟利而提供破坏技术措施的设备和服务的行为。为兼顾著作权所有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各国法律同时规定了若干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例外情形。然而我国《条例》第12条仅仅规定了4种例外情形即为教学或科研目的、非营利为盲人服务、国家机关依法执行公务以及进行系统或网络安全性能测试等,例外情形范围过于狭窄,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依此规定,图书馆进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时,对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在市场上无法购买的作品不得合理规避其技术措施,因为不符合法定的4种例外情形。此外,对于图书馆履行自身职能、充分发挥自身在人类文化遗产保存方面的价值的至关重要的活动———数字文化资源长期保存,我国现行法律也并未明确规定允许图书馆享有规避数字资源技术措施的例外[7]。我国法律对作品技术措施的过度保护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进程。

3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许可的出路

资源授权无法突破现有法律与授权资源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是目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两难困境。虽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最好现实应对措施是研究熟悉现行法律,并在法律给予的合法空间内开展工作,但这仅是权宜之计,非长久之计,根本出路是积极推动现行著作权法律的修订完善,争取法律给予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公众更大的法律活动空间,促进著作权法设计上的再平衡。目前国家版权局于2012年3月公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一稿),公开征求意见后,又于同年7月公布《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以下简称草案二稿),最后于同年10月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以下简称草案三稿)。下面笔者结合著作权法修订草案情况来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著作权许可难题的化解程度。

3.1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利益平衡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法治社会立法的方向。现代立法实质是一个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交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立法者旨在追求利益平衡[8]。法律是相关利益方相互谈判和协商、相互让步和妥协达成一致并使相互权利义务制度化、规范化的结果,是利益平衡的产物。著作权法就是一部关于著作权利益平衡的法律,其调节利益平衡的机制是通过设定著作权人和公众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随着高新技术发展,传统图书馆版权利益平衡机制无可奈何地在数字空间下被打破,因为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作品创作、传播和利用的本来面貌,促使信息创造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利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网络的迅捷性、互动性、超时空性和整合性,数字化作品下载和复制成本非常低,不仅传播速度更快,而且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公众超出合理使用范围非法利用作品的情形大规模增加,于是为更好保护著作权人利益,著作权法规不断扩张,以弥补新技术带给版权人的实质性利益损失,如新设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却没有完善的权利限制措施,以致图书馆和社会公众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导致著作权利益冲突或失衡[9]。2012年启动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就是为了重塑著作权利益平衡,在增加著作权保护条款的同时,相应拓展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条款,以适应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著作权利益分享与协调的新要求和本土文化事业与产业迅猛发展对著作权利用新保障机制的新呼唤[10]。

3.2完善集体管理组织

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可分为自愿性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我国现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就属于自愿性集体管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以自己名义进行的管理活动。延伸性集体管理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被北欧国家所采用,是指当一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足够数量的权利人,并与之就利用作品达成协议代为行使著作权时,这种管理行为可以延伸至该领域内的其他非会员权利人,但是每个权利人可以以书面禁令的方式来阻止其作品遭到延伸性管理而产生的复制行为[11]。强制性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无论是会员或者非会员,只能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来行使相关权利,如果权利人不接受集体管理,视为放弃该权利。该模式以德、法为代表。显然,完善集体管理组织是一种解决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资源著作权海量授权问题的核心方式,学术界对此主要提出了3点建议:①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集体管理制度,改自愿性管理为延伸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②建立统一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平台,开发版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③破除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引入市场竞争者,提高授权效率。草案一稿第60条、70条制定了有关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定,但由于社会反响强烈,该条款被指责为“被代表”、“被另行规定”[12],甚至有学者建议本次修改应暂缓设置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等将来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运行机制相对完善后再作考虑[13]。到草案二稿,第60、70条虽然依旧规定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不过相比一稿明确了适用范围,即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和自助点歌。再到草案三稿,则只规定了自助点播这一种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范围。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由于对原来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垄断性、授权效率的低下以及报酬获取的不公正的认识,极大影响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的推动。因此,我们应顺应网络时代著作权利用的去中间化趋势,重构集体管理制度的角色即从交易参与者变为市场服务者[14],确立集体管理组织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更多的私人机构参与竞争,以打破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推动建立跨类型作品服务平台,以提高集体管理组织的授权效率。只有这样我国才有社会基础,才有可能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中借鉴丹麦等国著作权法有关延伸性集体许可适用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以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等领域规定,以更好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3.3优化合理使用制度

作为著作权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平衡器,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各国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合理使用适用范围的界定始终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相纠结。全球基于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各不相同,主要有3种:①因素主义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提出了四要素,即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的性质、部分使用的数量和实质性、使用对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该模式具有灵活性和概括性的优点,但也有易造成司法实践混乱的不足。②规则主义模式。以英国、德国、法国、中国为代表,如德国著作权法以列举的形式详细规定了如临时复制、政府部门为公务而进行的复制等11种著作权合理使用行为,该模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但易造成立法的滞后。③综合模式。以国际公约如《伯尔尼公约》和《tRips协议》等为代表的抽象概括加具体列举综合模式。我国现行著作权法采取的是规则主义模式,属于封闭性立法,缺少对合理性作统一判断的原则性标准,严格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同时法律规定的具体合理使用情形又过于严格,这自然非常不利于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因此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专家们建议,一方面我国应主动吸收因素主义模式所具有的优点,以利益平衡为总体原则,采用原则、要素、规则三者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另一方面要完善具体的合理使用条款,解决公益性机构收集、保存、使用、传播受著作权保护作品的合理使用豁免等问题[15]。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借鉴了国际条约的综合模式,将三步检验法加入合理使用条款之中作为判定要件,同时明确规定了计算机程序的合理使用情形。不过草案一稿和二稿有关三步检验法立法技术略有不同。草案一稿以单独条款的形式在第39条规定了三步检验法,合理使用的客体是已经发表的作品,这就与第40条所规定的合理使用客体既有已经发表的作品又有作品相冲突,因此草案二稿、三稿修改为:第42条第1款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类型,并增加第13项合理使用的开放式规定或兜底条款———其他情形,在第2款则规定了三步检验法———以前款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不得影响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著名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对此修改评价到:“草案在列举式立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的判断要件,使司法上对著作权法所列举的行为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0]同时,从合理使用具体列举条款的修订情形来看,图书馆界等公共文化机构学者所提的大部分提议并未被采纳,如馆藏复制与网络传播豁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豁免、网络资源链接豁免等[15],这些豁免权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一方面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服务模式、合理的用户控制和谨慎的资源控制,结合三步检验法来判定自身行为是否是合理使用,从而扩展合理使用的范围空间;另一方面继续关注后续的修订进程,积极反映图书馆界的诉求,即便在著作权法层面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取得合理使用范围突破难度很大,但如果能在未来关于其他情形司法解释中,能够包括适用于图书馆的新的合理使用类型,那么对社会公众来说是一件幸事[16]。

3.4扩充法定许可内涵

法定许可是在法定范围内自由利用作品,但必须支付法定费用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弱化权利排他性的方式降低作品利用的交易成本[17],以鼓励和促进对作品的利用和传播,平衡协调著作权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关系。前已述及,虽然我国相关法规规定了七种法定许可情形,但类型还是过少,因此很多学者指出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所享有的法定许可权利范围过于狭窄,社会公众基本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建议:一是变“准法定许可”为“法定许可”,取消著作权人排除法定许可适用的权利,即去掉现有规定中“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的前提条件;二是进一步扩大法定许可适用范围,赋予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建设(包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法定许可权,即建设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使用著作权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如果收到著作权人对其作品通过数字图书馆上网使用的异议,则应立即停止该作品网上的传播[18]。然而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一些专家建议取消法定许可制度,因为根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20多年的实践来看,权利人的报酬权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法律规定形同虚设。不过立法者认为,该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付酬机制和法律救济机制的缺失,因此,一方面,草案一稿着重从这两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增加了关于法定许可必须事先备案、及时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付酬和指明来源等义务的规定,如使用者不及时履行上述义务,著作权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课以行政处罚;另一方面,草案一稿取消了法定许可制度中声明不得使用的例外(报刊专有声明除外),教科书法定许可增加了图形作品,报刊转载法定许可增加了专有出版声明,录音法定许可调整为合法录音制品出版后3个月,将广电播放录音制品法定许可并入广电播放作品法定许可制度[19]。很显然,法定许可类型并未扩张,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法定许可权并未纳入修订条款,即便是这样,上述修改草案一稿的意在完善法定许可制度的第46条和48条还是引起了音乐界的广泛质疑[20]。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定许可制度虽然具有授权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但也有定价效率低、法定交易条件僵化、不利于作品价值最大发挥的固有弊端],著作权人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更是由于音乐产业因网络盗版已遭受重大打击,而长期存在的法定许可制度并未给权利人带来实质性收益,由此带来的是音乐产业对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极其不信任和激烈反对。后来在草案二稿、三稿中,删除了录音法定许可。由上可知,目前社会环境下,从著作权法律层面上设立公益性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权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对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机构来说,一方面是继续呼吁社会对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是认真探讨研究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为今后著作权法律的再次修订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3.5限制技术保护措施

图书管理条例篇8

论文摘要:基于知识价值链视角,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必要性及知识导航的架构。

知识导航是一个新概念,当前有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则很少。由于大学图书馆与知识天然地存在紧密的关系,因此以往的大学图书馆管理中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导航,但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深入细致地以知识导航促进大学图书馆发展,已是大学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1 知识的剖析——价值链观点

要研究知识导航,首先必须明确知识的内涵。要完整地把握知识的内涵,需要将它和与其关联的概念——数据、信息、智慧进行整体考虑,才能有清晰的认识。

数据是对观察到的事实所作的记录。例如大学图书馆的面积、读者以及知识工作者人数、藏书的数量等,都是大学图书馆的数据资源。

数据经过整理、赋予含义后,就上升为信息。例如大学图书馆的索书记录,集合了许多信息,对研究读者需求来说有重要意义。

知识是在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当经过人的思考,信息被赋予意义后就上升为知识。例如,图书馆工作者掌握的读者阅读动机的知识,是来自于对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再加上对心理学动机理论的了解,融会贯通而形成的知识。

智慧是利用知识来指导行动的能力,是更高意义上的知识。例如,两个图书馆工作者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一样的,但一个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成效明显高于另一个,这是与该人相关的一种智慧。

但是这种分层的价值链模型人为割裂了不相邻概念之间的联系。如从数据到知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并不需要经过信息这个环节,而是能直接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通常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中找出供人们决策参考的知识。

事实上,不少学者已经倾向于不采用简单的层次结构描述四者的关系了。如有学者所说,将数据、信息、知识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进行清晰的层次划分,这是最实用的知识导航方案。有学者将知识价值链总结成图1的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知识价值链有一条公认的主线,即: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另外,还有从数据直接到知识,从数据、信息直接到智慧的几条辅线。因此,可以将知识价值链绘成如图2的网状结构——我们称之为知识价值链四边形。

数据到知识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通过人们的推理、关联是可以产生知识的,如众多数学定理都是这样产生的。

信息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信息和具体个人相结合,可以产生指导其行动的智慧。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很多,如网上购物,通过搜索需要的某类商品,相关网站上可列出众多同类商品的信息,购物人可以直接分析这些信息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数据到智慧的辅线。该线表明,数据反映到具体个人那里,与其个人知识相结合,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这就是与个人相关的智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知识价值链四边形的三条辅线表明了价值链上不同层次对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间存在跳跃式转化的可能,但并不是说这些对象间的转化不需要借助于其他对象。事实上,他们是离不开促成这种转化的主体——人的,而人是联结这些对象的综合体,也就是说,是离不开已存在于主体中的其他对象的。

在上述四边形的内部,还有两条螺旋线,一条是从智慧到知识到信息的螺旋,表示从智慧到知识、信息的转化关系。事实上,人类知识的积淀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可以记载的知识、信息而不断流传;另一条是从知识到信息到数据的螺旋,表示从知识到信息、数据的转化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可编码化的知识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信息、数据,得以分析和利用。正如彭特·赛德马兰卡说,“你为管理、控制或是获取知识所作的努力越多,它就越可能变回信息和数据。

知识价值链的这种网状关系,符合知识导航的基本特征,利于信息、知识在组织间的快速传递。事实上,在知识导航的知识服务模式下,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网络化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最佳佐证。言下之意,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就要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2 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必要性

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就需要大学图书馆员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识别,向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拦截“垃圾”信息,如何分析、鉴别、选择信息,如何引导读者有效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是进行知识导航式的信息服务应该深思的问题。

具体讲,大学图书馆进行知识导航的明显益处可作如下表述。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刺激相关人员使用知识——提升大学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价值——增进大学图书馆的效能与形象。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进相关人员对专门技术的了解——更有效使用知识——在资源使用上节省运作的成本。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增加知识分享与创造——较快速的决策——较快速的反应——促进相互关系。

提供更多且更容易取得的知识——快速的知识更新——对于需要什么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更有效的个人发展方案——更快速地实现目标。

一句话,知识导航的作用就是通过知识的开发、利用、共享等一系列工作,使读者从文献中汲取知识信息,再通过读者的思维,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

3 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架构——价值链视角

关于知识导航的理论架构,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关注组织活动(过程观),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技术观)。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强调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导航的基础,能将知识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合适的人员。

在这里,我们以“组织活动”为基本出发点,从管理过程角度来分析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的一种可行架构,如图3所示:

该架构可用一条主线、两个循环、两条辅线、一个核心来概括。

一条主线是指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服务智慧的价值链。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从基础管理开始,通过基础管理活动的完善,增强图书馆的组织能力,促进大学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知识传播的完成,在良好的组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分享、科研等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提升大学图书馆的竞争能力。这是一条从基础管理到服务智慧层层递进的价值链。此价值链的四个环节——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和服务智慧都是知识导航的重要内容。

两个重要的循环,一是基础管理——学习管理——创新管理——基础管理的循环,另一个是创新管理——服务智慧——学习管理——创新管理的循环。第一个循环中,良好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知识传导目标,而学习能力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反过来又促进基础管理,如此循环,实现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个循环中,知识创新是服务智慧的助推器,而服务智慧不但是提升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还能更加有利于大学图书馆将知识传导目标提升到新的高度,知识传播目标的提高直接导致创新能力的提高。

除了上述一条主线、两个循环外,两条辅线分别是从基础管理到创新管理的价值提升以及从学习管理到服务智慧的价值提升。这两点也很好理解,即良好的基础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基石;良好的知识引导常常能导致服务智慧的直接出现。

推动大学图书馆知识价值链循环的核心是知识导航,如上所述,大学图书馆围绕知识的上述四项活动都以有效的知识导航为支撑,知识导航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

上述四个环节中,基础管理一般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图书馆人员管理、图书馆制度、图书馆文化、科技支撑等方面,体现出知识导航要求管理加科技两条腿走路。学习管理一般包括读者教育、图书馆馆员培养等,体现大学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创新管理一般包括知识分享、科研管理、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基础。知识服务智慧一般包括知识应用、服务业绩评价等,是大学图书馆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上述价值链模型表明,大学图书馆知识导航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事,它涉及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知识导航本质上是在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环节上增添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思想,而不是单搞一套管理理论。我们认为,围绕上述知识导航活动来实施知识服务,可以体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图书管理条例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图书馆立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世界一些图书馆立法较早的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过去数十年的图书馆立法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估,以制定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图书馆法,从而使图书馆在新时期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图书馆面临的竞争与挑战更加激烈。我国在还没有图书馆法的情况之下,更应该借鉴和总结世界图书馆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图书馆立法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一个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发展需求的图书馆法律体系。1 日本图书馆法的发展过程简述日本最早的图书馆法要追溯到1679年,它包含在当时的教育法当中。明治维新后,日本传统的“书籍馆”开始向近代图书馆转化。1899年,日本以天皇“敕令”的形式了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图书馆专门法令———《图书馆令》。1933年,日本又对明治《图书馆令》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至此形成了日本战前最为详细的图书馆专门法令。日本现代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建设开始于1948年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和1950年的《图书馆法》。此后,日本又了一批与图书馆相配套的规章及相关法规,其中包含1953年的《学校图书馆法》、1954年的《图书馆自由宣言》和1980年的《图书馆员伦理纲领》。经过了50多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日本基本形成了较为科学而完备的图书馆法律体系,这也使日本成为世界图书馆事业较发达国家之一。2 日本图书馆法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图书馆法及其影响2•1 明治《图书馆令》日本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图书馆法令———明治《图书馆令》的产生,从源头上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过程中“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其内容比较简单,全文共8条,但它却是日本传统“书籍馆”向近代图书馆转化的一个标志。2•2 日本的《国立国会图书馆法》1948年2月9日,日本颁布了《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它是二战后日本颁布的最早的图书馆专门法律,标志着国家图书馆体制在日本以法律的形式最终确立,被称为日本现行的图书馆法律体系“三大支柱”之一。2•3 战后《图书馆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在美国占领军的支持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而且图书馆改革是当时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战后《图书馆法》就是在改革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日本现代图书馆法律体系建设开端的标志,同时它也是日本现行的图书馆法律体系中“三大支柱”之一。2•4 日本的《学校图书馆法》1953年日本颁布了《学校图书馆法》,它是日本战后教育改革的直接产物。《学校图书馆法》中所说的“学校”指的是当时教育法所规定的义务阶段的小学、初中、“高等学校”以及同等级别的特殊教育学校。此后该法在1958年、1966年和1977年又进行了3次修订。现行的《学校图书馆法》(1977年6月修订)共有2章10条。《学校图书馆法》的颁布,为日本文部省、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等教育机构为图书馆制定配套的规章、规定、标准提供了法律基础,也是日本现行图书馆法律体系中“三大支柱”之一。它的颁布在日本学校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对英美及北欧等图书馆事业较发达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5 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基准》二战后,日本大学运营基本实现了当时教育改革要求的“自治”。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和发展就不能通过国家立法来实现,而主要靠大学本身的努力。因此,直到今天,日本仍没有像《国立国会图书馆法》、《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一样用来规范大学图书馆的国家立法。1952年6月,日本“大学基准协会”制定了《大学图书馆基准》,这是二战后日本第一个有关大学图书馆的规范性文件,然而它只规范了大学图书馆的一些最低基准,并没有对大学图书馆起到预期的推动作用。大学基准协会作为一个民间协会缺乏权威性,使得该“基准”产生的影响很小,但是它提出的大学图书馆“以利用为中心”的全新理念以及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和任务、组织及管理、人员与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2•6 日本的《大学图书馆设施计划要项》1966年3月,日本大学图书馆设施研究会议提出了名为《大学图书馆设施计划要项》的咨询报告,并由文部省管理局设施部公布。这是日本经过近3年对大学图书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检讨的成果,虽然从名称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大学图书馆设施、设备改善的文件,但实际上它是以全新的大学图书馆理念为基础,对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服务、指导方针、运营管理、基本标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大学图书馆设施计划要项》被认为是“展现了战后大学图书馆理念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它是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对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3 我国图书馆立法的现状简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在党和国家重视支持下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与国际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综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建国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有关图书馆事业方面的国家立法。2001年初,由文化部牵头启动《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在天津召开专题会议,在随后的3年中,完成法律草案修订稿、第三稿和审批稿;2004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在北京主持召开“《图书馆法》研讨会”,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项立法出现了停顿;2005年9月,在全国人大代表方案的促进下,文化部牵头组建了图书馆法立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2006年9月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抓紧研究制定图书馆法”作为“十一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2008年3月,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再提议案,建议尽快制定《图书馆法》;2008年7月15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到国家图书馆做中国图书馆法立法进程专题调研;2008年11月18日,文化部正式启动《公共图书馆法》立法工作,由文化部起草《公共图书馆法》条文,并委托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相关支撑性研究和《国家图书馆条例》的起草。#p#分页标题#e#目前国家图书馆专门法尚未出台,但有关图书馆的法律条文和专门规范还不少。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家各部委颁布的专门规范图书馆事业的规程、决定、通知。例如就公共图书馆系统来说,1982年12月文化部正式颁发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也相继颁发了《市、县图书馆工作条例》。近几年来,5部地区性图书馆法规相继出台,即《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深圳公共图书馆条例》、《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教育系统有关图书馆的法律规章数量最多,例如各类学校图书馆规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2•21)、《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规程》(1997•4•7)、《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1991•8•29)。其他还有《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暂行条例(草案)》(1978•12)、《中国人民院校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5)等。其二是涉及图书馆事业发展某些方面的国家法规、行政部门的决定、条例、标准、通知、办法等。以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为例,有《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报告的通知》(1991•6•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1996•9•5)、《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00•12•18)、《全国文化设施维修专项补助经费和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1999•11•11)等。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有《档案法》、《教育法》、《文物保护法》、《刑法》、《著作权法》等。至于行业自律规范几乎是空白。所幸《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公约》正在制订中。但是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和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4 中国图书馆的立法原则从对日本图书馆立法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我国图书馆立法的现状看,我国图书馆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在我国图书馆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日本图书馆立法的经验,并与中国国情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相结合,才能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法律体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4•1 坚持图书馆事业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工作宗旨服务广大群众,重视科研人员,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4•2 中国图书馆立法不应是一个封闭孤立的法律应该建立一个包含图书馆专门法、图书馆相关法、图书馆行业自律以及与图书馆相关的国际条约等的法律体系。4•3 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图书馆同其他文化事业单位一样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图书馆立法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诸如读者的需求、能力和国家财政收入状况等,制订切实可行的条文。同时,图书馆立法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保障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保证法律的稳定性,不至于朝令夕改。4•4 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图书馆工作关系各方面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如图书馆主管部门有承担图书馆经费的义务,也有监督经费使用的权利;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义务,也应享受相应的权利;图书馆读者有使用图书馆的权利,也有遵守法律规章的义务。5 中国图书馆法制建设的对策通过对日本图书馆立法发展过程的研究,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图书馆法律制度体系,应该采取以下对策:5•1 图书馆法制建设应以构筑图书馆法律体系而不仅仅是制定图书馆专门法为目标图书馆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图书馆专门法为基础,同时包括所有与图书馆活动有关的相关法律构成的互相补充、互相衔接的法律保障系统。图书馆专门法主要是对图书馆自身的规范。但是,图书馆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图书馆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经费投入、设施建设等等。仅有图书馆专门法而没有整个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保障,图书馆事业的法律保障机制仍然是不健全的。只有对图书馆的法律保障落实到与图书馆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对图书馆的综合性法律保障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5•2 我国目前制定图书馆专门法应该把传播、普及、体现现代图书馆观念作为最主要内容我们强调以构筑图书馆法律体系为图书馆法制建设的目标,并不是说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不重要、不紧迫。相反,纵观世界图书馆事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以图书馆专门法为图书馆法律体系的基础。而图书馆专门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法律的力量和权威来引导整个社会转变图书馆观念,实现图书馆观念的现代化和现代图书馆观念的法律化,从而使图书馆的运营建立在现代图书馆观念基础上。现代图书馆观念核心体现在图书馆要面向公众提供完善的服务,在整体上满足公众的所有文献信息需求。因此,规范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专门法的首要任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外借”服务,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和馆际合作,图书馆的大门必须无条件地向所有公民开放。此外,图书馆的运营经费来源于税收,对利用者实行免费原则,图书馆必须在专业、职业的基础上运营,图书馆的运营和管理应体现民主性原则,图书馆拥有基于国家宪法的收集文献资料和提供文献资料的自由权利,公众拥有自由利用图书馆和通过图书馆自由获得文献信息的权利,图书馆则承担着保障利用者权利实现的义务……这些观念都是现代图书馆运营的基础,图书馆专门法应该体现并规范这些观念。5•3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克服人治现象,使法大于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使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就应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要自觉地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把上级监督和评估、检查、考核、审计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学会、协会、工会、职代会、派在馆务公开、行政监督中的作用;三是要欢迎广大读者对图书馆工作进行监督,要建立起上下结合、内外结合、权威的、客观的监督机制。#p#分页标题#e#现代图书馆必须克服传统图书馆的经验管理和人治现象,从根本上转变那些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馆要求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把依法治馆落实到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只有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及广大读者都具备这种意识,才能有效地监督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图书馆的实施。随着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只有早日建立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图书馆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和促进图书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图书管理条例篇10

[关键词]图书馆 复制权 复制权例外 长期保存 著作权例外

[分类号]G251.3

1、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可适用于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

从当前多数国家著作权法律的立法来看,即便是在发达国家,面对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所涉及的复制问题,在著作权复制权例外适用上仍存在立法方面的缺失。随着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日益成为数字时代图书馆持续、稳定、可靠地履行图书馆职责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在著作权立法、修订机制相对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还是在著作权立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的发展中国家,均未能通过本国现行的可适用于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规定,使得图书馆更为顺利地利用复制权例外解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涉及的主要版权问题。

2、美国数字资源-K期保存与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

2.1 美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概况

美国数字保存相关活动较多,包括编辑与维护数字档案、研发数字保存技术工具并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最佳实践。20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了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保存项目(nationalDigit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andpreservationprogram,简称nDiipp)。该项目的研究重点包括追踪、保存并使重要数字内容可用;建立并强化国家合作网络;合作开发工具和服务的技术基础设施。除了nDiipp,致力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项目还有: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webatRisk’”,马里兰大学RobedH.Smith商学院的“BirthoftheDotComera”,教育广播公司的“保存数字公共电视”(preservingDigitalpub-1ictelevision),华盛顿州的“档案与跨州保存联合体”(washingtonStatearchives,multi-statepreservationConsortium)等。目前,美国数字保存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分布式的,公共及私有单位均有开展。从版权角度分析,美国目前多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涉及的资源包括进入公共领域的资源,也包括仍受版权保护的资源。对于后一类资源而言,保存项目建设者主要依据著作权赋予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或通过与版权拥有人达成一致协议来解决版权问题。

2.2 美国当前适用于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与图书馆数字保存之间的不协调

美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专有权包括复制权、改编权、公共传播权、公共表演权及公共展示权。在人身权方面,美国加入《伯尔尼公约》后其版权法已不再设立精神权的条款。而在数据库权方面,美国著作权法将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加以保护。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有关的著作权例外条款主要有美国著作权法的合理使用条款和第108条款。适用合理使用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情形:使用的目的和性质、版权作品的性质、使用的数量以及使用对于作品潜在市场及价值的影响。第108条款(b)允许图书馆或档案馆出于保存和安全目的制作未发表作品的3份复印件。第108条款(c)允许图书馆对损坏、退化、丢失或被偷窃的作品或者现有格式陈旧的作品制作替代复制件,其条件为:①图书馆或档案馆做出合理努力后,确实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未使用过的替代物;②任何以数字形式复制的此类复制件或光盘不能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之外以合理拥有的形式向公众提供。第108条款(f)允许图书馆复制并传播音视频新闻节目的有限份复本或片段节录;第108条款(h)允许图书馆出于保存、学术或科研目的对已出版作品在其保护期内的最后20年以临摹或数字化形式复制、传播、表演或陈列。但是,现行有关图书馆可适用的复制权例外并不能与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所需要的复制权例外需求相协调。

这种不协调集中体现为:复制数量与复制对象的限制未能满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的需求。第108条款试图授予一些保存活动的权利,但是其立法年代较早不能涵盖绝大多数的数字保存活动,因此图书馆及档案馆必须同时依赖美国著作权法第108条款以及合理使用条款来解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涉及的多数版权问题。但是,当前出于保存而适用的复制权例外只适用于未发表作品的保存,而且制作复制件的数量也受到限制。第108条款(b)规定:其他同类型图书馆和档案馆为研究应用而保存、制作未出版作品的3份复制件或录音制品,复制必须符合以下各项条件:①所制作的复制件或录音制品属于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现有馆藏;②以数字格式制作的上述复制件或录音制品不能以数字格式传播,而且不能以数字格式向图书馆或档案馆以外的公众提供服务。

数字保存的目的包括保存和传播。大多数情况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多是以数字格式制作作品的复制件。第108条款(b)规定,依据数字格式制作复制件的未发表作品,不能以数字化格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在用户信息需求日益通过数字式方式得以满足的今天,未能为用户提供数字化复制件,将使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意义大打折扣。

对于已发表作品,美国著作权法规定只有出于“替代损毁、濒于损毁、丢失或失窃的作品或录音制品,或者作品现有的存储格式已经过时”的目的,图书馆才能享有制作包括数字化复制件在内的3份复制件的例外。可见,依据美国现行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美国图书馆界在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复制权例外来解决版权问题的作品,在规模上都比较有限。

此外,合理使用规定的情况也不能满足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实际需要。除第108条款及强制缴存外,合理使用为受版权保护作品的保存活动提供了最大的支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作者的版权保护不断加强,而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范围却相对较小。在资源保存方面,DCma立法之前,第108条款允许图书馆和档案馆为内部存档之目的制作l份非数字化的仿真复制件(facsimilecopy)。修订后的第108条款允许多至3份的、包括数字化格式在内的复制件,条件是这些数字复制件“不得向图书馆建筑以外的公众传播”。但是,当前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实践表明,这种数量限制在数字保存的环境中不具备可行性,而图书馆在制作必要的额外复本时必须以合理使用为避免侵权的依据,而且网络存档活动也不能依赖于合理使用,但第108条款并不允许图书馆和档案馆出于获取资源以

建设馆藏的目的而复制资源。

3、英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

3.1 英国数字资源保存概况

英国当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最佳实践范例的建设经验表明,有效的数字保存需要对数字内容进行连续多次的复制、格式转换,甚至是对数据库结构做出调整。例如,为了将数字内容存储到保存者建立的数字文档中,从原始媒介复制到该数字文档存储系统可能需要转换格式,而介质的老化则要求数字内容被复制到新的媒介上。为了减轻文件格式技术更新带来的影响,保存者不仅需要,而且必须随时对文字内容进行格式转换。在某些情况下,改变数据库结构也可能是必要的。为了保留数字内容的外观,保存管理人员可能会希望采用仿真技术。同时,可能还需要保存和不断调整电子支持资料,例如软件、元数据、电子手册和说明书等。如何明确裁定保存都是出于保存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取代购买或订购而进行复制尚有一定难度。为数字资源保存而进行复制就其本身而言并不会对版权所有人构成风险,而提供使用数字资源的行为才会构成风险,提供使用的性质和时间决定了风险的性质。如果这种所谓的保存性复制实际上是为替代购买或订阅,那么这种行为将对作品的商业利益构成威胁。例如,保存机构理论上可以以保存为借口制作多份复制件。从而不需要购买额外的复制件,或者是不需要向资源提供方取得额外许可。

3.2 英国适用于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与图书馆数字保存之间的不协调

其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2.1 关于无主作品的复制权例外 对于无主作品的复制权例外,英国版权法规定了两种适用情形,包括无法通过合理渠道联系到作者和可以断定该无主作品已超过版权保护期。但是,如果版权拥有人身份明确,只是不容易联系,则此种情况不适用无主作品的复制权例外。但实际情况下,由于部分数字资源存在周期较短,如部分网络资源,从较为理想的保存效果而言,图书馆等保存机构往往必须在未能联系到版权拥有人的情况下,出于保存的需要,而制作该作品的复制件。一些组织在向高尔斯知识产权审查小组提交的证据中表明他们在查寻版权所有人以获得保存许可的过程中面临多种困难。

3.2.2 可适用的作品类型有限 在英国,当前基于保存的复制权例外是针对离线、非数字内容制定的。其目的在于促进知识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不影响权利拥有人的权利行使。这种例外并不适用被广泛认为具有重要知识和文化价值的内容保存,例如声音、影像和艺术作品,也不适用对数字内容的保存。该例外仅规定可以对作品进行“一次”复制,而在多数情况下,随着存储介质的老化以及技术的进步,往往需要进行反复复制,以制作多份复制件。而《2003年图书馆法定呈缴法案》(LegalDepositLibrariesact2003)却规定,复制权例外仅仅适用于法定呈缴的作品,而不适用于版权拥有人自愿缴存的作品。这又进一步限制了图书馆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可依据图书馆享有的复制权例外解决版权问题的能力。

3.3 《高尔斯知识产权审查》对适用于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的立法建议

针对英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与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的复制诉求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高尔斯知识产权审查(2006)》(GowersReview0fintellectualproperty(2006))指出,英国长期保存复制条款比其他国家更为严格,特别是在复制数量、作品类型、基于保存目的而进行的格式迁移等方面。因此,现有著作权法有关图书馆可适用的复制权例外条款的情况应该修改。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保护版权拥有人的利益,并促进数字保存。保存是为了利用,利用需要得到控制,以保证版权拥有人的利益。目前,商业机构不能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文献。应该放宽对这些商业机构的限制,以最大程度地保存资源。当前规定允许基于保存目的而制作一份复制件,但无法满足长期保存和高质量保存的实际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不能以此方式替代购买。针对这种情形,现行的著作权例外条款规定,只有无法从版权拥有者获得作品时,图书馆才能进行复制。

4、澳大利亚数字资源K期保存与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

4.1 澳大利亚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概况

尽管澳大利亚版权法规定了许多有利于图书馆开展资源长期保存的著作权例外,并要求出版商向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nationalLibraryofaustralia,下文简称nLa)缴存其出版的印刷文献副本,但目前澳大利亚联邦著作权法律并未对数字资源强制缴存做出明确规定。尽管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nLa牵头组织的一些专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项目已相继出现,并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

4.2 澳大利亚可适用于图书馆复制权例外与图书馆数字保存之间的不协调

其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4.2.1 著作权法律规定的一般例外不能适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需要最常用的一般例外是“合理使用”条款。不同于美国的合理使用例外,澳大利亚对合理使用的规定严格限定在以下范围:研究和学习、评论或综述、新闻报道、模仿或评论作品、诉讼程序和法律咨询。上述行为并不包含长期保存,因而图书馆开展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无法适用“合理使用”原则。同样地,设备和格式转换的许可也存在着许多特殊使用的例外,但仅适用于出于私人目的而采取的个人行为,因此无法为长期保存提供必要的例外。应用于教育机构的法定许可虽然能够成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些例外需要较高的成本,并且缺乏确定性或者不适合大规模或持续性的保存行为,因此,并不能作为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依据。

4.2.2 “灵活使用”例外也不能满足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需要《澳大利亚著作权法(2008)》s200aB规定了一种新例外。该例外以《伯尔尼公约》规定的“三步检验法”为参照,主要目的在于使重要用户群体(如图书馆)能够有更为自由的空间使用版权作品。s200aB规定图书馆和档案馆对作品的使用若符合下列条件,则可不被认为侵犯著作权:代表图书馆或档案馆的行政管理机构使用作品;基于图书馆或档案馆维护或者运行的目的;不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另外,为了符合“三步检测法”,图书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必须限于某种特殊情况;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持有人的正当利益。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案件涉及到s200aB的规定,因此s200aB的适用范围并不明确。最重要的是,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员在日常工作中并未能清晰理解与应用“三步检测法”和s200aB的有关要求。

4.2.3 有关无主作品(orphanworks)的复制权例外规定存在不足无主作品主要是指作品的版权所有人难以确认。解决版权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获得版权拥有人的许可。但是,人们往往难以确切找到大

多数无主作品版权拥有人或其继承人的联系方式,因此无法获得其授权。更为甚者,有些无主作品的版权拥有人或其继承入往往也难以确定,而且多数无主作品是否处于著作权保护期内也是难以确定的。此外,网络资源(例如博客、网页)多为非正式出版物,很难通过其他途径确认其原始作者。比如,wiki是由多数人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创作者的身份无法确认。数字作品(如软件)通常由公司进行开发并为其拥有,而公司的生命周期远远短于该作品的版权保护期,这就意味着无法寻找授权主体。《澳大利亚著作权法(2007)》s51B和s200aB条款赋予图书馆和档案馆可以基于保存和其他目的复制文献,并允许为无主作品制作1份复制件。但是,现行条款具有局限性,尤其是s200aB的要求――仅限于“特殊情况”以及s51B只是适用于很少的文化机构,因此,对于大规模保存无主作品而言,现有适用于图书馆的著作权例外规定并未能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