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雕刻技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39

非遗雕刻技艺篇1

【关键词】蛋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传承人;文创化

一、蛋雕艺术的历史沿革

蛋雕艺术即是以各种禽类蛋壳为载体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技艺。春秋时期,管仲曾于《管子•奢靡》写道“雕卵然后沦之”。这是有关蛋雕最早的史籍记载。自明朝以来,民众自发尝试在蛋壳上雕刻简单的文字图样,并赋予其吉祥的喜庆意味,现代蛋雕艺术由此发源。蛋雕艺术并非为中国所独有,欧洲于六世纪就曾出现寓意“重生”的复活节彩蛋,这一习俗直至今日仍然盛行。在俄罗斯等地,民众更是尝试于蛋壳上镶嵌珠宝等珍品。在中国,蛋雕作品多为传统文化载体,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浓缩于作品之中,匠人运用阴刻、阳刻、浮雕、镂空等方式将个人构想呈现于蛋壳之上,或用以讲述历史故事,或用以呈现神话典故,因此广受民众喜爱。近年来中国的蛋雕艺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于蛋壳上进行彩绘等装饰,并不破坏蛋壳完整性;另一种则是直接于蛋壳上进行雕刻,在蛋壳表面留下凹凸质感乃至镂空的纹样。

二、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桎梏

中国蛋雕艺术传承历史悠久,但当下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现行蛋雕作品局限于民间手工制作,且因原材料的特性致使成品率低下,流通于市场的精品蛋雕更是寥寥无几,传统的蛋雕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发展桎梏:首先,传承人的流失及缺位。因原材料自身特性(如蛋壳脆弱难以雕刻等),蛋雕艺术要求制作者需经长时间反复机械的练习,以此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与纯熟的雕刻技巧,这就导致蛋雕技艺者的培养时间十分漫长。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龄的不断增长,传承人才缺位的现象也愈发突出。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下中国蛋雕艺人年龄集中于40至60岁之间,①乏味枯燥的技艺培养过程并无法有效吸引新生代传承人参与。如若未能及时在社会层面加大蛋雕技艺的宣传力度,拓展传承人群体,蛋雕技艺注定只能淹没于历史长河中。其次,宣传力度的不足。蛋雕艺术是蛋壳上的“舞蹈”,小巧精美即是其最大特点,受限于原材料特性,其技艺只能运作于“方寸之间”,这导致部分群体对其产生“雕虫小技”的刻板印象,认为其技艺不足挂齿。且因原材料极易破碎,作品成功率低,不具备大规模机器生产条件,匠人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成本往往无法与社会预期价值有效契合,民众更愿意将目光停留于“物美价廉”的手工艺品上。加之蛋雕作品不易保存,民众更倾向于选择根雕、竹雕、木雕等欣赏价值差别不大,但更易于保存的作品,社会缺少有效途径帮助民众了解蛋雕艺术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再次,传承方式的滞后。区别于其他相对独立的手工技艺,由于蛋雕艺术还需制作者具备一定的书画基础,因此从学徒到合格的蛋雕艺人直至艺术家不可避免需要历经多年技艺与经验的积累打磨。在手工艺人的带领下,学徒在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机械实践与反复练习中领悟、提升技艺,再由模仿向创作转变。这种缺少系统书面记载和体制模式的传承手段导致时间成本巨大且效率低下,并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如若蛋雕技艺无法找到更佳的传承方式,极有可能陷入传承困境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蛋雕艺术保护、传承对策

(一)加大对新生代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蛋雕艺术是非遗历史长卷里一抹宝贵的亮色,理应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任何非遗技艺的传承工作,其核心皆在于传承人群体。针对蛋雕此类注重实践与培养的非遗手工技艺来说,老一辈传承人受限于年龄及精力等因素,已无法有效承担起传承、保护与未来发展的重任。而相较于老一辈传承人而言,新生代传承人更具工艺创新的视野、理念、精力及知识储备,能够保证自身承受住高强度且枯燥反复的技艺生产工作,且具备长足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因此社会应将重点聚焦于蛋雕艺术的“新生代传承人”群体。②针对有志于蛋雕艺术保护,能够将蛋雕技艺融入市场性运作的高素质新生代传承人,政府应当大力加以支持鼓励,通过政策保障该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物质激励,以此促进青年蛋雕技艺人才的成长,鼓励青年从事蛋雕传承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蛋雕技艺前沿的优秀带头人,从而为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拓展新的传承方式蛋雕艺术传统的授徒方式因其小规模、小范围等局限性已无法完全适应非遗传承的基本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将非遗传承纳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之中,从而培养出一批理论知识与技艺手段相结合的新时代传承人。对于蛋雕技艺而言,传统的口耳相授固然可以保留最原始的核心技艺内容,但其传承的封闭性很难支撑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而传承人一旦去世或离开行业,技艺就会面临断层甚至失传风险。③因此,如何寻求新的传承方式并使得这一技艺能更好地发展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这要求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打破小范围传承的固有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蛋雕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比如,蛋雕手工艺人除现有的成立工作室等手段供市民参观学习、授徒教学之外,同时可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新媒体手段去扩大蛋雕艺术的宣传面,让更多的群体有机会认识蛋雕、了解蛋雕、喜欢蛋雕、传承蛋雕,进而有效推进蛋雕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蛋雕文创化发展与前景研究

在当下非遗传承工作形势日益严峻的环境之下,除转变非遗传承人选拔培育模式及传承方式外,只有通过面对市场发展的商业运行机制,将传统手工技艺非遗融注于文创化发展之中,才能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技艺的可持续发展。④蛋雕艺术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同样可以适用于非遗文创化发展,借市场商业化运作来实现保护传承。以蛋雕技艺为例,除加大宣传力度、增大受众面积等具体举措手段以外,传承人仍可尝试文创化发展的新思路。即创作者将一定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融入蛋雕作品的制作之中,适当衍生一些蛋雕的文创产品,通过展览会、体验馆等形式将其宣传推广,在提高非遗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寻求新的销售途径。对比研究市面上较为成功的文创企业与文创产品,手工自制或许是蛋雕艺术发展的新途径之一。例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苏绣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便利贴和手工纸雕灯等文创产品,都是将手工技艺与文化传承聚焦于物质载体之上的成功范例,此类模式无疑为蛋雕艺术的文创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蛋雕艺术的趣味性强,制作者如若能够亲手将个人喜欢的图案或文字雕刻于蛋壳之上,并且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参与者在构思、绘画、雕刻等环节的情绪投入与精神集中,极易吸引参与者投入。此类活动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等特点外,蛋雕的原材料成本也较为低廉,只需禽类蛋壳即可进行雕刻活动,具有宣传推广的巨大潜力。可见,在引导受众亲自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历史文化的普及宣传,蛋雕技艺的文创化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大有可为。

五、结语

蛋雕艺术是非遗文化舞台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与极高的欣赏价值。在面对传承过程中如知名度低、传承方式滞后、传承人缺位、市场狭小、受众匮乏等问题时,通过进一步扶持非遗传承人等举措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同时积极寻求新的传承途径等方式的基础上,可以逐步改善蛋雕艺人的生存状况,并以此推动蛋雕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文创化概念的加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蛋雕艺术保护工作中的迫切性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引入市场资源,以合法的商业化运作促进了蛋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满足非遗传承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施展,周星宇.关于“非遗文创化”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八项传统技艺开发为例[J].文化产业,2019,(21):7-10.

[2]郑天皓.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人文天下,2019,(18):63-67.

[3]施展.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优势和困境——以河南省为例[J].文化产业,2018,(12):18-19.

非遗雕刻技艺篇2

非遗戏曲砖雕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砖雕艺术有着上千年传承历史,从富丽堂皇的宫殿到地方草堂,都离不开砖雕的装饰,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砖雕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始终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咫尺之间却渗透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砖雕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不遗余力地保护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它体现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纯真质朴的文化取向。

我国传统建筑建造不仅工艺精湛,装饰也极为考究,几乎所有醒目部位都有题材丰富和雕刻精美的砖雕。砖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也因为有了砖雕的点睛呈现出它的千姿百态、多姿神韵。传统砖雕与建筑紧密结合、巧妙布局、精雕细琢,赋予了建筑以生命的气息。砖雕常以其通俗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和精湛的技艺引人入胜,不仅为建筑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以美的形式给人以愉悦享受。砖雕作为建筑装饰手段,在能工巧匠的构思下被分布在整个建筑群落的各个不同位置。

浙江民间美术中的戏曲砖雕,自清代以来蓬勃兴盛,绽放光彩,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鱼贯而列,装饰民居门楼。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造型,引人入胜,是中国戏曲砖雕中的一枝奇葩异卉。浙江地区现有民间存在的砖雕技艺的装饰形式与美感中,折射出强烈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那么如何将浙江民间戏曲砖雕的来龙去脉和砖雕剧目的关联性研究清楚,就必须从其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去深入探讨。

首先、从浙江民间戏曲砖雕历史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出它的文化底蕴。戏曲文物是存留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墓葬遗物、碑铭题记、绘画雕刻、手写的和版刻的剧本、戏台建筑或遗址等。这些实物资料,有的已经发现和出土,有的则尚待发现和发掘。研究考察这些实物资料,对于认识戏曲发展的历史面貌,探索戏曲艺术形态的历史成因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砖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戏曲艺术,也比较真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情景,显示了砖雕文物刻画的内容与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砖雕人物背部一般都连在砖面上,形象稍显粗拙,但是人物造型、情态、气质诸方面都是毫发毕现,表情丰富,传神达意,栩栩如生,彰显着浓厚的艺术魅力。

其次、从浙江民间戏曲砖雕审美价值来进行研究,挖掘出的它的艺术内涵。戏曲砖雕在浙江建筑的民居装饰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它是实用和装饰艺术价值相结合的精美产物。戏曲砖雕采用特制水磨青砖,运用深浮雕、散点透视法等技法,雕工精美,并融合各种流派等砖雕“先造型,后烧制”的工艺技法,还在制作中锲入木雕技艺“重性格、注传神”的人物塑造的优点,表现出民间工匠们的高超技艺,这一系列研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第三、从浙江民间戏曲砖雕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挖掘出它的传承艺术型。浙江民间美术中的戏曲砖雕研究的学术成果,可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丰富古戏曲砖雕观赏景点文化等作出积极的贡献,让这些古朴而瑰丽、独具魅力的民间戏曲砖雕名播四海,有助于当地的旅游业的繁荣。这在砖雕等戏曲文物形象里有着清晰的反映,弥补了文献上的不足,给后人研究戏曲提供了很大帮助。剧本流传,也缺少系统的史料记载,零星散乱的材料为研究传承关系带来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却可以从砖雕、壁画等戏剧文物中寻找到一些信息。通过对戏曲文物的分析,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古代戏剧角色造型的承袭与发展演变的线索,这也印证了浙江民间戏曲的悠久历史和繁荣兴盛。

民间戏曲砖雕技艺传承研究不同于一般对于雕刻技艺的研究,而是根据浙江民间戏曲砖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浙江有着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南宋定都临安,大量北人南迁,“看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其戏台的建筑风格自然有许多北方的设计元素,这样在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元素---砖雕也融合南北雕刻技艺的精华,显示出它独有的艺术性和历史性,因此,浙江的历史文化所折射出的人文内涵和精深积淀为依托,可以有效挖掘民间戏台具有的典型性,并且能找出代表其戏台有的砖雕艺术风格,对其特有的砖雕制作的传承技艺和表现手法的意蕴美感可以对类似的艺术创作提供较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在研究的同时也对具体类别砖雕的表现形式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研究。浙江民间戏曲砖雕技术性的传承和艺术性的体现进行整理,同时将其背后,浙江民间戏曲砖雕所表现的样式和创作题材,所直观体现和隐喻表现的人文精神、内涵文化、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做一个系统的理论梳理和详细研究,可以发现出许多十分有趣的艺术形式感被展示了出来。

浙江民间戏曲砖雕技艺进行全方位的还原,将其设计的理念和人文内涵的精髓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的装饰中去,通过古今文化理念和思想情感的融合,使得其浙江民间戏曲砖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并将其艺术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内容推广到省内外甚至世界各地,真正使其文化发扬光大。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浙江戏剧砖雕的分析,可以间接地了解当时的戏曲发展历程和文化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同时,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加大保护与开发,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力铭.砖雕艺术的传承.湖北科技出版社,2004.

[2]李哲毅.中国砖雕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非遗雕刻技艺篇3

在我国黄杨木雕的历史上,上海黄杨木雕可谓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这与上海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个在近代以后迅速崛起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逐渐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创造了自己的本土文化与历史,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兼收并蓄,中西合壁,这便是促成上海黄杨木雕成为我国木雕工艺点鲜明的艺术分支的重要基础。上海黄杨木雕融贯中西技艺,题材创新,与时俱进,既继承了我国木雕工艺的优良传统,又融会贯通了西方绘画,雕刻技法,题材囊括古今中外,充分表现了上海文化博采众长,包容兼收的特质。

传承之本,承先于传。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依靠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传承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掌握的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贝,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说到上海的黄杨木雕,就不能不提到其创始人、土山湾最后传人——徐宝庆。作为一种浓缩着民族元素和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手工技艺,黄杨木雕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练和雕刻者文化修养的艺术。徐宝庆先生在世时也曾说过:搞黄杨木雕必须有充分吃苦思想的人,必须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吃的起苦的人,才能做这件事。2008年,正当徐汇区申报的上海黄杨木雕被列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时,徐宝庆大师不幸去世,他培养的101个徒弟,进入21世纪后纷纷改行,剩下坚守的寥寥无几。技艺传承一度陷入危险境地。徐汇区文化局携手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长桥街道寻觅传人。后来终于找到徐老师的开山大弟子侯志飞老师,并请已经退休多年的他出山重新带徒授艺。侯老师二话不说,不顾76岁高龄,欣然前往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带徒10余人。时值寒冬腊月,侯老师坚持每周去学校教授木雕技艺。面对那些沟通不便的聋哑学生,候老师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导。经过一个多学期讲课实践,探索了海派黄杨木雕科班传承方式。虽然后来由于身体原因,侯老师不再继续给学生上课,但是每次遇到,他都会问起学生们的技艺学习情况,他的热忱让我们感动不已。

2009年,得知我们正在筹建海派黄杨木雕发源地之一的土山湾博物馆,侯老师将自己创作并珍藏多年的作品《飞跃》捐献了出来,与徐宝庆老师的作品一起陈列在博物馆内,以供广大的市民近距离欣赏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魅力。受到候老师的感染,为了做好文化传承工作,2012年下半年我们会同长桥街道举办了为期4个月的黄杨木雕展览,吸引了广大的市民驻足欣赏;随后上海黄杨木雕又走进了社区。在徐汇区文化馆开设了培训班,规模化培养技艺学徒。首批招收学员5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0岁。期间,区文化局、长桥街道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作,历时两年编写完成了《黄杨木雕》一书,将深奥凝重的黄杨木雕、繁复艰深的工艺流程,以生动流畅、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社会广泛传播。

侯老师原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上世纪50年代初,经田中德修士(也是徐宝庆的老师)推荐,成为黄杨木雕一代宗师徐宝庆的第一个徒弟,1961年出师后,从事黄杨木雕的设计与制作。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从宗教画像到现代人物,从模仿到创作,侯老师深刻领悟徐老师的精湛技艺,融合古今中外雕刻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誉。在60年的从业生涯中,侯老师一共完成了《飞跃》等在内的木雕作品数百件,富有时代特色和生动活泼的农村题材作品是其木雕作品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农儿乐》入选1962年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讲故事》入选1964年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他创作的《小胖加油》、《庆丰收》、《争上游》,《齐飞跃》,《长命百岁》、《嬉象》先后在日本展出:《麒麟》、《沙漠琴声》,《打猎归来》在瑞典展出;《蚌娃》、《争上游》《摇啊摇》、《嬉象》参加印度与法国文化交流展览;大庆组雕《向新油田进军》,《缝补精神》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印成画册出版发行。1996年,侯老师参与浦东大型雕塑《五牛城》作品的制作,入选《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大型画册。更值得一提的是侯老师精心创作的,反映中华民族、龙的子孙期盼实现现代化宏大理想的作品《飞跃》,入选1978年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该作品还荣幸成为1978年中国邮政局发行的t29“工艺美术纪念邮票”中的第八枚邮票,是该系列作品中唯一的一件木雕作品。候老师不仅在国家名片上留下了艺术印记,更为上海黄杨木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画上了精彩的一笔。

非遗雕刻技艺篇4

1文保单位是重要的非遗物质载体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简言之,文物是历史的遗留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简言之,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两相比较,其区分在于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

以古建筑为例。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和惠安县洛阳镇之间的洛阳桥(宋—明)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洛阳桥传说”、“蔡襄与洛阳桥的传说”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洛江区留公陂(俗称陈三坝,南宋)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陈三五娘传说”列入部级非遗保护名录。安溪清水岩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溪清水祖师信俗”列入部级非遗保护名录。鲤城区亭店杨氏民居(清)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列入部级非遗保护名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子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文保单位是重要的非遗展示空间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纪念意义而必须就原地保护的文物,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程序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之中。在文保单位之外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保护环境风貌。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县级、省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级,实行分级管理和原址保护,对于因建设工程需要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于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性及其独具的社会功能,各级文保单位往往成为当地社会大众的活动场所,客观上也成为常年非遗展示空间。

以宗教建筑为例。有庙有戏台,这是泉州地区多数农村和有条件的街区庙宇的一大特色。泉州涂门街通淮关岳庙(清—民国)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关岳信俗(泉州)”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香火鼎盛。其殿宇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架构,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配有花鸟走兽,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泉州木雕、石雕分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通淮关岳庙每逢关帝生日,都会搭台展演地方戏曲,泉州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都列入部级非遗保护名录。洛江区罗溪镇龟峰岩建筑群(明—清)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龟峰岩主祀关圣夫子,埕前辟有戏台,上演地方戏。戏台下方中层有南音室,是当地传承南音的场所。南音(别称泉州弦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宗教场所安排地方戏曲演出和利用寺庙建筑开展南音传承活动,类似情况在泉州地区十分普遍,扩大了这些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

3文保单位因非遗而增强保护价值

文保单位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之所以成为文保单位,就在于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墓葬为例。位于惠安县的王潮墓是福建省文保单位,现存王潮墓前的文官、武士、虎、马、杨等圆雕和莲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1100多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惠安石雕代表作,其风格既继承北派的质朴粗犷,又兼有南派的细腻纤巧,是了解唐末五代惠安石构建筑技术和石雕工艺的重要实例。王潮(846~897)是唐末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的兄长,王潮与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合称“开闽三王”,是福建和泉州重要的历史人物,“惠安石雕”列入部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王潮墓作为古墓葬的文物价值进一步增强。

位于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江加走墓是泉州市文保单位。江加走(1871~1954),著名木偶头雕刻大师,被誉为木偶之父,其作品定为国家一级艺术品。1954年10月,江加走病逝,文化部拨款为其在清源山老君岩前筑基立碑。“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列入部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进一步凸显江加走墓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的文物价值。

4文物保护非遗保护两者相互促进

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和城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被提到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受到全社会关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两者都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要求,差异在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加强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传承发展”,就保护工作而言,加强文保管理有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为文保单位的长效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以传统建筑为例。文保单位一定时间都需要修缮,特殊情况下,还有迁移和重建问题。文保单位的保护性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按照法律规定,文保单位的修缮计划、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资质等有严格的报批程序。闽南传统建筑的轮廓、造型,特别是砖石混砌、墙面装饰和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其独特之处。闽南传统建筑修缮需要运用传统手工艺技能作保证。另一方面,得到妥善保护的闽南传统建筑,也成为一些重要非遗项目科研、教育、传承基地。显然,保护文保单位及融为一体的非遗项目,息息相关。文化遗产是[(dylw.net)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保单位的职责首先在于对具有历史、文艺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同时,很多文保单位,尤其是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宣传展示文保单位的非遗项目,使社会大众对文保单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文保单位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拓展文保单位工作的社会基础,从而进一步做好文保单位的管理工作。

5结论

文保工作和非遗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分支,有内在关联性。重视文保单位的非遗因素,全面做好文保单位的记录档案,修缮、建设和宣传、推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有助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文保单位的历史内涵和艺术、科学价值,进一步提升文保单位的职能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2013.

非遗雕刻技艺篇5

   1.1牙雕工艺的价值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众多,其中象牙雕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工艺品种,它作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别树一帜的,不仅可以体现不同时期的工艺水平,还能体现出不同朝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象牙是一种有机质品,它的表面光滑莹润,光泽柔和,纹理美观且细密有规则,非常适合精雕细刻,不仅光洁而且耐用,由此也被称为有机宝石,象牙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特殊功效,能够用来鉴别各种毒物,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能够美容,隆鼻,还能够用来止血、拔毒生肌,清热定惊,治疗惊疯癫痫、痈疮肿毒等多种病状,具有很高的药物价值。

   1.2牙雕工艺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比如说商代的华丽繁密,西周的厚重简朴,秦代的生动别致等等,逐步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象牙雕刻。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也都把象牙雕刻作为皇家贡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当象牙材料不足时,各朝代也积极开拓象牙进口材料,发展对外贸易。建国之后,随着党和新中国对象牙雕刻工艺的重视,发展创新,象牙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批珍贵的牙雕工艺品,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遗产。

   1.3牙雕工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牙雕工艺正在生存线上挣扎,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大批从事象牙雕刻的国有企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纷纷倒闭关门。另一方面象牙雕刻技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1989年在瑞士举行的《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大会上,各国代表团一致决定将大象列为濒危物种,我国因是该公约成员国,大会之后,不再从国外进口象牙,从此我国材料匮乏,牙雕工艺的发展日趋没落。

   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国的象牙雕刻企业已有37家,数量较前些年有一定发展增长,但是生存发展状况仍然堪忧,以北京象牙厂为例,生产制作环境极其简陋,制作象牙雕的工具破旧不堪,,现如今也只有几十人,大多数象牙雕刻师早已过世,仅存的几位雕刻大师岁数已高,国宝技艺濒临失传。

   2.牙雕工艺之“生”——缂丝工艺为鉴

   2.1缂丝工艺之“生”的经验

   缂丝作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世代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古代缂丝的生产成本很高,生产周期长,大量产品用于出口而不是流通在国内市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缂丝工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举步维艰,很多从事缂丝的企业难以为继,纷纷倒闭,手工艺人员的待遇很低,缂丝工艺师们转行的转行,流失的流失,继承人也难以寻找,同样面临过难以发展传承下去的窘境。然而现在的缂丝工艺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重新迸发活力,成功的传承发展,以下列举我国在当展缂丝工艺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于借鉴如象牙雕刻等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第一,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推广。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将缂丝工艺和许多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范畴,让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和保护这门技艺,并加大对缂丝工艺发展资金上的投入,同时,我国在教育上也积极普及缂丝工艺,为吸引高素质人才,寻找缂丝工艺的继承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国内的缂丝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发展的新道路,开拓了许多新的缂丝领域,古代的缂丝工艺主要用于服装纺织业,应用面较窄,现在经过对缂丝工艺的开发,把它与多种艺术相结合在一起,比如摄影,装饰画,甚至雕刻艺术,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单一发展。同样,对缂丝工艺材料也大胆开发,把其他织法改革创新并应于缂丝工艺技法中,使缂丝工艺效果增强,比如生动性增加,更具有立体感等。在开拓新的缂丝应用领域方面,缂丝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产品,比如装饰画,靠垫,枕头,箱包,甚至说领带,首饰品等都可以应用发展。

   第三,结合传统工艺,打造现代品牌。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类的需求也是变化多样,人们总是期待新的产品来迎合时尚,体现自己的独特品味,一些时尚品牌顺应时局打上了复古轮回的旗号,把缂丝工艺与现代的品牌相结合在一起发展,让缂丝工艺与时代特征完美交融,结合现代品牌的开发,推广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来发展,这样就让缂丝工艺产品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全世界,愈发成为人们更加青睐的消费品。

   2.2牙雕工艺之“生”的思考与建议

   牙雕工艺要想发展应该有创新,可以考虑借鉴其他技艺发展的精华,“走出一条新路”,比如,创作出牙雕跟木雕、景泰蓝、花丝等结合的新产品,或者一些雕刻作品可以用乌木、金银等材料作为主题,在脸和手的部分才用象牙来表现,将象牙料用的少而精,起到提神、画龙点睛的作品。创新方面,根据象牙材质特点,创作出既实用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此外,象牙雕刻制品不提倡规模生产,而是走艺术收藏的路子,更多的是应该集中到博物馆由国家统一保护,在保护和传承中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牙雕工艺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象牙材料。因此,保护发展象牙雕刻,必须抓住象牙雕刻材料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象牙的特质,要积极去开发象牙的替代品,如人造象牙,“假”象牙,或者寻找能代替象牙的其他原材料,像鸵骨,牛骨等。把象牙雕刻技艺成功移植在其他工艺材料中,并加以改进和创新,对因面临材料枯竭而几近灭绝的象牙雕刻工艺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保护象牙雕刻工艺也要从保护象牙雕刻的人才做起,现在的象牙雕刻从事人员稀少,象牙雕刻部级大师更是不到10位,在他们有生之前,加大对其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和迫切的,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给予大师们特殊的照顾,国家可以考虑每年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象牙材料和经费补贴支持大师们进行研究创作,同时大师们也定会用精美的作品回报国家的资助。还要加强重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在国内工艺美术高校里,尽可能的开展象牙雕刻相关专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到象牙雕刻事业中。

   除此之外,还可以对象牙雕刻的制作流程进行整理并记录。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象牙雕刻工艺制作的整个流程进行整理和记录,汇编成册,将这门工艺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让后人在材料富足的时候可以继续学习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平,王海港等,中国工艺美术及其在当展的可能性断想[J].装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研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2

   [3]吕品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中国民族报,2008-07-11

   [4]毛欢喜.象牙:收藏界的“白色黄金”.投资北京,资本孵化大出版集团,2010,04.

非遗雕刻技艺篇6

【关键词】温岭石雕;Swot分析;对策建议

作为传统技艺和民间雕塑艺术相结合的石雕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是我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温岭石雕是以建筑石雕见长而流传至今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石雕文化和历史源远流长。2009年,温岭石雕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推动温岭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弘扬了温岭独特的石雕文化。但是,目前国内对石雕文化的关注度不够,石雕工匠的工作环境恶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纯手工的石雕制作。由于电脑雕刻技术的冲击,具有温岭本土特色的手工石雕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更为严重的是,在成批加工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的温岭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缺失。为探讨温岭石雕产业的发展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即根据研究对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对温岭石雕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系统分析,提出较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势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十二五”以来,温岭市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均创新高,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705.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消费需求持续活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第十二届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局全国百强县市第27位。

(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具有正相关性。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石文化旅游、传统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资源丰富。温岭是我国四大石雕之乡之一,采石历史悠久,石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黄岗岩、青石、长屿石都是温岭石雕优质的原材料,这为温岭石雕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劣势分析

(一)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温岭的石雕加工场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没有实际能力竞争大型投标工程。同行之间互相压价,不仅会影响质量,还导致利润下降,同时影响了温岭石雕的品牌效应。(二)缺乏利用和开发的技术、专业人才,主要表现为石雕工艺传承人的后继无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石雕工匠的工作环境恶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纯手工的石雕制作。其次,由于温岭石雕尚未形成规模,很难吸引高层次产业管理人才。(三)政府关注度不够,保护和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引导政策不清晰、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无法吸引相关企业进行规模化招商引资。

三、机会分析

近年来,我国《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规逐步颁布实施,为各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2009年以来,温岭石雕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及人民对温岭石雕的关注与支持,是温岭石雕发展的机遇。

其次,由于温岭石文化节的召开,致使温岭石雕成为了温岭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国内外一些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投向温岭石雕,因此杭温岭石雕要不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温岭石雕的知名度,吸引投资和人才,共同传承与推广,促进消费,集各地石雕技艺于一体,集各地特色石雕于一地,使之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最具特色的石雕基地。

四、威胁分析

近年来,由于工业化的影响,加上电脑雕刻技术的冲击,具有温岭本土特色的手工石雕技艺甚至濒临失传。更为严重的是,温岭石雕在成批加工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的温岭文化,造成了严重的精神缺失。

五、Swot矩阵分析

六、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推广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托传承人的代代相传,其保护与传承必须以人为核心,将保护石雕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其保护与传承的主要问题应该能够迎刃而解。对于像温岭石雕这类己经依托企业化运作来保护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尽快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传承人收入,可以很好解决留住传承人和吸引新的传承人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由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对己成名家的传承人及其作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对新的传承人给予基本的收入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为其安心学习创造条件,同时,也可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设计开发主题旅游线路,将温岭石雕与温岭石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帮助游客更方便、更直观地体验温岭石雕的艺术魅力。在石雕工艺场周边建设石雕展览中心,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提供全方位的石雕作品体验、鉴赏、购买等服务,从而整体提高的温岭知名度和帮助温岭石雕的传承推广。

第三,利用市场营销学多元化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及加快区域一体化协调推进。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分析石雕销售市场供需情况,对温岭石雕的开发生产提供指导性思路,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再加之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实现温岭石雕的品牌化经营,从而传承与推广温岭石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守望民间[m].西苑出版社,2002.

[2]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3]傅安平,喻峰.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4]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非遗雕刻技艺篇7

artworkexhibition”aimstopublicizeandpopularize

LawConcerningwildlifeprotectionofthepRC,carry

forwardtraditionaltoothcarvingskills,makescientific

andrationaluseoflimitedresources,improvethelevel

ofivorycarvingart,andensuretraditionalivorycarving

craft(national-leve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to

achieveinheritanc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象牙雕刻技法随地域不同形成了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的地方流派。20世纪20年代,上海牙雕制品技艺成熟,为全国之冠。70年代中期是上海牙雕业的兴盛时期。上海象牙雕刻以空灵剔透,工艺细巧,物中有情,景中有景而驰誉国内外,在汲取了地域流派精华的同时,经过历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海纳百川,勇于开拓,遂演绎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牙雕风格。

自1958年起,由冯立锦、蔡健声、徐氏三兄弟等组成了上海牙雕的基本队伍。上海现代牙雕主要有细花、人物和仿古等三大类。至80年代末,上海牙雕工艺品主要由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上海长江刻字厂制作。

1989年6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成员国在瑞士洛桑会议上作出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在国际贸易中流通销售的决定。中国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历经了1989年至2005年的生产停滞,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从2006年开始重新组建象牙雕刻团队,时至今日,保护与传承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认同基于人道立场而执行禁止象牙原料及制品国际贸易的同时,如何保护这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象牙雕刻艺术,使生命与艺术两者间互相协调、互为共存,成为当今人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非遗雕刻技艺篇8

关键词:扬州玉雕;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田野考察

中图分类号:J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0-02

一、扬州玉雕综述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根据地域差异,形成了若干派别。大的流派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包括北京玉雕、南阳玉雕、新疆玉雕等地域流派,南派则包括上海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地域流派。这些派别各具特色,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扬州琢玉历史悠久,成就令人瞩目。据相关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显示,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于汉、唐、清时期出现三度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著名的《大禹治水图》山玉便是在此雕琢完成。

俗话说,“天下玉,扬州工”,这是人们对扬州玉雕的赞誉。扬州玉雕,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雕流派,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

目前,扬州玉雕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继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屡获大奖。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扬州现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玉雕大师队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这些玉雕传承人们为扬州玉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扬州玉雕的宝贵财富。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扬州玉雕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如今,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和艺人们普遍面临成本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扬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现在的原料价格要比以往涨了很多,这造成了制作成本极大的提高。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由于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和思维,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技艺的学习,扬州玉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抢救。

二、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研究扬州玉雕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玉雕的巨大社会作用,对玉雕技艺及玉文化层面的研究自古有之。对扬州玉雕的研究,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扬州玉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扬州玉雕的研究有很多,正是因为它有巨大学术价值,所以才吸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它。

其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一方面,通过研究扬州玉雕的技艺传统和文化传承,可以找出传统玉雕留给后人的工艺经验和文化线索。即通过对扬州历代玉器实物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扬州玉器的发展脉络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扬州玉雕艺术资料库,有助于保护并继承扬州传统玉雕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借鉴一些宝玉石加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提出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为扬州玉雕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创新性,打造精品玉雕市场。

三、研究现状

玉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有关其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玉料的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玉的方法,清代李澄渊著《玉作图》,共十二幅图,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详细记录了当时治玉的工艺。

现代社会中,对于玉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已超越了工艺研究的局限,它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许多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共识。近些年来,对于玉雕艺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宝石学等领域:

考古学领域:例如著名的学者杨伯达著有《中国古代玉器精华》一书,初步探讨了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各时期古玉艺术的不同特征以及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客观条件及其内在基因。

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类的著作较多,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玉器中凝结的中国文化传统。

宝石鉴定学领域:对玉石材料进行物理学的专业研究。

艺术品鉴赏方面:如麟冰、刘露所著《玉器中华古玩通鉴》、钟见慈著《玉器鉴赏》等,这类文献主要是从收藏学的角度探讨古代玉器人文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玉器文物的经济价值。

关于工艺经验方面的介绍:如陈咸益著《玉雕技法》赵永魁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徐琳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等。

在研究了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论文库的所有相关书籍、专著、论文之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扬州玉雕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研究不少,但多是短篇论文,少有专著,不够系统和全面。

其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玉雕作品的鉴赏、玉文化的探讨、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以及对玉石材料的物理研究,而针对扬州玉雕艺术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种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类学早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即研究往往从收集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开始,而在国内,即便是对于某一种特定地方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田野资料其实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对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仍然薄弱。由于玉雕工艺的特殊性,技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即使在科技进步的今年,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的制作可能也要花费数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要记录下工艺的点点滴滴,实在不易。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旦涉及玉雕工艺,多是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有臆断、浮夸。此外,对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工艺”这最基本的造物环节,也可能出现偏差。

例如,《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和《玉雕技法》这两本书,都属于教材用书,其中关于玉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全面,但涉及工艺制作的章节,都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明显地体现出玉雕工艺研究领域的薄弱现象。

笔者认为,详尽的工艺描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察者对工艺的描述、艺人对工艺的描述、观察者通过实践后的感受。只有具备此三方面,工艺的描述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有效的。

此外,对于玉雕工艺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记录”,而是为了在工艺研究中发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层面内涵。即,扬州玉雕的产生、发展、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人如何利用“玉雕”来解决社会群体问题?扬州玉雕背后潜藏着什么群体造物思想?产生于扬州的玉雕起源、历史、社会结构工艺、造型、变迁、传承、制作、销售模式是什么?在不断出现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的情景下,作为区域文化,如何在嬗变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以及由以上疑问所衍生出的其它问题:对于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学术指向应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究竟由谁保护?而这些问题同样是扬州玉雕亟待解决的。

五、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开拓、发展扬州玉雕艺术,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激活在当代新背景下的传统玉雕新生命。其最主要的突破口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增长点。概而言之,有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玉雕艺术进行文化传统、文化个性的确认,以使其在趋向统一的当代文化氛围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其二,对于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以上两层含义同时包括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内涵,即:

首先,借鉴和发展传统玉雕文化是发展现代玉雕艺术的根基。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社会中,大机器工业生产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玉雕艺术作为少数不能被取代的手工技术,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正在于这些非物质的工艺传承和文化内涵。前人的具体玉器创作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他们看待玉雕创作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对于发展现代玉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玉雕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玉雕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总之,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只有坚持“继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扬州玉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定能够使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中心.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陈咸益.玉雕技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非遗雕刻技艺篇9

由于歙砚浓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带着对歙砚制作技艺的好奇以及对博大徽文化的探究,本刊记者采访了歙砚制作工艺大师曹阶铭。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爱好书画艺术的曹阶铭,在谈及歙砚艺术以及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语调舒缓而平静,渗透着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儒雅气质。说到曹阶铭的歙砚制作生涯,就不得不先提及他的师傅汪律森。汪律森祖籍江西婺源,为我国的歙砚雕刻名家,善制仿古砚,代表作有“历代砚式”“仿古鼎式砚”等。

曹阶铭19岁便进入安徽歙砚工艺厂从事歙砚雕刻工作,并师承砚雕名家汪律森,为其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歙砚的雕刻制作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在继承歙砚传统雕刻精髓的基础上,曹阶铭更重视创新和突破,使得歙砚这一门传统的雕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大放光彩。

具体到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上,曹阶铭告诉记者,因为汪律森擅长仿古砚,所以他开始接触砚雕艺术时,也是擅长仿古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歙砚艺术也随之发生转变。过去歙砚注重的是实用性,而现在对于一般人而言,已经不需要歙砚原有的实用意义。所以,人们将对歙砚的关注重点转向了它的观赏价值。这就要求歙砚的制作风格也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比如说,现在的歙砚雕画艺术融合了徽州砖雕、石雕、木雕、竹雕等技艺,要在线条和比例上下很大功夫,最注重的是其艺术价值,要体现出深度和层次。过去歙砚艺术图案多为动物、神话等内容,而现在则注重写意、抽象;原来绘刻的山水比较单一,但现在则注重画面层次和错落感等等。”

正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更加突出的艺术性,使得对歙砚雕刻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加苛刻。“绘画、书法里的布局、力度、层次等,都是歙砚制作技艺不可或缺的。”记者欣赏了曹阶铭的歙砚雕刻作品,在那静默端厚的歙砚上,曹阶铭的刀法苍劲有力、错落有致,或精细典雅,或洗练流畅。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无法将其归为一种特定的风格。多变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艺术角度,正是曹阶铭歙砚制作技艺深厚的体现。

选材与品鉴

在如此巧夺天工的歙砚作品面前,我们不禁会赞叹:该是一双多么灵巧而干练的手才能将其制作出来!面对人们的赞叹和褒扬,曹阶铭只是谦虚地报之一笑。他对记者说:“从仿古砚到随行砚,再到其他各种类型,我都有涉猎。不过说到砚的制作,最为重要、最为基础、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还是材质,即砚石。只有材质好,才有工艺发挥的基础,好的材质可根据其纹理和形状来进行艺术加工,若寻不到好的材质,就无能为力了。”

歙砚的取材要求很严格,据曹阶铭介绍,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砚石主要取材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龙尾山幽谷神潭,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龙尾山产的砚石浑然青莹,纹理缜密,为历代歙砚制作技艺者所偏爱。当然,“产石之佳,不尽龙尾”,曹阶铭还饶有兴致地说:“在我们歙县境内,很多山村里的村民也有收藏的砚石,这些砚石取材于我们那边传说的‘龙头山’。”不过,曹阶铭也对如今砚石难求的现状表示担心:“真正的上乘砚石,是从水底开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坑’。由于持续的开采,特别是很多非法开采等,导致现在老坑基本上已经很难开采出上乘的砚石了。所以,现在制作所需的砚石资源很匮乏,很多人只能到村民家里去寻觅,去高价收购一些好砚石。”

随着徽派歙砚艺术家不断的打磨与探索,独具匠心的技艺使歙砚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等,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艺术价值不断提高,上自艺术界、收藏界,下到爱好歙砚的普通民众,对于歙砚艺术皆趋之若鹜。为此,曹阶铭特别提到了对真品歙砚的鉴别方法,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看”,歙砚“色如碧云”,着重是看它的纹理和色彩;二是“抚”,即触感、手感,真砚“抚之如肌”;三是“扣”,真正的歙砚用手扣打,声如金石,质感分明。一端真品歙砚,兼具“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用之“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发展与传播

随着歙砚艺术价值不断被挖掘,加之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原本在宣传和推介上处于滞后的歙砚,也开始走向市场,为人们所熟知。作为传统技艺,其传承任务重大而艰巨。所以,如何将艺术与市场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去发展和传播传统艺术精髓,便成为当今传统艺术传承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除了工艺美术师、首批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曹阶铭还有两个特殊的身份,即安徽歙砚厂及老胡开文墨厂的副厂长。说到歙砚的市场化与国际影响力,曹阶铭十分乐观,“这两年歙砚的影响力以及市场化之路可以说是成效显著,发展如日中天。和10年前相比,现在歙砚的销售翻了20倍,由原先的只是出口,到现在国内也竞相购买、收藏。可以说歙砚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正在逐步向良性发展。”

非遗雕刻技艺篇10

关键词:影雕艺术;审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01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福建惠安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在众多种类的惠安石雕中,技艺最为精湛和出色的,当属被誉为“中华一绝”的惠安影雕艺术。一、何谓影雕艺术

影雕艺术源于清代,由被闽南石雕艺匠尊为宗师的石雕大师李周发明的“针黑白”工艺演化而来,是一种利用黑白成像原理结合绘画技法而创造出的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雕刻形象逼真,犹如摄影,因此而得名。

奥黛丽,赫本影雕艺术的主要工艺是以黑胆石或青斗石为原材料,先经过水磨抛光,使光度达80度以上,然后在石板上把要雕刻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再采用特制的合金钢针,用“点”的疏密、粗细、深浅和虚实的有机结合,精心雕琢,相应成像。将各类图案、相片完整、立体地表现出来。其技术含量高,集美术、雕刻为一体,不仅要求制作者手上的雕刻功夫,更要求对美术有深入的理解,其中尤以真人肖像难度最高。影雕艺术既有与摄影光学同等的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成品后的影雕画面显得自然、真实、立体感强,艺术表现力丰富,各种题材内容也无处不渗透生活,刻画传神、灵动、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民族、民间的审美情趣。

在2006年,影雕艺术同惠安石雕一起被列为中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以绘画为基础,雕刻为手段,能达到摄影效果的独特艺术形式,近年来影雕艺术的发展已经遍及国际舞台,蜚声海内外,深受许多国家元首、政要人物及影视名星、艺术大家的高度赞誉,成为当代人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美的享受。

二、影雕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成长于厚实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影雕艺术,集山川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把南派石雕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思想内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审美意识。

1.古朴典雅的传统材质寓意永恒之美

石材的历史最为悠久、我国以石头为材料,打造原始劳动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如石刀、石斧等,山顶洞人制做了最早的装饰艺术——串饰(项链),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以各种优质石料制成的装饰品,如“环、镯、璧、磺、珠……”

石头本无言,是世代的能工巧匠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将人们的丰富情感、美好企盼、、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审美情趣寄托其中,以石为材,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古以来,多少人士为石雕艺术所折腰。其美在自然、古朴,象征和谐、长寿、永恒。从历代金雕玉镂的帝皇宫殿、木塑石刻的各类仙佛神庙、雕梁画栋的园林民舍中得到充分的证实。石材雕刻这一完美的艺术,深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厚爱。所谓庭院无石不秀、书房无石不雅、寺庙无石不古、墓园无石不诚,亦更加说明了这点。而石影雕艺术,更是历代传人们以石为纸写就的美好故事和美丽传说。石影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不怕风吹雨淋,日光暴晒,可永久保存。避免了纸张木料年久发黄、褪色和腐蚀等缺点,让历史能与现代并立,让今人与古人做心灵的对话,犹如一个管窥历史的万花筒,传诵着中华民族的聪颖与传统美德。

2.精雕细琢的娴熟技法再现国画之韵

影雕作画以针,层层细雕,凿点成面。其勾点苍劲、超凡脱俗,犹如中国画风般古朴神韵。影雕艺术可以最大限度对接、融合、表现历史、文化、艺术、国粹的神韵,达到天衣无缝、直击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影雕艺术所特有的,是别的艺术手段无法取代的。比如,中国画是以其特有的线条和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用“勾”、“渲”、“染”、“点”的技法,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不管是计白当黑、水墨交融的水墨画,还是细节入微、层层渲染的工笔画;不管是线条灵动、笔意墨象的名家书法,还是复现真实、借影还魂的精彩摄影作品;都可以用影雕艺术细致入微、形象逼真的进行最有效、最直接、最便利、最完美的创作和再现,它不仅能充分地表现出原作的真实意境,而且能通过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使祖国的名山大川、英雄人物,乃至世界各国的趣闻异事,尽现在这小小的石板画面上。使影雕艺术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与中国书法绘画文化息息相关,完美融合。

3.灵活机变的表达与构图诠释民族艺术的机智与不朽

影雕艺术在表达和构图上,不仅能在薄如卡纸的石板上,也能在厚度至几十公分的石料上用铁笔自然勾画;既能雕琢出不亚于摄影作品般清晰逼真的图像,也能表现出书画家笔下惟妙惟肖的书法、篆刻、写意、工笔山水、人物、动物、花鸟鱼虫等作品。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诗词书画既可以出现在同一幅壁画中,也可以按需要勾画雕琢在不同图幅之上。在用色上,既可以单纯用黑白对比来表现素墨淡彩的画面和景象,也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颜料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来表现。它有素拙有艳丽、有坚劲有柔韵,是一种极富表现力和隽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而且,影雕作品的面积也可大可小。小者玩入股掌,大者数平方一幅,甚至可以雕琢几十、几百、上

千平方米影雕壁画长廊。近年来上海的许多公共市政项目上就请专业的影雕技师人工雕琢了像《清明上河图》长卷、《百年上海》和千米影雕《文化长廊》等巨幅影雕壁画作品,而且还在不断刷新着影雕单幅和整体面积的记录,异彩纷呈,震撼人心!这也是近年来传统影雕艺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的双重突破,同时也标志着传统民族艺术不朽的艺术魅力和与时俱进的艺术朝气。

三、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影雕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也应该融入现代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正阔步走进新生活,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日益攀升,审美情趣有了新的感受、新的概念,已不再满足那些内容老套的作品和简单的表达形式。寓其意、乐其心,而是追求具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及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所以对影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冷静分析和思考。创作从形式美发展到艺术美,从私人小空间发展到社会大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推广社会作用

传统的影雕作品以人物肖像、山水、动物、风景等单件小幅作品居多,以观赏收藏、家居装饰、办公点缀为主。而在历史上,凡是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审美文化等社会文化生活起积极作用的传统工艺都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洗礼,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护,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延续发展。所以今天,保护传统影雕艺术最好的方式还是要让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起作用。让影雕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新的功能和作用不断被挖掘。除了传统的小幅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外,还要使影雕艺术广泛应用到大型户外景观、场馆、墓园、公园、寺庙、酒店、公司等装饰壁画上,参与到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对社会文化和传统工艺起到推广宣传作用。

2.积极参与交流、扩大知晓度

一种艺术的生命力顽强与否,发展交流、与时俱进是关键。影雕艺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仅单纯依靠祖传的锤打斧凿之技是不够的,要有潮流观念的创新性。扩大合作领域,拓宽宣传渠道,多与大型企业及市政单位合作、交流和探索,积极参与国内外各大城市举办的各类型展销会、展览会、博览会等。近年来国内的很多工艺美术博览会的获奖作品都有影雕艺术的身影。2006年,惠安的知名影雕大师们还受中俄国际贸易部邀请,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国际展销、贸易洽谈会,期间与当地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雕刻行业的人士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自己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品也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客户的认可和青睐。使影雕艺术这一传统民族工艺迈向了国际大舞台,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新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收藏市场做出了积极一步。

3.弘扬纯手工艺术、提高行业素质

影雕艺术真正的价值体现于手工艺术所蕴涵的价值,而目前,老一代影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全国从事影雕艺术的娴熟工匠不足500人。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影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投入不足,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影雕艺术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影雕艺术的纯手工特色,让每一件产品都富有个性,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更多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尽力以现代生话内容丰富影雕艺术的内涵,使传统影雕艺术意蕴多元化。给影雕匠人们开设一些创意设计方而的讲座,让他们学一点装饰雕塑的设计原理,懂得轻松地利用各种装饰要素,使创作意识成为自觉,启发原始创造力。从而使其作品能体现民间影雕艺人在现代生活刺激下对原始生命力的体验,同时又有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