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27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1

[关键词]家政行业;钟点服务;问题;综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16-02

钟点服务是家政服务的重要类别,由于企业采取的管理制度缺失,造成此项业务未能得到全面的拓展。从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应结合业务执行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提高钟点服务质量的先进决策。

1钟点服务的类别

家政服务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营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消费观念的转变,家政服务行业成为市场上兴起的产业结构。虽然家政行业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但近年来依旧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不仅在服务业务上实现了创新改革,也在服务方式上进行了转变。

钟点服务是家政服务的一个特色项目,不仅具有了行业服务的特性,也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内容。一般情况下,钟点服务分为两大类:一是以小时计算费用的临时性家庭服务用工;二是以小时/日定时定人的包月家庭服务用工。临时用工随叫随到,但不定位到某一个服务钟点工,包月钟点工是定时、定点、定人的固定服务工。从服务工工资计算标准来说,包月的钟点工工资要实惠一些。

2钟点服务的几大特点

2.1创新性

传统企业固定工作模式的标准时间为8小时,员工所得劳动收入也是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计算,以此来衡量某个员工的工作绩效。先进经济理论指导下,钟点工服务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劳资方式,以1小时工作情况为衡量对象,判断服务人员是否作出了对应的工作成果,经考察合格支付相应的收入薪资。劳动时间方面的重新调整,使钟点服务成为创新型工作模式,带动了行业运营方式的优化。

2.2产业性

从产业结构角度靠,家政服务是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内容,其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固定生产、固定经营、固定员工的方式,推动着一批新型产业的出现。钟点服务作为服务业的主要业务内容,其服务质量关系着整个产业的规划发展,也影响了其他相关项目的营运。如钟点服务质量好坏,影响了家政服务的发展水平,关系着整条服务产业结构的营运方向,这些都是钟点服务产业特点的表现。

3钟点服务面临的各种问题

国民经济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公民经济收益水平的提升,经济条件改善使得人们对于日常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早期产业运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主要对象,这些行业均属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伴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积极转变,服务行业形成了诸多新颖的营运模式,以家政服务为代表的行业获取了良好的发展成就。钟点服务促进了家政服务项目的创新调整,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项目内容。但是,由于经营者对家政服务调控不当,导致其实际经营还面临着明显的问题。

3.1质量问题

服务质量是决定家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若服务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则难以让客户满意,这对于家政行业的正常营运都是极为不利的。从钟点服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钟点服务业务都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不仅引起了服务客户的强烈不满,甚至激发了客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如钟点工没有按照规定时间提供服务,或者在服务内容上与合同条款的规定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整个家政公司的信誉形象。若服务质量不达标,势必危害了企业正常的营运收益。

3.2技术问题

日常生活中涉及多项服务内容,重点服务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从多个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最优质、最周到的服务。钟点服务并非简单的生活打理,其也涉及许多技术性的业务,需要对钟点工的个人技术水平进行严格的考察。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钟点服务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问题。以水电维修服务为例,钟点工个人技术能力不足,遇到复杂性的服务难题无法正常地解决,少数钟点工凭借个人经验改装水电设施,造成应用设施的破坏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

3.3收益问题

钟点服务属于临时性的家政服务,虽然是按照1小时工作支付相应的报酬,但这种临时性也使得钟点服务收入呈现了不稳定的趋势。具有相应规模的家政公司,其聘用的钟点工人员数量较多,保证每一位员工正常收益是维持人力资源稳定的重要条件。由于服务业务量有限,而在职钟点工的人数较多,整体经济收益难以实现均衡性地分配。此外,因钟点工个人服务能力有限,无法让客户对其工作给予满意度的评价,这也是影响钟点服务收益的常见因素。

3.4内容问题

对于钟点服务而言,我国家政公司依旧处于摸索探究的阶段,对于此项服务的调控管理还缺乏相关经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钟点服务内容,当前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于保姆、清洁、维修等方面,其他服务内容尚未被完全打开。如幼儿教育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家庭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必将成为家政服务的主流对象。就现有的经营情况看,家政公司在业务内容上相对单一,其他新型服务项目没有得到全面性地推广,约束了经营收益水平的增长。

4提高家政钟点服务质量的策略

家政服务是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其运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力第三产业的关键构成,更应该重视家政行业的经营规划。钟点服务是家政服务业的主要业务之一,应对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方案,保证此项目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的经营状态。无论政府或者经营者,都应当考虑家政服务营运的实际需要,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处理方案。

4.1完善培训体系

服务质量是家政公司创造收益的根本保障,提高钟点服务质量是创造实际收益的有效措施。为了避免人员专业能力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家政公司应积极完善培训体系,为钟点服务质量做好充分的准备。现代钟点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用人,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所以对家政服务师的培训已成为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钟点工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必走之路。应定期召集钟点工进行集中培训,根据其负责的服务项目实施专业培训计划,综合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技能,促进家政服务项目质量水平的改善。

4.2坚持技术革新

技术是推动一个产业规划发展的有利因素,长期坚持技术创新才能带动行业的持续运营。提高钟点服务质量必须要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不能简单地依靠人员调整或管理改进等措施。如钟点工属于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训家政服务师时必须以技能为主要突破点,即以技能培训为主,兼顾理论培训。家政公司目前还是小规模的比较多。小的家政经营部比较多,操作简单,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比较低,人员配备也不够,导致行业比较混乱,通过技术整顿可以改变这些不良问题。如对水电维修、管道疏通等业务倡导技术革新,能够使技术性的服务内容得到保障,提高了钟点服务的质量。

4.3定期选聘人员

家政服务是一项跨世纪的“双赢”工程。一方面,它为广大家庭提供了保姆、护理、保洁、物流配送、家庭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它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钟点服务是一项短暂性的工作,但同样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编排操作,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工作。定期选聘新一批的钟点工,对改善钟点服务质量是大有帮助的。如家政公司内部形成竞争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迫使家政人员做好每一个客户的服务工作,以免在季度考核中被淘汰。选聘人员也是补足人力资源的有效方法,让家政公司内容形成良好的营运机制。

4.4更新管理制度

“钟点工”是《劳动法》规定的一种按小时计算工资的用工形式。近年来,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灵活而有弹性的“钟点工”劳动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所认可。“钟点工”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特定需求,也对劳动力市场起到补充的作用。钟点服务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同时家政行业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对钟点服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家政公司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不断地更新公司管理体制。

5结论

总之,新社会条件下,一批新型产业开始呈现出其良好的运营趋势,服务行业成为了继第一、第二产业滞后的新经济模式。最近几年,家政服务成为了市场经济的新兴产业,凭借其颇具特色的业务模式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收益。提高钟点服务质量是家政行业经营的必要决策,关系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要求经营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营运方案。参考文献: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2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通过改革试点,建成覆盖全县的智慧养老网络服务平台,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内容和标准,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少数民族地区养老模式。到2021年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其中80%以上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与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保障失能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惠及全体老年人为重点、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与“三社联动”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推进原则。

二、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完善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在“四同步”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已建成住宅小区通过购置、回购、改造、租赁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服务场地供给。

1、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政策。新建居住小区要根据住宅建筑面积,严格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标准,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民政部门使用。

2、发挥社区养老服务阵地功能。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将社区医疗康复、体育文化、家政服务、助餐配送、便民购物、培训学习等资源与社区养老幸福驿站有效结合,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二)培育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

1、大力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努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多方面社会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洁和居家探访等服务。统筹使用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组织的发展机制。

2、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延伸。鼓励现有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技术和养老资源,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延伸服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机构及企业可以开办中小型的社区养护院、照护站、颐养院等机构,依托现有养老服务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3、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充分发挥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慈善公益组织的作用,设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示范项目,面向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公开评选项目,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对特困老年人、低保家庭、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困难职工家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以及有全国、省、州劳模(含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洁、居家探访等公益创投项目给予支持和资助,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三)培育“品牌化”、“连锁化”养老服务品牌。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乡镇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幸福驿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推动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县级养老服务运营中心信息网络平台为主导,强化线上管理和线下服务两大支撑,在县设一级网络管理平台,乡(镇)设二级网络服务平台。打造统一数据规范的二级居家和社区养老网络体系,高效地将“互联网+养老”统一服务系统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到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

2、打造“社区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鼓励专业餐饮服务商利用自身的服务网络、科技手段或智能设备、通过餐饮服务商(幸福厨房)+社区养老幸福驿站+老年人家庭方式,重点对空巢、失能、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

3、探索“农村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各乡(镇)要确定一批软硬件基础较好的村(社区)养老服务阵地,整合村社周边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方式,鼓励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建设、运营农村养老幸福驿站示范项目,提供专业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以幸福驿站为基础,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地面服务网络格局。

(四)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修订版)》,加快建设养老护理员队伍,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完善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估和激励机制。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对养老护理员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认定,培训及提升养老院院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和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医疗机构等合作形式,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委托专业的养老护理培训学校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人才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2、探索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支持专业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养老服务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培养老年护理、养老管理等养老专业人才。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和机构通过岗位补贴等方式对优秀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发展。

(五)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积极采取社会捐赠、老人自筹、村民互助等方式举办农村幸福院和养老大院,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有条件的养服务设施增加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提高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1、拓展农村敬老院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服务提升扩面,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为居家和社区特困老人提供延伸服务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2、建立互帮互助服务机制。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传统习俗等实际情况,鼓励老年人依托农村养老幸福驿站服务设施,形成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良好机制。

(六)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依托全省“12349”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县、乡(镇)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服务热线、统一数据规范、统一服务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县形成以一个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基础,一家养老服务运营企业为主体,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为支撑,多个社区养老幸福驿站服务网点为依托,各乡(镇)养老机构为补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理疗、文化娱乐、膳食供应等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1、建立老年人养老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县老年人基本信息和服务企业数据中心,由乡(镇)负责老年人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汇总等基础工作,逐级汇总到县级信息平台数据库。其中乡(镇)负责养老服务企业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和汇总等工作,统一汇总后上报县级信息平台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晰,信息真实准确全面。乡(镇)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一般老年人、特困老年人、特殊老年人以及低收入老年人和自理、失能、失智、半失能老年人等指标分类管理,同时对老年人信息安全进行保护,避免老年人信息泄露。

2、建设二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县级运营平台,乡(镇)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县养老基础信息实时采集、分级汇总管理、数据动态监管、信息及时反馈,实现“多机构一平台”融合,即实现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慈善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商品供给机构等通过一个网络信息平台有效的融合。

3、培育孵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体。县级养老服务运营中心、乡(镇)在负责线上运营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孵化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按照宽进严管、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通过政府购买、公建民营等方式,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幸福驿站开展线下养老服务,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成规模的龙头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实体。

(七)推动医养结合,完善护理保障。有序推动医养结合工作,使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获得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

1、建立医养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县级及以上医院与养老服务企业和组织建立合作机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完善可持续强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医院可通过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2、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推动提升养老机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对无力设置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机构,医院可采取主办、协办、托管等形式参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3、鼓励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县级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收费等就医便利服务。

4、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农村)养老幸福驿站开通医养合作通道,着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两手抓”“两手硬”。支持家庭医生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家庭医生积极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落实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工作,引导家庭医生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照护、健康管理、保健、康复、咨询、预约挂号、药品配送等服务。

5、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推动建立健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重点解决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重度残疾老年人基本护理保障需求。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机构和人员提供的基本护理服务,根据护理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等不同实行差别化的待遇保障政策,鼓励使用居家和社区养老护理服务。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经济困难和高龄老年人服务补贴及特困老年人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服务补贴等政策的整合衔接工作。

(八)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科学精准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优先将分散供养的城乡特困老人,重点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0岁以上的县级以上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先进工作者等特殊群体老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2、建立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建立涵盖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机构评估、老年人服务需求评估等为内容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通过委托养老服务机构、企业与服务对象之外的第三方养老评估机构,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老年人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指导,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3、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制度。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标准》、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并且评定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星级评定制度,按照“奖优惩差”的原则,鼓励养老服务主体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4、建立养老服务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设定准入和退出机制,各乡(镇)要与加盟企业签订服务提供协议,实行服务质量监控和评价管理,对信誉度高、服务优质的企业进行优先推荐、优先派单,对信誉度低、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实行末位淘汰,确保服务质量。

5、建立居家和社区老年人服务标准。以省上《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为指导,规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从业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以及服务改进提供服务标准,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6、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建立以县级为业务监督、乡(镇)为主体管理、评估机构为第三方评价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发挥好政府部门“裁判员”角色。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运营监管,督促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提高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九)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支持专业社工和慈善组织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发挥专业社工、志愿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互联互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大力培养一万名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推动公益助老,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力。

1、支持专业社工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三社联动’机制,鼓励专业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为阵地,社工专业人员为抓手,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2、支持慈善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挥慈善组织和志愿组织的作用,依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扶持慈善组织与志愿组织重点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在“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上搭建互助养老服务分平台,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倡导互助互帮的养老服务风尚。

3、鼓励养老组织与学校志愿者联合会开展为老服务。充分发掘志愿者队伍,鼓励养老组织与学校开展互助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老年人活动,形成全社会关注服务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4、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开展特殊和困难老年人情况筛查摸底工作并建立数据库。建立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重点满足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留守)、高龄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有效提高和保障困难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7月)。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调研,县上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改革试点工作,分解工作任务,明确部门责任。

(二)试点实施阶段(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全面开展试点工作,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出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督办机制,按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表开展督查,加大督办、检查和年终考评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通报试点工作情况。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2月)。按照试点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责任单位工作完成情况验收考核,汇总形成全县改革试点工作书面总结,接受上级部门验收评估。

(四)巩固提升阶段(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全面汲取评估成效和不足,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和制度,在试点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一批品牌强、口碑好的连锁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成果。

(五)总结推广阶段(2021年12月)。总结改革试点经验,提炼亮点,召开全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政府领导、政策保障、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定落实政策。各乡(镇)要根据县上方案,8月中旬前出台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8月底前出台配套政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以奖代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政策,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等级评定标准等配套政策,形成以保障特殊困难居家和社区老年人为基础,逐步惠及其他居家和社区老年人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制。

(三)加大资金支持。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要科学合理使用省、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专项资金,通过向养老服务机构(企业)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民建公助”等方式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参与机构、企业给予扶持,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软实力,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3

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2007年,邮政实现了政企分开,初步建立了企业独立自主经营、政府依法监管的邮政体制,邮政事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夺取邮政业抗灾保通信运营的全面胜利

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交通和供电中断,给邮政业运营带来很大影响。因部分邮路受阻,灾害期间全国每日滞留在途的邮车最高一天达400多辆,邮件大量积压,快递服务遭受重创,汇兑业务受到了断电兑付难的压力。

面对重大灾情,国家邮政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连续三次紧急部署,要求邮政监管机构和各企业全力组织抗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邮政业运营,把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面对灾区大部分快递企业基本停止收寄、大量客户集中到邮政企业交寄的严峻形势,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邮件正常收寄,保障邮件安全运送、人员安全作业和资金安全运用。按照“保关键、保重点、保畅通”的原则,全网实行24小时动态指挥调度,重点保证机要、党报党刊、信函和特快邮件的运递。紧急调用省内、市内全部运输车辆,同时以高于平常运价5倍以上的价格租用社会运力,全力疏运积压邮件。通过临时开通天津――广州之间的水运邮路,加飞天津―武汉―广州的邮航航班,以及采用公路、铁路迂回接力等方法,保障了邮路的基本畅通。紧急购置发电机、油料,启动柴油发电机供电,保证营业网点的正常运行。通过强化资金调度,做到在受灾最严重的县(市、区)能有营业网点对外办理存款支取和汇款兑付等金融服务。在民航运力紧张、邮政飞机周转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贵阳等地区运送蜡烛、发电机等救灾物资65.9吨。

灾情缓解后,邮政业立即组织开展恢复运营工作。经过近一个多月来全国邮政业职工的昼夜奋战,目前邮政业运营工作已恢复正常。

邮政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邮政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产业规模偏小,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2006年全球邮政业总收入4241亿美元,我国仅占2.6%,列第8位。邮政业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普遍服务与竞争的关系。要不断完善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由政府主导、企业承担的发展机制。企业要不断充实完善普遍服务网点网络,大力发展竞争业务,以竞争的发展巩固提高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能力,做到互为依托,互促发展。建立快递等竞争由市场主导、有序竞争的发展机制。

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引导国有企业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增强实力,提高水平。继续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邮政服务体系,优化业务结构,扩大经营规模。积极拓展国际网络,提高竞争能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快递企业依法经营,加快发展。开展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完善邮政业吸收外资法规,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经营理念、服务方式和管理经验,促进快递服务水平提高。

城市与农村邮政服务的关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在城市,重点加强邮政网点及网络建设,注重城乡结合部网点、社区服务以及信报箱等建设。在农村,重点完善网点布局,强化村邮站建设,改善投递服务,提升农村普遍服务水平。

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关系。推动邮政服务特别是竞争遵循市场规律,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圈及经济带。继续鼓励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及网络覆盖,跟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与之相配套的邮政服务支撑。

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系。支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拓展境外市场,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协调、两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

邮政业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服务水平的提高上

服务是邮政永恒的主题,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集中体现。行业发展的最终成果要体现在服务水平的提高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邮政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要提高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水平。为社会提供方便、优质的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既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也是邮政企业应承担的义务。邮政监管机构要努力工作,形成保障邮政普遍服务有效实施的合力。要积极引导,把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向服务薄弱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服务能力。重点启动“村邮户箱”工程,逐步推进村村通邮、户户建箱、小区配套。要有效开展服务质量监督,建立普遍服务台账,开展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邮政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全力做好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依托深入农村的网络优势,积极拓展“三农”服务领域,为农业基础建设服务,为农村物资流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数据库营销、个性化物流、资金结算和融资等服务。要积极探索邮政业向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的现代邮政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加快企业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提高服务水平。

要提高快递服务运行质量。随着业务发展,快递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国家邮政局自重组以来,在维护快递市场秩序、规范快递企业经营行为、提高快递服务质量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下一步,将继续着力解决用户反映突出的快件延误、丢失损毁、赔偿难等服务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国网络型快递企业开展《快递服务》标准达标活动,构建以“时限准时率、用户投诉率、公众满意度”三项指标为核心的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规范服务,提升水平。推行快递服务格式合同,公布快递服务消费提示,规范企业服务,引导用户消费。逐步实施快递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快递服务监管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快递协会在行业自律、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快递市场的规范运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加强邮政监管机构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4

近年来,石景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石景山区先后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石景山园在积极创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积极探索战略转型新模式

去年,石景山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区县,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编制出台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加大规划引导。今年,区委区政府召开了2011年经济发展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大会,并密集出台《关于建设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实施意见》以及《石景山区促进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石景山区常青藤高端人才集聚区管理办法》等多层次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在用好用足国家、市级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实际,构建完善的区级配套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强化财政资金扶持、税收奖励、成本补贴、土地供给、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区政府设立了“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首年资金金额3亿元,以后再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促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土地等各种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服务领域,促进服务业活跃发展。谋划了一批包括创意总部园、银河综合商务区、中国动漫博物馆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项目,研究筹备了36个具有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我区积极探索适合首钢新区建设的开发模式,以首钢工业区转型带动试点区建设。支持设立由首钢作为发起人的“北京服务・新首钢”股权投资基金,计划3年内募集100亿社会资金,首期10亿元已经到位,重点支持西部地区服务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同时,“十二五”时期,市政府用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40亿元,这些都将重点用来支持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

为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石景山区积极发挥产业资金引导作用,加快项目推进,按照在建项目保进度、拟建项目促开工、后续项目抓前期的思路,建立项目建设、启动、推进、储备滚动实施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建立完善服务业企业个性化发展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行业中介联盟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体系。到2015年,石景山区将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将达到7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比重将达到7成以上。

加快建设“国家可续发展实验区”,牢固树立战略转型新理念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等国家19个部委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去年,石景山区正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此为契机,石景山区加强组织领导,由区委区政府和首钢总公司联合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石景山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了《关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将石景山建设成为文化娱乐休闲的品牌区、传统工业转型的示范区、特色科技产业的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区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宜居区5个主要目标。区政府设立每年5000万元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投入,引导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

以可持续理念引领区域转型提升,石景山区正全面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如今,实验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32.7%提高到2010年的55%。科技创新更加深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石景山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荣获“中国改革十大低碳示范单位”称号。空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到2010年,达标天数已达到247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6%,城市环境卫生综合考评保持全市领先位置。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5大主导产业,稳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CRD特色产业体系。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石景山区全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依托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国际创意谷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等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针对首钢新区的建设,石景山区建立起和首钢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石景山区新首钢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支持首钢配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加速打造战略转型新支柱

中关村石景山园作为石景山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特色鲜明,园区企业主体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是文化创意企业,成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的文化创意特色园,初步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园区。

随着以数字娱乐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风生水起,如今,石景山区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的品牌形象,中国动漫游戏城在稳步建设当中。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石景山区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重点推进新能源高端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现代金融、旅游休闲、商务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5

一、国家层面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简况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涉及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指向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其水平、比重并优化其结构,但对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则鲜有涉及。尽管如此,部分相关政策文件仍在一定程度上潜含着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8号),提出鼓励中心城市“退二进三”,实际上蕴涵着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导向。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系在国家层面较早开始关注服务业集聚发展。该《意见》将“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依托比较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形成充满活力、适应市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引导交通、信息、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辐射集聚效应较强的服务行业,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培育形成主体功能突出的国家和区域服务业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提出,“中心城市要逐步迁出或关闭市区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积极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这与引导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也有一定关系。 

但在国家层面,首次明确提出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还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产业〔2010〕116号)中有关“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并围绕培育主体功能突出的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重点方面进行试点。2012年由国务院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国家层面再次明确提出了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方向,将“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示范区”,作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目标内容;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依托产业园区、城市功能区和特色区域,建设一批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该规划还在多处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要求。按照该规划精神,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应该是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专项服务业、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或政策文件,虽然未明确提出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但类似政策意图已日趋清晰。如《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要求“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并将物流园区工程作为《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立的九大重点工程。《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要求“支持特色商业适度集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基地、培育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汇集。2009、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文,批准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求示范城市人民政府“加强规划,突出重点,强化服务,营造环境,增强聚集效应”。 

在国务院相关部委层面,几年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在高新技术服务业方面,从2001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信息产业部就授牌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建设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技术服务业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0〕1093号)将促进产业集聚作为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的三大任务之一。2007年,由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到2010年沿海地区和内陆重点城市建成10家左右示范性服务外包基地。有关部门还把物流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带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动漫产业示范基地等,作为引导相关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明确了政策支持的方向。2011年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还提出,“以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引导一批山岳、湖泊、滨海、温泉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度假产品聚集区的开发和建设”。2012年由科技部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将“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求“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形成特色服务产业聚集区”,并从关键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6

关键词:养老保障政策趋势特点难度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逐年提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都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且重要的是老龄化和高龄化并存。从200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第二次人口普查到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年均增加的0.075个百分点。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年均增加0.139个百分点。老龄化的速度已经逐步影响各个领域的工作。

2.人口增长呈现两极化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对人口的重视和承载程度远远没有计划经济时严重。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低龄低增长、高龄高增长的态势。人口增长数量的两极分化,严重阻碍了人口发展的协调适应,造成了社会对人口需求的空缺。很多城市已经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出现极度的不平衡。人口增长两极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因素。

二、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立的难度

1.家庭式养老保障受到经济和人员的限制。家庭式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式养老也呈现出能力的明显不足。一对夫妻,普遍上要养四个老人,这么大的压力,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加之,生活与经济的压力,子女在供养老人上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家庭式养老模式的瓦解,是我国养老体系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家庭养老模式的紧张,使养老保障推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制度就必须兼顾这些新生因素。

2.养老金保障制度存在地域间的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西部的明显差异。在养老紧保障上有明显的体现。例如,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上海的养老保障体系很全面,能够享受养老服务的多项政策,享受养老保障的人达313.28万,养老金的数额和发放时限都很规范。而西部地区的甘肃等地,养老金的额度有明显差距,仅是上海等地的20%,无法达到标准的水平。养老金是影响养老保障政策的硬性条件,没有养老金作为支撑,养老保障政策就没有意义。

3.老年服务保障范围有局限性。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保障的群体相对较少。在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等专业的养老机构里,可以充分体验到养老服务保障,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采取的依然是家庭式养老模式。所以养老服务保障无法达到全面覆盖,这就使养老服务保障的范围出现明显的局限性,阻碍了社会各个阶层对养老服务保障的投入力度。

三、提高我国养老保障效果的建议

1.转变思想,强化政府对养老保障工作的管理和执行力度。养老保障工作的核心就是政府管理。各级政府必须摒弃落后的观念,把养老保障政策制定,当成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来执行。在思想上更新理念,在执行上严格谨慎,在处理特殊问题时,以老年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政策是所有活动的前提,养老保障政策必须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开放性,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选择和衡量的余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服务。

2.加强对养老保障工作的资金支持。养老保障工作效果取决于养老保障资金的投入和应用。现阶段,虽然各级政府在资金投入上比过去有了进步,但是,还没有达到养老保障资金的全覆盖管理。因此,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形式,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注资、民间团体共同参与的形式,扩大资金筹措范围。使养老保障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3.采取制度与服务结合的办法,提高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养老保障政策的执行,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养老保障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制度与服务相结合的办法,重视服务的积极作用。养老保障服务要符合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身体特点、职业特点、个性特点等要素。养老服务要走进社区、走进各种模式的养老机构。特别是对特殊的老年群体,要通过调查,建立专人负责的机制,保障老年人在生活、医疗方面得到良好的照顾。

总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口管理的矛盾。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工作,是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养老保障政策要贴近人民,以解决问题的具体化为基础性标准。养老政策要符合国家和地区实际,要体现公平性原则,以实现我国人口的平稳过渡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超.国外城镇养老保障现状的政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0(8)

[2]吴楠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原则研究[D].安徽大学,2012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7

[关键词]社会发展的观点;社会服务;战略抉择

[作者简介]李兵,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055-07

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引导社会服务发展。这是一个导向性问题。社会发展的观点起源于1950s、战后纷纷独立的南方国家。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希望效仿欧美国家的模式,能够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通过建立综合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社会福利项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观点。该观点逐渐得到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积极促进。特别是联合国于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社会发展世界峰会”,大会通过的千年发展计划目标――《哥本哈根宣言》――所确定的原理使得社会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今在社会政策领域。社会发展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涌现出大量的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社会发展的观点也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接受和采纳,并用于教育、卫生、就业、儿童成长、消除贫困、社区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政策的制定。

社会服务作为社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服务的创设和发展关系到全体公民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尤其在当今的中国中央政府倡导“努力改善基本民生,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之际,需要用社会发展的观点引导社会服务的发展,为社会服务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并用社会发展的观点为社会服务构建一个发展战略框架。因此,本文拟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对社会服务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假设和原理、发展框架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的社会服务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完善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针对社会政策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内涵

社会发展的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动态的促进当今社会福祉的途径;另一方面,它为探寻能够促进人类福利的经济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融洽的思想框架(midgley,1995)。所以说,社会发展为社会政策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视角,代表一种整体的方法,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和过程定位的。归纳起来,社会政策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发展被设计用来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相连接,以促进全体人口的福利,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促进社会福利。因此,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所有政府部门共同的、重要的议事日程(DSD,2005)。同时,在现代福利背景中,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产生社会福祉,使得人们在最广阔意义上能够行动和作出自己的决策(Homfeldt&Reutlinger,2008)。

2.社会发展观点把注意力聚焦于有计划的干预战略,即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宏观干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的中观干预,以及家庭、个人、邻里和志愿者等个人和群体的微观干预。这意味着一方面把地方社区与政府和国际组织一起放入它的战略框中,另一方面也把干预的行动者从社会机构到个人一起放入战略框架中。

3.社会发展的观点寻求在社会政策领域内整合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它协调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制定,并为联系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项目创造制度机制(midgley&Sherraden,2009)。社会发展途径能以独特的方式融合经济与社会目标。它不仅能认识到经济发展对提高生活标准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且能积极地将经济发展导向社会目标(midgley,1995)。

4.社会发展理论坚持认为在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整合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应当为促进所有人口的福祉服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应给普通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整合经济和社会目标而言。社会发展的观点不仅承认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的至关重要性,而且积极地利用经济发展寻求社会目标的实现(DSD,2005)。

5.社会发展观点认为,应当提高大多数人参与生产性经济的能力,并认为经济参与是大多数人满足自己社会需求的主要手段(Sherraden,1991)。但也应看到,社会发展的观点承认存在两种障碍(midgley&Sherraden,2009)。一是个人障碍。当个人面临身体和精神残疾等问题,难以获得社会服务,无力参与经济时,所面临的严重困难。二是社会制度的障碍。如年龄和其他因素的偏见和歧视,会导致进一步的剥夺和忽视。所以,与传统的收入维持和社会福利等社会项目提供的方式不同。修正后的社会发展观点强调,除了对一部分因自身功能障碍无力参与社会的人,国家需要提供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等社会项目外,对大部分人。重点应从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转向对经济有直接贡献的社会项目。即便是提供以消费为基础和定位于维持的服务等社会项目。这些社会项目也对经济有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因此,应当投资社会项目,而社会项目的经济参与应当有助于经济发展,两者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

总之,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不能将社会项目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在社会政策讨论中忽视经济因素是有害的。社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旨在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以图达成各种社会政策的和谐。社会发展超过了过去主宰社会福利思路的那些残留性和制度性途径。社会发展途径不但能顾及更为广泛的经济现实,而且能积极促进发展。由于其关注的焦点是发展,以及社会性干预如何与发展目标相和谐,所以,社会发展因其干预性质、致力于进步、宏观聚焦、全民性质、社会政策与经济增长、社会空间聚焦以及能采众家之长,因此成为当今最有包含性的促进社会福利的途径(midgley,1995)。

二、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服务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点来看,一方面,社会发展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结构和框架的质变。帮助社会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wikipedia,2008);另一方面,社会服务的目标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致。因此,社会发展理论能够也应当为作为社会政策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服务提供一个解释性和指导性框架。而且,社会服务迫切需要社会发展之类的促进其发展的新理念和新途径。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服务方案才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社会发展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迎接这些挑战,因为社会服务是政府正式创造的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地联系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与项目。概括起来,社会发展理论对社会服务的指导意义在于:

1.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理论表述,既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政策观点(morrison,Rodgers&morrison,2005),又能够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联系政策和实践的统一观点(morrison,20lo)。因此,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积极影响恰当的社会服务政策的形成和贯彻落实,特别是有利于社会服务政策的形成。当前中国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服务,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利用社会发展理论指导社会服务政策的制定,就是旨在倡导社会福利的发展观。

2.社会发展理论从现代政治经济学中获得灵感,因此,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视角、整体方法及其跨学科的特点,使它能够对多种社会科学的真知灼见兼收并蓄,有助于达成对社会问题的共识,为社会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和发展思路,并为社会服务提供一个有效的行动指导和跨学科基础。

3.社会发展的观点倡导变革,具有进步性质。中央政府提出要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就是对过去的碎片化的社会服务的整合,就是对社会服务供给不足的深刻认识,就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反映。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体现了社会改善、社会进步的观念。

4.社会发展的观点表明社会服务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社会服务的发展过程是干预性质的。因此,社会服务的目标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或某些不可避免的自然力量的作用下自动实现,它需要有组织的努力来实现,需要国家和政府为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的制定而实施具体的规划和战略。而且,大部分社会服务要依赖于经济发展产生的税收,所以社会服务的规划和战略应当直接或间接地将社会干预与经济发展努力联系在一起。

5.社会发展范式要求社会服务采用一种宏观聚焦。一方面要面向所有有社会服务需求的人口,因此其范围是包容的或全民性的。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空间场景内促进社会福利,如乡村、城市、地区或国家;同时在具体的微观场所提供社会服务,如家庭住所、社区照料设施和机构服务设施等。

6.就社会服务自身的运行过程而言,社会服务的社会发展范式一是强调对所有人的恰当的服务,特别是对穷人、脆弱和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二是突出预防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早期儿童干预,如日间照料对人力资本发展有极强的激励效果(Kirp,2007)。三是支持人们追求他们自身发展的潜能。四是承认各种社会服务人员的重要作用。五是承认整合的方法对于服务发送的必要性(DSD,2005)。六是为服务对象的介入提供机会,因为服务的接受者介入需求的确定和对服务的恰当反映是重要的,而且社会服务的实践也需要这种介入。七是能够确保和促进干预努力的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发展范式为社会服务提供一种指导框架,对于拓宽社会服务理论视野、政策制定的思路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服务发展的决定因素

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服务的创设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学者(Jacobs&Cleveland,1999)认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四个不同层次或类型的机制:社会抱负(志向)、政府权威、社会一文化结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为形式的社会本领(socialknow-how)。类似地,笔者认为,综合来看。精神层面上的社会理想抱负和心理层面上的社会预期,提供物质基础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结构层面的要素,行动层次上的政府的倡导和作为,技术保障层面上的社会本领等等,是决定和推动着社会服务的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1.精神和心理的驱动力

(1)社会理想和抱负。影响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背后驱动力是精神的和心理的。影响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层次的精神驱动力是社会信念、社会理想和社会抱负。社会理想和抱负指引着社会服务的产生和发展。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大同,近期目标是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和谐,尤其是希望繁荣、富强、保障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理想抱负激励着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的社会服务的推出。

(2)社会预期。社会预期是推动社会服务产生和发展的表层心理动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受到一系列不同的心理动机推动。如生存和自我保存的要求、渴望拥有土地、寻求社会地位和权利、追求财富等。不断上升的预期演进代表着推动发展的新的更有力的动机力量(Jacobs&Cleve,1and,1999)。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表明,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预期不断提高,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成立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制定社会服务政策法规,并依法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中国也是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物质保障和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预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的。

概而言之,没有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抱负和不断上升的社会预期,社会就不会努力采取新的手段和举措来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结果。

2.物质和技术保障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为社会服务提供物质保障。并决定社会服务发展的水平。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服务发展经历表明,当人均Gnp达到3,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时候,社会服务开始起步;当人均Gnp超过5,000美元以后,社会服务项目迅速扩展。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的政府越重视社会服务。越有条件发展社会服务(李兵,2011)。但经济波动也会影响社会服务的实施。最近十多年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和财政危机导致政府开始从社会服务抽身,采用市场原则,即所谓的社会服务私有化。

(5)公民介入原理。就是要赋权,充分尊重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以及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首先是尽可能让服务对象及其亲属介入决策、服务提供、评价等社会服务全过程;其次要发挥社会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的全过程。

五、社会服务的发展战略抉择

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要求。社会发展的观点应在社会服务众多的政策、项目和计划中被体现。这些政策、项目和计划旨在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因此,社会服务的发展战略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用规划统领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服务规划反映了国家的政治决心。是国家主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性的社会发展构想,能够很好地表达推动社会发展的干预思想。是达到改善社会目的的有效途径。

(1)定期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五年,或十年,或更长时期,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一项常规工作。这种规划突出的特点是,协调和融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采用这种途径使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并重,共同致力于人口福祉的改善。从从属性上讲,社会服务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要求所制定的一个专项规划。通常社会服务发展规划也可以是短期的、中期的和长期的。因此,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应体现和反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社会服务发展规划通过确定具体的社会性目标,提醒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社会服务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对规划者提出了更高的政策水平的要求。

(2)国外学者(ogilvie,ogilvie&Company,1990,转引自westhues,2003)从政策外延的角度将社会政策分为战略型框架、立法型框架、项目型框架和操作型框架四种。从规划的具体内容上讲,社会服务发展规划兼有战略性、项目性和操作性政策的特点。因此,社会服务发展规划除了体现和反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整体思路外,还应很好地将社会服务的发展原理所要求的精神贯穿进来。也就是说,社会服务发展专项规划,对于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人群、资金来源、设施建设、服务项目提供、监督评估、发展手段等都应有具体的规定。

2.创设社会服务模型――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在一定社会模型的框架内发展社会服务,如英国自由集体主义的社会模型、北欧国家福利的社会模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社团主义福利的社会模型、美国市场经济福利的社会模型。这些模型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中国发展社会服务的社会模型不能简单套用其中任何一种社会模型,但可以兼收并蓄,创设适合中国社会服务发展的社会模型,即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

(1)建立各级政府责任共担模型。发展社会服务,首先应当确立政府的责任,不能跳过这一环节就谈社会化发展。确立政府的责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共担机制,即中央政府和地方为社会服务共同提供税收财政的支持,而中央财政的投入总量所占比例一定要适当,能够弥补地方资金投入的不足。中央政府一般不直接提供社会服务,对社会服务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上。第二,各级政府,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对于最需要帮助的、自身和家庭无力获得服务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服务对象。承担共同负责。同时,发展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服务。第三,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和提供服务项目。而这些设施和项目是基本的和必要的。具体工作由政府所属的公共部门实施。

(2)建立政府与社会责任共担模型。在明确政府职责后。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会服务,形成政府与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共担模型。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政府通过政策支持、土地优惠、服务转包等形式促进营利部门参与社会服务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提供。第二,政府通过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非营利组织和志愿组织等参与社会服务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提供。第三,政府通过津贴、完善居家服务设施等措施支持家庭和亲属提供社会服务项目。

总之,政府负首责的责任共担模型也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提供了合理依据、基本与普遍战略,以及西方所谓的普遍主义和剩余主义社会政策的有效结合。

3.用融合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方式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区别指导供给分配的原则和动机不同。福利国家的社会市场主要是对人类需求、依赖、利他情感、社会义务、慈善动机、对共同保障的想望的反映来分配商品和服务。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经济市场来生产和分配,思想基础是企业创新、生产率、消费选择、支付能力、对利润的想望(middey&Sherraden,2009)。从已经开展社会服务的国家的实践来看,在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着一个无形的社会市场和一个庞大的经济市场。可以推断,中国社会服务的发展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培育社会市场,二是发挥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

(1)将社会服务的社会市场划分为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公共领域的社会服务包括通过政府直接支出、特殊的税收津贴间接支出、政府管制三种方式来实现。私有领域则包括由家庭、邻里和朋友等非正式社会网络组成来提供相互援助和社会支持的非正式部门。非营利社会福利机构的志愿部门。营利公司的商业部门等三个部分。

(2)明确社会市场领域内社会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政府灵活运用市场原则,通过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来发放社会福利服务。二是发挥私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优势。来补充社会福利服务供给。并为其创造福利服务发放机会。

总之,作为理论观点,用融合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的方式推动社会服务发展的这种方法是描述性的中立模型。它承认社会服务的资金和发送通过公共和私有领域来实施,并努力发现公共和私有部门之间最有效结合的方式。

六、结语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8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个发展过程推动着政府不断变化和发展,政府形态也在不断转型。政府由建国初期的政权建设型,转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型,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公共服务型转换。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开始创建的标志。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在于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不仅在于政府应当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在于政府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不仅涉及政府机构的调整,而在于实现“政府再造”和推进政府的“自身革命”。

在服务型政府定位的基础上,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实施方式,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特点,分别采取针对性的实施模式。目前理论界存在一个误区,就是笼统地讲对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是因为政府的强制性管理服务和自然垄断性管理服务,是不宜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否则容易导致政府以权谋私和垄断经营谋取暴利。二是因为持上述观点者片面地理解了当代西方国家实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特别是错误地理解了以美国为代表实行的“企业家政府”改革,把政府当成企业,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作为经营手段,以获取利润。三是因为当前我国政府改革中存在财政支出困难,于是某些人便冠以借鉴西方行政改革之名,将政府执法权力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一方面解决财政困难,另一方面将政府自身责任推给个人。

对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的实施方式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原则定位。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该是在支持和保障市场经济自主运行的基础上,对市场的失效或者失调部分进行调节,而不能替代市场的作用。第二,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监管,一方面严格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维护和保障正常合法的市场行为。第三,政府依法管理社会,而不是要主宰社会。政府要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充分实现公民自治。政府只有在社会不平衡,社会不稳定,市场主体和个人(家庭)无法解决问题包括市场主体及主体之间、个人及个人之间出现矛盾或困难无法自我解决时,才出面予以协调、解决。第四,政府主要职能服务于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一方面不能干预“私人”事务即个人(家庭)、市场主体(企业)自我能够解决的事务,另一方面不能把“公共事务”推向社会、个人。在此定位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职能方式和途径,可以实行“四化”:即服务全面法治化、强制服务无偿化、服务有限市场化和服务部分社会化。

1服务全面法治化

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法治化,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法治社会里,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根据国家的法律规章提供的,都必须有法可依。2004年4月我国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规定,要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使政府公共服务全面法治化。从法治化的程序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依法合法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政府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程序正当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具有强制性的管理服务,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之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3)权责统一服务。政府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政府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4)诚实守信服务。政府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5)高效便民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总之,政府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法治化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建构,为公共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2强制服务无偿化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其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按照《__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我市现状,特组织实施居家养老“幸福一点通”工程,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满足我市城区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保障老人群体中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和特殊群体老人(包括分散供养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重点优抚老人)为重点,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福利机构养老为重点,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引入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体贴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我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基本思路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公益性质”的运行模式,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政府资助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参与提供信息服务、结对帮扶提供社会关爱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使独居老人的服务工作制度化、实体化、经常化。

三、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

凡户籍且居住在我市城区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享受低保老人及重点优抚老人。

1、离退休干部;

2、独居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同一个管理区的);

3、未进入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的孤老;

4、夫妻一方身患重大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重度残疾的空巢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同一个管理区);

5、独生子女为重度残疾或长期生病卧床的老人;

6、其他特殊困难的老人、伤残军人和残疾人。

四、服务项目及内容

1、紧急救助:110、119、120等紧急情况的服务;

2、家政服务:主要包括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就医看病、理发洗浴、家电维修、管道修理、停电抢修等;

3、咨询服务:主要包括聊天交谈、读书报、信息咨询、卫生康复、医疗保健、法律援助等。

家政服务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官僚制;新公共管理;企业家政府;新公共服务;行政效率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06-02

一、政府理论和行政效率

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公共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纵观政府理论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从政治学科创立伊始,对国家和政府的研究一直是政治学关注的主题。而从20世纪初,随着行政学从政治学中的分离和官僚制政府理论的出现以来,政府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细化,行政部门开始专门从事于国家意志或者政策的执行,研究的重点是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机构运行规章和程序等,因而行政效率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行政效率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①从广义来讲,行政效率不仅体现在时效、速度、理想的产出投入比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价值和功效的统一”。②

本文的官僚制政府主要是指威尔逊与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些理论开启了以追求行政效率执行国家意志的新时代,强调通过控制来实现效率的提升;管理型政府主要是指以奥斯本与盖布勒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和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学派,从经济学的视角把企业管理的经验和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管理,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革或重塑政府,精简机构,减少支出,强调通过激励使行政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和飞跃;服务型政府主要是指罗伯特.B.登哈特与珍妮特.V.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批判和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摒弃效率至上,突出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强调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尊重公民权利和民主治理,回归政府创立时的基本职能,在公民参与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行政效率。

二、官僚制政府:行政效率时代的开启

行政学是20世纪初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威尔逊最先主张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具体到实践层而来说,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而的活动,从事政治者应负责制定政策,而行政管理则是“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而的活动,行政部门则应负责执行政策,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③威尔逊十分关注当时的文官制度改革,重视官员的态度和技术知识方而的能力。

韦伯认为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类型效率较差,只有与合理合法的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韦伯的官僚制就是科层组织理论,这是一种效率最高、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按照白上而下的等级制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④

韦伯和威尔逊都认为行政应是工具性的和技术性的,其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政府的角色就是“划桨”,主要是设计和执行政策,通过现存的政府机构,自上而下的权威和等级制实施控制,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威尔逊认为,公共组织在其运转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追求最高的效率,而且这样的效率可以通过统一的并且主要是等级制的行政管理结构得到最好的实现。⑥行政学是对政府内部的管理,行政学和官僚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提高政府组织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启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新时代。

三、管理型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和飞跃

韦伯的科层制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和规章制度,确立非人格化的秩序,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及行政效率的提高。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职能日益扩大,传统的官僚制政府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产生危机在所难免。首先,官僚制政府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的例行公事。⑥其次,官僚制政府过分地强调专业分工和职能权限划分的意义,忽视了宏观协调以及消除本位主义的问题,过多的强调人员的稳定,容易导致组织的惰性,最终官僚制政府出现了帕金森定律描述的组织机构臃肿、僵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则是通过基于管理主义的政府制度创新,全面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核心内容就是力图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管理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90年代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书中提出的一种旨在运用企业家精神来对政府进行重新塑造的政府管理理论,试图把企业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来,通过改变官僚政府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内部驱动力,来达到重新塑造政府形象的目的。

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观点,公共管理者被要求去“掌舵”,而不是“划桨”,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应该亲自去承担提供服务的责任,而应该尽可能的依靠市场机制去引导公共项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放松公共机构和公共雇员无效率的垄断特权。⑦经济学的一个论点认为,即:政府具有垄断性、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政府的无效率。

基于上述思想,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了改革传统政府官僚体制应当遵循的十项原则:一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二是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三是注重引入竞争机制。四是注重目标使命,转变规则驱动的组织。五是结果导向的政府。六是具备“顾客意识”,顾客驱动的政府。七是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开支。八是重预防而不是治疗。九是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十是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⑧

新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官僚制政府相比,企业家精神的各项原则在行政效率的提高方而显然更具优势。通过强调政府的“掌舵”,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将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避免垄断产生的浪费、低效和不公平。管理型政府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提高行政效率,也的确使行政效率的提高得到了质的飞跃,影响了同时期大量国家的行政改革。

四、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的理性回归

服务型政府主要是指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与珍妮特.V.登哈特在将一些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试图理性批判和反思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系统行政学理论。而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源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治理过程中遭遇到了普遍的困境,使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成了一种简单的市场关系,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威信,危及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其次,西方世界公民社会的日益壮大、公民意识的觉醒也要求更多的民主参与。在这两个动力的推动下,西方世界形成了自己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其代表了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政府理论与行政管理学科最新的研究方向。公民权和公共利益被新公共服务强调为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注重改变政府的行政职能,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开展公共管理活动中强调实现公共利益,重视公民权利,确保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倡导在政府、公民与社会系统范围内开展沟通和合作。

行政学是从狭义上研究政府的,是以政府职能的定位明确且准确为前提条件,它本身并不涉及政府职能的大小、强弱,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如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上。显然,如果政府行为和职能本身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那么此时所谈的“政府效率”只能是虚妄的,如果撇开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谈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无异于舍本求末,甚至陷入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境地。

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在认识新公共管理可能损害诸如公平、正义、代表制和参与民主等理念的情况下,提出的一套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新公共服务的主要观点有: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三是在思想上要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有民主性。四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五是责任并不简单。六是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七是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⑨

通过新公共服务理论可以看出,在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扬弃,但不意味着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全盘否定。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理论。正如罗伯特.B.登哈特教授所言:“即使在一种思想占据支配地位的时期里,其他思想也从来不会被完全忽略。然而,在民主社会里,当思考治理制度时,对民主价值的思考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但效率和生产力等价值观不应丧失,但应当被置于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一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之中。”⑩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公民对话协商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履行政府的职能,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充分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价值,可见新公共服务理论完全回归到了一种理性的状态,这也是未来政府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必然方向。

注释:

①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20

②夏书章行政效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3

③④⑥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1.

⑤⑦⑨⑩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

⑧丁煌西方企业家政府理论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9(6):46-4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