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热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24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1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医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

34.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例,病理性黄疸11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例,中度9例,重度3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例,早产儿8例;女婴12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辨证施护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结果

2.1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早产儿>256umol/L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17.1umol/L);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17.1umol/L);无效: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参考文献

[1]高桂娥,综述,吴曙粤,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广西医学,2007,11月,29(11):1732-1734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2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护理干预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肺炎支原体、细菌或者是病毒所引起的,病情发展速度快,易出现并发症,并且死亡率高,由于患儿年龄小,表达能力差,再加上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并发循环系统疾病,是致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由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需加强患儿的临床护理工作,降低病死率。现选取我院从2013年1月~8月所收治的5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给予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3年1月~8月共收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50例,其中男性占患儿26例,女性患儿占24例;年龄2~25d,平均(11.61±8.72)d;其中足月儿29例,早产儿21例。对照组患儿50例,其中男性占患儿27例,女性患儿占23例;年龄2~26d,平均(11.59±8.81)d;其中足月儿28例,早产儿2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的5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和对照组的50例患儿均给予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

1.2.1由于患儿病情发展迅速,病情严重,多数患儿家属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需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此,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工作,从旁加以科学指导,避免患儿家属产生不良心理。当患儿的病情稳定之后,医院要组织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使其正确面对疾病[2]。

1.2.2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童年时,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果患儿的分泌物粘稠,可以给予患儿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促使痰液排出。由于感染性肺炎患儿的消化功能低下,对此,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儿是否出现呕吐、腹胀等现象,注意患儿大便变化以及肠鸣音情况,便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果患儿腹胀严重,容易致使膈肌抬高,使得患儿的肺部受到压力,加重患儿呼吸困难现象,需要及时给予处理[3]。

1.2.3由于患儿头皮静脉细小,影响穿刺,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要科学设置两条静脉通络,保证顺利输入机体所需药物和液体量,保持原有水电解质平衡,保障液体流畅度。在输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准确记录输液速度以及输液剂量。对于重症患儿,其多数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容易出现水钠潴留现象,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输液速度,密切注意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和意识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同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4]。

1.2.4新生儿主要是依靠棕色脂肪而产生热量,速度较快,耗氧量大。当患儿出现感染性肺炎,棕色脂肪产热受到限制,散热大于产热,致使患儿的体温降低。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用热水袋,里面装有50℃左右的热水,在热水袋外边套上毛巾,然后放置在患儿的四肢末端以及两腋下,注意随时查看,避免烫伤,每隔2~3h,换1次水。如果患儿出现发热现象,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若患儿体温超过38.5℃,要及时给予患儿解热药物降温或者是物理降温;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则给予患儿冰枕、头部冷敷以及乙醇擦浴等措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患儿体温下降过低或者是过快,表现出大汗淋漓现象[5]。

1.2.5由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消化功能低下,饮食不合理容易出现腹泻、消化不良等,进而加重病情。对此,护理人员需针对患儿病情所处的不同阶段以及严重的程度,合理制定出科学的饮食计划,如果患儿处于高热期,需要给予患儿流质饮食,比如果汁、牛奶、米汤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是不要混参,两种食物的间隔时间要>2h。等到患儿体温恢复到正常之后,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蒸蛋、粥等半流质食物。如果患儿吸允无力,容易出现呛奶现象,所以,要耐心、定时、多次、少量喂水、喂奶[6]。

1.3统计学方法对于资料中的全部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高热、鼻翼煽动、咳嗽、发绀、呼吸困难、缺氧、呼吸音等,病情严重的患儿,很有可能会并发其他严重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在给予患儿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患儿的护理工作,以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7]。

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给予心理护理,密切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性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总的说来,对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给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使患儿及早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陶建兰.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4):143-144.

[2]刘桂枝.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0,5(5):85.

[3]高群.小儿肺炎的治疗和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15):30-31.

[4]张素珍,邱秀蓉.小儿肺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138-139.

[5]王俊兰,桂红,董会民,等.临床路径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5):116-l17.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3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87-02

高热惊厥多发生在上感及扁桃体炎其它传染病初期,各种疾病为诱因,.高热惊厥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或部分性不对称发作,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四季均发病,秋末冬初春多见,止惊、控温、吸氧、抗感染为关键

一、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来源于我院以30个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病人为例,男性小儿17人,女性小儿13人,年龄一岁以下5人,1-3岁的15人,3-6岁的10人。对30例小儿惊厥病人及时进行了细致观察和认真细心治疗护理,30人中没有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二、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

1、护理治疗

1抗惊厥

高热惊厥常见于1岁-3岁小儿,体温升高到39―40摄氏度之间发生率最高,―是由单纯发热诱发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预后良好,二是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不定,常在6个月以前和6岁以后发生,最初高热惊厥,发作数次后低热甚至无热也发生惊厥,在惊厥发生2周后仍为异常,可能有家族史,预后较差,转变为癫痫的可能性15%―30%。如果出现高热惊厥情况时要立即进行对症治疗护理,因为小儿过度惊厥会导致大脑损坏,在进行治疗时首选的治疗药物是安定;每次0.2mg―0.3mg/kg,安定最大剂量不超10mg.巴比妥钠是新生儿首选药,5~8mg肌注,如果小儿的惊厥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则应用安定原液1~0.3mg慢慢注入小儿体内,但注意使用这种药物每分钟不能超过1mg,如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在20min后再次注射,同时观察小儿的呼吸情况,

2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

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根据不同病因,给以相应治疗和护理,先用物理降温70%的医用酒精擦拭,冰敷大血管处,如果末梢循环不良,四肢发凉,则用温水擦浴,也可以肌注氨基比林、或者口服泰诺林、将安乃近滴入鼻中,如小儿高烧一直不退则人工冬眠疗法进行配合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8摄氏度以下

3吸氧

如果小儿高热惊厥情况严重,会引起大脑缺氧,针对病情要及时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在0.5~1.0L/min,面罩吸氧,氧流量在2-3Lmin,及时改善脑部缺氧,以免引起大脑损伤

4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

如果小儿出现高热惊厥抽搐持续2小时以上,易有脑水肿,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n水肿,就要迅速降低脑压,用20%甘露醇1g~2g/kg静滴,时间30_60分钟内滴完,同时用利尿剂,地塞米松

2、护理体会

1保证呼吸道通畅

发生高热惊厥情况时护士要马上解开小儿衣服,让小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小儿口鼻咽喉内分泌物,托起小儿上颌,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小儿舌后坠堵住气管而停止呼吸。接着将纱布放于小儿上下臼齿之间,预防小儿发生惊厥时咬伤舌。

2高热降温护理

如果小儿长时间高烧则会损伤大脑,医护人员首先要利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温水毛巾敷前额、冰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如果末梢循环不良,四肢发凉,则用温水擦浴,同时应用35%~45%酒精擦拭,起到散热作用。

3及时用药

如果小儿确诊为高热惊厥,就要对症对因进行治疗,首先建立静脉通路,及时用药,止惊、控温、吸氧、抗感染,纠正酸中毒等,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对其迅速治疗,使小儿快速恢复正常。。

4止惊

用穴位刺激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止惊的作用,但同时应用药物进行治疗,首选安定,剂量控制在0.2~0.3mg/kg,,巴比妥钠是新生儿首选药,5~8mg肌注,注意速度要慢,安定静滴速度1mg/分,以防抑制小儿的呼吸及心跳,10%水合氯醛50mg~60mg/kg.加30-50mL的生理盐水给小儿保留灌肠

5口腔护理

对高热惊厥的小儿要进行口腔护理,小儿高烧时口腔黏膜干燥,引起小儿口腔炎,医护人员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黏膜两次,口唇干燥时要涂抹油,多喝水,每次吃饭后要喂一定数量的水冲洗口腔,保持口腔卫生,注意观察口腔气味

6皮肤护理|

每天进行皮肤护理,对皮肤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受压部位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出现皮肤感染和褥疮,小儿的衣服、床单、被褥要清洁干燥柔软,平整,移动小儿时不要拖拉,预防皮肤损伤。经常用温水清洗小儿臀部皮肤,婴儿及时更换尿布,每天更换内衣,注意保暖,变换,预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小儿室内要通风、安静、保持室温24-26摄氏度,湿度65%为宜

7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记录小儿高热惊厥、发病次数,特点、时间以及小儿的呼吸、体温、脉搏、意识、瞳孔及面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提前备齐急救药品,进行抢救

8饮食方法

高热惊厥不但需要药物治疗而且也需要饮食调节,应给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宜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多喝水,不能进食的应鼻饲或静脉输入营养,可以加速小儿体内新陈代谢,有利与毒物的排泄,起到退烧作用。但注意惊厥发作,禁止饮食。

三、患儿康复出院后注意事项

如果小儿发生高热惊厥,30%的小儿会发生第二次,75%的小儿在第一次发作后一年内会出现第二次发作,90%的会在两年内发作。所以要向家长做好指导工作,,如果在院外突然出现高热惊厥,马上解开小儿衣服,同时按压小儿人中将小儿平躺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场没有压舌板可以将布缠在筷子上置于小儿上下臼齿中间,防止小儿咬伤舌头。在进行以上处理后马上送医院。,平时多进行室外活动,可以增强小儿体质,增强抵抗力,保证充足的睡眠,随天气变化添减衣服,预防小儿感冒。注意饮食,增加营养,在每年的春秋季要做好预防呼吸道感染,如小儿发生感冒及时治疗,才能有效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总而言之,小儿发生高热惊厥疾病要进行及时降温和止痉双重治疗是关键,在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查明小儿病情后及时进行护理治疗,可以缩短小儿病程,尽早的痊愈,对小儿的智力不造成任何影响。还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科学掌握不同环节,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美.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4)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4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病之一,以出生3天或早产新生儿多见,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受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常伴低体温和多器官受损的综合征,故寒冷季节多见。由于气温变化大,造成本病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给护理及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因此做好本病的护理显得至关重要。

1临床表现

有体温不升,体温≤35℃,皮肤硬肿,多呈对称性,反应差,哭声弱,拒乳,严重者可有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尿少,心率减慢等。硬肿发生的顺序为: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2护理措施

2.1复温

因患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棕色脂肪少,产热量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使体温不升,及时有效的复温是入院时的首要工作,复温必须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切忌加温过速,避免体温忽高忽低,否则体表温度上升加快,外周血管床增加,心肌功能不能适应,以致内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或肺部淤血、出血。体温不升或不稳定的患儿,每1h~2h测一次体温,并观察面色、哭声、呼吸和心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轻症可用缓慢复温法,即用棉被包裹外加热水瓶促使体温上升,持续升到35℃移到26℃暖箱内,以后每小时提高箱温1℃,视病情调至30℃~32℃,在12h~24h内使体温恢复正常。重症硬肿,体温在30℃以下者,缓慢复温效果差,多主张快速复温,可将患儿送入预热至27℃以上暖箱内,每小时升高1℃箱温,直至体温恢复,亦可配合加热输液,加温供氧等措施,待体温升至35℃控制至适中温度。

2.2给氧

患儿入院后即给低流量间歇吸氧,以改善肌肤缺氧状况,同时使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通过生物氧化逐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其所释放的能量一半是热能,可以维持体温,并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增加产热量,是体温较快恢复并保持稳定,吸氧以利于棕色脂肪分解产热,缺氧重者给予头罩吸氧4L/min~6L/min[2]。

2.3合理喂养

发生硬肿症的患儿多为早产儿,吸吮无力,能量摄入不足,提供足够能量和水分,保证供给。能吸吮者可直接哺乳,指导其喂养姿势,多给予吸乳刺激,给患儿抚触。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供给能量。喂养时,工作人员应耐心、细致,少量多次,间歇喂养,保证患儿营养、热量摄入需要,按医嘱补液、输白蛋白等,严格控制补液

2.4对呼吸的观察和护理

因新生儿合并硬肿症,其胸腔小,呼吸肌薄弱,胸廓和肺组织弹性差,呼吸功能不健全,靠隔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患儿腹部硬肿,可致呼吸困难,出现鼻翼煽动,口唇及面部发绀、三凹呈阳性,呼吸暂停等症状,应仔细观察,及时处理。患儿宜取平卧头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每次换尿布后变换姿势,以免局部受压过久,影响血液循环。定时翻身拍背,促进肺血液循环,两肺扩张,排除呼吸道和肺内内分泌物。

2.5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患儿抵抗能力差,如合并感染及危及生命,在治疗和护理中,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房间应保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消毒2次,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护士应洗手、戴口罩,严禁患感冒的医护人员和陪护进入病室,加强皮肤护理,衣着松软舒适,注意查看颈下、腹股沟、腋下、臀部等皮肤褶皱处是否发红、糜烂;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3]。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皮肤和黏膜。

2.6预防并发症

出血是硬肿症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因素,应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发生。如有出血倾向或已有出血者静脉滴入维生素K1、止血敏等,如有面色突然发紫、呼吸困难加重、肺部音增多,提示有肺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病理表现。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主要作用是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1]。本文回顾性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3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资料,应用光照疗法治疗,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儿科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者123例,其中男67例,女56例,孕周36~40周,体重2.1~4.6kg,年龄12h~30d。入院时总胆红素210.3~369.4μmol/L。主要病因:感染因素47例,围产因素38例,溶血性黄胆20例,母乳性黄疸18例。

1.2仪器和方法使用的仪器是宁波戴维医疗公司生产的双面照光新生儿黄疸治疗暖机箱,其中蓝光灯管的波长425~475nm。对123例患儿均进行光照疗法,1次/d,8h/次。同时根据患儿的病因及病情,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

2结果

123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过光照疗法和精心的护理,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均好转出院。期间未发生医患纠纷,家属对我们的护理均很满意。

3护理

3.1光疗前护理

3.1.1环境及光疗箱的准备保持环境清洁,室温25℃左右。彻底消洁与消毒光照暖箱,尤其是灯管的清洁,避免因灰尘而影响光疗效果。同时检查灯管是否正常,不亮时或超过1000h要及时更换。预热光照箱,将箱内湿化箱加水至2/3满,箱温设置30~32℃,相对湿度55%~65%[2]。

3.1.2患儿的准备注意检查患儿的皮肤,有无破损,有无硬肿,有无红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无损;剪短患儿的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必要时给予患儿带上婴儿棉质手套和小袜;为患儿戴上黑色眼罩防止视网膜损伤;用尿布遮盖会或阴囊防止生殖器受损。常规检测患儿的体温,喂饱后入箱光照治疗。

3.2光疗期间的护理

3.2.1患儿生命体征的护理将患儿裸放在光疗箱中能获得最佳光照的箱内中央位置,并记录进箱时间。每小时检测箱温、婴儿体温并记录,根据病情、体温情况随时调节箱温,控制婴儿温度36~37℃[1],如体温超过37.8℃或低于35℃,则应停止光疗[2],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定时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大小便颜色及性状,皮肤有无发红、皮疹,有无烦躁,嗜睡,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惊厥,吸吮力,哭声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2.2喂养护理由光照管散热,使箱内温度升高,尤其是夏天,婴儿易出汗,哭闹,婴儿的失水就会增加,及时补充水分,防止高钠、脱水现象加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热量摄入不足,可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而使胆红素浓度增高,加速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和发展[3]。因此,合理喂养,供给热量很重要。每2小时喂一次,喂奶时注意保暖。喂奶后让患儿取侧卧位防止发生溢乳和窒息。

3.2.3婴儿心理护理婴儿全身,孤独的躺在光疗箱内,会没有安全感,就会哭闹不止。护理人员要给予适当温和的触摸,亲切的微笑和语言,让婴儿感受到亲人的,有安全感,使其安静下来。定时更换尿布,防止红臀的发生。

3.3光疗后护理

3.3.1患儿的护理检查患儿的皮肤有无破损,黄疸有无消退,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让患儿穿上已经预热的衣服,并注意保暖,防止患儿受凉,引发并发症。记录光疗起始及停止时间。

3.3.2光疗箱的护理关闭电源,清除湿化箱剩余水。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将光疗箱放置干燥、通风处,专人看管维护,随时备用。

4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光照疗法及换血治疗。其中光照疗法是最简单、最经济实惠易行的方法,患儿痛苦小,且能有效的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在光照疗法中,护理人员密切注意患儿变化,保持患儿的体温,满足患儿的需要,合理喂养,及时补充水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提高光照疗法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100.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6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0-0128-03

小儿肺炎是由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起病较急,且同时可伴发其他系统疾病而使病情加重、病死率较高。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四季均易发作,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生较多。小儿肺炎若治疗不彻底,容易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儿的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发热。本文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住的130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76例,女54例;年龄1~14岁,平均(7.5±3.5)岁。所有患儿均因咳嗽、气促发热就诊。肺部?音患儿86例。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10)×109/L19例,>10×109/L111例。经X线胸片检查,123例患儿显示双肺可见肺纹理增粗或有不同程度的斑片状阴影。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130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对65例小儿肺炎患儿进行护理干预。常规护理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2.1.1保持小儿肺炎患儿呼吸道畅通常规护理过程中应对小儿肺炎患儿进行呼吸护理干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护理人员必须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护理人员对患儿应该勤拍背、勤吸痰、勤定时或不定时进行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持续吸氧,指导患儿以半卧位姿势或抬高床头进行氧气吸入,尽量避免患儿哭闹,尽量减少患儿氧的消耗。

1.2.1.2建立小儿肺炎患儿静脉通道护理人员应当迅速建立患儿静脉通道,以确保抗炎、急救药品及时输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应当按照静脉输液的选择原则,选择患儿充盈度较好、直、易于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扎针次数,以避免患儿哭闹,造成病情加重。对于呼吸衰竭严重的小儿肺炎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要控制输入液体的量和速度[2]。护理人员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儿是否有不适和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向值班临床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1.2.1.3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通畅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小儿肺炎患儿病房内空气清新,保证室内的通风。保证病房内温度维持在20℃左右,湿度6%左右,防止温度过低造成小儿肺炎患儿感冒,导致病情加重,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影响患儿痰液的咳出。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天气和气温变化指导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增减衣被,防止患儿过热出汗或者过冷着凉。

1.2.2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综合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给予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如下。

1.2.2.1规范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强调对患儿的营养护理,加强患儿的营养有助于增强小儿肺炎患儿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对于防止病情恶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小儿肺炎患儿的发病原因很多是因为患儿的饮食习惯不当造成的,喜好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患儿容易导致宿食积滞而产生内热,造成痰热壅盛,遇到风寒容易导致肺气不宣,诱发肺炎。因此患儿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儿家属给予患儿清淡的饮食,防止患儿过多食用甜食或者油腻食品,每天适当食用蔬菜、水果,保证患儿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帮助其更好地恢复。

1.2.2.2心理护理干预小儿肺炎患者入院后往往会出现恐惧心理,通常会抗拒吃药和打针,患儿家属也易出现紧张及焦虑的心理。对此,护理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鼓励患儿勇敢面对疾病,利用亲切、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消除患儿心理上的恐惧。

1.2.2.3用药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用药的静脉滴注过程中,应把握好合适的输液速度,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造成一定的刺激或产生静脉炎[4]。在患儿用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药品知识讲解,告知用药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5-6]。

1.2.2.4发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叮嘱发热患儿多喝水,若患儿体温高于39℃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值班医生汇报,并遵循医嘱,选择合适的退热药。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5d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以及体征明显减轻,7d内主要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治疗3~5d后,患儿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7d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无效:治疗3~5d后,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好转,或者症状和体征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为70.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n=65)41(63.08)21(32.30)3(4.62)62(95.38)

对照组(n=65)27(41.54)19(29.23)19(29.23)46(70.77)

3讨论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7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078-02

新生儿硬肿症(scleredem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水肿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早产儿发病率高。我院儿科2007年1~12月共收治新生儿硬肿症患儿76例,通过对该病患儿的细致观察、护理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76例患儿中,男59例,女17例,早产儿34例,足月儿42例。生后3d内发病42例,占55%,其中,早产儿27例,足月儿15例;4~7d发病28例,占37%,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23例;1周后发病6例,占8%,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2例。76例患儿中,75例患儿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痊愈出院,1例为患重度硬肿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出血的早产儿,经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达99%。

2护理

2.1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

观察患儿一般状态,细致察看皮肤颜色、皮下脂肪硬肿的程度及范围变化,注意体温、呼吸、心率等改变;每2~3小时测体温1次。对体温不升者,采用有效的保暖措施,使体温维持在36.5~37.0℃;对重度硬肿症患儿注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其他部位的出血倾向,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DiC。若有咯血、呕血、便血,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做好输血准备。

2.2复温

必须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切忌加温过速,病情较轻者可用温暖棉被包裹后,置于24~26℃室温中,旁置热水袋(水温50~60℃),使其缓慢复温。重症者先放在26~28℃室温中,1h后连同包被置于27~28℃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逐渐调节至30~34℃,使皮肤温度达到36℃左右,在此期间每1~2小时测体温1次。本组均采用逐渐复温的原则,未出现因温箱温度骤升骤降而诱发或加重的肺出血。

2.3防止局部受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患儿取头侧平卧位,每次换尿布的同时更换卧位姿势,并轻轻按摩受压部位,以免因受压过久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1]。

2.4给氧

对缺氧者首先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再根据缺氧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鼻导管、面罩、头罩、机械通气)给氧,以利于纠正缺氧及由此引发的代谢性酸中毒。

2.5防治感染

硬肿症患儿或因感染所致,或易并发严重感染而影响预后,故应做好消毒隔离,并将感染与非感染患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做好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定期用紫外线、消毒溶液消毒暖箱、病床、病房、用物、病房等。工作人员进婴儿室前戴好口罩、帽子,穿清洁工作鞋及隔离衣,并要洗手[2]。婴儿的衣服、尿布应清洁、柔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擦洗臀部时用纱布或者软毛巾,防止皮肤损伤而引起感染。经常更换,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感染的发生。

2.6补液

根据每天液体总量,严格按医嘱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的性能先后输入,建立输液记录单,正确记录补液速度及用量,防止由于输液过快而引起的心力衰竭和诱发肺出血。

2.7密切观察小便排泄情况

如果发现少尿或者无尿,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正确应用利尿药物并准确记录尿量及次数。

2.8合理喂养

供给充足热量以维持新陈代谢的需要。能吸吮者给予母乳及牛乳喂养,不能吸吮者可给予鼻饲,鼻饲时可从小量开始,每次5ml,每2小时鼻饲1次,在下一次鼻饲前可用注射器先抽吸胃内容物,如胃内残余量大于上次鼻饲的1/3时,可推迟鼻饲时间或减少鼻饲量,鼻饲后胃管末端不返折,保持开放以避免胃内压力过高,引起呕吐,造成窒息。

2.9维生素e外用行局部按摩

维生素e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消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作用[3],外用维生素e按摩还能通过物理作用提高局部温度,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硬肿与水肿。维生素e为油剂,外用可防止按摩时对新生儿皮肤的损伤[4]。对所有患儿每天进行2次婴儿按摩,每次15min。其治疗时间短,既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又为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在所有病例中无一例发生皮肤破溃和感染,也无其他副作用。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疗效显著。

2.10健康指导

向家长讲解疾病的严重性,介绍新生儿硬肿症的相关知识,注意保暖及合理喂养,积极预防,降低发病率或使硬肿控制在较小范围,提高治愈率[5]。

3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又称新生儿硬皮症或皮下脂肪硬化症,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以出生后早期和早产新生儿多见。本组76例中,生后3d内发病42例,占55%;1周内发病70例,占91%;1周后发病6例,占8%,说明本病在新生儿生后不久和早产儿中发病率高。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含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较多,再加上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及代谢功能发育不全,皮肤表面积相对较大,血流丰富,易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尤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更为明显,以棕色脂肪组织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战等物理产热方式,在低温条件下,皮下脂肪堆积部位易于凝固发生硬肿。本病还与感染有关,如患败血症、肺炎的患儿易并发硬肿症。临床表现突出的为“三不”症状:即不哭、不吃、体温不升。皮下脂肪变硬起始于下肢外侧、臀部、面颊、肩部、胸腹部等部位,严重者波及全身,硬似板状,可因DiC、肺出血而死亡[6]。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适宜的产房和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不低于24℃);新生婴儿应立即拭干羊水,注意保暖和用温热毛毯包裹;加强母乳喂养,补充热量;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应有合适的保暖措施;预防早产、感染、窒息等新生儿高危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7]。

本组均采用逐渐复温的原则,切忌温箱温度骤升骤降而诱发或加重肺出血。

本组76例患儿均经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及合理治疗,除1例患重度硬肿的早产儿因合并DiC、肺出血救治无效死亡外,其余75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达99%。说明加强新生儿护理是预防硬肿症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瑞杰.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3):29-30.

[2]郭郁莲,周秀吟.肝素治疗新生儿重度硬肿症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2):1299-1300.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0-691.

[4]丁敏.维生素e外涂治疗新生儿输液渗漏[J].护理学杂志,2007,12(22-23):70.

[5]林爱宝,王明娥.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与康复,2005,4(6):171-172.

[6]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78-982.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8

发热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症。不同原因引起发热的程度、发热的类型不同,而且在小儿不同年龄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热表现及伴随的症状,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避免滥用退热药,要正确的认识、护理、宣教和指导,现将其机理和护理介绍如下。

1发热

1.1发热的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腋下温度超过37℃、口腔温度超过37.5℃或肛温38℃以上,一昼夜温度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正常小儿体温(肛温)波动在36.9℃~37.5℃,腋下温度36.0~37.0℃,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略有差异,故轻度增高并非全部有病理意义。

1.2小儿体温的调节特点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成熟,尤其在新生儿时期,且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较薄,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所以体温容易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即指能维持正常的体核温度(也称体温,是指身体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和皮肤温度(也称体壳温度,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一般而言,新生儿的中性温度较成人高,成人为25.0℃~30.0℃,新生儿出生时为33.0℃~35.0℃,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中性温度时,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通过调节增加或皮肤散热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高于调节极限,则体温升高。

1.3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大类,即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行因素,小儿发热以前者多见。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外致热原)的侵袭,或体内某些物质(内致热原)释放增加,产生发热效应,体温调节中枢将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心跳加快、骨骼肌收缩等,使产热增加;末端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等,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发热的护理

2.1退热的指征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御机能之一,所以并非对所有的发热都给以降温,只有在高热对机体可能有不良影响时才给降温处置。一般小儿感染性疾病,建议肛温在38.5℃以上,可采取物理降温的措施,肛温在39.0℃以上给予退热药。

2.2退热的方法一般退热的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2.2.1物理降温局部疗法―冰袋降温法:用冰箱制取冰块,除去棱角,放入塑料袋,加入适量的水,用毛巾包好,放在患儿前额、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处,每10min观察皮肤颜色并及时换位,以免冻伤。这种方法降温效果好,因这些部位有大血管,可更快收到降温的效果。全身疗法―温水浴:即用32~36℃的温水擦浴或浸浴。擦浴是用温水擦洗或按摩小儿的全身皮肤,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散热增加,并清洁或扩张汗腺口,以利于排汗,从而迅速有效地降温,每次温水浴5~10min为宜。酒精浴:用浓度为25%~35%的酒精擦涂,用手帕蘸取配好的酒精溶液,先从小儿一侧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沿手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腋下擦至掌心,对侧治疗方法相同。下肢可从小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再从腹股沟擦至足心。擦腋窝、腹股沟、足心、掌心时要用力,反复来回几次。酒精可使体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迅速降温。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受冷皮肤的变化,动作要轻、快,避免擦伤)有效(30min测量体温,并记录)、舒适(小儿自动,避免强行牵拉)的原则。另外,小儿患急性传染性疾病,如小儿麻疹高热时,应慎用退热药,忌用酒精浴、冷敷,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冷盐水灌肠,适于年长儿。

2.2.2药物降温现在小儿的口服药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口感香甜,所以要很好的管理,以免误服和多服。小儿退热药的剂型有糖浆、片剂、栓剂、针剂,不同退热药的适应年龄、剂量、剂型、使用间隔时间和给药途径均不同,必须按规定用药,如泰诺林退热剂适用于1~3岁的小儿,美林退热剂使用于2岁以上的小儿,使用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h,退热栓剂不应口服,婴儿高热多采取物理降温及多饮等措施,而不过早、过多的用退热药。小儿用乙醇氨基酚退热,剂量不可过大,小儿发热最好不用针剂(安痛定)退热,尤琪是婴幼儿。禁止用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在儿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退热药应用不规范的现象,急于降温,频繁换药以至用淘汰的退热药,导致体温不升,粒细胞下降,虚脱等不良反应。

2.2.3特殊情况发热过高还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害。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3岁阶段有发生高热惊厥的危险。针对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应提早用退热药,以防惊厥再度发生。

2.3发热的支持护理

2.3.1一般护理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的温、湿度(18℃~22℃、湿度55℃~60℃左右),空气新鲜,环境安静。

2.3.2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给高热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多餐,每日6~7次为宜,多饮水或果汁水,不能饮水者可静脉输液,有利于降温和排除体内的毒素。

2.3.3密切观察病情发热时定时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4h测量一次体温,特殊高热惊厥和超高热的患儿须1~2h测量一次。出汗时,应更换干衣服,避免捂汗、虚脱。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指征和一般神经状态,有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置。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9

关键词:综合保温措施;婴幼儿;低体温;护理

婴幼儿具有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等特点,并且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快,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腹腔脏器的大量暴露及冲洗散热增加,更容易导致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10例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88.7d,平均(44.5±3.0)d,术前体温正常,体温36.90-37.61℃,平均(37.12±0.41)℃,所有患儿均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护理

1.2.1.1环境温度管理一般临床上将21℃作为手术室的临界环境温度,只有保证手术室内温度高于21℃才能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婴幼儿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3]。因此,在术前我们应保持手术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消毒皮肤铺巾时,稍调高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到24℃~26℃,新生儿及早产儿宜将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1.2.1.2手术床准备在婴幼儿进入手术室前应对手术床加温,给患儿手术全程提供温暖的环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循环水毯,即在患儿入室前在手术床上放置循环水毯,温度在35~38℃范围内,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部分基层医院使用电热毯加热,为了安全起见,须在冲洗腹腔前关闭电热毯电源。

1.2.2术中护理

1.2.2.1呼吸器加温:行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用空气进行通气时,可通过呼吸道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4],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热化气体,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1.2.2.2液体、库血液加温输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U4℃库存血,会导致患者中心温度约降低0.25℃[5],因此,对于手术中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都应加温预热到37℃~38℃。

1.2.2.3患儿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其他部位都应做保温措施,如用单层敷料遮盖或用手术薄膜包裹;手术进腹后除了尽量避免脏器的暴露,还要用温盐水巾将脏器覆盖,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进行腹腔冲洗时,冲洗液要采用恒温箱加热保证温度控制在60℃,再进行冲洗,患儿切口消毒时使用加温的消毒液,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随时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手术完毕后,马上将被腹腔冲洗液、血液、患儿排出物等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撤除,并用辐射加热过的被褥保温,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将其室温调节至合适温度,加热保温毯,护送时将患儿置于温热的被子中,新生儿则需用温度为37℃的暖箱护送[7],同时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在预防低体温的同时应防止患儿发生体温过高。

2结果

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3护理体会

由于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之其相对较弱的温度调节能力,导致患儿容易出现术中的低体温,特别是开展腹部一些复杂的手术时,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熟悉婴幼儿体温过低的影响因素,提高防范意识。本文通过给予婴幼儿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床准备、呼吸器加温、体、库血液加温输入、术中冲洗液加热、脏器保温、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术后护理等全方位保温措施来预防患儿腹部手术发生低体温,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参考文献:

[1]谢小玲,祝妍华,黄小珊.术中低体温对婴幼儿患者腹部手术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11(8):805-806.

[2]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76-3378.

[3]钱文静,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家庭护士,2007,5(4C):55.

[4]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J].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5]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新生儿发热护理篇10

新生儿窒息是儿科常见病,现将我院新生儿病房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6例窒息新生儿的抢救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出生体重<1500g2例,1501~2000g7例,2001~2500g11例,>2500g16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15例,其中双胎6例,生后1minapgar评分:轻至中度窒息(apgar4~7分)28例,重度窒息(apgar<3分)8例。其中剖宫产10例,自然分娩26例。脐带绕颈20例。

2抢救措施

所有病例由产科转入我病区后,均给予密切监护,so2<80%者给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置暖箱保温,保持中性温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部分应用扩血管及升压药以改善微循环,根据血气情况给予碳酸氢钠治疗,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除2例早产儿合并ards在入院24h内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家属放弃治疗外,余均治愈出院。

3护理要点

3.1保暖出生后立即采取保暖措施,置于红外线抢救床上,用预先温热的毛巾擦干全身,以免大量散热。因为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嫩,血管较多,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易发生低体温,必要时可戴绒布帽或用松绒毛巾包裹。

3.2呼吸道管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预后。新生儿应放置在远红外线的加热器下,呈轻度垂头仰卧位,颈稍伸展,肩下垫卷筒毛巾以维持。接着以球形吸痰管或连接吸引器于口腔,然后再鼻腔吸引。生后1min内,应避免强有力的气道深部吸引,因可刺激迷走神经而致反射性心动过缓[1]。如新生儿哭声较弱,可摩擦背部或轻弹足底,大多数情况下,可致大声啼哭及有规律的呼吸。

3.3吸氧在保证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应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浓度,注意保持给氧通畅和湿化温度,提高氧疗效果,以免高浓度氧气吸入造成未成熟儿晶状体纤维增生[2]、婴儿支气管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湿化温度一般调节到入口温度32℃~34℃为佳。

3.4病情监测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呼吸、心率、体温、面色、血压并详细记录。对危重患儿应用多功能监护仪进行持续的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使用时应根据病情调节心率报警限,常规为病人平均心率的±20次/min,调节呼吸报警上下限。新生儿呼吸功能差,注意调节呼吸暂停时间,一般为15s或20s。新生儿胎脂较多,注意清洁监测局部皮肤,电极板位置粘贴合适、及时更换。若心率<100次/min或>160次/min,呼吸>60次/min,呼吸暂停>15s,体温<36℃,血氧饱和度<85%,应立即通知医生。

3.5给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常用的抢救药物有肾上腺素、扩容剂(全血、5%白蛋白、生理盐水、乳酸盐液、碳酸氢钠、纳洛酮)等,防止在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为了方便抢救病人,可用微泵输入。

3.6喂养轻度窒息者喂养后抬高头部,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引起窒息。中度窒息恢复不佳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胃管喂养要注意胃管的清洁,喂奶前要洗净胃管内的残渣,推注完奶量后,再注入少量的温开水,保持胃管内的清洁通畅,并妥善固定。胃管24h更换1次,对胃管不能耐受者行胃肠道外营养,遵医嘱补足液体量及热卡,可用输液泵维持总液量。

3.7静脉输液护理可采用静脉留置针,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做好每次的冲管和封管工作,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如发现固定胶布污染应及时更换。定期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液体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4体会

新生儿窒息[3]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窒息或娩出过程中引起新生儿的呼吸障碍。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围生期新生儿死亡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活产婴儿的5%~10%。新生儿窒息及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占新生儿总死亡数的20%~30%。笔者认为,应大力宣传医学知识,增强群众的医学意识,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1)加强孕期保健,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加强产前和产程的监护,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2)孕妇自我监护也应加强,如自数胎动,及时发现其变化等,如有宫内窘迫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则康.中华新生儿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