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8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058-01

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全称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用于分析地理空间信息的系统。它首先采集地球表层和内部空间的相关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显示和存储,其中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图像数据、空间信息数据、遥感数据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分析和解决特定地理区域中的现象和问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其对制图综合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图综合成为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接下来本文将从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基本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

1.1地图的比例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严重影响着制图综合质量的好坏。在一幅相同大小的地图内,当比例尺较小时,同一块区域的面积会减小,同时这块区域内能够标记的物体数量和地图符号也会减少。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比例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保存矢量化的地图数据,然而受到计算机内存容量的限制,数据库的容量不可能非常大,因此实际中不得不考虑地图的比例问题。

1.2地图的显示效果

好的显示效果除了能够让用户清晰明白的看懂地图外,还应该满足制图规范的规定,保证地图内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合理,地图符号简单易懂。当将一个三维的立体事物反映在地图的平面上时,就需要考虑图层的设置问题,只有图层设置好了,图中才能反映出物体之间的正确位置关系,比如:行人位于高楼之下、船舶位于桥梁之下等,如果没有设置好图层关系,就会出现不正确的情况,导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颠倒,因此在地图中出现物体互相覆盖的情况时,图层的设置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3地域的特征

地域的特征是指该地域的地理特征,地球上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比如: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同时地球上不同区域还具有不同的文化、经济水平,因此,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要选择最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抛弃那些不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在选择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时,要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使地图反映出的地理特征简单易懂。比如:在人口稀少的区域,比较小的乡镇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应该选取该特征作为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而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小乡镇是不重要的,应该抛弃。

2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基本过程

一般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的基本过程大致包含四个步骤: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精简、对突出的地理特征进行强调、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符号标记。

2.1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到地理信息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分类既包含合并也包含拆分。比如:把集中在地面凹陷区域的水流合并为河流,但又把河流分为季节性河段和常流河段,前者是合并的过程,后者是拆分的过程。通常分类依靠两种依据,一种是根据地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比如:山川、高速公路、森林等,一种是根据地物的数量特征进行分类,比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2.2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精简

通常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含有大量的冗余数据,需要进行精化,删除重复以及不重要的数据。根据比例尺的不同,需要对地理信息的内容进行取舍,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出该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地理信息,抛弃那些与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无关的某些内容,特别是当比例尺比较小的时候,需要删除大量的细节,只选取区域的全局特征,从而使地图清晰明了。

对地理信息的内容进行取舍主要表现在于:选取主要的类别以及主要的类别中的重要地物、舍弃次要的类别以及选取的类别中的次要地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要和次要随着地域和比例尺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地理特征的选取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从大范围到

范围,先从大范围入手,再从小范围入手;②从大数量到小数量,例如高度、面积、长度等等;③从主要到次要,这需要根据地域和比例尺的不同而调整。

2.3对突出的地理特征进行强调

在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对采集到的地理信息特征进行主次分类,突出最能反映该区域的特征的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综合不是对原始地域的重绘,而是制作出与原始地域相匹配的新地图,使用户能够从地图上获得该区域的重要信息。

2.4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符号标记

在对地理信息特征进行以上步骤之后,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记,选择的符号必须与地理信息特征相匹配。地图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符号体现出来的,地图符号能够反映出地物的位置、特征等重要的信息,制图综合的过程就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符号化的过程。通常地图符号分为三大类:点状符号、线状符号还有面状符号。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计算性能和存储容量的不断提高,地图制图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逐步从研究型阶段转向应用型阶段,为政府部门、商业公司和军事部门提供服务。如今,地图制图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论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已很成熟。其中软件产品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专用的绘图系统,针对不同领域的绘图需求来开发和优化不同的绘图功能,并且在某些领域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图形绘制的智能化;另一类是地理制图系统,地理制图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制图系统更加智能化,制作出图像更加清晰准确。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受计算机性能的限制,图形的显示速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军事领域需要实时显示的场合,另外,地图图像的分辨率以及高分辨率图像的存储都需要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如何对其进行压缩也有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时会省.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制图综合研究[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

[2]孙艳军,张二林.地理信息系统中制图综合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7(20).

[3]马照亭,孙伟,殷勇,李成名.城市3维地理信息系统中场景的制图输出技术[j].测绘通报,2007,09(9).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应用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能提供的功能

1.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传统科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科学,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又是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需要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为地理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处理自然界特定空间内各种地理现象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是地理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包括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同一的平台内综合处理这些信息,这是地理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信息系统的重要一点,并且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和广泛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生产各种地图,它通过图表、文字、色彩等信息形象的表现出来,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制图功能,完全可以代替传统制图和一般意义上的机助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分析功能,从而使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机助制图系统,也正是空间分析功能赋予地理信息系统以强大的生命力。空间模拟地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依据系统应用模型,快速模拟自然过程的演变和过程,取得地理预测和实验的结果。

在各行各业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选择优化方案,避免不合理的决策,并且解决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有关的实际应用课题,在经济社会中有助于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性还具有以下独特特性:①空间分布性。它具有先定位后定性以及在区域上的分布特点,属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②数据量大。因为它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还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数据量很大。③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载体的多样性,除物体的物质和能量本身外,还通过文字、数字、影像、符号、磁带、光盘等等来描述地理实体。

2.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功能。

(1)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对地理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并且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维护。最为重要的是地理信息可以快速准确的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查询和检索,进而提供给决策者所需要的各种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现代化的信息管理。

(2)输出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应用到地形图的绘制中,这是地理信息的输出功能赋予系统的一种能力。可以说绘制地形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起源,这样便能够理解为何该系统具备这一功能。而该功能的最终目标是为建立地形图数据库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与手工制图相比地理信息的产出效率要比其高出数倍以上。

(3)遥感图像处理。遥感数据可以说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现阶段大部分地理信息系统都具备图像处理功能,并且这部分功能常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子模块存在,利用自动影像匹配等技术可完成相关处理工作。

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从地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特征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中不难看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广阔,表现在网络化、标准化、数据商业化、系统的专门化、企业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对自然与人类应用非常广泛的系统工具,它的博才取胜和运筹帷幄的优势,使它成为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各行各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本工具。它的应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处理用户的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用户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且在测绘与地图制图、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灾情监测、环境保护、国防、宏观决策支持等一百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下面结合例子来论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分析评价与模拟预测中的应用,它不仅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而且通过世界模拟,得到综合评价,并且用这些数据以命令、函数和分析模拟程序对未来结果作出定量的和趋势预测,对比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以及产生的后果,做出最优决策,避免和预防灾难发生。例如,通过对大兴安岭火灾的研究、普查和分析,应用系统对十几万个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气温、风速、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植被生长情况、积雪覆盖程度,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且建立微机系统多因子的综合指标来预防灾情发生。

三、地理测绘系统在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1.数据的采集。

在数据收集时,传统做法是通过聚酷薄膜地图上或者纸上现有的数据,经过扫描或者数字化来产生数字数据。现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借助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得到相应的位置坐标,然后直接输入到地理信息中进行相应的处理,也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

2.数据处理。

地理数据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属性特征(非定位数据)、空间特征(地位数据)和时间特征(时间尺度)。在测绘中,涉及到的主要设施有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据和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又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属性数据如城市道路的名称、交叉口的形状等,主观属性数据如城市道路与交叉口的交通量等。地理特征的专题属性信息可以直接存储于Fat表中,也可以存储在其他数据表中,后者通过对象标志码与Fat产生联系。从空间信息检索专题属性信息,或从专题属性信息检索空间信息的实现就依赖干地理信息系统所建立起来的次种联系。

3.数据管理。

在测绘中,主要涉及到用点来表示的实物信息有城市道路路段上的桥、城市道路交叉口等;主要涉及到用线来表示的实物信息有城市道路中线、城市道路边线、通讯线的走向等;主要涉及到用面来表示问候的实物信息有道路周边的建筑物(比如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公园等)。可以把上述所有关于点、线、多边形相关的实物合理地分层组织如下:首先建立一个地理数据库,在地理数据库中建立测绘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类有城市道路中线、城市道路交叉口、桥、城市道路周边建筑物等;同样在相同的地理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管线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类有路边线、电力设备、电力线、通讯线等。

4.数据显示。

一般来说,地图特征的图形表达有以下几种方式:单一的符号、单一值地图、用类似于人口的字段属性来表达数量(颜色分级、符号分级和密集度分级)、相关多种属性的表达。用单一的符号展示数据于地图可以从图形上得知特征分布的密集程度,从而可以清晰地表达出分布情况。在测绘中,可以用点表示城市不同区的居民居住情况,这样就可以用点的密集程度来直观表达居民居住的分布密集程度;同样,道路可以用线的特征来表示在区域内道路网密集程度。对于上述每个区的居民密集程度的表示,也可以先统计每个区的居民人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每个区的居民居住情况,并且还可以用符号本身的大小来表示居民分布情况。同样的,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以通过交通量的统计之后,依据交通量的范围分类对城市道路进行等级颜色分类。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粗略认识及在测绘中应用的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工具,并且深入到各个领域,相信它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将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莫梅,彭万钦.浅析在测绘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3

【关键词】故障排除;特征信息;信息融合

【abstract】intheconstructionprocessengineeringmachineryfailuresituationisvaried,includingasinglecauseoffailuresituation,butmoreiscommonfunctioncausedbymanyfactors.infaultperformanceisoftenformofcoexistencecharacteristics.Sointhetroubleshootingprocessperformanceofthefusionfaultcharacteristicinformationmaycausethefailureoftheorderoftheprimaryandsecondaryfactorshaveeachanalysis,isitpossibletoquicklyandaccuratelyremovethefaults.

【keywords】troubleshooting;thecharacteristicinformation;informationfusion

中图分类号:S4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故障诊断中我们将症状本身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原因所附带的特有信息叫做特征信息。尽管不同的原因可能产生相同的特征信息,但依然可以采取多种特征信息融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有效的排除故障。例如,液压系统出现爬行,其可能原因有油内混入空气,液压泵磨损,溢流阀调不起压力及负载导轨阻力不均等。这一故障的不同原因所带来的异常现象及判断如下:①有爬行现象,且油箱内油面气泡增多,可以为故障原因是油内混入空气;②有爬行现象,且溢流阀溢流量增大,压力又调不高,可认为是溢流阀故障引起爬行;③有爬行现象,且有液压缸导轨上可观察到异常摩擦痕迹,可认为是导轨阻力不均引起爬行。此例中若单从系统爬行这一单一的特征信息出发很难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真正原因,但如果结合油液性质、溢流阀流量和系统压力等特征信息便可准确判断系统故障的真正原因,进而快速排除故障。

工程机械故障排除中的多种特征信息主要包括系统压力、流量、振动、噪声、元部件运动参数和油液性质等信息。在全面收集故障特征信息的前提下,为了有效节约时间及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按照一定的主次顺序分析各种故障特征信息。例如,从目前统计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及其主要元件的故障现象中可看出,液压系统主要故障是机器零部件由于磨损引起泄漏,进而失效。其中磨损的主要原因是液压系统当中杂质所致,即污染磨损。由此可见,针对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应先从油液性质所包含的特征信息着手再结合其他信息进行故障排除。下面浅谈几种工程机械故障排除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特征信息及相关故障诊断方法。

一、整机的主要运行参数

工程机械整机的主要运行参数包括发动机转速,液压系统压力、流量,主要元件的运动速度、振动和噪声等。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对各种参数信号进行在线实时检测(包含滤波、放大等信号调理及a/D转换等过程),包括对单一元件(通常是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参数和整个系统特征参数的检测[1]。它是整个故障检诊断和排除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实时、准确地获得各参数的真实信号,因此在传感器设计、选择、安装上要做大量的工作。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二、主要元件的工作状态

工程机械主要由发动机、底盘、工作装置、液压系统及电子控制系统组成。因此发动机等主要工作元件的工作状态参数可以直接反映整机的运行状态及部分故障特征。将发动机功率、扭矩与发动机曲轴转速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线表示即为发动机特性曲线。在实际工况下,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实时转速、有效功率、扭矩等特征信息进行检测并与发动机厂家所提供的外特性曲线和部分负荷特性曲线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故障的可能性或故障发生的原因。同样对于液压系统中液压阀的流量―压力特性曲线等特性曲线也包含了液压系统的多种特征信息,通过与实时压力、流量进行对比亦可得出信息故障的某些信息。

三、油液的理化性质与污染度

现代工程机械大多是由液压系统驱动的,而工程机械的作业环境一般会存在高污染、理化性质不稳定及强酸强碱环境等情况,因此必然导致液压系统的故障高发性。而作为液压系统的工作介质,液压油的特征信息显得格外重要。以下即为目前比较关注的油液的两种特征信息。

1、油液的理化性质

整机的运行状态改变及系统振动情况变化将直接导致系统发热量的改变,而系统液压油的温度变化将直接反应状态改变的剧烈程度;液压元件各相对运动部分的材料不同,液压油中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反映了液压系统中磨损及密封状态;液压油的粘度、酸碱值等理化指标的改变也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征兆之一[2]。因此可根据经验或专家知识,建立基于液压油温度变化及其理化性质变化与液压系统及其元件状态参数间的关系库,运用专家推理机制,预测和判定系统的故障。这里的关键特征信息是是油液的理化性质,通过对油液的化学成分及性能的准确测定,并对油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来确定故障发生的主要可能原因。目前多采用光谱分析法进行油液的性质分析,如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入射光谱法。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对油液的有关参数及金属含量进行细致的分析,监测周期长,不适合液压系统故障的在线检测,但在重要液压系统的准确可靠故障诊断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油液污染度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液压系统的故障大约有70%是由于油液污染引起的[3],且固体颗粒物是液压和系统中最普遍、危害作用最大的污染物。通过检测油液中的油液颗粒含量,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延长系统的寿命,而且还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油液污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油液内含有的某一尺寸及以上的固体颗粒污染物的数量等级。目前基于油液分析故障诊断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方法是:根据经验或专家知识,建立基于油液颗粒污染度与液压系统及其元件状态参数间的关系库,运用专家推理机制,预测和判定系统的故障,此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油液颗粒污染度的准确检测。另外,针对油液污染度,国际上制定了专门的油液颗粒污染度标准。油液颗粒污染度检测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实验室取样分析检测――便携式检测仪检测――在线检测仪检测的过程。

综上所述,目前工程机械的故障发生时所表现的特征信息丰富多样,但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故障的真正原因并排除故障,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建立一定的特征信息库,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特征信息,并结合先进的数学方法与测试工具,从典型特征信息出发融合故障发生时的多种特征信息,找出故障的真正原因并予以排除。

参考文献:

[1]胡方伟.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7):73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4

关键词:语言表征母语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就是指第二语言的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好母语以后在课堂上、课堂外重视对另外的一门甚至两门甚至多门语言加强学习和掌握。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从西方开始拓展起来,二语学习研究的热点已经从最开始的二语教学逐渐转变为探讨二语的知识的大脑特征的系统和语言学习的机制等。伴随着科学研究规模的逐渐扩大,二语学习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门交叉的、多学科融合的、具有高度的知识完备系统的和研究方法的独立的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来讲,以二语习得的研究为参照,研究者多按照社会科学、心理科学、语言科学等众多的研究角度研究二语习得的语言学习过程,主要目的是弄清楚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语言后如何更好地学习语言,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表征,重视掌握英语学习者学语语言的详细过程,以及英语对二语学习的重要影响。

表征是指信息或者知识在心理活动中充分的表现和记载的行为方式。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在有机体对外界的众多信息进行科学加工的过程中,要重视输入、编码、转换和存储、信息提取等工作,重视信息按照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加以详细的展现。比如就现实表征来说,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按照客观的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详细展现,值得重视的是,现实的表征和自在的客观世界的表征不一样,现实的表征是人们的客观存在的前提,服务于认知主体的人,当认知的主体将自己投身客观现实世界当中的时候,说话的瞬间就集中体现在要认真确定过去和未来,要让客观的世界有对过去和未来的理解和概念。让认知者确定按照自身为中心确定好三维空间关系以后,就要重视在现实世界中形成按照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方位和格局的形成。

心理语言学重视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研究,重视表征的理解,习得的过程和加工的过程三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习得研究和加工过程的研究都和语言表征研究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缺少语言表征的研究,任何二语习得的研究过程都是不完备的。关于二语习得的过程,要重视对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把握,重视形成研究的理论分析,重视研究人员根据英语学习者的不同学习类型和学习情况,根据语言的错误推断母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而更加加深假设母语学习对二语语言学习存在着的记忆和储存的关系。因此,近年以来,虽然二语学习已经成为了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课程,但是二语语言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语言特征都在引发人们的普遍重视和足够的理解。因此,对于二语语言学习者来说,二语的语言知识是怎样存储在记忆当中的呢?心理上又存在着哪些明显的特征呢?又是怎样通过语言的表征详细地展现这些特征的呢?

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表征重视以表征为单位概念的词语,重视按照表征为复杂概念的词组和句子,说话的人要通过语言的表征表达心理的表征,也就是按照人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内化,同时重视语言表征积极激活了人们在听话系统中形成的心理表征的系统,说话人经过语言能充分展示对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在没有明确先行词语的过程中,也不能形成对听话人的理解。因此,二语习得者在语言表征上与心理表征存在着共同联系和区别。

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人们所习得的语言是由形式和语言含义两个方面所组成的,共同存在于语言的记忆里,也重视着表征的形成。因此,语言的表征分为两个相对独立又共同联系的层次里,语言的形式表征有着词语和句子形式上的区别、结构上的差别和语义上的表征,重视概念、范围和命题的差别。语言的形式中有着通向语言含义的代码,就是作为语言主体的人,要经过语言的外在形式,进行对外部表征的理解和加工,重视实现对语言内部表征的认识和理解,形成语义上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二语的习得者,语言的母语和二语的习得是怎样进一步存储在记忆当中的呢?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就重视这个问题,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讨论和实验,对于双语者怎样实现语言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的转换给出具体的不同的结论,主要分为:同一表征的说法,认为两种语言有着共同的含义,有着共同的语义表征的系统,又有着各自形式上的表征的含义,独立分开说,认为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立的语言表征系统和形式上的表征系统,按照折中的观点理解,认为两种语言的语义表征系统一部分是同一的,一部分是独立存在的。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5

[关键词]网络信息检索;基于内容;图像检索技术

[中图分类号]G35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3-0073-02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加,信息多样化的程度不断加大,诸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日渐丰富,其中图像信息的需求尤为大量,而当前主要以文本方式进行检索的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基于文本的检索是搜索引擎将网站、网页的内容索引为一系列的关键字,当用户输入相应关键字后,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倒排文档将关键字映射为网站或网页的地址。图像信息基于文本的检索技术,即根据图像信息的文件名、路径名、aLt标签等,将其标注为一系列关键字的描述,然后通过检索这些描述以达到检索图像信息的目的。这种检索技术很不实用。首先,由于目前的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都无法自动对图像进行标注,要由人工完整地标注网络上的所有图像,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其次,不同用户对于同一张图像的看法不尽相同,导致对图像的标注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再次,这种方法将注意力局限在图像的著录特征,即文字描述上,不能充分揭示和描述图像中有代表性的画面内容特征。所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应用而生。

1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一般是指静止图像的检索。这种图像检索技术通过分析图像的内容,提取其颜色、形状、纹理等可视特征,建立特征索引存储于特征库中,在检索时,用户只需把自己对图像的模糊印象描述出来(绘制的草图或通过扫描仪等在线输入的图像),就可以通过多次的近似匹配,在大容量图像库中查询到所需图像。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算法涉及的相关技术比较多,主要有:图像的分析与特征向量的提取技术、特征向量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技术、图像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技术等。

1.1基于颜色特征的图像检索

颜色特征是图像检索中最基础的一种检索依据,颜色是人识别图像的主要感知特征之一。在基于颜色特征的检索算法中,通常用颜色直方图来表示图像的颜色特征。直方图能较好地反映图像中各颜色的频率分布,横轴表示颜色等级,纵轴表示在一个颜色等级上,具有该颜色的像素在整幅图像中所占的比例。直方图可以对整幅图像进行最大匹配度检索。目前关于色彩的索引方法有两类:基于全局色彩的索引与基于局部色彩的索引。

全局色彩的索引就是按全局色彩的分布来索引图像,计算每种颜色的像素,检索出具有相同颜色内容的像素的图像。其中最为简单有用的工具是灰度直方图。利用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作为特征指标来描述图像,一般是利用二维直方图,如红—蓝直方图,它是红光图像的灰度值和蓝光图像的灰度值的函数。利用色彩直方图进行检索的方法有许多,如:比例直方图法、累加直方图法等。

色彩直方图还不能为像素在图像中的位置提供线索,为了尽可能少地丢失信息,提出了局部色彩方法。局部色彩的索引对象是局部相似的颜色区域,它考虑了颜色的分类和一些初级的颜色特征。用形状面积、圆度、离心率等来描述形状的特征矢量。

1.2基于形状特征的检索

形状是刻划物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利用形状来检索可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基于形状的检索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基于二维形状的检索,还包括三维形状的检索。

基于图像内物体形状的检索,首要问题是采用合适的图像分割算法把不同对象从图像中分割出来,关键是寻找符合人眼感知特性的形状特征。目前,较好的方法是采用图像的自动分割方法结合识别目标的前景和背景模型来得到比较精确的形状特征。图像自动分割方法的具体思路是:将图像分块后,将每个块看成是一幅小图像,计算每个小图像的颜色直方图特征,则每个块间的直方图是不一样的,为分析边缘特征,将相邻两个块构成一个比较对,将每个块间的差值记录下来,同时记录差值在一定范围内的数目,这样就形成一个颜色特征差值表。图像对象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其特征差值表也就不同。

1.3基于纹理特征的检索

纹理是指图像在局部区域内可能呈现出不规则性而在整体上却表现出某种规律性。纹理特征是图像中难以描述的特征,它是一种反映图像像素灰度级空间分布的属性。如果一个物体内部以灰度级变化明显而又不是简单的色调变化,那么该物体就有纹理。

纹理分析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统计法、结构法、模型法和空间法/频率域联合分析法等4类。基于统计的方法是对图像中的颜色强度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统计,主要用于分析像木纹、沙地、草坪等细致而不规则的物体;基于结构的方法将重点放在分析纹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排列规则上,适用于像布料或砖瓦等一类元素组成的纹理以及排列比较规则的物体;基于模型的方法是假设纹理按某种类型分布,如markov随机场模型、分形模型等。基于空间/频率域联合分析法主要包括Cabor变换法和小波变换法等。

1.4基于知识的图像检索

基于知识的图像检索也是基于内容检索的重要方法之一。图像本身是一定数量的颜色像素点的集合,人类能够识别出像素点集合的含义是人类以自身的知识赋予图像意义的过程。基于知识的图像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知识库,针对一个图像需求,搜索引擎依次调入每一幅图像的内容描述,结合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以图像需求为目标进行推理,如果需求目标得到满足,则确定这幅图像符合检索要求。

2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系统

目前,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较有影响力的有以下几个:

2.1QBiC系统

QBiC(QueryByimageContent)是iBm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图像和动态影像检索系统,其含意是“根据图像的内容进行查询”。由iBmalmaden研究中心开发,是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的典型代表。QBiC在检索过程中用户无须提供文字检索词(它也提供关键词检索),只要输入以图像形式表达的检索要求,即可检索出一系列相似的图像。QBiC系统允许使用示例图像、用户构建的草图、选择的颜色与纹理模式、镜头与目标运动等,对大型图像和视频数据库进行查询。

2.2photobook系统

photobook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于1994年开发研制的用于浏览和搜索图像的一套交互式工具,图像在存储时按人脸、形状或纹理特性自动分类,图像根据类别通过显著语义特征压缩编码。

2.3Virage系统

Virage是由Virage公司开发的基于内容的图像搜索引擎。与QBiC相似,Virage支持基于颜色、颜色布局、纹理和结构(对象边界信息)的可视化查询,但Virage比QBiC更进一步,它也支持由4个原子查询的任意组合,用户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侧重调整4个原子查询的权重。

2.4CoRe系统

CoRe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一个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其显著的技术特色包括:多种特征提取方法、多种基于内容检索方法、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对复杂特征度量、建立基于内容索引的新方法以及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模糊检索的新技术。

2.5VisualSeeK系统

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像和高级电视实验室开发。它实现了互联网上基于内容的图像/视频检索系统,提供了一套工具供人们在web上检索图像和视频信息。用户可以把顶部为红橙黄色区域、底部为蓝绿色区域,这样的图像作为查询“日出”的草图,使人们在web上可以方便地搜索和检索图像和视频。

3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体系结构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与传统基于文本的检索系统完全不同。基于内容的检索系统一般通过可视化界面和用户进行频繁的交互,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构造查询和改进检索结果,用户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或多幅例子图像来构造查询,然后由系统查找与例子图像在视觉内容上较相似的图像,按相似度大小排列返回给用户,即所谓的通过例子图像的检索(QueryByimageexample)。

基于内容的图像查询和检索是一个逐步求精的循环过程。其过程及各个模块如下:

3.1图像的预处理

在特征抽象子模块里,首先要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包括图像格式的转换,尺寸的统一,图像的增强与去噪,图像的边缘提取,经过边缘提取获得图像的轮廓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轮廓清晰化处理等功能,为图像的特征提取打下基础。

3.2图像的目标标识

图像预处理后,要进行图像的目标标识。目标标识为用户提供一种工具,以全自动或半自动(需要用户干预)的方式标识图像中用户感兴趣的区域或目标对象,以便针对目标进行特征提取并查询。当进行整体内容检索时,利用全局特征,这时不用目标标识功能。目标标识是可选的。

3.3图像的特征提取与表达

图像特征的提取与表达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的基础。对图像数据库进行特征提取,提取用户感兴趣的、适合检索要求的特征。特征提取可以是全局性的,即整幅图像,也可以是针对某个目标的,即图像中的子区域,如人的面部特征或指纹特征等。

3.4图像数据库

作为图像查询的后台基地,生成的数据库由图像库、特征库和知识库组成。图像库为数字化的图像信息,特征库包含用户输入的特征和预处理自动提取的内容特征。知识库包含专门和通用知识,有利于查询优化和快速匹配,知识库中知识表达可以更换以适用各种不同的应用领域。

3.5图像的查询接口

在基于内容检索中,由于特征值为高维向量,不具有直观性,因此必须为其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输入手段。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是一个成功检索系统不可缺少的条件,可采用的方式有3种:操纵交互输入方式、模板选择输入方式和用户提交特征样板的输入方式。另外,查询返回的结果需要浏览,应在用户界面提供浏览功能。

3.6图像的检索引擎

检索是利用特征之间的距离函数进行相似性匹配,模仿人的认知过程,近似得到数据库的认知排队,存在一些不同的相似性测度算法,检索引擎中包括一个较为有效可靠的相似性测度函数集。

3.7图像的索引/过滤

索引是用来提供快速、有选择性地存取数据库的一种机制,它相当于一种映射机制,将属性的值转换为相应数据地址域的地址集。过滤器作用于全部数据,过滤出的数据集合再用高维特征匹配来检索。索引用于低维特征,可以用R树来索引以加快检索速度。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在网络上搜索感兴趣的图像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但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目前还存在许多有待发掘的内容,因而,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技术也需要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6

关键词:GiS;城市测绘;应用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demandofthecitysurveyingandmappingtoGiS,andintroducestheGiSapplicationinthecitysurveyingandmapping.

Keywords:GiS;citysurveyingandmapp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天气预报、投资项目评估、社会统计、防灾减灾等方面。GiS既是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也是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环境监测、农林水利、气象海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不仅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从而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还能实现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使其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测绘业的需求结构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对传统的测绘产品有所需求,而且还需要具有多样化的测绘信息产品和高新技术服务。所以,在80年代初期,测绘业进行了对传统测绘手段和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开展了数字化测图、机助地图制图、GiS(GiS)、人卫激光测距(SLR)、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GpS、GiS和RS技术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GpS与RS能为GiS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GiS可以从GpS和RS提供的批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并将其有用数据进行综合集成,最终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1GiS在城市测绘中的需求分析

1.1GiS

简单地讲,GiS是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是关于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将GiS应用于城市测绘中,将会使城市测绘数据十分的详尽和准确,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测绘工作的科学性。

1.2必要性分析

测绘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且用途极为重要的任务。传统上,城市规划的设计是基于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和资料的,因为城市测绘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城市规划的,但是因为测绘与规划设计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得测绘人员完全不能认识测绘的目标,以至于对规划设计起不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因而不利于整体设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基于数字地图基础上的GiS的出现和发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GiS主要是按照数字地图的形式来进行输入和输出的,使得测绘工作变得易于查询和分析,也变得直观且易于看懂和理解。

2GiS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本文采用arcinfo来探讨GiS在城市测绘中的具体应用。

2.1数据处理

地理数据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属性特征(非定位数据)、空间特征(地位数据)和时间特征(时间尺度)。在城市测绘中,涉及到的主要设施有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管线等,其信息包括了这些设施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属性数据又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属性数据如城市道路的名称、交叉口的形状等,主观属性数据如城市道路与交叉口的交通量等。

arcinfo提供叠合层(Coverage)将多种数据组织在一起,叠合层中包含多种类型的要素(Feature),比如弧段(arcs)、节点(nodes)、标记点(Labelpoints)、配准点(tics)、多边形(polygon)等。

arcinfo中用如下方法实现地物特征的空间信息与专题属性信息的联系:每个地理对象都存储一个标志码,对象的标志码在对象的空间特征(描述它的坐标信息)产生时一同产生,它唯一地代表这个地理对象,这个标志存储在一张记录有对象几何特征(线的长度、多边形地面积等)的属性表中,这个属性表称为特征属性表(Featureattributetable,Fat)。地理特征的专题属性信息可以直接存储于Fat表中,也可以存储在其他数据表中,后者通过对象标志码与Fat产生联系。从空间信息检索专题属性信息,或从专题属性信息检索空间信息的实现就依赖于GiS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系。

2.2数据管理

arcinfo中图形是以点(point)、线(polyline)、多边形(polygon)来表达实物信息的,在城市测绘中,主要涉及到用点来表示的实物信息有城市道路路段上的桥、城市道路交叉口等;主要涉及到用线来表示的实物信息有城市道路中线、城市道路边线、通讯线的走向等;主要涉及到用面来表示问候的实物信息有道路周边的建筑物(比如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公园等)。可以把上述所有关于点、线、多边形相关的实物合理地分层组织如下:首先建立一个地理数据库,在地理数据库中建立城市测绘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类有城市道路中线、城市道路交叉口、桥、城市道路周边建筑物等;同样在相同的地理数据库中建立一个管线要素集,其中包括的特征类有路边线、电力设备、电力线、通讯线等。

2.3数据显示

arcinfo中的arcmap提供了一个易于使用的用户界面,使得对arcmap的操作变得简单方便。arcinfo支持广泛的数据源,在arcmap中用来显示的地图格式主要有Shapefile和Coverage。一般来说,地图特征的图形表达有以下几种方式:单一的符号、单一值地图、用类似于人口的字段属性来表达数量(颜色分级、符号分级和密集度分级)、相关多种属性的表达。用单一的符号展示数据于地图可以从图形上得知特征分布的密集程度,从而可以清晰地表达出分布情况。在城市测绘中,可以用点表示城市不同区的居民居住情况,这样就可以用点的密集程度来直观表达居民居住的分布密集程度;同样,道路可以用线的特征来表示在区域内道路网密集程度。对于上述每个区的居民密集程度的表示,也可以先统计每个区的居民人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每个区的居民居住情况,并且还可以用符号本身的大小来表示居民分布情况。同样地,城市道路交通也可以通过交通量的统计之后,依据交通量的范围分类对城市道路进行等级颜色分类。

3结语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空间数据及其属性数据为特征的GiS技术的应用日益成熟,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当前,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同时也对城市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由于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能力的特性,为城市规划、建设、测绘提供了非常好的先进技术手段。本文从数据的角度探讨了GiS在城市测绘中的具体应用,通过GiS的使用,可以使得城市测绘工作更加准确,更加科学。同时,对于测绘学来讲,GiS、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系统的结合使用,将使测绘由原来单纯提供信息的服务性变为决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地推动管理的严格性、决策的科学性、规划的合理性和设计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万邦旭.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GiS[J].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348~350.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7

关键词:信用体系;公共征信系统;社会征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96-03

根据中国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即将应运而生,届时,中国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

现代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信用需要以信任为基础,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的肯定的预期,认为他人不是通过语言、行动或决定等行为唯利是图的投机者。信任实质上包含着两个基本因素:熟悉与风险。熟悉对方才能真正地信任对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投机风险,因此信用体系对于保障市场交易行为顺利进行事关重大。如果市场缺乏信任机制,或信用体系被破坏,很可能会诱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降低经济配置效率,2007年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信用危机。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的信用体系经过百余年的演进历史,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虽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内涵上没有根本区别,但由于国情和立法传统的差异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民营征信系统),实行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中央银行建立的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公共征信系统),是一种主要由政府主导的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社会征信系统)。

中国目前正处在信用体系建设和发展阶段,从对美、德、日为代表的三种不同信用体系的特点及其比较中,我们可以获取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国外信用体系的主要框架与发展模式

(一)美国信用体系的特点

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采用市场驱动型模式,这种模式是完全通过市场化运作,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来收集、加工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为信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征信机构是独立于政府之外,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商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全由私有公司组织经营,征信服务完全商业化。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由行业征信系统、信用服务机构、信用需求主体、信用监管体系,以及信用保障与支持体系共同构成。

第一,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采用以民营商业征信服务公司为特征的完全市场化运作模式。它们的征信服务机构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民营征信机构。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资信调查、资信咨询、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他们都是从盈利目的出发,完全依市场化原则运作。他们面向全体信用需求方提供信用信息有偿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信用交易的扩大而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在业务范围方面,美国的民营信用征集机构在消费者信用信息和企业信用信息的服务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如美国最大的三大消费者信用征集机构主要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并销售信用报告;邓白氏公司主要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报告,很少涉足消费者个人信用征集业务;穆迪、标准・普尔等专门从事证券信用评级业务,重点防范资本市场的风险。美国信用体系的产生完全是市场的产物,迎合市场发展尤其是个人金融市场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信用体系规范了美国金融市场乃至社会主体的交易行为,增强了美国社会的透明度,直接促进了美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国际化。

第二,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是美国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信用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美国有规范和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其逐步完善的相关信用法律框架为其信用行业的管理提供了保障。美国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框架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CreditReportingact,简称FCRa)》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共17部,其中“信用控制法(CreditControlact)”在20世纪80年代被终止使用。上述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产、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等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规范与约束,而对征信行业中企业资信调查和市场调查行业则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

第三,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和政府对信用行业的良好管理促进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在信用信息内容方面,民营征信机构的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征集负面信用信息,也征集正面信息。美国的信用交易十分普遍,信用作为规范市场和个人经济行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几乎没有企业和个人不受“信用”的约束,即在经济行为上受到“信用”所定义的经济伦理的约束。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很差的企业很难在业界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所以在美国生活和做生意,信用被毁掉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这种信息透明的市场文化反过来也促进了美国信用体系的发展。

(二)德国信用体系的特点

欧洲是公共信贷登记系统的起源地,以德国为代表在欧洲广泛使用的信用管理模式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公共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即主要是以公共信用征集机构为主体的信用管理模式。德国早在1934年就首先建立了信贷登记系统。德国的公共信用征集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全国数据库,并组成全国性的征信信息调查网络;征信信息数据主要是由商业银行依法定时提供,征信产品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商业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决策。只有被授权的中央银行职员,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被授权的职员才可以使用中央信贷登记系统。

德国公共信贷登记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进入该系统的单笔贷款都有一个最低的额度限制,低于此额度的贷款将不被公共信贷登记系统接纳。在具有公共信贷登记系统的国家,有的只接受完全正面的信息,如乌拉圭;有的既接受正面的信息也接受负面的信息;只有德国的公共信贷登记系统接受完全负面的信息。这也是德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惜贷的原因之一。

(三)日本信用体系的特点

日本是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可称为“社会征信系统”。银行协会建立非盈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即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消费者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会员银行共享信息等。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而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这种收费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与之并存的还有一些商业征信公司作为有益的补充,如帝国数据银行等。日本的信用管理法律规定并不多,主要有《行政机关保有的电子计算机处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贷款业规制法》和《分期付款销售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

日本社会征信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根据信息来源的差异建立了不同的征信系统,其提供个人资信情况的机构主要有三家,即银行系统的“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邮购系统的“信用信息中心”(CiC)以及消费金融系统的“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采取会员制,全银协的会员主要是银行、信用金库、信用工会、农协等金融机构和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公司、信用保证公司等。信用信息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会员提供,该机构要求会员提供客户的借款情况、账户和信用卡的使用等情况。对借款情况要特别注明贷款的执行情况、还款情况,有没有提前还款、拖欠债务、呆账、倒闭等,如遇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更改。1978年3月,日本三家信用信息中心机构之间开始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信息情报。

(四)国外信用体系比较分析

不同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模式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均拥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

政府驱动型模式的优势是在信用信息数据比较分散或缺乏的条件下,可以由政府出面来协调社会各个方面,强制性地向社会各部门征集信用信息数据,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集中力量迅速建立起信用信息数据库,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劣势在于政府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商业主体,投资和运维费用较大,需要政府一定的财力支持,而商业利益较小。

市场驱动型模式也有其优势:征信企业可以依法自由地经营信用调查和信用管理业务,政府不直接参与经营,因而征信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库和提供服务,促进了信用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信用服务质量的提高。它的劣势一是如果在本地征信制度发展不成熟时,外国或外地大型征信企业将很容易占领本地的征信市场,使得本地征信企业和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难以发展;二是因起步阶段总体投资规模较小、协调力量薄弱,信用数据库难以归集到必要的信用信息数据;三是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信用法规体系,因为市场驱动型是不断通过试错来完善信用法规体系,从而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缓慢。

行业协会驱动型模式的优势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建立,行业内会员比较容易协调,有利于稳定各方合作关系;通过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可提高信用信息数据库质量。它的劣势一是行业协会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并没有出现像日本的情形,各行业协会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导致信用信息不全面和不完整,难以满足征信机构对信用信息的需求;二是信用信息共享范围较小,仅限于向协会会员提供信用信息需求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低。

比较美、德、日三国的信用体系,可见民营征信机构与公共征信机构不能简单地互相取代,而是在各自范围内发挥作用,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三种模式对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二、中国信用体系及建议

(一)中国信用体系主要框架与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进展较快,率先在国内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信用建设运行模式。

1.上海模式。以个人征信为起点、市场化运营为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政务公开,市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开职能范围内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以供征信中介机构免费查询、获取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二是市场化运作,企业、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征信服务,均采取公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方式,政府不直接投资建设,不介入征信服务;三是政府主导,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

2.浙江模式。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公益为基本特征。2002年以来,浙江省推进“信用浙江”建设,着力建设企业信用,社会信用体系框架现已基本搭建,总体信用环境和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形成了“浙江模式”。它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选择企业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二是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两大信用基础数据库,由事业单位性质的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统一建设和管理;三是企业和个人两大信用信息系统均为公益性,目前查询信用信息是免费的,没有进行市场化服务和运营。

3.深圳模式。以市场运作和政府建设相结合为基本特征。深圳市信用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综合建设方面: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较为规范、发展迅速的个人联合征信服务体系,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由政府部门建设并实现了自行运营,全市征信业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率先出台《深圳市企业(个人)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入库3432多万条信息,数据匹配率90%以上,年服务收入100多万元,拥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70多家,社会信用服务业发展快速。

三个地区对信用体系建设模式是对如何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信用体系的有益尝试。相对于国外上百年的信用发展历史,中国信用体系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发展我们的信用体系建设。

(二)对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启示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建设、政府先行使用的思路。市场驱动型模式的实践表明,在短期内要又好又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全依赖市场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坚持政府主导建设是首当其中。可由信用办牵头组织,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机构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整合,建设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满足政府部门联动监管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并为社会查询搭建平台。

第二,尽快健全信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中国有关信用法律法规缺位,已不能满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披露以及信用产品的生产、使用等。还要加快信用服务行业立法,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化运作。

第三,促进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要尽快出台“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标准规范”等,实行全国统一、上下一致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今后省市互联互通做好准备,提高全国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流通效率。要加快研究出台信用中介组织评价服务规范、信用报告标准文本等,规范信用服务行为,促进信用服务的规范化。

第四,积极培育发展信用服务业市场。鉴于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推动信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首先政府要制定促进信用产品应用的相关政策,倡导对信用产品的使用,促进信用产品需求,如规定政府采购、招投标等必须使用信用产品,为信用服务业市场提供应用平台,带动全社会来使用信用产品。

第五,推动区域信用合作平台的建设。鉴于国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覆盖全国层面的实践,而中国还缺乏国家层面的布局,因此应积极推动构建区域性信用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BoonSD,HolmesJG.thedynamicsofinterpersonaltrust:Resolvinguncertaintyinthefaceofrisk[J].Cooperationandprosocialbehavior,

1991:190-211.

[2]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393-410.

[3]martina,taddeiF.internationalcapitalflowsandcreditmarketimperfections:ataleoftwofrict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13,89(2):441-452.

[4]梁卫军.浅议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7,(5).

[5]张合林.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于国外模式和国内试点经验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

[6]廖勇刚.德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青海金融,2009,(4).

[7]荣艺华.国外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及借鉴[J].西安金融,2003,(8).

[8]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中国高效建立征信系统的模式[J].征信,2011,(2).

[9]钟瑶.美国信用体系研究――兼论中国信用体系的建设[D].2004.

[10]贾灿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概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1]王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12]王东胜.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13]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8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日新月异,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地税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按照省局征管改革和我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全体地税干部职工紧紧咬住“比重提高,位置前移,形象更新”的工作目标,坚定信心,规范管理,科学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我市地税征管工作已驶进了信息化的“快车道”,进一步增强了地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大地提升了“三个服务”水平,地方税收收入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回顾近几年来我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走过的历程,信息化建设给地税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组织收入、征管改革、依法治税、阳光政务、队伍建设、基层建设、文化理念等等方面全面进步,不断升级。信息化建设给蓬勃发展的地税事业如虎添翼,亮点频闪。

一是在历史数据录入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录入方法,实行报表拆分,为全省地税系统探索出一条安全、高效、准确的历史数据采集和录入方法;二是在税源管理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研发出GiS可视化税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以税源户籍化管理为基本构架的税源监控新体系,对税源进行有效、科学、直观的监控管理,赢得省局的认可和兄弟单位的好评;三是在税负核定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我市地税系统创新出电脑定税的新模式,克服了税收管理员执法的主观随意性,加大了税负核定客观适用性,真正做到了“阳光操作”和“阳光税负”。在市政府开展的政务“阳光行动”活动中,得到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并作为好的典型,在全市进行宣传;四是在征收方式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征收方式,在全市实行无区域征收,将全市税收征管视为一盘棋,首次提出了无区域征收的理念,大大方便了纳税人,降低了纳税成本,赢得了纳税人的广泛称誉;五是在征管资料管理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研发出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资料的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并实现了信息共享,征管资料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走在全省地税系统前列;六是在计算机设备管理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自主开发出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并投入应用,使计算机设备管理有序,管理科学,职责分明,安全可靠,又为信息化建设再添新彩;七是在自动化办公方面,以信息化为依托,引进并改进了政务软件,并在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我局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回眸信息化建设所走的路,是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路,是一条开拓创新的路,是一条走向成功的路。2011年以来,全市地税按照《省地方税务局2011年至2012年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神,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和“一体化”建设要求,从实际出发,合理筹划,精心组织,保证质量,加强工作的协调和督导,系统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质的跨越。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信息化建设有了良好的起步

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化建设的“高楼大厦”,也需坚实的基础。市局党组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地税的信息化,就没有地税事业的现代化,“科技兴税”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局党组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多方筹集资金,科学规划,使我市的信息化建设有了良好的起步。

(一)在硬件建设方面:由于领导重视,规划合理,资金到位,硬件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省局关于中心机房建设的要求,2012年10月底己圆满完成了市局和各个县(市)、区局共15个中心机房的建设;建立了四级网络,实现了数据在省局的集中;计算机类设备配备和管理有了新进展,全市地税系统pC机的数量人均提高到0.82台。所有设备均投入了征管及行政办公使用;在视频会议系统与办税服务厅监控系统的建设上,全面完成了市地税系统视频会议及办税服务厅监控系统集成工作。

(二)软件的运行方面:业务流程配置和岗位设置调整基本到位。到目前为止,完成了我市地税系统400多个征管业务流程的配置和3691个岗位的设置工作,为地税管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地税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目前地税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涵盖了管理服务、票证管理、申报征收、税收会统、稽查管理、条法管理、综合查询七大模块;地税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走上了正轨,制定了《市税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制度》,明确软件上线推广的流程和责任分工,从制度上明确工作责任,减少工作的随意性,从制度上和技术上形成一个规范的软件运行维护体系;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情况良好,得到了干部职工的认同。

(三)网络与安全方面。制定和完善了三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安全管理员)制度和网络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病毒原因而影响我市地税网络的现象。根据全市信息安全状况,制订了《市地方税务局计算机系统账号、口令及权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以信息化为依托,求新思进,开创了地税工作新局面

随着2011年新一轮征管改革号角的吹响,地税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建设是征管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市局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克服困难,决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借征管业务软件上线之东风,迎头赶上。并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发扬井冈山精神,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创新征管工作思路,开拓出地税的特色做法。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些特色做法,大大地推进了税收征管改革的进程,地税的工作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一)GiS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开创了税源管理新路

以信息化为依托,全市地税系统范围内统一了“二维管理,双层监控”户籍管理模式,实现了以税源户籍化管理为基本构架的税源监控新体系。户籍管理改变传统的单纯以纳税人为主线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一套以税源地理信息为主线,覆盖管理所有税源业户的图表化税源监控体系,同时加强巡查、巡管、交叉检查,加大对外(纳税人)的监控力度和对内(税收管理员)的考核力度。我局开发了《市地税局GiS可视化税源管理系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构建信息化税源管理模式。该系统以电子地图为蓝本,充分结合我局地税征管业务,并共享省局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对税源进行有效、科学、直观的监控和管理。随意点击一户,便可轻易查找到纳税人的方位坐标、税源情况、征收情况等具体资料。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也为领导决策提高直观、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电脑定税模式的开发和应用,开创了税负核定新路

以信息化为依托,在税负核定方面,我市地税系统创新出电脑定税的新模式,杜绝了税收管理员执法的主观随意性,加大了税负核定客观适用性,真正做到了“阳光操作”和“阳光税负”。该系统通过采集纳税人经营信息与计算机系统中已经生成的评税指标、参数、系数结合,产生营业额,同时与录入的共管户国税定税营业额和营业户的上年使用发票总额比对,并根据纳税人税种鉴定信息,系统自动计算出税额,打印税负核定通知书。通过全面摸底调查,并采用数学方式,科学的制定出税负评定的指标、参数、系数,并将相关指标、参数、系数根据经营项目的不同,确定电脑定税的计算模式。

(三)分散录入方式的采用,开创了信息采集和录入新路

以征管软件上线为契机,不断创新信息采集和录入方式。数据采集和录入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为了减轻工作量,减少差错率,我局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对外表格进行套打,并通过程序,进行一些查错、纠错,基本上不会出现错误。同时在数据库中,对一些相同的内容通过复制等方式,进一步规范数据内容,减轻工作量。这种方法得到省局督导组的大力赞赏。在数据录入方面,省局要求原则上集中录入,我局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地税系统的实际,在充分进行性研究后,认为集中录入可能在市局形成数据流瓶颈,分散录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经得省局同意后,采取了分县区局录入的方式。在录入过程中,全系统共投入、调剂设备172台、人员368人,搭建了专门场所和专用网线,在正式录入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战练兵”。录入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昼夜奋战,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数据录入任务。从录入情况看,质量好,通过省局最后检查,基本上无差错;速度快,最快的县只用了7天,全市只用了12天时间完成录入工作,开创了全省录入速度之最。

(四)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开创了征管资料管理新路

以信息化为依托,我市地税系统在征管资料管理方面,开发出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征管资料的信息共享和规范化管理。在征管资料的管理方面,目前绝大部分地方还停留在原始、粗放、主要靠手工管理的低级阶段,这与我省地税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局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于2006年3月下旬组织技术人员自行开发征管资料电子化管理软件,即征管资料档案管理系统。我们选择在遂川县局进行软件开发与试点,由于市、县局领导的重视,组织措施到位,保证了研究开发的人力和物力。研发人员历时一个多月的刻苦攻关,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开发出了一个功能全面、应用简便、运行稳定的征管资料管理系统。5月中旬开始,进行系统测试运行,取得成功。该系统具有系统初始化功能、资料录入功能、资料维护功能、资料查询输出功能和统计考核功能。该系统功能全面:它具有电子储存,保证安全;快速查询,提高效率;资料集中,信息共享;即时监控,便于考核;统一标准,促进规范的良好效果。

(五)无区域征收的提出和实施,开创了征收方式新路

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征收方式。在征管业务软件全省推广之际,我市地税系统城区的混合征收模式在新系统中得不到支持。在省局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我局实际,分市城区和县区域实行大征收,并首次提出了无区域征收的理念。通过整合岗责配置,重组业务流程,使范围内(市城区、各县域)的各征收点,可以征收该区域内任一纳税人的税款,而且该税款能正确入库。纳税人可以选择该区域内任何一个征收点进行申报纳税和办理其他涉税事宜,实现就近纳税。

(六)报表拆分的创新和应用,开创了历史数据录入新路

以信息化为依托,创新历史数据采集录入方法,实行报表拆分。在全省对历史数据的采集录入还没有经验的背景下,我局决定不等不靠,自闯新路,在认真比对分析的基础上,三种录入方法中,决定采用拆分报表的形式,对1—5月的本年数据进行分乡镇、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税种和报表所需税目、分征收类型、分重点税源企业采集录入,完整重现会统业务,制定历史数据采集录入方案。市局领导高度重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局在历史数据采集录入的尝试获得成功。并为全省地税系统找出了一条安全、高效、准确的历史数据采集和录入方法。

(七)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开创了计算机设备管理新路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计算机设备的管理问题日益显现,为全方位、无区域管理全市地税系统计算机类设备,从服务基层出发,市局信息中心开发出了一个实用的集管理、查询于一体的计算机类设备管理系统,让全市地税干部可以快捷地查询全市计算机类设备的配置、使用、采购、维修等信息,目前系统已投入使用,各县(市、区)局应用反映良好。计算机设备管理软件的自主开发和应用,开创了计算机设备管理新路。走在全省地税系统前列。

(八)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引进和应用,开创了办公自动化的新路

在自动化办公方面,我市引进了政务通软件,并加以改进和推广应用,以信息化为依托,大大地提高了我局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现在市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的收发文都已在政务通软件上直接操作,方便了广大干部职工调阅、查找、存储资料,节约了办公成本,减少传递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共享,引领办公自动化新时尚。

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资金紧缺、人才偏少、基层建设压力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高、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低、信息安全意识不够强等等。但困难是前进中暂时的困难,只要我们在省、市局正确领导下,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发扬井冈山精神,一定能够战胜困难。

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给予的有益启示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做好任何工作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观念,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也就很难成就事业。在我局的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全市地税系统干部职工认识到位,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事关征管改革的成败,影响本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因此,信息化建设也事关地税事业的兴衰。正因为能够站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所以,全体干部职工能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加强领导,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市地税系统在征管信息化建设中,能够稳步推进,开创新局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省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市局党组班子统一思想,团结一心,求新思进,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从总体布局到具体实施,从工作思路到具体措施,从资金分配到人才使用,市局党组都作了精心的布署和安排。不仅如此,在征管软件上线的第一战场,市局领导亲临现场进行指挥督导,同基层一线的同志同甘共苦。

(二)科技兴税,人才是关键。知识经济时代,要走科技兴税之路,科技兴税,人才是关键。我们的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我局所有的创新项目研发,都是依靠专门的技术人才,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而且还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在税源管理、税负核定、信息采集和录入、自动化办公、征管资料管理和征收方式方面,他们发挥专业特长,潜心攻关,研发出符合地税实际的电脑软件。在攻关的过程中,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我市的征管信息化建设默默奉献。

(三)自主创新是发展地税事业不竭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一个系统、一个单位也是如此。省局提出的“六个坚持”,其中就有“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地税事业的不竭动力。”在我市的信息化建设中,自主创新让地税亮点频频,异彩纷呈。我市地税系统“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地税事业的不竭动力。”在税源管理、税负核定、信息采集和录入、自动化办公、征管资料管理和征收方式方面,创新出有地税特色模式,大大地推进了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地税的综合实力。

(四)信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征管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计算机网络是它的物质基础和支撑。一旦出了安全问题,信息化建设就是前功尽弃,其损失是无法估算的。因此,信息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根据全市信息安全状况,制订了《市地方税务局计算机系统账号、口令及权限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机系统安全运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省局的统一部署,先后完成了趋势防病毒软件、北大青鸟网管软件、操作系统的升级平台,使我市地税系统的网络监控能力和防网络病毒能力大大增强。同时按时做好了升级工作,确保了网络的正常、安全运行。

四、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有的人很容易滋长骄傲情绪,认为信息化建设就大功告成了,放缓前进的步伐。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信息化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税务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具有强化了税源管理,提高了征收的效率;优化了纳税服务,有效降低了征纳成本;拓展了应用能力,有效增强了管理效能;规范了执法行为的作用。要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度来认识。要把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部署。要加强对系统干部的思想观念教育,充分发挥和调动全体干部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把信息化建设抓紧、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快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地税队伍。我们将在现有的队伍中,发现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潜心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鼓励地税人员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鼓励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地熟悉并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培养一批既精通税收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并按省局要求建立人才库。让他们成为我市信息化建设的顶梁柱。切实提高干部素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做好“四个提高”和“五项运用”,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信息化建设中,我局着重做好“四个提高”,即提高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网络增值服务应用水平、提高基层地税机关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着重学会和掌握“五项运用”,即开展12366纳税服务平台应用、开展网上报税应用、开展外部信息交换应用、开展Voip(网络电话)系统应用、开展全省统一的呼叫中心应用。通过“四个提高”和“五项运用”,打造“三个服务”的新平台,不断深化办公自动化应用。配合政务“阳光行动”,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层次,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的办公自动化操作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四)规范管理,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安全保险系数。为规避网络风险,我局制定信息化管理预警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实行分管领导和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制,签订责任奖,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尽量将风险降为零。为降低风雨雷电等带来的意外灾难,保障地税信息系统无间断连接,依托省政务核心网,尽快完成省市线路为带宽155m,市县之间带宽为10m的备份线路建设。

(五)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整合数据资源,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是在严格执行各项数据管理办法、操作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监控职能,建立数据监控机制。二是建立必要的事后复核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定期公布征管前台人员数据录入工作量和差错量,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过错追究机制,用制度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准确、完整。加强数据分析的功能。由于现在新征管软件只是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查询功能,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模块还未开发出来。省局正在加快开发出一个集管理、分析、决策的数据仓库,到时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可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地来加强税源管理,为决策提供支持。不断整合资源,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六)做好结合文章,进一步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要与征管改革相结合。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是地税工作的“前后轮”,我们要实行“四轮驱动”。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征管改革,是地税部门改进征管手段,提升管理质量的战略举措,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大地税干部要提高对推进征管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克服自满情绪、松懈情绪、厌烦情绪,振奋精神、只争朝夕,强化信息化成果的拓展与运用,提升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体系,圆满完成今年征管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要与规范化建设相结合。规范化和信息化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承,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iSo9000质量管理等先进理念的宣传和灌输,使广大地税干部更深刻的理解规范化管理方针、目标的内涵,树立规范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积极参与规范化管理的试点与推广工作,适应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实现工作的“五个转变”,即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应付为认真、变不习惯为习惯、变强制为自觉。通过规范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建设。

三是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培养广大干部的地税文化核心理念。在当今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是决定发展的主导要素。着力培育地税文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是实现地税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不竭动力。在信息化建设中,广泛宣传地税文化建设,使广大地税干部牢固树立起“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地税文化核心理念,明确地税文化的内涵、原则、内容与途径,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9

关键词:互联网掩密通信信息隐匿鲁棒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种信息隐匿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被用于网络系统中进行掩密通信,如利用网络协议报文结构在公告处于、聊天室等网络系统中进行掩密通信,利用ip电话、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实时秘密信息的隐蔽传输等。因此,如何实时地检测攻击网络上传输的隐匿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2.基于网络传输的信息隐匿的特点

现有的网络协议不仅为秘密信息的隐蔽传输提供传输机制,如事先将秘密信息隐匿于载体文件(掩护信息)中,然后通过底层的文件传输协议传输;而且协议本身的体系结构也可极好地作为秘密信息传输的载体。这些以实时掩密通信为目的的数据包与正常传输数据比较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秘密信息的安全性极高。一方面,由于各种隐匿软件利用人体感官、网络系统的缺陷以及通信信息的统计特性进行隐匿,使得秘密信息对于人类的感官可觉察性、对于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一般应用可觉察性、统计可觉察性极低;另一方面,秘密信息在嵌入载体信息之前采用了安全的加密算法,即使得到秘密信息也很难获得其明文信息。

2)秘密信息鲁棒性较差,抗攻击能力不是很强。实时的掩密通信对于鉴别区分隐匿有秘密信息的数据包和其他数据包的时间要求很高,所以不可能像水印检测那样,构造一个检测算子,经过分析运算得出结论。含有隐匿信息的数据通常在底层包结构中有特殊的标识,数据包中类似这样的标识容易被发现,并且一旦被发现就可以采用各种攻击手段进行破坏,甚至阻断秘密信息的传输。

3)秘密信息不是均匀地分布在通信的整个时间段。对于实时的掩密通信,通信的双方为了达到隐蔽的目的而不能在秘密信息传送完毕之后马上结束整个通信过程,也就是说,在通信快结束的过程,数据包没有隐匿秘密信息。同样,在通信开始阶段,秘密信息传输需要建立连接等过程,嵌入的信息量不是很多,嵌入算法考虑到安全性,并不是在相邻的一系列数据包中连续嵌入秘密信息。以上这些情况表现为秘密信息隐匿的非均匀性。

4)掩密通信的时间一般很长。根据信息隐匿中隐蔽性、隐匿量和鲁棒性的关系,以及网络实时传输的特点,秘密信息量直接影响载体文件大小,相应地增加了通信量和通信时间。

5)掩密通信时刻有其特有的规律性。这与实际使用隐匿软件的人员有很大关系。使用这种软件的人员根据任务的要求、本身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喜好选择通信时间,这些都反映在网络流量统计数据中。

3.实时传输的掩密通信检测攻击

与密码攻击类似,针对信息隐匿系统的攻击可以直接攻击系统协议中所用的隐匿算法,或用来实现该算法和协议的隐匿技术,或攻击协议本身。这里假设系统采取的隐匿算法是安全的,只关注对实现算法和协议的隐匿技术和协议的攻击。

1)互联网上实时传输的掩密通信检测

攻击者首先要判断隐匿信息是否存在,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异常检测和特征检测。

(1)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是指根据网络用户的行为和包数据的统计特殊性来判断是否进行了掩密通信,而不依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检测与系统相对无关,通用性较强。它甚至有可能检测出以前未出现过的隐匿方法,不像基于特征的检测那样受已知隐匿模式的限制。但因为不可能对整个系统内的所有用户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况且每个用户的行为是经常改变的,所以它的主要缺陷在于误检率很高,尤其在用户数据众多,或工作目的经常改变的环境中;其次,如果应用层数据如话音、图像混有环境噪声,将对这些数据的统计模型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带来高的误检率和漏检率;再次,由于统计简表要不断更新,隐匿者如果知道某系统在检测的监视之下,他们能慢慢地训练检测系统,以至于最初认为是异常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也认为是正常的了。异常检测主要用到概率统计的方法,检测器根据网络用户对象的动作为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用户特征表,通过比较当前特征与已存储定型的以前特征来判断是否是异常行为。用户特征表需要根据两个方面分析结果不断地加以更新,首先是分析新近出现信息隐匿工具的隐匿方式和隐匿数据的统计特征得出的结果,其次就是审计记录。

(2)特征检测

特征检测指运用已知隐匿方法,根据已定义好的隐匿模式,通过判断这些隐匿模式是否出现来检测。这种方法由于依据具体特征库进行判断,所以检测准确度很高,并且因为检测结果有明确的参照,也为分析管理人员做出相应措施提供了方便。其主要缺陷在于与具体系统依赖性太强,维护工作量大,而且将具体隐匿手段抽象成知识也很困难,并且检测范围受已知知识的局限。

2)针对网络实时传输的隐匿信息攻击

检测结果中给出各种可能的隐匿方式的描述,并且定义了相应级别,根据这些描述结果可以采取各种攻击手段,包括篡改隐匿位信息和阻断掩密通信。隐匿位信息篡改以不破坏载体通信为前提,篡改可能的隐匿有秘密信息的数据,按检测给出的等级对数据鋕各层协议的数据进行修改。对于隐匿最高级别,诸如从长期统计数据得出的异常,攻击采取阻断通信链路方式。

4.实时传输的信息隐匿检测攻击系统

实时传输的信息隐匿检测攻击系统体系结构包括3个部分:检测模块、判决模块和攻击模块。

检测模块部暑在网络各个节点,检测数据包中是否含有隐匿信息并将检测结果传送给判决模块。判决模块作为整个系统核心部分接受检测模块发送的结果,根据制定的安全策略向攻击模块发出攻击指令。攻击模块包括防火墙、路由器和各种网关设备,它根据攻击指令更改配置,以达到破坏秘密信息或者阻断掩密通信过程的目的。模块间的通信是以各模块间相互身份谁鉴别为基础。系统提供了通信层的应用程序接口(api),系统中的3个模块都通过api进行通信。api建立在公开密钥基础上,在通信之前通信双方进行身份认证和鉴别。

api包括管理api、客户端api和服务器端api。管理api负责数据包的创建和解析。服务器端api使用多线程,拥有FiFo排队策略。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系统都必须在实际运用中完善和改进,实际网络环境的各种隐匿算法的分析有助于这里所提出系统特征库的完善,另外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攻击检测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并且和其他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结合设计出动态、智能的掩密通信检测与攻击系统。

参考文献:

[1]柏森等通信信息隐匿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篇10

前言

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通过多年的征管工作实践和积极探索,效能逐步显现。它促进了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实现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管理缺位、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税收征管的经济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征管工作新格局”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目标。从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构建这一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三、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