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十篇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十篇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29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1

离园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结束部分,可以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在幼儿园中,离园活动的组织经常被教师所忽视,导致幼儿出现等待、焦虑等现象,甚至严重的会出现安全事故。本学期,我园针对此问题,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开展了深入地研讨。

记录一:下午开门时间到了,教师a组织孩子趴在桌上休息,干巴巴地等着爸爸妈妈来接。来一个家长,教师就喊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直到幼儿全部被家长接走。

分析:上了一天班,教师感觉挺累的,只想“喘口气,清静会儿”,想着只要把孩子看住,让家长接走就行了。“况且离园也不是一日活动的主要环节,根本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看看时间,家人都快下班了,还要去接孩子,自己也希望能早点下班。”教师根本无心顾及幼儿的情绪,导致幼儿等待,离园活动的组织缺乏趣味性。

记录二:东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孩子,今年上小班了,刚开学没多久的一个下午,班级里部分孩子被接走了,还剩下东东等7个小朋友,教师组织小朋友们玩桌面玩具,可是东东根本无心做任何事,眼睛直瞅着大门口。教师问东东:“你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啊?”东东看着教师,半天一句话也不说,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分析: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长时间离开家庭和亲人,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看到同伴都接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没来接,“是不是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这个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出现哭闹、唠叨、焦虑等现象,甚至还会在门口东张西望,无心做任何事情,孩子的情绪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波动。

记录三:下午离园时间,家长蜂拥而至到班级门口,争着抢着接孩子,教师B被家长拉着问这问那,“老师,大宝今天吃饭怎么样?大便了没有?今天上午来的时候,情绪不好,后来情绪怎么样?他昨天晚上在家准备的故事,今天有没有表演给小朋友看……”

分析:有些家长因为一天没有见到孩子,迫切地想看到自己的宝贝,一般都会提早来到幼儿园,在幼儿园大门外逗留、守候,有的家长甚至许诺孩子第一个来接他。所以,当幼儿园大门一开,家长就会一拥而上、气喘吁吁地跑着去接孩子。还有的家长在离园时,急于找教师了解幼儿在园情况,拉着教师问这问那,教师无法正常组织其他孩子活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各环节的组织

(一)离园前准备

对幼儿的要求:

1.在教师的提醒和帮助下,整理好自己的衣物。

2.积极地与同伴交流,大胆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主动参与活动,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4.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对保教人员的要求:

1.保教人员相互配合,帮助并鼓励幼儿尝试整理衣物。

2.多种形式组织幼儿谈话活动。离园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今天和明天的连接点和中转站。教师可以分集体、小组等多种形式组织幼儿谈话,帮助幼儿对在园一天的活动进行梳理,对明天的幼儿园生活充满期待。如,启发幼儿进行回忆,让孩子将一天的收获与同伴交流;或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幼儿制定约定,促进师幼、幼幼间的情感交流。

3.组织相对安静的活动。

4.组织幼儿整理物品,准备离园。

常见问题一:保教配合不到位。

解决策略:由于工作量较大,帮助幼儿整理衣物需要保教人员相互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保育员准备好相关物品,如擦手巾、温水、润肤霜等,但一定要确保安全卫生。教师需提前组织好幼儿,可以分小组、集体等形式有序地帮助幼儿进行整理。

常见问题二: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幼儿不感兴趣。

解决策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建议每日内容不要重复。

常见问题三:幼儿易出现兴奋、焦虑等情绪波动,发生哭闹、唠叨、到处乱跑等现象。

解决策略: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缓解焦虑情绪。

常见问题四:幼儿整理物品时,出现错拿错放的现象。

解决策略:教师采用提醒、帮助、鼓励等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取放习惯。

(二)集中离园

对幼儿的要求:

1.将玩具、图书、小椅子等物品放回原位,带齐自己的物品。

2.主动与保教人员、同伴道别,会礼貌地说“再见”。

3.不在活动室追逐打闹。

4.不远离保教人员的视线,不独自跑到活动室外玩耍或找爸爸妈妈。

5.不随意跟陌生人走,知道自我保护的方法。

对保教人员的要求:

1.相互配合、组织有序,确保幼儿安全离园。

2.培养幼儿良好的离园常规。

3.做好家长沟通工作,建议家长接幼儿时不要拥挤。

常见问题一:出现漏接、错接或者被陌生人接走,甚至幼儿悄悄自己偷跑回家。

解决策略:

1.加强门卫安全保障工作,要求门卫认真验卡,遇到没有家长带领独自离园的幼儿或可疑人员必须要及时干预。

2.准备接送卡供家长使用。

即使家长持卡,教师也需再次确认家长身份,才可以将孩子交到家长手中。

遇到持卡的陌生人,教师需与家长电话确认后,请其签字,方可将孩子交给对方。

对于保教人员比较熟悉且忘记带卡的家长,需请家长登记后,再将幼儿交给对方。

针对托小班或插班的新生,由于教师对家长不熟悉,即使有卡,教师也需询问孩子,确认家长身份,才能将孩子交给家长。

如果接送卡遗失,需请家长在第一时间向园方报告,补办接送卡。

有些幼儿园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接送卡,保教人员需更加谨慎,认真核实家长身份后才可以将幼儿交给家长。

3.保教人员站位要科学。

建议保教人员分别站在活动室门口及活动室,负责接待家长、组织幼儿有序离园和看护还没接走的幼儿。

如果活动室有两扇门,建议关闭一扇门或保教人员分别站在门口,能够兼顾到两边出口。

常见问题二: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间长,忽视其他孩子的看护。

解决策略:教师可以和家长简短的沟通,但避免过长时间沟通,以免影响对其他孩子的看护。若确实有比较紧急的事情需要长时间沟通,可以请家长稍微等会儿,等孩子较少时再进行,或另选时间段沟通。

常见问题三:家长接完孩子后,仍带领幼儿在园内逗留、玩耍,造成意外事故、传染病交叉感染。

解决策略:建议家长在离园后,不要带领幼儿在园内逗留、玩耍。但在一日在园活动中,我们要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户外活动、玩大型玩具及多种器械的时间。

常见问题四:家长随意进入教室接孩子,影响幼儿正常活动。

解决策略:建议家长不要进入教室,需抱取被褥,可统一安排固定时间段让家长进入午睡室。如遇到特殊需求的,家长需提前与教师沟通,获得教师的许可后方可进入。

(三)集中离园后

对幼儿的要求:愉快地参与活动,耐心等待家长来接。

对保教人员的要求:

1.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地引导。

2.开展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多形式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

常见问题一:幼儿看别的小朋友都接走了,出现焦虑情绪。

解决策略:教师要给予及时关注,这是开展个别教育的最佳时机。可以亲亲孩子的小脸、抱一抱,用肢体语言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也可以与孩子聊聊天,了解个体差异,为因人施教打好基础;或者对孩子一天的表现进行表扬或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孩子更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常见问题二:教师放任孩子或让孩子枯燥等待。

解决策略:离园高峰时间段过后,班级一般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孩子,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美工、生活等区域活动,根据幼儿兴趣,开展角色、规则等各类游戏活动,做到既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又不会被轻易打断无法进行。建议每日内容不要重复,可多种游戏交替进行,让幼儿不是感觉在等爸爸妈妈来接,而是在快乐中度过在园的最后一段时光。

常见问题三:幼儿玩得太兴奋,过多取放活动材料,随意性强,造成游戏材料混乱。

解决策略:适时引导,强化幼儿活动常规。

(四)晚托

对幼儿的要求:听从值班教师安排,耐心等待家长来接。

对保教人员的要求:

1.做好晚托幼儿交接工作,确保幼儿全部安全接走。

2.组织一些比较安静的活动,安抚幼儿情绪。

常见问题一:晚托时间、场地等安排不合理。

解决策略:

1.安排固定晚托值班室,值班室最好离幼儿园大门比较近,便于家长接孩子。

2.值班形式建议采取教师轮流制,避免值班周期过长。

3.建议在幼儿园开门后半小时安排晚托,也可以根据各园的实际情况确定晚托时间。

常见问题二:带班教师与值班教师交接不到位。

解决策略:认真做好交接工作,可以同时书面交接。可制定晚托值班表,要求教师认真交接并填写幼儿班级、姓名、家长联系电话,且带班教师和值班教师需要分别签字,将责任细化,确保安全。在家长来接时,也要求家长填写姓名和接园时间,值班教师确认家长身份后,才可以让家长接孩子。

常见问题三:幼儿长时间没有人来接。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幼儿;政策;法规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浙江温岭市某幼儿园教师,将数张虐待儿童的照片(包括扔儿童进垃圾桶、强迫男童亲吻女童或男童、强迫男童露阴、提拽男童的耳朵悬空等)传给网友;山西幼儿园一名老师因幼儿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在几分钟内对幼儿狂扇几十个耳光。事件发生后,这些幼儿园教师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意识极其淡薄。

为什么幼儿园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如此淡薄?我们应如何加强?笔者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学前教育相比其它类别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入园难、入园贵、师资水平不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成为影响学前教育良性发展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文件,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制定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大力兴办幼儿园。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给学前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未来3年内将建成1200所公办幼儿园,按每个幼儿园配备教师30人计算,1200所幼儿园需要新增幼儿园教师36000人,再加之现有幼儿园教师的新老更换,幼儿园教师需求量将会更大。

幼儿园教师的刚性需求,给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生源,原本没有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了抢占生源,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但是这些院校大多缺少办学经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多的重视对传统幼儿教师从教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园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的培养。

二、幼儿园教师掌握政策法规的必要性

1、国家政策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要求"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应"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应正确"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我国已经颁布的教育法规,特别需要熟知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2、幼儿园办园需求

在公办幼儿园数量、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大力支持兴办民办、私立幼儿园,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针等文件从幼儿园编班、安全管理、卫生保健、教育、园舍、设备、工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介绍幼儿园办园、管理等知识。法律法规等文件便于园长、教师了解幼儿的法律权利、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幼儿园常见事故及法律责任、幼儿园教职员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幼儿园日常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幼儿园法律纠纷的应对等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开办幼儿园、规范幼儿园管理、处理幼儿园一些常见法律问题提供相关依据。

3、幼儿园教师对政策法规的领会不深入

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大多学历层次较低,对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她们对国家下发的政策、意见和纲领,只是照搬照抄,停留在表层阶段,没有真正领会文件的精神。以《指南》的贯彻为例,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和专业学生能够将《指南》的某条目标熟记心中,并将《指南》每一条目标转化为教学内容,但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教育内容,挖掘其中隐含的。

三、课程建设

幼儿园政策法规知识有助于指导幼儿园教师正确地运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依法施教,依法维护自己和儿童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按照国家有关幼儿教育具体标准和指导性文件,结合幼儿身心特点,科学施教。

对于政策法规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幼儿园,而要扩展到在校学生,在校生政策法规的全面学习与解析,对于未来领会、贯彻和实施推广政策法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也能减少用人单位再次培训的费用和精力。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能力目标: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有关幼儿园的举办、工作人员条件、经费、教育、卫生保健、园舍与设备、家庭与社区工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运用法律武器正确处理幼儿园出现的有关法律问题和按照政策法规的要求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儿教师。

2、课程内容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政策法规为依据,编写了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幼儿园的举办、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和资产、幼儿园的园舍和设备设施、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与安全工作、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幼儿园管理共计八个章节的《幼儿园政策法规》课程校本教材。

3、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能力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4、课程评价

采用多元的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学业成绩权重分配更突出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二是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多样。课堂表现10%、小组合作10%、作业20%、笔记10%;三是考试形式以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组织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天枢.幼儿园100个法律问题[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0.

[2]庞丽娟,刘占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98-02

一、问题的提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成年的心理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而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9年,上海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是最早的普及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学术团体,对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已经成为了进行其他各项教育的载体和保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通过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的比例较小,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幼儿的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的行为表现有如下。

(一)行为习惯问题

1.多动行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时手脚不停,缺乏自制力等。

2.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

3.厌食: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4.说谎:说的话与现实不符,编造各种谎言骗人的行为。

5.吸吮手指:还可表现为吸吮被角、衣物。

(二)情绪问题

1.情绪不稳定:整天闷闷不乐、心情时好时坏、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

2.入园焦虑:说到上学就肚子痛、头痛、尿频、学习力不从心,产生厌学情绪。

3.发脾气:性格偏执,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情绪,会出现大哭大叫、扔东西、打人等不良行为。

4.分离焦虑:与家长分开造成的心理不适应情绪体验。

(三)社会适应

1.攻击:与同伴不能友好的相处,更多地依靠身体攻击。

2.胆怯:主要表现为胆子小,退缩,不能主动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

3.自闭:对别人视而不见,缺乏情感反应,不与同伴交往。

4.性格孤僻:畏缩、害羞、忧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等,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重点对幼儿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环境的作用: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

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设备,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其中感到舒适、安全、快乐、放松等。

2.心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是建构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等。幼儿园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二)从课程的设置上说要整合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大板块,日常生活中,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自然而然显露出来,可以结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与游戏活动的整合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既可以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载体,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可以是游戏,游戏是发现幼儿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等;更可以是治疗幼儿心理异常的有效手段或媒介,通过游戏疗法对幼儿的心理异常进行矫治。

2.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有目标,而目标中都体现情绪情感的要求,各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情绪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3.与生活活动的整合

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辅导与帮助。

4.与运动活动的整合

在运动活动中给幼儿自主的同伴交往的契机,教师在幼儿的交往时观察,特别是当幼儿的交往出现障碍时,老师以观察为主,必要时进行引导,促进幼儿自主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和挫折的能力。

(三)幼儿园开设专业心理健康课

1.开设相关课程,寓教于乐

心理活动课与四大版块活动并列进行,不是渗透在其四大版块中,而是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间,针对幼儿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中体验情感,形成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3.专业的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

4.开展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的课程中无法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采取个别辅导,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与矫治。关注个体差异。如:设立心理角、心情日记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四)老师的影响

第一,要切实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规范教育行为,言行举止不仅不能伤害幼儿的心理,更要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注重幼儿园老师师德的养成。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丰富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学会用专业的知识技能科学地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五)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帮助老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增长,同时要引起老师对幼儿园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宣传,让家长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其次,社区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社区的资源利用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社区的宣传使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同时关注幼儿心理方面的发展,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思考与趋势

目前国家要求中小学每3000人配备一个心理健康老师,这一目标的达成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纵观文献综述的集中策略观点,大部分是思辨的研究,实证研究很少,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科学性、专业性不够。而且每一类策略对于老师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够,基本上是笼统的概括,缺乏技能性操作方式。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首先要进行实证的研究,找出科学、专业的方法,然后再根据研究归纳细致的操作程序,使得幼儿园老师能够进行运用,而不仅仅是作为摆设。这样不仅能够能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且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的操作也能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山西科技,2008,(4).

[4]吴冰清.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5).

[5]钟翠苹.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10,(2).

[6]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1).

[7]李兰兰.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发展,2010,(3).

[8]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9]李槐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10]徐秀玲.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

[1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12]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13]沈悦.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研究,2009,(5).

[14]王向宇.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4

关键词:角色游戏障碍消除策略科学合理

一般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角色的行为和语言,并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角色游戏是最能体现社会性的游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还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幼儿合理的指导。皮亚杰曾说:“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并不是教师每一次的指导和介入都是有效的。如何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角色游戏的进行,使其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一、角色游戏中的障碍

(一)游戏主题、材料单调不变,对幼儿的吸引力不大

游戏与幼儿的兴趣密切相关,而幼儿的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幼儿兴趣与好奇心的保持是短暂、易转移的,所以,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种类、数量,是否有操作性都是吸引幼儿注意的因素。

(二)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简单、无创造性

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游戏过程相对固定,无新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结”。“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这些“结”的解决,意味着幼儿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注意这些“结”,使这些“结”成为幼儿发展的动力。

(三)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争执

幼儿在游戏中会有语言的交流,行为的分工、合作,但受自身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分辨事件起始的故意性、理解他人的某些行为,所以幼儿间会发生争执,争执会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四)幼儿对老师的明显观察、主动指导行为的不适

幼儿在游戏中会出现游戏过程相对固定、无新意,或不安全、无意义行为,需要老师观察、帮助。但是部分幼儿对老师的明显观察、主动指导会感到不适,这时老师该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继续游戏呢?

二、角色游戏中的障碍消除策略

(一)丰富游戏主题、扩展游戏材料

从幼儿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对于经常重复相同的游戏感到不满、厌烦,希望有新的主题可供他们选择。所以老师应该重视游戏主题的丰富,除了开展常见的主题外,还应该征求幼儿的意见,选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主题设置成新游戏。

每个区角都有教师精心准备的各种材料,但当幼儿的游戏能力逐渐提高,就自然地出现了厌旧现象,新鲜感消失了,幼儿会时不时离开游戏区,以宣泄得不到新奇刺激的不满足心理。这一现象也表明,新的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兴趣,是保持游戏新鲜感的好方法。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要结合能力差异,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解成若干个操作层次,适应于不同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二)幼儿自主的选择与参与游戏

现实中,经常发现有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得并不快乐,因为他不喜欢这个游戏,是老师让他玩这个游戏的,那些不喜欢某些游戏的幼儿就在活动中消极对待。当然,在游戏活动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这里的主导不是支配,而在于激发和保持幼儿游戏的激情,教师应通过创设活动的环境、丰富活动的材料,使幼儿可以自己选择,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老师介入游戏的时机与策略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的幼儿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有的幼儿会选择沉默和退缩。此时,教师应认真观察,有效地介入游戏,给予引导。但是,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减弱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反感。那么老师应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游戏?

1.细致观察,判断介入需求

细致的观察是教师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游戏的基础和依据。教师必须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征,预估其能否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问题,判断幼儿的需求,不要过早地介入游戏。在介入时要注意,教师不是教导者,而是促进者,这种介入是支持性的。

2.根据游戏内容,选择介入方式

那么教师有哪些方式去介入幼儿的游戏呢?⑴语言提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常能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⑵行为暗示。行为暗示即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身体语言,来对幼儿的游戏行为做出反馈。⑶环境的隐性介入。幼儿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对幼儿来说,环境就是一种隐性的“指示牌”,符合幼儿经验的、看得懂的,他们就会朝指示的方向前进。⑷直接干预。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则、攻击或不安全因素等时,教师就必须以教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3.观察幼儿反馈,及时退出游戏

当教师通过有效的介入,使游戏主题得以深化,能够顺利进行时,就应立即退出游戏,过多的介入会适得其反,阻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四)游戏后及时的反馈、讨论

评价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利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让幼儿发表见解,在对问题的探讨中引发幼儿对原有经验的回顾与梳理,让经验逐步全面与完整。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评价环节,对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交流与探讨,寻找有效的改进策略。幼儿只有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契机,提高幼儿应对问题的能力,有效推进角色游戏的开展。

三、科学合理地指导角色游戏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5

【关键词】香港幼稚园;视学报告;质素评核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30-04

从1998年开始,香港特区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质素保证架构,将质素保证机制分为“质素保证视学”和“学校自我评估”。质素保证视学后来改名为质素保证分部(QualityassuranceDivision,QaD),刻意淡化视学,强调“发展”是质素保证的重要部分。2001年颁布《表现指标(学前机构适用)》第一版,作为质素保证视学的评判标准(李辉、黄艾珍、张杏冰,2006)。2003年9月开始,教统局将视学模式转变为校外评核(externalSchoolReview),以此核实学校的自我评估,与学校的自我评估相辅相成。表现指标及质素保证视学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的幼教生态和改革局面,带来了三个方面的范式转变(paradigmShift),提升了香港的幼儿教育品质(黄艾珍、李辉、容燕文,2006)。2007年9月起学券制实施后,香港特区教统局继续要求幼教机构先根据《表现指标》进行教育质素自我评估,然后再派出视学小组,从校外角度检视机构的整体表现,并将视学报告公开,让公众了解幼稚园的质素。因此,如果视学结果不好,不单会影响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进而影响招生,而且会被停止接受学券(每名幼儿每年13000港元)的资助。可以预计,未来香港幼稚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自我评估和校本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和实现学校问责(Schoolimprovementandaccountability)以顺利通过政府的质素评核(QualityReview)。

为了全面了解政府视学报告的关注重点,剖析香港幼稚园最常见的问题,本文对香港教统局(2007年7月1日起改名为“香港教育局”)截至2007年5月所发表的155份视学报告进行全面统计分析,以供关心香港幼教事业的内地同仁参考。

一、教统局官方通告

2003年2月27日教统局首次公开发表质素保证视学(幼稚园)周年报告,就第一批共30所于2001~2002学年接受质素保证视学的幼稚园作出总结。这30所幼稚园由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出,周年报告分别按各校在“管理与组织”“学与教”和“机构文化及儿童支援”三个表现范畴作出系统分析。

周年报告指出,香港幼稚园的共同问题就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估机制,没有普及有效的幼儿学习经验持续性评估,课程设计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等。

二、视学报告统计分析

视学报告基本覆盖了《表现指标》的三大范畴因为多种原因“儿童发展”范畴(属于结果性指标)没有包括在视学范围内故略去不分析。现逐一分析三大范畴的视学结果。

1.范畴一:管理与组织

由统计可以看出,在香港岛、九龙、新界东、新界西四个地区共同存在三大问题:(1)没有发展学校自评机制及制定客观的达标准则(总平均69%);(2)没有依据自评结果拟定发展计划,订定适切的优次(总平均49%);(3)没有系统地订立培训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总平均37%)。其中,港岛区第二常见问题是“没有系统地订立培训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26%),这是个例外,反映出当时的教统局对港岛区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并不满意,希望各校尽快改善。笔者认为,这极有可能与之前港岛区没有一间专门机构提供幼师培训课程这一客观环境有关,当时所有幼师培训机构均在九龙及新界地区,这一问题值得引起各方关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界西区存在一个特别的问题,就是需要“增加校政透明度,鼓励员工参与”(47%),这反映出教统局对该区幼稚园的管理水准不太满意,有近一半幼稚园可能需要改变“校长”的传统管理模式。

总之,香港幼稚园在管理与组织范畴上存在的共同问题是:(1)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自评机制;(2)没有订立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计划;(3)没有订立长远的校本发展计划;(4)没有实行校本管理、全民参与。

2.范畴二:学与教

在学与教范畴中唯一存在于四个地区的共同问题是:“检视整体课程,提供充裕的空间及时间。”这反映出香港幼稚园普遍存在课程超载(overloadedCurriculum)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三个地区共同存在的问题有:(1)检讨/改善儿童学习评估策略(九龙56%,新界东64%,新界西58%),这表明三个地区在评估儿童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亟待改进,以建立行之有效的持续性评估机制;(2)调适教学内容/进度,配合儿童发展需要(港岛28%,新界西65%,新界东55%),这反映出港岛区和新界教学进度过快,难以适应儿童发展需要。另外,港岛区特有的问题是“日程/习作设计应多样化,鼓励儿童主动探索观察”(28%),表明该区幼稚园教学偏重儿童被动学习和抄写练习,需要改善。九龙区特有的问题是“改善儿童习作分量/设计,检讨家课政策”(45%),表明该区儿童习作分量过重、家庭功课较多,需要减轻儿童的家课分量。新界东区特有的问题是“应利用评估资料改善教学策略和检讨课程成效”(45%),表明该区近一半的幼稚园教学策略和课程成效受质疑,亟待改善。其实,这一问题与该区校本课程发展水准直接相关,与该区教师素质间接相关需要加强校本培训及校本课程发展。

总之,香港幼稚园在学与教范畴上常见的问题是:(1)课程超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所规定的内容;(2)进度超快,教学内容和进度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3)评估不当(港岛除外),没有运用适当的儿童发展评估策略;(4)习作单一(港岛),多纸笔和抄写练习;(5)功课繁重(九龙),要适当减轻分量。

3.范畴三:机构文化及儿童支援

在机构文化及儿童支援方面,四个地区共同存在的两大问题是:(1)应增强教育及支援家长的工作(总平均13%),这反映出教统局对某些幼稚园的家长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因为幼稚园只是一味满足家长的要求,存在课程超载、功课太多,甚至还有纸笔考试等情况。(2)应与家长紧密沟通,促进家校协作(总平均9%),这表明教统局对部分幼稚园在家校协作方面的表现并不满意,希望幼稚园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新版《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6)特辟专章对家校协作及家长工作展开论述和说明。另外,各区还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例如应加强与区内志愿/教育机构的联系(港岛区),幼稚园应因儿童个别差异提供适当的辅导(九龙及新界西区),及早辨识、转介和辅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九龙及新界东、西区)。

总之,香港幼稚园在机构文化及儿童支援范畴方面做得不错,出现问题的比例较小,而相对常见的问题是:(1)教育及支援家长的工作;(2)家校协作;(3)应因个别差异提供辅导;(4)关注特殊需要儿童;(5)与区内机构的合作。

综上所述,香港幼稚园在《表现指标》三大范畴中存在九大主要问题:(1)发展自评机制及制定客观达标准则;(2)检视整体课程,提供充裕空间时间;(3)增强教育及支援家长的工作;(4)依据自评结果,拟定校本发展计划,订定适切的优次;(5)检讨/改善儿童学习评估策略,推行持续性评估;(6)与家长密切沟通,促进家校协作;(7)有系统地订立培训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8)调适教学内容/进度,配合儿童发展需要;(9)及早辨识、转介和辅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

三、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教统局视学报告及《香港幼稚园校本课程发展研究》一书中总结的结果(李辉,2005),我们认为,香港幼稚园在课程发展方面存在四大问题:

1.课程改革的被动(passive)与无序(Chaos)。教师普遍感觉到自己是被卷入到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开始就是由校长或校方决定课程是否改革以及如何去改,教师并没有决策权。而校长也反映自己是被迫进行课程改革的,“因为人人都在搞课程改革,你不改便被out了”。而对于课程改革方向及推行何种课程模式,各方均显得颇为困惑及没有头绪,只好跟风追潮、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最后改到连自己原有的特色也不见了。

2.课程设置的超载(overload)或缺失(missing)。许多幼稚园迫于家长压力而无节制增加课程内容,既学两文三语,还学琴棋书画,纸笔练习多,功课做不完,出现典型的课程超载现象。另外,由于香港大多数幼稚园仍为半日制,三个小时本身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综合课程架构及经验丰富的教师,许多幼稚园的课程出现明显缺失。例如严重缺乏体能尤其是户外大肌肉活动缺乏科学探索活动,音、体、美方面的发展和教育经常被忽略。

3.课程编排的无结构(non-structure)与无系统(non-system)。许多幼稚园推行主题式综合课程,但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课程统整架构以便对《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中的六大学习范畴进行有效的统整,导致课程编排的无结构和无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围绕一个主题将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和艺术等六个学习范畴天衣无缝地统整起来。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统整架构,许多幼稚园只好打着创意课程的旗号胡乱综合,结果变成为综合而综合,东拼西凑。有鉴于此,教统局课程发展议会(CDi)从2006年9月开始展开为期三年的免费培训计划,以期全面提高各校在校本课程发展及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

4.课程管理的“放羊”(Lazy-faire)与“游击”(Bushfighting)现象。也有一些幼稚园对课程管理实行“放羊”政策或“游击”战术,以为课程就是教材套,选择了教材套就万事大吉,让教师跟着教材套去做就行了,对于本校课程发展方向及如何建构校本课程等问题既不清楚,也不思考。有时心血来潮,跑去参观学习,回来就要照抄照搬别人的课程模式,也不考虑本校是否具备有关条件。前几年出现的一窝风学“Reggioemilia”的现象就源自此种“放羊”和“游击”心态。

如果说上述情况在原有幼教管理体制下还可以混水摸鱼甚至有效生存的话,在学券制的冲击下这些枯枝烂叶将会无所遁形,必将被涤荡、冲刷干净。香港幼稚园如想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学券制体制下生存、发展甚至壮大,就必须尽快发展富有独特个性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由于各幼稚园自身条件不同,他人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通常无法在自己园里直接或复制使用。这就需要各校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和重组,形成适合本校的、本土化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严谨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简言之,校本课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香港幼教机构生存与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发展校本课程并以此带动校本评估、校本培训及校本发展,是目前幼稚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黄艾珍,李辉,容燕文.从自评走向自我完善〔m〕.香港:朗文出版社,2006:2-4.

〔2〕李辉.香港幼稚园校本课程发展研究〔m〕.香港:香港教育学院,2005:29-40.

〔3〕李辉,黄艾珍,张杏冰.内地新《纲要》与香港地区《表现指标》之比较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05(3):32-34.

ananalysisoftheQualityassuranceinspectionReports

onHongKongKindergartens

LiHui,ZhouYali

(Collegeofeducation,theUniversityofHongKong)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儿童行为观察;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23-04

一、问题的提出

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提到幼儿教师具有“观察了解幼儿”的主要职责,而在201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多次提及“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有效运用观察等方式来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儿童”。随着2012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为幼儿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观察儿童行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本文拟针对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展开研究,探析其在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结合华东师范大学张婕老师在一次有关儿童行为观察的讲座中提出的概念,将本文中涉及到的儿童行为观察的定义如下:

儿童行为观察包含了观察、记录、解读三个过程。观察即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自然情境下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指用纸笔或者用照相机、摄像机等方式把所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下来,是观察的辅助环节;而解读是指对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赋予教育意义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形成了15条关于“幼儿园教师进行儿童行为观察的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及其所在幼儿园基本情况;第二,教师所在幼儿园对观察记录儿童行为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第三,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四,教师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采用的方法;第五,教师开展儿童行为观察时存在怎样的困惑和难题。

本研究针对4所民办幼儿园和4所公办幼儿园的120名一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15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共有108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教师1人,女教师107人。教师中以年青教师为主,83%的教师在20岁~40岁之间,大部分教师为幼师中专毕业,部分教师职后进修取得大专或本科学位。

(二)“观察记录材料”文本分析

从4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部分老师的观察记录材料,对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文本分析,寻求这些观察记录材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对开展儿童行为观察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方式单一

在所回收的108份有效问卷中,总共涉及到8所幼儿园。这8所幼儿园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主要是采取要求教师每月上交观察记录材料的方式,上交材料的份数由每月2份至每月5份不等。在对开放式问题“您上交的观察记录材料幼儿园如何处理?有无什么用途”的回答上,76.8%的教师回答了“无用、存档、检查后返还”等内容,仅有23.2%的教师回答了“幼儿园有时/偶尔用来开展教研活动、用来进行优质观察记录评比”,而这些教师主要集中在两所幼儿园内。换言之,8所幼儿园中就有6所幼儿园仅以“完成工作量”的方式来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工作,所观察记录下来的材料在后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而在“幼儿园是否对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开展过培训”这一问题上,90%的教师选择了“没有”。由此可见,幼儿园针对“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方式较为单一。

(二)幼儿园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认识尚不全面

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您觉得观察儿童的行为重要吗”一题,98%的教师回答了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在多选题“您觉得观察儿童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儿”上,教师们的回答如表1。

由表1可知,教师们基本上能够认同“观察儿童”的重要性,而且主要集中在认为观察儿童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了解、合理评价儿童,同时还可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及时给予儿童帮助。但是,本研究随后的一个问题“您觉得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重要吗”却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结果:68%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不太重要,15%的教师认为一般,仅有17%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在开放式问题“您觉得记录下所观察的内容为什么重要或不重要时”,大部分教师们给出了如下这样一些答案:我们工作非常繁忙,根本不愿意花费时间做记录,用眼睛观察好了就行了;记录下来的都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工作任务;记录下来的材料没有作用,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下来的材料后面也不会看了;只有几位教师写到“在期末给学生写档案时能找到依据;幼儿园用来做教研材料,效果还不错;在记录解读中能去思考很多问题”。

可见,教师们基本能认同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记录”这一环节尚不认同,不能体会“记录”所起到的作用。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现象

本研究询问教师们“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什么困惑和难题”,教师们给出了如下答案:孩子太多,不知道怎么记;儿童的行为很快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记;不知道要记些什么,总感觉像流水账;记录下来的材料很难解读,有时觉得一点都解读不出来,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胡乱写一些。教师们的这些答案非常普遍,说明大部分教师均存在着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等困难。

笔者结合对4所幼儿园的“观察记录材料”的文本分析,也发现了如下问题,比如以下案例。

【观察记录】晨晨今天带了一本书,走进教室后,马上看她的书,一会儿,很多小朋友来了,晴晴走到她跟前,准备和她一起看书,谁知道晨晨一把抢过图书:“不行,书是我的,谁也不给看。”

【解读】晨晨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自我中心,自己的物品,别人都不能动,我们应该多与家长配合教育,让她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这样才能交到许多朋友。

本研究认为,案例即体现了教师们在观察记录方面的困难。看到此案例时,笔者有着很多的疑问:晨晨带了什么书?一开始自己看时是否非常专注,对书本表现出来的兴趣有多浓厚?晴晴走到她身边,有没有说什么、做什么?晨晨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也是如此?而这些内容都应该在观察记录中得以体现,换言之,儿童的行为动机是什么。教师仅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间断的观察,就做了“晨晨有很强占有欲、自我中心”的结论,是否显得草率了一些?假设一切如这位教师所言,需与家长配合教育,那么教育的具体手段又是什么?

经文本分析显示,教师关于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很少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的方法来观察儿童。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不会记、记不全、不会解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师们的观察记录中,也让教师们对这项工作有了很多的畏惧。

五、讨论与分析

(一)职前幼师培养中应凸显儿童行为观察方面的训练

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在幼师的职前教育中就应该注重观察记录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前G省的幼师培养机构中,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中专院校,都很少将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仅在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涉及到少许“观察法”的讲解,且教师们多以讲授理论的方式来进行此内容的授课,使得学生们仅能从理论上粗浅地把握观察法的定义、原则。笔者认为,应注重观察法实际运用经验的获得,让幼师学生多次走进幼儿园,真实开展观察记录,并在记录之后以研讨形式解读观察记录的材料,分析整个观察记录流程,反思观察记录的方法。

此外,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材料的解读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幼师的培养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等课程与《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课程呈现出平行线的状态,互不相交,导致很多学生即使观察到有价值的现象,也不能从理论上给予提升。因而,在幼师的培养中,授课教师们应形成学术共同体,在教学内容上相通、衔接,以助学生在尚未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

(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帮助教师认识到儿童行为观察的重要性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们对观察记录工作的认识与幼儿园这项工作的开展方式、重视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当幼儿园仅把对儿童的行为观察记录作为一项工作任务,简化到只是监督管理这一层面时,必然让幼儿园教师们感受到观察记录是虚设的、没有价值的、浪费时间的。因而,幼儿园应创设合理运用教师观察记录材料的平台。那这些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如何运用呢?卡洛琳・爱德华兹等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和朱家雄等的《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可以给予我们较多的启示。

第一,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通过教研研讨的形式,帮助教师研究儿童、了解儿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幼儿教育实践风靡世界,而其在幼教领域最特别的贡献就是“记录的运用”,在瑞吉欧,教师一直注意观察、收集和记录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教师也经常聚集在一起,对关于儿童学习的记录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时,观察记录的材料不是强制性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师自发、自愿使用的教研方式,观察记录的材料可以让教师看到幼儿的行为,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研究儿童的过程。同时,教师在研究儿童的过程中,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的再学习,也是反思自身教育对策的关键时刻,正如瑞吉欧的一句名言所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只有反复观察、多次思考,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抛球的方法和方向,抓住教育的契机,并找到正确的教育对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准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二,与家长共享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认同幼儿园的方式之一。由于大部分家长未接受过专业的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在他们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有违儿童天性、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比如,打断正在专注游戏的儿童、包办代替儿童能完成的事情等。如果幼儿园能将观察记录下的材料与家长共享,家长必然能直观地感受到儿童的学习过程,加深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同时,这种共享能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家园工作的开展。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记录提供给家长一个知的途径,它可以实质地改变家长的期望,让他们重新审视其家长角色的假设以及对幼儿生活经验的看法,并以―个全新、更具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整个幼儿园的经验,这对于促进家园交流工作的展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与儿童重温观察记录的材料是促进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当儿童从观察记录的材料中看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各种任务、应付各种事件、达到预定目标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且重温观察记录材料的过程是再次温习、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与此同时,幼儿能从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认真对待,并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们努力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今后的活动中去。

可见,观察记录的材料完全可以开放式地用于教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用于促进孩子的成长,当幼儿园的教师们深刻感受到观察记录材料的作用后,儿童行为观察这一工作必然得到有价值的推动。

(三)幼儿园内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学习形式加强对教师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

本研究发现,众多幼儿园教师在观察记录技能上存在缺失现象,这与谈心(200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类型与步骤的知识是贫乏的,也不能较为灵活地运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等观察策略对幼儿进行有效观察。而在对观察记录材料进行解读时,也常常存在着根据儿童的某一次表现主观臆断,解读表面化、形式化,所提意见不明确具体、无建设性等现象。除了利用职前幼师培养的途径外,幼儿园也应该有相应措施加强对观察记录技能层面上的指导。笔者认为,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观察记录工作是较好的方式之一,由此,笔者构建了以下学习模型,如表2。

在步骤一,年龄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的教师形成一个团体,有助于教师之间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步骤二及步骤三中,让教师分别记录并呈现出来进行对比,目的在于让教师们感受到教师的不同经验和背景会产生不同偏好和视角,对教师的观察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作用,每个教师的记录都有可能是独特的,记录本身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在此基础上,提取几份教师们均认同的相对较好的观察记录,提取这些优秀记录的共同点,好的观察记录材料应关注的是儿童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过程,而非行为的结果。

步骤四中,先分别解读,目的同样也在于让教师感受到因为主体的不同,对于同一儿童行为的解读可以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们或是从儿童的行为动机、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特点,或是从儿童的学习策略、教师的介入方式、师幼互动的时机、材料的适宜性、进一步的教育措施等完全不同的方面加以解读。各自解读之后的合作解读,也让教师们感受到在与他人共同对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各自的不同角度去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多元的解释,彼此可以互受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地解读儿童的行为。

而步骤五则是对观察记录的材料是否能用于教育途径的再思考和具体实践。

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循环往复使用,如果老师们形成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以团队的方式多次开展教研,老师们开展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卡洛琳・爱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朱家雄,校.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7

【关键词】分离焦虑;小班幼儿;新入园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相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对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分析

焦虑属于情绪反应中一种正常的情态,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分离焦虑(Dissociativeanxiety),也可以称作离别焦虑,属于学前儿童情绪障碍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二、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分离焦虑表现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某幼儿园新生班4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进行调查,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分离焦虑的原因。这些幼儿均是2014年9月入学,首次接受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此次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入园分离焦虑的对象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加深了解。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入园与家长分离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分离焦虑状态,如分离时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的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95%以上,而提到去幼儿园会显的心事重重和特别依恋父母不相信其它人的比例也占到84.44%,这三项表现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

1.针对家长的策略建议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这里提到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孩子的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的能力准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

2.针对教师的策略建议

(1)创建安全而温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要尽量营造出家庭的氛围,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教育需要,更要考虑家的元素。例如,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的全家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教室里等,以降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使之对新环境有认同和归属感。

(2)组织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也可以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分散出来,投入到有趣的游戏里,以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信,也会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教师要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去帮助其它小朋友,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慢慢爱上幼儿园。

参考文献: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8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小学化”

农村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还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质量,使更多的幼儿提供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机会,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再加上农村幼儿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收到了严重的影响。

一、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因此农村幼儿数量占全国幼儿的比重也较大,但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缓慢与其他环境因素,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很多适龄幼儿并未接受正常的学前教育。近几年,国家为了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也提到“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中只有一部分符合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大部分还不够规范,因此存在很多的问题。

1.农村幼儿园入园率低。农村家庭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大部分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觉得幼儿教育对幼儿影响不大,因此选择自己在家照看孩子,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儿童没有进入幼儿园,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入园的人数较少,制约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2.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以及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很落后,不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和设施,农村幼儿园大多规模小,设施简陋,幼儿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甚至有些贫困地区教学环境非常艰苦,教学所用的桌椅板凳、玩具、教材和保育设施,都严重不足,舍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有限,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3.农村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尽管近几年国家提高了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但是农村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数量较少,其发展还是十分缓慢的,农村公立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乡镇所在地,覆盖面积比较小,,因此有很多教育机构或者个人会租赁农家院作为办园的场所,教师大多素质偏低。

4.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幼儿管理体系非常不完善,公立幼儿园一般条件相对较好,硬件设施、保育人员素质较高,使得幼儿教育有所保障,但是农村幼儿园有一部分设在小学里,没有专门的保育员,不仅使得幼儿的安全有隐患,并且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农村幼儿园缺乏专业的教材和相对来说素质较高的教师,致使幼儿教育不规范并且小学化,很多农村幼儿园将小学教学内容照搬到幼儿园,幼儿园中缺乏适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

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幼儿未来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由于幼航逃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的,农村家长的传统思想和幼儿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够健全等因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良好的农村幼儿教育是农村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因此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显得刻不容缓。

1.改善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家长是幼儿的第一启蒙者,由此可见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之深。想要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首先要在农村宣传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更了解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目的,使家长关注和支持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对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并且保证幼儿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2.增加对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视。首先,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努力健全农村幼儿教育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让孩子回归自然,更好的接触和了解大自然,使教育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充分发挥农村贴近自然的优势。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幼儿教学机构进行规整,严格审查幼儿教学机构的办学资格。

3.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幼儿化”。农村幼儿教育有非常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使幼儿接受不适龄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农村幼儿园可以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选购适合幼儿的教材,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游戏、探索中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让幼儿不仅局限于教室,让幼儿走进自然,在万物生长中学习到知识,鼓励幼儿观察自家农作物的生长,然后再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所见,培养幼儿的观察、表达等能力。

4.全面提高幼师的素质。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规范性,推行保育员、教师、食堂等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的制度,对搜游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师资格审定,只有取得资格证后,才被允许在幼儿教育机构任职。其他教师也要通过专业培训取得幼师上岗证书后,才可以充实到幼儿园任职。政府相关部门要督促建立又是培训机构,使幼师培训等活动达到有计划、有考核、规范等要求,鼓励幼师自觉进行幼师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幼师骨干队伍。对农村幼师奖励档案卡,定期对其进行审核,并推行幼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吸引更多专业的幼师。

三、结语

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中非常特殊,但是又很关键的一部分,幼儿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助于幸福感的提升,对人一生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且落后,家庭和学校对幼儿教育的不重视,教育资源的落后以及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只要政府、学校、家长都对幼儿的教育予以重视,采取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监督、加强幼师队伍能力建设等有效措施,就可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幼儿驾驭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其他问题,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贵华.推动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1).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规划和设计吉林省“十二五”期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发起吉林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于2010年12月14日在儿童之家*中海国际幼稚园召开“‘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赵士英主任主持,吉林省教育学会会长张茵、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江雁秋、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孙艳、吉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潘飞老师、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总编黄可心、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副主任蔡珂馨、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学前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姚伟、《幼教新视野》主编陈明兆等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全省九个市(州)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园长代表共约50多人参加了此次座谈。座谈的中心议题,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刘延东同志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各部门“十二五”规划制定展开讨论,为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针对我省公办、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和问题,尤其是今后发展方向及对策进行研讨。

一汽幼儿保教中心王明非主任对今后企业办园发展的前景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发表意见,并就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快教育立法步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幼儿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法令、法规和地方性政策等手段,通过对建设用地审批、开发资格审批、建设规划审批等过程进行强制性干预,确保社区建设中配套幼教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以此确保幼儿园分布格局更加合理,幼教资源丰富、完备、优秀,社区居民入托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用,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切实监督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进一步确保相关政策特别是相关的幼教投入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维护办园单位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是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尽快出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解读”及“指导性意见”。避免出现有关部门和机构、组织、个人片面解读相关政策、措施的现象,使国家政策和措施真正起到促进幼教良性发展的作用,确保现有幼儿园办园质量不受影响,幼教员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广大幼儿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三是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公办园作为幼教事业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三大责任”,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区域适应性。因此,希望各级幼教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反映情况和诉求,本着“先稳定,后发展”的原则,在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和谐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改革进程。

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孙德荣园长针对本园集团化的发展、管理和生存现状做了介绍,特别对公办园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了阐述: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二是,教师待遇同中小学教师相比较低;三是,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管理和学习,在实际岗位中,理论与实践有相当的差距;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太少,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五是,由于教育部门管理不明确,造成当前幼儿园和校办园竞争生源,产生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六是,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的管理人员不足,应单独为学前教育发展成立独立的学前教育处室,增加行政人员,实施有效行政管理。来自白城市的爱多蒙特梭瑞幼儿园的袁娟、延边新世纪幼儿园的李桂华、吉林市庆丰早期教育幼儿园的高孜红、梨树县天都幼儿园的宋晶等园长作为民办幼儿园的代表重点谈了几点想法和建议:一是,政府要给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办得好的民办园相对的支持、空间和政策,这样才能发展出一批具有民办教育品牌的优质园,让不同规模的民办园办得更具本园特色,得到更大发展空间;二是,民办园目前在办园发展上资金短缺;三是,缺乏专业的幼师团队和管理人员,师资流动性强,造成教育质量的薄弱,制约了民办园的发展;四是,以前在学校没有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无相关部门为其办理;五是,民办园要相互团结,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寻求创新,以便寻求发展;六是,适当给予民办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保证民办园的发展更具稳定性和活力;七是,幼儿师范学校、地方进修学校和办园质量高的民办园合作开办学前教育的培训,以使地方的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提高;八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民办园的管理和培训,让民办园办得更加规范,教育质量得以提高;九是,幼儿教育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村幼儿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发展缓慢,在我省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教育部门要更加关注和扶持。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江雁秋处长、师范处的潘飞老师针对座谈代表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做了回应和解答。会上,吉林省教育学会张茵会长对此次座谈的成果表示肯定,为代表们对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畅所欲言,有针对性地提出目前发展的困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感到高兴。她表示,国家如此重视学前教育,会更有力地推动我省学前事业的发展。她提出要解决问题就要正视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希望大家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找出我省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努力解决问题,使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更上一层楼。

最后,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赵士英主任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经过大家的研讨,会议达成了六点共识: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

二、国务院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明确了方向,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定位。

三、公办、民办幼儿园应当地位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应得到保证。

四、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工资、职称等方面要提高。

五、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需要增加,政府应当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

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新形势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得到迅速地发展,幼儿园的规模和数量均有所增长,但幼儿园教育质量却普遍偏低,在幼儿教育中,大部分的幼儿园倾向于“小学化”教育,过早地向学前儿童灌输小学化的知识,这不仅违背幼儿教育的目标,而且束缚了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以下笔者将详细阐述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1.1“小学化”的课程

在幼儿教育中,部分幼儿园除了设置与学前儿童年龄相符的课程,如游戏课程、绘画课程等,还设置“小学化”的课程,如珠算、英语、认字、拼音等。此外,部分幼儿园还开展相关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提前地投入到小学学习中。这些“小学化”课程严重偏离学前儿童的发展轨道,不利于其身心的发展。

1.2“小学化”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本应该是轻松、愉悦的,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法[1]。例如部分学校开设认识汉字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汉字卡,并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让学生在下面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严重的“小学化”,学前儿童的天性被生硬的课堂教学束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1.3“小学化”的行为规范

在对待学前儿童上,部分幼儿园教师采用了“小学化”的行为规范要求,如要求学前儿童上课不许讲话、不可走动,其必须严格听从教师的安排,若违反了相关的纪律,则需接受相应的惩罚,或罚抄,或罚站[2]。这些“小学化”的行为规范严重束缚学前儿童的天性,对其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2.解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2.1灵活设置幼儿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应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相吻合,以儿童的个性发展为立足点,选取对启发幼儿好奇心、能从周围事物发现乐趣的有益的内容。幼儿教育内容的选取需同时探究学前知识的内部结构和幼儿本身的个性。课程可模拟生活场景,使儿童在贴近生活的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幼儿园的课程应突破传统幼儿教育的禁锢,幼儿教育并不是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赢在起跑线上为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儿童心智、兴趣,为了使儿童对外部事物有初步认识,为将来的小学教育打下自主学习的基础[3]。因此,幼儿园教育内容可包括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文体兴趣、道德观念等,而不是因循守旧、照本宣科,提前灌输孩子接受课本知识,增加孩子的负担。

2.2重视幼儿生活体验,促使幼儿从“玩”中学知识

“玩”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阶段还不具备完整的计数、识字能力,儿童往往是通过生活中的“游戏”学到新知识。因此,幼儿教育应重视幼儿的游戏中“玩”到的体验。幼师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讲述、奖励、提问、做游戏等灵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渴望并乐在其中,提高幼儿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认知能力、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取向。儿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做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全部。游戏的过程即孩子学习各种能力的过程,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肢体、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其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幼师可采取开放教育的方式,开展各种活泼有趣的区域,例如看图识字、动画角色游戏扮演等。丰富的活动既顺应孩子“玩”的天性,又能从中学到基本知识,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2.3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强化幼儿主动学习意识

儿童的日常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是儿童本身的自我约束。最初,孩子并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幼师应通过适当手段、适时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4]。同样的,儿童行为习惯的也首先考虑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可通过角色游戏,扮演幼儿动画里的各种角色,重演动画情景,让幼儿思考各个角色的行为正确与否,最后联系实际,总结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希望孩子能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游戏的真实感知和教师适当的鼓励,孩子的情操得到陶冶,日常行为得到规范。另一方面,幼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师务必身体力行,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孩子学习的典范,而孩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教师的任务是树立良好行为的榜样形象,做孩子的引路者,帮助孩子在自己的个性空间快速成长。

2.4协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幼升小是一场接力赛,孩子的家长是衔接其中的接力棒。幼儿园和家长应协助家长认识幼小衔接的意义,每月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举办专题讲座,请家长参与讲座或者平时的教学活动,强化家长正确的教学理念、理性认识孩子的个性发展。为解决某些有关教育幼儿的易见、常见教学问题或者生活问题,幼儿园可开展主题活动,号召各位家长定期参与讨论、交流,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区别的认识,使幼儿自然布入小学教育新阶段[5]。

3.结束语

现阶段,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学前教育事关整个国家未来发展,因此,政府应给予幼儿教育应有的重视。政府相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完善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具有大众化的惠民幼儿园建设,严厉惩治不具备办园资格的个人或单位,扩大幼儿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宣传素质教育,强化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逐步降低“应试教育”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小青.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5(08):551-552.

[2]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04):251-253.

[3]赵士英.破解学前教育“小学化”难题的思考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4(01):6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