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十篇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十篇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16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设计;西方1工艺美术运动产生背景

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们对于生产线上统一生产的没有外在美感以及设计内涵的工艺品日渐不满并逐步丧失信心,于是一场抵抗这种批量生产的思潮逐渐产生并被艺术家们付诸实际。英国就此开始了这场力求和自然和谐统一以及以哥特式风格为主流设计特征的运动――史称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正式进入艺术世界的舞台标志性事件是:1888年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工艺美术展览协会的成立使工艺美术运动在英国掀起了一场艺术设计风潮,同时,这场运动的影响也遍及了整个欧洲,甚至影响到了美洲大陆上的美国。

2工艺美术运动中的设计思想

在工艺美术运动中,其理论指导以及主要代表人物都有着各自最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了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特点。(1)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是“工艺美术”运动最主要的理论指导人物,他的主要思想是:1)艺术要与技术相结合、与生活结合。2)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维多利亚风格的矫揉装饰。3)设计理念中民主以及社会主义色彩较为浓厚,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4)提出向自然学习,强调将观察融入设计中去。(2)威廉・莫里斯。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和主要运动者,一直被视为对工业和资本主义现实无望的梦想着和理想主义者,他一生的理想是通过设计进行社会改革。他的主要思想是:1)对于生产线似的工艺品产出十分反对,而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风格也应该遭遇剔除,哥特式的设计风格才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设计。2)着重指出设计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不只是上层人士。3)设计必须是集体活动,而不是个体活动。4)具体设计上强调实用性、美观性相结合。(3)沃赛。C・F・a・沃塞(CharlesFrancisannesleyVoysey)是一名建筑师,对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都有着很高造诣。尽管沃塞受莫里斯的思想影响,但是他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依存于哥特式风格,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思想上的元素。他设计的家具简约、朴实,比较容易实现批量生产,在实践过程中与“工艺美术”运动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实质更为接近。完成于该运动强盛时期的《果园住宅》(theorchard)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对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艺术家们同样有着很深的影响,苏格兰格拉斯哥的设计师查尔斯・马金托什等。在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对芝加哥建筑学派的影响力最为显著,其代表人物是易士・沙里文和弗兰克・赖特;加利福尼亚的代表人物有格林兄弟、家具设计师古斯塔夫・斯蒂格利、柏纳德・迈别克等人。

3工艺美术运动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的掀起对后世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运动,这次运动在设计风格中有着自身独居的各种各样的特点。

(1)重新重视手工艺的发展,反对从生产线批量产出的工艺用品。工艺美术运动中,手工艺成为一种基础美学,手工艺制作产品受到设计家们的追捧,而机械制造的东西艺术家们几乎是不屑一顾了。手工艺制作在运动开始时还基本是专门服务于“精英人士”,而在运动中,艺术家们认为这样的制作应该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而不只是服务于某一特殊群体。(2)认为维多利亚风格繁复造作,同时对于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持否定态度。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运动人威廉・莫里斯(williammorris)不光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的工艺用品进行否定,同时也认为维多利亚式风格装饰太过繁杂。在他的观点中,哥德式、中世纪的建筑、家具、用品、书籍、地毯的设计风格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的淳朴,真实。(3)推崇哥特式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家们秉持着这样一个观点:必须使哥德风格和中世纪的行会精神重新在设计中得以有效利用,在工业化不断加强维多利亚风格充斥的特殊时段拯救设计的精神,使民族的、民俗的、高品位的设计得以保持下去。拉斐尔前派兄弟(preRaphaelites)和霍尔曼汉特对于英国画家领域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主张忠实于自然的风格,真实的、诚挚的“新艺术”风格,在题材和风格上,他们对于中世纪和哥德风格情有独钟,因此,他们与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的理论和williammorris的希望不谋而合。(4)主张设计朴实,注重实际运用。JohnRuskin作为最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理论充满着强烈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色彩。JohnRuskin强调设计应该具有民主特性,具备民族灵魂,强调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是专门为某一阶层进行特殊设计。JohnRuskin曾提到:以往的美术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5)提倡回归自然,推崇东方装饰设计风格。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设计师的设计中选取了大量的东方元素,如花鸟鱼虫等,使设计上显得与自然融合。东方对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早就产生,而东方人注重从大自然中提取自然元素作为设计源泉早就不鲜见,所以,这次运动十分推崇东方的这一装饰风格。在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威廉.莫里斯室”对这种回归自然的艺术设计风格有着集中的展示。

4工艺美术运动的滞后性及进步性简述

从历史发展潮流来说,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可是大多数艺术家们却因为无法正视工业化,于是产生了一种规避情绪,希望回到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时期。工业美术运动的艺术风格最终没有成为在潮流前沿的主要领军风格其对工业化以及机械化生产的否定占据了较大的因素。工艺美术运动尽管是艺术家们的一种“乌托邦思想”在作祟,但是正是因为这场运动,让之后的设计家们在设计之路上有了更多风格可以参考,也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影响颇深。而且,这场运动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接受女性艺术家的时代,这也不可谓不是艺术时代的一项伟大突破。正因如此,工艺美术运动给刺绣、玻璃、陶瓷业等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手工业迅猛蓬勃的发展。

5结语

任何一场艺术运动其实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并且随着每一次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就会带来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但无论是繁到简还是简到繁,都会有很大程度上质的提升,工艺美术运动也是如此,这场运动在很多领域都影响很深,也对后世的西方艺术设计风格领域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创想;应用与分析

一、艺术创想的概念

所谓艺术创想即艺术的创新思维,创新也就是通过对过去的经验与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并分析出潮流的走向与发展趋势,做出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理论和理念。

二、艺术创想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快速发展,大家开始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对各种生活物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大家往往不只是满足于它本事价值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其外在形式。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使得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过去大家追求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可以吃饱,现在大家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就要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更多的人对艺术和美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因此,如果还是一味的在工艺作品上不思进取,不做艺术上的创新,就会对大家缺少吸引力,让大家觉得没有个性化,让大家缺少兴趣。要想满足大家对工艺品精神上的追求,就这要求工艺品的设计者不仅仅拥有创新思维的理念与能力,还能够把这种理念与自己作品融合起来,让其作品可以在其他作品中崭露头角,更具有时代特色和吸引力。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三、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让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艺术品的主要元素进行创新以后,运用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呈献给社会大众,这就是艺术创想的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图形上的创新。工艺美术设计的魂之所在就是图形,当给大家一件作品时,工艺品的外在就是大家最先关注的。因此,设计者既要拥有创新意识,还应该把创新思维和自身特点相融合,进而把自己新的有内涵有特点有创新的东西展现给更多的人。

(二)色彩上的创新。工艺美术设计中色彩上的创新同等重要。各种各样的色彩存在于我们的大自然之中,这些色彩代表的含义不同,大家对不同色彩的含义也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就要根据色彩不同传达效果以及大家对待不同颜色的不同理解这一特点,结合自身艺术信息,不断创新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让设计本身更彰显生命力,也能够更好的凸显出设计者的意境所在。

四、艺术创想含括的领域

(一)时间与空间

时间不是静止不动的,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时光流动。艺术创想的动态性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设想即将成为现实,随时调整与发展同时也是艺术创想的特征之一。艺术创想的动态性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艺术创想的方向会在时间和空间的互换交织下,变得难以捉摸。因此要求艺术创想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还应该与时俱进,面向于未来。所说的空间是和时间处在同等地位的不同事物,具体指的是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具体轮廓。很多事物都只是以自我存在,没有目标和方向,这些基本都处于第一性范畴内。可是一种事物被给予了适当方向和目标后,这类事物就进入了第二性的范畴内,换而言之,这类事物和周围的环境、人、物都有了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创想中,尊重第一性的存在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第二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具有方向性和吸引力的作品。

(二)主体与客体

工艺美术设计中,我们重点注意的就是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以及人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和事的关系也越来越明了,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客体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说的是物体本身拥有的属性。事物自身就具备物质与精神的两种属性,不论在价值还是形式与内容上都是息息相关、互帮互助的。首先,在价值方面。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体现在精神上。物质层面的体现是固定的,换言之就是其所拥有的商品价值。精神层面的体现是不固定的,根据每个人的对待美的认知不用而定的。具有差异性。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物质与精神是工艺美术的2种表现形式。物质所代表的是功能性。精神所代表的是审美的不同。由于大家观念不同,对待美的理解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艺术创新时既要从物质层面出发又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运用。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在内容方面。工艺美术在内容上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所谓物质层面就是指功能与结构。所谓的精神层面就是指风格与特性。在艺术创想过程中,物质层面普遍性严重,缺少特色。而精神方面应具有个性和独特的特色,不仅在物质层面达到高度还应运用独特的视角与大自然相结合,做到人然合一,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作品独树一帜,达到激励世人拼搏奋斗的目的。

五、如何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培养创新的思维

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全新、全方位的思维创造理念,还能够推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事业更上一层楼。把艺术创想与工艺品设计者的设计作品相互融合,不仅可以让设计者更好的诠释自身作品,还可以让大家深入体会到其心得和所要传播的积极能量。工艺美术设计者要想培养艺术创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一)调查分析法

根据实地调研考察,收集大家对产品的不同看法与体会,进而抓住问题所在,通过对主要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中找寻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在工艺美术设计创新中确定其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二)经验交流法

所谓经验交流法其显著特点就是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大家可以在一起进行探讨,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分享各自的经验教训,互帮互助,既能帮助别人少走弯路,又可以拓宽自己视野,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扬长避短,弥补不足。进而使大家都能够完善自身缺点,发扬自身优点,吸取有用经验的效果。进而在达到创想出更多的设计思想的同时可以使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列表总结分析法

既通过不同艺术作品的设计出发点与目的性,列出创想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一定要达到的目标,进而一一排查分析,从中得到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结语

艺术创想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存在重要作用和巨大意义。创新思维的运用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设计者不能固步自封,要运用创新思维把工艺品价值与自身特点相结合起来,进而呈现出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作品。设计者只有将艺术创想完美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唤醒沉睡的思想,打开广阔的创新思维的大门,在实际的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新的理念,才可以创作出令人过目难忘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艺术创想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品鉴,2016(05).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3

关键词:世博会;景观思潮;比较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王睿(1987―),女,安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滨谊(1957―),男,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65-04

1引言

世界博览会是经国际展览局注册或认可、由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活动。世界博览会发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之间的定期集市。18世纪末,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类似,但是只展不卖,以宣传、展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首次“只展不卖”的展览会;1798年9月17日~2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共和国工业产品展”是第1个国家展览会;1851年的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是第1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1900年法国巴黎“第5届世界博览会”第1次正式使用“世博会”一词。

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博会有一句为世界广泛认同的口号:一切源于世博会。这代表着世博会用它的理念和展示的科技成果,提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刺激了新设计思想的产生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2研究方法分析

2.1比较目标

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在早期受到来自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运动的推动,与传统的理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新的理论思潮相互融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元并举的新局面;现代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关注可持续设计。

世博会作为会展行业中的巨型航母,与众多行业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世博会主题及活动曾对设计思潮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催化作用,并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自1851年至今的世博会发展进行整体性、跨越式的研究,尝试将近现代设计思潮发展过程与世博会主题演绎历程充分结合,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世博会作为研究景观设计思潮发展的新载体。

2.2比较依据

(1)直观性。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是了解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最全面,最直观的窗口。

(2)认可性。世博会展示的是各个国家最认可的东西,因而相对来说是全面的,客观的,是获得大多数人都认可的。

(3)文化性。世博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世博会的历史同时也构成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剪影。大型展览会的效应始终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

(4)前瞻性。世博会所展示的作品、场馆、园区设计,既是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批评的重要平台,为设计师、设计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敏感的设计师可以从公众对他们的反应看出大众对设计的看法,从而判断出设计走向。

3世博会与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嬗变

在世博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综合考虑社会历史背景、世博会主题和活动特点以及设计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4个阶段。

3.1萌芽期

3.1.1世博会主题特点

1851年伦敦世博会――1873年奥利地维也纳世博会,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从1851年第1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到19世纪后期(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一段时期,是世博会发展的雏形期,其发展特征主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借世博会展示工业革命成就。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伦敦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其主题为“万国工业”,这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对19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之后又举办的五届世博会初步奠定了世博会的地位。

3.1.2世博会与设计思潮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高潮。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的主体建筑水晶宫作为第一个运用预制件以及钢结构的大型建筑物,预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会展的物品大多为新的工业产品,由于当时艺术家对这种工业化的恐慌,产生了倡导回到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运动。1855年巴黎世博会继续着第1届的思路,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工业化产品,激发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继续扩大化。1876年费城世博会让人们意识到美国的工业以及科技发展,正是由于这次博览会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工业化生产趋势以及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美国设计的简洁实用让公众和设计师恍然大悟,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工艺美术运动起因于对于第一届世博会所展示的无节制的过度装饰和工业化设计的反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世博会都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3.2发展期

3.2.1世博会主题特点

19世纪后期(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前期(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可以看作是世博会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由最初的展示产品,开始走向展示概念;在原有无所不包的展示计划基础上,走向专题表达,把世博会从工业的范畴转向文化的范畴,1939年纽约世博会展示的“民主之城”就是这一转向的突出表现。科技繁荣与呼吁和平是这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世博会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3.2.2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1)新艺术运动(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新艺术”(artnouveau)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运动试图从艺术与手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吸收了东方的艺术语言,更多地将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理念加以贯彻和执行。新艺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启承工艺美术运动的余绪,使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运动,标志着西方艺术从古典传统迈入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过渡。如苏格兰艺术家、建筑师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mackintosh,1868~1928),他曾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但后期时以他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四人”的设计小组却处处体现了新艺术的特点,甚至有着现代主义的萌芽。麦金托什等人承认机械,在形式上一改莫里斯以来的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约,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美学的萌芽。

新艺术运动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新艺术运动中对于自然式与规则式园林的争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均展示了大量体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展品,同时这些国家的文化及设计也无不体现着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家具、珠宝、器皿、海报、玻璃制品、服装等,正式宣告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发展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风格,并确立了新艺术运动在当时艺术形态中的领导地位。这届世博会标志了新艺术运动的高潮同时也是尾声的开始。

(2)现代主义(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标志着现代建筑的诞生,同时也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了突出科学性和现代性,在当时现代主义影响下,大范围的使用现代主义设计,包括钢筋、墙板、吊塔结构和流线型的外观,为现代主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3)装饰运动(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装饰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主张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结合的双重手法,把艺术家单纯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法国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也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艺博览会”开创了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派建筑,把艺术装饰风格推上国际潮流舞台,由此点燃了现代主义信号。之后的几届世博会(1937年巴黎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将装饰运动推向顶峰,美国和法国也成为装饰运动发展的主要国家。

3.2.3发展总结

在世博会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大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少,只有在设计师以及社会精英间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人们很少能够接触到设计前沿方面的知识,而且设计思潮往往是小部分人之间的共识,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甚至在设计界之间都没有达成很广泛的共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博会提供了设计界交流的平台,同时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对于世博展品的反应及评价得到更确切更广泛的参考。这些因为世博会所得到的启发以及参考,使得设计界能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新的设计思潮。因为前期世博会具有广泛的接受度,这个思潮大多是能够得到共识的,

这一阶段的思潮是统一的,或者说在众多思潮中有主导思想。从设计史来看,新艺术派和工艺美术运动只能算是一种风格或样式运动,它们的局限性在于尚未与机器完全结合,多追求形式,华丽的表面装饰。但这仍不能否认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设计思潮的发展则是阶段式递进的,世博会对与设计思潮来说是启发式的,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3.3成熟期

3.3.1世博会主题特点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太子港世博会――1975日本冲绳世博会为成熟期,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西欧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飞跃,新的展览格局逐渐完善,世博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世博会的主题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3.3.2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在这一时期,社会以及经济科学都取得了大幅度发展,人们的交流渠道开始变得畅通,很多在两次世界战争中没有机会实现的想法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在此阶段得到大程度的碰撞。这一时期很少有能取得主导思想的设计思潮。很多设计思潮得以在这段时间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探讨了很多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关注点。这段时期是设计思潮的多样化时期,产生了包括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的展示设计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对于技术美学的关注,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潮流,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塔曾被称为“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这种世博会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思潮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式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

3.4更新期

3.4.1世博会主题特点

1982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更新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世博会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多面临的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解决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和运作。

3.4.2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同时,保证对象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可持续景观是一种在其生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具有审美价值的地表生态系统。可持续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实施景观可持续设计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回应“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一批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成果脱颖而出。

3.4.3发展总结

在这一阶段,在经历前期的激烈碰撞后,人们达到了共识,设计思潮在经历了大程度的发展之后慢慢进入了螺旋式的小幅度的发展。在经济科学高度发达后,设计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趋向于也成熟和稳定。

世博会从先期的启发式的作用,慢慢发展成为向人们展示最新的设计思潮和发展趋势,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较为密切。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设计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设计师之间、设计师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世博会由此更多地成为一个展示的舞台。当然,世博会在当代也承担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明确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等(表1)。

表1世博会与近现代设计思潮嬗变的关系

4结语

纵观150多年间举办的世博会,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对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共谋出路。

每一次成功的世博会都会引起新的设计思潮,而新的设计思潮必定会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不那么进步的,都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选择世博会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反映社会环境和设计思潮的最佳窗口,探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符合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童欣.景观设计发展浅析及世博会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崔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4

关键词:工业;美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

工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它的文化蕴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工业文化的梳理与保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重塑了人们对自然规律与人本质的定位,注重客观与科学的自然本质追寻,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完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萌芽,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换为标志。科技的进步使得大机械生产规模化,从而取代传统手工业作坊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机械生产代表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后,在大工业的时代背景下,工业文化衍生成为文明进步的组成因素,其中艺术也通过工业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工业革命的标志为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全新的改进,此后众多的科技进步推动着机械生产的步伐,这场重大的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迅速席卷欧洲大陆,并在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电气时代,以美国的大量生产的技术革新与德国的科技领先为主导。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至使工业体制与工业社会的产生,工业文明也随之应运而生。工业社会的形成是在文明发展多元后并集体综合地展现出的一场人类社会的革新,对待科学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成为这场革命的源泉。工业革命由资本主义经济客观发展所带来,它的发展代表着工业体制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开始在欧洲蔓延,艺术家的创作开始与哲学、科学、民族、社会等因素相结合,拓展出艺术的形式语言性、表现性、装饰性等语言探索。艺术家个体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术创作的群体化标准,个性语言成为艺术表达的宗旨。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带来大工业的全新生产模式,它取代了手工业时代以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模式。生产模式的全新确立,产生了在工业流程中出现的具体分工,产品的生产与设计出现了与传统手工业制造工匠完成制造与设计模式的区分。在社会分工上,设计成为单独领域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艺术观念出现矛盾,此时艺术设计出现依赖工业的机械生产,而并不关心产品的艺术性与普通人的关系的问题,工业生产流程化带来产品质量的粗陋,产业技术开发人员与工厂雇主只关心工业产品的营销与技术和材料的更新,对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持不屑态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学理论与现代艺术

工业发展与科学进步带来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转变,思想观念开始追求全新的艺术形态,努力寻找着全新的思维拓展领域,发掘着主题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万变成为创作观察的切入点,其观念的产生依附于工业发展后社会出现的现象。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学观点对现代派艺术影响巨大,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伯格森对人的思维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态度,他主张艺术创作要避免理性将事物的真实性所带来的静止。他提倡运用人的直觉,因为直觉会持续推动事物变化的量,并延续事物的运动。事物的存在是发展的,在发展中保持运动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续的过程。伯格森认为人类思维与生存意识的解放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它可以触发人类在既定社会标准中释放和投入对生命本质的需求。在艺术形式中,无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是一首乐曲,其作品功能会让人产生联想与思维的跳跃,艺术成为精神载体的途径来自作品在欣赏者中产生的共鸣,作品的来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浓缩与对物质事物的提炼,在这里,伯格森的艺术主张为“精神物质主义”。时间作为理论使得帕格森理论为对19世纪末期出现的新型艺术的解释带来启发性的含义,在艺术创作中,时间作为无休止的运动规律影响着艺术作品产生的即兴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视作品产生过程的灵感。这一点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创作与作者主观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离似的色彩附着于绘画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间感受。艺术家的内心活动更加清晰地在艺术创造中显露,在观者的思维推动下,联想、记忆、情感触碰在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中出现新的感知触碰。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发展的推动下,19世纪以后的现代艺术开始与人的思维产生共识,并逐渐成为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中艺术发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学院与现代艺术教育

工业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在18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重视科学与发展的客观思维,这种对自然物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的重视,至使欧洲社会的思想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物质的迅速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道德、精神、审美取向等并未和物质的发展同步。在工业链条中,人的主导意识开始服从机械生产的束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伊始阶段,欧洲的复古风潮为工业设计的实用性带来不切实际的繁琐矫饰。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纪后期发起了艺术与手工业运动,但是莫里斯在这场运动中过分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性,而脱离了大工业产业化模式,这使他未能解决新兴产品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矛盾。20世纪初出现的新艺术运动,也未对大工业革命性生产作出明确的判断。德国现代艺术史的代表人物海尔曼•穆特修斯针对英国的艺术设计的问题,确立了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解决大工业生产与手工制造之间的矛盾。德国工业同盟组织的出现,为美术融合于工业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在青年时代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诞生地,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育理念将工业社会的发展与艺术关于美的功能进行了现代含义的协调,将艺术的审美与技术发展融合于一体。格罗皮乌斯致力于在设计中向无生命的工业产品注入生命力,探究历史上美术家将造型观念融入各个领域的现象进行研究,推崇在欧洲古代的众多画家涉猎很多设计领域。格洛佩斯是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大师,包豪斯的校舍由他亲自设计,并遵照建筑的功能规律与实用性,突出现代工业技术材料与建筑结构功能的特性,发挥建筑自身构成所表现的美学特征。这些校舍成为包豪斯建筑设计的开端,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了众多的现代艺术的大师,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担现代构图理论知识的课程,《点、线到面》的出版将美术中的组成因素,分化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俄国的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带入包豪斯的教学之中,他强调将线条的变化引入画面的节奏的关系,在空间中创造出线条的三维变化,将艺术思维方式建立于想象、分析具象与抽象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他将绘画的抽象元素作为展开思想与精神的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作品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启发。另一位在包豪斯执教的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艺术家克利,他被赞誉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在克利的艺术中,他将图像分解成几何的形式与色域之间的体块。他的艺术图像风格多变,在物象的选择上运用色彩来穿梭于具象符号与线面节奏之间的变换。由于他的绘画主题充满了幻想与奇妙,使他的艺术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范畴。他将个人情感与绘画中创造性的要素联系起来,将客观存在的事物转换成思想的意识形态。在设计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方式的同时,并寻找现代设计中的规律性发展。将美学理念融入工业机器的生产复制方式中,形成一种简便明快的工业生产形式,将工业设计中的现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与其教育过程,形成了现代设计理念诞生的过程。同时,包豪斯在其美学中也出现对构成主义的过度关注,为突出工业产品设计上的材料学与设计形式的简约而忽略人在使用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包豪斯学校把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手工制造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学与生产制作工艺相结合,并形成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艺术的形式带给社会中的大众,艺术的形式不在受控于阶层的分化中,同时,它将现代技术革新融入生产设计之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现代材料的功能化应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艺术开始走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蒋跃.绘画形式语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5

关键词:工艺美术;工艺美学;工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工艺美学是建立在工艺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探讨工艺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这些生活日用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产生了朦胧的工艺美学思想。在工艺美术的学科领域里,应当开展对于美学的研究,可称之为“工艺美学”。工艺美学研究工艺美和生活美的关系,研究工艺美的法则和规律,研究工艺美术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材料美、结构美,研究社会发展的新工艺美等。

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工艺美术及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

一、工艺美学思想的发展

工艺美术至所以重要,是由于工艺美术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认识现实、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也具有不同的艺术作用和社会职能。工艺美术不同于绘画,由于它受实用性的制约,以及制作条件的限制,所以它往往不以直接描写具体事件为艺术手段,而是通过人们的精神世界,即通过人们的爱好、情趣、风尚等去把握现实,反映生活。这一点,它和音乐有某些共同之处。音乐也主要是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不过音乐是以听觉的感受为基础的时间艺术,而工艺美术则是可视的空间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则是极为接近,就两者的性质来说,只有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差别。工艺美术总是注重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的方面,予以肯定、歌颂、充实,或是使不美的变为美,而很少去表现批判。总之,是为了创造工艺美。

从理论上讲,艺术的作用包括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也是互相联系的。但不同种类的艺术,根据它们的性质和用途,这三个方面又往往各有侧重。工艺美术的审美作用占有首要的地位,比之其它艺术是更为重要得多。工艺美术主要是通过审美作用而达到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因此,审美作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思想、意志等交溶在一起。人们的审美观,关系到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也关系到对社会的实践行为。崇高进步的社会活动,不仅会引起道德上的颂扬,同时也会产生审美的赞赏。真善美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说:“艺术,也是趣味。艺术家一切的制作,都是他们内心的反映,是对于房屋、家具……人类灵魂的微笑,是渗入一切供人使用的物品中的感情和思想的魔力。”工艺美术,也正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创造“人类灵魂的微笑”,又是用审美的手段,以发挥其对于“情感和思想的魔力”。它运用审美手段去表现生活,又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其社会职能。它是为了创造工艺美,并用工艺美服务于生活。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在世界工艺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显然,古代和民间许多优秀的工艺品,是劳动者运用了工艺美学法则进行创造的。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工艺,在装饰纹样上虚实的变化,黑白的交替,曲直的对比,都构成了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它运用双关的图案组织所产生的复杂的结构变化,注意从正视和侧视都能体现的完美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庄重的造型,对称的装饰,具有神秘和威严感的饕餮纹,从工艺美学上成功实现了当时奴隶社会对于工艺美术的社会要求。西汉,是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和繁荣时期。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丰富,并采用线描、针刻、錾金、镶嵌等多种新技艺,使线条曲折萦回,流畅不滞,图案瑰丽。宋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与其说是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还不如说,在造型和釉色等美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明式家具给我们创造出典雅优美的工艺形象。一点一线,赋予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成为我们学习古代家具的典范。

在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里,十分重视不同工艺种类的特性,从而以发挥各自的特点,以创造工艺美。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古代许多有关工艺的著作中,把注意材料的性能和运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即所谓“工以理材为难”。所谓理材,就是利用材料和改造材料。各种不同种类的工艺,由于材料性能的不同,因而需要运用不同的理材过程,以体现工艺美的效果。陶瓷、染织、金工和木工、玉工、石工就各有区别。陶瓷和釉料和胎土,印染的配色,金工的合金,往往因为经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处理,而产生与原材料完全不同的新的艺术效果。

我国春秋末年的《考工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工艺学理论文献之一。它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朴素的工艺观,至今仍可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蕴含有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明代黄大成的《髹饰录》,系统阐述漆艺的基本原理,制定“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三法则和“二戒”、“四失”、“三病”的工艺制作原则,已经接触到工艺美学的有关内容。虽然工艺美学思想的产生很早,但都是零散的,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形态。工艺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威廉・莫里斯和“艺术与工艺运动兴起”之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人研究。工艺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工艺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工艺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工艺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工艺创造的形式美的法则;工艺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工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工艺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鉴赏工艺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在工艺美学要求上,许多工艺论著大多强调一个“宜”字。例如:陶瓷的“各随其宜”,刺绣的“因其所宜”,(《绣谱》),园林布置的“精在体宜”(《园冶》),等等。所谓宜,就是和谐,就是适应,就是合理,这可以说也是工艺美的一种高度的境界。

古代的工艺美学观,对于工艺制作,注重“致用”,主张“利人”。所谓“百工者以致用为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用第一性,正是科学地反映了工艺的本质。墨子提出“利人谓之巧,不利人谓之拙”,是以利人作为巧拙的审美标准。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主张“贵五谷而贱金玉”。都是出于同一的观点。这些观点显得十分可贵。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

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如果说《考工记》为传统工艺美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论,那么《易・系辞》为传统工艺学提供了基本范畴和方法论。两者构成了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我国古代的工艺美学思想,尽管只是些零散的,但内容却是很丰富的。上面提到的一些,也只能是工艺界产生的形形的工艺思潮,对于我们都有正面或反面的参考作用。

在工艺美学领域里,外国还有不少关于形式法则的研究,其中包括实验美学的探讨,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形式主义而被拒之门外。例如:著名的“黄金分割律”,以及由此引伸的关于矩形、涡线、级数、律的研究;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三原形的研究,以及“桑齐原型”的组合,以三原形组成九个基本形,经过两个、三个、四个互相交替结合,而可获得几千个不同形体的成型;与此类似的“玛台尔型体”的组合,以方形为基础,运用曲线和直线两种线型组合的多种形体变化。六十年代以来流行的“欧普美术”,或称光效应美术,利用几何线形所产生的视幻觉的种种变化,等等。都是可以启发和开拓我们对于造型和装饰的设计意象的。

工艺美源于生活美,生活是工艺美的源泉。工艺美离开了现实生活,就会失去艺术生命力。一切古代的或外国的资料,都只能是我们的借鉴。历史在前进,生活在发展,工艺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革新,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例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给我们提供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工艺形象资料,开拓了工艺美的更新的领域。

美是可知的,也是具体的。美不在幻想的太空,而是在现实的土地上。一句话,美并不神秘。人们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掌握,经常包含着审美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着自己的美学观点,对于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美学要求。人们用自己的美学观,评价和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

美学不应只是研究艺术美的科学,也应该研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更为广阔的审美关系。美学应当从学院派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加强同人民生活的联系,使成为生活的美学,大众的美学,使人们感到生动、亲切。这一点,工艺美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有些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往往把工艺美术排于艺术之外,也把工艺美排于美学之外,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生活需要的。

工艺美能够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性质,体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美的创造智慧,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所以,工艺美不仅能使人们在美的陶冶中,提高审美趣味,加强美学修养,也能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建树优良的道德品质。它是塑造新的精神风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工艺文化的传承

传统工艺文化有自己独特造型理念、创造心态、视觉模式和构形规律。从形象发生学范畴讲求意、象、形三分,而不像西方“就形论形”或追求所谓科学的视象(如透视、光影等)。反映了中国造型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独特性。首先形、象对举而有别:“视之则形也,察之则象也”。形是视而得之的客观形貌,偏重于客观性、空间性、静止性的一面;象是“心眼”观察思考得来的形象,与形的实体性相比,具有空灵性、意想性、象征性的明显特征,是对有形之物的超越。以象形取意、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突出“意”的主导地位,树立了“意象”和“意匠”的核心概念,奠定了传统艺术注重心理意象创造的基本特征,也决定了传统美学偏向伦理或社会美学的价值取向。制器的社会象征意义或祈福、纳吉等观念意蕴的表达,成为传统工艺美学显著的构形意识。

工艺文化是工艺造物活动及其物质、精神成果文化内涵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工艺文化观念、工艺历史衍变、工艺显型式样、工艺文化符号诸方面的复合整体。工艺美学思想体系是以工艺的立美、审美为主干,以工艺造物论、工艺形象论、工艺鉴赏论为网络,融汇设计思想、技术思想、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为一体,广泛涉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建制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由历史衍生、选择、建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工艺造物文化基本范畴,就是这一理论大厦的基石。所谓工艺美术优秀传统,不是指保留至今的大量古代工艺美术珍品,也不是传统图案或某种风格式样,而是传统工艺文化一种内在的思想定势和定向发展的内趋力,其核心就是传承沿续不断发展的工艺美学思想。它的丰富内容和理论指导价值,正是传统工艺文化的精华所在。

中华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传统工艺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主要体现出:

1、和谐性。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象征性。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

3、灵动性。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天趣性。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5、工巧性。对工艺加工技术的讲求和重视是工艺美术的一贯传统。丰富的造物实践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有意识地在两种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审美理想境界,刻意雕琢之迹的浑然天成之工巧性和尽情微穷奇绝之雕镂画绘的工巧性。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6

        关键字:设计艺术  本质特征  发展趋势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溯源

        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的概念未免过大,因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具有明确限定的狭义的设计,即合乎目的性,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科技含量和经济利益的设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设计艺术都具有一个漫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设计艺术历程简述

        中国的设计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类设计的石斧、石刀具有对称、节奏、光滑等朴素的形式美,包含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广人多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智慧的人民在生产工具和技艺的变革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在不同的时代也创造了不同的设计艺术成就。先后留有原始社会时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器和陶瓷设计艺术;奴隶社会时期的伟大创造——青铜器设计艺术;封建社会时期更是百花齐放、灿烂夺目,建筑设计艺术、园林设计艺术、家具设计艺术、服饰设计艺术、瓷器设计艺术、雕塑设计艺术等都在世界设计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层。五四运动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的庞薰琴和一批设计家、设计教育家从西方引入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设计艺术在我国只是被定义为“工艺装潢”这类狭隘的范围,并没有形成设计艺术的产业化,对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直到七八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设计艺术才真正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

        (二)西方设计艺术历程简述

        西方原始社会时期设计艺术和中国一样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具有朴素的石器时代的痕迹。奴隶社会时期古埃及设计创造了辉煌的金字塔艺术。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奠定了世界建筑设计艺术的基础,其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也开创了欧洲设计艺术的历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较大,中世纪的设计艺术推崇精神上的表现。哥特式的建筑是此时的代表,造型高拨、挺直,讲究装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设计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等大师级的人物,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崇尚个性、自由、解放,对后来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工业革命的结果。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机器时代的到来,设计艺术也超出了为少数贵族服务的范畴,为大众所消费、设计与制作,生产活动分离,设计也超出了功能性,具有装饰性、趣味性、象征性等特征。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大规模的“工艺美术”运动拉开了现代设计艺术的帷幕,之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经历了更加宏大,影响更广泛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独特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流派众多,艺术风格多样的现代主义设计。西方设计艺术发展到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时期,出现了耳目一新的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设计艺术必将继续绽放出新的绚丽火花。

        二、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特征的比较

        要比较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特征必须从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入手,实践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实践。不同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指导,设计的创作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中西方由于地域差异,人文环境的不同,设计艺术所依托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也有着显著差异。中西方设计艺术哲学与美学思想是个宏大的论题,若真要求解非我能力所及,笔者不妨在这里管窥一二以抛砖引玉。当然中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不能割裂,笔者分开论述只是方便在设计艺术这个特定的领域作些有意义的探讨。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哲学思想比较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设计艺术特别是园林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设计引山水入园林,曲径通幽,借境移情,既有人工设计的诗情画意又有与自然和谐,与天道和谐的意境。“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史中无论孔子儒家还是老子道家都强调的观点。《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象征着自然无为的“道”。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认为天下万物由道而生。从中分析可以知道人的设计实践是效法“道”的,而“道”是效法自然的,设计也就是效法自然的。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家还将设计门类与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运用“五行”概念来阐释行业行为与自然现象“相生相胜”即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老子并在此基础上有提炼出“阴阳说”,建构出宇宙本原“道”之学说。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观点,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一种原初、真实、本质的状态。

        中国的设计艺术思想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有着鲜明本质特征:(1)材美工巧。讲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的宇宙观。(2)以用为本。强调用和美的统一,与荀子的“美善相乐”一致。(3)文质彬彬。追求“质”和“饰”的和谐统一,(4)顺物自然。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时期的核心内容。(5)重己役物。强调使用主体的感受并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6)物以载道。以物载道、言志、象德。如“玉有九德”,象征着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7)象。象是古代设计思想的基本,如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这种以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抒情方式奠定了中国设计艺术的美学基础。

        谈到西方哲学思想,不得不提古希腊。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并产生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柏拉图认为绝对的形式就是美。形式是理念、美、真理、知识和善基石,他用美对形式进行抽象和说明,柏拉图用美来解释了理念、真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柏拉图称之为善“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这也就是善的知识。”所以他认为理念还不是最终的存在,理念通过美而被自己超越(更美),这样借助于美的再一次超越,柏拉图从理念上升到最高形式——善。理念是超验的,它自身没有回归此岸之路,因此它最终只能成为属于神的性质的善,美不能用来说明神,柏拉图也无法再对善有所言说,这样柏拉图的哲学就停留在不可逾越的二元分裂上。

        当然如同孔子和老子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他们也有着种种分歧,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变化,没有国定的形式,“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哲学强调固定的形式,尽管之间有紧密联系,但没有轮回。由于无法解释神,不能与神相通,中世纪的哲学成了神的婢女。这点在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艺术上得到很好的例证。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为神服务。而中国哲学虽然也认同“天命”,神可以主宰命运,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有轮回,人达到一定高度也可成为神。中国的古代建筑设计艺术大都“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二)中西方设计艺术美学思想比较

        中西方古代设计艺术美学,由于大都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下,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但由于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的差异,设计艺术美学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1.表现与再现

        表现与再现通常被认为是中西方艺术的显著差异,其中在绘画中尤为明显。同样在设计艺术领域这种差异也表现很明显。中国设计艺术强调表现,而西方重视再现。如中国的园林设计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中国园林的设计法无定式,追求“外师造化”,并不追求一山一水的准确度,采用散点透视,以人在其中游园的情趣为设计目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而西方的园林设计以几何形的法国园林为代表,则采用焦点透视,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园林内充满了理性的气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规律,就是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再现,强调人工美。造成这种审美特征的原因当然与我们上面所谈的哲学思想分不开。中国强调“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典艺术观是“摹仿”。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影子”即现实的摹仿,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

        2.形式与整体功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往往有一个制作图式,即想象着匠人制造物品的样子,然后用这个图式的结构去比附他们要理解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这一制作图式最典型的形态有两个:一是柏拉图的“原型—摹本”图式,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图式。于是,柏拉图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原型和摹本外在分立的两重天地,亚里士多德所看到的事物就是形式和质料内在复合的完整个体。而我们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图式是金-木-水-火-土-金不断地循环,是“阴阳”太极,是八卦图式。因而西方设计艺术美学追求固定的形式美,设计条理清晰,对具体的形要求极为严格,中国设计艺术重道轻器,追求有无相同,注重意境,气韵以及整体的变化,和谐统一之美。这些在中西方的雕塑、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上都能体现这种差异。

        三、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趋势

        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是随着工业革命,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逐渐在世界形成了主流,传遍全球,当然其发展的过程也借鉴了东方的设计艺术思想。比较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毫无意义,因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学习西方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当然其中也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主流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是一致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科技革命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可以预言中西方设计艺术将继续相互交流、互补、融合,形成开放化、多元化、世界化的发展趋势特征。两大设计艺术体系殊途同归,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出璀璨辉煌的人类设计艺术文明。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武汉:崇文书局.2002年版.

[3]周剑铭: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7

【关键词】创造创新及运用;工艺美术;当代建筑设计构思及想法;设计想法

前言

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所拥有什么样的使用功能,这其中建筑设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建筑设计里,建筑本身除了一些最普通的使用功能外,还要拥有科技性、美观性以及绿色性等特质,从而达到人们日常生活水准进步的需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以往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些创新想法及战略加大力度进行了剖析及叙述,从而加强对当代建筑设计水准和运用实力的领悟及认知。

1、简单阐述当代建筑设计

在现实建筑工作中,工作的具体进行都要依照建筑设计,因此建筑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着非凡的意义。伴着社会经济进程的迅猛发展以及高科技的前进步伐,当代建筑设计水准高度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

1.1前进中的当代建筑设计

我们将建筑设计的当前现代形式同以往形式进行对比,在对比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现代建筑设计的巨大进步。从设计方法来看,以往的建筑设计所使用的方式是结合从前的一些具体实际设计状况,且将设计规范当成最主要的设计根据;可是当代建筑设计却不同,它是以信号思考及预测还有各种建筑物中间的创设性等要素的相互协作。在设计本质上来看,传统设计和当代设计也各不相同,传统设计注重技术层面,而当代建筑设计则对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会展开一定思考。

1.2当代建筑设计的创造和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建筑本身,人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建筑设计水准也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可以达到建筑设计的相应标准,就必须要完成对现代建筑设计上的创建和创新。比方说,建筑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吸取其它国家的一些建筑设计经验从而让自身设计在理论上得到创建创新;将建筑本身同所在的城市放在一起去看,并把两者的设计紧密融合;运用高科技相关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国内的各个角落。有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展开设计的同时,慢慢把电脑技术融合进来,不断开阔自身的设计能力,在进行形体及空间设计的时候,电脑的应用为其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2、将工艺美术设计想法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所具有的创新意义

伴着高科技的前进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当代建筑的前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情形及机会。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伴着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而对于建筑设计的相关需索也不同以往。所以,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不停的学习行业中的的一些先进想法理念,开创新型设计方式,加强本身的设计水准,从而能够达到最新的建筑设计需求,只有这样,国内的建筑设计的进步才会更加迅速。将工艺美术设计的一些想法应用到现在建筑设计上面,能够:

2.1提升了设计产品的科学技术持有量

为了完成将设计的想法创造创新的最终目的,设计人员一定要不停的获得有关信息。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知识应用在其中,就会让其呈现的设计作品拥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将高科技信息技术以及相关知识运用在其中,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一次新的创造和创新想法的展现,投入到目前建筑设计里面,能够提升建筑物的相应技术蕴含量。

2.2建筑设计水准得到了提升

以传统计设为基础,并在此之上加入最新的设计理念,运用领先的高科技,让最终设计出的成果,科学技术含有量照比从前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而工艺美术设计想法的创建创新,在当代建筑设计使用的时候,并且也是设计人员水准的不停提升,加入了更多要素的设计成果,有着现代的特征,是当代建筑设计进步中的一项最主要的进程,强化了相应的设计水准,使当代建筑设计投入到更加快速的发展进程之中。

3、创建创新及运用工艺美术设计想法

就目前来看,工艺美术已经完全运用到整个社会中了,并且同人们日常生活进行了最完美的相融,可以说它或大或小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在新的环境里,在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时,我们会发现,它正在不断的进步着,且越来越完整。为了可以达到今后人们新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可以对工艺美术设计进行一定的开创和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拥有着一定的意义及规则性,而这些意义和规则对于当代建筑设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3.1工艺美术设计思想特点及具体运用

要如何达到工艺美术设计想法上的创造和创新,最重要的是指在进行工艺美术设计时加入富有创造力的想法,以此来强化工艺美术设计进程。通常工艺美术在创造创新以后,都会有着一些明显特征。比方说,其思想会表现出一些多面思维,这些思维包括抽象的、形象的、逆向的以及发散的。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思维里,形象思维可以说在运用里排在第一位。它完全是一种直觉性,是一种以具象方式作为设计状态的一种形式。在当代建筑设计构筑想法里,达到工艺美术设计想法的创造创新运用,能够在形象思维之上,融合自身的经历及一些特别的想法,并可以迅速抓到一些拥有很深特征及含义的形象事物,以此达到对建筑物本身设计上的开创和创新。

3.2工艺美术设计的相关想法创造创新运用的具体作用

在我国,建筑设计完全可以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阶段里需要使用最有效果的方式,不停改善及提升建筑设计水准。随着工艺美术设计在实际中的不断应用,已经从最初逐步走向完整化。在当代的建筑设计里将工艺美术设计进行最好的融入及运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设计本身的想法和相应元素,这种想法和元素为当代设计供应了灵感的源泉和设计动力,大大了推动了设计的发展速度。建筑不单单拥有美感,还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场地。

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代建筑要想一直发展下去,创造创新必不可少。这里面所要创造创新的不单单是思维想法,还有能力,可是这并不是说创新就能创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设计者在强化自身职业水准的同时,还要加强本身的文化水平及各方面素养。让设计者可以设计出美观、可持久使用、舒服、绿色、并有自身独特风格的艺术成果,一方面为人们服务,另一方面还为后代留下珍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许爱民.浅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创新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8

1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差异

工艺美术和传统美术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分,它摆脱了传统设计经验的束缚,要求思维独立;而工艺美术更注重视觉与形式上的冲击与美感,故工艺美术有着鲜明的设计特征。

1.1艺术特征不同。农耕女织是工艺美术最主要的背景,故工艺美术具有很强的农业特性,受时代特征影响,让传统工艺发展主要以儒士审美为基础,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和工艺美术有着本质差异的艺术设计,工业时期是它产生的背景,它是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下,具有很好的民主意识与工业特征。

1.2展现方式不同。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中,以手工为依托的装饰美是其主要形式,现行的工艺美术更多的是依赖机械技术。装饰美拥有很好的情感色彩,创作艺术更多的是展现个人精神,故传统工艺美术拥有很好的感性与经验特征;机械美则是在工业生产的条件下,更多的是追求实用价值,追求的是和谐统一与批量生产技术,当然它也具有很多理性特征。因此,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交融,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1.3不同的设计对象。因为工艺美术设计的表现特征与形式不同,所以设计对象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手工艺品是工艺设计的关键对象,艺术设计的对象是工业产品。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当代人设计追求与理念,工艺美术传输的是道德思想。

2工艺美术的构思创造性

在社会经济力量不断发展的当下,创新逐渐成为衡量国家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它能用于各种形式的创作,当然也包含工艺美术,只是工艺美术创新相对抽象,在构思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故打破了工艺美术与构思创新之间的约束关系。

2.1构思条件。艺术构思作为工艺美术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艺术构思不仅需要创造性、创新性思维,还需要在工艺美术中注入更多的审美感受与精力。在这期间,审美感受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心得与体验,审美则是后天努力与环境共同形成的。在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是想象,通过对幻想素材进行加工,最后完成工艺设计。

2.2实现方式。在工艺美术设计中,为了实现构思创造性,最直接的方法是让设计者更加系统、全面的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变动趋势。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构思,更多的是需要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受社会经济影响,审美方式与效果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变化,创新理念与文化思潮让工艺美术思潮更加现代化。为此,在现实工作中,完美必须不断整合工艺美术动向,通过深入工艺美术的新主旨与新内涵,让其正向发展。促使工艺美术创造性发展的另一种方式是,更好的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通过扩充想象领域,从创造与构思中实现飞跃。需要注意的是:艺术构思绝不能与想象脱离,想象能拉近事物评估的关系,让艺术向着发散思维的方面前进。

3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性

3.1工艺美术的发展核心。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是指美术的创造题材、手段、方法和时代的接轨,必须以顺应时展为依据。故,与时俱进就成了整个工艺美术与创造性发展的核心与指导。当然,工艺美术设计也不能与其他关联特性脱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秉着时代特性的同时,还必须发扬抽象性、民族特性、滑稽性和娱乐性等特征。在全面发展工艺美术设计的同时,让工艺美术设计更加形象生动。

3.2当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内涵更加深入。和传统工艺设计相比,当代工艺设计从实践与理论中都打破了传统工艺设计的约束,并且当代工艺美术的设计范围更广,设计风格与形式更加多变,素材选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群众的审美深度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3融汇创造性审美理念。为了进一步提高审美度,在工艺创造与美术设计中,必须不断融合创造性理念,这样才能改善工艺美术的独特性与审美性。如: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结合民族特性,提高民族意识与工艺品感,这样才能得到民族与大众的喜爱。在西方工艺品设计中,适当添加抽象元素,在欣赏过程中摒弃元素干扰,这样才能让工艺品得到更宽的空间。

3.4打造创新途径,提高工艺美术价值。工艺美术作为设计性、思维型工作,为了不断提高工艺审美,必须主动打破传统思维的约束,从而提高创新理念与意识。而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利用艺术的创作空间与表现方式,让工作人员从不同的方面观察事物,通过感官鉴赏、捕捉、感受、创造美,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具有内涵与创意的作品。

4工艺美术的信息创造性

工艺美术设计是对传统美术设计的挑战与创新,它改变了传统美术的设计方式、工具、范围、对象与内涵,让美术发展挣脱了工艺约束。因此,工艺美术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蕴。

4.1设计工具的转变。从当代工艺设计过程来看:它不再单纯的依赖传统设计模式,而是运用软件开发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再创作。因此,工艺美术的工具开始由绘图工具与绘图软件替代手动绘制。虽然当前的计算机软件依然占据着主导位置,但是不是传统绘制完全消失,只是利用率有所下降。

4.2信息技术有助于美术工艺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让工艺美术开始变得更加灵活简单,工作人员不需要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利用技术软件就能将图形绘制出来,并且绘制的图形的准确性、标准性、生动性都比手工更为显着。

4.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与意识,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实施,它不能与网络空间相脱离而直接灌输,反之设计人员将难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通过加强网络技艺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收集资料与独立应对的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4.4激发工作人员创造性。不同的人在信息收集与知识接受上的能力不同,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活用设计者感官和多重信息技术,带动工作人员热情,增强设计者探索积极性。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9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起源,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现代主义运动是贯穿并主导整个20世纪设计界的一场运动形式,几乎涉及到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用性、功能性、形式服从功能、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和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现代主义设计体系和设计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工业革命的完成,是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各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成果膨胀,彻底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农耕经济基础,农业时代的手工业设计形式随之失去了存在和生长的土壤,而当时盛行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欧洲维多利亚装饰风格,与社会发展很不相符。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女王于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产品国际博览会。博览会的展览大厅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派克斯顿设计,采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完成,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被戏称水晶宫。它的创新之举在于两种新材料的应用和采用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被称为是20世纪现代建筑的开山之作。博览会上的众多展览品中,工业产品外形丑陋,而传统手工艺品精雕细刻,两者之间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思索,一方面,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结出了当时设计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机械产品质量低下、外型丑陋,二是大批工业产品的生产缺乏既定的美学标准,折衷主义盛行,缺乏统一风格。另一方面,他们排斥工业化,都是机械否定者,认为是机械带走了曾经的美丽,一时间言论纷飞。其中,英国著名评论家约翰·拉斯金提出,艺术家都应该参与工业品的设计,赋予产品更美的形式;艺术和技术应该互相结合;设计应该从自然界汲取营养;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他的理论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之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指导思想,也为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萌芽创造了条件,至此,众多设计家的思索拉开了设计界改革的序幕。

兴起于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和威廉·莫里斯的出现,使得拉斯金的思想从理论付诸到实践中。工艺美术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生产,具有忠实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讲究简单朴实的特点。莫里斯设计的红屋,设计风格清新自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同时,莫里斯还提出了民主思想,反复强调设计中应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主张设计风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他依旧主张手工艺生产,恐惧机械生产,对大工业持反对态度,使之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潮流。

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在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下,掀起了新艺术运动。它是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涉及领域广泛,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完全放弃了对任何一种形式的追求和参照,主张曲线,造型自由流畅,反对直线和几何造型,主张自然主义,反对机械和工业化生产,带有更多的幻想和唯美色彩。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便是新艺术运动的精彩代表作。许多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预示着新设计运动的到来。

20世纪初,设计的发展由量变飞跃为质变,很多国家早期的设计探索成果,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雏形,尤其以德国、荷兰、俄国最为显著。德国彼得·贝伦斯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功能化工业产品设计的设计家,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他于1909年为德国电器工业公司设计的厂房,完全摈弃了以往旧的建筑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和幕墙结构,使厂房极具实用性,是现代主义幕墙式建筑的最早雏形,为以后功能主义原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于1900年出版的《庆祝艺术与生活—作为文化最高象征的演艺事业的审视》一书中,全部采用无装饰线字体,版面简单,设计风格朴素,为以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圈定了大的方向。他的很多设计思想在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中逐步得到充实,是真正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奠定人。

美国设计家伊兰克·赖特、苏格兰的察尔斯·马金托什以及其参与的格拉斯哥四人设计集团、维也纳的分离派运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了探索,他们的成果为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赖特的设计具有强烈的功能主义倾向,主张有机设计,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格拉斯哥四人在平面设计中的象征主义、采用几何造型、采用黑白为基本色彩和马金托什著名高背椅的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简单、高度装饰的平面特征,也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萌芽时期的一个鲜明组成部分。

众多设计家的设计风格逐渐成熟,与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工业同盟之后的包豪斯,共同掀起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他们的设计思想则构成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体系。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进而影响了全世界。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思想篇10

关键词:延安文艺精神美术现象“红、光、亮”改革开放个性解放

abstract:DuringthebeginningperiodofpRC,theChinesearts,stronglycharacterizedbysocialpoliticalsentiment,developedandprogressedonthethemeofeulogizingthenewsociety.ReD,GloryandBrightnessbecamethemajorformofartisticcreation.DuringtheCulturalRevolutionwhe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alclassicswereingreatcatastrophe,theartsprogressedintheradicalpoliticalcampaignandtraditionalclassicalculturewereatsea.thusagainstsuchspecialhistoricalerahumanityitselfwereoppressed.eversincethestartingofreformandopening-upinthelate1970s,especialyundertheinfluenceofimportedcunture,contemparyartisticcreationhasbeenpursuingtheinnovationinforns.Chineseartistshavebeenreflectingandcreatiingtheirworkswiththeartisticlanguagetodisplaysuchtopicaspluralismofsociallife,popularizationofthefineartsandepocalcharacterforthearts.meanwhiletheysparenoeffortstoshowtheleisurenessofculturaltendencyinthenewcentury.

Keywords:spiritofliteratureandartsinYan’an;theCulturalRevolutionartisticphenomenon;ReD,GloryandBrightness;reformandopening-up;liberationofpersonality

一、“”前的社会美术现象及延安文艺精神

新中国美术史是在20世纪中叶开始的,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的同时,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很好地借鉴了苏联革命式的学院派创作模式和法国为主体的西欧艺术样式。艺术创作在视觉特征上迎合时代的大众审美和社会需求,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地区别于建国前的美学表达,展现了一幕新中国、新人民、新时代“阳光”般的创作主流。1949年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动荡年代,军阀割据、美日入侵、自然灾难等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使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执权者倒戈、军民流离失所、战火连年不断使民族危机加重。建国后“运动式”、“全民性”的政治倡导,对特殊历史时期事件的批判成为社会必要,艺术为政治服务,行使着革命列车上“齿轮和螺母”的特定历史语汇和社会职能。革命激情的时代由战争的现实主义演化成英雄的记忆和颂扬,对革命历史英雄形象的瞻仰和纪念成为时代塑造个人素质的价值判断标准,由此表现出“红色革命”的主流艺术趋向。人民艺术创作出现精神饱满、爱憎分明的“优秀”绘画特征。社会的艺术创作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主流中发展,以“红色艺术”来激励人民的革命激情和建设新社会的精神斗志。

红色时代的艺术激情建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础上,是社会对革命精神无限倡导的结果。1937年“鲁艺”精神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1942.5.2――23中共中央宣传部针对延安文艺问题,发言“继承、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系统地深刻总结以来。中国意识状态中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党制定一条完整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并反过来影响政治的观点,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等,为后来革命文艺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出现《下乡去》(张怀江,1956年)、《丰衣足食》(力群)等代表作品,实质上是苏联现实主义革命主体创作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借鉴和表达。

1949年后的社会政治运动,文艺创作始终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以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为主流创作的艺术灵魂,竭力体现艺术作品的“人民性”。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红色革命艺术得以倡导,出现《和平签名》(戴泽,油画)、《养鸡捐飞机》(张梧,年画1952)、《办食堂去》(姜燕,国画1958)等时代作品。1958年社会“”运动,现代美术史把壁画推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峰,并迎来一个史无前例的普及时期。在的锣鼓声中,壁画作品戏剧化、诗文化夸张地描绘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美好状态,艺术在一种精神愉悦中畅行,大众通俗理解的漫画作品得以普及。《产品的翻身》(佚名)、《一种树四种果》(李维朴,1958年)等。当时社会展现群众美术大运动。艺术本体是社会得以和平的欣慰和建设新社会的愉悦,作品带有田园的风韵和戏剧性、漫画性的美学特征。年画的社会宣传成效的再度复兴,祖国人民生活在精神饱满的“乌托邦”式的幸福之中。社会呈现《学文化》邓澍(1949年)、《人民代表为人民》(力群,1949年)、《党的好儿女》(林岗,1951年)、《永远跟着共产党,永远跟着》(侯一民)等时代作品。1959年庐山会议,理论上总结“”的问题,关于路线上过于主观化、绝对化、个人化的左倾政治运动批判。社会生活倡导:学习思想是一切工作的首要之首要,根本之根本;带头学习著作与工农兵结合,实现领导思想的革命化,带领一支革命化、战斗化的美术队伍,艺术作品为五亿农民服务。出现《模范饲养员》(韦启美,1956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葛维墨,1955年)等时代作品。

“画革命画,作革命人”。1966年社会上学习焦裕碌精神,艺术创作在科学研究领域和农民生活中挖掘“模范”形象,以年画和便于复制的版画形式大量的制作、大幅的宣传。在艺术的精神世界里呼唤人民,对新时代建设畅想莫大的希望,所以,1964年全国美展,表现英雄气质和歌颂劳动模范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在特殊时期,表达了“红、光、亮”的宏伟蓝图和美好生活。在社会功能上起到鼓舞人民和革新生活的政治涵义,在作品特征上构图饱满、色调鲜艳、造型端正的标准化时代审美。实质是:建国前漫长的社会动荡对正常人性的过于压抑和践踏,人民在解放后的社会建设中满怀精神斗志,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呈现。艺术家以“耕作”的方式创作,并对社会生活的竭力讴歌,诗意化的美好生活无限幻想,高涨的精神热情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社会呈现:《兰考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张仁芝、李颍,1966年)、《下地之前》(甘长林,1965年)等时代作品。

中国前的艺术创作受政治风雨的影响,艺术理论上提出改造国画与繁荣国画的变革思路,社会掀起“新年画运动”,艺术作品突出“党性”。艺术创作企图在国画旧的画派束缚中摆脱出来,努力创造一种新生的时代符号,在山水画创作中穿插社会主义劳动景象或歌颂模范劳动者的形象。以生产工地、田园劳动等社会建设为主题进行山水画创作,大笔歌颂祖国万里江山,以真山真水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功绩的时代内涵。出现《为祖国寻找资源》(刘子公)、《歌颂祖国春天》(程十发,1956年)、《劈山引水》(金击远,1958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江山如海、残阳如血》(张凭,1964年)等时代作品。

二、激情动荡的政治情绪,文化经典的精神迷失()

1966―1976年中国,把政治主题的美术创作推向颠峰,在观念意识和艺术语汇中激情振作。“红、光、亮”的视觉景象和艺术特征成为主体。运动,思想和文化的革命,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工厂的国家所有制,用经济划分阶级,在经济和思想领域一场别开生面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极端化,过分的担心资本主义的复辟、修正主义掌权,为稳定社会、巩固社会制度、维护人民利益,在政策上极端理解和平年代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通过文化角色和政治理想来识别社会阶级。在学术界打倒经典和权威,其政治目的是净化人民思想灵魂,艺术创作与阶级斗争、工农兵形象结合,艺术模式化创作追求主题形象鲜明、具体、饱满、肯定。红卫兵以运动的方式营造红色海洋的世态,社会批判走资派、学术权威和传统经典,倡导:打倒“牛鬼蛇神”、“破四旧”、“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实质上严重的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血脉。文化界的十年浩劫伤逝惨重,革命思想的情绪化,社会过于的“反旧”,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变的肤浅并缺乏辨别力,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失去主导,社会在政策的革命情绪或演义中存在,成为大跃运动后的一次社会悲剧。

社会上的“黑画”近似晚清时期的“文字狱”,在社会常态中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夹杂在一起来打击文化创作和摧毁传统经典。在社会教育中“斗批改”、“劳动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等,学校不同程度地招收工农兵学员,开门办学,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培养无产阶级美术事业的接班人。革命浪漫主义的风尚,根据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基础。艺术在“思想左倾”的社会状态中存在和发展,以伟人为中心,以农村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为背景,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愉悦心情的浪漫主义作品大量涌现。“高、大、全”,以鲜明的红色、阳光普照、高大伟人形象的政治题材绘画风格样式盛行,在艺术处理上大量的用夸张的手法,“东方红”可以看成时代艺术的主流。社会呈现:《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思想》(王晖),《把无产阶级进行到底》(侯一民)等作品。

期间“导师、领袖、统帅、航手”四位一体的伟大形象盛行,理想化地处理伟人形象在时代意义富有高昂斗志和革命激情的内涵,艺术同时在政治的视角中关注社会风云的变幻,艺术本质的主体语汇淡薄。中国期间在社会学的角度上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论”,自己却杜撰短时间伟人崇拜的运动,当时伟人崇拜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革命样板戏、知青下乡、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等时代话语盛行,惟我的革命观念在解放初期让生活刚刚安定人民失去奋斗的方向和社会辨别力。经济萧条,革命激情高涨,政治变幻莫策,历史文化的深度摧残,传统文化变得轻浮无奈,人民处于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级斗争为主体的社会政治通过艺术宣传呈现出来,试图尽快证明中国建设的伟大和社会无限繁荣,全民的兴起绘制农民画、壁画等美术运动。《生命不息、冲锋不止》(何空德)、《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关琦铭)。

1972年全国美展在油画、国画、雕塑、版画等艺术形式上形成“三突出”、“红光亮”、“高大全”的特征。艺术在学术上扮演着政治的角色富有戏剧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时代审美意味,社会试图在艺术倡导上为全国人民建构一尘不染、莺歌燕舞的理想生活。人民在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中生活,在精神动荡时代塑造崇高和伟大,历史传统的迷失,社会状态上民族文化的极大浩劫。期间一切正常的美术创作和教育运动停止,学生参加红卫兵革命运动,批资和修正主义的文化决心,艺术以刊物和大字报的形式大肆宣传,主流艺术与展览会的形式展示的伟大成果,伟人的崇拜与宗教的信仰边缘模糊,艺术风格上以高调为主,基调是红色,以光线的发射表现时代主体的伟大。1973年的全国美展中国画力图整顿恢复社会秩序和人民正常的生活创作,尽管政治风云的变幻在动乱时期,仍然出现一些希望。

三、英雄远去,艺术个性创作的萌动与张扬

政治风云的历史变换和权力的倒戈,十年文化浩劫对民族文明遗产的摧毁实质是中国文化艺术历史性的大灾难,其特殊历史时期的“红光亮”的艺术风格随着政治变化而变化。1976年10月“”的,艺术在政治宣传上的特征仍在进行。1977年中央重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同时,社会恢复高考,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业余画家时代的结束,学院恢复教授与启示的学术责任。在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作为艺术界的新鲜事物影响当代艺术的多样化创作。西方当代艺术和苏联美术形式共同影响我国的学院美术教育,艺术虽然具有政治服务的功能,但是在风格上采用了个性化的形式,在创作角度上注重作者的个人视角,以人道主义的情调来描绘社会现实中的人民生活。

1977―1979年艺术向社会现实主义回归,创作在历史的角度在批判的错误和对和谐社会的期望中思考。1977年以后批判运动深入和为的,艺术作品的政治性创作有所改变,艺术家开始通过构图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作品渗透着悲情意识,社会在复杂而沉重的心情中反思历史。艺术家以自己的视角表达心声,作品在情感空间是真实的,时代以生活的真实记录历史的伤痕,以艺术的真实抚慰社会动荡的人心。“法国农村风景画展”及《罗丹艺术论》的出版;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和马可西莫夫油画研修班对中国学院教育的影响盛大,对国外艺术的个人意志和现实主义的表达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诠释,自然主义、印象主义在风景绘画的卓越表现,在艺术思想上启发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1979年以后艺术风格逐步向现实主义回归,艺术家在政治主流创作中通过构图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以主人翁的立场表达生活和情感空间的真实,在“伤痕美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在直接评价历史与表达现实,艺术在批判现实精神和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两个背景意义中存在和发展的。后的艺术作品体现生活化、人性化、风格化、多元化的个性特征,在自我的角度和立场中对真实生活进行袒露和抒情,艺术表现人民对真实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渴求。

1979年,《组画》(陈丹青)以朴素的艺术敏感,细心的呵护艺术的真实,在自然主义创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风土人情的艺术表达,在作品中渗透着强烈的平民意识,以叙事性、戏剧性的艺术创作模式。1979年《父亲》(罗中立)以美国照相写实的办法创作摄影构图和空间处理,画面富有张力,反映封田地后四川阿坝地区的农民形象,标志着乡土写实主义的出现。艺术的社会视点由对悲情的哀叹转向乡土真实生活的描绘,社会渗透着对贫瘠土地的希望和纯朴生活的记忆。80年代的乡土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写实绘画的主流,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90年代绘画的主流势上与古典主义绘画结合在锻造学院经典,与原始主义、民间艺术、现代主义相融合实验中国的前卫艺术和个性化的创作,扮演一种新生儿角色和潮流艺术的美学趋势,西方艺术潮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

学院教育强调素描学科的重要性,在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上重视生活体验,在社会的真实据点陈述艺术家的感情理解。写实油画风情化为中国油画发展打下伏笔,众多艺术家画对乡土主题意往情深,其作品渗透着人道主义关怀。新兴社会的主体审美视野和生活品位不再依偎于英雄和神话。艺术试图表现现代人生活环境和充满时代话语的生态空间。形式主义美学风格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工业化”、“边缘艺术”、“原始艺术”、“消费艺术”成为艺术实验形式的依据。在对传统艺术形式反叛的同时并追求内容革新;在平面造型观念中展示对形式主义的理解;在个性化艰难创作中,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纯艺术创作”的口号。以自由倡导人本的解放和个性解放,并在审美视野中抒发社会的精神意志和个人的情绪等抽象因素。

西方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建立自己的主体定位和社会洞察力产生重要影响,以达到民族艺术的复兴和繁荣,社会倡导“艺术民族化的”时代宣扬。吴冠中先生主张“形式美”美学表达,学术研究在政治宣传的附庸中独立出来等,在中国美术界展开关于“观察主义”、“艺术本质”、“表现自我”等理论问题的讨论。1979年,机场路壁画《泼水节――生命赞歌》(袁运生)以艺术装饰性、民族绘画风格及人体艺术在公共空间艺术处理,以中国传统的“线造型”的观念手法很大程度上区分了壁画的艺术处理,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理解抽象化“线”的运动美学,思索民族文化的传承。民间艺术展现特有的魅力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艺术符号”和“创作素材”。

期间,中国社会处在激情动荡之中,传统文化迷失,而后社会悄然进入对沉重历史话题的思考和反省。70年代后风格化的艺术运动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艺术试图在艺术实验和对传统文化重新深入思考中发展,“星星”力求闪烁自己的光芒,“星星”画展铺垫了“85”新潮艺术运动。在艺术视野中,艺术的本体涵义和物质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成为学术主体,借助现实主义表达,追求形式语言上的革新,以艺术家独立视角诠释社会,以个性张扬的艺术表达阐述对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美学理解,以艺术的真实讴歌时代,回思历史。当代艺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独立视野,个性张扬的自我表现成为必然,其竭力展示了艺术家在改革开放发展浪潮中艰难创作的时代从容。

参考文献:

[1]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2]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易英:《从英雄歌颂到平凡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