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十篇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十篇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15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正向着学习型社会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在“树立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等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社会个体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发展的意识。而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符合本国高等教育国情特点的创新创业路径、模式和发展机制,是现实需要的迫切要求,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为响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新型的学习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研究内容,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以期满足今后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部和科技部于2010年4月联合《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文件,同年5月,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近期,总理多次在相关会议和活动中提出支持和发展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但是,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学术界已经把创新创业学作为独立的交叉学科体系,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发展成果。但量化研究相对不足,体系和理论机理不够成熟,创新创业理念仍未形成。这需要今后逐渐从概念解释、追本溯源这种基础的理论研究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路径探索和模式设计等做有效的目标转化。这种转化,有利于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思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大势所趋。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必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当前的课堂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在教的环节上,对于大学教师在课堂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传授并不关注,更不要说去正确审视学生的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就无法有效解决,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就导致了中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无数学者为之努力,在总结前人经验、借鉴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习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发展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然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1998年美国波伊尔委员会公布《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报告要求高校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向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科研参与的机会。引起媒体和百余所研究型大学的广泛讨论。报告将研究型大学的学习解释为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传统的讲授方式不适合主导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应广泛融入发展性研究过程。同时,高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详实的实习实践计划。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主要载体,主动探究和学习未知事物,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提出犹如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发展装备了长刀利剑。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介于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探索发现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学习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由简单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主观能动地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转化。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多进行研究,大学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认识,是新课程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大学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研究性学习作为大学学习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方式,其主要宗旨在于培养懂知识、会学习的大学生,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从高校学习问题看研究性学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对象,其结果和表现直观地表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一般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就业创业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对国内各大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高校致力于建设研究型大学,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教育中依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在逐步加强,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在“985”“211”等知名高校中,依然存在众多问题。

而作为充满朝气、满是活力的中国新一代大学生,缺乏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致使高校学生对现状不甚满意,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大力发展已是时代的必然,同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选择。下面以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深陷“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

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不满意,主要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缺乏对学习的规划和学习的目的性。现在我国众多高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较少,于是普遍存在对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但真正在教学中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诸多阻碍和困难。主要表现就是课堂里教师是课内“主体”,教师进行教导,学生被动控制学习的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模式恰好是要求改变这一问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辅助”,帮助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建议或提示学生发现问题,同时完成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评估。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有部分学生自身也在努力探索,寻找致使学习满意度不高的原因,这一点正是研究性学习最为可贵之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通过研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深入到教育体系中,目前存在的学生学习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目标不明,无问题意识

大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热情并非想象得那么高,自我学习的特征表现不明显、学习行为较为盲目,对学习目标、学习问题缺乏意识。尽管学生越来越不满意“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习模式,但还是缺乏对“如何学习”和提升自身学习满意度的了解。而且,因“填鸭式”教育在初高中取得巨大成绩后,在大学则因环境的突然宽松,失去其生存环境,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出不知道学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在学习实际中,因缺乏有效指导与督促,学习自由度过于放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在大学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学习应该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学习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发展式的学习。相反地,一味地考虑通过自发、闭门造车的方式学习,是不可能取得高质量学习效果的,更不利于养成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判断、综合等高级思维性技能,学会研究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团结与合作。可以预见,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模式借鉴。

(三)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认为学习方法要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他们大多数都能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困难,很多学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屡屡碰壁,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效率不高、边学边忘、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学习的重点应该是重构大学生学习网络体系。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课外的延伸学习不够,不能有效运用学习工具,也不会有效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用于实现技术带来的快捷网络学习模式。此外,遗憾的是,大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不知如何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从研究性学习模式角度出发,可以看作同一问题,统一解决。研究性学习模式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实施项目研究、展示成果和成果评价等5部分构成,基本由学生自行实施,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强调了全员参与性。研究性学习过程要求自主化和多元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可以采用一切合理的形式进行表达。在如此往复的多次教学实践中,每个学生都会被要求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迫使学生去分利用周边的资源,比如图书馆、网络、多媒体、专家学者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程度,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这种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突出学生主动探究和组织表达的能力,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倡导方式的变革,强调个体主动学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大学研究性学习其主要价值诉求源于以师生间关系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形成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追求个体自由发展、养成问题意识、建构知识意义以及发展民主的师生关系。所以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改变如今的教育现状,对于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和弊端的矫正,甚至是对国民教育的变革,都是非常实用的。对于现在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推广,更是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2

自主创新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研究目标。

(一)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语文课程标准”“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等材料进行研究。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整体安排,分阶段进行,组织相配套的研讨课、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家长会、卷面调查、学生竞赛活动,及时总结、调整试验的计划,及时交流、推广实验的经验。

(四)课题进入课堂,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相关内容

(一)理论准备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

1.确立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讨论

2.制定、论证实验方案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

⑴分解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⑵加强课题规范化管理;

⑶阶段性调测评估。

2.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2月)

为重点实证研究期,在上述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开展深入研究。

3.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

完成实验中期报告,并予以必要层次鉴定,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1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总结经验、成果鉴定及推广

3.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愿望

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所以举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视,特在五月底召开了以“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重要性。

2.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我们觉得与家长达成共识,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习惯

自主创新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2.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创新的学习计划

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低年级以自主识字、读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自主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3)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4)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品质

1.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动嘴、动笔。

2.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问题,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时间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3.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1)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抓好听评课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听评课计划主要分以下三轮进行:

①上好引领课;②搞好普听课;③组织好加强课。

四、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2.本课题组成员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3.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二,大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创新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3

一、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能够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环境支持,因此应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第一,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从自身需求出发改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型和创造性。第二,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工作室、实验室等各种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高校软硬件环境资源。第三,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校级、省级甚至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视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培养创新人才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自主性、综合性、社会性、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是构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体系。首先,教师的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集知识传授者、过程组织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开发者集一身的多种角色。其次,从课题的选择和设置进入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确定具体的课题内容和要求,课题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现有的基础出发、具有开放性和实验性、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还应该涵盖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创建课题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比起单独做研究,团队协作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课题的基础上,对同一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形成课题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进行具体任务分工,安排整体时间进度。然后定期进行阶段性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及布置下一阶段任务,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直到课题最终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评价标准应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入手,反应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方案应由教师、学生个人和研究小组共同定制,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评价标准有目的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思维活跃性,使学生勇于思考、会思考及科学地思考。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性思维:

1.引导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其特征是“思路不为习惯禁锢,而是能够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在做具体的课题或项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认清事物的本质,然后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属于最高级思维。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多看、多思考,培养学生在旧的内容里发现新的形式,或者使旧的内容能重新复活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运用逆向思维,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考核评价标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技能的运用以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经验,因此,应改变现有的单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样才能营造使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表1是笔者所在单位“设计原理”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作参考。

五、结论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4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教学思维教学流程自主性学习方式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我在信息技术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转变教学思维

1.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研究性学习汲取了新课程理论,与传统课程相比特色鲜明: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课程。教学离不开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能动地决定着教学的思维。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思维的主要参与者。

2.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因此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参与者。计算机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可能是“伙伴―伙伴”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经历课题的选择、确定,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的撰写,成果的整理、展示等。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去操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二、注重教学流程的创设

1.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规划准备―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规划准备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若干个小组,推选出负责人,并与指导教师共同研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确定研究课题及制订实施方案。在学生探索问题之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如指导学生从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保护环境和生态问题入手,选定核心知识元“人与自然”。

组织实施阶段,可采取边学习边实施的做法。请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实施过程及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施,待实施过程结束后,共同开展研究工作。问题的设计必须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需要迫切解决,但不能轻易就知道结论;要大小适度,即问题既不能一步就解决,又不能过于笼统,涉及面过大。

成果评价阶段,可由学校统一安排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分类、分层次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评价反思阶段,可与其他解释进行比较,总结学习结果及相关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可利用word、ppt、网页、概念关系图等表述学习结果。

2.注重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督促检查不同于作业和课外练习的检查,其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①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②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适度的组间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③进行组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④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三、自主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导航作用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我选择了一个学生感兴趣同时又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主题后,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知识的获取主要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2.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网络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

3.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而且要提前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

研究性学习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内容列入《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广大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其教学理念及教育价值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研究课题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选题非常关键,它往往决定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与体会,谈谈对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选题前的准备

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至关重要。有了充分准备,才能确定出较为合理的研究课题。

(1)教师给学生开设若干知识讲座。可展示其他地区及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然后指导学生查阅书籍,收集文献资料,走访专家,网上查询等,为选题做好相关知识及信息准备。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畏难情绪。一提研究性许多同学就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距离自己太遥远,退避三舍不敢参与。另一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想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成果,对大多数问题不屑一顾。这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要向学生讲清楚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目的重在学习,而不在研究;强调研究的过程,而不强求结果的创新。所以,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人人都有可能提出优秀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研究性学习主要利用学校的实验室,依靠学生课外时间完成。所以,在确定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之前,需与学校、实验员、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获得实验操作在场所、器材、资金、时间等方面的保证。

二、关于课题的来源

课题源于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来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好能开发本土资源,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家乡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大多参与过农业生产,比较熟悉生产实际,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经常会提出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时只要因势利导,就有可能形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如近年大量使用三唑酮防治作物锈病,这势必会引起一些环境问题,当学生提出“三唑酮对农作物本身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时,笔者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通过走访农民、上网查询等方式掌握一定资料,然后讨论分析,最终决定以“三唑酮对胡麻种子萌发的影响”为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该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这样的研究,除了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外,最重要的是情感、价值观上的体验与认同,能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发展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人文精神和生态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关于课题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选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许多同仁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独到之处,实验设计要巧妙、独特。毫无疑问,课题的独创性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一味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具有独创性,笔者却不敢苟同。众所周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新的事实,构建新的模型,总结新的规律,提出新的理论等,关键在于研究结果的价值。而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其价值重在研究过程。我们知道,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操作水平以及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等的制约,要求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有创造性有价值这是不现实的,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望“研究”而却步。这违背了新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也是研究性学习难以全面开展的原因之一。科学研究往往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所以独创性并不是前人研究过的内容不能涉及,前人用过的方法不能使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是学生通过思考,自己提出来的,我们就应当予以重视。研究性学习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方式一样,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刚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更不能要求过高,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我们也不妨做做,别人用过的方法,我们也不妨用用。“测定教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一课题许多地方的学生都做过,我们同样也可以做。等到学生有一定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后,再要求独创性的研究性学习,这才符合教育规律。

四、关于课题的确定

学生选择课题是从产生研究动机到形成研究方案的过程,课题的最后确定,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证。课题论证应当包括课题名称、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意义、现状、预期结果及完成本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等几个方面。一般而言,课题易小不宜大,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范围过大、层次过高的课题应劝阻学生放弃。但课题也不能过小过浅,那样的研究课题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恰当的课题,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应用知识,并学会新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研究课题还必须考虑学校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以及学生的实践条件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法;思路;模式

数学内容具有推理严谨性、应用广泛性及内容抽象性等特点,属于思维性科学。高等数学中涵盖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和整理并对其深化、拓展,触类旁通。

一、研究性学习法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着一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性。而高等数学这门特殊的教学,其难点相对较大,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重视度,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必要性。(1)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增加学生大量科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2)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潜能的释放。(3)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加强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研究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索,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强调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在此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快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及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步骤

1.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多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重视创造知识成果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态度和技能,以“实用技术、态度、技能、知识”构成目标体系,关注学生意志品质和情感体验的培养。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通过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表率,以数学运用能力本位为取向,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数学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数学公共课内容具有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的特征,其具体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选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要具备全面性。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偏重点不同,每个研究课题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所有课题的相同地方在于基础知识点,若遗漏了此方面知识,教学内容必然会偏颇。然而也不能要求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研究课题中,那样就会形成研究课题图解式高等数学。研究课题选定强调难易适中,此项也是研究课题选定中的重要原则,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研究课题所需知识如果和学生现有知识及能力不符,学生就会因太难而降低学习兴趣。反之,若研究课题知识过于宽泛或高于现有知识储备,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课题选定要具备可选性;教师在确定多个研究课题时,要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理解,一旦确定课题,要在教学平台上提前整个课程的研究主题及研究重点,便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课题。

3.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自愿、兴趣等原则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优秀学生负责组内各项事物,如协调组员问题,根据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分解任务,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优势,尤其课程教师能成为学生学习技术的支持者和方法的指导者。通过小组之间的共同学习,学生能初步解决研究课题遇到的问题,了解课程难点和重点分布规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教师指导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如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法修正、知识答疑等。其指导方法也具有多个方面:(1)常规课堂授课。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中基础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在一定时期预先安排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知识点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且系统的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适合选择在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到攻坚阶段。课堂授课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知识,帮助学习小组对已经自学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进一步积累所研究课题知识。(2)线上互动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个高校教学中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帖子的形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且多次反复讨论,最大限度地便利了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此外,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研究性教学重要的是能力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知识信息的积累,教师要树立创新研究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5.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于整个过程中,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讲求过程实施中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高等数学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形成对问题的解决,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探究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数学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高等数学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依据此去自主地进行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

6.评估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的效果评估倡导多元化,如测试测定学习成绩,主要测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目的是否相符,以学生所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再如,跟踪观察平时成绩,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开展,并根据总结、研究记录及自我评价得出成绩。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更应该贯穿整个知识系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对新科技提高重视度,在实际的生活中结合生活背景,近些年来,高等数学题目多以时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对原因和结果及时分析的习惯。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更应该加强其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并及时地对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增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其中实际教学案例如下:

案例1:研究性学习法重点在于应用,使学生能分析、整理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法,可以解决人口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对策研究的计算。学习求解定积分可以促使学生巧妙应用计算机编程。导数的推导、应用和其原理分析的方法及逻辑性更是广泛出现在生产实践中。

案例2: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还强调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一般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会采用回忆旧知识的方法引出新问题,之后对其新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在引进新知识时,应让学生自身体验新知识的推导、检验过程,增强学生对探究的信心。例如,某高校教师在讲解定积分一课时,先从某则寓言故事引入,进而引出数学“积零为整”的思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先将“变化”的问题转为“不变”问题,其次在“静止”状态下计算微元,第三得出整体近似值后求和,最后取极限,将“不变”问题转为“变化”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处理方法、都是计算一个和的极限,只是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得出定积分的概念。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也从扩张型教学转至质量教学,高等数学在此环境中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法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灵晓,许丽萍.在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4-28.

[2]郭竹梅.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72.

[3]高芳.高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9):53.

[4]李小梅,叶赛英.重探究、重应用、重体验:研究性学习法的具体举例,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4(2):45-49,55.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8

关键词:创新型研究性课程学习策略

一、高中英语的创新性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教育创新也是中华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的唯一出路。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英语教育一直不能够取得具有实质性的、比较成功的成果,最主要是因为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自己的思路。现代的教育专家也认为,学校的作用是在能够全面的去考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更多的激励学生,增加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处在不同水平的、不同的智能的、不同个性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来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根本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所以对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并思考。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我们去评价一个孩子的整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成绩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或者是技能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贪渎。情感以及价值观、生活观的形成与发展。用“多把尺子”来综合评价学生,使学生的每种潜能都可以得到发挥,自身感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研究性课程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研究性课程的定义就是在实践的过程当初产生并发展开来的一种全新的课程的形态。从大的总体上来说呢,研究性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的来说,研究性课程就是学生在自己自主选择前提下,以项目设计或者是课题研究为载体,经过导师的指导或帮助,自觉主动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这样的一门课程。

现在的我们正在处于一种将智力当做依托的知识经济期,而核心就是知识的创新。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的创新性人才,这才是今天素质教育应该的目的。研究性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和大家相互合作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有效的形成了主动学习的策略。

学校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念,也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具备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样,课堂上的教育也应该改变原来以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的商讨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能力。所以,中学的教师早就应该转变教学的模式,积极采取多种教学的先进方法和途径,尽量帮助学生能够具有发展、探究知识、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等能力,这就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性课程对高中英语的影响

学习英语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最后的评价一般都是运用的终结性的评价手段,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手段具有可靠性和可据性的特点,所以终结性的评价手段在给学生评定成绩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仅仅运用终结性的评价来作为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唯一方法的话,就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目的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而与终结性的评价相对应的是形成性的评价方法,它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技能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三位一体的发展。形成性的评价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观点,重点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以及文化意识,这才是学习英语的目标。在教会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并学会怎样与人合作,具备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些都应该是英语科学教学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研究性课程旨在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的情感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对于上高中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时期的学生,在英语方面需要更多的是对英语执着和坚持心态,因为这时的高中生对英语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如果不能使学生重拾初学英语时的乐趣,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厌恶上这门功课。所以建议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在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后,教师采用不记名的方法给予鼓励。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赞同之时,也会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时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对下一次的选题或者老师的评价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和期盼。研究性课程也注重提高并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合作意识。一般的英语教学方法评定的结果就是通过考试,而研究性课程对高中英语的影响就是更注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运用、情况解说等能力。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注意学习的策略,提高学习的效率。

结语:研究性的课程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学会”变成“会学”,强调的是学生现实与学习的连接性,培养学生在高中时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英语学习中的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琼.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1)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高中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型学习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本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作为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学习内容的综合交叉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一系列社会生活。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把综合开放性延伸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行教材提供的大量素材,加以发掘改造。

(二)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探求正确结论。同时,研究型学习课程重视知识技能的实践。教师依照教学内容设计出问题,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和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研究型学习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行为的个人的观念体系。学生要在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实践中的实施

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实施一般要经历创设问题情境、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等程序。

首先,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使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发现“不协调”,形成认知冲突,诱发其探究动机。同时,选择课题本身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课题的时候,要提供一些问题选择指南,指导学生从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中、数学应用中、跨学科选择中确立研究课题。为保证研究型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要教会学生制订研究方案,其中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小组人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步骤及时间安排、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内容。制订的研究方案可以根据课题的具体内容而开展。在确定研究课题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成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型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当学生完成活动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情况作必要的点评,突出激励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互评。

三、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如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了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并介绍它在建筑、艺术、语言、生物等方面的奇巧应用,使学生惊叹数学无所不在,神通广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到应极快掌握这一知识。讲授新课之前,先设置一个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例如在讲授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六本不同的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出:这一问题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方法问题很容易解决。这样尽管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却是兴趣盎然。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强,敢说,敢想,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讨论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心理优势,有一次在讲棱锥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已知四棱锥的四个侧面都是正三角形,则底面是a.矩形;B.菱形;C.正方形;D.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教室里的气氛一下活跃了,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是正方形还是菱形,两种意见争持不下,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个男同学用纸织了一个模型,送到了讲台上,这个模型说明了菱形的不可能性,因为如果是菱形,则底面不可能放在桌上,即底面四顶点不在同一平面,坚持正方形的同学兴奋极了。最后教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创造精神并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使另一部分同学心服口服。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开放题与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高一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流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行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数为5012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008万人,比上年增长4.7%,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人员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主要的物流人才孵化地和输出端,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朱敏佳等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评价模式;张利荣在大学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李丽等对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边保富,齐钦探析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策略。关于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各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薛行健等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洪伟等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陈志钢、梁丽丽等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并且其核心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拓展、升级,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面对问题时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显然,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分析

研究是科研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多层次的渐进活动,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已经解决的部分以及仍需进一步探究的部分,由此确定选题;然后选取适当的工具针对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分析结果,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归纳总结,获得成果。研究性学习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上述研究过程,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成果总结及反馈修正,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分阶段地给予指导,使学生逐步习得如何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如下。阶段1是教师教授阶段。结合经典案例,向学生解析研究活动从确定选题,到实践探究,到最后获得成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反过来有助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由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这个阶段尚处于学生的被动学习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较低。从阶段2开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渐进地指引下,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首先是问题的提出,教师通过设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指导学生查阅基础资料和文献,发掘问题的研究价值,进而确定选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归纳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有助于增加问题探索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的第一步。当学生已经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根据自有知识体系分析和发现问题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入第3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学生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自主确定选题,设计研究思路,在查阅整理资料、分析解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此时已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确定选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于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进入阶段4,即教师指导学生对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观点。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将具体结果抽象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自主研究成果之后,教师还应鼓励、引导学生之间的成果交流,并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研究结果。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将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听讲模式,转变到以实践应用、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留存率,而且使学生学会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连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创新性竞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三种基本方式。其中,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主导,向学生输出知识;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自主思考,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创新。课堂教学主要涉及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训环节指导两个部分。理论课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架;实训课堂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操作的练习相比,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类竞赛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前者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思考,仅仅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运用,很难形成体系。而后者属于一项完整的研究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平时课堂学习中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也能获取高分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已完全失效。以下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物流行业与生活高度相关,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之接触,但是,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被动学习的惯性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

(二)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物流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服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非常紧密。然而,课堂上被动听讲、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的能力不足,当实际问题摆在眼前时,无法联系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听”和“看”占主导的被动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表达、与他人讨论交流的意愿很低,单打独斗在应付作业和考试时是可行的,但实际的物流问题往往涉及多项环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的力量,此时,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四)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对问题的抽象化和知识的体系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归纳总结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时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比起主动思考,更愿意快速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尤其当面对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之类的研究性工作时,以往的学习经验毫无用处,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

(五)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获得学分,导致学生存在上述几点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很好地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应用理论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团队意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培养其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图1所示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相似,分为三部分,其内容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第一部分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内容,课堂上给出案例背景、实训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这部分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第二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从分析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全过程,教师可以是参与者或指导者。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并联系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向其他人表达想法,并听取别人反馈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效率极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根据理论知识模块进行设计,所涉及问题一般针对性强,可在一两次课内完成。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和多项能力的培养,为其参加各种竞赛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考核方式的革新激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侧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研究性学习理念强调自主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流管理专业,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J]朱敏佳,潘以锋.浅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指导与评价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77):124-127.

[3]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

[4]李丽,陆军,谢威士.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94(6):103-107.

[5]边保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直观感悟教学模式”的拓展[J].美与时代(中),2013(10):62-63.

[6]齐钦.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价值与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17-119.

[7]薛行健,蔡晨光,罗端高,等.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建构———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05):59-65.

[8]高洪伟,赵彬.研究性学习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