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24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界定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包括独立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体课程,又融入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性课程;既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创新创业的模拟性、体验性实训课程。此外,还包括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组织、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创业部分。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仅仅是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或者组织个别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规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训练。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以创业为主线的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应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来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其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

1.理论课模块。

(1)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是对创新创业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向学生传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知识的课程,属于独立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讲座和专题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由会计专业的老师和会计专家进行讲授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教育》的学习,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地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开设《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设计和技能的训练;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传授给学生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2)融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已开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品质课程融入两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有关的课程融入会计专业课(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的教学中。

2.实践课模块。

(1)融入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以专业核算技能为主,会计实训的动态仿真性差,无法体现出会计是如何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且会计实训多数是独立的实训,无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即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增添eRp沙盘实训内容,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建立起动态的实训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知识体系,促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赛事和活动

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大二的下学期,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来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创业计划书”正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内容包括了创业背景、创业团队、市场调研、营销策略、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评估、退出计划等,动态的、仿真的创业情景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岗位锻炼,使其对于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管理、销售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链系统有大致的了解,更加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清楚感受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电子商务不断突破在传统行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改变着传统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运作创新等多种形式对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改造,电子商务创业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具有市场需求变化快、创业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如何让创业学生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是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已成为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为“双创”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通过对学生的“双创”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而学生通过创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电子商务学科本身在创业领域就具有优质基因,因此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势在必行。

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学内容

各高校在设置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课程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必修课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后续课程的行动纲领,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其中包括公司的申请流程、贷款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合同等内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增强了创业意识,激发了创业热情。此外在“双创”教育中还应突出“创新”与“创业”的特色,例如创业融资、创业规划、电子商务项目筛选、市场规律、电子商务法等课程,不断探索“专业+创业”的新模式,将创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相结合,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环境的实操课程,调动起学生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电子商务创业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案例分析、电子商务项目管理、起草项目策划书等,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或兴趣,选择其感兴趣的课程。在以往的创业教学体系中多重理论轻实践,而创新创业对实践性要求极高,因此要增加“双创”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如共同走访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了解和参与该企业的创建历程,分析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通过共创项目合作共建的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热情不高

虽然总理在2014年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但是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并不高,近几年通过对电子商务学生进行走访调研,发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仅占5.19%,而实际创业的学生则更少,因此与时代要求距离较大,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在高校的开展。

(二)电子商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特点不突出

作为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首先应突出专业特点,电子商务项目应开展专业知识方面的技术创新,为知识创业打下基础,但从目前的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上看,学生的项目主要停留在美容、餐饮、打印等一些传统行业中,从高校的初选环节显示,在参赛项目中仅有37%的作品与电子商务相关,很难突出“双创”比赛中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大都为教师指导作品,学生的创意程度有限,难以彰显大赛“创新、创意”的本质。

(三)创业课程缺乏教学体系

通过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教育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电商创新创业实训类课程,个别高校会开设电商职业经理人、电商创业投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虽有所丰富,但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完整,创业教学案例较为陈旧,多是采用学校自编教材,规范性和统一性难以保证。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却较高,教师既要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又要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这在电商专业教师队伍中是很难寻找的,多数电商专业教师从高校毕业又走向高校任教,对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很多,而对创新创业领域则很少涉及,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新创业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本质上说,这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了解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内在潜能,找到自身不足,主动树立学习目标。高校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差异化的目标培养方式,对一部分没有自主创业想法的电子商务学生,可以培养其对社会的认知性,让学生选择未来从事电商专业个人的发展方向,增强学习的目标性,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岗位,甚至为未来的创业做好铺垫。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应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组织与领导能力,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为其铺平创业道路。

(二)突出电子商务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除了通识类课程,其他课程在设置上都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应加入学分制,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提高了教学的规范性。创新创业培训课程还应聘请校外合作企业专家进行授课,讲解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了解创新创业流程,了解创业、投资、金融服务以及企业管理等创业知识。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提出创新的想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应结合在一起,不断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整体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课程体系应该不断和学科专业相结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创新创业项目的特点,把教学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和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之中,注重融会贯通,同时还应设立新颖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项目的创建及管理的过程,为日后的创业打好基础。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要关注创业者的特点,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领导能力、经营及管理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初始阶段应不断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当达到一定能力指标之后,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具有一定的机遇性和偶然性,但更多的是包含一定的规律性,机遇的把握和商机的选择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不断完善教学的理论框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做到有的放矢。

(三)培养创业观念,打破传统课程对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必然会受到传统课程和传统思维的制约,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就需要不断地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创业观念,通过不断的校内校外宣传,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此外,还应该树立创新创业的典范,通过比赛、政策扶持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创业模式的认可度。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循序渐进,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案例要做到及时总结,建立案例分析库,及时总结失败、成功案例,这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筛选、评估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由于创新创业涉及的领域较广,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涵盖了技术理论、心理状态、社会思想等各个层面,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既要通过社会舆论来拓展创新创业的思维,也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积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在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借鉴成功的电商案例,提倡创新精神,提倡创新模式。从实践教学、思想道德、心理构建等各个因素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精神及文化的鼓舞效果。注重学生提高自身价值,并倡导个人价值,倡导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

若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好的师资队伍是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师资团队。在电子商务“双创”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上,不应拘泥于学历,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尤其是选拔具有高资质的著名电子商务创业平台职业经理人为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可以将企业对人才最新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做到有的放矢定向培养,为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做准备,同时还可对创业经验较少的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在师资培训中做到以传授创新创业内容为前提,以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核心,一方面要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还应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进行研究,做好相关政策的解读。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创业团队是十分重要的。在构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上应该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提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到著名企业参观和学习,总结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专业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强化创业意识,丰富创业案例的建设;三是鼓励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不仅使专业教师的创业理论、实践水平得以提升,也有助于专业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创新创业的理论体系,一举多得。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庞大复杂的体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企业等各个主体共同参与,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高校提供的良好创新创业教育、家庭对创业学生的支持,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容纳整个社会的力量,学校和企业应该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资金的支持,还可以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成功的企业家还可以对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与学校共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增加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对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构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必将会为学生的就业和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石瑞丽.创新创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体系建设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22):27-28.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程序设计课程;自主学习;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88-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人才为目标,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提升,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受众面较窄、针对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就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而言,其创新创业观念不强[1],创新创业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为此,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形成。

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笔者陆续承担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师生交流和成绩评定发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首先是程序设计类课程名目繁多。本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基础、Jee应用开发基础及JSpweb开发技术等多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课程繁多使学生疲于应付,主动深入探索的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教学模式相对滞后,学生主观能动性缺失。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部分依然局限于机械地记忆和浅层次地理解等低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退化,加之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学期末,实践环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被弱化;最后是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薄弱。尽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大多数学生并不不是十分了解创新创业前需要有怎样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其产生惧怕或者不自信的心理。少数学生虽然具有创业创新的激情,却无从下手。

二、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本单位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和方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3.109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3-0245-03

0引言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节节攀升,但学生就业率却不太乐观,就业难的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指出,着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技工院校大力开设创业创新类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孵化能力。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在生态系统视角下提出想法与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一方面帮助缓解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课程内容以及形式单一

与大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便是创新创业课程,学生也认为课程会对想法以及知识需求提供帮助,但却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起到了作用。

有很多同学反映课程并没有满足自身的需求,其中原因包含四个方面:其一是学校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自身创新创业的需求;其二是学生对所开设的课程了解程度低,也没能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三是大多数的学生更喜欢参加创业培训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形式,但却很少有该形式的课程;其四是导师为课程能否起作用的关键要素,但学生对老师的不了解以及学校老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导致学生未能有效吸收课程中有用的知识。

完善的课程体系会帮助学生解决之后所遇到的管理、技术等问题以及最重要的资金问题。同时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立会形成有关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文化氛围,大学生的积极性会显著提高。

由此可见,内容及形式单一的课程体系并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更不能对创新创业产生帮助。

1.2导师力量薄弱

对于没有任何创新创业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些专业并且有经验的人为其进行指导。虽然目前各高校有半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疑惑,但缺少真正有过创业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想法很容易受到周围创业氛围的影响,同学之间的氛围不会浓烈,主要的动力来源便是教师,只有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才会激发学生的想法,正是因为有创业想法更会需要有帮助的教师,这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同时有经验的教师或在企业任过职的教师会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帮助的政策与知识联系实际为其讲解,传授方式新颖,内容与时俱进,将课堂不再只是拘泥于课堂,而是将学生真正带入社会。而学生再也不会只是知道政策和专业知识,却不知道怎样运用。

而目前导师力量单薄,既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需求,更不会对创新创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1.3政策激畈蛔

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群体认为国家政策对他们存在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仍只有少数人选择创业。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自身创业有帮助,同时也会自主去关心并了解相关政策,但是对目前政策满意度只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没有相应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士为其解答该政策所提供的帮助应如何使用,导致学生只是了解却不能得到自己获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政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五要素中属于出发点:一、政策能够引导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形成一定的文化效应,政府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使其了解国家方针;一方面面向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二、大部分学生较为关注资金和税费方面的政策,这类政策能明显影响学生创业积极性;三、只有政府对大学很少能创业引起重视,各高校才会将自身办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应配备导师上。

在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中,首先,融资服务类政策是目前同学们认为可操作程度和实用性最高的,其次,是技术指导类和税费减免类。如果政府设立相关政策咨询机构,加大产学官合作,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引领,高校为实践的联盟模式,社会上创新创业的氛围就会越来越浓烈。

1.4资金筹集困难

学生都认为资金是创新创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继政策之后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大学生最为不满意的一个因素,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担忧自己筹资的难易程度,这也将成为自身创业的阻碍。

对于除资金外其他几个因素,大学生均对该要素的满意程度超过了了解程度,由此可见,必须从资金着手才能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认为融资渠道较窄,要筹集到所需数额的资金相对比较困难,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身边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创新创业想法和行为没有得到身边人、某企业以及银行等的认同,筹集资金才会困难。同时,现如今大学生融资渠道依旧是来自家庭朋友等传统手段,缺少新时代下导师教授学生更多融资渠道,合理利用政策与社会环境等,让大学生成为脱离家庭的独立创业个体。

学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实习中学习经验,也希望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由此可见,资金问题的解决需要其他几个要素的共同协助,才会将创业道路上最大的阻碍消除掉。

1.5文化建设受阻

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文化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对创新创业制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但是周边对于创新创业想法持一般肯定态度,而且身边选择创业的人并不是很多,还未起到应起的积极作用。

很多同学认为当今缺乏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形式化和缺少创业资金均是没能形成良好创业氛围,身边人不选择创业的原因,这样不浓厚的创新创业风气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还不够强大。

当周围形成了良好的创业风气会促进大学生选择创业,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风气也会帮助他们降低筹集资金的难度。为增强创业风气,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配以合适的指导教师以及开拓新的实践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样会对创新创业有所帮助。

2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评述

2.1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从社会价值角度思考,生态系统理论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该理论将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分为四个层级,从内到外分别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是包容个人的中间组织;中观系统影响着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外观系统是微观系统的一种延伸,间接地影响着个人;宏观系统是一种较大的环境系统,如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及政治体系等。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多重环境对人类行为及其发展的影响,试图通过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使人的需要与其所处的微观、中观、外观与宏观环境之间更好地协调互动。

2.2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整合了影响教育的各项因素,提出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分析的全新思考。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看,课程是创新创业的微观系统,是学生教育中直接接触的部分;导师是中观系统,他们联系着学生与课程,影响着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是外观系统,与学生之间并无绝对的直接关联,但政府的政策却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文化是宏观系统,它抽象,模糊,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宏观地指挥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同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数据的分析发现,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活性,就必须还要关注资金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

2.2.1内部课程打基础

课程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微观所在,是整个生态系统与学生直接联系之所在。创新创业教育直接通过课程辐射学生,以开设多种课程形式,如融资能力培训、商业计划书的写作、个人与团队能力的提升等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本身,并通过创业计划实战检验成果,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地发挥课程的微观大作用。

2.2.2中观导师做桥梁

导师作为一个中观系统,连接着政策与课程,并以授课的形式面对面地传于学生,这就要求导师本身拥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通过灵活易懂的新型案例将政策与课程相结合,把创业思维植入学生心智,潜意识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感程度,最后亲自带领学生进入即时市场实战,因材施教地提高创业能力。

2.2.3外观政策顺民意

在这个全民创业的信息时代,政策作为大学生最在意的要素,首当其冲地受到关注,不仅是创业政策的万民科普,更是要惠民政策得民心,通过本项目真正了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什么,以促进经济繁荣为主旨,在融资途径与难度、导师制度的改革、n程形式的创新等方面给予社会新鲜血液以支持和帮助。

2.2.4宏观文化促繁荣

文化作为宏观系统,并不是人为可控,而是前面课程、导师、政策因素的革新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能够从微观处运转起来,系统要素间的传递,必将使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环境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当中,而创业文化也必将欣欣向荣。

2.2.5资金要素做保障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资金是一个整个系统中的派生要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创新创业困难重重,资金不应该成为一项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资金来源,通过政府社会对大学生给予资金支持,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顺利进行的基础。

3结语

从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课程、导师、政策以及文化五个方面。尽管解决单个重素会对目前状况有一定改善,但其结果也只能是单调且不明显的。根据以上分析,五个要素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如果能全面系统地调整五要素,一定会产生“1+1>2”的效果。大学生是未来精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开放性,蕴藏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潜力,因而,创新创业绝对不是点对点的联系,而是一项系统立体而又长期的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116-119.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5

关键词:tRiZ理论专业课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93-02

1萃智理论(tRiZ)概述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拼写是由“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俄文的首个字母组成,英文音译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oftheSolutionofinventiveproblems(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欧美国家也可缩写为tipS。

tRiZ是由前苏联海军部专利专家阿奇舒勒创立的,他被誉为tRiZ之父。从1946年开始,他通过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进行研究,提炼出一套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系统方法,90年代初传播到美国,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tRiZ的研究和培训机构纷纷成立,目前,tRiZ已成为国外技术创新和质量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外有些国家,已把tRiZ方法作为大学专业技术必修科目,且已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后来大批tRiZ研究者在西方国家受到极大重视,tRiZ的研究与实践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西北欧、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咨询机构和公司,一些大学将tRiZ列为工程设计方法学课程。如今tRiZ理论和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到目前为止,萃智理论(tRiZ)是世界上最先进而实用的发明创新的方法学。萃智理论不仅有崭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基本理论,而且有原理、参数、分析方法、工具和流程、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

tRiZ理论引入中国是近几年的事,但它已经逐渐得到国内诸多科研机构、公司和专家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共同组织国内的有关单位,开展研究,并且选了几个省市作为试点,推广这种方法。但把tRiZ理论应用于大学教育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还属于探讨阶段。

2萃智理论(tRiZ)在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汽车作为一种机、电、液、信号、控制、材料高度结合产品,代表了机械行业发展的最高水平,要求专业课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就业形势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保证专业课深度,突出实践环节对课程内容的促进,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的结合,如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考是当前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改革的关键[1]。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与解决方法

目前,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虽然提倡教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为一体,但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仍然是“先课堂教学,后社会实践”的单向性教学模式,把社会实践安排在本科教学之后,而且时间短(3个月)[2]。根据这种情况,应把实践教学融于每个学期,每门课程,加大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领学生参加创业和创新研究,加强第二课堂等活动课程的建设。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体验到以后的工作氛围,以及学会不同问题的应对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3]。

总之,将萃智理论(tRiZ)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创新性教学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专业中某些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用于探索,敢于创新[4]。

2.2萃智理论(tRiZ)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萃智理论(tRiZ)发展与完善带动了萃智理论(tRiZ)的应用,目前tRiZ理论在创新教学、创新设计、创新科研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对萃智理论(tRiZ)的理解,把其应用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为车辆工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可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2.2.1强化创新意识培养,改革教学内容

课堂实施创新性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息息相关,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发挥独创精神的空间。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较多,如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实验学、汽车设计、汽车新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专业课课程的设计性,实践性较强。根据对“萃智理论(tRiZ)”的理解,授课中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讲授某一总成部件的结构时,可以在向学生介绍其组成、工作原理时,引申出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讲述传动系万向装置时,可阐述其“不等速――准等――等速――可伸缩等速”的进化、演化形式,使学生了解掌握技术系统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方向发展的。讲发动机构造时可采用实物讲解,讲述发动机的运动过程及结构的不同形式,鼓励学生对现有发动机产品进行方案原理的改进,使发动机达到功率、经济、环保的统一。

另外,应改变以前满堂灌的课题教学模式,每教授完一个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萃智理论(tRiZ)”中40个发明创造原理中的一个方法,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或留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相互启发,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活思维,进而得到创新成果。

2.2.2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采用色彩鲜明的三维动画,形象描述来讲解有关汽车零部件及总成的结构、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讲述完一个知识点,可给学生留大作业和小论文的写作,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3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开放第二课堂

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各类学习小组,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场地、有条件进行创新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大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学生创新课题,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实际创新能力。

3萃智理论(tRiZ)在实验教学中行的应用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较少。应多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使实验教学不单单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加入自己创新思维,才能完成实验,达到创新教学思维目的。比如,在结构实验课,可让学生对发动机、变速器、起动机、发电机等总成亲自动手拆装,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拆装的过程中发现原结构的不合理因素,提出结构改进意见。这不但实现了对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进行结构设计也奠定了基础。

4萃智理论(tRiZ)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1毕业设计中选题的创新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选题缺乏创新是普遍现象,选题大多陈旧,提不出新问题,找不到创新突破口。创新教育的缺乏,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的不足,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4]。通过对萃智理论(tRiZ)的运用,创新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对问题不断描述,不断标准化的过程。比如,汽车新技术课程中有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和新的知识点,像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结构设计,虽然资料不多,结构还有待改进,但可以鼓励学生选这类课题进行设计,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还可以选一些运用多种手段解决汽车结构的设计分析一类的课题,如,对汽车的传动轴、悬架等结构的载荷分析、轻量化设计等,锻炼学生的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选题时应尽量多选些实际课题,应用型课题,新知识点的有关课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和创造能力。

4.2毕业设计中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应进行细致、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不能再停留在过去从文献到文献,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方式,避免学生只会抄袭、引用文献的情况。让学生尽量接受新知识,在毕业设计中哪怕只那么一点点的创新点,也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萃智理论(tRiZ)提供了如何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归纳演义,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得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案更准确,技术路线更清晰。

5结语

萃智理论(tRiZ)很好地解释了三个问题:一是发明创造不只是“聪明人”能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人人都有创新、创造的潜能;二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天马行空的突发奇想,胡编乱造,这种规律就是“翠智、萃思”;三是掌握规律有提高创造效率的可能性。在本科教学中利用萃智理论(tRiZ)的原理、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使学生打破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使萃智理论(tRiZ)在创新设计、创新教学、创新科研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俊法,孙永生.车辆工程本科教学改革和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174-176.

[2]杨兆奇,董莉莉.“近身教学”――建筑学本科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1):59-63.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8-02

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9所大学首批入选。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更是要求本科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各高校逐渐形成了一些创业教育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已经得到了深度开发。尤其这两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轰轰烈烈。而在高校创业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形势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这样社会大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被迫延伸,创业教育大众化和尖端化已成为重要的趋势。2002年教育部出台教高厅〔2012〕4号文件给出《创业基础》教学大纲,2015年底〔2015〕36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纷纷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当前高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在刚起步状态,从认知和实践存在不少误区。

1.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定位不清

高校在课程建设中现有众多课程体系,有教育部给出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还有DmC、SYB、KaB、创业模拟实训等众多模式,在实践实操中,有各类创业大赛、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多种方式。绝大部分都针对创业花大力气建设,创新方面仅仅依靠专业竞赛和智能训练中心等方式,并没有像创业课程一样全方位铺开。很多孵化基地是在前几年人社的主导下建立,对解决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人口红利结束,需要新的增长方式,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依赖于国家创新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说创新就是企业家把已发明的科技成果运用到企业中,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创新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创业则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虽有一定的重叠,但区别还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把重心放在创业而非创新,是无法满足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必须对创新创业课程重新思考定位。

2.理论课程多学科的拿来主义

当前的创业教育不属于一级学科,没有专门学科师资队伍,在师资身份中有就创业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辅导员老师,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课老师,说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授融资、税法、风险资金、财务管理等课程;管理学院师资强的侧重营销、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由就创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作为师资的主要侧重创业基础、企业家精神、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课程。课程体系变成了依据师资强弱并从其他学科拿来拼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没有独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课健全程体系首先应对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明确,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

3.课程评价衡量标准急功近利

创新创业的课程在评价方面显得没有太多有效办法,创新创业是一种能力型教育,当前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考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校以学生自主创业的数量作为考核创新创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也有是以创业团队是否拿到a、B轮融资作为学生创业是否成功的标尺;还有把学生参赛是否得奖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否优秀的判断。导致很多时候学校为比赛而比赛,很多项目不是真项目,真团队。如今的大学生项目很大一部分都不具备创新性,可以摆两张桌子,泡速溶咖啡,就叫创客咖啡;在比赛中拿到大奖,转眼就消失了,项目无法继续;为在比赛中出彩,把创新创业大赛变成演讲比赛。这些都因为评价衡量标准太跟风,急功近利。忽略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差异,各个节点发展的状态不一致,课程的评价应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动态检测,并对群体和个案中、长、短跟踪,能够展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洞察其规律,总结出评价指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很多高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陆续出台了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此次相比之前的教学改革,毫无模式借鉴,这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教育,多层次、多角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这需要高校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框架。

1.基础课程模块

时代的进步源于不断地创业进取,而创业的成就源于创新思维。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应把教育的中心放在创新而非创业,是符合国家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的。因此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中,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应先先提创新再提创业,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这是高校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所决定的。学习创新和创业,首先要开启创新思维、理解创新理论,然后方可夯实基础。在课程基础模块应回归教育的发源,重点应放在创新理论基础方面。以创新意识启蒙、创新理论的学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方法的掌握,着重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学生打下创业知识的坚实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

以往的多学科拿来主义凑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弊端在这里可以解决,学生都有自身的专业,在掌握基础模块之后,应用于专业教育平台。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技能。如: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邀请各专业领域专家,尤其是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各自专业内的前沿科技、发展现状、市场机会、政策解读等内容;变原有的多学科整合成创新创业课为各自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创新在前,创业随后,创新与创业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在此过程中还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模块

首先以往课程评价几乎都在实践能力模块,评价以创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不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成长的轨迹,较为急功近利。在校大学生创业固然可喜,毕业后积蓄资本再创业也很好,即使不选择自主创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好创新创业精神,从事“岗位创业”也是好选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跳出以往在实践模块作为主评价指标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探寻实践能力模块最该注重的方面。创业不只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实践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动手能力,增强和巩固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术。

三、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和践行

1.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应具体落地

创新创业氛围很浓厚,归根结底在高校中要落地,要在人才培养中体现。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视学生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以抵全校性公选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在国家政策上自主创业学生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计入学分,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在大力提倡的同时,需要将高校双创的主阵地课程体系中融入各类情况,才能让体系顺畅的运行起来。

2.创新创业教育应提倡工匠精神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调查发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创业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的铺垫,日本匠人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是将技术不仅内化到自身,而且展现成为德性,然后以培养德性来创造在技艺上有卓越贡献的匠人。这种精神正是创新创业教育应有的灵魂。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是培育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在高校中需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是关于商业基础的教育,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一手抓课程体系建设,一手抓实践体系建设,结合“三位一体”的课程框架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35.

[2]胡宝华,唐绍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7期90.

[3]蔡剑,吴戈,王陈惠子.创业基础与创新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

[4]施永川.大学生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1.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7

本文通过就业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建设,使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具备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能对高职学院就业创业教学乃至全国的相关学科起到示范、引导作用的课程。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课程信息化

1引言

总理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旨在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助推中国经济的腾飞。利用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公共服务和创业培训,营造万众创业的氛围。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2016年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构建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训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兼职创业导师制度。

2016年7月2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发[2016]069号文件】指出,支持兰州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等5所学校建成国内同类院校高水平大学,支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建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因此,要想成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就要具备一流的专业、一流的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2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自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来,许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在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2.1创新创业课程理念缺乏科学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高度重视,但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

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团委或学生处等部门,由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承担创新创业工作,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教育实际的。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实质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无法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

2.2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必修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的必修课是国家规定的,因此创新创业类课程被挤压到一个较狭小的空间,因此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靠开设一两门课程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设置上,缺乏完善性与系统化,结构不协调,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尚未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难以达到预期的课程化教学效果。

2.3课程的教材建设成果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配套,很多教材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2.4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教师实践经历浅,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很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的需要。

3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初步选定以就业创业教育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基础》、《新媒体运营》、《未来主场-新就业指导》3门课程来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完成以创新就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配套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建设和《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开放式创业课程》(即创业mooC)建设;完成创业指导型师资培训,完成创业引领型师资培养。

通过上述建设内容,使我校整体教育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互联网+”课堂不断应用,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最终实现突出就业创业导向,使人才培养体系结构更符合当前政策形势;使就业指导型和创业引领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扩充;提高学生就业资本,增强学生创业素质,培养质量持续上升;就业创业精品课建设与开设,使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以就业创业课程建设为契机,尝试“互联网+”课堂改革等长期目标效应。

4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载体。各学校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设更多针对性强、高职教育特色明显的课程,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小峰.试论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2012,8

[2]韦联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化建设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双创”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7.03.078

abstractinthe"publicentrepreneurshipandmessinnovation"background,educationshouldadheretowhatconceptandhowtoroute,finallyformakindofcurriculumsystemhasbecomeanimportantproblemfacedbytheuniversity.Basedontheanalysisofthepresentsituationofth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theinnovativesystemof"innovation,professionalismandpracticality".

Keyword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curriculumsystem;"doublecreation"era

在大w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高校学子选择了创业这条路,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表示:2007年高校学子创业人数数值为1.2%,而到2014年该数值已翻倍增长至2.9%。应届毕业生大多把创业方向集中在餐饮,销售行业,创新创意驱动,互联网共享服务等行业,这大大超过传统it行业创业所占的比例。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问题的迂回道路,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帮扶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希望通过政府、社会、高校三方构建有效平台,引导并支持大学生积极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真正把科技成果,创新创意点子落实到服务人们生活中去,实现创新驱动,提高生产力。

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各大高校都加强了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潮席卷全国,无数大学生纷纷投身其中。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匮乏。大学作为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地方,双创教育应在大学广泛开展。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通常只是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展开,形式较单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思维,以职业生涯规划来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只是“纸上谈兵”,并不能塑造学生成为创新型的综合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方面,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形成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一是课程体系设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材较缺乏,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科学系统发展的需要;二是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并未体现梯度式设计,不能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需要。

(3)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一般来说,大学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虽然各高校都加强了学生接触社会的实践训练,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社会还是缺乏了解,创业的体验和经验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将要走入社会进行创业存在的各种困难,学生容易产生恐惧与抵触心理。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但是大部分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其授课内容偏重于理论基础,很少有自主创业的实践经历,在教授课程过程中难以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切实可行的创业实践经验,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因而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2“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的梯度式课程体系构建

2.1梯度式课程体系的概念

“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的梯度式课程体系是指为解决创业教育的课程不能满足不同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创业的理论知识需要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健全而提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大一、大二学生),“专业性”创新创业指导主要针对在某专业领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实践性”创新创业训练面向有初步创业体验的学生,这样就构建出一种梯度式课程体系,使全体学生都经过了“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部分学生选择进行“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小部分学生进行“实践性”创新创业训练,最后实现毕业后极小部分同学创业成功。

2.2“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一致强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普及性,着力提高和增强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开设在大一、大二。大一的学生刚踏入大学不久,虽没有面临着就业的紧迫感,但却是对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热情,没有太多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压力,这样有利创新创业课程的切入,是开展“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比较好的时机。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是形成和推动创业实践的内在动力,是产生创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所以高校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应当对其开设例如“创新思维培养”、“塑造创新心理”、“创新素质训练”和“创业基础”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生课程中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不仅仅是选修课。课程可采用学分制形式,每学期12个课时,1个学分。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创新思维培养”,第二学期开设“塑造创新心理”和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创新素质训练”、第二学期开设“创业基础”等梯度式教学课程。经过课堂观察,可每年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培养并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其继续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

各个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建设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做好创业社团的支持帮扶工作,对会员招新、干部选拔、社团活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扩大社团对学生创业的影响,充分发挥创业社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打造“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等特色社团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大学生来说,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就相当于为其进入社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通过“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无论学的是何种专业,也无论他们是否准备毕业后自主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创业激情都会得到明显的增强和提高。

2.3“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

“专业性”创新创业指导是面向有创业潜质、创业意向的学生(部分大三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运用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

经过“通识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后,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从课程内容方面讲,要多方面地开展创业教育的专业指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运用情景教学法、模教拟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将“专业性”创新创业指导融入整个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在课外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经验交流论坛,邀请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与学生进行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其创业提供建议与指导。高校要坚持创业教育“中学”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形成创业氛围的强辐射。课堂上也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学生自主、兴趣先导”的模式成立“兴趣团队”,把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们汇集起来,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与大胆尝试。

2.4“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训练

面对日益渐增的“就业大军”,很多大学生都会考虑自主创业,积极了解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对于有初步创业体验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以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竞赛、实践、实习等方式,或是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可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向学院或学校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校内经商或开办一些校内公司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实践班”形式展开,以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试的形式选拔学生,可定期开展创业实践经验交流。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指导老师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高校应成立由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校内外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与借鉴,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高校在注重学生“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与“实践性”的创新创业训练的同时,还应关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应当秉承“创新创业要发展,课程研究要先行”的教育理念,相关专业和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专业研究队伍应相互配合协作,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推出具备本校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的基础,“专业性”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业的强化剂,“实践性”创新创业训练课程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高校要遵循“校内学、校外练、学中创”的培养思路,逐步实施,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22-02

一、课程体系开发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7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将该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我院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2007年9月起正式开设职业指导课,经过8年的教学实践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资料,为进一步建设本课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机遇的来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我院在多年的职业指导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学生临近毕业时,多数存在焦虑、茫然、无助等负面情绪,需要进行心理调适等专业指导。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面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与就业相关的突出问题是:

宏观上:

1.社会需求的平稳性与毕业生数量增加迅速的矛盾;

2.就业格局的变化与学生就业观念的矛盾;

3.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与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新教育理念的矛盾。

微观上:

1.学生求学动力不足与大量新知识需要掌握的矛盾;

2.无明确的奋斗目标与个人职业生涯需要规划的矛盾:

3.独生子女诸方面的个性化与教育创新、因材施教的矛盾。

尽管从2007年9月起,我院相继为大一新生和大三毕业生分别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程。但随着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渴望得到求职面试指导、焦虑心理辅导和创新创业指导等具体服务。

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将本课程建设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学院决定在组织调研的基础上,对整个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开发适合本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课程体系。

二、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组织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专题会议、走访座谈、参观考察等方法,进行了扎实有效、切合实际的调研工作。

1.1为了解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的需求,自2013年10月起,我们团队在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抽样调查了在校学生1500人,对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此次调查问卷,总共发出1500份,收回149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

1.2为进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以及我院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的不足等情况,本课程开发小组深入各用人单位,通过走访座谈,信息反馈等方式,掌握了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为开发课程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在收集资料和各方反馈意见的基础上,项目负责人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邀请各行业专家对课程开发进行专业的论证和指导,为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调研结论

2.1从学生提交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现有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渴望增设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内容。

2.2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我院部分学生在职前准备、就业渠道、就业观念、应聘技巧等方面需要加强。

2.3在国家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期,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亟待加强和提高。

三、课程体系开发建议

设置五门职业指导课程,使其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名称及建设时间如下: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课程》建设时间表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适应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的要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首先应当对生涯设计的重要性、生涯设计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能结合自身的思考和实践形成个人初步的生涯目标;其次应当了解我国对产业、行业、职业的划分,职业定位的原则、方法和策略等相关知识。

课程内容

2.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是根据教育部“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师资力量及学生需求等情况,对整个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在现有职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的五门职业指导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的选择时,学会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重新树立择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树立毕业生的自信心,使其对就业不再恐惧,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课程内容:

3.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

《职前准备及就业权益保护》是我校团委针对全院毕业生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中的一门以讲座为授课形式的课程。该课程针对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自我认识和社会情势认识的不足,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准备不充分、技能不佳、在择业观念方面的误区,及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就业欺诈、毕业生权益受损等情况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以期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有关权益保护问题。

课程内容:

4.求职应聘实务

《求职应聘实务》课程是职业类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而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让学生了解应聘技巧、应聘礼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可以用简单流畅的语言和合乎礼仪规范的肢体语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课程内容:

5.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就业形势而组合开设的一门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创业意识、创建和经营企业等相关基本知识。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巧、增强创业意识和精神、强化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汽车电器;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49-02

随着汽车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日益加剧。在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同时,汽车降价不止、利润空间下降,尤其是民族品牌汽车企业,更是面对来自跨国汽车企业的严峻挑战。同时,日益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以及消费者对提高动力性和安全性的要求,都对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为提高民族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应该加强科技创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在分析创新能力各层次组成要素基础上,针对学校汽车电器课程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基本要素入手,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研究提高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其要素分析

在工程应用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是指工程人员运用已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和客观条件,开展创造型思维活动,设计出某种新颖独特、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或产品的能力,其主要性特是新颖性和适用性[1]。从创新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看,首先是提出问题,其次是创新性解决问题,再次是实践验证解决方案。

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质疑力、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创新意识。

第二步是设计和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打破思维定式,采用扩散性思维方式,如联想、类比、对比、直觉、灵感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准的预测力是关键。这种能力称为创新思维。

第三步是根据解决方案,测试和验证后,综合评估方案可行性,反复循环,直至问题完全解决。由于现代工程技术问题的复杂性,技术问题的解决是科研团队的行为,这就需要动手力和团队组织力、沟通力和协同力,我们综合称之为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系统[2],由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图1清晰地反映了创新能力的系统组成,居于中心的是创新意识,它是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提升的基础;居于球体外层的是创新实践,它是创新能力得以升华的途径;居于球体中间层的是创新思维,它起着关键作用。

图1创新能力的元素组成

目前,在学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最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弱,创新意识淡薄。从根本上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锻炼不足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二、汽车电器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汽车电器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汽车电器设备的构造和性能,熟悉其工作原理,掌握现代汽车电器的设计理论,具备对汽车电气系统检测、维护和设计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3]。

随着日趋苛刻的汽车排放法规的实施,技术创新是汽车企业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汽车产品创新的90%源于电子电器控制技术[4],汽车电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类人才素质的高低。目前,汽车电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个环节都存在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汽车电器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课程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车辆工程专业属于机械工程二级学科,所以在专业基础课中,机械、力学、材料等机械类课程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电子类课程较少,前期仅仅开设了简单的电工电子学。因此,在汽车电器课程教学中,对于汽车电子电气线路,各类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原理等相关内容学习上知识跨度大,掌握比较困难。

(二)教学内容滞后

近几年,汽车电子电器控制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兴起,汽车电子电器技术的复杂性和先进性,这对学生往后的职业能力要求更高。如果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这不利于学生更新知识结构,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教材中新型电器应用技术内容偏少。另一方面,教材中概述性、原理性内容讲解较多,而电子电气电路、控制方法等具体应用内容偏少,这对于培养服务地方企业的本科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言,教材内容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教学方式单一

汽车电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电路的分析过程很抽象。传统的教学采用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条条、背条条”为基本形式[5]。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说教,学生被动听讲;实验教学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学生无须动手和思考,只需死记硬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受到严重挫伤。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单一的试卷考试,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过于划一呆板的考核方式,不允许学生进行有任何风险的创新尝试,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6]。

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结合学校车汽车电器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培养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新方法。

三、基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汽车电器课程教学导向的重新定位

在教学导向重新定位中,改变原来以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为导向,变为以培养汽车电器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知识的传授是为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服务。通过增强教与学的互动,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积极的创新热情、敏锐的科技创新意识、开阔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前期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

首先,改《电工电子学》课程为《汽车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根据汽车电子电器的特点,增加与汽车相关的应用电路内容。其次,在学习汽车电器课程之前,增加数字电路,微型计算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基础、Can总线技术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创新课程,了解创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在汽车电器课程学习中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创新素质。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凭空想象,是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的领域前沿技术为依托。因此,汽车电器课程内容必须反映汽车技术的最新发展,调整课时分配,增加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自适应照明、电动智能空调系统等内容。在教材使用上,改变以前使用固定单一教材的习惯,变为以1本教材为主,同时使用3本以上辅助教材。

(四)汽车电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第一,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改变原来的知识点灌输,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掌握蓄电池工作原理后,启发学生寻找现有蓄电池有哪些缺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教学信息量,采用图片和动画可以快速地将课程中非常抽象电路原理分析清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和抽象思维。第三,实验教学中大量采用综合性实验,引入项目教学法。教师依据实验内容,设置项目课题后,对学生下达项目任务书。在项目实际实施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综合锻炼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设立汽车电器开放性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锻炼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专业科技协会,协会定期举办相应的专业知识竞赛活动;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组队参与校内外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在各类实践平台基础上,积极提供学生创新方案的验证机会,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造和发明。

(六)汽车电器课程评价体系的改进

改变当前以试卷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采用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期末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创新就意味着有风险,不是一定成功。为培养学生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考核为过程考核,即以学生在项目训练中各阶段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的考核,不以项目最终任务是否完成为唯一指标。即使结果失败,但过程合理的创新实践一样可以获得高分。

总之,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期的过程[7]。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以汽车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为出发点,结合本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提高和完善,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5).

[3]周丽.基于汽车电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专业教师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3(5).

[4]陈虹,宫洵.汽车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3(4).

[5]王英杰.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