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特色亮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26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1

一、突出打造特色,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要靠特色构建优势、彰显效益、形成品牌、树立形象、争得上游。

一要挖掘内涵定位“特色”。大规模是特色,高标准是特色,创新思路和机制也是特色,方方面面都可以出精品、出特色。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二要立足基础形成“特色”。要结合全县的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扩规模、提总量。在种植业上,把马铃薯、木耳、蔬菜、粘甜玉米打造成特色,把晚西瓜、大蒜、菇莨、中草药、万寿菊、胡萝卜的种植打造成特色,在畜牧业上,借助妙士乳业把奶山羊养殖打造成特色,力争打造成全国的奶山羊生产基地。

三要强化措施打造“特色”。善于借鉴学习求“特色”,积极走出去,广泛学习,寻找打造特色的灵感。要善于推进转化求“特色”,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特色。要善于思路创新求“特色”,围绕工作思路创新和工作机制打造特色。

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中央、省市精神要求的具体体现。必须研究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一方面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入股、合作、独资等形式,通过能人、大户、干部、企业领办创办合作社。争取年内每个村都建成一个规范化、实体型、效益明显的千亩合作社,每个乡建成一个万亩规模的合作社,有条件的乡镇建立跨区域超大型的农业联合社。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对农民教育引导,要加强“五园五区五带”建设,努力提高园区的建设标准和档次,展示出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和效益,引领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土地规模经营。

三、切实抓好镇村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重点就是推进一城、四镇和示范村建设。

一要把握工作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稳妥为先,科学决策,综合考虑乡村的实力和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超越现实、违反规律。

二要坚持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涉及撤并村屯问题,要先征求乡村两级意见。各乡镇、各村要认真研究,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建设。

三要提高建设标准。农民新城要按照县城的总体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小区。“四镇”建设要按照功能设施全、生态宜居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下转14页)(上接12页)标准,打造成区域性中心集镇。示范村建设要按照适度集中、环境宜居、功能齐全的标准,打造成社区型现代新村。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村经济

发展乡镇村经济,是市委部署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富乡富村富民的重要举措,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突出抓好异地经济。发展乡镇村经济,既要研究“开源”,也要研究“节流”,又要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坚决纠正村级不合理经济合同。完善乡级财政“双轨制”管理,调动乡镇抓项目、抓财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市里要求,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的乡村两级财力,纳入到县财政进行监管,做到预算控制、审批使用、收支两路、财力集中。

五、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奠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高水平的农业。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今年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真正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扶持扶助扶贫等措施,保证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上得起学。高度关注农村义务教育当中的辍学问题,切实强化乡村两级责任,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劝学工作。

二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各乡村要与劳动局、劳转办紧密配合,充分发挥阳光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对青壮年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保证他们外出务工有一技之长,提高输出效益。相关部门要积极搞好“科普之冬”、“三下乡”等活动,把农业生产技术、法律知识等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民家中,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提高应用技能。

三要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坚决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结婚要财礼、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比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ewrfd”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湘东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1年1月19日在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区文广新旅局局长王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2019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

精规划、强落实。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

找亮点、抓特色。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源;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三是做好内涵文章。如:东桥边山翡翠谷的格竺草堂,是集书法创作、茶艺表演、学术交流、户外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新式高端农家乐,是萍乡市慢游生态田园的典范。通过整合水务、交通、农业、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对边山翡翠谷景区村落、山体等进行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翡翠谷景区建设水平,发展山、水、田、村并举的乡村农家乐旅游,将边山翡翠谷建设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花海观光、田园骑行、登高揽胜、民俗体验于体的山水田园旅游景区。

四、针对“功能要素配套不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重基础、促提升。在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上下工夫,强力提升基层从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江西省星级农家乐评定办法》,每年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一次“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给予奖励和补助,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烹饪、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提升了我区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截止目前,全区共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相关培训4期,培养学员158名;经过评定,湘东区双月湾休闲农庄和排上仙居山庄荣获江西省五星级农家乐,区新骐农庄荣获江西省四星级农家乐。

二是成立湘东区农家乐行业协会。对旅游重点村或乡村旅游点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排上仙居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项目,入选2020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园区(农庄)项目名单。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倾力扶持,推动农家乐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从区旅游发展基金中拿出资金,奖励和鼓励星级农家乐对自身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并将发展农家乐产业与全域旅游开发、特色小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大对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通过以上措施的推进,我区各大景区通往农家乐的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宣传,做活推介,不断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推介与点上活动推介相结合,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赴外旅游推介,把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融入到湘东旅游整体向外推介,提高湘东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举办湘东乡村旅游美食节、网红美食直播等节庆活动,集聚乡村旅游人气,做热湘东旅游。充分发挥离城区近的区位优势,瞄准重要节日、纪念日等精准营销,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依托优势,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依托生态资源,将乡村旅游和古傩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相结合,使山野农趣与陶艺体验、国学经典诵读、傩雕等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按照“一片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的要求,加快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区。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3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镇,蔬菜富民,和谐兴镇”的奋斗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镇的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今年我镇9个村10个点596户,截止目前为止,、村、、个村改水、改厕已全部完成,全镇修建村内道路合计7.8公里,完成改水532户,完成率达89.2%,完成改厕496户,完成率达83.2%,力争11月初今年新农村建设点改厕、改水、改路全部完成。为突出亮点,目前正在打造蔡家村、村、村、村为我镇新农村建设亮点村,着重打造蔡家村为两会看点村,做到12月底各项工作要全部完工,迎接上级领导检查验收。为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巩固历年来新农村建设成果,进一步抓好“回头看”工作,同时制定一套长期有效清洁工程的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六个基本没有:一是农民房前屋后基本没有零星垃圾;二是农民庭院没有随地流淌的污水;三是村间集镇没有散放的垃圾;四是库(塘)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的垃圾;五是村间道路基本没有的人畜粪便;六是公路沿线基本没有散落的塑料垃圾,最终使农村垃圾有效集中,统一,规范和无害化处理。确保我镇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走在全市前列。

三、工作方法

(一)重点打造“亮点村”。按照市委新村办要求,上级各级领导及我镇主要领导,因此以上四个村必须抓进度、抢时间,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三清工作:11月初,宣传动员村民落实好各户门前卫生,做到农户房前屋后无零星垃圾,无杂草,庭院内没有随地污水,村庄内没有散放垃圾。

2、规划村容村貌;拆除村内破旧空心房,对现有房进行装扮,粉刷墙面,村内新建房做到有整体规划。

3、绿化美化:选择既有绿化效果,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将村内主干道路和各户庭院绿化改造。

4、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11月中旬之前,四个亮点村的改水、改厕、改路要保质保量100%完成。

5、加大“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各村特色种养(如蔡家灯笼贡椒),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户经纪人队伍,力争各新农村建设点形成自己特色“一村一品”产业。

(二)全力装扮“看点村”。全市两会看点是我镇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最值得引以自豪的荣耀,为此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一优势,全力装扮“看点村”,要集中精力,借助外界多种力量,将蔡家村打造为全市两会“看点村”,为此蔡家村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按照以上打造“亮点村”村五个工作方法要求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改水、改厕、改路11月初100%完成。

2、加大与上级领导部门联系,争取项目,将两口废旧水塘改造成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为突出“看点”沿塘搞好风景绿化的同时,建造一个休闲凉亭,力争12月底之前完成。

3、为巩固后期环境卫生,制定一套长效清洁卫生管理机制,落实好保洁员,做到门前有人扫,道路有人管。

(三)全面推进试点村。对于其它5个试点村工作,我们也要全面按照市新村办部署的各项工作要求,对照各自的工作进度,抓好补课工作,做到迎接考核不失分。

(四)努力抓好农村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在今年年底之前争取市新村办支持在镇辖区内兴建一座大型多功能垃圾焚烧炉。由村委会牵头,理事会负责,组织全镇村民开展清理垃圾,将清理出来的垃圾按照有机垃圾、非有机垃圾、建筑垃圾三种进行分类,能再生利用的实行回收,不可回收利用的采取集中焚烧或填埋,做到户有两桶一袋,实行各村各户门前三包责任制。

四、几点要求

1、明确责任,强化领导。为了确保把本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各村(居)委会书记必须亲自抓,理事会会长带头干,明确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4

关键词:失地农民发展模式安置易居不易业

在中国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保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地方政府征地范围的扩大,农民不断从土地剥离出来。没有特殊技能,没有高等教育的被征地农民面对着严峻的就业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均认为失地农民面临就业困难,尽管在具体数据上有所差异,但多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失地农民的失业率大约在20%~30%,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在失地农民中,除了少数继续从事农业外,大部分选择向非农就业领域转移。然而在对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岛社区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该地失地农民不光没有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反而极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一、月亮岛社区基本情况

月亮岛社区坐落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月亮岛,面积1.5平方公里,拥有住宅楼27栋,毗邻当地一所二本院校。这里安置了2730户失地农民,共5297人。自2010年社区成立以来,该社区一直是当地失地农民安置点中的标杆。该区失地农民不光没有像全国其他地方那样出现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或者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反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文明社区,富裕社区。

二、月亮岛社区发展模式

月亮岛社区作为失地农民安置点的一大特点在于,该地农民易居不易业。该地农民早在征地之前就开始各种非农业生产活动。同时由于该地临河,捕鱼、采砂收入也曾是该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可以说早在征地前,农业收入就已经不是本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本地农民在被征地集中安置到月亮岛社区后,更多的是生活空间的转换,而不是其社会角色的变化。易居不易业的模式极好的解决了该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得本村失地农民毫无障碍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原来月亮岛村,即现在的月亮岛社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月亮岛村与六安市区仅一河之隔,并且紧邻当地的一所高等学校。临城靠校的优势,使得本地农民既可以就近在高校从事如卫生维护等相关服务工作,也可以进入城市打零工。同时,高校的存在也为当地农民发展如餐饮、娱乐、销售等服务性行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市场。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当地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给予当地农民较为优惠的政策,当地农民基本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平均每户都获得2套以上房屋。根据笔者调查,所有家庭都有对外出租的多余房屋,房屋租金也成为该地失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临城靠校、易居不易业的模式,以及当地政府合理的安置措施是该地失地农民并未出现像其他地区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月亮岛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月亮岛社区失地农民民成功融入城市的价值并不是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个案,而在于月亮岛社区失地农民成功的案例中“易居不易业、临城靠校”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以致于在很多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空村、鬼村的报道屡见不鲜。而在这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新生代农民工则占到60%。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年龄从18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一代。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轻,适应能力强,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自幼就生长在城市,相比较农村,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他们广泛参与城市的工商业,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在不同地区打工本身就是一个“易居不易业”的过程。对于这一部分农民而言,融入城市生活,完成从农村居民到城市居民的角色转换并不困难。

我们知道,城市扩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失地农民的安置地点也大多在城市新开发的地区。换句话说,失地农民的居住地本身符合了临城的这一重要特征。虽然这些地方地理位置没有月亮岛社区临城靠校那么优越,但是现代交通业的发达性基本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当地郊区的农民基本都在城市进行工商业活动,早出晚归,很少外出打工。除了居住地地处农村,无论是家庭的硬件设施还是生活习惯都已经高度城市化了。

我们应当注意到失地农民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或者说这些失地农民的安置点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如果地方政府在安置过程中合理安排居民点,让这些居民点靠近新兴商业区、开发区以及城郊的建材批发市场等便于开展工商业的地区,这些失地农民不光可以就地参与到新城区的建设中,而且也将成为新城区工商业的重要消费群体。这样一来,不光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新城区的建设也获得一批生力军。

四、月亮岛发展模式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失地农民中有外出务工经验农民的作用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5

一、旱作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双垄沟全膜覆盖任务14000亩,经过乡、村、社三级干部的大力工作,动员群众积极种植双垄沟全膜沟播玉米,目前已完成铺膜任务14000亩,占总面积的100%,主要抓好范家山、深沟、__、红寺、翟家湾等五村示范点建设。

二、设施农业呈现可喜发展态势

1.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有效推进。抓好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新组建浪街、郭家营、洪亮营等三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改进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

2.农业科技得到有效应用,龛谷仙桃喜获丰收。年初,我乡组织开展龛谷仙桃营销推介活动,完成了“龛谷仙桃”的商标注册,包装设计,推介营销等活动,目前为止,龛谷仙桃销售已全面结束,今年全乡龛谷仙桃总产量达到15万斤,种植户总收入105万元。

3.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今年在川水地区大力推广新建新型日光温室,计划新建新型日光温室500亩,其中,浪街整合土地100亩,郭家营整合土地120亩,王保营整合土地80亩,目前浪街村已完成主体建设29座85亩,王保营村已开工建设。

4.认真落实无公害、冷凉型蔬菜种植。年初,我乡计划种植无公害、冷凉型蔬菜31500亩,分布在全乡17个村,夏季蔬菜种植已完成13820亩,种植品种有莲花菜、菜花、芹菜、胡萝卜等。

三、退耕还林补植继续得到推进

1.我乡退耕还林总面积2673.3亩,分布于孟家庄、红寺、南北关、永红、徐家峡、范家山六个村。今年计划补植补栽1239亩,其中,去年秋季,徐家峡补载2万株,永红2万株,范家山1万株;今年春季,南北关村补退耕还林面积82亩,补植落叶松2万株;孟家庄草改林面积500亩,去年秋季完成190亩,今年春季完成150亩,树种主要为杏树、黑刺等。到目前,红寺村退耕面积311亩,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补植。

2.义务植树任务100亩,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确定徐家峡沟内为义务植树点,在徐家峡沟共种植刺槐4500株,按照上级要求,全民动员,乡上总体部署,安排学区、卫生院、水管所、信用社、派出所等部门干部、职工参加义务植树,包乡部门也及时参加了这项工作。

四、新农村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市上确定王保营村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扶持发展村,争取资金87.5万元,主要工作是:设施农业日光温室60座5000米,文化广场20__平方米,水利设施,主要是管道、u型渠、集雨窖等6个方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建设已开工,其他工作稳步开展。

洪亮营村新农村后续工作继续开展。准备着手大棚建设,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科技培训,专家大院整理,试验大棚的管理等。

五、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过程缓慢。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特别是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生产方式主要以大田耕作为主,对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认识过程长、接受慢,使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效益欠佳。受传统农业思想影响,全乡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老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效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目前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而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造成土地整合难、标准化生产难,难以形成基地化建设和规模化发展,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剧了农业投入高、效益低和收入低的矛盾。

六、下半年工作打算

20__年下半年,我乡将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分析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寻找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克难攻坚,抓好重点工作,推进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为此,下半年农业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

1.重点突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这一主题,紧紧结合全乡“五大产业”发展规划,做强以四代日光温室建设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和以冷凉型绿色蔬菜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

2.继续“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机制,使培训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6

引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布依族民俗古老独特、民风粗犷、文化神秘、喀斯特风光神奇,特别是布依独特的婚丧习俗、地戏、布依古歌、布依铜鼓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的目光,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但长期以来,与贵州其他少数民族尤其是黔东南的苗族、侗族相比,布依族旅游却一直发展相对滞后,尤其以“中国布依第一村”的六盘水市月亮河村为典型代表之一。

一、研究区旅游资源分析

(一)基本概况

1.自然条件。“中国布依第一村”――月亮河村,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介于东经105°21′-105°27′,北纬26°05′20″-27°10′之间。月亮河村坐落于该乡西北部,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有条月亮河横贯,由东向西经中寨乡进入晴隆后汇入北盘江,造就了“东水西流”的独特景观,月亮河村由此得名。全村总面积9.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优越,适宜居住。

2.社会经济现状。月亮河村下辖9个自然村寨,10个村民组,为纯农业布依村寨,无任何工业。总耕地面积约5522亩,农业发达,著名的“月亮河大米”正是盛产于此,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月亮河村也被纳入了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8972―2003)》对月亮河村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制作了表2.2: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月亮河村旅游资源可划分为7主类,9亚类和12大基本类型。从其资源类型来看,所占的分类并不多,但该村的特色是布依文化深厚。

根据德尔菲法对月亮河村旅游资源进行专家打分,总分为95.03,可知该区域很美。

二、创新月亮河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整合全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颜值

“青山无墨千秋画,流水似弦万古音”。月亮河村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仅风光旖旎,而且布依文化深厚。布依乡规民约、民间传奇故事、古老神话传说等流传至今,有古歌、礼俗歌、民间音乐等布依音乐,还有蜡染、石雕、刺绣、挑花、纺织、银饰等民间手工艺……近年来,“全域旅游”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充分整合月亮河村的旅游资源,加快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构建旅游供给新机制,是发展该村旅游的必然要求。在贵州众多的布依村寨中,自然风光相近,几乎都是“山、水、洞、石、植”,月亮河村旅游最常见的就是“饮布依神水、游布依神山、观布依神龙、会布依神女、看布依神树、尝布依神果、学布依歌、跳布依铜鼓舞、击布依神鼓、读布依天书、识布依神图”等活动。针对广泛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活动雷同、旅游开发同质的状况,要想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细分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科技水平,树立月亮河村品牌形象,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和品质,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胜!

(二)加大财政配套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

首先,针对月亮河村实际,保障对该村旅游业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当地,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同时,争取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实行旅游奖励机制。其次,通过资金拼盘等手段统筹资金,以支持创建布依风情村寨、夜郎布依文化与农耕文化精品线、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线、山地旅游精品线等为重点,以点促面,点线结合,因地制宜为月亮河村旅游业发展提供条件,构建集旅游、休闲、观光、采摘、餐饮、文化、体验、教育、科普、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共同搭建村级旅游投融资平台,完善配套金融服务,提供融资保障。最后,通过“以旅促农、以旅补农”的新模式,引导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探索实现多形式利益共赢机制。

(三)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强化全方位宣传营销

加强月亮河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人才,扶植一批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引进旅游急需紧缺人才,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投入,向旅游先进示范区学习借鉴。创新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多元“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推广“政府+企业+学校+农户”模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7

延边州委、州政府聚焦目标,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压实责任,强化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延边州共落实各类扶贫项目1660个,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8.8亿元,全州有近19.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13.3%。

一排排整齐的房屋,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夜幕中和龙市南坪镇龙渊村村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新生活。

“生活改变太多了!自从政府征用了2公顷地,大部分的征地补贴给了我们。然后村里用剩余的补贴进行信用放贷,每年给我们分红、交医保等,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坦。”提到脱贫致富,敦化市江南镇下石村村民杨臣满脸幸福。

龙井市扶贫办选定龙井海兰江牧业有限公司作为入股企业,购置优质延边黄牛630头,分配给农户贫困户,贫困农户以黄牛为资本入股企业,并由企业统一饲养,每年为项目涉及贫困农户发放效益分红。

……

这样一桩桩新鲜事,最近五年在延边大地精彩上演,从未间断过。

这样一幅幅幸福画卷背后,是延边州各级党委政府用扶贫画笔书写出的满意答卷。

强化组织协调积极开展定点扶贫

“十二五”以来,延边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作为全州重点民生实事,出台了《延边州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先后编制了《延边高寒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延边州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建立了全州以工代赈和扶贫产业项目库,确保全州扶贫开发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以两办文件印发了《2012-2015年延边州定点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帮扶目标,明确了帮扶任务,定点扶贫工作覆盖了列入“十二五”整村推进计划的所有贫困村。

全州有4个中直单位、88个省直单位、124个州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各县(市)也制定了本级定点扶贫方案。2014年,又组织71个州直单位开展“联县帮乡驻村”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驻村帮扶,县(市)直单位也组织了驻村帮扶,全州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据统计,五年间,中、省、州直属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亿多元,捐助物资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汪清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16年黑木耳产量5.5亿袋、2.75万吨,从业户数11261户,实现产值16.5亿元,菌农收益逐步提高。

延边州将扶贫开发与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提高品质,创建品牌,增加效益。在全州实施了具有延边特色的10亿袋木耳、10万亩中药材、万吨烟叶、50万头黄牛、2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工程,取得可喜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州地栽木耳达到12亿袋,带动种植户2.5万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8561公顷,带动种植户2.2万户;黄牛达到56.7万头,规模以上养殖户8113户;种植烟草5068公顷,带动种植户1.5万户。

延边州在4个重点县的扶贫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汪清县除实施木耳大县(5.5亿袋),还实施了10万头黄牛建设工程;安图县实施了建设药材大县工程;和龙、龙井实施了建设1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工程。通过这些产业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深化改革创新实现三方多赢局面

延边地区贫困人口中老龄人口和病残人口所占比重比较高,达到65%以上,这部分人大多丧失了劳动能力。同时,一些扶贫产业项目也不适合单人单户分散经营。针对这一情况,延边州尝试了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吉林省雪山n貂养殖有限公司与和龙市福洞镇合作,与福洞镇475户贫困户、1055人签订了300万元的扶贫委托经营资金,新成立种貂养殖示范基地,无偿提供种貂1000只和饲料供应,并派专业人员进行防疫等。采用“公司+协会+合作社”的产业模式,着重帮助镇内贫困户脱贫,逐步推广以貂厂为主,各类合作社养殖厂为辅,辐射广大农户的产业模式,无偿提供优良种貂、饲料、技术服务,实行保值收购,自担市场风险,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公司每年拿出30万元作为分红金,每户年可增收630元。

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扶贫产业经营模式和资金使用方式,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经营实体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并扩展了业务,并促进了全州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呈现出贫困户、经营实体和产业建设多赢的局面。

以工代赈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乡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的鲜花争奇斗艳,村中的农舍排列整齐,太阳能路灯亭亭玉立,健身广场器材闪亮。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从前,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很差,2010年,在有关部门协助及村主任带领下,筹措640万元资金在村内实施了小河流域整治、饮水管网改造、排水渠修缮、村内道路硬化、住房改造等工程;现在村内道路硬化率和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新建230平方米村部暨党群活动室、农家书屋,架设太阳能路灯41盏、修建艺术栅栏、朝鲜族风格观光凉亭等。同时加大村容整治建设,新建垃圾堆放点8处,购置了垃圾清运车2台,种植云杉、花卉等植物1.2万株。此举措因地制宜为水口村设计了一个起点高效果好的村庄建设规划。水口村成功申报全国美丽乡村试点,获得了“全国美丽乡村”称誉。

“十二五”以来,延边州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加强了村屯绿化、亮化和环境提升工作。自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以来,全州农村特别是重点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观,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延边州还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69个,落实以工代赈资金38629万元。修建河堤73380米,拦河坝13座,灌溉渠道51285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5平方公里;修建乡村道路588.8公里、桥梁57座;修建围栏5450米;打井引泉101处,解决了45762人和20246头大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泥草房和危旧房改造59886户,占农业总户数的23.1%。

完善建档立卡打好精准扶贫基础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决定在全镇开展“美丽乡村推进年”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城乡统筹发展为要求,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深化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工程等措施达到做特做优产业、做大做亮集镇、做美做精村庄的目的,努力建成一批“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美丽乡村。

二、建设目标

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推进年”活动,结合各村特色优势,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深化“百千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提升”和“综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计划通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重点培育1个中心村、打造2个风情小村、创建2个全面小康村,开发2个特色村,建设3个重点村,初步建成沿路(甬临线-镇西路)、沿江(广渡-汇溪-柴家岙-条宅-杨家堰-许家-楼岩等7个村沿线)2条美丽乡村景观带。

三、实施步骤

1、规划设计阶段(2012年2月1日—4月10日)。以村为单位,结合各村实际,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做好村庄规划、环境提升专项方案及亮点、节点的设计。

2、方案审定阶段(2012年3月1日---4月20日)。通过实地调研,结合镇整体规划,审定各村建设方案。

3、全面建设阶段(2012年3月1日—11月14日)。发动各村,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面投入美丽乡村创建。

4、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11月15日—11月30日)。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村建设进度,分别对各村创建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

5、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12月1日—12月30日)。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前期建设成果,查找不足,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四、建设内容

(一)面上整治

1、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一是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标准推进村庄环境提升工程;二是按照“庭院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标准抓好美丽家庭创建工程,拆除破旧危房,消除房屋周边杂物和垃圾;三是全面整治村内沟渠、河道和水库,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四是抓好沿路、沿江的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品位;五是坚持完善村庄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村庄环境质量,做到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2、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一是加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农房“两改”和下山移民,统筹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配套,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二是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完成甬临线白改黑拓宽、镇西路改造、公交车站搬迁工程,深入实施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用水、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劳动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健身、农民就业、党建活动等服务场所,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提升工程”。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草莓、茶叶、竹等主导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建设一批集科技型、生态高效型、示范带动型于一体的精品水果栽培示范园区,试栽白杨梅、红心猕猴桃、蓝莓等新品种。二是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生态为主题,养生为内涵,文化为活力”,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使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亮点。

4、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一是挖掘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优条宅布龙文化、冷西养生文化、广渡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体现“一村一韵”。二是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深入推进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种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培育具有良好风尚和高素质农民。三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以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目标,切实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行“五议二公开”和农村四项制度,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利。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精品示范点建设

1、中心村1个:楼岩村。通过开展人口集聚、新建农民居住点、土地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基本实现“有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有一个商贸服务区、有一个公共服务功能区、有一个绿化景观休闲区、有一个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建设农民公寓及配套绿化工程,10月前完成配套绿化工程;建设标准化社区医疗服务站,11月前完工;搬迁改造村农贸市场,6月前完工;硬化并绿化上楼岩执勤室至下楼岩桥路段,长1800米宽20米,7月完工;新建村执勤室2座130平方米,已完工。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项目,拆处露天粪坑410座,新建村公厕16座,新建垃圾集中处理站1座,新增垃圾箱40个,5月前完工。大力发展产业,开发古荡岙农业精品示范园项目,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2、全面小康村2个:后潭村和柴家岙村。按照“村强民富、村容整洁、村务民主、村风文明”的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发展项目为支撑,突出“靓、洁、乐、和”四字,积极创建市全面小康村。后潭村:实施250米长的村道拓宽工程,安装扶栏,改建四只河埠头;建设连接后潭至宅弄的公交线路配套设施,开辟让车位3只;修缮村老年活动场所,翻修屋面、粉刷墙面、油漆柱子、添置器具;配套公园健身设施,在公园里修建休闲亭一座,并安装健身器材一套。柴家岙村:完成村公墓地建设,铺设溪坑河道及加固河岸,沿溪坑的水泥路拓宽1米,对墙体进行喷塑美化,新建占地面积1亩多的休闲公园和通往公园的小桥,修建竹林道2公里,进行退宅还田3.2亩,建设生产营业用房等。

3、风情小村2个:即杨家堰村和许家村。突出特色,挖掘内涵,将特色农业与优美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前提,全面提升村庄品位,打造江南风情小村。杨家堰村:利用茶叶、毛竹为基本元素,辅以绿色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山村风情。在完成风情小村规划图的基础上,今年将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项目为主,翻修村综合大楼和扩建红白事场所;修建三段总长为10余公里的竹林道,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问题;硬化总长2公里的村东西两头的黄泥路,配套绿化,并安装路灯;对部分农居房、空地进行改造,见缝插绿,改造河道等。许家村:利用横山水库优美的山水风光和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开发现代休闲农业精品园,打造休闲农业观光风情小村。今年将着力在基础设施完善上下功夫,新增道路绿化300米,粉刷房屋墙面15000平方米,整治溪坑100米,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4、特色村2个:冷西村和广渡村。通过旧村改造、村庄绿化、溪坑整治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要求,特色村初现雏形。冷西村:以山水资源、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古村落、古民居的挖掘传承为载体,以精品农业、草莓产业为基础,打造养生文化特色村。建设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风格古朴的养生会所,争取8月完工;建设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旅游接待中心,争取年前投入使用;建设“富硒谷养生休闲基地”,已完成规划设计、道路建设与绿化;实施村城楼与广场修建工作,建造小型休闲公园等,计划今年完成一半工程;开发富硒现代特色农业,即万亩绿色草莓基地建设项目,在原基础上进行道路硬化、沟渠浇筑、公厕等配套务设施建设;整治全长1500米的村河道。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逐步实施旧村改造,对古民居进行包装修缮。广渡村:以精品农业白杨梅等产业为基础,通过引导集聚、扩大规模、优化升级,打造农业产业特色村。今年计划拆除旧屋茅棚800平方米,绿化村道500平方米,美化房屋立面3万平方米。

5、重点村3个:汇溪村、梅岭下村和条宅村。进一步提升环境整治效果,进行墙村庄绿化、村路硬化、卫生改厕、溪坑整治、墙面美化、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汇溪村:浇筑水孔头水泥路1公里,开展村后绿化工程,拆除杂屋8间,绿化2000平方米;修复六畈田机耕路;治理楼家岙、汇溪2条河道。梅岭下: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建设工程,连接石头岙水库自来水,进行退宅还田5亩,拆除旧屋30户;拆除露天厕所30余口,新建公厕3口,绿化300多平方米。条宅村:整治村内沟渠,粉刷墙面2000多平方米,治理村前河道250米;在张家滩自然村新增村道两侧绿化带300米,拆除杂物间3间,拆除露天粪缸10只,新建公厕1只,粉刷墙面2000平方米,整治晒场浇制水泥地并绿化500平方米,砌筑水沟60米。

(三)精品景观带建设

1、沿路整治。对甬临线-镇西路沿线进行改造,提升对外的整体形象,使甬临线成为生态良好的绿色走廊。开展以企业环境整治、广告牌匾整治、管网线杆整治的“三治”为重点的沿路连片整治。对沿路两侧影响景观的企业厂容厂貌进行专项整治,达到厂房整齐、厂容优美和环保的要求。对沿线两侧视野内的广告牌及墙面广告宣传进行规范,做到设置得当、内容健康、整洁美观。对沿线的线杆,包括电力线、广播线、电视线、通讯线等实施整理,做到管线下地。同时,做好公路两侧及空闲地的绿化景观建设,见缝插绿,粉刷外墙立面,利用镇西路原粮管所地块修建开放式休闲公园。

2、沿江整治。把广渡-汇溪-柴家岙-条宅-杨家堰-许家-楼岩等历史传承、特色农业、乡村风情等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点(村)串联成线,注重连片环境整治,提升沿江美丽乡村景观带整体效应。重点对沿县江两侧视野内的各类种养殖棚和临时管理房进行整治,使其整洁、美观,与环境协调。

五、措施保障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9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400hm2、中药材基地4000hm2、干水果基地3533.33hm2、茶叶基地2400hm2、花卉苗木近133.33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400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000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hm2,板栗基地200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主权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农村工作特色亮点篇10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此,乡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首先成立了由乡委书记长任组长、乡长任常务副组长、乡委、乡政府有关领导组成的促进农民三年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乡村干部学习培训、领导干部驻点包村、工作队入户帮扶等制度,责任到人,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服务身手,改进工作作风,初步形成了强组织,重责任、讲实效”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选准突破口。突出重点,集中精力向激进产业提效升级、特色产业做大规模等方向寻求突破口,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养蜂、种植糖蔗、粉蕉等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走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之路。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硬化水渠3条,维修水利7宗,建设饮水工程4宗,利用旧房改造和新建蚕房123间。依靠得力的基础实施保证,不只打赢去年初的抗旱耐久战和10月份的洪灾,确保农民增收步伐没有收到影响,还进一步提升政府在农民中的公信度。

四)继续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截至目前。参与人数1643人次。通过培训,选就了一批致富能手和种养专业户。

五)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乡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种植冬种瓜菜610亩。二是引进一家制药公司有意到乡投资办厂,拟把原光华厂闲置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厂房,利用外地区长年盛产的裸花紫珠药材提取生产紫珠干粉。目前已发动农民试种裸花紫珠40亩;三是引进企业介入的便文村整村推进和“乡村驿站”建设、番道村生态友好型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等大项目建设。

二、取得效果

乡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一年来。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培训指导等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去年的增收目标计划为人均纯收入2537元,最终完成人均纯收入为2853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2.46%同比增长了22.39%

一)特色产业成为新支柱。全年我乡发展种桑总面积达到834.3亩。全年有118农户饲养蚕22批,共386.1张,产值25.11元,蚕农损失补贴57480元。其次,乡发展冬种瓜菜610亩产值134.9万元,糖蔗1321亩153.504万元;养锋107户1458群,产值17.115万元、饲养琼中山鸡9800只,产值34.3万元。此外还有织锦、分蕉等产业日趋幼稚,特色产业逐渐在农民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激进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我乡粮食总产量达1384.5吨。同比增长4.1%槟榔产量264吨;益智产量25.5吨,木薯产量41.9吨,出栏肉类207.61吨,同比增长18.57%三鸟50261只,同比增长39.6%激进产业实现增效创收。

三)打工经济成为新亮点。乡以招商引资和实用技能培训为抓手。产值27.142万元。打工经济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重大幅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特色产业难以实施规模化合规范化发展。

二是乡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问题还很突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种桑养蚕工作方面。信心缺乏,影响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这方面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

四是农民综合素质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培训经费得不到有力保证,制约我乡特色产业,尤其是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

五是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终年围绕土地做文章,生态环境优势、红色资源等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乡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定位主要目标,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统筹兼顾抓好新农村建设、风情小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着重抓好几方面工作:

一)一条心、多路子”地抓好三年农民增收工作

乡将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今年。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并引入企业介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激进产业的进一步巩固,把发展扩大种桑养蚕、糖蔗、瓜菜、裸花紫珠和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当做重中之重来抓好、抓实,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二)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步伐

把便文村改造成红色旅游目的地和乡村驿站,重点抓好便文村整村推进工作。并努力争取打造番道“农家乐”冲公保“典型南方梯田”伯保“鹦哥岭瀑布远观”便文“红色教育纪念基地和乡村驿站”四村的精品旅游路线,形成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进一步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