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56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

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予以真正解决,才有可能打造出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文化来。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农村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基本经费保障。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组织对农村文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原有的使用场地被侵占、挪用、拍卖,理由不外乎是文化站(文化室)对原使用场所没有产权。很多乡镇政府为了搞小城镇建设,争取更大化的收益,把文化站(文化室)“合理地开发利用”掉了。另外,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只有人头经费,那里顾得上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因此,使得封建、迷信活动和活动死灰复燃,在农村泛滥横行。

(二)农村群众文化人才匮乏,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正因为农村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乡镇文化站已名存实亡。所以,文化站站长人选是随手拈来,挂个虚衔而已。一些站长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根本没有起码的认知,不务正业,基本上都是在乡镇办公室打杂,谁忙就帮谁,倒是乐得个“众人称赞”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了懂行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对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骨干、文艺人才没有号召力、凝聚力,更谈不上对农民文化活动及人才进行引导、辅导和培训了。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由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比不上相邻的广东经济发展步伐。大批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农村中大多是老弱妇孺留守。因而,这些层面的群体对文化的消费欲望不高;另外,对各级政府追求政绩而开展的形式主义的、应付性质的文化活动缺乏热情,不大愿意参与。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仅靠政府投入,来源单一,政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公共设施与农村文化活动,都是各级政府投入经费解决。但是,正因为各级政府对这方面的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所以,更谈不上经费投入的多元化了。因此,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县、乡(镇)、村、屯四级文化网已不复存在。

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深刻认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文化是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必须把它作为重点的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另外,我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到比较规范和逐步发展的阶段。加上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从*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进一步刺激和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彻底贯彻执行中办国办意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则,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只有这样,农村文化建设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要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对专职从事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人员,坚持竞争、聘用制度,严格考核,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充分发挥好为数不多的专职岗位人员的真正作用。并通过文化站专职人员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骨干与民间艺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三)积极引导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农民群众活动参与面。农民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农村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我们要遵循尊重农民生活的地域习惯、民俗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习惯的原则,但是,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慎重而大胆地引导农村文化活动骨干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逐步抛弃掉带封建色彩的、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形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坚持文化活动的文化性和群众性,使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和参与。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照顾到各个层面的群众,使农民群众各得其所,体现出农村文化活动的科学性、群众性,充分发挥娱悦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2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3

1、加强基地建设,实施集约生产。为解决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不稳定,质量无保证等问题,古冶区积极引导协调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有了保障,还解决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鲜鲜食品有限公司在区内建立了甜玉米、辣椒、胡萝卜、青豆等万亩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直接带动农户6000户,在周边县区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年拉动农民增收每亩可达500元。为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该公司还准备实施向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的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连片开发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本区和周边县区建立了30万只羊养殖基地,在张家口建立了稳定的肉羊供应基地,带动牛羊养殖户4000户,年拉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共建立蔬菜、果品、花卉、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6万多亩,直接带动农户1.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1.3%,基地农户比过去的分散种植每户年增收2000多元。

2、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龙型经济。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了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鲜鲜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北方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清真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20*年羊、牛屠宰量分别达到30万只和6万头,进入全国前三名和前十名。产品畅销京津冀及东北、宁夏、河南、上海等地,并远销中东地区,连续两年向中东国家出口冷冻羊肉居全国第一位。被约旦国武装部队确定为冷鲜羊肉供应基地,20*年向其供应冷鲜羊肉6500吨,创汇800万美元。鲜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菜清洗、加工、速冻、冷藏、包装、外运等。投资1.6亿元建设的10000吨冷库项目,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唐山市十大标志性农业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的30多种冷鲜农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年可出口8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

3、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古冶区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农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城郊型农业特点,20*年以来共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4亿多元。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土地复垦工程,落实国家专项复垦整理资金3500万元,整理土地14000亩,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建种养小区50个,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导,蔬菜、果品为支柱,花卉、专用农产品为特色的五大产业格局。20*年,投资1137万元,复垦整理土地8721亩,新增耕地1344亩,采煤塌陷区景观再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闲置塌陷土地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了“伊家”牌清真食品、“鲜鲜”牌冷鲜农产品、“紫魁”牌罐头饮料、“农魁”牌蔬菜、“新秋”牌黄瓜、“东方美格”牌优质瘦肉型猪等20多个品牌农副产品。2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蔬菜、果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花卉和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二、实施工业化战略,开辟增收新空间

1、加强四大工业园建设。古冶区以四大工业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20*年以来,全区共建设工业项目217个,累计投资48.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8个,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41个。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开滦东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风帆宏文蓄电池有限公司三个立区项目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兴工业园;以荣义、永顺、汇丰三个大型焦化企业和国义、春兴特钢为基本骨架,构建了煤焦化工业园;以六九、京华、燕南等水泥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型建材工业园;以三鑫、利康、红星等制药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生化制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古冶区经济的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延长产业链条的好项目纷纷入驻园区。20*年,全区城乡工业现价产值完成12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85%,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8.8%。

2、加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还能增加就业。近年来,特别是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后,古冶区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累计投资5亿多元,先后兴建和完善了唐山市驾驶员考试中心、冀东商贸城、宏源污水处理厂、古冶旧货市场、花卉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商贸流通、邮电通讯、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16%。总投资8.5亿元,总长40.39公里的城区外环路所经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已基本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将于今年春季开工建设。对此,古冶区超前谋划,确定了以外环路为依托,打造沿线经济隆起带的构想,为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又一个广阔空间,将成为一条引领农民致富的“金路”。

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古冶区坚持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两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一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区内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了4个培训基地。严把培训质量关,建立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互动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和劳动准入制度,由区就业服务局与之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使农民工通过培训熟悉相关工作程序,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作用,在区劳动力交流大厅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每周求职和用工信息,各乡、村都明确专人负责信息交流,按照用工单位要求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三是成立维权机构。区就业服务局和社会保险局联合成立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小组,负责检查拖欠工资、拒缴保险等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有效保护了农民工利益。同时,加大引导性培训力度,重点对依法维权和安全生产等知识进行培训。20*年以来,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到了51%。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现代新农村城镇化是繁荣农村的有效形式。古冶区按照“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大力加强精品城区、文明生态村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精品城区。古冶依矿建区,城区建设分散,城乡混居现象明显,有31个村属于城乡混居村。因此,古冶区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将村级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31个城中村、城乡结合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精品城市小区。大力实施农村平改楼工程,积极推行“村改居”管理机制,建设林、唐、古、赵、范城乡精品区,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集中,加快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已有9个村完成了农转非,1个村完成了村改居。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4

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县政协社会事业专委会就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一是加强了基础建设。通过机构改革,全县33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35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553

个。各文体服务中心成立了比较稳定的文体协会、艺术团体,基本做到有组织,有活动。平滩镇、高楼镇近年还新建了文化综合楼,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添置了部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好。20__年全县各乡镇共开展群众文体活动380场次,下基层(村、户)服务308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61次,放映电影1500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4780册(累计达5.5万册)。

三是特色文化发展突出。以“铜梁龙”文化为内核,积极发掘传统艺术,打造特色文化精品。近十年来,每年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乡一品”文化汇演活动,挖掘和开发大儒龙、竞技龙、荷花龙、板凳龙、稻草龙、火龙等10多种龙灯表演艺术,一些乡镇发展成为铜梁龙灯艺术基地。全县成立龙文化公司6家、龙舞表演队10多支,常年在国内外交流演出。高楼镇的火龙,近年演出年收入均达数百万元。

四是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初显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土桥镇高坡村,1999年就成立了艺术团。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参与县、镇的宣传演出活动、农村红白喜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目前有相对固定成员近100人,能演出节目71个(自创15个),还自筹经费建起7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置办1万多元服装、道具等,在县内和周边县外地区声名日起,发展红红火火。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存在问题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文化生活贫乏,难足群众之需。随着农村温饱线的跨越,以及科技对农业劳作的减轻,农民越来越不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娱乐、健身、求知、交流的需求。高坡村群众自发文化活动的勃兴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目前“高坡村”为数太少,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仍以看电视、打麻将、走庙子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

投入太少,基础薄弱。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宥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一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处于“随意”状态。二是人力不足,尽管设有专兼职文化干部,但多数被统一调配做其它工作,并未专事文化。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群众看了则了,于基础建设不多。由此,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简陋,大多是一间房、几张桌椅、几本书,村文化室则挂牌而已,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地,无器材,开展十分困难。同时现代传媒设施滞后,原有农村广播基本丧失、闭路电视覆盖户不足50、网络更是一片空白,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与市场、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工作缺人抓,组织开展的活动少,对群众自发的活动又扶持引导不力,发展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良莠参杂、供不足需的状态。

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高坡村艺术团能日益发展,其中热衷文艺又能编能演的几位骨干功不可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如高坡村,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主流,村里邻里和眭、治安良好,、迷信极少,多次被评为文明村、五好村,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我们还是农业大国,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也是职责。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高坡村自发群众文化的强势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资投入

。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里要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县里要改革用人制度,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5

关键词:文化设施文体活动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我省的广大农村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生产快速发展,生活逐步提高,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生活水平提高了,而科学知识的缺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却导致了各种慢性病(如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不知不觉的在村民中呈多发态势,从而也给国家带来了很重的医疗负担。所以,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当前乡村迫在眉睫的一项民心工程。

一、我省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设施严重不足

在我们所调查的56个村子里有图书室、室、娱乐室、健身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村庄只占9.6%。对于目前的文化生活,受调查的农民55%表示很满意和满意,45%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93.5%的家庭没有订阅报纸或杂志,84.2%的人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43.6%的人的农闲时间是打麻将、聊天和打牌。而大多数村子里的文化娱乐中心就是麻将馆。且大多数村子里的室是村民私自开设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麻将馆一方面丰富了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参与打麻将的村民久坐不动导致肥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给村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很大的医疗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监管难度大,有的室发展为场所,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1.2文化人才数量少、年龄大、素质低

我省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乡村凤毛麟角,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二把刀”也很少。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现在这些人年龄偏大,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更不可能组成定期活动的小团体,最多就是在过年节的秧歌、花灯、高跷、舞狮等活动中发挥一点作用。

其次,由于镇文化站没有财政支持,导致村镇很少有专业的负责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现有的少数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即便少数镇设有文化站,但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有的被抽出包点,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

1.3文化活动经常性差、影响面小。

有些村庄有一些集体文化活动,但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如扭秧歌、踩高跷、唱歌等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庄搞一些棋类比赛,但也不经常,不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就是老年人打麻将、年轻人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另外,由于年龄等原因,村民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而村干部大多也对文化活动没有兴致,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缺失。所以,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最多也就是个别镇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组织秧歌展演。

二.我省乡村文化设施不足活动少的主要原因

2.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镇里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的文艺人才都是凭借自身爱好自我摸索,没有正规的培训工作,因此,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因为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参与。

2.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人才稀缺。

我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在我们所调查的村里,有专门文化及娱乐活动场所的只占9.6%,其余的所谓娱乐娱乐活动场所就是私人开设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麻将馆。镇里的文化设施又由于不亲民而利用率低,导致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多年以前,由于每村都有或大或小的村办小学,所以村办小学成为了最有活力、最吸引人的文化场所,乡村教师充当着文化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可随着撤村并校政策的实施,多数的村办小学被取消,乡村更成为了文化的沙漠。

2.3、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意愿弱,不远出头露面

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村民认为剖头露面的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是“不干正事”,怕人说闲话,认为做饭、带孩子才是本分。还有的村民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心想着赚钱致富,而忽视了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影响下,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热情很低。从而导致了即便有人组织活动,也很难开展。长此以往,农村文化生活就成为了无人组织、无人参与、无人管理的文化沙漠。

2.4、信仰缺失导致了不健康风气的侵入

由于广大村民信仰缺失,而且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很容易跟风。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农村文化事业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在这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低俗”文化迅速蔓延,导致了畸形文化恶性膨胀,严重危害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跟随网友私奔、成瘾、加入组织等等影响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在没有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引导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歪风邪气侵入乡村。所以对广大乡村大力加强文化活动设施的投入,进行健康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引导刻不容缓。本来,省市文化馆应该负责对群众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加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尤其是随着当前城镇户籍的改革,各村镇要按照建制村镇规模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像居委会一样有专门组织文化活动方面的负责人,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对于村里的文化活动组织,应该让负责计划生育的村干部专人负责,落实责任。行成村干部组织文化骨干,带动广大村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

3.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尽快完成村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以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另外,力争村村有室外公共活动和健身场所,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

3.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为终身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3.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3.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化工作团体,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春林,《农村文化发展之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3月;

[2]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6

一、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廉政文化是与腐朽消极文化相对立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及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市,构建和谐新农村”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消极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央颁布《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以来,我市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查办了一批贪污受贿、损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消极腐败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反复发生。消极腐败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落后文化。因此,要消除农村腐败问题,构建和谐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摆脱见利忘义、的腐败文化羁绊,才能解决监督不力、民主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中央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以此提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反腐倡廉工作。这几年,我市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实施送廉政电影、图书、书画等到农村基层一线,使廉政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今后还要加大廉政文化含量,发挥其激蚀扬清功能,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有效开展。

二、农村廉政文化的内涵

农村廉政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寓于农村社会复杂的大文化环境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思想文化属于较高层次,其实质是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德治腐”的思想,目的是从源头上预防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从思想文化上看,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廉政的认知程度、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廉政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清正廉明的思想品德、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自觉坚持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讲廉洁;特别是使党员领导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贪不沾、廉洁奉公,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从制度文化上看,包括维持农村清正廉洁政治局面并能及时揭露腐败行为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等。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一制度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使乡村干部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倡导的,什么是应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如果违反了制度的刚性原则,那么廉政制度的规范、约束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从物质文化上看,包括廉政文化活动场所、载体、组织方式及文化产品等。它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反映与体现着廉政思想及要求,要求我们在建设一些廉政基础设施,如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时,要把先进的廉政理念、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其中,通过这些富有喻意的物质形态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精神和灵魂,洗刷思想上污垢。

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上看,表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积极向上,党风、政风、学风明显改善,乡风民俗进一步好转;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管理实施更加规范到位,等等。

三、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领导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气势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经费难以保障等。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县(市)委有关文件和胡总书记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目标要求等,增强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精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党员干部热情高的村,通过先行一步进行示范建设,待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时逐步推开,切实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新载体,扎实抓好农村廉政文化教育。要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每年突出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选择新颖、通俗、有效的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群众参与度高、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或载体进行实践,展示自身亮点,彰显地方特色。要注重人性化,讲求实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生搬硬套、空洞无物、不解决问题的说教,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相结合,使廉政教育更贴近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3、与时俱进,完善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一方面,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廉洁从政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时展要求和客观实际。如通过不断完善乡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听证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落实监督制度。在现有村级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作用,督促农村资金往来账实行“村账乡镇代管”,并送乡镇农村经管站审核管理,督促农村资产拍卖、山林权属转让、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经过招标投标,督促乡务、村务及时公开,即凡涉及乡镇、村里重要事项如惠农政策、专项资金使用、村集体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款物的发放及村主干的工资补贴等群众关心的事项都要一一公布,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7

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__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__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__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

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8

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必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民盟作为统战的成员,一定要按照统一战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认识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时期民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和运用民盟界别的资源,参与、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民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意义重大,内涵丰富,原则要求十分明确,重点措施和实施办法切实具体。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都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要求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民盟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民盟界别优势,运用民盟资源,把工作领域由以政治领域为主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拓展,把工作内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大局延伸,因势利导,充分调动盟员积极性,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

2、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市70%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各类组织普遍兴起,特别是个体户、民营企业和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迅猛。广大农村涌现出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到农村寻找市场和商机,有的直接把企业、事业办在农村。这都要求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盟工作的战略任务,作为民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共谋发展局面的形成,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民盟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市民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和统战工作精神,及时部署实施,充分发挥了民盟人才智力优势、科技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挥智力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一是积极提交提案。年以来共向市政协提交42篇有关农业或农村工作的提案,并被市政协采纳。年以来提交市政协提案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关于发展和加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力度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年9月市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到基层专题督办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建议这份提案,日报年10月10日以让林改继续走在前头……报道了此信息。盟市委提交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我市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等3篇提案获市政协—年度优秀提案奖。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近年来民盟共组织开展了有关涉农方面专题调研近10项,如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医疗队伍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研究、推进我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福建省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课题()调研报告、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关于我省山垅田低产改造的若干意见和建议等。其中福建省原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福建粮食安全问题调研报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等三篇调研论文在第三、四届“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上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问题的研究还获年市“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三等奖。三是积极反映有关农村农业方面的社情民意。年以来盟市委会有6篇信息被盟中央和盟省委采用,曾获得福建省民盟组织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组织二、三等奖。

2、发挥资源优势,突出民盟特色,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民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盟员结合本职工作和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中我们注意准确定位,选好切入点,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多做中间服务和拾遗补缺的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注意发挥民盟优势、突出党派特色。通过深入开展“为党增光辉,为盟添光彩”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服务工作。民盟每年都组织盟员开展了以智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医疗下乡”三下乡活动,先后赴永安大湖镇、永安畲族青水乡、梅列区台溪村、沙县夏茂镇、尤溪县洋中乡桂峰村、三元区蕉坑村等地开展三下乡活动,累计达数十场次,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3、发动广大盟员开展爱心捐助,真心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盟市委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组织开展服务进农村活动,受益农民群众上千人。为贫困村捐赠科技书籍500余册、书写春联近1000余幅;发放农业资料和疾病防控书籍和宣传材料近1000份;开展水产、农产品栽培、科普知识、讲座20多场次。每年不定期地开展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发放药品近3000元。广大盟员积极开展向弱势群体献爱心、赈灾捐款和“两节”送温暖活动,累计捐款达30000余元。盟市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社会活动,树立了盟的良好形象,扩大了盟的影响,得到了受助群众的好评。

尽管市民盟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民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在实际工作中,民盟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危机。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农村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认为只需搞一些活动、抓一下教育、稳定一下人心就可以,农村改革发展了解和参与一下就够了。二是由于基层组织外部工作环境较差、干部兼职过多等主客观因素,服务经济无有效载体。三是部分盟员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与民盟工作关系不大;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面对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创新意识不强,使得服务新农村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2、服务农民缺乏有效途径。一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合理配置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还需要树立科学、全面、和谐发展的意识,找准影响和制约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办法,使民盟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取得重点突破,并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服务手段单一。对农民急需的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等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影响大、生命力强的品牌工作不多;三是服务机制僵化。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不够,整合资源能力不强,社会化的服务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3、组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对民盟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在服务“三农”方面,需要进一步健全区位联动、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和支持盟员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还缺乏长效机制;在发挥盟员作用方面,办法和措施不够多,不能完全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农村改革实践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期待。

三、对策与思考

如何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从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扎实有效推进民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实效,确实还有不少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用心策划,狠抓落实的。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和完善农村体制机制等,按照中央、省、市有关“三农”文件精神,以及当前国家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部署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寻求新的对策,着力解决民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工作。

1、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始终保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勇气,自觉做到分析和研究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武器,谋划和部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依据,检验和评价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标准,努力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载体。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相对齐备的优势,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的实现。要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一首要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要积极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文明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和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减少交叉,整合资源,加强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明确重点,理顺思路,利用并发挥已有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依托互联网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3、统筹好理论政策研究和农村改革实践,推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总结历史和现实中为“三农”工作服务的成绩和经验,把实践证明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转化为经常之举、普遍之举,并不断加以完善。要结合中央的新精神,着眼农村的新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努力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创建新载体,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最容易见实效的事做起;要高起点、多视角、多类型、多模式、有特色地制定分期实施的方案;要从农民最有积极性,基层干部最主动,主客观条件也比较成熟的地方开始,设置试点,培植典型,探索经验,取得可靠阶段性成果后,再逐步推开,不断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工作引向深入。

(二)发挥优势,增强合力,找准服务农村的着力点、切入点

中央、省、市委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有效模式,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民盟工作的强大动力,找准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切入点,破解难题,谋划新举措,推进民盟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团结广大盟员,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参与新农村建设,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结合农村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农村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发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界党外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引导盟员围绕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生产发展能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培育新型农民等事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多搞实地调查,多做深入研究,多献务实之策,帮助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切实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认真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使广大盟员充分认识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为建设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要更好地发挥民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盟员立足本行本职,发挥自身特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要为盟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要支持、帮助盟员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事业也获得应有的发展。

3、发挥民盟优势,群策群力,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一是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相当部分盟员本身处于农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组织广大盟员主动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决策咨询、人才开发、项目协调、投资推介等活动,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如推广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培训农村实用型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投资项目、组织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活动、发送农业实用科技资料。二是发挥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全面协调处理好各类关系,推动新农村建设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发挥盟员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为农村地区发展牵线搭桥,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是民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性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成本过大、农民增收乏力、村财薄弱,农村教育不公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农村社会的安定稳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民盟服务新农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村级班子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自己家园的关键所在,村级“两委”主要干部与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为人品质、法律意识、工作能力以及带领致富能力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功能、农村党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有所弱化,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所抬头的,制约着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等问题,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盟可以在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与指导,提高村级班子成员管理村务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民族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村班子建设,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加强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适应广大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改善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群众文化人才,逐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提高其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能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是支持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使农民群众逐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培训辅导,努力在文化教育、政策宣传、提供娱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四是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共建联动活动。五是推进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闽台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胞和海外华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六是积极倡导、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

3、重视改革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新农村,根本要从农村教育改革入手,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培训劳力就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教育制度设计不公平,农民教育权利受侵害,农民迫切要求尽快改革扭转这一不合理状况。要整合统一战线教育资源,着眼于服务农民成才增收,着眼于培训新型农民,着眼于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大力推进“双百工程”,努力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农民素质提升,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一是加强调研,摸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了解他们的就业创业需求。二是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岗前引导性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做好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转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开展多形式就业创业。积极有效引导以到工业园区就业创业为主的多形式就近就业创业活动。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立足我市农业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效推动包装储运、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企业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商贸、运输、餐饮、旅游、娱乐等领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四是切实加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免费介绍和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提供给农民工,让农民工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

5、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互助联动活动,带动农村产业延伸提升。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农业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力度。协助企业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强化科技创新,通过改造提升和延伸传统农业产业,力争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上促进我市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村帮扶结对,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工业、农业双赢的态势,实现以工补农、富农目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扶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对农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带动当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9

中共__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举措和重要奋斗目标。__区现有农业人口百万以上,属典型农业贫困大区,区委三届一次全委会、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也具体提出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作为地方权力机关,要紧紧围绕这一大局,按照监督法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权为民用的理念倾注到关心、参与、监督“三农”上来,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奋力开创伟人故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围绕区貌区情,加强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调查,近年来,__区农业发展取得很大成效,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我区仍然是一个国定贫困区,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难度非常大。例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低收入面还存在,截止去年底,全区农村人均收入625元的特困人员尚有7221户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5;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远比城镇落后,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一旦遇到大病,一个本来富裕的家庭就会即刻返贫,有相当多的贫困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生活环境较差,村容村貌陈旧;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们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规划,抓好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从而对全市新农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把调查研究作为人大履行职能的基本功,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要围绕生产发展这个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区委的重大决策提供参考;要围绕推进依法治区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展调查研究,推进全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关于农村科技进步、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要围绕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始终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调查研究工作整体水平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创造条件,努力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调研型机关。常委会领导成员要以身作则,每年至少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带头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代表和群众中去,直接听取代表和农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人大机关的各个办事机构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增强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要组织驻区代表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审查决定地方的重大事项,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

二、围绕协调发展,加强工作监督,提供物资保障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现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农业大区——__来讲,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的千家万户实现了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今后一个时期,人大对政府的工作监督应侧重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一是加强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监督,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监督。在连续多年对农村结构调整工作实施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督促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扶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销售,引导农民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过渡,由增产型向增收型转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的监督,加快全区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以小城镇为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城镇化体系,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柚子、松针等农业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产品搞工业项目开发,依靠工业项目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开辟农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三是加大对

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监督的力度,促进以前锋工业集中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建设,构筑经济发展的平台,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督促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立项审批、包装推介等前期工作,善于捕捉信息和商机,创新招商引资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在督促政府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督促政府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督促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要督促政府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要督促政府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督促政府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督促政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全国文明村——牌坊新村的示范作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三、围绕管理民主,加强法律监督,提供法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还是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方面,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新的形势下我们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助推观塘镇双碑村建成全国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进一步加强了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区人大常委会把强化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来抓,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近年来,先后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农业法》、《种子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状况,多次协调相关执法部门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进行整顿和规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今后要重点对《农业法》、《水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把实施法律监督同督促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检查和落实,突出行业特点,加大法律普及教育力度;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引导村民有序参与选举活动,保障农村人民群众的民利,促进全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通过举行代表听证、公民旁听、征询意见等方式,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智,广泛开辟民主决策的渠道和途径。督促政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为建设平安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对农村“减负”工作的监督检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让“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在减轻农民负担中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督促相关部门继续认真落实和强化中央、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惠农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社会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篇10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