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十篇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十篇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15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理论案例教学成人教育

工程项目管理是探索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客观规律、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集成。其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了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程。由于成教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基础,求知欲望强,这就更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进行案例教学,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就要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成人教育的设立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尚不成熟,内容却已相对陈旧,其侧重点基本上讲述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步骤,强调进度计划、净现值计算、成本估算、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学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更全面的实践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意义

适应成人教学改革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分析,使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提高。针对以往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细节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注重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掌握,而减少了研究数学模型(例如网络计算模型)上的课时,改变项目系统分析,工作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加强案例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立足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揭示项目建设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为依据,全面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对工程项目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优化的管理理念,掌握常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由于项目管理注重实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以这类项目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创新改革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相结合

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如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由于角色和层次不同,项目管理工作差异也很大,有时甚至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工作的差异,因而创新改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四)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许多案例,但是其中的工程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案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将案例中的知识加以创新并运用到将来的工程项目中。案例教学就是不断地肯定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潜力,在收敛的状态下发挥想象力。引出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是因为其实质就是从发明中来到发明的一门学科。

二、创新理论概念与应用

(一)创新理论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或社会要素创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例如技术创新。创新理论就是把已有的理论赋予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可以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由于创新理论在科学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创新作用,因此也可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创新中。

(二)创新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经历了理论创建与理论体系的内部集成后,创新理论正处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集成阶段,尤其已成为最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创新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实践证明,在成教中运用创新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可大大加快学生的创造发明的进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三、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矛盾理论

矛盾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

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对于物理矛盾的解决,提供了4个分离原则: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物理矛盾在工程项目中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

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而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设计技术与工程进度之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都存在技术矛盾。“优化设计”也可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费用、工期优化问题。

所谓管理矛盾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子系统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产生问题。比如: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的矛盾,一个施工工艺与另一个施工工艺的矛盾,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的矛盾。虽然各个部门、各个施工工艺、各个设备等都达到了自身系统的良好状态,但对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而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进度、绩效、采购、成本、质量、合同和风险管理等都存在管理矛盾。

(二)创新理论中RtC算子

创新理论中RtC算子,即资源(Resources)、时间(time)、成本(Cost)算子,它是将资源、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创新理论给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也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而是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过去和未来,同时又是灵活的、富有想象力的,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所应该具有的特质。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装置或设备;而创新理论则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不必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而只需对实现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②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向着更可靠、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状态一般是不存在的,但当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就越简单、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③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这就可以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国外,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为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它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在国内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首先,基于创新理论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其次,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通过该课程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在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其多数都涉及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一)选择案例

适合创新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①要突出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工程案例。②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激发创造力,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思常人之未思,见常人之未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③要注意案例的理论性。案例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的实际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二)案例的描述

这是对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环境、时间、过程、结果等特征进行的清晰描述,并不断地结合所研究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要结合创新理论创新点去指导管理实践。描述案例是为了分析和讨论案例做准备的。在老师描述案例时,学生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断温习案例中涉及的理论,找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创新理论与工程管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案例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即就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对话教学等方式来实现,营造课程教学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应由过去的板书教学转变为案例分析、工程管理模拟、多媒体、板书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把现代化的工具引入教学活动,提供众多更为直观的教学信息。

(四)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入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不因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和信息。让学生在讨论中扮演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各个角色,而老师应做好讨论方向的把握,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评价,如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监理等角色,遇到实际工程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然后将问题予以解决。

五、结论

将创新理论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育课程中就是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创新规律,同时可以为未来创业者、实践者提供创新的思想武器,而创业活动可以使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只是简单地论述创新理论在项目工程管理内容及案例教学几个方面的应用,并未深入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于创新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5).

[2]郭筠.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3]凌滨,管雪梅,赵亚风.研究性教学法在《tRiZ理论》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9,(5).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2

关键词:验证案例创业

课题:本文是“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HighereducationYoungeliteteacherproject,项目编号Yetp1775)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升项目”(pXm2014-014209-07-000058)的资助。

一、创业研究案例分析法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创业研究的不断升温,已有学者开始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来研究创业。案例研究更适用于深层次考察对象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并且针对的是研究者很难控制的充满变化的实际情境。

21世纪以来,我国创业研究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已经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何建华等人统计了学界案例分析法在创业研究中的成果,其中,关于创业过程及其影响的论文有27篇,占论文总数的31%;关于创业行为及其影响的论文有19篇,占论文总数的22%。这与近年来学者们从关注创业者的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更加关注创业过程、创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现象相契合。近期的研究又开始关注创业者个体对创业活动的重要影响,个体的个性、风险倾向、创业效能、成就感、专业技能、毅力和创业激情等特质和能力上的差异,是创业者区别于非创业者的重要特征,对于企业家的创业也具有一定的预测力。但是,在案例研究的方法上,苏敬勤等人认为一些研究者忽视了对案例研究方法规范性的重视,影响了创业研究成果的品质。

二、验证性案例分析法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创业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综合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在案例实证中采用验证性的研究模式对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定性层面的验证十分重要。验证性案例分析法可用“先理论构建、后案例论证”来表示。其构建过程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成果,运用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分析材料进行研究和推演,基于逻辑分析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等定量的方法构建出新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选取单个或多个与理论或模型相匹配的案例对其进行验证,目的在于证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有效性。

从方法论角度看,在评定案例研究作为实证性社会研究方法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到四种检验,分别是:概念构建效度,针对所要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限定;内部效度,即建立因果关系,旨在说明某些条件或因素会引发其他条件或因素的发生,且不会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信度,表明案例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具有可重复性,且如果重复同类的研究,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外部效度,指明研究结果可以类推的范围。验证性运用模式先在整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框架,然后再使用单个或多个案例进行验证,且通常选取的案例都是与理论框架存相匹配的案例。验证性模式在概念构建效度方面,基于现有文献和理论,可以采用多维证据源,形成证据链来保证效度。内部效度方面,可运用模式匹配、理论解释、时间序列分析等保证其效度。信度方面则可通过周详的研究计划书、案例研究资料库来保证信度。外部效度方面,由于案例分析的特殊性,案例的选择本身即表明了研究者的意图:不在于在大样本的情势下得到归纳性的证实,而在于遵循复制法则(Replication-logic)所要求的典型性,以说明验证理论。

因此,统计分析的、旨在类推总体的外部效度不适用于验证性案例分析研究。当案例在非单个的情况下出现了可复制的情况,就可以证明其外部效度是存在的。

三、验证性案例研究设计思路

大学生验证性案例研究,旨在解决如下问题:大学生创业者真实体验和表现出的创业过程能否以及在多大范围内重现创业研究理论框架?其表现出的特征和问题与定量实证得出的结果契合度有多大?从而验证总体研究所提出的评价体系及模型。在设计上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案例选择的原则和数量、案例研究主要采用的资料、资料获得的方式。

1.案例选择的原则和数量

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典型性,这也和选择案例的数量有关系。eisenhardt认为,从案例研究中构建理论至少需要四个案例,或1个案例中嵌套几个小案例,否则结论难以令人信服。但是,Yin认为单个案例研究在特定条件下有其独到的价值,而且许多适用于单个案例研究的情况并不适合进行多个案例研究。本文采用Yin的观点,认为案例数量对评判案例研究方法品质的判定影响是很小的。通过对单个或者少数典型案例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关系,改进旧的理论体系,应更加聚焦于重点案例的深度研究,而非泛泛地对众多案例进行表面研究,案例研究的品质在于它的效用而非数量。

因此,可根据收集资料的难度和研究问题的具体需要来确定案例数目。在验证性研究中可以采用双案例(two-cases)分析法,选择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为保证案例的典型性,首先,案例的对象必须是大学生;其次,创业时间在三年以内,符合企业生长周期理论对创业期的规定;再次,创业内容和研究目的要一致;最后,案例在地域分布上要具有代表性,例如,采集案例地属于区域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且在高校创业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较好的典型性,以加深和验证之前定量分析的结论。

2.案例研究资料的来源及处理

案例研究通常采用的资料有六个来源,分别是文件、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实物证据。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往往受到调研的时间和经费限制,参与性观察和档案记录可操作性较差,而大学生创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能获得的实物证据较少。因此,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获得资料,辅以文件和直接观察。

资料获得的方式及流程,首先参考Yin提出的案例访谈要素及伦理要求,设计《案例访谈知情同意书》。然后联系、确定受访者,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访谈。访谈开始前,向受访者宣读《案例访谈知情同意书》,获得其同意后再进行访谈并记录,访谈结束后通过查阅文件和直接观察的方式收集辅助信息。最后,整理案例材料并形成文字,发给受访者,请其对内容进行确认,修正有异议的地方,最终形成案例研究分析资料。

案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的原则是:对访谈资料进行表格化处理,按照研究目的提取特征,计算其数量与理论框架或数学模型相重合的程度,相符程度的具体比例应由专家评议得出。若提取的特征数量相符比例低于专家评议的基本线,则该案例访谈不合格,重新开始收集分析新的案例。可接受的案例进入描述分析阶段,并结合时间序列、大事记等对创业特征进行描述,最后得出验证性结论。

参考文献:

[1]何建华,丁栋虹.中国创业研究中案例方法应用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

[2]苏敬勤,李召敏.案例研究方法的运用模式及其关键指标[J].管理学报,2011(3).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团队式自主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50-02

创新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主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创新,它的实质应该看成是新的、实战型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以师为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创新性地运用案例开展教学,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开展学生团队式、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经济学原理》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如何定价是营销工作的关键之一,故选取《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内容来阐述创新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教学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的变动、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弹性的含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工作、定价能力,掌握供求均衡的实质,理解需求、供给价格弹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会感到晦涩难懂,并且与现实生活和今后工作关联不大,特别是无法与企业的产品定价工作、营销决策联系在一起,难以调动其学习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教学中打破常规,运用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并能应用均衡分析等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这也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在《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团队学习的要求,共选取了两大类教学案例,具体如下:

1.价格案例。为说明价格波动的规律和实现均衡价格,特选取2010年以来的生姜、大蒜等农产品的价格变动走势案例,让学生讨论、用卡片写出有关价格波动的网络热词。

2.公司案例。为了让学生能实现团队式的自主学习,学习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选择与上述农产品有上下游关系的公司案例分组开展后续内容的教学,例如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服装公司,以糖、豆、蒜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销售公司。这些价格案例都来源于《每日商报》《南方周末》等新闻报道,学会从新闻报道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既有利于开展教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实施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的基本知识,并将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的教学内容前后关联起来,将90分钟的课程按如下几个教学环节实施:阶段一价格案例引入:采用头脑风暴法、用卡片形式让学生写出价格波动的网络热词。此案例引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价格变动走势,为课程后续内容埋下伏笔。阶段二价格波动:教师播放幻灯片,请学生快速浏览大蒜、生姜、绿豆的价格变动走势图,把农产品价格变动的经济现象上升到经济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阶段三价格波动和均衡价格: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价格变动的三种形式:上涨、下跌、均衡。教师准备卡片,请学生分组写出他们所理解的“均衡”的含义,然后教师点评、归纳总结。阶段四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教师又提出:“是不是产品的价格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是均衡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认为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请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写在活页挂纸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阶段五弹性:在活页挂纸上对价格变动的因素进行归纳——供给和需求,得出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导入公司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哪些是供给弹性、哪些是需求弹性,哪些弹性高、哪些弹性低等等。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弹性的含义及公式。最后,利用价格与成本的跷跷板原理图,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制造企业来讲,原材料和工资是缺乏弹性,而且是正弹性;而产品销售价格是富有弹性的,而且是负弹性。并思考:如果企业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渡过难关?

四、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由于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了与传统模式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1.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本课程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团队式自主学习模式学习《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大胆地对案例教学进行创新,实施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卡片教学法、活页挂纸法等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有的固定、单一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为课堂主体、师生互动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案例选择的创新。教师可以在案例的选择、案例的教学组织等方面实施创新。所选用的教学案例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提炼、升华,最后又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在价格案例案的选择中,选用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走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价格的变化给自身及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公司案例的选用上,充分考虑前后关联性,选择与价格变动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开展教学,学生能很快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和技能,对价格的变化、成本、利润就会很敏感,能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

3.教学内容前后衔接的创新。《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是价格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的基础,它把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内容联系起来,并贯穿在其他理论中,是学习其他理论内容的“一根红线”。在过去的教学中,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分成两个独立的内容授课的,学生很难将其关联起来,也很难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在现在的教学中,授课老师把两个内容案例结合,开展连续讨论,将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等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同时,课程利用价格与成本的翘翘板原理图等,将《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预期教学效果分析

本课程通过采取创新案例和创新方法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但能理解教学理论内容,而且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等。

《均衡价格和价格弹性》课程教学,不但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地编排,而且创新性地应用了价格案例和公司案例,在教学中强调以生为本,凸显团队式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充分突出了高职教育的优势和能力培养优先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美]peggya.ertmer,等,教学设计案例集[m].汪琼,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希尔伯特·迈尔,冯晓春,金立成.课堂教学方法·实践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扬.用案例教学培养应用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09,(13).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4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承担着科学发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任务。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系统中,大学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体系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上,根据《会计人才规划》提出的目标,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标准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概括起来就是具有创新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衡量一名专业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为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国家政策把握的准确性,政策选取的科学性,处理方式的恰当性,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专业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会计人才的道德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的自身约束力,道德素质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的好恶。以公允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用法律规章约束自身的会计行为,使会计处理的结果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具体体现在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爱岗敬业四个方面。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构成

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是集理论性、应用性于一身,制度性遵守与业务创新相结合。要求中高级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会计修养,具备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观念,能够处理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重视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应着重强化教学团队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精通至少是熟悉企业会计的业务活动,这样才能通过将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等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学团队的教师还应该掌握最新的会计方面的政策及法规,以确保学校的会计教学能及时跟上国家会计政策及会计法规的调整与更新的步伐。为此,我们认为会计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应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人员构成。其原因如下:

首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水平,这是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坚实基础。

其次,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由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中,地方财政部门的会计事务管理机构(如财政局的会计事务管理科)是该地方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部门,国家很多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等政策均由该部门下发和执行,所以在教学团队中引入管理部门人员做专题讲座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所吸收的专业讯息能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

三、构建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图1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并结合会计准则的内容来安排,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以保证学生创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突出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本文构建了适合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1。

四、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建立以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经济业务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各流程的主要特点,从而推进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本文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弱和独立工作能力差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精心设计案例。教师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精通案例材料,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设计案例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和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透过业务核算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以就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与学生反复沟通,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一些问题,探析布置的问题,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编写的会计案例具有代表性,首先应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会计案例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目标,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工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案例教学方案得以有效地实施,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组织,而不是几十人同堂听课。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使学生熟悉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提出的答案优于教师的答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并修正自己的答案。答案往往不只一个,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出简要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仿真建议或决策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师总结会计案例分析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5

创新教学目标是创新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在备课中应该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拟定教学程序,最后为实施目标而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创新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电工课中最基本的理念。创新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变化时,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创新教学目标应该以注重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不能以学生记住了电工学中的公式、定理和做题多少为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电子技术部分内容时,笔者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放大器的构成原理,能够分析和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电路,并在学期末以电子电路的制作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理论检查不再作为考核的唯一目标。

2电工基础创新教学的授课方式

2.1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电工基础创新教学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的过程。如在讲授基尔霍夫定律时,可以结合能量守恒与物质守恒的基本原则,得出基尔霍夫定律的电流守恒与电压守恒的规律,并结合这一定律解释电工学中的其他定律的根源。

2.2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所教内容精选案例,案例要注重知识性、先进性、科学性和普及性。案例的知识性是指所选案例要包含所教知识,并且是所教知识的应用和加深;案例的先进性是指案例中含有最新技术,代表学科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之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学习方向;案例的科学性指所举案例通俗并有科学依据,既包含日常的生活常识,又包含电工学中的科学原理,有效地改变理论灌输的枯燥性、乏味性;案例的普及性是指所举案例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在理解案例时有基本的生活基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分析三相交流电相电压与线电压关系时,学生往往对相电压的合成难以理解。教师可结合物理课中力的合成原理进行分析,利用物理中对两个夹角为120°的力求合力的原理,推导出线电压是相电压的3倍。这种利用案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电工基础创新教学的考核方式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6

【关键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

一、文献综述学者高度关注

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汤健(2021)认为当前mpacc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未落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与“落实”脱轨、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商维度探索mpacc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李立成(2021)提出“一体两翼”mpacc人才培养模式,即“信息技术+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向传毅(2021)紧扣新时代背景,提出mpacc人才培养要着眼比较优势,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构建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体系,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实现从局部改进到整体优化,最终推动新时代mpacc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眼课程改革,宋京津(2021)聚焦“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分析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pBL法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程平(2019)聚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借助python文本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以“金课”思想为指导推进实施课程改革。李彩霞(2020)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一纸开卷”考试改革模式。这些研究依托mpacc培养院校的有益经验,从理念塑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成果,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但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基础状况的不同导致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如何响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探索形成自身特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文科人才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创新是新文科的关键词。mpacc以会计专业知识为核心,在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下,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也面临新理念、新知识、新能力的机遇与挑战。作为mpacc人才,不仅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职能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有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审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知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设对mpacc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应用性的要求。mpacc与会计学硕士有所差异,会计学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一般仅由校内导师担任指导工作;mpacc作为专业硕士,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注重创业型、职业化素质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其培养过程更偏重实务,更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对研究生提供指导。相比会计学硕士而言,强应用性成为mpacc的突出特征。以应用性为导向,mpacc人才培养需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在以问题识别、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为主线的能力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mpacc教学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要方式,案例研发、案例分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应用性为指引,mpacc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必须。

三、当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一)mpacc授权点数量与基本要求。根据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004—2021年,mpacc培养单位数量累计已经达到289家,其中2010年、2014年获批数量最多。2021年,新增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4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包括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研讨、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配备实践导师,以及参与实习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外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9门课程,方向课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专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国际审计准则专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企业税收筹划、中国税制、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投资学、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战略管理、商法概论17门课程。从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来看,培养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都对创新提出要求,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专业知识融合实施职业判断。从课程设置来看,创新类课程(如创新与创业、技术创新等)没有单独设立课程,这就要求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更多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行,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等实践训练中需要融入有关创新的内容。通过多年的积累探索,mpacc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以教育质量认证为保障,以推广案例教学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学生案例大赛、教育发展论坛和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为三大平台,同时以行动学习、“互联网+会计”“国际化+会计”等创新实践为mpacc教育改革探索经验。(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特色教育改革实践,中央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值得借鉴。1.中央财经大学mpacc“行动学习法”。中央财经大学将行动学习法作为mpacc教育改革的核心。行动学习法广泛应用于mBa、emBa教育。在行动学习课程中,学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建立学习团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旨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比课堂学习更有效果。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通过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提升领导力、职业判断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在mpacc教育中推行行动学习法,一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问题解决作为学员课堂收获的重要内容;二是对教师进行行动学习法培训,编写《教学指导操作手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由于mpacc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是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行动学习法强调实践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未知领域知识得到快速获取、融合,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资源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学员对于未知领域的学习、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对于解决问题方案的提出,都与创新能力提升息息相关。2.重庆理工大学“互联网+会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mpacc人才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重庆理工大学建设“互联网+会计”课程体系,开设“Rpa财务机器人开发”等课程,打造“互联网+会计”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会计”师资团队与相关教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性的重要体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开发“互联网+会计”的相关课程,使学员掌握程序开发等相关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获取、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强调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并且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手段。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化+会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学校小语种专业优势以及毗邻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顺应企业开设mpacc“外语+会计”创新班,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mpacc课程体系,设立境外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国际化mpacc人才,在学科交叉中体现创新能力提升。4.经验总结。通过分析现有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可以看到典型的途径包括:(1)充分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实现“优势+会计”突破。在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部分学校依托自身的计算机学科优势、语言类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将现有优势与会计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会计”创新突破。在“优势+会计”整合过程中将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交叉学科、实践需求等充分融合,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强调创新变革与创新能力提升。(2)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校友资源、产学研合作单位资源、地方优势产业资源等是mpacc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部分高校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社会经济现实需求,将行业、企业作为mpacc实践基地、实践问题的重要来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案例研发等过程中充分融入社会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mpacc人才的平台,为创新能力提升充分汇聚资源。(3)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无论是行动学习法还是翻转课堂、案例研发,mpacc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现实问题解决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牵引,以知识融合、沟通交互、创新解决方案为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四、对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mpacc人才培养近二十年的经验,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顺应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与要求,需要新建mpacc院校从以下方面着力:(一)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身特色。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部分院校已经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在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这些院校将会计专业与理工科、语言学科等自身学科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融合、课堂教学形式变革,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例如学科交叉,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会计”或者“国际化+会计”,需要首先剖析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学科优势融入的可能性。只有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变革等方面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才可能形成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需要深入剖析自身学科优势、行业背景特征、地域特征、生源特征、师资力量优势、就业需求等,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创新之路。(二)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围绕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构建来自校内、校外的师资团队,着力开发建立案例库,编写教学案例。指定课程案例库建设负责人,由师资团队梳理教学大纲核心知识点,通过购买、自建等多种方式,编写案例内容,提出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形成案例分析的要点和思路。将案例研讨、案例分析以及学生适度参与案例开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建mpacc院校,必须紧紧抓住案例教学这个重心,一是深化本科财经类课程已经开发的案例,对内容复杂性、问题综合性进行改造,以适应研究生教学;二是选择较为成熟的mpacc案例,以购买的方式作为案例教学的资源;三是借助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发案例用于课程教学。充分建立案例库,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重视外部资源建设。新建mpacc院校需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培养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院校自身的资源,还需要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行业特色、校外导师资源、校友资源等外部资源,将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外实践基地、案例研究对象等充分结合,利用丰富的外部资源,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五、结束语

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至今,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积累,各典型院校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凝练出自身特色并形成一定影响力。对于新建mpacc院校,需要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征、行业特征等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将案例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开放的视野汇聚外部资源,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健,周璘睿.基于职商维度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1,(19):1-4.

[2]李立成,岳峰,肖吉军等.会计硕士(mpacc)“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7(24):206-209.

[3]向传殿.新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171.

[4]宋京津.数字经济时代mpacc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pBL法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商业会计,2021,(9):113-116.

[5]程平,彭兰雅.“金课”背景下基于文本挖掘的mpacc课程满意度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为例[J].财会通讯,2019,(25):29-33.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7

关键词创新能力组织行为学教学StpR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组织行为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其教学存在的问题

“组织行为学”作为现代工商管理教育中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的边缘性学科。它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对组织行为进行研究,用于帮助管理者提高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人的工作潜能,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该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管理人员所必备的技能。因此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既应该立足理论重点,又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转换成学生有效的实际技能,将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对社会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目前高校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方法传统,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试验教学、实践教学比重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模式单一,案例教学未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四是考试制度设计存在弊端:考试方式不灵活,局限于闭卷或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少,甚至没有。

2“组织行为学”StpR创新教学模式的理解

StpR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以团队合作学习为特征(team)、以参与式为核心(participation)、以探究式教学为形式(Research),取其每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将其概括为“组织行为学StpR教学模式”。

2.1“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

“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改革是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集中体现在教学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发挥着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作为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现代教学理念。

2.2团队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目标一致与知识、资源共享是团队学习的基本特征。实际运作中,当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团队目标同步时,必然会推动团队学习的进程。同时,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激励措施达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可以培养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此外,在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2.3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与成长

参与式教学又称为亲验式、互动式教学,即让学习者自主、自愿参加到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参与式教学突出的优点表现在可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实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从而实现提高自我,并采取行动改善现状。同时,参与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也创造了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

2.4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者,并非完全被动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可以借助案例研讨、辩论赛、企业经营沙盘、情境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和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组织行为学”StpR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

3.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目前世界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环境和创新技能培养三个部分。

首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案例的设计应当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及企业特征,以学生周围及企业的社会热点,使学生能够将“组织行为学”理论和案例及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诊断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增加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向学生说明,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理论的应用及联想。

其次,在课堂组织上,营造民主、竞争的创新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在“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中采用无领导小组活动模式,为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提供实验的园地,最终“能力强、思维素质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会成为每次小组活动及报告演示的主要发言人。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个方面。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头脑风暴法”扩大思考的范围和领域,为案例分析及创新解决方案的形成提供广泛的思路。集中性思维教学要求学生在案例报告中,能够结合案例内容,对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及消费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3.2pBL教学

pBL教学始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医学教育,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包括:(1)建立任务机制,任务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2)设置问题,各小组从“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内容中,挑选出小组感兴趣的内容,此内容即作为pBL教学中的问题。(3)授课―解决问题,各小组按进度安排分别进行授课,即pBL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过程。(4)打分―呈现任务完成结果,由每组为自己的小组成员赋分,作为其pBL教学中的成绩。(5)学生反馈,学生完成pBL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在设计pBL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时,应注意将问卷设计成半封闭式的,即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构成,主要了解学生对pBL教学的感受、态度和期望。此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有效优化学生的分组结构,对小组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全员的参与率。

3.3“双主”网络教学

“双主”网络教学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建构主义理论,并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平台。当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深层次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关系;建构主义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可能性;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双主”网络教学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新思维人才的培养。

“双主”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和学的支撑平台等方面。具体操作路径为:(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内容的选择。(2)进行教学设计,编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3)学生获取知识,接受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与检索(4)学生可以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讨论或寻求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都存在着交互,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考核方式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必然要求从源头上改变对学生的评定方式。首先,对考试的题型和内容进行改革,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其次,应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作业与课堂讨论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最后,应该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如科研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

这种考试评价制度的优点有:第一,可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注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由过去的“学习、考试”型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型转变,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StpR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GH2011003)

参考文献

[1]郭颖梅.基于StpR模式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管理观察,2009(6).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郭向勇.“双主”网络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作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4]钟曼丽.“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高志华,杨绍清,李建明.pBL教学模式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1(6).

[6]孙铁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学咨询,2010(19).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8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思考创新

前言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要研究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是扩招也给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的创新,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工作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教师素质创新

创新教育在教师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在创新教育的师生关系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传统教育很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应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锻炼出实际的能力。

二、课堂案例教学创新

我们教师就是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创新出自己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创新教育、创新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强大的推动力,而创新教育的实施又会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案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精心选取的典型案例,模拟再现一种仿真的情境,使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岗位任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统一答案,而是重在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学习者的智慧,帮助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与例子教学、例证教学不同。例子教学和例证教学是以消化理论为目的,例子和例证仅仅是为说明或证明理论的正确的;案例教学则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参与,是在必要的理论提示的基础上,把形成实际能力作为目的,理论在教学中只是一种必要的分析工具和手段,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这样,理论的工具性和培养能力的目的性就摆正了各自的位置。案例教学为培养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提高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创造了有效的训练形式。在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十分突出。案例教学也在社会上要求改进教育方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采用。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医学文献检索课为例,首先要给学生确立这是一门实用学科的思想,学生先明白了这门课是实实在在要用到的技能,才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然后在课堂上辅以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透彻重要的概念,比如“主题标引”这个概念就必须佐以实例讲清楚“主题词”、“副主题词”的用法以及标引原则和格式;其后还要加以讨论,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逐渐清晰各个概念或检索方法;最后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检索工具找到指定命题的文献。

三、以就业工作为突破口,努力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和全员育人意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除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外,还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986年美国学生服务和发展项目标准促进委员会(CaS)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职业信息和学习范围,扮演好候选人角色,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最满意的工作机会”。受其启发,我国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始终,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咨询与服务,进行人才市场预测,提供需求信息,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正确的择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毕后不能只是就业岗位的拥有者,也应该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国外很多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的培养,开设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课程。在这方面,我国高还比较欠缺,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结语

教学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并结合考评体系和授课方式的创新,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李华荣,李海涛,汤晓兰.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高雅平.浅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04)

[3]黄晓波,陆文,沙玲,陈惠方,哈兰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03)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9

关键词: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专创融合;教学设计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四、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创新案例及其创新方法篇10

abstract:itisvitalimportancetoinnovativethinkingandinnovativeabilitytrainingoftheteachinginmechanicsonthebasisofanalyzingthemechanicscoursecharacteristics.Combiningwiththeteachingpracticeandexperienceinthepaper,the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isdiscussedfromthreesidesofcultivatingtheteamofteacherswiththecreativeabilityandreformingtheteachingmodeinclassroomandsettinguptheinnovativeplatformwiththestereoscopicextracurricularpractice.

关键词:力学课程;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Keywords:mechanicscourse;innovativethinking;innovativeability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61-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标准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1]。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力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工程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极其广泛,但因课程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兴趣,更不用说发挥和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在力学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当今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历,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谈些看法和体会。

1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团队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有利保障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富有改革、奉献精神的创新型教师团队[2]。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可进一步推动力学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深化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力学创新实践体系,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团队教师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1在创新教学思想观念上,教师要与时俱进保持超前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提高创新教育的自觉性,根据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

1.3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不但要对力学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也要对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及科技前沿有较好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了较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积极的创新。

2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2.1结合生活工程实例,开展工程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2.1.1力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力学课程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很难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到一起;另一方面要使力学教学充满活力,保持理论之常青树,也需要时时注入源头活水,新鲜案例即是源头活水[3]。采取工程案例教学,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1.2结合生活工程实例,引入工程案例,编写工程案例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联系一些真实的工程实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振动力学课程教学中,讲到共振问题时,可以举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事件的工程实例。问题:白天桥上车水马龙,载荷很大,为什么桥梁不发生垮塌?而在傍晚武警战士进行训练跑步至桥梁三分之二时垮塌?近年来,多所高校在力学教学中开展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但整体上,案例教学在力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很有限,首要原因是缺乏案例教学资源,当然更缺乏案例教材的辅助书籍。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准备,收集工程和生活案例,争取编写力学案例教材。

2.2采用设问-讨论-综合式教学方法,开展引导型、讨论式课堂,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既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4]。设问-讨论-综合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采用设问、反问等方式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学科前沿问题等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注意,采用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引导型、讨论式课堂,在讨论前学生查阅文献,通过专题研讨让学生主动构建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搭建立体化的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3.1以部级、省级力学竞赛为契机,在校内大范围举办校级力学创新竞赛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对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及黑龙江省开展了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基础力学实验竞赛、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以部级、省级力学竞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规模庞大的结构设计创新竞赛。学生参赛形式多样,参赛作品多以实物为主,学生可根据活动要求,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研究实施方案,制作实物作品,撰写设计说明书,最后进行答辩评比。通过结构设计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3.2重视实验教学,开设创新实验,提升创新能力力学类课程的工程应用性较强,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设基本力学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开放模式,开展2学时以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的力学实验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实验室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实验,题目由学生自主提出,经教师认可后,自主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创新实验,可使学生建立工程概念和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使工程实践背景和力学理论相结合。

3.3以工程实际题目为背景,开设力学建模,布置综合性设计作业力学建模是联系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在力学课程教学计划中,增加力学建模环节2-4学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选取某一工程实例,从工程背景介绍、到力学模型建立、求解,详细地分析力学案例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完成一次综合性力学建模作业,以此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建模”能力,进行创新。

4结语

通过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团队、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搭建立体化的课外实践创新平台在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中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2]宋曦,杨静宁.工科专业材料力学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0,3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