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06

环境设计方法篇1

现如今,我国城市化越来越普及,城市建设布满我国各地,现代社会对类似人才的渴求也愈发激烈,致使该行业的人才缺口过大。我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各大高校争先开设了该专业,以为现代社会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而该专业的毕业设计,则是学生利用自己几年学到的知识的重要体现,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也能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模式,办学思路以及师资力量。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变成了各大高校均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方法

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它需要学生使用自己几年来获得的专业知识,具体的去解决一个课题。这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未来入职后,学生工作能力的体现,以及增加自己实践经验的机会。把握住这次设计机会,对学生的未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学生在设计之前,应该进行充足的准备,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且一个作品的优劣,并不能单单看其设计效果和表达能力,设计者的方向和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是否在设计中寻找到了好的方向,都是毕业设计作品中重要的方面。相对而言,毕业设计属于一个长期的教学,学生在进行选题的时候,也没有过多限制,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基于毕业设计的这些特殊特点,各大高校都在为毕业涉及的教学展开了积极的探讨。

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现状

1.1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

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不仅是高校为自己脱颖而出而展开的探索,也是帮助学生发掘自身能力,探寻自身关注方向的教学课程。在课程中,首先要注重课程的纪律性和严谨性,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探索性和创新型。因此一般而言,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时,都具有实题实做和实题虚做两种方式。实题是一个大前提,不管如何进行制作,都需要依据一开始订好的题目和方向,注重事实,并以此前提基础展开涉及。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使学生在进行创新的前提下,学会尊重设计条件和设计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理念。

1.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的问题

就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而言,现代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的需求增大,人才的需求增大,并且对人才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在这个竞争化和多元化并趋的社会现状之下,各大高校应当结合现状,制定各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培养。各大高校现如今虽然已经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列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也鼓励学生完成自己想象的设计,并在其中练习运用综合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够,空想精神太多,在未来入职之后,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2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2.1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式

在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时,需要找到革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由于环境设计这一专业,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经验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多进行各大企业设计实例的结合,让学生在设计和学习的过程当中,解除到社会上各种设计的真实方式和行规,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有所磨练,在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的进入社会,融入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去,就是该次革新能取得的显著改变。

2.2教学改革方式优点

实题实做是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引进各企业的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让学生自行进行甄别和筛选,并且完成选题。学生在进行制作的时候,只有拥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结合社会现状,设计出符合该企业所需要的设计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调动了自己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还了解了社会上真实的环境设计是怎样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检验,和实战能力检验都能做到完备且全面.在这种设计中,工作量会加大,难度也会提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评判时,也应该适当的降低标准。在评判时,主要是检验学生在进行设计时的各个方面是否完整完全,是否结合现实,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等。与此同时,学生前去设计项目的实际地点进行调研考察,也是能否较好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施工现场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处理各种资料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更具备实践经验的目的。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思想中,着重提出实地勘察是重要的教学方向,但在进行勘察之前,高校必须组织学生了解所涉及企业的企业文化,故而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教学之中,培养创新性和实战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采用选题是存在的,具有真实的背景,企业和施工场地供给学生了解和勘察,但进行选题的方案则是由学生自己主观决定的,并且由学生自行调动想象力,为其富有自己的意义。这样,学生在收获到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能发现许多现如今该行业还未被发现的解决类似地问题的方法。在进行教学之中,高校要注重虚实结合,减少学生所受到的阻力和影响,积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调配学生发扬自己的想象力,都能为学生日后入职之路增添光彩,也是高校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将会成为教学理念进行革新的重要方向。

作者:赵亮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2:120-121.

[2]袁心平,叶云,涂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与管理方法的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2,02:110-112.

[3]唐媛.浅析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241.

环境设计方法篇2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环境设计方法篇3

本文通过定义的阐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方法论问题做了初步的概括,依据“学”“用”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提炼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方法论研究的选择取向问题,最后探讨了行动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关键词:

案例分析;设计方法;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需求已经逐步被精神需求所替代,室内外空间配饰人才的短缺已经迫切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如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外空间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运用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中“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设计方法论中“学”“用”的概述

设计方法论作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引导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理论基础,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摸索和积累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辩证分析与判断。

(一)“学”的概述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让“学”更易于接受,需要我们打迫实践课程较少的单一的课堂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和“工作室化教学法”等方法,逐步掌握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

(二)“用”的概述设计方法论作为一种行为科学方法论,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模式研究设计方法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力求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寻设计的成效所在、规范设计领域的乱向。“真实”作为设计的本体性研究目的,旨在研究设计的形成与内涵。“利用”作为设计的工具性研究,旨在研究设计的成效原因与规范设计。

二、实施“项目引导”案例教学

“项目引导”是指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校企各方分别委派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专家共同担任教学培养工作,以企业设计师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工作模式,引用设计行业标准、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进行“项目化”教学。校企各方专家主持参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建设、共同开发应用教材以及“项目”的评价考核标准,打破传统的书本式教学,真正的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案例分析:作品名称《山水华庭》是“项目化”教学的处女作品,丰富的家居空间形体、材料变化,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倾斜墙面的处理,既打破了传统设计的呆板,又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突力。房屋内部结构的改造是设计成果体现的重要基础,设计三方根据甲方的设计要求,大胆的提出设计想法,经过反复的方案讨论与市场调研,最终去除了部分墙体,将客餐厅空间更好的利用起来。进门转角处的吧台设计充分体现了连续性与生动性。墙、顶、地材质的正确使用可以让整个空间增加灵动性,客餐厅的地面设计,即地板和地砖的结合;顶面的设计则采用顶面造型的分隔,真正从无形与有形中将客餐厅空间区分开来,视觉上的错位感,带来强烈的后现代风格。

咖啡色的地砖与木色地板的斜铺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增强了客厅与餐厅的空间感。主人卧室的背景同样采取斜铺墙纸的方式与客餐厅地面相呼应,不锈钢的装饰线条带来现代简约空间设计的无限张力。客卧的设计相比客餐厅与主卧则更简约明了,实现主次之分。与此同时还必须将文化元素渗透到设计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现代环艺设计教学中,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入理论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缘,提高学生的文化和设计素养。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规划、安排。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但是这个概念太过于宽泛,属于形而上的设计哲学的讨论,其中需要涉及到科学、哲学、艺术、文化、历史、技术、理性等学科。概念设计的主要过程包括:概念设计目标(匹配、合适),提案比较参照系,设计方案存在的目标差,反馈信息传递,设计师改进设计,设计方案优化。

目标差从理论上说,是无法为0的,因为干扰一直存在,目标差无限缩小,概念设计逐步接近设计目标,是负反馈效应,意味着方案的改进顺林进行;同时存在着目标差放大的现象,是正反馈效应,意味着方案的改进还不如不改的好;另外还有理论上的周期性震荡效应,意味着方案改了等于没改。出现正反馈效应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反馈信息传递过程中,因为决策者的意见太多,参考系范围太广等原因,导致信息传递量太大或信息传递通道太长以及环节太多(信息经过的人太多),容易导致信息失真。

三、结语

环境设计方法篇4

摘要:色彩被称作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它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色彩设计是既能满足大家的审美要求又是居住者的个性表达。本文在探讨了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色彩艺术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室内色彩设计的作用及色彩处理的方法,为室内环境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色彩设计;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8-01

室内设计是人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主要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换句话说,室内设计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艺术为形式来表现的,目的在于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既有生活品位,又有文化内涵的室内生活环境。有经验的设计师十分注重色彩在室内设计的作用,重视色彩对人的物理、心理和生理的作用。他们利用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受,来创造富有个性、层次、秩序与情调的环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活跃的因素。

在理论上,家居工程的色彩选择主要是考虑居住个体的特殊需求和个人偏好。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合作的过程。它要求熟知居住者的个性特点,并在某些场合下熟知他们的个性弱点。这也就意味着就每个个体而言对形体和色彩解决方案的探索都是独特的。住宅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休闲空间,他在满足日常生活基本功能要求之外,可能还要满足工作空间,或者还有娱乐空间的要求。

一、室内色彩环境与气氛

“色彩环境与气氛”是探讨室内色彩搭配与人的生理、心理关系的问题,色彩是室内设计很重要很容易出效果的要素,也是造价较低廉和方便施工的室内要素。如果要改变一个空间气氛,从色彩方面我可以花很少的钱和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目的甚至可以改变空间功能。色彩可以左右你对空间和光线的感觉,可以表达冷热、新旧或远近。哪怕是最细小的色调变化也可使整个房间显得更温暖一些或更宽大一点。任何人都能将毫无生气的房间装扮上快乐、欢庆的色彩,产生欢乐、明快的视觉效果,使人心花怒放。巧妙地运用色彩可以改善你的周围环境,给你的房间注入生机,使普通的房间变得不一般,而彰显自己的个性。

二、室内环境色彩的文化内涵

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与现代社会经济相关,而且还能折射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特点。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域、每个民族对色彩的喜爱和忌讳有很大的差别。室内环境设计师应根据该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点运用色彩艺术,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富深度的作品。

三、室内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有很多因素对色彩设计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室内本身固有因素。室内设计色彩可以按不同空间大小、形式来进一步强调或削弱。当然也是室内色彩设计的参考因素,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我们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

影响因素还包括“居住者”的因素。例如:使用空间的人的类别。男女老幼对色彩的要求有很大的区别,色彩应满足居住者的喜好。

最后,影响因素里还应包括该空间所处的周围环境因素。色彩和环境有密切联系,尤其在室内,色彩的反射可以影响其他颜色。而且不同的环境,通过室外的自然景物也能反射到室内来,色彩还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协调。

四、室内色彩的设计方法

(一)色彩的协调问题

色彩效果取决于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一颜色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呈现的效果可以迥然不同。视觉器官按照自然的生理条件,对色彩会有不同搭配要求。会有很多的视觉色彩现象。视觉器官对色彩的刺激本能地进行调剂,以保持视觉上的生理平衡,并且只有在色彩的互补关系建立时,视觉才得到满足而趋于平衡。

(二)室内色彩构图

色彩在室内构图中常可以发挥特别的作用。1、可以引起人注意或隐藏的目的。2、可以物体产生收缩膨胀的感觉。3、色彩可以虚构室内空间形式,打破原有空间格局。4、色彩可使室内物件的品种、材料、质地、形式彼此间形成内在联系。

在室内色彩中要有主次关系:主要是背景色决定主体色,主体色决定强调色。色彩的统一与变化,是色彩构图的基本原则。为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运用重复、呼应、节奏、对比等方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总之,解决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色彩构图的中心。室内色彩可以统一划分成许多层次,色彩关系随着层次的增加而复杂,随着层次的减少而简化,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考虑为背景色和重点色。使室内色彩达到多样统一,统一中有变化,不单调、不杂乱,色彩之间有主有从有中心,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环境设计方法篇5

室内环境里人才是主角,理想的生活空间,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协调性,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方向和服务目标。现代人对于室内环境的需要和期望,表现在个性化上的倾向。比如回归自然型、崇享受型、自娱型和多元型等等。因此如何协调好人、空间、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既和谐统一,又完美舒适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人与环境的融洽是最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室内装饰与摆设正好可以充分体现出各类型的人性化特点。

二、现代室内设计的立足点

(一)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氛围,离不开室内装饰的设计。利用家具、摆设,特别是布艺织物的艺术性以及装饰性,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享受。这些东西通过巧妙的作用,会有助于居住人的心境舒畅,从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这种设计的运用,首先是必须确保人与空间情感交流的畅通,通过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手法来传达居住人内心的理想和追求。其次,设计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和居住人的要求,合理地利用家具摆设的装饰效能,使其能有效拉进人与空间的距离,从而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增添柔和、温馨和融洽的元素。

(二)注重室内环境的文化风格特点设计师要知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再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性导致了各地室内空间设计的差异。

(三)注重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室内空间的设计风格应该与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而且还要与居住人的艺术个性保持一致,这是现代设计给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除了要求设计师把握设计风格,使得室内各物完美结合之外,还必须对居住人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诸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将艺术性、实用性、个性特点融合在一起。因此,作为室内设计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灵感。此外,还需要收集大量的流行信息,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室内设计的流行与需求。

(四)注重环保,与自然相和谐近年来,人类的环境意识越加增强,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新要求。从而室内环境的设计风格主流,也已经从装饰繁杂、奢靡豪华转变为简约自然、崇尚怀旧的风格。绿色环保主题已然成为室内设计的新潮流,因此,设计和创造出许多符合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居住空间。现在许多自然界中的景物,比如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等等,都成了室内设计的选用素材。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共存的心声,通过室内设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各种怀旧的田园风格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室内设计的主题中。现代都市中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的精神高度紧张,因此宁静的田园气氛、温馨优雅的古典设计,都成了人们的向往,渴望以此来舒缓嘈杂繁忙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的慰藉。所以,各种怀旧、安逸、浪漫等风格的题材,结合了现代的科学元素,出现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之中,并且深受欢迎。

环境设计方法篇6

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而且节省大量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便于社会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新农村绿色住区。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的要求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从而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系统。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颜色。绿色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绿色”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人类按自然生态的法则,创造有利于大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新农村绿色住区可理解为就是要在农村住区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康、舒适、便利和安全的住区环境空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难以为继。80年代,在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广为应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室内空气品质为中心的室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到共识,绿色建筑(住区)成为世界建筑界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我国学者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研究,并依此先后对十多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2003年又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6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但在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论,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我国属于资源贫乏国家,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筑、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及时研究新农村住区的绿色设计理论,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住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环境设计方法篇7

[关键词]:“低消耗舒适”、“环境四要素”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013]1号文件转发了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绿色建筑设计以及绿色产业的发展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解决方式,提出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国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普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在处理好传统设计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与环境舒适度的关系,是对建筑设计含义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是对建筑设计更加完善的诠释,同时也增加了建筑设计的专业性要求和复杂程度。因此,在实践中,一套系统的、能够将复杂因素梳理清晰的绿色建筑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是设计师做好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

二、资源使用与环境舒适度的关系

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的“舒适”概念可以用环境的“气、水、声、光”四个要素进行独立评判。维持建筑空间的舒适度,需要使用各种资源,如建材、水和能量等。绿色建筑应当在满足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将“以人为本”接近自然的“低消耗舒适”作为绿色建筑追求的目标。其中,如何处理好资源使用与环境舒适度的关系,涵盖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对“舒适度”标准量化;二是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径实现“舒适度”。如前所述,“气、水、声、光”是衡量环境质量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直接作用于人体,人体对其中每个要素的舒适感受都有一定的量化指标,也就是说抽象的“舒适度”可以被量化,如此可将舒适度量化指标与资源使用建立数量模型关系,进而达到“低消耗舒适”的目标。环境的“气、水、声、光”四元素是媒介,而正确的绿色建筑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是设计绿色建筑的关键。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思维

(一)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管理体现“低消耗舒适”的原则

在满足舒适度的同时降低资源使用方面,科学的设计和管理具有很大的潜力。例如辐射空调、感应式照明、智能化控制、独立个性送风等措施都是“低消耗舒适”的好案例。

(二)优先利用自然条件和被动措施满足环境的舒适度要求

除了节约资源外,自然环境具有人工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通过合理的空间、平面和构造设计,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不耗能或少耗能的被动式技术营造建筑环境,这不仅是建筑适应气候理念的灵魂,也是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核心。

(三)采用优化的技术满足自然条件不能达到时的舒适度要求

在自然条件不能满足舒适度的情况下,再有限度地采用经过优化的主动式(采暖、空调、照明等)技术,从而全面覆盖人的舒适度区间。。例如热电冷联供系统、变频水泵、热回收系统等。

(四)集成化设计

设计时将不同类型的技术措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往往可以达到综合较好的效果。例如与围护结构结合考虑的外遮阳和光电、光热系统。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

本文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体会,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将绿色建筑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维与建筑设计的内容和工作方法联系起来,以环境舒适度“气、水、声、光”四要素作为主线进行绿色建筑的系统设计,归纳出直接将人体感受与资源使用相联系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绿色建筑舒适度设计路径说明表

气水声光

设计内容1.环境空气温度

2.环境风速

3.空气质量

4.送回风方式1.环境空气湿度

2.排水设计

3.水环境卫生

4.非传统水源利用

5.水能源利用1.室外噪音防治

2.建筑消声隔振

3.室内声学效果

4.广播信息传播1.室内光线

2.灯具设计

3.室外环境光

4.光能源利用

评价指标1.环境温度

2.风速

窗地面积比例

3.空气质量等级

室内换气频率1.环境湿度

2.透水地面比例

节水率

非传统水源使用率1.隔声等级

2.隔振等级

声学效果

3.信息途径效率1.照度、显色性

2.灯具性能

3.室外光环境质量

4.光能源利用效率

被动技术措施1.自然通风开口路径

2.自然环境水土植被保持

环境绿化设计

围护结构门窗设计

热岛效应防治

3.选址安全

环保建材家具

垃圾储运处理1.自然通风

2.透水地面

3.防结露措施

蚊虫细菌防治

4.雨水收集

5.节水器具

防渗漏管网

1.围护结构隔声构造

门窗隔声性能

2.噪声震动源控制

3.不良声学效果控制

4.信息公布系统1.建筑朝向

自然采光

窗墙比控制

遮阳设计

可调外遮阳

光通道设计

2.灯具性能

3.玻璃性能

防眩光设计

4.光电系统

光热系统

主动技术措施1.机械调温控湿

室温调节

冷热量计量

高效率空调系统

集中空调能源回收

2.风口风速可调

3.室内空气监测

4.个性化送风机械控湿

溶液除湿系统

2.节水灌溉

3.中水系统

4.地水源热泵

太阳能热水

辐射空调系统1.电声技术

2.显示公告措施1.光线智能控制

2.高效光源、灯具

3.光热系统

光电系统

(一)“气环境”设计

气环境考虑以空气为媒介的相关因素,包括:温度、通风、空气质量等。一般情况下,室内气环境的舒适条件是:室内温度夏天22到24度,冬天20到22度,其它23到25度;室内风速小于0.5m/s;室外热岛强度低;室外风速不大于5m/s;室内空气新鲜,化学生物污染物在规定的范围内。

气环境的设计方法为:

1.选择室外环境良好的建设用地,并用环境绿化提高空气质量;组织室内外自然通风,降低热岛效应。

2.控制合理的体型系数、窗墙比、建筑朝向、遮阳设计;采用合理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合适的墙体和窗户;鼓励采用可调节外遮阳。

3.合理选择空调采暖系统,应设计加湿和除湿功能,并设置适当控制方式。

4.合理设计气流组织方式,条件适宜时鼓励采用辐射吊顶、辐射地板或地板送风的空调方式。

5.设计保障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并且有监控设计。

(二)“水环境”设计

水环境考虑以水为媒介影响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空气湿度、室外环排水设计、水环境卫生、洁具使用等。一般情况下,水环境的舒适条件是:空气湿度夏天50%,冬天40%;有清洁的饮用水;减少污水的对外排放;无室内结露等水污染问题等。

水环境的设计方法为:

1.优良的室外水环境,植被绿化好保水性好,室外地面透水性能良好。

2.合理收集雨水作为景观绿化清洁用水。

3.采用节水型措施,采用节水洁具,采用有效措施防止管网渗漏。

4.鼓励采用高效低耗的设备,如变频供水设备、高效水泵等。

5.采用合理措施防止室内揭露等水污染问题。

(三)“声环境”设计

声环境考虑以声波为媒介影响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包括:室外噪音防治、建筑消声隔振、广播信息传播等。一般情况下,室内声环境的舒适条件是:各类空间满足隔声隔震要求。

声环境的设计方法为:

1.回避室外噪音源,采用适当措施减弱噪音。

2.合理控制建筑内部的噪音源和震动源,避免其在建筑内部传播。

3.合理的围护结构和楼地板隔声隔震设计。

4.室内外环境中有明显的信息传递媒介。

(四)“光环境”设计

光环境考虑以光为媒介影响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室内光线、室外光环境、灯具设计等。一般情况下,光环境的舒适条件是:合理利用自然光;满足室内照度和光色的要求;对外无不良光污染影响;灯具设计合理;合理利用太阳辐射的有利作用。

光环境的设计方法为:

1.合理控制建筑朝向,取得适合的自然采光。选择好建筑的窗墙比、开窗位置和方式;选用合适的遮阳方式,鼓励采用可调节外遮阳。

2.采用合理设计和技术,将光线引入地下室和建筑物内部。

3.采用高效光源,并采取智能控制技术。

五、总结

协调“资源使用与环境舒适度”相互关系的的基本策略是“低消耗舒适”。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首先要对环境舒适度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其次,明确绿色建筑“降低环境影响、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思维;最后,通过分别满足“气、光、声、水”四个环境要素的舒适性要求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路径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

综上所述,强调建筑环境舒适性的绿色建筑设计思维与方法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环境舒适性和资源使用之间建立起量化比较关系,将建筑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设计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文献引用:

1.《人体舒适度与舒适指数计算》郑有飞

环境设计方法篇8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成果;市场化

一、学生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研究现状

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设计作品市场化并进行价值转化的具体内涵是指将在校生的设计作品通过一定的企业和网络平台,流入终端,最终将其推向市场消费群体,并产生相应的价值,以满足市场消费者在商品生产技术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对高水准创意设计作品的迫切渴望及需求。尽管目前国内设置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也有部分高校通过毕业创作展、专业比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式将学生作品推向企业,通过市场转化为价值产品,但仍就缺乏对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与构建。学生设计作品市场价值转换在国外已发展较为成熟,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对我国高校环境设计在校生设计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研究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价值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环境设计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意义

基于在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内容,为高校引入了市场化研究内容,深入探索了高校与市场衔接的有效途径;于企业而言,高校向市场推送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创作成果,反哺于市场,为企业争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创造经济收益。企业经济快速增长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链的良性循环。

三、学生设计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方法

1.设计作品选题紧扣市场,强化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完成孵化成果的创业转化首先,设计选题及作品核心技术应紧扣市场需求。选题应具有社会实用性,抓住产品的核心功能研发,紧扣市场经济价值需求,找准作品市场化切入点,深入挖掘专业设计技术潜能,为创作成果市场化提供保证。其次,提高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以校内“项目化教学”方式转化课堂教学成果,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层次化建设,强化学生实训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完成相关设计项目实训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达到提升校内实训基地服务的能力。再次,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设计选题紧扣市场需求与校内实训基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在校学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国家及国际专业竞赛,不断提升学生的项目孵化能力,最终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项目的成果市场价值转化工作,促成学生设计作品落地,以期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应用、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创业就业相结合,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服务。2.优化校企结合项目运作方式,完成项目成果的合作转化首先,打造“校内外专家资源库”。吸纳相关企业高级管理及设计人才,邀请企业优秀设计师及高级工程师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定期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参与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方案的制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参与操作工程实践,以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其次,引入“企业招标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合作模式。以“校内外专家资源库”为技术辅助,学生主动承接相关项目为核心力量,开渠引水,将学生创作成果以项目化方式输入企业,开辟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发展,达到专业学生设计成果市场化的目的。再次,构建系统的“成果项目化”过程中市场转化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的具体级别、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及提交成果的质量来制定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分值赋予及评价内涵,真正地做到科学构建、有效评价、结论公正、参考有效,从而完善设计成果市场转化及价值评价的系统研究。3.增强学生专利的市场化能力,完成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首先,建立“专利成果管理办公室”,主动寻找需要校企合作研发产品的企业,以研发核心内容为主导,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主持或参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及专利申请,以“走出去”的方式,开发专利项目并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发挥管理办公室的能动性,引入学生专利市场化机制。其次,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技术展会及专利技术新产品展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技术交易活动,并在各类技术交易活动中和推广相关技术,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在校生专利转化为市场产品或技术的活动,为将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为市场有效产品提供途径。4.搭建学生主体与消费客体设计活动的网络转化服务平台,完成学生设计成果的线上转化首先,开辟网络创客平台,建设校内环境设计专业门户网站,搭建在校生参与的项目化成果及课堂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面向社会各层次消费群体,打开网络宣传渠道,增加学生设计成果市场化机会。其次,以环境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前提,成立室内设计工作组、家具产品设计工作组、展示设计工作组及景观设计工作组,并以专业小组为单位,建立网络设计工作室,承接网络项目。将社会消费群体实际需求引入专业化设计工作室,因地制宜地分类客户群体,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项目,为在校生设计成果的顺利转化为市场产品并价值化提供最大程度的专业与技术保证。

四、结论

通过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市场化并产生经济价值,使其深刻的感受到设计作品本身的创作魅力及其带来的市场价值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再创作的动力,使其创作初衷来源于市场,并最终服务于市场,成为市场创新产品的主导力量,达到利用作品使自己走向社会、融入市场,这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标,也是优秀的高校创作产品走向市场、实现价值、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注重设计、尊重原创、走向市场、价值转化将是目前快速发展中的优秀企业与高校共同的发展意愿与最终目标。科学的市场化推进途径及价值转化方法,辅以有效的价值评价体系及运营保证措施,必将展现出其潜在的市场优势与发展前景。高校的学生设计作品与企业市场更好的融合也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市场接轨、与企业联姻、寻求网络平台发展之道才是更好发展的强心针,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马平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方法篇9

关键词:构成设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构成设计课程简述

(一)何为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严格来说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分别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是研究造型在最基础原始、朴素的状态下如何给人形式美感,没有色彩只有形式排列,主要训练学生的构图能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美的直觉能力等。色彩构成是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之上让作品增加色彩感染力。所谓“远看色彩近看花”,一个好的作品没有适合色彩是绝对不可以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色彩构成可让学生掌握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技巧,懂得适时运用色彩增加作品魅力、吸引力。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立体空间下的造型基础,包括空间、材质、构图、排列、色彩等综合运用。三门学科锻炼的目标及方向不同,授课形式及讲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严谨的递进关系,同时又相辅相成互补不足,想要达到教学目标,缺一不可。

(二)职业教育环境下《构成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构成设计课程在专业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潜力的开发,基础审美的确立,形式美感绘制手法及方法的练习。构成设计是专业大课不可缺少的前期铺垫。但是职业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企业合作,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时间短,学时有限。若按照正常教学方法授课,想要完成三大构成教学目标,学时需在120以上。职业教育基础课都面临大幅度删减,构成设计虽然因为重要性被保留下来,学时却只有60左右,缩减了一半的学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探索出一条新路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构成设计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与缺点

构成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整体是平面构成,完成后开始色彩构成,然后再到立体构成。先开发思维,然后知识讲授,举例说明,布置作业,开始实践,期间辅导作业,逐步精进,然后作业讲评,如此过程反复循环,大量练习。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过程严谨,知识点全面、清楚,通过大量作业实践逐步达到训练目的,踏实,持久。缺点是: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学时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很难完成知识的全面性讲授,灌输式教育使学生缺乏主动思维,学生参与感弱,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缺乏主动兴趣,课堂气氛沉闷,课业繁重,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

三、构成设计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要明确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三大构成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基本知识、色彩心理学知识、色彩搭配技巧、制作肌理基础手法、立体造型知识等,具备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点线面抽象设计构图能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空间控制能力,材质选择运用能力,美的直觉力。教学目标明确以后,要重新整理教学思路,理清各知识点、具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拆分教学模块,打乱教学顺序,整理新的教学思路

把原有的教学模块拆分包括:点线面构成、集团化构成、正负形构成、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异构成、发射与结集构成、空间构成、色彩联想构成、色彩冷暖构成,采集重构、马赛克构成、解构重构、肌理构成、立体构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抛开具体知识点,组合成全新的项目教学。

(三)变化教学方法,创新上课形式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则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下面,我以一个项目为例阐述教学方法及形式。项目:点线面构成从抽象到二维再到三维的设计变化。整个项目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完成从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全过程尝试及体验。基础过程是这样:教师提问点线面相关问题—留时间让学生想象点线面—绘制草稿—学生整理思路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并带出知识点,让学生了解点线面—学生初探点线面构成,将草稿尝试不同形式的排列,并感受其变化—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形式美法则知识点—让学生继续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美的问题—启发学生让画面产生视觉或触觉变化—交流学生在变化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肌理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形式变化及细节处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运用色彩增加画面感染力—教师讲评草稿,并交流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色彩问题—解决学生困惑,带出色彩构成知识点—让学生运用新的知识点解决草稿色彩搭配问题—教师逐一辅导草稿,并指示绘画正稿—在正稿绘画中强调做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根据二维的作业制作立体空间—讲评作业,连贯知识点,总结问题,项目完成。这样一个项目的完成需要20学时左右。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动脑联想。学生则回答问题,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在整体项目中就能快乐地完成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教学的传统方法及模式,使得三门学科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并在项目的逐渐推进中逐步加深专业知识引导及灌输,节约了学时,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可使学生顺利完成从未知、探索、发现、实践、创作、掌握、灵活运用的全过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循环练习,效果更佳。其他项目亦是如此过程。

总之,构成设计本身是基础设计课,不同于普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等只是侧重绘画基本技法的训练,不需要太多的自主思维,主要是以写生的形式练习具象思维;也不同于专业设计大课,直接运用计算机软操作完成,知识点明确,学生目的性更强,并可以清楚看到课程对以后就业的帮助,学习兴趣会比较高。构成作为基础设计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我个人认为比较难懂,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去适应、理解。这既考验学生的手绘基本功,又需要学生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眼里基础设计课代表着枯燥无味,所以我的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只要感兴趣,就能调动积极性。思想上认真、积极了,再开发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难了,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目前在课程改革上初见成效,我会继续努力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张霞“.构成设计”教学的新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62-164.

环境设计方法篇10

[关键词]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建筑色彩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U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84-01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力度,以求通过城市规划来更好的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的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的规划设计展开,为了能够使得城市的规划设计更加的符合时展的要求,就需要重点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而建筑色彩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对建筑色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影响因素,采用合理的方法展开建筑色彩设计,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基于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的建筑色彩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

1、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

1.1地域材料和地域气候

自然环境因素考虑到地域材料和地域气候两个方面。在古代,地区之间的联系往来不方便,一般的建筑材料就会就地取材。这里地域性制约了建筑周边的环境。古代欧洲多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而今天建筑材料的选择已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了。材料选择的丰富性同时产生了许多建筑风格的相互模仿。

地域气候,由于每个地域的地理位置不同,相对来说气候因素也会对建筑周边有影响。不同气候下的空气湿度,阳光,温度,降水的差异性,它们决定建筑的形式,材质的选择,也对建筑的色彩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从日照方面着手,低纬度地区日照强,高纬度地区日照弱。在建筑色彩的运用上则高纬度地区大量用暖色,低纬度的地区多采用冷色调的淡色为主。

1.2自然地形

要考虑建筑周边的自然地形。如同“图”与“底”的关系,这个建筑的色彩为图,周边的自然色彩即为底。主要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的色彩关系。如北方的冬季,感觉是灰色的光秃秃的,所以在建筑色彩的考虑时避免使用无彩色。对于坡地,由于高差上的变化更强调着蜿蜒的感觉,建筑的空间层次增加了,这些绵延的坡地色彩即为建筑色彩的底色,彼此协调,产生一种意境。鱼米之乡的南方,对水的情结源远流长,在建筑色彩的设计时也会很好的与水面景观相互结合。水具有的动态感正是它所特有的景致。要考虑到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光、影、色。动态的水与静态的建筑相互对比,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与小河色调和谐统一,令人神往。

1.3降雨量

雨天时,光照强度低于晴天,空气湿度大,对于建筑色彩会产生时隐时现的朦胧感,建筑材料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耐雨水。降雪之后,对光的反射很强烈,在降雪较多的地区,建筑色彩不宜采用无彩色和高明度的色彩。同理,雾天的能见度较低,透明度不好,建筑的彩度也会随之下降。根据对雾天的考察基本是东南多,西北少去准确的把握建筑的基调色彩的彩度和明度。

2、建筑色彩设计方法

在充分的考虑到上述建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对建筑进行色彩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构图和选色这两个方面入手,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性的特征,合理的配置构图,并选择最为适宜的颜色。一般来说,为了能够凸显出建筑的色彩设计,就需要合理的应用绘图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依据这一点来进行建筑色彩设计的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2.1基地调查

充分的对周边建筑物的环境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在了解上述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照相设备或者是录影设备将建筑周边的环境进行彩色拍摄,尤其是要注意建筑周边的石块和植被等具有丰富色彩的实物,拍摄的图片要尽可能的保持其原有的颜色。在对建筑周边环境色彩进行收集的同时,也需要对建筑室内的色彩进行收集,选用适宜的色彩和家具,合理的对建筑空间的面积进行合理的测量,严格的依照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合理的对实物颜色进行还原,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不会与周边环境有较大的出入,从而可以使得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进一步的提升。在对色彩比值进行确定的基础上,遵照居民的意愿,来实现对色彩设计的有效分析,这样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2.2数据分析

严格的对周边环境的色彩分布情况进行测定,并合理的针对对象色彩进行整合,分清暖色系以及冷色系,合理的区分彩色系。在建筑色彩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周边环境的色彩特点来合理的选择点缀色和基调色,使得建筑色彩设计与周边环境景色相协调。

2.3依据设计理念来进行色标的选择

要想能够使得建筑室内的色彩与外部环境景观相协调,就需要对合理的应用与周围环境相称的色系。而要想能够使得周围环境与建筑色彩之间形成一种对比的和谐感,或者是使得建筑色彩更加的突出,就需要选用与周围环境接近的色系,或者是相较于周围环境景观更加强烈的色系,甚至可以选择一些相反的色系。

2.4色彩的三维模拟

根据对现场采集的图样,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实景使设计更加严谨、理性和现实,还可利用动画对室内外场景进行动态分析。

2.5色彩组织

通过现场测试色彩的实性分析,制定出室内外建筑色彩种类,一般建筑色彩由室外向室内呈冷暖倾向分布,色彩不超过三到四种,并定出基调色彩,制作出蒙塞尔色标和色度图。

2.6按比例进行设计图设计

按照色标和色度图进行室内外色彩设计,绘出按照比例的设计图。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对个别物体色彩进行调整。

2.7做出正式设计

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作的平面色样,放入基地现场,在正常的光线条件下,以基地为背景,用像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然后选出最佳部分进行调整,做出正式设计。

3、建筑色彩的设计原则

建筑师们对于建筑色彩的设计一般是大规模的设计都放在建筑本身造型和色彩的处理上,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的环境空间。首先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应该根据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建筑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以整体的环境展示在人们眼前的。同时要考虑到建筑色彩的视觉观赏距离及其街区特点。建筑色彩设计要关注距离的视觉效果,还要关注运动的视觉效果。高层建筑若色彩设计不当,会造成视觉污染,甚至发生事故。

建筑的色彩设计同时考虑到与周边环境材料的使用及质感的体现。还要注意建筑的功效性,对于商业性的建筑,应考虑到周边氛围的营造采用分段式的色彩设计,会有更强的功能导向性。工业建筑色彩则要考虑到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作心情。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充分的了解到,建筑周边的环境因素会对建筑色彩设计或多或少的产生影响,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坚持相应的建筑色彩设计原则,采用合理的方法来对建筑色彩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加的和谐,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好的完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健.浅析城市建筑色彩设计[J].门窗.2014(01)

[2]赵良雪,史振宇.浅谈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对人们心理的作用[J].才智.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