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保健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18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1

6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4-02

婴幼儿是小儿神经系统与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婴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发展潜在能力较强。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小儿心理神经的发育,对小儿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基层儿童保健门诊服务不断发展,对婴幼儿保健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通过对婴幼儿保健中早期健康教育的临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婴幼儿保健工作对儿童发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参加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化管理的婴幼儿50例,孕周为37-41周,胎儿出生时体质量为2500-3400g,在围产期均未出现合并症的高危因素。将首次体检时自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并能够根据指导进行保健训练的婴幼儿25例,作为观察组,将其余进行常规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婴幼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婴幼儿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8.8±1.5)天;观察组婴幼儿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入选时平均年龄为(37.3±1.2)天。两组婴幼儿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婴幼儿根据传统的标准体检模式进行体格检查。对照组婴幼儿接受早期健康教育服务,6个月前每个月1次,6个月至12个月每两个月检查1次,1岁至2岁每3个月检查1次。早期健康教育服务的内容包括:①早期教育,进行系统化训练方案的制定。由专业小儿保健医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动作示范,根据婴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对发育相对落后或延迟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②健康教育:为婴幼儿家长开设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婴幼儿、母乳喂养、婴儿辅食添加与影响、早期教育、心理保健与疾病预防的内容。

1.3评价方法两组婴幼儿均在1岁时进行检查,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单位以χ±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儿童1年后体格发育情况检测效果比较。研究组婴儿1年后体质量、身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2

关键词:白族;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74-02

乳牙大多在出生后四至六个月开始萌出,萌出顺序依次为四颗下切牙,四颗上切牙,四颗第一乳磨牙,四颗尖牙,最后萌出四颗第二乳磨牙。乳牙萌出后,家长容易忽视牙齿的保健,导致在婴幼儿阶段容易出现龋齿。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婴幼儿龋的患病率2岁组为7.5%、3岁组为11.35%[1]。研究表明预防龋齿的最佳时期在婴幼儿阶段[2]。本文针对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以大理市白族婴幼儿为例对龋齿预防保健进行干预。

一、婴幼儿龋齿的概念

婴幼儿龋齿是指在萌出时间不长而被龋坏的上颌切牙,通常发生在不容易被变形链球菌破坏的颊侧面。

二、婴幼儿龋齿的发生因素

对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并结合国内外专家调查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与喂养方式、喂养习惯、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龋齿菌、遗传因素有关[3]。

1.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三种方式。国际上存在对三种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发生的关系的争议[4]。单纯认为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龋齿有相关关系是不正确的。客观喂养方式过程中还有主观的喂养习惯存在。文雪[5]等专家认为抑制因子可能是母乳中含有的一种可以降低婴幼儿龋齿发生率的物质,母乳喂养较混合喂养其致婴幼儿龋菌在口腔内定居的时间可延缓,但母乳喂养只是一种方式来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2.喂养习惯[6]。与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发现主要不良的喂养习惯有断奶时间晚、喂养时间过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据国内杨丹、葛学军等专家认为,国内产妇有喂养时间过长和让婴幼儿睡觉时含奶瓶或等不良的喂养习惯,而这类习惯与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呈相关性关系。当孩子含着奶瓶或睡着以后牙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婴幼儿所食的都是含糖分较高的乳制品,其黏性比其他食物更明显,在婴幼儿进入睡眠以后,乳制品或者乳汁黏附在牙齿上,睡眠中唾液流量减少,吞咽率下降,牙齿受到酸性环境的冲击减少,因此这是给予龋齿形成的一个很好的环境。

3.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7]。在大理市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验证专家所研究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对婴幼儿牙齿保健的重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很少有关于龋齿的研究报道。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的牙齿健康情况越关注。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在孩子一周岁以前会定时到牙医处进行检查。婴幼儿吃完奶或者食物以后,都应该对其口腔进行清洁,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和经济允许的家庭里,会去购买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软毛刷,在孩子出了第一颗乳牙以后轻轻的进行清洁,用专用毛巾对牙槽进行清洁。大理市白族婴幼儿的大部分家庭都不注重在乳牙期发生的龋齿。他们认为乳牙总是会换成恒牙的,无需过多注重乳牙的健康情况,熟不知乳牙龋齿会给恒牙的生长带来的坏处。

4.主要致龋菌[8]。许多细菌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变形链球菌有关,是一种微生物专一性疾病。变形链球菌是一种病原因子,除此之外,乳酸杆菌也是一种影响因素。在患有龋齿的和正常的婴幼儿的口腔里都发现了变形变链菌和乳酸杆菌。但是患有龋齿的婴幼儿口中的细菌数量是正常婴幼儿的100倍。变形变链菌的定居时间越早对婴幼儿牙齿的危害就越大。这种变形链球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由母亲传播给婴幼儿。途径有亲吻、经口喂养等。

5.遗传因素[9]。在杨晓等专家的研究中发现父母中有一方或者双方都患有龋齿的孩子其喂养龋的发生率高于无龋父母的孩子。在国内外其他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婴幼儿龋齿的发生与血锌、氟、钙等有关系,而血锌、氟、钙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遗传。

三、婴幼儿龋齿的坏处

乳牙是否健康会给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未来恒牙的生长带来影响。当龋齿发生,乳牙被损害以后提早掉落使得婴幼儿的咀嚼功能下降,影响其消化功能、营养吸收,导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其次,某些乳牙被损害提早脱落后,会打乱恒牙的萌出顺序,继而使孩子的恒牙排列不整齐甚至导致错颌畸形;从而影响孩子的外形,导致牙周病的发病率增加。孩子会因为外表畸形而产生自卑等负面心理情绪,影响孩子健康的同时阻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四、婴幼儿龋齿的预防

1.喂养方式和习惯。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养成给婴幼儿定时喂养的习惯,乳汁中含有乳糖,定时喂养可以减少婴幼儿龋齿的发生率。在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时,家长应养成定时喂养的习惯从而避免婴幼儿含着奶瓶睡觉而增大了奶瓶龋的患病率。三种喂养方式后都应对婴幼儿口腔进行清洁,最大限度的减少患龋率。

2.家庭护理。提高家长对乳牙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父母亲应在婴幼儿萌出第一颗乳牙开始,为婴幼儿进行牙齿保健,预防龋齿。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乳牙,或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为婴幼儿清理口腔残留的乳汁或辅食残渣。在婴幼儿的成长中应培养其对刷牙的兴趣,尽早令他们自主刷牙。婴幼儿牙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自我保健的同时,还需定期到医院进行牙齿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婴幼儿的定期检查时间为二至三个月[10]。

3.致龋菌的预防。致龋菌的传播途径是亲吻,经口喂养等。父母亲与婴幼儿亲近时应尽量避免亲吻,或成人须在饭后清洁口腔减少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和降低其粘附性。在喂养过程中应避免经口喂养,减少致龋菌的传播,最大限度的预防龋齿的发生。

4.饮食[11]。婴幼儿于出生四个月开始添加辅食。父母可以在辅食中添加有益于牙齿的食物。首先是鱼蛋肉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其次是豆类和五谷杂粮。饮食中的甜食对于婴幼儿而言是诱惑力极大的食物,在满足婴幼儿的同时也做到保护他们的乳牙需做到:首先,限制婴幼儿的摄糖量;其次糖果尽量选择糖分含量较低、黏性较低的种类;第三,糖或糖分的摄入尽量与正餐同时进行;第四,摄入糖分后,家长应主动为婴幼儿漱口,为其清洁口腔;最后,在婴幼儿睡前避免摄入糖分。在孩子乳牙萌出基本完成时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咀嚼食物,通过咀嚼食物也能够促进唾液的分泌,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良好,同时也是有益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5.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定期随访[12]。于宏专家研究发现南京市婴幼儿龋齿大约占门诊量的40%,婴幼儿龋齿治疗痊愈后因为家长不够重视口腔健康,婴幼儿龋齿的复发概率也较高。因此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患有婴幼儿龋齿的家庭进行定期电话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喂养方式和习惯是否改变、婴幼儿口腔的清洁情况、饮食的均衡情况、是否定期检查牙齿等。研究发现,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的定期随访能够有效的降低婴幼儿龋齿的复发率,引起家长对婴幼儿龋齿预防保健的重视,使婴幼儿口腔情况得以改善。

对大理白族婴幼儿家庭访谈后,针对婴幼儿龋的发生因素给予相关的预防措施。婴幼儿的乳牙成长与恒牙的健康是相关联的,家长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对乳牙的重视,从喂养的方式和习惯、家庭护理、致龋菌的预防、饮食等方面着手对乳牙进行保护,对婴幼儿龋齿进行预防,为恒牙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医院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白族婴幼儿进行随访,可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晓芳,等.婴幼儿龋危险因素的研究近况[J].牙体牙髓牙周病杂志,2003,13(9).

[2]毛兰萍,等.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5(7).

[3]努尔比亚木・麦麦提依明,等.乌鲁木齐市两族儿童婴幼儿龋患病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

[4]张莉琴,等.婴幼儿龋的病因及干预分析[J].甘肃医药,2008,27(2).

[5]文雪,等.母乳喂养对儿童牙齿健康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

[6]黄新文,等.家长对口腔健康行为的态度与婴幼儿龋的关系[n].广州医学院学报,2007,35(1).

[7]何岚.美国儿童卫生保健之所见[n].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

[8]张博学.爱护牙齿从早坐起,从小坐起[J].中国乡村医学杂志,2013,20(1).

[9]杨晓,等.杭州地区入托幼儿喂养龋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0,8(6).

[10]崔福实.关于婴幼儿牙齿健康的讨论[J].新西部,2011,30.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3

育婴员,是指专门从事0-3岁婴儿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职业[1],育婴员职业将保健和教育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既承担儿童的保健工作,又担当教育工作,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满发展[2]。目前一些医学院校虽已将《育婴员》这门课程作为职业技能鉴定课程培训,但因为培训费较高和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参加《育婴员》培训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目前接受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进城务工人员,他们选择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谋生,因他们文化水平低且,学习能力有限,在上岗工作时,工作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不能更好的满足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应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指导护理、助产专业学生考取育婴员职业资格等级证。 

一、社会发展对育婴员需求迫切,有必要加强护理、助产专业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 

1.我国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左右,受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制约,3岁以下婴幼儿90%以上在家中进行养育,入托率很低,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妈妈是主要承担照料婴幼儿的人,但大多数妈妈因年轻、第一次当母亲,缺少经验,而且现代社会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女性都有她们自己的职业,不可能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全程陪同抚养,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老人或聘请的保姆协助抚养,这些协助抚养的人育儿经验、习惯各不相同,有些传统的喂养方法及理念甚至不合理,而0-3岁这个阶段正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智力形成、习惯培养、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该有专业人员指导家长科学的对孩子进行生活照料、保健与护理,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由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中生育孩子数量少,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在这种“421”结构的家庭中,一个孩子被视为掌上明珠,更被给予了更大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非常迫切,特殊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养育和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因此,在这种家庭之中,家长更期待有相关专业人员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一开始不输在起跑线上。 

3.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处于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正经历心理、神经及其他个系统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对婴幼儿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婴幼儿人格、智能以及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这一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除了先天因素外,通过外界有效、良好的教育、影响对婴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3],所以,良好的早教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内容详细的涉及到教养环境的规划,不同年龄阶段玩具的选择,婴幼儿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的练习,语言与感知、认知的开发,良好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等婴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科学有趣的游戏对0-3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进行早期智能的开发。 

4.随着毕业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历层次较低的大专及中专院校的学生,因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鼓在校学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一些高职院校的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育婴员培训。因此,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参加育婴员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而且能使自己在就业时多一个重要砝码,提高就业成功率[4]。 

由此可见,育婴员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育婴员既不同于家庭保姆,又不同于托幼机构中的保育员,她们是在家庭、社区和早期教育机构中为0-3岁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指导的专业人员,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育婴员的职业活动满足了家长对婴幼儿照顾的需要,满足了科学育儿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为自己谋生获取报酬、自给自足的需要。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在医学院校中数量大,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较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高,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更能满足社会对育婴员的需求。 

二、加强护理、助产专业开设育婴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优势 

1.有相关医学课程打基础,培训效果好。 

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一期育婴员培训学时80个左右,一般情况下,在有限的80个学时之内要将这些知识讲的很全面、很透彻难度很大,而护理、助产专业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解剖学》、《生理学》、《预防医学》、《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与育婴员培训课程内容许多知识点一致,这为育婴员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有利于育婴员培训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护理专业学生对这些课程加深理解。 

2.在校期间培训,学校可提供便利的技能训练条件 

育婴员的工作实践性很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育婴员的日常操作,这就要求育婴员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育婴员培训中很多是关于0-3岁婴儿的实际技能操作,要达到最佳培训效果,操作课程需要在实训室、教学医院进行,尤其是一些妇幼保健机构,而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儿护实训室及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这就为学生练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3.培训时间有保证,费用低,考试通过率高, 

作为全日制的校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大学阶段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最强,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可以保证,因此,考试通过率高。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培训,学校不用考虑交通、教学场地及带教老师等问题,培训费用低,大部分学生的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承受。 

4.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对育婴员培训兴趣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护理、助产学生基本全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对这门课很感兴趣,而且护理、助产职业的素质要求使她们从一进学校就不断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员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是完全相符的。此外,育婴员的工作职责要求除照顾婴幼儿的生活外,还包括进行婴幼儿的日常卫生保健、和婴幼儿一起游戏,与婴幼儿家长交流及沟通等,护理专业学生有相关医学知识基础,并且对于各种病患,能够根据医嘱进行日常护理。此外,青春有活力,思维敏捷,游戏花样多,沟通能力好,也更容易被婴幼儿及家长所接受,工作水平高。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4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婴幼儿;常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30-02

婴幼儿常见疾病多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常占就诊率的60%以上[1],且多在气候多变时发病,特别是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有的一年7~8次甚至上10次发病,在临床治疗护理此类患儿时,通过与其家长或看护人沟通及社区访视中了解到多因大人缺乏婴幼儿方面的保健知识和这类疾病的预防知识,没有给婴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体质弱而常发此类疾病。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减少日常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危重患儿比例,减少家庭医疗费用支出,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我院附近的宝真社区110例0~3岁婴幼儿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改变家长错误的养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6月宝真社区110例婴幼儿为观察组,其中,0~1岁35例,1.1~2.0岁38例,2.1~3.0岁37例;以2006年6月~2007年6月该社区102例为对照组,其中,0~1岁38例,1.1~2.0岁37例,2.1~3.0岁27例,以每年发病4次(含4次)以上为阳性,观察两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的差异。

1.2方法

首先得到宝真居委领导支持,从2006年6月1日开始对宝真社区102例0~3岁婴幼儿建立儿童档案,请家长配合,从建立档案开始,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常见疾病算发病(以到医院门诊或住院为准),以出现危急生命症状算危重病,并请家长保管好就诊时的各种费用收据或发票,每个月进行一次资料收集登记,截至2007年6月30日,统计出该年内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以及在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然后算出该社区102例在这一年内的发病率(以每年发病4次或4次以上或出现危重病为阳性)、危重病例的比例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再从2007年6月新建好0~1岁儿童档案,保留上一年0~2岁儿童档案,并开始对该社区的110例0~3岁的婴幼儿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并及时收集登记好婴幼儿发病次数、重病次数及费用支出(标准同上),到2008年8~10月统计出这一年每名患儿发病次数、出现危重疾病次数及一年内医疗费用支出,并核算出该年110例婴幼儿的发病率、危重病例的比例及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对两组的这三方面作比较。

2结果

通过社区健康教育,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常见病的发病率、危重患儿病例例数、平均一年医疗费用支出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三方面的比较

3社区健康教育措施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根据婴幼儿发育特点,把整个社区的婴幼儿分为两组,0~1岁为一组,1.1~3.0岁为一组。分组做好时间、内容的具体安排,定期做健康知识讲座,向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教授婴幼儿安全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2]。

协助和指导家长制订婴幼儿膳食计划,监督家长和鼓励婴幼儿在多吃奶类及其制品的同时,把握好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指导家长培养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及季节特点安排一日的生活内容,如睡眠时间、饮食时间、活动时间(每日至少1~2h的户外活动)[3]。另外,指导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如经常洗头、洗澡、换洗衣服等。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预防接种及定期到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体格检查,1岁以内每年体检4次(生后3、6、9、12月),1.1~2.0岁2次(生后18、24个月),2.1~3.0岁1次(生后30个月)[4],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改变措施。

定期访视,每个月进行1次家访,对婴幼儿睡眠、饮食、衣着(特别适中)、卫生等习惯及家庭环境进行具体指导。并与其家庭保持电话联系,定时询问宝宝近期情况,家属也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通过指导,问卷式调查,评价,使每个患儿家庭都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根据婴幼儿家庭对其宝宝在这方面的保健知识及日常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决定是否结束健康教育。

4讨论

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家长的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密不可分,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都与家长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婴幼儿疾病的诱因。譬如:衣物的不及时添减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饮食的不合理可能导致腹泻、肠炎、营养不良、贫血等;睡眠,家庭卫生环境等都与婴幼儿健康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因此,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笔者对该社区的婴幼儿家长实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产生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患儿饮食、睡眠、卫生、衣着等方面的指导,提高了患儿的机体抵抗力,明显减少发病次数,降低危重患儿比例,节省了患儿家庭开支,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观念的推广,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不可少的一部分,护士职责要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痛苦,集医疗、预防、护理于一身。但现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做好这项服务需要很大的人力、精力、财力,我院仅对一个社区婴幼儿进行了上门健康指导,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证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社区服务点履行好职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轮流到自己管辖的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4],且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2.

[2]桂月娥.社区护理干预在儿童晚发性佝偻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65-66.

[3]石洪.社区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1-83.

[4]高同娟.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能力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53.

[5]司凤梅,常杰.临床路径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73.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5

[关键词]婴幼儿服装标准健康安全意识

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身体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抵抗力很弱,因而也是人最脆弱的时期,对与人体密切接触的服装安全健康隐患,更易受到侵害,并且很多潜在的伤害是不可预见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欧洲“生态纺织品服装”理念的影响,婴幼儿服装是否安全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于2008年10月1日首次正式推广实施《婴幼儿服装》标准,这不仅是对我国服装产品质量标准的完善,更是对婴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的强制性保护措施。

标准实施以来,对规范婴幼儿服装、服饰的生产销售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许多大中型婴幼儿服装生产企业,针对标准加强自身产品技术质量管理,稳定品牌声誉,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在市场中不断涌现。孕婴专卖店也在近几年迅猛发展,为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

为了解婴幼儿服装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笔者调查了当地的市场。调查表明,各孕婴专卖店及高档大中型商场中的婴幼儿服装及服饰的品牌基本固定,新上市的产品基本执行FZ/t81014―2008或FZ/t73025―2006标准,安全检测标准为:GB18401―2003,安全技术类别也均为a类,均标注不可干洗提示;积压产品则执行的是:FZ/t62009-2003标准,符合国标要求,产品的质量能得到保证。而对于其他类型商场,如人防商场、外贸商场,一些批发市场等,产品的品牌交杂,良莠不齐,吊牌仍存在大量不符合标准以次充好的服装,甚至没有任何证明产品质量的标志,婴幼儿受侵害的隐患仍然存在。而且比较而言,大型商场与专卖店的销量不如后者,对于《婴幼儿服装》标准已经实施将近三年的时间,这种现象着实让人堪忧。

一、笔者通过对经销商、销售人员、消费者及一些小型企业等部门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消费者的个体安全意识差别、经济能力有限是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的主要因素。几乎被调查者都不知道《婴幼儿服装》标准的事情,也不懂得如何判断服装是否达合格,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是纯棉的就行,其中25%的人认同大品牌的产品质量,并有简单的鉴别质量的知识,如纯棉织物、色泽不能太艳丽、有无刺激异味等,而对于是否能够干洗、领口要求、外露绳带的长度要求等这些强制执行标准的内容却无人知晓。

通过对被调查人群的学历、年龄、性别等分析,高学历、年轻的女性对服装的安全健康性意识较强,对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而相对低学历、上年纪的女性安全健康意识相对较弱,对产品的质量判断仅限于是否为纯棉及有无刺激异味的认识层面。而被调查的男性则几乎无这方面的意识与知识,他们判断产品的质量仅限于价格的高低。

2.商场管理部门:一些商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参杂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现象视而不见,基本持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接受调查的人员也不了解新标准的情况。

3.所有别调查的经销商与销售人员,均称自己所经营的产品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经正规渠道进货,不知道有《婴幼儿服装》标准之事,而且认为标准只与厂家和质监部门有关。事实证明经销商在确定选择经营的商品时,只重视服装的外观效果、经济利益、是否有销售市场。

4.一些小型企业责任心不强。为减少成本,选用不符合标准的低廉面料,片面追求经济利用,逃避质检部门的检验。另一方面市场也的确存在对价格低廉,款式美观而不注重健康安全的产品的需要。

所有被调查的对象均认为,不合格产品的出现,责任在于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和质监部门检验不严格。而笔者认为,职能部门不作为的现象毕竟是少数,关键在于对不合格产品的危害性及新标准内容的宣传力度上远远不够。只有全民的健康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切断不合格产品的终端需求,经销商才能从环保、安全健康的角度选择经营的商品,而企业也就能够自觉遵照国家标准来执行产品的生产。

二、如何加大宣传力度,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宣传国家《婴幼儿服装》标准的知识,及不合格产品对婴幼儿的危害,推广选择婴幼儿服装的技巧:

1.发挥多方力量,加大对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一方面可以调动街道、社区力量,通过社区宣传栏、社区报、向准孕夫妇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大力宣传。另一方面鼓励孕婴学校(包括孕婴网站)在介绍孕婴知识时,介绍相关内容。此外,人们对医院的建议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因而可以尝试在医院的儿科、皮肤科的宣传栏中宣传不合格婴幼儿服装服饰的危害,及必要的服装选择技巧。再者,鼓励各大知名婴幼儿服装公司,将部分广告费用作宣传此类知识。

2.加强服装经销企业相关人员必要质量意识与标准政策法规了解

通过对经销人员进行《婴幼儿服装》标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标准的内容,真正认识到婴幼儿服装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主动经营合格产品,并能从专业的角度向消费者介绍产品,从而让消费者能了解标准的内容,及不合格产品对婴幼儿的危害,掌握选择婴幼儿服装的技巧。

3.各监管、质检部门在加大对生产、流通领域婴幼儿服装质量的监管力度的同时,与新闻媒体联合,及时公布不合格产品的名称,及其存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加大对违规厂家、经销商及其所在商场的惩罚力度,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检举,让不合格产品无藏身之处,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4.严格管理服装生产企业。服装生产企业的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必须通过标准培训,提高质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方有资格进行生产。坚决杜绝伪劣产品投入市场。

总之,只有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安全意识,普及国家标准知识,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净化婴幼儿服装服饰生产销售市场,也才能真正使婴幼儿这一特殊人群穿出安全、穿出健康。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6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管理系统;生长发育;健康;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指出生至3岁的儿童,这一时期儿童的健康发育对未来的成长尤为重要,因此0~3岁时的婴幼儿阶段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1]。对此特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指导管理系统,选取一部分婴幼儿进行研究观察,与传统的系统保健进行对比,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于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健康儿童门诊的360例正常婴幼儿,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发展组各180例,并排除产前和产时高危因素[2]。发展组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龄0月龄~3岁,平均年龄(1.8±0.2)岁,常规组中男性105例,女性75例,年龄0月龄~3岁,平均年龄(1.5±0.5)岁。两组儿童在上述一般资料中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常规组儿童采用传统的系统保健,即分别在3个月龄、6个月龄、9个月龄、12个月龄、18个月龄、24个月龄、30个月龄、36个月龄定时进行体检,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由专业医师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健康档案上,同时向儿童家长普及宣教常规的养育知识,该儿童不接受早期发展指导的项目。

发展组儿童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发展指导系统保健,主要方法为以下几点:①增加体检次数及监测生长曲线:一岁内每月进行体检,并增加15月龄的体检。将婴幼儿与家长的基本情况记录并建立健康档案,儿童体检过后,将检查结果准确无误录入健康档案中,并做生长曲线图,将每次体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曲线变化原因,以制定合理的膳食指导以及教育内容。②加强新生儿期的随访:新生儿出生24h后,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家长相关的喂养知识与健康教育。③制定相关教育计划:以儿童的身体发育为基准制定合理的健康处方以及智力发展跟踪表,教会家长对孩子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感知觉的训练。④亲子活动:新生儿出生3个月后可由父母带领参加亲子俱乐部,进行适当的亲子活动,可间隔2w参加1次。⑤检控评估:在每次体检时依照"评估-指导-发展-评估"的方式,进行体格发育以及神经精神发育等指标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将制定方法告知家长,按照内容对儿童进行锻炼,之后再次评估,循环往复。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婴幼儿实施方法后身高与体重的比较,同时采用丹佛发育筛查法,对两组婴幼儿在个人-社会、精细运动-适应性、大动作、语言四个能区进行比较。其中p表示为通过,F为未通过,R提示儿童不肯表演,no为儿童无机会表演。

异常有两种情况:①2个或更多能区有两项或更多迟缓;②1个区有2个或更多项目迟缓,加上1个或多个区有1个迟缓,并且该能区通过年龄线的项目均失败者。

可疑有两种情况:①1个区有2项或更多迟缓;②1个或更多区有1个迟缓,并且该能区通过年龄线的项目均失败者。

正常:无上述情况者[3]。

1.4y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婴幼儿身高、体重对比对比两组婴幼儿6个月、1岁、2岁、3岁时的身高体重发现,发展组各项数据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精神神经发育对比对比两组婴幼儿6、12、24、36月龄的各个能区的发育情况,发展组儿童各时间段、各个能区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童的早期教育越来越意识到其严重性,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这类方面知识。婴幼儿0~3岁期间是大脑开发的最佳时期,而以往的传统保健模式,并不会过多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方面[4]。

本文经过研究后发现,两组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对比,发展组在儿童6个月、1岁、2岁、3岁时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常规组(p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尽早实施发展指导管理系统有效增强儿童生理生长与精神神经发育情况,家长容易接受,建议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蒋玉艳,陈兴乐.微量营养素与儿童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江苏预防医学,2014,25(3):49-51.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7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发育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教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736例儿童进行发育商检测,同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梧州市婴幼儿平均发育商为(9953±1379),父母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对婴幼儿发育商有重要影响(p005)。结论梧州市婴幼儿发育商水平总体良好,进一步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高父母文化素质,对促进婴幼儿发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婴幼儿;发育商;分析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5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体格发育问题已逐渐减少,儿童智力发育愈来愈受到家长重视。为了给家长进行正确早教提供依据,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0~36个月婴幼儿进行发育商评估、相关问卷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和智力测评的婴幼儿736例,年龄0~36个月,男485例,女251例。

12方法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0~36个月婴幼儿进行发育商评估。检测人员参加过首都儿科研究所专题学习班培训,有3年以上智力测定工作经验,严格按指导语进行测试,并进行性别、分娩方式、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等相关问卷调查。

13发育商的分级标准按照首都儿科研究所标准:≥130为优秀,115~129为中上,85~114为中等,70~84为中下,≤69为智能低下。

14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2结果

24父母文化程度与婴幼儿发育商的关系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发育商影响极大,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婴儿发育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加大普及早期教育是今后近段时期的工作要点资料显示,梧州市婴幼儿的平均发育商为(9953±1379),总体状况良好,优秀的比例占122%,与国内报道[1]相近,智能低下的比例占340%,高于国内一些报道[1~3]。考虑与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尚有部分家长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意识和重视度不够有关。这也给儿保指出了今后近段时期的工作方向和要点,要加大普及早期教育理念的力度,有意识地引导家长重视婴幼儿不同阶段的发育特点,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婴幼儿早期神经系统可塑性强的时机,加强综合教育训练,促进其更全面地发展。

32性别和分娩方式与婴幼儿发育商的关系由表1、表2可看出,不同性别和分娩方式的婴幼儿其发育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性别、分娩方式对儿童智力发展究竟有无差异,国内外学者一直有争论。有部分学者认为,不同性别、不同分娩方式婴幼儿的发育商存在差异[3~5]。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不同性别、分娩方式婴幼儿的发育商无差异[1,6]。笔者认为,以上报道的结果不同,可能与地域间经济、文化、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差异有关。

33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的发育商影响极大本文资料显示,在智能低下、中下、中等、中上、优秀组的小儿中,父亲文化在大学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8%、3030%、4069%、7333%、3333%,而母亲文化在大学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4%、2121%,4085%、7333%、8889%,提示父母文化程度对婴幼儿的发育商影响极大。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较容易接受优生优育的科学理念,注重生殖健康保健,注重对子女的智能开发以及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结构也较稳定,对小儿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由于照料小儿的多是母亲,因此母亲的文化修养越高,获得的科学育儿知识越多,就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从本文资料也可看出,优秀组高文化层次父母中,母亲的比例(8889%)远高于父亲的比例(3333%)。

34父母职业对婴幼儿发育商的影响父母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相对稳定的家庭,可给小儿提供较多早教及早期干预的机会,避免发育偏差,促进全面发展。与相关报道[3]不同的是,本文资料中,父亲职业对小儿发育商有极大影响作用,而母亲职业对小儿发育商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考虑可能与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体有关。综上,进一步加强婴幼儿早期教育,提高父母文化素质,对促进婴幼儿发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潘惠妮,陈少梅,吴郁丽,等.1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37-1339.

[2]张雪娇,文江,李智永,等.沈阳市城乡0~1岁儿童智能发育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75.

[3]王文丽,范果叶,张瑞芳.呼和浩特市婴幼儿发育商筛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511.

[4]歧晓红,郝利楠,薛平,等.太原市550名学龄前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791.

[5]张冀莉,李荣萍,王娅娜.分娩方式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7,18(2):86-88.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接种;不良反应

近些年,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完善。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与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从婴幼儿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就非常关注,也逐渐认识到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检查和接种预防等项目的重要性[1]。其中,婴幼儿抵抗力较差,对婴幼儿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降低了婴幼儿疾病的发生率。但由于婴幼儿年龄较小,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不配合的情况,给接种带来了较多不便,因此,适当的给予接种护理干预,会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来我院免疫预防接种的婴幼儿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3.23±0.58)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87±0.63)岁。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白破.乙肝、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两组婴幼儿在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相互比较具有临床意义。

1.2方法

接种前所有让孩子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种前要洗澡,保持干净,以免引起接种部位感染。此外,接种不可空腹,必须要吃饱,接种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饥饿或者比较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接种后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后再离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24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勿食刺激性东西等,以免影响接种质量。在对婴幼儿接种时要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接种工作顺利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以此来降低婴幼儿的紧张情绪[2]。保持接种室具有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和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儿歌,都可以缓解婴幼儿对接种过程产生的恐惧感。2、对婴幼儿的家长也实行健康教育培养,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讲述有关小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照顾,预防疾病发生,提早接种等等相关的知识,使家长了解接种对预防小婴幼儿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熟悉不同接种疫苗的作用。3、对每一个接种的婴幼儿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3],以便日后定期与婴幼儿家长联系,了解接种后婴幼儿身体健康情况,提醒下次接种时间,再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等等一系列与幼儿身体健康相关的事宜。4、患儿口服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水,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者,服糖丸后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因为母乳含天然的抗体,对活疫苗有拮抗作用,中途可进葡萄糖水或其他奶制品。5、接种百白破和白破疫苗后24小时后进行常规湿热敷5分钟,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以预防性湿热敷,接种时可让家长帮助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疗效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发生硬结的情况。比较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怎样防止疾病、保护自身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的家庭一般独生子较多,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更加的重视,从婴幼儿开始,就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每个人都清楚,婴幼儿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是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对婴幼儿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法之一,预防接种能够对幼儿的身体产生一种保障,从而能够抵抗不同传染源的入侵。

许多社会家长,尤其较偏远的农村,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对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感觉预防接种浪费钱财。也有的家长认为接种会造成婴幼儿免疫系统的损害,导致抵抗力下降,影响以后的身体健康,像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某些地区传染病的大量传播。

本文所讨论的在婴幼儿接种时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5(11):1467-1468.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9

【关键词】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81-05

对0~3岁婴幼儿实施早期教育是关乎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未来兴衰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前教育国际协商会议上提出:“学前教育要下延到0岁,使学前教育真正成为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保育、教育活动。”积极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已成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也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1〕

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将建立“0~6岁学前教育整体、系统、科学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正式纳入教育事业范畴。为进一步了解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指导服务情况,我们选择了上海市901户0~3岁婴幼儿家庭和77所早教机构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6名0~3岁婴幼儿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访谈,同时深入部分早教机构和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察。有关情况汇总后分析如下。

一、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相关工作介绍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对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关要求,上海市各级政府加强辖区内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在促进0~3岁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专业性、系统性较强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规范运作需要多领域、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为此,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发文,建立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联席会议制度,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搭建了指导服务平台

1.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机构、各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2006年以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四部门联合挂牌,成立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基地,以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推进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并以区县早教中心为主干,以各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网点为分支机构,因地制宜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2.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点,探索社区科学育儿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化

根据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统一布署,各区县都成立了早教指导中心,人口计生委则开始创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示范点。这些政府提供的平台不仅推动了0~3岁婴幼儿早教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工作,而且带动了乡镇、街道早教指导服务平台的广泛、规范建设。

3.发挥教育、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优势,营造科学育儿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幼儿园、儿保部门、人口学校、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家庭计划指导室等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配备了有关0~3岁科学育儿的书刊报纸、音像资料、玩具等软硬件设备,为社区0~3岁婴幼儿及其照料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三)建立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

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充分发挥早教中心的指导作用,定期对乡镇、街道“亲子苑”“宝宝苑”的教师进行培训;区县卫生局、人口计生委整合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同步建立家庭计划指导室,落实家庭计划指导员,并对家庭计划指导员进行专题培训;各区县还邀请专家,定期深入社区开设专题讲座,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招募0~3岁科学育儿青年志愿者,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四)将形式多样的早教指导服务工作推向深入

上海市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有特色的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如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欢乐嘉年华”大型亲子活动,开设“孕妈妈沙龙”“大妈妈课堂”等。

二、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0~3岁婴幼儿教养主体是家庭及孩子的祖辈,这个主体的科学育儿知识较为缺乏

1.教养场所以家庭为主,实施主体多为祖辈

调查显示,上海市近九成0~3岁婴幼儿主要散居在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散居式家庭教育,并呈现出以“主干家庭”为主(61%)、“核心家庭”为辅(33.89%)的特点。祖辈是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具体实施者(62.5%)。进一步调查显示,大多数祖辈父母存在育儿观念较保守、教育方法较传统、教育内容较陈旧等问题。〔2〕

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脱节,教育内容有失均衡

调查发现,除16%的家长认为无须对0~3岁婴幼儿实施教育外,84%的家长认同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表面上看,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较新,但这种观念更多地停留在表层,因为他们普遍缺乏与正确教育观念相吻合的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很多家长实际所采用的方法与所倡导的理念事实上是相违背的。

在早教内容方面,绝大部分家长表现出重认知与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与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倾向。如,有约44%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传授知识”,23%的家长则认为是“发展语言”。倾心于智力开发的家长乐于为孩子提供益智类玩具,跟孩子一起玩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能力的游戏。重视语言训练的家长则想方设法为孩子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给孩子讲故事、看图书等,但大多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有的甚至剥夺婴幼儿体验愉悦情绪的机会。这些有失偏颇的早教内容和方法可能会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教育方式过于宽容,教育方法仍欠科学

大部分家长对0~3岁婴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当孩子犯错时,41.09%的家长一味原谅和包容,47.73%的家长不管孩子是否理解坚持讲道理,依据具体情景进行随机教育的意识则普遍欠缺。89.85%的家长认为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但因方法不当近三成的家长表示亲子沟通效果不佳。

(二)早教指导忽视对家长的指导;内容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忽视婴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1.以婴幼儿为直接指导对象,忽视对早教实施主体――家长的指导

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早教机构的活动大多针对孩子,很少有针对家长的指导。很多接受早教指导服务的家长不明白教师为什么要开展某项活动,难以合乎要求地做好配合工作。早教活动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家长的教育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

2.以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为主要指导内容,较少涉及婴幼儿的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调查发现,早教指导偏重于婴幼儿认知、动作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迎合家长重智商轻情商培养的教育观念,二是由于肢体灵活性、知觉准确化是婴幼儿的显性发展,教师在这些方面容易掌握、容易实施,效果也直观易见,家长的满意度较高,教师的成就感也较强。然而,忽视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做法与儿童全面发展观不相符,早教指导的长远效果难免受到影响。

(三)早教指导机构多以幼儿园为主,缺乏专门机构、活动场所、师资力量等

调查发现,当前早教指导服务大多由早教指导中心提供,以托儿所和幼儿园为依托(包括辅导站、社区亲子宝宝苑等)。这种模式也许是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初级阶段的必然,但它所带来的场所紧缺、师资薄弱、教师精力有限等问题不容忽视。

1.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有待专门化

目前我国大多幼儿园的场所、设备主要是为3~6岁幼儿设计准备的,并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发展特点,因而幼儿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时需要临时布置环境,这不仅增加指导教师的工作负担,也难免会影响活动效果。

2.教师指导方法和内容有待专业化

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活动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它需要指导教师熟知0~3岁各年龄、月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围绕营养与健康、认知与语言、感知与运动、情感与社会性等内容设计活动。而以3~6岁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园教师对低龄婴幼儿的发展与教育往往缺乏精细化、操作化的专业知识,难以从适宜性、可行性等方面准确把握0~3岁婴幼儿教育活动,这不利于发挥早教指导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长效性。

三、思考与建议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展几年以来,确实存在前文所述的种种问题,要在现有水平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应该在认真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多部门优势,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和人员培训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督评估与激励机制。

(一)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0~3岁早期教育重要性、科学性的认识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的通力合作分不开。今后仍需坚持这一好的做法。

1.明确宣传职责

各部门可依据自身工作特点和资源优势,各有侧重地做好宣传工作。如,卫生部门可以所辖医院、防疫站、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从婴幼儿保健、科学养育的视角编写宣传资料,发放给辖区内的育龄妇女、适龄婴幼儿家长等;教育局可以幼儿园为依托,从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范围、内容、形式、收效等角度,对所在社区婴幼儿家庭展开宣传;妇联则可以从父母在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做好宣传工作,等等。

2.创新宣传形式

积极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定期编发相关宣传资料,定期开设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讲座,充分利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台、手机短信等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科学育儿新理念、新方法。

3.讲求宣传效果

宣传早期教育不仅要注意普及性,还应注重实用性、实效性。有效的宣传不仅可以让0~3岁婴幼儿家长明确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他们认清某些传统经验、陈旧做法的危害,掌握简便易行的科学育儿方法。

4.扩大宣传对象范围

宣传不仅要面向0~3岁婴幼儿家庭、孕妇家庭,还要面向新婚未育家庭。提前宣传,扩大宣传面有助于提高宣传效果。

(二)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增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性

1.坚持联席会议制度,群策群力

区县政府应坚持执行联席会议制度,以区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召集人,教育局、卫生局、妇联、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共同参与,办公室可设在教育局。各乡镇、街道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响应”的长效工作机制。

2.整合成员单位资源,优势互补

积极发挥教育局、妇联、卫生局、人口计生委等各部门工作网络的优势,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与家庭保健、妇女工作等结合起来,以确保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合力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是社会各界都关注的重大民生工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教育局:做好组织、考核、评估、表彰等工作。协调基层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负责0~3岁早教实验基地、早教指导站、社区亲子苑的日常运作,组织开展大型宣传服务活动;开展师资培训,为散居婴幼儿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或提供菜单式服务,确保社区内95%以上的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接受科学育儿指导。

妇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摸清社区内散居婴幼儿人数,协调做好0~3岁散居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的宣传、报名和注册工作。

人口计生委: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提供新生儿出生数据;利用社区人口学校、社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站等阵地,积极开展社区内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组织讲师团,定期举办科学育儿讲座等;在区婚姻登记处增设指导员,提供免费婚检、优生优育等咨询服务。

卫生局:开展围婚期保健工作。开设“婚姻家庭咨询室”,为新人提供围婚期保健咨询指导;健全和完善“孕妇学校”,提供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保健指导服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全科医生深入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庭,为看护人员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个性化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确保完成年度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指标。

(三)建立经费投入机制,逐步体现0~3岁婴幼儿科学养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公益性

1.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投入针对性

一是增加财政对早教机构的投入,用于购买或添置0~3岁婴幼儿教材、教具、活动场所及设施等。各区县财政可依经济发展条件承担合理的投入比率,并依据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财政的承担比率,逐步体现早期教育的公益性。二是加大教师培训的财政投入,建立优秀教师表彰评估制度。三是提高投入的针对性,在着眼于向全社会普及早期教育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及外来人口家庭的早期教育服务需求。

2.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体现教育公益性

从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当前收费状况来看,由于各类早教机构归属不同部门管理,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除了少数由政府“买单”的早教机构外,大多数公办早教机构仍需家长支付一定的费用。但是公办早教机构数量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婴幼儿及其家长的需要。较多的民办早教机构虽弥补了公办早教机构不足的缺陷,但收费普遍较高,大多为200元/每课,这一收费标准远远超出了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机构偏少、费用偏高是大多数家庭不愿或不能接受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服务的主要障碍。

因此,政府应规范早教机构收费行为,尽可能通过给予各类早教机构必要的财政补贴以控制早教指导服务收费标准。

实行收费制的早教机构应认真核算成本,立足于“服务家长”的宗旨,尽可能降低相关费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努力,上海市能初步实现市区幼儿基本享有接受社区早期教育机会的目标。当然,在努力扩大早教指导服务覆盖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一些有更高需求的婴幼儿及其家长(看护者)提供多元化的早教指导服务。

(四)完善人员培训机制,严把上岗资格关,进一步提高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

早教机构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仅影响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可度,更影响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科学性,直接决定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质量。

1.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一是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早教指导服务工作的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职前培训,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二是加强早教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各早教机构通过互派教师上课、听课,共同探讨早教指导服务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三是在早教机构内部建立并完善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研究性的师资培训模式”是指早教机构教师在组织早教指导活动时,注意收集相关案例以及值得关注的问题,然后在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集体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师资培训因为将集体研讨和独立研究相结合,既强调了集体力量,又发挥了个人智慧。

2.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由财政支付教师首次上岗培训经费,之后五年内按四个等差(80%―60%―40%―20%)递减培训费用。早教教师自上岗之日起,五年内每年至少应参加一次区县级以上的培训。

3.完善师资培训工作

针对前述早教内容重婴幼儿认知和语言发展、轻情绪情感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培训工作。受训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婴幼儿的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更应深入了解婴幼儿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培训者不仅应系统介绍相关理论,还应突出强调受训者的实践操作。要确保教师持证上岗、机构持证运营。

(五)建立监督评估和激励机制,有效激发早教机构和教师的积极性

1.监督指导

建议成立监督指导小组(以下简称督导组)。督导组可由区县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督导组成员可由不同领域的早教专家组成,每年根据早教机构及其管理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随访、抽检,可实行年终评估与平时抽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督导。

2.激励

建议在各级政府网站公布年度早教机构或早教指导服务部门最终考核成绩及排名。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应限期整改;对于考核成绩处在前列的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应予以表彰奖励。

3.评估

评估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早教机构的管理。对早教机构在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有专人负责、是否有章可循等进行评定。(2)指导内容及活动设计。指导内容应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动作、语言、情绪、情感、个性、健康、养育等,内容应全面无偏颇;活动设计应具有针对性,操作简便、规则清晰,便于在早教机构或家庭内实施。(3)指导服务效果。服务应全面、细致,包括建立婴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家长参与活动情况等。(4)资源配置与师资素质。具体可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活动场所及玩教具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情况、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及培训状况等。(5)家长满意度。对接受指导服务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查,以家长的满意度、收效感、规范感等为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2):37-41.

〔2〕上海市教委,卫生局,民政局,等.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S〕.上海:上海市教委等,2008.

instructionServiceoneducationofChildrenof0-3-Year-oldinShanghai:practiceandReflections

Zhangminghong,ZuoZhihong,JiCaihong

(CollegeofpreschoolandSpecialeducation,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婴幼儿保健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婴儿早期“游泳”促进智能发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313

新世纪是激烈竞争的社会,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下一代不仅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的人,才能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材。近年来,我国对脑科学和智力发育的研究进展迅速,开发儿童智能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让每一个新生儿、婴儿都具有潜能开发的机会,塑造最佳人生开端,我院建立了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抚触、同步感觉组合刺激和汉字感觉组合刺激)[1]研究推广示范基地,开展了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法、阅读识字法以及小儿保健与常见病水疗法等项目研究,经观察发现,“游泳”对婴幼儿智能开发方面有促进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5年1~12月将产科分娩的新生儿,按出生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产妇无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无并发症,为母婴同室并以母乳喂养。胎龄37~42周,体重30~40kg,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8分,无窒息史。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①游泳时间:观察组婴幼儿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天游泳1次,第1周游泳时间为7分钟,以后每周增加5分钟,在婴儿进食1个小时后清醒、安静时进行。出院后由婴儿家长抱回本院游泳室继续做好游泳系列,每周至少3次,至出生后3岁。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沐浴,不参加游泳。②游泳方法:我院婴幼儿游泳室是采用詹莉博士的CCSoS(同步感觉组合刺激)新生儿、婴儿游泳室设施设计而配备。CCSoS游泳法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游泳前兴奋性沐浴按摩与婴幼儿交谈。这能够迅速激发婴幼儿愉悦情绪,使婴幼儿形成“准备游泳”条件反射的触觉语言。第二,同步感觉组合刺激游泳。在游泳训练中同时进行多种刺激,听觉(音乐、语言)、视觉(黑白图案、柔和的色调)、触觉(泳前抚触、水的抚触)、味觉(香袋)、动作(泳前操、游泳运动)等。第三,游泳后的安抚性按摩。在整个游泳过程中,工作人员均集中注意力全心投入,与宝宝产生心灵共鸣,宝宝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员愉悦的情绪并为之感染。

调查方法:对所有入组婴幼儿在出生后42天及3、6、9、12个月时分别进行体格测量法(内容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等),智能发育评价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选用认可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法》,在关键年龄期由婴幼儿父母的协助下,逐一填写和测量各项内容。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统计处理。

结果

两组婴儿生长发育情况:观察组婴儿的体重、身高、头围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1。

两组婴儿智能发育比较:观察组婴儿的智能均优于对照组,其中适应、大运动及个人社会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2。

讨论

游泳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游泳可以促进正常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恢复。因为游泳能满足新生婴儿的肌肤所需,促进血液循环及呼吸功能,增强食欲和机体抵抗力,改善睡眠,调节生长激素分泌,促进了体格的增长;加上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加,其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增高,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主动运动加速了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了营养,使肌纤维增粗,促进了肌肉的生长发育;游泳可以使呼吸加快、加深,心率增快,收缩力加强,各脏器的血供增加,促进身体全面生长发育;运动使关节得到伸展,关节后得到摩擦,骨骺得到刺激,骨骼的生长发育有了动力;促进了骨骼的生长,这些都为体格发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持续的游泳增强了婴儿体质,减少了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率,提高了婴儿的生命质量,保障了今后健康的生长。提示,游泳对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游泳对智能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不但有对关爱及充足喂养的基本生存需求,也需要社会的互动与培养,最终达到最理想的发展[2]。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尤其是出生后的前6个月,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由于此期言语交往能力有限,心理智能发展可通过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生命早期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可塑性,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婴儿正是在不断地感知和运动中,才刺激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能[3]。而有家长参与的游泳、抚触、同步感觉组合刺激和汉字感觉组合刺激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家长与婴儿交流的机会和时间,游泳的同时要对婴儿做更多的亲子互动游戏,使婴儿接受更多的感觉刺激,如抚触、微笑对视、语言鼓励、运动训练、图片展示等,都会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亲情交流,可提高孩子今后对社会的适应力。观察组婴儿的智能均优于对照组,其中适应、大运动及个人社会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婴儿早期“游泳”能促进婴儿智能发展,尤其是加强亲子交流,在提高婴儿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这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了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该服务模式在原有的儿保服务模式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同时也为儿保门诊增加了更多创收途径,值得在儿保门诊及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1詹莉著.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