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整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32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1

乡土资源中职语文资源整合必要性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乡土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培养中职生家乡情结的需要。乡土资源是语文教材和日常生活的交汇点。当学生徜徉于书本世界时,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关事物本质的世界,完全脱离了日常实际生活,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算太强的中职生来讲,很难有效进行意义构建。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挖掘乡土资源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推动意义构建,而且能够调动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可以说,无论是落实新课标要求,还是培养学生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进行乡土资源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是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反观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课程,这种学科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而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由于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也要求教材内容要淡化理论知识系统性和专业性,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意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

最后,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由于乡土资源以本地文化为核心,所挖掘的乡土资源都是本地常见的,都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具有地方经济潜力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实际状况,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乡土资源中有许多当地历史名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相关文化的讲解,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乡土资源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并非但反面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两者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当然在对两者进行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乡土资源作为统编教材的一种补充,要尽量选取一些教材上没有又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资源,不仅要凸显乡土特色,而且要符合教材需要,以充分体现对教材的补充作用。

二、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法

首先,与乡土历史资源相整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笔者通常会开展相关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些活动渗透乡土历史,对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笔者经常会开展诸如“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或故事”的课堂教学活动,借此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而且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此外,笔者开展以乡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从乡土历史中选择合适专题,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探究性学习,这无疑实现了探究性“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学生探究学习长期性选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与乡土人文资源相整合。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主张“文道合一”。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力、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将中职语文教学资源和乡土人文资源相整合,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进行人物传记的讲解时,会让学生结合本地历史,查找有名的清廉之士,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培养学生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在进行《月是故乡明》教师讲解时,渗透乡土人文资源的宣扬,让学生实地参观当地著名的历史文物遗迹,让学生充分领略地方的魅力与特色,体悟先人的智慧。通过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整合,寻求德育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在同乡土人文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且要结合具体教学要求和实际需要,对现有人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让它能够紧密围绕实际需求达到理想结构状态,最大化发挥其应有作用。

最后,与乡土民俗风情相整合。中职语文教学和民俗风情有着内在的同一性,体悟乡土民俗风情,能够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精神。通过亲身实践,去深刻体悟乡土人文风貌、历史脉络、物产风情以及地域特色,并将这种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深深烙印在血液之中,强化中职生对家乡的情感。中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实现了多元立体,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特别是将乡土的民俗文化引入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体悟和了解乡土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识,特别是对同所学专业相关的地方产业在发展进程中所彰显的人文内涵的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解读能力和预见能力。当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所选择的的乡土民俗都是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那些在地方经济中比较特殊的专业。比如,要如何有效地将乡土风俗文化渗透到中职服装专业的语文教学之中;如何将乡土民间工艺融入中职艺术类专业语文教学之中。

通过乡土资源和中职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熏染之下,感受淳朴乡情,领略历史先辈的智慧与情操,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高度互动。此外,有效延伸了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了中职语文学习效率;促进了中职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了乐学的课堂环境。当然,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笔者的语文教学观念有了重大突破,同时也推动了自身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魏晓斌.感知乡土文化提高作文水平[J].文学教育(上),2010,(12).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2

关键词:大学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以大学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合理配置为基础。大学教学资源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范畴,是高校教学活动得以高效率运行的各类资源的总和。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又包括信息资源、学科资源、专业资源、市场资源、声望资源、政策资源和经验资源等无形资源。大学教学资源是否优化整合取决于教学资源配置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1]。现有的大学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的若干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的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影响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大学的健康发展,并不断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本文对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大学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配置效率低。

大学的资源配置结构由高校内部各种资源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资源配置机制构成[2]。我们用不同资源配置方式产出和收益量的多少和资源闲置数量的多少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意味着资源尽可能被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一般来讲,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合理配置结构,资源利用效率高;反之,不合理配置结构,资源利用效率低。在我国,大学资源结构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比如大学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师生比等方面配置不尽合理:大学的教学任务多由讲师、助教承担,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承担教学课时少;师生比高,教师数量增长速率小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率、师资缺乏。大学资金利用率低,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重点学科,而对弱势学科投入较少。课程结构失衡,学科间交叉融合少,无法实现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

2.科研资源与教学活动的脱离。

现代大学的发展日益彰显以科研功能为主要特征的,而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功能却日趋远离。目前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和教学活动互不贯通、泾渭分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学科前沿知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脱节;一些在科研领域有成就的学科带头人不愿给本科生上课,本科生未能参与到科研实践中;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3.院系资源不能共享。

院校资源划分为专业资源,教学资源仅为专业或课程组服务,学校内部的不同院系之间的资源要想实现共享相当困难。由于学科专业的割据状态,教师、学生跨学科研究和学习十分困难。课程建设力量单薄,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之间缺乏良好沟通和交流,导致出现同一专业的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现象。专业和实验项目开设界限分明,不能很好地相互使用专业之间的仪器设备。

二、大学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策略

1.制订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规划。

大学的资源不同的整合可以使办学成本有很大差异,为确保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3],制订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包括:校园布局规划,功能区和园林绿化布局,一方面考虑高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另一方面考虑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格局和办学特色。学科布局调整,根据高校自身实力对学科布局进行调整,保证竞争能力较强、有足够发展潜力的学科,如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所需的一切资源,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要放弃,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上。学科建设规划,通过对师资梯队、学科专业课程、学科带头人、学科物质技术基础条件等资源的配置,开展学科建设,保证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

2.教学与科研互动。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这两翼中的任何一翼的削弱,都会产生不平衡。因此,教学和科研这两个方面是分不开,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促进教学和科研融合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学科建设。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核心是科学研究,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丰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运用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院系重组。

对高校院系组织结构、学科布局进行调整,适度精简校内教学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打破院系组织的界限,推进管理创新,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科大平台,建立跨学科、跨学院和跨系的研究中心,促进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加大院系重组的力度,使高校的整体结构日趋合理。

三、结语

一定时期内,大学教学的资源供给总量是恒定的,而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必须整合优化教育结构和合理配置大学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的过程就是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波.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高教论坛,2004(4):43-46.

[2]武力超.优化高校教学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44-47.

[3]刘青,廖碧波.大学教育资源配置主导力量及目标实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55-58.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

(一)基于对小学生语文视觉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小学语文对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素养”在汉语言语境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具备适应各种社会生活角色的知识性与功能性技能,是人与外界保持合理沟通的基础,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与其相沟通的素养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没有先天的素养,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与更新素养。在当前信息社会,学习资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视觉信息,比如地图、海报、交通标志、家电说明书、影视画面切换、电影空镜头、标牌广告等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人必须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即视觉素养。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将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既是对小学语文课外教学资源的扩充,也是培养小学生视觉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影视资源蕴含的语文素材支持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必然,基于影视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语文素材。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小学生的语言技能目标,即小学语文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在影视作品中,诸如主人公的对话、独白、配音、解说词、画外音都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所在,与文字语言信息不同的是,影视语言信息是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口头表达,特别是一些经典影视语言的广为流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语言习得意义深远。同时,很多影视作品都来源于文学改编,比如电影《环游世界80天》改编于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但在小学课本中,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以节选的形式存在,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可提供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缺失的环境与氛围,影视人物与文字的互补与交融,使其可观可看,且电影电视集声、光、色于一体,相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与兴奋点,强烈的视觉、听觉与感觉刺激,不仅能保持教学效果的深刻与持久,画面的生动与感染力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开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经验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课程为经验型课程,传统的知识型课程与经验型课程相对应,知识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知识,课程是由知识类型构成,而经验型课程的含义是,课程即经验,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某种性质的经验体系得以完善。影视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推动语文知识型课程模式向经验型课程模式转变。

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结合,即是将影视资源纳入学生语文学习的共同体,促使影视资源中蕴含的经验体系与学生已具备的语言文学经验体系进行冲突性的扩张、兼容、扬弃、演绎,共同促使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社会经验知识的交互与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经验课程应遵循儿童经验原则,因为经验课程建立在经验对象的知觉与逻辑基础上,反映的是与经验对象相适应的智力系统。因此,小学语文影视资源的选择,要从儿童的眼光出发,构建儿童经验结构,并通过设计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活动来提升经验课堂的参与性。相关的影视教学活动比如电影文学知识竞赛、影视片段表演、影视语言口头评述、影视观后作文撰写、影视演讲比赛、校园文学电影节、影视文学展览、影视海报制作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影视资源整合的综合课程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4

关键词:webServices;资源整合;XmL;异构系统;Soa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773-03

ResearchofCampusteachingResourcesintegrationBasedonwebServices

XUeYi-sheng,FUCe-qun,LinHong-yan

(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Hainan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27,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oblemsofresourcesharingbetweenheterogeneousplatform,whichisusuallyconfrontedintheprocessof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onuniversities,proposeaframeworkofteachingresourcesintegrationbasedonwebservices.italsointroduceswebservicesapplicationarchitecture,relatedtechnologies,andthemethodofteachingresourcedescriptionbaseonXmL.

Keywords:webServices;resourcesintegration;XmL;heterogeneoussystem;Soa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近年来,各高校已经建设了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教务信息系统等,但由于这些资源系统大多采用独立的解决方案,造成了各个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学资源缺乏标准和规范,共享性、重用性差;各个资源系统分散存储,无法跨平台交流和共享,加剧重复建设等。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规模地不断扩大,对构建能够实现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共享的应用平台显得越来越迫切。

webServices技术凭借其松散耦合性、平台无关性和语言无关性,被广泛应用于异构系统集成中。该文将提供一种基于webServices的校园教学资源整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不改动原有教学资源系统结构的前提下,将校园内各个相对独立、分散的各个教学资源系统进行整合,从而解决了校园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有效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共享。

1webServices相关技术

1.1webServices体系结构

webServices是基于互联网标准和XmL技术建立的,用以描述、到网络供其他应用程序调用,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体系结构。webServices采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模型作为它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这种体系结构把所有的应用实体都抽象成服务,包括三个角色: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和服务请求者,这些角色之间主要有3种操作:、查找和绑定。

1.2webServices的关键技术

webServices完全基于XmL技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均使用XmL传递消息和数据流。当然,webServices还需要标准的格式和协议于沟通不同平台、编程语言和组件模型中的不同类型系统。目前这些协议有Soap、wSDL和UDDi。

1)XmL是webServices的技术基础,webServices中各种信息的描述都采用XmL。XmL是w3C提出的一个开放标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标记及属性名,也可以包含描述方法,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格式、开放性、可扩展性、高度结构化和便于网络传输等特点。由于XmL数据是以纯文本格式存储的,与具体的软件、硬件和应用程序无关,所以利用XmL可以方便的实现异构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2)Soap是webServices的通信协议,用于交换XmL编码信息的轻量级协议。Soap协议定义了一种可扩展的消息处理框架,提供了一种通过多种底层协议进行交换的消息结构。Soap消息可利用Http、Ftp或Smtp协议进行传输,从而实现不受防火墙阻挡的web服务远程调用。

3)wSDL是webServices的服务描述语言,它使用XmL语法定义了用于描述web服务的调用方法、允许使用的参数以及返回值等信息。

4)UDDi是实现webServices注册和发现的实现规范,整个规范构筑在web标准协议的基础之上,并使用Http作为它的传输协议。webServices可以根据这一规范进行注册,以便被其它需要该服务的用户发现。各种不同的资源应用系统通过UDDi机制发现并集成不同的webServices,从而大大减少了重复开发,实现共享与协作的目的。

2基于webServices教学资源整合方案

2.1开发工具

XmL和webService具有跨平台的特性,因而在.net平台和J2ee平台均能够很好的实现。由于高校内大多数信息系统均采用的是windows平台,本方案将采用.net平台,采用iiS6.0(internetinformationService)作为服务层和数据层的web平台,采用Visual2005作为开发工具,C#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2005是一套为webServices创建的开发工具,可以很方便地开发和部署webServices,它完全支持XmL语言规范,提供了XmL设计器使得编辑XmL和创建XmL架构更容易。

2.2教学资源的规范

教育资源的种类众多,格式各不相同,有很强的分布性,很难直接实现共享互换,因此在资源存储和传输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ieeeLtSC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当前影响较大的教育资源数据模型。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就是以Lom为核心,在规范中,学习对象元数据的特征分为9类,包括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和分类,并针对每类资源不同的特点提供了扩展的属性集合,这些属性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用户对资源进行检索时提供依据。

下面是一个利用XmL描述《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一个ppt课件信息的实例: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中文

陈焕东

ppt

4512

210.37.0.10:2011/resource/01.ppt

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应用

……

2.3资源整合平台框架

根据webServices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资源整合平台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在现有系统不做大修改的前提下,将各个异构资源库中的资源通过XmL转换,描述成统一规范的资源表示形式,以呈现一个统一规范的资源库,供用户使用;同时把现有资源库中那些能够提供服务的、需要暴露出来的功能包装成webServices,并在UDDi实现资源的注册,以便被其他的客户端通过webServices进行调用。如图2所示的是资源整合平台的框架,该框架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由四层组成:客户层、webServices层、数据访问层和数据层。

1)客户层:为不同用户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机制。主要包括两类客户,一类是访问集成平台功能的教职员工、学生等,主要采用的是web浏览器和非web的应用程序;另一类是以web服务调用方式访问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系统,表现为web服务请求程序。

2)webServices层:该层是主要层次,提供整个系统中各种服务。通过封装原有信息资源并将其注册到UDDi服务中心,形成各种服务。

3)数据访问层: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格式和方式,方便使用者和管理者,做到数据应用与管理的分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4)数据层:包括现有异构的教育资源数据库。主要完成对数据的存取、更新、检索、修改,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一致性等工作。基于webServices的应用方案中,数据库不再和每个活动客户保持一个连接,而是若干个客户通过业务逻辑组件共享数据库的连接。

3结束语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Services技术的教学资源整合的方案,该方案能充分满足分布异构系统资源整合和共享web资源的需要,具有松散藕合、易扩展、跨平台实现等特点,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有效管理、共享和重用,有利于减少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刘信平.基于校园网的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53.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5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提出了要求,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付诸行动。以下是本文对语文课程资源优化整合的几点认识。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而不能自以为是,要不然在教学实践中只会“新瓶装旧酒”,或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还有必要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同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2]王少元.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7(03).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6

关键词:教学科研平台;教学资源;数据库管理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02-01

目前,校园网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它既是师生们上网的工具,又是学校办公的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校园网中的各类教学信息资源不断增长,如何将这些分散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之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校园网教学资源整合就是针对目前资源分散开发、交流不畅、容易形成信息孤岛的问题,力求建立一个教学科研的平台,最大程度地共享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使学生、教师、校内外的信息畅通,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网络。

一、教学信息规划

教学科研平台是基于信息的,因此要对全校的教学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各部门的信息类型和数据流量,系统的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功能结构。1.按照职能对学校整体工作进行分类。这里的分类是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主要业务活动领域的抽象,而不是现有机构部门的列表。从业务类型来分,学校职能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教务管理、教学科研管理、教学支持服务、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几个大类。2.建立各部门的业务模型。针对各个部门的业务,进行业务梳理,制定部门内和部门间的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业务模型,进行计算机化可行性分析与功能模型分析。例如,“教学支持服务”职能部门的业务类型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学校电教设施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每个业务类型都含有若干个业务活动,如“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业务过程包括“安排多媒体教室课程时间表”、“临时使用申请”、“申请审批程序”、“临时使用时间与地点安排”等业务活动,它们是基本的、不能再分解的业务单元。3.编制业务流程图。根据数据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职能部门数据流输入、存储、输出情况的量化分析,特别是各部门间的数据流分析,绘制每个职能部门的数据流程图。

二.教学资源库设计

校园网常见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素材、练习题库、往年试卷、课堂教案、文献资料、网络课件、教学信息等。这些资源可以按类型分为四类资源库:多媒体资源库、图书资料库、管理信息库、综合信息库。

1、主题数据库的确定。要建立典型的主题数据库,例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Cai课件、视频教程、录音录像资料等。这些数据库的数据元素组成应当规范,并可以被其它子系统调用。例如:“录音录像资料主题数据库”,其概念数据库可表示为:音像资料(资料代码,资料名称,资料类型,录制时间,主创人员……)而其逻辑数据库的规范化表示如图1所示。2.数据元素的精简。在数据库的各个表中,许多字段对应的信息可能是一致的,例如不同表中的“资源名称”、“光盘名称”、“资料名称”等,应当对这些标识加以统一。可以采用“资源名称”这个统一标准,其标识为ReCname,这就是数据元素精简的过程。应当在数据元素的创建和命名时做整体考虑,把握系统中的数据元素的类型和数量。通过减少系统中数据元素的总数,可以大大简化其数据结构。3、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校园网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种类繁杂、数量众多,资源的编码要做到标准化。如光盘资源信息编码可以设计为:RCV0102,其中:R――资源、C――光盘、V――视频、01――专业、02――顺序号。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提供了足够的容量、系统化的属性、一致的通用性。

三.资源管理平台的建立

构建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平台,整合了教学资源,统一了教学资源库管理,将校园网上丰富的、多元化的多媒体素材、课件、案例、试题、管理信息等资源以多种方式展示,大大简化了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方便了用户查询、下载和应用。

资源管理平台基于internet网络提供应用服务,建立位于内部局域网上的服务器,并通过internet连接其他网站,使用户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本资源库中的资源,还可访问其他网站的相关资源。

系统结构采用B/S模式,用户的所有数据运算、信息请求和存储都由服务器完成,客户端不必安装任何程序,教师和学生只需登录系统网站就可以进行教学活动。

整个系统流程划分为三层,自左向右分别为用户层、应用层及资源层,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所用的教学和管理活动都有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完成,应用程序根据用户提交的信息访问数据库,再将从数据库得到的信息反馈给用户。

四、结语:教学资源整合与重构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不能简单地将整合理解为对现有教学素材和资料的简单堆积。要想使教学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就要注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要统一规划教学资源建设,规范资源的建设技术标准,优化各类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信息系统模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方法,实现教学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7

新课程实施信息技术中学语文资源整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新课程应时而生,“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如何把新课程、新标准、新理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成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课题。而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形势下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搭建了实用平台。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新课改中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整合其实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变革,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大转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工具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应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筛选、整合和应用语文课程资源

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形式丰富灵动的特点,利用图文声像可进行多方式、多层面、多角度的形象化组合教学,这完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时间上、空间上及人自身思维所存在的多维度严重缺陷。它拓宽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教师通过事先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多媒体计算机成为学生查阅资料、网上学习的好帮手,培养学生自主地收集信息、判断信息、表现信息、创造信息等信息应用能力。

然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它是把双刃剑。它既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也有不健康的内容,甚至精神伤害。我们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使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对课程资源的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生活处处有语文。网络的运用更是延伸了“大语文”的学习,开辟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若发现有典型篇目可随时添加到教程中,实现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实现分层次教学的优点。因此,网络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可随时添加修改内容的语文知识训练题库,又是一个开放的学生可以自由进入、自主学习的监测平台,使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2.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模式

新课标鲜明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说要学会学习。要使语文教学模式、教法、设计进行全新的革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模式。它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活跃了语文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这种整合模式下的一般教程为:教师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内容提出问题,并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问题情境,学生可以以教师抛出的“锚”或搭建的“桥”为出发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能够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对知识的建构。

3.建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体现了课标的新方向,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的最新亮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健康个性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个人的定义的话,学习就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提供有力的资源。然而,网络环境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他们扮演着辅导者与协调者的角色,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鼓励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张扬个性。如网络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点击学习内容,环境是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环境或机房,可以分组协作,一课多样、灵活,因人而异,这样才能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有个性的人。

4.创建结构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建立了“三维”评价体系,尤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对评价的方式进行改革,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成长记录袋,本着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系统人性化的方式,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通过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次评价,全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综合情况。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新课程评价应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我们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答案,而且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老师,标新立异,反常规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舞蹈教学;教学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J70-4;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3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普遍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也日趋成熟,然而,当前,这些研究主要重视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研究信息技术和舞蹈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光盘、磁盘和录像带等实体,同时也包含了文字和图像等表现形式,以数字化为依托,采集、编码、处理、设计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形成有效的、集交互性和逻辑关系系统的应用整体。舞蹈艺术教育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舞蹈教学实践中,为舞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有效整合原则

(一)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根据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为教学信息提供了有效载体,在课程授课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中介或者载体①。和其他学科整合相同,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需要现今的教学理论作为制动,如果没有现行的教学理论,就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它不能实现一体化。优势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学习理论的主体和主体对信息技术的整合要符合要求。在主导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信息技术与舞蹈训练的融合。根据课题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所有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固定,这就要求采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如自主探究学习策略、情境学习动机策略、知识点切入等。在实践中,运用实际的意识策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这些内容慢慢地给学生,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呈现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舞蹈动作的注意事项和练习方法。

(二)结合适宜与实用,坚持整合的实践性

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必须确保信息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并不意味着所有受试者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效整合并不是依照信息技术运用的多少和时间长短为标准,需要严格依照教育规律,有效发挥技术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教学的培养,虽然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中获取知识,然而,体育训练需要学生参与,才能获得,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获得和技能知识,学生要想提升技能还要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应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也尤为重要,然而,更要正视整合后的实践探索。体育学科课程门类较多,涵盖了基础理论门类,同时还有运动技术课;教学应不断付诸实践,通过多样的、立体式的整合手段目的是积累经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信息技术和舞蹈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的整合,使用多媒体手段,这种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处理图形、动画、音频的多种功能,通过幻灯、投影、电影等将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如,当教师讲授傣族舞蹈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和傣族舞蹈有关的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主要让学生通过听歌曲,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学就有效使用了计算机声像同步特点,通过巧妙设计,将《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mtV,让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观看,身临其境,感受音乐,把握音乐。尤其是舞蹈教学,舞蹈教师教授的舞姿和动作常常过于单调,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就无法提升学习兴趣,但是,整合信息技术的舞蹈,能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舞蹈,领略不同的舞蹈姿态,以及不同的舞蹈编排,产生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

以数字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起到了充分促进的作用②。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不断示范,学生不断练习模仿动作的单一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多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现,多种多媒体形式,如视频及三维软件等综合处理了图像、声音和图像动画等。如,在教师教授学生探戈两点转连接击剑步时,因为动作过快,此外,还需要舞伴间在高速旋转中默契配合,展现舞蹈特有的魅力。从舞蹈教学情况了解到,舞蹈教学有时是一位教师教学,或者是两位教师授课,也有可能不是长期的舞伴,配合起来显得不怎么默契。这时,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影像技术,能慢放舞蹈技术中的动作,将其他舞蹈高水平演员的技术动作转变成数字化影像技术后,通过电脑把其转变成线条图,解析每个动作,从而确定身体各部位动作的速度、力量和重心等一些关键因素,让学生清晰、精确地掌握了动作概念,为新技术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更新较快,较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里向老师学习,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课程学习与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显著提升了他们的主动性。如,一些学校拥有良好信息资源库,学生也具有类似LamS一样的信息平台,师生之间就可以进行网络互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等都可以事先在网络上制定好,然后,展现在网络平台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系统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把教师布置的内容放在自己的电子设备中,如,电子书、便携笔记本和和手机等、将资料有效收集起来,存储或重复播放,有助于复习课堂内容,强化了学习目的。

三、整合实践思考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非常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认识到科学教育方法和先进教育手段的运用③。在整合中,信息技术要适当运用。舞蹈教学体现了特殊的学科特点,舞蹈教育依然提倡学生通过刻苦的基本功训练达到较高的舞蹈水平和文化素养。此外,信息要适量运用。电脑可以储存众多的信息,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把和本节课相关的全部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多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五彩缤纷,让学生十分眩晕,分不出主次,也就无法检索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接受。整合实践还应注重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信息化的课堂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导和主体的统一。信息技术和舞蹈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有许多路要走。

四、结语

把信息技术更为合理的运用到舞蹈学科课程教学训练中,针对这个问题,舞蹈院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它营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舞蹈教学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发散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帮助,获取信息,实现资源的共享等,满足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要求,不再受限于教学区域,也不用再担心地域、师资、教室等因素的影响。总之,艺术和教育依托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艺术教学中,把动态美与静态美创设成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注释:

①周徐.谈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整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01):18-20.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9

一、信息化与英语课堂教学。

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

课堂教学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文本、声音、影像的呈现都离不开计算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也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多媒体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取代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2)课堂的整体性:计算机要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而不是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只有把计算机技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价值。

(3)借助计算机建构课堂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够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对知识的建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变换速度快,能够最大限度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主要载体。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我们需要创设情境来引导学习者体验并习得语言。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才容易感悟语言的真实含义,产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冲动,也就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4.利用网络资源-----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

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ofContemporaryamericaneng?lish,简称CoCa)是目前最大的免费英语语料库,内容包括口语、小说、流行杂志、报纸和学术性文体。具有库容大、语料丰富、检索方便灵活等特点。适合在词汇教学中应用。

二、资源整合与英语课堂教学。

1.网络资源与平面媒体整合为动态教材。

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和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但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样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需要为学生呈现更鲜活丰富的素材。

2.欣赏经典作品-----阅读英语简易读物。

英语经典作品是英语学习很好的泛读材料,广泛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人文素养,丰富词汇量,了解西方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增进融合、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减少各种形式的排斥,理解其他个体与其他国家,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一项。

三、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与资源整合,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把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无疑提出了更高要求。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活动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是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所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灵动和方法的掌握。

4.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体验,然后获得知识。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thatstudentsdo,notsomethingthatisdonetothem).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促进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创设情境

教学资源的整合篇10

与丰富的课外实践相结合

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笔者多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民间文化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的城郊结合部,这里有一大部分居民是原厦门的“老村民”。让学生到每一个村走访老人或被称为村里“先生”的人,紧密结合当地文化背景,征集当地民间故事、谚语及民歌。搜集到后,鼓励学生去搜集民谣背后的传说故事。通过此项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了厦门地方文化熏陶,同时将其整理成篇成册,形成独特的校本文化。

名人文化厦门曾涌现出了许多名人。让学生以爱国者、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医学家成长故事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当地名人的成才经历,撰写他们的事迹,介绍他们的突出业绩,为他们出传记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做了一次熏陶。

古迹文化厦门文物古迹有三多:一是古建筑(指祠堂、庙宇、民居)多;二是名人墓葬多;三是涉台文物古迹多。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参观展览,让学生了解到厦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并引导学生就此撰写报道文化古迹的消息、通讯等系列报道,根据搜集的资料、传说采编成生动的民间故事集。

美食文化厦门的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发展至今已有200余种,其中尤以咸食的烧肉粽、土笋冻、沙茶面、花生汤、炸枣等长盛不衰。引领学生品尝、学做、了解制作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素材。

旅游文化厦门是旅游城市,可在带领学生深入景区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景点的原有冠名加以审视,讨论并提出修订意见;对未冠名的景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命名;对一些景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为这些景点写解说词。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知识,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遣词炼句能力。此外,还可结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开展“我爱厦门,我爱家乡”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与教材内容相衔接

开发和利用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作素材,另一方面应切实与教材内容相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

一是挖掘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在教材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及时应用,最终也得不到内化,为此,笔者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拓宽延伸到厦门乡土文化资源中来。如学习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让学生搜集中秋节博饼、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了解厦门的歌仔戏、高甲戏的特点,模仿上一两句唱词;学过《赵州桥》后,可以让学生参观厦门大桥、海沧大桥、杏林大桥等,并搜集相关资料模仿写作等。

二是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适时渗透厦门乡土文化资源。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能力训练,也是学生情感素养形成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听说读写训练变为有本之木、有源活水,在每次开展训练前,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思路拓展到丰富的地方乡土文化中,使每一次训练都有地方文化资源作素材和背景。如开展演讲比赛时,渗透了仙岳山的雄壮、白鹭洲的灵秀;开展读书会,渗透了陈慧瑛的《一花一世界》、李志明的《乡间小路》;搞课本剧表演,添加了几声歌仔戏、高甲戏腔等。这些都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心灵的陶冶、感情的升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步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能自主参加突出学生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开发得当,对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都有重要意义。而厦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可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做到乡土文化的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同步。

其一,成立“鹭鸶”文学社,出版具有浓厚地方气息的校刊《鹭鸶展翅》。以班级为单位的成立“鹭鸶”“笔会”,在学校层面成立“鹭鸶”文学社。文学社成立后,制定了社团活动章程,组织采访活动,并把采访当地文化名人等活动资源作为重要组稿来源,使刊物本身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的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