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十篇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十篇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2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1

1.“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主要是对财务危机进行研究。该方法按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将企业财务危机划分为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危机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四个阶段,对应四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四阶段症状”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发现财务危机的症状,判断财务风险所处的阶段,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摆脱财务困境。这种分析法将财务危机分为四个阶段,有利于对症下药,就像给病人看病、开药一样,病情轻,下药轻一些,病情重,下药就要重一些。可见,运用定性财务风险分析时,分析人员的经验与采用的具体方法对分析结论有较大的影响(周首华,2000)。

2.财务风险结构性质识别矩阵。根据某项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及其给企业经营造成影响的严重性,可以确定出该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可以表示为低、中等、显著、高四个等级(周爱丽,2004)。相应的,可以把企业每一种财务风险的结构性质用风险估计矩阵表示。

3.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又称为特尔斐法(Delp,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达尔基(n.Dalkey)和赫尔默于1964年正式提出的。这种方法是采用系统的程序,草拟调查提纲,提供背景材料,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预测结果。财务风险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专家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辨明企业是否存在引起财务风险发生的因素,发现财务风险的征兆,以此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财务风险定性分析中,一般采用标准调查法,即通过专家对导致某个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同时对所有企业都有意义、普遍适用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

二、定量分析方法

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而且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主要经历了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Logistic预警模型、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混合模式及其比较和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等几个阶段。 

1.单变量预警模型。单变量(Univariate)分析通常指用单一的财务比率值或者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所做的单变量破产预测模型,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结果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而且在经营失败之前3年这些比率就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是,这类早期研究仅仅是属于描述性分析范畴(程涛,。Beaver(1966)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对公司破产前l一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和净利润/总资产两个比率。在国内,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使用1995—1997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元线性判别分析,研究发现,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四项财务指标的预测能力较强。

单变量模型分析较为简单,但不能综合说明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在运用过程中容易受主观选择因素影响,出现对于同一公司想选择不同的预测指标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况,因此,运用单变量模型,指标选择决定此方法运用的成败。

2.多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又称模型,即运用多种财务比率指标加权汇总而构造多元线性函数公式来预测财务危机。该模型最早是由开始研究的,他从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活动性五个方面选用了22个变量作为预测备选变量,通过对1946-1965年间33家破产制造企业和33家非破产配对企业的研究分析,根据误判率最小的原则,最终确定营运资产/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总负债账面价值和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但由于模型的变量并未包含风险概念,也没有考虑企业规模效果,故超过两年以上对于企业危机的预测力大幅下降。altman,Haldemanandnarayanan(1977)等便加以修正,加入了公司规模与盈余稳定性两个变量,建立Zeta模型。经过实证研究,预测前几年的能力大大提高。

altman模型提出之后,很多专家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结合本国企业实际建立了本地股市适用的多元判别模型,如日本开发银行的破产预测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等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选用1977-1990年的62家公司,即31家破产公司和相对应的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及相近净销售额的31家非破产公司,构建了一个财务预警新模型一F模型,并以会计资料库中1990年以来4160家公司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了验证,其F模型的准确率高达近70<%,弥补了Z模型的不足。

3.Logistic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考虑了多项指标衡量公司经营的绩效,在分析预测上也有显著的效果,但其自变量通常难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故后续学者便建立了一些新模型,如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等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对象进行风险定位与决策。

美国学者ohlson(1980)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他选取了1970—1976年间制造业105家财务危机公司与205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经营绩效及流动性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者的预测能力。继ohlson之后,Gentry,、CaseyandBartczak、Zavgren也米用类似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的学者包括姜秀华、孙铮等。他们以2000年11月20日为基准点,选取了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被实施St的42家上市公司,同时从两市所有非St公司中随机选出42家配对公司。在13个原始财务比率的基础上,筛选出毛利率、其他应收款与总资产的比率、短期借款与总资产的比率及股权集中系数四个指标建立Lo-判别模型。该模型在财务危机发生前1年对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回判准确率分别为88.1%c和80.95%c;线性函数却具有其本身不能克服的两个问题:固定影响假设和完全线性补偿假设。正由于这两个缺陷使得模型的分类和预测能力有限。基于此,齐治平等(2002)建立了含有二次项和交叉项的Logistic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们进行财务危机、信用风险预测分析。

这种模型克服了单变量和多变量预警模型中自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和两组间协方差相等的假设的局限性,使财务预警得到了重大改进。但Logistic模型用于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缺点是计算程序较为复杂,使用该模型前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数据做大量转换工作。

4.非统计模式预警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国外在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统计方法模型,建立了一些非统计方法模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模型的运用。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套人工智慧系统,以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模式,利用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使本身能够透过经验的积累达到学习的效果。tam和Kiang(1992)应用这种方法对得克萨斯银行的财务危机案例进行预测;ahman、mar-co和Varetto(1994)也用这种方法对意大利的企业进行了财务危机的分析预测。由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纠错能力,这些研究与以往的线形分析模型相比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关于神经网络模型应用的研究,杨保安等(2001)将Bp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运用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中有关财务信息预警信号中,构建了非线性财务预警模式。喻胜华等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了识别。该研究表明,网络特征识别的准确率为80%,该网络对财务健康公司的判断的准确率为100%c。杨淑娥(2005)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以120家上市公司作为建模样本,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主营业务鲜明程度、公司增长能力6个方面,选取了15个备选财务指标,通过剔除未通过t显著性检验的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资本保值增值率5个指标,将保留下来的10个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原始变量,并使用同期60家公司作为检验样本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对同一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预测精度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5.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以财务指标来建构预警模型,往往容易因财务报表资料不真实,而使财务发生危机的公司在预警模型上无法完全事前预警,因此,考虑非财务指标的加入,希望能够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与时效性。在非财务指标变量使用上,大致可分为公司治理因素(如交叉持股、股权结构、董事会组织、管理变量等),以及会计师信息等。Gilson(1989)认为高层管理者如Ceo总经理或总裁等离职也可以作为财务危机的指标,他以1979年至1984年共381家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为样本,发现52%公司的有高级管理人员异动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Shumway(2001)以会计变量和市场变量两类变量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会计和市场两类变量可以提高破产公司预测的准确性。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叶银华等(1997)指出关联方股权交易是一种权益问题,并由此推论,关联方股权交易比率愈高,利益输送愈严重,隐含伤害公司生存的可能性愈高。其2002年的研究又指出,公司治理不佳的企业,控制股东会出现持续伤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亦即挪用资金及非常规关联方交易,将减少增强公司竞争力的投资,而危及公司生产力及获利能力,若控制股东没有考虑上述现象,则其所决定伤害公司价值的金额过大时,会增加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三、小结

与单变量定量分析法依赖个别变量进行判断相比,定性分析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加全面,进行判断的基础更加扎实。此外,相对于一些定量财务风险分析法用财务风险变量与标准值相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分析主要依赖人的经验判断来作出预测,而人的判断可以将企业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因素考虑进去,特别是将个别企业面临的一些特殊因素考虑进去,这是定量分析难以达到的。但是,定量财务风险识别方法是根据数据进行决策,避免了定性分析中依靠人的经验进行判断使得判断结果的主观性较强的缺陷。同时,由于定量分析是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因此,只需要收集被决策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然后与标准值相比较,就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判断。显然,这种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成本低。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企业纷纷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突然倒下,除体制、机制和经营原因的影响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无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负债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1],故加强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预测研究对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针对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的专门研究很少见及,故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课题。

一、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从事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此后Smith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进行了类似研究。但单变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且单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为克服单变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2]。类似的研究还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别分析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预测变量的分布性质施加了一些统计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无法估计企业破产的概率,研究者设计了线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将Lpm运用于银行业的财务危机预测,Laitinen(1993)也做过类似研究。

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统计假设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银行破产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ohlson(1980)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随着现金流量表用于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愈加受到重视,各国学者开始讨论现金流量指标是否能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nosworthyetal.(1980)认为“现金流/总债务”是一个显著的单变量判别指标。Caseyetal.(1984)却认为单独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效果不佳。

Laneetal.(1986)运用生存分析对银行破产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ChenandLee(1993)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在财务领域中已被证实具有缺陷,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Backetal.(1994)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显的预测效果。altman(1995)研究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基于mm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美国KmV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期望违约率模型。Charitou和trigeorgis(2000)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构建了财务困境判别模型。

此外,Frydman(1985)运用决策树等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递归分割算法、近邻法、分类树方法、专家系统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也被应用于该方面的研究。一些综合分析法如历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也被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

周首华等(1996)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准确率达70%。

陈静(1999)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

陈晓、陈治鸿(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试验1260种变量组合,发现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对企业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吴世农、卢贤义(2001)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张爱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杨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判别分类,证明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友棠(2004)摒弃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出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的全新的财务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

吴应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标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及逻辑回归拟合模型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预警研究之中。[5]

张玲等(2004)做了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主张将经济附加值指标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和行业业绩分析。

郭斌等(2006)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国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有关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下:

1.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对象,目前多集中于整体财务风险,然而诸如举巨人集团等企业导致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负债。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多只是含义、成因和控制的探讨,目前还没看及有关针对企业负债筹资风险进行成因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系统的研究。

2.我国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远晚于西方国家,这使得我国在目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都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财务风险预测理论和方法为主。研究内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建立的研究;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3.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指标的选择、筛选、修正等方面争议较大,同时财务风险预测的指标也不仅限于财务指标,一些非财务指标也被尝试使用;针对统计方法必须前提假设而现实条件又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一些针对性地放宽前提假设条件的方法被引入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方法也被尝试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三、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负债筹资风险含义的界定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含义的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应首先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展财务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含义,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可预测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预测和控制。

2.关于负债筹资风险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无法将破产与否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公司是否被St作为其陷入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是St的规定实质上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有被St的公司依然有可能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决策者对企业财务风险关注内容的不同,选择财务风险显化的标志性事件,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3.关于样本数据来源分布

财务风险预测实证研究所用数据分为样本组和控制组,常采用配对抽样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包含相等的研究个体,国内尚未有对配对和非配对抽样作比较研究,而这是否会影响到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行业大多选择全行业或者随机行业,也有一些研究选择了单一行业或某几个被认为数据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行业。全行业数据和单一行业数据是否会影响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国内也鲜有被广泛认可的相关研究。

4.关于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方法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进行风险预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很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定量分析预测负债筹资风险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亚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

[2]altmanedward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JournalofFinance,1968,Sep

[3]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15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3

内容摘要: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更为准确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财务危机的含义,财务危机预警所警示的风险种类,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财务危机预警的应用,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预警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企业的财务表现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企业风险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财务危机预警也称为财务困境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目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立各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针对财务危机预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

关于财务危机含义的理解

企业财务危机(financialdistress)又称企业财务困境,虽然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问题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对财务危机的含义还存在不同的认识。

国外学者通常从偿债能力的角度定义和研究财务危机。学者们对财务危机定义的共同特点是企业难以履行其偿债义务,一些学者将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不能履行现时的偿债义务(Bjuggrenpo,1995)。altman(2000)认为,有许多在经济上接近于破产的财务危机定义,包括非司法强制的需要企业的债权人或其他外部力量接管企业或同意危机企业重组的极端流动性问题和债券违约等。国外学者通常以偿债能力出现问题的破产企业作为研究财务危机预警的样本企业。

我国也有学者从偿债能力的角度界定财务危机,谷祺和刘淑莲(1999)将企业财务危机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吕长江等(2004)认为,财务危机不同于财务破产,他们提出的财务危机定义为: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即流动比率小于1,同时要求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在1-3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不能逆转。更多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将被特别处理(St,specialtreatment)的上市公司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样本企业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通常是连续两年亏损或巨额亏损的获利能力出现较大问题的企业。

笔者认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既面临危险同时也存在着化解危险的机会。而破产是企业的一种消亡方式,企业已经不存在化解危险的机会。财务危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化解危机或企业破产两种情况。破产不应属于财务危机,而是财务危机导致的一种结果。企业的偿债能力或获利能力两者之一出现问题都可能会最终导致企业的消亡。笔者认为财务危机的含义应该是:从企业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到破产(不包括破产)之间的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可见,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是处于财务危机状态中的一类企业。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风险种类

杨淑娥和徐伟刚(2003)、张友棠(2004)及周春生和赵端端(2006)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向德伟(2002)认为,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预警。这是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类风险具有不同的理解造成说法上的不一致。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企业未使用负债时经营的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是企业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如外部环境的变化,产品成本的提高,或者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是企业所固有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承受这种风险。

我国财务学界对财务风险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普遍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把财务风险也叫做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负债筹资而引起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企业筹资决策引起的。如果企业不借债,完全通过权益方式筹资,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只有经营风险(荆新、王化成、刘俊彦,2006)。这种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界定的财务风险被我国很多学者称为狭义的财务风险(下文中不特别指明的财务风险指的是狭义的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广义的财务风险可以看作狭义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之和。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财务风险的界定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风险的定义比较合适,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方面:长期亏损(企业的经营风险大),是经营方面出现问题,它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另外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狭义的财务风险大),它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有许多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差,但是由于资金安排不合理引起资金链断裂,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最终导致企业消亡。这好比一个生命有机体各个器官都是健康的,但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是很令人遗憾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是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大小的财务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企业的负债少,则企业的财务风险小,由于偿债困难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小,但同时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获利的能力也相对差。由于企业并不是负债越少越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度负债,所以反映企业狭义财务风险大小的指标如流动比率并不是越大越好,资产负债率也不是越小越好。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通常比较合适的数值是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而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指标如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周转能力和获取现金的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如销售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则越大越好,表示企业的获利能力强,运行效率高。可见,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适合分别研究。

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警示的是哪种风险,笔者认为,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最终都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财务数据反映出来。因此,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企业全部风险中那些能够在企业的财务表现中得到反映的风险进行预警,这些风险既包括财务风险也包括经营风险。

关于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使用效果

1968年altman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五个财务比率进行加权求和得出判断企业财务危机程度的总分数Z值,称为Z分数模型(ZScoremodel)。由于Z分数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没有考虑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周首华等人1996年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含有现金流量的财务指标,利用国外企业的财务资料建立了F分数模式(FailureScoremodel)。这是我国学者研究出的第一个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此后许多学者以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eVa(economicvalueadded)、自由现金流(freecashflow)等财务指标和审计意见、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等非财务目标引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建立了大量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虽然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很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而且Z分数模型研究的样本是美国的破产企业,我国学者研究的样本是我国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两者所选择的企业样本的财务状况恶化程度及财务上存在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但我国学者在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时认同度较高被广泛应用的还是altman教授的Z分数模型,如周春生和赵端端及向德伟运用Z分数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进行实证研究(周春生、赵端端,2006;向得伟,2002)。这是值得学术界认真思考的。

多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使用方便,把企业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结果并与危机预警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即可。它的不足是,模型是根据所选取的各预警指标值乘以各自的权重加和得出一个财务危机预警临界值,从而判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某方面的财务比率不佳但其他的财务比率很好,通过加权求和就很可能掩盖企业某方面的隐患,得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结论。另外,这些模型都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的,具有一定的误判率。

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的实际应用

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财务危机预警应用的意图不同。其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企业外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进行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其掌握的企业内部信息相对较少,获得的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也相对较差。股东和债权人等企业外部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对被投资企业的情况及其所在的行业多加了解,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判断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掌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已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目标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大略的估算和排序。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计算的是企业的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表现,对于股权投资者而言,并不是风险越低的企业越值得投资。

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是为了将风险遏制在萌芽中,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权威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辅助财务预警工作。但不会只根据财务预警模型来进行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工作。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应根据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全面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现金流量及eVa等方面的指标。对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时监控,指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发生异常变动就立即查找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风险征兆进行警示。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国家的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的经验、人品和大股东的背景和品格等都会对企业的风险产生影响。有些风险是企业的潜在威胁,还没有反映到财务上,如丰田公司的产品质量缺陷早就存在,但当时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是反映不出来的。可见财务危机预警只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期生存就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结论及建议

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界定财务危机的含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对能够在财务上反映出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警,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危机预警实践中应该根据本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今后应多从企业内部应用的角度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财务危机预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现代企业应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Bjuggrenpo.atransactioncostperspectiveonfinancialdistressandcapitalstructure.internationalReviewofLawandeconomics,1995,15(4)

2.altmanei.predictingfinancialdistressofcompanies:RevisitingtheZ-scoreandZetamodels,2000nYUworkingpaper

3.谷祺,刘淑莲.财务危机企业投资行为分析与对策[J].会计研究,1999(10)

4.吕长江,徐丽莉,周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财务破产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5.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

6.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8.向得伟.运用“Z计分法”评价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2(11)

9.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周守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J].会计研究,1996(8)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4

一、国外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①单变量判别模型。Fitzpatrick是最早探索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学者之一。他以19家公司为样本,他建立一个单变量判别模型来探索财务风险预警问题,通过对破产和经营正常企业财务比率的对比分析,得出产权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对财务风险具有较高的预警精度。芝加哥大学教授Beaver开发了一个基于Fitzpatrick的单变量预警模型,以1954-1966年158家破产企业与正常企业的财务关系为研究对象,得出净利润/总资产指标和净现金流量/总负债指标在财务风险预测方面更为准确。②多变量判别模型。altman是将多变量判别模型应用于财务风险预警领域研究的首位开拓者。他提出的Z-Score模型是国外影响最大的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从1946年至1965年期间66家有问题和经营中的公司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它从22个提供最佳预警的备选财务比率的范围内选择了5个,并建立了一个五变量判别模型来计算Z值,并根据Z值的大小确定公司破产或失败的概率。结果表明,Z评分模型的预测精度远高于单变量模型,但Z评分模型仅适用于短期预测,长期预警精度较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altman等分别选择了53家和58家破产公司以及58家正常公司,并在五个变量Z-score5中添加了两个财务指标,因为非上市公司无法估计股票的市场价格状况。建立一个七变量Zeta模型。p’wu建立了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在传统财务风险与收益管理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的必要性,并构建了多元线性预警模型多样性验证了线性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目前已有较好的验证性预警模型。③逻辑回归模型。由于单元和多元判别预警模型都无法准确测算企业财务风险的概率,多元逻辑回归模型逐渐成为1970年代时期研究者探究预警财务风险的最普遍模型。martin是将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到财务风险预警的首位开拓者。研究结果发现,在样本正态,变量独立且非等均值的状态下,多元判定模型仅仅是Logistic回归模型的特殊情况。Ciarlone等将现有的预警模型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结合,构建了实证有效且规则简单的逻辑风险预警模型。matthieu等创新性地将二元离散方法融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并基于32家处于财务危机中的公司的财务数据,他们建立并划分了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经过检验对企业的潜在危机有较高预测精度。④神经网络模型。Clarencetam通过Coats等的研究基础上。对94家破产企业和188家正常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对财务风险预警具有较高的精度。George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医药企业现金流预警模型,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同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模型精度与公司距离St时间的长短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国外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成果比较成熟,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财务风险预警成为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国内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

综述国内大部分的财务预警研究都是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建立模型的,我国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开始于1990年代,风险预警进行了单个变量变为多个变量到复杂模型多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研究者对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1.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刘恩禄等较早且全面地对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财务风险通常是指在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由于被内外部环境影响和各种事前难以控制和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以间接和无形方式的作用和改变,实际收益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与预计的预期收益产生一定的偏差给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张影认为餐饮业主要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包括筹资、投资、营运三个维度,并从餐饮企业自身及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分析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2.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①单变量判别模型。吴世农等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文章,对公司破产分析的有关预警指标并首次介绍了单变量判别模型。陈静对同行业及规模的St和非St共54家公司的财务信息构建单变量模型,结果显示,资产负债率、营运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这四个指标对企业的财务失败的预测具有敏感性,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判别正确率最高。②多变量判别模型。袁康来等人利用Z模型对农业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验证了Z模型具有良好的预警效果。李元峰等在杨成岩等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优化通过调整了临界值和增加了3个新变量优化Z模型,大大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周守华等通过增加一个能够预测公司破产的财务指标——现金流量指数,建立了F评分模型。在实施该模型的实证实践中,选择了4160家公司,准确率高达70%。结果表明,F-Score模型是一种更为准确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张玲选择120家共涉及14个行业的公司,利用多元判别函数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为St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提供依据。③逻辑回归模型。陈晓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St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指数和资产收益率是反映St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效果最好的财务指标。将因子分析在处理指标方面的优势与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的优势相结合,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王华丽等在奥特曼Z评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奥特曼的Z评分模型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2015年黄杨选取St公司12家和正常经营的12家作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预警精度。李常山将2016年23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与2016年30家非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在对财务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后,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上市公司可以有效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④神经网络预警模型。李芳等建立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每股净资产、净现金流量三个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财务危机判断和预测能力。通过专家调查,李晓青等获得了15家样本企业的物流外包风险评价指标。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适合物流行业公司的模型预警财务风险。结果表明,该模型对物流企业具有较高的预警精度。邢瑞雪等以78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模型,并与传统财务风险预警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更高的预警精度。孙新贤等从2004年至2016年的四大航空公司中选择了49家,其中38家是培训样本,11家是测试样本。他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预警财务风险的各个指标降维优化,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模型比较

单变量决策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选择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该模型的应用首先需要选择两组样本,一组是预测样本,另一组是检验样本,来建立和检验模型。其次,根据一定的财务比率对预测样本进行分类,寻找一个阈值来判断两组样本,使误差最小。再其次,用阈值测试试样。单变量决策模型的优点是易于管理,过程简单易行;缺点是无法监测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因此,结果往往既不那么确定,也不那么客观,无法准确预测公司的风险。多元判别模型与一维决策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选择了更多的变量和角度来预测企业的风险。该模型的关键是选择多维度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有利于宏观风险控制的指标。与单变量判别模型相比,多变量判别模型可以从多个维度更详细、更客观地监测和分析企业财务状况,提高预警精度。然而,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仍有局限性。一方面,多变量判别预警模型要求变量满足正态分布假设,另一方面,它们没有充分考虑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从而缩小了模型的使用范围。多元逻辑回归中对于自变量分布的假设没有要求,克服了线性模型必须满足统计假设的缺陷,因此Logistic回归方法可以规避了判别分析中难以达到的前提假设,它极大地改善财务风险的预测并解决了判别分析中的多种弊病,包括比率指标是正态分布的假设以及样本企业具有相同的协方差方差矩阵的假设。因此,1980年代之后多元Logistic回归代替了判别分析预警模型,占领了财务风险研究范畴核心地位。逻辑回归模型的局限性在于由于大部分计算结果都是近似的,因此计算并不准确,与实际结果间有较大差距。

四、研究结论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5

[关键词]社会经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提升,相应的我国企业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趋势就是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发展和培育。随着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而金融危机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对企业影响力方面都让生产经营者无法预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普遍存在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措施不完善,在对之前市场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下,对缺失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或许能够应对,但是在全球经济发展都存在危机的前提下,无论何种生产经营及投资策略都对我国企业来说都会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渐恢复的发展趋势下,不断优化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已经非常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以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中心,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向便是优化企业资金结构、盘活企业资金存量、将企业资金成本更为合理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展开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合理地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研究现状

国外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早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RejieGeorge和RezaulKabir(2008)主要对企业公司内部业绩和利润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分析表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公司内部生产经营业绩较差的主要因素是集团公司内部利润分配问题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最终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将会引起资源转变,这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对于该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同归对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再进行利润分配。RobertScapens(2009)研究认为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治理来说相互依赖,不能进行分割。公司主要治理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意义突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控来说作用不小。国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赵波(2012)指出,当下企业必须实行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制订发展战略方案,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不断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体认识,并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来降低企业经营经济损失。于新花(2013)通过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越来越激烈,风险管理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当下我国企业集团对财务风险管理上仍然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风险管理也出现了多方向发展趋势。

3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欠缺

我国企业虽然构建出了一套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但是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具体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资本结构以及所应实现的发展战略都缺乏认识。无法对自身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症下药的制定相应财务风险管理方式,是目前我国企业所欠缺的,也是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2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将不同部门,不同科室财务风险防范规章制度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但对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不利,也同时对企业业务发展来说有直接阻碍作用,甚至严重造成恶性发展循环。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能力及素质仍需不断完善,在实质上无法有效掌握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及经营管理战略中财务风险的把控,无法对风险管理分析方和预警机制来实施有效利用,从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

3.3财务决策机制虚化

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决策主要有经验和主观决策两种,这种决策由于不进行周密的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分析,往往发展决策失误,而进行盲目投资,盲目多元化发展,而出现决策行动盲目过快,这与我国房地产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有关,而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无论企业如何规定但实质上都实行的多元化的单线报批模式,也就是经过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办事人员模式,这种模式最为突出优势是制定相关责任决策较为简单,但是从风险规避角度分析较为简单粗狂,虽然项目投资需要多级别共同研究,最后由企业最高层进行集中商量决定,但是实际过程中项目论证不足,在具体决策中个人占据部分较大,原有逐级把关效果不大,或大部分决策权集中掌握在企业最高管理人才中,事实表明,决策失败都是企业简单发展模式的产物,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机制过于虚化对财务决策科学性制定来说严重不足。

3.4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较差

由于受到企业生产资源及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控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所需要的管理资源相对不足,实际管理机制过于粗狂,专业能力差,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尚需完善。不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都是忙于自身业务,对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没有专人进行专业化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仅仅是季度综合报表来体现,对于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严重不足,财务决策规范程度不够,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同时,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态仍处于微存利润阶段,这很难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全面分析,作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更无从说起。

4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4.1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将日常风险管理手段和意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和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来,通过不断学习、培训及讨论过程,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得到全体员工的普遍支持,通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案例体现,提升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同性。其次,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构建整体过程中来,不断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为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所有员工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将具体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员工自主工作氛围相结合,使其形成在日常工作流程中都时刻体现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构建高效、规范化、系统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在公司内部不同员工都能够体现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基层管理者应该将风险管理文化纳入员工日常工作流程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重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并起到领头作用。在企业财务风险文化培育过程中企业重要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流程中要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使企业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4.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在公司内部应该构建股东大会制度,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高级经理层及不同职能部门经理共同管理的权利制衡系统。其次,不断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及高级经理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实施企业法人核心治理结果中董事会是最为核心的管理阶段,也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最为关键的领导阶层。最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成员提供全面风险评估报告,为了不断优化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企业重大决策性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害,本文建议企业高层领导者应该至少1年内向董事会成员提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报告。

4.3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中,作为基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身份都是人的因素出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只能依靠以人为本,不断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风险防范最终发展目标,为了有效确保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目标实现,确保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运行,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风险防控体系。其次,建立独立内审机构,加强风险导向的监控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防线就是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理合适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不同业务部门财务的综合管控能力,有利于企业快速实现预期发展战略目标,反之,则会直接造成公司财务资源无限浪费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失控,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内部设计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4.4依托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公司实际生产运营情况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发展弊端及时发展有效手段就是利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来完成,从而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政策及发展方针,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控制和防范,对促进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来说作用突出,我国企业要不断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来确保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

5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方面都较为突出,随着企业资金链和现金流逐渐延展和拓展,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影响也日趋突出,为了有效避免和规避公司存在的这些财务风险,对其产生因素和防控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非常必要,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都有财务风险存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对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损失的可能性。同时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遵循风险和报酬同等原则下,使得公司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需求资本增值,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对于优化我国企业经营活动规范性及科学性来说具有突出意义,对于资金流转速度来说大大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波.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2(17):43-44.

[2]宋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和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2011(22):1-4.

[3]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4]龙振江.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管理探究[J].中国市场,2011(52):43-45.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6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统商务是一种现货交易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交易与支付方式进行。在传统商务模式下,交易双方从洽谈、签约到付款这一系列的交易过程都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也是其与电子商务最大的不同。在电子商务时代,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都是通过网络和相应的平台进行的,直到交易行为完成,双方都不需要见面。尽管电子商务为企业的交易提供了更为快捷和方便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其带来的财务风险也不容小觑。因为电子商务下的交易活动,大多是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整个交易过程更多的被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了,在减少了交易环节的同时,交易过程的可控性也减弱了,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论述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希望能为电子商务时代下人们的商务活动提供更为可靠和安全的支撑。

2.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国内外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新的角度进行阐述和理解;第二,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当前企业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财务管理状况;第三,从以上了解到的资料和实际入手,深入探析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企业的存筹资用资信用风险和产品定位、营销风险两点出发,并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资料分析法,在财务管理理念和形式的创新这一部分还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比于我国,西方国家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财产风险控制体系。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并且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平台的出现也预示着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逐渐走向信息化和系统化,例如,oracle开发的toarele财务管理应用软件,一面世就得到广泛应用,该软件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整合能力,能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取出关键数据,进而对企业的降低财务风险提出建议,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多集中于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上。相对,对电子商务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比较少,更没有对财务风险理论应用的系统进行研究。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是基于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或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

二、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顾名思义是一种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是以商品交换为核心内容,以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相比,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以商品交换为核心内容,不同的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段和途径,电子商务活动的整个交易过程都要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的平台来进行,各个环节都更加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交易双方不需谋面即可完成货物选择、传递、货款支付等过程,更加方便、快捷。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财务管理就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项工作是在遵循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对投资、融资及经营中现金流量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财务管理理念和形式的创新

近年来,企业流程再造理论逐渐应用于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措施中,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致力于通过改变企业运作流程,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新发展,避免财务风险。改变企业的运作流程首先要从货物的流通开始,在电子商务时代,物资的流通更加便捷,此时企业的整个供应和销售链的信息需要实现全面共享,进而使整个交易环节中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甚至于售后都能有一个非常及时的反馈。电子商务时代的货物交易,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和货物储备要求,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库存压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宽松的条件。简单来说,电子商务企业的生产原材料、产品和成品的库存量随时都可以趋近为零,而这是传统商务交易中绝对不能出现的情况。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真正依据客户的需求来调整生产计划,实现按需生产,有效防止货物的积压和过时等问题。然后是在企业资本流动方面,与传统商务不同的是,电子商务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此时企业可以尽量将自身的流动性比率控制在1左右,也就是尽量缩小企业资本额与短期债务额之间的差距,甚至于将这种差距缩小为零。

2.企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

我国的财务风险理论是直到21世纪才开始被提出的,目前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方面。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模拟性而产生的,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繁荣是必然的,但新事物出现也必定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电子商务交易中可能出现个人信息被盗、信用卡被伪造或者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拟的平台来对消费者进行欺骗式的交易等,这些都会给企业的信用带来很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资金风险主要也是通过以上提到的一些途径而产生的。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投资不再局限于实物资产,反而更集中于对无形资产的投资。为了使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解决资金困难,企业往往会通过贷款、发行股票的手段来进行融资,并将这些资金都投入到无形资产中,但因为网络平台的不稳定性和虚拟交易的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的资金存在较大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电子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被栏截、窃听等情况,也可能因网络口令的失窃导致身份信息被破解或者黑客入侵等问题,进而造成企业商业机密泄露,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1.围绕电子商务建立用资管理系统

电子商务企业的用资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承担企业的资金管理、融资、支付以及担保等工作,基于互联网时代建立起来的电子商务企业,需要将这一系列的工作建立成一个系统,从而使企业的资金流通更加有保障。企业可以通过用资管理系统来对资金进行长期有条理的规划,并且更好地进行企业的投资和融资等活动。同时,该系统还能实时监控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总体状况,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风险。只有在统一的用资管理系统中,才能使企业内部资金信息及时共享,并且及时发现企业资金存在的问题,及时预测企业资金的变化,为投资融资等行为提供依据,更加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监控和应急方案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将长时期处于高投入、低回报的经营状态中,甚至于整个企业都处于利润负增长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建立一整套财务风险监控和应急方案,以应对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类财务问题。财务风险监控和应急方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建立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包括经营业绩、客户的好评率以及开户数等,还要考虑市场环境、发展趋势、品牌能力、营销能力和目标市场潜力等问题,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将使企业财务风险得到实时的监控和预警,准确反应出企业财务风险状况,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7

(新疆新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从会计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企业强大的内部控制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可以最大范围地对企业财务等相关风险进行预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进行减少,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http://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财务风险分析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向前发展,企业的发展模式日趋多元化、规模化以及网络化,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引致企业风险的各种因素也在不断地涌现,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及中心环节,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的基本保障;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国经济、政治以及财政、金融等的稳定程度。笔者抓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中的重要部分来总结和思考,从会计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与会计控制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在企业强大的内部控制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能够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财务风险的联动关系,通过实施强有力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企业管理层可以最大范围地对企业财务等相关风险进行预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进行减少,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从微观层面上对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

1.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内部会计控制概念最早出现于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创新,人们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国外学者R.H.蒙哥马利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指企业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保护资产。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完整性、有效性、正确性、管理和实物安全五个方面。2001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有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关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其中对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通过制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措施,来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能够积极贯彻有效执行,最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企业相关资产的安全、完整与规范。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内部控制也一直受到我国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实施又为内部控制研究引发了新的热潮。阎达五、杨有红(2001)提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与灵魂,其研究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得以保证,这两个方面是内部控制不断向前发展的主线与关键。许家林(2002)认为要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以及全体员工要积极树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意识,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相互理解与配合。其次,为了更加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要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朱红军、陈信元(2006)认为会计不但是一个具有反映职能和经济后果的信息系统,而且是一个具有控制作用的管理系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确保公司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内部会计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的风险。

2.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财务风险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内外部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导致企业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出现偏差,最终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举债而给企业的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广义的财务风险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的整体情况。

财务风险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西方企业所面临的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而我国对风险理论开始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层面上,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体系。目前,虽然受到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相对较为短暂,与其他学科相比还只是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刘思录、汤谷良(1989)在其研究中第一次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从财务风险的相关特征出发第一次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步骤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财务风险在我国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侯红兵(1995)认为要较好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与抵制,企业不仅要树立全面、先进的财务风险理念,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与预警系统来进行外部监督与约束。我国学者许玉红从完善公司架构的角度说明了要有效地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关键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组织体系,在组织体系方面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制度,最终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三、内部会计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会计基本要素视角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从会计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保障企业资金安全和降低财务风险。

从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上来说,企业资金运动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相关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六种基本会计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引起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的偏差,即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以及其风险大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以及形成企业负债的投资者的投入,这两个方面构成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资本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企业利润的形成不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良好的管理与产品等获取的相关收入与消耗的成本费用的差额,企业收入与费用的不定期变化也能给企业的利润带来改变。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传导关系。会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确定性以及基本内容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说即是可能导致企业预期目标与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发生背离。

1.资产与其结构。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导致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加强;企业资产结构主要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构成,两类资产在资产结构中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但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性质的不同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等原因,其合理比例的范围也会存在不同之处。合理的资产结构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锦上添花,相反不合理的资产结构则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造成负面的影响,更是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

2.负债与其结构。负债代表着企业偿债责任和债权人对资产的求索权,负债的增加必将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比例就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同样会增加企业的偿债风险。

3.权益与其结构。所有者权益是偿债的基础,其增减变动会对企业偿债能力造成影响。从权益结构来看,根据不同主体所持有不同股份的数量可以将其划分为国家股、集体股以及公众股等。合理的权益结构构成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管理效率等造成良好的影响,反之则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益造成不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随之增加。

4.收入与其结构。企业要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持续有效经营,其首要前提就是要获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增减变动将最直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造成影响。企业的收入结构能够较为灵敏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资本经营活动作出反应,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这两类经营活动所创造效益进行及时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预警功能,以便企业对财务风险作出控制与处理。

5.费用与其结构。费用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增加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收益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是由生产成本以及期间费用两者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由于在实际生产管理活动中两者的比例关系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这种变动的不确定性则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管理效率。

6.利润与其结构。利润主要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进行衡量,由于种种原因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直接表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其结构构成主要包括分配结构与形成结构。前者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利润的占有以及控制状况,后者则反映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利益的能力以及渠道。这两个方面不仅表明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约束力以及持续经营的动力与方法,同时从长远来看,两者的发展状况将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管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企业集团遭受了严重的冲击。根据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统计数据,近几年政策破产企业2.6万多家,法律破产3万多家;仅央企核销资产达上千亿元。大量企业集团受困暴露出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大量企业经营维艰甚至破产倒闭的同时,有的企业却能冲出困境赢得突破。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研究更为有效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综述研究

(一)风险研究目前,企业集团各类风险的研究众多。学者们从企业集团各类风险的现状、成因、预警、防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将各类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整合到一起的较少。(1)财务风险。贾素伟(2009)分析了我国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财务决策机制虚化等;剖析了产生上述状况的原因;最终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成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指出应从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控制等四个方面提升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水平。银莉(200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集团背景和集团内部资本配置对财务危机概率并未构成显著影响,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显著负相关;集团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对关联的成员企业存在明显的负面外部影响,说明大股东伸出援助之手对控制和化解集团内部财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孔玉生等(2010)利用风险传导模型分析了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产生的机理,总结了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产生的成因:信息不透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监控不力、财务杠杆效应等;提出应从完善企业集团治理机制、加强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利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防范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刘涛(2010)认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主要源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信息不对称与失真导致决策失误、内部人利益强化、财务杠杆负面效应引发财务风险等。企业集团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为分析掌握宏观经济环境及其变化、实施多元化战略选择、重视公司治理生态、完善集团治理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建立健全担保管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林琳(2011)从国资委视角出发,研究了全流通背景下国有企业集团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市值迅速膨胀增加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股权分置抑制上市公司各种风险充分暴露、股权激励计划可能诱发更多的内部交易行为等。此外,欧阳华(2006)、田妍(2007)、张继德(2008)、张俊缇(2011)都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做了相应的研究。(2)税务风险。李新成(2009)从税收立法层面、税收行政层面、客观经营环境层面、纳税人层面分析了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的形成机制。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税收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企业集团税收风险管理的辅助措施等方面提出构建企业集团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康龙(2010)认为随着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和流转税转型改革,企业的纳税风险越来越大,构建有效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集团应根据采购、销售、生产、投资融资等业务循环审视内部控制环节、识别风险控制点,然后优化内部控制流程、确定关键控制点,最后统一集团涉税政策、规范会计核算。(3)法律风险。王思鲁(2011)认为法律风险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企业预期与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机制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帮助企业安全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除了“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维护”之外还应包括全面管理与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参与原则、双合原则和动静结合的原则等。法律风险管理应包括法律风险的识别、评估、防控、维护和扩容。张炜(2011)以工银集团为例,认为工银集团应从加快推进法律事务集约化管理改革、加强集团法律风险管理,建立利益冲突防控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通过法人隔离与契约隔离两种方法建立集团法律风险隔离机制,培养与储备适应集团化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等五个方面建立集团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相互融合的趋势。金小英(2006)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相互融合的趋势,以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将不再区分。张士强(2007)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风险控制和管理。只要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并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对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我国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差强人意,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樊行健(2007)认为现实中的内部控制应用水平与风险管理存在差距。风险管理注重特定业务中风险与收益的比较;而内部控制主要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但是作者也认为随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他们之间必然会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天恒会计师事务于2007推出“3C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包括基本框架、实务标准和操作指南三个部分。该框架突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张军(2012)研究指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也是必然的。企业如果仅有内部控制这个机制,而无风险管理的意识,则内控管理就是空架子,缺乏灵魂。有了风险管理意识,而无内部控制框架,则风险管理就失去了科学的管理手段,也易形成风险管理目标的缺失。

(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研究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内部审计应是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应该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许晓庆《报业集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研究》从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入手,论述内部审计应该如何在报业集团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韩婧《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研究》(2010)认为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监督主体。二者的融合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客观需要和追求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王昕《经济衰退中的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2010)研究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内部审计能从更加客观、全面的角度参与风险管理,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同时内部审计可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排审计工作,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协调一致。此外,赵洁《浅析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2009)、叶伟祥《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关系探讨》(2010)也对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四)风险预警研究目前,风险预警的研究理论探讨的较多,实践应用的欠缺。赵旭(2010)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系统动力学方法、支持向量机(SVm)模型4个主要研究方法对风险预警模型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风险预警管理模型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李勇辉(2010)介绍了从危机管理到风险管理再到预警管理的演化过程,从风险预警的含义、风险预警管理的特征、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风险预警管理的概念框架。最后指出面对经济危机,风险预警管理发展方向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找到二者的衔接点。卢一萍(2011)通过实践,总结出操作性较强的风险预警体系。首先梳理业务流程,搭建风险预警体系框架;其次建立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的机制和及时对风险预警信号分析处理的机制;再次细化预警指标评价标准,对可量化分析的环节和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从而确定预警阀值,对无法量化的根据以往发现案例总结出风险指征并设定了两个级别;最后进行实践测试,出具风险预警报告。

(五)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经过多年研究,人们认为企业集团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金小英《企业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借鉴美国《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Rm),结合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对框架中的部分要素进行修正后,构建了我国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七维度体系:集团文化中渗入风险管理意识;搭建集团风险管理平台;风险偏好融入战略目标的制定;通过资金集中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各类控制活动贯穿风险反应;信息系统实施监控风险发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监控企业运营。姜虹针对非金融类企业,对集成风险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为支撑,提出集成风险管理可以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的、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天恒会计师事务于2008推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一书,以指导企业实践为根本落脚点,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全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倡企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吴有红(2010)研究得出:在网络化生态环境中,企业集团将面临新出现的相互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与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相比,集成风险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集团对上述两种风险进行管理;刚性与弹性两种机制的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集团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及其应用效果,从而成为有效实施集成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徐立波(2011)提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由风险战略、风险管理组织职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理财措施组成。企业集团要建立风险管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六)案例研究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通常以某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不多,研究成果的广泛适应性不强。雷茂冲(2008)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框架。结合恒大地产集团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探讨了恒大地产集团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的控制系统,对恒大地产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提出了评价及建议。王永干(2010)以云药集团为例,对企业集团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提出该公司目前所处的风险状况和风险水平。同时为了使风险评估体系更具应用性,按照行业经验对定性分析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在不同企业间运用时具有可比性。黄玉梅(2010)从地产、主题公园、酒店、其他产业等业务板块分析了华侨城集团的风险管理现状。从公司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活动体系以及重点控制活动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华侨城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后从华侨城集团的风险管理保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融资渠道、组织结构、协调管理和战略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2010)在对金融集团风险类别与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风险反应体系、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等维度对金融集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框架的构建进行了深入阐述。刘从从(2011)以郑煤集团为例,采用环境分析、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估模型等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煤炭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评估、控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对煤炭企业集团的宏微观经营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出影响煤炭行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结合煤炭企业集团的风险成因,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应用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最后针对财务风险的诊断结果提出了适合煤炭企业集团自身的财务风险管控措施。此外,欧艳秋(2011)、王海波(2011)也对企业实际风险管理的状况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研究。

二、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实践述评

(一)成功案例(1)荷兰国际集团。荷兰国际集团(inG)将财富管理、分销渠道、风险管理和经营品牌作为四个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是其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007年以来,在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中许多全球性金融机构遭受重创,而inG表现优异,这与其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有着直接关系。inG的主要经验包括:精心培育科学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紧密结合;搭建职责清晰和分工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首席风险官、下设风险模型确认部、风险综合分析部,分别负责风险信息管理、模型使用审批和风险组合分析、风险报告等工作;确定规范科学的风险战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2)海尔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再创辉煌。海尔集团的主要经验是:一是反思企业运行,实施企业再造,包括组织再造、人的再造、流程再造等。二是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理念。三是风险应对迅速及时,如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在全国取消仓库,按单生产,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减小了财务风险。(3)中联集团。采取“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风险管理策略。该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肯定,要求在所属央企进行推广。以全员风险意识为基础,着力构建风险管控体系,培植适合企业发展的风险文化。中联建立“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权责清晰”的风险防范组织体系,形成了由企业决策层主导、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保障、全体员工参与的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公司法律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即以公司职能部门和经营单元为第一防线、以公司风险管理部为第二防线、以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为第三防线。(4)新兴铸管集团。新兴铸管集团在风险管理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为龙头,以动态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和风险管理的落地、常态化和持续改进为两翼”的创新路子,有效控制了风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维护企业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集团公司借力监测预警机制,使风险管理体系落地。借助风险提示通知书,使风险管理工作常态化。建设风险管理支撑体系,保障风险管理有效运转,包括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平台。

(二)失败案例(1)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是法国第二大银行,是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领导者,一直被认为是内部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2008年1月该行爆出巴黎的一名交易员凯维埃尔秘密建立了欧洲股指期货相关头寸,其进行的交易未经授权,超出了其职务允许的范围,给法国兴业银行造成高达49亿欧元的亏损。从而导致该银行陷入困境,并直接引发全球股市的暴跌。损失出现后,他通过修改银行电脑系统数据进行掩盖。风险管理意识弱化和监管机制存在缺陷,是法国兴业银行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高级管理层责任不明、监督不力,凯维埃尔违规操作长达一年却未被发现。对经营风险缺乏认识和衡量,没有进行持续的监控。各级管理层之间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凯维埃尔违规操作导致内控报警系统报警75次之多,竟然没有向上成功反映。职责分离失效,凯维埃尔曾供职于中后台监控部门,后又从事具体交易,这为其逃避监控提供了职责上的便利。(2)中信泰富。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中信泰富风险管理没有集中,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远期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风险评估不足,没有遵守远期合约风险对冲政策。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所签合约中最高利润只有5150万美元,但亏损则无底。二是授权审批控制失效,上述合约的操作者在交易前没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三是信息披露的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发现问题6个星期之后才对外公布,显示出其内部监管存在漏洞。(3)合俊集团。合俊集团,是国内规模大型的玩具生产商。在世界五大玩具品牌中,合俊集团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该集团于2006年在香港上市,2007年销售额超过9.5亿港元。然而进入2008年之后,合俊的境况急剧下降,同年10月该集团没能躲过金融海啸,成为了中国企业实体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倒闭的第一案。表面上看,合俊集团是被金融风暴摧毁的,但实际上金融危机只是压倒合俊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合俊集团自身存在众多问题:缺乏核心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主要依靠的是欧美的订单,国际金融危机后必然受到严重的影响;盲目多元化造成资金链出现问题,债务风险巨大;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不足;内部管理失控导致成本上升如公司物品经常被盗、原料当废品卖、生产上没有质量监控导致返工甚至报废的情况经常发生。

*本文系2012年山东教育厅课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孔玉生:《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2]张士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

[4]林琳:《国资委视角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期。

[5]刘涛:《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财会通讯》2010年第11期。

[6]吴有红:《网络化生态环境中集团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实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世界范围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理念及经营管理生的较大改变与创新,加速了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由简单的业务处理向决策支持及战略规划的过渡的进程,其财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其财务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综合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研究,集中在以专家调查法和“四阶段症状”为主的定性分析、以单变量模型和多元线性函数模型等为主的定量分析、以及以a记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为主的综合分析上。本文将以我国房地产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实现全面及系统地防范财务风险,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期对实现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目前国有企业(房地产)财务风险识别分析

通常来讲,财务风险识别是国有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管理效果。目前,外部的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税务环境,内部的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稳定性等都将加剧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根据调研发现,国有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表现主要包括:1)财务指标异常,比如营业利润值和负债比率等指标出现异常变化。对于房地产国有企业来说,由于一般处于高负债的基本情况,所以可以通过营业利润、资产负债比及每股收益等来具体考量企业的财务状况水平。2)筹资困难。因为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回收期较长,预期利润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如果缺乏有效地预警并控制财务风险,那么很容易导致无力支付到期债务的困境。具体表现为短期偿债风险(比如由于企业理财不当,在总资产报酬率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了利率较高的债务事件);财务杠杆风险(比如负债融资规模过度,远远高于60%的警戒线,盲目地、不合规范地进行一些借债行为,导致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风险等);利率波动风险及政策风险等。3)资金周转不灵问题。通常表现为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清偿到期的债务问题。

(二)国有企业投融资风险的具体识别。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运作环节来讲,其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类,即投资风险管理和筹资风险管理。

其一:投资风险识别。投资决策阶段:1)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非常重要,具体评价投资项目的市场供需情况、项目的规模、开发成本、类型,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件等,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2)建设阶段的风险识别:贯穿获取土地、筹措资金到组织施工等全过程,重视对贷款期限、开发商的资信程度及贷款利率的变化等方面。3)经营管理阶段的风险识别:比如房地产投资者与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最终用户之间的沟通,还有政策、法规和法律等问题,这些都是风险性决策范畴。

具体的识别方法有:1)用于识别宏观风险的泡沫测度法,具体指标包括国民经济因素(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房地产投资占总投资比重、房地产投资增长率、货币供给量增长率);房地产市场因素(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商品房销售增长率、商品房空置率、房价增长率、地价增长率、房价收入比);政策因素(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2)用于识别微观风险的专家调查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概率分析法、盈亏平衡法、故障树分析法、模糊分析法及Cim模型法等。

其二:筹资风险识别。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活动一般开发资金需求庞大,外源性融资依赖性强,因此在在追求快速项目扩张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安排资金,有效避免资金断链的风险。其融资风险定量识别方法有:1)评估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根据利率、汇率和股票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的具体变化,对企业的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估值和计价。2)通过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识别融资风险,即通过企业负债和资本的加权综合成本费用来具体度量风险。

二、国有企业(房地产)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的建议

基于上文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国有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描述,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和控制风险的主要措施,具体如下:

(一)不断加强投资风险的防范。因为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较多,所以需要国有企业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避免盲目投资;加强投资环境预测,建立和完善市场监控信息体系,从而掌握第一手市场资料,选择最佳投资区位;对项目各开发方案进行经济评价时,可以采用风险回避的方式来规避和消除风险。

(二)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探索多元化的组合式融资方式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增资扩股方式,优点是无还本付息压力,缺点是股利没有抵税效应,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操作成本较高;经营性欠款几乎没有筹资成本,但是所获资金有限,法律政策限制条件较多;关联方交易具有节税效应、筹资成本低,但是审计风险加大。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求企业通过建立以企业相关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随时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最大可能地减少外部环境因素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

三、结束语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得一席之地,房地产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重视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制定科学的计划、拓宽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健全存货制度等)防控财务风险,使得企业最大程度降低因财务风险而造成的损失。只有做好风险防范的各项措施,房地产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

[2]郭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3(04).

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方法篇10

“危机预警”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90年代后,欧美国家由于企业危机频发,企业开始逐渐重视危机预警管理。在危机预警管理的研究中,财务风险预警作为危机预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其中定量研究经历了早期的单变量模型到现代的多变量模型、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阶段并不断完善。我国学者对企业风险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周首华、杨济华和王平的《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陈静的《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等成果。笔者认为现有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我国实际来创造性地运用国外已经成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但相应成果并不多见。本文试对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运用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相关文献综述

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单变量模型到现代的多变量模型并不断完善。最早的财务预警定量研究开始于1932年的Fitzpatrick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Fitzpatrick取19家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出现财务困境的公司其财务比率和正常公司相比有显著不同,从而得出企业的财务比率能够反应企业财务状况,并对企业未来具有预测作用。他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1966年美国的Beaver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公司财务失败问题,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单变量判定模型。Beaver发现具有良好预测性的财务比率依次为现金流量/债务总额、净收益/资产总额、债务总额/资产总额。这些研究发现了失败的企业与正常企业在财务指标方面不同,为多变量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样本量较少,指标单一,因此结论比较粗糙。

多变量模型是目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主流,主要包括Z模型、Logisitic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在多变量模型中被广泛接受的就是altman的Z模型。altman在1968年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风险预测领域。他选取1946~1965年间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五个财务指标,通过多元差别模型产生了一个总的判别分,称为Z值,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该模型的预测精度高达94%,至今各银行及金融机构仍在使用该模型。

以欧尔森(ohlson,1980)为代表的一些研究学者提出采用逻辑回归判别方法来提高财务危机的预警能力。欧尔森以1970年至1976年间105家失败公司为样本,运用了条件逻辑模型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其研究成果表明,企业的规模大小、财务结构、经营绩效以及流动性等4个因素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Logisitic回归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建模,通过对观察企业条件概率的观测,来判定该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该方法适用范围虽广,但计算复杂,中间计算的各种近似处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的神经网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由大量简单处理单元相互联结组成复杂网络系统,具有高度并行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和容错能力,它克服了选择模型函数形式的困难,同时对样本及变量的分布没有要求,还克服了统计方面的限制,能同时处理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容错性较好,但是因其理论基础较弱准确性不强,所以现在使用不多。

多变量模型相对单变量模型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因此更为广泛地被社会接受。特别是altman的Z模型,广泛应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采用该方法进行研究。

三、实证研究

(一)Z模型算法altman在1968年首次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风险预测领域。他取1946~1965年间破产申请的33家公司和同样数量的非破产公司进行研究,选取了五个财务指标:

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反映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反映资产获利情况;

X4: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反映企业在财务风险来临时的衰弱程度;

X5:总销售额/资产总额,反映企业资产周转情况,用以衡量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

altman采用统计学中的判别分析法构造线性判定模型,用这五项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计算Z值。并依据Z值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判断。他的研究表明: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销售额/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三个财务指标预测能力比较强,模型的预测精度高达94%。后来尽管altman又修正过Z模型,提出了Zeta模型。新的Zeta模型较Z模型精确度有所提高,但修正后的Zeta模型对样本的限制条件较为苛刻,因此altman1968年提出的Z模型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银行、金融等机构,作为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本文选用altman1968年提出的Z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该模型公式如下:

Z=1.2X1+1.4X2+3.3X3+0.6X4+1.0X5

X1: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X4: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

X5:总销售额/资产总额。

根据计算的Z值来判断企业破产的可能,Z值大小与企业破产的可能性成反比即:Z值越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大。当Z≥3时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基本不会发生破产;当2.8≤Z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本文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的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因此所提供的数据是可靠的。

企业财务风险较高时能及时地识别风险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减少坏账以及企业自身扭转命运是重要的,比如2013年的St企业如果在之前2009、2010、2011能够从企业的财务指标发现异常,这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核贷款额度以及企业自身及时采取措施是有利的。为了验证Z模型是否能较早地识别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本文选取了2009~2011年在沪深股市交易的a股上市的在2013年St的84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样本如表1所示。

(三)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一:假设2013年St的企业如果在前几年就能发现财务风险对及时采取措施是有利的,因此进行这项研究;

假设二:假设模型可以提前三年较好识别出2013年St企业的风险;

假设三:假设模型对风险的识别随着时间的临近越来越准确;

假设四:假设我国资本市场在2009-2011年发育并不完全,市场资金配置功能尚未健全,因此我们认为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这个指标中的所有者权益市价不及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可靠,因此针对我国实际,对该指标进行微调后可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altman的Z模型研究的数据取自于资本市场完善,资源配置功能健全的国外。而我国市场经济相对于国外时间尚短,资本市场还未完善,股市的投机性还很强,因此原模型X4中的“所有者权益市价”不能较好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换成“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更为符合我国实际。为了验证altman的Z模型是否适用于我国数据,将样本2009~2011年的数据代入原模型和调整后的模型计算Z值,发现调整后的模型更能有效地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2009~2011年这三年的数据的准确性都较高且逐年提高,能够较好地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

(1)Z值计算结果分布情况。根据altman的Z模型,可知当Z≥3时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基本不会发生破产;当2.8≤Z

(2)数据预测情况分析。从2009年的实证结果看到在2013年被确认为St的84家企业中,有74家企业的Z值小于1.8,占总样本数的88.10%;即样本企业中88.10%的企业在2009年就能从财务数据上看出存在重大风险。有5家企业的Z值在[1.8,2.8)区间,占总样本数的5.95%,这些企业这个区间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很高。综合得出94.05%的样本预测准确。如图1所示。

图12009年样本企业Z值分布图

从2010年的实证结果看到在2013年被确认为St的84家企业中,有76家企业的Z值小于1.8,占总样本数的90.48%;即在2010年就能从财务数据上看出存在重大风险。有5家企业的Z值在[1.8,2.8)区间,占总样本数的5.95%,这些企业在这个区间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很高。综合得出96.43%的样本预测准确。如图2所示。

图22010年样本企业Z值分布图

从2011年的实证结果看到在2013年被确认为St的84家企业中,有76家企业的Z值小于1.8,占总样本数的90.48%;即在2011年就能从财务数据上看出存在重大风险。有6家企业的Z值在[1.8,2.8)区间,占总样本数的7.14%,这些企业在这个区间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很高。综合得出97.62%的样本预测准确。如图3所示。

图32011年样本企业Z值分布图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初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修正后的altman的Z模型准确率均大于94.05%,说明当财务风险较大时,该模型在4年内均能够比较好地识别出财务风险,说明该模型用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是适合的。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该模型较早地识别出财务风险,企业自身也可以通过该模型在早期识别出企业风险,及时地采取措施来挽救企业,避免企业财务状况不断恶化,最终被St。由于该模型对风险的识别准确度较高均大于94.05%,因此表现出随着时间的临近而越来越准确的状态。另外,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形成早于我国,而我国资本市场在2006~2009年发育并不完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健全,投机成分较多,在对altman的Z模型中的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这个指标中的所有者权益市价调整为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更高,说明这种调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参考文献:

[1]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8期。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3]Stephena.Ross:Randolphw.westerfield,JeffreyF.jaff,

machineryindustrypress,2000.

[4]moyer.C.R、mcguigan.J.R、Rao.R.p:Fundamental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