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36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1

“绿色金融可以成为推动中国结构性改革的一项工具,以改变目前污染性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近日在“绿色金融体系:为可持续发展融资”研讨会上如是评价绿色金融的作用。

3月1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积极引导交易所债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助力绿色发展。

马骏认为,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落地

继上证所《通知》仅半月有余,国内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已经成功发行。

4月7日,由国家开发银行主承销的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以下简称“协合风电”)2亿元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该期债券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6.2%,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绿色项目建设。

这是国内首单按照国际惯例,由独立第三方机构鉴证的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本期债券的成功发行,意味着继绿色贷款、绿色金融债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不仅满足了企业绿色融资需求,也丰富了通过金融创新服务绿色新经济的手段。

绿色债券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债券品种,主要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就全球而言,近年来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已经从2010年的18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300余亿美元。

发行人涵盖政府、多边开发机构、银行和企业等。随着债券发行人和品种逐步多样化,绿色债券投资者队伍也迅速扩大,高盛、黑石、苏黎世保险等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巴西和德国等中央银行,以及部分养老基金、知名企业和零售类投资者纷纷加入其中。

“顾名思义,首先钱必须投向绿色。”华创证券分析师周冠南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募集资金投向必须是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项目;二是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资金监管账户,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包括项目建设、偿还项目贷款和补充项目营运资金等;三是信息披露严格,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据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负责人介绍,本期债券严格对标,以确保符合绿色标准。在项目筛选上,对照央行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版)》,从项目类型、转化率及衰减率等技术标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及批复、污染防治和控制、职业健康及劳工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

协合风电在国开行事先开设资金专户,专项用于归集和管理募集资金,以确保发债资金专门用于上述项目建设,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在现有普通债券信息披露基础上,按照半年频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运营情况等,披露频率甚至高于“一年一披露”的国际标准。

业内人士普遍将此视为继银行试水后,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落地,认为是2016年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良好开端。

第三方认证机制亟待建设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测,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金需求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绿色企业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

2015年,上交所完成发行上市的支持绿色环保行业的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共24单,融资总额250亿元人民币,募集资金直接投向工业节能、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分布式能源、水力发电、林业开发等国家政策支持的绿色行业。

去年12月,央行了关于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建立了一个绿色债券市场,对银行绿色贷款进行补充。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色债券发行指导意见的国家。

进入2016年后,绿色债券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16年1月,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申请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债发行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两家银行已经发行了总额为30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

此外,青岛银行也公布了8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计划。如今,有了协和风电的先导,一些非金融企业也在积极准备发行绿色债券。

在“第八届(2016年)两会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发展座谈会”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从雾霾治理的经济成本和政府的职能定位等角度建议,绿色交易市场亟需政府做好标准制定和严格执法。

目前来看,绿色债券融资规模、市场潜力都很大。除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债,政策性银行绿色债券、地方债、货币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等领域都有巨大的绿色融资空间。

在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限制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条件下,企业绿色债券可能为绿色项目打开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董小君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分析了绿色债券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既可以加大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又可以为项目所在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进经济绿色化、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无疑是个利好。”

当下,马骏担心的是,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刚刚启动,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构。

“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那未来这个信用会丧失。真正的信用企业不会发绿债,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所以保证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真正把所募集资金投入到绿色项目,这是非常重要的。”马骏希望看到对所有的债券都要做绿色化评级。

而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绿色债券发行实践中,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也处于探索中,绿色投资者群体也还在培育期。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在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使用和最终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相关的准则和实践模式将趋于标准化、具体化。”第三方认证机构代表、毕马威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何琪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说。

何琪认为,第三方认证工作的规范化,将有助于提升发行人对投资者承销商和评级机构的公信力,降低发行人声誉风险,从而增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信心,促进良性的绿色投资循环。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监管协调绿色投资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绿色低碳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为低碳经济发展融资而设计的“绿色债券”也随之兴起。近年来,随着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绿色债券的定义逐渐清晰。绿色债券,泛指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气候改变或环境保护项目和计划的债券产品,这类债券更加强调透明度和问责制,目前市场规模约为1180亿美元。

“十三五”规划中,国家重点提及环境治理和绿色金融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国内一些智库和国际倡议组的合力推动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22日绿色金融债公告([2015]第39号公告)。该公告就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宜进行规定,并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目录》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进行明确分类,给出了环境效益显著项目的界定条件和解释说明。紧接着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于2015年12月31日关于印发《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15]3504号)。《指引》给出绿色债券定义、适用范围和重点支持项目,规范了绿色债券审核要求并给出较为详细的绿色债券相关政策支持。

国内市场对绿色债券反应强烈,未来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是从发行人和投资人来看,发行人主要受政策引导,存在抢占市场热点的心理,实质性的绿色投资和绿色资产组合理念不强,投资者主要还是集中表现为内部消化,另外还存在“绿色标准”不统一,第三方认证体系不被完全接受,评估认证方法不健全等现状。本文将介绍国外发展绿色债券的成熟经验,总结目前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趋势,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经验

自欧洲投资银行2007年7月发行第一只6亿欧元气候意识债券以来,绿色债券?q?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如图1所示,2012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仅仅23亿美元,2013年迅速突破100亿美元,2016年全年发行绿色债券达到769亿美元,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limateBondsinitiative,CBi)预测,2017年发行总量将突破1000亿美元(CBi,2016)。

绿色债券资金主要投向运输、能源、水、建筑与工业、废弃物与污染控制等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经过近10年发展,国外绿色债券市场主要形成债券类型和品种多样化、绿色投资主体丰富、发行人主体和所在行业广泛、第三方认证体系健全等发展经验。

(一)绿色债券类型和品种多样化

根据债券收益的使用和债务追索权形式的不同,目前绿色债券主要被分为绿色收益债券、绿色收入债券、绿色保证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证券,其中绿色资产证券化证券包括一种资产担保债券,具有双重追索权,2015年房地产和抵押贷款银行BerlinHyp发行的世界上首只资产担保债券就是对自身资产负债表和资产担保池具有双重追索权。此外,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iFC)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只森林绿色债券,债券投资者可以选择现金或碳信用额度的方式获得票面利息;荷兰BnG银行发行了一只价值6亿美元的社会责任投资债券,为城市可持续项目融资;英国能源供应商ecotricity连续发行四只生态债券,为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融资;还有波兰2017年将发行首只绿色债券。与绿色指数挂钩的债券衍生产品也逐渐成为市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

据统计,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全球共有272只绿色债券发行,27%的绿色债券票面利率在1%~3%之间,25%以浮动利率发行,低票面利率和浮动利率占绿色债券总体发行比例高(金佳宇,2016)。另外2007年以来,超过43%的绿色债券以aaa评级发行,平均期限结构在5~10年,不同利率、评级和期限的搭配,满足市场投资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二)发行人主体和所在行业分布广泛

绿色债券发行人主要分为开发银行、市政、商业银行和企业四大类,开发银行主要包括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一般以自身信用作担保,发行的债券信用评级极高。市政绿色债券由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市政项目、高等院校发行,美国哥伦比亚水与水污染管理局2014年发行了一只期限为100年的针对水资源的绿色债券,也是迄今期限最长的绿色债券。商业银行和企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发行主体。

绿色公司债券的发行量逐年上升,债券发行人所在行业分布广泛,公司绿色债券所属行业主要有公共设施、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租赁、工业、汽车、快消、房地产、制造业等,其中公共设施和可再生能源企业是潜在最大的发行人(金佳宇,2016)。工业减排、智能电网、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等领域发行的绿色债券在世界上普遍被认可。

(三)绿色投资主体丰富

市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需求强烈。2015年,苏黎世保险、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巴克莱银行财政部等投资者发表声明将支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公开承诺将投资10亿欧元的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倡议组织于2014年12月发起了一份投资者声明,由合计资产管理规模达2.62万亿美元的资产所有者和基金管理人共同签署,这意味着这些资产将用来支持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绿色债券专项基金准备好即将对绿色债券进行投资,这些基金都由世界著名的投资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比如黑石集团、瑞典保险公司Spp、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美国道富银行等。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代表11.2万亿美元资产的机构投资者承诺开始着手发展绿色债券市场,而且,保险行业也重申了其实现“气候智能”投资在2020年前翻十番的承诺。责任投资原则(principlesforResponsibleinvestment,pRi)签署机构(目前有1525个主体,管理60万亿美元)和其他投资集团对气候相关投资的兴趣也正在不断增长(CBi,2016)。

(四)第三方认证和信息披露体系健全

国外绿色债券认证体系形成体系。国外主流认证体系包括《绿色债券原则》(GreenBondprinciples,GBp)和《气候债券标准》(ClimateBondsStandard,CBS),其中GBp建h发行人使用外部认证,以确保发行人发行的债券符合绿色债券定义和要求,鼓励认证的类型和层次包括从顾问机构取得专业辅助,以审查或帮助建立项目评估和选择体系;由独立第三方进行独立审计;由第三方机构依据第二方标准进行的独立审核出具“第二意见”。CBS则要求在发行前和发行后都必须任命一个第三方审核者,让审核者就该债券是否满足气候债券标准提供一份保证报告。截至2016年6月,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公布数据整理统计,60%的绿色债券使用了独立审查,通常也叫做第三方认证。奥斯陆大学国际气候与环境研究中心(CenterforinternationalClimateandenvironmentalResearch,Universityofoslo,CiCeRo)提供独立审查占40.23%,Sustainalytics、DnVGL(DetnorskeVeritas,GermanischerLloyd)、Vigeo、毕马威等也是独立审核的主要提供者。

GBp对信息披露有专门要求,除公布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闲置资金的短期投资用途,发行人应提供至少每年一次的项目清单,提供项目基本信息的描述、资金分配额度以及环境效益;GBp建议使用定性指标的描述,并在可行的情况下,对预期的可持续性影响指标做出定量描述(如温室气体减排量、清洁能源惠及人数等)。CBS标准虽然未直接涉及发行人自主信息披露的相关流程化限定,但是CBi开展的认证、核查业务以及专项标准均需要在发行人自主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开展。

三、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2016年第1季度,经人民银行批准,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青岛银行等首批试点机构在国内发行绿色债券530亿,约占全球发行总量的48.7%,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转型、环境亟需有效治理以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在我国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本文统计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国境内公开发行的42只绿色债券,发行总额为1888.3亿元,境内主体在境外发行的5只共计46亿美元绿色债券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债券类型主要包括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和绿色熊猫债,票面利率在2%-4%之间的占84.09%,固定利率发行占68.18%,期限以3年和5年为主,10年和15年的仅占6.81%,可见目前国内绿色债券发行以较低固定利率为主,发行期限结构偏好中期,债券品种为传统类型。

绿色债券发行人以商业银行为主,发行数量占36.36%,发行总额为1460亿,占77.32%,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充实银行资金来源,优化负债期限结构,全部用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目录》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如表1所示,企业债和公司债发行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发行总量虽不多,但是参与积极性高;发行人所处行业包括电力、汽车、能源、节能环保行业,募集资金按照国家发改委《指引》标准,一方面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置换由在建绿色项目产生的高成本债务,另一方面,用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能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和节能环保产业等,目前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在各领域和债券性质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各发行主体绿色投资理念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对象主要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和合格机构投资者,目前已发行的绿色债券中,只有G16京汽和16清新G1面向境内法人和自然人发行。

我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进展明显,2016年1月至11月,境内42只已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有34只进行了第三方认证。如表3所示,目前一些有着丰富绿色债券认证经验的国际机构开始为中国绿色债券提供第三方认证服务,如安永、德勤、DnVGL集团等。此外,国内具有专业知识和实力的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机构开始出现,如商道融绿、中节能咨询公司、中债资信等。各方也越加充分认识到中国绿色债券发展中绿色认证的重要性。

其中有5只进行了绿色双认证。目前来看,国际认证机构是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市场的主体,尤其是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占总认证数的56.4%,但本土绿色认证机构也已开始开展认证业务,商道融绿作为国内首家气候债券标准认可的认证机构有很好的市场示范作用。

第三方认证操作上,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认证内容集中在债券发行中涉及的资金使用及管理政策和程序、项目评估和筛选的标准与提名项目的合规性,以及信息披露、报告机制的流程;采用国际认证业务标准方法iSae3000,并实现判断项目的绿色程度是“深绿”还是“浅绿”。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采用的审验标准包括《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iSo/ieC17021∶2011)、《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19011∶2011)程序、上交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国家颁布的其他相关法律和标准。商道融绿侧重对绿色项目决策流程、资金管理、环境和社会影响、募集资金投向进行审核评估。中债资信绿色债评估认证方法,将募投项目环境效益进行了深绿、绿、较绿、浅绿以及非绿的绿色程度划分。

四、我国绿色债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如前所述,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已经形成迅猛势态,2016年国内机构在境内外发行的绿色债券规模已达2200亿元,占到全世界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2%,居世界第一,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新亮点。然而,与西方国家成熟经验相比,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我国绿色债券类型和品种单一,缺乏多元化,期限结构缺少长期,利率类型无法满足投资需求;第二,发行人以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为主,行业类型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整个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的需要;第三,绿色债券市场参与度较低,投资主体局限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和上交所合格机构投资者,绿色投资理念亟待提升;第四,我国第三方认证体系存在本土认证机构力量薄弱,评估内容侧重点不同,评估方法不统一,评估标准不一致等问题,都将造成绿色债券市场监督管理的无序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导致投资人难以对各认证机构的评估报告横向对比(王遥,2016)。以上问题,制约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健康发展。基于国际绿色债券发展经验及我国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的实践,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绿色债券的健康发展。

(一)创新绿色债券品种,推进我国绿色债券类型多元化

引进并吸收国外绿色债券品种,例如可持续发展债券、资产抵押绿色债券、双重追索权贴标绿色债券等结构创新产品;在“非绿”到“绿”过渡模式和担保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允许非绿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允许绿色企业部分募集资金暂时投入非绿项目,在约定调整期限过后必须全部投入绿色项目;针对中小法人和自然人投资行为,研发小规模、分期定投的特色品种;开发具有浮动利率、高收益非投资级绿色债券,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进入绿色债券市场;鼓励更多境内机构到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同时针对合格境外投资者放宽政策,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计价绿色债券(即绿色熊猫债)。

(二)多层次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发行绿色债券,实现绿色产业转型

从市场主体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参与发行绿色债券,让更多的私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为公共绿色项目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同时借助绿色债券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市政建设进行有效监督;与环境、生态建设,绿色支持项目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可以发行绿色项目研究债券,扩大科学技术溢出效应服务企业技术革新;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高科技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用更稳定、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资金推动高新技术的进步。各级政府应当通过税收优惠、产业政策支持、信用增级等方式逐步引导一些重点市场主体优先利用绿色债券融资助力绿色产业转型,实现发行主体和债券主题的多元化。

(三)培育和推广绿色投资理念,吸引更多市场投资者。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投融资需求将越来越大,培育和推广绿色投资理念,扩大绿色投资者群体是基础。培育一般投资者的绿色投资偏好,增强绿色投资理念,让市场主动进行绿色资产配置提高资产组合稳健性是最关键的一步,避免为了漂绿和抓住“绿色”概念而引发的短视性。应当积极引导养老保险基金、公共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认购绿色债券,实施利息免税;让亚投行等专业基础设施投资机构更加关注绿色项目,吸引法人和自然人参与到绿色债券投资中来,让绿色债券投资者结构更加平衡和多元化;此外,也当考虑吸引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我国绿色债券,发挥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绿色债券市场支持我国绿色转型。

(四)加强监管协调,完善我国第三方认证市场机制。

一是协调标准规则,在充分认可行业差异的基础上统一绿色项目界定范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主要监管部门需统一意见,构建统一监管标准,在支持项目分类、募集资金使用、第三方认证等环节上形成我国总体原则,同时协调各不同行业的国内与国际标准,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绿色项目规则;二是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的约束机制的作用,绿色债券发行的主管机构应当严格要求发行主体公开披露项目发行进展情况,跟踪披露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综合报告,明确发行主体的环境保护责任;三是建立我国统一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标准体系,规范第三方绿色认证的准入质量和内容,积极培育我国本土独立的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处理好国内外认证标准的兼容性,在充分理解和融合国外成熟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我国自主认证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横向可比性。

参考文献

[1]CBi,2015.BondsandClimateChange:theStateofthemarketin2015[eB/oL].

[2]iCma.GreenBondprinciples.[eB/oL].http://icmagroup.org/Regulatory-policy-and-market-practice/green-bonds/green-bond-principles/.2015.

[3]金佳宇,韩立岩.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特征[J].国际金融研究,2016,11:36-44.

[4]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05:18-27.

[5]气候债券倡议组织.近期绿色债券回顾:2016年11月.[eB/oL].(2016,12,08).http:///market/122016

[6]万志宏,曾刚.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现状、经验与启示[J].金融论坛,2016,02:39-45.

[7]王遥,曹畅.中国绿色债券第三方认证的现状与前景[J].环境保护,2016,19:22-26.

[8]王遥,徐楠.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及中外标准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6,02:29-38.

[9]肖应博.国外绿色债券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04:82-86.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3

国外碳金融发展中,碳债券的发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解决节能减排资金不足的方式。碳债券是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行的企业债券或国家债券。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发行碳债券是一条较优的渠道。

国内外有关碳债券设计思路的设想和讨论

债券的发行,尤其是国债的发行,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满足创新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为了应对环境或者社会的挑战,就有很多政府层面主导的创新。例如:欧洲下水道系统的建设、国家电网的建设、现代医疗设施的建设等。为了满足低碳减排及改善世界环境的需要,相应地,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国外在碳债券发展方面已经提出了一些设想,有些国家还尝试着将一些设想应用到了实践中。

一些正在研究中的设计思路

与通胀率或者碳排放价格相关联的指数关联债券

指数关联碳债券把利率的设定与政府碳减排目标、新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国内化石燃料价格或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价格相关联。当政府没有达到减排目标或者低碳项目产品的价格没有达到政府许诺的价格时,政府应当付更多的利息。这样的设计,使得政府有更大的驱动力来完成碳减排指标。

指数关联碳债券将降低大型新能源项目的风险。清洁能源项目实质上与传统能源项目的风险几乎相同,但是其项目竞争力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在项目执行期间,投资者无法规避政府达不到排放目标的风险,也无法规避化石燃料价格降低或者碳排放权价格降低的风险。这时,指数关联的碳债券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整个项目期间,碳国债的利率与上述风险指数紧密相连,当风险发生时,碳国债支付的利率相应上浮。

碳债券利率随风险加大上浮的原因是:低碳项目的盈利率取决于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水平,假如项目无法实现盈利,债券投资者会承担更大的无法足额收回本金的风险;假如碳价格没有达到约定标准,碳债券的利率提高可以使投资于新能源的投资者更为保险的锁定投资收益,即假如碳价格没有达到他们投资前预期的价格目标,他们则可以通过收取更多的利息来弥补投资于企业股票、债券的损失。

这种碳债券扩大了低碳领域投资者可以选择的投资组合集合: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新能源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国家发行的碳国债。

零息债券

这种债券的到期期限设定10~30年,到期之前不付利息,比较适用于支持萌芽期的新能源技术或者是在高风险国家投资的项目。这种债券就像一种孵化器,帮助新兴行业和公司成长到足够强大和低风险以后,再将公司卖出获得盈利。零息债券由于其长期债券的设计框架,使得其能够取得上述的效果,但是关键点在于:需要政府的担保。

常规抵押债券

这种债券适用于符合新能源标准的新能源公司,通过出售生产出来的新能源,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收入流。这种收入流可以保证债券被评级到aaa级别。债券投资者投资于aaa级别的债券,可以保证在债券到期日前每年都获得现金收益。债券的安全性由公司固定资产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现金流来保证,其中现金流由国家上网电价(Fit)政策来保证。目前在德国、西班牙、加拿大安大略省都已经实行了Fit政策。

政府及有关组织关于碳债券的讨论和相关建议

世行成功的发行了多支绿色债券,这已经吸引了许多国家政府的注意,某些政府已经意识到,绿色债券模式是一种让私人资本支持政府节能减排项目的有效方法。例如:

美国国会提出筹建绿色银行。2009年3月,美国国会议案提出筹建“美国绿色银行”,用以对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资金来源由美国财政部发行“绿色债券”来解决。议案还提出美国财政部应首期发行10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为绿色银行筹资。

英国政府计划发行绿色债券。英国联合政府于2010年6月公布了气候融资计划草案,草案提出了“提供确定性和激励机制,吸引私人部门投资绿色技术”的绿色投资银行的设计框架。该草案还计划发行绿色债券。

英国的气候变化资本集团提出环境债券的建议。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一直主张由经合组织各国政府发行与二战期间的战争债券相似的“环境债券”或“绿色债券”。这些债券将被投资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工业项目,为投资者提供收益不算太高但是比较安全的回报。

加拿大关于绿色债券的提议。2009年1月,一个有影响力的加拿大环保组织powerUpCanada(由四名前总理支持)呼吁发行一个410亿美元的“绿色”刺激计划,由政府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将仿照现有的加拿大储蓄债券模式,并会支付相同的利息。

爱尔兰关于绿色债券的提议。爱尔兰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议建立一个新的爱尔兰绿色交易机制,通过征收碳排放税(4亿欧元一年)和拍卖碳排放权(2013年以前不会实行)以及发行绿色债券来完成筹资。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UnFCC)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债券建议。UnFCC主席曾发表过多次讲话,提议由发展中国家发行绿色债券,由发达国家的投资者购买债券,债券收益由销售温室气体减排额来实现。

国际上有关碳债券的实践

世界银行的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简介

世行的绿色债券从固定收益投资者那里筹得资金,用以支持有益于减缓气候变化进程的项目,或者帮助由于保护环境而受到利益影响的人们适应这种新的低碳的生产方式。该债券是由世行委托瑞典北欧斯安银行设计的,目的是为满足需要投资于aaa级别固定收益证券的投资者需求。2008年以来,世界银行已发行超过2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的发展前景如下:短时间内新能源技术的成本大于化石燃料,此时需要碳债券的资本扶持低碳企业;在将来的某一时点,化石燃料储量降低,价格趋于升高,而新能源技术在不断进步,成本降低,此时获得的收益将用于偿还投资者的本金。

绿色债券支持的项目的特点

支持可以通过努力,减少或避免碳排放的项目,包括:为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对电厂和输电设备进行的改造;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的建设;对有明显减排效果的新技术的资金支持;运输业效率的提高,包括替代燃料的使用和水路运输;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抑制沼气泄漏)和节能型楼宇建设;通过造林和防范毁林的碳减排活动。

对于无法避免的,需要加强管理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预防洪水(包括造林和流域管理);食品安全改进和建设有抵抗极端天气能力的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管理和防止无序采伐森林。

按照以上的特点和已有标准,预期可以得到世行绿色债券支持的有:(a)投资于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提高能效的项目。(b)在中国农村使用可替代性能源的项目,例如沼气池的使用和其他生物能源的利用。(c)在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公众建筑内安装太阳能供热系统等提高能效的设备。(d)提高阿根廷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e)对墨西哥的碳减排综合治理,例如水土保持。

目前世界银行已发行的绿色债券的项目

世界银行已经发行了十几种绿色债券,下面主要介绍其第一支债券。世行发行的第一支绿色债券是较小额度、面向私人投资者的债券。在2007年的12月,世行通过荷兰银行发行了以欧元计价,6年期,面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名为“eco3+bonds”债券。这种债券支付浮动利率,但是年利率至少3%。年利率与股票指数相关联,即荷兰银行的生态价格回归指数,这种指数是根据生产可替代能源的公司,例如从事水电和垃圾回收的公司,或者根据减轻环境污染的公司的业绩来制定的。

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的债券

欧洲投资银行的第一支环境债券

该债券发行于2007年,是一支五年期零息债券,总额为6亿欧元,由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发行。筹集的资金已经用于在欧洲投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项目。

欧洲投资银行的第二支环境债券

在2009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二支气候债券,以瑞典克郎计价,主要针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投资者。债券发行总金额为22.5亿瑞典克朗,2015年2月17日到期。其中17亿瑞典克朗为固定利率,年息2.95%;5.5亿瑞典克朗为浮动利率,每3个月付息一次,利率为3个月瑞典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上10个基点。

美国政府发行的可再生能源债券

美国财政部在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通过绿色债券融资22亿美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这些“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低息贷款,为它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这种债券和税收抵免的效果相似,不过区别在于债券作为一种融资方式,倾向于扶持那些计划中、正在筹资建设的新项目,例如太阳能或者风电企业。

一般来说,债券发行者需要支付利息,不过在这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债券”模式中,联邦政府以税收抵免的方式对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

标准普尔与点碳公司的合作

标准普尔计划2011年夏天推出一项服务,即评估一项碳减排工程预期能产生碳减排信用的可能性和数量,同时评估环境债券潜在的市场。标准普尔的碳交易市场领导迈克•威尔金表示:“这项服务的目的是评估碳减排信用的交付能力,包括交付数量和交付时间。”

标准普尔是与点碳咨询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这项服务的,公司目前的想法是采用1~6的级别而不用aaa+到D-的评级法。对项目评级的依据是点碳咨询公司提供的数据,评级的结果对于碳信用买家、卖家进行风险分析很有用处,他们很可能愿意购买风险评级结果;债券发行人也会比较关注针对公司的评级结果。

iFC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项目

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11年1月25日在香港发行了第一支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用以支持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债券的发行意味着从离岸金融市场筹资支持中国大陆项目获得了成功。这种年利率为1.8%的五年期债券筹集了1.5亿人民币(约2300万美元)资金,用以支持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这笔资金将用于帮助北京神雾热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自主研发制造的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炉。这种燃烧炉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钢铁和石油化工生产。通过这种中期债券的发行,使得那些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重点环保项目也能得到资金扶持。

iFC为神雾公司提供的贷款预计每年可减少16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可为北京和湖北省的贫困地区提供600个就业岗位。作为长期的投资者和顾问,iFC还将帮助神雾公司了解全球最佳的工业实践并和其他私人公司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国际金融公司不仅为神雾公司提供了长期的资金和强大的信誉保障,也使神雾更好的了解了全球清洁技术领域的标准和最新信息。

2012年后碳债券的发展前景展望

碳债券的发行量将增加,碳债券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法律效力到期以后,各国政府如何调整低碳经济政策,这个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提上议程的方案之一就是发行支持“国家适度减缓行动”(nama)框架的碳债券。预期2011年的年底,就会有一些试验性的小规模的“nama碳债券”发行,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活动。

国际碳排放交易协会(ieta)正在大力提倡“nama债券”市场的发展。在nama框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制订规章、政策实现“可核定的碳减排量”,同时通过碳债券市场获得资本支持。通过这个债券市场,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向固定收入投资者融资,以低利率加上销售碳信用所得的收益作为偿付手段(由多边银行、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或发达国家政府为利息作担保)。

要使nama碳债券走入正轨,当前的任务是组建一个由各国政府组成的“nama债券董事会”,来决定各国可以融资的额度、项目准入的标准以及如何监管,认证等问题。不过由于碳排放权价格的大幅波动以及2012年后世界低碳减排形势的不明朗,目前有些机构投资者对于低碳资本市场持观望态度,也有些人对于此债券的吸引力持怀疑态度。

发展中国家为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需要发行碳债券。2012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失效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前景未知,但是鉴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目标,我们确信即使京都议定书失效,也会出现其他的更好的替代方案,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歧将会越来越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不需要承担碳减排的义务,不过从2013年开始,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会被要求履行碳减排义务。届时低碳经济大量资金的需求,会使得资本市场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届时碳债券也会取得迅速的膨胀式发展。我国应该早做准备,在理论上将碳债券的设计方案、操作上的道德风险等实际问题研究透彻。

碳债券的发行和发展不会对政府造成不利影响。碳债券方案虽然会导致政府债务的提高,不过这些债券的期限大多都是10~30年的长期债券。政府有足够的时间找到通过减排盈利的办法,例如:政府可以对碳排放企业征税、在商品市场上征税等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征税的办法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行,但是长远来看,二十年后,当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观念更加关注以后,这些也许都是可行的。我们的碳债券方案就是既提早实行了环境保护的行动,又解决了当前节能减排对资金的大量需求问题。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4

一个清新的表述,一个颠覆性认知,一个远眺式决策,绿色金融如同一股甘泉正在汨汨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思维脉络与中国经济的强壮身躯之中。而伴随着这股携带饱满创新基因力量的成长与扩展,有关人与自然的理念将获得空前的进化与升华,国民经济细胞会得到全新的再构与重组,国际竞争舞台上的中国形象又将迎来一次精彩的装点与洗礼。

金融披上“绿色”

金融是什么颜色?这种不属于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所得到的答案自然十分明了:白色、金色或者黑色,毕竟在人类货币金融长河中,白银、黄金都曾扮演过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石油也被冠上“黑金”的雅称。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传统的浅层性认知需要重新诠释――金融应当是绿色。

按照G20的解释,绿色金融是指能够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这些环境效益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协同的效应。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并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衡量金融活动成效的重要指标。具体说来,绿色金融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绿色信贷:包括绿色贷款与再贷款以及绿色担保机制、绿色信贷统计、银行绿色评价机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绿色企业和项目信贷管理制度、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贷款人环境法律责任等。目前国际上有31个国家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参与了绿色信贷国际工作组(SBn),致力于共同推动绿色信贷在银行业的推广和实践;同时近5年内有13个国家相继了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指引或绿色信贷行业自律标准。

绿色证券:包括绿色债券与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两个部分,其中绿色债券不仅包括绿色金融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可续期公司债以及熊猫公司债等各种绿债品种,还包括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绿色债券评级标准以及绿色债券指数等内容。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7000亿美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与再融资方面,既包含绿色股票指数的制定与完善,也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目前,国际上制定绿色股票指数的机构主要包括标准普尔、道琼斯公司、富时集团、明晟公司等,并推出了一系列的绿色股票指数,如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气候指数、碳战略指数、能源效率与能源管理指数等。

绿色发展基金: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地方政府绿色发展基金以及ppp模式,同时金融租赁、创投、私募基金也是主要劲旅。目前,像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很多政府性或商业性的绿色投资与发展基金,国际上也有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变暖的多边机构“绿色气候基金”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基层环境运动进行小额资助的“全球绿色资助基金“,此外还有推广全球房屋建筑绿色化的国际绿色地产基金和中美绿色基金等等。

绿色保险:包括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绿色保险责任制度、绿色保险风险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等。目前国际上除产生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巨灾保险外,还有环保技术装备保险、低碳环保类消费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船舶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森林保险和农牧业灾害保险等险种;同时,国外绿色保险已经形成四种模式,即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兼用强制责任保险与财务保证或担保作为环境损害赔偿的保障制度、以自愿责任保险为原则的保障制度和自愿与强制结合的保险制度,其中强制保险成为主流趋势。

绿色权益交易:包括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以及基于以上各类环境权益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目前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全球20多个国家在绿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用能权交易方面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的交易制度与方法。

层设计大手笔

尽管绿色金融成为一股国际潮流,同时上升为全球金融资源流动的主旋律,但面对着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尴尬,饱受着资源环境超前透支的重压,经历着雾霾、水污染等严峻现实的大考,中国比任何国家都明白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新动能再造的重要性,来自顶层设计的政策落地声音也就格外铿锵与响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不仅确立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2020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目标,同时倡导发展绿色产业和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包括推广绿色信贷、研究设立绿色股票指数和发展相关投资产品、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以及完善对节能低碳、生态环保项目的担保机制与风险补偿制度等等。

由中央深改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不仅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构建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同时系统展示了绿色金融的构成,作为首份解释绿色金融体系的官方文件,共计35款的《指导意见》不仅为绿色金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各种金融要素的政策再配置提供了重要借鉴。

除了中国银监会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能效信贷指引》等专项政策从而完整形成了国内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监管框架外,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还联合财政部等五部委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列为重点工程,并试图最终构建起包括产品标准、信息披露标准以及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标准等五方面的内容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在绿色证券的政策推进方面,目前涉及到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认定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银监会公布的《绿色信贷统计表》,二是人民银行公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三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的绿色金融债主要依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目录,交易所发行的绿色公司债、企业债则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指引。三个文件分类方法不尽相同,覆盖所有交叉,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撞车打架,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国家发改委达成共识,将在国家绿色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绿色债券目录。

为了强化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上交所专门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同时中国证监会与环保部日前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联手推动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督促上市公司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据悉,围绕着绿色企业ipo、环境信息披露等重大问题,证监会还将与更多的部门进行合作,强化更有力的政策驱动。

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层面,由中国主导的杭州G20峰会将绿色金融议题首次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并最终形成了首份《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发展绿色金融的目的、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政策参考,为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中国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话语权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拉开创新试验大幕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最新指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5省(区)将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此举不仅意味着绿色金融从战略层面落实到执行层面,同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所积累与汇聚的经验将很快复制到全国各地。

从绿色金融创新试验方向看,圈定的5个省(区)都会在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及绿色债券发行上进行更多地创新与尝试,但同时各自会突出重点指向与部位,其中浙江会在如何吸引创投、私募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民间资本和发展小额信贷以及建设特色小镇等方面做出突破,广东会在怎样加大引进外资参与绿色投资的力度、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结合等领域做出探索,江西与贵州会分别在推动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等绿色权益交易市场建设上迈出不同的前行步伐,而新疆则会在企业上市融资、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的发行等方面拿出实验性的成绩单。

作为绿色金融首要的创新试验任务,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应当没有技术制约。这方面不仅有汇丰、花旗和渣打等知名国际银行的成功经验值得参考,也有国内首家加入《赤道原则》的兴业银行涉足绿色金融业务的具体做法可供借鉴。而与物化组织机构的创设相比,作为绿色金融重头的绿色信贷更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除了绿色企业与项目的认定标准需要统一外,目前银行从事绿色信贷的热度并不高,需要建立绿色银行考评体系,以将绿色金融考评结果与监管评级、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绿色信用额度等紧密关联起来;与此同时,面对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绿色项目,急需探索和建立起绿色银团贷款的合作与共

振模式。

在绿色债券方面,截止目前我国累计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量达到2752.7亿元,名列全球第一。尽管如此,与国内债市规模相比,绿色债券的体量依然太小,其中去年2300亿元的绿债发行量在国内债市的占比仅为0.006%。另外,统计结果表明,境内绿色金融债的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如何增大绿债的境外融资能力和拓展出更宽阔的境外发行绿债路径,以及如何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相关政策有值得深耕的空间。不仅如此,国内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目前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由于发行规模小,很难通过债券方式实现融资,因此,政策层面更有必要在启动与推广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撑,证券市场需要尽快推出“绿色股票指数”,同时据研究机构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指数(2017中期综合报告)》显示,在百分制下,170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环境信息披露的平均分为39.67分,远未达到及格线;而且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间,沪深两市仅有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旗下子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因此,建立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已时不我待。

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十三五”期间,包括城市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城市环保水务等国内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有望超过10万亿元,其中85%以上将依靠社会融资来解决。但目前的状况是,不仅境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案例不多,而且国内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热情也不高,为此,政策的试点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发挥好再贷款、担保基金等专业化担保机制以及财政贴息的作用,降低绿色融资成本,提升绿色项目的回报率与商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运用ppp等手段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

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建设可以说是整个绿色金融中的短板,这不仅是因为交易环节多和交易成本高,还与很多交易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不够直接相关。为此,一方面要允许绿色权益进入信贷市场,通过抵质押融资缓解资金瓶颈。另一方面,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参与绿色权益交易,并在财税优惠、信贷贴息等具体政策方面予以充分地支持;与此同时,要切实保护好参与方各自的权益,尤其要确保第三方在投Y、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环保设施等方面权利的真实落地,以此创造绿色权益交易市场的公正良序。

防范绿色金融风险

“绿色金融”被称为金融机构的“情怀业务”,能够释放出了十分鲜明的公益外部性,也必然受到不少企业的拥趸与追捧,而正是如此,不法分子便可借此巧做文章,导致“绿色金融”蜕变为谋取一已之利的工具。特别是伴随着“绿色金融”完成试点而全面推开后,公众先前所熟知的诸如新能源车“骗补”、弃风弃光等同类恶劣行径可能繁衍与蔓延,“绿色金融”风险或许会频频发生。

全面地梳理,“绿色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凭空捏造绿色项目以及相关支撑材料,以从银行骗取信贷资金;二是以小(单个的微绿色项目)博大(整个企业变成绿色企业)或者化整为零(将一个绿色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项目),多渠道获取银行信贷与发债资金;三是假绿色之名融资,但实际并未投到绿色项目;四是人为制造项目灾害,骗取保险赔偿;五是虚构财务数据,获得ipo资格,或者隐瞒负面环境新闻与环保处罚信息,误导投资者。除了以上种种“洗绿”行为外,在“绿色金融”的推进之中,还不排除可能出现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以及社会资本中途退出而导致项目瘫痪与搁置或资本空转的问题。诸多因素的纠缠与联合发酵,必然催生绿色金融风险。

“洗绿”行径不仅会导致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人承受巨额损失,还会触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严重戳伤绿色金融市场,为此,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将信贷获取者、债券发行人、资金使用者的违规欺诈信息系统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发挥官方常规化监测机制功能的同时,充分释放出社会力量的“扒粪”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绿色融资必须用于特定的绿色项目是最基本原则,但了为防止假“绿色”之名行非绿色之实,有必要有关绿色金融融资使用的专门性规则,在绿色项目目录、绿色效益方面强化绿色债券的融资使用要求,形成募集资金用途的清晰绿色指引。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应的跟踪与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纳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对发行人融资状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

为最大限度杜绝和防止绿色欺诈以及绿色金融违约风险,需要尽快编制与推出绿色债券指数和绿色股票指数,该指数不仅包括企业绿色定性指标,如绿色发展战略及政策、绿色供应链的生命周期等,还要包含企业绿色定量指标,如碳排放量、用水量、用电量以及绿色收入占比等,同r更须反映企业负面环境新闻及环保处罚状况,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对隐瞒和延迟信披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

强化绿色金融的信用评估是识别与防范风险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在信用评级报告中单独披露发行人的绿色信用记录、募投项目绿色程度、环境因素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以使绿色市场参与者做出准确的风险甄别。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专业服务机构包括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特别要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绿色金融进行评估,同时要探索绿色金融的第三方评估和评级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绿色金融评估的质量要求,以提高市场对绿色评估报告的信任程度。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

2016年江苏省人均GDp和综合竞争力是全国各省第一名,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根据2015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13个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全省省辖城市环境空气中细菌含量评价为清洁的测点比例为63.3%,而在2010年,90%以上的测点细菌和霉菌含量处于较清洁以上水平。全省废水排放总量达到了62.45亿吨,在这些废水排放中,生活污水排放达到66.6%、工业废水排放达到33.3%、垃圾废水排放占0.1%。江苏生态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能更好的解决环境污染,江苏省应该加大对环境治理的金融支持。

一、江苏生态环境治理的金融支持现状

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环保项目具有投入期长、收益低、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因此必须有一个包括政策、金融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要有稳定的资金渠道和健全的支持体系。本文主要从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支持和金融市场支持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府支持

在政府方面,金融支持主要是指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价格补贴、税收优惠、降低贷款利率、降低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等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给与支持。例如,2004年,江苏省推行环保电价政策,主要是给予燃煤机组每千瓦时1.5分、1分、0.2分的脱硫、脱硝、除尘加价补贴。2008年1月1日,江苏省政府对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从项目取得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而减轻了环保企业的税收负担。2012年,江苏环境保护厅的环保部门可优先为被评为绿色等级的企业办理上市、融资等环保审核事项;优先对符合资金支持条件的申报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并向金融机构建议给环保企业优惠的贷款利率,向保险机构建议降低环境污染责任的保险费率。另外,江苏省政府还提出要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2013年,江苏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229.18亿元,比2010年增长63.83%,年均增长17.89%。2014年,全省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45亿元,比2013年增长17.73%。2016年,江苏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总共安排了15.83亿元,从资金的分配方式来看,安排在大气污染防治类的资金7.5亿元、安排在水污染防治类的资金3.75亿元、安排在土壤污染防治类的资金0.8亿元;专项用于补助脱硫考核项目的资金额为0.82亿元;还有实行其他方式分配的资金额有2.78亿元,其中,省级统筹专项资金达到0.69亿元。

(二)金融机构支持

金融机构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并提供融资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江苏省金融机构支持环境治理已经有了不少的实践探索,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其中江苏银行和兴业银行比较活跃。2016年8月,江苏银行完成投放的新增绿色农业开发项目、太阳能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等9笔,绿色信贷总余额12.51亿元,较年初增加5.55亿元。2007年,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发放了第一笔达到3000万元能效贷款,直至2016年10月末,该行向6700多家企业提供绿色融资高达1万亿元。坚持以国家产业和节能环保政策为导向的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助力太湖水域的整治、防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当地产业升级目前已经累计投放500多亿元贷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农业银行常州分行因为环保问题否决贷款项目有100多个,并压缩和退出信贷规模达到20多亿元,另外配合政府关停了150多家化工、钢铁、印染等企业,这无疑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而纵观农业银行全国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中国农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达到5751亿元,比年初增长5.89%,并高于全行法人贷款平均增速的2.63个百分点。

(三)金融市场支持

环境治理的项目具有较强的环境效益,在理论上确实能够改善整体的社会福利,但因为存在环境外部性的问题,在项目开发的初期,由于存在前期投资较大且经济效益不确定的问题,另外投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个时候资金往往容易成为瓶颈。而这一个瓶颈的有效解决,就需要依靠金融市场发挥调节与融资的作用,通过金融市场可扩大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并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还有一些环境治理的企业进行上市融资,例如,主要处理废弃聚酯的江苏霞客环保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7月在深圳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二、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产品匮乏

近年来金融机构纷纷发力绿色金融,陆续推出部分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但业界对于绿色金融的其他产品如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产品的理解甚少;就江苏省而言,江苏省绿色金融产品的类型比较单一,主要都是集中于绿色信贷,并且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参与者。因为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加之国家刚于2015年底批准绿色债券发行,时间较短,市场尚未起步,故保险、证券、债券和碳金融产品在江苏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江苏省内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信用评级、信息披露、金融监管等相关环节衔接不顺畅,缺乏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与此同时,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项目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收益、成本、风险进行统一的衡量与审核。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产品投融资决策不透明,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发现机制无法在调节市场和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及时进行风险预警、风险管控。

(三)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困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一般只愿意投资给有着高回报的产业或是大型企业,而江苏省的环保企业大部分还只处于中小型规模,这些企业往往都是保本微利的运行,金融机构存在贷款利率高、周期短的特点,与这类环保行业收益低、周期长的特点很难匹配。所以,银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型的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另外,银行对贷款的抵押物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只愿意接受房产、土地使用权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而基础设施领域所形成的资产形态一般都表现为无房产证的泵房、划拨土地、设备间、设备资产、管网资产等,很难达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条件。还有,对上市公司的审核证券监管机构也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要求上市公司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主要是财务标准,但中小环保企业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为他们普遍都存在前期投资大,后期线性收益的特点。

三、加强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的对策

针对江苏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江苏省应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

江苏省虽属于碳交易非试点省份,其碳金融发展的前期基础缺失,但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为江苏省碳金融的发展带来重大利好,增加了省内绿色金融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型。所以江苏省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高效落实中央任务,提前为碳金融的发展谋篇布局,为省内的绿色发展再添助力。

(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

江苏省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力度。首先,江苏省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向银行建议,为环保企业积极的提供绿色再贷款并扩大绿色信贷的规模,对绿色金融产品下的资产实行比较低的风险权重以及资本监管的要求,为处于中小规模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提供较多的可能性。其次,江苏省政府部门应该安排专项的资金弥补发行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部分贷款的利息,并鼓励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和设立绿色产业基金,在企业发生违约事件的时候,涉及绿色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受偿,这样就可降低环保企业的风险。最后,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尤其环保、发改委等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对上市公司环保信息要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同时需要加快绿色评级体系建设,这样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贷环境

江苏省政府应鼓励省内各类银行向环保企业提供贷款,具体实施上建议结合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落环保项目融资的资本金制度,以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向环保类项目,反向也可以将更多的环保项目纳入开发银行的城市综合开发贷款项目。此外,建议省政府放开特许经营权抵押贷款,成立专门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担保公司也将有效缓解环保企业的资金饥渴。

(四)拓宽环保企业投融资渠道

除了贷款以外,拓宽环保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也是对策之一。由于金融机构对该行业缺乏了解的现状,企业自身需要针对其所在领域的项目跟相应的金融机构对接,通过积极沟通,疏通融资渠道。另外,政府应支持环保企业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选择江苏省内重点环境治理的城市,作为发行项目收益债券试点,重点用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建设;证券监管机构应放宽对上市环保企业的审核,降低对环保企业上市的财务标准,鼓励符合条件的环保企业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甚至主板上市融资,企业在获得资本市场资金的同时实现品牌效应的提升,可为其实现外延式扩张进入新领域、新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还可以建立绿色股票市场,通过指数和产品促进资本市场进入绿色产业,更好的投资绿色企业。

参考文献

[1]赵晖.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5,10:91-92.

[2]叶青.京津冀新型城镇化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对外经贸,2016,04:96-98.

[3]朱世宏.节能与新能源产业金融支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13(2):1-4.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一、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与绿色金融的概述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中小企业贡献全国50%以上的税收,同时为社会创造80%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实现社会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关键,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难度增加,如何稳定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风险不可控、成本高、规模小的特点,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上存在成本高、渠道狭窄、授信低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金融机构的资金趋利性使得其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授信,《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解决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3]。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上看,根源主要在于:一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因素。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差,且在抵押品以及担保上存在缺乏的现象,在社会诚信度的建设上存在不足,导致信贷的成本比较高。中小企业本身的难题给金融机构的信贷带来风险,金融机构出于信贷安全的考虑,较少会选择给中小企业贷款;二是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不良贷款率,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上比较弱,特别是中小农业企业的经营市场风险大,部分农业企业的经营周期短,容易形成坏账与呆账,特别是央行的监管红线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4];三是在宏观的层面上中小企业扶持的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我国的宏观政策层面上倡导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企业,但是在实际的支持上存在政策执行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担保的信贷,金融机构较少愿意涉足中小企业信贷,如中小农业企业的贷款多数属于扶贫政策性贷款,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并不是从经营与风险控制的角度去支持农业企业。

(二)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是指为应对气候的变化、环境改善以及资源节约以及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行业领域的项目开展融资,并为相关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主要是借助金融的调节手段,促使社会主体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引导社会资源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企业流向环保、技术先进的企业部门[5]。绿色金融的目的是将资金投入到对环境有效益的项目中,能够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绿色金融的产品主要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保险等,特别是碳金融服务产品的推广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碳排放问题,也引导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2019年央行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报告调查中显示,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为8.23万亿元,绿色企业上市融资达到224.2亿元,其中绿色金融产品中的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新产品、新服务在新的业态中不断涌现。

(三)绿色金融的工具

目前绿色金融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1.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较为常见的绿色金融工具,主要是通过优惠的利率或者是采用利率补贴的方式,引导资本投向绿色行业、绿色企业。绿色信贷主要是需要对资金的需求方进行标准的考核,明确金融资金的流向是向环保行业或者项目[6]。绿色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金融刺激的手段与方式激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设备上的革新。目前在绿色金融中银行的绿色信贷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截止2019年年末,绿色信贷的贷款余额超过8.23万亿元。2.绿色债券绿色债券主要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产品。绿色债券具有信用评级高、融资效率高的特点,如2015年央行的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中对于绿色债的目录进行了明确,绿色债券主要是政府联合商业银行、企业发行,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具有信用度高的特点,而且绿色债券投资的领域都是新兴环保行业的优质企业,风险性并不高。截止2018年我国的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超过2800亿元,极大的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3.绿色保险绿色保险是指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实现的环境风险分担的方式,在我国的政策性环境保险的推进上存在阻力大的问题,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能够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效的分散风险,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发展。通过绿色保险的金融产品的开发方式,能够有效为中小企业的环境损失费支付过重而出现资金流动问题,能够有效的分散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风险。

二、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如何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成为关键,从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上看,其存在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上也取得较大的成绩。

(一)银行绿色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提倡要大力发展低碳企业,对于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企业予以金融的倾斜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创新金融产品,在银行的绿色信贷创新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光大银行早在2010年就开创低碳类的金融产品,发展成为国内首家“碳中和”银行。2012年光大银行向邯郸派瑞节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发放首笔低碳贷款,该公司主要从事的是氮气回收利用项目,从该公司的资产与经营模式上看其并不符合银行的授信标准,但是光大银行采用创新低碳信贷的模式,为公司解决了融资的难题。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为国内的新兴绿色产业提供支持,如在对一些高端制造业产业上从事废旧材料回收的绿色环保企业给予绿色贷款,能够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投身与研发绿色环保技术,如中国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合作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碳融资。又如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的创新上支持新型的绿色产业。中国农业银行研发绿色信贷金融产品,推出清洁发展机制的金融顾问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二)助力低碳证券市场推进企业发展

绿色金融中的低碳证券属于金融创新产品,2015年以来我国的光伏新能源企业数量不断增长,在光伏新能源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都属于新兴的产业,但是从成果的产生上看存在投资大的特点。低碳能源中的电动车行业对于低碳减排的发展十分重要。国内通过积极发展低碳证券市场的方式,鼓励新能源企业投身发展低碳产品。如中小企业中的菲达环保、中原环保等企业在低碳证券市场上获得关注,同时中通客车等新能源电力汽车概念也备受关注。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创新上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引入资金投入新能源产业,有助于推进中小新能源企业的发展。

(三)积极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的产业体系,要推进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现绿色产业的发展。银行等金融资金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发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如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开启“100+企业绿色链动项目计划”,通过供应商、银行等合作的方式,共同实现绿色产业链发展。又如商业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企业购买节能减排的设备,为企业的环保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又如宜信公司通过发起“蔚蓝贷”绿色保理项目方式,创新绿色金融衍生品,以较低的利率获得银行的保理服务。

三、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发展需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工具,实现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

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文件规定,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可以通过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中小企业的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产品的情况进行规定,如对金融机构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主体、产品、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将绿色金融的各类工具予以明确,对各类工具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予以明确。如对于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于发行绿色债券的主体、范围、期限、利率、风险等因素都予以明确,需要简化审批监督的流程,需要对发行的主体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要扫清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最大化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有效的推进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推进中小企业发展

从目前的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上看存在绿色信贷使用比例高,其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使用比例较低的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涉及各个行业领域,不同的领域对于绿色金融的需求存在不同,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与服务,为中小企业能够提供多元化、层次性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参与主体,其需要开拓创新绿色金融的产品种类: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开发与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发展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等金融产品,将绿色金融产品融入到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各个阶段。如民生银行2020年推出的“绿投通”产品、“绿融通”产品、“绿链通”产品等绿色金融产品是融合产业链上的投、融、链等各个环节,满足企业低碳环保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完善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需要从贷款的效率上予以完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性的绿色金融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的绿色信贷通道,有效的增加绿色信贷的市场供给。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强化绿色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提高绿色金融服务人员的水平,更好识别绿色企业,减少信贷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需要积极转型绿色产业

传统的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属于粗放型的方式,这种高能耗、高成本的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绿色金融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借助金融资源的引导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需要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中小企业需要建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诚信,注重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其次,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库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库的方式,对于失信企业进行管理,对于失信企业从银行授信上予以惩罚制,提高对信用良好中小企业的奖励机制,为之提供利率较为合理的融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如何解决,金融机构如何借助金融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实现环保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难题。运用金融的手段能够集中优势的资源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在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容易出现优质的项目无法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需要创新绿色金融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能够有效推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转型,更好的保护环境,同时也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绿色环境,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樊江伟,张泽.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0(32):13-14.

[2]刘婧,刘嘉琦,王浩,等.绿色金融及企业绿色融资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1):31-32.

[3]李文蓓.中小企业融资如何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理念[J].商场现代化,2019(19):102-103.

[4]瞿佳慧,张宏钰,侯程然.绿色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研究[J].市场周刊,2019(09):41-42.

[5]宋立温.中小企业融资融入绿色金融发展理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7):104-105.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全球变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放弃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为了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通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健全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法规,以利于实现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而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金融业作为关系国家重要命脉的重要行业,肩负着支持各行各业发展的使命,这就需要将低碳的理念融入到支持的项目中,并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金融行业的日常业务相结合,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技术创新体系。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委针对绿色金融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纳入到金融体系中,以利于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业务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对我国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发展绿色信贷,也要涵盖了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两大板块。为积极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中国建设银行于2006年出台了《大中型客户授信审批五项基本原则》,并将“环保一票否决”机制纳入到了建行的信贷审批制度之中,这就需要建行在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将绿色信贷政策贯穿于全部业务流程。同时,建设银行还要求贷款项目要与国家的环护政策相适应,对于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与企业不予信贷支持。从整个金融业业界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在2013~2015年三年间不仅签署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也先后成立了绿色金融专门委员会。可见,我国金融机构已经树立起绿色金融发展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业务的开展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然而,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追求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通过政策予以支持,进而保障绿色金融顺利发展。我国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经验,以利于推动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和谐发展,对我国开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绿色金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为了适应全球实施

绿色信贷的前进步伐,国家发改委、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于2004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指出信贷支持政策应与环境保护挂钩。2005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各信贷机构应该终止对生产链与环境不友好的项目和公司发放贷款。为了鼓励和推动绿色项目的进程,中央银行等部门于2009年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绿色信贷建设的序幕。随后,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以此优化与调整信贷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金融风险,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纳入到了国家战略之中。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以促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将绿色金融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在2017年的两会上,绿色金融正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廉军伟,2017)。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行为指引》,明确提出对绿色债券核查机构的监管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注重绿色金融的规范与监管,进而在一定程度有利于推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金融总量持续扩张

(1)绿色金融市场以绿色信贷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为了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快速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主要涉及绿色信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有利于指引我国绿色金融健康的发展(许天富,2017)。在绿色信贷政策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提升信贷比例和规模给予支持,而“两高一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绿色信贷的支持,其贷款比例和规模处于下降趋势,这就有利于银行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根据相关的权威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21家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万亿元以上,占整个信贷金额近10%的比例。而绿色信贷主要体现在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金额超过1.61万亿元人民币,能源环保项目的信贷金额更是超过5.50万亿元人民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17年底绿色信贷在金融机构总贷款金额的占比超过了10%。(2)绿色债券发展起步较晚,但增长迅速。为了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央行于2015年正式发行绿色债券,这标志着我国监管部门从政策指引方面引导绿色金融健康发展。随后,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金融体系的格局。据统计,2016年,我国贴标绿色债券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占全球该类金融市场1/3的份额,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而2017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我国发行的各类绿色债券余额高达666.72亿美元,包括新增发行的绿色债卷349.89亿美元,增幅将近10%。同时,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贴标率债已经达到382.46亿美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了23%。这表明我没过绿色债权发行量增长迅速,已经在全球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3)绿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2008年,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正式纳入到保险业之中,这表明我国开始建立绿色保险制度(张木生,2008)。随后,我国于2015年重新修订了《环保法》,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逐步明确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要求企业依据经营活动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缴纳环境污染责任险等。这一法律条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与转型。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公布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大部分省份已经试点开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覆盖领域包括石化、有毒有害物品,而保险公司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超过1300亿元的风险保障金。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绿色保险制度。

(三)商业银行不断重视绿色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领域,而绿色信贷业务又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这必然要求银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并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以兴业银行为例,兴业银行于2006年率先推出了绿色信贷业务———节能减排的贷款业务,而后又“赤道原则”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优化了绿色信贷业务(梁平瑞,2012)。同时,兴业银行也调整了产品结构。例如,兴业银行于2010年为了在信用卡领域引入环保理念,发行了我国首张绿色金融信用卡———低碳信用卡。而交通银行为了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将信用贷款业务与节能环保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信用信贷业务。在绿色信贷体系建设方面,浦发银行于2012年首先建成了国内最全面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于2016年分别获准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发行额度,先后以簿记建档方式在境内银行间市场完成200亿元和100亿元的首期发行,并获得国内大型银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超额认购,进而实现了国内绿色金融债券产品的正式落地(王峰娟、李日强,2017)。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减少碳排放量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制度创新和新能源技术为工具,而金融又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容,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模式。这样,低碳经济就为绿色金融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绿色金融也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对低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认知水平较浅,加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这就导致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1)立法层次不高。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先后制定了《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但这些法律法规大都是由国务院各部委独立颁布,并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立法的层面。此外,低碳经济已被确立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然而现有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也仅具有政策性和指引性,并没有树立起相应的权威性。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并没有直接参与制定,导致低碳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机构层次不高,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威慑性和权威性。(2)相关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有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低碳经济和环境立法,主要是一些宏观性、原则性的规定,多数只是规定了政策框架、方针和意见指引,缺少实质性、具体化的条款,没有严格给出相关标准。比如,国家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但并没有指出未遵照执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加之缺乏相应的追责手段,导致该文件之相关措施难以落实。因此,我国现有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规范不够,不利于解决和调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而法律法规的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监督。(3)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全面。我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资金保障,这就为绿色金融的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然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晚,并没有完全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加之我国绿色金融的立法大都局限于绿色信贷方面,而对于绿色金融其他方面鲜有涉及,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内容并不全面,亟待完善与补充。

(二)低碳经济下未建立全面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以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亦是如此。而绿色金融又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金融工具,并广泛被国际金融界所认同。但金融投资收益和风险并存,市场主体在追逐投资收益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金融风险,绿色金融也不例外。就我国而言,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引发绿色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会导致投资者对所投资的项目信心不足。此外,低碳经济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就更加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然而,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与保障机制,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缺乏全面的认识,且没有较为健全的风险识别系统,这就导致难以直接评估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我国绿色金融就难以建立相应风险监控机制与评估体系,不利于对对绿色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另外,我国尚未将绿色金融纳入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绿色银行、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机构,这表明我国并未全面建立其低碳经济下系。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种类单一

低碳经济具有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大、产出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低碳经济对绿色金融的依赖程度较高。绿色金融就是指为了支持环保项目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业务、产品与市场的一些列金融活动。就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如针对个人和家庭推出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将企业纳入了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推出了碳期权、碳期货与绿色资产抵押等项目,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都要优于国内,很好地发挥了绿色金融服务经济的作用。然而,我国所存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不利于环保企业获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绿色信贷产品。从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上看,我国的绿色信贷主要以传统间接融资为主,而直接融资方式的绿色金融产品及其他类型绿色金融产品还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在绿色债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由于发起主体(监管部门)和经营主体(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考虑不同,绿色债务产品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而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对象来看,我国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或项目,而针对普通消费者鲜有涉及。据不完全统计,金融界除兴业银行发行了首张国内低碳信用卡外,其他金融机构基本上均未针对个人客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此外,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来看,2011年,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四大直辖市与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纳入低碳试点区,而深圳市金融市场率先于2013年启动了线上交易。截止2017年,我国的碳排放权试点已经扩大到20多个行业,涉及到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尽管我国实施低碳排放以来所取得成绩斐然,累计减少了2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碳排放权交易金额已累计达到46亿元人民币,但与欧盟、北美等发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仍然不健全,并未取得较好的成效。可见,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且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构成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有利于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进而完善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的方式非常少见,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而间接的融资又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这表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从绿色信贷来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为主,并没有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导致市场难以发挥资提高源配置效率的作用,进而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首先,我国实施绿色金融的主体较为单一,并且集中在国有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推出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主,而其它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绿色金融业务则非常有限。例如,保险业虽然也被列入了绿色金融实施试点项目,但能提供的业务仅局限于环境污染责任险。其次,我国政府并未对直接融资模式引起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无法实施,加之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使其举步维艰。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一)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应从机制建设和立法两个方面予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法,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金融业合规经营目标,有利于规范金融企业的信贷与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要不断颁布和完善规范标准,不断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1)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这是因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也有利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进而维护交易市场的公平与公正秩序。从国外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状况来看,绿色金融不仅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需要环保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在推进环境保护法完善的同时,明确了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明确了金融机构在实施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而有利于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鉴于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强低碳领域的立法,从国家层面强化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以提高相应的法律层级,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进而提高规范低碳经济的法规层级。同时,我国加强低碳领域国家层面立法不仅有利于完善现有的低碳经济法制,也可以有利于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对提高低碳经济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应针对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业务制定相关规则,强化金融机构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推进我国绿色金融有序的发展。最后,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问题与金融市场相融合并纳入立法的范畴,已引导绿色信贷的发展。(2)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从世界范围绿色金融发展来看,诸多金融机构都有参与国际性绿色标准,包括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截止2017年,全球已有100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了iS026000绿色发展标准的签订,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公司、瑞士信贷集团等金融机构也签订了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可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绿色标准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的发展。为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应从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发,加快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有效规范绿色金融的实施。此外,绿色金融标准应该在实施细则上做到可操作与具体化,以利于规范金融业内部的操作流程,进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绿色金融管理标准,进而加快推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的发展。

(二)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知名金融机构依据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导向,于2003年共同发起了赤道原则。在实践中,赤道原则虽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却成为了金融机构的行业准则和管理。截至2017年,国际上近百家知名金融机构宣布采纳和接受赤道原则,涉及数十个国家,其投融资业务遍布全球,有利地推动了全球的绿色金融发展。可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发展,就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以利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达到真正的和谐公出。当前,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就是为了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而作为融资支持方,金融机构处于自身负责的考虑,对绿色产业的政策以及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融资服务,尤其要重视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低碳经济下环境风险的管理体系,因此必须要认识到绿色金融风险的存在,主动进行绿色金融风险应对和管控,尽快设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对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转移,使其提前预见所面临的风险,在其敞口最小时就对其进行处理和化解。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时所面临的风险更具有挑战性,迫使其自身不断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包含发现、评价、控制、减缓以及监督各个环节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方案,完善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绿色金融风险等级,为绿色信贷的成功实施做好铺垫。

(三)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也涵盖了金融服务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所推出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涵盖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涉及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其中,美国于1988年通过金融产品创新,通过成立环境保护保险公司推出了绿色保险,设计了强制保险、个性化保险及政府担保三种险种。与此同时,美国银行推出了绿色信贷产品,以支持其节油技术发展,而欧洲投资银行于2007年推出了绿色证券,以担保方式来提高信用级别。此外,荷兰银行将绿色消费纳入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中,以此向家庭提供住房节能减排的绿色消费抵押贷款。我国可以借鉴以上国家诸多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和绿色金融产品,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以利于推进绿色金融的服务和产品创新。(1)绿色信贷类产品创新。当前,国际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产品结构也较为合理。因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以现有绿色金融服务与产品为基础,并深入市场调研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状况,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金融机构支持的项目多为低碳、环保项目,就需要对贷款利率、贷款规模、还款方式等进行创新。此外,我国要积极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理财等附加服务,通过金融机构对环保技术企业与生产企业进行衔接。(2)绿色证券产品创新。证券的投资可能会引发投机行为,进而引发证券市场的混乱。为此,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具有长期投资型绿色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短期投机行为的出现。同时,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现绿色债券、基金的先进做法,产品创新以etF指数和基金类产物为主,当然也要将碳排放权类的衍生品纳入其中,进而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者。因此,我国在建立完善企业上市环保门槛的基础上,鼓励绿色企业的上市和发行债券,并积极探索设立低碳、环保板块。此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创业板绿色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行更为严格准入环境评价机制,以利于通过环境评价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3)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绿色保险作为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支持工具,对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创新低碳经济下绿色保险产品,对于现有的保险领域可以通过保费歧视予以实现。如财产险、车险对经营过程中达到环保标准个人或者企业,可以采取降低绿色保费等优惠措施。而个人和家庭,则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节能减排保险等,鼓励个人和家庭低碳消费,从而达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主体

从金融体系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中所承担的职责有所不同。因此,我国从政府层面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将绿色金融体系覆盖范围扩大至证券、保险金融等金融领域,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互补。然而,我国在发展绿色金融实践中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业,严重制约了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范围,进而阻碍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鉴于此,我国要不断建立健全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首先,我国政府将保险机构、证券公司、企业等非银行机构纳入到绿色金融市场主体之中,以拓展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领域,进而完善构建绿色金融市场的市场主体。其次,我国应建立专门绿色金融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不仅可以提高绿色金融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实行绿色金融优惠政策,进而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再次,我国应推进社会资本与政府资本进行合作,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进而健全绿色金融市场主体。最后,应当鼓励中介等第三方机构的发展,积极搭建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的绿色金融第三方平台等。

五、结论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监管;激励;人才

绿色金融以企业大数据金融为依托,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活动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一系列相关绿色领域的项目提供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在金融市场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绿色产业的振兴,进而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实践

1.1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兴业银行于2019年1月承销发行首笔“三绿债券”,绿色发行人以绿色基础资产进行募资,资金投放于绿色用途。2020年,兴业银行承销市场首单绿色防疫债,支持疫情严重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发行中资股份银行首单境外蓝色金融债券,募集的资金用于与海洋相关的项目,诸如可持续海洋经济、海洋环境保护及沿海地区气候变化适应等。2021年2月,承销首批碳中和债,募集资金用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与此同时,承销首批绿色权益出资型中期票据,用于天然气储运调峰项目工程资本金。浦发银行长期关注绿色信贷业务,多年前就将绿色金融纳入重点发展范畴,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浦发银行已经将绿色金融产品服务覆盖至各个领域。浦发银行广州分行于2018年成为广州市首批绿色金融行业自律公约成员,该分行大力支持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增加绿色信贷方面的投资,同时为相关节能服务公司推出融资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这类公司融资难、无担保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分行共计为53家国家备案类节能服务公司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操作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金额共计3.6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共计500多万t。

1.2各省市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1.2.1广东省广东省作为首个碳排放交易的试点省份,率先进行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广东省在2012年9月成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用作部级碳交易的试点,致力于为绿色金融服务。为分析碳市场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变化趋势,该交易所将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发挥价格发现功能的作用,这对我国碳定价权和碳产品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广东省在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和碳金融的业务模式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2江西省为发展和完善绿色产业项目,将金融资源和项目向绿色产业转移,江西省以特殊模式即金融与产业融合方式完善和发展,同时大力引进人才、资本,充分发挥部级创新示范区的榜样作用。江西省绿色产业项目库首批入库的绿色创新发展综合体项目达到248个。除此之外,江西省推出一系列包括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在内的创新模式,以此推动江西在绿色金融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和壮大。1.2.3上海市在面对自贸区发展机遇之下,上海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为打造“绿能源、绿土地、绿金融+互联网”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产融网结合,上海市的金融机构重点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为扶持低碳产业,每年上海市的多家银行会制定《信贷投向政策指引》,通过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配合产业升级和低碳可持续的基础上,持续创新节能减排的新途径。1.2.4贵州省贵州省高度重视贵安新区的企业在绿色金融产业领域的创新。贵州省为促进该区域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致力于改善绿色金融组织结构,制定正确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完善相关认证体系,形成内容丰富、多层次的产品体系,预防和化解各类绿色金融风险,逐渐形成以“大数据+绿色金融”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业链,助力绿色金融业务和企业的发展。1.2.5四川省四川省金融机构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企业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绿色金融支撑力度。四川省在部分地区相继推出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政策,以成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投入,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绿色金融机构已陆续入驻成都绿色金融中心。

2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现状

回顾过去,以国内外企业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为基础,在数年内我国不断地进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及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尝试,成效显著。其中,绿色信贷业务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纵观我国企业绿色金融之发展,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虽然较晚,但是我国企业绿色金融产品的项目之多不亚于诸多国家和地区,在绿色保险、绿色债权和绿色信贷等领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绿色债券来看,我国已经成为绿色债券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15—2018年债券发行额增长较快。从绿色信贷来看,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家支持的企业项目中,环境效益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使得碳排放量急剧减少,同时绿色信贷不良率远远低于企业传统的绿色金融产品。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规模较5年前增长了约6万亿元,达到14.08万亿元,可见其增长之快。从绿色保险来看,经历了从局部到全面推广的过程,成效显著,发展迅猛。除此之外,我国在其他方面不断开拓和发展,例如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使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种类更多样化[1]。

3制约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

3.1绿色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是监管绿色金融的主要机构,目前其监管体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属于新兴事物,尚在开发阶段,通过搜索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发现,目前法律对于绿色金融的监管制度的规定还远远不够,加之法律总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现实中不可避免的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和制度不明确也使得监管中隐藏了诸多问题,最终导致相关金融机构监管的失位。二是金融机构为谋求短期效益,利用监管漏洞,譬如信息披露制度和事后监管不完善等,降低监管门槛[2]。

3.2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对于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而言,它还依赖于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创新。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屈指可数且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占比较少,这就导致严重的资源配置失衡,进而制约绿色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目前,我国企业推出节能减排领域的新产品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在绿色金融产品领域的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绿色信贷所占比重较大,而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占比明显较少。因此,在解决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道路上,应当适当增加绿色保险产品的发行。除此之外,对于绿色信贷产品也应当推陈出新,替代原生性产品。在碳基金产品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已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但是这远不足以自主进行碳减排量的交易。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并未对绿色金融产品做实质性的创新,只在小范围做局部创新,加之存在绿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相关金融机构不注意经营风险等问题,均限制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3]。

3.3参与主体缺乏创新动力

金融机构作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应当主动承担不断开发和创新产品的责任,但在实际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首先,对于开发和创造新的绿色金融产品而言,成本高昂,综合考量收益与成本,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主动开展创新,并且其中存在收益不稳定、投资回收期长等问题,使金融机构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其次,从创新产品的风险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往往承担较大的风险。任何一项新兴项目的开发和创新都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对于绿色金融产品方面,由于与环境保护和清洁资源利用等有关的技术尚不成熟,所以该项目在创新过程中隐藏了一些技术、环境等未知风险。然而,纵观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行业,对于规避该类风险的机构尚不存在,加之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和法律规定本身尚不完善,导致风险增大。因此,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的主体就丧失了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

4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建议

前文介绍了绿色金融产品在部分地区的实践情况和创新现状,并探讨了制约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围绕这些制约因素,笔者提出如下完善建议。

4.1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体系

为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体系,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力度,既要充分激发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力,又要保证企业间有序健康发展。但是,金融市场产品种类繁多、鱼目混珠,时有不法分子借此进行违法活动,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此时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站出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提升监管的力度和效率。此外,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普遍存在,这就直接阻碍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应当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细化一系列披露的要求和指标,再施以信息披露以强制性,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评估机制方面,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项指标进行专业的评估,保证发行机构的资产状况、信用状况等信息准确[5]。

4.2加大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力度

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政府应当将绿色金融与其他关联行业协同建立激励机制,财政支出应当适当向绿色基础设施倾斜,优化支出比例。同时,应当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例如对于绿色金融项目投资大、还款期长的,可以考虑给相关金融机构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长的融资期限,或是给予一定补贴激励金融企业和机构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比重,借鉴相关的普惠金融支持配套措施,提高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风险的预防和化解等方式激励金融机构的创新。气候和环境的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最终都会转化为金融风险,为此监管机构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自信心。

4.3大力培养绿色金融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针对该领域的人才培育则较少,要使该领域有所创新,必须从人才培育入手。首先,注重在校教育。各高校应重视对金融学术的研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培育懂金融又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激励金融领域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实现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队伍。其次,注重绿色金融岗位的培养。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金融领域的人才,对于思想先进、敢于创新的人才要重点培养,同时推出鼓励员工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最后,加强合作交流。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实践过程中,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对产品创新的有益经验和思路,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市场的相关策略。

5结语

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上应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看到其广阔的前景和可观的未来的同时,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内的各级部门应当积极发挥各自的职能,使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继续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对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实践已经初显成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会带来质的改变,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参考文献

[1]俞岚.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6(1):78-81.

[2]卢树立,曹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18(3):42-44.

[3]潘溪泉.绿色金融在中国: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3):86-89.

[4]詹小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J].南方金融,2017(12):69-75.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证券业同质化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相关背景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间

2015年11月10日上午,在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一词,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为供给侧改革,它重点推进“三去一补一降”,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从而平衡好需求和供给的关系[1]。

(二)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从国际经济趋势来看,2008年产生的经济危机给全世界的经济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当时由欧债危机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消除,欧洲的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期,并且美国这个经济强国的经济也比较衰弱,这样对中国的经济压力就会产生很大影响。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减少了中国的出口,从而使中国产品的销售量降低,利润减少;另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低迷也会使中国经济在创新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时遭到一定的阻碍,从而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会使中国的经济变得不景气。

2、国内背景

从国内经济趋势来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普遍下滑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前些年我国经济侧重需求侧,忽视供给侧,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即需求大于供给或某些奢侈品供不应求,即我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且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比如说产能过剩、产品缺乏创新以及产生的一些代购和海外扫货的方式,还有从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等等。另外,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比如雾霾问题也开始突显,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债务增加和一些银行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的上升等等。这一系列经济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因此找到一个可以解决的好办法是志在必得,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之选[1]。

二、证券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供给侧改革理论基础

从提出“供给侧改革”一词以来,就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成为了当下一大热点。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方面、生产端方面出发,通过改革,推进、优化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有效供给,对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创新等要素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供求关系的平衡以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即所谓的优胜劣汰,就是把落后企业淘汰掉,通过提高社会的供给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以最大能力服务于人民[2]。

(二)证券业理论基础

谈到证券业,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所说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等等都属于证券行业的范畴。所谓的证券行业也就是证券业,是指在这些机构从事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的活动,并且该行业为交易的双方提供服务,从而使证券的发行和流通能够有效地进行。

随着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品种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中,而证券投资逐渐成了人们关心的大事。证券是用来证明证券持有人取得相关权益的凭证。证券的分类很多,比较典型的是无价证券和有价证券,在我们目前所学的证券投资学中,重点分析有价证券,它主要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资本证券。而资本证券又包括股票、债券、基金和金融衍生证券。一般来说,证券投资就是指企业或者个人用自有货币去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通过一些投资方法和技巧来赚取收益,从而获得利润的经济行为。虽然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可以从证券市场获得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当人们进行投资时需要每个投资者都应该具备一些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些证券投资的方法,以便于在证券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证券投资利润[3]。证券业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力量,在供给侧改革条件下面临着一些机遇与挑战。

三、证券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一)证券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投身于支持体经济发展中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创造的金融产品创新还满足不了大部分企业的需求,很多券商在开展创新业务的时候,总是挑选一些比较优质的企业进行尝试,而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被排除在外,所以很难进行融资。因此券商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投资和咨询研究能力,投身于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之中,从而促进证券业的发展。

2、有助于券商们提高收入水平

证券业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券商们可以利用其资本中介的职能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服务,而且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设计为企业进行结构性融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证券业整体的融资成本,也可以使券商们获得更多的客户,从中来赚取财务顾问业务的收入,从而提高券商们的收入水平。

3、有助于中小企业减少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证券业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市场,研发出客户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券商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丰富的证券市场操作经验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提供多元化和综合化的金融中介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减少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

(二)证券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1、证券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发展水平结构有所提高,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创新业务收入还是相对偏低,很多券商也缺乏金融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产品创新,其产品创新还停留在基础产品的创新层次上,创新层次偏低。而且由于券商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而造成了当前的技术研发跟不上新兴业务的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券商不能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这些都将会给券商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带来障碍。

2、证券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

在证券行业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从而使资源配置和资金使用率能够更有效。但是在当前情况下,由于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一定的限制,证券业无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利用率的降低。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也不够完善,与实体经济有很多不符合的现象,从而达不到有效地资源配置,使资产配置效率降低。

3、证券公司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全国100多家证券公司中,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证券公司的产品、营销方式和经营方式等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和差异,这将缩小了自身的发展空间。2013年以来,证券公司又由于面对牌照放开的政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多券商的经纪业务受到了严重冲击,而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都是一样的,具有可复制性,缺乏创新和积极探索能力,从而也使得自身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4、低层次水平之间的恶性竞争

在上一年的数据统计中发现,我国2016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与201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了62%[4],这将挫败了很多券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近些年来我国监管部门对佣金下限限制的取消以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证券业在佣金中的比率也不断降低,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那么要维持原来的佣金率是非常困难的。一些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的佣金率与2015年相比下滑了20%[4]。因此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和证券业的佣金率都在不断下滑,这将限制了证券业的发展。

四、证券业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证券业作为金融领域的核心力量,对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时代已经到来。这些信息技术为证券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具有差异化和广泛化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从中来获取客户的其他需求,进而为客户提供有效的供给。当然随着证券业的发展,证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最新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可能做的比较凸显,所以在上面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对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客户和服务客户的需求进行探究和细分,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二)以较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重点强调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就是要投身于实体经济活动中。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证券业需要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证券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中也要起着一定的作用,不仅要关注社会融资的规模还要关注社会融资的结构,通过股票、债券等其他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然后把资金投入到效率较高、发展和转型较快的行业和企业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三)通过健全行业制度来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2015年的股市表现为异常波动,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国内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因此我国监管机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证券监督管理制度,时时跟随国家市场的发展变化,调整证券业的发展变化;当然我国证券业也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从国内实际出发,根据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合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和促进国内证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证券市场制度的有效进行。

(四)通过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和普惠金融业务来推动供给侧改革

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向,证券投资者应该抓住国家支持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绿色投资[5]。一方面通过开展和提供一些让投资者认可和低成本的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从而提高绿色产业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券商通过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更好的投资产品和差异化的服务,从而提高证券投资效率、降低证券投资成本。

五、结论

通过对上述证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和研究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证券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改善证券供给结构,使证券行业的发展得以创新,使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和增长。在供给侧改革的条件下,证券投资者和券商应该审慎分析,利用现有的证券投资基础知识和一些技术分析方法去应对供给侧改革对证券投资带来的挑战,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加满足需求的产品,使供给更有效率地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淑丽.中国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投资模式――不包括证券、银行、保险行业[J].北方金融.2016,(05):36-39.

[2]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选题研究中心.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01):35-51.

[3]王晓宇.关于证券投资分析方法的探究[J].财会学习.2016,(23):231.

绿色债券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融资约束投资绩效环保产业

一、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梳理

首先提出融资约束理论的是Stiglitz和weiss(1981),而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首次将融资因素引入到了投资模型中,其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外部融资成本要显著的高于内部融资成本,使得公司的投资低于最优水平,内部现金决定公司的投资策略。Fazzari(1988年)率先研究了融资约束的变化对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他以股利支付率来度量公司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Cleary(1999)采用流动比率、财务松弛程度、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固定利息保障倍数六个指标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从而构造了融资约束指数。

国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比较早,有选择单一变量作为融资约束的度量变量,也有选择构造综合指数来衡量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对于哪种指标作为公司融资受到约束的替代变量更加合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二、环保产业投资状态的研究综述

王光分(2010)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大幅度的上升,然而尽管环保投资近年来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从投资主体看,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环保投资投入与环境污染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贺鹏飞(2011)认为,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在规模、效益、渠道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投资规模仍然偏小,投资总量不足。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环保投资额占当期GDp的比重依然偏低。

三、环保产业融资状态研究综述

曾庆久、陈柳钦(2004)指出环保产业利用债券融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债券融资包括发行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国债发行的增速较快,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债券相对于银行贷款、股权融资方式而言,其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低。徐广君、孟倩等(2011)积极的探讨了环保产业融资的新模式,他们指出把融资手段的信托引入环保行业,建立“绿色信托”的理念,将是环保行业融资模式的一条新出路。近年来,国内学者深入地研究了环保产业的融资模式,极大的丰富了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其中aBS融资、Bot融资方式已经广泛地得到了应用,但是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其融资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四、融资约束指标选择

对于融资约束指标的选择,不少学者直接利用某一变量来度量企业融资受到的约束程度。冯巍(1998)是最早证明中国金融市场也存在融资约束的,他以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公司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李胜楠和牛建波(2005)以负债水平衡量融资约束,魏璇(2007)直接用公司规模来度量融资约束。除了选择单一的指标替代融资约束以外,国内还有学者选择综合财务指标来构建融资约束指数。东长春(2013)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净利率、产权比率、现金/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公司规模、贝塔系数、利息负债比、现金/糇什和营运资金/资产13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融资约束的量化公式。

五、投资绩效内涵

何琬,仲福森和常燕(2011)将企业投资决策绩效评价定义为对管理者所做出的投资行为的效率以及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佟彤(2014)认为投资绩效属于财务绩效的一个研究领域,财务绩效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总称,而投资绩效侧重于研究某一类项目投资对公司价值的贡献。

六、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融资约束与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王彦超(2006)的研究样本为1999年至2005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以五种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公司融资约束强度,利用现金――现金流模型研究了融资约束对现金持有政策的决定作用。李延喜、(2008)选择2003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股利分配率和公司规模对样本进行分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公司现金持有量与内部现金流波动性显著正相关。

七、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潘镇、鲁明泓(2005)实证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绩效与其受到的外部融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企业的销售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会随着外部融资限制的下降而上升。倪磊(2014)实证分析了融资约束对民营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境内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外部融资受到诸多限制,融资受到限制程度增加,民营企业的绩效就会下降。从融资约束视角考察企业投资绩效的文献不多,学者们得出的结论是融资约束的缓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八、研究述评

随着国内学者积极的探讨,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其中Bot融资、aBS融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学者还提出了“绿色信托”的融资新模式,这都为环保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国内外学者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由来已久,阅读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既有选择单一变量来衡量融资约束的,也有选择财务指标来构造融资约束综合指数的,单一变量包括是否为集团公司、股利支付率、利息保障倍数、公司规模、现金流状况等,选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资产回报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其次学者研究融资约束对投资绩效的影响,结论是融资约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绩效。

参考文献:

[1]Stiglitz,J.e.,weiss,a.,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93-410

[2]Fazzari,S.m.,Hubbard,R.G.&petersen,B.C.FinancingconstraintsandCorporateinvestment[J].Brookingspaperseconomicactivity,1988,(1):141-206

[3]Cleary,S.m.,therelationshipbetweenfirminvestmentandfinancialstatus[J].JournalofFinance,1999,54(2):673-692

[4]王光分.环境保护投资的决策方法研究――实物期权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2010:1-5

[5]贺鹏飞.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创新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2011:16-18

[6]曾庆久,陈柳钦.论我国环保产业的融资问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4,(6):27-31

[7]徐V君,孟倩等.探索我国环保产业融资新模式――“绿色信托”[J].观察思考,2011,(18):36-39

[8]冯巍.内部现金流与公司投资[J].经济科学,1999,(1):51-57

[9]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场导报,2005,(3):37-48

[10]魏璇.融资约束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7:19-28

[11]东长春.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度量指标设计及评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68):60-61

[12]王惠.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D].山东财经大学,2014:18-20

[13]何琬,仲福森,常燕.电网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1):78-84

[14]佟彤.中国绿色电力投资绩效的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5-15

[15]王彦超.融资约束、现金持有与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9(7):121-133

[16]李延喜,.融资约束是否影响了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政策――来自现金与现金流波动性敏感度的经验证据[J].当代会计评论,2008,(1):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