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52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1

【关键词】新概念;开放式;数学教学

一、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多样且是开放的。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重要的原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注重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共同发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和主动。新概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我国素质教育。

二、新概念下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新概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面向社会实践的,符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开放式数学的实施。

1.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特点的学科,数学的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然而,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开展实施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是能够达到有效的数学教学的方法。开放式数学教学运用大量的数学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类型较多,具有多样的和不确定的问题和答案。在这方面上,开放式的数学教学优于传统的数学单一的教学方式。开放题的形式和活跃的课堂研讨气氛,使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方式更能适合不同的学习对象进行学习,在主动分析和解决开放题的过程中,更有效的掌握数学课程的原理,满足不同学习个体对于数学教学的不同要求。

2.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的需要

首先,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和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考试的分数,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数学的教学适得其反,很多学生将数学作为枯燥而有难度的学科。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通过开放题的设计,使数学题具有开放的条件、策略和结论,使学生有更为广阔深刻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局限于用固定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掌握。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次,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符合了创新教学的要求。创新教学,要求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合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中,以新颖独特和有效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好的掌握。在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以讨论为主,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开放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得到开放的创新性的答案。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教学的要求,也在创新的过程中活跃思想,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

3.新概念教学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在人才的教育方面,不能约束在课本的范畴内,在掌握所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培养尤为重要。新概念教学,是不同于传统教学主要依赖课本的教学方法,新概念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具有灵活性、独创性和变通性,有助于学生对开放式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观察和思考,使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发挥的过程,体现了新概念下的教学要求。

三、推进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措施

1.教学环境开放

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活跃的学习氛围。首先,在教学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指导,对课堂学习进行指导和节奏的把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况。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促进,交流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自由交流讨论的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环境的开放,为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学习氛围。

2.思维训练开放

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将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创造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开放性题目的作业等。

3.思维空间开放

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开放式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来分析和推理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结束时,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体验到自身对于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的开放思维空间,达到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的。

4.探索空间开放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创新能力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因此,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参加到课外和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外开展数学竞赛、思想交流、开展数学讲座等。同时,为了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和研究。数学的探索空间的开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培养目的。

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开放式的数学问题作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并坚持数学教学的成功导向以及正面激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机会,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更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更好的适应了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达.浅谈开放式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1,(03).

[2]聂淑梅.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3]宋光辉.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2

【关键词】新概念;开放式;数学教学

一、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概念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多样且是开放的。其中,教学的开放性是重要的原则。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注重课堂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共同发展。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创新和主动。新概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我国素质教育。

二、新概念下实施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为了实现新概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面向社会实践的,符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开放式数学的实施。

(1)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和大纲上所要求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考试的分数,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使数学的教学适得其反。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通过开放题的设计,使数学题具有开放的条件、策略和结论,使学生有更为广阔深刻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局限于用固定的方法,进行数学知识的掌握。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的发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开放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以开放题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得到开放的创新性的答案。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新教学的要求,也在创新的过程中活跃思想,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推进开放式数学教学的措施

1.教学环境开放

首先,在教学上,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地位,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指导,对课堂学习进行指导和节奏的把握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况。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互相促进,交流的关系,形成自由交流讨论的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环境的开放,为开放式数学教学提供有利的学习氛围。

2.思维训练开放

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将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学生进行自主的创造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开放性题目的作业等。

3.思维空间开放

在进行开放式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创新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开放式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来分析和推理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探索空间开放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创新能力不应局限在课堂上,因此,在进行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时,要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参加到课外和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在课外开展数学竞赛、思想交流、开展数学讲座等。数学的探索空间的开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培养目的。

开放式数学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开放式的数学问题作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并坚持数学教学的成功导向以及正面激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机会,更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新概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更好的适应了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3

一、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概述

创新思维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逆向思维能力,即与常规思维能力相反的思维方式.由于同常规思维方式不同,以逆向思维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从而可以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解决数学问题;(2)发散思维能力,即灵活变动和对问题与答案的联想能力,体现在数学问题中,即一题多解或多种证明方式证明一项定理等;(3)求异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思维框架,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逆向思维,即求异思维能力,当部分题目难以用常规思路予以解决时,可借助求异思维解决相关问题.在了解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下文则着重对其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

二、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数学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是主动提出自身见解与解决问题方法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机的激发主要包括外部动机激发与内部动机激发两方面,其中,外部动机主要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环节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既有的经过前人研究和总结的数学结论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引导其进行再创造,使学生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创造的兴趣,进而激发其思维创新的动机.以函数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从各类实例着手,使学生建立起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并对解析式的特征进行说明,通过引入相应数学符号,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函数的概念.在内部创新动机方面,教师应从数学应用着手,通过对恰当的且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予以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兴趣,激发其创新动机,为后续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2.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

对数学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人类对数学生成源的认知产物,而这种生成源的认知方法即数学生成法.个体利用数学生成法去认识数学、发现数学以及发明和创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维是一种非线性的生成性思维,即数学的生成规律反映的是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个体生成性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数学生成性思维的培养.以数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为例,运用数学概念进行的生成性教学,基本方法为,在相关数学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观察、归纳、抽象、总结等方法生成数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实例学习的概念获取模式进行概念的教学与学习,通过将此种方法与数学概念生成的实际进行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生成性思维.教师在对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与思维角度予以全面考量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机械执行教案的课堂过程转变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面对课堂中学生基于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教师应以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对学生所提的相关问题进行巧妙点播.例如,在练习课上,引入一道如下形式的应用题:敬老院里有奶奶11人,平均年龄81.5岁,有爷爷13人,平均年龄74.5岁,求全院平均年龄.分析此题时,教师大都会向学生讲清不能用(81.5+74.5)÷2进行求解,但面对某一学生的突然提问,“假设这道题的爷爷也是11人,能用(81.5+74.5)÷2这种解法吗?”针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可先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而后,向学生讲明虽然求平均数要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即(81.5+74.5)×11÷(11+11),但因为爷爷和奶奶的人数相同,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利用(81.5+74.5)÷2对全院爷爷和奶奶的平均年龄进行计算.由此可知,当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出乎教师意料外的问题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或概念生成的过程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可以回避,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促使学生的生成性思维得以形成和提升.

3.开放式数学教学方法的引用

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旨在为学生创造具有充分发展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形式,其包括开放性空间与内容两方面.空间上的开放要求教师将数学教学活动进行延伸,突破传统课堂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强调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并因材施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内容层面的开放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进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内容,通过借助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开放性教学环境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以下开放性应用题为例:

45x=30x-3.

根据上式自编一道应用题,从而使所编题能够以上述方程进行解答.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4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认知主体积极的、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是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机械的反映。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所以,不应把学生看成―个可以任意装进各种知识的空的容器,而应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走出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开放的教学观念,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首先,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和模拟现实情境,以创造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数学知识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其次,建构主义非常重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与经验的建构,结构不良领域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应用广泛的概念在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二是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在课堂上,应允许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在充满开放气氛的课堂里。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问友好合作,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人人有所收获,能充分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三、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加强开放题的教学。数学开放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学习,能综合利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2.加强数学实验的教学。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将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尽量采取学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切实避免在黑板上空论,脱离实际,人为地把本来应该有丰富趣味性的内容变成枯燥而使学生厌烦或很难让人接受的内容。把数学实验变成学生课外活动与第二课堂必不可少的―个重要环节,把数学学习中动脑的思维能力跟课外活动中动手的能力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开放。数学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明确把数学作为一门服务性学科来进行教学已很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应着重讲清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自己懂得获得数学知识和理解力的特殊方式,创造数学课向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教学开放。

四、运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开放的教学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倡导和促进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多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能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几种教学方式,正是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

1.随机通达教学。随机通达教学要求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

2.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强调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由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此,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交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另外,他们还认为这种教学不需要再搞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测验,因为解决具体问题本身就已反映了学习效果。

3.支架式教学。我们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概念形象地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调控),通过支架逐步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5

关键词概念管理;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概念化

伴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仅有百年历史的新学科其发展却尤为突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伴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创新。由于企业日益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重点、方式、手段等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管理正在以硬管理为主走向以软管理为主,企业管理出现软化的趋势,而这种人性化的、软化的趋势的出现实质上预示着以实物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正在向以价值、概念为主的现代管理方式过渡。

企业概念管理的内涵

1、概念管理的定义。概念管理是指在社会经济、企业组织日益虚拟化的条件下,将管理对象、管理形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组织形态本身等从客观实体上升到一种代表各自价值去向的观念,通过对观念的管理来实现组织的各自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概念管理不同于依靠投入强制性的制度和物质手段的传统管理,它主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和在同一组织中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感情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来使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概念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虚拟化的管理,但它仍要以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为载体,以某种有形和无形的产品为依托,并要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和信息网络技术,不过这种无形或有形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事实上只是一种“概念”产品。

2、企业管理概念化趋势的内涵。

(1)企业组织形态的概念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网络组织作为一种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模式,不仅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企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而且改变了传统管理的刚性思维,实施开放式的柔性战略,这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战略视野开拓更加开阔。所谓企业组织的概念化是指企业借助于inteRnet设立虚拟橱窗、虚拟展销会、虚拟经销商等,使企业组织由实体走向概念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在功能。企业组织形态的日益虚拟化、网络化,形成虚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是指为实现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以及时的开发、生产、销售的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至于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则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使组织更好地适应复杂、不确定的环境变化,是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外界环境日趋复杂、变化日趋迅速的要求相适应的。网络化运营的跨国公司、虚拟国家、战略同盟都是网络的形式,小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赢得协作竞争、多营优势的模式选择,新兴的虚拟组织、weB公司都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概念公司,将会随着技术发展日趋成熟,人们对企业组织的认识也将从实体化本身向概念化转变。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

一、高中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内涵

顾名思义,数学开放式教学就是开放的教堂,这种开放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开放,是一种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起来,也就是指教师以相关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结合起来,从而相互展开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高中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高中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培养和挖掘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有利于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色彩.

3 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 有利于鼓励学生参考和借鉴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5 有利于开发和刺激学生的数学智力,并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三、高中数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途径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从根本上活跃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来说,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1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出特别的情境。高中数学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除了和谐的课堂氛围之外,教师还应该在这样的氛围下再创设出一些特别的情境,这是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興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教师,教师要想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师生共赢的局面,就必须通过相应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2 探索公式和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公式和概念,这些公式和概念需要学生的更好理解,而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中,这些公式和概念的学习也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公式和概念,加深对它们的印象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和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数学中的公式和概念的形成、运用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更加理解了这些公式和概念的内涵.

3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和求知欲外,不能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就是在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时,要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具有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辱感;其次,就是要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讨意义的作业,让组员之间互相监督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4 开展小组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层次和水平,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并且根据各个小组的实际学习水平,布置相应的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各自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另外,学生在得出答案后,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表扬,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哪里存在不足,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应该对那些在小组中有进步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

5 探讨习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高中数学习题中,有一大部分题目为开放式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同时,教师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思考、交流与创新,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题模式,并且做到“下笔如有神”,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学生通过对习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助其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可见,对习题进行探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7

概念视频里的技术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有多远?

美国时间2月28日,苹果公司正式向媒体发出3月7日新一代ipad会邀请函。几个小时之后,就在对新版ipad功能的猜想和预测扑面而来时,位于旧金山的3D动漫工作室aatma在Youtube上推出ipad3概念视频,视频中展现一些极为酷炫的新功能。这不是aatma工作室第一次“造假”,去年8月他们了iphone5概念视频,其中超薄机身、激光键盘、全像投影引发果粉的无限遐想,许多人一度以为这是苹果公司流传出来的视频,掀起以假乱真的传播效应。

aatma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4月,它的创始人是三位苹果粉:pramodshanLharam.ChrisBernal和pmshanthshanthamm。在聚首创业前,他们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从事动漫视频工作10余年,为世界各地的品牌公司制作3D动漫视频,提供影像技术。工作室成立之后,他们依然主要为电视、电影和互动媒体制作影像视频,提供各种后期加工服务。

苹果的创意义工

两个多月前,在人们开始期待ipad3时,prashanthShantharam.aatma工作室的CBo,和他的团队决定再次为还没有正式的ipad3献上“惊喜”。“去年,我们了关于智能手机iphone5的概念功能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很多关注。这一次,我们决定如法炮制,在ipad3之前做一个平板电脑的概念视频”。

回忆最初创作这些概念视频的初衷,aatma工作室的伙计们都非常激动。“我们是苹果产品的超级发烧友,我们热切地期待真正的iphone5。当我们听到有消息称iphone5正在研发中并且即将了,我们觉得是时候为万众期待的iphone5制作一份‘见面礼’。”prashanth表示。于是,一部超现实的iphone5概念视频诞生了。视频中展示的特性全部是在aatma工作室看来iphone5以及其后的智能手机可能会拥有的功能,该视频在Youtube上的点击率高达5000万次。而在最新的ipad3概念视频中,prashanth表示视频展现的内容是他们对所有平板电脑功能的设想和创意。目前,ipad3的创意视频在Youtube上的点击率高达5600万次。

“开始制作这些概念视频之前,我们不断地问自己,对于未来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人们究竟最期待什么样的功能?”prashanth说,“在进行ipad3概念视频头脑风暴时,不断地有新创意闪现在脑海里。最终,我们选择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和最吸引人的创意设想。我们的技术经验和对新科技的认识帮了大忙!”在这些视频的制作过程中,aatma工作室运用绿屏抠像技术首先拍摄了一系列手部动作,然后再和视频中看到的激光键盘、液晶屏幕、图片等进行合成。从而展现出人们在视频中看到的人手控制设备,与激光键盘、3D全息屏幕进行互动的影像。

梦想照进现实

aatma工作室的作品并非只把重点放在展现产品外形上,他们展现得更多的是产品的内部功能。此前的iphone5概念视频中,他们展示了智能手机应该具备的强大功能。人们在使用这款手机的虚拟激光键盘时,能够将其从机身里拉到桌面上进行打字输入等操作,并且支持手动伸缩控制;同时,全像投影能让iphone5将显示屏上的图片信息投影到墙壁上,一个简单的智能手机就能为人们带来影院的感觉。

现在,他们又为未来的平板电脑配置了“边到边”视网膜显示器和应用于多人游戏的3D全息屏幕。“在iphone5概念功能视频中,3D全息图显示概念是个热点,我们希望将这个功能也延伸到ipad上。”prashanth说,“在ipad3的概念视频中,我们自己最喜欢的也是3D悬浮全息屏幕。通过这个功能,用户可以体验一种前所未有的悬浮于空中的3D液晶屏幕。这对于ipad的玩家来说,必将是一次更加惊艳的游戏之旅”。

在ipad3的概念视频中,aatma工作室有了新玩法:将一个ipad放在另一个ipad旁边,两个ipad的画面拼在一起,就像一部台式电脑的两个屏幕。工作室利用nFC技术和内部磁铁设计来实现这个功能。想象一下,人们通过相连的多台ipad体验3D悬浮全息屏幕,同时在多个ipad屏幕上播放视频或观看电影,这可能对未来大屏幕消费电子形成冲击。

尽管这些概念视频的构想非常炫目,但aatma工作室到目前为止,没有收到过任何一家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制造商的邀请或者咨询。prashanth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有设备制造商来实现我们设想的功能,并将产品投入市场,就太好了!”aatma工作室也很期待能有机会和所有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制造商合作,分享他们的创意和设想。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8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模式,俨然是老生常谈,开始让人反胃。而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第三次工业革命等概念,同样莫衷一是,增加了人们的不安。比如有人就用概念去质疑,为何在德国没人提互联网思维,而只是重视智能制造,这是否说明我们误入歧途?

显然,过去十年里创造出来的新概念,尤其是和企业经营有关的新概念,远远超过以往,我们正生活一个概念横飞的年代!乱云飞渡亦从容,一些企业家以不变应万变,以华为“向李小文学习”专注做技术的精神为代表,相信商业本质没有变化,相信埋头拉车必有厚报。更多的,则像万科高管团队跑遍互联网公司一样,四处学习取经,试图去理解站在风口上的猪,是怎么飞起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制造又一个新概念“云组织”,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且看定义:

“没有正式的机构、岗位,一群创客和他们携带的资源集中在云台,随时在线,只要市场有任何需求,立即就会有最合适的创客或资源进行回应……在这样的组织中,资源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企业却不用为此支付昂贵的成本。”

这个概念,的确超前,很可能“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如果细看,其本质接近九十年代出现的“虚拟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概念。关键的区别,当然在于运用“云”这个工具,使得原本不容易做到的“连接”,变得可能并高效。从这个意义上,互联网这个“技术”,还是可能改变一些商业本质的。

通读全书,看了海尔、苏宁、中兴等诸多转型案例之后,不能不承认,云化的企业组织,已经悄然来临。毕竟,云的时代不可逆转,一些商业领袖坚信,未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大数据莫属,背后的支撑,必然是“云”这样的内外部共享平台。于是,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必然朝“云”去靠拢。

书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靠拢方式:透过私有云或是公有云。如果工作性质相对简单,“企业将员工全部上线,将工作流程全部数据化”,员工成为“创客”并根据外部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如果是更复杂的内容,就需要将至少部分接口开放给外部的创客,让他们也能有机会介入到满足客户需求当中。

公有云的组织方式,直接挑战了科斯等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因为企业的边界将变得极为模糊,也很难再用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去分析企业应有之边界,因为一切都将是动态的!对大部分习惯于传统雇佣关系的中国企业,这实在是非常激进,他们不但不愿意且不敢于开放自己的数据给外部,连内部员工都基本无法接触到实时的需求信息。

理论上,企业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信息的集中与处理,如果把这些与外界部分或全部打通,似乎会产生房地产商式的被颠覆担忧:如果普通人可以集资买地,那么就不再需要房地产商,因为所有其他资源(设计、施工、监理、销售、物业),全部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获得。同理,如果企业员工可以自由组合去与外部需求直接对接,那还要企业干吗?

这个问题,也萦绕在我脑中。书中给出的方法是,从激励机制、孵化机制、收割机制三个方面,让企业能够有效并获益于内外信息流的交互、碰撞、集成,并用若干案例证明其初步效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员工感觉到只有在公司的云台上,才能高效获得需求信息,找到互补的资源,并从提供服务中获利,他就没有离开公司单干的理由,企业就有可持续的价值。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9

关键词:同课异构;新课导入;概念学习;学案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02-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课题、同样的知识,选择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教学研究模式[1]。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高效、求精彩”[2]。笔者于2012年12月,参与了分别来自银川、西宁、苏州、济宁的老师开设的同课异构,选定的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4位老师针对同一个专题,授课思路和教学方式的诸多环节都各具特色。笔者从新课的导入、元素概念的学习方式和学案应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供同行研讨。

一、新课导入的多样性

施教之功,重在激趣。以趣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新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新课之前的引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轻松地进入新知识学习,在新旧知识的连接中也起到固定和归属的作用。

1.联系旧知识导入

知识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熟练掌握较低层次的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较高层次知识的前提和保障。教师1在新课开始时,要求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这些习题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分子原子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同时这些旧知识与本节新课元素有一定联系。在新课的开始先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再学习新知识,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教师1注重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够连贯性的掌握知识,必将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知识呈现出系统化。

2.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2、教师3、教师4都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慢慢让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教师3给学生播放熟悉的广告,并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如:加碘盐、含氟牙膏、钙铁锌口服液、药品饮料说明书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学生的感知神经,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3的导入方式,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教师播放视频、图片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都显得非常高涨,学生注意力也明显被深深吸引住。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看的图片都会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3在新课导入时,给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精神状态饱满,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教师在化学课堂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

本节“元素”课,教师主要采用联系旧知识和创设情境导入方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导入方式:

(1)趣味导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趣味性,一则趣味小漫画、趣味动画、趣味小故事等,会使原本单调、无味、抽象的化学知识显得鲜活、有声有色。

(2)实验探究导入。初中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时,对各种物质的独特性质充满着很大的求知欲,如果教师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能够设计充满乐趣和趣味性的实验,定能够激起学生无限的求知欲望,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直观导入。化学教学中的微观概念学习,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等直观性和真实性的教学用具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在大脑中建立对知识的直观印象,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在潜移默化中开拓学生的认知思维。

二、概念学习方式的特色性

施教之功,巧在授法。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变化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元素作为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化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四位教师选择运用不同的概念学习方式,各具其特色性。

1.引导学生剖析概念关键词,加深化学概念理解(如教师1)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

在元素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1引导学生对概念关键字词,逐字、逐词地理解,反复推敲,深刻领会,一遍又一遍的分析理解,学生的思维神经伴随着一遍又一遍的碰撞,在学生的头脑中会慢慢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象,学生也明确元素概念中的关键部分。

2.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内涵,揭示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师2)

化学概念是高度概括抽象化的表述,要全面、深刻理解化学概念,就必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准确地使用它。因此,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确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要让学生熟知概念的适用范围。

3.启发学生思考系列化问题,促进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如教师3)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步步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观察、剖析化学概念,尽力去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一定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刻体现科学的严谨和准确性。

教师3的整个设计借助一系列的问题展开,环环相扣,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训练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在一次次的碰撞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得出了最严谨最正确的元素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非常有印象的理解元素的概念。

4.启迪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如教师4)

日常概念是指在同他人进行日常交往和个人成长经历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它形成于学生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些概念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作为学习化学概念的知识背景,把它迁移到化学学习中将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

教师4将日常概念迁移到化学概念中,企图用“汽车元素”、“中国元素”这些宏观的日常概念来迁移到元素概念中,试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元素和“汽车元素”、“中国元素”一样,是一类物质的总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老师的再三发问,学生难以对“汽车元素”、“中国元素”这些概念做出说明。因此,情境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素材作为促进学生元素观念建构的有效载体。

三、学案应用的选择性

本次针对“元素”这一课题,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学案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下面笔者提供了教师1的学案,并对学案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的学案都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课前回顾、学习提升、学习讨论、课堂练习的设计,使学生获取知识联系的方法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轻松地学习。在学习完本节课之后,学生的大脑不再是混乱、无序的,学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本节课重难点,从而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1整节课都是按照学案的顺序进行的,使得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逐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学案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课堂的学习效率,但是这位教师过分依赖学案,学生整节课都是面对学案,教师仅借助学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信息来源单一,课堂的教学情境太过于平淡,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情绪不够高涨。

教师3则在应用学案的同时,兼顾使用视频,为教学环境创设出轻松自在的氛围,使得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乐于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小视频,传递学案上的知识点,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在获得刺激之后,填写学案,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巩固,学生在双重教学媒体的刺激之下,更容易也更有效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启示与反思

1.情境的创设应利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为“情景”而情景

化学作为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教师纷纷绞尽脑汁试图创设教学情境,有时候反而忽略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4利用生活元素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描述“汽车元素”、“中国元素”的含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不能表述出日常中元素概念的含义,一时课堂氛围有些低沉。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在与教学内容主题相适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的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学科观念镶嵌于其中,达到一情境多目的的效果。

2.概念的学习应循循善诱,不可一蹴而就

化学概念作为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概念的学习方式虽然有很多,但是老师万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教师3精心创设思考题,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概念的学习,一边不断发散学生思维,一边加深对元素概念的探究,最终让学生获得了准确完整的元素概念。知识呈现的方式有多种,但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相关的知识、主动地学习[4]。

3.学案的使用应适度,不可完全依赖

学案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领路者”,课堂学习的“好帮手”,毫无疑问显示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是当一节课教师、学生完全依赖于学案,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因素。学案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学生上课仅仅是填写学案,不愿动脑,懒得思考。教师1整节课的教学资源就是学案,笔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化学无趣。学案的应用,教师一定要把握住适度的原则,多媒体、视频、音频都是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尽量使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同课异构”是一个真正体现“百花齐放”、“优势互补”的交流互动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探讨教学、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进步的机会。从本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可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之间的碰撞。在同课异构这一条道路上,教师们会收获到更多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周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4):83-86

[2]徐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课异构教学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2,(6):45-46

开放式创新概念篇10

论文摘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二是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等新概念,使社会主义概念具体化。

“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概念。邓小平理论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展开的。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理论创造,使这一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

创新之一:创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杜会主义概念的内涵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外延,并对社会主义的特征作出了设想。在马、恩的著作中,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具有大致相同的涵义,因而时常混用。马、恩将社会主义的外延界定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即用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将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马、恩从特征的层面对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社会主义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第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第三,实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并消灭商品和货币;第四,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随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由此可以看出,在马、恩看来,具备上述特征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就构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概念。

列宁对社会主义概念有新的发展。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做了明确的区分,是列宁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一划分使人们明确共产主义要经历若干阶段,其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个与共产主义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列宁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特征有了新的认识。他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强调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斯大林坚持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外延的观点,教条地照搬马、恩基于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毛泽东虽经艰难探索,终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这一模式的失败。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中,邓小平坚持和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深人研究社会主义的内涵,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透过马、恩描述的社会主义特征,坚持其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论断,又删除其被实践所否定的设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人到本质层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和以前其它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立多种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最重要贡献。

创新之二:突破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的思维禁锢,提出使杜会主义具体化的新概念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的上述理解,邓小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明确提出了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邓小平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

第一,中国社会主义。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概念。邓小平在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这个决定“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间。此后,邓小平多次用到这一概念,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概念。中国社会主义有两个涵义:其一,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奋斗的根本。”对中国必须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邓小平精辟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他反复强调:“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阴他不断地提醒人们,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其二,中国社会主义是指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作为一种实践形态,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巩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包括改革开放前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尽管经历了许多挫折,包括“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但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坚信:“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

第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总体上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但绝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才开始具有中国特色,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敏锐观察,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中国国情建设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作了大量论述,深刻阐明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根据邓小平的论述,笔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涵义有三个,即以初级阶段为起始点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现实出发,弄清楚我们的国情,弄清楚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改革开放前我们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深刻认识国情,超越了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发展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翎对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涵义,邓小平有两个表述:一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发达”指生产力不发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够格”是指生产力落后,达不到建设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的资格。邓小平说:“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表述不同,实质内容完全一致,即由于中国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的,不满足建设马、恩所指的“社会主义”的条件,因而不能按照马、恩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来建设社会主义,而只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的论述为指导,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特征。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个概念侧重点不同,但实质内容是一样的。转贴于

综观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异性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逻辑起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成“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因而必须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起点。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或第一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通过各国的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是多种实践形式中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

同时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破解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如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问题,我们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有人就以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为理由加以反驳,尽管我们从发展速度上可以做一些说明,但总是难以说服人运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概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意义上讲的,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只能是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就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又正视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总之,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三个新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打破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思维模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概念的提出表明,社会主义有多种模式,这就为社会主义理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