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十篇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十篇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00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新课标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是我国对基础性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性要求。新课标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新的改革,它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为目的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初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也逐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摒弃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新课标的推进,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岑凡

初中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纽带。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目前,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业的内容、形式的单一、作业的设计缺乏多元性、作业量大等问题。显然,这些机械、滞后、封闭的作业模式,缺乏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无法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模、解释、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在作业中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因此,教师有一个正确的作业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设计数学作业呢?笔者结合当前初中作业设计存在的缺陷,探索了一些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初中作业设计缺陷分析

1.作业量过大,学生压力较大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得不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题型,教师不管作业的质量,一味的让学生去做。题海战术的确训练出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解题机器,可是他们往往缺乏创造性,学生大量业余时间花在完成低质量、高重复率的作业上,其全面发展成为空话。

2.作业单一,无法检测学生真实水平

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严重缺少多元性,而对于数学作业的准确性、统一化和模式化过于强调,教师所设计的作业设计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较少,很难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业设计没有针对性,无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作业设计,使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此外,在作业设置中,作业的内容都是由教师所规定的,学生没有选择权,只有按照老师所布置的完成作业,而作业的内容局限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实施的作业设计是完全一样的,按照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发展下去,学生不仅很难理解布置作业的真正意义,而且在作业的数量上学生也很难承担。

3.作业设计脱离学生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但是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大多算想着利用生活素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忽视了去利用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大部初中数学分作业都脱离学生的生活,使得作业变得枯燥无味。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固定,以书面答题为主,内容空洞,学生易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丧生了兴趣,常常采取应付完成的态度,导致作业效果很差。

二、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之探索

1.根据学生状况,设计分层式作业

在设计、布置数学作业时,不能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来布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设计有层次性的、难易有别的作业。对于优等生,他们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得比较快,利用课上的时间就可以完全掌握了,所以,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思考性强的作业,这样优等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加工”,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给优等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挑战的平台、超越自我的平台。对于中等生,可以布置配套的教材上的基本习题,适当穿插一些稍有难度的题目,着眼于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再加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差生的增多。而对于后进生,则应布置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一般应是课堂学的概念、法则、定理等知识的直接应用,让学生通过回顾课上所学内容而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让后进生经常体会到作业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点点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作业设计形式要多样

长期以来,教师布置的作业多以笔答型作业为主,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不但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业的样式上要有所变化。如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对一些设计图案的作业,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去做,并多加关注。同时可以设计实践性作业只有实践.才能让理论的知识得到更好的理解及应用。例如:数据处理的过程.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的解决来体会。探究型作业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探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一次函数的性质,可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画图来探究。设计开放型作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例如:已知aaBC,请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三部分,你能给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3.作业布置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解决,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实际问题。我认为老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后作业 设计 教育价值

 

英语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知识的总结训练,通过作业练习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对作业设计给予关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匹配的作业题目,这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内容的合理性、针对性、科学性。

一、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教育价值

初中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英语作为初中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理应受到教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课堂45分钟”,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缺乏相应的指导,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不积极,在课后复习、预习时缺乏积极性。根据新课标改革要求,教师在制定英语教学计划时需对课后作业优化设计,这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是大有帮助的。

1、巩固知识。课堂45分钟教学之后,学生必须要重新回顾教学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若学生过度依赖于英语课堂学习,则会造成“知识遗忘”现象,课后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记忆不强[1]。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利用“小练习”的方式更容易让初中生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在后期的学习中将知识联合起来。而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对于新词汇、新语句的认识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2、发现错误。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研究永远都是在错误中取得进步。”英语课后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遇到不懂、不明白的知识后则可以及时通过作业练习反应出来。如:Fourteen,fifteen,sixteen;Forty,fifty,sixty等词汇,学生常常会将词语的拼写、含义理解错误,通过作业训练能让学生发现自身词汇知识的不足,纠正学习存在的误区。

3、提升水平。由于初中生对英语知识的吸收能力有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学习阻碍。教师对课后作业优化设计后,可增强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英语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能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内容,看到一些熟悉的词语后则能快速理解句意。比如,看到句子“wesawabeardancingonthestage”有的学生可以马上在脑海里出现一幅有趣的图画,一只熊在舞台上扭来扭去地跳舞,从而通过图画铭记这个句子。

4、更新教学。课后作业是英语教学的重点环节,初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多角度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计划,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学好英语[2]。如:我在英语教学时则注重课后作业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把理论英语运用到实际活动中。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革新,也是推动初中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学生个人发展有明显的教育作用。

二、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指导者,在教学期间要立足于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发展,不断转变英语教学观念以设计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案。从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状况分析,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通过作业练习的方法改善学生的英语知识。积极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有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1、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师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工作者,教师课后作业设计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这样才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在课后作业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课题。如:我在设计作业时将学生分为优、良、中、差等四个级别,设计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内容,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个人能力都有所提高[3]。

2、立足于教学改革。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初中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这些都给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要将教学工作于英语教学改革相互联系,这样才能让初中生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4]。如: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我则安排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感受英语,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新时期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初中英语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课后作业是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作业设计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综合提升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卢晨晨.幼儿英语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J].英语教育研究,2009,30(4):39-41.

[2]张近东.故事教学法在英语学科教育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10,16(12):40-43.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3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18172)

摘要:香港职业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职业教育以及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从宏观政策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探讨香港职业教育的各组成构件,包括职业教育设计理念、职业教育参与主体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等,可以为内地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供需契合;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69-05

香港教育体系概述

香港的教育体系沿袭了港英当局“三二二三”的模式,与内地的情况不太一致(如表1所示),了解香港的教育框架是了解香港职业教育的基础。香港教育部门不仅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文凭审核上实行统一标准,更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通过进修可以获得与学术教育衔接的学位。

2009年9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香港的教育体系开始实行改制,即改为“三三四”模式,学生考大学的门槛由原来的中学会考改为与预科考试合二为一,即实行高考。但目前还是保留了预科考试,如表2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介绍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下属机构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学生资助办事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以及职业训练局。职业训练局于1992年改制,即原来的职业训练局属于政府公务员单位,1992年训练局内的员工可自由选择仍保持公务员编制或者选择成为训练局内的正式员工,如下页图1所示。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统筹管理香港的教育事务。其中,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成立于1984年2月)是香港的非法定组织,负责按照香港社会的需要向香港政府提供有关整体教育事务,包括中小学及统筹专上教育(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以至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训练局),在职业教育方面,这个部门主要负责在初中阶段,对进入职业先修学校的学生进行初级职业培训。而作为香港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训练局完成,其中包括中级职业培训与高级职业培训,如图2所示。

职业训练局下属8所教育学院、4所专业发展中心及1所高中学校。各个学院所针对的专业、学历层次及职业各不一样,如图3所示。

这个体系由就业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两部分构成,就业前教育是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预备职业教育、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

香港职业训练局所提供的研读课程以及学历学位授予的机构如表3所示。学生可选择在完成不同级别的学习后申请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历,参加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获得高一级的文凭。初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工课程教育,由职业先修中学、工业中学和实验中学承担,接收中学三年级学历的学生,相当于内地的职业高中、中技、中专。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学徒训练,才能担任操作工、服务员之类的工作。

中级职业教育又称技术员课程或高级文凭、高级证书课程教育。接收中学生,学制2~3年,学生毕业后可担任技术人员或“白领”文员。高级职业教育又称技师课程教育,相当于内地的大专,由得到香港政府确认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科院系承担。入学条件严格,招收有大学预科程度并达到大学入学标准的学生,学制3年。学生毕业后必须参加实务性训练和相应的专业学会考试,才能取得技师资格,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

香港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微观层面来看,香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之初进行了较为严谨的市场评估和供需调研,以了解这个行业对于人才能力层次的真实需求。整个专业策划阶段必须在相关委员会的监督和参与中进行,这些委员会包括学科委员会和训练委员会。一般而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建课程开发团队以后,首先,课程小组将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如人力资源报告以及来自政府、雇主企业的新课程开发建议,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然后,将设置每个科目(即内地所说的专业)的概要、教学方法、评核准则、课程管理方式以及教学资源需求结合形成课程建议书,提交给职业训练局的学科委员会等讨论。再次,将邀请大专院校及来自各个层面的专业人士对新专业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课程开发建议交学校组委会批准,批准后正式推出。新课程推出以后,课程开发小组还将进行反馈评估,审核毕业生就业情况、雇主企业反馈情况、课程需求的调查报告等,以不断更新和完善该课程的内容,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如图4所示。

(一)供需契合的专业开发理念

香港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就定位于为香港的经济建设提供急需的人才,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着重考虑了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后所需要的人才缺口。在香港经济构成中,90%以上为第三产业,对金融业、服务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因此,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酒店旅游服务业、厨艺、海员培训等方向的课程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崇。为配合创意工业发展,培育世界级设计人才,成立了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学院的使命是要成为业内翘楚,提供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设计教育及持续进修课程。具体学科包括产品设计、室内设计、视觉传达、时装及纺织设计、印刷及数码媒体、电影、电脑游戏、玩具设计、首饰设计、钟表设计、眼镜及配饰设计等。

这种供需契合的理念在内地也较为常见,但是其紧密程度相对较弱。如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发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类需求主要针对不同阶段的物流行业发展。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初级职业技能,而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增加了行业管理人才的需要。内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可行性分析时,讲授的知识仍然未能跟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大专三年级的学生毕业后,在职业能力、职业态度及职业规划等各方面仍未能符合岗位需求。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学生个人素质与全面发展

课堂教育包括正规课堂教育、非正规课外教育和互通教育课程,其“全人发展”七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三部分的教学之中。香港职业教育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等个人品质以及个人才能的发展,如香港职业教育率先提出“全人教育”理念,贯彻全人发展的培养理念,这种先进的培养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全人发展分为“德、智、体、群、美、事、情”七个方面,其教育内容全部贯穿于“正规教育课程、互通教育课程和非正规教育课程”之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包括诚信互助、个人才能发展计划、社会平等意识、海外实习及文化认知等等,这些内容都体现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当中。学生要通过考试,不仅是期末考试成绩,更多的是考查平时课程的参与程度与自主程度、课外相关社会活动如照顾社会残障人士等公益活动的参与及反馈情况等。

课外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职业态度。香港职业训练局所属学校的学生事务处通过团体训练、成长小组、个人辅导、工作坊和专项素质训练等方式开展了优质及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课程设置香港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所占比例不足30%,但是专业课、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并且专业教室环境一般与企业一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如中华厨艺、旅游服务、知专设计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质,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零磨合期”就业上岗。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素质

在香港,教师要想进入职业训练局团队,必须具有行业方面3~5年以上的就业经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得以保证。职业训练局下属学校教师的实操能力非常出众,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香港知专设计学院的教师带领团队成员和学生为香港招商银行设计了2014年度制服系列,教师本身对服装理念的体会理解及对服装市场动态的把握,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真正了解时装市场的真实需求和能力要求。

香港职业训练局还设置了教学中心,为所有的教师提供支援服务。教学中心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培训课程、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教学方法、科技应用咨询服务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等,另一方面为新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入门课程、教学技巧强化课程等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同时帮助教师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中心的做法帮助教师获得大量的资源支持,做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备课内容、教案设计、如何建立师生关系、记住每位学生名字的方法、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方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所有职业学院的教师并不需要承担较多的科研工作,也并无评聘职称的压力,他们的职业晋升沿袭“助教——主任——讲师——高级讲师——系主任”的升迁路径,而升迁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授课时间、教学任务的完成程度,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专心做好教书育人的主体工作。

香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香港职业教育能够发展到目前的规模,离不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各个雇主企业及香港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

首先,从香港教育的文凭架构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只要获得相应的证书和文凭,就能获得香港教育局认可的学术资历架构表上的层级,它统一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历级别,学生不用担心毕业之后在用人单位因为学历级别的差异而受到差异对待。而目前内地对于正式编制内的职工学历和学历取得方式存在硬性要求,许多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的学历尚不被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其次,香港通过立法鼓励各个雇主单位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香港1976年出台的《学徒制度条例》为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在筹建各类新科目时,必须要有企业单位参与,这主要是为了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对于所有接收学徒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港币的标准给予每个企业补贴(各个阶段补贴标准不一,1500元港币是2013年的数据),以使企业降低使用学徒的费用和成本。同时,对雇佣学徒从事某种行业及职业的事宜进行推广并加以规范,并就与此相关及附带的事宜订立条文,为参与学徒制的学员及雇主企业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这些雇主企业因为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其社会知名度会相应地提高,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学徒制度也维护了行业的人力输入及输出秩序,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政府立法支持,企业逐渐参与到职业教育设计和发展的进程中来。在香港,雇主企业都非常乐意与在校的学生分享社会经验及职业发展信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岗位信息。这些分享经验一般都是雇主单位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的,不收取任何费用。学徒制的实行,使香港社会逐步意识到各个社会主体均有培养人才的责任,并且使学生在进入社会的实际过程中并非盲目地找单位实习,而是在法律保护下有针对性地获得应有的工作岗位和指导,并能获得经费补贴,这就使就业前培训能够落到实处,使多方受益,如图5所示。

(二)教育体系完善

香港职业教育体系在设计之初,就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与通识教育相衔接的机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香港政府严格控制了全日制普通学校和大学的名额,约3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考入预科阶段学习,而预科生中仅有18%左右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于是,开办了职业先修学校,相当于国内的中专教育,随后逐步发展出工业学院、理工学院,从而在工业教育和职业训练起步之后,迅速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乃至大学学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香港政府推行双轨制教育,营造了职业教育比较充沛的生源市场。1965年,香港政府建立了工业训练咨询委员会,探讨工业教育及职业训练政策,发现缺乏技术员及技工等层次的人才,与工业界的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推行工商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逐步形成,改善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设计思想,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附属的持续教育机构,因此产生了各类教育相衔接的机制,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由于香港教育局对所有的学历层次统一认可,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学生均可以在获得某一学历学位之后参加下一阶段的学习。学员无论是参加全日制教育或非全日制教育,均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衔接香港及海外大学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修读的机会,如表4、图6所示。

香港职业教育的多入学点、多结业点、学分灵活制及终身学习的思想,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远的发展。职业教育使更多有志于为香港工商业发展服务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在学历层次上不用担心得不到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认可。

结语

香港的职业教育能够全面发展,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从政府立法层面,在机制设计上确立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步放弃了教育双轨制的做法,无论是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学历学位衔接方面,都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保障和晋升的空间。

其次,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机制设计上注重供需契合,工学结合,为了使各个雇主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以学徒制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支持,这是一大突破,使教育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从而降低了教育与经济脱轨的风险。同时,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愿意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择业和成长。政府引导框架下的企业参与模式是香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学校方面无论在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教师素质及学习资源方面都进行严格审核,调研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的各项能力恰好是工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职业能力,从而收到了专业与实体经济匹配、课程与实际能力挂钩、教师素质与教学资源共同完善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士敏.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35-136.

[2]刘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企业参与[J].职教论坛,2013(34):26-29.

[3]庄西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J].职教论坛,2013(34):16-20.

[4]史秋衡.评香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设计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09-113.

[5]王自瑛.浅谈香港职业教育的特征[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1-85.

[6]李艳娥.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4-55.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4

兰州市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一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选择足球为必考项目,更是让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不能接受。事实上,足球本身也是必考备选项目之一,只是由于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训练,一直以来选择的城市并不多,再加上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成绩,只能从娃娃抓起――使得校园足球风靡全国。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选择方式,让孩子不能只针对某一项目临时抱佛脚,至少在国家规定的十多个项目中,样样都得事先有个准备,老师也不能搞突击训练。只有这样,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才能健康发展。

自1979年上海市崇明中学率先试行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以来,我国有部分省市陆续开展了这项试点工作。2007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简称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并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至此,我国开始全面实施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本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便为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现状

兰州市于2011年5月全面实施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正式把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其具体方案下:设必考项目3项,选考项目2项共5个项目,外加体育课出勤及表现进行考核。

[项目名称\&身高体重\&肺活量\&800米

1000米\&选考类1\&选考类2\&体育课出勤及表现\&权重得分\&2分\&2分\&6分\&2分\&2分\&6分\&必考3项\&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或台阶实验\&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选考1类\&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选考2类\&50米跑\&立定跳远\&篮球运球\&排球垫球\&足球运球\&跳绳\&]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由七、八、九年级体育考试成绩相加而成。初中毕业升学体育成绩在高中招生时以等级呈现。满分为100分,其中七、八年级各占20分,九年级占60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90分及以上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59分及以下为D等。2009级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总成绩为80分(为八、九年级成绩),68分及以上为a,56~67分为B,45~55分为C,45分以下为D。

2014年,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七、八年级设必考项目3项(其中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计10分、掷实心球计5分、篮球运球计5分),九年级设必考项目3项(其中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计30分、掷实心球计15分、跳绳计15分)。考试成绩由三年成绩相加而成,满分100分,初一、初二年级各20分,初三年级60分。高中招生时以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计算。

2015年更近一步:设必考项目3项(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足球运球;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选考2项(备选项目有排球垫球、立定跳远、50米、篮球运球、掷实心球、跳绳),每人共考五项。考试成绩由五项相加而成,每项10分,拟以满分50分计入2015年中考总分。对丧失运动能力并符合残疾标准确实不能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要实行体育与健康知识考试,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命题考试,总分50分。由于种种原因,2015年体育中考任按等级考核,并没有将50分计入中考总分。所不同的是,高中录取时,体育成绩被单独设置为高中录取的前置条件,考生要被某高中录取,体育成绩需达到其设定的等级要求。

体育中考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身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社会反映良好。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师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把大多数课堂时间用于体育中考项目,体育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升学考试项目进行。体育中考项目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技能被淡化减弱,体育升学考试考什么,体育课就上什么,学生所掌握的体育技能仅局限于体育升学考试项目。正常情况下,初中各年级每周会有3节体育课(按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四节、3~6年级每周三节、初中7~9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老师会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教学活动。教育部规定学校开足上好体育课,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早操、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保证学生每日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可是各学校执行此规定的情况参差不齐!体育工作在相当多的学校被挤压和边缘化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其次,体育教育也变成了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会考及中考的出现,大部分学校为提高学生成绩,在考前围绕考试项目突击训练。许多专业训练的手段、方法出现在体育课上,不仅把体育课变成了专业训练课,而且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也安排了相应的训练内容。枯燥、乏味的训练,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较快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线下降。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初中阶段的体育课都围绕着体育升学考试进行。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且还忽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需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场地器材、教师待遇等。在初中体育升学考试中,部分学校由于土地的紧缺和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场地普遍较小,因体育场地狭小、器材不足,不能满足升学考试的需要,考试中使用的器材型号不统一,场地不规范,也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在体育升学考试过程中,各学校体育教师从学生报名、选项、编排、裁判培训、场地器材的准备,学生考前辅导一直到考试成绩输机上报,都必须全程参与。加上每天的体育课,工作量很大,导致许多体育教师疲惫不堪,再加上体育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而结构性缺编现象又比较严重。这对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训练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对兰州市初中体育升学考试的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初中体育升学考试

初中体育升学考试是兰州市中考改革的重要措施,但我们不能因为体育升学考试而忽视了体育课和阳光体育活动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广大体育教师要以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健康放到第一位。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组织好每一次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加大宣传力度

虽然兰州市教育部门和媒体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家长、学生、教师对体育考试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体育考试不够重视。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推动体育中考的发展。

3.考试过程实施计算机管理

目前,兰州市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的大部分工作(如成绩登记等)都是手工操作完成。不但工作量较大,而且因为字迹潦草等问题容易出现误差,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教育主管部门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开发适合体育升学考试的应用软件和器材。使考试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减轻教师的负担。

4.逐步改善场地器材条件

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设施之一,是学校进行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充足的场地器材才能满足教学、学生锻炼的需要,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器材,逐步建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统一体育中考使用器材的型号。满足学校体育和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的需要。

5.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顺利完成体育中考工作的有力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学习,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6.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初中毕业体育升学考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考试实行全程监督,保证体育考试的顺利进行。这种监督机制应该是长效的,不但对体育考试实施监督,还要对学校体育日常工作进行检查评价,规范学校体育活动,保证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徐烨,刘礼国.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12月

[2]姜静,张磊.对西安市中考体育成绩纳入总分后的几点思考.内江科技,2010年11月

[3]王燕.关于我国中考加试体育工作的研究综述.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年12月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5

学生负担过重是困扰教育多年的顽症,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使新世纪的人才过早地背起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颁发了不少文件;大小报刊频频呼吁,刊登了不少文章;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统一考试而改为就近入学等等。这些措施,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其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可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一个优质、高效的学习氛围,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实教育弊端,提高国民素质以及适应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4、研究的方法: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师培训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1问题分析

1.1培训成果转化的概念

taylor将工作场所的培训项目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将参加培训后获得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受培训的教师所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和行为转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和坚持。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成果转化定义为受训者有效而持续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认知策略运用于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

1.2培训成果转化的形式

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等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整个过程。培训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受训体育教师不仅要学习掌握培训项目所要求的各项知识技能,还必须持续有效地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转化为体育新课改的效益。在转化中我们要增强来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推广能力和维持能力,要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回到原学校能够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培训成果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2.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特征

2.1.1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能力

在农村边远山区中学体育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且兼职较多,专职的较少,很多没有经历过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培训,所以对各种体育教材、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1.2培训动机

动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一个人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态度很积极,但有少数参加培训出于被动或者是应付上级要求或者被迫参加,仍处于被动培训阶段,他们尚未领会到培训对自身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2培训设计

2.2.1培训课程的设计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不同的需求,泰勒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与改进的系统性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前期调研中发现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有效的回应,在教师培训实践中,培训需求分析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克服为分析而分析、培训课程设计与培训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有培训需求分析作为基础的培训课程应该目标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

2.2.2自我管理战略

从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学习行为来看,它包括三个层面的过程: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从认知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主我对客我的认知过程,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学习理想的更加深入地自我认识过程。从情感层面看,它是学习者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斗争过程。从行为层面看,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过程。自我管理战略就是通过这三个过程达进行学习行为的塑造进而学习规范内化。

2.2.3工作环境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他们要上体育课,还要上其它课。职称很不好评,学校领导对体育科目有偏见,绩效工资在学校较低。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长期以来缺乏对体育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得不到学校领导支持,体育教师消极教学,长期忽略专业发展。以上种种情况导致云南体育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底下,体育教师不能全心投入体育教学,阻碍了农村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发展。在培训完以后回到原单位,有的教师又回到原点,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技术没有执行机会,有的有执行机会,由于学校经费和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过硬而无法实现,有的具备以上条件却没有转化氛围,就培训教师孤军突围。

3培训成果转化效果提升的措施

3.1科学的需求评估

科学的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之前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专业活动。要想使培训达到较好效果的基础是做好专业需求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育培训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新课改要求的专业能力与初中体育教师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体育教学的低效率,阻碍新课改目标的实现。“培训需求是组织及其成员在绩效、行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有差异,但可以通过培训来加以改变的差异。”如果能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找到教师“增长点”,就能使培训课程有了针对性,就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更新和行为转变,不断提升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3.2基于需求发现增加培训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培训中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开展培训需求分析,使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培训需求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与设计培训方案之前,由有关人员采取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什么培训的一种内容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培训需求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设计有针对性、能促进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课程

3.3良好培训前准备

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确定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准备中有主要领导出面参与成果汇报;上级的沟通、了解、参与、指导和承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2011.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研究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本项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座谈讨论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践验证法、专家指导法、实际验证法。聘请了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具体内容。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包括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的调查。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得到预期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一直徘徊在专业管理和课程资源建设的层面,未能够达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与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水平。本项研究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特色”研究,将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回归到强调专业学科特点上来,使开放教育的专业建设由教学研究提升为学科与教学相融合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全省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才干,也才能够使广大学员得到高水平的专业学习收获。这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和最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8-12.

[2]徐海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宋灵青.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4]杨开城.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5]杨婷婷.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5).

[6]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7]李松坡.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平台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8).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8

关键词:作业设计;物理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1-01

伴随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也面临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手段应该被逐渐打破,而新课程的教育思想应渗透在物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业设计是物理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物理作业设计存在很大弊端,难以达到巩固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针对物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作业设计进行优化。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现状来看,作业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明显薄弱环节。教师需首先对作业设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1、作业模式“一刀切”。作业模式“一刀切”问题,是指教师在对学生布置物理作业时,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没有针对学生个人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而是以“大帮哄”的形式或教师个人的主观臆断,来进行作业设计,导致学生在作业中学习效率低下,无法给学习带来高效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容易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物理学习成绩好和物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作业中采用统一标准,结果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发展空间受限,制约了学生物理学习的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2、作业内容“题海战术”。很多教师在进行物理作业设计时奉行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学生的做题量上去了,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提升。但是在这种作业模式下,学生虽然通过大量做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理成绩,可本质上对物理学习并没有任何改观,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易产生逆反心理,很多学生面对大量的物理作业只是应付了事,作业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物理学习兴趣降低,影响到物理学习的长期发展。

3、作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当前很多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作业设计时,存在作业设计机械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作业模式、形式、结构都十分单一,作业方向仅以应试为目的,功利化趋向明显,学生基本都集中在固定的书面作业上,很少有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性质的作业,难以在更深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缺乏规划,具有主观随意性,作业时少时多,没有严谨的计划安排,作业间的衔接度普遍较差。

二、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优化对策

1、作业设计多样化,增加探究实践性作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生活实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物理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出原型。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物理的教学要注重同生活的联系,要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因此物理教师除了要加强教学生活化之外,还要注重实践型作业的设计,要从生活经验为基础出发,设计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有联系的作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就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进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对学校的用水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对家庭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统计;对周围水污染的状况进行分析,并最后制作出调查报告,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认识,形成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2、结合学生差异性特点,设计分层化作业。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接受能力也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在物理作业的设计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那么就会出现“吃太饱、吃不了”的两种极端现象。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物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多层次的作业,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所有学生的物理水平,并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质量与密度》这部分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习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以简单的概念巩固作业为主;对于中等生则要以基础性作业为主,并辅以综合作业,例如公式计算等;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以实践应用类的作业为主。通过设计层次性作业,不仅将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的体现出来,而且有效的提高了所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3、结合物理新课程特点,设计实验型作业。物理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另外在物理课程标准中还明确的规定,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设计物理作业时要抓住学科的特点,设计出能够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实验型作业,以此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浮与沉》这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鸡蛋与液体密度关系的实验;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这部分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以此来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知识。总而言之,通过设计实验型作业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有针对的作业设计,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用,推动物理教学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9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努力的过程。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

学校发展需要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需要规划。教师专业的三个发展历程(1)第一个历程:站稳讲台,具体要求是初步学会备课、讲课、说课、评课、带班管理。写好规范教案[①课题;②教学目标;③教学重难点;④使用的教学方法;⑤教具、器材(课件);⑥教学过程(包括学法指导);⑦小结;⑧练习巩固;⑨板书设计(或板书标记、幻灯片);⑩教学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初步学会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学会编制目标对应的形成性练习(或考查试题);初步学会解惑、答疑;初步学会识别什么课是好课;初步了解校文化积淀,自觉追求学校课堂特色;初步学会赏识、鼓励学生;初步学会与学生沟通;初步学会公正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2)第二个历程:做一个学生欢迎的教师。具体指标如: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能将教学过程案例化;能以问题贯穿课堂;善于引发学生兴趣;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这一历程的标志是教师自身能感受到教育教学的乐趣。课堂生活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是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争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是争做一个生活质量较高的老师。(3)第三个历程: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教师得到持续的发展,也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成功的教师变得更为成功。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表明,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当今教师是否优秀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课改所倡导的科学的发展观即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更应具备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主体精神,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质,更离不开教师的教研意识,而研究性学习正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那种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作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发展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普遍最直接的途径,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充满热情的有心人,反思时时刻刻都可以发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发生,在与同事的交流中发生。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在反思中发现,在发现中改进,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相信,每一个教师经过审视与内省,将会实现“自我超越”。

一个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的专业发展,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要写教学后记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后,要写考后反思,思考成功与不足等等,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究(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扎记)这样可以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教导处要求教师把每一堂课的教后记写在教案后面,并在教案中增置“教学反思”的栏目,内容包括“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课堂组织是否合理”、“反思成功的体会经验”、“反思遗憾教训”、“反思如何改进遗憾”、“反思有什么感想”等六项。可以说,这六项“反思”都旗帜鲜明地指引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与理念。这是一种教师自我造就、自我发展的极好方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跟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反思和研究有很大关系,在一线的教师做的工作,经历的实践大致相同,专业成长快的教师就是多了一份反思,多了一份研究,因此,反思和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

初中体育课后作业设计篇10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利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