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08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1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灾后恢复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保险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和农户参保意愿,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共保经营”为主、“互保合作”等形式为辅的推行方式,积极做好宣传发动,认真部署各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实施办法

(一)工作目标。*年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达到60%以上,力争70%,并加大工作力度,在以后年度逐步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全面推开。

(二)保险品种。根据浙政发〔*〕22号文件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实行“3+1+6X”模式,保险品种总数为7种。“3”分别为能繁母猪、油菜、奶牛三个国家必保品种(其中我区没有

奶牛养殖,因此不实行)。“1”为水稻保险,为省定必保品种。“6X”是指除水稻以外的其他特色品种,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年选择大棚瓜果蔬菜、淡水鱼、鸭和生猪等四个特色品种。

(三)保险主体。2个国家必保品种的参保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区域内所有农户;省定品种的参保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各类专业合作社(界定要求见保险条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为自建基地或与农户紧密联结的生产基地实行统一投保,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其成员统一投保,鼓励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村为单位联户投保。

(四)保障程度。以保障承保对象物化成本为主,保费为承保对象物化成本的50%,物化成本由保险公司与相关部门确定。保费由承保对象支付和财政补助两部分组成。财政补助主要由省、市和区三级财政分别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户给予补助。不同的品种财政补贴各不相同,其中能繁母猪保费补贴80%,油菜保费补贴按国家统一政策执行,水稻保费补贴75%,其他省定品种保费补贴45%。对于省定品种的财政补贴部分由省、市、区三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国定品种按国家统一政策执行,其中能繁母猪按浙政办发明电〔*〕111号文件精神省、市、区三级财政按保费的2∶3∶3的比例分担。安排的保费补贴、超赔补贴等资金应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与区财保公司以“一年一结”的形式结算。

(五)保险责任。保险责任以保大灾为主,主要包括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具体责任见条款)、暴雨、洪水、暴雪、冻

害、常见病虫害、大规模疫病等主要灾害,具体保险责任另行制定。

(六)理赔支付。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全省范围内风险责任在当年全省保费5倍以内的封顶方案。在定损后,分两次向农户支付保险赔款,先由保险公司向农户预付核定赔款的50%,再在保险年度末统计全省全年总赔款后,进行个案清算。全省全年总赔款在5倍之内的,按核定的赔款扣除预付赔款后全额支付;若全年总赔款超过5倍的,则个案清算赔款=核定赔款额×封顶系数-预付赔款额(封顶系数=全省农业总保费×5/全省总赔款)。根据省政府规定,赔款超过2倍保费的,由省、市(区)财政分担,参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执行。理赔工作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各镇(开发区)、区农林局等部门配合处理。

三、实施阶段

(一)调查摸底与宣传发动阶段(*年3月底前)。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机构,研究制定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方案,摸清拟保产业的现状,了解群众参保意愿,分解乡镇工作任务,落实区财政补助资金。召开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动员大会,落实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布置乡镇政策性农业保险任务。

(二)组织参保与规范理赔阶段(*年4月至6月底)。各镇(开发区)建立参保清单,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动员。全区参保面确保60%,力争达到70%,并确保在4月15日前全面完成参保工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裁定和理赔工作办法,制

定乡镇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建立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

(三)总结阶段(*年7月)。监督检查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情况,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谋划新一轮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单位和各镇(开发区)有关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区发改经贸局牵头,统筹协调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项工作。各部门要履行好自身工作职责,有效推进工作开展。区发改经贸局主要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及时上报并对外工作信息,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区农办负责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并加强工作考核。区财政局负责保险费用审核和安排,加强与市财政局沟通,及时发放财政补助。区农林局负责开展基层调研,掌握基层保险意向,确定保险基数,参与保险理赔界定。区民政局负责把政策性农业保险纳入全区重大灾害预警救灾体系,充分做好灾害预警和灾后救助工作。区人保财险支公司负责保险费的测算和保险签单工作,及时向办公室上报保险进度,负责保险理赔工作组的运作,加强与被保险人的沟通,做好受灾理赔工作。各镇(开发区)要分别设立联系点,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建立与下属行政村的工作网络,加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做好上下工作联动,及

时上报工作情况。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分别进驻所在地的联系点开展工作。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2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60-05

农业和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国际经验及国内实践也表明,政府财政支持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条件。2004年,中国保监会逐步批准在全国试行不同区域模式的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随后上海安信、法国安盟、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农业等保险公司相继成立。同年,在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部分省区(江苏、新疆、四川、内蒙古、湖南)开始了以省级财政补贴为主的农业保险试点,逐步激活农业保险的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保险补贴,随后各省区也相继跟进,开始或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的范围与力度。到2007年底,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全国范围内以试点形式普遍展开。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行分散决策方式,由于不同地区试点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也各有不同。本文拟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的财政支持政策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财政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各地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财政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保险费补贴、经营管理支持、风险责任分担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四方面内容。

(一)保费补贴。保费补贴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付费能力,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从补贴层次看,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中央及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对江苏等试点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的特定种植业险种如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等提供35%的保费补贴,为中西部2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的能繁母猪、奶牛保险分别提供50%和30%的保费补贴。其余地区及其他种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支持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多数试点地区要求省、市、县(区)财政共同参与分摊。

在补贴方式上,中央财政采取与地方财政的“联动补贴”〔1〕,即对于补贴险种,只有在补贴地区省级财政部门提供补贴的前提下,财政部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各试点地区省、市、县等不同层级的保费补贴分摊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按固定比例分摊,即在试点范围内,不考虑各地具体情况,一刀切地承担统一责任;二是区域化差额分摊,即依据各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差异,在补贴分摊比例上有所区别;三是自主协商确定分摊比例,即不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分摊比例,由政府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协商。

从补贴标准上看,各地均采用了比例补贴方式,补贴比例一般视参保农产品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同而有区别。对于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作物和牲畜如水稻、棉花、小麦、奶牛、生猪等补贴比例可高达50%,而对于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及养殖品种补贴比例则相对较低,一般也在30%以上。大多数地区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低保额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与发达国家相比,保费补贴比例较低。

从补贴对象看,各试点地区主要采取三种做法:一是面向所有农户,凡是参保农户都能获得保费补贴。二是面向“大户”,即对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保费补贴。三是面向“小户”,即对生产规模较小的分散经营的农户参加保险给予财政补贴。

(二)经营管理支持。农业遭受灾害风险频繁,且多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经营、规模分散,承保、调查、索赔成本较高,较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农业保险业务成本较高,与之相应的保险费率也就比较高。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提供财政支持,目的是解决农业保险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明补”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和“暗补”形式的“以险养险”措施。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我国对种养两业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除少数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外,多数地区采取了“以险养险”的“暗补”,即通过非农业保险业务的盈利来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

(三)风险责任共担。即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分摊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赔款责任,解决农业保险赔付压力过重的问题。目前各试点地区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模式,经营风险包括赔款及超额赔款责任由地方政府和保险经办机构共同承担;二是“保险公司自营”模式,即在政府财政补贴的政策框架下,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四)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其目的是解决农业保险中巨灾风险难以分散的问题。农业巨灾风险发生频率高,大面积干旱、洪水、台风等风险事故往往会给经营机构造成沉重打击,再保险安排和巨灾风险准备金的建立是抵御巨灾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威胁的两大保证。目前中央并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巨灾风险分散责任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责任。从各试点地区的方案规定看,北京、山东等地明确应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并积极利用再保险等市场化机制分散经营风险。但也有相当省区尚未明确巨灾风险处理机制,这意味着一旦巨灾发生,在经营机构无法负担的情况下,政府将被迫承担所有风险。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中财政支持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央和地方责任划分不合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既关系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也关系到广大地区利益和农户个人的福祉〔2〕。农业保险具有外部效应大、受益区域范围广的特点,因此,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目前多级财政预算管理的体制下,中央及地方财政应合理分工协作,确保农业保险的各项财政支持措施能正常到位。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各地方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农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较薄弱,地方财政大多相对困难。经济发达地区财政基础较好,而农业的比重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地向全国、特别是向发达地区输出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及原材料。由此可见,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既缺乏可能,也有失公平。因此,负有全社会利益分配调节责任的中央财政,在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应当承担主要支持责任。同时,农业生产、农业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小区域的内部运转无法实现农业风险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有效分散,高强度风险一旦发生,将严重冲击农业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与稳定,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起巨灾农业风险基金筹集使用的主要责任,以确保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中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均承担了财政支持责任,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财政支持的局面。但目前中央财政支持只限于保费补贴,由于整体而言,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对中央财政并没有造成压力;但地方政府责任则过多过重,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的有限性和差异性,各地开展的农业保险试点规模和政府扶持力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欠发达地区原本已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承受了更大压力,造成了试点地区或者财政支持力度不足,或者由于财力缺乏而根本无法开展业务,阻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业保险作为“支农”工具的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保费补贴存在隐忧。从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看,中央和省级财政之间采取的“补贴联动”方式鼓励地方财政拿出资金来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稳定和农民的基本生活,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钓鱼”行为,但也存在中央财政资金拨付滞后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及保险经营机构在制定保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补偿方案时趋于保守。此外,“补贴联动”也会形成地区间的不公平,经济欠发达及农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实力不足而导致上级财政补贴不到位或到位不及时,产生补贴累退效应。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在地区间的基本“一视同仁”也没有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及地方财力的差距,没有有效发挥政府的转移支付功能。

从地方财政补贴政策看,区域化差额分摊方式综合考虑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能力与农业保险发展责任相匹配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按固定比例分摊的方式简便易行,但由于没有考虑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往往造成贫困地区及农产品基地的补贴难以到位,财政支持存在缺口。各地试点中此种状况较为突出;自主协商方式给予了县市政府灵活动态调整补贴比例的权力,但也增加了基层政府寻租的可能性,使得其实际承担的责任取决于活动能力而非财政实力,使制度效果大打折扣。

从保费补贴的效果看,保费补贴的高低关系到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实际成本,是影响农户最终是否投保的关键因素之一〔3〕。但目前保费补贴标准和对象的规定对农户的投保行为激励有限。一是较低的保费补贴比例使得部分农户参加保险后需要自己负担的保费成本仍较高,在超过其支付能力或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保费的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不投保;二是各试点地区农业保险以“保成本”为主,保费低、保障程度也低,受灾后农户实际获得的赔款不多,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发挥不大,对农民缺乏吸引力,一些自身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不愿意投保;三是部分试点地区对保费补贴对象的界定严格,使得部分有参保意愿的农户由于不具备参保资格而无法投保,使得整体农户的投保率偏低。

(三)经营管理支持不充分。其一,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广泛的税收优惠才能保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实际经营负担得以减轻。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只限定在种养两业,且只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其范围偏窄、力度不高,激励作用有限。

其二,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不足。除少数地区外,各试点地区不存在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即便补贴,其比例也较低,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不足以弥补实际发生的费用,保险经营机构面临亏损,基层保险公司开展农险业务实际发生的经营费用只能用商业性险种的赢利来弥补,这将打击其业务拓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保险试点的顺利开展。而且,随着农业保险试点规模的扩大,保险经营机构的亏损也越严重。这也导致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过程中,保险经营机构的道德风险开始显现。如有的基层保险公司为了控制农业保险业务规模,降低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拒绝符合条件的农户参保;有的基层公司在农业灾害发生后,则不符合原则的“滥赔”,不惜成本超越保险范围向农户提供赔款,希望借此手段拉拢农户,树立公司形象,以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

其三,“以险养险”方式受质疑。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以险养险”措施对保险公司的农险亏损进行补偿,以激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险业务,有其合理性。但如何计算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亏损程度及需要多少盈利险种来弥补亏损存在技术困难,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即使是狭义农业的边界和范围也将逐渐模糊,采取“大农险”这种暗补措施,极有可能产生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负面激励,使其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变成一个可以利用的“壳资源”,在吸取和享受优厚政策资源的同时,控制农险业务规模,以求得农险亏损与“以险养险”盈余相当的情况,可能会出现阻碍农业保险试点的深入和参保率提高的负面效果。

(四)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在联办模式下,由政府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其关键在于明晰政府与保险公司的责任划分,以避免出现灾后的相互推诿和延迟赔付;在自营模式下,风险由保险公司自行承担。这种模式的问题是,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巨灾准备金制度的情况下,单凭保险公司自己是无法应对巨灾风险全部后果的,一旦较高幅度的超赔出现,保险公司经营的持续性难以维持。

(五)中央财政支持下的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仅在部分试点地区以省级政府为单位构建了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初步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但巨灾的客观存在使一定区域投保农户风险呈现高度相关性,从而不满足“大数法则”。因此,小区域范围内无法实现对巨灾风险在时空上的有效分散,巨灾风险一旦发生,仍存在较大的击穿省级基金的威胁。

三、高效运转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

从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中财政支持的情况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责任划分不合理,财政支持力度有限、程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构建高效运转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明确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财政支持中的职责划分,逐步完善中央财政支持体系。中央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责任。从我国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应成为推动农业保险的中坚力量。尽管如此,中央财政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仍将在改善试点工作制度环境,激励地方政府推动试点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操作层面看,中央财政的义务包括:在试点时期,承担全国粮、棉、油及主要养殖业品种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保费补贴及经营管理费用补贴。根据地区经济及财政实力、农业发展重要性以及农业保险需求容量,实施区域性、差异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即在保费补贴比例上,中央财政可按经济发达程度、政府财政实力、农业产值比重等几个维度划分为重、中、轻度支持区,分别承担80%、50%与20%的责任〔4〕。此外,中央政府应出资组建全国农业保险巨灾基金,以抵御巨灾风险对农业保险经营稳定性造成的冲击。

在地方政府层面,地方财政主要承担中央财政补贴品种的配套补贴责任,同时负责向地方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产品提供保费与经营补贴,负责建立地方巨灾风险基金,实现辖区内统筹使用。由于现行分税制改革的情况下,省级以下层层向上集中财权,加剧了县级财政入不敷出的困境,因此,省级政府应承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财政支持责任,市县级财政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责任会使其财政支出压力过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优化保费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贴程度,提高参保率。从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上看,要统筹考虑中央财政的补贴比例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能力,改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联动补贴”方式;要改变各地统一无差异的补贴比例,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确定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在地方财政较为拮据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补贴数额或比例要高一些,对于富裕地区,补贴数额或比例要低一些。

从地方财政保费补贴上看,应明确省、市、县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弹性和灵活的补贴方式,财政补贴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适当提高对农户的保费补贴,提高参保率。在“保成本”阶段,提高保费补贴比例有利于增强农业保险对农户的吸引力,增强低收入农户的支付能力。但在现阶段,农民由于受收入水平的制约以及对风险的认识程度不高、保险意识不强的影响,如果完全实行自愿保险,即使在提高保险费补贴的情况下,农业保险的参与率也将会呈现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可考虑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前提下,在提供适当补贴的同时,将各种支农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结合起来,辅之以强制性、区域性投保措施,以增加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保证必要的参与率。

(三)改进对保险经营机构的财政补贴方式。第一,应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现行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和印花税政策的基础上,对于各种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不论农户共保组织或是商业保险公司,均免征种养两业的保险所得税;为促进各地区进一步推动和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出更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以及维持农业保险可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体系,应适度将部分税收减免权限下放给地方,并酌情补偿因减免所致的地方财政收入的损失;为增强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应允许其在经营盈余中提取适度比例的资金,并在税前扣除,用做保险准备金;同时,对农村营销员减免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第二,提供业务费用补贴。我国农业保险试点普遍采用了“政府推动、保险经营主体运作”的模式,参与农业保险经营的主体又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商业保险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逐利性是其内在冲动和本质属性。因此,政府应合理调整财政补贴运作机制,建立起明确的激励机制,确保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实现剩余索取权,使得其以实现政策目标为导向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政府对保险公司的财政补贴比例及数额不能“一视同仁”,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风险大小、行业农业保险经营平均综合费用率及利润率、保险公司经营非农险业务的成果和业绩等因素来综合评定,建立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的动态评价机制,以实现对保险公司的有效约束。此外,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补贴的激励作用,可采用“以奖代补”等多样化的补贴发放方式。

(四)完善风险共担机制。从长期看,应将经营政策性农保业务的盈亏临界点作为保险经营机构承担责任的最高限额。因此,超过农业保险盈亏点的超额赔款责任应由政府承担〔5〕。但是,如果全部超额责任由政府兜底则极有可能引致保险经营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如“滥赔”、甚至和农户共谋欺诈的情况均有可能发生。为了控制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应该在超额赔款部分采用“共保”机制,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农险基金有结余,则按规定比例共享收益,农险基金出现超赔,也按规定比例承担赔款的机制。

(五)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要建立有效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必须有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共同支持。为了实现全国农业保险的统筹,中央财政应出资建立中央级农业保险基金,其初始资金应由国家政策专款拨付,还可包括对农业保险业务减免的税收、民政和水利部门的救灾、防洪资金中划拨一部分等,主要用于对发生巨大灾害、造成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补偿,还可用于构建巨灾风险防范设施及支持灾情研究等。省级政府建立省级农业保险风险基金,每年从省财政拨付一定比例资金补充保险风险基金,地方农业保险基金可以由地方农业保险组织进行积累和管理。由于中央农业保险基金必须为所有全国性及地方性农业保险业务提供再保险支持,而且负有统筹管理全国农业保险市场的任务,当地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在偿付能力上出现问题时,还需承担“救火员”职责,因此,较之地方农业保险基金,中央农业保险基金建立的意义更为重大。

参考文献:

〔1〕庹国柱,朱俊生.试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税收政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2〕谢家智,等.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施红.政府介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作效率影响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3

第三条:试点险种和保额、费率的确定。试点所开办险种在省保监局批准的全省统一的11个农业保险条款目录中选择,其中水稻、三麦、油菜为必保险种。保额:水稻200元/亩、三麦100元/亩、,油菜100元/亩、能繁母猪1000元/头。费率:水稻5%、三麦6%、油菜5%、能繁母猪6%。

第四条:所有保险责任按相关险种条款规定执行。

第五条:所有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场、农业园区等为参保对象,承担财政补贴以外部分的保费(不高于保费的40%)缴付义务。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经济组织代农民承担部分或全部保费缴付义务。

第六条:财政补贴政策。市财政对政发[]126号文件中规定的试点险种或指定的其他险种实行保费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保费的60%。对能繁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商业保险制度,原则上财政补贴80%,饲养者负担20%。市政府积极向省、市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补贴政策,并根据试点情况给予一定奖励。

第七条:保费收取办法。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和财务管理办法,统一由(区)财政所收取保费,并负责做好登记、造册、开票、统计和汇总工作,所收取的保费及时存入农险专户。财政补贴、奖励资金,由市农险协调小组根据当年人保财险公司向农民承保出具的保险单和银行解款单,向财政部门按险种提出书面申请。所有保费实行分账管理,形成农险保费专户。市财政专户、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账户分别留存70%、30%。

第八条:农险基金设立及管理。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基金来源为上年保费节余及存储利息等。人保财险公司按规定提取准备金。农险风险基金单独开户、单独立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基金本息滚存、逐年积累、以丰补歉。

第九条:由政府指定部门(或委托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保险基金的管理,在农村合作银行设立专户,任何单位和个人严禁运用农业保险基金参与股票买卖、期货交易和各种借贷、担保活动等。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统一由市农业保险领导机构监管,并受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保险监管部门监督。

国家免征农业保险营业税。从年起,全市纳入试点农业保险种支付赔款后节余部分申请免征所得税,以利农险基金的积累。

第十条:理赔处理。保险赔款由市农险专户资金、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分别承担赔付总额的70%和30%。不足部分运用历年积累的农业保险基金,农险基金不足赔付时,由市政府、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分别按70%、30%筹资赔付,并向省财政中请补助。在国家农险大灾基金以及农险再保险机制建立后按政策规定或条款约定进行赔款摊回。市农险专户在收到人保市分公司赔款通知书10个工作日内要确保向受灾保户支付赔款。

第十一条:开办及经营费用。农业保险保费(含政府补贴、奖励)的15%,用于开办和推进费用以及所有经营费用,其中,人保财险市支公司按9%提取综合费用(含前期宣传、机构铺设、设备设施、单证印刷、人力成本、交通费用、展业和理赔查勘费用等,不足部分自筹),6%用于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费用,以及(区)财政所的劳务费用。

第十二条:业务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保财险市支公司为基础,以(区)财政所和协保员为依托的农业保险综合队伍。由人保财险市支公司负责起草业务、理赔、财务管理办法和业务操作流程,经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讨论通过后执行。政府支持人保财险市支公司在(区)建设保险服务网点。

第十三条:各(区)农业保险领导或协调机构,做好本地农业保险的推进工作,并定期向市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农险经营情况,报送相关报表。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4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坚持明确各级责任、严格资金预算和基金调剂使用、强化基础管理的原则,增加财政投入,规范养老保险基础工作,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的任务和目标

市级统筹的任务: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统一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管理使用基金、统一基金收支预决算、统一业务流程和管理、统一经办机构垂直管理体制。

市级统筹的目标:通过提高统筹层次,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促进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奠定基础。

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管理

市级统筹要切实做到对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统一管理,要实行严格的年度资金预算制度,编制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要明确市、县(区)两级的责任,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对基金仍有缺口的,由市、县(区)两级政府按比例承担。

(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贯彻国家、省、市社会保险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退休审批制度。市级统筹后,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职工的退休手续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审批。

(二)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具体负责养老金发放、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个人账户记清做实等项工作,并负责建立全市共享的数据资源库。同时负责编制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预、决算,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市财政部门审核,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三)市财政部门负责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监督工作。统一建立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市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预算情况,按照各地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上级补助资金到位情况,会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后下达补助资金指标,相应确定各县区用于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地方财政配套指标,此项工作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实施。

(四)市、县(区)地税部门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主体。按照征缴计划负责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征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直接划入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五)市人民银行负责把全市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统一上解到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个人账户基金专户。

四、人员编制、机构和经费的管理

(一)市级统筹后,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对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1人员编制暂留在县区管理。

2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名称分别为:*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盘山县分局、*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大洼县分局、*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双台子区分局、*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兴隆台区分局,级格统一为正科级,党组织关系以所在县、区管理为主。

3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导班子正副职的任免,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组征求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意见后进行考核任免。

(二)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工资按20*年末人数计算,经费由市财政部门从20*年1月起按每年人均3000元予以补助,以后人员工资调整仍纳入各县区统一调整,对于县(区)低于市本级调资标准部分由市财政部门予以补齐。

五、县区政府的责任

市级统筹后,各县区政府仍然是本地区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主体。

(一)各县区政府负责协调本地区劳动保障、财政、地税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工作关系,承担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任务。

(二)各县区政府必须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指标和财政配套指标,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由于完不成征缴指标和财政配套指标造成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由县区政府自筹解决。

六、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要保证按月足额发放。每月20日前,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向财政部门提出全市养老金支出计划,市财政部门审核后发放。具体发放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市财政局制定实施。

七、资金筹集、管理与考核

(一)资金筹集

实行市级统筹后,市财政局统一设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各级地税部门征收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部分),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各县区配套资金按季均衡划入市财政专户。当基金出现缺口时,县区财政按规定比例将所应承担的缺口资金划入市财政专户。

(二)资金核算与考核

取消各县区财政部门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后,为便于基金核算,市财政局在各县区财政部门设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过渡户,具体核算该地区征收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各县区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月15日、30日前分两次将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金连同缴费凭证、缴费明细表及科目汇总表一并报市财政局,市财政局根据各县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汇总表分别记账,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八、组织与实施

(一)市政府成立*市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市长喻国伟担任,副组长由副市长王秉宽担任,成员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资委、市审计局、市监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市级统筹工作组织实施。

(二)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改变隶属关系后,财产登记造册,国有资产随之划拨。各县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现有办公场所不论租借或无偿使用,一律维持现状。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5

目前,对保证保险性质的理论探讨已较充分,其中,坚持保证保险属于保险性质的占多数,笔者拟结合司法实践,从法律关系多样性角度对保证保险性质作进一步厘清。

一、保险和保证具有相同的法律本质,是对两者进行区分的关键

在法律责任理论中,保证责任和保险责任同属于约定责任,与法定责任相区别。约定责任指法律责任来源于人们的承诺,法定责任指法律责任来源于法律规定。正是由于保证和保险在民事责任性质上的相同,使得保证保险具有迷惑性,感觉它是“四不像”,因此,准确把握保证保险的性质,必须先认识到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然后再作区分。从司法的角度看,两者的区别主要在法律调整上,经济活动中的保证行为受担保法调整,保险行为受保险法调整,保证保险的性质属于保险性质,是因为它满足保险法的构成要件,不能满足担保法的构成要件,依据价值判断,保证保险不应适用担保法。笔者不再赘述。

二、保险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保险关系的多样性,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中的信用保险

保险品种具有多样性,根据《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2003),2002年国内12家保险公司推出保险品种45个,根据该报告2004年版,到2003年底,保险公司数量达到61家,开展的保险品种有长期人身保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保险、分红保险、企业年金保险等。保险品种的多样性决定了保险关系的多样性,从多样性的角度去理解并把握保险关系,较之采用对传统单一保险品种的认识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更加接近于保证保险本质。例如,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往往是投保人,但受益人是第三人的保险也仍然是财产保险关系的常态。一般来说,保险品种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以及混合保险(如投资连接险),财产保险分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投保人作为受益人的财产保险,以财产损失险为常态,而在产品责任险、信用险中,投保人自身永远不可能是受益人。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中的信用保险,受益人是第三人——债权人,保险的对象是投保人的信用。投保人、债权人、保险人三者关系与保证关系相似,反映了两者在法律责任本质上是相同的,但由于保证保险系财产险,只有保险公司可以承办,所以它的法律关系因保险法的调整而不同于担保法调整的保证关系。

保险关系的多样性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不能因为保证保险受益人系第三人,就排除它作为财产保险的品种,更不能因为它有个“保证”的字样,就认定它是保证。当事人在保险法的框架下向特许经营保险业的保险机构投保,因保险的范围是投保人的信用,故该保险属于财产保险中的信用保险。它的名字叫“保证保险”。

三、保证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担保法调整范围的局限性

保证属于担保行为之一,因其以保证人的信用为债权实现的保障,所以被称为“信用保”。保证关系有经济活动中的,也有民事活动中的(如人事保证),还有司法程序中的(如对财产保全的保证),各自适用的法律不尽相同。民事活动、司法程序中的保证关系,适用民法通则和民事程序法,依照我国担保法第二条的规定,担保法原则上适用于经济活动中的保证,经济活动之外的保证关系,担保法不能(比如司法程序中的保证)或者基本不能(比如民事活动中的人事保证)调整。再者,由于我国担保法内容上的局限性,即便是一些典型经济活动中的保证关系,担保法也无法调整彻底,比如涉外保函、工程履约担保、进口押汇、福费廷等。担保法没有关于此类担保方式的规定,类推适用的条件不足,需要适用国际惯例或者交易习惯(比如由专业银行总行制定的规则)来调整。

保证关系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生活对担保方式的需要,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担保法在规定内容上的单薄,决定了它在保证关系调整上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保证关系都可以由担保法来解决,更遑论不属于保证性质的保证保险。

四、审理保证保险案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6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保险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尽管农村商业保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本文建设通过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规范营销服务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市场。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目前,保险业在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增长,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较快的发展。2006年,烟台市保险费收入411570万元,其中所调查的9个县市合计保费收入接近烟台市总量的一半。全市人均交纳保费633.Z元,同比增加71.2元,保险密度居全省第一,但在保险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落户烟台,并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目前,烟台市有28家市级保险机构,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9家,共辖设320个分支机构,其中在9个县市共有县级保险机构94家,均设在县城所在地。有的保险机构如中国人寿还在县以下乡镇设有保险代办处,据初步统计,9个县市共有保险网点120多个。随着机构的扩展,全市保险从业人员已达到2.3万人,其中,营销人员达2万多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o-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2006年,烟台市该两类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00736万元和107373万元,占比为31.81%和33.9%;财产保险中机动车险占有较大的比重,2006年,该险种保费收入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80.46%。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据调查,2005年,烟台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较城镇居民普遍要低一半以上,平均收入额要少5000-6000元,将适用城市的保险产品向农村延伸,必然超出农民的消费能力。在所调查的180个农户中,有53人未办理过保险,占调查农户的29%,其中因保险价格偏高而缺乏一定经济能力的有31人,占比为58.5%。产品设计上的偏差,降低了农民的投保意愿。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烟台市全辖共有保险分支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占全市人口总数80%以上的9个县市却仅拥有三分之一的保险机构。同时,县域间的机构分布也不平衡,经济发达的龙口市现有保险机构17家,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拟在此设立营销服务部;而人口相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另一县(市)只有保险公司6家,该市2005年人均保费收入仅为38元,较烟台市平均水平低524元。保险业务发展状况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机构布局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状况的失衡。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个别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问题。在对保险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对保险理赔存有意见的占有较大的比重。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当前,部分地区保险业务发展势头已接近于银行业,但在市场秩序管理上则与银行业差距较远。目前,保险监管机构设至省级或较大城市,地级以下只有保险业协会,市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而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2006年,烟台市人身保险退保率为10.81%,同比提高1.94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

(三)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7

农险作用凸显但面临多重挑战

去年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共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农田遭受水灾,但最终收入损失不太多,因为社里187公顷地中有127公顷都买了保险。“特别是绝收的那28公顷地都在保险内,社员心里松了一口气。”理事长吴叶胜说,保险公司已经查勘了,会补回一部分损失。去年收入肯定会少一些,但不影响明年生产,“争取今年所有农田都上保险”。

像吴叶胜一样在大灾之年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农户不是个案。在去年南方洪水灾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保险成了政府和农民之间救灾减损的重要屏障,遇灾找保险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共识。

农险救灾减损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覆盖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在东北一些县市,一水稻的最高保障已达1000元,基本达到生产成本,南方部分省份的小麦保险保障也在逐步提高。此外,在农业保险发挥作用过程中,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凸显。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在这里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2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6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资金放大效应32倍。去年省财政还专门拿出1亿元,为28个贫困县开展巨灾指数保险。

不仅黑龙江,在发展政策性农险过程中,安徽、江西等地的财政杠杆作用也愈加凸显。近年来安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补贴险种已经从最初的不足10余种增加到近60种。江西省财政已经连续十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费补贴预算从最初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亿元。

不过,随着农民参保意识增强,农险业务量逐渐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不足、经办公司承载能力弱等不利因素成为农险继续提标扩面的新挑战。

地方财力不足无力配套

记者在各地调查期间,保险赔付金额偏低成为受访农户反映的主要问题,持此观点的占73.3%。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地方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

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英地坡村村民吴盛龙已经养了8年猪,去年养了200多头,其中母猪30多头。前段时间被大水冲走了110多头猪,近两百平方米的猪舍全被冲垮了。这次损失20万元左右,但保险公司只赔付了2万元,赔的比例还是太少。“重建猪舍要350元一平方米,现在正发愁。”

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记者在东北一些粮食主产市县采访了解到,有的县市财政收入才2亿元,想要继续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有心无力”。江西等地一些干部介绍,由于农险品种大幅增加,基层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市、大县的财政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因配套压力缺少积极性。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厚武等地方干部介绍,包括蔬菜保险在内的一些新险种大都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由省级、县级财政配套,对于不少农业大县来说,财政压力很大。地方财力有限,不少县市连传统保险都配套不齐,更无力配套价格保险,“都是吃饭财政,粥还没喝饱,咋能想着吃馒头”!

当前,由于财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拖欠保险公司保费。东北一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有的县甚至连续拖欠好几年,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积极性。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拖欠该公司保费的情况比较常见,往往是年初应交的保费拖到年底给,下半年应交的保费拖到第二年给。

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一个基层县支公司往往最多只有十几个人,面对动辄10多万公顷农作物的承保理赔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不现实的。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安乡支公司经理王世刚说,公司在湖南省安乡县有10多个人,其中从事农业保险的只有5个人,“下几天暴雨就有人报灾,支公司这几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去只能看大户,散户由乡镇村协保员去做,勘灾要实现即时、全覆盖,至少需要200人”。

在记者所到的江西、广东、黑龙江等地,基层承接能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3S技术应用和影像系统上线,基层农险人员验标、地号标注、影像资料留存工作量大,与目前的人员配备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的农险承保户次绝对数量大,职均负担户数多,人手不足,业务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合规风险隐患。

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局粮油处处长杨闲冬说,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保险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称职地履行承办主体职责。虚假土地流转协议、清单等资料屡见不鲜,为保险腐败提供便利。

市场需求条块分割制约保险公司经营

有保险公司反映,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负责人说,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适度竞争,有利于促进经办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这已成为共识。但太多也不利,特别是在农险发展初期,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风险分散。黑龙江省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

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广东能繁母猪保险基本只有一家公司能做,这是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确定的,至今未废除,其他保险公司很难参与进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说,公司从2007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总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目前已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以应对,争取达到盈亏平衡。广东能繁母猪总量有限,多家保险主体一起参与可能导致无序竞争,更不利于风险控制,会加剧经营亏损,最终把这个市场做砸了,不利于能繁母猪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挑战,部分地方干群建议,针对不同性质农产品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引入竞争,促进农业保险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农产品属性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战略性和地方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级。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粮食、油料、糖料列入国家战略农产品类别,保费补贴由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省级财政承担小部分,免除市县政府的财政配套。对大宗作物保险,各级财政都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制度。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国良等人介绍,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财政弱省,省内大部分县市^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或无法承担过多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瓶颈。为此,他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县(市、区)和农民自付保费承担比例,以调动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投保积极性,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应。

二是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健全农险市场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有关人士建议,将基层网络体系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性条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逐步提高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能力,包括人力物力投入。

三是完善基层保险协办员制度,确保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备。一些地方干部建议,在明确单位农田内保险公司经办人员数量和承办能力同时,完善基层协办员备案制度。并明确资金待遇和责任要求,权责统一,确保遇到灾情查勘理赔时,协办员能够认真辅助开展保险业务。出现问题严厉追责。

四是在充分论证和精算基础上,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竞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刘银刚等专家建议,在市场有需求、管理跟得上、风险可防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引进市场主体,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效率。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分险种、分区域引入多家经营主体,使农业保险主体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五是建立客户信息共享机制。一些保险专家建议,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和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等相关工作,将农业保险数据、土地确权登记数据以及征信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相关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从源头上真正实现承保数据的精细化。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8

【关键词】内蒙古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部边疆,是一个农牧业大省(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对内蒙古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内蒙古正处于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设现代农牧业的关键时期。农业保险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业产业升级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内蒙古开展的农业保险以政策性保险为主。

一、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保险的必要性

首先,推进农牧业保险发展,是降低农牧业风险、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需要。内蒙古气候受蒙古和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很大,西部地区是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十年九旱、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稳定和农牧民收入增加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农牧业保险体系,建立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分散转移分摊机制,是提高农牧民抗御风险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其次,推进农牧业保险发展,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内蒙古的农牧业正处于向现代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将农牧业保险与金融信贷结合,可保障经营者合理的收益预期,促进信贷对农牧业的支持,保险的风险转移机制和经济损失分担机制,有利于延伸农牧产业化链条,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再次,推进农牧业保险发展,是完善政府调控手段的需要。2007年来,内蒙古充分利用保险机制,通过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和重要畜牧产品的保险保费补贴比例,不断提高主要粮食品种及重要畜牧产品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特色优势农畜产品保险产品,对农牧业生产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最后,推进农牧业保险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最近几年,发达国家通过对从事农业保险的机构提供高额的保费补贴,对经营管理进行支持,不断提高保险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中的地位,来提高本国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业保险补贴是市场化的农业支持政策,属于世贸组织认可的“绿箱”政策范围,因此,应在此制度框架内予以充分利用。

二、内蒙古农牧业保险发展概况

2007年,内蒙古被列为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由政府给予财政、税收等支持政策,具体业务交由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华联合内蒙古分公司和安华农业内蒙古分公司三家公司承办。承保范围包括小麦、玉米、大豆3大类农作物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当年3大类农作物承保面积占实际播种面积的40%。目前,内蒙古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保险责任范围、保障水平确定原则、保险费率和保险补贴比率、经办机构、业务区域划分都做了详细规定。内蒙古农业保险范围,种植业涉及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养殖业涉及能繁母猪、奶牛和生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内蒙古农业保险规模不断扩大,承保农作物面积与参保农牧户数量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和补贴金额逐步提高,覆盖面日益增加,摸索出“政府组织推动、商业模式运转、公司自主经营、农牧场乡村网络支撑”的经营模式,成为农牧民防灾减损,化解生产风险的重要渠道。

三、内蒙古农牧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蒙古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

1.系统性风险特征,使得市场主体太少

内蒙古地区自然条件差,大部分地区位于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农牧业生产很难规避农牧业生产的系统性风险,导致保险机构潜在理赔率较高。农业保险具有利润低、风险高等特性,使得保险公司缺乏进入农牧业保险市场领域的动力,造成农业保险供给乏力。目前,内蒙古只有4家保险公司承办保险。并由政府机构进行了区域划分经营,依靠行政力量进行市场的资源配置,制约了农业保险服务水平的提升。”

2.产品结构单一,承保率偏低

近几年来,虽然内蒙古的农业保险有了较快发展,但农业保险市场真正为农牧民所普遍欢迎的险种并不多。特别是养殖业保障范围较窄,没有开发针对畜牧业主要饲养品种的保险产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保险利润低,风险高,农业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没有拓展适合于地方性特色优势畜牧业的险种,而是急于开发其他险种来分散农牧业生产风险。且目前也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提供农业巨灾保险产品。

3.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限制着农业保险的供给

农牧业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使得交易成本普遍比较高。内蒙古农牧地区地域分散,小户经营的比例还比较高,再加上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因此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判断、保险核保难度较大,运营成本高,并且进行定损和理赔的难度较大。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和业务管理成本较高,制约了农牧业保险大幅推广的潜力。

(二)内蒙古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1.农牧民收入低

农牧民收入水平与农牧业保险需求存在强相关性。相对于偏低的农牧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农业保险费率较高,参加保险时所需缴纳的保费,相对于农牧民的收入仍然很高,相当一部分农牧民即使有参保的意愿,也缺乏购买的实力。特别是对于没有政策性补贴的险种,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对农牧民来说仍然是很重的负担。

2.农牧民保险意识淡薄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对需要提前提交保费以防备未知风险的农业保险还不能充分理解,保险意识淡薄。农牧民对政府救济的依赖心理也很严重,政府提供的援助救济补贴,使农民认为既然受灾后有政府救济,就没必要参保。此外,个别保险公司无理拒赔、拖赔以及惜赔等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也使得农牧民虽有需求,但投保的积极性并不高。

3.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和方式的影响

目前,内蒙古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基本是按户均分承包,且划分零散,小规模生产格局特点使农业保险需求减小。并且由于农户自给性需要和种植的多样化产生了一种内在风险调节和分担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损失的经济影响,在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三)缺乏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撑

1.财政补贴不及时、规模不大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要靠政府的积极倡导和财力支持下才能开办起来,目前,内蒙古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实行中央、自治区级、盟市及旗县四级财政补贴90%保费,农户自缴10%;养殖业保险中奶牛、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由财政部补贴50%,自治区级财政补贴分别为35%、20%、20%,盟市、旗县财政各补贴10%;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负担能力的影响,有些贫困地区政府部门的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此外,内蒙古财政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品种,种植业保险与养殖业保险品种不平衡。种植业保险占比重大,养殖业占比重小,而且养殖业保险补贴覆盖范围小,没有将畜牧业主要饲养品种纳入自治区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

2.政府的意愿同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存在较多差异

当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推动,这项工作的成效,主要是看参保缴费覆盖面扩大程度、保险赔付款增加幅度等方面,这同保险公司作为商业性企业,以盈利性为目的开展业务是不一样的。显然,政府的意愿同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存在较多差异。

3.缺乏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2013年,《农业保险条例》开始实施,但《农业保险条例》仅对农业保险进行一些原则性规定的制度安排,但内容还不够细化,缺乏一些具体的规定,对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的特征仍然有所回避。农业保险经营一直缺乏具体指导,不利于农业保险规范化、制度化。

四、推进内蒙古农牧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宣传农业保险消费意识,拓展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一方面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针对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及存在侥幸心理的特点,基层政府和保险公司应通过宣传栏、培训班、会议、微信平台等形式宣传农业保险,树立农牧民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鼓励自愿参保。另一方面,采取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方式,以规避“逆向选择”风险。特别是针对参保意愿不强的养殖业保险,更宜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

(二)开发适合实际的农牧业保险产品,提高补贴力度

保险机构应根据内蒙古农牧业生产需求,特别是当前农牧业现代化时期的生产经营需求,研究制定农牧业保险保障标准,拓宽保险范围,开发保险品种,创新保险服务,适应农牧民保障需求,满足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多层次风险管理需求。还要根据农牧区实际,科学设定农牧业保险查勘、定损和理赔方式,例如引入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做到快速查勘、理赔,提高保险工作效率。此外,针对内蒙古广大牧区季节性灾害频发,而养殖业保险保障范围相对较小的情况,应鼓励保险机构加强针对牧业、牧民的保险市场需求调研,积极开发适合地方特色牧业发展的需要的基础母羊、肉牛、肉羊、马、骆驼等保险产品,降低养殖业风险。针对内蒙古政策性养殖业保险承保率偏低的情况,积极扩大潜在保费规模,提高承保比例。在扩大种植业承保范围的同时,要提高种植业保险的补贴水平,可以考虑实行各盟市、旗县差异化的补贴政策。

(三)健全对保险机构的扶持与约束政策

《农业保险条例》确立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设计为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模式,因此政府应为农业保险机构创造必要的经营环境与条件,研究和探索对农业保险提供各类服务和各种补贴的方式与方法,对保险机构适度提供一些管理费用补贴,降低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在现代农牧业建设背景下,各级财政应为积极进行商业模式探索的保险机构及时提供基础建设等投入的支持。此外,规范保险公司经营行为,防止保险公司造假套取财政补贴

(四)开展对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黑龙江省的做法,研究探索建立合理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首先要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可以将实力雄厚的再保险公司引入内蒙古,开发契合实际的再保险产品,然后引导经营农业保险的企业,向再保险公司进行分保,分散直保市场风险,降低保险公司经营压力。政府应对再保险业务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

(五)制定地区规章制度,改善政策法律环境

在国家农业保险法细则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内蒙古可以因地制宜,详细制定本地区的规章制度。用法规形式确立政府、农户、保险公司等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在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使进入农业保险就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刘春艳,吕喜明.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论坛,2012(2)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9

保险救灾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遭遇冰雹、暴雨、台风、泥石流、龙卷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给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其中,除了常见的车辆受损之外,居所被淹、被砸(冰雹),乃至倒塌等极端情形也不少见,如江苏省前期因连日暴雨导致洪涝袭击,截至7月5日就有292户670间房屋倒塌,499户1014间房屋严重损坏,2690户6200间房屋一般损坏。

面对灾情,各地保险公司即刻施以援手,车险理赔当然不在话下。那么,对于因灾受损的房屋,险企管不管?答案是,只要投保过房屋保险,就能获赔。譬如6月6日,安徽省徽州区富溪乡遭遇冰雹袭击,近400户居民房屋上的青瓦被打坏,由于徽州区早在2014年就开始试点山区库区农房保险,相关险企马上着手核灾理赔,帮助群众减少了损失。又如6月底以来,安徽省贵池地区连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导致2100多间房屋受损。承保山区库区农房保险的险企也开展了查勘定损工作,及时将赔款发放到位。

以此类推,近日因台风“尼伯特”施虐,而招致暴雨、内涝灾情的福建等地,遭遇房屋被淹甚至倒塌等情况的居民,如果投保过房屋保险,同样能获得险企理赔。

区分概念

对很多人来说,相比寿险、意外险、重疾险等较为普及的险种,“房屋保险”不算耳熟能详。此番随着各地媒体报道险企救灾,这个词频频“走上前台”,开始为更多人知晓。

上述为安徽省徽州地区、贵池地区受灾群众提供居所保障的农房保险,即属此范畴。实际上,除了容易遭遇自然灾害侵袭的农村群众,城市居民也可借此险种为居家住所配备必要的保障。其一般由屋主或住户投保,主要保障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房屋损失。

如某险企旗下的“房屋保险”条款规定:“保险标的由于下列原因造成的损失,本公司负保险赔偿责任:火灾、爆炸。暴风、暴雨、雷击、冰雹、洪水、泥石流、地面突然塌陷、山体突然滑坡。空中运行物体附落,以及外来的建筑物和其它固定物体的倒塌。在发生上述灾害或事故时,为防止事故蔓延或减少损失所采取的必要施救措施造成保险房屋的损失以及为此支付的合理费用。”

不过,有些消费者概念不清,将家财险与房屋保险相混淆,以为投保了前者就可获得房屋因灾受损的“索赔权”,实则不然。

首先,保障范围不同。家财险是以室内有形财产为保险标的,如家具、用具、衣物、日用品、家用电器、室内装修物等。房屋保险的保障范围则是住房的建筑结构,如某险企的房屋保险条款明确:“本保险标的是指一次性付款或抵押贷款购买的产权房屋和购房合同中载明配置设备。”至于购房后安装、购置的附属于房屋的财产和室内财产,均不属责任范围。

其次,面临的风险不同。家庭财产存在很大的盗抢风险,以及水管爆裂后的自身家庭财产损失和赔偿责任等风险,购买家财险的保户一般附加盗抢险和水管爆裂险。而房屋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火灾、爆炸以及在保险范围内的自然灾害。

第三,赔偿处理不同。家财险的保险标的由投保人与险企事先约定。出险后,保险公司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按实际损失赔付。而房屋保险的保险标的价值比较容易确定,且保险标的一般不会变动,因此投保时只要足额投保,即可获得充分保障。若不足额投保,出险时,险企将按比例赔偿。

注意三大要点

为使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保险,积极运用保险手段提高自身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降低因灾伤亡损失程度,中国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做出以下消费提示:

第一,增强保险意识,自主选购产品。消费者要树立防灾减损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救助相关知识,主动接受救灾技能培训。同时,要积极运用保险工具提高风险保障水平,便于灾后及时恢复生产生活,建议重点关注农业保险、家财险、人寿险等。购买农业保险时,有四点需要特别留意:一是留意投保的险种是否在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内;二是留意投保的险种是否有财政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三是留意赔偿金额有多少;四是留意哪些风险是保险公司不赔偿的。购买家财险时,首先要明白家财险种类不同,承保的财产范围也不同;其次,要了解家财险的保险责任,一般情况下,因暴风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引起的财产损失应承担保险责任;最后,要确定家财险的保险金额,按照保险的赔付原则,保险金额不能超出财产的实际价值。购买人寿险时,一要购买合法保险公司的产品,在办理投保时,尽量到其营业场所查验其是否具有《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谨防非法经营机构的保险诈骗活动;二要看清保险责任和免除责任;三要认真阅读投保单、健康声明书等文件,认真填写并亲自签名,不要随意由他人代签名。

理财保险和保险区别篇10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作为核心区的新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新疆设立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既能发挥保险的资金运用功能,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又能及时转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风险。在中央各项援疆政策的支持下,新疆保险行业应紧紧抓住机遇,努力推动设立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服务。

【关键词】

新疆;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

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目前,新疆尚无一家法人主体的财产保险公司1,如何发挥保险的资金运用功能,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如何转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风险,是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疆设立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的背景

(一)国家宏观政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的重要桥梁,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为了维护改革发展成果和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十以来,党中央已召开7次会议,积极部署新疆工作。2010年3月30日,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确定了19个省市承担支援新疆的任务。2014年5月26日,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意见》,成为指导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新疆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2013年9月,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政策倾斜,新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为新疆发展的强大引擎。2013年5月,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要打造一条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大动脉,推进互联互通。作为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中巴经济走廊被誉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既是地区经济融合的催化剂,又有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新疆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应充分利用区位和地缘优势,抢抓建设机遇,为新疆经济发展再添强劲动力。

(二)保险政策2014年8月,“新国十条”将保险业定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保险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保险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同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的出台,翻开了保险业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4月22日,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考察新疆时提出,为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保监会将从资金、机构建设、农业保险等方面支持新疆保险业发展。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对保险业的日益重视,为新疆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强劲支持。

二、新疆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与全国保险市场相比,新疆保险市场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4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17.41亿元(财产险保费131.63亿元;人身险保费185.78亿元),同比增长16.06%。二是赔付支出快速增加,保障功能逐步体现。累计赔付金额121.17亿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财产险公司累计赔付84.73亿元,农险、责任险、保证保险和健康险赔付支出增速分别为52.57%、47.74%、59.99%和25.49%。行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9.38万亿元,同比增长47.95%。三是行业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4年底,新疆保险业资产总额达641.84亿元,较年初增长15.06%。2014年新疆保险密度为1381元,保险深度为3.43%。虽然新疆保险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在经营范围、资金运用、产品创新、营销模式,还是在对经济的服务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这说明新疆保险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新疆设立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的可行性

(一)保监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鼎立支持,为设立财产保险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保险业创造了新的契机,保险业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自治区正在制定金融核心区建设规划和“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应将设立财产保险公司纳入到金融核心区建设规划和自治区“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提升保险业的地位。保监会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加强协调与对接、沟通与交流,为设立法人主体财产保险公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新疆经济高速发展是设立财产保险公司的内在动力进入“十二五”以来,新疆GDp增速虽然所降低,由2011年的12%下降到2014年的10%,但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达到9264.1亿元。鉴于经济发展与保险业的相互作用,自治区设立财产保险公司一方面有利于保险业发挥投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引导保险资金参加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利用新特的区位优势推进地方品牌战略的实施,提高保险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切实推进保险服务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为设立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长足的成长空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之一,但保险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际保险业发展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10000美元之间时,保险业将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时,保险业将进入起飞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7575美元2,居民在医疗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以及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2014年至2020年,我国保险业年均增速预计在17%左右,2020年保费收入将达到5.1万亿元,7年间保险资金可运用规模累计将超过20万亿元;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5%。而在2010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已达2000~3000美元,保险深度在12%左右。2014年,新疆保险密度仅为1381元/人,保险深度为3.43%。假设人口总数保持不变,粗略估算,2020年,新疆的保费规模应在800亿元以上,保险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四)充裕的保险人才储备为设立财产保险公司提供了智力支持截至2014年末,新疆保险从业人员达70904人,较上年同期增加10266人,其中保险销售人员54041人,较上年同期增加8747人,保险从业人员及销售人员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险机构数量的递增以及从业人员的增多,为新疆财产保险连续7年实现盈利奠定了基础,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培育了大量保险人才。此外,自治区内的高校如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均开设了金融学专业,可为保险业发展输送大量专业人才。随着新疆经济的加速发展,也不乏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保险学专业学生回新疆参加工作。

(五)完备的制度体系为财产保险公司运营提供了保障自1998年底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保险行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管理的轨道,保险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实施夯实了行业发展的基础。2014年,我国68家产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150%,为实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以来的最好水平。自2008年以来,新疆保险行业连续7年保持承保盈利。2014年,财险承保盈利3.43亿元,承保利润率2.9%,综合成本率97.1%。分类监管评级中,16家产险公司全部达到B类以上,风险状况不断改善。2015年2月,保监会正式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17项监管规则,以及《关于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以风险为导向的新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六)股东的大力扶持为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强大基础首先,股东的大力扶持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公司健全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风险。其次,股东往往具备较丰富的保险资源和行业技术优势,可以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起步阶段就具备一定的业务规模。再次,能够传承股东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为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提供经营理念和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