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3:50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9月5日联合《关于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部署实施的,其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设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等三个项目。“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每一个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及时改进,以确保“国培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针对黑龙江省首批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批次的培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黑龙江农村幼儿园“国培计划”最早实施的两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为抽样调查对象。学员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问卷均在临近培训结束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97.3%。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为1名“国培计划”组织者和5名学员。同时,本研究也对两个项目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学时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分析。

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遴选培训学员把关不严

本研究从培训学员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性质、职务、职称等自然分布情况中发现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培学员的遴选把关不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幼儿园教师分布失衡

袁贵仁强调国培计划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充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但调查显示,来自地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占培训学员总数的72.6%;来自乡镇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学员总数的27.4%;无来自村级幼儿园的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比例大大低于地、市、县幼儿园教师比例。

2.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分布失衡

教育部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要重视新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参加两项国培计划的幼儿园教师中,公办幼儿园教师占98.6%,民办幼儿园教师仅占1.4%,比例严重失衡。

3.培训学员混杂

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设置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三项专项培训。这些专项培训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每项培训的学员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培训项目中的学员职务较混杂,如表2所示: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中,职务为园长的学员仅占50%;另外50%的学员为教师、教研员、转岗教师;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务为教师的学员占86.5%,有5人不在教学岗位。培训对象异质性过大导致难以达成一致的需求取向和关注重心,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削弱了培训效果,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教师培训后的“骨干示范”作用也值得商榷。

(二)培训前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是“国培计划”的直接受众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对培训学习的需求,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是“国培计划”制订的参考依据,也是我们考量培训方案质量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培训机构把握学员培训需求情况从客观条件、主观努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1.客观层面

由于短期培训项目在申报期间对学员的具体层次尚不明确,无法得知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支持,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应然层面的理解。

2.主观层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受组织者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实际等信息获取层次、数量和代表性的限定,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聚焦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显性需求,例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而对教师、园所没有意识到,但实际需要的隐性需求分析很少,也未涉及对诸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培训内容丰富,但实用性不足

在对两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块进行分析中发现,两个项目的培训模块数量都非常丰富,培训内容的重点也非常明确,但与学员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实际还有一定偏差。

1.培训内容与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偏差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设置了8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幼儿教育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模块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各占培训总学时的30%和25%,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改前沿、教育科研分别占总学时的100%,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环境创设模块各占5%。而与本次调查的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幼儿园教育教学(71.2%)、园本教研(46.6%)、儿童发展与评价(37%)等三个模块对照,后两个模块内容没有被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培训内容,而不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占了一定比例。

2.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缺乏实用性

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性内容难以实践转化,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科研、课改前沿等模块的内容虽然能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构建专业发展愿景,但学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实践转化,正如培训学员回到岗位上的慨叹――“新鲜后是一片茫然”;二是观摩研讨主题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两个培训项目为学员安排城市优质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优越的园所条件和优质课观摩的幼儿园活动让学员耳目一新,但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甚至没有电脑,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是中看不中用,看着很新鲜,回去根本用不上。也可能误导学员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达到城市里的教育水平,盲目地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难以实现“实践解困”

两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短期培训的专题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但是,受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影响,专题讲座仍是短期集中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授、方法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而学员喜欢的观摩研讨、实践指导、案例研讨所占比例并不高(如表3所示)。

这样的培训形式可能很难帮助学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解决实践工作的问题。关于“培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显示,有78.1%的学员选择了“理念更新”,有58.9%的学员选择了“知识扩展”,只有39.7%的学员选择了“实践解困”。虽然学员的“理念更新”和“知识扩展”的收获看起来较乐观,但是如果这些收获不能有效地实践转化,终将失去意义。

(五)培训者团队资源失调

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优秀的培训者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两个培训项目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校教师、教研员、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组成,但各类培训者资源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是培训教师中理论研究者颇多,一线实践者较少。承担培训的高校教师是培训者团队的主体,占培训者总数的62.2%;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园长比例较小,占培训者总数的37.8%,且人均承担学时不足2学时,明显低于高校教师的人均承担学时。二是来自幼儿园的培训教师城市化明显,培训者团队中的一线教师、园长全部来自城市优质幼儿园,在培训中的实践引导和理论阐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六)培训绩效评价形式化

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对政府、组织培训的机构、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培计划”的培训效果的评价调查主要从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三个方面展开。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主要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派专家进行评价,主要检查内容为培训学校在培训期间的工作简报、培训光盘、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汇总表。从上述检查内容来看,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项目评价侧重对承办培训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为组织培训的高校,评价内容主要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主要是书面总结、汇报展览,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有研究提出,这种做法会使评价的作用失真,表现为培训学校对教师、培训者对自己的培训均不负责。

四、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建议

(一)加强培训项目的资源共享,促进培训项目的多元合作

“国培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的实施不能靠项目承担机构孤军作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在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共享协作,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组织合力。

1.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宣传与资源共享

农村幼儿教师是培训学习的主体,“国培计划”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本调查发现,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需求与对“国培计划”的了解显著相关(r=0.279*,p=0.017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一是要明确国培学员的选派要求,制定出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园长的评选标准、条件,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二是要明确申报办法、筛选原则、培训的任务与要求,适当增加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确保学员选派的引领性、需求性、广泛性、均衡性。

3.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培训需求的合作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要借助资源共享平台,以一线教师、园长、教研员、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全面分析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问题与困惑、培训需求,使培训项目既能有效回应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对学员培训需求的专业引领。

4.为教师培训成果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国培计划”要求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积极进行培训成果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实施条件,鼓励参培教师带动全园教师结合园所实际开展各种园本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实践。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实践指导,以便真正发挥参培骨干教师在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园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

培训方案是培训实施的参照,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要以农村幼儿教师职业需求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为指导;以适合幼儿教师学习特点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者等方面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大胆创新。

1.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重点明确

从培训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实践”趋向来看,培训内容尤其要源于教学实践。各类指导性文件也都明确强调培训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所以,培训内容要注重从农村幼儿园的案例中提出核心问题,由核心问题生成培训内容、聚合培训模块。最好以学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内容建构培训的内容模块。

同时,在培训内容中严防“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和切实有效,为此,对于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而言,应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在以后的园本培训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等为宗旨,引领他们把握适合农村实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为培训重点。

2.依托农村培训实践基地丰富培训形式,讲求实效

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践性、操作性、参与性特征要以优质的培训实践基地为条件保障。教育部重视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提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城市幼儿园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不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示范参照,所以,有必要在农村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幼儿园,通过前期的专业引导,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改革的前行者,并把这些幼儿园作为培训的实践基地。借助培训实践基地资源,在培训方式上就可以打破纯粹的专题讲座形式,加大实践研修和小班教学的比重,开展探讨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多种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农村幼儿园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等的实践性示范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作用。

3.着力培养本土培训者,加强示范引领

按照“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等相关要求,可以重点培养一批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充实培训者团队。因为,对农村教师来讲,根植农村幼儿园实践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最实用;他们也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1.建立专项评估组进行过程评价指导,促进培训过程改进

在“国培计划”项目的评估与绩效考评上,既要避免培训机构身兼教练员和裁判员,又要避免形式性终结评价,否则难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绩效改进。如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各培训基地派驻培训评估专家小组进行现场监督和具体指导,既能体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培计划”项目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又能有效剔除终结评价资料、汇报中的虚假信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2.培训跟踪指导与延迟评价相结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教师培训的效果具有延迟性,在培训过程和结束时只做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仍是不够的。对于培训后的评估验收工作不仅应当采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而且还应当对于参加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表现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实地服务,以便真正地体现出部级培训所要求的促进培训学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培训初衷。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特别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实践学习、示范引领的指导。在培训结束后,要通过培训学员QQ群、公共邮箱、教师博客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员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续分享交流、解疑释惑,或者采用定期定园个别追踪指导,持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专业发展,实现“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宗旨。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政府;责任;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具有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双重性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理应担当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大任,这是国家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国家法律亦赋予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权利,国家法律更赋予了每个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一、政府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具备法律依据

国家一些关于教育的法律文件、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年)、《幼儿园管理条例》等,其中均有明确规定:政府应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地方法规中有相当多强调政府责任的表述。吉林省政府坚持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下发《吉林省儿童发展规划》、《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吉林省教育规划纲要中更是反复强调和明确政府的责任,再度表明国家的重视。政府的责任,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法律支撑。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强调:政府应担起发展教育的责任

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国际和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中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三、从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看以往政府责任的缺位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反映出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存在责任落实不力的现象,也充分说明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纠正这些失误,无论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还是吉林省教育规划纲要,都特别强调政府履行职责、落实到位,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学前教育事业缺乏经费保障。吉林省学前教育没有专项事业经费,各地幼教财政拨款占年度教育经费的比例也很低。2006年,教育部统计吉林省幼教投入占教育投入的0.43%,在全国列第30位。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学前教育经费总收入2.97亿,总支出2.99亿。农村幼儿园基本依托乡、村小学办园,没有明确的财政拨款和教师编制以及独立园舍,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没有投入,幼儿园教育经费自筹,幼儿园保教质量无保障。

2.公办学前教育比例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园办园体制开始了社会化探索的过程。据统计,近几年全国公办园正以大约每年3%的速度减少。这意味着政府对学前教育责任的减少。2009年,全国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42%,吉林省民办园占幼儿园总数的68.6%,明显高于国家平均数,说明学前教育的财政保障比例偏低。公办幼儿教育远远无法满足普及学前教育的要求。

3.政府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区街道学前教育管理力量明显不足,幼教干部多为兼职人员,导致学前教育管理弱化,政府责任缺位,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

当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各地政府应坚决贯彻总书记和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吉林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1.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学前事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布局。把学前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政府统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社区规划、人口结构及本区域内已有托幼机构设施等情况,合理确定托幼机构服务半径。农村乡镇利用中小学校闲置校舍等资源改扩建中心幼儿园,设寄宿制,方便距离较远家庭3岁以上幼儿入园接受正规学前教育。各种闲置教育资源优先满足学前教育使用,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

2.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与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置独立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专业的学前教育干部,把与小学教育规律完全不同、专业性极强的学前教育从行政管理上提到显著位置,实行专业化管理。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如发改委、规划、建设、财政、人力资源(编办)、劳动保障、物价、卫生、民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职责范围,分工合作,主动指导和服务,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3.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所需经费按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实行专款专用,不可挪用。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学前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城市街道、乡镇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及运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贫困家庭幼儿学前教育补贴、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师资培训和表彰先进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幼儿教师队伍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限的资源要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纲要》分别在不同章节中明确了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设立幼儿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序列,保障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增强她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幸福感,稳定教师队伍。

5.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机构监管机制,整顿学前教育秩序。

(1)政府对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机构规范化管理办法。根据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规划和标准,严格审批学前教育机构。要依法加强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和监督,规范办学行为,保证办学的正确方向。对国办学前教育机构需撤并、变更的,要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失学现象。

(2)加强学前教育收费和经费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项目由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收费标准实行分级管理,按质论价。由当地物价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根据生均教育成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情况确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应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保育、教育活动开支和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玩教具、幼儿读物等,严禁用于学前教育以外的开支。要依法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办学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管理部门核定并向社会公示后执行。

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审计和监督,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和年度审计制度,并公布审计结果。学前教育经费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挤占、挪用和平调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也不得向学前教育机构乱摊派、乱收费。

(3)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幼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确定学前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教育经费投入与筹措、幼儿教师待遇、民办幼儿园等列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内容,积极开展对幼儿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

五、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吉林省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确保城乡学前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意义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纲要》对各级政府提出的发展学前教育的艰巨任务。搞好农村学前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学前教育,推进教育公平。

1.农村入园率是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标的决定因素。以吉林省为例,农村现有幼儿园576所,园均规模152人,其中校办园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85%;在园幼儿87595人,占全省在园儿童总数的26.9%。以此看来,全省有1/4的在园幼儿在农村。部分乡镇没有乡镇中心园,近1/3左右的行政村没有学前班;农村学前教育网点布局不完善,村级学前教育空白点较多。目前,农村只能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适龄人口入园率仅达到37.8%。乡镇政府没有投入,幼儿园生存发展艰难,保教质量没有保障。农村幼儿入园率提高与否,直接影响“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规划目标的实现。

2.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农村社会现象。如何发挥幼儿园教育的补偿功能,让这些孩子情感、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潜能得以开发,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奠定基础,缩小城乡差别,让其父母安心城市建设,更好地体现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就成为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紧迫任务。另外,当今社会广大农村家长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迫切要求子女接收到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就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看,是难以满足家长们需求的,所以亟需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任务和措施

1.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2015年前,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或中心校带幼儿园,完善农村乡镇中心园辐射村学前班的学前教育体系。农村乡(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到2020年,有条件的乡(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学前教育水平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

2.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园体制。强化各级政府职责,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和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乡(镇)实行公办学前教育体制,县、乡两级政府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办幼儿园,完善公办学前教育体系。

3.落实县、乡(镇)政府的责任,搞好幼儿园规划建设。乡镇政府应继续切实负起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按照“就地就近、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对新建的学前教育机构要优先落实建设用地。每个乡镇要办好一所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协助乡镇政府管理本乡镇的学前教育工作。乡镇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人员应独立建制,享受公办中小学教师待遇,其领导享受乡镇中心小学校长级别待遇。

启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改建、扩建和新建,加强乡镇中心园和村级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园舍建设,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

4.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投入采取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政策。吉林省制定教办园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补助标准,地方政府落实。建立补助基本公用经费、减税、政府购买服务等投入机制,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办园,补充公办学前教育不足。核准生均教育成本,制定统一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5.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制度。保证留守儿童优先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五保供养的儿童、低保家庭子女享受三年免费学前教育,所需经费在各级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

6.着力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所)水平和保教质量。依托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通过幼儿教育流动站等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使偏远地区的学前儿童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开展好城市支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作,加大城乡帮扶结对力度,采取多种形式,2015年前完成城市教师对口支援农村的任务,推进幼教共同体建设,促使学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7.强化农村幼儿教师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纲要》第51条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实行每5年一周期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今后,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要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经常化的局面,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培训内容要兼顾丰富教育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要发挥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培训工作要务求实效。

8.实施“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工程”。从现在起,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予以高度重视。依托农村学前教育促进工程,组织实施各类项目。

实施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学设备装备项目。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研究试点工作。可采取政府补助、家长出资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3

实际上,这些边远农村的幼儿教师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进城听课,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有多位教师谈及自己至少有十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和学习活动时,眼中透出丝丝无奈和失望。据我了解,她们的园本培训也几乎为零,有的幼儿园特别是一些民办性质的幼儿园甚至连最基本的备课都省略了,教参是大家合用的,在幼儿园里连一本可查阅的专业书籍和杂志都没有。

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农村现在几乎成了培训和学习的一个“盲区”。教师们长期在“培训盲区”中生存,加上原有的学历或教育素养并不高,因此只能维持一种低水平的工作运行状态,长此以往,似乎形成了一种对学习的漠然感和专业发展的茫然感。

如何才能改变“盲区”中教师的状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条道路可以选择:

1、免费的短期“自助式”分层培训。这种培训时间短、针对性强、见效快。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师范学校联合起来,定期举办“自助式”培训班,聘请专家辅导、举办专题讲座,定期进行示范观摩活动,经常对乡幼教辅导员、园长、骨干教师、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可以先列出培训清单供幼儿园和教师选择,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2、有计划地巡回指导。针对农村教师集中外出培训难度较大的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人力,成立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县级示范幼儿园的作用,派遣幼教专家、教师骨干,深入农村,根据当地的工作情况和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讲座,训练专业技能,进行示范教学,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

3、实实在在的城乡结对。让城市的一些优质幼儿园和农村的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选派有经验的城市教师去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幼儿园学习。双方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跨园自主拜师和认徒,并完成结对计划书,学期结束由双方幼儿园协同进行考核并评优。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4

安吉还有一个熠熠闪光的亮点,那就是安吉是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的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而高高举着这面旗帜,推动、带领中国竹乡幼教团队进行卓有成效的农村学前教育改革的人,就是从1998年开始担任县教育局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主任的程学琴。

安吉幼教名声远播

2004年,在程学琴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安吉激活机制,实现了幼教事业超常规发展,由此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称号。程学琴领衔开展的“农村幼儿教育管理机制和发展策略”课题研究成果获全国21世纪幼儿园管理高级论坛论文评选一等奖,获2005年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让安吉孩子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是程学琴一直以来的理想,为此,她主持了“开发利用竹乡资源,创建低成本高质量的农村幼儿教育”的课题研究,并于2005年8月在全国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经验交流会上作介绍,该研究成果还多次在浙江省交流推广。同年,程学琴带领幼儿园开展了“安吉县贯彻实施《纲要》——利用自然资源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玩具材料”展评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创意性活动之竹工艺玩具创作大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安吉学前教育模式传千里。安吉县教育局在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幼儿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社会变革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与管理——创新机制,实现山区幼教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大会发言,在2006年6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eCCD项目启动会上作了“强化管理,激活机制,保障农村幼教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专题介绍,在2008年10月全国“托举希望、发展新农村幼儿教育”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有关论文获一等奖。2009年,安吉的“村镇一体化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经验,在全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活动中入选浙江省“30年教育历程,30件教育大事”。

全国先后有27个省(区、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到安吉考察学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孟宁主任、德国著名幼儿运动学专家齐默尔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全国各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各省(区、市)秘书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连续3任分管学前教育的司长等都先后到安吉考察,总结安吉经验。

“不做事,对不起昏暗灯光下的孩子”

安吉学前教育事业的成功,与程学琴的勤奋和智慧分不开,更与她深厚的学前教育情怀有关。

1990年,程学琴还是县幼教教研员。一次,她去县内上梅村一个与当地小学只有一墙之隔的幼儿园开展活动。在这里,程学琴看到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景象,小学教室地平窗明,桌椅板凳整整齐齐,而幼儿园活动室的地面坑坑洼洼。屋顶上一根电线吊着一只灯泡,一个破架子上支着一块斑驳的小黑板。孩子们用的是小学生用过的、凳腿锯短了一截的凳子。活动室里,四五岁的孩子们悬着脚趴在桌子上写字,好多小脑袋刚刚能探出桌面。

见此情景,程学琴很是心酸:“一堵墙隔了十多年!学前教育太亏了!”她决心为改善安吉的学前教育做事:“不干事并没有人怪我。但对不起那些昏暗灯光下的孩子!”同时,她也感觉到,要让学前教育得到切实的改善和发展,就要有像办小学教育那样的体制和机制。

“让幼儿园姓‘公’”

1998年7月,当了14年幼教教研员的程学琴开始负责县里的幼教行政工作。虽然过去了多年,但上梅村的那一幕仍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中。

此时的安吉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幼儿园”,但由于山区人口密度小,不利于规模化办园,农村幼儿园绝大多数只是一个混龄班。全县200多个幼儿园(班),没有健全的管理网络,像一盘散沙。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不足40%。农村幼儿教育处于多头管理和无序状态。幼儿园的经费常常被克扣挪用。政府投入的幼教经费只占全县教育经费的0.89%。而且都给了教育部门办的4所乡镇中心园。园舍简陋,桌椅破旧,玩教具严重缺乏,程学琴那年在上梅村幼儿园见到的景象并未消失。

程学琴下决心要大力改变办园条件。她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县幼儿园一家一家进行调查,核对数字、登记造册。她走遍了全县264个村庄,把所有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包括个体办的,家庭式的,甚至深藏山里的幼儿园都摸了个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她做出了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的方案。当时的教育局长看到方案后问:“周边县市区有没有这样做?做怎么样?不做又怎么样?”程学琴回答:“没有借鉴的经验。但是请相信,做——虽然会面临许多困难,但是在您任期内幼儿教育工作对老百姓肯定有个交代。不做——那请您别说我不干事!”在得到领导的肯定回答后,程学琴立即起草了《安吉县幼儿教育管理办法》提交教育局党委讨论。

经过程学琴和教育局领导的努力,1999年9月20日,安吉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吉县幼儿教育管理办法(暂行)》,将全县幼儿教育统一归口县教育局管理,确定从2000年开始,每个乡镇至少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带动村教学点的建设。程学琴提出的积极主动地以科学合理的政策推进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2001年,正当程学琴鼓足劲头推进乡镇中心园、村幼儿园建设时,县里最好的实验幼儿园因政府招商引资,面临卖给新加坡商人的危险。外商承诺给时任园长杨芸10万元年薪。杨芸向程学琴哭诉:“我不能为了10万元不管幼儿园和老师们的去向。”程学琴劝慰杨芸:“我们自己建,绝不能让我们最好的幼儿园不姓‘公’。”

于是,跑土地,跑批文,跑贷款,跑担保,跑抵押,凑钱盖房子。程学琴憋着一股劲,和杨芸一起去做各方面的工作,经常是一脚土一脚泥,为实验幼儿园的生存而奔波。程学琴甚至通过丈夫做生意的朋友为幼儿园的贷款做担保人。最后,终于筹集到800万元,新建了一所占地8800多平方米,有一幢三层楼的新的实验幼儿园。

程学琴算过一笔经济账:村幼儿园一般只有一个老师。当时每个孩子每月收费30元,按每班30个孩子算(班额多的达50余人),除去支付教师200~300元的月工资,再投入几乎谈不上,举办者每年则可以获利6000元。这本应是政府的收入,可用于持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但如果幼儿园不姓“公”,就意味着农村幼儿教育既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又失去了自我造血功能,最终苦的是老百姓的孩子。

“幼儿园姓‘公’”慢慢成为大家的共识。县教育部门主管全县的幼儿园(班),负责规划事业发展,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重要的规章制度,建立视导、评估、考核等机制,指导教科研工作。县卫生、计划、财政、物价、人事和城乡建设部门分工负责。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经费开支、收费标准、人员聘用、园舍建设等方面实施规范管理。自此,安吉农村幼儿园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乡镇一中心,辐射管理行政村”

春潮带雨晚来急,安吉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迅速形成。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改善办园条件,办好中心园;村委会负责村幼儿园的建设和维护。中心园的财务、人事、业务等管理纳入教育系统规范管理;乡镇中心园负责本乡镇村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政通人和,理顺了县、乡镇、村的幼教管理体制,就发挥了乡镇、村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程学琴当年在上梅村对办园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的朦胧设想变得清晰可行了。

原先依附于妇联、小学或村委会等机构的农村幼儿园分离出来了,一些个人办的低水平幼儿班得到了清理。当年为理顺幼儿园管理体制,程学琴和她的团队与有关小学校长“斗智斗勇”,借力与某些乡镇领导“一一过招”,还对一些刁蛮的个体办园者“恩威并施”,与他们巧妙周旋,讲起这一个个“抢幼儿园”的故事,程学琴不时以手背掩嘴而笑。

安吉的学前教育日新月异。乡镇中心园在县教育局注册,到县人事局办理事业法人登记。园长由县教育局考核任免,享受乡镇中心小学校长同等待遇。多镇范围或一定区域内的村办园以教学点的形式成为中心园的一部分,接受中心园的管理。村教学点的行政、业务由中心园管理,人员由中心园聘任调配,经费由中心园统筹管理。

程学琴把这叫作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乡镇中心园与村幼儿园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村幼儿园的保教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乡镇统筹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园长一支笔财务审批制度则规范了经费管理。

为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了促使全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程学琴和她的同事们将全县乡镇中心园划片,确定示范园与片内幼儿园建立帮扶关系。示范园对帮扶结对园的指导每月不少于两次,要有帮扶协议、指导计划和记录。乡镇中心园对村教学点、辖区内托儿所的辐射管理工作也纳入园务计划,对各教学点的指导每月不少于两次,并要作记录。示范园每年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园任园长或保教主任。园长任期三年,保教主任任期一年。乡镇中心园则选派教师到示范园挂职和学习。结对帮扶活动缩小了园际差距,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对于少数散居于偏远深山里的幼童无法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问题,程学琴也有办法。自2002年起,程学琴发起了“幼教大篷车”送教活动,带领教师将送教车辆开进山村,开展非正规教育活动,前后累计开展送教活动百余次,不仅使大山坳里的孩子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早期教育,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家长们的早期教育意识,他们想方设法让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一年一变化、三年一大变、五年一跨越”

程学琴是个头脑清醒、做事踏实的人,她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2000年开始,她带领大家为实现安吉学前教育“一年一变化、三年一大变、五年一跨越”的目标而辛勤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在营造学前教育发展环境上,县里每两年对关心支持幼儿教育工作的部门、乡镇、村领导进行评比表彰并奖励,充分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优化了幼儿教育发展环境,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在园舍建设方面,县里改征地为租地,采取政府还本幼儿园付息或幼儿园还本政府付息等策略,减轻了资金压力。乡镇幼儿园的建设享受与乡镇中小学建设同等的补助政策。凡符合布局调整规划的新建、扩建、改建幼儿园建设项目,由县财政按建筑面积给予补助,园舍按《浙江省等级幼儿园标准》建设。当时,安吉新建的20所中心园在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生均绿化面积上都达到了省定标准。

2005年,县里制定了村教学点的选址、园舍、环境、设施等建设标准,县教育局指导各乡镇做好规划。村教学点建设资金由村委会筹措,乡镇政府给予补助,县教育局给予奖励。

2008年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内涵和工作目标,全面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全力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程学琴感到这是推进农村幼儿园建设的大好时机,她找“新农办”了解创建指标制定情况,联系教育督导室向创建领导小组建议将学前教育纳入考核指标。得知分管教育的金副县长是创建领导小组副组长,她积极向金副县长提议,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列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列入创建指标,将学前教育发展与环境、经济等指标同考核、同落实。在2009年的《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中,教育的考核指标得以修改,共计2分,其中学前教育占1.5分。于是,随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覆盖,全县各村委会积极主动地把村幼儿园与村卫生室、村委会办公点一起作为公益设施和新农村建设亮点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于是,在美丽的安吉乡村矗立起了一幢幢造型各异、样式别致的彩色小楼。这些小楼在当地往往是最漂亮抢眼的房子,那就是村幼儿园的园舍。

2010年年底,程学琴在广泛征求各乡镇和部门意见并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安吉县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交县教育局和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从而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提升工程”,努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童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前教育品牌。行动计划的所有目标被量化,被纳入对乡镇年度教育工作的考核。

两个五年加一个三年下来,成绩斐然。2000~2005年,安吉理顺了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完成了第一代乡镇中心园新建工程。2005~2010年,完成了美丽乡村幼儿园达标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均衡发展。2011~2013年,将实现乡镇、村办园水平全面提升,11所中心园进行换代异地新建,5所中心园进行扩建,20个村幼儿园异地新建。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幸福童年”的品牌特色不断彰显。

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程学琴深知,教师是支撑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上,她有两个心愿,一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二是提高非在编教师的待遇,努力实现同工同酬。为此,程学琴和同事们做了很多工作。核定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规定保教人员最低工资标准,为广大教师办理社会保险,为高龄教师办理退休退养手续等。她们努力争取,出台了许多有深刻人文关怀的政策。

2002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对幼儿园及园长、教师进行年度考核的基础上,由县教育局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奖金。把奖金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发了园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逐步增加乡镇中心园尤其是村教学点的人员配备,增加的人员经费通过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安排事业编制等办法加以解决。此外,2005年,每个中心园公开招聘一名保教主任,其工资和福利等由县财政支付。2008年、2010年,分别推出中心园副园长岗位,面向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在职教师招聘,如果录用对象为非在编教师,试用一年后即转为在编教师。在公开招聘在编教师时,将招聘对象扩大到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且持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者,使已经在农村幼儿园任教的优秀自聘教师有机会改变身份。

2005年,由县财政拨出专款。为农村幼儿园自聘教师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2008年,增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同年,县财政拨款为每位教师平均增加月工资500元,使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水平不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水平;2011年,增加住房公积金。农村幼儿园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享受同等的进修、晋级、评优等待遇。2007年,县财政拨款为所有中心园配备办公电脑。2008年,为所有乡镇中心园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公条件。2009年,为乡镇幼儿园配备多媒体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2011年,程学琴抓住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契机,争取政府的支持,出台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为全县非在编教师办理了住房公积金,非在编教师的年工资从平均2.1万提高到4.3万,收入达到了在编教师的70%以上。这里有个插曲。当年安吉县政府对事业单位编外用工待遇有一个统一标准,即年收入为3万元。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的关键时刻。程学琴担心自己和同事们设想的幼儿园编外教师年工资4.3万的标准通不过,她殚精竭虑,调动各方力量为教师争权益。她找到当时的两位副县长,恳请他们在会上为幼儿园教师的待遇说说话。

程学琴说,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得知2011年5月12日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安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消息后的那种喜悦、激动的心情。因为这是向实现编制内外幼儿园教师同工同酬迈出的重要的一步,而这正是她的一个夙愿!

“把游戏还给孩子”

2011年,安吉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幸福童年”新农村学前教育品牌。程学琴发动全县幼儿园充分利用安吉地方资源创设幼儿游戏环境,大力开展“把游戏还给孩子”的主题活动。为此,她和同事们组织开展了“用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的读书学习活动。举办专家讲座,对全县660多位教职工进行学习效果测评,分别组织园长、保教主任、班主任开展游戏主题论坛活动,分别举办村、镇、县城幼儿园游戏观摩研讨和展评活动。在全国首个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期间,幼儿园将游戏展示作为家园互动、向社区宣传的重要活动。游戏作为创新亮点工作,纳入幼儿园发展性督导评估。

2012年,为了解各幼儿园落实“把游戏还给孩子”的情况,程学琴深入25所幼儿园跟班观察,与教师座谈、做问卷调查、查阅备课笔记,了解一线教师存在的问题、困惑,对症下药,科学推进。程学琴利用安吉学前教育QQ群,与大家分享专家文章,同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还帮教师释疑解惑。老师们常常会收到她凌晨上传的分享文章。为解决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她与园长们一起到竹木加工厂采集材料,研究游戏环境的规划,科学设计、布置户外建构、运动、玩沙、玩水等游戏材料,与老师们一起观察、分享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快乐。实验幼儿园张海雯老师感慨地说:“程老师一讲起游戏,可以不吃饭。”

2012年11月3~5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幼儿教育杂志社主办,县教育局承办的“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和幼儿游戏指导研讨会”成功举行,来自省内外的900多位代表听取了安吉的经验介绍,参观了幼儿园游戏现场,专家、代表们对安吉县的课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11月29日,程学琴应邀在省教育厅、卫生厅、体育局联合举办的“浙江省幼儿体育与健康发展论坛”上作专题介绍;12月18日,安吉教育局应邀在南京“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质量提升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2013年4月,程学琴收到世界学前教育组织2013年工作会议和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筹委会确认函,她提交的论文“美丽乡村。幸福童年”届时将在大会上交流。

有老师与我们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安吉,幼儿到园率很高。细究有两个原因,一是各园都着意创设游戏环境,大力开展幼儿自主游戏、自然游戏,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二是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户外活动大多为“力气活”,幼儿沐浴在竹乡洁净的空气、灿烂的阳光中,生病的人少了,请假的人少了,来幼儿园的幼儿自然就多了。

奔走在为山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路上

1982年,程学琴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她不断学习,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省电大等的学历提高学习,已拥有中学高级教师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这里有个细节值得写上一笔。记者这次到安吉约访程学琴,和她见面时,她正在接一个快递的电话,等记者和她一起到达她办公室时,等在院子里的熟络的快递员交给了她一包书。打开后,记者特意看了看,是幼教界知名学者屠美如、朱家雄等编撰的4册专著。

社会、各级组织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程学琴获湖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2008年,获安吉县“云鸿大厦杯”十佳创新之星;2009年,获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先进个人;2009年,获湖州市第二届十大杰出女性提名奖;2010年,获县教育局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获湖州市南太湖巾帼先锋先进个人、安吉县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3年2月,被评为“湖州市五一巾帼标兵”,2013年3月,获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2012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感言中,程学琴说:“感悟我所做的工作,敷衍也能过,做好不容易,奋斗才有果。能为我热爱的事业奋斗,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与追求。”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5

一、提高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少有所教”是*市在“*”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办的三件实事。农村幼儿教育是全市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从实践“*”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快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和义务教育水平、完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促进教育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纳入“*”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明确“*”期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按照“以县为主、分级管理、乡镇统筹、落实到村”的工作思路,分区规划,分布实施,强化管理,全面提高。

(二)目标任务

1、继续巩固提高入园率,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8%。

2、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每个县(区、市)有2—3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街道)有2—3所中心幼儿园(二星级以上标准),村办幼儿园20%达到三星级办园标准、30%达到二星级办园标准、50%达到一星级办园(班)标准。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在职园长和教师培训工作;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0%以上,幼儿园园长、教师全部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幼儿教师全额拨款事业编制问题得到解决。

4、省、市示范园和有条件的三星级幼儿园积极开展0—6岁托幼一体化实验。所有的幼儿园对幼儿家长提供保育和教育咨询服务,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三、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幼儿园

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方便幼儿入园、方便家长接送原则规划建设幼儿园。服务人口3000人左右的设一所三星级园,1000人以上的设一所一星级园,1000人以的下设一个教学班,偏远山区设游戏小组。利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现有资源,能独立建园的独立建园,没有条件独立建园的可附设在小学。农村幼儿园发展规划经批准后,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规划所在地已经设置了幼儿园的,不再新建幼儿园。

要依靠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联办、租赁、股份等形式,多渠道、多模式发展农村幼教事业,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办园。

按照太原市星级幼儿园办园标准,每改建扩建一所农村幼儿园,市政府奖励2万元;每新建一所农村幼儿园,市政府奖励5万元。

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收费项目全部减免。

四、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

根据国家关于幼儿园人员编制标准,各县(市、区)、各乡(镇)要足额配齐农村幼儿园教职员工,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做好在职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要有计划的把农村幼儿教师逐步纳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期间,至少解决所需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增加公办幼儿园编制或利用事业单位自然减员编制,优先招聘在职村办幼儿园教师,或者录用大、中专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

农村民办幼儿园教职员工在职称评定、评优选模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公办幼儿园同等待遇。

采取个人缴纳、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方式,为在职村办幼儿园教师办理养老保险。女教师年满55周岁,男教师年满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金标准每月不低于300元,并随经济发展状况适时予以调整。养老金缴纳与补贴比例为:个人、集体、县(市、区)政府、市政府1∶1∶1∶1。各县(市、区)政府须在6月底前制定本地区村办园幼儿教师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各县(市、区)政府要监督保障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制定与发放,农村幼儿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市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做到按月发放。要尽快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机制,实现村办幼儿教师与公办幼儿教师同工同酬。

五、多渠道筹措农村幼教经费

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财政支持、举办者投资、幼儿家长交费、社会捐资等多元投资机制,参照太原市幼儿园收费标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农村幼教合理收费办法。各级教育部门要保证本地农村幼儿园收费专款专用,财政部门要予以监督。市政府将增加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奖励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增加幼教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园。

六、加强农村幼教工作管理与督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和保教质量任务分解到乡镇工作目标中,加强检查督导。各乡镇要结合各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实际,统筹规划管理好辖区幼儿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园,对村办幼儿园给予指导。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6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县一直把教育工作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把位于整个教育事业基础性环节的学前教育摆在了与义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县委、县政府把学前教育列入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强化了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职责,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任务。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施意见》、《县人民政府迎接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工作实施方案》、《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管理的意见》、《县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意见》等文件。十年来,县政府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达1100多万元。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国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办园模式,基本形成了以县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辐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育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县3—6周岁儿童的教育需求。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把城镇化建设与幼儿园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园,规范民办园,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范围,提升办园规模和效益,推动我县幼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合理调整幼儿园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重点扶持农村试点项目建设园,建立以县直公办园为主体,乡镇园和村办园为支撑,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巩固提高学前三年入园率,年,全县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除西山产业集聚区外)达到91%以上,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占入园人数的93%以上。全县建成规范化幼儿园46所,注册园3所。

(二)具体目标

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新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县的6所乡镇园和村办园的建设。第二幼儿园及郭磊庄中心幼儿园按照省标城市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所有设备设施,按照2教1保足额配齐教职员工。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安家堡中心幼儿园、邹家庄幼儿园、城关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按照省标农村示范园的标准配备。新建园要突破传统办园理念,提高办园标准和服务水平,创造条件,推行一日整托制。通过招聘、转岗培训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在编教师回到原岗位等方式,为各级各类幼儿园足额配齐教职员工,特别是配备好新建县第二幼儿园与试点县改扩建的六所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年内分两次招聘幼儿教师共计60名,并对新招聘教师通过实习和培训持证上岗。确保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工作正常运转。年内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实施幼儿园园长、教师培训工程。

年,继续加强“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县的6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建设,标准化改造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幼儿园8所。通过标准化建设,逐步实行一日整托制。幼儿园等百人以上的村办园多方筹措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扩建幼儿园一所。继续做好以县幼儿园为培训基地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工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主要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学前教育保障体系

1.以“好入园,入好园”为出发点,县政府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下,进一步把学前教育摆在重点突出位置,纳入县财政预算。统筹规划,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促使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幼儿园水平获得提升。

2.乡镇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认真落实本级政府责任,立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统筹规划辖区内的学前教育,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

3.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的培训、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导评估。

4.学区(学校)负责本学区(学校)幼儿园常规管理和业务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点,优化学前教育发展布局

1.进一步抓好规划,统一规划设置幼儿园。依据万政字〔2009〕167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到年,全县共有4所幼儿园达到省标城市示范园标准。农村幼儿园建设中,把试点县幼儿园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规划,将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布点通盘考虑,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和其他闲置公共资源,改扩建一批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满足广大群众对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幼儿园的需求。年完成县第二幼儿园的建设以及国家试点项目工程的建设任务。年,标准化改造8所乡镇中心园和村办园,扩建1所学区幼儿园。年筹建县第三幼儿园与改建孔家庄中心幼儿园。

2.继续加快创建省、市示范园步伐。从县域层面上进一步促进幼儿教育资源均衡、协调发展。新建县第二幼儿园、试点项目工程中的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要提高标准,创建成省标城市示范园,苏家桥幼儿园、旧羊屯幼儿园创建成省标农村示范园,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试点县建设的优势,省标城市一类园及省标农村示范园以上园达到20所。

3.提升建设农村幼儿园。按照全市学前教育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学前教育,大力提高普及程度。对照《省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办好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并按照日托园建设标准,完成对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保教条件和设施的配备,如食宿条件、集中盥洗、水冲厕所、保健室等升级改造,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享有公平的学前教育机会,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惠程度和普及水平。对一些大型村办园,在完成校舍维修改造基础上,做好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和幼儿活动器材的添置工作,按2教1保配备保教队伍,确保全体幼儿享受公平教育。年,乡镇村级幼儿园办成规范园,且6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日托园标准。小学附设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应逐步实行剥离,有条件的乡镇园与目前所属学校分开,成为独立建制的公办幼儿园。

4.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到年,所有省标城市示范园和有条件的省农村示范园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实验。

5.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民办幼儿园已成为县域幼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民办幼儿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和督查,指导民办幼儿园按照《省城市(农村)幼儿园分类评定标准》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大对非法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力度,实现县域内无无证办园现象。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学前教育人才高地

1.扩大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要针对幼儿教师的特殊要求,全面落实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实施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资格认定程序,严把入口关,把真正热爱这一岗位、适合这一岗位的人选拔到幼教队伍中来。机构编制和人事部门要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师幼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完善补充机制,多渠道补充合格教师,公办幼儿园分三年全部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长期存在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非公办幼儿园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全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配足、配齐保教人员。严肃用工政策,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参加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合法权益,打造一支稳定敬业的幼儿教师队伍。

2.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严格实行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持证(教师资格证)上岗制度。鼓励幼儿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教育,至年,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3.实施“名园名师”工程。在全县评选名园名师,实现“名园带动新园、名园带动弱园、名园带动村园”效应,整体提升全县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省市级名园长、名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打造理念新、素质高、业务精的骨干教师,为我县培育高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4.从优化教师个体素质入手,建立幼儿教师培训网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送教师外出参观、培训或邀请专家讲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中培训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县直公办园负责指导并组织各农村幼儿园的教研、观摩活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要分片包干,骨干教师要分点指导,把教研活动的面覆盖到农村幼儿园。同时,县、乡中心幼儿园派出骨干教师开展支教、拜师结对、名师带教等形式的帮扶活动,形成上下衔接、分工负责、层层指导的教师培训网络。从年起,逐年加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经费。

5.由县局幼教专干和幼教教研员组织开展制定“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活动。通过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帮助每一位教师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学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从而提升专业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拓宽办园途径,强化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

1.深刻挖掘县直城市示范园品牌内涵,提升竞争实力。

县幼儿园作为全县第一所省标城市示范园,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发展区域,创新办园模式,完善管理体系,找出进一步发展的着重点,探索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管理之路,三年之内,在办园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上实现新突破。要多元化探索,打造新的亮点,尝试成立一些新型幼儿活动室或指导站,提升幼儿园品牌内涵。

新建第二幼儿园作为新建园,要做好建设及招生工作,以强有力的竞争力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从根本上缓解近年来县城“入园难”的突出问题,高起点致胜。在建设和使用中,要重视环境氛围,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同时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制定出一套细致入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三年之内,实现两个基本,即基本缓解县城“入园难”问题,基本满足县城人民对优质幼教资源的需求,并达到省级城市示范园标准。

郭磊庄中心幼儿园走出乡镇园办园模式,更新办园理念,提升服务水平,探索一条由农村乡镇园走向城市示范园的突破之路,推行一日整托制。要打造出适合本园的办园模式,既要依托农村可享用资源,也要紧跟城镇建设步伐。

2.夯实壮大农村乡镇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惠及范围。

乡镇园和村办园无论在家长的认识程度还是自身的办园理念中都与县直园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园办园理念的引导,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目前,农村幼儿园只注重语言、数学的教学,忽略艺术与科学方面的教学问题。常见的是保姆式教育和小学化教育。教师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或者超负荷添加小学课程内容,重保轻教。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两种观念,适当调整课程,减少语言、计算的周授课时数,增设如游戏、舞蹈、美工等园本课程。二是突出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派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在幼儿园带班上课,并与小学教学分离,避免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提高小学班教学成绩,忽略了幼儿园教学质量。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游戏化、多样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情境化。三是打造办园特色,提升办园整体水平。依托农村资源,开设本地特色课程,以农村粮食种植、动物养殖等本地资源为主,培养幼儿的勤劳、朴实的情商和动手实践活动能力,在培养了幼儿良好品行的同时,打造出乡镇办园特色。四是加强口语教学,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农村幼儿见世面少,胆小、木讷,不善于交流。教学形式中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谈话和情景对话等,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主的语言发展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对话的兴趣,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口语表达效果明显。五是树立大教育观,形成家园教育合力。结合农村家长家教意识淡薄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认识,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听、看、交流、与幼儿互动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也使家长对幼儿教育从不懂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使送孩子入园成为家长的一种自觉行为,使幼儿入园人数和入规范化幼儿园人数逐年增加。促使家长意识到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读、写、算”更为重要,引发家长主动与教师密切合作,达到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3.完善民办园办园体系,提高民办园办园水平。

一是规范办园行为。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利用社会资金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家长的选择性需求。民办园要处理好举办人和负责人的关系,举办人摒除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园观念,明确民办办园宗旨,在教育教学中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从根本上促进民办园发展壮大。二是完善办园条件。严格按照办园标准,配齐配足人财物教育资源,追求资源优质优化。三是稳定教师队伍。招聘培养一支真正热爱幼教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鼓励民办幼儿园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考试认定、获取职业资格认定,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以情感和待遇留人。四是结合市民办幼儿园扶持规范工程,对未经审批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分三年限期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政府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年前所有幼儿园都达到办园许可标准。

(五)加强监管机制,确保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完善幼儿园准入制度。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批各类幼儿园,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和管理。建立幼儿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幼儿园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为了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2011年起国家实行“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笔者在担当国培计划的生活班主任时,通过与参训学员的交流,了解到在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知识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同时,其职业幸福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与学员的交流中听到幼儿教师谈得最多的是工作中的牢骚和苦衷,很少有人谈到工作中的幸福感。由于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地域特殊性,她们的职业幸福感也较少受到关注。因此,研究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对于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生活质量,提升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质量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本研究以参加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学员为研究对象,发放“幼儿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180份,收回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3%。从接受问卷调查的学员中随机选择28名学员进行访谈。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综述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男女比例

受调查的132名幼儿教师中,共130名女教师,2名男教师。

(二)年龄分布

受调查幼儿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3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50岁,其中年龄在30-40岁的幼儿教师占总调查人数的40.7%。

(三)婚育状况

受调查幼儿教师中未婚的共计22人次,已婚的共计109人次,1人次离婚。有孩子的幼儿教师共计100人次,没有孩子的共计32人次。

(四)学历构成

此次受调查的幼儿教师的第一学历占比例最大是高中(中专),共计85人次;其次为大专,共计39人次次。在第一学历的专业中教育类(包括普师、中师、学前教育等)的共计75人次,其中学前教育的为49人次。

二、调查对象的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

(一)对幼儿的喜爱是农村地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幼儿作为幼儿教师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和幼儿教师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的对象。作为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也就决定了其在工作中所能体会到的幸福程度。

(二)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薪资待遇不满意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幼儿教师从薪资待遇中获得的幸福感是最低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工资待遇非常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工资在500元以下的1人,500-1000元的11人,1000-2000元的80人,2000-3000元的33人,3000元以上的7人。结合幼儿教师所在单位的性质以及幼儿教师是否有编制这两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北省农村地区国办幼儿园中是有编制的,基本工资范围在1000-2000元之间。

根据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当保健因素(如管理、环境、工资等)没有得到满足时,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对工作产生不满。”①工资收入也是社会地位的一个反映,低工资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产生消极体验。在工作中获得的是消极的体验,会给幼儿教师带来倦怠感、挫败感,无法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园所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感受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相对于城市幼儿园在物质条件方面有待完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农村幼儿园为了达到园所等级评定(**级示范园等)所要求的物质条件也修盖楼房、购买大型玩具、修建塑胶操场等,而对于农村特有的地域特色资源的利用却很少,更多的是跟随“城市化”的进程,放弃了原本就有的一些硬件资源。

(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主要体现在保育活动上

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农村地区幼儿园师幼比严重失调,一名教师平均需要面对30名甚至更多的幼儿。这就使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了保障幼儿的安全等保育活动上。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人数多也会造成重复耗时的现象。

(五)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薄弱

农村幼儿教师中有很大一批老师都是转岗到幼教岗位上的,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美术、舞蹈等)就很难胜任,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把握不准确也会对其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阻碍。调查中了解到,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很不到位,次数少、内容范围窄,培训效果甚微。园本培训、自我进修等职后培训方式的开展更是少之又少。幼儿园内能保证正常的教研活动的也是少数。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综上所述,河北省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在特殊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之中,承担着大量相对较为单一的保育和教育任务;幼儿园的硬件软件条件基本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或只能达到最基本、最简单的活动需求;教师获得的薪水报酬很低;在职业发展这一方面也很少有机会进行培训,即使有效果也不太理想。这些是在调查中幼儿教师集中体现出感到幸福感缺失的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获得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以及与幼儿家长的互动沟通过程中。

对于处在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园发展的政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倾斜和补助。加大对农村地区幼儿园的经济支持与保障,提升其硬件及软件设施建设,改善其物质环境,为幼儿园的持续发展,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幸福感提升做好基础保障。其次,做好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对职前培训进一步加强,并严把入职关口,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职后培训进一步完善,确保幼儿教师有机会、有时间去参加培训,提升与完善自己,同时做好对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督促工作,让幼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职业幸福感。最后,在保障幼儿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保障幼儿教师拿到合理的薪资待遇。让劳动所获得的的报酬成为吸引适宜人才入职的一大亮点,在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适宜人才,从而提升农村地区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8

摘要:以安徽省各地市300多名来自农村的幼儿教师、园长和教研员为研究对象,参照发达省市毛入园率、园所类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基本维度,对安徽省幼儿园的办园主体、地理环境、园所位置、办园规模、服务半径、背景条件等主要因素与指标进行调查。第一部分聚焦实践挑战,指出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有长足发展,但亟需通过布局调整完善发展;第二部分提出评价标准,根据影响因素、目标价值和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背景条件下实践所存在问题;第三部分总结工作思路,从思想意识、体制机制和工作抓手等三个层面提出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推进策略。基于实际调查的分析,应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改进具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6077109

Keywords:ruralpreschooleducation;kindergartenlayoutandadjustment;challenges;evaluation;strategies

abstract:taking300objects,includingpreschoolteachers,leadersandresearchersfromregionsinanhuiprovince,referringtothegrossenrollmentrate,kindergartentype,teachingstaff,andmanagementsystemofdevelopedregions,investigateintothemainpart,geographicalenvironment,location,scale,service,radiusandbackgroundconditionsofkindergartensinanhuiprovince.thefirstpartfocusesonthechallengesofpractice,pointingoutthatalthoughtherehasbeenasignificantdevelopmentforpreschooleducationinChina,theoveralllayoutneedsurgentadjustments.thesecondpartputsforwardtheevaluationstandard,basedonthedifferentbackgroundconditionsaccordingtotheinfluencefactors,targetandvalue,evaluatingindex.thethirdpartofferstheimprovementofthework,suchasthestrategiesforadjustingthelayoutofruralkindergartenfromideology,systemandkeywork.theoriginalanalysisbasedonpracticalinvestigationissignificanttoimproveourcountry'sruralpreschooleducation.

所谓“幼儿园布局调整”,就是对作为公共学前教育组织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托儿所,简称园所)数量质量、类型结构与时空位置重新进行规划安排。相关的研究,关乎布局调整的问题背景、价值目标和推进策略等方面的讨论。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开端和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弱势和边缘,农村学前教育面临多重挑战,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幼儿园布局调整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底层行动的密切配合:前者作为改革场域中的顶层,政府的所作所为有其自身的逻辑,需要政府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出发,结合现代化进程制定有效的资源投入和布局调整的原则与策略;后者主要作为改革场域中的一线,则需要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加大管理力度,依法依规办学,从而保障农村幼儿公平享有学前教育。

本文结合我们对安徽省农村幼儿园布局的调查研究,以期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展开探讨,进而提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推进策略。

一、新形势下农村幼儿园布局上的困境与挑战

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实质,是学前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的公共利益决策。显然,对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来说,资源投入多少,有无规划安排和规划安排得如何,意义重大而现实。

相当长时期以来,“穷国办大教育”是我们听到的有关教育“国情”的政策宣示和管理解释。其实,统计数据和比^研究都表明,我国教育财政比例常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长期达不到邓小平同志很早提出的占GDp4%的基本要求(直到2012年才达到)。而在这较少的教育经费里,投在高等教育的比例又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挤占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经费,形成长期的“大大、小小、欠幼”教育经费局面。这是对我国过往教育投入结构的形象描述,即大块的钱用在高等教育,小块的钱用在基础教育,对学前教育熟视无睹。参见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新中国前35年,公办园一枝独秀。市场化改革后,公办园经过“关停并转”所剩无几,民办园“自然”生长占据主导。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严重落后,不要说优质的公办园,连简易的园所都很少。“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严重不足。在公共教育经费中,十余年来一直只有13%左右被用于学前教育。”[1]学前教育事实上被“边缘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涉及幼教的几次变革,大都是作为其他改革的适应性调整,实际上是被“冲击”。如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分离办社会的职能,就把幼儿园推向市场;国家机构改革,幼教管理队伍就被精简合并;教师定员定编,幼儿教师就被排除在转正条款外;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幼儿教师工资失去来源就变成幼儿园自筹。本轮学前教育的受关注,也是入园难、入园贵倒逼之结果。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我国幼教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截止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经费缺保障,队伍不稳定,管理多缺位。

因为上述因素的制约,导致学前教育的布局比其他层次的教学机构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园际不平衡。

以城乡不平衡为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差异十分显著和严峻。近40年来,前30年,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全社会尤其是基层政府缺乏应有关注和必要投入,不少乡镇连一个公办园都没有。民办园也多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富裕、生源多的地方。来自农村的园长们普遍认为,农村园主要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生源、二是师资、三是家长观念,常常是“缺人、缺钱、观念旧”。农村幼儿长期处于无园可入尤其是无法就近入园的境地。于是,不少留守儿童,成为散养“野孩子”,诱发了一系列问题,悲剧触目惊心。有些地方为改变农村幼儿无园可上局面,让幼儿进入小学,随班跟读以提高入园统计率,幼儿成为小学“陪读生”。

以安徽省为例,到2007年,全省专任教师配置的达标率不足20%。截至2013年底,全省应有专任教师应有111967,实际上只有51120人,仅达约46%。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比例,不足城市的四分之一,入园率则低近40个百分点。尽管教学人员城乡配置差异与学前教育空间布局(狭义布局)不能完全等同,但它却是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幼儿园布局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事业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描绘了蓝图。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发展做出全方位设计,尤其是实施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的系列项目,以县为单位连续实施第一、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由此,各地以更积极态度发展学前教育,落实“行动计划”,统筹城乡尤其是农村幼儿园的布局。

根据教育部网站资料,实行“行动计划”五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投入和幼儿教师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全国幼儿园共2099万所,在园幼儿40507万人,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717万所、1393万人,增长了519%和524%;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05%,比2009年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成为我国近年教育事业发展上的一大亮点。”[2]安徽省情况也是如此。2014年4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6月教育厅《保育员工作常规》。截至2015年,全省幼儿园共6988所,在园幼儿1857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1%,比2009年都有大幅提高。长期积累的“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原来扩大着的城乡差距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村学前教育情况虽有较大改善,但总体城乡失衡的格局依旧。以专任教师为例,截至2015年底,安徽全省仅有专人教师66604人,约为应有比例的50%。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比例更低,约为城市的1/4,入园率则低30多个百分点。公办园占比极小,大多数幼儿园条件简陋,幼儿教师量缺质低。这意味着,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而农村学前教育中的师资补充不畅、收支结构失衡、体制机制缺失、质量效益不高等方面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农村幼儿就地就学优质公办园成为奢望。

2013年3月到2015年12月间,受教育部项目“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研究――以安徽省为例”的资助,课题组就农村学前教育布局问题进行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问卷共设20题,其中17个单选题,3个多选题;有258名调查对象参加,主要是参加安徽师范大学“国培计划”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分多次实施(如有效问卷回收在98%以上)。问卷对象258人基本信息如下:(1)教龄:13年占198%;46年占159%;710年占12%;1115年占198%;1620年占159%;21年以上占167%。(2)年龄:25岁以下占213%;2630岁占182%;3140岁占391%;4150岁占202%;51岁以上占12%。(3)身份:园长占519%;普通教师占419%;其他身份占62%。(4)职称:(缺失1份,总和不足100%者因此)中学高级占23%;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各占217;小学二级占101%;无职称或职称不明者占438%。(5)专业:学前专业占705%;教育类专业占236%;非教育专业占54%。(6)学历:中专以下占08%;中专(含高中、职高)占66%;大专占554%;大学本科占345%;研究生占04%;学历不确定的占23%。

根据调查和讨论,课题组对安徽省农村幼儿园布局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独设公办园极少,民办园和校办园占比大,并且各地差距大,如2013年最少的凤阳1%,最多的涡阳95%;(2)入园率较发达省市低,数量难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如2013年比上海低20个百分点;(3)城乡入园率差距巨大,平均差距40个百分点,最大差距70个百分点;(4)园所选址随意,服务半径差距大,公办园数量极少且分布集中,仍有不少农家个体园不在统计中;(5)投入缺口大,办园条件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城乡公办园,多数农村园自然生存,基本设备缺乏并且反映后续无保障;(6)相关组织不健全,县域差距极大,服务监管体制不完善,各级主管部门中幼教专干缺乏,常被忽视;(7)教师待遇差,缺乏培训机会,编制主要用于少数公办园,有无编制待遇差距达数倍;(8)农村园与小学有强烈的物质与精神“依恋”,不少园依然附设于小学或在其原点改建,“小学化”倾向严重。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解决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布局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挑战和机遇同在,城乡幼儿园布局亟待调整完善。[3]

二、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评价标准

“布局”的本|是公共资源分配。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研究的重点是资源配置的依据,即作为社会背景的影响因素、作为目标选择的价值理念和作为评估标准的指标体系。作为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既体现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显性资源,也体现为时间、空间和信息(政策)等方面的隐性资源。如何把握其发展背景、目标和评价,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布局调整涉及教育、人口、土地、生态、人事、投融资等多方面,实现农村幼儿园布局科学化,应首先明确调整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限度。

1.生育政策调整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增减给农村学前教育布局提出新要求。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两年后的五中全会,中国大陆先后启动“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我们认为,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是重大而长远的,但它给教育带来的增长预期被人无意中“高估”了。我们进一步认为,生育政策放开后新增人口对教育冲击集中体现在“城镇”中的“镇”――“镇”是对城乡各种影响的载体和焦点。参考各种预测并根据我们的经验推算,上述政策实施后,我国年生育总量将明显上升:从每年1700万左右上升到2000左右,年增300万左右,新出生高峰不可避免。其中,学前教育领域出现最早,峰值在2019年。幼教招生规模、师资来源和经费投入面临前所未有压力。我们课题组预估,安徽省人口因素带来的适龄生源增长,在全国将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我们还认为,此次出生高峰后,将出现长期的出生“低迷”(即总和生育率远低于代际交替的21并长期停留在15以下),这更需要我们有所预警,适时进行幼儿园布局调整,犹如前些年义务教育的“撤点并校”。

2.以城镇化为导向的城乡关系使农村学前教育产生多种可能走向。据最新资料,截止2015年底,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已超过5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城镇化”并非人口在地理上的简单转移,其内容是文化意义上的心理融合,形式是身份平等和公共服务平等。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要义是以人的福祉为旨归。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必然引发教育布局随之而变。但是,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启动,城乡人口变迁并不一定只向城市流动,更可能呈现多向互动、一向为主和阶段反复的特征。这其中不仅有:要不要建园、建多少园的问题(有关总量判断),还有建什么园(有关质量要求),在什么地方建园(有关布局当否)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将出现城市集团化、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教学点复式化的多极分化并存的态势。在中国尤其是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没有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学前教育。对此,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使城乡幼儿园布局做到兼容兼顾、优化布局、多元一体,集约高效。

3.适龄生源不断随户籍管理的松紧在“市”“镇”“乡”中流变。受城乡差异、人口观念与政策掌握、资源投入等因素影响,我国社会不平衡发展的累积差距使城乡教育的“洼地效应”与“高原效应”相形益彰。农民工群体成为我国随迁现象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总量达到27亿,并且进入“新生代”。总量超过125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几无务农经历及技术,实际上成为产业工人主力军。如果他们既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回归农村,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制定配套政策;“居者有屋住”和“子女有学上”是最重要因素。[4]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常住人口变化很大,原有居民产生较高教育期待。他们不仅重视子女早期教育的水平,还积极参与到子女教育中。“80后”“90后”的农村父母对子女早期教育和未来教育有极高诉求,其烈度不仅超过其父母而且超过同龄的城市父母。[5]显然,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处于“漂移状态”,对于城乡教育资源和幼儿园布局十分重要。一方面,适龄幼儿家庭的选择意愿,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幼儿园布局和教育投入分担是否合理,反过来又影响着适龄家庭的选择意愿。

(二)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涉及意义评判,这是幼儿园布局调整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受多层面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人口变迁速率加快,学前教育供求矛盾日益加剧,入园难与缺生源、上学远与邻托管、大班额与复式班等问题交错互渗。总体而言,拓点扩容是解决问题的主旋律,减员增效则是破解困境的基本思路。我国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弘扬公平价值,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品质。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要看培养了多少优秀人才,还要看是否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是一个牵涉亿万农民受教育权的根本问题。因为,现代教育是社会成层的主要机制,而学前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没有学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打了折扣。

我国学前教育的差距,体现在群体、园际、区域和城乡等各个层面,其中城乡差距影响最大。幼教师资的巨大差距,就是典型。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安徽省需要重点解决连片特困地区、皖北游民集中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与此同时要密切了解并努力解决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波动不居的问题;重点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干预,并增加其入园机会。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倡导公平理念,这为消除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提供了新契机。城乡学前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全方位公平,都开始受到关注。

2.契合发展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由于“布局”讲究空间配置、价值目标和呈现方式的合理性,因而学前教育布局应与相关的规划相协调。因为,我国“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种战略性、导向性的公共政策,在社会各个领域管理包括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如我国每五年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五年规划”)。2016年3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并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求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

显然,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要努力契合区域整体规划,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模式,而是要以m当而有特色方式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例如,幼教普及率尤其是学前2年和3年的普及率,不能套用城市模式;园所的运作方式不能套用城市,如是否都搞全日制等。扩大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要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资源短缺问题,努力增加残疾儿童入园机会。总之,使农村学前教育在共享城乡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以适当方式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

3.增强效益意识,降低幼儿入园成本。幼儿园布局调整教程中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6]课题研究发现,迄今我国很多管理者包括学前管理者存有“做大做强”情结。如果以五分法(微型、较小型、中型、较大型、超大型)划分,我国城乡幼儿园在规模上存在着“大的过大,小的过小”的问题,同时存在着公办园大多规模过大民办园不少规模过小的问题。对此,课题组参考相关研究,并进行了教师、园长访谈。国外有研究表明,生均经费与学校规模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起初生均经费会因规模变大而下降,但当规模超过某个限度时,由于交通、食宿、安全、管理和“时空”等成本增加,生均经费即效益会不升反降。[7]伴随校园暴力和幼儿园隐患的涌现,人们也体会到小规模幼儿园更能营造温情氛围和提供安全保护。[8]因此,幼儿园布局调整决策者要在关注总成本收益前提下,统筹考虑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避免成本的“转嫁”和利益的“恶性”争夺。

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应兼顾人文与科学,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主要解决是否“应该”问题,工具理性主要解决是否“合理”问题,其要义是坚持“多元一体”信念,符合三个“有利于”要求:在社会效用上,要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在经济效用上,要有利于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在教育效用上,要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评价指标

幼儿园布局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努力使各种价值目标实现“兼容”与“兼顾”,在弹性空间中达成某种“基本标准”。这些“基本”的标准,包括服务人口、基础设施、园所规模、人员编配四个“一级指标”。以此为基础,还可根据“可容忍原则”形成幼儿园布局的“底线指标”(“二级指标”),逐渐构成“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研制,是一项需要考虑影响因素、价值目标和各方利益的综合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工作。对此,我们已思考多年,还没有看到公开系统的讨论。因为,除了要素列举与剔除、因素替代可能与限度等方面识别的巨大工作量,还有价值共识达成和计量模型形成的智力复杂性。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仅对其中的“一级指标”略作讨论。

1.人口覆盖与服务半径。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学前教育要考虑覆盖一定人口和服务半径,即“服务人口”。人口密度越大,服务半径就越小;幼儿园数量过少,服务半径就会变大。在农村幼儿园布局中,主管部门应将关注点从教育的规模效益转移到质量与公平上来,促进园际资源配置的均衡,保证幼儿受教育权利和就近入园。近年来,各级政府规划中大多有若干人口或行政区设立一所公办园的规划。如安徽省政府2010年规划,每3万常住人口或每个乡镇设立1所公办园。参考义务教育阶段的实证研究,[9]我们认为,中国幅员广大,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差异极大,以当地居民步行(包括大众交通工具)为标准,绝大多数农村家长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单程时间,以20分钟以内较为合理。

2.功能设施与设备配置。学前教育服务需要一定物质载体,常被人简称为“硬件”配置。对新建园来说首先是选址,对于已定址的老园来说更多是扩建和设施调整。新建多少园?在哪儿建园?各园的规模?更多的是投资者和主管部门的责任;建什么园?园内如何布局?设备如何配置?更多的是专业组织和幼儿园管理者的责任。其中,建筑是园内布局核心,在社区功能布局中有重要影响。布局调整应以“物质文化”视野规划,使幼儿园各种设施富有文化含量和教育性格。[10]96功能设施和设备的配置,主要涉及活动室、寝室、卫生间、衣帽储藏间、音体活动室、医务保健室、隔离室、晨检室、厨房消毒间、洗衣房等。对此,常常有各种基本要求,如“幼儿园设计规范”等,可通过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度量,容易做到标准化。由于各地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实践中常有“高配”、“中配”和“低配”之e。这样,既可有规范化要求,又可分类指导、分理管理。各地要重视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幼儿园“硬件”配置,并按统一标准考核相关工作。

3.园所规模与班级员额。园所规模和班级员额对教育效用、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有不同影响:前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幼儿参与度、人员归属感和人际关系亲密度等方面的变化,后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变化。所谓适当规模是公平与效益的兼顾,教育、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效用的调适和整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任和现任理事长冯晓霞、虞永平教授都指出,幼儿园不是企业,不是军营,不宜提“做大做强”;“要警惕盲目追求办园规模的冲动”。值得肯定的是,学界主张得到官方的“体制确认”:2016年3月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较1996年版本有重要修改完善。如在第二章“幼儿入园和编班”中的第十一条,幼儿园规模由“不宜过大”明确改为“一般不超过360人”。参见谢湘《幼儿园不宜提“做大做强”》《中国青年报》2010年11月25日;虞永平《警惕盲目追求办园规模的冲动》《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2日。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适度规模”问题在农村园布局调整中还没有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小班额和中小园,代表了世界幼教发展趋势。我国各级教育的平均班额,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因而,在城乡幼儿园布局中,中型园(5-9班,160-250人)应是主要选择。其中,中型园是城镇应发展的重点,中小型园是农村应发展的重点。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班额,大班应少于35人,中班应少于30人,小班应少于25人,小小班(托儿班)应少于20人;每级应少于4个班;全园幼儿少于360人是幼儿园规模的合理“上限”。当幼儿达到人数上限13倍时,应拆分为两个园;当每班达到额限13倍人数时,应拆分为两个教学班。

4.保教与教辅人员配备。人员的数量质量是幼儿园布局内在的隐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人员素质如学历、职称的结构以及培训等指标上。幼儿园教职工包括专任教师、保育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其中保教人员是重中之重。满足保教工作需要是人员配备的实践依据。幼儿园应按照服务类型、教职工与幼儿的一定比例配备人员,其实质是规范办园行为,促进队伍建设和幼儿健康成长。其中的焦点,是保教人员的配备。为此,世界各国普遍大多有“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或参照中小学配备标准执行。这些“标准”,不仅是办园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令人高兴的是,我国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有了“国家标准”(参见教育部网站《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该《标准》尽管还是暂行的,但它体现了主管部门致力于管理规范化的努力。我们体会,人员配备“兹事体大”,应受到更多重视。换言之,除了通常的规范管理,还应体现更多科学性的“讲究”。[11]

三、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推进策略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有科学理念引领、做好发展规划,而且需要在体制上明确责任,依法科学贯彻,构建管理体系,还需要在工作上有示范抓手,切实推动工作,实现动态平衡基础上的有效配置。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的目标是,既要“有园上”还要“上好园”,因而,不仅要寻求最优空间布局,还要寻求最优价值布局;不仅要兼顾当前布局与未来布局,还要协调多种价值目标。

(一)拓宽总量,实施弱势倾斜,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经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只有政府及教育人员率先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农村学前教育理念,大力营造氛围,才能使社会更新观念。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稍后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的责任。《意见》和《纲要》表明了中央的认识、态度和决心,明确了以均衡为基础的弱势倾斜原则。2015年的《安徽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实施行动计划要坚持公益普惠、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和法制治理的原则。各级政府还可以学前教育“义务化”为目标,当前我国实行10制义务教育(9年中小学+1年幼教)的条件已成熟,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应进入立法阶段。学前教育“义务化”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它表达的是政府主体责任:作为资源统一调配者,政府可通过政策引领公平教育,使每个人全程都有机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如能建立学前1年义务教育制,逐渐向2年、3年过渡,农村幼儿园布局的价值目标将顺利实现。努力扩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优先解决农村幼儿“难入园”问题。

主管部门要根据辖区城乡发展实际,客观评估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包括潜在资源状况,实时监测适龄人口状态,坚持顶层设计、分级负责、优先安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规模适度、方便就学的指导思想,全面、准确收集各种信息,做好可行性研究,最大限度拓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一方面,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要求,结合人口密度、生源趋势、环境交通等因素,统筹兼顾,配足教育用地并且相互之间可适当置换,合理制定布点方案,协调投资主体行为,有效覆盖服务半径,均衡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依据底线标准规划和幼儿园布局方案,解决城乡幼儿园数量、规模、质量问题,努力做到保运转、保安全、保发展,保证农村园健康发展。尤其是要注意盘活公共设施尤其是公共校舍等资源,如运用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后的空置校舍改建扩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村寨服务站等公共设施附设学前班点等提供普惠,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

当代社会变化节奏加快,学前教育供求关系也不断变化。这不仅要求我们根据辖区各种资源条件,将幼儿园纳入新农村公共服务统一规划,对其类型、数量、规模、地域分布等方面因素适当定位,使之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规模速度等动态适应;努力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构建布局规划与弹性总量间的模型,低、中、高各层园合理分布,扬长避短地ふ夷苡行实现目标的策略。在幼儿园布局调整时,既要重视“空间”规划,又要重视“要素”规划;既要将幼儿园布局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又要与其中子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衔接,努力实现“多规合一”,避免“九龙治水”、追求政绩或应付差事下造成的资源浪费。近年各地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基本达标的公办园。在回应“新建公办园的布局是否合理?”时访谈对象普遍反映,所在地基本都做到了建设公办园,但不少处于闲置空转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功能。有些基层领导不能实事求是,有的地方明明旁边就有一所或几所民办园或其他园,已经供大于求,还依旧白手起家新建一所公办园,好像只为完成任务。这与不少人的设想大相径庭,也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这至少说明现在农村新建公办园的布局不够合理。不少访谈对象指出,由于生源、办园模式和家长理念等方面原因,再大规模建设公办园必然导致资源浪费。看来,实现“开源”和“节流”的动态适应需要实践智慧。真正做到适应新形势以区域发展规划引领的幼儿园布局的优化。

(二)强化政府责任,优化资源结构,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幼教体系

学前教育在我国长期被视为社会福利,“在管理体制存在着政府职责定位不清晰、职能转变不到位、各级政府与政府各部门间职权责划分不尽合理、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健全等问题”,[12]在教育管理功能和人员组织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在教育主管部门中,学前教育管理常常由某个负责基教工作的低层级人员兼任:即使是教育部幼教处,也只有个别专职干部;不少省区,连专职干部都没有,更不要说县市。我们认为,学前教育发展也应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消除制约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理顺并充实中央、省、县(地)三级政府管理职能,实现管理主体与财政保障两个重心的同时上移。具体探索并逐渐实行“中央规划、省级统筹、县管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学前教育运行机制。[13]

多年来,国家一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园所,但此策在农村难以奏效。因为,农村有意愿和实力的社会力量很小,政府没有落实投入的主体责任,单靠公民个人举办园所力量是有限的,农民难以承担子女的学前教育成本。偿还“历史欠账”,改变城乡学前教育的不均衡状态,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域差距,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分担机制。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完善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把幼儿教师待遇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经费为主、社会广泛参与投入的机制;尝试通过生均财政拨款方式,解决好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岗同酬”。另一方面,巩固并扩大公办园所的比例,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

师资和人员保障是布局能否有效调整的关键,应通过完善教师编制和用人制度化解农村师资配置问题。按照现有学前教育的职前、职后教育体制和所设专业推算,安徽省在相当长时期难以达到《暂行标准》要求,如幼儿园发展中所需的保育员就无法满足需要。全国大多数省区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就要求主管部门积极落实中央政策,设置岗位分工更为明确、人员构成更为合理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完善幼儿教师的编制与配备,新增教师编制着重向农村倾斜,具体探索以多种方式逐步补足配齐农村园所各类教职工,补齐短板。还可通过调整内部不同阶段(大、中、小学)管理岗位的办法,使闲置资源向学前教育流动。与此同时,还要创新公办园用人制度,严格实行幼教资格准入和注册制度,严格园长和教师的持证上岗制度,严把保教人员入口,逐步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和社会保障,优化幼儿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的结构。还可充分利用“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支教)等再调配措施和途径加大农村幼教师资供给量,为农村幼教注入新鲜血液,充分调动农村幼儿教师积极性,化解农村幼儿教师配置问题。

(三)以“计划”为载体,抓中心园示范,推动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

农村地理环境复杂,社会发展极不均衡,这决定了农村幼儿园布局不能以新建正规学前机构为唯一路径。进一步推进幼儿园布局优化,还需要寻找更为有效抓手――这种探索在基层实践很丰富很鲜活。关键是,有没有人关注和如何总结提升。

“w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我国近年来重视并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与许多省市一样,安徽省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总体发展规划,结合首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确定发展目标,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园及提升农村园办园条件,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幼儿园布局调整也取得显著成效。规划2016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的目标已在2015年提前完成,作为我省唯一全国学前教育实验区的宁国市也有了可供总结推广的实践探索。如何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实际及人口流动趋向,借助“行动计划”,持续努力增加资源总量,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高效发展,是一个值得各方关注和总结的问题。这在很多省市可能具有普遍意义。[14]

如何使农村幼儿不仅有学上,还能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是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的焦点。值得指出的是,根据“中新在线”2月1日报道,甘肃将在2016年实现3年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幼教的“旗舰”[15],就其职能而言可分为“辐射型”和“集团型”两种运作模式:前者是指对本乡镇或相邻乡镇有业务指导的幼儿园,后者是指具有两个以上分园的中心幼儿园――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实施以乡镇中心园建设为示范的项目工程,符合家长的意愿和国家发展普慧园的政策,有利于实现以标准化为标志的规范管理,强化农村幼教造血功能,使幼儿园布局调整落到实处。我们认为,中心园建设要起到两个方面的“示范”作用:一是推进办园条件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办园行为;二是加强课程与质量监管,挖掘乡土资源。从而利用“后发优势”,发挥幼儿园布局调整的引领作用,实现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最后,应强调的是,本研究成果是基于较长时段的调研而形成的。本课题“十一五”创意,“十二五”立项,历时6年之久,研究工作得到来自省内10多个地市300多名农村幼儿教师、农村园园长的大力配合,一些县市教研员也给以热情支持。课题研究参照发达省市(如京、沪、江、浙、粤等)有关情况和经验,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园所类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等为基本维度,对安徽省幼儿园的办园主体、地理环境、园所位置、办园规模、服务半径、背景条件等因素指标进行分析,揭示幼儿园布局调整取得的积极影响、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工作的策略建议。课题组成员相互激励,参阅大量文件文献,提出很多独特见解,在论文字里行间均有所体现。期望这些基于实际调查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会对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庞丽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政府责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36.

[2]新成就新突破全面推进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eB/oL].(20151124)[2016410].http:///was5/web/search.

[3]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3033.

[4]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张燕倪,葛金国.新生代农民工“移居子女”教育问题探论[J].教育导刊,2016(1):5255.

[6]傅维利,刘伟.学校规模调控的依据与改进对策[J].教育研究,2013(1):4452.

[7]Bowles,t.J.&Bosworth,R.Scaleeconomiesinpubliceducation:evidencefromSchoolLevelData[J].JournalofeducationFinance,2002,(28):285300.

[8]Klonsky,m.HowSmallerSchoolspreventSchoolViolence[J].educationLeadership,2002(2):6569.

[9]赵丹,等.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距离的影响――基于GiS和ordinalLogit模型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3):6273.

[10]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善槐,等.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测算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2014(5):5057.

[12]庞丽娟,范明丽.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12(4):3943.

[13]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2126.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

幼儿园环境创设系指宽泛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创设,包括园所、班级、户外、走廊或楼梯、区角的建设与装饰,以及相关材料的投放。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文中所提出的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均基于对C市20所农村幼儿园的考察及其教师提供的访谈信息。

一、《指南》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

(一)问题的表征

据调研,农村幼儿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精神贯彻不彻底,落实不全面。首先,《指南》中对于环境创设的直接要求没有被完全执行。例如,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关于幼儿园基础设施的教育建议“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对此,绝大部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能够执行,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但也有相关的意识并在为之努力,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园存在使用小学的桌椅或者成人化桌椅的情况,这违背了幼儿发展的生理标准。其次,《指南》中在不同领域提出的一些间接性环境创设指导意见更是常常被忽略。例如,社会领域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班级教室布局依然是秧田式,幼儿被老师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其规规矩矩地安排在一定的座位上,而不是采用更为民主和平等的“马蹄式”“圆桌式”布局,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

(二)归因与建议

出现第一类问题的原因非常简单,是农村幼儿园还没有真正理解、落实《指南》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纲领性政策性文件的重要意义。而出现第二类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幼儿教师对《指南》文本行文逻辑的认识不够。作为国家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为了追求逻辑性和可读性,必然采用最容易被广大教师认可的“五大领域”作为一级标题。所以,在行文上,《指南》无法将环境创设加以单列,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阅读与执行障碍。第二,该问题暴露出了对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环境创设的地位、性质以及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足。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成人提供一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这充分肯定了环境的独立教育功能。但我们知道幼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整合”,其本质内涵之一就是各种教育途径的整合。也就是说,环境创设除有独立教育功能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支持。当《指南》的意图是对整个幼教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议时,我们的着重点应当在于后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落实《指南》的语境中,农村幼儿园仅仅只关注到其直接的环境创设要求,这是对整个《指南》贯彻不力的一种体现。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熟读《指南》文本,融会贯通地理解其中所倡导的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理念;然后多层面、多角度去挖掘《指南》环境创设中直接或间接存在的教育因素,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展示自我、体验生活的一个舞台;同时把环境创设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对幼儿进行创造美、欣赏美的教育;最后将这些教育因素有效整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

二、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脱农”倾向

(一)问题的表征

现实中,不少农村教育不是“为农”的教育,反而出现了“脱农”现象。为了探讨农村学前教育是否也存在“脱农”而不是“为农”的问题,我们在农村幼儿园范畴做了三个小调查:第一,我们首先考察了农村幼儿园户外、班级、走廊(含楼梯)、区角布置,这些区域的陈设基本都是现代都市取向的或者国外的舶来品,其中能够与农村生活有关联的环境创设元素寥寥无几。第二,我们对农村幼儿园绘本图书、玩教具、区角材料进行了考察,发现10所幼儿园1000余本图书中,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书不超过1%;上百种的玩教具中,有涉农元素的玩教具不超过5%,而这仅有的5%的涉农玩教具的使用情况,更是远远低于幼儿园玩教具的平均使用水平,或者这部分玩教具本身就是以装饰为主。第三,更为严重的是,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新农村的了解程度低,对新农村教育价值的认可度更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元素在学前教育(包括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中的运用素养与技能更是让人担忧。基于以上三个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存在的教育目的的“脱农”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书籍、玩教具、环创物品丧失了“为农”的教育意义,以及幼儿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知之甚少两个方面。

(二)归因与建议

农村教育“脱农”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时代,早就蔚然成风。在亟须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它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理由。但是,它对于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陈敬朴先生力主把农村教育定义为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那么,农村元素在幼教中可否有其教育价值呢?其实,从现在教师的自身经验就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比如,在10个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讨论一个话题:小时候(3~6岁)是否有将红薯藤作为玩具,进行诸如制作耳环等游戏?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有这种经历,而且印象深刻,即崇尚这种乡村自然生活。从这个小案例,可以印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这一基本原理,具体而言,它说明即使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村原生态的元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也都可以成为他们热爱农村的理由。所以,我们倡导在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传播农村幼儿园理应姓农,理应关注农村、农民、农业的理念。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应积极开发传承传统的优秀的乡土教材,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农村元素既包括体现传统的农耕文化的教育素材,还应当在幼儿园领域体现新农村的经济形态、文化道德变迁、社会生活新变化等元素,这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学前教育带来的文化瑰宝。否则,既浪费了可以利用的生活教育资源,也丧失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直接贡献的契机。

三、环境创设缺乏整体构思

(一)问题的表征

在我们的考察中,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系统性不强、碎片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外观形式上,缺乏系统的装修风格,整体设计、色调搭配不协调,很难有整体的视觉美感。在部分幼儿园,我们看到其环境创设主题单一,但又风格混搭。幼儿园常用的主题基本以节日主题为主,风格却混合了民族风、田园风、欧美风、童话风等多种风格,从而导致幼儿园环境创设杂乱无章,极度不协调。第二,就内涵而言,环境创设所表达的理念与办园理念不搭,即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给基本教育理念做出有效的支撑。很多幼儿园将为幼儿创设优质环境作为办园理念之一,可实际上在很多细节和特殊的区域都没有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盥洗室,好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有墙面图标引导幼儿如何如厕、洗手和节约用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在农村幼儿园却并没有这些巧妙温馨的环境创设,只是空有办园理念与口号。第三,从设计程序上,部分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以临时突击工程居多,工程分期零散,成本造价过高。在我们所考察的农村幼儿园里,部分幼儿园忽略园内问题区域的改造,但却十分重视幼儿园大门的建造,每一学年为了吸引更多幼儿入学便在假期赶工变换大门风格,其大门风格太过花哨或者呆板,与幼儿园内其他环境创设也不搭,更有甚者只为美观,改造得大门连出入都很不方便,得不偿失。第四,就功能而言,各个功能区或功能板块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各个活动区兼容性不强。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是幼儿园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区角创设时,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以及合理的规划,在热闹的表演区旁边设置图书角,导致图书角的幼儿经常受到表演区音乐的影响;在自然角旁边设置运动区域,导致自然角的动植物经常遭到运动器材的伤害。

(二)归因与建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原因。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相对匮乏,投资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经费较少,因此在设计、施工各个环节都无法按照较高的标准来实施;也正是因为经费问题,最容易被减少的环节就是整体规划成本,只好零星进行。其次则是理念问题,即农村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缺乏系统论的指导,所以导致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便缺乏系统与细节相结合的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整个学前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环境创设工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或者是在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范畴,都应该先有顶层设计,让教育与环境形成紧密联系;然后做出科学的步骤规划,诸如实行“主题+特色”的模式、合理设置活动区等;最后实施,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有条不紊地进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系统观、统筹计划不但可以增强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避免反复拆建、重复建设,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四、“以幼儿为本”背后忽视教师利益

(一)问题的表征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应该是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第一,在不少标准化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办公条件相当落后,办公室的桌椅相对陈旧,椅子数量严重不及教师数量,只有很少的幼儿园有为教师专门建设的教师休息室。第二,在园所文化建设的环创要素中,最常见的是关于办园理念、教育理念的展示,其次是关注幼儿和家长的展板、标语、橱窗等,最不常见的是关于教师工作、教师发展的环境创设元素。特别突出的是,大部分幼儿园在制作校服、园所标识的时候,并没有将教师考虑在内。

(二)归因与建议

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通常机械、片面地被理解为一切以幼儿为本,忽略了教师元素,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办公环境、专业发展环境一直都被忽视。对此,我们认为亟须纠正一种现象。首先,从伦理学上来讲,教师常被人们歌颂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常被隐喻为春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吐尽身体里所有的丝。这是一种盲目的职业道德拔高。在教师利益被忽视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教师能够做到爱生如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师是隐性课程要素,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衣着服饰、仪表气质,以及工作环境与秩序,本身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第三,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是对全园教职员工安心工作、快乐工作、发展自我的一种物理环境支持,还是增强教师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条件。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以人文本,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学习设备是最低要求;从服饰、标识打造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其基本要求;如有条件,希望能够在农村幼儿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应支持,比如图书室、电脑室的建设;从更高标准的角度,建议将农村幼儿园打造成为教师、幼儿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冬雪.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73.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3]杨天霞.杜威与蒙台梭利教师观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1(12):46-47.

[4]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5]杨枫.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3.

[6].“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幼儿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2-5.

[7]陈尚伟.马克思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研究———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文本解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4.

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教师;墙面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1]良好的环境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不仅在专业理念维度,要求教师"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更在专业能力维度,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列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之首[2].云南沧源县的农村幼儿园地处偏僻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条件滞后。作为不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应充分有效地挖掘环境的教育价值,合理地设计和规划布置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沧源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沧源县有学前教育机构72所(个),独立建制幼儿园6个(其中城区2个、乡镇4个),小学附设学前班66所。对沧源勐角中心幼儿园、勐懂幼儿园、勐莱幼儿园、勐省中心幼儿园等四所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的幼儿园22个班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园长和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这个地方的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室墙面布置注重装饰性,教育功能未凸显

据调查发现,沧源县的农村幼儿园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布置时,都有自己的特色,甚至有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融入了佤族特色。但环境育人意识仍然薄弱,在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有80%的教师认为活动室墙面创设美观更重要,幼儿能在这样美观舒适的幼儿园环境中更愉快地生活。有20%的教师认为既要美观又要兼顾教育性很难做到,在这样的认识下,不少教师过分追求墙面的漂亮和形式的新颖,未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所以存在墙面环境创设注重装饰性而忽视环境的教育性问题。

(二)主题墙饰布置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调查发现,沧源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主题墙饰内容都比较简单、零散、缺乏整体性,给人一种不平衡、不系统的感觉。主要表现在教室主墙饰、副墙饰和各区角的边饰设计缺乏系统规划、主题不突出、内容布置过于零散。这四所幼儿园的大部分班级主题墙饰都存在这个问题,其中有三所幼儿园班级活动室主墙饰都是有关佤族的图腾牛头、民间乐器木鼓和佤族的娃娃等墙画,副墙饰粘贴着一些卡通动物、人物的图片、幼儿的绘画作品,主、副墙饰都没有整体的进行规划布置。主题墙饰设计不仅要主题鲜明突出,还应体现教育目标。但是沧源县的这四所幼儿园的班级活动室在设计过程中都未突出主题,也未与教育内容相互衔接和呼应。

(三)装饰手法与材料运用单一,缺乏丰富性

幼儿园墙饰的制作技法主要有装饰壁画手绘、平面剪贴装饰画、玻璃粘贴装饰画、半立体纸雕装饰画、综合材料装饰画等五类装饰技法[3].沧源地区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内墙体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壁画手绘装饰与平面剪贴装饰画装饰。很多班的主墙饰主要是壁画手绘装饰,副墙饰使用平面剪贴装饰较多。半立体纸浮雕装饰几乎没有,个别班还使用了综合材料装饰。大多数班级的装饰材料是以彩色卡纸为主,把卡纸剪成人物、动物、植物造型,然后进行简单装饰,粘贴到班级活动室,基本都是平面粘贴,缺乏丰富性。另外,装饰比较陈旧,有的教室每个学期更换一次,有的教室一年才更换一次装饰材料。

(四)幼儿较少参与互动墙饰设计

互动墙饰设计是一种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准备墙饰材料,幼儿参与墙饰制作过程,师幼共同完成的一种互动墙饰设计形式。墙面环境创设的动态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直接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情感、社会性、技能方面得到了发展[3].通过调查,这些地区班级活动室墙饰基本都是教师设计与装饰,幼儿几乎不参与装饰,幼儿参与的部分仅仅是幼儿作品的粘贴装饰。为了环境布置的完美性,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缺少幼儿参与的墙面环境创设是没有教育价值的。

二、影响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首先,幼儿教师队伍中非专业教师较多。据调查显示,云南沧源县农村地区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没有持幼儿教师资格证上岗的占15%,民办幼儿园教师占55%,公办民助的幼儿园教师占30%.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小学转岗教师,一部分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专业的教师。因为这部分教师未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导致在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时缺乏专业化理论的指导,从而出现活动室墙面布置注重装饰性,不注重教育功能,装饰手法与材料运用单一,墙面装饰内容不够丰富。其次,工作压力大,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偏低。沧源县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班级无法满足"两教一保"的教师配置,每个班配备一位教师的占3%,一个主班教师和一个配班教师的占60%,两位教师和一个保育员的占37%.农村幼儿园的班额较大,师资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幼儿教师没有太多时间进行环境创设。有的幼儿园基本都是两个幼儿教师全天在幼儿园进行保育和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幼儿教师的压力无形增加了,幼儿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保教,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考虑环境的育人作用,更没有对班级活动室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一般都是在装饰材料陈旧时或学期开始时才更换装饰,为了节约时间一般都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粘贴装饰。另外,农村幼儿教师大部分未重视环境创设的反思,少数教师进行了反思但是仅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地去剖析。有经验的老教师因长时间不外出进行培训和学习,环境创设的理念比较陈旧,刚入职的新教师会利用网络查找环境创设的资料,由于未对活动室进行整体的规划,墙面装饰无系统[4].所以,在进行墙面环境创设时主题墙饰布置零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最后,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足。一方面,沧源县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少、工作压力大、未主动进行学习、对于专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并不了解,导致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观念滞后,环境创设的内容仅停留在简单装饰程度上。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较注重幼儿的教学和保育工作,忽视活动室的环境创设,这样影响了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提高,导致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主题一成不变,无创新意识。

(二)幼儿园因素

一是,园长对幼儿园教师环境创设能力期望值不高。首先,云南沧源县农村幼儿园多数是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园园长基本都是由有管理经验的小学教师来担任,他们没有专业背景,大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进行环境创设只是为了幼儿园的考评。其次,因为地处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留不住人才,园长对幼儿园教师环境创设能力基本没有要求,都是按幼儿教师的喜好自主对班级活动室进行装饰。看上去有幼儿园的特征和美观就行,根本没有环境这方面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这样导致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环境创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装饰。二是,园所环境创设的资金投入过少。班级活动室环境创设时不仅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环境创设所需要的材料。往往这些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经费不足,学前阶段以收取保教费为主,没有更多经费来源,所以园所环境创设的资金投入很少,只能购买彩色卡纸和剪刀、胶水之类的手工材料。由于幼儿园缺少所需要的材料,只能简装活动室,这样资金的投入少和缺少所需要的材料间接地影响了幼儿教师进行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三)社会因素

首先,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云南沧源县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贫困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虽然政府对这些落后地区制定了各项政策,但这些地区经济的落后直接制约当地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待遇,进而影响了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提升。其次,地方政府的政策不够完善。当地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也比较重视,但是对农村幼儿园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不大,导致城乡幼儿园的差距很大,农村的幼儿一般都是进入中心小学学前班和村级学前班学习,有幼儿园的乡村很少。农村幼儿园园舍条件差,幼儿园园舍一般都是在小学校舍的基础上改建的,农村幼儿园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幼儿园的需要。

三、沧源县农村幼儿园班级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对策

(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政策倾斜

首先,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和完善教师激励体系。一方面,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保障云南这些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职后师资能力的培训和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再次,当地政府要制定政策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名额,服务满三年的教师通过岗位考试合格的方可入编。最后,搭建平台,请省内一级园对这些农村幼儿园进行帮扶,如农村幼儿教师到一级园进行顶岗学习,每学期一级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这些农村幼儿园进行实地指导,通过帮扶促进这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严格把关,检查是否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是否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证书,对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优先录取。督促在岗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尽快考证上岗或获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历证书。另外,要督促幼儿园完善考核奖惩和岗位晋升制度,落实教师岗位职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经费,完善工资分配办法,对发展成绩突出的农村幼儿园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加强人文关怀,增加幼儿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5].

(二)加强在职幼儿教师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首先,每个学期幼儿园应提供机会让幼儿教师去当地一级幼儿园顶岗学习,学习其他园所的环境创设方面的知识,吸收并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改进后实践到实际中去。其次,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将教师送出省外,学习省外幼儿园先进的环境创设理念和装饰技巧。再次,在本园所内开展环境创设教研活动,每个学期末,园内每位教师定期汇报自身环境创设方面的心得,不断反思。然后一起讨论学习,互相改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提高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最后,与地方高校合作,借助地方高校这个平台,定期聘请高校学前教育的专家教师进幼儿园开展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讲座,丰富农村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理论知识。

(三)从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来创设活动室墙面环境

班级活动室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教育目标出发来创设墙面环境。小班活动室墙面环境设计可以以生活自理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为主题,平面粘贴相关图片,图片粘贴的高度考虑幼儿的身高,互动墙饰可增加感官训练的内容。中班活动室墙面环境设计可以有故事墙、作品墙、奖励墙。主题墙饰内容可选择身体保健与认知、语言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副墙饰可增加民族特色的装饰。大班主题墙饰内容以五大领域为主,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装饰。此外幼儿教师应提供安全的废旧物品,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手工作品装饰室内环境,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又能装饰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

首先,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在职幼儿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培养,将骨干教师送出去学习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进园培训。其次,加大对环境创设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布置环境的材料和奖励积极创设环境的教师。鼓励教师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创设,开展班级活动室墙饰环境装饰比赛,对环境创设有突出表现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通过比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环境创设的能力。最后,完善评价制度,将教师环境创设能力作为绩效工资考核和职称晋升的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杨枫。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