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4:07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1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创作虚拟紫禁城动感雕塑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艺术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雕塑而言的,“新”体现在以当前最新科技如数字录像、计算机、因特网、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网络神经、生物电子学、基因工程、机器人科技等作为表达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技术会不断地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中,新媒体的概念也将扩充变化。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2o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兴产业。随着动画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像业的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作为九大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并将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国产动漫振兴工程等具有战略性的重点文化项目提升至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目的在于力促这些重点领域在“十一五”取得跨越式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它必将会成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艺术之一。

二、新媒体艺术创作实例分析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家看来,只有观念驱使的媒体创作才称得上艺术性创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作品就难以称其为艺术作品。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

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下对虚拟紫禁城和KineticSculpture(动感雕塑)进行设计分析,提出创作思路,借以拓展应用范围和提升艺术创作者的创作能力。

1.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是由故宫博物院和提供技术支持的iBm公司联合打造的,历时3年于2008年10月正式开宫迎宾,是亚洲首个在互联网上展现如此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拟世界,见图1。虚拟世界通过高分辨率的3D建模技术,立体地、精细地再现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物和人物。虚拟世界还为游客设计了6条游览路线和一些场景比如皇帝批阅奏章、用膳,太监们逗蛐蛐、武士们练射箭等,游客不仅可以像现实生活中游览故宫那样自由自在的参观;还能参与其中与其他游客及一系列预设的人物进行交谈互动。

图1虚拟紫禁城

虚拟紫禁城除了娱乐外,还有学习的功能。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建筑附带有额外信息,甚至是照片,可以帮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建造过程,而要获得这些信息,只需单击鼠标即可,方便快捷。甚至,游客还可虚拟地“获得”一个虚拟复制品,来认真把玩、研究。

虚拟紫禁城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空间和身份限制的自由世界,其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增添了独特的体验和乐趣。虚拟紫禁城是数字化技术与人机交互、造型艺术、色彩艺术、设计心理等多学科综合设计的结果。

2.作品KineticSculpture

2008年6月21日德国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重建开幕,其中一件引人注目的展示作品KineticSculpture(动感雕塑)。由714个金属球通过直径0.2毫米的细钢丝悬挂于6个平方米的天花板下,每一个金属球都由独立的电机控制钢丝的垂悬长度。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变幻出各种奇异的形态,成为可以浮动于空中并随时改变形状的“雕塑”作品。见图2,该作品展示了长达7分钟的动感雕塑,雕塑的形态开始是很混乱的运动,然后变幻出曲线、水波和汽车,Bmw的经典327系列轿车、Z4跑车和millemiglia2006概念车都是这件作品隐喻的对象。此作品获得2009年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奖。

图2KineticSculpture

作品KineticSculpture采用基于现场总线的分布式控制系统,714个驱动器通过现场总线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发送小球运动指令给总线式驱动器,驱动器再驱动电机旋转。升降机构由电机、绞盘、钢丝和小球组成。当电机旋转时,带动绞盘旋转,绞盘中的钢丝就会拉长或缩短,最终带动钢丝末端连接的小球上下运动。

该作品在视觉传达上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在类似作品创作时,可以考虑小球挂在天花板上,也可以考虑落地式的氢气球,另外还可以增加灯光、音乐的互动效果。作品可以是创作者自己理念的创作,也可以是宣传技术本身的产品,如高性能的电机。

三、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需要不断研究,下面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几点经验:

1.从远古人类敲击石块到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现实走向虚拟,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核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和情感的关注和研究将会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设计艺术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是从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均可看出,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设计观念的进化,推动设计的发展。技术和艺术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孤立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和艺术相结合的技术则具备了艺术的价值。艺术因技术而发光,技术因艺术而永驻。新媒体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运用,必将为设计掀开新的一页,并开出绚烂的设计之花。

3.新媒体艺术的“新”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艺术观念上。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学习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研究新媒体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新媒体艺术在实践创作上,特别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作品。

六、结束语

阐述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对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分析,最后总结了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经验。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36-01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曾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性研究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

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国数码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白皮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0.

[2]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29.

[4]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彩页.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3

关键词:导视系统;新媒体艺术;体验

引言

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引导、指示、说明、提醒、警告或介绍,它的目的是以便让人们很快熟悉和适应周围环境。随着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城市导视系统的整体面貌成为促进了解的一个窗口,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普遍相应提高,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导视系统在设计的观念、功能都与时俱进,应与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具备基本导向功能的导视设计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导视设计的功能演变

2005年以“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为主题的日本爱知县世博会,主展馆的导视系统利用计算机影像技术将弯曲的树叶形态图形投射到地面道路上,借此来引导人们前行的方向。这些发出绿色光芒的树叶形光影作为导视系统,吻合了爱知世博会对环境关注的主题,让与会的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行走乐趣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了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导视系统的设计作为一种面向人的信息设计,旨在向人们传达有效的方位信息,传统的导视系统的设计是单纯的平面图形设计,导视信息的设计定位比较模糊,受众处于信息传达的被动接受位置,人在认知层面上无法立即认同导视信息所要传达的意思。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施瑞茨在他的《从信息化设计到体验化设计》认为“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不仅是一个“信息世界”,还要是一个“体验世界”,这就要求用面向体验的设计来对面向信息的设计进行补充”。实际上,体验设计这个概念最初由谢佐夫提出,他认为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来最终认可产品。谢佐夫的体验设计理念是建立在产品体验消费基础上的,强调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分析,那么对于信息的体验设计应当更加强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分析,通过对信息设计过程的描述使人们在使用信息数据中消除心理障碍,一方面,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效率,达到的信息有效传达,另一方面,实现体验化设计,让人和设计不再有距离。那么导视系统的设计在功能传达上就不能只局限在图标式设计模式,它应当朝多元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应让用户更加好的体验感受。所以应对导视系统设计建立新的认识,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传达领域,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媒体艺术作为导视设计的一种应用手段

1.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mediaart”的中文译文。新媒体艺术从一出现就与科技和艺术紧密联系。早期的新媒体艺术是以20年代合成材料为主的“活动艺术”和60年代以电视为媒介的“影像艺术”。科技的进步使新媒体艺术已经迈入数字艺术和人工生命艺术。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来看,新媒体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一方面它紧紧依附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变化着,另一方面它不断带给人的生理机能的扩展和心灵感知的升华,彰显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界定,陈玲教授的定义比较全面,她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

2.新媒体艺术介入导视设计的优势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即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同的媒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同时带来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说,任何一次媒介的革新,带来最大的影响便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在获得信息的时候,我们常会忽视了发送信息的媒介,因此我们不自觉地就被媒介引入到它所设定好的语境中。新媒体艺术作为新的媒介艺术,它的本质就是体验的艺术,无论在艺术观念上,还是从技术特点上都成为导视设计的最佳借鉴对象,在视觉、听觉、感知等各方面都提升了人的思考模式,有助于人的情感体验。人在面对导视信息的时候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能够发掘自我的需求,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

三、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导视设计的体验特点

1.动态化

新媒体艺术下的导视系统动态化设计是基于信息体验和多维化的。传统导视系统中的视觉符号,图形所承载的含义是不可替代的,它能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形符号来向人们传达必要的信息,而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导视设计可以依据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尤其是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一方面,动态影像的叙事功能要大大强于静态图形的叙事功能,而且凭借其多感官的体验和真实感成为传播信息最终极的媒介,它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静态图片更吸引人,同时给人以动态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的感知产生三维结构。另一方面,动态影像可以更好的促进用户对认知符号的强化。

2.沉浸感

沉浸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在某种活动上的心理状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沉浸感是新媒体艺术特征之一。感官是人获取沉浸感途径,对于人类从事活动和认识事物,感官都起到重要作用,人类认识事物都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接受各种信息后,经过分析和整理来最终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人的直接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平衡感来获取,传统的导视设计主要照顾了人的视觉感官,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感官感受,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不仅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体验,而且满足了人的切肤之体验和情感之体验。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所设计的导视系统,通过对科技元素的描绘,让人在科学的隧道中前行。

3.交互性

导视设计亦可以被看做人与信息交流的界面,界面往往都是人与机器、人与系统的交流的窗口,人是交流的主体,其目标是促进设计,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导视系统作为一个传达信息的载体,应当符合界面的特性,具体来说,导视的设计应与用户互动,应当更加智能化,使用户与整项设计结合,最终的目的让用户有愉悦的使用体验。由于用户具有知识、视听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可学习性、动机等特性,使得对用户的分类、分析和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化,必须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技能、知识和经验,以便预测不同类别的用户对导视界面有什么不同的需要与反应,为导视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使设计出的导视系统更适合于各类用户的使用。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4

关键词:新媒体;儿童教育;书画艺术;交互产品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83-01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数字广播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互联网、无线通讯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和创新模式内容为主的新媒体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互动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儿童接触现代媒体技术,运用媒体互动技术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推广上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大量的国外相关产品占据中国市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相关的领域和市场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论研究较为完善,产品科技性、互动性较强。

国外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完善,以美国为例,在理论教育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杜威提出的“艺术即教育”、“从做中学”等理论,罗恩菲尔德提出的“以个人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学前儿童艺术创作的“涂鸦期”和“前图解期”理论,以及帕森斯提出的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等理论体系。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在内容和途径方面,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艺术教育内容结合新媒介,新技术,开发出大量以媒体互动为特征的内容产品。

2、产品内容丰富,科技含量高,在国内占据主导市场。

由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完善,加上国外特别注重将教育内容和当今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互动技术相结合,将市场经济和媒体互动纳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所以目前与之相关的媒体互动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内本项目相关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况,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

儿童艺术教育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对年轻父母来说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能够以自创品牌出口的还为数不多,依附式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相关教育产品利润低,处于该行业产业链最低端。

2、产品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儿童教育产品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但是目前在儿童艺术教育互动产品的设计上我国常常追随国外,如欧美、日本和韩国,缺乏自身特色。

3、儿童群体市场细分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少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每一阶段的儿童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对于儿童群体细分不够明确,每个年龄段的针对性不强。开发者、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去设计出符合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产品。

通过对国内外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的研究,我们清晰的发现,目前国内相关行业、产品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产品的研发、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市场的推广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针对以上的客观情况,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相关领域,我们应该立足根本,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积极吸收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同时还需围绕市场进行相关的延伸设计和品牌推广,助推企业产品升级,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树立品牌效应。以优秀的产品、知名的品牌和良好的推广策略作为国内相关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将儿童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儿童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因此,以科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出高质量的儿童艺术教育产品,才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儿童全方位、立体地感知艺术世界。

本文为淮阴工学院青年基金课题: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趋势与变现方式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编号:HGC1227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海报设计;复合形态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介的更新,改变了大众的交流方式和审美习惯,使得各种艺术设计形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传统的、惯有的、单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受众的需求,设计师们不得不改变设计固有的面貌,开辟新的有效的设计途径。在全球科技浪潮的影响下,传统的海报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对接产生了新形态的海报设计——复合形态。复合形态的产生使海报设计由二维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也使得海报设计在媒体介质、材料材质、制作过程、互动性能等方面展现出全新的表现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复合形态的定位

1.复合形态的概念

“复合”含有再结合、融合的意思。设计中的“形态”不仅表示物象的形状、造型,还表示事物各视觉元素之间所表征的功能和呈现的状态。复合形态包含着相互学习而融合的意思,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形态相互渗透产生立体感和纵深感,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从而展示更好更新的设计。复合形态的出现使海报设计所要传达的信息更明确,视觉冲击力更强,内涵和外延也表现出新的形态和功能。

2.复合形态出现的必然性

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信息摄入量大,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不断变化,整体社会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发展。在社会进化的带动下,艺术设计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发展革新,复合形态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首先,当代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补充,跨界设计与跨界思维的出现,迫使设计师们涉及广阔的知识层面,从不同领域借鉴和学习现有资源,这为复合形态的出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其次,海报自身的特点与自我转型也决定了复合形态的出现势在必然。海报不会受到空间环境的制约,而且极易融入环境,复合形态的海报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主动适应新媒介的环境,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优势互补,成为新的互利整体,这为复合形态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复合形态的产生使得海报设计的发展不像以前一样,只是依赖简单的重复或者使用单个概念延续已有的成功。新媒体艺术下的海报设计形态潜移默化之中在与受众的交流方式和技术手段上发生了改变,突破了二维平面的局限性,向动态化、时空化转换。

三、复合形态在海报设计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1.从平面到立体

艺术作品的诞生总是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传统形式的海报设计形态是在有限的平面的二维空间内,利用以往所惯用的平面视觉语言表现元素来传播信息。新媒体艺术下的海报设计视觉语言是在现代科技水平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理念日益多元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流行的,是信息化、消费审美文化的时代产物。它的形态已突破二维空间的限制向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发展,能够调动受众全身的视、触、听、嗅、味等感知器官,引起受众思想感情的共鸣,展示海报设计的全新表现力。例如在平面艺术中的经典泡泡糖海报设计用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将嚼过的吹起的泡泡糖粘贴到海报上,将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具有强视觉冲击力的方式传达给受众。这种复合形态的运用,将海报设计中的传统印刷文化与实物媒介结合,不仅可以使海报充分的与周围环境相互结合,还可以让海报作品跳出平面二维的框架,扩展到立体化、动态化的多元感受,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2.从静态到动态

复合形态的表现形式使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以往二维平面传递信息的表现形式被打破,动态化的表现形式成为传达信息的主流之一,这种形式超越了受众以往的想象,丰富了受众的视觉感受。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款能够与海报人物接吻的装置:poCHUteR。海报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可辨别用户与屏幕的距离,也可让屏幕上的人物摆出各种表情。当人们把头凑近屏幕时,电子海报上的人物表情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受众亲吻电子屏幕时,海报中的人物会流露出羞怯的笑意,甚至脸红;当用户对海报中的人物轻声细语的说“我爱你”时,她便会含羞地笑。这样的海报设计虽然还处于二维形态中,但是通过声音的传送,已经突破了二维的视觉观念,获得了突破性的创新。动态化的复合形态海报设计具有可视性强,形象化明确,容易让人接受的特点。海报设计与电子装置的结合对传统的海报设计的平庸化、程式化有强大的冲击,也间接提高了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设计理念。

3.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在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成功关键是看设计作品如何能够更吸引受众参与其中。信息的传播不能只靠设计师单方面的告知,更需要受众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作出能动的反应,进而使信息能高效的准确传达。复合形态的出现可以使受众主动的参与设计,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满足一定的心理需求。图4、图5是关于减重和瑜伽的创意招贴海报,将人、物、环境结合在一起,迫使受众被动接受,主动参与。这样的设计形式使海报在形态的转变过程中以平面展示形式推广的同时,更便于阅读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还增强了互动感受。虽然这两个海报设计作品还处在二维平面中,但实际已经具有了空间的延展性,改变了海报原有的传统形态。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6

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是虚拟性,即以独特的虚拟交互而表现出来的影像肌理为质感,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从而与观众的参与保持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其技术在实现形式上的幻想、规划性、复合性和虚拟性等使新媒体艺术成为语言的典范性。技术性,即新媒体艺术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瘃,创造了夸张而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效果;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契合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通过专业领域的拓展向工程领域、资讯领域、信息科技领域等的寻找技术和人才的帮助。

2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

2.1新媒体艺术的时空交互

新媒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使传统的艺术门类融合。通过与音乐、戏剧、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带给人们的往往是空间状态的感官享受,时间性很强,比如在作品中添加虚拟空间元素,这些虚拟空间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不仅将观众带来空间的体验,而且增添了艺术参与的纷繁多样性,为实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做铺垫。通过新媒体艺术的时基特征,不难发现当代新媒体艺术的典型特征就是以时间为基础,通过时间轴线的利用,通过时间轴线,新媒体艺术通过录像镜头、网络互动体验、时基媒体等技术轮回复活。尼克那佛利蒂斯的作品之一《追寻一个地方》,在这部影像装置作品的表演中,演员通过头戴乳气球打扮成玩偶,增强了表演的戏剧化表演体现。非线性的时间窗体通过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将主观体验有了生动形象的表示。通过重复、强调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心理状态的表现有了视觉形式,将联想通过时间轴进行顺次展开,增加了画中画与叠画等特技表演。新媒体艺术的空间体验也有别于的艺术空间体验,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2.2身临其境———虚拟与现实艺术的交互

艺术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设计的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实现了所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设计方式,目前在影视制作、建筑规划、工业设计、文化传播、网络艺术等领域,并给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化,实现了传统艺术领域无法实现的特点和功能,使虚拟现实艺术变得更加直观、更加贴现现实并追求协作一致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都是通过“视”和“听”完成的,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对信息最初的感性认识,进而对事物的分析、思维过程、判断推理等获取审美愉悦进而传达所要的艺术信息。

3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对艺术美学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艺术观念与美学是互动发展的,他们之间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只有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充分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美学的创新发展。如欧洲的一个休闲广场,广场的照明强度是由全球上网的人流量来决定光线的暗弱的。这种超越时空的体验就是新新媒体艺术对美学的影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催生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美学艺术的发展又加速了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的快速革新。以计算机、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工具的出现又不断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是从新的生产要素、文化艺术理念中发展起来的一样,它必定为技术的探索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变化。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美学等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于美学等技术是重要的,美学的存在和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新媒体艺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构建了新型的艺术关系和形式,为新媒体艺术的创新发展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新媒体艺术与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4结束语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功利性较强,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官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外因,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关键,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二)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比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8

>>新媒体艺术论新媒体艺术教育初探新媒体艺术之新意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浅析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新媒体和社会空间浅谈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新媒体新媒体 新广告“新”媒体“新”民生新媒体新课堂新媒体,新渠道新媒体之“新”新媒体 新影像德国新媒体艺术给城市挑刺新媒体艺术收藏浮出水面新媒体艺术创作研究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文化涌现:让新媒体艺术常新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评价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5:192.

[5]Levmanovich.thelanguageofnewmedia.Cambrigemass:mitpress,2001:2747.

[6]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7]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05).

[8]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05).

[9]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326329.

[10]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11]马凌燕.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2]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J].美术观察,2001(10).

[13]张朝晖,徐翎.新媒体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14]罗伊・阿斯科特.新媒体艺术专栏[eB]..

[15]王端廷.《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介艺术》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2001(10).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9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科学技术不断的深入发展,给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为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艺术设计行业中的设计形式不断的变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艺术这一形式上的整体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艺术整个发展历程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医学中对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雕塑、素描这两个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透视学与几何学的研究,为绘画这一种艺术形式提供了相关的透视理论,这一理论符合了人体视觉中的相关原理,促进了绘画进一步的发展;颜料化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油画这一艺术形式中的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对于颜色表现的空间,在这个对于颜色的表现空间里,颜色鲜明且富有层次;光学原理的深入研究,使印象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相关的光学原理对物象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与组织,光学原理的深入研究对于摄影这一个艺术形式的产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学原理的研究就没有摄影这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切事项都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大的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下,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兴的艺术设计方式,它融合了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设计及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给艺术设计这一领域造成了很多问题,最为明显的是跨学科人才在艺术设计这一方面的知识,出现了严重的分离化现象,在就是教学模式与人才需求上的问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体制中,在对设计人才进行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解与数字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进行了解时的问题

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不够深,没有充分的了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含义,没有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在计算机中的辅助艺术设计

1.2数码产品中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即对媒体、动画、游戏、网络、电子产品等一系列方面。

1.3新媒体艺术设计在非商业化的数码艺术设计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的环境、平面等一系列学科方面,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其中作为一种辅助设计的手段;但是在新闻、广告等一系列方面,它在其中作为一种创作与工艺的手段,或者是在传媒中作为一种基本的形式与载体。

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时代性、复合性、跨学科、时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了解需要一个新的理解与思考,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用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去认识它,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

2、新媒体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新媒体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是多门学科结合以及跨学科所形成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艺术设计这一领域中的规律,还要对计算机中相关的图形艺术设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困难性,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没有根据艺术设计行业中的市场需求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培养对象上也不够清晰。

三、根据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特征,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完善

1、在设有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院校中,构建各个学科之间在数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的教学体制,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学科中的知识进行掌握,平衡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全面发展。

2、建立各个学科之间优势互补与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学习教学中的平台,这一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合理化,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利用平台上的数据信息资源,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这一方面中的功底,培养学生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对于字数工具的操作能力。

3、创新教学模式,将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相结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在计算机数字化设计软件中的操作能力。

4、要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力度,确保新媒体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中的教学质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中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制定,教材中的内容要符合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中对于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要求。

新媒体艺术研究篇10

论文摘要:相信新媒体艺术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发展的趋势,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艺术字眼,成为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的美术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重新审视定位艺术的观念,它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延伸和扩展,是在充分咀嚼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背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试图从新媒体艺术在展示、流通、典藏、评价等方面给传统美术界带来的影响入手,进而理解新媒体艺术。

当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越来越成为艺术界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展览上、越来越多地被所谓的前卫艺术家所实践时,我们不仅要问:究竟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它给我们带来了和即将带来什么?

其实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受杜尚影响颇深的观念艺术(concept art)、早期未来主义宣言(futurism menifesto)、达达式行为(da—da)以及由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ning ari)脱胎转变而成的70年代表演艺术就已经带上了今天我们称之为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征。实际上,在50~60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已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那么从这些新媒体艺术的源头艺术来看,他们都有这样一些特征:沟通与合作、强调艺术发生过程、重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互动。在这些相对新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媒材,以此来发掘创造新的思维和人类经验甚至是新的世界的可能性,让观众参与到一件艺术品中成为艺术家们的兴趣所在。www.133229.Com艺术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形式,而更多的在于它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概念。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更是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但是由于新媒体艺术空前地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将之用于艺术创造中,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也传递出空前庞杂的信息量,让观众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领会和了解它,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带来误解:这到底是艺术还是科技?在国内观众普遍缺乏视觉修养和科技知识的现状下,要求大众理解现代艺术就已经勉为其难了,对于新媒体艺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外行看热闹”的状态的。

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好奇,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急于尝试,而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现状,引领发展方向。

当艺术史发展到21世纪,在我看来,给任何形式的艺术下定义都是可笑的和多余的,对于新媒体艺术自然也是这样。但是从各所大学争先恐后地设立与媒体有关的各类系科(这其中有很多是理工类大学)和各现代美术馆相继展出所谓新媒体艺术展来看,就知道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的认识有多么的混乱。你很难说谁是绝对正确的,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本身也许就是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吧!

如2003年12月28号至1月5号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展出的“打开天空”中国新艺术展,运用的是多媒体、电脑影像、动画、录像、装置、网络艺术、闪客艺术、影像装置以及与新媒体观念有关的新平面和雕塑作品,整个展览采用网上(ionly.conr.cll东方视觉)和网上直播的形式,通过一种新的媒介展示了自己。这个展览就是新媒体艺术展吗?我想可能并不完全是。如果说展览中有影像作品有电脑装置就算是新媒体的话,那么这个理解就未免太肤浅了。以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的观点来看,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技术为基础的媒体现在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所以,新媒体艺术正在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将人类艺术带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给我们的艺术界相应带来了什么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艺术展示场馆设计上。传统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完全不能够承担新媒体艺术展了。新媒体艺术展从电路铺设、墙面设计、灯光设计、封闭性设计、计算机配置、投影仪和音响设施方面对展示场所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包括北京世纪坛艺术馆在内的新艺术场馆都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需要。世纪坛艺术馆用了半年将其地下一层改造成一个适合展示新媒体艺术的场地,接着就在去年五月底展出了北京首届新媒体艺术展,实际上展馆的改造还是略嫌粗糙了点,没有跳出传统展示场所的设计思路。相比之下,上海多伦美术馆在设计上更显专业了一些,感觉是为现当代艺术量身定做的,在建筑的细节上设计得很有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美术馆的优点,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相对封闭的展示场所,都错落有致,迎合了现当代艺术对于观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新媒体艺术讲求连结性和互动性,这也就更加表明他们的作品需要各自独立,不能相互干扰,不像传统绘画和设计作品的展览,我们可以把作品都按照一定的间距挂在墙上,或者是摆放在地上,观众只需要移步换景,作品与作品之间不会有太大的表面上的干扰,充其量只会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有所影响。但作为更加强调互动性的新媒体艺术来说,干扰本身也是他们作品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以往那种大开场式的老式展厅是完全不适合它的了。另外,在光线设计上,老式展馆很可能喜欢采用天光来展示绘画作品,这个是不太能用到新媒体的展示的。

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对于艺术品观照方式的转变。前面说过,新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是连结性和互动性,这就注定了新媒体艺术的展示本身就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缺少了这个环节,一件作品就很有可能无法展示。这也就将展览的观照方式从单纯的“神交”转变成为较为直接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参与性的互动,有时候是对于作品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因为要了解新媒体艺术,你首先必须将全身融入其中,而并不是在远距离观看。这样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由此使观者的意识也发生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观者通过键盘、鼠标、灯光和声音感应器或者是其他更加精密的仪器与作品发生关系,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全新的交流和观照方式。这种观照方式的改变说明艺术家的艺术理想表达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在以往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观众能否接受,这是对他们视觉修养的考验。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不但要表现自己,还要尽力将表现的东西为人所懂,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上接受。在这里,艺术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达,这也是新媒体艺术这个名称中“媒体”二字功能的体现。

观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成艺术品评价、流通和典藏方式的改变。在对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和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而在艺术品流通和典藏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印刷品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媒体艺术的要求,由于他们运用了声音、音像和网络传播等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三维空间的媒介,我们就需要制作光盘来保存它们,并且附以一定的文字说明。以往的有关艺术史的书籍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载资料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实现历史的重现,可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以后的艺术史类书籍不能够仅仅再用传统印刷品,而必须得配上一定的声音和影像。就像很多人收藏电影一样,新媒体艺术史可能就是一段音像艺术史。

所有上述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改变。其实在目前,不管是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或是赞助商,都是很希望能够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但是情况并不乐观。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过去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业已成熟的机制进行借鉴,再来对新媒体艺术进行研究,但是事实上,只有打破以前艺术史研究的窠臼,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方式才能够承受新媒体对于我们的冲击,才能够驾驭这种改变并迅速成为新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指导。

英国当代艺术史家巴克森德尔(m.baxandal1)在谈到西方艺术史研究的现状时特别指出了三点不足:一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未能够针对视觉媒介和视知觉的复杂性,至少没有做到像文学研究那样来对待其特殊的语言媒介;二是由于未能对自身媒体做出积极的关注和缺乏适合本体研究的技术手段,艺术史不得不从其他学科借用阐释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工具,这样艺术史学科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三是艺术史教学和研究过分关注知识而忽视学科技巧。也就是说,对于艺术史方法论的开发是非常迫切的。

那么我们就不免要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呢?

新媒体艺术的种种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要比以往其他艺术更需要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支持。这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逐渐改变艺术教育的一种弊病,那就是艺术院校重文轻理的学科设置。在新媒体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没有理科知识是很难理解和走进新媒体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当今社会,就是那些正在做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本身,对于科学理论也是知之甚少的,更不要说从理论层面去分析了。总而言之,对于新媒体艺术,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在新媒体艺术中所被运用的科学门类:电路学、计算机网路、后生物学、电信学、人工智能、遗传学、仿生学等等。在这些学科的背后有一个总领性的科学理论那就是控制论,控制论又分机械控制论和模糊控制论,随着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模糊控制论将会越来越多的影响它。

自从196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系的查德(l.a.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理论

以来,模糊理论便在其数学基础上建立起来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运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的蒸汽机控制,并取得了比传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法更好的效果。在模糊理论被用于制造出了模糊洗衣机和空调器等模糊家电之后,模糊理论便被运用到人工智能和风吹草动技术领域,模糊推理机、模糊控制计算机、模糊语音识别系统、图形文字模糊识别系统相继出现,这就越来越接近新媒体艺术所运用的模糊控制理论了。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设想,艺术史研究方法将会转入一个模糊艺术史理论阶段,而且我坚信,模糊理论是一切理论学科的终极发展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家们所运用的互动传递智能技术,这正是模糊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更是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试验。对于这样的艺术作品,我们怎么再以传统的地域风格分析法去看待它呢?实际上,我们的艺术发展和评价体系早已过了那个非0即1的阶段了,我们的艺术理论家们也是在有意无意地用着模糊理论的某些原理的。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前奏。在0和1之间,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中国有句话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新媒体艺术背后的庞大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正在指引我们走人一个新的艺术史理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