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十篇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十篇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17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1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反应

1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1.1遗产心理

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之后,总想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精神和物质财富等得到保留与传承。老年人往往会因为其子孙后代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相符而感到欣慰;为晚辈能聆听他的成功经验而感到快乐;因为自己留下的财富能为社会做贡献而感到满足;还会以为自己的组织或器官能在他人身上得到成功移植,自己的生命能在他人身上延续而感到有所作为。

1.2“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嗦、唠叨等。

1.3恋旧心理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

1.4时间感

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2.1焦虑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

2.2否认

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2.3猜疑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

2.4愤怒

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2.5抑郁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

2.6自我概念低下

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2.7孤独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8过分依赖

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9退化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

2.10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二、老年人的几种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1自卑心理

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1.2失落心理

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1.3孤独心理

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1.4焦虑恐惧心理

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1.5记忆力受损、健忘

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2.心理护理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该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2.3.2尊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

2.3.3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2.3.4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老年痴呆的心理护理

1、老年痴呆病人的心理护理如何进行?

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

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的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病情观察与特别护理。

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2.1为什么经常醉酒的人容易“痴呆”?

有一种痴呆就叫酒精性痴呆,过量酒精会直接杀伤脑细胞

“酒精能让人产生“短暂记忆缺失”,所以醉酒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大量饮酒时,清醒后会有某一段时间记忆缺损。专家表示,过量的酒精会破坏脑组织中的血脑屏障和神经元细胞膜,直接杀伤脑细胞。因为酒精的神经性毒性作用,会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影响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维生素B1恰恰是脑细胞运动至关重要的元素。“长期酗酒的人,酒精会影响大脑中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出现‘科萨科夫脑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躁狂、走路不稳、震颤等。”徐格林告诉记者。伴随着脑细胞死亡速度的加快,脑萎缩也会变严重,脑神经细胞活性均减低,大脑功能随之衰退。而这样的症状便是定义中的“酒精性痴呆”。例如: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谢世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慢性酒精中毒对大脑损害较重的表现形式就是酒精中毒性痴呆,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首先是人格改变、记忆障碍,逐渐发展成痴呆。部分病人有大脑皮质功能受损的表现,如失语、失认等。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预后极差,一般不可逆,多数因躯体并发症而死亡。

2.2为什么滴酒不沾也容易“痴呆”?

酒精的活血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中风发生率。

为什么滴酒不沾的随访结果,反而不如每天“小酌两杯”?徐格林解释说,酒精中含有一种成分名叫黄酮甙,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和神经元,而酒精的活血功能又能促进血液循环,不太容易形成血栓,降低中风的发生率,而中风也是痴呆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国外一项研究也表明,适度饮酒可减少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率。这项刊登在英国《精神病杂志》上的新发现,是伦敦精神病研究所科学家们对400位年龄介于65岁至74岁老人,进行长达12年之久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的。那些年轻时爱喝三两杯酒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较低;反之,在60岁前滴酒不沾的人,年老时患痴呆症的几率则较高。

四、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和诱因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诱因

1.1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情绪低落;有的急躁易怒,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及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1.3恐惧感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躁的情绪。

1.4抑郁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经济状况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2.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知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的能力,指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和正确的生死观。

2.2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护士要多给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得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

2.3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态度,减轻其的孤独、恐惧的心理。

2.4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

2.5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豁达,更要会想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提高。

2.6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老年人心理健康要戒五个过度

一戒“过度关爱”,有些家长对孩子可谓爱到极致,他们的爱呈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分化状态:在生活上对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精神上却对孩子过于专制、强加于人。不将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堆积起的这份“厚爱”,不但给孩子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压力和烦恼,有损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但要防止“乐极生悲”,特别是当生活中有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时,例如:“久别亲人团聚”、“摸彩中了大奖”等等。高兴过度会引起大脑中枢兴奋性增强,使交感神经过度亢奋,这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尤其不利。

三戒“过度焦躁”,有些人脾气很急,做事情总想一步到位、一举成功,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趋向。当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一下子不能如期实现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躁情绪。其实,这种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并有损身心健康。

四戒“猜疑过度”,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戒“忧虑过度”,即使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令人烦恼、焦虑的事情,我们也应振作精神、积极面对,而不该整天闷闷不乐地就此消沉下去。

俗谚: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树老盘根错节,纠纠缠缠;人老哩嗦,喋喋不休。

树老盘根错节是经年累月吸取日月精华,经历风霜雨露的洗礼,才有根深柢固的架势。老树根多,虽然模样沧桑,却老成稳重,禁得起雨打日晒,禁得起狂风摧残。

人老话多是人生历练的结果,经验的结晶,虽不是字字珠玑,却是难得的体验,也充满智慧。老人多话往往是出自对周遭的关心,对人际的关怀,是对下代的放心不下。这种絮絮叨叨,实在是人间的至爱。

科研发现,孤独老人长寿愿望达成很困难。最近我国心理学家进行的研究是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长达6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经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并不仅仅是“没有伴儿”,主要是对社会生活没有参与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一样,完全与世隔绝,但很多子女并不知晓这点,以为老人衣食无忧就能够生活美满。很多老人吃喝不愁,但孤独却让他们没心情为自己烹饪美食,要么凑合、要么大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以及不愿意外出活动,增加了心脑血管的风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步入老年后心血管功能开始退化,孤独能加速这过程,可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如果不愿意和外界交流,也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心理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发现称,孤独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尽管老年痴呆病因未明,但此病是退行性脑部病变。脑子是越用越灵,用进废退,孤独的老人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就会人为造成认知和记忆功能退化。

丧偶易导致寡居效应,许多年迈老人在失去伴侣后也相继去世,伤心过度也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遭到重创。一般来说,丧偶一年内是道坎,伤痛最为明显。因此在此阶段,子女家人要帮助老人,故人的东西可以先收藏起来,不要让老人独处,外出散心、去子女处居住都是办法。如老人的悲痛心情无法释怀,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案例资料:一位退休女教师,最近就怕回家,一到家里就发愁,感到空虚、寂寞、难熬,情绪越来越坏,甚至感觉活着没意思。昨天,其子女和老伴陪她来到市德安医院,精神科专家徐主任道出的原因让其家人大吃一惊:原来,子女出于孝心为老人购买的大房子,竟是引起老人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奥韵家园一座160多平米新房居住了半年多的老太太,最近也感到孤独、空虚、心情抑郁,活着没劲,常悄悄地抹眼泪。她自己都想不通,过去生活艰苦,忙忙碌碌,却能顽强地活下来,现在生活这么优越、舒服,却反而不想活了呢?她对徐主任说:“子女都很忙,难得回家,这么大的房子,就住两个人,冷冷清清的,实在受不了。”

结束语

总之,老年期是人一生之中最特殊的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有规律的进行运动,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

【参考文献】

[1]黄金,主编《老年护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142~149

[3]张小玲,老年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及预防保健[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5):19

[4]周宗梅.社区护士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华护士杂志,2009,156.

[5]颖娜.浅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12)

[6]廖红.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自我调适[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3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 衰老的征兆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地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发生变异。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

疑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会出现疑病症状。这种人一般比较刻板固执,因循守旧,个性执拗,容易将注意力从外界事物转向自己的躯体,并且主观感觉加强。

自卑 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别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乏热情、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独 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动不便,儿女工作繁忙,自己无人陪同,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过重,再加上不善交际,易出现孤独、失落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老年人则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抑郁心理,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保健调节 老年人应该从身体、智能及情感上适应生存环境,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难或者不幸时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应多关心老年人,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努力维护家庭和睦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多与老人商量。丧偶的老人在独自生活过程中会感到寂寞,子女应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支持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子女应该多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而老人则应多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子女协商,切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4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二、心理护理对策

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18-02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各大医院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是医院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老年人身体衰老、疾病缠身以及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心理失衡。经分类解析,归纳了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实践证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是影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并探讨出对老年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调理对策,疗效满意。[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内科2006年~2010年期间住院的59岁以上的老年患者900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96例,女304例;普通老年患者445例,在职老干部患者87例,离退休老干部患者317例,孤寡老年患者51例,疾病分类见表1。

1.2方法:本组采取随机按住院号奇数为分析对象,经临床观察、访谈等方式,针对患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心理变异特点与疾病关系,进行解析,探讨有效的调理对策。

2结果

从表1、表2归类分析,心血管病人以心情急燥易怒,焦虑紧张的心理为多见;呼吸系统慢性病患者以忧郁悲观,自卑疑心的心理常见;肿瘤患者以恐惧绝望、忧郁悲观的心理尤胜;孤独心理多见于孤寡老人;怀旧失落心理多发生在离退休患者,而在职老干部患者常以指令依赖为多见。

表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与疾病关系(例)

表2不同社会地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例)

3护理对策

3.1焦虑紧张的心理的调护:由于每个患者引起焦虑紧张的原因、程度不同,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使他们信赖医护人员,把心里的焦虑问题倾诉出来。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其次,耐心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发病原因、机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疾病转归过程。必要时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剂。[2]

3.2怀旧失落感的心理调护:怀旧失落感患者,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业绩,当某种愿望不能实现时,容易诱发他们的怀旧心理,回想在职时的情景,感到生活中缺乏精神寄托,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遇事稍有不顺心,便会大发脾气,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3]在护理上一是要诱导启发,人总是要老是自然规律,树立“老有所用”思想。二是要注意言行和礼貌,称呼要恰当。三是安排病床时,尽量避免和在职干部同住。四是在治疗护理时,多关心体贴,尽量给予方便,充分体现其温暖。

3.3指令依赖的心理调护:这种心理状态的患者,一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缺乏某些生活自理能力,不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检查治疗,甚至要求周围的人及子女百依百顺。对这类病人主要是启发疏导,指出不配合检查治疗,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动员和协助他们料理自己的生活起居,相应减少其优越条件,以促进机体康复。[3]

3.4孤独心理的调护:部分患者由于丧偶、丧子、“空巢”等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带来影响,有些老年人长期过着孤独生活,环境造成其性格孤僻,冷漠寡言,忧郁自卑的个性,严重影响疾病疗效。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及责任感,并视其如亲人。安排病房时,既要考虑单人病房的寂寞,又要避免与儿孙满堂的同住而诱发伤感。同时,要经常与他们交心,并与他们的亲朋好友及单位联系,让其感到大家庭的温暖,为身心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等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心理信息的方法,在于直接与患者交谈或与其亲友交谈,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也可采取心理问卷进行调查,从患者回答问题中了解其心理反应。我们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这种心理,同时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使其性格开朗化,从而激励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

3.5忧郁、悲观、疑病心理的护理:这类病人绝大多数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病,且反复住院,身心健康受到较长时间折磨,怀疑自己患了绝症,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首先,要耐心向病人解释,诚恳地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其看到治愈的希望。其次,及时传递治疗信息,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也有些老年患者忧郁,悲观,因其机体器官的机能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的感觉,对家庭、子女特别留恋,患病后深怕子女嫌弃自己,故烦恼、焦躁。住院后,一方面子女不在身边,另一方面又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既担忧自己的病情及生活习惯等问题,又疑虑久病床前无孝子,经常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定。对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较敏感,希望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应鼓励病人克服内心的忧郁,促进疾病康复。[5]

3.6恐惧绝望的心理护理:多见于肿瘤和危重抢救病人,因意识到生命将要结束,常常表现出悲痛绝望,或因难以忍受痛苦而产生轻生念头。医护人员要尽量缓解病人痛苦,要同情和体贴病人,并正确运用“语言”对病人进行引导和启发,消除顾虑,严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造成人为的紧张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剖析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异特点,按不同的心理活动,有针对的开展心理调护,是药物治疗和躯体护理必要前题。护理人员通过言语、情感和行为去改变患者的感受、情绪和行为,从而消除影响病人康复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灵活运用上述心理调护对策,有效的改善病人的身心障碍,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心理变异的护理,不能单一的成为一种模式,它既有社会的作用,又有个体易感性及耐受性,因此,导致了老年患者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同时,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家庭环境、文化水平以及职务高低,在给予他们的治疗操作、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等我们都一视同仁,遵循凡是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的宗旨,尽心、尽力、尽责,时时体贴关心他们,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对老年患者护理要抱以同情心、耐心,在精神上给予安慰,在生活上给予鼓励,使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心。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性格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于之章.现代老年病学[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3,15-16

[2]刘红.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杂志,2006,3:83-84

[3]王琳.邱玉崇.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研究[J].中华临床护理杂志,2003,14(7):2039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6

方法:对我院9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孤独、恐惧、焦虑、自卑、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通过精心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减轻,所有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病情未有明显好转,容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对他们心理特点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对于血糖的控制达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特点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5-02

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终身性疾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并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1]。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这不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引起广泛关注,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特点较为独特,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和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68.7岁;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3.6年。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1.2心理特点。①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不可治愈的疾病,当一些患者认识到疾病的这种情况时,会出现恐惧心理,害怕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担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自己带来痛苦,内心比较抑郁、苦闷;②长期药物治疗需要很大的经济支持,而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经济负担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害怕拖累家人,心理负担比较沉重;③糖尿病并发症多、病程长,而治疗疾病需要有经济支撑,患者长期服药看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对治疗疾病失去信心,变得悲观、失望,看不到未来,有的患者变得烦躁、易怒;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反应力较差,加上其他慢性并发症,容易引发各种认知功能障碍,有的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轻信各种偏方、虚假广告,容易被其迷惑而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⑤老年患者独居病房,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会产生孤独心理。

2护理方法

2.1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史及家庭资料,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衰老,在心理上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尊重患者的习惯和信仰,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细致的一一解答,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使其能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长期治疗和护理,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护理。①针对恐惧、焦虑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告诉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密切配合有关,而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所用药物的多少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2]。鼓励患者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时刻注意饮食控制,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减少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②针对悲观失望心理的护理:医护人员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同情患者的遭遇,并尽可能的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交流,为他们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3],同时要注意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陪同患者一起学习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医护人员的真诚,从而燃起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并发症多,机体的认知和感知功能下降,护理人员要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在生活中不急躁、不烦闷,需要帮助时可告知子女或医护人员,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要使患者相信科学,不迷信、不轻信各种偏方、小广告,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病情。④针对孤独患者的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其有问题可主动找护理人员倾诉;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主动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劝导家属要经常探视患者,主动关心、帮助患者,并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使其感受家庭的温暖。

3小结

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易波动,往往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切实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来疏导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现代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从而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永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71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7

【摘要】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医护工作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老年群体在生病期间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青壮年患者,而且在病理及临床等方面与其他年龄组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相关的医护工作方面,对老年患者有独特的护理要求和工作规律,下面本文作者将从具体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医护工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的论述。

老年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特点是进行“对症治疗”主要的根据。

生理病理特点:

1、临床医学证明,步入老年阶段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判断力都在不同程度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上升,有些老年阶段的人的身体机能也会不断的衰老、皮肤松弛、出现老年斑、听力、视力的下降、肢体行动缓慢等器质性的退化。但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老年人在病理生理病变后,身体遭受了以前并没有经历过的痛苦。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虽然解决了许多以前根本无法治疗的疾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医学界都惊奇的发现,许多稀奇古怪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出现,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老年人在步入这个年龄阶段后后,病理生理发生了不同于年轻时的变化,带来诸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心肺功能衰退、高血压等疾病。中神经系统没有受过病理生理伤害的人,临床表现只是表现为身体机能的变化,如果神经系统遭受到伤害,如:脑卒患者患有听写、阅读的障碍。甚至有的不能进行生活的自理。

3、老年人的病理生理退化最主要的是视力、听力的退化。视觉系统与听觉系统退行性发生的变化,将会影响老年人与其他人的交流,在患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障碍。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老年患者因为身体疾病等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一般而言,老年人身体各部分的退化,在疾病的承受能力上也大不如年轻人。部分疾病的带来的疼痛感常常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

2、工作的原因带来的焦躁心态。由于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不如年轻人,对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是不如年轻人,我国通过法律规定到了法定的退休能力就要离开工作岗位。长期的职业生活给你步入老年期的生活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离开工作岗位,给老年人一种“放弃”的被迫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的价值观遭到质疑。这一原因也正是现今大多数老年人获得“老年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

3、部分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缠身,长期治疗带来机体的痛苦,而且更关键的是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认为自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了负担。这一情形的发展带来抑郁、焦躁的心态。

4、其他原因造成的心情烦闷、焦躁,甚至有些老年人出现了老年自杀的心理,多生活失去了乐趣与斗志。

以上本文作者简要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下面将对如何开展医护工作作出简要的叙述。

1、病理生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晚年发病比较重叠。病因太多,无法做到真正的对政治疗。这一要求就必须让医护工作者必须加强有关医学理论、业务的学习。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需要医护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并针对具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的进行治疗,“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加强医护工作者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共同协商治疗方法。

2、心理护理:心理状态的健康对病理生理的治疗具有非常关键向的作用。现在医学界普遍遵循的是多元发展模式。注重生理与心理的同时治疗。医护工作岗位的尤其是护士要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细密的观察,对他们的肢体语言、接人待物的反映来推断病人的临床心理的特点。我国近新年来正在积极的鼓励社会工作人士的发展,其中老年社会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团体。现在,在我国的部分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已经将社会工作者正式的引入了医院,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者与护士一起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性的观察,排除疑虑、缓解疼痛,以用来帮助医生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老年群体由于机体机能的退化,带来肢体上的迟钝,所以医护工作者注重老年人肢体的训练。医护工作者应向患者解释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鼓励患者多活动,积极运动。对于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定期组织医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在床的四肢锻炼、躯体移动等活动。定期的户外运动、躯体锻炼、智力的训练等缓解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症状。

4、老年人的医护工作开展也应注重饮食护理与基础护理。老年人的饮食护理应注重膳食营养的平衡,日常饮食少油、少盐、低脂肪、多饮水,根据病情定食量,注意少食多餐。对于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应注重个人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等。医护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时,要保证技能、知识的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护工作者要对患者正确传达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定的熟悉度,以便在以后发病时,能够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小结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年龄段的认识在生理病理变化上不同于青壮年,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与他们不一样。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医护工作者在开展医护工作时,应遵循多元工作模式,病理生理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正确的积极的开展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震、孙建平;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体检者;心理分析;护理;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加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的逐渐贯彻,对体检中心在医疗市场中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要求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转变观念的同时,特别是对老年体检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后寻找合适护理方法已经成为医护人员工作中的重点[1],本文对老年体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进行调查问卷的1660例老年人均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体检,其中男性860例,占51.8%,女性800例,占48.2%,年龄59-83岁,平均年龄(68.5±2.5)岁。

1.2方法对所有体检患者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具体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单位、文化程度、电话等,此外还包括对体检患者的健康进行评定如有无头痛、头晕、胃痛等疾病,有无不良嗜好及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传染病等。此外,对于男性体检者应增加前列腺的检查,对于女性体检者,应增加妇科及宫颈涂片的额检查。在问卷的背面还包括对体检整个过程的满意度及体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将此调查问卷岁体检表一同发放给体检者,现场填写后,由体检者本人放回前台。

2老年体检者心理状态的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敏感。老年人都很惧怕肿瘤的发生,但是肿瘤是老年人中的多发病,大部分老年人都把自己的亚健康状态看做是肿瘤的早期症状,并采取多次检查的方法,直到消除自己的疑虑,对健康有较高的追求。此外,多数老年人体检前心理处于紧张的状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敏感,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医学常识,对体检缺乏积极性。但是大部分体检者还是想通过此次体检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有全面的了解[2]。

3老年体检者的护理方法

医护人员根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既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同时也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和沟通。

3.1体检前心理指导体检前将全部体检者集中起来,对整个体检科室向体检者进行详细介绍后,同时对体检的顺序、体检的项目和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向体检者进行说明,且以上均由专门人员进行讲解。此外,我们的护理人员还会根据老年体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类,通过向相关的专家咨询探讨后,并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此护理方案的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体检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选择合适的额诊疗方案时,充分利用体检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个性化的体检。

3.2体检过程中的护理所有体检人员应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做到服务态度好、服务礼仪佳。老年体检者的心理相对较弱,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极其敏感,因此,我们的工作人员整个体检过程中,应充分使用礼貌用语,使老年体检者有备受尊重的感觉,愿意接受医护人员的建议,从而消除沟通的障碍。特别是对于体检过程中那些体弱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采取一对一专人负责制,节约此类患者的体检时间,使整个体检过程顺利进行。鉴于老年体检者特定的心理因素,在整个体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矛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医护人员不应该采取不理睬或顶撞的态度,为了不进一步激发矛盾,护理人员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并面带笑容的给予解决,尽量想办法解决问题,耐心的倾听体检者的心声。

3.3体检后的心理护理对于体检结果应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个别检出疾病的老年人,应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通过绿色通道,帮助他们与相关医院或科室取得联系,及时的把他们送到某医院或某科室,请有关专家给予进一步的诊治,同时为他们做好保密工作。对于一些癌症患者,对其家属及周围的朋友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为他们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适当的督促他们进行运动,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3]。

4结论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处于不败的地位,服务理念的改变是工作中的重点,通过对体检者特别是老年体检者服务观念的改变,使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脱颖而出,坚持以受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定能打造出较为专业的体检医疗团队。老年体检者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需要给予特殊的额关注,在加上老年自身身体和心理的特点,对相应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老年体检者多体检结果十分重视,如果医护人员忽视或简单处理易造成老年人的误解,因此,我们的医护人员应提高对体检结果的重视程度,及时、认真、负责地处理相应的体检结果。总之,在体检中,应密切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并根据不同老年体检者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分护理服务,在增加他们对整个体检过程中的满意度的同时,也可提高他们体检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唐利.老年体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26-127.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9

关键词:社区;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对策

天地新城分院主要以门诊输液为主,其中输液中主要以老年患者居多。我们分院有个主要的特点是地理位置周边都是几个大的小区,所以来院就诊的患者都是附近的居民,我在分院工作了几个年头,与许多患者都很熟悉。这几年来,我发现就诊的患者中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较多。我们知道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同时心理上也会变得脆弱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因此,作为护士了解老年人慢性病的需求,才能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通过这几年与慢性病老年患者的接触,让我们更加明白我们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我把总结的几点写了下来。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孤独和失落感老年患者因子女都在外地或工作繁忙,不能时刻照顾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慢性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家人对其健康的关注度也会逐渐降低,老年人也会产生失落感,感到生活无望,这种孤独失落感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1.2焦虑、恐惧、猜疑患者的焦虑主要来自慢性疾病的长期折磨,家庭开支增大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患者怕误诊,怕检查,治疗及护理带来的不适,猜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病,绝症等,猜疑家人是不是有意蛮着他。

1.3自卑的心理部分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过分依赖他人,力所能及的事也要他人的帮助,所以很多老年患者产生的自卑的心理。

2心理护理对策

2.1了解患者的心理做知心人,护士应细心的观察老年慢性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都可以引起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

2.2尊重人格护士应尊重老年患者,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波动。如果言行不当,势必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护士的言行举止都应慎重。对患者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对老年患者重复多次讲的事情要耐心倾听,这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和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2.3注意语言交流在与社区老年患者交流时,态度友善,尽量使用当地民族语言交流,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我会在平时就诊或输液时称呼老年患者为爷爷和奶奶,使老年人对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平时的输液时我们也会耐心解释清楚,讲话平稳,音调不高不低,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听明白。消除其紧张情绪。对危重患者及癌症的老年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患者家属交单清楚。对自尊心和虚荣心强的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受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2.4健康康宣教讲解治疗及康复的相关知识,内容不易过多,语言通俗易懂,尽量不用医学术语,对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应举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宣教时间不易过长,以免患者疲劳。通过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能力,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意识。许多患者对天地新城分院护士宣教表示满意。

参考文献:

[1]伍小燕.浅谈对老年慢性患者的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6:3538-3539.

[2]何小萍,蒋春清.病房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3,01.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篇10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39-0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变,以及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必然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1]。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施以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62~82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方法

观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与鼓励他们,同时争取与老年患者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沟通,取得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3护理措施

1.3.1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

①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细胞功能下降,大脑皮层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的老化及病变,对视、听、嗅等感觉能力下降,引起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依赖性增强,随之出现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悲观、抑郁、消极、冷漠等[2]。②思维能力下降:因记忆力减退,思维过程减慢;另外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执、多虑、易冲动等。③记忆力衰退: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四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表现为机械记忆力和近期记忆力差,爱唠叨、急躁、埋怨。④性格与行为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性格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老年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性格孤僻[3]。⑤情绪情感的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时多种多样的,可由个人所处的环境、职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像孩子一样,稍不顺心便会生气、哭泣,有的则会因一点小事兴高采烈,或因较大刺激而反应强烈,情绪失控。针对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首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护士可以通过经常与患者一起聊天等方式,充分关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思想情绪的变化及各方面需求做较为深入的了解。

1.3.2老年患者自身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不安,老年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的相关问题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还不清楚,因此常常引发焦虑不安,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②孤独寂寞:老年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或亲人陪护时间较少,而又不愿同其患者交往,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情绪低沉等。③悲观恐惧:主要见于病情较重或癌症患者等,感觉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产生恐惧、紧张;还有些患者对自己病情预后不了解,缺乏信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④多疑: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此类患者过于谨慎小心,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往往过于关注,如出现稍微的不适,就以为自己身患严重疾病。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应有针对行的实施护理,①焦虑不安:首先了解影响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可通过周围环境来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比如可以再在床头上放一些绿色植物,或建议患者听一些舒缓音乐,指出焦虑不安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②孤独寂寞:这类患者虽表面冷漠,但内心情感丰富,内心渴望有人关注,对于这类患者在护理上要打开患者的心扉,通过与护理人员的交流、与其他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相处能力,帮助患者摆脱孤独寂寞[4]。③悲观恐惧:这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无法预后,对这类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并可给患者讲一些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例子,减轻患者悲观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④多疑:对此患者应耐心疏导,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现,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2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84人(96%)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86人(99%)在住院期间对比较满意(其中一人因医保报销问题保留意见)。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内科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衰老,内科患者数量增加有味明显。且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不能将青年患者的护理方式直接应用于老年患者身上,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首先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其次护理人员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特点,针对不同老年患者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总之,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因患者而异、因患者疾病而异,这样才能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促进作用,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梁秀梅,李建华,中艾琳,李晓芳,方忠宇.老年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65-66.

[2]钟玲,蒋智云,董艳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系列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1,34(1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