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本安全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7:49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1

2015年是中广核的“安全文化年”。近日,苏州热工院院长王安就核电运营技术平台如何确保核电厂安全运行等有关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2014年11月国务院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kw,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kw以上,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名片”。

作为长期致力于核电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的领头人,您认为,核电发展与其他电力行业发展相比,有哪些优势?您怎样理解“核安全文化”?

王安(以下简称“王”):核电日益受到青睐,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电力行业与日俱增的环境压力等方面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全国总装机容量中,火电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引发系列环境问题。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其生产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核电厂正常运行时对公众产生的辐照还不及天然本底辐射(如太阳,土壤等)所产生的影响。一座100万kw的火电厂每年耗煤300万t~400万t,而相同功率的核电厂每年仅需铀燃料30t~40t。因此,核电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供应能力强等综合优势。

2014年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强调“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核电厂确有其特殊性,即核电厂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后果非常严重,而且这个影响无论从范围,还是持续的时间上都非其它行业可比。所以,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安全永远是核电行业的“安身之基,立命之本”。

正是因为核电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必须得到重视,所以“安全第一”“核安全至高无上”是核电厂运营的基本原则。对此的具体解释就是将核安全置于最高的优先位置,这一地位不会受到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的制约和影响,并把“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作为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核安全文化”,它也是引领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核心理念。

在1994年大亚湾核电厂刚开始运营时,核电厂发现由于设计方面的原因,53组控制棒中有7组落棒时间(对应紧急情况下反应堆安全停堆的时间)超出验收标准(2.15s),最长的一组为2.33s,最长仅超出0.18s。然而,即便是这么微小的偏差,本着“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公司最高管理层决定对反应堆重新开盖,调查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大亚湾核电厂进行了三次强迫大修,三次打开反应堆大盖,最终找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过渡性方案的实施,使控制棒的落棒试验时间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并在第二次换料大修中实施最终方案,使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在一天600多万元的发电收入损失和巨大的还本付息财务压力面前,中广核人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核安全,从此也奠定了中广核核安全文化的基石,并传承至今。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就核安全文化建设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持续完善。安全文化有两大组成部分:组织中必要的管理体系以及各级人员对管理体系的积极响应。安全文化的实质是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营造人人自觉关注安全的氛围;培训员工知识技能,培养员工遵章守纪和良好工作习惯;培养员工个人响应,提高员工安全素养,最终实现组织安全绩效持续提升。

具体实践包括以下8个方面:一是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以身作则,确保组织建立和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将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三是深入分析事件;四是提高学习能力;五是实施全面系统的安全培训;六是激发员工改进安全的贡献;七是向公众通报安全问题;八是实施自我评价。

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也能为重视安全管理的任何行业、任何单位所用。

记:苏州热工院作为中广核的核电运营技术平台,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在中广核的安全发展中,苏州热工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与其他研究院所相比,苏州热工院有哪些不同之处?

王:中广核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CpR1000。2005年,中广核的CpR1000技术应用于岭澳核电厂二期工程,实现了百万千瓦级核电厂“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国家战略目标;2014年,华龙一号通过国家权威评审,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目前,中广核有14台在运核电机组,包括广东大亚湾核电基地6台机组、福建宁德核电基地3台机组、辽宁红沿河核电基地3台机组和广东阳江核电基地2台机组,装机容量1492万kw(中国大陆占比61%),在建核电机组12台,装机1445万kw(中国大陆占比52%),到2020年在运机组规模将达到22台。

面对集团核电基地数量、运行机组投产规模快速增加的形势,中广核2011年在核电运营领域提出“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战略举措。为保障在运机组安全稳定运营,集团必须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运营技术支持经验丰富、具备良好核安全文化素养和主人翁意识的技术力量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集团将承担“中广核运营技术平台”这一战略任务交给了苏州热工院,其原因有三。

第一,苏州热工院自1978年成立起,始终服务于电力行业,通过对核电和火电技术的研究和广泛实践,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入了国家的核电科技创新体系,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863、973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核电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承担一大批包括国家核安全法规在内的国家核电标准的制订和修订任务。

苏州热工院设有核安全技术中心、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中心、寿命管理技术中心、再制造与电力安全中心、设备监理技术中心等10个专业技术部门;依托苏州热工院建设国家能源核电站寿命评价与管理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个部级研发中心;建设有核电站在役检查技术研发中心、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实验中心、中广核辐射监测中心等中广核集团级研发中心;设有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平台。

苏州热工院建设有核电厂一回路/二回路材料试验装置、核反应堆安全壳涂层材料试验装置、核燃料包壳锆合金材料试验装置、辐射环境实验室、电气设备老化实验室、性能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等实验平台,装配265台套大型科研实验设备。

所有这些,都为核电厂运营支持能力的不断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苏州热工院作为中广核核电运营领域的技术平台,在“设备可靠性管理”“运行技术”“在役检查与性能试验”“老化与寿命管理”“安全与质保”“环保与辐射安全”“配置管理”和“再制造技术”等专业领域,已全面具备对CpR1000系列堆型的技术支持能力,形成了完整的CpR/aCpR/ap1000/epR/华龙一号等堆型机组的核电运营技术支持能力和配套的技术研发能力。

苏州热工院长期以来为中广核内外核电厂提供安全分析、设备可靠性管理、概率风险评价、十年定期安全评审、核岛和常规岛在役检查、性能试验、寿命管理、腐蚀控制、状态检测与失效分析、重大技术改造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运营技术支持。

苏州热工院不仅要承担好中广核核电“大技术部”的技术管理职责,还得要“干好”核电专业技术服务。打个比方说,苏州热工院既要建“超市”,也要开“专卖店”。“超市”面要广,覆盖核电站主要技术领域;“专卖店”要专,涉及核电站核心高端技术,用我们的技术实施和技术研发实力为核电厂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提升核电厂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境保护。

苏州热工院的“超市”和“专卖店”,不仅服务于中广核,也服务于其他核电集团;既服务于核电行业,也服务其他电力行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苏州热工院的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与中广核一脉相承,始终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坚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循法规和按程序办事的原则、“三实两基”(即“重实际、干实事、结实果,练好最基本的功夫,做好最基础的工作”)的工作作风。这样的文化与苏州院原有的优秀基因和文化沉淀相结合,在中广核新定位和技术平台的战略目标引领下,我们致力于持续建设苏州热工院的安全文化。

记:中广核将“一次把事情做好”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将“核安全至上”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这在苏州热工院的科研和技术服务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一次把事情做好”与“核安全至上”是中广核的核心价值观和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是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努力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质量,达成安全目标。

首先,基于我们“核安全至上”的核安全文化和社会责任,核安全不容许犯错,必须万无一失。

其次,“一次把事情做好”也是苏州热工院人追求卓越、持续提升的内在动力。必须不断创新思维和管理、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办事程序、提升过程质量。

再次,“一次把事情做好”也是最高效、最经济的做事方式。安全的基础是质量,任何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工期进度、埋下隐患,甚至引发事故。因此,任何情况下不能以质量换进度、以质量换效益,因为那样会适得其反。

“一次把事情做好”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安全至上”的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中广核人、苏州院人的思想和行动,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技术方面,认真贯彻核电厂纵深防御的设计理念,方案设计上保证足够的安全裕量和系统冗余,严格进行独立的设计验证;深化关键敏感设备可靠性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适时提出改进方案进行工程技术改进,将发生事故的概率维持在公认的足够低的标准,即使发生事故也能保障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环境中。

在管理方面,严格遵循执行、监督和评估反馈的工作机制,重视专业性人才培养,推行经验反馈机制与防人因失效管理,切实提升安全操作水平。同时,保障质量监督的独立性,注重过程质量的管控,确保每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不制造缺陷、不传递缺陷、不隐瞒缺陷。每道工序、每个岗位、每个细节保证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工作。

在文化引领方面,一是强调人人都是一道屏障。任何工作最终都要人去完成,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是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任一部分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一次把事情做好”目标。二是狠抓“三实两基”的工作作风。处处脚踏实地,时时注重实际,事事讲求实效,科研与技术服务紧紧围绕核电运营领域的实际需要。

30年来,苏州热工院始终坚持核安全高于一切,将安全理念贯穿电厂建造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将安全习惯渗透至每一个员工的意识中。截至2014年底,中广核在运的11台机组均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事件;在法国电力公司(eDF)组织的国际同类核电机组安全业绩挑战赛中累计获得31项次第一名。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浸透着我们苏州热工院人的心血和汗水。

记:普通百姓感觉核电技术是神秘的,对核电厂的安全可靠性心存疑虑。您认为,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家对核电厂安全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显著上升,在这样的氛围下苏州热工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

王:老百姓“谈核色变”,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福岛核事故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巨大,使民众对核电厂产生恐惧心理。二是我们政府、行业对核电科普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民众因不了解而疑虑,因疑虑而担忧。三是社会公众在对待核问题上还是承受力极低,容易盲从。四是全媒体时代下,一些小道消息、虚假消息扩散很快,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不能及时正本清源,造成民众信息不对称。

核电是无国界的,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众对核电的关注度显著上升,核电行业因震撼而警醒。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广核迅速成立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委员会,认真审视我们的核电设计理念、建设质量、选址、运营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更加强化核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汲取事故经验,并严格根据国家核安全大检查要求,对照审核在运和在建电厂,梳理出17项运行电厂安全改进措施和24项在建电厂安全改进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改进计划。苏州热工院参与并承担了国家有关部门中长期改进项目的研究工作,包括核电厂内外部灾害概率安全分析、在运核电基地多机组应急响应技术、核事故应急后果评价系统开发等研究。

同时,苏州热工院积极参与中广核组织的每年度“8・7公众开放体验日”“清洁能源万里行”等公众参与品牌活动,通过公开透明的公众交流互动机制,增加核电透明度,努力消除公众疑虑。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2

1建立健全电子档案安全法规制度,完善安全法规建设。当前,我国电子档案安全法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相关部门应在我国现有电子档案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单位、本地区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填补空白、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电子档案法规体系,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健全各项管理机制,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包括:①人员安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制度、岗位责任制、安全审查制度、离岗人员用户身份撤销制度等;②系统安全运行机制:机房管理制度、定期维护和定期检测制度、运行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管理日志制度等;③灾害管理机制:灾害预警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常规备份和容灾备份制度、灾害抢救制度等;④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制度、安全等级管理制度等。

强化安全管理规范。强化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范,使安全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包括:电子档案安全存储管理规范、应用系统操作规范、服务器管理规范、技术变迁管理规范、加密储存规范、环境控制规范、用户权限设置规范等。

2选用适宜的电子档案安全技术。电子档案安全技术的实现,应依据档案信息系统的构成、电子档案所处的安全级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得出安全需求,从而确定适宜应用的安全技术。

基于载体的安全技术。①办公自动化技术;②新材料技术;③磁带、磁盘、光盘、软盘等特殊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④防电磁辐射技术;⑤电子档案恢复与还原技术;⑥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⑦定期检测和拷贝技术等。基于环境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等。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内容的原始性技术:签署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加密技术、防写技术、信息隐藏技术、防消息泄密技术、防拷贝技术等;②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身份标识验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审计跟踪技术等;③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等;④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水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⑤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信息完整性校验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⑥安全测评认证技术。

基于长期可存取的保护技术:①软件仿真技术;②过时格式数据迁移技术;③载体转换技术;④版本跟踪技术;⑤背景信息打包保存技术等。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②容灾备份技术(本地容错模式和异地容灾模式);③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数据烣复技术等。

3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前端控制:具体到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是指档案管理工作提前介入电子文件的形成、运行和归档管理,建立起统一标准,互为保证、密切相关、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从而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保障体系。

全程管理:是指将电子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一个系统工程内,全程实行安全管理。

安全等级保护:是指根据电子档案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系统等级,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它可以使电子档案安全工作更有效,资源配置更科学合理。

风险管理:是基于系统、科学、全面、动态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电子档案安全原则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来保护电子档案,使电子档案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3

关键词 电网安全 人的安全 电力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特殊的产品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靠电力人的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电力企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之后进入了一个急需完善的阶段,电力企业每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并没有随着电力需求增长和电网的发展而有所减少,相反在有些年份电力事故还呈现增长的势头。电力事故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一般电网事故按技术分类情况:一般电网事故的技术分类可分为接地短路(外力破坏、对地放电)、继电保护(保护误动、保护拒动、二次回路故障等)和雷击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2)一般电网事故按责任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雷击、雾闪、覆冰舞动等)、人员责任(运行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外力破坏和制造质量依次是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本文从电力技术的应用与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安全制度建设两方面论述保证电网安全两个重要方面。

一、加强电网技术投资,提高电网技术含量;加强对电网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电力人的专业素质

每年的电网事故中因技术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以华中电网络2001-2003年的149次电网事故统计为例,因继电保护问题造成的电网事故占电网事故将近3成:按技术分类属继电保护因素的共39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26.17%,是造成或扩大为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继电保护技术分类可以看出,保护误动、误碰误动、保护拒动和二次回路故障是造成或扩大成电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39次继电保护技术分类中,保护误动共19次,占48%,居各类技术原因之首;其次是误碰误动共8次,占21%。

对39次继电保护问题进行责任分析,由于制造质量不佳共15次,占38%;继保人员6次,占15.3%;其他人员责任(运行、试验、检修、调试、管理等)共11次,占28.2%。继保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两者合计共17次,占43.59%。保护误(拒)动和人员责任是继电保护造成或扩大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原因;对70次线路故障按技术分类,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雷击、污闪、雾闪等)引发的线路故障共30次,占线路故障的42.86%;由于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外力短路共21次,占线路故障的30%;由于维护处理不当(维护不当、处理不当、树障、巡视不到位等)造成的故障共11次,占线路故障的16%。线路故障按电压等级分布,220kV线路15次,占21.4%;110kV线路52次,占74.28%;35kV及以下线路3次,占4.28%。

由上述统计数据显示要在技术和电力设备两方面去遏制电网事故的发生:1.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投入,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结构调整,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高可靠性的电气设备能有效的减少因雷击、污闪、保护误动、一次设备缺陷等原因引发的电网事故。2.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①加强继电保护装置入网管理、整定计算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把继电保护“五查”工作作为强化继电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常态机制。②严格执行二次设备与装置的定期检验、检测、试验标准,重点做好母差、主变、失灵等重要保护的检验工作,严格质量验收标准;重视二次回路管理;严格整组试验和带负荷检查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回路接线正确,装置动作可靠,防止一次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和误动,扩大事故。③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严防继电保护人员“三误”事故发生;

加强对设备的投资力度是保证电网安全的最基础条件,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作为操作和控制电力设备的人来说,人的因素对电力系统的可靠与稳定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电力人的专业素养也同样重要。电力系统的设备是电网的硬件,人则是电力系统的软件,两者是构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在加强对一次设备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电力人培训的投资。

二、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是一个高危行业,“安全大事”使人们不得不去考虑,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电力企业已经形成了独俱特色的安全文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供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确保电网坚强、确保供给高质量的电能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保障;在以人为主的社会里对人的尊重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理念,在保证电网安全、用户可靠用电的同时首先是保证人的安全。由于电力供应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人作为电力企业的主体,从主观上说电网的安全主要靠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电力人增强了安全意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人们增强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便形成了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安全文化建设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完善安全机制,努力使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机制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管理手段。它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电网安全的最基本的制度,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机制,才能保证规范的安全管理,从而使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完善安全保证机制,突出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作用。建立和健全3种体系,即: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安全管理,实行标本兼治,做到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制度体系;建立党政工团齐抓、部门联动、人人监督、纵到底、横到边的网络体系。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奖优罚劣。健全安全检查评比机制,达到超前控制。安全生产机制来自生产一线,是从电力前辈们血的教训中得来的。它是保证电力安全的治本之举,是保证电力企业职工生命安全的最根本保障。不管机制有多好,不付诸实施一切都是空谈,只有严格落实、严格奖惩才能使安全机制真正起到保护员工保护电网的作用,否则再好的机制也是一纸空文。

其次,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就是说从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培训,减少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电网事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反过来说人的行为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想办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管理方面人手,加强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加强对人的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安全,而人的不良情通常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此各班组应切实履行好作为一名班长的职责,在班前会或者确定班组成员时要充分了解班组员工的精神状态。一线生产的领导应多到基层多与一线员工交流多关心了解员工多与员工交流,及时发现和处理家庭压力、员工间的矛盾、对工作的厌倦等不良情绪。将加强基层员工同领导的交流形成一项制度并明确列入相关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中去。

多一点关怀,多一份安全保障。在对一线员工的关爱中形成电力企业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环境。居安思危,优胜劣汰。在前社会经济对电力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下,对我们的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企业施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今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状必须得以根治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新局面。作为一名供电企业的一线员工,我们必须克服“抱铁饭碗”的思想,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学习新技术,从技术层面保证电网的安全和人身的安全。在调整员工的岗位时要充分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因人而宜,人尽其才;要充分考虑每位员工的性格、能力、心理因素等,适当考虑员工的兴趣和尊重个人的意向,以企业的总体利益为重,这样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积极争当企业主人翁,发挥集体智慧。不重视安全知识教育、不完善现场运行规程、不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等,这些都是造成人身事故的主要原因。尊重人的劳动和生命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小”抓起,才有大环境的安全保证。

树立安全意识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人是安全工作的主体,人是保证电力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事故责任的承担者、事故后果的受害者。因此,电力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因素,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安全是靠人创造的,大多数事故也是人为的,事故往往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维护生命权,是保护员工所有合法权益的基础。关爱员工就要从保护生命、关心健康做起,使员工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这既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文化的首要目的,也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更是员工家庭和社会的基本愿望,这些目的和愿望都要以很强的安全意识为基础,因此,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就是对职工的关心和关爱。

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上,其中,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电力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必然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则往往忽视安全、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其次,要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电力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教育效果。由于电力行业的技术性、系统性和风险性特征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职业规范。职业规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严格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员工能真正地吸取前人的教训。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技术分析

二十一世纪,各国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节约能源、降低损耗和低碳排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绿色能源和再生能源成为新经济时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对现有能源的使用也是能源改革主要方向,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浪费。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上应用,实现了电网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电力使用的自控能力。

智能电网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一大飞跃,他将提升了电力行业的服务质量。电力调度的智能化操作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显得非常的重要,能够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本文在分析了目前电网调度的现状和智能化电网调度岁面临的技术问题。

1电网调度功能

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调度的发电和用电必须保持平衡。基本功能包括:

(1)调度运行。主要是监测变电站、发电厂或者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电网频率和电压稳定,并在正常范围内运行。指挥电网设备调度倒闸操作,保证操作指令的正确性,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修正措施,控制系统的运行。(2)调度计划。根据电网运行的结果,安排发电机组的开机方式,实现对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的潮流进行安全校核,满足电网电力平衡和电量平衡。(3)运行方式。通过对电网检修对电网进行分析,为电网的调度机构的决策提供数据分析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他电力部门提供电网运行、规划的信息技术支持。(4)继电保护。负责电网中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的计算工作,对二次装置进行技术管理,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持。(5)通信自动化。主要负责电网数据采集、传送及显示,为调度机构正确系统操作指令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也是确保各种二次设备顺利动作的基础,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目标

(1)安全可靠原则。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充分考虑系统安全的要求,遵循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边界防护的基础上,采用国产安全操作系统和国产安全数据库,通过应用证书技术加强信息安全,通过认证实现控制和执行的权限管理。(2)先进实用原则。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设计、图形界面、中间件、各类应用等模块的设计,系统应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基于安全分区的体系结构、面向设备的标准模型和统一的可视化界面等国际前沿技术,支持国际和国家先进技术标准,保证系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3)可管理易维护原则。系统应能很方便地对支撑的应用进行配置、管理,以实现灵活的裁剪;应支持工程实施环境的可配置性和服务的参数化使用,方便地支持平台功能的客户化调整;应充分考虑用户的需要,方便系统的工程化实施、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升级改造等。

3智能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

3.1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技术

机组一次调频响应指数指的是电网频率出现偏差时机组为恢复电网频率实际变化积分电量与期望变化积分电量之比。由于emS/SCaDa系统缺乏时标、具有传输延时以及频率测量的不精确性,故而网省调无法有效获取发电机组当地的频率,因此目前国内一次调频的指标都是相对于某一负荷中心或网省调位置的频率为基准值进行的,显然这种机组一次调频控制及考核办法不能准确反映发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性能。

3.2电网运行方式在线分析技

在电网调度生产工作流程中,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wamS系统或SCaDa/emS系统实现对电网运行方式的在线分析,可以大幅度降低电网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无论电网动态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技术还是电网运行方式在线分析技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将电网的稳定分析计算由离线提升至在线,大幅度地减少稳定计算仿真工作量,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性。

3.3电力系统元件在线参数辨识技术

电力系统元件参数的精确与否对于电力系统计算分析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力系统元件的模型与参数包括输电线、发电机、励磁系统、原动机及调速器和负荷。利用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wamS)的pmU数据进行参数辨识后,用这些辨识的参数去更新电网动态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系统和电网运行方式在线技术支持系统的计算数据库,可以提高稳定计算的精度。

3.4基于FCL的短路电流控制技术

利用故障电流限制器(FaultCurrentLimiter,简称FCL)控制短路电流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在系统正常运行时,故障电流限制器呈现零阻抗或低阻抗,而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故障电流限制器阻抗迅速增大,因而对电网正常运行方式的运行特性几乎没有影响。目前故障电流限制器控制短路电流目前已在华东电网获得了应用。

3.5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测距技术

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测距技术可以实现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其是基于行波原理,利用一种先进的数学工具———小波变换技术来分析输电线路故障时产生的暂态行波信号,从而确定故障点距离。由于其故障测距基本不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精度较高。特别是随着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建成,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测距技术已完全可以在电网中应用。

4结语

本文针对智能电网调度运行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从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电网动态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技术、电网运行方式在线分析技术、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在线辨识技术、基FCL的短路电流控制技术、电网经济运行与优化技术以及基于广域网的输电线路测距技术等七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智能电网调度运行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需要在运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同时智能电网调度运行也是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而逐步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周华,.南方电网调度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J].南方电网技术,2011(1):56-57.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5

关键词:医用电气安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3-03

1课程简介

《医用电气安全》是医疗器械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医用电气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医用电气设备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通用要求及危险防护。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医用电气安全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会分析常见的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及性能问题,掌握常用的医用电气设备的通用安全性测试方法,针对常见的医用电气设备的常见的安全及性能危险能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本课程是一门多学科内容交叉的课程。随着it技术在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同时伴随医疗卫生的需求,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种类也呈快速增多趋势,国际上关于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安全的标准也随之增多,相应的标准内容更新或者修正的频次也增加了,因此为了跟随发展趋势,课程内容也要更新。我校虽然在医疗器械工程类专业开设了本课程,但是由于学时的限制和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医用电气安全的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介绍传授给学生。因此,如何及时更新取舍内容、突出重点、体现不同专业的要求成为《医用电气安全》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不同专业要求

目前我系有临床工程技术、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三个专业开设了《医用电气安全》课程,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方向各有侧重,临床工程技术侧重在用医疗器械的保养和维护,医疗器械检测技术侧重医疗器械的检测,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侧重于医疗器械的在厂制造与医疗器械的使用维护。因此,在制定各个专业的课程大纲时应有所侧重,使大纲在满足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还体现专业特色和重点。

临床工程技术专业是中日合作的专业,《医用电气安全》是合作交流的课程,在第三学期由日本教师讲授日本国对临床工程师在医用电气安全方面的最基本的内容,中方教师在第四学期讲授《医用电气安全》时,主要结合我国医院管理和维护医用电气设备的实际进行对比讲授,重要的内容可以换一种教学形式重复讲,例如把需要再讲的重点内容以动画或者视频等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日本教师没有讲的要重点讲和重点练。例如,对医用电气设备适用的标准,可以把国际标准、我国标准和日本标准进行对照,重点讲不同。由于风险管理技术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日本教师没有讲,因此需要增加这部分内容。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第三学期日本教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实验,因此在第四学期时要对学生重点进行实践训练。在第六学期,这个专业大约有一半学生要在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修,研修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与医用电气设备有关的电子制作,因此,需要为学生讲授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设计制作一般要求,为电子制作打好基础。经过中日教师这样的有重点的、互补性的讲授,学生在医用电气安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扎实的训练,每届都有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被国内著名的医疗器械检测所录用,一部分优秀毕业生留学日本进入大阪高技术专门学校临床工学技士专攻科(一年制)学习后参加日本国临床工学技士的国家资格考试,合格后取得日本临床工学技士资格,可以在日本的医院和医疗机械公司等就职,成为国际性专才。

针对医疗器械检测技术专业,讲授《医用电气安全》的主要内容是以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等标准为基础,讲授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安全通用要求以及通用的检测方法,同时兼顾典型医用电气设备的专用要求及检测方法,重点讲授包括型式试验的注册检测。

对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来说,由于涉及制造和维护,讲授《医用电气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医用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安全和使用安全,涉及医用电气设备的总体安全(包括固有安全,防护安全和信息安全),讲清可能存在什么危险,危险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对危险进行防护,以及如何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检测技术来实施危险防护。

在教学计划中,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和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两个专业都设置有医疗器械检验工(三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环节,医用电气安全检验是其中重要内容。《医用电气安全》课程中与考证有关的内容可以放到考证强化训练中进行。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可获得三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我系每年的通过率均达90%以上。

总体上,三个专业《医用电气安全》课程内容是以医用电气设备安全通用要求为主线来组织讲授的。

3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发展趋势

《医用电气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初是以1995年底出版的国家标准GB9706.1-1995《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等同采用ieC60601-1:1988《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英文版)及其修改件1:1991)为主线来组织的,讲义内容主要包括电气安全工程基础、人和能量的关系、医用电气设备的分类、常用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分析、医用室的电气安全、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测试方法、医用电气设备的管理和保养、医用电气设备的系统安全性[1]。在国际上,由于医用电气设备技术及安全技术的发展,ieC于1995年出版了ieC60601-1:1988的修改件2:1995,我国也于2007年了GB9706.1-2007iDtieC60601-1:1988《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英文版)及其修改件1:1991和修改件2:1995,并于2008年7月1日起实施[2]。GB9706.1-2007(即我国通用标准第3版,ieC60601-1第二版及修正件1和修正件2)对GB9706.1-1995(即我国通用标准第2版,ieC60601-1第二版及修正件1)在条款内容上有多处增加、修改、替换、删除并引用了并列标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我们及时更新了讲义内容。从1995年ieC60601-1第二版第二次修正以来经过十年的应用和技术的发展,ieC由于认识到ieC60601-1第一版和第二版里的安全理念的“安全”仅指基本安全而不包括基本性能安全,而在解决医用电气设备的设计不足所造成的危害上,分离基本的安全和性能有些不恰当,ieC在2005年12月了ieC60601-1第三版,这一版作了重大调整,“安全”的概念已经从ieC60601-1第一版和第二版仅考虑基本安全扩大到包括基本性能安全,内容上的一个主要调整是使电气部分的要求和被ieC60950-1所覆盖的信息技术设备要求更加一致了,另一个主要调整就是包含了制造商要有风险管理过程的要求[3]。尽管我国现行的通用标准还是等同采用的ieC60601-1第二版及修正件1和修正件2,为了使学生学到先进的、更新的知识,我们及时对讲义内容也作了重大调整,不仅涉及理论内容安排,也涉及具体的检测试验方法等实践内容。例如,修订了基础知识,如系统工程、概率论、布尔代数等方面的必需的基础内容,增加安全理念的新内容并讲清为什么要更新安全理念,新增风险管理过程内容,增加风险管理技术内容等。由于我国还没有对ieC60601-1第三版进行等同采用,没有ieC60601-1第三版的正式翻译,为了使学生可以参考ieC60601-1第三版的英文版的标准原文,讲义内容还增加了名词和术语的英文。根据ieC60601-1第三版,对讲义涉及的实践内容也作了修订调整。自ieC60601-1:2005(即ieC60601-1第三版)标准后,ieC陆续了一些勘误表,2012年7月13日ieC进行第一次修订,出版了amendment1(简称a1),a1部分主要是针对ieC60601-1:2005中一些不清晰的测试进行修订,之前标准许多测试都可以通过检查风险分析管理报告满足安全的要求,主要修订如下[4]:

(1)引用标准的修改,例如iSo14971之前是2001年版,a1中修订为2007年版;

(2)重新定义了基本性能及预期寿命,目的是让人能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差异;

(3)4.2条几乎重新写过,更详细的根据iSo14971描述了风险管理程序;

(4)a1中减少了“检查风险管理报告”字样,更多的明确了测试或者技术文件的要求,例如强制增加制造商联系信息,制造日期,序列号等信息;

(5)许多电气和机械测试进行重新定义,以明确通过或者失败,而不是通过风险分析来保证安全性。

针对a1,我们也及时修订了讲义内容,使讲义内容及时反映对应的ieC标准内容的更新,同时在讲授时,也注意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内容进行对比,并说明ieC为何这样修订。这样就使学生对标准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讲授国际上的新标准新技术、鼓励学生查阅英文标准原文,使学生不仅学到较新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国际素养得到提升。

4因材施教,理实交融,过程评价

《医用电气安全》涉及的学科众多、内容广泛,是一门学科交叉复合应用型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医用电气安全》需要医疗器械、电子、电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系统工程、布尔代数、安全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内容很多,涉及的标准很多,实践应用的内容也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传授医用电气安全方面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是授课教师教学实施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讲义的内容也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解,而是针对不同专业有点有面有所取舍,“有点”就是抓住重点,“有面”就是由点串成线形成知识体系,课堂上没有讲解的讲义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重视学生安全理念的形成,强调安全的重要性。由于授课对象是高职高专生,课程学时较少,有些专业在第三学期就开了这门课,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在讲授前还要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风险管理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初步危害分析(preliminaryHazardanalysis,pHa)、故障树分析(Faulttreeanalysis,Fta)、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及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度分析(Failuremode,effectsandCriticalityanalysis,FmeCa)、危害和可运行性研究(HazardandoperabilityStudy,HaZo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等[5],但我们仅对常用的技术进行概述式介绍,重点对用的较多的可靠性分析方法FmeCa和Fta进行重点讲解。涉及的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给出参考文献,布置学生课外学习。在讲授FmeCa和Fta前要补充概率及布尔代数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

《医用电气安全》是应用型专业课,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我们在理论和实践的安排上,逐步加强了实践,不仅有课内实验,还专门安排一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训。在教学实施上尽量做到理实交融,在理论教学中介绍实验等实践背景,在实践中点评理论的应用。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的一周的集中实训实际上是课程设计,安排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方案和标准试验要求动手操作,运用理论分析出现的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结论并形成实践报告,最后是小组之间的学习交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采用过程评价,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主要参考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实践期间的操作及合作表现、实践报告、课程理论考试成绩。

5结语

通过扎实而不是仅仅够用的理论学习和密集严格的实践训练,为走上职业之路的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毕业后没有从事医用电气安全相关职业的个别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也必会有所裨益。通过对近几年的我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后续发展特别是职业后续发展的调研可以发现,本课程的在校训练使他(她)们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邹任玲,胡秀枋.医用电气安全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9706.1-2007/ieC60601-1:1988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ieC606011:2005medicalelectricalequipmentpart1:Generalrequirementsforbasicsafetyandessentialperformance[S].GeneVa:ieCCentraloffice,2005.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6

施工过程中没有对水电项目的高度重视,出现施工技术、技术检验、实际操作的偏颇、疏漏和违规,这会给水电施工埋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安全风险,不能有效地制止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进而造成水电工程品质和性能的问题。此外,很多施工单位对安装和施工人员的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没有系统性、针对性的教育、交底和培训,一些人员操作技能不符合水电工程和高层建筑的施工需要,给水电安装工程和整个高层建筑施工带来巨大的威胁。一些施工企业存在成本、工期上的现实性压力,这会造成施工技术应用不完整和不系统的问题,水电工程没有规范性和技术性的基本保障,难于达到高层建筑和水电工程设计的目标与技术标准。

2高层建筑水电工程施工安装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1强化高层建筑水电工程施工的给排水系统安装技术

给排水系统是现代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的重要参考体系与系统,建筑现代化水平越高,对给排水系统的要求也越复杂和严格。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整体质量,提升水电工程施工总体安装水平,必须将排水体系的安装作为核心,并从技术上加以保证与强化。2.1.1规范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排水系统施工中,要根据设计技术指导和建筑安装规范的要求进行安装技术和重点环节的确定,确定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安装的关键,控制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清洁、密闭和稳定,以此来确保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能够达到总体功能稳定和性能安全,通过逐级布控、分布式安装等技巧和要领的运用,做到对高层建筑排水系统安装质量的保证。2.1.2规范高层建筑供暖系统的施工技术当前,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网络复杂,材质多样,供暖设备众多,给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安装和施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并形成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施工工期和质量的影响。在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施工中要重点处理好分水器、管道和散热器的关系,根据规范铺设好保温层、防渗层,并做到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保护,实现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功能和质量保障。2.1.3规范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安装和施工要以水的高效供应和安全供应作为出发点,要在施工中确保整个系统的清洁,特别是对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末端加以重点控制,确保高层建筑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在二次加压水泵和终端设备的安装中要注意施工的技术细节,结合设备的功能做到系统的优化,实现对给水能力的强化与支持。

2.2强化高层建筑水电工程施工的电力系统安装技术

电力系统是整个高层建筑物的功能骨干,是各种电气设备工作和活动的基础,由于电力系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必须确保系统安装过程中技术的精确、安全、全面地应用,避免安装误差造成的高层建筑电力系统风险、故障以及事故。2.2.1规范高层建筑电力系统接地网络的安装技术当前高层建筑接地网络一般采用tn-S接地形式,在施工中要结合高层建筑的防雷接地需要和过电保护需要,重点对接地保护端、接地电阻加以控制,真正做到接地安全,使雷击电力能够得到及时疏散,维护高层建筑和电力系统的安全。此外,在安装过电保护中要结合tn-S的接地特点,整合整个高层建筑的接地形式,避免出现因建筑过高和接地不良而给高层建筑带来的安全风险。2.2.2规范高层建筑电力系统动力网络的安装技术动力网络的安装纷繁复杂,具体的动力设备更是技术烦琐,这会形成动力网络安装的琐碎化和反复性。在动力网络安装开始前,应该做好思想动员和技术强化,从细节和意识入手,提升安装人员对动力网络施工的全面、科学认知。要给予重点环节重点的控制,特别是对于高压设备安装要确保必要的技术空间和环境,使动力设备、配电箱、变压器得到科学、正规、统一的安装和调试,从技术和工艺上确保动力网络整体的安全和性能,做到对高层建筑整体电力安全的保证。

3结语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探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3.063

[中图分类号]D63;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3-0151-02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顺应信息全球化的潮流,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信息全球化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进行无障碍的整合传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获得信息更加高效。但在信息高度共享化的局面下,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也应该得到不断的加强。尤其是基于政府角度考虑,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应该实施有效措施进行严加管控。政府信息的安全直接决定着国家安全,政府必须以维护国民安全的名义维护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概述

电子政务信息是在社会信息化和共享化影响下发展出来的一种更加便捷的政府工作组织结构,通过对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一种政府运作方式。一般情况下将电子政务信息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政府内部使用,对政府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另一种是联系政府和民众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旨在加强群众监督和政务信息的交流。由于这些电子政务信息模式都是以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媒介,而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传输虽然迅速,但容易出现安全问题,造成信息的泄露。因此,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保证政务信息能够快捷迅速地传输,保证民众接受的信息准确。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我国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行。

2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现存的问题

2.1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正处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时期,因此本质上信息安全技术水平是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在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上,虽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但限于技术水平,而无法达到理想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目标。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应该加强对信息安全方面的科研力度,提升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2.2保密管理体制不完善

保证政务信息安全的基本前提是拥有较高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安全就能得到完全保障,信息保密管理体制是保障信息安全技术能够有序有效实施的前提。但在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中,管理l例和体制还不是十分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3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主要是管理条例不完善,管理体制存在漏洞或不合理,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对应建立。拥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条例是相关法律法规有的放矢的前提,因此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条例,就无法及时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补,从而导致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滞后。

2.4电子政务系统使用人员安全意识欠缺

拥有强烈的信息安全意识是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系统使用技术相对迟缓,因此对政务系统电子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并不强烈。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人员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使用和操作也并不规范,由于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政务信息泄露,危害政务系统的健康运行。

3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强化策略

3.1建设信息安全系统

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是为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实施提供程序结构,通过对基本的系统结构的建立来确定管理系统的骨架,根据基本框架就容易进行细节的修订和完善。而且,建设信息安全系统为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条件,拥有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系统能使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政务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应该更加注重对信息公开、群众监督、政府信息安全、信息交流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尽量在信息安全系统建立时,对各种影响因素考虑全面。

3.2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

任何机构工作效力的产生都必须建立在有序合理的基础之上,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工作过程进行管理和调整是确保机构工作效率的关键。因此根据建立的信息安全系统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二者产生对应的制约关系,加强信息安全系统的可控制性,有效提高信息安全系统的工作效力。在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时,同时考虑信息技术方面和管理实施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着重考虑规章制度的可实施性和实施效果,确保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

3.3建设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是为了能将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对安全管理进行实际效力的施行。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是信息安全的直接保障者,在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要考虑其设置的合理性,至少要保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对基本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力,同时还要保证相关管理机构能够对该机构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管理来确保其运行秩序。

3.4加强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培养专业人才

工作人员作为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信息的安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信息的保密拥有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人员的选拔上,相关单位一定要对其专业知识、工作素养等进行考量。对在岗人员也要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定期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

3.5做好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工作

对公开信息和保密信息要有一定的区分标准,通过相关审查部门对信息的可公开性进行审查后再确定政务信息是否纳入政务信息系统,是否完全公开或部分公开。这就需要建立严谨的审查制度,对审查部门的资格进行严格审定,确保其审查效力。另外还要对审查后的信息进行公开部门的选定,对公开部门的公开资格也要进行明确规定,对其可公开信息的公开平台进行合理选定。

4结语

综上所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单方面技术或意识的提升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必须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严谨的信息审查、完善的规章制度等工作的全面提高,来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小红.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性管理探析[J].卷宗,2016,6(1):246.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8

核能和平利用产业是一个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战略产业,就其本身的专业技术而言,它包括了核反应堆、核燃料循环、同位素与辐射、核废物处理、核安全与防护等技术。就其产品而言,又包含了高效能源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非核高新技术。一个国家核能和平利用技术的水平是衡量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核能和平利用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核能和平利用产业是在核军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就总体而言,目前尚处于结构调整期,发展水平还不高。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核能和平利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以及技术水平均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十五"期间,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现状

(一)产业发展的成就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基本配套的军民两用核动力与核燃料循环科研开发工业体系,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中小型核电站的能力和核电站燃料组件的生产能力,核技术(包括核供热、同位素和辐射技术等)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科研、设计、建设和运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科研、开发、设计和工程建设队伍。我国的核能和平利用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某些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核电

我国的核电事业自上世纪八十代初开始起步,"八五"期间有3台机组(共2100兆瓦)建成投产,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300兆瓦核电机组和利用外资、引进成套设备兴建的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00兆瓦核电机组。目前,这3台核电机组一直在安全稳定地运行。2000年核电发电量为160亿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19%。

"九五"期间有4个核电项目8台机组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6600兆瓦,它们分别是:1996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二期核电站两台600兆瓦压水堆机组,1997年5月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1998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三期核电站两台700兆瓦重水堆机组,以及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的田湾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这8台核电机组的建设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预计在"十五"期间陆续建成投产。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8700兆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2%。

我国已能自主设计建设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基本实现了6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自主开发、设计和建造。通过已建和在建核电项目的实施,在核电研究与工程实验、工程设计、设备设计与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条件下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和一定的开发创新能力,这是我国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极为宝贵的基础。

2.核燃料循环工业

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核燃料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军工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从铀矿地质勘查、铀矿采冶、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直至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与国际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我国陆续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核燃料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上实现了更新换代,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质勘查已为国家提交了相当数量的铀资源储量。可地浸砂岩型矿床勘查初见成效,并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初步形成了以地浸、堆浸和原地爆破浸出工艺为主的铀矿采冶生产格局。地浸、堆浸产量份额达到60%以上,大幅度降低了铀矿采冶成本,提高了铀资源利用率;铀同位素分离已实现扩散法向离心法过渡,到2001年底,离心法分离功能力可达到每年1000吨;"十五"期间,铀同位素分离生产能力能够满足我国核电站的需要;

核燃料组件制造生产线为核电站提供了合格的燃料组件,基本实现了300兆瓦、600兆瓦、1000兆瓦三种容量等级的压水堆核燃料组件的国产化,现已具备年产150吨以上燃料组件的能力;重水堆核燃料组件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中;

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的中间试验厂将于2003年建成,设计能力为日处理100公斤乏燃料;

中、低放固体和液体废物已开始处理和处置,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高放废物处理的科研工作取得进展。

3.核能技术开发

我国在先进压水堆、快中子增殖堆、高温气冷堆和低温供热堆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

"九五"期间,开展了以固有安全系统技术及数字化仪控系统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为跟踪和赶上世界核电先进技术创造了一些基本条件;

在快中子增殖堆技术方面,65mwt中国实验快堆正在建设中,预计2005年底达到临界;

5mwt低温核供热堆早在1989年就建成,200mwt低温核供热堆已批准立项;

10mwt高温气冷实验堆装置已于2000年底建成,为开展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了试验基地。

4.同位素和辐射技术应用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九五"末期,同位素与辐射加工总产值已达150亿元,总体科技水平已接近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我国核能和平利用产业走过的历程,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的指导,核电技术与设备国产化进展缓慢;核能和平利用的产业规模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资金匮乏,设施装备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关键技术上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核电是和平利用核能的火车头,适当发展核电对于保持我国核工业科研、生产能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核电,加快实现大中型核电机组的国产化和标准化,对于保持我国现有的核工业科研开发设计队伍、不断提升我国的核科技能力、实现核工业的良性循环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维护我国核大国的地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优化能源结构、合理使用资源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核电是一种清洁发电技术,用核电部分替代煤电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目前核电在我国电源机构中的比例过低、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国产化程度不高,通过"十五"核电项目的建设,推进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的国产化,不仅可为今后核电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形成我国合理的电源结构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电产业是资金与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核电国产化,不仅有利于增加机电、建筑等行业的就业机会,而且将有力地带动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二)核燃料循环工业应与核电协调发展

发展核燃料循环工业是保证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我国核燃料工业的水平,促进核燃料和核电的协调发展,有利于降低燃料成本,提高核电站的经济性,从而促进核电的持续发展。

同时,由于核燃料循环涉及许多军工敏感技术,通过发展核电来带动核燃料循环技术的发展,对保持和提高我国的核威慑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核能技术开发,不断扩大核能应用领域,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

核能技术开发对提高核电安全性、经济性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核能开发使核能技术不断向其它应用领域扩展,进一步促进核能的可持续发展。

(四)核技术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位素、辐射技术及其它核相关技术是核能和平利用的重要方面。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核技术同其他高新技术相结合,在国民经济、国防安全和人民生活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核技术应用在我国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核能和平利用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一)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把核安全放在首位,做到质量第一,安全第一;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基本方针

核能发展继续执行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堆"三步走"的路线,当前以发展热堆为主,同时要继续开展快中子增殖堆和受控核聚变堆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跟踪。在热堆阶段,从实际出发,采取分步发展的原则,即在2010年前,以采用成熟、可靠的核电技术为主,同时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2010年后,以自己开发的先进核电技术为主,开始建设新一代的核电机组。"十五"期间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适度发展核电。"十五"核电新机组的建设,要遵循"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引进技术、推进国产化"的方针,逐步实现大型核电机组的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

2010年前,继续执行"第一代核电站发展压水堆"的技术路线,以30万千瓦为标准环路,以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为主攻目标。2010年后建设的核电机组,应根据国际核电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经济性的要求。

核燃料循环工业要兼顾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在发展规模上要与核电发展相协调,重点是加强基础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要积极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要继续贯彻核燃料供应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方针,同时应根据国内的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坚持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的技术路线。

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超前安排核燃料循环前端各环节的生产能力。

核能技术开发应坚持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跟踪和研究世界先进技术动向,努力创新,形成即能满足用户需要,又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的技术新产品。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先进堆技术,核燃料循环关键技术研究及安全研究。

同位素、辐射技术及其它核技术应用要突出重点,突出技术创新,加强协作,加强成龙配套,集中力量攻克那些已有一定基础、效益高、见效快的生产技术;开发更新换代的优质产品以及特种需要的产品;重点扶植节能、环保、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

核技术基础研究的重点是有创新的、服务于国防建设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课题。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条件,在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走有我国特色的创新研究之路。

四、核能和平利用发展的目标、重点和规模

(一)核电

1.重点与目标

"十五"核电发展的重点与目标是:统一堆型,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通过"十五"核电建设项目,实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国产化和标准化。

"十五"期间的核电国产化具体目标如下:

(1)设计自主化目标

对"十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从第一个项目起,采取"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方式,逐步实现完全自主设计;

(2)设备国产化目标

对于首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要求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以上;第三、四台机组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3)安全性目标

为继续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十五"计划期间及以后开工的所有核电项目,应符合国际上关于核安全要求的发展趋势,并满足项目建设时的国家核安全法规与要求;

(4)经济性目标

按全寿期平均计算,"十五"期间在远离煤炭基地的沿海地区开工建设的核电站的上网电价与相同地区同期建设的含脱硫设施的燃煤电站相比应具有竞争能力,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后续项目上网电价应进一步降低。

2.核电发展规模

根据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我国电力发展规划设想与核电国产化发展进程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关于核电装机规模的设想如下:

"十五"计划期间(2001-2005),争取新开工核电项目的装机规模为6000兆瓦,使2010年建成的核电机组总容量达到15000兆瓦左右。

3.核电"十五"项目安排

(1)布局原则

新的核电项目的布局既要服从国家与有关省市的能源-电力的发展需求、战略、计划和布局,又要依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根据潜在业主的融资能力来确定。

为有效利用核电站厂址,新的核电项目布局仍应坚持一址多机的原则,尽可能先利用现有核电基地扩建。近期发展核电的重点地区仍然应在经济发展快,一次能源资源短缺的东部沿海地区。

(2)项目布局

"十五"期间,建议在广东、浙江和山东各开工建设一个核电项目,每个项目安排2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为了统一堆型,实现设计和建造经验的反馈,这三个项目应作为"一盘棋"来安排。

(二)核燃料循环

为了满足核电继续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应进一步研究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开发先进的勘探技术和设备,加快寻找经济型的铀矿床。计划到2005年新发现2-3处万吨级铀资源后备勘查基地,新增铀矿资源量2-5万吨。

重点发展地浸、硬岩堆浸、原地爆破浸出技术并适当扩大相应的生产能力,适当发展常规采冶技术和生产。

确保已经建成的离心分离工厂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加大对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十五"期间正在开发的机型要设计定型。

根据核电站的需求安排核燃料组件的生产;利用现有技术基础,研究开发高性能燃料组件,提高燃料组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开展有关m0x燃料的技术研究。

建成乏燃料后处理的中间工厂并开展试验研究,掌握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关键技术。为商用后处理厂的建设进行技术准备并适当开展一些必要的工程建设的先期准备。

按计划开展放射性废物治理与核设施退役的准备工作,加强对中低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大型核设施拆除以及高效去污等技术研究开发,继续开展高放废物深地层处置技术研究。

(三)核能技术开发

围绕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国产化进行技术攻关;加强核电站运行技术、维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现有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开展以非能动安全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压水堆技术研究。积极跟踪世界下一代核电站的研究动向和成果,为未来我国核电的发展做好准备。

"十五"期间要完成中国实验快堆的建造,掌握技术,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十五"末要达到临界的目标,同时进行发电试验。

低温核供热主要开发与高温高效蒸馏海水淡化工艺相耦合的低温供热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200mw商用核供热示范堆工程建设,开展关键技术的攻关。

通过已建成的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运行,总结经验、研究改进技术和应用技术。开展对于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堆技术的跟踪研究。

(四)核技术应用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开发,鼓励技术创新,并争取有所突破,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或产品。继续加强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核农学、核医学、环保、大型检测系统和工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产业化。

同位素制品开展新分离剂、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重点研制高比活度放射源、新型导向性显像与治疗放射性药物;辐照加工要规范工艺,开展配套设备研制开发,推进医疗用品辐照灭菌;辐照交联热缩制品和电线电缆改性要加快耐高温、耐辐照、无卤、低烟、阻燃工艺和配方研制;环保方面要加强烟道气辐射脱硫脱硝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城市引用水辐射净化技术研究和城市废水辐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检测设备重点开发无损探伤工业ct和海关、安全检查用检测系统,提高成套设备的集成组装能力。

(五)核技术基础研究

核技术基础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受控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等方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一批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成果。建设hl-2a及其他若干个必要的实验装置,增强核技术基础研究的总体创新能力。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9

关键词: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应用设备

中图分类号:tm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电视工程接地技术是整个电视工程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假如电视工程接地错误,电视设备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都会受到雷电电击或者其他电磁干扰的威胁。合理科学的电视工程技术能够在系统和电位基准之间构建有效的电阻通路,不但可以保护电视工程设备自身的安全,还可以保证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保护设备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高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1接地技术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接地”,指的就是建立在电位基准和系统之间的低电阻通路。相同接地点之间的连线被称为地线。对于电子设备而言,这里的“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就是大地。大地的电容非常大,通常以大地作为零电位。把设备的金属外壳、电路基准点连接到大地,能够保证人员和设备自身的安全,例如防雷接地,通常被大家称作“安全地”。第二层意思就是“系统基准地”,在接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一定要直接接到地面,但它也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有效地加强电磁兼容性,当然也可以将它和大地连接,这样的接地方法被称为“信号地”。

2接地技术对于电视工程的重要意义

接地技术最开始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目的是为了保护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接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在弱电系统中。在电视工程系统中,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外界电磁的干扰,导致不能顺畅的运行。尤其在雷电天气,雷击产生的强大电流很可能严重损害电视工程设备,导致系统瘫痪,不能正常运行,并直接威胁到接触设备的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种时候,在电视工程系统中运用接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的接地技术,可以为电视工程的设备安全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接地形式的种类

3.1依据电气设备种类划分

(1)安全接地:安全接地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的接地形式,把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直接和大地相接,设备运行过程中如果遭遇雷电袭击,线路可以把电流引到地下,防止漏电现象发生。与此同时,电子设备周围还可安装电源保护器,一旦运行发生障碍,电源保护器能够迅速阻断电源,从而保证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防雷接地: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历史上,雷电一直是对电力设备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无论是被雷电直接劈中,还是仅仅感应到雷击,没有做好保护措施的设备都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在雷击的时候,强大的电流不仅会损害到电视工程设备,如果操作人员不慎接触到漏电的设备,还会发生触电事故,威胁到生命安全。而防雷接地技术能够成功防止雷击,保护电子设备和操作人员。在电视工程系统中运用防雷技术,主要的做法是在高处或高层楼楼顶装上避雷针或者安装其他引雷装置,在电击时把电流分散掉或者引到地面避雷装置,从而起到保护设备和人员的作用。

(3)工作接地:工作接地可以为电路系统提供基准电位,从而保障电路的安全运行。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选择基准电位,通常工作接地的基准电位会被设置成0。电视工程系统中的接地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连接到地面,一种是不接到地面。前者基准电位为0,能基本消除外界电磁干扰对设备的影响,有效保证电视工程系统的稳定运行。后者不与大地相接,设备电势点或者在电路电位是0,也能够保证电视工程的安全运行,而且可行性很高,。

3.2依据电路性质划分

电路运行产生的干扰,会对运行的设备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时候会导致运行障碍甚至是瘫痪。为了提高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在设计电路之前,一定要了解电路的性质,从而选择正确的接地方式。比如,电路的工作接地方式可以分为交流地和直流地,这是依据是否对直流电位有影响来进行分类的。而按照电路处理信号模式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来分类,可分为模拟地和数字地。可依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分类方法,灵活运用接地方式。但是尽量不要在同一组线路中把不同的接地方式混合在一起使用,因为这样接地,线路与线路之间容易产生强大的干扰,会使电路的运行出现异常。

4接地技术在电视工程系统中的应用

4.1关于系统信号地和其他接地的连接顺序的问题

在电视工程系统中使用接地技术时,要特别注意视频和音频设备,这关系着整个电视片的播出质量。功率地和安全地的接地电阻应该小一些,可对于信号地而言,接地电阻却应该大一些。这种细节一定要注意,如果忽视了这些细节,将来在操作设备时就会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数字设备已经有了自身独立的数字地和模拟地,对于这些较为先进的设备,要先接地然后将其汇聚在一起,而且地点要选择接近公共接地母线处。机柜外壳的基地必须将机柜外壳的地线和工程系统连接,信号设备的外壳也要把信号设备外壳的地线和机柜外壳连接。整个系统的安全接地螺栓应当设置在系统的技术外壳上面。

4.2关于规范机房数字设备接地的问题

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线路越来越多。电视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节目制作和播出,需要各种类型的设备。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多了,线路也就不可避免地日益复杂。这种时候,安置几条相互并行的半环形接地母线可以将线路整理得更加清晰,检查维修也会更加方便。

5结语

总之,在电视工程系统中,接地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设备保护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于设备安全,节目质量,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都至关重要。接地技术的合理科学运用,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更要技术人员耐心且细心地应对。只有这样,接地技术才能在电视工程系统中当好“保护神”,将设备与人员都隔绝在电磁和雷击危害之外。

参考文献

[1]付立民.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的应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3).

[2]王芳.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5(4).

[3]沈兰兰.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8).

电工基本安全技术篇10

【关键词】wi-Fi无线通讯系统矿井应用

近年来,矿井的无线通讯技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窄带低速、设备功能单一、重复布线、无法复用通道等。无线通讯系统充分利用现在比较成熟的wiFi技术,再结合目前广泛应用的tCp/ip技术,再加以技术改进,可以实现在矿井中进行无线数据的远距离高速以太网传输,达到54m的语音及数据传输,为煤矿提供一个宽带无线传输平台。

1基于wi-Fi的无线通讯系统的功能介绍

本系统充分利用了现在的高新技术,集无线通讯技术、射频技术、网络管理技术为一体,充分利用了矿井工业以太网的宽带优势,在矿井下引入高速无线通讯技术。该系统与现阶段市场上的其他通信系统比较具有如下优势:

1.1更可靠的安全性

该系统的手机和信号基站均采用本质安全设计。基站与基站、基站与交换机全部采用本安信号输出。手机采用新型锰酸锂电池,安全性更高。

1.2更实用、更先进的技术

wi-Fi技术是与蓝牙同一时代的产物,它的常见传输频段是2.4GHz,在煤矿的现场试验中,辐射的面积更广,距离更远,速度更快,且在矿井中具有更好的折射能力与更强的搞干扰能力,发射功率不超过50mw,覆盖距离可超过500米。

该系统的信号设备都分配有唯一的ip地址,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操作非常简单,只需稍懂网络管理的知识都能进行维护,信号基站采用LRe驱动技术,实现了网线远距离传输高速信号,摆脱了光缆的束缚,更适应煤矿井下的实际需要。

1.3更低廉的系统成本

本系统可以与其它系统复用工业以太环网作为传输主干,在原有工业以太环网上只需增添电源箱和信号基站即可实现信号覆盖。信号基站在系统中起到转发信号的作用,由于它的覆盖面积较大,可减少设置基站的数量。基站之间采用网线串连,可最大限度地节约线路成本。

2基于wi-Fi的无线通讯系统的特点

(1)系统可与其它设备复用井下工业以太环网的高速信息传输平台,具有高可靠性,良好的稳定性,且不用架设专门的主干通道;(2)系统在矿井下引入了54mbps带宽的无线通讯技术,可以实现井下高速数据的传输;(3)系统采用开放的tCp/ip协议,便于管理,操作简单,可以方便接入任何符合协议的标准设备,除了无线通信功能以外,该系统还可以系统升级打开人员定位、车载通信等功能;(4)由于系统具有54mbps的带宽,每台基站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多用户同时通讯;(5)系统的通讯设备采用远程本质安全供电的方式,在矿井的回风区域与工作面上均能覆盖基站信号;(6)系统的拓扑结构采用的是星型与树型结合,使信号的传输更加地便捷;(7)系统中的专用网关设备与pStn语音调度系统能进行有机地结合。

3基于wi-Fi的无线通讯系统的设备构成

该系统的主要设备有pBX网关设备、井下无线信号基站、矿用手机、井下以太网交换机、地面管理主机及软件、井下防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井下车载无线电话。整个系统的结构可简单分为管理部分、数据部分和电源部分。地面管理主机pBX网关(可选)连通调度电话以太网交换机无线信号接点远程本安供电管理部分数据部分供电部分

3.1矿用无线通讯基站

信号基站能对有线信号与无线信号进行相互转换,便于对整个矿井巷道进行信号的覆盖。其特点为:(1)基站采用tCp/ip接入方式,通过地面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与控制;(2)基站采用wi-Fi无线接入技术,充分利用带宽的优势;(3)基站全部采用本安型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性;(4)基站采用LRe(Long-Reacherethernet)长线以太网驱动技术,可通过阻燃网线连接,使基站间的有效距离达到1千米。

3.2矿用本安手机

矿用本安手机是本系统的语音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通过基站信号的转发进行语音通讯,在系统配备网关设备后可以与连通的其它语音网络中的终端设备通讯。其特点为:(1)手机具有网络管理和测试功能;(2)手机具有一键报警功能;(3)手机能够根据网络繁忙程度自动获取或放弃连接,提高资源利用率;(4)手机具有来电显示和短信功能;(5)可显示系统中其他手机是否正在使用;(6)手机具有适时定位功能,便于了解井下人员的具置;(7)手机的电源使用新型锰酸锂电池作为,更加可靠安全。井下矿用手机采用节电设计,外观精美,体积小重量轻。音量大使用方便。并采用了防尘防水及本质安全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对井下本质安全型设备的相关要求,适合在煤矿井下环境中使用。

3.3pBX网关与井下以太网交换机

pBX网关是用来将Ktw106系统与矿井原来的pStn通信系统进行无缝连接的网关设备,支持no.1,no.7,pRi等各种通用信令,与全国各大程控交换机厂家设备均有联网成功案例,它可根据用户需要选配数字信号连接或模拟信号连接。井下以太网交换机已经是很成熟的产品,在煤矿中得到很好的使用,目前主要的产品有KJJ103百兆交换机和KJJ103a千兆交换机。

4基于wi-Fi的无线通讯系统的工作原理

系统中的每一台本安手机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为其注册成为合法的用户,只有成为合法用户的手机才能正常进行语音通话,当手机拨打电话时,设置的基站将无线信号转发,地面上的管理服务器就可以通过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收到信号,服务器处理后,再送到覆盖呼叫目标所在区域的基站,调制成语音给与持机者,这样就完成一次通话。

5结束语

基于wi-Fi的无线通讯系统具有成本低、质量好、安全性高、联网方便、扩展性好、灵活组网、安装维护容易、使用方便等优点,通过本系统的应用,对井下人员进行精确地定位,从而确保了人身安全。并能在一些紧急情况下迅捷、可靠、准确地作出反应,及时协调和处理其他各系统的工作,以达到及时、合理监控矿井的目的,实现对煤矿生产安全的“管控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增宝,边红星,吴相闯.基于wi-Fi技术的井下无线通讯系统在工业以太网上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1(9).

[2]秦霖.tD_SCDma[J]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12).

[3]吉伟东,陈成芝,石新慧.Kt105型无线通讯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与展望.[J]山东煤炭科技,2011(4).

[4]王树忠,冯瑞宝.[J]基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煤矿井下无线监控与通信系统.煤矿工程,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