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07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1

语文源于生活,其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多数资源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资源都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而宜,将这些资源巧妙地加以优化、整合。本文以《詹天佑》一课为例,试着对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做些探讨。

二、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1.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

2.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僵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

生:(质疑)为什么帝国主义要阻挠清政府的修筑计划?为什么事情僵持了好久?

(我想如果不把1905-1909年中国社会的背景交代清楚,学

生就无法理解这两个句子的含义。于是,我出示了相关背景资料)

背景: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我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谁就拥有一系列的权利。如果帝国主义掌握了这条铁路,我国的北方就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可凭此向南扩张。

【评析】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含义,更深入了解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的原因。詹天佑为了不让帝国主义的阴谋得逞,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詹天佑拳拳的爱国心、深深的爱国情。

片段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生: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环境的恶劣?

生:狂风怒号,黄沙满天。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路上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詹天佑不怕困难,在认真测绘着、计算着。

生2:我看到了漫天的黄沙,听见了怒号的狂风,詹天佑不怕恶劣的天气和工人一起坚持工作。

……

师:如果你亲自到勘测现场,也许会有更深的感受。(播放狂风怒号、黄沙满天的视频)

师:这就是詹天佑的工作环境!

【评析】为了让学生了解詹天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体会他修筑京张铁路的决心,我搜集资料制作了“勘测现场”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峭壁的危险和天气的恶劣,感受到了詹天佑的形象。

片段三:

师:在修筑铁路过程中,詹天佑还遇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出示资料)

1.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师:看了这段资料,大家想说什么?

生1:好友不幸牺牲;女婿被绑架,女儿不幸身亡……詹天佑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生2:詹天佑不怕条件的恶劣,不怕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和嘲笑,克服重重困难修筑京张铁路,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

【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补充了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令人触目惊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感受着詹天佑遇到的重重困难,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又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情!

总之,整合教学资源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以生为本,因课制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把有效的课外资源适度、适时地引入文本才有

助于学生深化体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2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变革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数学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展现出新的机遇。学校的数学教学将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学校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培养算术和代数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不过是枯燥乏味的算术训练和繁琐的代数运算,这个简单结论的得出反映学校平时教学与考试的方式,不过,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作生活中,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的纸与笔的运算已经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这样,人们可以期望学校的数学教育将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更本质、更需要智能的方面,如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算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心设计基本策略上,而不是编写、简化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与价值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对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对社会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需要的新分支的发展和其它历史悠久的技术(如珠算等)的淘汰,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技能的改变,数学自身正在直接受到影响。信息革命将使中小学数学课发生重大变化,对各种数学教育的教与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事实上,在技术发达国家,过去对大多数在职人员所提出的数学要求有些己不再需要了,普遍被视为“无价值”的了,如对特殊技巧,特别是算术技巧的要求。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是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那些部分,而新的数学观念却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例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估训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象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算法、拓扑学等正成为人们呼吁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与处理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即课程整合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信息技术正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即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和有声语言)、形象(具体形象和经过一定抽象的图像)和音响(自然声音和人为声音)。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言语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言语世界里了,就数学而言,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正规的逻辑为基础的,这就导致数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和孤立出来的结果。而这种传统数学教育必然会忽略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如直觉、美感或单纯的乐趣。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学生们看上去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要学习一些正规的规则罢了,这就导致在学生的认识与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之间一条鸿沟。信息技术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将生活认识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与认知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二、在数学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

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教育的特点以及该学科改革的热点。对于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了解各种学习方式的分类与特点、各种媒体技术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形式化。而在数学教学中又不能把抽象严谨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生硬地塞给学生,因此数学教学改革面临如下问题:怎样使艰深抽象的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变为更加积极生动地获取知识?如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更好解决。

所以,应从一节课教学比较关键,且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信息技术有可能支撑的地方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引入的问题。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教师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

当前,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华而不实,片面追求最好的技术与设备。其实,包括计算器在内的潜在优势都是可挖掘的。对技术支撑环境的要求宽松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校教师关心课程“整合”,把注意力集中在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探索与实际课程的“整合”。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20―0056―01

电子白板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广“学教互动”等新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许多数学教师只是将电子白板与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软件简单结合起来使用,而忽视了将电子白板与其他优秀数学教学软件的整合,这大大限制了电子白板的功能发挥。本文就如何将电子白板与数学教学软件资源的整合作一简单阐述。

一、电子白板与powerpoint等多媒体资源组合软件的整合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具有集成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功能,并具有丰富的编辑、程度不同的动画制作等功能。其中2007版本的powerpoint更加增添了许多丰富而灵活的动画制作工具,使用2007版中的microsoftofficeFluent用户界面上的“动画”选项卡可向演示文稿中添加动画,甚至可以将自定义动画添加到幻灯片的特定部分,用户与powerpoint2007的交互已经过重新设计,使用户可以快速创建极具感染力的动态演示文稿。authorware是一个图标导向式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教师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只要通过对软件自带图标的调用来编辑控制程序走向的活动流程图,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数据集成起来,便可以快速制作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课件。Flash软件的版本也在不断升级,新版本改进了许多功能,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提供了更为强大的表现手法、文本支持、脚本增强和视频支持,更利于教师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只有充分挖掘出这些强大的功能,才能将电子白板与powerpoint等软件有效整合起来。

二、电子白板与几何画板的整合

几何画板非常适用于几何教学。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研究几何图形关系的软件环境,它通过对几何元素的变换、构造、测算、计算、动画、跟踪轨迹等功能,实现几何图形形象化。它强大的绘图功能和与数学相关的动画制作功能,可以直观展示许多几何现象,能动态表现相关对象的关系,对于突破数学难点具有明显作用。几何画板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通过这些动态的“实验”操作,可以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关系的理解。利用几何画板控件可以将几何画板课件嵌入到powerpoint当中,实现几何画板与powerpoint软件的完美结合。数学教师将电子白板与几何画板有效地结合起来,数学课堂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高效。

三、电子白板与立体几何实验室的整合

立体几何实验室是一个专门设计立体几何课件的工具。使用简单,制作课件方便,可以一边上课,一边演示制作,解决了广大教师做立体几何课件难的问题。

立体几何实验室采用了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可从不同角度展示立体几何元素之间的联系,基本满足立体几何的大部分要求,其主要功能包括:绘制三维图形,取定比分点,作垂线,标示字母等。所有立体图形都可左右、上下360度的旋转,无限放大、缩小。最新版软件还集成了立体几何中主要定理、定义的演示,即无需制作即可使用。如三垂线定理,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等。充分将立体几何实验室与电子白板整合起来,不仅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整合

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分组教学、分组讨论、资源共享、实时观看VCD教学视频、网上提问、网上提交作业、网上测试等模块化功能。结合电子白板的教学视频录像功能,可能分组传送教学视频,实现不同学生的灵活观看和反复研究学习。将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整合起来,将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将有效完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五、电子白板与数学在线资源库的整合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4

关键词:错题;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成长

一、正确认识物理错题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事,有的教师深恶痛绝,唯恐学生出现错误。其实,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也是很正常的教学现象。世上没有永不出错的学生,相反,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进步是在自我不断地克服、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错题是一种教学资源,对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错题的观察研究分析,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能有效地反映出教师教学中不被察觉的不足和失误,能让教师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环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让教师不断主动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使自己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抓住学生学习过程的症结,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而言,错题在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衍生,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对知识把握的完整程度、准确程度;对知识、方法运用的正确程度、熟练程度;能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过程中的思维状况、能力状况等等。错题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最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它能解决学生成长中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二、教师如何开发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

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错题的收集、归纳、整理、开发。错题的收集不只是学生的事,对教师而言,也应成为教学的日常工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作业中、试卷中收集并整理学生的错题,还要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学中某些问题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如何在教学中调节。让错题起到教师的教学资源的功效。通过对错题的多次利用,将错题作为学生的纠错资源、思维整合资源、能力成长资源,“变废为宝”。如,把错题资源作为学生的二次学习资源,作为即时式纠错作业,即时利用,实现即时的形成性回授。控制论的研究表明,形成性的回授与关于结果的回授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改善整个机构的控制性能,在教学过程中也一样,如果我们只注意关于结果的回授,而忽视形成过程中的回授,会发生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共济失调”。再如,物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能力的建构,一直是难点。作为学生知识系统掌握和能力建构的有效资源,教师还可以把错题资源作为学生的能力整合资源。把积累的学生错题按不同的整合目的重新归类:按知识点归类,用于强化学生对某一知识难点的系统全面掌握;按运用的情境(题型)归类,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某一特定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按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归类,可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解题的思维方法,实现思维的整合,完成思维层次的建构。此外,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迁移能力和灵活的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这方面,错题资源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对错题进行相似情境下的变式,培养学生在同一情境或相似情境下进一步准确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对错题进行深层次的变式,变换成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到熟悉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如何进一步挖掘错题资源的教学功能及价值

如何达到“化错误为美丽”“从失误走向成功”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值得教师深入研究。比如,不断要求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使学生通过反思,查找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实现更主动、更有效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更有意义,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许,这一目的可在对错题资源的教育价值的开发中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平.积累错题开发资源[J].物理教学探讨,2007(23).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5

一、理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实质,告别技术偏见下的教学迷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曾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①围绕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问题已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和教学实践的热点。在探讨和实践中,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也纷至沓来,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信息技术进入课程、教学领域的基本规律。从现有概念中大致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变革,即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牢牢把握这个落脚点,才能让这场“整合”革命走向纵深、发挥实效,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形式变化。然而,具体到中学历史学科来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概念的不明晰,部分教师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见,他们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持排斥态度,认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华而不实”,甚至一度摒弃;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褒赞有佳,甚至过度依赖,认为无多媒体不成好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的迷失,并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效性。

以“德意志统一的背景”这一知识点为例,在讲到德意志分裂的政治状况与统一的经济趋势时,教师通常会用两段叙述性、启发式的教学语言来进行讲授:

19世纪中期的德意志有近40个邦和自由市,各邦在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面仍各自为政。其中,奥地利是德意志的政治领袖,普鲁士紧随其后,双方为争夺德意志领导权明争暗斗。――政治上的分裂持续多时。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起来。各邦中普鲁士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834年,以普鲁士为主,共有十多个主要邦国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该同盟免除各邦之间的内部关税。――经济上的统一已初露端倪。①

单纯从讲授法的角度来看,该教师把这一历史内容叙述得清晰明了。但如果在叙述这一内容时,配合展示“德意志分裂”静态图和“德意志关税同盟”动态图,便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这种分裂与统一的反差,进而从中感受到德意志统一的大势。这种“整合”化繁为简,在空间概念的建立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可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并非全然华而不实,如果适度运用还是能够切实发挥作用的。

再以人教版《鸦片战争》一课为例,有教师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就需要精美丰富的课件支撑。该教师的课件,首先是大量的静态与动态资源,容纳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照片、地图、视频片段等;其次是大段的文字材料,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概念就用了洋洋洒洒四大段文字;再次是显而易见的“拿来主义”,比如有些历史照片下载后还挂有网络痕迹。试问如此多的教学资源在40分钟内用得完吗?若走马观花地浏览,以图启思的目的能达到吗?从这种大而全的课件中,教学的重难点还如何凸显?抽象概念是否需要在多媒体课件中大段呈现?教学中不做处理的“拿来主义”是否适用于每一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应是固化的。倘若如此,形成“教师――课件――学生”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割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而且还会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游离于教学之外,为信息技术所捆绑。这些都从根本上限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在“整合”中的应用形式之一,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这一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深究。

二、认识信息化教学中师生地位的转变,克服两者角色定位中的不协调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师生地位发生了转变,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作为新的师生结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整合”内涵理解不够,常常出现教师对自我定位和师生关系定位的偏差。从这些现象中反思如何得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协作学习、运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工具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应积极地、准确地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中学教学阶段,由于中学生受限于自制力和认知水平,在实际的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更为重要。然而,受高考应试指挥棒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以信息等同为知识。比如利用多媒体大篇幅地展示课本上出现的历史知识,拉线索式地把小的历史知识点扩充到大篇幅的历史知识介绍,课件信息量极大。这些做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仍然是教师在发挥主体作用,灌输知识的目的尤为明显,只是把从前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而学生也并未从信息化的教学中培养起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信息主要是指事实和数据的某种集合,它是独立于个人存在的、静态的、外在的、易复制、易传播、缺乏意义的。知识反映了事实与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植根于个人的,是动态的、内在的、独一无二的、必须重新创造、富有意义和感情的。②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称之为知识。由此可见,简单“机灌”对学生的学习无实质性的帮助,而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呈现学习资源,教师进行主导性、方法性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对信息的内化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更多地呈现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意义建构的学习资源,如贴切的史料、历史照片、地图等,教师更应该在“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对资源进行有效择选和加工,并配合引导性的问题设计和方法介绍,帮助学生内化信息、掌握知识,这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意义。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有教师做了如下设计:

中山伟业传千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演示约法规定、1912―1919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复辟丑剧、孙中山布令等四组史料和视频影像片段,并根据每段史料和视频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讨论分析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观念、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历史功绩,并通过演示加以归纳。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评价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小组活动,每两组选择以下一个主题进行讨论并表达

1.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

2.课堂活动:情境――辛亥革命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我是……我的感受是……

角色:a.工人;B.实业家或资本家;C.革命党人;D.立宪派和投机政客;e.帝国主义;F.旧官僚(前清官员);G.其他。

该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整合”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了史料阅读法、情境创设法等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于历史问题的分析中内化信息资源,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知识,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这一知识点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精心优选了贴切的学习资源,还设计了具有梯度性、引导性的问题,有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参与、资源分析、问题讨论等环节,充分发挥了探究的主体性。

教师主导地位的错位还体现在“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和“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资源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时,应集中体现教学的重点,并有效地利用技术途径和贴切的教学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由于历史学科自身蕴涵的国民教育性,教师在加强对知识理解、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来升华学生对历史的回味与情感,从而使历史教学更为立体化、人性化,充满魅力!

此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教师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在资料链接的中漫无边际地搜索信息。即使以小组协作为名义的合作探究,也必须分工明确、有鲜明的观点交锋,有教师适时的点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应该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营造足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情境,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而教学媒体只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

三、反思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有人说:“如果把一堂课作为一场戏来看,教学设计则是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分镜头剧本。”②而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是将声、形、色与文字材料结合起来,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教学分析,为历史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结束部分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①那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设计?

首先应注重整体性。教学设计首先从对学习者、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开始,进而设计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最后设计教学评价。各要素之间互为依托、相互联系,是一个系统整体。信息技术在对教学设计锦上添花时,无疑要先关照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学习者需求、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的要素。比如,初中生和理科生更注重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发挥形象化、动态化的作用,而高中生和文科生则更关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发挥线索性、逻辑性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区别对待。此外,信息技术具有网络化、延伸化的特点,这就为历史教学设计提出了潜在的开放性、探究性要求。如此,历史问题与学习资源的择选、设计就必须能将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串联,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分析资料、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宏观、思辨和开放式的历史观;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人机互动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设计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可持续探究的。

情境设计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设计优化的又一重要方面。怎样的情境设计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有教师在讲到“文艺复兴”这一知识点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三段视频: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意大利在世界杯夺冠场景、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国际时装节场景。然后在视频之后告诉学生:意大利除了音乐、运动与时尚之外,在文化上也引人关注,曾经让整个西方世界引以为豪的“文艺复兴”也发生在这里。

同样是这一知识点,另有教师首先播放了《拉奥孔》的视频,并在播放前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历史情境:1506年的一天,一个意大利人在古罗马遗址的废墟上种植葡萄时,无意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座雕像使整个意大利都震动了。这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雕像,意大利人为什么会被其震动?视频之后,该教师又运用课件展示了《圣经》选段:人是有罪的,人是丑陋的,人是生来就要受苦的,人是不可以反抗的,人是不可以有情绪的。紧接着教师结合视频指出:无怪乎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拉奥孔的雕塑时如此震惊,因为在逝去的文明中,意大利人发现了一个被压抑已久的世界――人的世界!在经历了近1000年的宗教神学统治后,人们发现了古人在艺术上对生命的赞美。这节课的灵魂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②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但不同的导入资源选择和问题设计引发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二位教师的做法恐怕更直击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中心,更能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这就要求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也必须要关照到三维目标是否已达至优化,也就是说教学情境创设不但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地贴合目标,并注重情境下对知识点的启思性。

四、关注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过程,纠正历史教学资源择用中的偏差

资源整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学历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且思辨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择选与教学最为贴切的资源?如何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来展现教学资源,突破重难点?如何利用网络技术的自由度、开阔性来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思维能力?这些问题都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只能给学生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教学资源的整合应考虑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资源的择选重在为教学服务而不在资源本身,教学效果才是教学资源择选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如关于《文艺复兴》这一课,一位教师在导入部分为学生切换了十多幅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名画,并配合呈现了两段后人对于“文艺复兴”这一历史事件评价的话。其中有些图片资源在课本教材中也有出现,只是技术让它们变换了空间。该教师在此基础上导出新课。而另一位教师,则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了一幅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很熟悉,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画名与作者,课堂气氛很活跃,接着再显示了一幅中国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猜不透教师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时教师提示:“我们暂时不管山水画的画名与作者,先来比较一下这两幅画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又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纷纷说《蒙娜丽莎》整个画面只是一个人的半身像,而山水画突出的却是高山深谷树木,人物在画面上只是影影绰绰,毫不起眼。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几乎同一时期的东西方美术作品,表现的主题明显不同?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潮?”①

显然,第二则案例在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中更具匠心。虽然只是择选了文艺复兴时期东西方的两幅美术作品,但却与本课的核心知识――人文主义极为贴切,且通过精炼得当的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为学生较好地理解“人文主义”这一理论色彩较强的历史概念提供了思路。而第一位教师的导入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择选和整合,对于刚刚接触“文艺复兴”这一抽象历史概念的中学生而言,往往造成认知负担,导致消化不良,教学效率自不言而喻。

可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整合过程值得关注。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丰富的资源择选和整合时,不妨对以下几个方面深思熟虑:第一,深入解读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等课程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进而择选贴切、得当的教学资源,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帮助的史料资源。第二,对网络上的静态和动态电子媒体资源进行仔细、深入的考究和鉴别,不要盲目使用。对于历史图片、纪录片等静态资源和动态的视听资源都要在择选中考虑它们的清晰度、真实性、时代感等。第三,在资源的择选和整合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教学中的交互性和互动感,以及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引导。

总之,所谓资源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可资利用之“源”,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的具体目标要求、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等来设计和利用历史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做到既“丰富”又“适切”。②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6

时间:2003年12月16日16时48分

随着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探索远程教育与各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股潮流,各个中小学越来越关心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中小学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为实现远程教育作出巨大投入而建设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是如何尽可能多地将远程教育提供的优势资源引入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

以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示范校为例,学校要实现与北大附中附小合作办学,发展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等硬件投入必不可少。但是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仅用于下载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网上的课件、教案显然有些浪费。因此,不少示范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课程整合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他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在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中也侧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使教师从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渡到在各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在参与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示范校的教师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才是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7

1明确教师角色,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准确定位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能为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如何抓住这种发展契机,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摆在教育教学活动面临的一项永久性课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整合,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要明确教师是整合的动力与基础,要大力提高学科教师的创新意识,开发适合学科教学实际的整合模式;为学科教师提供广阔的技术信息应用时间和空间,以此来更好地服务学科教学实践。当前师生信息技术素质较低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对广大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仅有少数学校的师生具备这项素质,极大地延缓了两者的整合速度与整合效率。

2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整合水平

长期的整合实践证明,教师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整合以前,教师应对整合的目标、实质、内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而要搞清楚这些内容,需要广大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来自主地领会和把握。可见,教师在两者的整合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甚至充当了整合事业的主角。

现阶段,之所以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放在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是因为这种整合能够带来无限的福利,如顺利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整合能力等等。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两者整合的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加顺利地实现这些整合目标,需要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成为整合事业的重要支撑。

实质而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以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以学科教学来带动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要依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应用,为实行新教学方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并以此来促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其提供信息检索、信息、信息交流的工具;再如,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又可以为其提供问题情境展示、问题解答探究、问题结果反馈的工具。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信息工具、绩效工具、评价工作,增强学科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实现理想中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师培训是增强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参与式培训模式,让教师自主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绩效评价的方式,使各类教学设计得到完善,以保证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为了取得更好地整合效果,应当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价值。这里所说的评价,贯穿于整合前、整合中、整合后的全过程。当然,要想使评价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必须科学制定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使评价有章可循。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环境,提高整合实效

近些年来,各类网络资源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彰显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总体而言,我国网络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些网络资源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宝库,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对各类网络资源进行加工和利用,使之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如虚拟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电子书籍、电子论坛、教育网站等等,都是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然而,并不是每种网络资源都能为教育教学所用。因此,如何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提取有用信息,如何整合这些有用信息,如何用这些有用信息来服务教育教学实践,是信息时代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认真解决的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环境进行整合教学,可以转变孤立的、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具体而言,这种教学整合注重信息的提取、分析、利用,通过长期的整合实践,学生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不再举手无措,而学会了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学会了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必事必躬亲地将每种信息“灌输”给学生,而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各类教学信息进行整合,以内部网站等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找到所需信息。当然,教师也可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向学生提供搜索引擎、网址、相关人物等参考信息,让学生自主地搜集教育信息,在信息库中汲取能量并实现全面发展。相对而言,后者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更能增强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更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加强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夯实该项工程的基础,增强该项工程的实效,必须认识教师在整合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东.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有效途径——《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报告[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

[2]孙玉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意义[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Z1).

[3]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8

1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简介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1]开放大学,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就开放大学的发展定位而言,开放大学是一所承载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教育平台。具体而言,即立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之大局,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建设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公共教育服务并举的综合开放性大学。[2]工商管理专业是目前开放大学中管理类最重要的专业之一,尤其是现阶段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管理类人才培养,对于更好地服务社会,提高社会运转效率有重要意义。

2多媒体课程资源在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简介

多媒体课程资源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3]由于开放大学针对的学生群体比较复杂,且授课多为远程教育类型的授课,师生交流也多需要通过网络,面对面的授课机会比较少。而且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学生需要反复学习才能学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多媒体课程资源引入后,不仅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更好的展示给学生,另外,也能让学生自己反复的观看学习,或者说随时学习。在目前开放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网上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但对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利用依然效率不高。而且,工商管理专业很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都非常的抽象,必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展教学。[4]为此,本文旨在探索多媒体课程资源在国家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整合模式,探索如何更好地丰富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3多媒体课程资源在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模式

3.1多媒体课程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模式简介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一些专业教学网站吸纳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其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制作课件的良好素材,有效地解决了我们在技术、资料等方面的问题。[2]这样,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目前网络中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素材,如财务、人力资源、会计、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领导艺术、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网上都有很多案例,内容也都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将网络中的相关网站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在讲授的过程中,当遇到合适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链接打开网站,显示相关的素材和案例。因为网站的知识往往更新速度比较快,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更真实,更有说服力。同时,合理的运用网络资源平台,可以节省多媒体的制作时间。但对于将多媒体课程资源与网络资源整合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许多网络链接的“堆砌”就是多媒体课程资源,这里必须要进行有机的整合才能提高效率。而要想将多媒体课程资源与网络资源有机的整合,就需要教师更多的查阅相关网络资料,挖掘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课程资源的融合之处,或者说切入点。

3.2多媒体课程资源与生产生活资源的整合与运用模式简介

开放大学是随着今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民对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在开放大学中开设工商管理专业,我们需要更多的融入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他们感兴趣、容易理解的案例,尤其是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或者个人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资源非常值得我们利用。比如,在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同一期学生中一些本身就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请出来,让他们参与案例的制作。即把一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或者他们周围人在从事或者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发生的事情整理成案例作为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5]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学生在听的时候就感觉很真实,愿意听,也容易听懂。另外,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之间还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容易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直接应用到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由于开放大学多为远程教育,教师需要在制作课件前,与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看看哪些知识需要哪些学生的参与,提前做好合理的规划。

3.3多媒体课程资源与教师教学措施的整合与运用模式简介

很多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就按照多媒体去讲就可以了。实际上,不管制作的多么精良,多么图文并茂,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载体,或者说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还是需要看教师怎样合理的利用。而且,实践表明,不能将教学手段、措施与多媒体课程资源有效的整合不仅无法发挥多媒体课程资源的优势,而且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6]比如,有了多媒体以后,教师在远程教育授课的时候,就一直坐着,通过翻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肢体语言、表情语言、板书等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样的课程很难谈得上高效。尤其在讲《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在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时候需要用到很多公式、模型或是图表,通过多媒体课程资源,辅助一些板书书写演算过程,再配合教师一些肢体和表情的变化,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也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一举多得。当然,对于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整合,并不仅仅是肢体语言、表情与板书等,还包括教具、挂图等很多资料,只要能够与多媒体整合到一起、提高教学效率的,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应用。

3.4多媒体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模式简介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为多媒体课程资源,成为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媒体课程资源可改变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实践特征,有效实现课程整体目标。多媒体与教师教育课程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必须要处理好与教学模式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并最终把目标定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多媒体课程资源的优势得以真正的发挥。[7]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并且要形成主动利用的局面。第二,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将多媒体课程资源中的相关案例与教学方法在生活、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并将其作为建议提供给任课教师,使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完善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对知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掌握。第三,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制作要兼顾不同学生群体,形成差异化的知识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切入点,让不同层次、年龄、性别、职业的学生,都能在多媒体课程资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每门多媒体课程资源中,都要有专门的部分来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程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才能最有效地获得提升。

4多媒体课程资源在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原则

由于各地开放大学办学情况不同,而且招收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培养方向也不同,包括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差异很大。因此,在将多媒体课程资源融入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原有信息技术的优势,循序渐进地提升多媒体教学水平,不能为了开展多媒体教学而开展,要理解多媒体教学的真谛,更要把多媒体与课程资源有机地进行融合。第二,要明确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展教学的目的,我们强调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三,建立校园网和信息库,使师生在网络上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学科课程资源,使用信息技术并将其渗透到其他领域。第四,建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程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提高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教学的能力。第五,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教学的整合方法,使二者达到完美的融合。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各地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才能真正通过整合。比如,各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鼓励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信息活动环境。此外,还可采取激励机制,在校内组织“多媒体运用技能竞赛”、“多媒体辅助教学教研课评比”、“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优秀网页、网站制作”、“电教论文评比”。使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全体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使整个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3]

5结语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设计;茶文化资源;资源整合;切入点

将茶文化资源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应从茶文化对英语教学设计的启发入手。这里的大学英语属于公共英语范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由于学生学习费力和教师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现状,都对教学双方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如何来改善这一现状呢?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用“改善”而不是“改变”归因于,语言类教学质量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提升。此时将目光聚焦在茶文化资源之中不难发现,作为显性茶文化的茶道和品茗等项目,都能通过内涵提炼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关于这一点似乎并不被同行所意识,但茶道的专注与欣赏、品茗中的畅聊与分享等人际互动要素,都能为英语教学的设计提供启发。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茶文化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联系

结合本文开篇之时所提出的观点,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出其中的联系:

1.1茶文化以专注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专注源于内心中的宁静,正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存在着浮躁的内在情绪,以及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显得百无聊赖。那么如何建立起个体内心的宁静状态呢?体育锻炼或许可以,音乐疗法或许可以,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茶文化中的茶道文化纳入到考察视野。茶道所严格遵循的流程和环境,本身就对个体产生了一种修心的机会,通过修心来建构起大学生内心的宁静,从而专注的去理解和掌握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

1.2茶文化以欣赏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教学相长应成为英语教师教学的核心追求,若是出现了教学相怨的状态,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则只能低水平徘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教师授课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决定了避免教学相怨的方式,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茶文化所追求的品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对事物表示欣赏的态度。借助这一愉悦的兴致对班级学生表示欣赏,自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可见,英语教师应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减少抱怨的频率。

1.3茶文化以分享的内涵为英语教学提供启发

分享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交流、语言交流的过程。针对具体的问题、事件或者闲谈而产生的话题,使师生在分享中获得相互了解,在分享中来增进双方交流的意愿,那么作为语言类教学的英语也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

2茶文化资源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切入点分析

那么茶文化资源与英语教学又如何进行整合呢?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对英语教学设计提供了启发,其中涵盖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见,二者相整合的切入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整合“专注”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专注”内涵需要借助显性载体呈现出来,而在上文也提到了茶道文化中所能建构的机制,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将茶道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其中,在课堂中通过视频演示和现场模拟来完成切入工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诸多消极的情绪,这与长期以来接受英语教学所造成的疲劳现象不无关系。可见,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引入茶道的展示和体验内容,将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2整合“欣赏”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欣赏”内涵的切入主要针对英语教师,通过在英语教学设计中植入“欣赏”的元素,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人际互动效应,这样将能改善现存的两张皮现象。那么如何建构这种切入点呢?不难发现,借助茶文化展示和体验的诸多环节,都能建立起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欣赏意识。如,请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茶叶品种,以及自己与茶叶之间的关联故事。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也能使教师能用不一样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学生。

2.3整合“分享”内涵的切入点分析

在英语教学设计中来需要把握这样一个要求,即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分享机制,而应用茶文化内涵来实现这一机制则依靠品茗文化。但这里也需要注意这样一点,即品茗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氛围,那么如何在课堂环境中来实现呢?笔者建议,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进而在专门的实训场地来践行茶道文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品茗,最终建立起一种畅聊下的分享模式。

3茶文化资源整合的思路

具体而言,茶文化资源整合的思路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建立:

3.1调研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借助茶文化资源,其目的应在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短板问题,这里的短板问题主要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负面状态。根据笔者对样本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状态的调研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功利心态,即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英语过级或为研究生英语考试做准备。然而,这与语言类教学所追求的持续性要求是相背离的。因此,根据上述所调研出的英语学习状况,便需要建立起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意识。

3.2建立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

那么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又包含哪几个要件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学习状况形成的原因、如何改善当前的学习状况,以及学生是否认可这种教学设计。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学生之所以普遍存在着当前的学习状况,主要在于长期的英语学习所带来的疲劳感,以及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所带来的课程边缘感。因此,在学习中的浮躁情绪便不可避免。这里如何改善这种学习状况则依赖于对茶文化的整合努力了。无论怎样,教学设计应在“新和趣”上下功夫,这样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学习偏好。

3.3问题导向下来整合茶文化

整合茶文化将其应用于教学设计中,这属于一项系统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需要集思广益,并且需要得到教学院系和教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因此,应在集体的力量下来形成问题导向下的茶文化整合之路。具体的整合重点在于:(1)茶道的流程和演示体验场所设计;(2)提炼茶文化中的元素来感染教师;(3)设计分享机制下的主题。另外,大学公共英语涉及到全校的大一新生,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下来进行整合也需要考虑。

3.4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我们无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来完成与茶文化资源的整合任务,所以就需要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为了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的问题,各个院系可以将自己的实训场所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各个院系的教学资源。那么,在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上,就需要专门设置出实践教学时间。

3.5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

将茶文化资源融入英语教学设计中属于新鲜事物,因此,在缺乏有效参照的情形下,则需要定期检验茶文化的整合效果。检验的标准可概括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程度、学生自觉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情况等。就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的主体而言,则可以由院系主导并由教务处抽查。

4教学方案

针对学生对家乡茶资源的英语介绍,进行以下教学方案设计:

4.1提前布置课程任务

让学生用英语在课堂上介绍家乡的茶资源和茶文化,这不仅能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增进他们的英语书面写作能力。为了使课堂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教师需要提前向学生布置上述课程作业。并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资料,并用ppt的形式来展示家乡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以及自己撰写英语说明文字。

4.2借助多媒体完成介绍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完成与茶文化资源的整合,是英语教师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来支撑学生的英语介绍任务。而且,通过图文并茂的英语介绍能够给予参与学生一种严肃感和使命感,这样也能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此时,教师应不去强调学生的口语表达问题和英语语法问题。

4.3形成课堂激励氛围

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因此,在协调各位学生完成英语介绍任务后,应带领全班学生对讲演的学生表示赞许,并形成课堂激励氛围。不难知晓,随着课堂激励氛围的形成,将能为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植入正能量。关于这一点,需要引起英语教师、院系、教务处的重视。

5问题的拓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来推动英语教学设计质量的提升。为此,以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5.1分析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较为重视英语教学的应试需要,而未能关注“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另外,由于英语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者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逐渐定型,所有这些也弱化了青年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教学潜质的意愿。从而,仍习惯于基于传统套路来展开大学英语教学。

5.2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从青年教师身边的案例入手,来告诉他们自觉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性。由于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可从今后的职称评定、学术水平提升等视角进行阐述。这里需要抛弃传统的说教形式。

6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出英语教学设计与茶文化资源二者整合的切入点后认为,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调研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建立教学设计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下来整合茶文化、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定期检验茶文化整合效果。

作者:闫洁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之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案例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2):56-57.

[2]申丽娟.大学英语反思性教学中的教师必备素质[J].云梦学刊,2008(1):12-15.

[3]王妍.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3):26-27.

如何整合教学资源篇10

关键字:远程教育成人网络教学平台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学习知识、补充知识的需求,社会上开始提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潮。成人远程教育就在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中的任何章节。成人远程教育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成人远程教育的优势

现代成人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借助网络技术,使学员和教师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也就是教与学不再面对面,因此,现代成人远程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

1.开放性

现代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员可以不再局限在教室中,去面对面的学习,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的课程进行学习。网上的课程资源是共享的、开放的,学员可以自己安排教学进度。真正实现了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2.交互性

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登录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利用BBS和教师及同学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辅导的内容又可以进行课程内的共享,形成同学间的交互。

3.自主性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和方法。成人学习要受到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学员可以利用网络教育的自主性,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避免与工作时间和承担家庭义务发生矛盾

二、成人远程教育的现状

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其优势所在,但远程教育发展至今也要看到它所显现的不足和一些局限性,这些不足和局限性影响着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学习资源不够丰富,学员教师交互不及时,资源整合不够等方面

1.学习资源不丰富

现在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大多依托互联网络或广电网络,上传下载课件,学员通过对照教材收听或观看课件进行学习。教学手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还用传统的一个课件一本教材的教学形式,这不符合远程教育的要求的。

原有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员接受状况,调整教学方式或进行知识的延伸,现在没有了课堂互动,教师无法掌握学员对知识是否掌握,也没有调整教学方法的机会,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如何评判?教师如何掌握?

课件制作再精美也只能依托教材,对教材外的知识延伸不可能过多的涉及,毕竟学员手中只有教材。对课程中的难点重点没有更好的突出,缺乏更多的资料让学员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比如《管理学》除了理论教学,如山的管理案例,能否进行筛选,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研讨,缺乏了对案例的研讨分析,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很难很快转化为实际应用。

2.学员和教师交互不及时

“教”与“学”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脱节的。然而现在的远程教育在基础层面可以通过weB网页或BBS网站等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对教育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也有学校定期采用视频答疑的方式,但时间比较固定,不能满足远程教育教学时间和进度灵活性的要求。

⑴学员发出疑问到得到准确的答案和讲解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学员的疑问往往不是简单文字就可以解决的。可能需要演示,需要图示,甚至更抽象的教学形式

⑵教师是否有那么多精力去回复大量的疑问贴。在BBS上,学员之间也可以交流学习体验,学习心得,通过交流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学生更需要专业的教师给出的权威的解答,教师除了日常的授课工作,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去解决太多的问题了。

⑶交互手段的匮乏会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员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员会形成问题的积累,在心理上造成学习很困难,学不会,学不懂的困惑,导致学员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还不够力度,大量的师资、教学硬件及教学平台都没有引入进来。

首先,现在远程教育依托各个站点(学习中心)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这其中很多的站点(学习中心)是较独立的教育教学单位,他们的师资队伍更多的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而不承担教学工作,这些师资力量就没有充份发挥作用。

其次,远程教育现在主要是依托网络进行课件试的学习,所以比较依赖硬件设施,也就是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已经比较普及了,成本不是很高,作为有职业的成人来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长期野外作业的学员在学习上就比较困难了,网络覆盖不到野外,所以学习起来就有障碍了。

三、建议的改进措施

1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一本书,老师一个课件,这已经不能适应远程教学的教学形式了,必须考虑如何改变。成人学员的特点是年龄偏大,工作经验丰富但基础理论遗忘的比较多,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少等等。

针对这些特点应该调整教学形式。首先对基础理论知识,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接受起来难度大,最主要的是于工作关系不大,这些课程应降低难度,这些课程上应该考虑如何深入浅出。

其次,应考虑学历教育与成人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成人学员大多都是因为原始学历低,较少会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更多的可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学员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具体工作如何实施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来学习不过就是想知道为什么如此实施,理论知识不需要十分系统。所以可以将专业课程分解为若干专题,通过远程培训的形式进行专题讲授和互动,学员只需要了解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若干专题的学习获取该专业课的学分,这样知识可以最快、最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2.丰富交互手段

随着手机3G网络的建立,手机上网已经是很普及的事情了,各大游戏厂商,门户网站都已经纷纷依托手机建立自己的手机网络平台。而远程教育也是主要依托网络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尽快将3G、wiFi、GpRS等手机网络形式下的教学平台建立起来。毕竟手机要比个人电脑要便于随身携带,而且运营商也提供了较好的网络平台,通过手机网络平台的应用,实现多形式网络学习,解决野外作业人员的学习障碍。

手机现在还可以实现即时通信,通过微博、QQ、飞信等等互动手段的应用,都可以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动态,增加新的手段和教师进行沟通,实现多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将手机网络引入远程教学是对传统网络空白的弥补,是对原有网络平台的有力辅助。

3.整合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的成人远程教育大多是规模和实力较强的大学组织的,这些大学现在从招生到教学都是在各自为战,尤其是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平台建设,每个学校都使用自己学校开发的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平台维护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种各自为战在资金上造成重复投入。所以要将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一定区域内的强强联合,联手开发教学资源,共同使用这些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

例如部级精品课的选拔,既然是部级,就应该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有着前期大量的投入,但现在还是谁开发谁使用,其他院校避免著作使用权的问题,都会另外去开发教学资源。那么部级精品课的实际意义就不大了,同样是在造成资金的浪费。目前应该尽快建立校校联合开发资源,共同参与合作部级精品课,既能集思广益,使部级精品课更具有理论高度和深度,避免重复开发,最重要的是其成果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节约大量资金重复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