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35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1

一、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

(1)设计制作品牌栏目,就要确立栏目针对的人群,定好位才能对症下药,根据受众人群设计节目的特色,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的内容,在根据这些确定相对应的广告节目。根据受众的需要,包装栏目,栏目要人性化,这种包装方式要采取受众喜欢的、比较容易接收的方式,在播出的时候要选好黄金时段,同时也要加强非黄金时段的节目质量。栏目要不断的创新,一尘不变的节目是无法吸引观众的,所以栏目要经常变化,去除陈旧的版块,加入一些新颖性的版块这样便能长久的吸引观众。(2)广播电视的主要优势便是本土资源文化和影响力,塑造本土节目的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本土的观众是很希望从电视上知道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的相关信息的,这些内容都是本土的群众最希望能关注到的,中国人的家乡意识很强,如播放新闻的时候就要多强化平民意识和民生意识,多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多报道一些与本土市民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其次,要根据本土的文化,打造品牌节目,看本土的人民有什么需求,应多推出一些有特色的节目,地方电视台更应多打造一些以百姓角度看问题之类的节目。最后,还需加强和改进会议报道,用简单易懂的话向本土观众解读政府的决策或者较专业的知识,少说大话、空话、套话。

二、广播电视新的变化

(1)未来的电视一定是点播模式和个性化服务,而数字电视就有这种视频点播的功能,它有全新的收视方式,有更大的自由性,给观众更多的选择权,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参与性,数字电视还有许多其他的服务,比如图文广播、上网、数据传送等服务,用户能使用电视进行信息方面的查询、还能购买股票,新的数字电视有个更新的用途,增加了电视的功能,扩宽了电视的视角。(2)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这个过程也叫三网融合,这对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三网融合不是三个网络物理合到一起,而是业务的应用融合,融合后应用广,涉及到交通、家居、政府等多方面领域。三者之间相互交叉,更方便大众。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76-0008-02

广播电视是重要的传播媒体,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广播电视是以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作为技术支持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把握其发展历程,可以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1.1初始期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事业平稳发展,“”时期,广播事业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结束后,广播电台才被恢复,并迅速成长起来[1]。

我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当时的广播电视技术不先进,只能播放黑白电视节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各省创立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引进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迎来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2发展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会,进入繁荣时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引进了先进的广播电视技术,建立了卫星地面收转站,使广播电视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1.3竞争期

所谓的竞争期,是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广播电视实行产业化管理。广播电视的广告开始增多,为产业的经营带来很好收益。90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更加先进,应用了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创设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使广播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2]。

1.4整合期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处于整合期,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方电视台都在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国家为了统一管理,将宽带、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进行融合,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和资源。

2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演变

2.1无线电波

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开始应用的技术便是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的广播技术以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输为载体,将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出去。因此,在应用无线电波技术时,首先应该建设一个无线电波的发射台,发射相应的电视广播信息,其次听众需要具备接收无线电波的设备,通过固定的频段收听信息。

无线电波的分类有几种,按照发射的频率和范围,可以分为短波、中波和调频广播。中波广播只能允许声音的传播,分为120个频道,这些频道的范围在526kHz~1606kHz之间[3]。中波广播的优点是传输的距离较长,缺点是声音质量很差,一般的中波广播都服务于边远地区的听众。

目前,我国主要是用短波广播的技术传输信号。短波广播的优点是声音质量较好,但是传输的距离比较短,辐射的范围比较小。调频广播的优点也是声音较为清晰,而且外界的干扰只能给声音造成很小影响。此外,调频广播的频道数很多,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当今,调频广播由于其优点众多,成本低廉,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能传播到较远地区。

2.2有线传播

有线传播是我国重要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在有线传播的最初阶段,其以传输模拟的广播电视信号为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传播逐渐趋于成熟。有线电视系统最早应用共用天线系统,之后便不断地进行系统升级,至今有线传播可以从十几套电视节目增加到三四十套电视节目。有限电视的系统网络最早使用的是同轴电缆网,之后经过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为光纤电缆混合网。

当前我国有线传播的光纤电缆混合网经历了光纤干线与分支线等几个阶段的建设,已经实现了光纤电缆到家到户。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停步,传统有线电视网络正向着有线电视宽带综合服务网络的方向发展,提供给用户更好的服务体验。

2.3卫星传播

应用卫星传播的技术,主要是在卫星上装载一个转发器和天线系统。来自地面的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到转发器以后,转发器分散地将信号转发至各个地点,从而实现电视广播信号范围的大面积覆盖[4]。

2.4数字广播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电视广播传播技术也不例外。数字广播技术是我国电视广播传播的一种新技术,以数字编制信号和存储信号作为基础。数字广播与其他的技术不同,它需要建设一个地面发射站,接收相应的数字信号,再进行数据传输。

我国现在的数字广播技术包括传输音频信号、传输视频信号、传输文字和图片信号等等,使数据的类型最大化,丰富了传输的内容和内容的质量。同时,数字广播的技术还有其他的一些优势,如信号量较大,声音质量好,传输距离远等。

3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网络技术作为支持。

网络传播是信息传输的一种新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便捷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传媒需要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其他网络技术提供信息支持,它以流媒体为主要的形式,丰富了音频和视频内容,是当今社会的第四代媒体。网络传播必然会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传播技术提供新的经验,推动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同时,各地方电台应该抓住新时代的机遇,开设网络广播和电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促进广播电视业的稳定发展。

4结论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广播电视技术越先进,说明我国的物质生活越丰富。为了使广播电视技术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关部门应当把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历程,吸取各个阶段的发展经验,判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高利珍.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广播电视研究――基于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的分析[J].中国广播,2014,6:21-25.

[2]罗猛,张亚斌.远程教育与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J].远程教育杂志,2013,6:75-80.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3

广播电视报曾经在传媒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报纸发行量和各种经济效益方面,广播电视报都曾经是地方名列前茅的媒体,在地方传媒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项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报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其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广播电视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1地方广播电视报的发展现状

目前,地方广播电视报的发展面临各方面的困难,生存危机加剧。首先,广播电视报要面临各种新型传媒技术的竞争。以前,看电视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比较强烈,而能够预报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播电视报也就会受到社会大众的追捧,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自然与日俱增。但随着各种新型传媒技术的出现,看电影、上网也成为民众的重要娱乐方式,电视节目对民众的重要性不断降低,受此影响,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也不断减少,这是导致广播电视报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其次,广播电视报还要面临其他纸质媒体的竞争。以往,预告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报的特权,民众要想了解电视上播放的各种电视节目,就必须购买广播电视报,而这也是广播电视报能够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但如今,各种类型的报纸都可以预告电视节目,导致广播电视报的竞争力降低。再次,随着有限电视的不断普及,电视节目种类也日益丰富,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都会进行节目预告,让观众了解当天播出的电视节目,这就与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相重复,对广播电视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广播电视报自身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广播电视报主要业务为电视节目预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较低,这就导致很多广播电视报专业人员素质不高,而且人员数量也不足,这就对广播电视报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报还缺乏创新意识,只专注于电视节目预告,与其他非专业性的报纸相比,缺少竞争力[1]。

2地方广播电视播的发展策略

2.1注重创新,彰显自身特色

地方广播电视报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自身特色。与进行电视节目预告的其他报纸相比,广播电视报是一份专业性报纸,因此,广播电视报要坚持自身的专业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电视节目预告工作。其次,广播电视报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各种时尚潮流,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栏,既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还能彰显自身的特色。最后,广播电视报还要坚持自己的声音,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

2.2贴近读者,找准市场定位

广播电视报在发展时,还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己的客户群。一般来说,广播电视报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收入,而且热衷于生活休闲、具有一定的品味。因此,广播电视报还要从观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报纸内容除了电视节目预告之外,还要多开设一些与休闲、美食、时尚等相关的专题,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此外,人们还比较关注医疗、教育、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报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出发,贴近读者,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

2.3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报的质量,广播电视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已经从业的采访、编辑人员,要注重对他们的再培训工作,要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聘请经验丰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最后,还要将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采编工作中来[2]。

2.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报的行业竞争力,除了做好电视节目预告之外,广播电视报还要重视新闻采访工作。目前,民众对社会新闻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广播电视报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加大对新闻采访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切实做好新闻采访工作。此外,广播电视报还可以结合当前的时政要闻,开设相应的评论专栏,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2.5树立品牌意识

目前,品牌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对广播电视报来说同样如此。

因此,广播电视报在发展中还要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某些历史悠久、具有品牌意义的栏目,要将它们发扬光大。此外,品牌还要依靠质量,因此,广播电视报还要不断推陈出新,保障报纸的内容和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报的影响力,提高读者对广播电视报的认同感,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3]。

3结论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报已经从辉煌走向没落,怎样保障广播电视报的可持续发展,怎样重振广播电视报,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目前,广播电视报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包括新型传媒技术的挑战、纸质媒体的挑战、电视台电视节目预告的挑战,还面临着自身内部的困难,不仅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时俱进,这两方面的困难制约着广播电视报的发展。为了保障广播电视报的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重创新,彰显自身特色、贴近读者,找准市场定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重视新闻采访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只有这样,广播电视报才能走出发展困境,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铁春燕.地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与发展[J].报刊经纬,2011(8).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网络化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给人们生活上所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加大了信息获取的需求,人们需要得到及时的信息,丰富的内容以及优质的服务。而广播电视技术为了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必须把广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帮助广播电视技术能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

广播电视由最开始的黑白电视发展为如今的彩色电视,由原来虚拟的信号发展为数字的信号,而清晰的程度也由刚开始的标清发展为现在的高清,这表情广播电视的发展事态处于良好的状况,更加尊重了人的视觉体验。数字技术作为当前广播电视中的最普遍的核心技术,在当前电视和广播当中的运用产生了多次的技术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广播电视中的采编和制作以及播放传输的数字化,可以对节目的播放质量及其画面的效果产生很大提升作用。

实施广播电视整体数字化,对于当前数字电视发展的推动以及对卫星以及预先电视的切入,充分满足人们对数字化电视的需求都起到了有效的保障。当前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已经超过4000多万户,各区域的电视台都开始对数字化技术加以应用,从而提升广播电视的播放质量,采用数字报社、录制和编制设施,推动数字的特技和非线性的画面编辑以及视频播放器、虚拟演播室等相关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当然,广播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推进,同时计算机以及多媒体和通讯等技术都推动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生产以及传播的方式也在悄悄的进行着改变,脱离了原来独自占用信息资源的时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电视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1]。

二、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方向

(一)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代表,融入到广播电视技术中去,在广播电视技术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电视技术中加入数字技术可以大大的提升节目的质量,使其收视率得到有效的保障。应该先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中,实现移动接受信息;其次,各个电台和电视需要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完成采编播的数字化;另外,数字技术可以使数字声音广播成型,使人们满足移动接收的广播信息,因此,将数字化融入广播电视势在必行[2]。

(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技术网络化是发展的趋势,这也决定着我国电视广播事业能否稳定快速的发展。首先,在各大省台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形成采编播一体化。从2004年开始,我国广播电视的网络化就以新闻作为切入点发展。其次,各个地区的有限电视也应该建立相互交通的网络系统,使我国广播电视的运营体系更加健全。最后,想要对分配网络的改良进行加强必须以数字化为改良的方向,以达到农村和城市网络相互关联的目的。还有要将广播电视的内容接入到互联网中去,加大广播电视的影响范围,以获得更多的观众。争取广播电视与计算机和电信系统互相连接,让收集和电脑都都成为接受电视节目的工具[3]。

(三)卫星直播

1999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卫星直播的平台,这是卫星直播在广播电视运用的开始。在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电视直播的卫星,用户量首次突破千万,而电视节目也逐渐离不开卫星直播,人们可以使用收音机在任何环境下收听广播,实现了广播电视的移动接受技术,在卫星直播中加入了很多的国际台,使群众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节目的机会。并且,卫生直播实现了音声直播的功能,这也是其已达方向,总之卫星是广播电视主要的传输工具。

(四)融入多技术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融入和大量的相关技术,将基本的中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相结合,形成较全面的广播电视系统,几乎实现了全国的覆盖,但是部分偏远地区还需要更多技术的投入才能够实现他们接收节目。可以利用互转和租机以及网络推广的方式,以提升海外观众的观看率,使我国国际广播电视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大,使其覆盖的范围扩大到全球。

(五)使无线设备实现自动化

广播电视运行不可缺少的就是无线设备,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无线设备也不断的进行着更新。首先,实现完全固态花的发射机,将中短波发射机变为数字设备。其次,无线设备的进化趋势还包括发射台的自动化。另外,建立起完善的广播电视监测体系,对本地以及其他地区进行监测。其监测系统将网络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监测的范围包括国内外的广播电视输入输出节目,通过建立其系统从而实现电视广播节目的全面自动监测。

广播电视属于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所以在信息时代仍然占有相当高的地位,这和广播电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事态脱离不了关系。广播电视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要求研究人员在发展其电视技术时,要确定切入点,使观博电视向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自动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保证适应时代要求,并且与广大群众的要求吻合,使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h.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趋势跟踪与分析[J].广播电视信息,2014(03).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5

一、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影响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广播电视编导反过来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早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些重要的专业内容和课程要求都是与政治的基本理念和政治要求相一致。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媒体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就充分体现了政治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讲政治,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做好正面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政治性语言的使用,相应产生的一系列规范等等。学校的学术范围和学校内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一个讲理念、讲原则、讲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发展,更加能够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公共意图和作用。这些政治元素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和指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有原则、有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得到更加有利的整合,能够得到公众更为有力的支持,适应政治环境的发展,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讲规范和原则的重要内容。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也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现状,能够更加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层面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随即带来的是媒体的发达和网络媒体消费的攀升,技术的变革与资本的力量能够直接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途径,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双丰收。例如,湖南卫视在经济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相关领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景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经济大环境是现代化条件下影响社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让理论转为学术价值,让学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让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创新都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这就是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所能够产生的正面效应。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非常好,由于我们的媒体电台都集中掌握在官方手里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彼此产生了互动,政治上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大众载体平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也都因为政治的地位而受到最小面的冲击。官方平台的开放使得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新闻媒体电台广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和参与进来。载体与环境挂钩,公司广告的投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反而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新的发展,从而形成当前一个积极互动的局面,为广播电视编导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看,广播电视编导的现实发展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展开的,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不断的衍生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变革,社会转型,人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能够明确地体会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的社会情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对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夯实广播电视编导的群众基础,不断地更新换代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不断地获得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从这个方面来看,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已经做到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协调,在几年的大学扩招中,报名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数在不断的攀升,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下不断地涌现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热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广播电视编导的学习之中,去了解这个专业,去掌握这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群众基础的实现,整个广播电视编导产业链的最根本基础得到夯实和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四、结语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

一、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存在形式

传统的广播电视形式单一,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刺激下,为了能够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出几种不同的播放形式。(1)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传统广播实现了在线直播、在线点播以及专门的网络电台形式。这样就极大地扩展了传统广播的播放渠道。(2)通过数字技术的帮助,广播电视告别了过去音质不够清晰的弊端,现在的广播播出的音质堪比CD。(3)通过平台、移动以及终端融合等技术的帮助,现在的广播可以进行博客广播、移动广播甚至是手机广播等。(4)广播还同当前非常流行的微博等媒体进行合作,发展了“微电台”这样的广播形式,吸引了大批年轻的听众。

二、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中,各种媒体相互融合,这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播电视也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加大同网络的结合,形成跨媒体合作

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遵循的一大规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应该保留传统媒介提供的内容,利用新兴媒体的技术支持,从而达到提高收视率的效果。“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是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的。这一技术是指将两种或多种媒体技术进行融合,从而为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呈现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凤凰卫视的《网络天下》。从内容方面来看,这一节目将全球各地网站以及论坛中的信息搜罗出来,呈现给观众。为了使节目呈现的知识为观众所理解,它应用Flas使整个节目活泼有趣、通俗易懂。而从形式上来看,它的制作比较简单,仅仅通过信息的筛选和主持人的现场主持进行。但是,通过富有学识的主持人对信息的加工和整理,使得节目产生了多元化的特点。除此之外,这一节目还应用短信和网络互动这样的方式,让观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传统内容同新媒体结合的节目形式诠释的就是新媒体时代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种趋势。

2.保持内容的主流性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观众现在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进行节目的观看,还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节目的观看。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看渠道,观众所重视的仍然是节目的内容。由于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渠道增加,传播的内容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电视媒体应依靠其在长期发展中的强大背景和资源,继续维持内容的主流性,从而在内容上胜过内容较为自由和人文化色彩浓重的新媒体。

3.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微电台和音乐及新闻资讯节目

自2010年起,我国的微博用户量骤增,到2011年时,使用微博的网民已达到三亿人之多。因此,和微博进行合作可以大量地拓展广播听众数量。想要吸引微博听众进行收听,就要从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例如,音乐资讯、新闻资讯,交通资讯和民生资讯等。通过这样的节目,听众们可以通过微电台听自己喜欢的歌曲、了解民生动态,不仅如此,还能够和有着磁性声音、风趣又幽默的广播DJ进行互动。微电台同样有着自己的微博,微博的关注度增高,电台的知名度也随之上升。

三、如何对现有的广播电视技术进行改造

为了跟随新媒体时代的潮流,使自身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广播电台需要对自身进行技术改造。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广播电视台需要进行全新的数字化播出控制系统建设工作

通过这样的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和监控质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除此之外还能适应新媒体业务的需求。

2.为适应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发展,电台需要建设集生产、运营和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化平台

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网络平台包括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广播电台进行不同种类的业务工作。

3.进行数字化的音频、视频卫星转播车系统的建设

这样的技术可以帮助电台进行各类转播、直播工作。

广播电台为了使自身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紧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将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与现代的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广播电台需要研究听众的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04).

[2]贾志梅.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机遇[J].价值工程,2012(08).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7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

*市广播电视局(台)是市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为“五科八部”,即:人秘科、行政科、宣传科(总编室)、事业科、社会管理科、广播新闻节目部、广播专题节目部、电视新闻节目部、电视专题节目部、广告部、播出部、工程建设部、网络电视、有线电视四种传输手段。广播自办节目呼号为“*市人民广播电台”,实行有线广播,调频广播(频率fm**兆赫)同步传输,全天播音12小时,其中自办节目7小时;电视自办节目呼号为“*市电视台”,开办一套节目,分别组合播放,以无线、有线两方式传输,全天播出时间10小时,其中自办节目5小时。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达85%,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市23个镇,用户7万户,入户率达6.6%;广电中心初步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内部设施设备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近年来,我市的广播电视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抓宣传质量、事业发展、改革创新和队伍建设,努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科学、协调、健康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改进宣传手段,提高节目质量,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力量。

1、完善采编播手段,宣传能力全面增强。多年来,广电部门坚持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立足现实,自我加压,更新宣传手段,提高宣传水平,在*地区率先开办电视“天天新闻”,电视专题节目数量多,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每天播出总时间22小时,播出电视节目30套(无线1套、有线29套)。广播新闻一周节目抽查连续4年获省先进。广播节目《农村天地》被评为*市名栏目。自200*年以来,重大战役报道日渐增多,现场直播日渐增多,异地采访日渐增多,这“三多”尤其是现场直播多可以说开创了县(市)组台的先河。

2、实施精品战略,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我市的广电宣传队伍紧紧围绕中心活动,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捕捉闪光点,弘扬主旋律,把增强理论宣传的感染力、说服力作为改进宣传的重要任务,把坚持“三贴近”原则作为改进宣传的根本途径,把党的意志和群众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制作出一系列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净化荧屏声屏,真正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00*年以来,我市共有105件作品获各级各类奖项,其中8件获省级奖,83件获*市级一二等奖,广播电视节目创优数在省、*市领先。对外宣传工作成效显著,每年在上级台用稿数量名列县(市)级台前茅,21个电视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卫星有线网播出。广播新闻节目在省、*市广播电视新闻抽查评比中,连续4年获得省先进,电视新闻节目连续2年获得*市先进。

3、强化日常管理,宣传效果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市广电工作通过强化宣传管理,保证了所有节目的高水平播出。一是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导向正确。完善节目审查制度,加强导向把关,开展监听监看,确保节目宣传中心突出。二是狠抓节目创优,提高导向水平。近年来,以节目创优、上发稿、争创“三名”(名记者、编辑,名播音员、主持人,名节目、栏目)为龙头,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整体上改进和提高宣传质量,使收听收视率不断提高,不仅有效地宣传了*市,而且提升了广电部门自身形象。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设施建设步伐,凸现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后发优势。

1、建成动圈音箱市。为了巩固提高农村有线广播的传播质量,199*年,我市加大动圈乡镇建设的推进力度,全年新发展动圈喇叭12万只,总数达29.9万只,全市动圈化率达89%,建成动圈音箱市,成为全省第9个动圈音箱市,步入全省先进行列。为此,我市市广电局被国家广电总局社会司、省广电厅评为事业建设特等奖。为了巩固农村有线广播的通响率,200*年9月,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稳定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的意见》,督促各镇乡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进一步落实了人员、经费、管理等事宜,全市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通响率明显上升,入户率、通响率分别稳定在85%和99%以上。

2、加快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步伐。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作为事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矢志不移,历尽艰辛,不懈努力,迈出了坚实而厚重的步伐。199*年,进行城区有线电视扩容改造。199*年实现市乡光缆联网。199*年开始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制定了全市有线电视发展总体规划,并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纳入市委党建工作考核目标。200*年上半年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计经委、建委、国土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审计局、供电局等部门组成的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线电视发展工作。200*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电网络建设,把发展有线电视作为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和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接轨上海的重大举措。研究制定了“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强势推进、两年到位”的总体要求。成立了市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作总指挥部,由曹斌市长任总指挥,各镇(乡)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强势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今年8月份,市政府组织各镇乡分管领导到如东县考察学习了有线电视推进工作经验,并召开了现场推进会,目标在今年底全市除启隆乡以外的23个镇328个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光缆“村村通”,全市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必须达到25000户以上。

3、异地兴建广电艺术中心。广电艺术中心是我市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是完善我市广电硬件设施的标志性工程。广电艺术中心的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作为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十六项工程”之一,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城建总指挥部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盘活资产、整合资源、整体规划,全面实施广电中心建设。去年5月22日,新的广播电视塔打下了第一根桩基,6月8日,进行了开工典礼,目前,造型独特、风格迥异、灯光别致、功能俱全的广播电视塔已扮靓我市西大门,广电广场作为市区最大的城市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和大型文艺演出的主阵地。10月8日,市广电局已搬迁完毕,广电艺术中心正式启用。随着广电艺术中心的建成,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全面建设电视非编网、硬盘播出网、广播制作网和内部局域网,逐步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4、做好网络多功能开发。在调整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体制、重点发展有线电视基本业务的基础上,我市先后开通了电话电视点歌和数据广播等有线电视增值业务,开通了市、乡电视会议系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了有益的尝试。

(三)完善经营体制、创新运作机制,深化内部改革,强化队伍管理,不断增强广播电视事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1、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广告经营创收水平。近几年来,市广电局通过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创亲朋经营模式,实行广告经营公开竞标、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要求广告创收部门在内部管理、广告策划、节目制作和拉引客户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运作,执行好广电总局17号令,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经营创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2、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管理规范高效。近年来,市广播电视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机构改革上,在*地区率先完成了三台合一、局台合一;对广电服务公司实行企业化改革,市场化运作。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通过对广电局(台)事业人员通过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和对工作人员全员竞聘、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精简分流。通过改革,广电系统形成了“优者先、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和比学赶超、奋发向上的氛围,激发了广电事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广播电视队伍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意见

我市的广播电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广电事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从我市广电事业发展情况看,发展水平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同上级要求、先进县(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事业发展差距大,有线电视发展不平衡;节目编播水平、宣传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广电队伍素质有待增强。对此,我们建议市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广电事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我市广电事业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提以下几点建议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广电事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播电视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广电事业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广电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政府在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方面多作思考,加强协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科学制订广电事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适合广电事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扶持广电事业发展。

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市广电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广电事业规模的壮大和社会对广电工作要求的提高,我市的广电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同样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市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广电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宣传质量宣传效果。另一方面,根据文教电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对广电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适合广电产业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手段,鼓励广电产业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广电产业。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8

值此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历程。作者是一位老广电,亲身经历了卫星广播电视在我国发展的全过程。本文详细记述了30多年以来共和国在卫星广播电视领域的每一个脚印。在编辑此文的同时,我们也采访了一些个人和企业,记录了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坐标内发生的故事。

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的宣传阵地,是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仅有几座中波和短波广播电台。经历了6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广播大国之列,广播电视成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现代化事业,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

卫星广播电视作为广播电视的一种先进传输手段,在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和提高各地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的质量,以及丰富节目内容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回顾

1964年8月美国利用静止地球轨道发射“同步3号”卫星,实况转播东京奥运会,正式开始了通信卫星的应用。

1974年3月,我国首次参加国际电信联盟会议代表团回国后,中央广播事业局代表根据了解到的发展卫星广播的趋势向局领导提出报告,建议研究发展我国卫星广播事业。197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编制“五五”规划时,正式提出了发展我国卫星广播系统问题。

为实际验证卫星广播的效果,1976年―1978年我广播科研所分别对美国atS-F(L频段)、苏联静止―t(L频段)和日本BSe(Ku频段)进行接收。1977年在北京组织了参观,向有关部门的领导汇报了卫星广播接收实况及优越性。、方毅、张爱萍、钱学森、王士光等等领导同志审看了接收情况,都认为接收质量很好,卫星广播是实现电视覆盖的有力工具。张爱萍同志当场就表示: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不能没有广播卫星,我们早晚得搞,现在就要组织班子来专门研究。

1977年1月10日至2月12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联waRC―1977大会上,我国争得了发展电视直播卫星所需BSS频段的空间资源―3个轨道位置(62°e、80°e和92°e)、35个波束和55个频道。

1977年11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向中央提出“关于发展我国广播卫星的请示报告”。1978年1月广播事业局又在北京召开“关于发射我国广播卫星的实施方案”座谈会,和相关部委取得了一致意见。1978年12月和1983年3月,中央两次批准从国外购买广播卫星。

我国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331“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进行了15路广播和1路彩色电视节目的传输试验,为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迈出了第一步。

由于国内对引进广播卫星有不同意见、国家当时的经济财力上也有困难,1985年7月,国务院决定:暂停从国外购买广播卫星,招标工作推迟,先采取租星(国外C频段通信卫星)过渡方案。

从1985年8月开始,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开始了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新纪元。通信卫星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过去完全依赖传统的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微波、差转、短波等)的困惑,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及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得到了很大改善。大家知道,当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后,再进一步增加覆盖率是相当困难的。增加覆盖的主要对象将是自然村、自然村以下分散的几户和几十户居民群,这单靠地面的卫星电视转播手段几乎是不可能的。为减少地面部分的总体投资,一个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就是采用直播电视卫星系统。国家广电总局一直惦挂着直播卫星,并为能早日发射直播卫星而努力。

2000年5月在土耳其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上,对一、三区DBS卫星广播业务进行了重新规划。我国获得了4个轨道位置(62°e、92.2°e、122°e和134°e,其中122°e是给香港和澳门特区使用的)和相应的频率等空间资源。“亚洲卫星-4”号已使用东经122°e轨位,而其它3个轨位均可用来建设我国大陆的专用卫星电视直播系统。2000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十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建立Ku-BSS频段专用广播影视直播卫星系统。

国家十分重视直播卫星的研制工作。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准备,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上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完成了《中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2001年,国家计委将DBS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列为“十五”重点实施的12项高科技工程项目之一。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从2001年开始了“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的研制。

国家计划,拟于2006年发射的“鑫诺-2号”卫星,将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公用平台。为确保我国广播电视传输安全,我国政府又批准向法国购买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

2006年10月29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公用平台首发星“鑫诺-2号”电视直播卫星(DBS),用长征3号乙火箭在西昌成功发射。可惜的是,“鑫诺-2号”电视直播卫星在入轨时出现了技术故障,不能提供广播电视和通信的服务。

2008年6月9日,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升空。7月,已通过该卫星为全国“村村通”工程传送40多套电视和40多套广播节目。我国开始了真正的直播电视广播的时代。

至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台的声音广播节目,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视节目都通过通信卫星和直播卫星向全国播出。中央电视台和国际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还通过通信卫星传向世界五大洲。国家教育部举办的3套教育电视台节目,也通过通信卫星播出。

我国已建成的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共34座(其中,中央3座,地方31座,北京市未另建,通过中央站传送),地面卫星接收台站几千万座。与1985年上卫星时相比,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由68.3%和68.4%上升为2008年底的95.96%和96.95%。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情况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有以下几个领域:

传送电视节目

1985年8月我国租用“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5号”的一个C频段转发器,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国务院向16个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赠送了53个卫星电视接收站。以后又先后增传用于对中、小学师资的教育电视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1988年3月7日,我国“东方红2号甲”(CHinaSat-2)卫星发射成功,用于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1989年2月新疆电视台节目也通过该星传送,由此从根本上解决了地旷人稀的这一边远自治区电视节目传送难的问题。之后,1989年11月电视节目上星。1990年,四川电视节目与电视节目合上一个卫星转发器,时分传送。

1991年5月“亚洲1号”(aSiaSat-1)卫星发射,云南、贵州电视节目也被批准上星,两省电视节目合用一个卫星转发器,每省隔天传送。

1993年7月,我国购进美国“中星5号”(CHinaSat-5)在轨卫星后,在“东方红2号甲”卫星上播出的电视节目转到“中星5号”卫星传送。之后,又有浙江、山东的电视节目被批准上星。以上中央电视节目和7个省级电视节目上星,发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为改善本省(自治区)的电视覆盖效果,扩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的影响,其余各省级电视台纷纷要求上星传送。

1996年8月“亚太1a”(apSat-a)卫星发射成功。由于“中星5号”卫星的寿命快到,而我国的“东方红3号”卫星的第一次发射未获成功,我国将原在“中星5号”卫星上的业务转到了“亚太1a”卫星传送。

1995年11月“亚洲2号”卫星发射,原广电部买断了其3个Ku频段转发器,租用了其4个C频段转发器。1997年元旦开始,辽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青海、江西、福建、内蒙古、安徽、江苏、陕西、黑龙江、北京和山西的电视节目被批准陆续上星传送。

1997年8月,国务院批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节目均可上行传送。

1998年10月起,宁夏、重庆、上海、甘肃、河北、天津、吉林的电视相继上“亚太1a”卫星、“亚洲2号”和“鑫诺1号”卫星传送。

1999年10月海南的电视节目上“亚太1a”卫星传送,标志着全国所有省级电视台全部通过通信卫星传送(之后,由于新的通信卫星投入运营,使用的通信卫星型号有变化)。

2004年,国家又批准部级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节目上星。目前,深圳和厦门的广播电视节目已上星传送。

过去,发展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后来发展有线电视,都是从我国经济发达的中央直辖市和东部省份开始的。而我国卫星电视传送则完全与之不同。中央电视节目上卫星的目的,首先是向边远省、自治区和多山的贫困地区提供优质的电视信号节目源。而省级电视上卫星,也是先考虑新疆、、云南、贵州等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充分显示了卫星广播电视所具有的覆盖面积大、传送节目质量好、投资省、见效快等优势。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

为保证通信卫星传输电视节目的安全,抵御非法信号入侵,2007年8月开始进行转星调整工作。将原在“亚洲3号”和“亚太6号”卫星上传送的各套电视节目,转到6月-7月新发射的“鑫诺3号”和“中星6B”卫星上传送。“鑫诺3号”和“中星6B”卫星系广播电视专用卫星,都采用了抗恶意干扰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我国广播电视和信息的传输安全。

传送声音广播节目

1987年2月中央的15路广播节目采用模似制--频分多路--调频方式,正式通过“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5号”传送。1988年9月转到“东方红2号甲”卫星后,又将15路广播节目扩容为30路,从而使中央台和国际台的广播节目均通过卫星传送。

新疆和的电视节目上卫星传送后,为解决本自治区的声音广播节目的传送,当时就采用了模拟电视的副载频传送方式,将声音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同时传送。

1991年“亚洲1号”卫星上天后,中央台和国际台30路声音广播节目,用数字mUSi-Cam技术,通过卫星的传送到分布在各地的中央直属发射台。

1993年11月,我国将niCam-728技术(准瞬时压扩音频复用数字调制系统)引入到卫星电视传输中。1995年3月在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模拟电视节目的同时,分别将中央台第一、二套单声道节目和第三套立体声节目送上卫星传送。之后,各省、区电视节目上星时,也采用这一技术来传送各自的广播节目。

1996年后,随着数字卫星电视技术的应用,中央台和国际台声音广播节目,以及各省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一起,采用DVB-S数字标准传送。

C和Ku频段的应用

从1985年到1995年,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均使用通信卫星的C频段转发器传送。随着Ku频段卫星技术日臻成熟,工作在Ku频段的通信卫星转发器不断增加。

从1996年6月起,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Ku频段传送,最早是中央电视台,以后几个省(直辖市)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Ku频段转发器。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卫星直播平台也使用“鑫诺1号”的Ku频段播出。2008年7月,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行,使用Ku频段播出。

用Ku频段传送广播电视比起C频段来,突出的优点是干扰小,接收天线口径小,便于受众直接接收;但雨衰较大。

数字卫星电视传送技术的应用

1995年以前我国用模拟技术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数字压缩技术日益成熟,并走向实用。DVB-S标准已被国际电联推荐。我国从1995年11月开始进行卫星电视节目传送从模拟向数字技术过渡的实践。

中央电视台于1995年11月将几套影视节目数字压缩(用Digicipher-1制)后,经通信卫星传送,1996年4月又用Digicipher-2设备替代了Digicipher-1设备。

1997年元旦开始,中央电视台和一批省级电视台陆续采用DVB-S技术,通过通信卫星的C和Ku频段转发器进行传送。

1999年我国确定等同采用DVB-S为国家标准。到2000年止,除浙江、山东、云南、贵州和四川,以及中央电视台第1、2、7套节目外,中央电视台其它各套节目和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2005年底我国结束卫星电视节目的模拟传输。

我国从2008年7月开播的“中星9号”直播星,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先进卫星广播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与调制》标准(简称aBS-S)。aBS-S标准具有自主创新、适用可行、先进安全等优势与特点。它不兼容目前国内外任何一种卫星信号传输技术体制,机顶盒无法接收其他制式的广播电视节目。

卫星电视直播的应用

为了尽快解决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盲区的收听收看问题,在2000年前基本实现行政村的“村村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卫星广播电视直播的试验。

199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广影视卫星有限公司,使用“鑫诺1号”通信卫星Ku转发器,进行了中央电视和声音广播节目的直接到户(DtH)的“村村通”数字直播传输试验,并从1999年元旦开始试验广播。覆盖区用直径0.6-0.75m碟型天线接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

1999年10月以后,国家广电总局又将“村村通”的电视卫星直播DtH平台,扩大播出中央、省级电视和广播节目,以及境外监管平台节目。多年来的DtH试验播出,积累了发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的经验,并为我国今后发展DBS广播卫星系统做好了技术准备。

2008年7月,工作在广播业务专用频道(BSS)的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行。其第一期“村村通”系统,具备播出47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47套立体声广播节目和数据广播业务的能力,为农村地区提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村村通”用户可使用45厘米左右的小口径天线和直播卫星专用接收机,即可直接接收。为此,国家将投入34亿元专项补助款。

用于应急播出与采集的VSat系统

2001年,国家计委批准了广电总局的VSat(甚小孔径终端,又称小型双向地球站)系统项目。广播电视VSat系统于2003年投入运行。广播电视VSat系统主要用于新闻和信息的应急播出与采集,其主要功能有应急播出、节目交换、数据传输、会议电视等。其中,“应急播出”主要包括电视应急播出、广播应急播出和光缆应急传输。而“节目交换”的功能,则作为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的补充,主要在我国西北、西南未建光缆网或需传输“西新工程”自办藏语节目的地区,建设综合业务固定小站,利用VSat系统设置的视频通道和广播通道,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交换和少数民族语言节目传输。

广播电视VSat系统设1个主站,在京直属单位设13个终端,在外地设15个综合业务小站、32个数据小站,系统具备再扩展200个数据站的能力。

向境外传送中央广播电视节目

1990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ntSC制)首先通过“亚州1号”卫星向亚洲地区播出。

1991年7月我国租用了俄罗斯的“静止14号”(St-14)卫星C频段转发器,向东南亚、中东、东欧地区传送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paL制),用户需用自动跟踪天线接收,多用于我驻外使馆等团体单位。

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ntSC制)通过租用美国的“泛美2号”卫星向北美西部、澳洲、东亚,用数字压缩的方式播出。

1997年9月,中央电视台英语电视频道(第9套节目)开播。目前,中央电视台通过“亚洲2号”、“亚洲3S”、“泛美8号”、“泛美9号”、“银河3R”、和“热乌3号”卫星等,将多套电视节目送到世界各地。

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通过卫星向境外播出的同时,中央台和国际台的声音广播节目也通过卫星走向世界。1991年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采用mUSiCam技术通过“亚洲1号”卫星传送。1997年“亚洲2号”卫星投入运行后,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改用Ku频段播出。

1996年后,中央电视台在通过诸多卫星向全球播出电视节目的同时,中央台和国际台的相关节目也伴随电视节目传送。

2001年,为提高中央台和国际台声音广播节目传送的可靠性,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C频段转发器上,又增加了用DVB-S技术传送40路声音广播节目。

2005年初,国际台与“泛美”卫星公司签协议,通过“泛美8号”、“泛美9号”、“泛美10号”3颗卫星,将其不同语种广播节目传送给全世界听众。

DSnG(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的应用

为了远距离跨地区的信号传送和野外新闻采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DSnG(数字卫星新闻采集)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使用有三种系统:车载卫星系统(通常称DSnG)、航空箱载系统(通常称FLYawaY)和“动中通”系统(用于行进中的信号采集与传送)。

1996年中央电视台首先采用DSnG,到黑龙江省漠河进行日全蚀的现场实况报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投入了1套DSnG转播车和2套航空箱载设备,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重大事件的报导。以后,中央电视台采用DSnG又完成了澳门回归、新世纪的曙光、青藏铁路开工、珠峰传递奥运圣火等重大活动和抗洪抢险、伊拉克局势、汶川大地震救灾等特殊任务的报导。DSnG更广泛地应用是:球赛转播、综艺大观与春节晚会、重大案件庭审和外事活动的直播和传送等。目前,中央台、国际台和诸多的省市电视台都购置了DSnG设备。“动中通”系统应用于移动转播,首先在北京电视台使用。2000年春北京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时,使用“动中通”进行了全程的报导。

建立境外电视节目卫星平台

过去,涉外单位要收视境外卫星电视节目,都是在本单位的楼顶或院内设置多副卫星接收抛物面天线。为加强对收视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管理,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3个Ku转发器上建立了境外电视节目卫星平台,现有30多套境外电视节目,供三星级以上宾馆和涉外居住区等单位收视。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展望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分散,最适合应用卫星进行广播。卫星广播电视在我国的应用必将有着广阔的前景、蕴含着无限商机。

建设好确保安全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体系

卫星广播电视具有覆盖面广、传输质量好、见效快等优点。一颗通信卫星或直播卫星,目前一般有十几年的使用寿命。但是,有时卫星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故障或失效,造成在卫星上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停播。2008年11月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号,在运行18个月后因太阳帆板故障,电能耗尽,卫星失效;今年2月9日我国“中星6B”发生故障,造成在该卫星上传输的150套电视节目的停播47分钟,都是案例。因此,在将卫星作为主要广播电视节目源时,一般都要有备份手段,要有一个确保安全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体系。在“中星6B”发生故障后,广播电视总局规定:用地面有线电视干线传输和“中星9号”卫星,作为接收“中星6B”的备份手段。这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鑫诺3号”卫星的接收,也同样需要有备份。

对于“中星9号”直播卫星,在规划时是有备份的:即“鑫诺2号”卫星和“中星9号”卫星互为备份。可惜的是“鑫诺2号”卫星因技术故障未能投入运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空间技术研究院已从2007年起,开始了“鑫诺-4号”电视直播卫星的研制,以与“中星9号”互为备份。

充分发挥好“中星9号”卫星的作用

在“中星9号”卫星第一期应用中,目前只用了4个36mHz的转发器传输广播电视“村村通”业务。但是“中星9号”卫星装载了22个Ku频段转发器,因此尚有18个转发器(包括4个54mHz转发器)可供使用。

“中星9号”卫星的寿命为15年,由于购买直播卫星的费用昂贵,及不低的发射费用,再加上直播卫星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费用,每年直播卫星系统的花费是巨大的。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这还未被使用的18个转发器的作用,是大家倍加关注的。

我们能否考虑:在“中星9号”卫星第二、三期应用中,开发多套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和数字电影;播出付费频道;让直播卫星为国民教育服务;构建直播卫星宽带多媒体平台,推进数字卫星直播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应用,拓展直播卫星节目的传输途径和受众对象,以充分发挥直播卫星具有的潜在而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这颗直播卫星真正造福于全中国人民!

充分利用

我国获得的BSS-Ku段的空间资源

在2000年5月召开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上,我国获得BSS-Ku段的4个轨道位置(62°e、92.2°e、122°e和134°e)和相应的频率等空间资源。至今我国已用了92.2°e和122°e两个轨道位置(122°e用于香港和澳门的覆盖),还有62°e和134°e两个轨道位置没有被利用。直播卫星频率/轨位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国际上争夺异常激烈。我国能获得BSS规划资源和额外申请的直播卫星实施用资源,来之不易。这凝聚着我国几代广电人的心血和国内外相关单位与专家的支持与合作。据广电总局规划院介绍,我国已在62°e、134°e等轨道位置向itU申报了BSS卫星网络资料,为我国后续直播卫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按itU的规定,如申报了七年后还未使用,itU将删除。因此,有关部委局应早日启动做好62°e和134°e两个轨道位置的直播卫星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我国获得的BSS-Ku段的空间资源,为我国广播电视、教育、通信等行业的发展服务。

发展S频段的广播电视卫星

S频段(2.5GHz)的广播电视卫星发射功率大,星上天线增益大,可满足人们地面手持设备和车载接收设备的需求。

我国正在发展CmmB多媒体广播业务,主要面向手机、pDa、mp4、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多种小屏幕、移动便携手持式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等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CmmB采用卫星和地面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天地一体”协同覆盖。全国节目将通过S频段卫星对全国实现覆盖,卫星遮挡地区可采取地面同频增补方式,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域采用U频段增补。目前,广播电视总局已完成大中城市的地面U频段发射台的建设和播出,正开始地市级城市的建设。为了满足我国卫星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需求,我国已向国际电联申报了2520-2670mHzS频段卫星广播业务网络资料。我们期待:S频段(2520-2670mHz)的CmmB多媒体广播电视卫星能早日发射和使用。

另据了解,我国航天部门也已提出发展我国自主研制S频段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以支持手持终端,为国家应急通信、抢险救灾、普遍服务、国防建设等提供最快捷、有效、可靠的通信手段。

做好Ka频段直播卫星的预研和规划

随着卫星制造技术的进步,Ka频段卫星(20多GHz)采用高功率、点波束天线,能有效地克服雨衰,利于频率复用,可实现本地电视节目上星。Ka频段频谱较宽,可满足人们对高清晰度电视广播节目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Ka频段卫星的宽带、双向、交互和回传等特点,也可开展交互多媒体广播业务。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9

【关键词】数字电视;应用;地面广播技术

1数字电视以及和广播技术标准分析

所谓的地面数字电视,就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处理、压缩、码活动图像和声音等信号,经过存储或实施广播为用户提供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它也属于数字电视技术范畴内的一种。电视机通过专用机顶盒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当然前提是电视机具备那种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到老式模拟电视上。

国外目前主要有欧洲的DVB-t标准、美国的atSC标准和日本的iSDB-t标准三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在1998年2月DVB-t标准被批准通过,它在欧洲DVB系列标准中是最为复杂的DVB传输系统。它以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为核心,即采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的调制方法对在大范围内多部发射机8k载波都适用的方式。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可向高清晰电视传输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也可通过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信号。此外,它也可向标清电视提供传输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信号的服务,也可支持在车的移动中移动接收信号,并且还具备单频率组码的能力。2007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它将清华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两种技术充分融合,具备良好的支持移动接收、单频组网以及高清数字接收能力。与此同时,在频谱利用、同步速度、支持单天线移动接收、室内接收等方面,它也能够表现出的性能比DVB-t还更好。

2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性

首先,依据电视台的天线发射的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将数字信号覆盖在电视用户上,客户终端如果需要收视节目的话,可以通过天线与数字电视机接收信号。而作为数字电视广播最根本、最本质的网络传输形式,地面广播能够向广大用户提供学习、娱乐等公益服务并且由于它的普遍性、可控性和抗毁性等被公认为是国家安全性措施,因而它也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国民沟通中最为可靠、直接的政府工具。

其次,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收看多媒体节目具体表现在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的开发。数字电视的发展,不但能够使人们对于收看内容的量满足,而且可以在随意时段内、任何的收看地点观看节目以满足人们需求。

再次,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的开展有益于充分利用当前大量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从而采取更多的应用业务有利于提高频率效率。广播运营单位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时候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视频道或者闲置的无线频谱,从而有利于移动接收数字电视和接收服务便捷。为了提高频率以及经济效益,我们也可以提供高清电视。此外,如果能够实现接收机定位、双向交互业务以及定时接收、用户个性化信息加大等业务与普通数字电视业务与数据广播的开发同步,那么对于无线频道的业务能力的拓展将会加大,同时也会给无线电视台以更为开阔的发展机遇。

3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的前景与可行性

3.1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建立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工作发展迅猛,并且硕果累累,不仅使自己具备了制作、生产和播送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而且在数字化节目、卫星数字广播与多媒体节目的制作上已形成了规模。自2004年河南采用清华DmB-t标准实验组建单频网国内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就掀起了建设高潮。各省市经过几年的建设,均纷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在此基础上也逐步摸索出一个与自己特点相适合的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后续企业在逐步扩大的市场的背景下获得了许多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生产的经验教训,因此在开发新技术和生产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的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CmmB为运行了很多年的时间并仅仅采取公交的模式的方式开展运营提供新思路。因此,从总体上考虑,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用相对较小的代价去对整个地面数字电视行业去进行规划,大力建立数字电视广播网,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它是以加强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并推广应用为根本,以此去推动促进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3.2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前景

上海于1999年5月开始试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2004年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始试验网络建设地面数字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移动电视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地面数字电视是有线数字电视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的补充措施之一,一直以来都只是说的多做的少,甚至还被CmmB这个后来者所赶超。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地面电视与CmmB个人手持终端所包含的私密性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它具有一种大众媒体所该具备的播出的不间断性、受众广的特性,更加有利于播放突发性、大众娱乐节目、大众信息。然而当前的经营模式只适应于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对于部分地铁平台与各大、中城市的公交平台的经营状况来说大部分都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广电总局限制,在城市公交数量小于200台的中小城市内,私家车、火车、地铁等地面数字电视可涉足但是却没有办法去触及的地方因为很多的外来因素不能采取任何的措施,而硬盘广告却比比皆是,这对整个网络的发展进行了严重的干扰。但是,倘若对以上所提及的场所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建设,那么就会有利于改善市场前景。此外,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应用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分享各项已经成熟了的技术以及开拓数字电视外的业务并取得相应的成就,采取准确市场定位好业务的方式去扩大其他的移动载体。而且,迅猛发展的终端产品也会对移动电视业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多的其他业务的开辟。与此同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特征和应用也会成为人们去收视、获取信息方式的新导向,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手段去开拓、挖掘市场,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军辉,郁桦.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1,(08)

[2]何世光,周斌,黄学良.发展中国数字电视的SoC[J].中国集成电路,2002,(02)

[3]DVB选择Java技术作为其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基础[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02)

广播电视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行业;发展问题

媒体融合是各种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媒体融合在我国的热度不断增加。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都开始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了联系,并开发出具有信息共享、资源集中处理功能的信息产品,为广播群众呈现了不同感官享受的体验。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行业要如何发挥自身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路径探究

(一)围绕节目拓展市场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急需重新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领略不同的传播等级,将自身的目标受众以及市场受众清晰地划定,并以此为蓝本与核心,将各个媒体的平台有机结合,在找寻目标客户的前提下输送高质量的节目。[1]在广播电视产业中,我国相关部门统一排查发现,目前已有超过70%的客户与市场实现对接,得益于良好的对接和互通,实现了广播内容的制作精良。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与社交平台的联动,使得节目的标准与选材更贴近当下的市场。通过传统的听众领域,向包括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多元化的平台输出,咨询获取更为便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不同的节目格局融合,市场效益与经济效益也能显著提升。

(二)广播电视节目提质增速在当前多元化节目井喷的状态下,广播电视节目在媒体融合视域下,进一步提升质量与加快速度成为关键要义。目前,绝大部分的广播电视节目在当地的要求下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对节目内容的审核要求也日益提高。其审核的目的不仅仅是查看节目是否符合国家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考察节目的内容是否能够得到认可,是否能够正向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品牌的树立,是否具有更好的传播力。从现有的经验来看,在绝大多数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访谈、交通以及民生话题为主的节目内容是媒体融合视域下最为热门的项目,其精确把控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喜好,基于此形成了一个良好且庞大的广播电视节目市场。此外,在现有的广播电视节目中,除了将新鲜的一手资讯内容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出以外,其新闻的延伸和后续情况,大多会在媒体融合视域下形成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的拓展,实现了线上线下多媒体平台的融合互通。这拓展了节目多元化的额外内容,使得现有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不断提升,顺应了媒体融合视域下的发展要求。

(三)实现立体传播和多元创收当下的媒体融合视域,也可以理解为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更为立体与多元,用户还可以使用天线或wifi等功能实现收听。以广播节目为例,驾驶员可以在驾驶的过程中收听,部分年龄较大的听众大多使用收音机听,其余人群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设备收听。通常情况下,不论是收音机还是手机,只要具备移动信号即可实现及时的节目收听以及节目参与的需求。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广播节目的品牌广告商创收比例明显上升,这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优势消融的情况下实属不易。而究其原因,更多元化的传播、更便捷的收听、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更丰富的线下衍生活动,起到主要作用。这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离不开媒体融合的相互助力,让广播发掘出自己的“第二春”。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广播行业创新策略

(一)培养新“新闻人”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视域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已经逐渐无法跟进新闻制作节奏,培养新“媒体人”成为当务之急。而新媒体人的要求与能力,除了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以外,最为重要的即为具备前沿的战略目光以及一定的互联网思维。这是当下广播电视媒体思考的重点。如果没有良好的创新求变意识,广播电视媒体势必将面临淘汰。只有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在当下广播电视媒体急需转型的现实情况下,推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帮助广播电视产业再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媒体和平台之间碰撞融合,实现良好的案例带动,为人才的交流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可持续化的广播电视产业循环。[2]

(二)增加电视节目的多维传播结合过往的实际经验来看,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大多是单向传导的,每当播放结束后,节目的传播即可停止,缺乏与用户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作为内容的创作者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用户的反馈。缺乏交流、互动以及沟通是最为突出和显著的问题。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视域背景下,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互动门槛不断降低,在节目开始前就可以完成节目的互动和交流,使得节目的联动性更强。以国民受众程度最高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其在2016年加入了互动环节——整点摇一摇功能,并在节目上设置了一定的奖品,用以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感,促进交流活动更多开展,使得观众和用户本身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节目放送的一环。这样的多元化形式以及丰富的交流机制,能够更好助力广播电视节目进一步扩展用户群体,取得更好的观影效果。

(三)推动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传统一维的广播内容能够走向多维度的综合立体传播。眼下,广播、纸媒涉足视频制作并不鲜见,它们在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电脑终端上不断创新。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势必会进一步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试听体验。与此同时,转变传统的单线交流,使得节目内容更为丰富和具体,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节目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媒体融合的视域下,未来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将会更为多元,效果也会更好。[3]

(四)做好当地文化特色新闻建设在融媒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广播媒体如何能够可持续发展,还与其品牌的特色建设与内容开发有着直接关系。首先,传统媒体要结合地域色彩,充分开发当地媒体特色,构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电视广播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能够树立优秀的品牌形象。其次,广播电视行业要做好品牌推广工作,结合当地特点构建品牌,打造电视广播节目品牌,管理者根据品牌特色进行特色化管理。打造以当地风土民情、风俗习惯为内容的节目产品,并进行合理创新和改革,把当地民俗风情作为创新背景,把人们所关注、所喜欢的事件作为内容,充实品牌内涵。最后,要不断提升和强化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制定科学的用人机制与人才培训机制,通过人才培养与工作路径规划,为广播电视媒体资源整合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