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政策变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38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1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9日,已有2个省级、5个市级公积金中心了公积金新政。业内人士分析,公积金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减轻购房者的置业压力,支持居民首套房和二套改善型需求的购房,或将助力楼市库存的去化,促进楼市回暖。

上海住房公积金新政家庭购房最高可贷120万

昨日,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新政,购买首套房住房,个人和家庭公积金贷款上限分别调至50万元、100万元,缴交补充公积金的,个人和家庭公积金贷款上限分别再增10万元、20万元;购买改善性第二套普通商品房,参照购买首套住房政策;购买改善性第二套非普通商品房,个人和家庭最高贷款额度分别调整至40万元和80万元,缴交补充公积金的,个人和家庭最高贷款额度分别可再增加10万元和20万元。

新政还调整了二手房公积金抵押贷款的年限,6年至19年房龄的二手房的公积金抵押贷款,最长贷款年限由不超过15年调整为35年与房龄之差。此外,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条件也有所放宽,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满3个月,可提取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最高月提取限额为2000元。

上海出台的住房公积金新政将大大降低买房成本。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为购房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家庭在公积金贷款方面最多可贷80万元,现在提高到120万元,增加的这40万元过去是通过商业贷款来实现的。如果按照目前商业银行的利率基准利率5.90%、20年贷款、等额本息来计算的话,在政策出台之前40万这部分贷款需要偿还本息约68万元。政策出台后,其他条件不变,按照公积金4.0%的贷款利息来算,则只需偿还本息约58万元。这也意味着,新政的出台可以为此类家庭节约10万元的购房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积金总额有限,提高家庭贷款额度后,可能会加大公积金的申请难度。严跃进指出,新政出台后申请公积金贷款可能还得“抢”,申请者排队等待的时间将会变长。

多地公积金新政陆续落地:降低首付比例提贷款额度

从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今年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将会取得较大的进展。3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在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电视电话会上提到,各地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潜力,希望各地更好地发挥主动性,采取多种措施,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

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对房贷政策作出调整,首次购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缴存职工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

在“330房贷新政”十余天之际,各地相关政策纷纷落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9日,已有浙江、安徽2个省级、福州、深圳、兰州、成都、上海5个市级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了公积金新政。张大伟预计,各地对于公积金新政会继续细化,会有更多公积金制度出台,后续各地对六部委其他政策也会出台详细的落地细则。

各地政策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降低首付比例,首套房公积金贷款调整为最低2成,改善型二套房最低3成;第二是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第三是放宽公积金使用条件,比如浙江规定申请公积金的条件,由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12个月以上调整为6个月(含)以上、上海决定放宽公积金提取支付房租的条件,兰州欲进一步推动异地贷款业务的发展。

公积金新政影响几何?或助力楼市库存去化

各地公积金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减轻购房者的购房压力,降低入市门槛。在张大伟看来,公积金政策主要有两种作用,第一种是直接影响,政策的松绑可以降低购房成本,激发一二线城市5-10%的购房需求,但对三四线的影响较小。第二种是心理影响,公积金政策对购房者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可能会被购房者认为是多项政策松绑的开始,每次公积金政策松绑,市场成交都会有明显的上涨。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2

摘要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中,有着这样的委托链条:公积金缴存者――政府――公积金管理中心――商业银行。在诸多主体构成的委托环节中,每一环节中的人同时也是下一环节的委托人。这种委托关系是造成住房公积金制度偏离设计初衷,造成“济富不济贫”的根本原因;弱化“行政化”因素、强化“市场化”运作是提高住房公积金运作效率、发挥其对中低收入者支持作用的关键。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委托市场化

我国自1991年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据建设部数据,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城镇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累计超过1亿人,归集公积金累计超过14,000亿元,职工构建住房和退休等支取了近5,500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累计达7,300多亿元,全国有4,200万职工通过提取住房公积金和公积金贷款改善了居住条件。由此可见,住房公积金制度确实提高了我国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能力。但是,住房公积金作为我国现存的支持中低收入者融资的最重要制度,在制度设计本身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中低收入者购房支持力度不足、近年来各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大案”、“要案”不断的根本原因。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委托关系

在我国住房公积金的制度设计中,实际上存在以下的委托主体:住房公积金缴存者、地方政府、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及商业银行。由此产生了这样的委托链条:公积金缴存者――政府――公积金管理中心――商业银行。其中主要的委托关系有:公积金缴存者与政府、政府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公积金使用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在这诸多主体构成的委托环节中,每一环节中的人同时也是下一环节的委托人。这样一种委托关系是造成住房公积金制度偏离设计初衷,造成“济富不济贫”的根本原因。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问题

正是由于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着以上复杂的委托关系,而各环节的委托关系中又存在着制度设计的缺陷,这就导致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的各环节委托问题的产生。

首先,住房公积金缴存者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了公积金缴存的强制性,这就意味着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者在选择人时将受到限制,无法自由地选择。但是,政府对于这种强制性也支付了相应的成本,即给予公积金缴存者实际上的税收减免以及低息贷款的回报,从而使得公积金实际上变成了委托人的一种社会福利,在缴存资金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委托人必然倾向于多缴,这也是中高收入者倾向于多缴的原因。

其次,政府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委托关系。根据我国现行体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隶属地方政府部门的事业单位,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会员制的法人实体,而是一个地方性的“行政化”机构。在行政化之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往往是由政府所选派的。由于政府官员不是公积金的实际所有者,其权的取得不以其能力为条件,也无需为行为承担经济责任,这样政府官员在选择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者时,往往不完全根据候选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容易导致“廉价投票权”问题的产生。同时,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者而言,只有把住房公积金的规模做的越大,所支配的资源才可能越多,这样尽管国家有缴存比例、缴存金额的各种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公积金管理中心往往默许缴存者的多缴,并在办理业务时给予多缴者更多的贷款额度,从而使得住房公积金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支持了中高收入者。

再次,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银行之间的委托关系。住房公积金政策确定的非市场化原则导致委托人对于人的激励约束力度较弱。按照相关规定,大多数城市住房公积金具体业务的银行主要是通过行政或其他非市场化的方式指定的,委托人并没有直接更换人的决定权利,只是拥有建议权,具体更换人的决策权由房委会掌握。同时,中低收入者在办理业务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这些都使得银行缺乏动力努力开展针对中低收入者业务。除此之外,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弱约束关系也使得道德风险问题更加突出。主要是业务与银行自身主营业务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随着公积金业务的大力发展,公积金贷款业务将与商业银行竞争个人住房贷款、甚至住房开发贷款业务。这种特殊的竞争关系导致银行有更大的利益动机,降低服务质量、甚至说服贷款人放弃公积金贷款转而选择商业贷款,这也是部分中低收入者在缴存公积金的情况下仍选择商业贷款的重要原因。

三、相关对策

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成立全国统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使它成为我国中低收入者住房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中“行政化”因素是导致公积金制度设计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弱化“行政化”因素、强化“市场化”运作是提高住房公积金运作效率、发挥其对中低收入者支持作用的关键。因此,要本着市场化的方向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

首先,对于参与者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市场化来说,并不意味着应当消除公积金制度缴交的强制性,相反这一环节的强制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其关系的市场化应让参与者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通过设立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机制达到目的。如,可以借鉴德国的合同储蓄模式,设计多种存贷组合以供参与者选择,特别应当为中低收入者提供较优惠的存贷方式,以在提高参与者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使利益更多地向中低收入者倾斜,从而增加整体效用。

其次,政府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之间的委托关系的市场化的关键在于使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真正实现从“行政化”管理向“法人治理”的转变。这就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定位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建立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规范的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提高经营效率,更好地发挥其聚资、融资的功能;二是要实现选择管理者时的市场化,努力克服“廉价投票权”问题。对于政府官员,要通过考核制度的完善、权追究制度的建立等限制其“廉价投票权”的能力;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者,选拔时要真正地引入竞争机制;三是从长远看,要改变目前住房公积金中心的“事业单位”性质,将其发展成为吸收公积金存款、直接发放公积金贷款的准银行金融机构。

最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与受托银行之间关系的市场化是当务之急。为此,应当积极引入人竞争机制:要扩大住房公积金业务人的选择范围,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如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人以降低成本;政府应授予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更换人的决策权;改变当前人一旦产生就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应当采取固定期限,期限到期后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方式重新选择。从长远来看,应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展成为非“事业”性质的准银行金融机构,这样,其中的委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齐锡晶,赵亮.论我国城市住房金融风险的综合管理.理论界.2005.4.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3

   1.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探索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等制度,搭建交易平台,培育交易市场,完善交易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区域主体功能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节能减排任务目标,科学确定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合理制定碳排放权分配方案,选择减排任务重或潜力大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碳排放权交易基本框架体系。试点地区要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健全管理机构,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鼓励企业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按照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积极推动低碳认证工作开展。组织企业开展低碳系列认证知识交流会,开展低碳认证制度建设研究工作,以产品为链条,吸引整个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产品低碳认证标识向社会推进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低碳产品采购和消费模式,以公众消费选择引导、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

   3.提高全社会参与水平。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的办公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大设施低碳化改造力度,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制订政府采购低碳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制定钢铁、化工、石油、建材、煤炭、轻纺、有色金属、交通、建筑等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鼓励企业完善促进节能低碳生产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节能低碳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积极承担低碳发展责任。选择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创建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组织开展家庭、学校、社区、农村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

   1.适时修订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适时修订已出台的节能、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管理条例、标准制定中的引领作用,参与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同时对我省相关法规做出补充、修订和完善,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与行动的一致性,发挥协同效应。

   2.及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规章、条例、标准。根据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建章立制的经验,确定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政策框架和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各领域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报告制度及统计、检测、核算、考核制度,信息披露和管理制度,以及反映我省特点的配套法规、标准。

   3.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加强相关领域的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形成督查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建立监察与帮促服务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各市、重点用能单位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为落实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提供支持。

   4.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宣传、法律教育力度,提供法律服务,保护合法权益,依法明确企业责任、政府职责和公众义务,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经济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价格和收费等多种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加大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构建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支持体系。

   1.财税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主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确保资金到位和高效使用。设置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以及在农业、森林、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从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财政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财政专项引导资金,落实节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新能源应用工程,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完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节能环保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对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给予企业所得税抵免,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政策。对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的节能实行税收优惠。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及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实行税收优惠,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健全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继续实行《省级机关节能降耗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机关单位对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用电设备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调整政府采购目录,完善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定期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补充清单,实行节能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加强对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

   2.投资政策。完善投资政策。规范和完善投资管理政策,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投资,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审批程序,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低碳产业投资项目,要简化投资审批、核准手续,放宽投资领域,降低准入标准。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完善循环经济投融资促进体系,将由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变为以市场选择为主。优化投资结构。合理确定政府投资规模,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促进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非化石能源发电、新能源产业、低碳技术研发、城市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农村环境监测和农村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倾斜,提高对低碳试点和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发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能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增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需求,有效引导企业生产和公众的高碳化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创新投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政府引导资金,要灵活运用补助、贴息、杠杆基金等手段,探索建立以政策性投资公司、专业化担保公司和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投融资新模式,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绿色发展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评价标准,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重点耗能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社会化服务。

   3.金融政策。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技术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低碳高效环保项目实施金融倾斜,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加快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开展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低碳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增强对农业、水资源、渔业等行业的金融保险服务,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低碳经济领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利用中国清洁发展基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支持我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4.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助手段,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温室效应成本的资源价格机制,推进一次能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推进水资源价格改革,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电价机制。完善输配电价,竞价上网,以发电与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和配电价格按照成本定价为目标,兼顾通胀形势和不同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电价市场化。鼓励冶金、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气、余压等余能资源综合发电,完善余热发电上网价格政策和电价补贴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严格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适当提高加价标准。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根据产业实际,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类别及其耗能水平的评价甄别工作进程,修订差别电价加价目录,及时公布不同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的企业名单,对超过国家和省能耗限额的产品和用电单位,依法执行惩罚性价格,严格控制高耗能单位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适当推行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创新收费政策。全面实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谁受益谁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科学设计收费政策。创新城市交通收费政策,建立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别收费政策,研究开征道路拥堵费,促进绿色低碳交通。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推行环卫行业服务性收费,减少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的碳排放。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4

让大学生可自愿存缴公积金,避免“输在起跑线上”的制度善意能否落实下去,不走形、不变样?如何理解这种“超前”的创新之举?

权利增项难破“买房难”

文丽(公司职员)

网络搜索“住房公积金”,可得解释――“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可见,按照现行政策,在校大学生、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因无固定工作单位,无法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城计划为在校大学生出台住房公积金缴存政策,是一项“惠民政策”,旨在让在校大学生于城市置业安家时能享受到公积金带来的实惠。换言之,在大学就开始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可能比毕业工作后才缴纳者,更早拥有低息贷款买房的可能。

可是,如此权益增项为何一经曝光就遭遇网友戏谑“应该鼓励一出生就缴存公积金,至少可以鼓励从读幼儿园开始,这样,成年后面对‘买房难’会更踏实”?有善意又超前的创新之举因何不被期待反遭嘲讽?

问题出在早缴公积金未必早受益,而让大学生更容易买房,不能只靠给其增加缴纳公积金的“权利”。

住房公积金被质疑“劫贫济富”,这样的声音一直存在:住房公积金的贷款额度偏低、中低收入缴存者的还贷能力“满足”不了高高在上的房价,导致不少人买不起房;而将在校大学生等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纳入可缴存公积金的人群,“众筹”而来的公积金也将更多被高收入缴存者使用。

破解“买房难”问题,让人们更容易买房,单靠大学生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权利增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依靠货币政策、创业环境、税收设计以及更合理的房价共同圆梦。

留人初衷好,警惕变“拼爹”

刘远翔(公务员)

“在校大学生可自愿缴纳住房公积金”释放着满满的善意:年轻人买房难,早点缴纳住房公积金,就可以避免“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这种“起跑线上”的政策关怀,最终还不是要落在大学生的父母身上?虽然我们相信,所有看到这一政策的“爹”都会喜笑颜开,因为毕竟孩子毕业要买房,早点给“买房起跑线”加点马力,帮孩子加快购房进程,也算是尽了一点心意。

但是,需要缴纳的金额恐怕不是所有“爹”都拿得出来的。算不上普惠政策的“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会不会成为事实上的另类“拼爹游戏”?

近年来,把大学生当作财务完全独立的群体来开发其市场潜力的情况出现得越来越多,是否能起到好的效果,还是值得观察。

比如,大量网贷小企业打着助学和支持创业的旗号向大学生发行小额贷款,导致一些大学生糊里糊涂背上高利贷,酿成各种极端事件。

我们理解五市的制度善意,但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以后,大学生们每个月除了向家里要生活费,恐怕还要再加一句:公积金交了吗?

虽然说交还是不交完全是自由的,但中国有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叫攀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买房趁早”,为人父母者又怎能眼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因为房价问题,失去在大城市“安得广厦只一间,不需要多大多华丽”的机会呢?

有理由认为,鼓励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也有五城市留住人才的良好初衷,但房价高这一现实难题显然不是提前缴纳公积金就能顺利解决的。

创新有助多赢,但更需顶层改革

张学礼(地方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

在我看来,这一留人新政不失为实现多赢的现实之举。

首先,鼓励大学生等人群缴存公积金实际上是一种必要的纠偏,以改变长期以来住房公积金政策偏爱在职职工、受益范围太窄的局面。

保障大学生等人群平等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红利的权利,等于是让大学生或其家庭“自己给自己”存房钱。这对于那些已经成年、即将面临成家立业等现实问题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谓“打开了一扇窗”。

“自愿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政策创新还给了部分大学生家长提前为孩子买房储备资金的机会,避免以后买房时经济压力过大,有助于减少因房屋造成的亲情冲突。

再者,住房公积金“蛋糕”也会因此而变大,有利于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互助功能。

当然,相关地方政府政策允许,不代表大学生等群体一定埋单。让在校大学生缴纳住房公积金涉及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个人缴纳的比例如何科学制定?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和个人收益情况是否合理?硬化监管也是必须同时考虑的问题。

坦白地说,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定位与实际情况不符、覆盖面过窄、管理体制分散、管理成本过高以及公积金“沉睡”等问题,亟需进行制度和体制改革。

从这个角度而言,仅部分地方探索大学生等人群自愿缴纳住房公积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只有更加科学合理,住房公积金制度才会受到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进而成为一种善举和良策。

且行且慎重,保障学生经济利益

李静(退休人员,女儿大学在读)

站在帮助大学毕业生及家庭缓解未来购房、租房压力的角度看,上述5省会城市出台支持在校大学生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比如,武汉规定,在校大学生在读期间缴存住房公积金,毕业后可以直接接续,即使就业后暂时没有能力购房,在租住基本住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时,也可用公积金账户内的余额支付房租。待其购买刚性自住房时,租房所提取的住房公积金不影响可贷额度计算,这确实是释放善意的留人政策。

但是,推行大学生缴存公积金的政策措施,首先需要破解大学生未来就业如果无法留在公积金缴存城市,这笔公积金将如何使用、如何提取的问题。

必须厘清的问题,是打通异地通用通道,实现公积金“一卡通”,让政策适用于国内任何城市、任何地域?还是因为不能通用,而最终会按一定利息返还本金及利息?

目前,各地在落实公积金的惠民政策时的细则有所不同。一些地方住房公积金可以用来看病,支付教育、物业费等,但条条框框的规定很多,常常导致口惠而实不至。

住房公积金本质上是缴费者的钱,在重大决策上能否确保缴费者的话语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缴存公积金的积极性。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5

一、构建国家住房公积金银行的意义

住房公积金银行的成立首先解决了当前资金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我国现有的银行业监管体系已然成熟,住房公积金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必然处于该体系的金融监管之下,这比原来在属地原则下的住房公积金管委会监管要有效的多。它不仅在业务的操作流程上更透明公开,还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而资金被个人挪占他用的现象将不会发生。其次在现有的公积金制度中,一些不发达地区有大量的住房公积金都被闲置着,在风险控制下,这些沉淀的资金只能存在银行收益甚微。而建立住房公积金银行后,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将操作的更合理,资金的流动性会更强,投资也会更有专业性,从而使沉淀资金带来更多的效益。这部分闲置资金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盘活房地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随着各地区住房公积金银行的成立,将替换掉原有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中心原来的人员划归住房公积金银行,住房公积金银行的运营成本主要通过开展的金融业务所得利润来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

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立住房公积金银行是公积金制度发展的方向

住房公积金主要是通过资金的方式运行,引入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符合资金管理行业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实际国际上很多国家都设立了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以解决国民的住房保障问题。例如挪威1946年成立国家住房银行,属于国有,其贷款只用于住房,其贷款总额占全国住房贷款总额的一半,同时还是政府住房政策管理中心,负责实施全国的住房政策。再如泰国从1952年起就成立了住房银行,隶属于国家财政部,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该银行以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方式吸收存款,以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方式发放住房贷款,为促进住宅事业的业发展、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的要做到安全高效,住房公积金运营规范,从国际经验上看,必须向独立法人性质的金融机构转变,同时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动员国内居民的储蓄筹措资金,开展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另外低收入者可以从政策性住房金融中获得低利率的贷款,改善居住条件。

三、住房公积金银行模式设计

通过对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阶段性的改革,可以将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银行设为全国范围内的常设机构,设立一个住房公积金银行总行,在省级设立分行,市级设立支行。该银行可以申领金融行业经营许可牌照,作为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根据存贷相结合,政府扶持的原则,建立以居民自愿储蓄为主,政府奖励扶持为辅的机制,主要以针对居民住房贷款为主的运营机制,对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贷款、投资等一系列的运作,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资金平衡的运作模式。

(一)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建立”市场化”融资机制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居民收入有所差异,对住房的需求也不同,而强制性住房公积金储蓄不符合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结构,因此不能强制性要求,可以采用自愿原则,取消缴存对象和缴存额的限制,把真正需要扶持的中低收入者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中,并为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供资金支持。住房公积金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和购房情况,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不同档次的固定存款利率储蓄品种,调动居民参加住房储蓄的积极性。如对有刚需求购房的低收入群体设计“低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存贷挂钩”的储蓄品种,以降低购房者的借贷成本和利率风险,以体现住房公积金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的原则;对高收入购房者实行“限额低贷”,体现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对于暂时不需要贷款的储户实行“市场化利率”政策,将住房存款利率与公积金存储年限相连接,保证可以不低于其他储蓄的利息收入,改变现在住房公积金利息收入低的现状,调动居民的储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采取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以解决融资不足的问题。例如:一是可以实行住房储蓄奖励制度,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当他们的住房公积金储蓄达到一定金额时,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退休时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居民,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以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列支;二是政府应该运用税收等优惠措施,吸引大量闲置资金流向住房政策性银行;三是发行住房债券和抵押贷款债券,扩大资金来源,融通长期资金;四是发行政策性债券,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壮大资金实力。

(二)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坚持以住房公积金贷款为第一使用方向

为了保障住房资金在使用上的安全性和公平性,我们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实行“以存定贷,存贷挂钩”的贷款机制,即住房公积金贷款必须是缴存到一定年限和金额时才能发放,遵循多存多贷,少存少贷的原则。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应建立平等获得贷款权利的机制,每月对储蓄者的资金状况和对住房储蓄的贡献进行合理的评估,并以评估值的高低来确定发放住房贷款的金额和住房贷款的顺序。同2016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61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2,2016(Cumulativetyno.616)时,对中低收入的群体发生家庭变故时,应设立相应的免责条款,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作用。住房公积金发放贷款,首付款、贷款额度、贷款还款期限与家庭收入的高低有联系。对于收入中等或偏低的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可以设计较低的首付款比例,贷款额度可以相应的增加,贷款的还款期限可以适当的延长。对于高收入群体或二次购房者,可以实行较高比例的首付款,贷款按较低比例发放,贷款应在短期内偿还。同时设定最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以防未来出现资金缺口,充分体现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导向功能。具体做法是各城市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对购房的需求,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调动居民储蓄的积极性,增强居民购房的能力。在住房公积金贷款中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即实行浮动利率政策和动态利率政策。浮动利率政策是在公积金贷款中根据不同的收入群体、购买不同面积的住房,实行不同的利率标准,贷款利率通常与家庭收入成正比,对于有刚性需求的,收入越低,贷款利率越低。动态利率政策就是视中低收入群体的家庭困难情况可以分别向他们提供无息、贴息、减息贷款,并且随家庭收入的状况而随时改变利率,当他们的家庭收入好转时,由原来的无息、贴息、减息贷款转为有息贷款直至执行正常贷款利率政策。

(三)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创新住房公积金运作机制

1.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一体化运作模式。住房公积金银行作为全国范围银行机构,通过统一管理全国各地归集资金,发挥统一调拨的导向功能、配置功能,实现公积金保值功能。以住房公积金银行为载体,构建资金的融通网络,在保障资金安全性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和统一管理各地的住房公积金,调剂各地区的资金余缺,使大量的资金能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让资金从沉淀率高的地区流向资金短缺的地方,合理配置各地资金,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是资金需求旺盛的地区有可活动款项,应付紧急需求;另一方面,使公积金沉淀较高的地区通过资金调拨异地而获得利息收入。各地市设立的住房公积金分行,在留足本地区储蓄居民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支取提款和风险准备金后,其结余后的闲置资金应由国家住房公积金银行的统一调度,通过有效的多样的投资组合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增加增值收益,这就要求政策上允许扩大公积金资金的使用范围,使住房公积金可以进入投资性的金融市场,与资金运营相结合,发挥效益。通过借鉴各国的投资组合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的的投资工具以下几种:一投资基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回避风险,流通性强,效益高而且稳定。我国现阶段的证券投资基金主要为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我国在选择证券投资基金时,应以债券基金为主,适当的选择股票型基金。二国债,我国现阶段住房公积金唯一认可的投资品种。国债是一种投资风险小,收益较高的投资品种,一方面降低了投资风险,保障了住房公积金缴存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用于集中发展公共事业等方式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稳定金融体系,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三投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小,有稳定的未来收入现金流,一般情况下回报率较高,但是项目运行时间长,需要考虑能否满足住房公积金的流动性。总之任何投资工具都有投资风险,而投资工具的多元化是降低住房公积金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投资组合时,应尽量选择投资相关系数小的品种,并考虑使所选择的各种投资的风险可以相互冲抵。根据住房公积金储蓄的期限长短,注意投资期限搭配,做到长、中、短期投资的合理搭配,从而保证资金良好的流动性。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途。住房公积金银行不仅要提供一般性的保障,而且增加对低收入家庭及困难家庭的福利补助,使成为一项全社会都参与的和支持的制度,兼具福利性、增值性和安全性。新住房政策性银行在增加投资功能后,预期的增值收益将大幅提高,在优先保证公积金支取、贷款需求和建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前提下,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入廉租房建设,加大租房市场的供应量,满足困难家庭的需求;第二设立专项互助资金,帮助困难人群解决住房问题,可以为困难家庭提供提供无息、贴息、减息贷款;第三适当发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贷款,保证开发商动力;第四补贴住房公积金储户,抵制通货膨胀带来的贬值风险。

(四)住房公积金银行新监管模式

在住房公积金银行的日常运作中,首先应确保安全性。对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方式,按商业银行的规则从贷前、贷中、贷后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在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同时引入住房抵押机构或保险机构来分担借款人无能力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消除其产生不良贷款,保证资金的安全性。现行的住房公积金中心属于地方政府,接受住房公积金管委会的监督,监管大多流于形式。设立住房公积金银行后可采取外部监督,外部监督机构主要包括财政部(出资人)、银监会、审计署和接受外部委托的中介机构。监督方式多样包括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与考核、对经营守则和操作规程的鉴定与评分等;审计部门的监督方式包括对国有资本金的安全与经营效益的考核、对异常资金流动和绩效异常变化的监控、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离任审计等;银监会主要从风险控制与隔离和资产安全的角度进行考核与监督;接受外部委托的中介机构就委托事项进行客观、真实的审计并出具具有公信力的审计报告或结论。同时依法向公众进行充分信息披露,应规定统一的信息报告和报表格式,定期向监管机构和广大储户披露,并将其置备于各营业场所为公众备查。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公积金管理制度与现行公积金中心的运作模式存在固有矛盾,影响了该制度的运行和政策社会效益的实现,在深入理会、准确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实质,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目标,继续采取渐进式分步走的改革路径,突破现行制度框架,扩大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的范围,依托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以此为基础组建市场化、专业化、政策化的住房公积金银行。全国成立住房公积金银行总行,负责政策指导和资金在各个城市之间相互调剂,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公积金的业务标准化,各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改革成为总行二级分支机构,各县市的公积金中心成为二级分行下辖的营业机构,具体办理各项业务。总之成立住房公积金银行后,住房公积金能更好的保值增值,防范风险的能力也能得到加强,公积金的缴存贷款业务范围也会扩大,惠及跟多的人群,更好的发挥政策的社会效益,是当前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必然选择。

作者:贺传顺单位:烟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栖霞分中心

参考文献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6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用好、管好、方法、策略、措施

对于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按照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必须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实现。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实行以来,受到广大职工的普遍欢迎,已经为成千上万的职工家庭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变化,住房公积金管理不断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地适时地制定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政策,不断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水平,才能与时俱进,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水平

对于住房公积金的管理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担保方式,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促缴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力度,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面,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更多的职工有条件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性贷款。

近年来,由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大,全力推进管理部个贷业务成为当务之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职工了解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优惠政策。另外,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放款力度,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完善的网络素质和业务能力监管、审批机制,缩短贷款办理时限,提升服务质量,使贷款发放量成为新的增长点,为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把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轨道。重点是要逐步改善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升信息系统质量,增强软件的智能审办和统计分析功能,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保证资金安全。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切实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机械服务为人性化服务,从细节入手,找出各环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便民利民措施,规范文明服务的内制度容和标准,使服务工作步入经常化、化轨道。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用科学的方法管好、用好住房公积金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就一定能使住房公积金制度得到更好的实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1、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研究,要重视培养和充实一大批从事住房公积金工作的专业人员,努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研究制定出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减轻这部分职工的还款压力。另外,在住房公积金支取方面,也要及时调整提取政策,让广大职工受益,特别是为中低收入职工解决住房困难提供帮助。

3、认真吸收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进一步简化贷款、支取程序和手续,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一切为方便职工着想,一切为方便职工工作。以职工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营造住房公积金事业干净健康的环境。

三、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管好用好住房公积金是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追求的目标。住房公积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继续拓宽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因为各地发展不平衡,住房公积金制度不能惠及到各城镇角落,因此,要继续扩大归集面,从而扩大受益人群,同时要实际情况,开辟了电话数据分析、逐月还贷、资金监语音查询、控制办公、oa触摸屏查询以及装修贷款业务管理系统,使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中心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还有效防范了资金运营风险。

2、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启用个贷服务大厅和归集提取服务大厅,真正实现全新工作模式,并且实行手续内部传递,缩短审批时限,并将6家银行和担保公司集中在大厅,无论是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提取,还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均可在服务大厅内一次性办结。为了更好的服务民众,服务大厅可承诺,周六、周日照常办公。同时做到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只要有业务办理,可无限制延长工作时间,做到当日受理的业务,当日审批完毕,全力为各单位和广大职工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为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的职工提供快捷、方便、周到的服务。

3、提取公积金政策更加“人性化”。放宽职工提取条件,做到符合条件的应提尽提,让更多职工享受到党和政府的住房公积金政策。除购房还贷外,新增了职工重大疾病,家庭遇突发事件造成困难的,可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住房公积金的发展与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会进一步推动我国住房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地增长,有助于“居者有其屋”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桂英如何防范住房公积金风险现代贸易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7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建设的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

(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变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要坚持配套、分阶段推进。近期的任务是: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大力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城镇住房制度,使城镇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水平。

二、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四)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利于转变住房分配体制,有利于住房资金的积累、周转和政策性抵押贷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职工购、建住房能力,促进住房建设。所有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应按照“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交纳住房公积金,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五)住房公积金由在职职工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按职工个人工资和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逐月交纳,归个人所有,存入个人公积金帐户,用于购、建、大修住房,职工离退休时,本息余额一次结清,退还职工本人。目前单位和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交率分别掌握在5%,已超过这个比例的可以不变。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缴交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六)企业为职工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从企业提取的住房折旧和其他划转资金中解决,不足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定,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行政事业单位为职工交纳的住房公积金,首先立足于原有住房资金的划转,不足部分,全额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预算拨付;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由财政预算拨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照企业开支渠道列支。职工的住房公积金本息免征个人所得税。

(七)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加强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管理等有关具体规定,审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计划和财务收支预决算。各市(县)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核算和编制使用计划等管理工作,住房公积金的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一律由当地人民政府委托指定的专业银行办理。受委托的专业银行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住房公积金使用计划,审定、发放和回收贷款。住房公积金要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积极推进租金改革

(八)要在职工家庭合理住房支出范围内加大租金改革力度。到2000年,住房租金原则上应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5%。按上述办法测定,租金水平已达到或超过折旧费、维修费、管理费、贷款利息、房产税5项因素成本租金水平的,按成本租金或市场租金计租。

(九)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2000年以前租金改革规划。租金提高的幅度和次数,要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要根据物价指数控制目标统筹安排。有条件的市(县)或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较快实现向成本租金和市场租金的过渡。

(十)在租金水平达到成本租金以前,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的旧住房租金标准可以高于同期现住房的租金标准。各市(县)人民政府还可以对职工承租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的旧住房交纳租赁保证金和认购住房债券作出具体规定。

(十一)租金调整后,对离退休职工、政府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情况制定减、免、补的具体办法。

(十二)住房在规定标准之内的职工家庭,用规定的个人合理负担部分加上全部住房补贴,仍不足支付房租的,差额可由其所在单位适当给予补助。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补助金在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补助金应先在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在城市住房基金(未建立城市住房基金的,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列支。

(十三)加强对租金收入的管理。租金收入归产权单位所有,纳入单位住房基金,用于住房维修、管理、建设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四、稳步出售公有住房

(十四)城镇公有住房,除市(县)以上人民政府认为不宜出售的外,均可向城镇职工出售。职工购买公有住房要坚持自愿的原则,新建公有住房和腾空的旧房实行先售后租,并优先出售给住房困难户。

(十五)向高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市场价,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出售公有住房实行成本价,成本价应包括住房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小区级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是否列入成本由各地自行确定)、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旧房的成本价按售房当年新房的成本价成新折扣(折旧年限一般为50年)计算,使用年限超过30年的,以30年计算;经过大修或设备更新的旧房,按有关规定评估确定。目前以成本价售房确有困难的市(县),可以实行标准价作为过渡。出售公有住房的成本价和标准价由市(县)人民政府逐年测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现行售房价格已高于规定的标准价起步水平的,不应再降低价格。

公有住房的出售,应坚持先评估后出售的原则。住房的实际售价应根据所处地段、结构、层次、朝向、设施和装修标准等因素区别计价。

(十六)标准价按负担价和抵交价之和测定。一套56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新房的负担价,1994年应为所在市(县)双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县)应高于3倍,具体倍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乘以2计算。抵交价按双职工65年(男职工35年,女职工30年)内积累的由单位资助的住房公积金贴现值的80%计算。

旧房的负担价按售房当年新房的负担价成新折扣(折旧年限一般为50年)计算,使用年限超过30年的,以30年计算;经过大修或设备更新的旧房,按有关规定评估确定。旧房的抵交价,可根据使用年限适当降低,但最多不能低于新房抵交价的80%。

(十七)职工购买现已住用的公有住房,可适当给予折扣,1994年折扣率为负担价的5%,今后要逐年减少,2000年前全部取消。

售房单位应根据购房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给予工龄折扣。每年工龄折扣的数额,按抵交价除以65(男职工35年,女职工30年)计算。离退休职工购房计算工龄折扣的时间,按国家规定的离退休年龄计算。

(十八)职工按成本价或标准价购买公有住房,每个家庭只能享受一次,购房的数量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分配住房的控制标准执行,超过标准部分一律执行市场价。

(十九)售房价格要逐步从标准价过渡到成本价。当年的标准价要根据各市(县)职工上年平均工资增长的水平、单位发给住房补贴和资助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年增长水平确定,一年一定;新房负担价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的倍数,要逐步提高,2000年以前达到3.5倍。各市(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快标准价向成本价的过渡。

(二十)付款方式。职工购房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售房单位可对一次付款的购房职工给予一次付款折扣,折扣率参考当地购房政策性贷款利率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差额,以及分期付款的控制年限确定。实行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得低于实际售价的30%,分期付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分期交付的部分要计收利息,单位不得贴息,利率按政策性抵押贷款利率确定。经办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银行,应充分利用政策性住房资金,向购房职工提供政策性抵押贷款。

(二十一)明确产权。职工以市场价购买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可以依法进入市场,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收入归个人所有。

职工以成本价购买的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一般住用5年后可以依法进入市场,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地收益和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收入归个人所有。

职工以标准价购买的住房,拥有部分产权,即占有权、使用权、有限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可以继承。产权比例按售房当年标准价占成本价的比重确定。职工以标准价购买的住房,一般住用5年后方可依法进入市场,在同等条件下,原售房单位有优先购买、租用权,原售房单位已撤销的,当地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有优先购买、租用权。售、租房收入在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所含土地收益和按规定交纳有关税费后,单位和个人按各自的产权比例进行分配。

(二十二)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住房交易行为。职工购买住房,都要由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住房过户和产权转移登记手续,同时要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统一制定的产权证书,产权证书应注明产权属性,按标准价购买的住房应注明产权比例。出租和出售、赠与、继承及以其他形式转让所购住房,应按国家规定交纳有关税费。要加强市场管理,规范交易程序,完善税收制度,坚决查处倒卖房产牟取暴利等违法行为。

(二十三)加强售后房屋维修、管理服务,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职工购买的住房,室内各项维修开支由购房人负担。楼房出售后应建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的维修基金。改革现行城镇住房管理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物业管理企业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服务。

(二十四)加强售房款的管理。国有住房的出售收入按住房产权关系和一定比例上交同级财政和留归单位,分别纳入各级住房基金;其他公有住房出售收入,归单位所有,纳入单位住房基金。售房款要全部用于住房建设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严禁挪用。

五、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二十五)各地人民政府要十分重视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经批准原则上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要在计划、规划、拆迁、税费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组织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实施工作。金融单位在信贷等方面应予以支持。房地产开发公司每年的建房总量中,经济适用住房要占20%以上。在建房、售房等方面,对离退休职工、教师和住房困难户应予以优先安排,具体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二十六)鼓励集资合作建房,继续发展住房合作社,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城镇危旧住房改造。

六、做好原有政策同本决定的衔接工作

(二十七)要做好与原有售房政策的衔接。已出售的公有住房均须按照售房当年的售价占成本价的比重明确个人拥有的产权比例;经购房人同意也可按成本价补足房价款及利息后,原购住房产权归个人所有。1994年1月1日至本决定之前出售的公有住房,一律按本决定规定的售房政策进行规范。

(二十八)原有关文件规定出售公有住房的标准价和最低价一律停止执行。

(二十九)要继续做好原住房资金转入各级住房基金的核定、划转工作。划转的资金和原有的住房补贴,要逐步理入职工工资或用于列支公积金。

七、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三十)加快住房建设和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地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兼顾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加快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三十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规定的统一政策,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并按年度报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各市(县)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要加强对各市(县)房改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国家房改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房改工作的健康推进。所有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执行所在市(县)人民政府对房改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规定。

(三十二)企业房改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各级人民政府要为企业房改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结合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住房开发建设、分配、管理和维修服务等社会职能逐步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加快实现住房的商品化、社会化。

(三十三)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要分类指导,在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注意抓好大城市的住房制度改革;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和配套措施,抓紧立法工作,协调解决深化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关房改工作的配套文件,要尽快制定,抓紧下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保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十四)要认真做好房改的宣传工作。各级新闻单位要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政策和实施步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三十五)要严肃房改纪律,严格执行国务院的统一政策。各级监察部门要加强纪律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国家统一政策、低价售房、变相增加优惠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8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0JZD0023)

作者简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分析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取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浅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认识浅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中性财政政策透视财政政策必须转型财政政策转向在即中国财政政策取向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坚持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互动及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欧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潜在风险货币和财政政策可期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中)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0-3-12。。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9月底,我国的地方融资平台数量达到10468家数据来源:平台贷展期新政硬着陆,到期还款方案4月底前上报[eB/oL].第一财经日报,http:///120319/101,1277,12000976,00.shtml,2012-3-19。,增长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从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上来看,2009年末,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估计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当年净新增约3万亿元。此后还将进一步上升,到2011年达到最高值,约为98万亿元。庞大的地方融资平台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府偿债率迅速攀升,还债压力激增。中金公司预计地方政府偿债率将会从2009年的120%迅速攀升,到2012年将达到266%,超出安全警戒线66个百分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一般以三年内的短期贷款为主,2012年地方融资平台将迎来还本付息的高峰,据估算2012年仅地方融资平台这一项债务,还本付息额可能将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50%,其中有50%的贷款要以政府收入作为还款来源,23%的贷款为不规范贷款,风险高,由财政兜底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基层地方政府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主力军,因此财政风险在基层政府爆发的可能性增大。据相关统计,有近70%的投融资平台集中在区县级,其中的绝大多数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收入承载能力。

22货币政策或可引发的财政风险

221通货膨胀风险

2009~2010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放松了贷款限制,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2009年货币供应量(m1)和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了3323%和2842%,而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增长了843%,这表明了2009年货币供应量已经超出市场需求量,2010年通货膨胀风险逐渐显现。加之2010年下半年外汇占款迅速增加更进一步助推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的通货膨胀可能会诱发财政风险。第一,诱发收入分配风险。通货膨胀被认为是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一种税,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货币是持有的主要财富,他们无法通过调整资产组合来规避通货膨胀税。而相对高收入者来说,他们就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组合来规避通货膨胀税,这样就引发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风险。第二,加速财政赤字风险。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低收入居民生活将会变得困难。作为公共主体的政府,需要通过增加大量财政支出来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物价补贴,这样就会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速财政赤字风险。

222金融风险财政化加速

金融风险财政化是我国通过财政来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种方式。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财政化会更加频繁,财政压力增大,进而推动财政风险上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增加了显性财政风险。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银行流动性,1998年国家通过发行2700亿元国债注资国有银行;1997~1998两年动用700亿元财政资金冲销国有银行呆账;1999年帮助国有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其中大部分损失都由财政来负担;2003年末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之后中央财政以放弃3000亿元人民币权益为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欠债“埋单”;2007年国家为农业银行重组改造注资1300亿元。这些财政资源的流出会直接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向上推动财政风险。第二,间接增加了隐性财政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降低放款质量,放大银行风险偏好[14]。首先,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银行会主动降低贷款门槛,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其次,银行贷款有相当一部分贷给了有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信用过度膨胀;最后,信贷资金过多流向政府项目和国有企业,信贷集中风险突显。上述这些虽然都属于金融类风险,但是,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决定了金融风险最终还是得由财政来兜底,金融风险增加,财政兜底的风险就越大,进而推动财政风险上升。

3样本指标选取及模型构建

31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目的在于分析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财政风险指标变量、财政政策指标变量以及货币政策指标变量进行选取。

财政风险指标是本文进行实证分析的关键变量。本文借鉴吴俊培、张斌[15]财政风险指数的构建思想,来构建本文的财政风险指数。财政风险指数=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总支出,包括预算内、预算外支出,记为FR。选取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公共投资支出、宏观税负率来作为财政政策的变量,分别记为GC、Gi、t。根据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政府公共消费变量包括支农支出和文教科卫支出;政府公共投资支出以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预算内财政资金额来代替;宏观税负率=税收收入总额/GDp来代替,体现税收政策。选取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变量。由于无法获取在改革开放以来m2或mi的数据,因此,本文将以m0来表示货币供给量水平。将选取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另一变量。最后选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变量,分别记为m0、DR、RR,其中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进行了年度加权平均。

上述指标变量中政府公共消费和政府公共投资数据都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消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用名义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不改变数据统计性质的前提下,对政府公共消费、政府公共投资和货币供给量指标都取了自然对数。根据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获得性,本文样本区间选取为1980~2011。各指标数据分别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国研网数据中心。

32模型的选取

财政风险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财政风险的形成在短期和长期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以VaR模型为基础,分析两种政策的实施对财政风险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它是基于统计数据性质而建立的,这种模型能够反映出变量之间的长、短期变化关系,模拟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将构建两个VaR模型,基本形式为:

4实证分析

41单位根检验

通常情况下一些时间序列数据可能是不平稳的,直接用于方程估计可能会导致伪回归。为了避免伪回归情况的发生,本文将使用aDF和pp两种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定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5%显著水平下,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的一致性都表明了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变量财政风险指数(FR)、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DR)原序列即为平稳序列,而公共消费支出(GC)、公共投资支出(Gi)、税率(t)、货币供给量(m0)、存款准备金率(RR)都是一阶平稳序列,因此,下文将使用FR、DR的原序列,GC、Gi、t、m0、RR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4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以FR、DGC、DGi、Dt以及FR、DR、DRR、Dm0为基础构建两个VaR模型,根据LR、aiC、FpF、SC和HQ准则,最终确定两个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2阶。下面以2个2阶VaR模型为基础,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分析财政和货币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10%和5%显著水平下,财政风险的变动是贷款基准利率变动、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格兰杰原因。除此之外,其他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都不显著,但从检验结果的概率值还是能够粗略判断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存在弱因果关系。从概率值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工具当中政府公共消费的变动、政府公共投资变动、税率变动是引起财政风险变动的弱格兰杰原因,其中政府公共消费与财政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强,政府公共投资次之,税率最弱。货币政策工具中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财政风险变动的弱格兰杰原因。其中,货币供应量与财政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强,存款准备金率次之,贷款基准利率最弱。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变动引起财政风险变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强度略高于货币政策。

43脉冲响应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揭示的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的静态关系,下面本文将应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的动态关系。将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来避免因变量出现次序不同而导致脉冲结果不一致的问题。

431财政政策冲击引起财政风险的响应

给定财政政策一个标准差冲击,财政风险的响应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公共消费、政府公共投资以及税率的冲击,都引起了财政风险的变动。①给政府公共消费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年引起财政风险增加01758个单位,之后这种冲击效应逐步减弱,到第四年脉冲响应基本稳定在00282的水平上。这说明政府公共消费增加在当年就会产生很大的挤出效应风险,不过随着经济的复苏,民间消费增加一定程度降低了挤出效应风险。②给政府公共投资一个标准差冲击,在当年引起财政风险增加00718个单位,随后缓慢上升,在第二年达到最大值为00989,之后冲击效应呈现出小幅波动,最终稳定在00515水平上。这意味着,当年公共投资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债务风险和挤出效应风险的增加,随着公共投资的铺开,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地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来为配套资金融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增加导致财政风险在第二年增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③给税率一个标准差冲击,当年仅仅引起财政风险微弱的增加为00166,在第二年财政风险略微增长,并连续3年保持基本稳定,在第五年导致财政风险略微的负增加,但这种效应也仅仅维持一年,之后税率的冲击致使财政风险二次增加,但幅度比第一次小得多,在第九年基本稳定在00106的水平上。这表明减税政策当年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赤字风险增加,可是在接下来的年份减税政策却出现了增税效果,进而部分抵消了财政政策的扩张作用,增加了税收风险,财政风险的增加后期可能是税收风险增加所致。④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脉冲响应函数值虽然都是正值,但3个脉冲响应函数95%的置信区间都横跨了正负区域,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脉冲的显著性。当横跨的正区域面积大于负区域面积时,脉冲的正向效应显著,反之则脉冲的负向效应显著,如果二者大致相等时,脉冲响应就不显著。因此,从短期来看,政府公共消费对财政风险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政府公共投资支出,最后是税率;从长期来看,政府公共消费和税率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却对财政风险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

432货币政策冲击引起财政风险的响应

给定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冲击,财政风险的相应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由于地方融资平台都有政府的背景,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信用度要高,信贷风险低。所以前期增加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从总体上就会稀释信贷风险。从图2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工具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冲击也都引起了财政风险的增减变动。①给贷款基准利率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当年就使财政风险降低00770个单位,但之后有利影响在第二年减弱为00129,随后有利影响再次得到强化,在第五年有利影响二次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弱并稳定在-00284水平上。这说明宽松货币政策下,增加贷款规模有利于财政风险降低。可是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放贷门槛的降低致使信贷风险逐渐增强,一定程度部分抵消了对财政风险的有利影响的作用效果。第二年之后,由于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迅速增加部分降低了信贷风险①,所以财政风险再次降低。不过后期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过大,融资平台风险增加,隐性财政风险增加。②给存款准备金率一个标准差冲击,财政风险当年提高了00495个单位,之后在小幅波动中趋于平稳。这表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当年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必然引起金融机构存贷利差变动,进而导致以存贷利差为主的金融机构利润大幅变动,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不过从长期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财政风险的影响程度并不高。③给货币供给量一个标准差冲击,财政风险在当年就会降低00934个单位,随后降低幅度逐年降低,最后基本稳定在-00318的水平上。这表明,短期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刺激了经济增长,财政抗风险能力增强,财政风险降低。但长期快速增加货币供给量会导致通货膨胀风险增加,政府为应对通货膨胀风险而必须扩大政府支出,来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等等,财政的吃紧必然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因此,后期货币供给量的冲击效用出现了缓慢降低。④由脉冲响应的置信区域可以看出,短期内,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变动能够显著地影响财政风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影响较弱;长期内,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财政风险仍然存在着显著影响,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基本消失。

433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主要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变动时,财政风险是如何做出反应的。但现实中财政风险的变动是各种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结果的变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其影响程度有多大,本文将运用方差分解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方差分解的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从整体来说,财政政策对财政风险变动的解释能力平均为1183%,高于货币政策的解释能力206%。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工具对财政风险变动的解释能力最强为公共消费支出,其次是政府公共投资支出,最弱为税率;货币政策工具对财政风险变动的解释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货币供给量、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5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财政政策的运用影响着财政风险的变动。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财政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存在着弱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发现,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对财政风险的影响比较显著。具体来说,政府公共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和税率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都会引起财政风险的增加。其中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引起财政风险增加的最多,其次是政府公共投资支出,最弱的是税率政策。但长期来说,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变动都会影响财政风险,而政府公共消费支出和税率政策对财政风险的变动影响非常微弱,甚至可以忽略。

第二,货币政策的运用同样也会影响到财政风险的变动。相比较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与财政风险之间存在着更弱的因果关系。从脉冲响应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对财政风险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短期内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引起财政风险的降低,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则会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其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比贷款基准利率变动更有利于财政风险的降低。从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工具和贷款基准利率工具对财政风险影响仍然比较显著,但效应已经减弱,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基本消失。

第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对财政风险的影响效力均不强。从方差分解结果发现,财政政策对财政风险变动的解释能力平均仅为1183%,货币政策更弱,平均仅仅为206%。这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并不是引起财政风险变动的主要原因,但政策实施所产生的财政风险也不容忽视。政府在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公共风险以及这些公共风险向财政风险转化的可能性,避免政策调控经济的过程中财政风险扩大化,但又不能过分夸大由此而产生的财政风险,进而降低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强度。

参考文献:

[1]曾军平、丛树海.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风险与政策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6):12-18.

[2]张少红.关于我国财政政策的转型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5(3):79-81.

[3]薛菁.积极财政政策对地方政府财力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的思考[J].求实,2009(10):40-43.

[4]邵晓琰.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的财政风险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8-30.

[5]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可持续性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2):1-33.

[6]蔡方.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与实体经济运行之辨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0(5):117-120.

[7]殷醒民.当前中国货币存量变动的通胀“滞后”效应——一种对2012年通胀的预测[J].学习与探索,2011(6):128-132.

[8]李翀、曲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33-37.

[9]李琼.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依据及运用[J].财经科学,2012(1):1-8.

[10]张平.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运行现状及其治理之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95-102.

[11]贾明琪、李贺男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基于iS-Lm模型[J]经济管理,2009(10):7-11.

[12]张延中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基于1952-2008年中国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0(1):58-66.

[13]胡蓉,劳川奇,徐荣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吗[J]宏观经济研究,2011(2):36-41.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9

但作为一项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分析、研究、补充、完善,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变化,建立起真正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校住房制度。

一、个人住房公积金

1、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意义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一种成熟经验,并在实践中作为政策性住房金融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设定宗旨是一种国家支持的社会自助形式,通过金融互助,增强缴存公积金的职工的购房支付能力。

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属于政策性住房金融,是我们国家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共同组成了住房保障体系。其特点是直接以金融手段支持广大城镇职工购买住房,推出住房公积金的初衷也是为了增强对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的支持手段,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同时,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还成为廉租住房资金来源主渠道,有力支持了廉租住房制度的建立。

2、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作用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十多年来,其功能经历了初始阶段以筹集资金支持住房改革建设到其后发放购房贷款支持住房消费的转变。截至2006年末全国实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达6916.87万人,缴存总额为12687.37亿元,使用率为72.05%,累计为695.24万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6364.33亿元;特别是2006年当年发放个人贷款171万笔,相当于累计个人住房贷款的1/4。随着住房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快速发展,住房公积金还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3、高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根据财政部[2006]38号文件“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不应低于5%,不得高于12%;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区所在设区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精神。各高校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日趋规范,严格执行财政部文件政策范围以内,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工资基数各高校的计算则各有不同,其最主要是取决于各高校的财力与经济状况。使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区别有很大的差距,形成高校教职工中想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攀比心理的不平衡。因此,高校住房公积金的发展应朝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二、住房分配货币化

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是指高校将住房以实物分配的形式改为货币补偿的形式,既根据教职工的职务、职称、工龄等自然条件分配给教职工,教职工根据自己的选择到房产交易市场购买商品住房,达到公平、公正、合理。为此,国务院自1998年以来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为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但对各高校来说,由于其组成群体的特殊性和人才流动的频繁性,各学校自身住房的历史状况、现状及现实的经济实力,结合所在地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房改政策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方案、办法,促进学校住房货币化的前进步伐,加快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

高校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彻底打破了住房靠国家的大锅饭体制,将住房福利以货币的形式体现,使学校从实物建房、分房耗费的大量人力财力中解脱出来。使教职工按照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自己的生活方式购买自己满意的住房,有效的克服住房实物分配中的供不应求和不正之风。发放标准考虑到职工的职级、工龄以及现住房等情况,男女平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广大职工的住房问题,顺利实现住房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第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善了高校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住房分配货币化为高校住房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拓宽了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的渠道,特别是在解决老职工家庭住房问题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为国家对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财政拨款的部分,严格要求首先解决离退休老职工的住房补贴,离退休职工的住房补贴发放完后方能解决在职职工住房补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住房货币化的全面实施,大力推动了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住房分配货币化有利于保护高校宝贵的办学资源――土地。高校的土地资源是保障高等教学用地,保证本科生生均占地面积达标的关键,是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同时教职工住房问题又是直接关系到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和能否吸引高层次人才,保护土地资源,吸引人才,促进学校发展,要在住房分配货币化上做文章,鼓励引进人才外出购商品房,在保证离退休职工的住房补贴发放的前提下,首选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

三、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主要内容

1、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分配形式把住房的实物分配制度改为货币分配制度,即停止以国家、单位无偿分配给教职工住房居住的做法,实行以货币分配形式向教职工发放住房补贴,支付住房消费。补贴的来源实行“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量力而行”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新的住房体系中,住房消费支出应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承担。“量力而行”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各高校在制定房改政策时要量力而行,必须依据各高校自身的资金状况来制定,脱离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的房改政策是没有可操作性的;第二层含义则是指个人住房消费的量力而行,脱离个人实际情况盲目的住房消费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不利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必须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这是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实物分房五十年,国家背上了甩不掉的住房包袱,单位欠下了还不完的住房债务,而教职工个人则始终处于一个住房饥渴状态,国家、单位实难以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要改变这种实物分房时代不良的循环机制造成的这种不健康的体制状态,就必须改革住房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形式。

2、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工作程序

住房分配货币化要改变的是住房实物分配制度,通过货币化补贴形式,逐步增加职工住房消费资金的形式提高职工自购房能力。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完成这一工作程序,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首先要确定住房货币化补贴的对象,在学校内无房在校外购房的教职工的人数,需补贴资金的总额,无论是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还是学校预算按排的资金,这都需统筹安排和筹算。既要照顾老教职工长期以来对学校的贡献,又要考虑学校的现阶段和长期持续发展。其次要确定住房货币化补贴的发放的阶段,是一次性全部发到位,还是逐年分批分次发放。如资金来源充足可按年龄顺序从离退休老教职工开始,资金来源有限可分年龄、分年逐次发放。也可先发放一次性住房货币化补贴,再发放逐月住房货币化补贴。再次是教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的公示,住房货币化补贴工作必须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必须将住房货币化补贴做好做细。

(1)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应成立专班。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应成立专门的住房分配货币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的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住房分配货币化不是一个独立部门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房改、人事、财务审计等几个部门的配合,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意见,依照本校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符合自己学校条件的,切实可行的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的办法。同时大力向教职工宣传国家、所在地区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规定,彻底改变人们头脑中几十年来形成的住房靠国家的住房理念和消费观念,逐步建立住房靠自己、住房靠市场的新观念,提高教职工对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正确认识。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长期以来教职工住房普遍存在住房面积小、功能不齐全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绝大多数教职工住房面积未能达到标准,而且很多老师至今仍未享受房改政策带来的优惠。因此,加大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宣传力度和实施力度,让每位教职工懂得住房分配货币化不仅为人们购房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为教职工改善住房条件开辟了有利的空间。同时激活了住房市场和房地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使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

(2)切实做好建立教职工住房档案工作。建立完善教职工住房档案,一方面,职工住房档案关系到学校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申请住房补贴人员的住房建档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职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的关键问题。教职工住房档案直接关系到住房补贴是否发放及发放补贴的金额。搞好职工住房面积的调查登记十分重要,必须严肃认真仔细地到夫妻双方单位调查,并经双方人事部门、审计和纪检部门认证。特别是对新分配或新调入的职工的住房调查工作尤为重要,因住房制度改革是全方位的,许多单位都在进行,而各单位进行的进度不一,有的职工在原单位已经享受了福利分房,调入新单位后又以无房资格享受住房货币化补贴。因此,职工的住房档案应视同人事档案一样重要,档案应随调动人员流动。这样不仅免去单位调查和调动人员回原单位开据证明之麻烦,同时还保证了调动人员本人及配偶住房情况的真实性。核实准确的住房情况,清理纠正房改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和制度是保证住房补贴实施的保障。同时要制定补贴申请、补贴标准、补贴方式、现住房认定、超标和未达标住房处理、补贴发放程序、补贴发放的方法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便确定补贴对象,测算补贴资金,做好补贴资金预算等教职工住房补贴的发放基础工作,确保教职工个人住房信息的准确、细致、全面。

公积金政策变化篇10

影响住房公积金使用

效率提高的因素

复杂的办理程序。部分地区的房产管理部门不能有效评估房产,房产抵押的评估工作难以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公积金贷款的余额,致使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受阻,影响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利用住房公积金办理贷款买房,需要花费较长的审批时间,手续办理程序十分复杂,并且房地产企业对公积金贷款买房者缺乏服务热情,从而降低大众使用公积金买房的热情,影响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

信贷受地域的限制。不同地区的管理中心运作观念、职工购房取向、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发展水平、贷款风险防范与贷款管理等都不尽相同,导致住房公积金在不同地区个人贷款发放方面也有所不同,出现区域性的不平衡发展。住房公积金的运作方式相对单一且封闭,基本是行业内采取封闭式的运行来进行使用与收集,严重限制了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无法实现资产的共性管理。可以说,这种地域性的局限会使住房公积金跨省贷款存在很大的难度,降低公积金的使用效率。

覆盖面小。由于居民没有全面认识和理解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住房公积金低贷低存的计算方法不了解,缴存的收益相对较低,导致居民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当前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职工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有权督促单位为职工设立住房公积金账户,并且职工有足额与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但是有些农民工与小微企业职工等低收入人群没有缴存住房公积金,致使其不能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无法享受制度带来的便利,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

效率的策略

适当简化使用程序。为了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加强金融部门与公积金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对公积金购房与办理贷款的流程加以适当简化,构建重点突出与程序简明的贷款买房落实及审查制度,从而减少手续审批的时间与环节,促进公积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另外,公积金管理部门需要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以此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强化沟通交流的顺畅,有效解决住房公积金贷款人员的相关问题,为其提供快捷全面的服务。同时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为公积金的运营做出自身的贡献,使贷款买房者真正使用住房公积金,提高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政策应倾向于低收入者,对无用限制与不合理收费加以取消,减轻贷款买房者的压力。

科学调整信贷政策。对于住房公积金而言,其信贷政策会随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影响资金的融资功能与使用期限,因此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来保证信贷的平衡。政府需要将自身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通过免税的形势来科学调整融资,也可提供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利率为贷款买房者提供贷款,政府承担其中产生的利息差额,或者是鼓励住房储蓄达到一定数额的人。这样能够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调整信贷政策,实现优惠政策与利率的灵活性,有效保障职工的利益。

加强归集扩面。社会保障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应在《劳动合同》中纳入缴存住房公积金,并在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纳入非公企业职工,鼓励具有稳定收入的个体工商户与务工人员等加入住房公积金体系,对这些人员的权益加以充分保障,扩大公积金制度的收益人群。同时国家可以将住房公积金应用于公租房与保障房等方面的建设,构建系统完整的贷款回收体系及渠道,利用专户设置形式来强制性监督贷款资金,从而全面把控风险,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