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与光电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8:55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1

2.基于分步区域增长算法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侯旺,杨夏,HoUwang,YanGXia

3.基于单层感知器的彩色图像目标提取方法罗年,钟平,王士乐,涂新星,LUonian,ZHonGping,wanGShi-le,tUXin-xing

4.激光陀螺读出信号高速采集系统粟荣涛,胡绍民,樊振方,SURong-tao,HUShao-min,FanZhen-fang

5.基于形态学的复杂背景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霍富功,王鉴,刘鹏,HUoFu-gong,wanGJian,LiUpeng

6.信息动态

7.高清图像跟踪系统设计梁红,LianGHong

8.光电对抗设备中基于FpGa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的实现周建忠,ZHoUJian-zhong

9.基于SiFt特征匹配的电力设备外观异常检测方法李丽,李平,杨明,郑宝庆,王滨海,LiLi,Liping,YanGming,ZHenGBao-qing,wanGBin-hai

10.铝塑包装机中胶囊的红外气动在线有序排列光学与光电技术张国生,赵翀,宿剑锋,李旸,ZHanGGuo-sheng,ZHaoChong,SUJian-feng,LiYang

11.基于光电双测头技术的液位监测系统设计邹庆尊,余有龙,邹李刚,ZoUQing-zun,YUYou-long,ZoULi-gang

12.激光对反舰导弹红外探测器干扰分析刘延武,王红星,LiUYan-wu,wanGHong-xing

13.pCB板tea脉冲Co2激光微孔研究关岚,GUanLan

14.基于非球面镜的激光能量均匀化设计邓卫林,耿安兵,梁庆文,DenGwei-lin,GenGan-bing,LianGQing-wen

15.蓝绿激光在鱼雷武器上的应用研究罗松,LUoSong

16.纳秒激光水击穿成丝实验研究李彬厚,陈建国,韩敬华,张秋慧,贾俊,LiBin-hou,CHenJian-guo,HanJing-hua,ZHanGQiu-hui,JiaJun

17.激光对抗中干扰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杨涛,江华诚,YanGtao,JianGHua-cheng

18.长焦距、大视场空间观测相机光学系统设计徐亮,赵建科,周艳,张周锋,XULiang,ZHaoJian-ke,ZHoUYan,ZHanGZhou-feng

19.红外热成像系统中冷反射的分析和控制马永龙,maYong-long

20.基于激光照明的高速船用夜视系统设计周宏明,程林义,朱国璋,ZHoUHong-ming,CHenGLin-yi,ZHUGuo-zhang

21.光电设备中球罩的视轴误差研究李海波,车驰骋,LiHai-bo,CHeChi-cheng

22.一种基于光学偏置的新型mach-Zehnder调制器结构设计刘华东,张晓霞,文玥,张成裕,张琴,LiUHua-dong,ZHanGXiao-xia,wenYue,ZHanGCheng-yu,ZHanGQin

23.两路关联光纤激光器互注入锁相实验米朝伟,刘洋,朱孟真,程勇,万强,罗少鹏,田方涛,miChao-wei,LiUYang,ZHUmeng-zhen,CHenGYong,wanQiang,LUoShao-peng,tianFang-tao

24.卟啉化合物太赫兹光谱特性研究刘红利,王可嘉,刘劲松,LiUHong-li,wanGKe-jia,LiUJin-song

25.压敏漆基质Sio2溶胶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孙晶,金光勇,李昌立,范薇,杨瑞,谢东,SUnJing,JinGuang-yong,LiChang-li,Fanwei,YanGRui,XieDong

1.21世纪舰船光电技术展望陈福胜,赵坤,CHenFu-sheng,ZHaoKun

2.微环谐振器何炳堂,ping-tongHo

3.激光微加工制作的微光纤珐-珀加速度传感器俞晓婧,冉曾令,饶云江,YUXiao-jing,RanZeng-ling,RaoYiun-jiang

4.光纤光栅负荷传感器在港口门机上的应用周勇,高淼,潘建军,ZHoUYong,Gaomiao,panJian-jun

5.利用可见光测量近红外单模光纤的模场刘豪,吴重庆,刘永椿,晋卓群,LiUHao,wUChong-qing,LiUYong-chun,JinZhuo-qun

6.基于维纳滤波的迭代盲解卷积丁左红,郭汉明,高秀敏,蓝景恒,翁晓羽,满忠胜,庄松林,DinGZuo-hong,GUoHan-ming,GaoXiu-min,LanJing-heng,wenGXiao-yu,manZhong-sheng,ZHUanGSong-lin

7.信息动态

8.基于分水岭算法的电润湿特性研究李亮亮,梁忠诚,朱亦佳,LiLiang-liang,LianGZhong-cheng,ZHUYi-jia

9.动平台视轴稳定控制的两种智能piD算法研究刘磊,唐建博,邹志,LiULei,tanGJian-bo,ZoUZhi

10.采用RBF神经网络求解反向条纹的研究陈云富,李勇,张海花,蔡元元,CHenYun-fu,LiYong,ZHanGHai-hua,CaiYuan-yuan

11.基于多处理器的视频跟踪系统研究王洪,张丹红,wanGHong,ZHanGDan-hong

12.利用飞秒激光测量绝对长度帕力哈提·米吉提,a.K.Dmitriev,paLiHatimijiti,a.K.Dmitriev

13.基于光子图海水点扩展函数的估计雷选华,周向阳,李晴,杨克成,LeiXuan-hua,ZHoUXiang-yang,LiQing,YanGKe-cheng

14.飞秒激光在可饱和吸收体中的动力学特性马依拉木·木斯得克,帕力哈提·米吉提,maHiRamustahkim,paLiHatimijiti

15.摄影焦距对测量箭体漂移影响的分析崔书华,周泗忠,胡绍林,李果,CUiShu-hua,ZHoUSi-zhong,HUShao-lin,LiGuo

16.光电检测方法在大功率气流声源实验研究中的应用赵云,曾旸,许伟,龚昌超,ZHaoYun,ZenGYang,XUwei,GonGChang-chao

17.大型精密光学调节架的俯仰角运动控制方法及误差修正袁毅,金钢,YUanYi,JinGang

18.光电桅杆水动力作用下的模态分析戴德山,张珂相,DaiDe-shan,ZHanGKe-xiang

19.一种应用于大范围视觉测量的二维卷积光重心法赵玲娜,余有龙,金兢,李丹丹,曹雪梅,ZHaoLing-na,YUYou-long,JinJing,LiDan-dan,CaoXue-mei

20.光电观察系统对海作用距离测试与评价方法孙希东,SUnXi-dong

21.metamaterials电磁特性的数值仿真研究王政平,韩振豫,wanGZheng-ping,HanZhen-yu

22.突破衍射极限的超级透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郑国兴,李莹,刘莎莎,张瑞英,李松,周辉,杨晋陵,ZHenGGuo-xing,LiYing,LiUSha-sha,ZHanGRui-ying,LiSong,ZHoUHui,YanGJin-ling

23.速率偏频激光陀螺导航系统初始对准方法研究郭锦成,周建忠,GUoJin-cheng,ZHoUJian-zhong

1.太赫兹射线——新的射线张希成,ZHanGXi-cheng

2.粘纤单丝数目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林晓珑,张铁强,冯毅,修慧文,LinXiao-long,ZHanGtie-qiang,FenGYi,XiUHui-wen

3.信息动态

4.角锥棱镜和柱面镜的技术表述与检测徐德衍,XUDe-yan

5.激光拉曼光谱研究苏丹红Ⅲ分子的吸附方式周小芳,张鹏翔,ZHoUXiao-fang,ZHanGpeng-xiang

6.影响摄像机标定精度的因素分析袁铭,苏显渝,刘晓青,YUanming,SUXian-yu,LiUXiao-qing

7.红外光学系统的污染镜面杂散辐射分析李方清,张彬,肖静,曾曙光,姚秀文,LiFang-qing,ZHanGBin,XiaoJing,ZenGShu-guang,YaoXiu-wen

8.信号光束宽度对不同漂移误差的空间光通信系统误码率影响的研究王玲,冯莹,wanGLing,FenGYing

9.飞秒光脉冲在光子晶体光纤不同色散区产生超连续谱的数值分析张新洁,李和平,廖进昆,唐雄贵,ZHanGXin-jie,LiHe-ping,LiaoJin-kun,tanGXiong-guiHttp://

10.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稳态增益饱和特性侯军辉,朱宏娜,王黎,高晓蓉,王泽勇,HoUJun-hui,ZHUHong-na,wanGLi,GaoXiao-rong,wanGZe-yong

11.分段小信号近似方法研究准相位匹配倍频效率刘正颖,任爱红,张蓉竹,孙年春,刘静伦,LiUZheng-ying,Renai-hong,ZHanGRong-zhu,SUnnian-chun,LiUJing-lun

12.机载星体跟踪器的随机振动与疲劳分析刘建东,欧卫林,LiUJian-dong,oUwei-lin

13.一种线性速度估计器在光电跟踪系统伺服控制中的应用熊皑,范永坤,XionGai,FanYong-kun

14.基于图像亮度特性统计的水下距离选通成像自动增益控制方法张威,杨克成,傅博,夏珉,范泛,李微,ZHanGwei,YanGKe-cheng,FUBo,Xiamin,FanFan,Liwei

15.光学与光电技术一种基于提升小波的图像融合技术研究苏伍各,陶忠祥,董博,SUwu-ge,taoZhong-xiang,DonGBo

16.基于相关双采样的线阵CCD信号采集电路设计蒋斐,吴海波,程玉宝,JianGFei,wUHai-bo,CHenGYu-bao

17.基于Bp-LVQ神经网络的纸币新旧识别算法研究王洪,陈丽,肖思宁,wanGHong,CHenLi,XiaoSi-ning

18.Co2激光预处理对熔石英表面影响的实验研究李熙斌,吕海兵,向霞,王海军,陈猛,黄进,袁晓东,郑万国,LiXi-bin,LUHai-bing,XianGXia,wanGHai-jun,CHenmeng,HUanGJin,YUanXiao-dong,ZHenGwan-guo

19.采用离轴入射的腔增强吸收光谱研究龙精明,周卫东,邵杰,李科学,陈巧玲,沈沁梅,LonGJing-ming,ZHoUwei-dong,SHaoJie,LiKe-xue,CHenQiao-ling,SHenQin-mei

20.抗水性光致聚合物的体全息存储研究蔡静,王雁桂,陈卫,胡小景,黎全,CaiJing,wanGYan-gui,CHenwei,HUXiao-jing,LiQuan

21.新型多功能集成光学耐压保护窗口刘士军,李钱陶,LiUShi-jun,LiQian-tao

22.对电磁波极化不敏感超材料吸波体的研究胡长寿,刘凌云,裴嘉政,HUChang-shou,LiULing-yun,peiJia-zheng

23.近红外亚波长硅光栅偏振器的设计郭楚才,叶卫民,袁晓东,季家镕,GUoChu-cai,Yewei-min,YUanXiao-dong,JiJia-rong

24.基于人眼视觉特性的LeD照明技术傅强,伍永安,黄伟,王锐,刘莹,白珍,李丰,明海,FUQiang,wUYong-an,HUanGwei,wanGRui,LiUYing,BaiZhen,LiFeng,minGHai

25.高校光电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HigherengineeringeducationResearchCenterGroup

1.表面等离子体和人工电磁介质纳米光子器件仇旻,QiUmin

2.激光数字光学平面玻璃表面检测系统技术研究莫卫东,屈少波,冯明德,mowei-dong,QUShao-bo,FenGming-de

3.基于FpGa的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王洪艳,高致慧,洪泽华,黄必昌,虞爱华,谢宝辉,wanGHong-yan,GaoZhi-hui,HonGZe-hua,HUanGBi-chang,YUai-hua,XieBao-hui

4.盲反卷积方法在水下激光图像复原中的应用范泛,杨克成,夏珉,傅博,张威,FanFan,YanGKe-cheng,Xiamin,FUBo,ZHanGwei

5.非共轴激光雷达几何因子分析与测量康圣,马明奎,王江安,陈冬,KanGSheng,maming-kui,wanGJiang-an,CHenDong

6.光子晶体激光器阈值特性的理论研究张琴,张晓霞,刘华东,张成裕,李戊军,ZHanGQin,ZHanGXiao-xia,LiUHua-dong,ZHanGCheng-yu,Liwu-jun

7.含气量对空泡脉动特性影响的理论研究蒋红亮,徐荣青,JianGHong-liang,XURong-qing

8.热透镜技术中反射和透射两种探测方式的比较分析郝宏刚,侯维娜,尹波,HaoHong-gang,HoUwei-na,YinBo

9.悬线式力矩器磁路设计中的有限元分析应用钟磊,马建设,程雪岷,张布卿,龚承君,ZHonGLei,maJian-she,CHenGXue-min,ZHanGBu-qing,GonGCheng-jun

10.学术动态

11.莫尔条纹技术的三维测角方法研究邓立新,杨建坤,戴穗安,王文亮,谭吉春,DenGLi-xin,YanGJian-kun,DaiSui-an,wanGwen-liang,tanJi-chun

12.谐振式光纤陀螺偏振噪声分析林惠祖,胡永明,姚琼,LinHui-zu,HUYong-ming,YaoQiong

13.光纤扰动入侵监测系统的设计赵燕杰,倪家升,魏玉宾,王昌,王黔,刘统玉,ZHaoYan-jie,niJia-sheng,weiYu-bin,wanGChang,wanGQian,LiUtong-yu

14.基于FpGa的oV7620视频信息获取系统芦薇,徐磊,LUwei,XULei

15.基于am测度及混合优化算法的图像配准方法董博,陶忠祥,苏伍各,DonGBo,taoZhong-xiang,SUwu-ge

16.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快速对焦方法研究郑佳,周建忠,何大华,ZHenGJia,ZHoUJian-zhong,HeDa-hua

17.基于Laplacian算子的同态滤波算法研究申晓彦,韩焱,SHenXiao-yan,HanYan

18.发动机气门尺寸计算机视觉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郭伟华,徐杜,蒋永平,戴中兴,傅文兰,GUowei-hua,XUDu,JianGYong-ping,DaiZhong-xing,FUwen-lan

19.inp晶片表面优化处理及键合性质分析何国荣,渠红伟,郑婉华,陈良惠,HeGuo-rong,QUHong-wei,ZHenGwan-hua,CHenLiang-hui

20.平顶响应薄膜滤波器透射特性的分析研究张佳宁,刘爽,ZHanGJia-ning,LiUShuang

21.用于特征提取的Gabor滤波器参数设计李建萍,付丽琴,韩焱,LiJian-ping,FULi-qin,HanYan

22.潜艇光电桅杆升降装置用导流罩制造技术研究刘娟,余晟,宫经汉,LiUJuan,YUSheng,GonGJing-han

23.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系统指向误差分析及修正方法研究谢彦民,赵永丽,XieYan-min,ZHaoYong-li

24.低空红外小目标外场模拟方法研究宫伏安,刘静梅,GonGFu-an,LiUJing-mei

1.基于锗硅芯片的光电子学前景与挑战erichKasper,erichKasper

2.一种基于清晰度计算的nSCt域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米德伶,冯鹏,魏彪,郑小林,miDe-ling,FenGpeng,weiBiao,ZHenGXiao-lin

3.基于人眼灰度分布特征的虹膜定位算法光学与光电技术王艳,傅景能,wanGYan,FUJing-neng

4.基于灰度校正的子孔径图像拼接算法贺世超,王燕峰,彭春萍,HeShi-chao,wanGYan-feng,penGChun-ping

5.一种易于硬件实现的图像有损压缩算法沙莎,邓家先,易巧玲,李莎,SHaSha,DenGJia-xian,YiQiao-ling,LiSha

6.蓝牙技术在大型镜面能动磨盘加工中的应用研究陈冬云,李晓今,刘泽鹏,CHenDong-yun,LiXiao-jin,LiUZe-peng

7.水果表面农药污染的可见/近红外光谱识别法黎静,薛龙,刘木华,LiJing,XUeLong,LiUmu-hua

8.多摄像机同步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姜广文,晁志超,江和平,伏思华,JianGGuang-wen,CHaoZhi-chao,JianGHe-ping,FUSi-hua

9.短波红外昼光恒星成像光学系统设计梁娟,LianGJuan

10.基于LabView的半导体光源p-i特性测试系统李强,曾显光,张永林,LiQiang,ZenGXian-guang,ZHanGYong-lin

11.软X射线果品品质在线检测算法研究姚富光,钟先信,YaoFu-guang,ZHonGXian-xin

12.郎奇法检测大口径光学非球面镜王刚,周晨波,王同乐,赵亚伟,郭冰,wanGGang,ZHoUChen-bo,wanGtong-le,ZHaoYa-wei,GUoBing

13.Sio2和Hfo2薄膜光学性能的椭偏光谱测量吴倩,陈松林,马平,王震,罗晋,潘峰,wUQian,CHenSong-lin,maping,wanGZhen,LUoJin,panFeng

14.基于超精细结构下的激光光泵铯磁力仪的理论研究张杨,康崇,孙伟民,王庆涛,郑彩萍,ZHanGYang,KanGChong,SUnwei-min,wanGQing-tao,ZHenGCai-ping

15.大气中激光到达角起伏引起跟踪系统角误差的研究李泽民,田文艳,齐文宗,LiZe-min,tianwen-yan,Qiwen-zong

16.应用于光纤陀螺的收发一体模块研究晨晓,宋镜明,魏新国,CHenXiao,SonGJing-ming,weiXin-guo

17.便携式电控聚合物分散液晶全息透镜的电源及结构设计刘德峰,郑继红,张盼,骆鑫盛,LiUDe-feng,ZHenGJi-hong,ZHanGpan,LUoXin-sheng

18.带有矩形过渡区的非对称Y分支光波导杨永佳,周自刚,孙光春,王强,YanGYong-jia,ZHoUZi-gang,SUnGuang-chun,wanGQiang

19.超连续谱光纤合束器的数值模拟梁冬明,侯静,陈子伦,张斌,王彦斌,LianGDong-ming,HoUJing,CHenZi-lun,ZHanGBin,wanGYan-bin

20.ZnS/pS异质结的光学和电学性质王彩凤,李清山,胡波,梁德春,wanGCai-feng,LiQing-shan,HUBo,LianGDe-chun

21.光学与光电技术基于复合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传感器杨欢,李飞,罗先刚,蔡冬梅,刘娟意,马文英,YanGHuan,LiFei,LUoXian-gang,CaiDong-mei,LiUJuan-yi,mawen-ying

22.相位延迟器在四频激光陀螺中的应用研究李龙,严吉中,陈林峰,杨洪友,于文东,LiLong,YanJi-zhong,CHenLin-feng,YanGHong-you,YUwen-dong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2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教学内容

一、引言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学科,涉及信息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以及人们日常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电子科学与技术属于国家设定的一级学科,下设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知识面广泛,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光子材料、器件与系统设计、器件与系统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行业特色鲜明,学校根据陶瓷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电子陶瓷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为主,工、文、管相结合,覆盖电子陶瓷行业所有领域的专业体系。自2001年设立本专业来,本着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级应用型电子陶瓷行业人才的目标,形成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很高,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开发能力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突出,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200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单位中三个支撑专业之一。近十年来,学校一直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系统的电子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固体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或攻读更高一层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工程图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测试技术、电子材料、传感器原理与应用、铁电压材料与器件。其中的光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也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物理等专业的选修课。其拥有42学时、是一门2学分课程。

光电技术是由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崭新的技术。它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光电结合的原理和方法,实现信息的获取、发送、探测、传输、变换、存储、处理和重现等。光电技术是研究“光子”与物质中“电子”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以光学和电子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材料科学、控制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工程应用课题的技术学科。光电子技术将电子学使用的电磁波频率提高到光频波段,产生了电子学所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功能。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常用的光学技术信息化方法,并通过实验了解光调制和探测方法,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光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饱满,范围广泛,而且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发展迅速,对该领域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光电子技术》的讲述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在新的教学大纲以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64学时变成了42学时,学分也相应地变成了2分。学时的变化预示着讲授的内容必须进行压缩,同时一些理论和数学推导很容易使学生们失去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该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所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对教学手法做一些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1.增加实践环节

一门课程的学习就是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范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更加专业。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通过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掌握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部分器件的用途、原理以及制备方法。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安排4次课时的课程设计,具有必要性,要求同学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们分成相应的几个小组,设计发光元件和接收元件,以及对光电系统的电路进行设计,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参与到此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点,让同学们学位沟通,布置团队的协作。

2.引入科研和专题讲座

给同学们介绍国内从事光电子技术方面的科研机构、大学、所在地点以及科研方向,同时也介绍一些科研成果的应用。相关的研究如:晶体光学、调Q、锁模、选模、倍频、参量振荡、反射、荧光,电致发光,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因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学习这门课程,这时候学生在面临就业和考研的抉择,针对想报考光电子相关领域的研究生的同学,给大家提供一点信息,让同学们提早准备。当然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们也计划挑出四个课题方向,例如课本上的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派出代表,举行一个专题讲座。通过专题讲座,让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这可以教会同学们如何利用图书馆庞大的网络资源(期刊、文摘、网络及光盘),工具书等。同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对其选择、消化、归纳,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技术;通过资料的阅读,也可以让同学们看到科技论文如何写作(中文与英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创新小组,最后尝试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

3.考核方式改革

俗话说: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对于本科生专业课的考核,采用闭卷考试,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更加理解公式之间的衍化,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在考试前,学生通常喜欢采用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前突击。花大量时间查找和背诵所谓的重点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后就如过眼烟云。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用来完成考核。例如在实践环节完成的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很难忘记这个别样的经历。在最终的成绩体现上,给出一个总的分数,但是这个数字有“课堂+考试+设计”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为1∶1∶1。这样的考核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四、结束语

根据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情况,从《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的改变和探索。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补充,既注重知识的逻辑连贯性,又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光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了解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多媒体教学的引用可以提高知识的表现力,让其更加清晰、形象、生动、全面、具体。实践环节的增加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和专题讲座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锻炼同学们选择、总结、消化、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实践与应用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毓英,刘继芳,李庆辉.光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叶莉华,崔一平,胡国华.“光电子技术”课程教改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0-12.

[3]杨絮,朱一峰,于林韬.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1):129-130.

[4]赵洪霞,王金霞,丁志群,方晓惠,鲍吉龙.“光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材,2011,(4):91-92.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3

对大学新生开展新生研讨课,可以使大学新生尽快了解相关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近年来开设了新生研讨课。然而,目前不少新生研讨课流于形式,教学研讨仅局限于课堂内,主要的教学形式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虽然课内有一些讨论,但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进新生研讨课,我们在新生研讨课“光电信息技术漫谈与应用”中,尝试进行新生研讨课教学改革,突破研讨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把课堂内的研讨拓展至课外研究,把研讨问题引入更深更广层次;在具体的研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课堂研讨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二、课程改革和实践具体安排

“光电信息技术漫谈与应用”作为一门新生研讨课,它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实验演示和操作、课题讨论辩论、课内外实验与研究等措施,帮助同学建立正确、全面的关于光电信息技术的认识,构建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学习研究光电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获得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为后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此,精心安排课程内容,构建新的研讨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包含四个模块:光学;电子和单片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光通信技术。模块具体内容有:(1)光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信息光学,重点理解成像系统的像差、光的干涉和衍射、光全息、光信息处理等内容。(2)电子和单片机技术:电路分析、线性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重点理解电路分析原理、信号放大电路、模数转换、单片机工作原理。(3)光电检测技术:光电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激光测距、光纤光栅传感、激光扫描,重点理解光电信号的调制、解调、检测原理,熟悉典型的光电系统。(4)光通信技术:调制解调、光发射、光接收,重点了解光通信原理、器件、光网络等。

构建新的研讨教学模式,通过漫谈、应用、研究、讨论四个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漫谈”,老师通过介绍典型光电仪器引出研讨内容,再辅以必要的讲解(研讨内容的知识背景、理论、技术以及进行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认识,为后续研讨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漫谈主要在课堂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启发式教学,讲解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并通过必要实验演示、现场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获得必要基础的知识和技术,建立正确认识、获得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关的实验,从而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验结果,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和技术。第三“研究”,通过课外辅导和课内研究而展开;学生五人组成研究小组,教师辅导学生查找资料,确定选题,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开展研究,最后撰写讨论提纲和报告。第四“讨论”,学生通过课内外的研究,获得研究结果,最后将研究报告制作成演讲ppt文档,在课堂进行汇报答辩;答辩过程中学生教师提问、讨论、辩论,最终教师总结、评定研讨成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以点带面实现基本知识框架的构建。教师以典型的有吸引力的光电仪器为知识切入点,通过课堂讲解、分析、讨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另外,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和做实验,通过对资料和实验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对光电信息技术的认识,重点理解光学、电子和单片机技术,了解光电检测技术以及光通信技术。

通过课内的研究讨论、课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协作和交流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光学元件调试、光路调试、电子线路设计制作能力。通过组队和选题,在光学测试、光电电路设计、激光测量技术、光通信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提高研究问题能力,提高科研素养。

教学方式采用“讲解――实验――研究――讨论”形式。教学方式上既有教师讲解又有师生互动讨论,内容上既有光电信息技术理论又有光电实验,空间上既在教室又在实验室,时间上既有课内又有课外,组织形式上既有个人又有团队。

从选课系统一开放就爆满到最后课程满意度达91%表明:这门新生研讨课课程深受新生欢迎,尤其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信息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因没有选上该课而懊恼。选修该课的同学,积极认真,到课率95%。尤其是在第二阶段,即实验研讨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做实验,与老师和同学开展研讨,确定研讨内容、方案,最后实现了研讨目标,提高了学习和实验、研究、讨论的能力,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通过这一课程,新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光电信息技术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增长一些做研究的能力。同学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研讨题目、开展研究,完成了研讨整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我们还认识到,新生研讨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讲课改成学生研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冬华.美国新生研讨课全国调查20年:背景、发展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4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光电专业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应用型地方大学是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基层单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地方性大学。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项针对12398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9%的人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有用的东西,77%的人认为在大学所学东西与现实脱节,80%的人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不满意。其中,相当部分调查对象就是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近三年的麦可思常州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年度报告中提到了光电类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些问题是地方高校目前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常州工学院光电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常州工学院作为应用地方性高校,学院定位为培养高等应用型复合人才,建立具有常工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依据学校的定位,现有的光电专业类“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学科,如何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呢?如何实现光电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近些年,围绕这些问题,常州工学院光电类专业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域光电产业结构和光电技术特点,合理设置专业布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特色、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与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

常州工学院以长三角地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光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服务应用型、职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光电产业为各专业的落脚点,确立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与特色;以光电技术领域与光电产业背景,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不仅强调学科,更要强调应用,注重学科和应用两个体系之间的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关系,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主从关系。在课程设置上,由简单地照抄照搬官方规定或名校经验转变为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总量、比例、单元群落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一般要求,如紧扣培养目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等等,更应突出大众化、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和要求,科学设置课程结构与体系,保证后续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有序、质量和水平。

二、结合长三角地域的光电产业背景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布局

为适应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引领方向。围绕长三角地域的光电产业背景,尤其是光伏、LeD、测试装备产业,确立以完整光电产业链为服务领域,光电子技术为学科背景,明确“光电材料合成与开发、光电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系统设计与集成,光电检测技术与设备开发”四个产业领域为光电类各专业的落脚点,优化光电类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各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专业特色,体现常州地区的光伏、LeD、测试装备产业特色、构建光电类专业知识结构覆盖整个光电产业领域,各专业以光电技术培养方向为主体,以局部领域为侧重,培养从事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是光伏技术、LeD、测试装备开发与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习和掌握光电材料、器件与应用、系统与集成、测试技术与装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制备、设计方法,拓宽专业应用范围。学生毕业后可在大型现代化光电材料与器件企业、光电测试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与环保企业从事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从事光电子、新能源、电力、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咨询和监管等工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研究与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所以,要基于光电产业链优化光电类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特色。

三、以“光电产业链”为主线,构建“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群体系

学院迎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长三角地域光电产业结构和光电技术特点,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做、创并举”的教学理念,构建光电类课程体系及各专业课程设置,各专业之间实现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必修课程“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能互补”的课程设置体系。光电类课程群体系与各专业课程群设置如图1、2所示。

以光电子技术为核心,横向以“光电产业链中的各种技术领域”为主线,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光电子技术学科特点,实现各专业均涵盖整个光电产业链,但分别侧重局部技术领域,即涵盖光电材料开发与制备技术、光电器件开发与应用技术、光电系统设计与集成、光电测试技术与设备开发等四大系列的“模块化、系列化”完整的光电类课程群体系,每个专业都有自己侧重的课程群,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

图1光电类专业主干课程群及各专业核心课程群

每个专业按照侧重的技术领域,纵向按知识体系与认知能力模块化专业课程,各专业相互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实现各专业之间选修课相互补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材料类”与“器件类”两个专业课程模块为重点、兼修“材料检测”“器件检测”“器件应用”“检测设备”以及“质量类”五个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专业课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器件类”与“器件应用”两个专业课程模块为重点,兼修“材料类”“材料检测”“器件检测”“检测设备”以及“质量类”五个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突出LeD产业特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器件应用”“系统集成”与“系统检测”三个专业课程模块为重点,兼修“材料类”“器件类”“器件检测”“检测设备”以及“质量类”五个课程模块中的部分专业课程,突出光伏技术特色;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材料检测”“器件检测”“系统检测”以及“检测设备”四个专业课程模块为重点,兼修部分质量类”课程模块中部分专业课程。

图2光电类专业课程群体系

在课程群体系中,多种不同的课程模块组合成不同的课程群系列,比如,按照知识类别划分,“材料类”与“材料检测”两个课程模块构成材料类课程群,“器件类”“器件检测”与“器件应用”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器件类课程群,“系统集成”“系统检测”与“检测设备”三个课程模块构成系统类课程群;按照产业领域类别划分又可组成“光伏技术课程群”“LeD课程群”“光电器件课程群”以及“测试技术课程群”等,实现纵横交错的课程群网络。

常州工学院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紧密围绕长三角地域光电子产业背景,确定常州工学院光电类专业以光电子产业链为服务领域,光电子技术为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光电材料与器件开发与应用”“光电系统设计与集成”“光电检测技术与设备开发”三个产业领域为光电类各专业的落脚点,不断优化各光电类本科专业建设,各专业以光电技术培养方向为主体,局部领域为侧重,明确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光电产业链”为主线,建立适应光电技术学科特点,实现各专业均涵盖整个光电产业链,但分别侧重局部技术领域,即涵盖光电材料开发与制备技术、光电器件开发与应用技术、光电系统设计与集成、光电测试技术与设备开发等四大系列的“模块化、系列化”完整的光电类课程群体系,形成各专业之间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必修课程“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能互补”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光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特点,探索出与光电子产业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多层次的光电子技术专业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5(5).

[2]李立国.什么是现代大学[J].新华文摘,2019(19).

[3]王永,张渊,刘浩,等.常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4]杜卫,陈恒.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5]潘玉驹,廖传景.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

[6]张林,陶君成,孙静.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今日科苑,2006(9).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6

关键词:激光加工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08-02

激光是武汉光谷高新技术支柱产业,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和激光加工业对高职激光专业的人材规格要求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不同。激光企业最需要以专业为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并能给企业带来最佳的效益。为了适应激光企业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激光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确立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紧密联系“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圈和武汉都市圈的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和使用企业实际,实施“订单培养、课堂融入车间”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使用所需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具备激光加工设备装配、调试、维护、基础设计及激光加工设备操作、工艺设计能力,专业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确立

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等方法,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与激光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激光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办到2012年共招收了9届学生,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并考虑学生的基本状况,立足于专业培养规格,核心课程结构上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革,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更加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8年的积极探索,形成如图1所示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即以企业工作过程为依据,以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立不同的项目环节,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核心课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工程制图与CaD教学课时186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0学时,第二学期48学时+1周集中实训,第三学期2周集中实训(三维CaD)。激光器电工电子应用技术教学课时196学时,其中第一学期60学时,第二学期84学时+2周集中实训。光学技术应用教学课时142学时,其中第二学期52学时,第三学期48学时+2周集中实训。激光设备及加工控制教学课时124学时,其中第三学期48学时,第四学期24学时+2周集中实训。激光设备装配调试及激光加工教学课时124学时,其中第四学期62学时+2周集中实训。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与工艺教学课时62,其中第五学期36学时+1周集中实训。

三、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和教学实践,确定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工程制图与CaD: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工程制图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投影基础,机件的表达方法,轴测图、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及其软硬件,autoCaD/高端三维CaD中的绘图、编辑修改、显示、图层、块、标注、系统设置以及文件管理等基本概念、功能及操作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阅读零件图(零件结构、精度、表面特性、材料等)的能力;阅读装配图的能力;熟练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熟悉一款高端三维CaD软件的能力。

激光器电工电子应用技术:该课程主要介绍了电工基础知识;直流电路、复杂直流电路、电容电感、磁路及常用低压控制器件、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半导体器件基本知识;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线性集成电路及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数字电路的逻辑分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产生和整形电路;设计并焊接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数字时序逻辑电路;激光电源电路;激光电控电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装、分析、判断、检测激光器电工电子线路的技能。

光学技术应用: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几何光学基本知识;物理光学基本知识;光学零件加工基本知识;光学仪器使用及调试基本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光学仪器测量技术、基本光路及光学现象分析能力、激光光学元器件调试技能、光学零件加工检测和特性分析能力。

激光设备及加工控制:该课程主要介绍了激光器电气控制元件知识;控制电机与伺服系统知识;数控系统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激光设备电气控制分析、判断、故障排除技能;激光加工工艺数控编程能力;激光器pLC控制、CnC数控系统装配调试能力。

激光设备装配调试及激光加工:该课程主要介绍工业用激光器基本结构知识;激光加工工艺知识;激光加工工艺设计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常见的工业用中小功率固体和气体激光器装配与调试能力;操作常见工业用激光器进行激光加工的能力。

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与工艺: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结构、装配调试方法;高功率激光钣金切割加工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装配调试基本能力,及其利用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行钣金加工的能力。

四、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核心课程采取讲练、分散性单项/综合技能训练、集中性的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实施项目式的综合技能训练。教师提出项目目标,学生制定项目计划、具体实施步骤、项目检查与调试,教师分析评价,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岗位的技能,真正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激光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通过对企业的考察,专家的研讨,集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构建的,能够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从我院实际条件出发,将工学紧密地结合到一起,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的教学形式,适应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今后,还应不断地探索、创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努力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7

【关键词】激光微加工集成电路制造业

激光能够非常好的适应空间,并且具有良好的空间适应性以及时间适应性。尤其是能够针对不同的材质、形状尺寸等加工适应度非常高,非常适合自动化加工体验。激光微加工技术能够将加工手段与计算机数控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进一步成为现代化制造业优质、高效、低成本、适应性强的关键技术。一般情况下,激光微加工技术主要适用于电子产品,因为电子产品对于加工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利用激光微加工技术进行各种高科技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

1激光微加工技术的主要特点

1.1激光微加工速度快

由于激光的能量束密度非常高,所以热影响区域小,这样一来加工的速度也就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对于微电子产业中各种高硬度、高脆性以及高熔点的材料进行加工。

1.2无需机械接触

激光束不需要针对加工材料进行传统的机械挤压或者机械应力,这样对于加工材料的损害就会相应减少,也不至于损坏被加工的物体。由于这样的特性,也不会由于加工而引起有毒气体、废液、废料的产生,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影响,代表着未来电子制造业的最先进的加工工艺。

1.3激光直写

激光直写技术能够突破传统的模板限制,并且根据加成法和减成法的制造方式都能够统一完成,可以说激光微加工技术的工艺集成度非常的高,也尤为符合集成电路制造的小批量、快速试制的要求。

1.4激光技术与计算机集成系统相结合

通过激光微加工技术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保证计算加工的内容和方式变得更为精确,也能够保证激光微加工技术易于导向、聚焦,从而针对经常变换不同加工模式的用户非常的方便。

2激光微加工技术的应用

2.1激光微调

所谓的激光微调,就是利用激光束聚焦点的光斑来达到要求的能量密度,并且尽可能的选择汽化一部分材料,进一步保证电子元器件的精密调解。通过激光未加工技术来针对电阻、电容、石英晶体、集成电路等进行调解,能够保证以集中的能量来进行加工材料,并且对于附近的元器件影响非常小,也不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与其他加工方式相比,激光微调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的有点,并且能够精确到每秒中调解200个电阻。从目前激光微调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激光微调技术融合了激光、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计算机等一系列高科技项目,而且激光微调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式也在朝向多功能、高速高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2激光打孔

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种银行卡中iC芯片封装都是利用激光打孔技术嵌入的,目前最常用的多层电路板过孔加工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光辅助化学刻蚀、等离子体蚀孔、机械打孔、激光打孔等方式,但是由于其他方法的使用成本太高、设备前期投资巨大,工艺要求无法满足,所以激光打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打孔方式,而且激光打孔更加的便宜、高柔性、低成本、适应材料丰富。

2.3激光清洗

从目前来看,激光清洗的机理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光的能量被周围的微粒和清洗剂吸收,这样造成清洗剂快速升温,并且出现爆炸性汽化,这样就能够直接将材料表面的微粒冲出,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另一种方式并不需要清洗剂,而只需要激光照射在材料的表面,通过激光吸收的能量产生热能量,将微粒冲出表面,这样的方式需要激光的精度够高,被称为干式激光清洗法。

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封等级不断提高,制造过程中如果被微粒等污染,会导致材料出现严重不足,传统的化学清洗法、机械清洗法、超声波清洗法等对于材料表面的微粒处理非常的困难,但是激光清洗法能够通过无研磨、非接触、无热效应的方式针对各种材料进行清洗,从而有效的去除材料表面的微小颗粒,而且又不会使得模板出现碎裂或者其他污染,所以说激光清洗法师目前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2.4激光柔性布线

激光柔性布线技术是最近兴起的电路板布线技术,通过激光束的扫描光、热的作用来直接在集成路表面进行预涂层、溶液或者气体等,从而发生物理化学法宁,进一步形成金属导线的柔性不限技术。利用激光柔性不限技术能够针对集成电路板中封装结构的导线布线或者及时修复。激光柔性布线技术具有多样化的生产方式,适用于小批量生产。

2.5激光微焊

激光微焊技术能够在集成电路中进行封装处理,对于引线和印刷电路板的焊接、引线和硅板之间的焊接、细导线和薄膜的焊接、集成电路的焊接等用途。激光微焊与其他的焊接技术相比较来说具有很明显的特点,比如激光强度更高、对周围加工产生热影响较小,而且激光可以达到其他方式无法进入的区域,从而保证激光与不同材料之间进行相同组合,这样也能够增强激光焊点的高精度。

3结论

对于激光微加工技术来说,激光微加工技术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激光是整个激光微加工技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和水平之下,对于激光微加工技术无法实现全面的检验,对焊缝的无损检测技术也无法保证激光微加工技术。所以要对于激光环节的各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强化激光微加工技术过程中的激光微加工技术。本文通过对于激光微加工技术过程激光微加工技术保证的重要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笔者在从事集成电路制造的多年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激光微加工技术不足入手,并且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促进集成电路制造的质量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志祥,曾晓雁.激光微熔覆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2010(05):405-414.

[2]曹宇,李祥友,蔡志祥,曾晓雁.激光微加工技术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04):25-28.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8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现状研究、发展趋势

【abstract】:introducesthetechnicalfeatureslightmachineelectricityintegration,the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domesticandforeigntechnology,andpointsoutthatthefuturedevelopmentprospectsandsomeimportanttechnicalhot

【keywords】integrateslight,technicalcharacteristics,currentsituation,developmenttrend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1研究现状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2发展趋势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9

近年来,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都相继开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5].重点高校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优质资源,有的还有光学硕士和博士点;普通高校特别是新开设此专业,开始阶段从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等都与重点高校相比存在差距.当前有企业反映高校毕业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践的倾向,社会急需的是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完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等,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蚌埠学院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正式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2-5].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就必须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蚌埠学院的特点,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首要问题.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面向21世纪,我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适应性和竞争性的总体要求,推进学科建设.实现专业与基础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相邻、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其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光电子学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本校特点,本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是: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理工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并系统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实训、光信息专业的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光电子、光信息、光电技术及其相关学科工作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在光电子学、光通信、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检测、光电信息显示与存储,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与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按照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兴趣和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我们需要努力不断探讨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

1.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家目录上编列的时间不长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需求,目前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大纲、教材内容不统一和怎样符合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课程内容相互重复,课程设置时课程先后顺序、学时分配的矛盾等.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以知识全面性和学习者为中心,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来设计课程和培养环节,要合理安排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诸如实验课程等的比例,安排应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优化组合,强化学生应用和工程意识,另外要更多渠道优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诸如校选课制、网络课堂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更新和发展飞速,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以构建“适应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龙头,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合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其次根据课程设置对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进行修订、整合,使课程体系少重复、层次清晰、拓宽知识面;再次为了反映当代科技的重大成就和前沿,我们除了完善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等专业基础课,还考虑研究生课程打通,考虑实际应用,增设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选修课,如激光光谱技术、非线性光学、信号与系统、光信息存储与现实、matLaB光学模拟技术、太阳能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以适应国内外迅速发展的光电子技术的要求,培养“理实交融”的复合型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另外,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属于应用面广,实战性强的专业,建立光学与光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新体系也尤为重要.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本院学科特点,经过反复调研、酝酿和会议讨论,我们设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课程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光电子学、信息光学、光通信原理、光电子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以上主要课程中选取.

1.3实验与实践教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和技术关系密切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所以围绕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以深化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实践锻炼、注重实验和实践能力、鼓励创新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加强校内外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实效性,注重建立高素质的实验和实践教师队伍和教学考核办法,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1,6,7].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及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全面考虑主要实验课程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光学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实验和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实验,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和创建实验室.实验室要建出特色、建出水平、形成优势,发挥示范作用.基础课实验室要提高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重视专业实验室建设,重视用高新技术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强度基础性和完整性建设的同时,增加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设计性、探究性、创新性类实验项目.我们利用已有光学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强化建设信号与系统、eDa、电子工艺设计、近代光学实验、信息光学实验、激光实验室、光通信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光电技术实验等专业基础实验室,需要努力争取校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确保经费到位,计划1年内基本建成,可以满足新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光信息专业基础实验、光电子学课程设计、光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光电检测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原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更多知名光电信息企业和重点实验室争取建立实践能力强、技术前沿以及管理一流的实习基地,主动与相关企业联系调研,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此外,争取实施校园网进教室和实验室计划,增加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数量,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动力.

1.4务必拥有自己的核心资源

开办新专业仅有良好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水平达到较高先进水平.计划到2014年,在学历结构上,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30%左右;3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90%以上.在职称结构上,教授占教师总数20%以上,副教授占教师总数40%以上.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促教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多出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入到蚌埠市及周边地区的企业,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寻找一些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建立与本地区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强合作,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培养合理的科研梯队.广泛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大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力度.目前存在一个问题是该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迫切需要加入新生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和科研实力,还要注重在职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进修.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建设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种教辅人员、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拥有较好的办学“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包括教学和科研设施和服务、与外界交流的各种平台和渠道,以及各项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

2结语

光学与光电技术篇10

电视照明能够在不同的层面影响电视的最终效果,在我国广电新闻的教研与实际操作中作用重大,但它仍属于一门新兴的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交叉学科。作为电视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照明又是一种极难掌握与表现的艺术创作。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对电视艺术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电视照明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提高电视照明的艺术品质,已是电视电影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不揣浅陋,根据数年的教学心得,提出提高电视照明艺术品质的几点意见,请方家指正。

一、注意光的色调与影调的完美结合

“光线,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它是人和一切昼行动物大部分生命活动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光线还能向眼睛解释时间和季节的循环。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正因为如此,它才会……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①光是电视图像造型的重要手段,没有光就没有图像形象与空间。光线用来渲染气氛,突出重点,创造立体图像,赋予图像光色情调,构成图像视觉造型风格。电视照明艺术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具有戏剧性的照明,是以特殊的灯光效果作用于电视画面,使其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不同色彩的光线都具有热烈、冷静等不同的象征意义,色调的冷暖进退与电视影调的高低起落之间有着天然对应的关系。在电视照明中,各种光的色彩在表达感情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家法宁格所说,明亮的光线给人一种耀眼、明快和严肃的感觉,暗淡的光线常常表现忧郁、宁静和含蓄的情绪。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画面及情节效果,就必须将光的色调与电视影调完美结合,按照情节的要求和创作意图,根据现有的灯光设备和场地条件,通过精心的布光设置与不同的蒙太奇组接手法来进行人物刻画、气氛渲染、空间展示等,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格调和风格。例如,电视剧《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反映医务工作者医疗道德的作品,全剧采用白色的高调效果作为基调,在主光之外大量采用散射的辅助光和柔光,使全剧用光柔和,几乎没有阴影,光差很小。柔和均匀的光线造成一种圣洁的氛围,在与全剧内容的对比中,突出了它的批判性哲理内涵,也增加了它的形式美和艺术表现力。

二、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

“光线是一切艺术在不同程度上所能触及、研究、探索、表现的对象。”②电视照明是艺术性和技术性高度融合的一门工作,其艺术性和技术性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相互依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电视照明技术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可靠性理论和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视照明设备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使得影视照明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电脑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拥有这些先进的、功能强大的灯具和操控系统,灯光设计师就可以借助现有的技术设备来充分扩展自己的创作思维,增强艺术表现手法,在大大提高电视作品技术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为画面的艺术效果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

同时,电视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失去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与艺术再创造,就无法达到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而最多只是记录画面的工具而已。电视摄像用光艺术的原则应该是科学而艺术地运用光线和色彩,将灯光光线、灯光色彩、灯光造型与电视情节紧密结合,通过光线的扬抑、隐现、虚实、动静以及投光面积和角度,营造画面的空间气氛变化效果,因此对于表现对象的研究无比深入细致,以利于塑造电视情节特定的空间意象,在强调视觉中心的同时强化电视艺术效果。

因此,在电视创作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所达到的效果,以一种现代艺术的眼光去审视、去创作。在遵循电视创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布光拍摄,从而达到最为真实的生活艺术效果。

在创造光线时,我们可以适当安排光线的投射方向、强度和分布,模拟出不同的光线条件产生不同的光线感染力。在谈到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灯光设计时,其灯光总设计师沙晓岚是这样说的:“既要考虑电视转播的要求,又要考虑现场观众的视觉,灯光艺术效果的高品位美学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本届开幕式舞台技术的一大特点,灯光设计与之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此次奥运会开、闭幕式根据创意的要求和结合国家体育馆“鸟巢”结构的特点,配备了各种电脑灯具近3000台,全方位、立体化地满足灯光艺术照明、艺术造型的需要。特别是使用了140多台大功率数码投影设备,使活动影像、视频影像可灵活地出现在表演区、大型道具和体育场结构沿口立面,营造了灯光的“多维”效果。其中,“鸟巢”结构的沿口立面自然形成了一个高14米、周长500米的空中环幕,63台大型数码投影机3机重叠,组成了21组互相连接的画面。21组画面的边缘自然融接,毫无痕迹,可谓天衣无缝。

三、尽快培养高素质的电视照明工作者

“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电视照明是依靠光与色彩的时空变化来渲染剧情,增强演出效果的专门技术,尤其注重知行合一式的实践与运作,对人才的依赖特别大。作为电视照明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快速的构思能力,能在各种条件情况下,运用光线进行艺术创作,在电视屏幕上还原或再造真实、理想的时空画面。要达到如此境界,电视照明工作者就必须在照明实务工作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认真钻研艺术理论与高新技术。如前所述,艺术修养是照明创造的美学基础,高新科技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必由之路,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的电视照明工作者往往是忙于工作实务而忽略了自己的艺术进修,致使业务水准提高不快。同时,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摄像与照明器材的更新换代极其迅速,不与时俱进便很容易行动滞后而无法站在学科与业务实践的前沿。

第二,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注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积累。丰富的想象力是电视照明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来源于电视照明工作者脑中的艺术形象库存。如果脑中的库存空空,图像形象空空,要想对各种不同的场景气氛形象作出敏锐的反应,并通过光线和色彩来加以体现,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要有意识地及时充实、丰富脑中的形象库存,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与业务档案。而且,电视照明工作者要在平时就养成注意观察周围光线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选择、提炼的习惯,注意观察生活中不同时刻物体表面的光影变化、不同时间的气氛变化和光线变化带来的色彩变化,同时将观察到的情况储存记录,以便在需要之时运用光线再现各种场景的光影效果。

第三,借鉴其他艺术门类,取长补短。电视照明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电视照明人员除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外,还应懂得光学、电学、计算机技术、机械学及其他与电视照明有关的专业,通过分析、借鉴和研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创作方法、美学特征等,找出各艺术门类与电视照明艺术在创作构思、表现形式等方面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取各艺术门类之精髓,不断提高电视照明的艺术特质,增强电视照明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加大团队合作力度,保持节目风格结构的统一

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出现,各行各业的分工日趋细致,尤其是影视业的出现与成熟,更是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晶。

电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化妆、服装、道具、摄影及照明等门类,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影视作品的诞生是各个专业部门紧密合作的结果,是各个部门艺术创作的集合。影视照明作为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塑造人物性格、营造环境气氛、提高画面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电影电视追求艺术效果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电视照明工作者在影视布光过程中,必须首先摈弃“为灯光而照明”的单纯技术观念,了解各个部门缺一不可的有机联系。其次,必须熟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与导演、摄影和美术师等随时进行充分的沟通,在拍摄前达成共识,并制订详尽的照明工作计划,准确地做好照明灯光器材的预算,完成好整部作品的灯光设计,精心地做好各种灯光器材、用材的准备,同时要与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以保证照明工作在拍摄过程中安全、有序、有效地进行。

总而言之,在照明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要想提高电视照明的艺术特质,就必须树立“一盘棋”的团队协作意识,上下左右互助互动;认真协调好每一个工作细节,加大团队的合作力度与艺术创造质量,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最美好的画面。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③在光线里发现美、创造美,是新时代与新技术赋予我们的责任。只有在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下,我们才能追求理性基础上的创意和个性,才能产生优秀而具有艺术魅力的电视作品,铸造出新的银幕经典。同时,电视照明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无规律性以及人的审美需求的发展,使得电视照明技术有了一个施展和发挥的舞台,客观上促进了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释:

①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第410页。

②李兴国:《电视照明艺术》,第1、2页。

③《罗丹论艺术》,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