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21:44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对口高考;策略;比较学习

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学生而言,《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是两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知识点较多,解题方法灵活;《电子技术基础》计算较少,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今年对口高考根据机电技术专业改革方案提出的构建综合课程的设想,特设计了《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综合课,本教材除了重点突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知识,还添加了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

一、认真分析考试大纲,把握学习重点

考试大纲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的唯一标准,仔细分析2014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升学《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虽然很多很细,但分类很详细,分熟悉、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而且每一章节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有详细说明。这样老师和学生在无论是学习整本书还是每一章节都会重点、难点分明。例如,电动机部分要求:

电动机(5分)

(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3)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方法。

有了这么详细的大纲,学生学习和复习就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掌握好学习的力度。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对口班的学生有来之职业中学的也有来之普通高中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二年级开设过《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课,对大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印象;普高学生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味追求知识的“深、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他们各自的特点,确定学习的正确方向。今年大纲里面试题的难易结构为易∶交易∶较难∶难=4∶4∶1∶1,所以要让学生牢牢抓住比较简单的那部分基础题,掌握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拓展学习的深度,严禁死啃难题、偏题。

例如,集成运放是电子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不像电路部分的知识有初、高中物理知识做基础。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和支撑是半导体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及应用,集成运放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耦合的高增益的放大电路,这样学生就不会惧怕这部分知识。然后逐步介绍集成运放的两个理想特性,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集成运放的三种输入方式:反向放大器、同相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如果学生掌握得都比较好了,可以引入一些多个理想运放结构的电路让学生分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加强章节与章节、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对比理解记忆

一直以来,电工电子都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但统观整本教材,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去记忆,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举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九章时序逻辑电路的触发器部分,很多触发器功能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记忆,但实际上各触发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知识是步步深入。学习时先详细介绍基本的RS触发器的原理和电路,再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步RS触发器,经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同步RS触发器的动作相对于基本RS触发器而言,只是多了一个时钟脉冲控制,找到两者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D触发器和边沿触发器。照这种分析方法,原本一个很难很复杂的触发器知识体系就变成一个以基本RS触发器为核心的阶梯式体系,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融会贯通整本教材,灵活多变地分析问题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开始复习了,在复习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尽量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以便解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多解的题目,可以建议他们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这种类型的题的解题规律,寻找最简单、最简洁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部分计算题时,对于某些经典电路(如课本15页例1-8),我要求学生应用支路电流法、等效变换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计算,在练习各方法的同时,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灵活运用。

总之,对于对口升学,无论什么科目的学习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运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争取通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对口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步入自己梦想的大学校园。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电工教学;基础;兴趣;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69-01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电工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比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电工技术是一门相对比较抽象难学的课程,对于机电类学校和职业中学来说是一门基础课程,是电学相关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在从事电工教学中我发现历届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均感枯燥,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感到极为困难。结合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解决这一困境,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我校是一所职业高中,高职学生大多底子差,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本课程主要特点是内容涵盖面广、概念多、抽象、难学、难记、难理解。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此类学生,我们不能用传统“灌输式”和“全篇论”的教学模式,应该针对实际情况重视基本理论、概念、公式和应用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知道在实际的电工工作中,离不开对电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对各种计算公式的适当运用和各种安全规则的遵守,否则,不可能完成实际操作,甚至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例如,当线路短路或过载造成熔丝熔断,需要更换熔丝,这貌似是一项简单的电工工作,但熔丝的材料与粗细的选择,都需要一些电工理论知识的支持,否则就不一定能完成如此简单的工作,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又如,我们在敷设线路时,对于导体应采用何种材料,管径是多少,能否符合用户的用电需求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所以电工技术学科及学生情况的特殊性注定了我们对电工基础教学的重视。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做一些比喻性,对比性的较强易懂的例子以及结合实物挂图等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引发学习兴趣。电工技能训练的电路工作原理、电路安装和故障检测可以借助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图式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缩短掌握原理的过程,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合作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通过吸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电工知识和技能训练变成一个学生喜欢的,同时又能获得知识的欢乐谷,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电工技术课程,学到扎实的基础和技能,尽早与社会接轨并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项目实施步骤:1)教师给出电路,学生根据项目要求,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项目目标和任务。2)学生对项目讨论后,制定实施计划,设计电路。3)老师检查无误后,学生自己选择的元器件连接电路。4)调试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解决遇到的难题。5)教师再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总结评估中得到提高。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培养了创新的兴趣,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完成了一个个项目,有了成就感,也收获了成功的乐趣,学习起来更加有积极性,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所以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至关重要。

三、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前面我们说了电工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知识、原理很抽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电工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电工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身边的条件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熟练技能的机会。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模仿和自主性学习,启发学生认真审视操作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通过把操作与观察结合、与思维结合、与创造结合的整合过程,使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新的提高。这是操作能力的科学训练,它能促进操作技能向创新实践的转化,能揭示创新思维对实践操作的促进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把电工技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并大胆地投身于创造性实践活动中,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习过程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整理、维护、修理实验设备以确保实习室正常开放。实验时设备或器材问题尽量让学生解决。学了照明电路的安装与维修后我就安排学生跟在电工师傅后面做,从刚开始做小工渐渐变成熟练工,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在实习室里学不到的东西,能真正学以致用。

总之,电工学科不像其他工科,好多时候只能通过抽象的想象来理解,同时电工教学工作时一项长期的教研工作,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授课方法,善于抓住学生及学科特点,认真总结教训经验,研究更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热爱电工技术,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使电工电子技术不在枯燥,促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真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3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使师生为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课堂导入的教学功能,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中去,为开展好新课内容教学打好基础。《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很喜欢实验,因此,教师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用实验验证理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涉及很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且与课本理论紧密联系。学生必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的实验步骤与现象,积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对分组实验要动手操作,保证实验的正确性、科学性,在实践操作中运用原理掌握理论和操作方法,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将知识转为技能。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要注意掌握工作原理、工作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和任务,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技能方法,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和及时记录报告。这样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从而达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电工基础》和其它学科一样,每一章节都有若干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这些困难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难点,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学会扫除“拦路虎”,是教学中的常规问题。由于《电工基础》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有些现象在传统教学的实验中无法展示与形容,因此,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学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例如,在讲解电压这节内容时,其教学难点就是“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教材是把水流比作电流,水压比作电压,抽水机比作电源进行描述的。但有的学生缺乏想象力,有的学生未见过实物抽水机,无法在头脑中把水流、水压、抽水机和电流、电压、电源相匹配联系,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屏幕上观看模拟水流的形成过程,同时看到正电荷从正极向负极运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将电流转换成电荷的流动,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电荷不断流动的动画,遵循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掌握基本定律和基本原理解决问题是《电工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过程中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帮助学生总结出精练的解题过程。笔者把这种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称为“内功心法”。只有归纳出正确、精辟的“内功心法”,学生才能牢记心底,练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五、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估体系

良好的教育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发展方向起着一定的科学统筹作用。旧的教学评估体制是单一的,仅仅根据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进行总体评估,这是极为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评估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以操作技能为主,约占50%,理论约占40%,学习态度约占10%。其中操作技能以基础能力为主,并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避免单纯只靠笔试一考定名次的局限性,使学生彻底地从应试教学中脱离出来,加快技能的发展。

六、结语

总之,《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实施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地应用,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杰.提高电工基础教学效果方法例谈[J].中国农村教育,2009,2:101-102.

[2]周少敏.电工基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志礼.实验课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72-173.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维导引

中图分类号:tm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02-0000-02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个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电气专业知识时,《电路分析基础》是其第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基于电路,以器件和电路拓扑为约束为关键的,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电路理论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计算方法,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1]。在对《电路分析基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程中各种相关的概念容易混淆,对于一些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学生无法解答。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对分析方法的由来还不够了解,对于课程上学习的理论还比较孤立,在综合性题目面前也就无法综合各种理论进行解答。从教师方面来看,如何把知识间的联系好思维的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给学生,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的思考,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对电气电路各种分析方法、基本概念等及进行介绍。分析方法介绍:如果总假设的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以及简化电路的模型,那么对线性变电路可以通过使用线性方程等分析工具,在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由此可以推出多种分析的方法。概念:《电路分析基础》对课程概念介绍上主要针对数学分析和推理,对于工程的概念介绍并不深入,和模拟电路课程相对比而言,《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展开课程设计项目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很多学校在这门课程中没有安排设计教学内容。因为在该课程中会出现工程性的问题,而且电子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很强的工程应用,如果在课程中涉及到这些问题,对刚刚学习这个课程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困惑。例如,在这个教材中把一些的输入电压称之为输入信号,但是很多学生对于信号和电压之间的联系还不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不理解。《电路分析基础》作为学生学习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课程,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型知识是较多的,由于在接触这门课程时几乎无法涉及到工程问题,因此在教学时就要转换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让学生能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基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这些特点,采用思维导引模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式,这里将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的案例分析

在本章中对课程设计中思维导引应用主要从案例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的。

(一)课程内容

教师在进行第一课的讲授中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大导图展现一个完成的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直观的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这个体系不断的细化内容,而且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回归到这个体系中。例如,使用mindmanager8设计的思维导图。图中对课程的整体进行了映射,学生通过思维的导图可以获得这些概念,电路模型的构成、基本定理、分析方法等等,在不同阶段中的课程,通过导图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导图,独立思考,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

网孔电流法的变量是网孔电流,这是一种列写电压方程的方式[3]。如果只是具有电压源和电阻的电路内容,学生是比较容易总结出通用的方程的,但是如果电路中有电流源或者是受控的电流源,那么在列方程式时就要加以调整。关于节点电压法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电路构件不同,列写的方程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好这些方法,就容易混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各种方法,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例如,设计网孔电流法与节点电压法导图时,教师在设计中还留可一部分节点电压法的导图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学生在自己绘制中不但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总结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设计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点联系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热情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思维导引设计思维导图不仅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把一个问题的关联元素以清晰的层析,进行展现,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思维导图够帮助学生构建问题情境,使得知识形成更加的生动,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得到了提高。诸如文章中提高学生自己完善节点电压的思维导图,使得课程上学生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的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得以发展。因此,通过使用思维导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洪声.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建设[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55-357.

[2]钟洪声.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C].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02):64.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复习分析总结巩固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13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电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磁路知识等,是一门理论性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与物理学知识有联系,又要用到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与实际生活密切关联,并且是机电、电子专业对口单招的必考科目。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电工技能,真正体现了理论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培养要求。

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类型,是将已学知识进行归纳、巩固和提升,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复习课不同于习题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既包括对已掌握知识的强化,同时也是一个查缺漏,找弱项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中职电工课程单招班总复习课做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实际;以纲为本,明确考试重点

单招班的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虽然生源素质经过整合有一定提高,但学生整体知识基础仍不够理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对于简单的基础性题目一般能够掌握,但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

单招考试注重查察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提出了有关认知能力的要求,即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能够理解并掌握,以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单招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考试大纲中的内容试卷上都会涉及到,只是出现的形式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题目类型和分值比例基本不变,难题、偏题和创新类题目较少。因此在进行总复习时必须认真研究大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调节复习的进度和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2理清知识体系、弄清框架结构

单招班主要以复习强化为主,《电工基础》教材共十三章,内容多,时间紧,这就给我们的复习课带来了难度。若按书本排列顺序复习,时间显然不够,且在学完整本书后发现很多章节前后都是有联系的,比如第四章讲到电容,第六章讲到电感,但是后面交流电路和瞬态过程两章都要用到这两种元器件,所以在复习时可以前后相联系。又如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既适用于交流电路又适用于直流电路,所以在复习时可以就一种分析方法用于解决直流和交流两类题目。只有帮助学生理清整本书知识点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做到胸中有数,前后融会贯通。

3重视试卷分析、及时总结反馈

单招班练习、考试频繁,其目的是既可通过考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也让学生适应考试的题型和难易度。每次考试或练习后,除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外,及时进行试卷分析非常重要。讲评课的好坏,对于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完善知识点很有帮助。高质量的讲评课能帮助学生规范解题格式,熟练解题技巧,拓宽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试卷分析不应面面俱到。对于答题正确率高的题目可以一带而过,点到为止。讲评的重点应放在得分率为75%以下的题目上,基础题的分该拿的都拿到了,那么也就不留遗憾了。对于试卷上的难题则要重点分析、剖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讲清解题思路和规律。对于极少量的偏题,则只要求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掌握,这是拉分的关键。试卷分析应注重归纳、引申,通过试卷中某一道题目联系相似问题,变题型、变数值,多角度强化练习。笔者建议本班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本,专门用来记录自己历次考试练习的错题或是感觉有困难、不清楚的知识点,一个月总结反馈一次,长此以往学生进步必定很大。

4重视典型例题分析,举一反三

电工题目千变万化,对应的分析方法也很多,搞题海战术,显然是行不通的。想提高复习效率则应从典型例题入手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学习多向思维和变向思维,绝不能就题论题,要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所谓典型例题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这类题目的讲解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去解决一大批题目。以直流电路为例,其电路分析计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叠加定理、支路电流法和戴维南定理等,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在低年级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每种方法的解题步骤,如果明确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解决,那么对他们来讲是没有困难的,但如果题目没有指定方法,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了。学生总是习惯用某一种现成的模式或是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解决所遇的问题。因此提高解题能力是当务之急,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是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以下有一题是要求电路中的电流i,学生一看到是求某条支路电流,脑子里立刻想到了支路电流法,但后来发现要列写五个方程,解题比较繁琐,所以才考虑选择戴维南定理。戴维南定理解题分为三步走:先求开路电压,再求等效电阻,最后画等效电路。但学生在戴维南定理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题,不知如何求出开路电压。实际上这是一道典型的题目中套题目,方法中有方法的题目,必须多次运用复杂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才可以依次解出物理量。学生在此又可考虑一题多解,如网孔分析法,节点电压法。从以上例题看出,题目不在乎多,而在与精。分析好一道典型题目,等于同时复习了复杂直流电路的多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比较、归纳和总结。教师在课后可布置一些相同类型的题目供学生思考并加以巩固。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只有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工基础;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性整合的重要性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有效性是指足够实现某一目的,从而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它是对教学是否有效的判断,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结果的方向是否与人们的愿望一致)和效果的有无(教学结果与教学既定目的、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就是既有质也有量。概括来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果、效率的意思包括其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单单要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内容,更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否有效整合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学科知识相对理性、枯燥、难于掌握等特点,笔者在《电工基础》课程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能较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电工基础》课程知识的特点

《电工基础》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课程,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但出于对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及从事机电、电气行业入职的需要,《电工基础》又是一门必须学好的基础课。

为了不让学生一入学就被这门课程吓倒,笔者仔细研究了该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总结出几个特点:(1)有一定的生活实例。知识再抽象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实例,学生就会有体验。(2)有较强的规律可循。课程中的公式、定律既然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我们的学生也可以自己总结。(3)有较明显的复现性。对于某一类型的电路问题,《电工基础》的分析、解题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反复再现,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深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在本学年的《电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特点,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有效性整合的尝试与收获

(一)整合方案。

1.生活实例引入。

《电工基础》中的电路元件很多都来自于生活,如白炽灯、日光灯,等等。所以,新课引入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东西着手,在讲“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之前,就先利用媒体视频“日光灯电路原理”让学生了解日光灯由哪些部分组成、怎么发光的等。这样一来,学生觉得《电工基础》就是在学身边的知识,能解决身边的问题,自然兴趣大不一样了。

2.自我总结认知。

《电工基础》公式多是不争的事实。以往的教学或教材会通过一定的推导,试图让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但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由于中职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往往公式还未推导出来,学生已经糊涂了。而没有引导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只会使学生更怕公式、更怕计算。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但相对固定的实验设备参数,减少了学生自由尝试的空间。在这一环节,笔者尝试利用仿真实验代替实物实验,让学生充分尝试,反复验证,自我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动画归纳提高。

公式理解了,但公式多,学生记忆起来还是有难度。笔者将公式按记忆规律制作成FLaSH动画,如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电压、阻抗、功率的计算公式等,在总结、讲例题、学生练习时反复播放,学生在直观、全面、生动的界面帮助下,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教学更有效果。

4.题库深化迁移。

例题和堂上练习,可以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库,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也在相互研讨中,知识能力得到深化迁移,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

(二)尝试效果。

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中,随机选择一个班作为教学改革的试验班,尝试用信息化与课程有效整合进行讲授,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尝试效果比较明显。

1.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看视频、看动画,自己动手设参数做实验,自己选择练习题……学生们以前那种上课时想玩手机,随便应付的现象再也没有了,大家都沉浸在运用所学的公式去解决实际情况的情境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能主动地请教他人。

2.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的心理情绪。

笔者在试验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RL串联正弦交流电路”课程实践用“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发出调查表30份,收回26份,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和具体项目及统计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见,“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教学法在帮助克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畏惧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3.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学期末,由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电工基础》联考中,试验班平均分90分,而对比班只有82分。本课件参与了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广州市“中职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在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信息化大赛教学设计类竞赛获优秀奖,学校“优秀课件”奖。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次改革尝试,笔者觉得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有利于创设情境,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源于生活的视频实例。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手段,它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将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化,更能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有利于促进探究性学习。

用仿真实验尝试总结,动画归纳、提高,题库深化迁移,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学生全程经历“推导-总结-提高”的探究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与能力,更获得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容量大的特点,可多个公式同时出现在一个界面,减少板书和画图时间,用直观、全面的界面帮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记忆公式,提高上课的效率,增加课堂容量,使教学更有效果。

在当今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人们更希望通过新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相互关联的职业知识,而不是孤立和僵化的学科性知识,我们应当意识到,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好准备的,在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从旧的学习方式转到新的学习方式上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显得轻松多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至立.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6.

[3]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4]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5]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电磁场;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12-02

一、引言

“电磁场”是电子/通信/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的理论在电气信息类的应用,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的桥梁,也是电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石。但“电磁场”课程理论强、公式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历来被电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是“天书”,导致还未开课就已经产生了惧怕情绪。近年来,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存在学时压缩的情况,随之出现了“电磁场”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少的矛盾。对教师来讲,如何在短学时里使教学内容要点清晰、能突出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理论基础,如何在短学时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极其关键。

二、建立立体化教材

面对学时压缩的压力,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矛盾,而教材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的选取过程中,“电磁场”课程组在研读经典的电磁场理论方面的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饶克谨著)[1]、《工程电磁场导论》(冯慈璋/马西奎著)[2]、《工程电磁场(英文版)》(Hayt,w.H著)[3]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校电类专业的特点,对“电磁场”课程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配合武汉大学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一版),2007》。随后,又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二版),2011》[3],此教材以充分结合工程应用为主,教材结构安排和知识点阐述清晰简洁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重点内容设置完整,与授课学时匹配。随后课程组提供了的《工程电磁场》立体化教材,包括光盘、课程网站等,列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提供教学大纲及授课教案、指导教材及电子课件、疑难解答、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等。近两年,在立体化教材基础上,着重进行“电磁场”资料库的建设,包括电磁场的发展历史、对电磁学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例如:《麦克斯韦:改变一切的人》、法拉第(科学家传记)等)、当前的电磁学的研究热点期刊/著作/视频、利用电磁学理论的手工制作(例如:莱顿瓶、电磁炮、特斯拉线圈等),拟建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开放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文献[4]中提到“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磁场”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开展第一堂课:

1.从大家熟知的生活用品,到国防领域,到各种炫酷的高科技产品或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电磁场理论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拿出初高中乃至小学就涉及到的简单的电磁学实验,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对电磁学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其他电磁现象进行举例,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到熟悉。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一些这些基本的实验与之前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相同点?是什么样的东西存在,使得所有的这些看似不挂钩的应用却具有相同的本质?

4.给出解释,现象与理论之间是靠建立物理模型建立起联系。而如何将这些应用转变为物理模型便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的内容。随后引出学习电磁场理论所需要的数学基础(场论,适量分析)以及学习方法(类比法,举例法等),最后列出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图(场和源的关系,时变与时不变的联系)。

(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电磁场”与“数学”的联系。“电磁场”之所以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在讲解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时,如果只讲数学概念,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将这些数学概念有机地与物理模型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散度时提出散度是描述一个场中的实验电荷是否会受到源电荷对它的排斥或吸引作用,而旋度则是描述实验电荷是否会围绕源进行的旋转运动,深挖数学和“电磁场”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使之从繁杂的数学公式中明确主要的物理概念。

“电磁场”与“电路”的联系。“电磁场”是研究微观电荷的作用。“电路”则强调路中电流、电压,是一种宏观的描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实质上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例如在讲解恒定电场中,从两个基本方程可以推导出电路中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而时变场中的坡印廷定理,很好的解释了电路中的能量传输问题。

(三)激发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大学前的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收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而这种总结归纳能力恰巧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电磁场课程概念、公式多,如果学生能理解课程中的知识脉络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后续概念的吸收以及公式的推导会起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有意的激发大家的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堂课最后,对整个电磁场的理论用一个框架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图中通过用直线和虚线代表时不变和时变,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生成关系。在后续每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有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充分利用框图来表示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2所示的第一章静电场的框架图,清晰的列出了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过渡。由于场分析的相似性,在后续的几章中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类似的框图,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四、结束语

本文以“电磁场”立体化教材为基础,探讨了“电磁场”理论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性。但电磁场理论博大精深,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慈璋,马西奎.工程电磁场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williamH.Hayt.工程电磁场(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0-02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快、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对于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来说,因其自身的特点加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想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一、利用绪论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绪论是教材的第一课,既是对整本教材内容的概括,又是对所讲授的知识的高度总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绪论的重要地位,认为其不过是对教材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不学习都一样,甚至认为学习绪论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绪论教学往往是被一带而过,甚至是未被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职教师要想调动起学生学习就必须要重视绪论,要利用绪论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日后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可以以绪论的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和各种通信工具的工作原理介绍电子技术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电子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其次,要将绪论所总结的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同将来的职业岗位联系在一起,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同电子技术基础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需要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只有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根据教学实际尽可能多的安排实训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所要讲解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进行电子制作或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电子制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其次,在讲解《电子技术基础》的某一新知识、新要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家用电器的实际应用和维修,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通过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讲解《电子技术》的理论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一科目来说,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不但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还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拆卸家里的旧电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从认识和测量元件及研究工作原理开始,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组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空间。那么在课堂或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习惯。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下象棋比赛,在每一步棋子落定之前,学生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形成了头脑风暴,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再如,在乒乓球竞技比赛中,学生头脑中反复循环想象、争取提高取胜几率;这些看似简单的课外活动,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想象力、创新力搬到课堂中,转移到电子技术设计与电子技术制造领域,既可增强学生想象力,也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兴趣带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四、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全面提高,各大中职院校陆续的步入了电子教学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职教师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其特点:一方面,其学习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很难顺利的理解其中的理论和公式的推导,并将其应用的实际的操作当中。另一方面,其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屈居人下且学习习惯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教师继续照本宣科,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必须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设备。首先,教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当前流行或学生喜欢的电影、视频以及动画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其中的道具或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针对教材中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即,将抽象的知识概念或不能够轻易见到的零件的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更加直观的将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切入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加强学习,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9

渐进渗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绝大多数的化学概念是抽象的,都是从大量具体的实验中经过对比、分析、概括、总结之后得出的.如物质的量等基本理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看不到具体的事物,也无法去通过之前的知识情境去理解.这种抽象性的特点给很多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其次,很多化学基本理论并不是独立的,例如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有较深难度的.同时,电解原理内容还涉及到化学反应方程的反应方向以及能量的变化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这一部分的基本理论的理解难度.最后,化学的基本理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的,相互之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是系统的.所以在化学理论的教学中,逐步的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构建起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进的渗透式的经历初步的感受到基本理论的逐步形成最后深化提升是科学的.笔者觉得,渐进渗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知识

很多化学理论在新授课上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见到,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知识背景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电解原理一课的教学中,应当从电解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开始入手促进学生对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充分感知,要能够从实验入手,逐步的进行理论的分析然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对比,探讨,逐步了解电解的初步意义,学会认识电极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极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能够逐步的认识到能量的转化在电解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的.所以在基本知识认识的深化的时候笔者设置了电解水实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电解水实验让学生出现一个以往认知跟新知识之间的巨大矛盾促进学生自觉的进入另一个层面即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初中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解水的装置,所以在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的时候,高中阶段的实验应当更加的开放化.应当没有严格的格式进行限制,以学生理解知识入手:具备电解的条件即可进行反应.即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这三个条件满足了,即可进行实验.接着引领学生分析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应当在感知基本理论之后有规律的进行归纳提升,防止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如电解原理一块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4当中显得十分的突出,这个突出主要是体现在电解原理一块知识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上.电解原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都是容易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者应当给学生创造机会在课堂上将这些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逐步的内化.

电工基础知识总结篇10

关键词:电工基础职业教育实验教学

《电工基础》主体结构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磁场(两路一场)三部分知识。直流电路重点内容是简单直流电路分析和复杂直流电路分析,其中很多分析方法、概念同样适用于交流电路,所以这一部分知识最为基础重要。交流电路含单相交流电和三相交流电,单相交流电的重点在于R、L、C元件构成的电路及分析方法,三相交流电路重点是其电源和负责的连接形式与分析。磁场的三个(左、右手和安培)定则和电磁感应是重点。

学习《电工基础》知识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诸如电压、电位、电动势、内阻、交流电的三要素、线电压、相电压、火线、零线、磁场、磁场强度等概念、单位等内容。[1]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难在知识的抽象化和知识点多而复杂,如果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和原理具体化、实物化,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将极大提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其化解方法是用具体的实践活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由理性学习转移到感性了解,再总结归纳出理论知识,把由一步掌握分解为两步掌握,有效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效果。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验过程阐述此教学思路与过程。[2]

KVL定律实验教学

目的:研究带有电源的回路电压大小、极性关系

器材:导线若干、9V电池1只、开关1只、电阻6只、万用表、电压/电流表、实验指导书

多媒体资料:课件、实验制导资料

步骤:认知元器件、根据电路图连接元器件,绕行路径、测量个电阻电压(注意极性路径关系)、分析电路参数、总结电源电压与各电阻电压大小关系,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评价:操作安全、方法、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热心助人、潜力,实验结论

引深:如电路中没有电源时,回路中各元件电压关系?

正弦交流电实验教学

目的:研究正弦交流电三要素对波形形状的影响。

器材:信号发生器(代替交流电源)、示波器、导线、万用表

多媒体资料:课件(安全教育、连接图片、实验注意点和步骤)

实验步骤:接通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源、连接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电路,调节信号发生器输出波形大小、频率,观察示波器波形参数、分析参数大小、意义、填写实验报告。

评价:安全观、操作顺序和方法、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热心助人、潜力,实验结论。[3]

右手定则实验教学

目的:研究电流方向、大小对磁场强弱极性的影响。

器材:螺线管2只,100Ω/10w可调电阻、小开关2只、10Ω/5w规定电阻、导线、12V/10a蓄电池、电压/流表、万用表,小磁针若干

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安全教育材料、实验指导

步骤:器件认知、按电路连接器件并检查,调节可调电阻、合上开关,观察小磁针方向变化并记录,改变电源接入极性,过程小磁针极性并记录

评价:安全观、实验态度、操作顺序与方法、观察记录情况、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潜力、实验结论、填写实训报告。

引深:互感现象引入

采用实验教学法优点:

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引入教学实践中,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产生疑问、困惑中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实验中的忙乱、惊奇、从无序到有序反应了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的学习活动。所以,实验中教师任务是指导,不是给学生提供的答案,而是在忍耐、观察中引导,这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为教师对采用学生多元化评价创造条件,即评价在过程完成,体现学习就是过程。[4]

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学习实践化,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技能水平提升,有助于成长。

采用实验法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课认真前备好课、准备好相应物品,认真研究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出对策,要求教师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课题驾驭能力,同时要求学校配备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电工基础》是一门专业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技能课程,是提升学生能力训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为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教学中安排几次实验课,因其次数少、时间短,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能坚持把《电工基础》教学尽可能中将各种理论教学都转化成实践教学,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对学生技能的提高是显著的,尤其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对其后续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能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内,掌握一些基本的电工操作技能,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对电工类课程的兴趣。这对学生学习各专业课程必然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以新思维、新方法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晓华.《电工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国军.《电工基础》教学四法.职教通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