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十篇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十篇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24:08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1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创设良好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给幼儿以关爱.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9)

[8]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孩子们共有的现象:(1)情绪不稳定,消极情绪表现较多,如为“小事”哭闹、生闷气、发脾气等;(2)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3)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为重,不懂关心、体贴和体谅别人。这种“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表现,已成为当前幼儿心理素质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比较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幼儿身心发展状况”排在了首位,并将心理健康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纳入到健康标准中。这让我看到,幼儿身心发展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也让我在重视孩子健康的同时,也要更多的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指南》中提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情绪安定愉快。同时给出具体的教育建议:1.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2.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随着对《指南》的深入学习,让我明白,关注心理健康,应从关注幼儿情绪开始,只要孩子们每一天都保持身心愉悦,那么她们就会一路阳光,健康成长!《指南》的颁布比《纲要》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无疑为广大家长、幼儿教师、为幼儿园的孩子们点亮了盏盏明灯,照耀彼此的成长的道路。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维护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健康状况,也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表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幼儿来说,情绪的安定与愉快是维护身心健康、促使其产生社会适应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条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结合《指南》中强调的要“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关注幼儿的情绪,我从帮助幼儿学习识别情绪、理解情绪和表达情绪开始,逐渐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转移、缓解或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是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在我带这届小班幼儿时,我就发现有些幼儿的脾气很大,比如乐乐妈妈接迟了,他就发脾气;航航想让妈妈送自己去幼儿园,可是妈妈没时间,爸爸送她就大哭大闹。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也提到,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吃的东西就非要不可,一旦不能立马满足,就会又哭又闹,大发脾气。其实控制幼儿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关键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班里,我抓住孩子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挖掘,设计了心理活动《诱人的糖果》,首先通过经典实验“奖励巧克力豆”,调动幼儿各个感官“看、听、闻、说”来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初步抵制糖果的诱惑;接着通过情景体验,给“娃娃家小宝贝们送糖”,培养幼儿有意识的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糖果的诱惑;紧接着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通过行为练习逛“小食品商店”,来巩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奖励“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快乐。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3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98-02

一、问题的提出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研究表明,一些成年的心理疾病可以追溯到幼年。而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关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健康工作首先在心理卫生领域开始出现,1989年,上海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是最早的普及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学术团体,对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已经成为了进行其他各项教育的载体和保证。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3~6岁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儿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通过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幼儿的比例较小,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幼儿的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的行为表现有如下。

(一)行为习惯问题

1.多动行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时手脚不停,缺乏自制力等。

2.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指甲的行为。

3.厌食: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4.说谎:说的话与现实不符,编造各种谎言骗人的行为。

5.吸吮手指:还可表现为吸吮被角、衣物。

(二)情绪问题

1.情绪不稳定:整天闷闷不乐、心情时好时坏、心烦、学习情绪忽高忽低。

2.入园焦虑:说到上学就肚子痛、头痛、尿频、学习力不从心,产生厌学情绪。

3.发脾气:性格偏执,用发脾气来表达不满情绪,会出现大哭大叫、扔东西、打人等不良行为。

4.分离焦虑:与家长分开造成的心理不适应情绪体验。

(三)社会适应

1.攻击:与同伴不能友好的相处,更多地依靠身体攻击。

2.胆怯:主要表现为胆子小,退缩,不能主动与老师和小朋友交往

3.自闭:对别人视而不见,缺乏情感反应,不与同伴交往。

4.性格孤僻:畏缩、害羞、忧郁、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等,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状态会降低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重点对幼儿行为习惯、情绪、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环境的作用: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物质环境

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设备,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其中感到舒适、安全、快乐、放松等。

2.心理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是建构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等。幼儿园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

(二)从课程的设置上说要整合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四大板块,日常生活中,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心理品质自然而然显露出来,可以结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与游戏活动的整合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既可以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载体,在游戏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可以是游戏,游戏是发现幼儿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游戏中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等;更可以是治疗幼儿心理异常的有效手段或媒介,通过游戏疗法对幼儿的心理异常进行矫治。

2.与教学活动的整合

每一次教育活动都有目标,而目标中都体现情绪情感的要求,各教学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以及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可通过对本班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的分析,将情绪情感目标与技能目标有机融合。

3.与生活活动的整合

生活活动分散、随机、渗透性的特点,为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个别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予适时的辅导与帮助。

4.与运动活动的整合

在运动活动中给幼儿自主的同伴交往的契机,教师在幼儿的交往时观察,特别是当幼儿的交往出现障碍时,老师以观察为主,必要时进行引导,促进幼儿自主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和挫折的能力。

(三)幼儿园开设专业心理健康课

1.开设相关课程,寓教于乐

心理活动课与四大版块活动并列进行,不是渗透在其四大版块中,而是有具体的教学活动时间,针对幼儿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欢声笑语中体验情感,形成和强化健康的心理品质。

2.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3.专业的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

4.开展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的课程中无法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采取个别辅导,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与矫治。关注个体差异。如:设立心理角、心情日记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四)老师的影响

第一,要切实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规范教育行为,言行举止不仅不能伤害幼儿的心理,更要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注重幼儿园老师师德的养成。

第二,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实践操作等方式丰富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学会用专业的知识技能科学地对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行合理的培养和疏导。

(五)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

首先,幼儿园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帮助老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增长,同时要引起老师对幼儿园心理健康的关注。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宣传,让家长不仅仅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更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其次,社区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社区的资源利用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借助社区的宣传使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同时关注幼儿心理方面的发展,家园配合,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思考与趋势

目前国家要求中小学每3000人配备一个心理健康老师,这一目标的达成度还不是很高,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纵观文献综述的集中策略观点,大部分是思辨的研究,实证研究很少,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科学性、专业性不够。而且每一类策略对于老师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够,基本上是笼统的概括,缺乏技能性操作方式。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首先要进行实证的研究,找出科学、专业的方法,然后再根据研究归纳细致的操作程序,使得幼儿园老师能够进行运用,而不仅仅是作为摆设。这样不仅能够能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而且能够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的操作也能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霞.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山西科技,2008,(4).

[4]吴冰清.浅谈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7,(5).

[5]钟翠苹.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研究,2010,(2).

[6]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0,(1).

[7]李兰兰.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发展,2010,(3).

[8]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9]李槐青.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7).

[10]徐秀玲.浅议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

[11]邹长缨.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4).

[12]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13]沈悦.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研究,2009,(5).

[14]王向宇.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10-04

【作者简介】蒋湘祁(1972-),女,湖南祁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吴思为(1984-),女,南昌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是荣格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的一致或者说是和谐的。一个人要具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和谐与否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为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健全人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参与湖南省国培计划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量表。选用由河北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3]。该量表由54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分别为: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人际关系、睡眠、焦虑、疲劳、强迫。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正性项目反向计分,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该量表进行了内在一致性a信度系数检验,得到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a=0.71,且各分量表的信度也较理想;该量表拟合度较好,具有良好的效度。

2.自我和谐量表。选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2],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预示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的刻板性”(反映个体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共3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1分~5分),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而“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校标关联效度,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三)问卷发放

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宣读详细的指导语和实施流程,明确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问卷采取方便填答、现场指导的方式统一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率为91.85%。其中,男性8名(6.45%),女性116名(93.55%);25岁以下34名(27.42%),26岁~35岁57名(45.97%),36岁~45岁29名(23.38%),46岁以上4名(3.23%);语言艺术类69名(55.65%),数学科学类55名(44.35%);城镇35名(28.23%),乡村89名(71.77%)。

(四)数据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表1显示,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基本呈正态分布,但高分组幼儿教师比低分组要多。其中最高分为143分,最低分为60分,说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状况差异很大。

表2显示,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均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自我的灵活性得分高于常模,经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表3显示,男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灵活性得分和总分上均低于女幼儿教师,在自我的刻板性得分上高于女幼儿教师。男、女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的灵活性差异上极其显著(p

表4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无显著差异,但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差异极其显著(p

表5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水平比较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与相关分析

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上的差异比较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等于2为分界线[4],对被试进行分组比较,表6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量表的灵活性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刻板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不和谐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与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表7显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逐步进行回归分析,表8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累积解释率为35%。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分析讨论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1.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1)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体较好,自我不和谐人数为26.15%。说明一部分幼儿教师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不能针对问题准确灵活地作出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状态中。这部分幼儿教师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会出现一定的适应不良、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主管教育部门要特别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幼儿教师在自我灵活性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p

(3)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不同学科领域上差异不显著,但两类领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同。这可能在于幼儿教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不大。

(4)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性别、年龄、城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方面差异显著(p

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自我失和与心理异常现象。如果存在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便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和谐”状态,进而会带给他们诸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与自我的刻板性较低,自我的灵活性较高。

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幼儿教师面对复杂而又关系密切的各种社会群体常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抑郁、面对职业压力出现焦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关系极为密切。

2.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幼儿教师,其自我的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幼儿教师。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自我是否有较深的反省,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自信心。幼儿教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自信,灵活地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会比较好。相反,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幼儿教师,常会有自卑感,对现实环境缺乏主动性,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3.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体刻板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如果保持良好的自我和谐,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水平。反之,在面对新环境时,幼儿教师能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较好。

4.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一)自我和谐各维度在不同学科领域类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状况上差异显著。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值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无显著差异。

(四)自我和谐量表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自我的灵活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五)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

【参考文献】

[1]Rogers,C.R.atheoryoftherapy,personality.andinterpersonalasDevelopedintheClient-centeredFramework[m].Koch,S.(ed)..psychology:aStudyofScience.newYork:mcGraw-Hill,1959:184-256.

[2]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01)19-22.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5

(一)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

1.重视体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中,充分利用自然因素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如编排幼儿早操、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身体姿势及体操练习、器械活动、感统训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让他们提高自信,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2.行为习惯教育形式多样。第一,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获得基本的健康和安全知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开辟种植园地,指导幼儿按季节种植瓜果蔬菜,饲养鱼、虾等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第三,选择与幼儿生长发育中相关的健康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例如,在《我的身体》系列活动中在小班“认识五官”,学习保护五官的基本知识;中班开展“好玩的身体”,学会保护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大班“我们的皮肤”“食物的旅行”等比较抽象的健康知识内容。第四,在教学中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例如,“预防龋齿”,教师可借助故事、歌曲以及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教幼儿学习怎样刷牙,相互讨论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通过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相应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3.安全教育扎实有效。第一,教会幼儿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及电器设备,尤其是带有危险性的物品,如剪刀。第二,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技能的训练。第三,认识部分安全标识并学会使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第四通过消防演习,防震、疏散等演练,开展防火、交通安全、危险自救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少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4.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现代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的幼儿由于家庭或是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特别是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比例增加,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导致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等方面的缺陷,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薄弱。

(二)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1.正确选择教育教学手段。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手段与学习内容、学习经验的关系,结合健康教育的特点,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启发幼儿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哪些地方及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对一些生活技能和健康行为,可利用观摩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形式,让幼儿讨论、开展自我学习。如在幼儿学习穿脱衣服、叠被子等生活技能时,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练习,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2.注重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除了实施有目的的集中教育,还注重其他活动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渗透教育。如“洗手”“进餐”的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在跳绳、滑梯时教幼儿在运动中保护自己。

二、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1.明确“健康”的内涵,健康应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或者仅仅是“健康”的一种生物表现。“心理健康”是构成“健康”的另一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以“身体健康”中的大脑健康为前提,常常决定着或制约着“身体健康”的其它身体部分的健康。2.明确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锻炼、卫生和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其次,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幼儿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再次,健康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1.将健康教育结合到环境创设中。首先,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及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其次,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健康成长。最后,通过幼儿园墙饰布置向幼儿宣传健康知识,利用教育专栏向家长宣传预防幼儿传染病的基本常识等,让环境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2.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根据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及其特点,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随机进行教育。例如,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发展自我保健的能力等,一定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督促、指导,以形成习惯。3.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中。例如,语言活动《我不怕冷》中教育幼儿不怕寒冷,坚持锻炼的勇敢精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体质,培养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许多转折点,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和矛盾,他们的心理特别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因此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加强心理保健和心理保育,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2.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除了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促进整体发展,还要考虑幼儿个体间的差异,对个别有特殊情况的幼儿给予关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引导家长参与,提高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走进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身体体质的锻炼,还应更加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们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的成长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幼儿教师怎样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放到重要位置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普遍比较看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本班发展好的幼儿常常都给与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这部分幼儿关注却不多,这样就影响了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而忽视了与幼儿的交往和沟通。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师应该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是关键,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以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与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1.给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教师必须给予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幼儿去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评价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创设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2.给幼儿创建一个健康的集体氛围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它们之间缺乏交往,对集体生活也就非常的陌生,而且他们大多都有任性、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等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和意志品质

(1)开展各样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满足幼儿个人的心理需要外,还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例如,情境性游戏中“开超市”的游戏:教师事先布置一个正在营业的超市环境,并备有若干商品,请幼儿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扮演的什么角色,从中学习到怎样和人交往;又如,运动性游戏:这类游戏活动量较大,像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等,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这样,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

(2)在游戏的趣味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培养幼儿意志品质。由于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控能力较差,不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因此,遵守规则的能力也较差,针对这一共性特点,教师应选择一些规则性较强的游戏,将游戏与规则融为一体,使幼儿在游戏中将被动遵守规则转变成为一种主动行为,目标最终在愉快中完成。例如在游戏“小青蛙打呼噜”的游戏中,音乐开始的部分,“小青蛙”们都快乐的玩耍,当音乐进行到有“当当”的钟表响时,“小青蛙”们立刻停下,倒在地上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嘴里还要打呼噜。在游戏中,幼儿努力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遵守游戏规则,培养意志品质。

(3)通过游戏真正走近幼儿的心。戏中,幼儿的表现各不相同,或是非常兴奋、高兴的手舞足蹈,或是情绪激昂,积极配合教师,或者比较害羞,在旁边静悄悄的看着别的幼儿活动,或者很胆小,不敢主动去参与游戏……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幼儿的内心世界慢慢的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多观察,深刻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做到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真正走近幼儿的心。

4.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对幼儿的干预帮助

(1)移情训练:即让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引导幼儿采纳他人的观点,使幼儿能够更好的从他人角度出发,获得情感共鸣,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从而增加亲社会行为的举动。

(2)角色扮演:即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任务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幼儿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任务的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分享、合作、谦让、互助等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榜样示范: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幼儿也能习得某种行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为其树立切实可学的榜样,而在幼儿自主的区域活动中这种榜样的作用更具有影响力。

(4)模拟社区活动、社区生活开展区域活动:利用社区、家庭资源,培养幼儿亲情、友情、关爱等亲社会行为,以社区为平台展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7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与策略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健康与保护幼儿生命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幼儿健康当成主要目的,把幼儿健康教育当做整个幼儿教育首要任务。

1.问题分析

1.1 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如今多数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共同点,那就是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虽然多数幼儿教师在理念上明白,幼儿教育要以健康为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多关注幼儿智力开发。他们觉得,当下生活条件不差,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没有太多问题,因此幼教们更注重智力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1.2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早期,人们对于健康理解就是能睡、能吃,身体健康。但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了健康,除身体健康之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幼儿的健康不只包括幼儿身体每个组织、每个器官的正常发育生长,还要具有乐观、开朗等健康心理品质以及能够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现实中的幼儿心理健康仍是薄弱环节,经常被忽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行为控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怕苦怕累、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成年后心理上的问题,都能追溯幼年阶段。因此,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大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2.解决策略

2.1 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两手抓。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幼儿智力开发而忽略幼儿健康教育,应当明确幼儿成长的过程应是活泼、愉快、健康的,需要将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以“健康第一”基础上,合理开发幼儿智力。在《纲要》指出:“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时,还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按照《纲要》内容要求,要改变过去仅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观念。多数幼儿的心理问题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们教育方法、态度及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有关。解决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四种方式解决:(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培训;(2)为幼儿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环境,教师和幼儿建立平等伙伴关系;(3)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4)了解幼儿发展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

2.2 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纲要》明确规定:“组织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各个领域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趣味性、活动性、综合性,寓教育在生活游戏中。”幼儿园的学习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展开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以集体教育游戏、活动与户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而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和潜隐课程等。隐性课程可分为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健康环境的创设。幼儿健康环境包含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使用设备和设施建设等。户外活动的适宜场地是展开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前提条件,为了使幼儿能在户外活动中实现最佳锻炼效果,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的场地,总面积达xxxx平方米,比如风雨操场、塑胶地、天然草坪、仿真草坪、卵石路等。此外,还应在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设置功能较为齐全的小、中、大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现有器械外,还鼓励家长和教师共同利用开发废弃物,改制或自制满足幼儿需求的各种器械,有五光十色的抛接球布垫、活灵活现的民间舞龙、唯妙唯俏的喜羊羊投掷器……。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幼儿可以在健康和谐环境中充分的活动,学习如何跟别人交往和相处,形成热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与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指的是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系列保育设施和卫生保健的活动,比如对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检查。提供生活照顾和营养均衡的食物等。要真正切实有效的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在课程的编排中将幼儿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吸纳和整合进去,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2.3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幼教占据主导地位,她们不仅为幼儿提供知识,增强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幼儿智慧,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幼教专业水平高低与自身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为了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培训幼儿教师,增强其自身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训幼儿教师过程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问题,查缺补漏。若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则应丰富相关知识;若教育理念错误,则应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正确观念;若教育方法不对,则应帮助教师寻找正确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教育途径和方式,避免产生脱离实际和空洞的教学方法。经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规范其一言一行,有效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关注幼儿健康刻不容缓,它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需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8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幼儿健康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习惯为目的的幼儿教育活动。现阶段的幼儿园健康教育还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讲解和空谈,而这些空洞的说辞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抵触心理,教师的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在传统的教学中,家长和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一味的加强对幼儿身体健康的保护,而往往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幼儿的健康包括着身体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有研究表明现在的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发展不能及时的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健康引导,从而产生孤僻、胆怯、自卑等心理,从而使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偏执等行为,严重的影响幼儿今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热情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为孩子的成长扫平障碍。

二、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一)营造愉悦的精神氛围。幼儿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很容易受到周边精神氛围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积极构建健康的精神环境,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通过幼儿入园和离园、家长会、开放日等渠道加强和幼儿家长的交流,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和和谐的精神生活氛围的重要性,针对每个幼儿的具体心理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让家长在家中不要过于宠溺幼儿,要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叠被子、刷牙、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结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营造健康的物质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发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幼儿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例如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模型都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幼儿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其中,创建自己的学习天地,和同学自由的学习、游戏和生活。笔者在教学中会设置一些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模型玩具,布偶、积木、拼图等,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现代教育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保育工作不仅要对幼儿生活、健康进行全面的护理,还应当注重对幼儿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监管力度。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往往不知道自己所做事情产生的后果。幼儿园在早晨入园时,不能将小刀、玻璃球等危险的物品带进幼儿园;在进餐时注重对幼儿营养的配比,让幼儿不要挑食,饭后不打闹,以免造成身体不适;午休r不打闹、不说话。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幼儿健康教育内容非常的丰富,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选择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法,选择与幼儿兴趣相投的教学方法,让幼儿亲身去体验、感知各种状况的处理办法,通过这样的模拟训练不断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通过开展小游戏设置一些生病的情境,“我的鼻子出血了怎么办”“头疼了怎么办”等生动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时能够及时的告诉教师和家长,避免因为没有及时就诊而耽误治疗。

幼儿的年级较小理解能力低,在对幼儿的一些健康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幼儿是超出幼儿理解范围的,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要看到幼儿理解能力上的这一特点,依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进行教学,例如给幼儿“称体重”“量身高”“感受心跳”等游戏,使幼儿在亲身的参与中丰富自身的经验。

四、通过绘本教学进行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没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始使用绘本教学,绘本通过图画与文字的内在联系,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的情感或主题,更易于幼儿的理解。绘本是精美图画与简单文字互动的艺术,图画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文章表达思想的主要载体,它与文字相辅相成,带领幼儿渐入主题。由于幼儿刚开始接触系统的知识,掌握的词汇量不多,理解不了复杂的文章和读物,但绘本大量的配图能够很好的辅助他们理解表达的内容,词汇不理解可以从图上去理解,在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儿童读物来加强幼儿的理解。例如《大卫,不可以》文中的大卫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做了很多的恶作剧,教师可以通过绘本讲解大卫的错误。《噼里啪啦》绘本里描述了孩子在洗澡、刷牙、吃点心、做游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风趣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深入的理解绘本,幼儿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绘本的内容丰富,大部分绘本都会叙述一个完整的趣味故事,所以它们并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必须重点教授每一个教材上的知识点,很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是在降低幼儿负担的前提下,给幼儿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借助故事来提供给他们一个整体全面的语言运用实例。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即让幼儿学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知识,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幼儿创设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格,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红,郑楠.浅谈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10,(04).

[2]吴倩.浅谈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几点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3,(10).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9

关键词:幼儿行为幼儿心理健康心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健康儿童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健康的涵义是什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活节奏紧张,独门独户的小家庭增多,社会行为不良,以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等问题都威胁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而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就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更应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教师不能把保育工作狭义地理解为对幼儿身体的保护、关心、照顾、营养及锻炼,还要注意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言行正体现了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例如:小优在厕所小便时,被发现用手去玩弄小便;刘刘突然躲进了卫生间的小门里;花花长期在吮吸手指;历历早上来幼儿园时不爱玩玩具等,在了解这些行为的同时,我们不妨关注一下产生这些行为的心理因素,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寻本探源,从根本上帮助幼儿纠正这些问题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善于观察、耐心倾听,是了解幼儿心理动态的前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要想真正了解幼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首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幼儿的行为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只有通过观察、善于观察,我们才能发现幼儿的行为,掌握幼儿的心理动态,从中发现问题,而不被忽视。我们从一些细小的事例中不难发现幼儿存在的一些反常行为,因此观察就成为了我们了解幼儿心理动态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让他们述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幼儿时期是代际沟通的黄金时期,孩子越小,他们就越愿意倾诉,在与他们的沟通中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幼儿,知道幼儿行为产生的背景,同时与人沟通交流、述说心事也是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陪他们玩一玩、耐心地听他们讲话是我们成功开启幼儿心灵大门的钥匙。

二、勤于反思、善于分析,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

打开幼儿的心灵之门,透过表象看本质,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知道幼儿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有这样一例调查,教师在带领幼儿半日活动中,班中幼儿哭了五次,教师只是简单地平息,而不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有一名幼儿在一节作业中举了十六次手,老师视而不见,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情绪等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或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心理问题的存在,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师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勤于反思、善于分析,找到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如:连续几天小优在厕所小便时,被发现用手去玩弄小便,我问其原因时,幼儿沉默不语,联想到幼儿经常弄湿裤子被老师批评的事情,我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其行为发生的原因:幼儿害怕弄湿裤子,在小便时用手挡住,不让小便碰到裤子;刘刘在被人告状时,突然躲进了卫生间的小门里,问其原因就是害怕被老师批评躲起来;花花长期在吮吸手指,其原因是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是亲子依恋的表现;历历早上来幼儿园时不爱玩玩具,其原因是周围的孩子喜欢抢他的玩具,等等。通过反思、分析,我们找到了幼儿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走进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为真正改变幼儿的这些反常行为打好了基础。

三、抓住契机、合理引导,疏导幼儿的心理障碍。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幼儿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基本需要呢?情感需要、独立性、自尊感、交往、被人接纳、获得成功、智力刺激。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抓住契机,发掘各人的长处,在得到同伴、老师的赞许和尊重的同时,感受到自己集体中的位置,合理引导,当幼儿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积极情绪,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在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找到原因就应当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如:教幼儿正确的解小便的方法,让他知道老师批评的目的,如何对待老师的批评,家园合作共同帮助幼儿转移亲子依恋,学会合作玩耍,体会分享的快乐,等等,在运用了这些方法后幼儿的这些行为也相应消失或转化了。同样我曾经教一个小女孩,她智力情绪表现正常,但入园后天天尿裤,执拗不开口,反应迟钝,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当即向家长反映了她在园的反常现象。她父母说:“让她去,她到一个新环境就是这样。于是我天天带她一起玩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游戏,帮助她成功。其他幼儿见老师在那儿,也会自然围拢过来,这样她有了新朋友,消除了新环境造成的紧张心理,不久就变得活泼愉快自信起来,反常行为逐步消失了。这类社会退缩问题,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或行为上的偏异,虽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灰心丧气,不敢面对挑战,还往往会成为今后严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种子。

其实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制约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身体疾患都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生活中启迪幼儿的心灵,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创建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行为表现篇10

(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重庆400030)

[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手淫、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一)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园因素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入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主要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1.心理咨询师与教师的协同合作。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协同合作。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入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9.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