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常见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23:21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1

答:①要有质量好和受精率高的鱼卵。②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巧妙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人工改造和调节不利的条件。③利用优良的孵化水源、水质和改造不利的水质条件,并且严格有效地过滤鱼卵、幼苗的敌害。④设计、建造先进的孵化设备和改造落后的孵化工具。⑤加强孵化等方面的科学管理。

2.喂养鱼苗有哪些方法?

答:①混合喂养法。在鱼苗下塘前3天,每亩水面施粪肥300千克,培育轮虫等天然饲料。鱼苗下塘后几天,每亩水面每天投豆浆2千克或饼粉3千克,以补充天然饲料不足,以后每3天施肥一次,每次每亩水面施腐熟堆肥150千克。喂养1周后,池水中大型浮游生物数量若不能满足需要,除投喂精饲料外,还要增加些浮萍或嫩草,堆放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处,供部分草食性鱼苗摄食。

②饼粉喂养法。将豆饼、棉籽饼、菜籽饼及花生饼磨成千粉喂鱼。其用法是:将干饼粉均匀撒于水面上即可,干粉在池中漂浮的时间长,利用率高,每亩水面每天用于饼粉2千克,每日投喂4次即可。

③革浆喂养法。将各种含纤维少的鲜嫩草打成浆喂鱼,以青代精,适于培育花鲢、白鲢鱼苗,可降低成本18%左右。全池泼洒草浆,每天2次,每亩水面每天泼洒草浆60~90千克,或按每万尾鱼苗每日投草浆15~20千克,均匀泼洒即可。

3.鲤、鲫鱼能否混养?

答:鲤鱼是杂食性鱼类,鲫鱼也是杂食性鱼类,两者食性相似,又都是底层鱼类,必然发生抢食。渔农们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放了鲤鱼,就不放或少放鲫鱼。放了鲫鱼就少放或不放鲤鱼,免得它们争食而影响其成长率和成活率。

那么,如果鲤、鲫鱼放养在一起,比例如何搭配?一般来讲,鲤鱼与鲫鱼的比例是2:1或1:3,这样相互来抑制对方的放养量,才能有效地保证鲤鱼、鲫鱼的成长。

4.养鲤鱼应该怎样投饵?

答:池塘喂养鲤鱼:每5~10亩设一投饵点。鱼种下塘后结合音响。训练鱼集中抢食。投喂坚持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少量多次,利用人工手撒或自动投饵机投喂,每次投喂30分钟左右。

5.在什么季节养虾比较好?

答:综合气候变化规律,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生长对水温的要求。以及饵料生物繁殖对水温的要求等各种因素,普遍认为养殖这两种对虾,要较安全及稳定,湛江沿海早春放虾苗应在清明前后,也就是水温稳定在18%以上后。即使是暖冬也应在3月中旬后放苗。春节前后放虾苗,是性的生产。湛江沿海9月份水温开始下降,10~11月快速降温,因此,秋季养殖南美白对虾应在中秋节前放完虾苗,夏季放养在7月左右进行。

6.养虾的地方有什么要求吗?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2

关健词: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水养殖行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海水养殖生物种类较为多样,且拥有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海水养殖业的养殖质量和效益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养殖产品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成为人们十分担忧的问题[1]。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海水养殖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提出具体的解决和控制措施,以下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简要探讨。 

一、海水養殖环境污染问题 

1、化学污染 

海水养殖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包括营养盐污染、硫化物污染以及化学试剂和药品污染等。营养盐是海水养殖中经常会用到的化学物质,其主要的成分包括nH4+-n、磷酸以及其他成分。n盐和磷酸盐在水底的沉积会导致水底产生无机氮或者导致水底缺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硫化物的污染则是由有机物水底细菌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对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2]。一般来说,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生物的产量,海水养殖管理人员必然会在水中投放化学药品或者滴入药剂,但是大量化学用品的投入和使用会杀害水中的有益菌,造成水底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 

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指的是在海水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养殖人员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生物的繁殖率,认为应该要对物种进行引进,甚至引导物种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和捕食。我们常见的养殖方式就是移植和引种,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而且有利于成本的降低[3]。但是这种养殖方式也容易造成水底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物种的基因保存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的污染 

随着海水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发家致富的希望放在海水养殖上,导致养殖行业发展过剩。过大的海水养殖规模容易导致海域面积的减少,对海洋的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海水的纯净度造成不良影响,也有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紊乱等。海水养殖行业发展带来的系统紊乱问题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污染,对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4、饵料污染 

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饵料的喂养。据悉,中国海水养殖生物的饵料大部分为人工合成饵料,这些饵料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对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中国海水养殖饵料投喂和食用的情况来看,中国海水养殖饵料有20%会被浪费,这种浪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海底环境污染。海鱼的排泄物在沉入海底后会造成海内异养生物损耗氧气的增加,破坏海底环境平衡,给养殖生物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1、物理和化学结合控制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一般指的是水质的污染和水底环境的破坏,因此养殖人员可以通过采用增氧机来增加水底氧气,或者通过换水的形式来加强对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此外,养殖人员还能够通过适当的化学方法来保持海水的质量和加强养殖环境的净化。例如,养殖人员可以通过臭氧处理、投放过碳酸钠颗粒以及电化学法等方式控制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以净化水底环境,增加水底活性氧。物理和化学方法可以结合使用,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的特征,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处理方法的成本较高,且不能保证彻底治理污染问题[4],因此养殖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 

2、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法指的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进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是利用营养动力学和生态毒理学知识进行操作的一项技术,其主要的特征在于治理时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例如利用利生素和益生菌等有益菌治理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时,不仅能够保持水底环境的净化,还能够达到控制病菌繁殖、预防疾病的作用。 

3、实施健康养殖工程 

健康养殖工程指的是根据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科学养殖的发展模式。要实施健康的养殖工程必须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对养殖厂进行全天候的观察和管理,严密观察养殖生物的繁殖情况和水底的环境情况。如果观察中发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帮助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行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的养殖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中国海水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发展污染以及饵料污染等,要严格控制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保证海水养殖行业的正常发展。实现养殖业的高产和优质必须要坚持物理和化学结合的方法,或者采用生物修复法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并实施健康养殖工程。 

参考文献 

[1]李京梅,杨士永.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海水养殖业污染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4:89-96. 

[2]艾春香,唐媛媛,许洁.海水养殖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及其养殖可持续发展[J].饲料工业,2012,08:1-9.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3

1水产病害的流行趋势分析

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一定的社会实践调查发现,其流行趋势主要表现在病害种类较多、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流行范围较广,出现的频率较高;耐药病害较重,防治的难度增大。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常见的水产养殖的病害种类已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特点,但在新病害不断蔓延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2]。随着水产养殖病害流行范围的不断扩大,慢慢地从季节性的流行病害发展为多季节性甚至是全年性病害,病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针对水产病害流行趋势的发展特点,水产养殖业的管理者应针对各种病害发生的时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补救,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水产病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的经济损失[3]。

2水产养殖的病害分析

2.1烂鳃病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烂鳃病主要病症是鳃丝呈暗灰色,失去原有的光洁度,并会发生局部的糜烂问题。烂鳃病的发生,会给水产养殖中鱼类的生长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烂鳃病发生后,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和繁衍,给水产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4]。

2.2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也是水产养殖的病害的一种,常见的纤毛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病害的发生,与水池环境的卫生,养殖密度不合理等原因都有关。纤毛虫病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鱼类、虾类出现大面积死亡等。因此,纤毛虫病给水产养殖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5]。

2.3水肿病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水肿病一般是表现在尾部因互相残食、虾体受伤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的伤口水肿症状。发生水肿病的原因,与投放的密度、投饲的均匀程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6]。

2.4瓜虫病

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瓜虫病是一种原虫病,主要是由寄生虫引起的,是淡水养殖中相对常见的一种病害。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患病鱼体出现白色小点,故又被称为白点病。通常情况下,淡水鱼品种都会受到瓜虫病的侵害,导致养殖者遭受经济损失。小瓜虫的生长和存在的时间,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鱼类在水中温度达到20~25℃的时候,非常容易感染瓜虫病。但在水中温度达到30℃以后,瓜虫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也是鱼类在夏季很少感染瓜虫病的主要原因。

2.5败血症

败血症,也就是细菌性败血症,是水产养殖业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在实际的水产养殖活动中,由于区域不同对于这种病害的称谓也不尽相同。败血症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单细胞菌中的温和气温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薄菌造成的。其次,革兰氏杆菌也是其中引发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败血症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血性或者溶血性的腹水病、爆发性的淡水鱼流行病,这些都是水产养殖业中常见的病害。

3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方法

3.1鱼塘清淤

进行鱼塘清淤,防范水产养殖的病害的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通常情况下,鱼塘经过1a以上的饲养后,池底就会沉积大量的淤泥,大多数时候淤泥都是各种细菌产生的重要原因。而鱼塘池底各类细菌的滋生,加之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也是直接导致水产品发生病害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定期对鱼塘进行清淤,可以有效降低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但鱼塘清淤的活动也不能频繁的进行,以免给动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防范水产养殖的病害方法研究中,鱼塘清淤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7]。

3.2放养健壮种

为了更好地防范水产养殖的病害,采用放养健壮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在水产养殖的管理工作中,选择体质健壮、体表无炎症、无烂鳃等异常病症的苗种非常关键。通过放养健壮种的方式,可以减少携带病害细菌的苗种进入鱼塘,给健康的苗种造成危害[8]。其次,放养健壮种后,管理者需定期检查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有患病的鱼苗,就要及时进行清理,以免扩大病害的范围。因此,在防范水产养殖的病害过程中,选择放养健壮种,是一种相对有效防范措施。

3.3药物清塘

选择药物清塘的方式,进行水产养殖病害的防范,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产病害发生的概率。通过药物清塘的方法,可以有效消除野杂鱼和消灭病原。选择药物清塘,是根据药物作用的原理及作用机制,全面的杀害致病菌、寄生虫等,进一步达到改善池底土质的目的。此外,在选择药物清塘的时候,应选择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高效低毒的药物其毒副作用小,药效持续的时间较长,既不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也不会对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影响。因此,在探究防范水产养殖的病害方法的过程中,如果具有药物清塘的条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水产病害的防范,净化鱼塘的环境。

3.4重视日常管理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首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坚持每天巡塘一两次,并注意观察水产品的日常活动,一旦发现异常的情况,必须及时进行科学的诊断。并在合理的选择用药后,认真填写养殖用药的记录表。通过完善水产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尽最大努力采取病害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合理的检查工作机制,在放养种苗环节、清理环节、饲养环节以及防范病害方面,制定详细的工作准则,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将水产养殖业发生病害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再次,还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养殖管理者应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与政府和养殖研究所之间的沟通和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养殖技能。尤其夏季时,要时刻注意高温天气会引起的病害。最后,在发现病害后,及时的与权威的专家或者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共同研究处理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降低由病害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

3.5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为了更好地对水产养殖业的常见病害进行防范,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饲料或者高营养饲料。营养饲料不仅要满足水产养殖动物所学的各种营养物质,还要有能够促进其体质,符合其生产需求的添加剂。这样就可以有效防范鱼苗由于缺乏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导致出现的生长速度和抗病力问题。此外,在养殖的过程中,管理者还应重视改善水质,并在保证水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消毒,进一步控制发病的概率,提高养殖产品的经济价值。

4结语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4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一、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的重要意义

1、水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对象的生长状况

水产品的良好发育与生长对水质有着严格的要求,若水质条件优质水产品便能顺利生产发育,水质状况差,甚至一些指标超出了水产品的生存承受能力范围,轻则影响水产品生长发育,重则造成水产品面积死亡,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

2、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发展健康、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品健康生长造成危害,间接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状况愈加重视。其次,大力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健康、生态、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池塘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水质的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

1、水体中氨氮存在的影响

水体中一般存在着诸如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等化学物质,而氨氮是游离氨和离子铵的合称。氨氮主要来自于水体中的营养物,如肥料和饲料、排泄物,以及当水体的温度、盐度和pH值升高时。底层有机物的分解,一般来说水体生态中氨氮浓度与饲料蛋白含量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何精养池中常发生“富氮”有害现象的原因。当水体中有机物过多或水质老化、水体底层缺氧严重以及水体有着较高的pH值时,就会使水体中的氨氮增加,出现氨氮中毒的现象,轻者抑制鱼类排泄,降低鱼虾类血液载氧和免疫力,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导致鱼群呼吸困难,甚至衰竭死亡。

2、水体中亚硝酸盐存在的影响

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过高也是影响淡水养殖的重要因素,严重时会引起鱼类爆发性疾病的发生,也必须加以重视。淡水养殖中水体的亚硝酸盐含量通常应在0.1mg/L以下,而有关淡水养殖的规程也规定了淡水养殖中的亚硝酸盐浓度不能超过0.20mg/L。\水体中由于换水不及时、排污不彻底、氧气不足而造成的水体亚硝酸盐含量高,这部分的亚硝酸盐主要来自老化的池底淤泥中的有机物、密度过大的投饵量、水质浑浊的水源、过量使用的消毒药剂等,严重时将引起水产品亚硝酸盐中毒,从而使鱼群虾类出现各种爆发性病变,甚至引起水生物肝脏异化,进而出现大规模死亡的现象。

3、水体中硫化氢存在的影响

《渔业水质标准》对水体中的硫化氢含量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淡水养殖中水体的硫化氢含量度不能超过0.1mg/L,而其中虾蟹育苗水体中的硫化氢标准更高,应严格低于0.05mg/L。水体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硫化物在缺氧时的还原菌作用和有机硫化物的异氧菌作用,即由硫酸盐和饵料、排泄物的分解产生。当水体中的污泥、残饵、排泄物堆积过多以及水体pH值较低时就易出现硫化氢中毒的现象。当池内的鱼群产生硫化氢中毒时,将会导致鱼类生长缓慢、体力下降、呼吸困难甚至衰竭。

4、水体中pH异常的影响

水体中的pH值相当于水质的“试毒针”,这是因为pH值不仅是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还关系到水体的其他指标,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不利于淡水养殖的进行。一般建议水体的pH值维持在6.5-8.5之间有利于鱼群的健康生长。pH值的变化不仅对水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水体中的水生物意义重大,但其又是极易产生变化,水体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都能导致水体pH值发生一定的变化。当pH值升高时,则表示水体中溶解氧浓度过高,一般是由于水中的植物过多,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太强。当水体pH值下降时,则与此相反。

三、关于水质影响淡水养殖的对策

1、前期防范,对症下药

在进行淡水养殖前就要进行前期的防范工作,根据观察到的水色和测定的水质理化指标对症下药。水体的颜色通常可以直观的反应水体的质量,常见优良水色如茶褐色、黄绿色、淡绿色、翠绿色等,常见不良水色如白浊水、清色水、浑浊水、油污浮沫水、暗绿色及墨绿色、黑褐色及酱油色水。在条件允许下,可以通过水质检验设备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详细的测定,使用设备对水体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pH值等的测定有利于对水质进行科学的调整。

2、定期保养,改良水质

在淡水养殖开始后更要注重定期的保养,在合适的时候注水和增氧。一般鱼类生长旺季要增加注水次数,每月至少一次的注水将补充水中溶氧量的含量,从而有效改善水质。另外,定期的翻动水底淤泥、合理增施肥料或石灰、定期清除塘中残饵、水草、排泄物等污物,可以保持水体清洁卫生。保护和控制水草也是淡水养殖定期保养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同时一旦发现水质出现变化,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对水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防微杜渐,这样淡水养殖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蓄养,保证水体的营养丰富、活水循环、水肥而不浊,从而实现健康养殖。

3、市场供需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4、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5、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结束语

水体的质量关系到淡水养殖的效益和质量,并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安全和健康生活。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体中的各项指标如pH值、氨、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的变化,要控制和改良水质,必须做好提前预防和定期治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方法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理。

参考文献

[1]郑龙成.程绍宏.集约化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J].民营科技,2012,(4).

[2]温志良.张爱军.温琰茂.集约化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利渔业,2011,(4).

[3]张进凤.李瑞伟.刘杰凤.王辉.巩育军.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11,(1).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5

关键词: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水利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水库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库星罗棋布,并且适宜渔业生产的水面范围也十分的丰富,因此,近几年来,水库渔业养殖逐渐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库经济辅助产业。然而由于养殖技术的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水库的水质、环境遭到破坏,进而造成水库渔业产量降低、效益减少。因此,必须要加强水库渔业养殖的健康技术。本文就我国水库渔业中常见的健康养殖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在确保水库水质环境良好的前提下,更好的提高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渔业发展机制。

1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方法

1.1自然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天然无污染的水域(包括其中的天然生物链),在基本不进行施肥、投饲、用药的条件下,进行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库养殖技术。

1.2生态养殖技术

由于集约化的养殖池塘中底泥过多以及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渔业生产常常发生病害,降低健康养殖的质量,因此就需要进行生态养殖,即在一定范围的养殖水面中,利用堤埂进行种草养鱼、农作物种植等,从而将底泥、水质等进行综合性的、无公害的生态利用,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健康的水库生态渔业养殖系统,尽可能的利用系统当中产生的剩余能量进行有机污染源的综合、全面、科学的处理和利用,从而达到对水库系统的直接(间接)的再循环利用。

1.3生物学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各种水质理化指标和环境条件均达标的水库养殖水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良、适宜的品种(可以适当的引进地方或部级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无污染的饲料,在整个渔业养殖过程中进行合理、科学的培育生产。并将那些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学制剂当作防病药物和添加剂应用到养殖过程中去,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应用中草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并严格的实行休药期,从而尽可能的将药物残留量保持在允许的安全范围中。

1.4休药期养殖技术

这种养殖技术主要指的是将水库渔业养殖的周期科学的划分成两个阶段,即:第1个阶段,按照常规的精养池塘方法进行水产的饲养管理,养殖期间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和药物添加剂;第2个阶段,根据所使各类添加剂和药物的有害物质残留量实行休药期,并确保水质、环境各方面的指标达到绿色水产品的要求标准。

2加强水库渔业健康养殖的措施

目前,我国水库渔业尤其是北方水库渔业的健康养殖水平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强,具体措施包括:

2.1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首要的基础性要素就是良好的水质环境,这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良好的生态状态和良好的理化状态。目前,常见的水库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1化学处理法

即运用化学反应方法对水源当中的悬浮胶粒或污典物等进行处理,具体包括有:中和、凝絮、络合、消毒、氧化还原等。

2.1.2物理处理法

即依照不同用途水的物理特性,经过物理、机械的方法将水源当中的有害气体或悬浮物质进行去除,具体包括有:过滤、沉淀、吸附、逆渗透、泡沫分离等。

2.1.3生物处理法

即利用自养性植物(如高等水生植物、绿色藻类等)和微生物(光合细菌等)对水库水质进行改良,从而有效的降低和避免因代谢产物或残饵积累对水质造成的破坏。

2.2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品种选育技术

在对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品种选育时,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高效、高产、高病害抗御力的无公害品种,并且尽可能的选用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优良的品种。同时,要尽量的选择那些大江、大湖中的天然苗种进行育苗养殖,以便于防止因近亲繁殖造成的品种退化等问题。

2.3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营养施配技术

在水库渔业养殖中,水产品的营养需求常常包括以下几种,即:

2.3.1碳水化合物

它是鱼类饲料当中需求量最大也是来源最广泛的营养物质,其每克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利用为5~16kJ。

2.3.2氨基酸和蛋白质

鱼体的主要构成成分就是蛋白质,它的含量高低直接决定了鱼苗生长的速度和质量。而氨基酸又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因此,在健康养殖过程中,要科学、合理的应用氨基酸和蛋白质。

2.3.3维生素

它是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确保鱼类健康、调节鱼类生理功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必要性有机化合物。在鱼类生产过程中主要起着辅酶、氧化还原、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2.3.4矿物质

即无机盐类,也是组成鱼体的一类十分重要的物质,充分的矿物质能够有效的保证正常的物质代谢,维持正常的鱼体内在环境。

2.3.5脂肪

适量的脂肪能够有效的为鱼体提供必要的脂肪酸、能源等。

2.4水库渔业健康养殖中的施肥技术

在水库渔业健康养殖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基本原则,坚决杜绝应用被污染或毒副作用大的肥料。并且,在施肥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用量少次多的施肥方法进行施肥。

3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水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水库的位置范围分散、养殖面积广阔,从而形成了水库水产养殖的新经济模式。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不规范、管理知识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有些水库出现水质变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水库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健康养殖技术的重视和应用,提高养殖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水产产量,增加水库渔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传林,董方勇.中国水库渔业的现状与趋势[J].湖泊科学,2013(04).

[2]王雅琴.关于水库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4).

[3]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13(01).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6

关键词:池塘养殖;虾蟹;水质问题;解决措施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水质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造成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引起经济损失。要管理好池塘虾蟹养殖用水,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水质变化的普遍规律,在生产中根据水质变化的现象和水质检测结果,对水质问题作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常见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pH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危害

对虾蟹的影响:pH过高或过低对虾蟹都有直接损害,甚至致死。pH值过低(酸性水,pH低于6.5),可使虾蟹血液的pH值下降,削弱其载氧能力,造成生理缺氧症,尽管水中不缺氧但仍可使虾蟹浮头;由于耗氧降低,代谢急剧下降,尽管食物丰富,但虾蟹仍处于饥饿状态。pH过高的水,腐蚀鳃组织,引起虾蟹大批死亡。

2、解决措施

(1)水体pH值过低时的解决措施。①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②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③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2)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①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②加注新水:对于pH值过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③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异常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二、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氨氮的危害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虾蟹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

2、解决措施

(1)增氧。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②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③使用增氧剂。

(2)使用氧化剂。(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4)用微生态制剂,(5)较大面积池塘(50亩以上)可种植水生植物,

三、亚硝酸盐引起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危害

危害:亚硝酸盐对虾蟹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养殖中后期,水体高温,底层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快.亚硝酸盐容易超标,偷死现象容易发生。

2、解决措施

(1)开增氧机:增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会;(2)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3)适时换水;(4)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制剂,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5)实践经验发现也可于早上7时左右泼洒净水剂,9时左右,将浸泡2小时的“降解灵”加水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四、池塘水中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危害

轻度缺氧时,虾蟹出现烦躁,水面明显看出虾蟹游动的波浪,个别虾蟹头部浮于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浮头,甚至死亡。实际养殖中发现中国对虾在溶氧为0.4mg/L时,停止摄食,长时间会窒息死亡。长期处于1.0-1.5mg/L的溶氧条件,虾蟹会停止生长。

2、解决措施

(1)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2)每年冬春季及时清楚池底淤泥;(3)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4)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5)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6)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7)采用氧化降解型水质改良剂,间接增加水体溶氧(8)溶氧过高时,加注新水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五、硫化氢引起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危害

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使虾类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其某些生理功能,中毒时会闪电死亡,健康虾蟹碰到硫化氢往往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2、解决措施

(1)加注新水,使池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降低,同时新水中的Fe、mn等金属离子能沉淀水中硫化氢;(2)控制pH,pH越低发生硫化氢中毒的机会越大。(3)充分增氧,高溶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氢;(4)合理投饵,尽量减少池内残饵量。

六、蓝藻危害及解决措施

1、危害:蓝藻大量繁殖会使水质浑浊,重者会引起虾蟹中毒,虾蟹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极易生病,生长缓慢。

2、解决措施

(1)生长期(蓝藻生命周期的前十天):①减少放养量,规格上求大,从而减少饲料的投喂,以此减少水体有机质的积累。②在养殖前期就开始坚持使用微生物制剂,将逐渐产生的有机质分解掉。(2)高峰期(蓝藻生命周期的中间十天):除藻的的唯一途径就是使用杀藻的专用制剂或者一些氧化性的消毒剂;(3)老化期可以使用具有净化水质效果的微生物制剂,建议用芽孢杆菌制剂效果较好。

结语:水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涉及面广,在虾蟹养殖中要注重水质实时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虾蟹水质问题重在预防,以防为主,在养殖前期要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后期加强检测,只要运用科学的手段管理,虾蟹养殖的水质问题就可以有效解决,从而培育出优良水质,提高虾蟹池塘养殖的效益。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内容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鱼类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48-02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因此,在中职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构建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设计和实践中。本文以水产养殖专业鱼类学课程为例,探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问题。

一、水产类职业标准及其岗位所应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它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国际劳务合作交流的主要依据,反映企业、行业对进入职业人员岗位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来源于岗位分析,且随岗位要求的发展而更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现有的水产类职业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也进行调研。在对水产养殖专业岗位进行调研中,走访多家养殖基地,与一线养殖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水产养殖专业岗位的职业岗位能力。国家职业标准将水产养殖类工种分淡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海水水生动物饲养工、海水水生动物苗种育工、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5个工种。中职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应达到水产养殖类工种的中级工水平。中级水产养殖人员主要在养殖企业就业,从事池塘养鱼、网箱养鱼、观赏鱼养殖、鱼苗鱼种繁育、鱼类人工殖、鱼病防治、水质检测等工作。经过分析研究,凝练出与鱼类学相关的职业核心基础知识和工作能力主要有:(1)养殖鱼类的形态结构和解剖;(2)常见养殖鱼类的生理和生物学特点;(3)鱼类养殖环境的要求,水质、水色的判断与调节;(4)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与调节;(5)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6)鱼类的生长特点和年轮鉴定。

二、鱼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鱼类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按学科教学,该课程是以研究鱼类形态结构特征、分类、生物学特征为目的,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鱼类形态学、生态学、分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

中职鱼类学课程应该以职业标准为导向,根据职业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教学目标。其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鱼体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识别常见养殖鱼类及了解常见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对生活与环境的要求,初步掌握鱼类解剖方法、生长测量方法、水|简易监测方法、食性分析方法、成熟的测定方法等技能;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观察分析及现象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探讨

根据水产类岗位的职业标准,笔者对鱼类学课程内容进行改进,将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8

[关键词]肉鸡养殖常见疾病预防措施免疫营养健康养殖

[中图分类号]S8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225-01

就目前我国肉鸡养殖业的现状来看,其产业在国内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存栏量很大,乃是诸多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近几年我国肉鸡养殖的疾病发病率却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生长趋势,这一想象乃是非常客观、严峻的问题。目前我国肉鸡养殖业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特点为:随着肉鸡养殖技术的逐渐提高,随之产生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肉鸡体内的各种细菌的耐药性都普遍增强,可以对其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情况。故此,对于肉鸡养殖中所产生的相关疾病的防疫治疗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与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提高我国肉鸡养殖的质量与规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真实可操作性意义。

一、我国肉鸡养殖业的常规养殖手段

1.夏日肉鸡养殖的常规养殖手段

在夏日对肉鸡进行养鸡时,传统的疾病防疫一般会使用以下几种防治措施:其一,保证鸡舍内的防暑降温。由于肉仔鸡体表面的羽毛是非常稠密的,并且没有生长汗腺,无法进行排汗,所以高温对于肉鸡的生长而言是非常致命的。故此,一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证鸡舍内的温度,如果鸡舍内的温度比肉鸡的生长适宜温度要高时,一定要将鸡舍内的窗与门全部打开通风,以确保温度可以降低下来;其二,饲料的配比应当根据饲养现状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并且也应当相应的改变喂养方式。在夏日非常炎热的气候环境下,一定要确保肉鸡饲料的配比情况以及食物质量,而且应当尽可能的降低肉鸡饲料的能量水平,将动物蛋白完全替换为植物蛋白;其三,水乃是天然的优质体温调节剂,故此,应当保证全天在鸡舍之内提供干净、新鲜的肉鸡饮用水;其四,应当根据气候调节肉鸡的饲养密度。集群的密度应当是根据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鸡舍的整体构造来决定的。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应当尽可能的降低鸡群之间的饲养密度,以保证鸡舍内的室内温度不会过高,这对于肉鸡的生产也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如若鸡群的密度过大,不单单会导致肉鸡的热衰竭概率迅速增加,而且也不利于肉鸡的正常饮食与饮水,这会造成肉鸡的生长速度变得迟缓。除此之外,还可能造成肉鸡的表羽毛上沾染污秽物,降低肉鸡的自身抵抗力,最终导致肉鸡患病;其五,及时的添加激素药物并且定期对鸡舍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清洁。在夏日,因为天气过于炎热会造成蚊虫蝇蚁等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在这段期间应该在鸡饲料中及时的添加一些激素药物。除此之外,还应当定期的对鸡舍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清洁,这对于肉鸡养殖的安全防疫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五,应当预先做好鸡群的疫苗接种工作,从多方面细节化的加强肉鸡发病的防治工作。

2.冬日肉鸡养殖的常规养殖手段

由于冬日的天气具有寒冷、干燥等特点,所以针对这种气候一般会采取以下两种手段进行肉鸡疾病的预防:其一,虽然说冬日的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养殖人员切记不要单纯为了保持鸡舍内的温度而忽略了鸡舍内部的通风换气,对于鸡舍内的垃圾、污秽物也应当及时处理。如若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那么便会导致鸡舍内部的氨气蓄积过剩,从而造成肉鸡中毒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为了防止氨气会对肉鸡产生负面影响,养殖人员应当在鸡舍内及时的进行洒水,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能够吸收氨气的除臭剂来进行解决。例如说熟石灰或过磷酸等;其二,养殖人员一定要及时的熟知天气变化情况,以保证做好冬日里的鸡舍防寒保温工作。并且应当注意加强通风,确保鸡舍内拥有充足的供给肉鸡的氧气。

二、在肉鸡养殖的过程当中常见疾病的有效防疫手段

1.养殖人员应当加强肉鸡养殖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

养殖人员应当加强对于肉鸡养殖的过程中,所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的认知。其外在因素一般包括有:一些外界因素的刺激、损伤或者支原体感染、化学药物刺激等;其内在因素则主要包括有:肉鸡体内营养不良。肉鸡自身存在免疫权限等。通常来说,导致肉鸡患病的三个因素为:外界环境因素、机体自身因素以及病原体感染因素。在这三个因素当中,最容易导致肉鸡发生大量死亡的因素便是病原体感染。故此,养殖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些因素对于肉鸡生长过程中所能够产生到的影响,从而为肉鸡创造更加适宜良好生长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确保疾病的免疫工作能够达标。

2.加强肉鸡养殖的疾病预防工作

2.1时刻将增强肉鸡群整体的抵抗力为为肉鸡养殖的核心宗旨,从而有效地控制肉鸡患病率。

2.2在对已经患病的肉鸡进行用药时,一定要遵循“高校、准确”的这一原则。对于病毒方面疾病的控制应当选取中药为主,西药则作为辅助药物;而对于急发性质的传染疾病或者细菌疾病的治疗,应当采取西药为主。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肉鸡养殖业的经营者也全部面临着不可预估的市场风险以及自然风险。所以,作为肉鸡养殖业的一线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一定要仔细分析当前肉鸡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掌握最为切合实际的养殖技术与防疫技术,从而促进我国肉鸡养殖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培培.第二届(2012)中国养殖论坛特别报道如何破解规模化肉鸡养殖与疾病防控难题[J].兽医导刊,2012(09).

[2]赵培培.健康养殖时代怎样防控肉鸡疾病?――(兽药114网)2013健康养鸡中国行(潍坊站)侧记[J].兽医导刊,2013(04).

[3]朱雪松.规模化肉鸡养殖与疾病防控――2013(临沂)第七届中国健康养殖论坛[J].兽医导刊,2013(04).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生猪产业;问题;对策;湖南省

课题项目:本文是长沙市农业局课题“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扶持政策研究(BK1153)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5.20.043

中国是世界生猪养殖量和消费量的第一大国[1]。生猪养殖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在农业产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生产优势县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四川,《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规划了全国437个生猪生产优势县,其中湖南省占有50个,成为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中的核心区域,是中部地区生猪生产的第一大省[2-3]。目前,湖南省3万多个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先后创建512个省级以上示范场,规模养殖户达29万户,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8.3%。畜牧业的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不仅有利于提高湖南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对稳定全国畜产品供a应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助推我省经济的腾飞起着巨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生猪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畜禽饲养稳步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明显改善,人均畜产品占有量有较大增长,畜产品的总量大幅增加等等。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200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随着中央和我省强农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城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当前,我省生猪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养殖环节的发展现状

湖南生猪生产加快发展,存出栏双增长,养殖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生猪出栏6220.3万头,比上年增长5.4%;年末生猪存栏4188.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猪牛羊禽肉产量544万吨,比上年增长5.2%,其中猪肉产量458.1万吨,增长6.4%。但由于2014年生猪价格持续下降,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散养户加速退去,规模户都在扩大生产规模或计划扩大规模,形成以规模化、标准化带动生猪生产发展的良好态势。

1.1.1生猪散养户逐渐减少,呈现规模养殖趋势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重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猪散养户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散饲养进一步减少。根据湖南省主要畜禽监测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生猪散饲养正在加速退出。

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年我省监测的1431个散养小区,生猪散养户退养加速,散养小区42863户农户的生猪散饲养的仅10124户。由图1可见,2014年比2013下降10.2%;比2012年下降15.1%,散养户数逐渐下降。由图2可见,2014年年末存栏比2013年减少13100头,比2012年减少2600头,据有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生猪散养户养殖比重不断下降,养殖户户均存栏量逐年上升。

图12012年~2014年散养户数基本情况

图22012年~2014年散养户年末存栏基本情况

1.1.2规模户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量稳定增长据湖南国调信息网统计,2014我省生猪规模养殖存栏量在10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户57户,占规模养殖户数的0.6%,但其生猪存栏量却占规模户存栏总量的18.5%。生猪存栏量在1000~5000头之间,养殖户数为1109户,存栏生猪216.8万头。规模户养殖稳定增加。

由图3可见,湖南规模化养殖呈加速发展趋势。2014年生猪规模养殖户数(期末存栏生猪400头以上)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比2013增加130户,增长1.6%,比2012年增加211户,增长2.67%。

图32012年~2014年规模养殖户数基本情况

1.2加工环节的发展现状

红星实业、伟鸿食品、唐人神、联海食品是湖南省4大龙头生猪加工企业,其中,唐人神集团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伟鸿(湘潭)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其下属有1个万头原种猪场,9个万头母猪扩繁场。为打造五星级企业,全国规模猪场几乎都是用长白、杜洛克、大白猪等国际通用品种猪,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加工,推动生猪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新常态、新机遇、新起点,要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要积极探索生猪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闯出一条农业现代化超常规发展之路。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养殖业由传统型向生态科技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安全型转变,实现我省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腾飞。

1.3价格行情的现状分析

常言道:“暴涨惊市,暴跌伤农”,湖南生猪生产价格波动,对生猪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4]。当然,价格波动是生猪产业多年来不可避免的风险,从全国各地市场仔猪价格来看,仔猪价格上涨速度继续疯狂。虽仔猪价格出现上涨,但是大部分养殖户反应根本抓不到小猪,局部地区出现了疯抢现象。

近些年来,湖南生猪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经常出现“肉贵伤民,肉贱伤农”的局面,严重制约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1994年猪价最低3.6元/公斤,2006年因生猪周期性下滑,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低位,给全国养猪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2007年5月以后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但随即在2008年10月生猪价格跌入低谷,2009年生猪价格迅速上涨,2010年11月生猪价格跌到低谷,2011年由于供不应求,价格猛增至历史最高,全国猪肉价格整体处于最高位,超过常规的可控范围。生猪养殖又进入大幅盈利期,2012年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并在低利润水平上小幅波动运行。2013年下半年价格上涨,2013年年末开始小幅下滑。2014年年初快速下跌,1月中旬跌破了盈亏平衡点,亏损期长达7个月之久[5]。受生猪价格下跌的影响,仔猪、猪肉价格均有所下降。2015年1~2月,全国猪肉价格处于历史中位偏上水平。

2湖南省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生猪养殖户技术缺乏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农村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养殖人员养殖技术出于个人想象、跟着干、模仿别人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在农村畜牧养殖户治疗兽病依靠自己的占84%,防病措施靠打疫苗的占6%。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39%,根据广告占50%,自己想象占11%。由于农村养殖户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生产条件、生产设备、生产知识相对比较落后,绝大部分养殖户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时候往往养殖亏损了,还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养殖户还没有从传统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里,主要以散养为主,摆在一个家庭副业位置,思想意识、生产模式、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都难以跟上现代养殖业的步伐。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养殖户组织起来,搞培训、做讲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有时候只重在号召,发动,雷声大,雨点少,造声势,做样子,搞形式。在技能培训方面缺乏正确的引导,没有计划,缺乏久久为功精神。但是由于养殖户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不足,接受农业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面临困难。成为影响农村发展大规模养殖专业户的重大障碍。生猪养殖户要想成功致富,就必须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同时,要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人才,把生猪养殖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2.2质量安全是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心向背,社会发展,国家稳定、人民幸福。2013年我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每年进口近2万亿美元的商品,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我省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生猪业质量安全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发展生猪产业的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畜牧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一些病毒发生变异,加大了疾病防控的难度。据统计:全球已知道的3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人类与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有100多种,比如禽流感、猪流感、猪囊虫病、结核杆菌病等危害人类和动物的传染病。这些动物疫病不仅可以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当前,如何处理好生猪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最迫切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随着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而且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6]。由于一些饲料原料过度使用过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导致了化学性污染。饲料问题、兽药、农药残留物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畜产品安全。有些养殖户为了加快家畜生长,提高牲畜的出栏率,更快创造经济效益,经常会使用饲料添加剂、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导致动物组织内药物的高残留,从而对人体的身体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2.3畜禽养殖污染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和全国一样,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生猪产业发展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发展生猪产业面临的严重挑战[7]。目前,无论是以工厂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场,还是以“散养”为主的家庭养殖户,对畜禽粪便的处理未采取相应的环保举措,缺乏废物处理系统,未经处理采取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河流,这样直接危害人体生命安全,制约了生猪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大部分种植农户使用化肥撒入田里,畜禽排泄物不再还田,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减少与严重污染。而且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的养殖户很少种田、种地,大量堆放的粪尿未经彻底处理,影响了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了社会矛盾,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另外,如果畜禽粪尿堆放过程中的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等200多种有害气体。这些恶臭气体加剧空气污染,让人感觉极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着民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牲畜的健康。国家关于畜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较晚,考虑具体的畜牧业生态问题较少,很多方面还处于不完善、不配套、不健全的状态。1998年1月1日施行的《动物疫病法》和2006年7月1日《畜牧法》颁布的实施,近几年来,我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大体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然而,政府在生态畜牧业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度、保障、立法创新不够,在管理过程中,多侧重利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就可能会导致监督失职、决策失误、违法违纪等现象频频发生,影响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2.4粗放型加工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工过程相对薄弱影响生猪产业的发展。一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打造出全国有名的企业,龙头企业少,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二是畜牧产品产业链较短,精细化加工少,粗放型加工多,加工层次低,经济增值不容乐观,有些特色产品没有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如宁乡花猪、沅陵野猪等等,从而束缚了畜牧加工业的发展;三是生产设备利用率较低。全省冷库运用到畜禽加工业加工、冷冻的不到30%;四是畜牧加工场生产条件较差。由于受场地条件设置的限制,屠宰场规模小,加工后的废水、废弃物等不能及时处理,这样就导致了二次污染。

目前,全省肉类加工的比重还不到15%,深加工产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之比仅为1∶5,且现有的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比例低、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绿色农畜产品口碑虽好,品牌偏少。畜产品流通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够大、品牌不够响、加工不够深、市场不够宽。加工业也存在优势企业不突出的问题,品牌杂乱影响肉类的价格。尤其缺乏像雨润、唐人神等涵盖良种、养殖、饲料、加工、流通一体化的重点龙头企业,导致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3促进湖南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3.1着力提高生猪产业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近几年来,湖南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规模扩大,养殖数量增加,但养殖效益增强缓慢,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户,落实国家有关扶贫政策,要加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户畜禽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知识进行培训。聘请畜禽方面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生猪、牛、羊、家禽等产业,开展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的授课培训。有条件的养殖户、龙头企业可以组织人员去发展生态畜牧业较好的地区学习技术,从而增强自己的本领;同时,基于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对有所需要的养殖户进行入场入户面对面指导。要以养殖户提出的问题为导向,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让养殖户彻底掌握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专家、专家的讲课录音、视频,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手段传给养殖户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户的技术水平。

3.2强化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省畜牧水产局与食安委、公安局等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生猪产业质量安全监管。2013年7月中旬举办全省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要求各地强化对兽药、饲料生产销售使用的监管。要认真抓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开展打击运输贩卖、加工、销售环节非法处置病死动物及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开展畜禽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规模户、产业化、标准化养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猪质量安全监管,中央编办于2010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瘦肉精”监管工作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0〕105号),全省各级各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管措施,对生猪养殖、贩运、加工、销售所有环节对“瘦肉精”的查验,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处理,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举措。

3.3注重优化生猪产业及生态环境

按照《湖南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全省迅速行动,抓紧部署,年初即完成对湘江干流两岸规定区域内规模养殖情况的摸底调查,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湘江干流两岸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中,衡东县、祁东县率先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部退养任务。大部分市(州)严格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禁养区养殖场必须抓紧落实退去或搬迁,限养区、适养区要稳定和控制养殖总体规模,实施适度规模养殖。对设立的养殖场要严格进行环境污染影响评价,该关闭的要限期关闭,应达标的要限期实现达标排放。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比如长沙市、湘潭市推广种养平衡、生物垫料、发酵塔等生态清洁养殖技术。同时要积极探索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模式,实施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与养殖项目扶持相挂钩。着力推广三级沉淀、干湿分离等先进治污模式,真正做到生态环保养殖。加快提升治污科学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4加快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养殖业先进技术科研攻关,实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紧紧围绕生态环保养殖、动物防疫、养殖粪污治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健全动物防御体系,大力解决制约生猪养殖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生猪生产优势市县、规模化养殖程度较高的地区,不断提高养殖业的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在科技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强强组合。大力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等适应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的组装配套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养殖水平。针对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技术缺乏的情况,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技术讲座,要“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帮助养殖户掌握先进技术,提高养殖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瑶生,王健,刘小红,郭惠武,王晨.中国生猪产业新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5(02):8-14,19.

[2]武深树.湖南生猪养殖生产的发展趋势[J].饲料广角,2015(05):25-30.

[3]易泽忠.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潘国言.湖南生猪生产波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5]湖南生猪价格稳步上升稻谷价格上涨乏力――2014年8月湖南价格指数点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09):80.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篇10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