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23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1

摘要: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一体化教学;精讲多练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专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作为致力于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恰恰就是这新生产力的实践者、实现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的高职教育阶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我们知道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于社会、有动手能力的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恰好可以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当今社会,国家已将计算机基础教育摆在与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正确的目标定位高职教育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以及三年制教育的特殊性,应当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更新教育知识体系结构及基本特点,以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式。适时性、应用性、覆盖性。二、灵活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对于高职的计算机教育应当紧紧把握时代、把握市场。灵活而高效地增加和调整专业,从而缩短学生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时间。不能将高职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要开拓思维,将外在需求及内在需要有机结合,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三、完善的教学内容1、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将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将以往简单地填鸭知识,转变为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从“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上来,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转到主动的知识渴求。在教学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培养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2、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各自实际情况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的行业特色,把专业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再按照层次具体的细化教学环节,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随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和作用。3、完善教学方法(1)注重“精讲多练”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让学生多上机操作,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2)注重引导式教学计算机学科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应当在教学中巧妙使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加以引导,生动形象地解决问题。(3)注重课外培养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通过讲座、兴趣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接触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考试改革针对计算机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应对其考试体制进行多样性地调整。例如可将传统的考试更改为水平测试,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资格条件之一。或允许学生免修某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免考。4、改进教学方式为了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多媒体投影系统进行直观教学或“教–学–练-用”循环式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1)运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直观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多以flash等学生喜好的形式进行教学,加强互动,充分引导,以提高教学质量。(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方式结合计算机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为缩短理论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过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学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一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①任务分配;②自主学习;③讲授辅导;④小组学习;⑤答疑讨论⑥实践环节;⑦考核方式综上可见,通过开展一体化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首先,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围绕如何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如何“教会”学生知识;其次,从严格以大纲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向以实际操作为标准,以实现眼–手–脑的有机配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后,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现场讲解结合的“一体化”教室为中心。通过这三方面的转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3)依托网络优势,搭建教学平台研究开发网上教学系统,构建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以校园局域网为依托,构筑一个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生态圈”,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教–学的双向数字流动。(4)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增加资金设备的投入,全面细致地列出实践实训题目,并做好实实训教师培训教育等工作,构建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的互动效应。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特点,势必要求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进行不断的加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基本素养,通过外出培训、校际学习等方式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以此为计算机教育设立常新的导向,从而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发展。总之,21世纪,计算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将迎来新的突破和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全面深入地总结多年来的经验,认真研究新形势的任务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为祖国输出更多更好的高职人才!参考文献:[1]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许仁昆.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3]韩军.实用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2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1)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以下就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贯彻“精讲多练,实验指导”的教学策略。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人-人”对话系统,不是“人-机”系统,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和输出者。接收和输出的过程,包含了输入、存储、变换、输出、反馈和控制的过程。这里的反馈很重要,反馈指的是课堂观察、双向对话。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文化基础课程由于内容相对比较浅显,容易使大家产生不学也会的错觉,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欲望,那学生必然采用的是马虎对付的手段,且教学效果必然是劳而无获。针对课程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去做一些案例,在做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由学生发现或老师提出相关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课堂上的思考、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而进行的,没有问题的情境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中深入地挖掘其创新因素,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学习、讨论,自己去探索、寻找解题技巧。这样,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培养了探索精神,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4)体验成功,让学生主动参与。当前在我们的教学中,基础性实验比重过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相对较少。通过一些最基本、简单的基础类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为后继实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积极思维、既动手又动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涉及一些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综合类实验和设计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实验及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主要内容:windows+office

通常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始,总要谈论三个问题:计算机能干什么?我们学什么?怎么学?狭义的答案是:计算机无所不能;我们学windows和office;上机。接着是尽可能多地电脑演示,以此来升华学生对电脑知识的学习兴趣。

因为windows时代,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学习早已不是那么困难,再也无须死记硬背那么多的命令和格式,只需用一个手指点击鼠标,利用菜单就可以打开一个又一个窗口并在窗口中得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是,这个过程却很难通过传统的方法用粉笔在黑板上来讲明白。

单就操作系统来说,从windows3.2到windows95的飞跃,从windows95到windows98的进化,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的换代,以及从windows2000到windowsXp的“体验”,都使“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陷于绝境。但总有必要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例如学了windows95,还要讲讲internetexplorer和windows98、学了office97还要谈谈Frontpage和office2000,学了word,不能不说我们的民族软件wpS,学了windows98,还要欣赏一下已成为pC操作系统主流的windows2000和windowsXp等等,还要把各种最新的流行软件及其应用介绍给学生,如此这般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乐趣,教给学生学习电脑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本领不至于那么快地“过时”和“淘汰”。另一方面,过去曾经有不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学了wpS并考试得了高分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当毕业找工作打印简历时竟因电脑中装的是word而一筹莫展,类似的事情似乎比比皆是、无休无止,这说明了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更重要的桎梏和盲点:计算机文化素质问题。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数字化生存的质量才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

实践证明,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windows和office,尤其是今天的windows95/98+office97、或者windows2000+office2000或者windowsXp+officeXp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软件(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得心应手》、《电脑总动员》等等)甚至通过教学网络更甚至internet来自学掌握,而且这也是华山一条路了。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紧要课题:从技术教育向素质教

转化鉴于计算机科技遵循“每18个月更换一代”飞速发展的事实以及全球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的进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力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精神以及信仰,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素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技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大部分专业均已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今天,我们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讨论一下三个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也应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

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是“计算机文化基础+一门程序语言课”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该模式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即使通过了现行的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另外,该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因为在该模式中,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时要比程序语言课的课时少,而程序语言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信息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用计算机并不需要学习计算机语言编程知识。

1.2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虽作为必开基础课,但其在真正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重视程度远远是不够的。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尚不完备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往往受到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排挤。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重新定位的思考

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合法地利用信息、传播信息、创造信息,并且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是信息时代对人才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而能够熟练使用并维护计算机;能够高效、准确地运用计算机工具获取信息;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信息,如数据表格、文字、图像、多媒体文件等等;使用计算机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是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信息素质的具体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需开设哪些课程,应采用怎样的教学质量检验方法,其原则应该是使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达到社会需要的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国家非计算机专业二级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往往以是否“过级”作为硬性指标。显然,此种教育结果不应成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这样开展教学的结果,将会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不能达到我们实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真正地使用计算机,更为重要的是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定位于学生计算机信息素质的培养。

三、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在加强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仅是一门课程,更应该是高等院校学生的一个学习工具,通过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工具获取信息、整理信息、传播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素质的提升会使得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素质与人文素质修养、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起来,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成为整个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最终应定位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以此来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并且建议将“计算机基础”的称谓统一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其教学目的应是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中。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4

摘要:本文从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深圳大学的实际情况,介绍我校在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探讨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全方位要求。而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即使学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仍然很难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深远的作用。

2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顺应素质教育要求,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在当前状况下,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能,为计算机在各专业的应用打好基础,为将来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变更课程体系,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目前,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3)提高教学效果,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选课人数较多(约五千人左右),为加强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教师们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

对于课堂教学,以课程组的形式制作了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各个授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针对各自学生的不同起点和不同专业背景做适当的调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核心一致但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群。授课时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针对选课学生起点相差悬殊的问题,采取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搜集和归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形成课堂―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记忆。

另外,建设了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指导”、“电子教案”、“习题自测”、“辅导答疑”以及“交流讨论”等栏目,任何时刻和地点都可以访问到课程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及时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

(4)更新教学内容,坚持教材建设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我们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对于一些操作性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放置到实验教学中;而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要求。尽量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而上机实践内容要不断更新。

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材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进行了四轮教材建设,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更新实验平台,如表2所示。

(5)加强实践性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安排了丰富的、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3:2,共设计课内实验13个,其中必做实验11个,并加入了Linux、macoS等选做实验。除课内实验外,学校开放公共机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另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和进行信息交流等,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在实验课程组织方面,采用了单人实验、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对于验证性实验,一般在实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单人单机组织实验;对于难度较大、相对复杂的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效果,采用分组实验方式,2到3名学生一组,共同完成实验的设计、操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除实验指导教师外,每个班配备2至3名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验辅导答疑,保证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6)全方位考核,建立网络考试系统

实验及平时考核与最后的期末考试在总评的比重为40:60。对实验的考核采取做完一个评价一个的考核方式,以学校的网上课程中心平台为基础进行,教师通过网络下达任务,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验要求,做完实验后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报告或(和)实验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可及时查看评价结果。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的实验报告或作品予以公布,以起到激励作用。理论考试与实验的考察重点不同,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教考分离,试卷全部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可保证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广的覆盖面,学生填涂答题卡,使用机器阅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师批阅的主观误差。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实验考核与考试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理论和实践并重,但是理论覆盖面相对专业课程较散、广、浅,实验内容相对专业实验内容较常用的课程。

另外,为适应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更加方便快捷地测试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采用B/S架构,运行在internet网络上,通用性好,可以满足大多数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要求;提供从题库系统、成卷系统、考试规划一直到计算机考试、自动阅卷、答卷信息评价的全线服务,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考试的完全无纸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动改卷实现对客、主观题(如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题、文字录入题)的批改,可以测试学生在windows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各种应用软件使用能力。从而把测试的组织者从传统的人工出题、考试规划和改卷等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动的出题、考试、改卷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大规模测试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

(7)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建立信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校尝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从2002年10月开始筹建“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随后对测试场所、测试设备、测试软件和规章制度、人员等相关的软硬件进行了建设,构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的平台。该平台于2003年5月举办了第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测试,此后每年举办两批,到2007年12月已举办9批,共对8297位学生进行了培训与测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覆盖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综合技能包括常用办公设备与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以及网页制作、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多媒体软件制作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的学生将可以获得由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和教务处联合颁发的合格证书。

实践结果表明,经过短期培训和上机训练之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很快。通过测试的同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明显比未参与测试的学生要强,基本能够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在学生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的测试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的构建,对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促进我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培养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7-10.

[2]冯博琴,顾刚,赵英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7.

[3]柳永念.优化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高教论坛,2005,(4):110-112.

[4]王志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更广泛,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计算机教育中需掌握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分层教学能够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来自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北部的学生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较大。在2011年某高职院校针对新生通过《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表》进行了数据统计,发现新生中78.8%来自农村,其中57.6%家中有电脑,超过80%的学生学校附近都有网吧。同时,58%的学生都是初中开始接触电脑,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超过两年的占60%以上,57%的学生每周计算机使用时间仅为45分钟,超过120分钟的占12.4%,学生多通过老师讲解计算机知识,亲自动手操作的时间少之又少[1]。据数据统计发现,较为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占19.7%,初级使用者高达68.9%,更有11.4%的学生完全没有计算机知识。

2.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许多专业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计算机专业外,其他专业的课程基本一样[2]。然而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侧重面还是存在明显不同,导致其课程设置有所差别,如:相对于计算机知识较高的理科,文科要求更弱些。可见,相同的课程设置,不能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适合的知识教育,完全无法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3.教学体系与考核体系不合理。当前,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多在开学第一年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剩余的时间内学生多不能继续深造,单一的教学体系往往使得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无法适应高速的知识更新节奏。同时,在考核上高职院校多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方式———考试,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忽视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二、分层教学措施及实践分析

所谓的分层教学,多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环境,实行分层达标、评价与激励,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3]。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采用的分层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要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大致掌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学习态度等作为依据。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分层教学。高职院校可根据新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及兴趣,再通过笔试、上机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教学目标,将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专业、其他信息类理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层次化的课程教学大纲,再实行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需求[4]。

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教育原理》曾提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重视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特色的分层教学,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基础差异问题。通过调查问卷、考试等方式将学生分层划分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进度,以主流学生为主导,并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低层次的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后,可以申请进入较高层次组,相应的较高层次组的学生也可以因目标未达成,而降至低层次组,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5]。

3.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多以职业规划为指导,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有侧重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许多专业的重要组成课程,但是由于专业的差异,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如: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在掌握办公软件过程中尤其注重eXCeL的学习;印刷专业woRD就是计算机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将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大纲具体化、形象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进一步认识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结语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众多专业的重要组成,能够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人才。然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了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采用分层教学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岳宗辉.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0):87-89,93.

[2]宋云生.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文信息,2014(10):131.

[3]张俊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专业学位论文,2013:11.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84-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教育类专业来说,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这是社会要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教育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如何形成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大部分教育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经常上网、玩游戏就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非常普遍。随机抽取我校500名教育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对计算机是否感兴趣”表示“一般”的学生约占70.3%,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只是想“上网娱乐”的学生占67.8%。

(二)学生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僻的农村,由于条件限制,虽然接触过计算机,也只是偶尔打打字而已,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表1),导致教学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统一。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理解不了的现象经常出现。

表1

(三)学生的有关能力欠缺

计算机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这些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欠缺会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带来不少困难,并会制约他们的学习范围。

(四)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现在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且许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些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做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过级。在此次调查中,59.8%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37.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找工作”,而2.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娱乐”。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扩招,使承担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建设研究

1.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编写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类学生的课程教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举办计算机软件大赛、课件比赛等,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趣味性。组织教学研讨会,对使用《计算机基础》新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进行研讨。

2.研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问题咨询、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我学习。

3.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文字与表格、图形、音频的处理与制作能力,加强学生的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着力使学生树立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熟悉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另外,注意将教育类专业知识问题引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

4.建设、完善考试体系,推行多种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将团队合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如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出勤情况占10%,小组成员成果展示情况占20%,作业、练习情况占15%,基础知识考核情况占35%,专业知识考核情况占20%的方法。这样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学生的相互帮助,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教学方法研究

1.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知道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的科研和技术问题。在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对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章节,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转换角色,由“学生”变成“老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模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辅助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将“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授课环境,如可考虑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采取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明显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注意调动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和外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使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培训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及授课,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如我校人事处一位资深行政工作人员举办过一次excel表格专题授课。他工作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跟办公软件打交道,对excel表格的使用非常熟练,授课时结合平时的实际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四)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备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教师要认真考虑、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实验学时、上机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三、研究的成果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虚拟实验;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

0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课程目录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与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相并列的基础课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教学内容的兴趣越来越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部门都有一种危机感——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却急剧下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使其快速弥补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众多教育管理者,甚至一些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认为,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已经大大减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专业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进行删减。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均设置大学计算机课程,每学期为68学时,两学期共136学时。2012—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各个专业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绝大多数专业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总学时压缩为51学时,压缩了近2/3。这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法进行,课程不得不进行深度改革。

2)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大,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是以面向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专业实践,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很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课程在改革之前实践环节为68学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两学期的课程总量为51学时,其中34学时为课堂讲授环节,17学时为实践环节。教务处允许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按1:1配置课堂延续教学,这样可以配置的延续教学量达到5l学时(均用于实践)。在“课内+延续教学”的102学时中,实践学时数占到近7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全面改为在机房授课。

在课程分析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实践”而非“实验”,这与计算机课程目标中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实践”环节旨在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熟练掌握,而“实验”则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课程没有为各个专业建立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甚至没有建立课程自身的实验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2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12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大讨论。在此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必须顺势而为。

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作用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毕竟只是一门课,课时量有限。面对刚入学的本科生,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甚至是相关知识讲清楚,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前些年的网格计算和在线服务,到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新技术要想引入到课堂中,除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对于学生数动辄上千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为每一名上课的学生配置这些设施环境并不断更新,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讲解学生能掌握的、又对学生有用的操作类知识。

2.1虚拟实验的优势与创新性

在对文献[5]的研讨过程中发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恰恰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有“实践”而无“实验”的困境。相对于真实的硬件设施,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具备如下几个优势。

(1)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不给真实系统造成损失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尝试自由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实现基于案例的学习。

(2)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在虚拟平台上的交互操作。学生通过交互操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如验证型实验(如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溢出、网络通信路由等)将难讲和难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交互方式进行验证。

(3)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拆解,将在真实系统中不可见的内容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观察系统的细节,并可以对数据流、操作流进行标识或提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如演示型实验将不可见的内容(如虚拟拆装、图灵机、防火墙等)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

(4)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出虚拟的硬件设备,实现成本低,可以快速复制多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中,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平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将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这些新技术,甚至能够尝试相关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文献[5]共设置了18个虚拟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实验可分为4种不同的功能——验证、交互、演示和引导。当然某些功能可能共同存在于一个实验中。表1列出了18个实验可能实现的功能。

下面分别针对验证型实验、交互型实验、演示型实验和引导型实验,挑选出一、两个实验步骤,说明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

2.2验证型实验举例

在这18个实验中,实验3“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字符和数字的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区别汉字的机内码、国标码、区位码和字型码,了解汉字库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3通过虚拟实验的形式,将汉字在计算机中从输入一个字符,到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一个字符的过程全程展示出来,并提供可输入自定义汉字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验时输入自定义的汉字,根据老师讲解的各种码的转换过程及转换方式,一步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并最终加深理解。通过几个这样的过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汉字的几种码以及这几种码之间的转换关系。图1是针对汉字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的实验界面,在该界面中各步骤将以动画方式展示。

2.3交互型实验举例

实验18“计算机病毒与防火墙”可以作为交互型实验示例,它基于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模拟计算机的启动过程,并且在启动过程自由选择一个目标进行攻击。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分别针对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通过实验平台的交互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攻击对象,观察比较攻击结果的不同,结合计算机启动过程理解病毒的发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病毒的发作时间、发作特征等。实验激发了学生防范病毒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不同类型病毒的防范方法。

2.4演示型实验举例

演示实际上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功能,可以说文献[1]中的18个实验无一不拥有演示的功能。如实验1演示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包括计算机零部件的拆解和组装演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选择演示的进度。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拆解或组装其中一个部件,学习更有针对性。

2.5引导型实验举例

引导型实验是教学中希望的最佳形式,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实验8“云计算与虚拟服务”中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为例来阐述引导型实验。云计算技术属于计算机前沿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产生极大兴趣。由于实验环境配置复杂,软硬件要求很高,我们运用文献[1]附带的多媒体软件,将“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的任务分配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

软件支持“顺序分配”或“空闲分配”方式,能够直接根据分配方案模拟整个任务处理过程,在演示中可以看出各个任务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分配及完成情况,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中不同任务的执行原理以及不同分发方式对计算总时间所带来的影响。

软件还支持“静态手动”和“动态手动”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尝试各种不同的分配,验证分配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自主实践其所认为的最佳分配方案,模拟执行过程并获得总时间的比较结果;每个学生可能设置出不同的分配结果,甚至一个学生设置多种结果。最后老师抛出“如何才能使总的任务执行时间最短?”“能不能设计一个算法,使其能够查找最优的分配方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3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

在研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虚拟实验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现实技术对课程的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离不开各种先进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渴求了解前沿技术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教学改革需求的脚步。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新颖。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讲授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验证型、交互型、演示型、引导型的实验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对学生接触计算机新技术提供支撑。

计算机新技术的环境运行大多需要大型软硬件系统以及运行数据的支持,而完整地复制其运行平台困难重重。先进教育技术能够将新技术带入课堂,通过为每位学生搭建虚拟实验平台,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挖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3)对先进教育技术的探索本身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在对18个实验进行研讨并且对虚拟实验平台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其他各类课程,如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树、图结构的算法讲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存储系统、指令系统,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文件读写等课程内容,都可以依托虚拟实验平台等先进教育技术,探索课程中的知识讲授方法和实验设置方法。

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也同时刺激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求。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应该提高对先进教育技术的认识,积极发展先进教育技术。2013年11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改革研讨会·2013沙龙”活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公共课部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凤霞教授介绍了团队创作的虚拟实验平台,与会20多所高校的70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为与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有两年多深度合作的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教学团队成员也参加了此次沙龙。经过交流讨论,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实验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并对先进教育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支撑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05-0123-01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职教中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信息技术中的位置,恰恰体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因此重视和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提高职业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增加职业学校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以下是本人对如何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目标及特点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及本专业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这个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应用

这里的应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应具有更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数据输入、信息处理和文字检索等);二是强调计算机教学联系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增强。我们可以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疑难以例子、练习来呈现,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二)灵活机动

这是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如可以安排有教师指导的自学来补充或弥补因软件升级而没有及时安排的课程内容、流行的实用软件及专业范围内的一些计算机知识。另外基础教育的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安排多样的方式补充教学。

(三)社会需要

所谓的社会需要,就是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要与就业相结合。在确定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根据知识单元和按层次选择外,还要特别强调社会需要,也就是目前社会各企业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时,作为老师,我们所教的知识也需要时时更新,以便于学生将来到社会去实践、工作时能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否则,学生走出校门,会因知识的落伍而影响就业。要避免这种情况,在确定教学内容前要做好调研[1]。

二、提高操作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目前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需要。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层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同教师思维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其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预设教学,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可以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在提倡的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都是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灵活组织运用[2]。

再者增加学生上机时间。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提高教师素质

(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

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为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并将此项内容纳入“继续教育”中进行考核、认证。比如,将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并作为教师考核、晋级、聘任的条件之一。学校可组织计算机教师举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激发计算机教师提高自身知识。

(二)各学科的教师要有紧迫感

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计算机技术介入教育教学过程,并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新传统他教育观念,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奋发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改变知识结构,主动、认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并将计算机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校积极建造多媒体教室,创造电化教学环境,鼓励老师自制课件,上电教课,听电教课,评电教课。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计算机教师要勇于承担各种任务

作为计算机科任教师,除了搞好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应积极协助其它学科的老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学校应把计算机教师的这部分了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进行考核,对计算机教师的各项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校的做法是以计算机科组为主导,分批培训老师,通过集体学习与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学校应尽量改善设备条件。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9

关键词:教书育人计算机发散性思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很好的阐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内涵。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更多的注重“教书”,而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以下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是育人最佳阵地

1、通过对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我国计算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屡次刷新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的记录。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研究、生产制造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经过对我国计算机发展的阐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为后续的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利用介绍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平时,学生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就是:“我的电脑是几核的CpU”、“我的电脑是多少钱买的”等等,攀比之风盛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遏制这类不良的风气,使学生们对家用计算机的认识回归理性。向学生们论证最好的计算机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贵的。尽量避免“卖肾买iphone”的悲剧再次上演。

3、将枯燥的数制运算引申到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观念。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中数制的运算是一大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在做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运算时总是“自然而然”的采用十进制的运算法则,导致运算出错。这时,教师应该重申在不同的数制环境中,运算法则是不同的。就如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上课不得玩手机、机房不得打游戏、自习室不得高声喧哗、食堂打饭要自觉排队等,在不同的场合或环境下应该遵守不同的规章制度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社会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有多种操作方式,所以,计算机操作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然而,现实中却往往存在阻碍这种训练的因素存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情境设计、案例分析、适当的作业等方式消除阻碍,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消除“应付”心理,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计算机操作时只传授单一操作方式。例如,只用鼠标完成操作或者用工具栏完成操作等。一旦学生机器的鼠标出现问题,或者工具栏被隐藏,学生将无法正常操作计算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努力针对同一个问题或操作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式进行分析和处理,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来完成操作或解决问题,导致出现了“一个右键走天下”的现象。鼠标右键虽然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但它只提供了常用的几个命令而已。如果遇到右键意外的命令时,学生也就只能“干瞪眼”,无从下手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设计练习作业,避免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产生误解――用鼠标右键即可完成计算机操作。扩展学生的操作方法,实现一个操作多种操作方式,并描述清楚相应的操作环境。另外,教师要选择恰当的现实案例,带领学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体会问题解决的完整流程和发散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预防网络欺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计算机网络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然而,作为教师除了要介绍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传授一些实用的网络应用。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继续教育,更应该强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

计算机网络几乎是万能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大部分的问题,但由于网络的监管任然比较薄弱,导致网络当中充斥着许多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甚至是欺骗信息。比如:网络上最多的一些各类考试保过班、各种中奖信息等等,提醒学生不要盲目信任,自己劳动所得才是最宝贵的。另外,网络上有很多抱怨和不文明的文章和评论,恶化了网络环境。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理性看待问题,文明评论。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和工作,不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做贡献。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育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91-01

我国社会科技化进程逐渐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在社会中普及的前提。计算机基础教育无论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是在社会群体教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初级阶段,为此,下文就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

1、知识逻辑性强

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学习与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简单的程序教学,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打破学生消极的思定式。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与创新思维能力养成具有较大的联系[1]。

2、实践性较强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

3、应用领域广泛

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例如,在语文学科中教师通过办公软件进行教学,通过ppt制作课堂演示文稿等。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发散思维[2]。

二、创新能力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途径探索

1、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在教育中应用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不可缺少。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需要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入手,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是持续性,是终身的,因此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终身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的创新动力与能力养成来源于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引导知识创新。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注重以兴趣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思考,实现学习创新。而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科技时展的必然[3]。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创新,为了顺应时展,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多媒体教育等多彩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创新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实现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

2、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计算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的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拓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明晰,学生的能力拓展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将自身的能力进行拓展,知识面拓宽,才能迸发出新的想法,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才能另辟蹊径,找寻与一般解决方案不同的方式,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因此说,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为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教师需要从教学体系上入手,建立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教育课堂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知识创新。而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需要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用型模式,以科技为依托,以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开展个人网站设计比赛,通过实际的图片、文字等实际技能处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形成示范效应。另外,加大计算机实验室开放力度,通过实验室的资源,帮助学生主体活动设计[4]。

3、创新学生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形成、变化和完善的过程,认知结构决定了学习的关键。认知结构具有差异性、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等特点,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有助于学习的正向迁移。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性教学中,以数进制转换为例,学生在心中形成了十进制和二进制转换的规则认知之后,才能够对八进制、十六机制的规则进行掌握。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知识的认知水平,然后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在认知结构培养中,教学方法是关键,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实践学习比较重视,因此,我们要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式,实现认知结构形成。

结论: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面前的难题。同时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教育界最为重视的课题之一。因此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姬朝阳,赵纪涛.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8:133-135.

[2]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