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5:45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比如:在探讨“小数的性质”这节知识点时,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师:有哪位同学能够在1、10、1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且用等号将它们对等起来,大家对此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生1:说加上元、角、分,即可得到1元=10角=100分。生2: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则可得到1米=10分米=100厘米。师: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生3:得出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针对这几数之间的单位转换是否相等,正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研究的“小数的性质知识”。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形成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同时也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操作活动当中,如果仅仅靠教师的演示,学生没有亲自进行操作,获得的知识比较肤浅,因此,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践之中,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充分的感知,更便于学生储存和提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操作中培养兴趣,获取知识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为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做好准备。可以说知识的获取和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情感支配,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构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探究热情,并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所以,老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基础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此外,创设的教学方法也要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在掌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趣味多多,增添学习兴趣。

三、在游戏中学习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游戏不仅能为小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兴趣,让小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区学习。适当的将游戏机制引入教学的课堂当中,现如今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全新研究方向。所以,这就要求必须在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让游戏的趣味性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已达到教学中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索求知识,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从而让学生得到身心愉悦之感,这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手段。

四、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都生存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那么也不妨也在教学的课堂中营造一个竞争的小情境,教学中上引入竞争机制,要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小学生创造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所有小学生比、学、赶、超。如,在某次的数学活动中,一位教师就基于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构建了这样的情境:讲授“对8的认识”,课堂练习的时候,老师准备两组0至8的数字纸片,抽取学生中的男生和女生各1名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尽管老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但是所有的同学们都已进入了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境之中,暗暗为自己的队加油鼓劲,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使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下去,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每个环节的设计,围绕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乐园,在其中体验探究知识的趣味性,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者:朱双利单位: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民族路小学

参考文献:

[1]秦俭.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4).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教学;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趣味教学就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爱好及兴趣进行有机地结合,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学生在对旧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掌握和深化。

一、妙设导语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需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将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出来,这样能够为整个教学课堂的顺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语,考虑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将典故、故事、谜语及谚语等适当地引入数学教学中,这些奇闻轶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出和谐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例如,西师版数学小学二年级“时、分的认识”教学导入,教师一边出示画面的课件,一边问学生:“同学们,从这个画面上你们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北京时间3月24日5时46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一时刻,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克遗址的赫拉神庙内,由最高女祭司玛丽亚顺利采集成功,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就此顺利拉开序幕。再问学生“同学们,我刚才是从哪里知道奥运圣火采集成功的时间是5时46分的?”以此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课堂教学而言,导入就是趣味性的前奏,趣味性的发展就是探究新课,而趣味性的高潮就是巩固和练习。如果把趣味性再向高潮推进,就需要将一些有趣且新奇的活动设计出来。例如,西师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讲授时,可以将电视中看过的智力游戏――闯关竞赛进行设计,以每个班级84人为例,然后,分成2个组,每个组42个人,将两个组起名为X组和Y组进行竞赛。进行这样的设计,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会非常高涨,班上每一个学生都会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竞赛中,同时,也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上建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地激发起来,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在进行游戏的活动中,导入数学教学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爱玩,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常常身心处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大脑也是非常活跃的,教师若采用趣味性数学教学方法,就要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作为先导,再结合一些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理。例如,教学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通过玩过家家游戏的方式,对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传授,在做游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贩、妈妈、爸爸、女儿,再由爸妈给钱,孩子与小贩之间买卖东西的交涉,使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元、角、分”,也在开心的游戏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四、巧妙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业的设计可以说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但是,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融入趣味性,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便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讲授时,与这一课时数学教学的目标相结合,将数学作业做了以下设计:小华在家打扫卫生时,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了,小华想再买一块,但是,不知道玻璃的尺寸是多少,小华这时应该怎么办?学生听完以后,兴趣马上激发起来,大家都想帮小华这个忙,因此,都在想办法。有的学生选择一个角玻璃,将角两边进行延长,但是,玻璃形状固定不了;还有的学生说,选择有两个角的玻璃,将角的边进行延长,相交到一点上,就可以将三角形固定下来,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将趣味性适当融入作业当中,并且,紧密地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一起,也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综上所述,在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学趣味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引起重视,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进行激发,使学生数学的学习知识,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完成,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数学、开拓思维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现实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太过于随意,作业设计没有明确的目标,出现很多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在数学的题海中苦不堪言,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追寻新课改的要求,精心设计数学作业,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那么,如何优化数学作业,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设计趣味型作业,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所有智力的学习都依赖于兴趣。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形式过于死板,内容比较枯燥,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数学成绩持续下滑。因此,要求教师设计富有趣味型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生活并与“趣”紧密联系的作业,让学生在看到作业时,就被作业深深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创设生活情境,设计趣味型的数学作业。例如:从前有个人特别爱占小便宜,有一天他去街上买葱,问:“师傅,葱多少钱一斤?”师傅答:“一毛钱一斤。”卖葱的人说:“师傅,这些葱我全都要了,不过你得把葱白跟葱叶分开了卖给我,葱白部分每斤给你8分钱,葱叶部分每斤给你2分钱,合起来还是1毛钱1斤,你看行不行?”师傅一听,还是一毛一斤,也不吃亏,就给卖了。可是,回家算账时发现正好亏了一半。请问,他为什么会赔一半的钱呢?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趣味型数学题,我发现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解题思路很好,学生很巧妙地列出方程式,并备注了解题思路。葱白和葱叶重量是不一样的,设葱白重量为X,葱叶重量为Y,葱的总重量为20斤,则原先没有分开卖的总价钱为1×20=20(角),分开卖后可列出以下方程式X+Y=20,0.8X+0.2Y=20/2。通过方程式可以得出葱白与葱叶各自的重量,也就明确了菜农赔钱的原因。通过此次的作业我发现,趣味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判断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设计趣味型作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让学生在乐中求知。

二、设计层次型作业,崇尚自主性

层次型作业,是在传统作业形式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历水平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要设计针对型的作业。分层教学,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得到成功的体验。传统的作业形式一般以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为中心,形成了反复练习、没有目标的作业链,作业内容要求一致。长期以来,成绩较差的同学由于无法完成作业,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成绩稍好的同学则感到缺乏新意,感到乏味。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层次型作业,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果”,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自信心。如:在教学几何时,让后进生把所学几何图形画出并标注其名称,让中等生,根据所学几何图形算出其表面积,让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计算图形叠加后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探究型的数学题。通过设计分层作业,我发现班级的平均成绩有所提升,而且以前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因此,设计层次型作业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欲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设计实践型作业,体现应用性

古人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意思也就是说要重视知行结合,实践与认知相统一。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其能力,培养其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设计合理的应用型作业可以有效地链接课堂与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课堂知识。为此,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实践型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型活动,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小明同学家买了新房,要进行装修,张明打算把卧室铺上木地板,其他房间铺上地板砖,但不知该买多少块木地板和普通地板砖,请你结合新房的结构图和相关数据,帮小明算一算,至少要用多少块木地板转和普通地板砖?通过以上题,我发现学生对此次数学题十分感兴趣,而且计算得特别好。有同学讲,等自己家装修时,就可以帮爸爸妈妈算算自己家中要铺多少地板。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校开展调查工作。比如:初三年级某班有60名学生,让学生在班级展开调查,分析记录班级其中6位同学5天内所用的零用钱是多少。先让学生对此结果进行评估,然后与调查结果对比,算出一年内平均花多少钱?此次作业运用了平均数,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还巩固了所学知识。因此,实践型作业以学生已有的生活为背景、巧妙结合教材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与生活巧妙地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4

摘要:真实是情境的生命,简洁是情境的品质,数学味是学科的灵魂。在情境创设中应去除浮华留住真实,兴趣性与数学味并重,从实际出发,删繁就简,灵活处理。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境的生命力。关键词:情境创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趣浓味正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情境已成为数学课堂一大亮点。这其中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华而不实的情境让人大跌眼境。那么,有效数学情境应关注什么?

一、情境创设应去“伪”存“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学习真实的数学”。可见,真实是情境的生命。教学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真”情境。。如有位教师创设动物跑步竞赛的情境,计算结果是小鸭第一,小猫第二。再如一位老师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设计了一个去游乐场体验生活的情境,同学们兴趣盎然,很快解决了问题。下课了,同学们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游乐场呀”?老师一脸茫然,并说“这是为了做题目说的,不是为真去?。”学生们一脸失望。以上情境中前例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对学生知识积累有负面影响。虽然情景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实际。第二例中老师关注了生活逻辑的“真”,却忽略了可行性,造成现实生活的“伪”,同时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二、情境创设应删”繁”就“简”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为情境创设一个定位,那就是数学学习的辅助环节。因此,无论是用时还是用力都不能太多,应做到时间少而内容精。做到简洁、实用。下面是《平均数》同课异构课的两个情境。第一位教师:针对《平均数》前一单元的除法计算内容精心组织了一场计算比赛:每个人10题(直接写计算的得数),限时5分钟,再交换改分,由小组长统计每人正确的个数。预设有2人一组,有4人一组,有7人一组,将每人得分统计表张贴,最后,评奖。计算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计分时,学生分秒必争,唯恐落后;团体优胜奖过程中,学生热烈地讨论甚至是面红耳赤地争论,最后老师顺势引出“平均数”。这似乎达到了想创设的课堂效果:课堂节奏紧密,气氛热烈,互动真实、合作积极。然而活动用了近20分钟,占时太长。第二位教师:出示课本情境图师: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能不能使他们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变得一样多?生:能。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把小红的1个移给小兰;这样,每个人就变得一样多。师:一样多了就是平均了,一样多的数就是他们的平均数。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找出了平均数,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都希望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入平均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一位老师在引入“平均数”上动了一番脑筋。因小组的人数不等,运用旧知无法解决,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平均数的产生的必要性,为积极参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是,时间太长,后续学习不能充分展开。究其原因,是因为“非主流”内容太多,如除法的计算,统计的过程,致使课堂变成了数据的收集,偏离平均数的意义及实际应用这一重心。第二位老师在情境的设计上看似没有太大新意。可学生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分析感知了平均数的含义。同时发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操作方法。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达到了快速有效的引入效果。可见,情境设计的简洁而实用是确保情境有效的重要保证,也决定了这一情境的品质。

三、情境创设应“趣”浓“味”正“趣”即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味”即数学味。在调动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目前,设计情境时更多考虑的是趣味而削弱了数学思考,表面热闹的课堂冲淡了数学课的特征,让数学课没了数学味。例如认数时,老师出示“动物学校”精彩画面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观察最仔细,从这幅图里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儿有动物,有大树、房子、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

生3: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至此,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不用说,这个情境很有趣味性,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但不知道这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课堂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可见,创设情境要处理好趣味性与数学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学习。当然,情境创设是否高效,因素有很多,以上所谈只是一管之见。总之,高效的数学情境应让学生“触景生思”,进而主动探究,不断提高。走过新课程,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情境创设中应去除浮华留住真实,兴趣性与数学味并重,从实际出发,删繁就简,灵活处理。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92-01

幼儿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及游戏中理解数量关系,并由此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目前幼儿教学中趣味数学教学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如何将数学知识寓于幼儿的游戏、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在满足幼儿游戏及其他方面需要的同时,又能轻松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结合幼儿日常活动,渗透趣味数学教学

在幼儿一天的生活中,活动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幼儿家长尤其重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得到老师精心的护理,对于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如何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寓于幼儿日常活动之中,需要教师结合家长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做出精心的设计和实施,以期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带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感受事物的数学特性。

比如,在分生日蛋糕时,小朋友们对“吃”的兴趣比较浓厚,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小朋友,让大家吃到分量相等的蛋糕”。问题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他们想出了很多“妙招”:有的说,可以用小勺,每人分一勺;有的说,可以用刀子把蛋糕切成和小朋友一样多的相等的小块;还有的说用秤称一下,每人分重量相等的蛋糕……这个过程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等分的数学知识。在平时活动中,笔者喜欢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渗透趣味数学的学习。如在校园散步时,让幼儿数数周围有几棵树,有几颗柳树、几棵杨树等,强化幼儿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事实证明,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渗透数学教学,可以找到非常丰富的切入点,也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不可分,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愉悦地发现问题、激活思维,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强化数学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认识“1”和“许多”以及3以内的点数这一教学中,笔者结合“踢毽子”这一游戏,引导幼儿在踢的过程中,加深“踢一次”“踢了许多次”“踢了三次”的印象;又如,在教学“5”的形成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在游戏开始时,播放歌曲《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歌声激发了幼儿找朋友的激情,笔者下口令让幼儿开始来找朋友,在恰当的时候笔者喊出5,1个小朋友找朋友,就必须立即找来4个小朋友和他在一起;如果3个幼儿找朋友,就立即找2个幼儿和他站在一起……在熟悉的歌曲声中,幼儿很顺利地完成了游戏任务,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三、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创设趣味生活情境

幼儿时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创设趣味化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数学思维。

比如,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10元购物”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去“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去付钱、去计算一下自己的钱减去购物的钱还剩下多少。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角色也转变为幼儿购物中的陪伴者、参谋者,笔者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幼儿所购商品的质量、价格,帮助他们计算剩下的钱还能买什么商品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数学的学习融入了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使用钱币、如何进行合理消费等,使数学知识的学习生活化、具体化,激发了幼儿的数学兴趣。

四、整合幼儿教学内容,开展趣味数学教学

幼儿新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育活动要充分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生活体验和年龄特点等,各个教学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联系和渗透,突出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此,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渗透数学教学,形成一个相互渗透,共同提升的有机整体。

比如,在手工、美术等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感受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在幼儿科学常识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如何称重、测量、算数,让幼儿明白相关物体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欣赏美丽的大自然表现出数学之美的作品,如翩翩飞舞的蝴蝶、水中游弋的金鱼、南飞的大雁等,让幼儿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和谐之美、秩序之美、对称之美。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教学;趣味化;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2-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创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创造有趣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实践,体验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去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只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重视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因为单单凭借教师的演示,学生对学到的只是没有深刻的印象,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便于学生深刻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适当地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主获取知识。老师也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课堂不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心情,同事也就激发起老师教学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老师要给学生知识,不能够强硬施加,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梳理知识结构,亲自动手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在这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获得了知识的钥匙。

2.加强互动,建立老师与孩子的"伙伴关系"

w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

3.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组织活动形式多样与激发学生好奇心理尤其重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强、逻辑性强的综合学科,光依靠传统教学意义上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是很难在小学生心底引起共鸣,是难以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只有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实现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4.运用多媒体解决学生思维困惑,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课堂

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时介入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如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上蓝色,然后将它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蓝色的各为几块?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提取"等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5.利用练习设计构建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的设计学生的练习过程,设计时注意根据难度分3个层次,设计基础性、发展性、开放性作业,并且在此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实现趣味性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教学《欣赏与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圆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在教学《长方形的正方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大米,让学生估一估1千克大米有多少,看谁估得准;在教学《可能性》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卡片游戏与同桌玩一玩等。这样一来,增加了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确保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6.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教学意义。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趣味性的事物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构建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活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长远发展。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个原则: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俐份.吴国勤.从生活中寻觅数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3(7)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81-0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内化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活动。那么,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设置趣味性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意识还未成熟,很多的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都受其兴趣的驱使,如果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是不会主动去探究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设计趣味作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数学作业中的趣味性,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适当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作业。一定要摆脱死板、硬背、重复的作业,作业的题型、内容、形式要做到“奇趣、新颖、灵活”的统一。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练习,使学生把抽象知识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寓于趣味活动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练习取代机械枯燥的重复操作。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设置趣味作业的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了一种内心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之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我们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注重探究性,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设置探究性作业,积极的通过作业去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科学的兴趣和价值,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生活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数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学习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的与学生的生活取得联系,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明白学有所用的道理,进而不断促使教学效率提高。例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哪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又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性作业,有效的引导了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强化了学生的生活感知和体验,利于学生长久学习和提高。

四、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其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虽然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具有广泛性和较大的随意性,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不是教师随随便便设计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师要考虑好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教师所设置的作业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自主的去完成。其次,教师要考虑好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具备一定的探究性,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的精神。再次,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是否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最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具有生活性:作业的设计是否积极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认知为基础拓展。

总结: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设计中,既要精心设计作业题,要讲求艺术、讲究方法,也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设计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还有待我们去开拓。

参考文献: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8

数学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也是如此。要想他们学好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去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与魅力。

设疑问当学生对数学慢慢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研究和学习它。因此,练习题的设计,要让学生一眼就对它产生兴趣,然后在思考过程中发现疑问,又在自己解决无果的时候,激发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再次激发兴趣。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8+8+8+8+8=()”,学生一看貌似很简单,首先有了计算的兴趣;然后教师快速地给出答案,让学生验证结果;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结果吻合,随后就会产生疑问“老师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又快又对”,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求知欲;教师在继续讲解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加深,学习效率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引好奇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教师在设计习题时,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强烈的好奇心会推动学生不断地思考与观察,适当地诱发孩子的好奇心,不但能激l孩子的活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从他们最常见的两个特殊三角形入手,通过测量结果都是180°;然后给出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估算,有的会估算大于180°,有的小于180°,但是通过测量最后结论是一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好奇:为什么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180°?那四边形呢?以此类推,学生们在好奇中再一次激发了求知欲,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用心。

促思考数学的学习不仅要学生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就可以学好,更多的是要学生思维的充分运用。同样一个问题,教师应该用新颖多样的习题模式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分数的比较练习,直接告诉孩子方法,或许当下学生记忆较好,但在课后的练习中,他们往往会忘记,或者不知道为何。如果在比较分数习题中,让他们自己动手去画、去研究、去思考,那么,学生在运用头脑思维的过程中,不但能自己掌握方法,而且记忆效果比教师直接灌输要明显好。所以,用兴趣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数学练习的开放性

其实,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使学生有那样的感受,恰恰是因为有的教师封闭式的习题训练。他们只是注重对知识的练习与强化,所以在习题的设计中,也只是死板硬套的方式,而这就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机械化与无趣化。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如果要让习题变得有趣而且要有挑战性,就必须要有书本的练习,更要加入实践性的练习,如此学生才能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在不断思维与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创新。

数学练习的开放性,不是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中要有多难或多有新意,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完成。比如说,学到混合运算,把学生当堂分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准确率高。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利用孩子们想要赢得比赛的心情,每个学生都会用心计算。在结果公布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对计算顺序混淆而导致错误,但教师不应去批评或者立刻讲解,而应该把机会和实践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同组学生当“小老师”来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醒与纠正。然后,在限定时间内对小组的教学成果进行第二次测验。由此可以发现,每个学生不仅因为小组的荣誉而认真学习,而且也发挥了自我思维与组织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环境,其实就是一种开放式的练习,没有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是加入了每个学生对学习探索的活力。学生在对趣味课堂感兴趣的同时,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唤醒了自身潜力。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趣味教学;统计软件;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

统计是通过搜索、排序、分析数据等手段来推测研究对象的性质,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的一个综合性的科学.统计方法中用到了很多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就目前而言,统计方法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研究的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分别由多元统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这两种统计方法来研究.SpSS作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括相对于其他的统计软件来说,最大的优势入门快,也就是操作非常简单.对于初学者,完全利用菜单命令就能完成操作.其对用户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在金融研究、科研分析等领域内SpSS统计软件得到广泛应用.SpSS软件作为统计学系本科生主要的掌握软件之一,许多院校的统计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统计软件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该课程是基于相关专业方法和思想之上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都要求较高,故难免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的兴趣和主动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开设统计学相关课程,不过与其他基础课程比较起来,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还稍逊了一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应是“有效教学”.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2011年,高卓阐述了趣味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009年,张林泉对SpSS软件在统计学教学应用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等,针对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易、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的问题,本文从趣味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一、构建SpSS趣味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是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教师除了讲解课本内容,还要拓展课外相关联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或相关科技的关联性,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从基本概念、定义和定理出发,以简单严谨的逻辑方式推演出所需要的结论.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但是给学生甚至于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感觉是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这种课堂教学总结为“老师说,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录”的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多媒体接收课程信息,使得学生对于接收课程信息趋向于极度的丰富化,学生追求新颖、趣味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这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SpSS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认为难学且枯燥无味甚至怀疑所学知识在实际中无用武之地,失去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效当然不会好,教学效率差.SpSS统计软件作为一门统计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同样重要.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所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刺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时间学列模型对实际案例的关注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SpSS在生活中的价值,这一点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二、SpSS趣味教学的实施初探

本节从趣味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在时间学列分析实际教学中开展趣味课堂给出几点见解.在信息化的当代,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取课本中介绍的基本理论知识,这对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改善学生主动吸收课堂所授内容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形式下,“趣味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不错的突破方式.

1.实施SpSS趣味教学的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内容.趣味教学首先是教学,授课教师要非常清楚哪些内容是基本知识点,并且分清重点和难点,这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2)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SpSS软件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先给学生介绍该课程主要内容及在实际中的用途,了解学生学习需要所在,注重学生的行为以及反馈,教师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3)了解课程前言,贴近社会.这一做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的整个体系,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生可以胜任的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趣味教学形式转化,让课程内容有趣.2.SpSS趣味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上述要求下,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法、建构法、开放式、思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等方法的有效整合,灵活应用,来实现SpSS趣味教学.

(1)案例法与开放式教学.采用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所学内容在实际中的价值.原有的SpSS软件课程中原始数据均是课本或实验中自带,这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对此也就兴趣不大.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授数据分组知识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际案例(如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学生对食堂满意度等)采集数据.

(2)自主协作式教学.将教学班学生分成学习.针对特定的教学测试,教师事先要求学生课余以小组形式完成,并将小组内部分工工作进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而且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利用网络科技的特点,把课堂延生到课外.建立SpSS软件QQ群或微信群,提高师生互动.

三、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刻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完全采用了“兴趣教学法”也是不可行的.所以应该在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同时,将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趣味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气氛,乐教乐学,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振龙.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李红.浅谈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X):324-324.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篇10

(一)练习题过于单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直接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但是这些练习题存在着模式僵化、重复性严重、枯燥低效等问题,从而导致练习目标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单一的练习题模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较少,难以凸显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吸引力。

(二)练习题脱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练习题中,有部分练习题仅仅围绕数字知识进行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但是,这些练习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甚至存在练习题信息虚假、问题虚假、解答无意义的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误导,而且还难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兴趣。

(三)练习题目的性不强

在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中,存在练习题目的性不强的现象,如有的教师没有结合教材内容随便给学生出题,或是设计的练习题形式比较杂乱,甚至没有任何逻辑层次;有的教师为了图方便直接使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既未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考虑教学进度;有的教师则习惯从互联网上摘抄练习题,并在未进行任何加工和修正的前提下出给学生,由于未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导致习题不适合学生练习,严重影响了课堂练习效果。

(四)练习题缺乏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练习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大一部分练习题缺乏有效性。如有些练习题过于浅显,学生一看就会,既达不到练习的效果,还影响了学习兴趣,使练习成为一种机械化过程;有些练习题在设计时,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兴趣动机、学习水平等因素,使得设计出来的题目不适合学生练习。

二、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的练习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数学课堂经常呈现出枯燥乏味、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时要突出新形式、新题型、新要求,增强练习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趣味性练习题:从前,一位既有钱又刻薄的财主对阿凡提十分苛刻,总是想方设法地整治阿凡提。一次,财主派人用篱笆在一片非常宽阔的田地上围成了一块长18m、宽15m的长方形菜地,并让阿凡提在1天时间里将这块菜地全部翻一遍,且篱笆的长度1m也不能短,要是完不成任务,就不给阿凡提吃、住,还要扣掉他的工钱。阿凡提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既能完成任务,又使财主拿他无可奈何。同学们可以猜一下阿凡提想出的是什么办法,并说出理由。通过这种趣味性练习题的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层次性的练习题

在数学教学中,练习不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课堂中的主要学习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的自然结果有层次地展现给学生,使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为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层次性的练习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例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课中,教师可结合练习内容及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即基本练习、深化练习和拓展练习。

(三)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新课程背景下,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解决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练习题:给班级教室中朝阳的两扇窗户制作窗帘,窗户的高和宽分别为2m和1m,问共计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布料。

(四)设计灵活性的练习题

在以往的数学练习题中,只重视对学生“单向”思维的训练,练习题的内容缺乏拓展性。为了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体现练习题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出发探寻问题答案。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