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管理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6:07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1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取“推崇诚信、保境为信”之意。青山碧水,沟通阡陌,果木飘香。驰骋于崇信的乡村公路,一幅幅美妙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崇信县全力构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勤务运行新机制,让蜿蜒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条条乡村道路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幸福路”和“平安路”。

崇信县境内各类公路667公里,其中农村公路577公里,占总里程的86.5%。注册登记各类机动车2.2万辆,驾驶人员2.1万名,其中农村“五小”车辆和驾驶人员分别占总数的69.7%和66.3%。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批示指示精神和省、市部署要求,全面深化交管机制警务改革,夯实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基础,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道路治理新格局,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崇信县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的突出成效,来源于特色鲜明的“1234”工作法。

围绕一个目标。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防事故、保畅通、护安全、惠民生”为目标,把道路交通安全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指导、乡镇主抓、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格局。同时,探索建立了交警统筹管干线、派出所参与管乡村和路长巡线、劝导员守点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率先在全省推出警保合作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四位一体”综合服务站,全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连续5年呈下降态势,连续2年被省道交委评为交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连续4年被市道交委评为交通管理工作先进县。

破解两个瓶颈。一是破解人员不足的瓶颈。创新开展“交所合一”“交巡特”勤务模式,确保派出所和交警中队警力达到12人左右,着力构建一警多能、一警多用的高效基层交管队伍。二是破解经费保障不足的瓶颈。先后投资1280万元,建成交管站7个、交管室79个、固定劝导站23个,新建和改扩建派出所和交警中队业务用房5个,实施了“智慧交管”工程,将劝导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额保障,有效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打好三套组合拳。一是打好“交所合一”组合拳。将全县6个交警中队移交属地派出所统一管理,打破了“单兵作战、各管一摊”的常规用警模式,注销报废机动车276辆,在全省率先实现两个100%目标,被省公安厅荣记集体二等功。二是打好“警保合作”组合拳。大力推行“共防、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服务模式,建成警保合作标准化劝导站6个,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着力打造集隐患排查、安全宣传、信息采集、违法劝返、保险代办和事故协理于一身的“六位一体”农村劝导员队伍,实现了“一站多能、一人多岗”。三是打好“交巡特”组合拳。将交通执法力量与特巡警大队进行了整合,组建了交通安全管理队、轻骑快反队和巡逻防控队3个中队,开展24小时查控勤务,见警率、管事率和民警执法权进一步提升。

构建四站一体机制。一是构建公安防控检查站。依托所队联勤联动,在重大节会、敏感节点期间,以县城为中心,设立临时公安检查站5个,加大联勤检查频次,形成了辐射东西南北中的环城防控圈,有效提升了源头治理和动态管控的能力。二是构建警保联动服务站。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系统、“农交安”手机app、交管12123和保险业务“V盟”系统等推广运用力度,积极引导工作人员通过公安交通管理“六合一”平台和车驾管自助服务机就近办理业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是构建交通安全检查劝导站。对原有劝导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由110指挥中心向附近交管员、劝导员发出指令,引导交管员、劝导员通过手机app快速处理轻微事故。四是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站。以“枫桥式派出所”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矛盾问题排查调处力度,有效预防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2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市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县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是指按照国家、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验收合格的县道、乡道和村道。

县道,是指连接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与所辖行政区域内主要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主要旅游景点、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道和省道的县际间、连接国道和省道的重要公路。

乡道,是指不属于县道以上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通往所辖行政区域内乡镇(街道)的公路、乡镇(街道)际间、乡镇(街道)与外部连接的公路,以及具有重要联网功能的乡镇(街道)通往行政村的公路。

村道,是指不属于乡道以上的乡镇(街道)通往行政村、行政村之间以及行政村与外部连接的公路。

县道、乡道、村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命名和编号。

第四条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街道)村尽责”的原则,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确保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第二章职责与体制

第五条县交通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筹措、拨付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

第六条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以县级为主。县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对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域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有关规定,并督促所属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贯彻执行;

(二)负责筹措和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三)规定所属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并实行年度工作考核;

(四)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应急预案及时处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农村公路畅通。

(五)依法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七条县交通局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将农村公路纳入路网统一管理范畴,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协调、监督、管理、考核机制,逐步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

县交通局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规划,会同县财政部门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养护年度建议计划,负责农村公路养护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养护市场及养护质量等的监督检查,开展养护与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并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

县交通局所属的县公路管理段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第八条县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劳动保障、人事、公安、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建设、水利、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按照上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县交通局的组织指导下,认真履行乡道、村道公路养护与管理职责,筹措落实乡道、村道公路养护资金,组织好乡道的日常养护,监督、检查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公路养护的相关工作。明确有领导分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并落实乡镇(街道)现有相应机构来具体兼管乡、村道养护与管理相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应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明确一位村委会负责人分管,筹措落实村道养护资金,并制订含有保护路产路权在内的村规民约;落实农村公路养护人员,建立养护工作的竞争、激励、监督机制;及时制止占用和损害公路的行为,做好村道管养工作。

第十条县道养护工作由县公路管理段直接负责;乡道、村道养护管理职责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承担。

第十一条各相关单位应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做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应纳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县交通局及县公路管理段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检查监督,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养护质量进行定期(月、季、年)和不定期检查、考核、评定,建立检查考核工作机制;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及考核评分标准、办事程序、经费下拨办法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养护经费列支符合规范。

第三章资金的筹集与使用

第十二条县、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和村民委员会都应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建立由财政投入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养护筹措机制。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措与使用遵循“多方筹措、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养护资金。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同时对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给予适当补助。省补养护工程标准为县道年公里15000元,乡道年公里80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省级资金的使用管理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县人民政府对农村公路水毁工程和附属设施的修复等专项工程给予一定的补助。

第十五条县人民政府筹集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组成,实行预决算管理。

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应当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含水毁工程等),并优先保证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县交通局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户,并按规定科学合理安排使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时,要综合考虑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实际需要及养护工程配套资金、公路水毁及附属设施修复等经费补助(应列专项经费)的需求。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资金应根据养护资金测算标准加以落实,县级财政投入的具体标准为:县道年公里4000元,乡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

第十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积极投入资金和力量用于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乡级财政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的投入原则上不低于乡道年公里1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

第十七条村民委员会应按照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也可采用社会、企业捐资方式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在筹资时,要切实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第十八条乡道、村道公路日常养护经费的拨付,应与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挂钩。实行以奖代补。

第十九条县交通局、县公路管理段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护资金的监管,并自觉接受审计、财政和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专款专用。村民委员会也应建立相应的养护资金管理制度,下拨村级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及村筹集的资金实行帐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第四章养护与管理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包括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是指农村公路的大修和中修工程(以下统称养护工程)。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是指农村公路的小修、保洁、绿化管护、附属设施维护等。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是指为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行政行为。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应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路政法律、法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农村公路应当保持路基稳定、路面平整、路肩整洁、排水畅通、构造物和沿线各类设施完好,宜林路段绿化齐整。对桥梁、隧道、急弯、陡坡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当根据财力情况,按照国家标准逐步设置交通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致使农村公路交通中断或者严重损坏时,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县公路管理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抢修、尽快恢复通行。

第二十二条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专项工程、水毁工程等养护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养护管理单位,在县交通局的指导下,按照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择优选定有养护资质的养护工程施工企业实施。有条件的乡道、村道日常养护也应按市场化机制进行养护,如因山区等自然条件原因,乡道、村道公路日常养护无法采用招投标方式选择养护作业单位的,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养护方式。

农村公路中的村道养护一般应按照“乡镇监管、行业指导、村委负责、村民自养、政府补助(以奖代补)”的原则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乡镇(街道)统一养护管理。村民委员会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聘用、委托、个人(农户)分段(片)承包、建立养护协会组织养护等灵活多样的养护方式,并签订养护合同,报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公路管理机构备案。对日常养护中的一些专业技能要求高的小修,如油路补洞、水泥路灌缝、附属设施维修,可单独委托或招投标,由养护公司进行养护。

第二十三条县道养护工程由县公路管理段提出建议计划,按有关规定报批。乡道、村道养护工程的安排,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养护管理单位提出要求,县交通局及县公路管理段统盘考虑公路路况、交通流量、路面类型等,视公路破损状况全盘考虑,科学合理安排计划,并按有关规定报批或备案。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应当建立“标准明确,企业自检、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质量。

第二十五条县交通局、县公路管理段、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农村公路养护特点,建立养护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督促养护作业单位和养护人员严格执行养护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第二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时,应当遵守下列安全规定:

(一)在作业区间或者施工路段两端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与警示标志,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二)公路养护作业人员应当穿着安全标志服;

(三)养护作业车辆、机械设备应当设置明显的作业标志;

(四)在夜间或者恶劣天气作业的,现场应当设置醒目警示信号;

(五)养护作业完毕后,应当及时消除遗留物;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养护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十七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期间,应当保障车辆通行的基本条件和安全,不得因养护作业而随意封道,中断交通。确因养护作业需要封道,中断交通12小时以上的,除紧急情况外,应当提前5日向社会公告,并在路口设置绕行标志。

第二十八条各有关单位应对农村公路养护所需的取砂、取石、取土、取水等事项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九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沿线生态环境和植被的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及时收集、清理养护废弃物。

第三十条县道和乡道的绿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规定执行;村道绿化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自行实施。

绿化树木不得遮挡路灯、交通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线和影响通行。

绿化树木不得擅自砍伐,确需更新砍伐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县交通局及县公路管理段应建立农村公路养护资料档案数据库;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和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有关资料档案的统计上报工作。

第三十二条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发生在农村公路上的违反路政管理规定的行为,由县公路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公路管理段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人民政府或者县交通局可以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管理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职责的;

(二)因监督管理不力,造成农村公路较大损坏或者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

(三)养护工程未依法进行招投标的;

(四)截留、挤占、平调、挪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

(五)强令村出资、投劳,增加农民负担的;

(六)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农村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损坏以及造成他人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列入乡道、村道公路养护管理计划范围的公路另行下文。其它村级公路的养护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根据各自情况解决。

第三十七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本办法制定本乡镇(街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并报县交通局备案。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两创一促”总战略,按照“落实责任、保障投入、健全机制、平稳推进”的原则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强化区级交通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促进农村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二)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省、市政府要求,在2010年底前,基本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尽责”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符合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要求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

(一)区政府成立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负责筹措和管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制定管理养护实施办法,明确和落实乡镇政府、区属有关部门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具体职责,监督乡、村两级的落实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协调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履行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保障农村公路畅通的职责。

(二)区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应尽快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管理、监督、考核制度,确保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逐步得到提高。区交通局所属的公路管理段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区交通局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发展规划,会同区财政部门编制上报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年度建议计划,组织、落实县道的日常养护,监督检查我区农村公路养护年度计划执行、资金使用以及养护市场、养护质量等情况,提供管理养护技术培训和指导,指导并监督乡镇、村两级做好乡道、村道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三)区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劳社保、公安、国土资源、农林、建设、水利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相关工作。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渠道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按照“县乡自筹、省市补助”的原则,建立由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投入)、养路费和其他资金共同组成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筹措机制。

(一)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区财政和其他资金组成。乡镇及村级组织要积极投入资金和力量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区级财政投入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资金不低于县道年公里5000元、乡道年公里2000元、村道年公里500元的标准。

乡级财政对乡道、村道日常养护资金的投入原则上分别不低于年公里1000元、年公里500元的标准。

村级组织按照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筹措和落实村道日常养护资金。

(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省补助标准为县道年公里15000元、乡道年公里8000元、村道年公里1500元;市级财政补助标准为县道年公里6000元、乡道年公里3200元、村道年公里600元;不足部分由区级财政解决。

(三)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经费在日常养护经费中安排。

(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实行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和财政、交通部门的监督管理。

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由区交通局制订,市级交通部门审批,报省交通厅备案。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和基金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待省交通厅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后执行。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由区财政局拨付区交通局。区交通局要建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专户,按照上级核准的养护计划用于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

四、农村公路养护的作业方式和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的养护工程应当按照市场化原则,选择具有养护资

质的养护生产企业组织实施。

县道的日常养护作业由区公路管理段组织实施,乡道、村道的日常养护由乡级政府统一管理,交通部门应当予以支持和指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是其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要明确班子分管领导,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落实工作人员,具体做好乡道、村道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并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站业务用房。各乡镇要积极筹措资金并组织实施乡道、

村道的日常养护管理及小修,监督、检查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协助做好乡道、村道的路政管理工作。

农村公路养护应逐步实现专业化、机械化。

五、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要坚持公路管理机构专业管理和乡级政府、村级组织协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一)区交通局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区公路管理段实施。

乡(镇)级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级组织要协助做好村道路政管理工作。

(二)区公路管理段要制订和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考核体系及奖励机制,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村道路乡镇(街道)协助员、行政村路政信息员等协管机制,切实做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三)区公路管理段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践“三个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做好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公路路政许可、监督检查、巡查处治、快速反应、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并根据农村公路的管理现状,克服困难,加大保障力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现有路政队员、路政装备、办公执勤用房等,为有效地实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提供充

分的保障。

六、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改革平稳进行

(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要立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推动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规定,支持公路养护场站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区审计和财政、交通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监督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4

一、*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

(一)农村公路概况。截止20*年底,*县地方管养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731.461公里。其中:县道20条,472.781公里;乡道113条,1169.911公里;村道14条,88.769公里。

(二)现行管理养护机制。县地方公路管理段现有在职职工40人,50岁以上的有19人,40至49岁的有6人,39岁以下的有15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以上学历11人,中专学历2人,中专以下学历26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5人。配备有装载机、运输车及相关公路工程设施。有工程建设所需的设计、概预算等软件。

二、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通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和规范化,确保县道、乡道、村道常年得到有效管理养护和安全畅通,促进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三、组织机构,工作职责

(一)成立*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由县交通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三位同志负责具体办公。

(二)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设置

1.保留*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其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设置为:领导班子4人,负责对地方段的全面领导,其中:设段长1人、副段长2人、党支部书记1人;办公室4人,负责文秘及其它事务性工作,其中:办公室主任1人;秘书2人、档案管理兼收发员1人;计统财务室编制2人(会计、出纳、统计员),主要负责养护资金的计划、管理和使用;工程技术室编制6人,主要负责工程管理(含养护工程的设计等)、统计、质量监督和合同管理等工作;*县路政管理大队编制10人,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和指导各乡(镇)对乡道、村道路政的管理工作。

2.在乡(镇)设立公路管理所。各乡(镇)在乡(镇)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所,分管交通工作的副乡(镇)长兼任所长,其编制由各乡(镇)内部调配专(兼)职人员2至3名,受乡(镇)人民政府及*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双重领导,年终由*县地方公路管理段负责检查考核。

3.遵循管养分离的原则,根据《公司法》等法规,对地方公路管理段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引导和培育具备养护资质条件的民营养护公司,在行政许可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通过竞争参与农村公路的养护。

(三)各级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原则上由县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监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县人民政府职责:是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领导工作并组织实施,筹措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县交通局职责: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制定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编制上报并组织实施已批准的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和按程序开展大中修工程交、竣工验收工作;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包发工作;监督和考核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本辖区内乡(镇)人民政府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对辖区内农村养护资金、项目、质量、进度及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的保护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职责:负责参与、协助交通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及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县地方公路管理段职责: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拟定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具体负责实施已批准的养护工程计划;对养护资金、质量、进度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县农村公路里程进行统计、建档立卡;检查考核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的各项工作;受交通局委托负责全县路政管理工作。

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职责:协助县交通管理部门完成公路的规划、建设工作及公路路政案件的查处工作;及时上报公路水毁情况;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的乡道、村道建档立卡。

村民委员会职责:依靠和发动群众,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和交通部门做好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定期维护公路,确保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组织沿线村民和本村党员、群众义务对公路维护保养,及时上报公路水毁情况及负责辖区内村道的安全工作。协助乡镇人民政府、交通部门搞好农村公路的产权维护工作和公路统计上报等工作。

四、资金筹措及管理

(一)资金来源

1.省拨公路养路费用于公路养护大中修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80%,20%用于小修保养和日常养护及材料费开支。地方征收的拖拉机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比例返还,全部用于全县农村公路养护。

2.省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县道每年每公里补助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补助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补助1000元。

3.州级财政预算(养路费分成)安排部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

4.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资金100万元,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在此笔经费中统筹安排。

5.积极拓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融资渠道,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出资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以及投工投劳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二)资金使用管理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必须按照规定专户储存,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县交通局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要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县各等级公路的养护成本进行预算,明确县道、乡道、村道的养护成本,明确养护经费的投入;省、级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专项工程(特大自然灾害除外)。节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超支不补。县交通、发改、财政、审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监督与检查。

五、运行机制和工作措施

(一)管理养护机构运行机制。

1.管养机构运行方式。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管理分类运作机制,即:县地方公路管理段只履行公路管理职责,具体养护工作由养护公司或沿线受益群众承担;实行管养分离后,原地方公路管理段拥有的工程机械经评估后全部有偿转让给养护公司,养护公司属于民营股份制企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组织*

2、路政管理方式。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由县路政管理大队负责。其中,县道路政管理由县地方公路管理段路政大队具体负责;乡道、村道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路政案件的处理由县路政大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综合整治农村公路超载超限问题,扩大超限运输治理的覆盖面,依法保护路产、路权,检查、制止和处理各种侵占、破坏农村公路、公路用地及附属设施的行为,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3、养护方式。农村公路县道和乡道、村道中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大、中修工程、防护、水毁修复等技术性较强的工程,一次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应通过招投标,由具有相应养护资质的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乡道和村道的日常养护,可通过竞争方式承包给公路沿线的村民,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公路绿化、安全标志设置,按管理责任划分,县道由县地方公路管理段负责;乡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村道由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全县重要的县道遭到水毁时,应在水毁中断交通48小时内进行保通;乡道应于5天内保通;村道应于10天内保通。

(二)养护技术质量标准

1.县道养护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5—94)的相关规定执行。弹石路面按照《*省农村公路弹石路面设计施工手册》执行。

2.乡道、村道公路养护参照《*省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

3.公路养护大中修和改建工程,按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F80/—20*)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2003第3号令)和《关于贯彻执行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有关事宜的通知》(交公路发20*年第446号)的要求进行验收,中修和小修工程参照执行相关部颁,竣工验收合格后转入正常养护。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5

一、海南省农村公路的基本概况

(一)海南省农村公路的规模

截至2009年底,海南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6723.59公里(含农垦),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83.4%。其中,县道2832.623公里,乡道5475.764公里,村道8390.401公里,专用公路24.798公里。在现有农村公路中,按技术等级分,一级公路14.143公里、二级公路203.279公里、三级公路595.421公里、四级公路10468.21公里、等外公路5442.535公里,四级以下公路占了全省农村公路的95%以上。目前,全省乡镇、行政村通公路率均达100%,92%的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81.6%的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成了海南省以“一环三纵四横”为主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当前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现状

2006年3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2005〕49号)、交通部印发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交公路发[2008]43号)有关规定,出台了《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琼府办[2006]11号),明确了市、县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的责任主体,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各自的公路管理机构――地方公路管理站,强化了管理职能,并由地方公路管理站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建设、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各市县农村公路、特别是县道的管理与养护得到了切实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除主要的县道173条2497.8公里继续由省公路管理局直属的各市县公路局(分局)管理养护外,其余334.823公里县道已全部纳入市县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设置道班实行专业养护,县道列养率100%;而农村公路中的乡道和村道的管理养护,目前,列养的乡道有4450.33公里、村道有7376.99公里,分别占现有乡道的81.27%和村道的87.92%,《公路法》规定,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但由于《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乡镇政府的具体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乡、村道的日常的养护主要由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实行季节性养护,或委托乡镇、农场、林场代养。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市县农村公路中的乡道和村道既没有纳入市县交通部门的管理范围,乡镇政府也没有真正承担起乡道和村道的养护管理责任,离“有路必养”的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当前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公路法》对县道、乡道公路的养护管理主体作了规定,但对村道养护管理由谁具体负责没有明确规定,而2006年3月出台的《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虽然明确了市、县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的责任主体,由市、县交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建设、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市、县公路养护管理机构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对乡镇政府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保护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却没有明确规定。由于乡镇政府没有明确自己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责,致使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在乡、镇以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全省,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农村公路分级管理没有真正落实。据统计,目前全省18个市、县近200个乡镇中,仅有134个乡镇设立了公路养护机构,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既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村公路管养机构,也没有配有专(兼)职养护人员,因此,造成部分乡道和所有村道管理主体不明确,养护管理严重“缺位”。目前,全省农村公路除了由各公路分局和各县地道站直接管理养护的334.823公里县道外,绝大多数乡、村道基本上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即使是已经由省级投资列养的11827.32公里乡、村道,管理养护也不完全不到位。

2、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由省级财政补助和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组成,用于保证农村公路达到规定的养护质量标准和正常养护。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投资主要来自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和各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两条渠道。2009年,省级补助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8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全省列养的农村公路6166.66公里(不包括省养的2497.88公里),投资1498.2万元,加上按照1995年省交通厅确定的人员编制拨付的人员经费共计3713.9万元,这两部分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但在市、县投入专项资金方面,全省18个市、县,除了三亚、五指山、保亭县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还有琼海、万宁、琼中、昌江4市、县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安排外,绝大多数市、县一般都是通过冬修公路等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非常有限的补助,2009年,全省各市、县累计投入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仅为385万元,以上的省级和市、县两项投资合计为4098.9万元,如果按照维持正常的管理养护而制订的定额计算,仅2009年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缺口就达1125(线路853+增资272)万元之巨,严重影响了全省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

3、农村公路养护方式比较落后,养护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除了省公路管理局下属的公路分局养护的部分重要县道外,无论是市、县公路管理站设置专门道班进行专业养护的县道,还是实行农民合同承包养护、或是委托乡镇、农场、林场代养的乡、村道,在养护中基本上人力操作,机械化程度很低,管理非常粗放,仍是一种低级的、分散的养护管理模式,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无法承担农村公路管养任务,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4、各市、县农村公路管理人员的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

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系当地交通主管部门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单位的人员编制、人事任免流动、工资调整审批都是由所在市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但由于历史原因,人员经费则是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财政部《公路养路费使用管理规定》(87)交公路字64号文件规定,由省交通厅以1995年确定的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数,按照管理人员1.6万元/年、工勤人员1.4万元/年编制部门预算报省财政厅审批后,从燃油税转移支付经费中统筹下拨到各市县交通局,再由交通局拨给公路管理站自行发放,与市县财政无关,造成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一是省交通厅确定的人员编制与市县人事部门确定的人员编制不一致,而省交通厅所给的人员编制是按1995年海南省地方公路管理站实行改革时由省交通厅确定的,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农村公路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地方公路管理站人事调动和劳动工资审批均由市县人事部门负责,省交通厅无法控制,造成地方调入人员过多,人员经费挤占养护经费的现象严重;三是从2006年以来一直按照管理人员1.6万元/年、工勤人员1.4万元/年编制部门预算下拨经费,没有考虑人员增资、劳保福利改善、管理费用增加等因素,造成经费缺口逐年加大,不但影响了一线农村公路管理队伍的积极性,也使得许多必要的农村公路工作难以开展。

先进省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借鉴

2010年5月,笔者参加海南省公路管理局组织考察组,赴全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先进省份山东和江苏考察,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在江苏,经过详细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思考,课题组对如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是有人管事,第二是有钱办事,,二者解决好了,其他难题迎刃而解。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落实“有人管事”。为加强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山东、江苏两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市、县交通部门和乡镇、村四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由行业行为真正转变为政府行为,使以县为主体的农村公路养护职责得以落实。

在山东省,济南市和济宁市下属各区县分别成立副科级别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隶属市交通局管辖,具体承担本辖区内的县道养护以及县道、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负责对乡道、村道管理养护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拟定县道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县道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站,负责区域内的乡道、村道的养护管理工作。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在市、县二级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地市为公路管理处、县为公路管理段),隶属市交通局管辖,内部新增设了具体职能部门(县乡公路管理科、农村公路管理科),以专门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县乡公路建设设计及施工单位的资质管理、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和工程管理,办理公路建设队伍资质准入手续等。其人员编制、人事和劳动工资都由本级编委、人事和财政部门负责;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或镇交管所),人员由乡镇工作人员中进行调剂,负责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山东省枣庄市为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配齐配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由市交通局现有人员调任;区(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由区(市)交通主管部门推荐,本级政府选任;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在征求区(市)交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乡镇科级干部兼任。同时,实行道路养护工程师和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各区(市)农村公路管理处设置专职道路养护工程师和桥梁养护工程师各1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明确道路和桥梁养护技术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固定,上述人员工资待遇,由原渠道或同级财政负担,不挤占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

二是多方筹集养护资金,保证有钱办事。山东省从燃油税转移支付中补助给农村公路作为大中修工程的费用,按照县道7000元/公里・年、乡道3500元/公里・年、村道1000元/公里・年根据确定里程下拨到地市,再由地市下拨到市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济南市补助给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按县道每年每公里18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12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900元。要求下属各区县按省级补助标准进行1:1配套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并列入地方财政。

江苏省苏州市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对被认定管养的农村公路补助管理和养护资金,具体为: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4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要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将县道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县道的养护资金应满足公路技术状况完好的需要,大中修工程里程原则上不低于评定里程的8%。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路必养的原则,对辖区内的公路按不低于乡道每年每公里4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补助镇人民政府用于乡道、村道的养护。镇人民政府应当将乡道、村道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满足乡道、村道技术状况完好的需要。乡道、村道的大中修工程里程原则上不低于评定里程的6%。

山东省和江苏省地、县二级农村公路养护机构管理人员经费均由省级财政部门切块逐级下拨到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足。

另外,江苏省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实行补助:每平方米补助800元加200元的奖励,每年预留3000万元作为检查评比、水毁等应急备用资金。

三、建立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的途径及措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首先,转变观念,使市、县政府由虚拟主体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主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5]49号)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地方往往把政府的交通主管部门等同于地方政府,致使交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担负着不能承载之重,养护管理工作运转不灵。要转变这一状况,市、县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管理工作的范畴,以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为目标,着力实现由交通部门为管理主体向县、乡政府为管理主体转变,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切实履行起上级政府制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

其次,建立法规制度,着手解决农村公路建养管“有法可依”的问题。为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秩序,尽快出台《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并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和检查制度,建立起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考核、奖罚机制,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使农村公路更好地为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各市、县人民政府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农村公路管理有法可依、养护有章可循,并根据《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第七条要求,明确乡镇政府有关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保护以及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把乡镇政府推向前台,担当起农村公路乡、村道管养的主角。

第三,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养体系,落实管养责任。进一步强化各市、县交通主管部门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地方公路管理站的管理养护职能,切实担负起市、县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和协调的职责;在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考虑到编制问题,负责人由乡镇领导成员兼任,配备必要的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乡道、村道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村辖区范围的乡道、村道的具体养护工作落实到村委会,由村委会落实1-2名协管人员负责乡村道路养护工作的组织实施,真正形成县、乡、村三级养管体系,使“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二)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资金渠道

明确农村公路管养的责任主体、管理到位后,管养资金的投入是解决好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重中之重。

目前,海南省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投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省级专项补助,作为农村公路管养主体的市、县基本没有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2009年,按县道每公里80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计算,省级投资列养的农村公路(省养县道除外)小修养护经费约1498万元,如果按《2010年地养公路小修保养年公里成本(费用)定额表》计算,目前的投入和实际需要两者相差较大,如果考虑到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和桥梁养护,则资金缺口更大。因此,当务之急除了尽快建立稳定、长效的投资渠道外,有必要开辟新的筹资渠道,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现正常化、规范化。

1、突出市、县政府在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筹措方面的主体作用,明确市、县财政预算安排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主渠道。通过法规程序,出台《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条例(办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市、县政府负责筹集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资金,明确规定将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

为了尽快争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省公路管理部门要尽快制订《海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定额》,作为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预算的依据,编制完成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预算报当地政府批准。

2、完善省交通主管部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补贴渠道,充实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省交通主管部门对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补助资金补贴应改变拨付方法,要在市、县财政落实本市、县列养农村公路资金的前提下,根据市、县交通主管部门上报的线路里程、等级等实行不同的补贴标准,作为市、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经费的补充,由市、县交通主管部门统筹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

3、转变观念,善于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面向社会,通过宣传发动,鼓励公路沿线受益企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通过农村公路冠名权、路域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的资金;采取“一事一议”政策筹集的资金;鼓励村民投工投劳等。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商业化运作,不断丰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资金来源,最大限度地缓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缺口的矛盾。

4、设立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水毁工程养护基金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经费财政预算的补充。由于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及水毁工程的实施不像小修保养一样需要每年都进行,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各级财政每年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投入是按所有的养护工程进行配置的。这样,市县交通主管部门或公路管理机构便可将暂时闲置的大、中修养护经费用于建立农村公路大、中修及水毁工程养护基金,以弥补农村公路大、中修时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同时亦可将地方各级财政转移性支付及自筹资金纳入农村公路养护基金筹措范围。

(三)采取多种养护模式,逐步实现养护市场化

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是今后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对此,〔2005〕49号明确提出了实行管养分离,培育养护工程市场,招标选择养护单位的改革要求。由于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起步迟,基础差,专业养护水平不高,管理养护明显滞后,我省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农村公路的小修保养市场化进程宜分类、逐步推进。

1、县道农村公路的养护。目前,海南省有县道农村公路2832.623公里,其中2497.8公里由省养,其余334.823公里的管养由各市县交通公路部门负责。各市县交通公路部门对县道的小修保养,在全省已形成共识,即参照目前省养县道的形式设置道班进行日常养护,有固定的班址,有固定的养护人员,并配有一定的养护机械,基础较好,日常养护作业基本可以正常运转。将来,在各市、县安排的养护资金落实后,这些县道农村公路可以参照省公路管理局正在推行的小修保养内部招投标模式,即将一条或两、三条相对较短的县道作为一个标段(最好一个标段在10公里左右),在内部进行小修保养招投标,由中标人在内部组织养护,而交通主管部门的公路管理机构,则抽出身来通过合同管理、计量支付、检查考核等手段加强监管,经过不断的培育,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养护资金完全保证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主要乡道在内的农村公路。

2、乡、村道农村公路的养护。目前,我省列养的乡道4450.33公里、村道7376.99公里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近200个乡镇,由于前面提到的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养护大多不到位,有一部分勉强养护的,都是或委托,或代养,大都为季节性、临时性养护,没有固定的养护人员,要套用县道的养护模式根本不可能。而全省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交通量大小不同等原因,要在全省统一推行一个固定的养护模式,显然不现实,也不科学。为此,省公路管理局于2007年8月,在三亚、屯昌、五指山、琼海、东方等5个市(县)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以下五种模式并加以分析:

一是五指山市“承包养护”模式。主要由乡镇政府、各村委会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充分发动受益村庄有养护机具(挖土机、拖拉机等)、劳力充足且责任心强的农民群众签订合同承包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其特点是:地道站养护组、乡镇养护站、村委会养护队三方共同签订公路养护承包责任书,由乡镇政府、村委会选定“承包人”,“承包人”有养护机械和工具,劳力充足、壮实且责任心强,对养好农村公路有较大的优势,但是,“承包人”选择难度较大。

二是琼海市“签订养护合同”模式。主要由市交通局与各乡镇签订养护合同,明确规定养护线路及里程、养护内容及标准、养护补助资金的拨付和检查考核办法,每月定期对养护线路进行检查考核,并依据评定结果及时支付补助资金。其特点是:交通局与各乡镇签订养护合同,各乡镇根据养护季节和养护线路的路况变化,调整和选择恰当的养护方式,经济发达的乡镇还可投入适当的资金加强养护。但是,此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政府的财力、责任感和积极性。

三是屯昌县“农民代养”模式。主要由地方公路管理站确定试点线路,定养护投资标准,各乡镇选定“代养”人员,与“代养”人员签订代养协议书,并上报地方公路管理站批准实施。地方公路管理站工程技术人员分片管理,对“代养”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养护质量监督与定期考评,确保路况稳定。其特点是:县交通局、乡镇、地方公路管理站“三位一体”联动互动,由各乡镇选定“代养”人员,并签订代养协议书,由于“代养人”是当地人,对维护路产路权,处理公路乱堆乱放行为较有发言权。但是,此模式养护资金有缺口的时候,需要地方政府或受益农民或受益企业出资,确保养护工作到位。

四是三亚市“养护中心”模式。主要在市交通局的直接领导下,由镇政府解决养护中心用地,地方公路管理站负责养护队伍的组建,在全市设立了六个“农村公路养护中心”,每个养护中心根据线路里程及路面状况定编养护协议工具体负责线路的日常养护,采用现有道班管理方式,养护过程实行责任到人,即定员、定线路、定里程、定好路率等。其特点是:采用现有道班管理方式,由地道站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养护工作,利于规范操作、统一管理。但是,此模式完全由地方公路站负责管理,启动时要求有一定的养护资金投入,还要配有一定的机械配备,投入较大。

五是东方市“村民养护”模式。由公路沿线村委会成立村民养护班组,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渠道,将乡道、村道按历史形成的范围一并划归各养护班组实行养护。在地方公路管理站农村公路养护组的指导下,制订爱路、养路、护路的倡议书,确保农村公路均有人养护,实现全民共管。

其特点是:地方公路管理站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组作为乡道养护责任主体,组织村民对乡道进行养护,村委会为村道养护的责任主体,在公路沿线村委会成立村民养护班组对村道进行养护,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规则筹资筹劳。但是,此模式没有乡(镇)一级参与养护管理,并且要求当地村委会和群众对农村公路要有较高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对以上五种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形势和特定环境下,既有各自的适用性,又有其局限性,如三亚模式,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实行,显然不切实际,又如东方模式,无论是在交通量较大的发达地区,还是经常性水毁的山区都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上述五种公路养护模式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并存,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加于整合推广实施。

应该强调的是,现在乡、村道农村公路无论选择何种养护模式,都要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落实农村公路分级管理制,突出乡、镇政府在乡、村农村公路养护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公路管理站的监督指导作用;三是保证必要的养护资金投入。

3、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是今后农村公路养护的发展方向。我省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无论是在县道,还是在乡、村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引导和不断完善优化后,在人员方面,要形成一支过的硬专业化养护队伍,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在管理方面,要累积充足的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这时,全省农村公路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和养护市场化条件趋于成熟,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应着手向养护专业化、市场化转变:一是成立养护公司。在我省农村公路责任主体明晰,机制理顺后,可以在对各市县地方公路管理站管理人员科学核定编制的基础上,逐步剥离下属的公路养护单位,成立公路养护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乡镇一级可以对应建立乡镇公路管理办公室(或其他形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业养护单位并组建公路养护公司,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实现专业、科学养护。二是实行养护工程招投标。随着公路养护公司的成立,为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将大中修、水毁等工程向社会开放,实行养护工程招投标制度,择优选择养护作业单位。三是继续允许多种养护方式存在,对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或简单的养护工程,可继续由乡镇组织沿线农户或村民进行承包等方式养护。

(四)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软、硬件建设,打造现代化养护管理组织

1、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编制、人事与人员经费管理分离问题,激发公路管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照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的做法,将地方公路管理站单位性质改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地方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人事流动、工资调整发放权全部移交市县政府管理,省财政厅直接将人员经费下拨给市县财政,人员工资由市县财政统筹统发,确保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控制人员调入,便于人员调出、提拔任用,便于地方公路管理站内部人事管理。

2、针对农村公路管理站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学习力度,逐步提高养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着手组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队伍,把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畴,依法维护好路产路权。

3、重视道班房建设,合理配置养护机械。长期以来,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缺口大,固定投资少,导致道班房建设和机械设备配置严重滞后。一些市县部分常年养护线路无道班房,缺乏必需的养护机械和机具,原有的一些机械设备也已陈旧、老化,甚至超期使用,不利于专业化养护,养护作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各市、县应在安排公路养护管理经费时,把建设、改造道班房和配置、更新养护机具资金纳入计划进行专项投资,逐步改善农村公路道班房和机械设备,给养护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安全生产环境,让养护工人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6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是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底,丰县已经建成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700多公里,其中县道270多公里、乡道830多公里、村道590多公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逐渐增加,上级部门逐渐重视做好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5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市、县公路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科,镇级政府也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

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

1.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运转现状

丰县辖区内270多公里县道由交通运输局下属单位的道路管理所负责养护,乡、村公路由各镇成立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负责养护。根据江苏省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要求,县道按照每2~3公里安排一名养护人员,乡、村公路按照每3~4公里安排一名养护人员。丰县270多公里县道,需要养护人员93人,而道路管理所在岗的管理养护人员不足50人;乡、村公路总里程1420多公里,需要养护人员357人,而各镇累计在岗的养护人员不足140人。县级公路管理机构下设农村公路管理科,核定编制四人,主要负责县道养护计划编制、养护质量巡查、养护质量考核等工作,同时负责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县级公路管理机构下设农村公路管理科人员都是路桥类专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求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配置2~4名养护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有1名为土木工程类的专业人员。截至目前,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没有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因此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名存实亡,只是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抽调相关人员应急办公。

1.2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运行现状

丰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补助资金:县道每年每公里13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200元。由于缺少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省级补助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很难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县、镇两级政府由于财力困难,没有明确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配套和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监督模式。

1.3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现状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可缺少的执法职能部门,通过农村公路路政日常巡查工作,能够及时制止辖区内农村公路上超限超载运输、打谷晒粮、摆摊设点、堆放物品等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路政巡查工作,镇级交管所负责乡、村道路的路政巡查工作。县级公路管理机构根据要求已经成立了县道路政巡查中队,但是没有县道路政专项资金来源,真正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县道路政巡查工作还有些困难。镇级交管所受日常管理经费的制约,也很难按照要求进行乡、村公路路政巡查工作。

1.4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开展现状

近十年来,农村公路的建设里程飞跃式增长,农村公路的交通量也显著增加。农村公路达到一定的使用年限后,路面、路基病害逐渐增加,通过简单的养护小修已经无法改善道路的技术状况时,应该选择养护大中修工程。2012年,江苏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县道大中修工程年度计划不低于养护里程的8%,乡道、村道大中修工程年度计划不低于养护里程的3%。由于县级财力较弱,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没有得到正常开展,因此有部分农村公路的路面、路基技术状况较差,无法达到省级要求的优良路率。

1.5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与考核的现状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年对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背靠背考核,根据背靠背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半年对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排序;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省级补助管理养护资金。由于镇级政府没有足够重视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没有按照要求配套管理养护资金和正常开展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导致县级对镇级管理养护考核没有正常开展,县级对镇级的省补管理养护资金的拨付基本暂停,县级对镇级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变成了一纸空文。

2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措施

2.1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

市、县、镇三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正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并逐级签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度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序列。进一步明确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到实处。

县道的管理养护工作应委托给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能够充分利用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现有的人员、技术及设备等资源开展县道管理养护工作,有效避免机构重复设置和人员膨胀,很大程度上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和人员经费的支出。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健全机构和机构的正常运转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线多、面广,人员稳定是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应该重视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的人员配备,做到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定编定员,有3名以上养护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有1名为土木工程类的专业人员。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逐步培育一支人员稳定、专业性强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2.2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制度

燃油税改革以后,省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补助资金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市、县、镇三级也应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应该明确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配套资金有着落。

2.3要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明确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路政业务的管理范围,明确资金来源,保障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经费和路政装备的投入,切实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乡镇交管所在乡、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范围,逐步实现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全覆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要依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农村公路路政许可、实施路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等。要针对农村公路沿线特别是集镇段、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城郊结合部的乱搭乱建、打谷晒场、摆摊设点等严重影响车辆安全行驶的脏、乱、差现象,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要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防止超限超载车辆在农村公路上行驶。

2.4要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

随着农村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农村公路逐步进入大中修周期。县、镇两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保障农村公路技术状况稳中有升。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范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管理。

2.5要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考核

要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绩效审计制度,重点考核省级补助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利用情况,促进省级补助资金100%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的检查、审计和监督,应由财政、审计和纪检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每半年进行一次监督审计。通过公开的监督审计,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建立以单位和个人为责任主体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评,考评结果与管理养护资金拨付、奖罚体系挂钩。省、市监督机构应增加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的抽查频率,增加日常抽查检查的分值比重,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养护机构的日常养护意识,避免定期迎检时突击式养护。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7

【关键词】农村;客运交通;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交通工具档次低、安全性能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目前一些边远的乡村,农用车、低速载货汽车、两轮摩托车还是群众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些车辆价格较为低廉,与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相适应,但其安全性能大大降低,行车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性差的摩托车在农村日益普及,不仅保有量最大,而且潜在的安全隐患也最为严重,与摩托车有关的交通事故所占比例之高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二)农村地区运力与运量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与外界交往逐步扩大,农民出行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非客运车辆由于稳定性、防护装置、制动等安全性能较差,给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此外,根据道路交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四级以下道路严禁9座以上客运车辆营运行驶,一些边远的乡村道路因等级不达标而无法通行营运客车,由此产生了农村群众出行的需要与运力缺乏之间的矛盾。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利用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甚至无牌无证车辆违法拉客,给交通安全埋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大量披着“合法手续”的外来车辆涌入农村道路,扰乱了农村客运市场,给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执法增加了更大的难度。由于全国各地挂牌政策不统一,一些在当地禁止挂牌的“五小”车辆便到外地(外省)上牌,取得“合法手续”,非法从事违章载客。交警部门对主干道加大整治力度后,不少超载车辆向农村道路转移;由于部分主干道公路需征收通行费,许多逃费车辆绕开收费站涌向县乡道路,给这些县乡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给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埋下了重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据调查表明,廉价又实用的“五小”车辆已经成为偏远山区农村运输的“主力军”,当前农村“五小”车辆载客的交通安全隐患已相当严重。

(四)由于警力少,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致使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势头,造成农村“五小”车辆违章载客泛滥成灾。由于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受警力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农村顾及相对较少,对农村的道路交通进行调查研究则更少,缺少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加上目前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交通管理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道路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交通违章现象十分突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加强对农村客运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为确保农村公路客运交通安全,在禁止非客运车辆载客的同时,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乡村公路客运,因势利导,采取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的办法,既要满足山区农民出行的需求,又要有效遏制非客运车辆载客,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出行难和乘车安全问题。

(一)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的社会化管理,健全农村交通安全防控网络。争取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由县政府与各乡镇和交通、农机、安监、教育等有关部门签订交通安全责任状,建立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交通安全形势分析研究制度、交通安全责任考核制度、交通事故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如规定交通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客运线路的审批,管理农村道路上摩托车、农用运输车非法从事客运等违规行为,负责对客运车辆购置审批和技术检验、客运驾驶员资质审查以及对道路隐患进行整改等源头管理;要求农机部门严格加强变型拖拉机和农用车的管理,杜绝在农村道路上载客;明确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严禁学生乘坐“三无”车辆;交警部门负责农村道路交通的监督指导和交通违法查纠,从而形成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有部门治理、源头管理责任有部门落实、宣传教育有部门开展、严重违法有部门查处的局面。

(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完善路面交通标志、标线。对道路基础条件差,达不到四级以上标准的公路,或者根本就无法通车的村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可采取省、市、县、乡(镇)、村共同出资或出工出力的办法,尽可能按照等级公路的要求进行建设或修复;对基础条件较好的道路,交通、公路部门应对本区域的路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进行公路等级验收核定,设置明显规范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以确保交通运输安全,并为开辟农村客运班车创造条件。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公路运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要有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的公路运输,农村的建设历来重视的程度不够,农村公路运输管理相对滞后,极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文就农村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农村公路运输更好发展。

1农村公路运输业发展现状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农村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运输通道。“要致富先通路”。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地区出行难、运输难局面得到根本缓解。5013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78.5万公里,99.97%的乡镇和99.70%的建制村通了公路。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也得到提升。村道实现了有路必养,路况的技术指标也有了大幅度改善。预计“十二五”时期,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公路运输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做好乡村公路运输管理工作,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

2农村公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村公路运输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弱。农村公路多数都是由县、乡级政府组织的,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完成修建任务。但其公路运输管理与城市相比,农村公路运输管理相对滞后,认识程度不够,且整体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掌握的不是很好,业务水平偏低,公路运输管理开展的不是很好。

(2)农村公路运输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与城市相比,公路运输管理队伍素质偏低,对违规驾驶员及超载的现象不能够有效的预防,农村道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农用作业车(如收割机、犁地机等)特别多,司机的驾驶技术参差不齐,有的不是很熟练,甚至有的无证驾驶,存在着巨大隐患,公路运输管理人员存在“人情”管理现象,对违规车辆不能有效遏制、处罚,对于道路摆摊设点,招商赶集,一些单位和农户占道堆放木材、稻草、打粮、等不能有效制止。对于公路上行驶的老旧车辆严重超载、载人情况发现的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致公路交通险象环生,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3)农村公路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交通标志、标识不够完整,由于农村公路特殊的地理环境,山路陡峭崎岖偏远,山高弯多,公路建成后交通设施、设备未及时跟上,或完成的不好,交通标志、标识未在全路段安装,损毁的未及时维护(更换修理),致使司机对道路判断不明,且极易发生危险。

3加强农村公路运输管理的对策

(1)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强化管理水准,首先必须加强人员的业务学习,转变工作作风观念,把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对违法违规人员车辆依照相关条例进行严厉惩罚,同时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杜绝腐败。定期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

(2)加强公路运输监督管理,首先要强化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目前,在农村由于受地理条件及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的不够好,有些村屯没有普及到户,因此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提高公路交通顺畅,要及时对偏僻、偏远山区村屯进行必要的交通法律的宣传。再者,加强公路运输管理,能有效地预防交通违法案件的发生,所以县乡运输监理部门和交警部门要加强道路巡查,对违规驾驶、超载、超员、违规载客及带“病”行驶的车辆,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杜绝“人情”处罚,

(3)完善公路设施,强化现代管理,加强公路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加大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提高农村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电子信息化办公平台,建立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使路网上的车辆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改善交通拥挤和阻塞,最大限度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系统的机动性、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使农村公路运输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9

本文主要从总则,养护管理,养护管理资金,路政管理,法律责任几个方面对农村公路管理条例进行阐述,其中,总则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使用、养护管理进行讲述,养护管理从养护类别和实际技术状况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进行讲述,养护管理资金从养护管理资金主要由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家、省拨给的补助资金组成进行讲述,路政管理从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进行讲述,法律责任从违反本条例规定、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进行讲述。本文对有着参考指导的意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公路管理,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使用、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符合国家规定技术等级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的统一管理。

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交通主管部门(以下统称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由市公路管理机构和区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分工负责。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

第五条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建养并重、保障畅通的原则。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农村公路的义务,有权举报破坏、损坏农村公路和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养护管理

第七条农村公路养护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

第八条市、县(市、区)应当根据农村公路养护类别和实际技术状况编制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

全市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计划由其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编制;乡道、村道的年度养护计划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九条章丘市、历城区、长清区、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其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县道的养护由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乡道的养护和村道的大、中、小修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村道的日常养护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后,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乡道、村道养护的技术指导。

第十一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逐步推行市场化。大修、中修工程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养护作业单位,但抢修工程可以除外。小修工程和日常养护可以由养护责任单位择优确定养护作业单位。

养护责任单位应当与养护作业单位签订养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合同约定,使农村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第十三条农村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四条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作业时,应当穿着统一的安全标志服;利用车辆作业时,应当在车辆上设置明显作业标志,过往车辆应当避让。

第十五条农村公路的绿化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农村公路养护用地、砂石料场以及养护需要的挖砂、采石、取土以及取水,由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养护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农村公路灾害防治工作应急保障机制,提高抗灾害能力和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农村公路交通中断,养护责任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修。不能及时修复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织修建临时通道或者公示绕行路线。

第三章养护管理资金

第十八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主要由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家、省拨给的补助资金组成。

第十九条市和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经费预算,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

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养护管理经费预算,由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年度补助标准,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补助资金和市专项财政预算资金的数额、养护里程、技术状况确定。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对上级拨给的养护管理资金和同级专项财政预算资金应当统筹安排,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完成情况计量支付。

第二十二条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应当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实行年度审计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截留。

第四章路政管理

第二十三条有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行政管理。

第二十四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上应当按规定设置警告、禁令、指示等标志、标线。

第二十五条在农村公路上禁止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二)从事建筑作业活动;

(三)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

(四)打场晒粮、堆放物料及设置其他障碍物;

(五)挖沟引水、漫路灌溉;

(六)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

(七)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给他人财产、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车辆轴载质量或总质量超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不得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七条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不得在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

第二十八条临时占用、挖掘农村公路或者从事其他涉路项目作业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后方可施工。影响交通安全的,并应当征得公安机关同意。工程完工后,应当按照原技术标准予以修复或者承担修复费用。

第二十九条除农村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禁止在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需要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或者设立其他标志的,应当经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批准。

农村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农村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起算:县道十米、乡道五米、村道三米。

第三十条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公路巡查,依法制止、处理各种违法使用、占用和破坏、损坏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设卡、收费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超载车辆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二)铁轮车、履带车和其他可能损害农村公路路面的机具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的。

第三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农村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农村公路畅通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摆摊设点、设置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的;

(二)堆放物料、从事建筑作业活动及设置其他障碍物的;

(三)挖沟引水、漫路灌溉的;

(四)焚烧秸秆、堆粪沤肥、倾倒垃圾及撒漏污物的;

(五)其他损坏、污染农村公路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擅自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拆除,有关费用由建筑者、构筑者承担。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挪用、截留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由交通主管部门予以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农村道路管理法篇10

《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举措:

一、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目标责任,明确县(市、区)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以及相关部门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健全预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及时协调解决交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落实乡(镇)、村委会专人监管,并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及其成效纳入相关单位绩效管理。各地要及时聘用交通协管员,将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能延伸到农村道路。有条件设立交警中队的乡(镇),要强化其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未设立的要加快推进乡(镇)派出所协管工作步伐,依法委托乡(镇)派出所行使交通安全执法权。

二、切实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意见》要求各县(市、区)政府组织公安交警、交通(路政)、安监、建设、农业、工商、经贸、国税、地税等部门及乡(镇)政府,联合开展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工作,每年不少于两次。并明确整治重点内容为:对无(假、套)牌、无(假)证、挪用号牌及报废、拼装、自行改装的机动车、拖拉机(含变型、多功能拖拉机,下同)要依法予以查扣,对其驾驶人、所有人要依法处理,特别是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辆,要当场予以查扣并进行整改,直至符合安全标准(其中驾驶拼装或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拖拉机上道路行驶的,要予以收缴,强制报废);对暂扣半年以上不来认领的机动车、拖拉机按无主废旧车辆移交当地财政部门,依法公开进行销毁处理;对非客运车辆违法载人,机动车和拖拉机违规装载等违法违章行为要依法予以查纠;对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要依法对驾驶当事人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及相应的罚款;对未取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而驾驶运输经营车辆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从严处罚;对未投保“交通事故强制险”的机动车辆要予以当场查扣,并依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其所有人予以处罚;对客运经营者未按规定要求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要责令其限期投保,拒不投保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对在农村道路占道设摊、堆放杂物和晒粮打谷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以及人为破坏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予以查纠;对外挂机动车、拖拉机要全面清理,严格执行检验规定,引导其回迁落户(经贸、质监、农业等部门要及时修订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变型拖拉机地方技术标准),对不符合我省注册登记规定的外挂拖拉机要开展联合整治,促使其回原籍地使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未上牌摩托车(特别是未列入国家发改委上牌目录的摩托车)、拖拉机补办注册登记的处理意见和引导政策,简化办牌办证程序,方便未办理注册登记的摩托车、拖拉机办理牌证;简化农村地区新增车辆办理注册登记程序,适当减免注册登记费用,推行购车缴税、注册登记、检测检验“一站式”服务,确保新增摩托车、拖拉机手续完备,切实提高农村地区摩托车、拖拉机注册登记率和检验率。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联合执法,共同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职能部门、乡(镇)、村委会和有关单位落实农村道路预防交通事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行业部门路面管控和交通稽查等监管工作情况,交通安全监管人员履职情况,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件办理情况,农村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情况,上级有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情况等。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召开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联席会议,强化部门间沟通协调,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建立相应信息报送、事故通报、工作报告等制度,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制度的落实,有效减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四、逐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意见》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大安全投入,逐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标志、标线、物理隔离设施等安全防护设置,提高农村道路的通行条件。对新列入农村道路硬化计划的公路,应按照交通运输部有关农村公路技术规范及《福建省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交通安全设施、安保项目必须落实“三同时”制度,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关、设计审核关和竣工验收关。对已建成通车的农村公路(含桥梁)安全防护设施,各级政府要组织全面普查,安全防护设施设置未达到农村公路等级要求的要参照或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区分轻重缓急,逐步设置到位;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交通和公安交警部门要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抓紧整改,短期内不能根治的路段,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对重要路段出入口及节点位置,要设置限宽限高设施,防止超限超载车辆驶入,有效保障农村道路建设成果。

五、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意见》强调,各地要按照《福建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的要求,强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目标责任和检查、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的落实。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村民自筹为辅,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机制。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农村道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

案》([2005]49号)和《福建省农村公路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道路建、养、管各环节科学的工作机制。除国家和省级补助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外,市、县(市、区)政府要依据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实际需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性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支出。

六、切实加快农村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农村地区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认真规划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逐步把公交线路延伸到符合通行标准的乡(镇)、村,清理、规范农村客运收费的优惠政策,适当减免农村客运车辆附加费、运管费、养路费等相关费用,切实减轻农村客运经营者的负担。各级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引导农村客运经营者实行公司化、公交化经营,要调整运力结构,合理搭配不同客流量班线的开行线路、班次,扩大客运班车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客车通达深度。对客流量小的线路,可采取灵活的片区经营、滚动发车、循环运营方式,提高车辆实载率;对新开行的客运线路,可视情开行隔日班、周末班、赶集班车。依法打击农村道路低速载客汽车、三轮汽车、拖拉机等的非法载客行为。鼓励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特点及市场需求的高效低耗型客车,逐步提高车辆档次,增强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农村客运站和候车亭建设,规划、交通、国土、建设等部门要简化立项、建设、用地等审批程序,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保障其建设用地需要,交通部门要提高其建设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客运站和候车亭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