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7:45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预设问题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2

我们之所以认为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的美术鉴赏具有重要作用,是因为问题往往是打开学习思路的重要手段,或者说得更明确一点,当学生面对美或丑的作品时,有时凭直觉往往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个时候教师如何点拨呢?如果是单向的讲授,则不利于学生审美观点与标准的形成,而如果通过问题来引导,那学生往往就可以在问题的驱动之下,对作品鉴赏产生一种自觉的符合直觉的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内化于学生内心的,因此往往会成为学生内在的知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说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一、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提问何以有效?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怎样的提问才算是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美术鉴赏教学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关系到美术鉴赏教学的方向是否正确。在笔者看来,有效提问不只是简单的将陈述句改成疑问句,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在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在研究了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之后,针对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提出的具有促进知识生成和能力形成的问题。

尤其是面临现在高中学生的学习,笔者经过慎重思考之后,还是认为对于提问是否有效的正确答案在于回到学习的原点,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得出这个答案看似没有任何出奇之处,可事实上却是问题的关键。我们不妨分析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际,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经历了对新课程的期望与观望,今天的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观照之下,呈现出来的是什么情形。当学生在较大的考试压力之下,进入美术课堂时呈现出来的又是什么样的学习心态,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只要学生具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那他们在美术鉴赏中就能想办法充实自己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如果缺失了兴趣与动机,那无论教师提供什么样的作品都是无法激发起学生的鉴赏兴趣的。

美术鉴赏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创作的背景,想像作者创作作品的思路。当然,不同的鉴赏者面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应当是建立在一种对于基本价值的发现与认同上面的。在这种共同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对美的鉴赏往往也体现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在高中美术学习阶段,这样的能力形成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

二、问题的程度决定了问题的有效性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面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越深奥越好,甚至也不是越有所谓的知识含量就越好。因为面向不同知识基础的高中生,相同的问题问下去学生的反应往往就不相同,有的学生会觉得容易,有的学生会觉得难。难易与否决定了美术鉴赏是否能在学生的思维当中真正发生。因此,问题的有效性与问题的难易程度高度相关——而这又往往与学生的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有关教学研究成果的学习,我们发现问题的难易程度的把握首先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然后根据维果茨基有关“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设计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在美术作品、学生的认知实际与教学目标之间搭建一座认知的桥梁。问题的有效性与教师的设计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当面对教材内外的美术鉴赏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判断的就是一件作品的美的价值所在,判断学生的认知实际所在,并要设计通过多少个提问阶梯,来促进学生认知中的知识循序渐进地生成。

三、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要注意视野的开阔性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3

关键词:艺术教学;审美;实践

艺术教学需要在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中进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教学中的美。但是实际艺术教学中,并没有将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体现出来。针对这点,本文从感受与鉴赏教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学对艺术教学中的审美实践进行了分析。

一、感受与鉴赏教学

(一)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一切艺术审美获得的最主要途径。感受与鉴赏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艺术必须是美感的表达。但是美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都不会有现成的美等着艺术家来提取。只有当人们感到神秘时,艺术家才能关注其美在哪里,对其美进行研究,将其融汇到实践中来创造新的艺术。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就是感受和鉴赏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洞察和鉴赏,而且还能够促进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艺术感受与鉴赏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不在于通过让学生掌握较深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当然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学生艺术鉴赏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教师要适可而止,切不可让大量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取代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感受与鉴赏内容的标准

艺术鉴赏是不应该有固定标准的,因为每个人的喜爱是不同的,每个人享受美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那么针对艺术作品而言,每个作品都具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就是它的美的所在,当然这个美不会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但是如果这个美得到人们的欣赏,那它是美不胜收的。另外,对于审美经验而言,对每一件艺术品的赏析都要求欣赏者完全的自我陶醉,把全部注意力和情绪都放到作品去,这时候便不应该有标准的束缚,因为它可能会破坏这件艺术品独特的美的获得。但是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却必须采取某种标准。由于教育本身的限制,因此,它既要考虑到个性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内容的普遍适用性。教师在选择艺术作品时要能够在教学中供学生鉴赏的艺术,而不是应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那是艺术家的事。标准的确立并不是绝对的,过于严谨的,它也只是提供一个大概。

教师在选取艺术作品时应该根据以下原则来进行:(1)所选取的艺术材料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但也不能太低。意见艺术品的外表对于学生的审美投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时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外,还要选择能给学生视觉刺激的作品。(2)所选取的艺术品要能对材料加以完善的利用,以达到艺术的审美感人的目的。这样的艺术作品不仅能迅速给学生以震撼力,而且还可以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审美的启迪。(3)选取能对材料加以独特运用的艺术,也就是选择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艺术,能够将审美对象个性特质的艺术突出出来,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注意达到较高的程度。

二、知识与技能教学

(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应避免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艺术主要倚仗于高超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艺术教学主要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另一种则全然否定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既然主要是情感和体验的抒发,知识与技能并不重要,所以艺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可有可无。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应该在两者之间协调。(1)知识与技能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从事艺术活动的能力。任何活动都以具有一定能力为条件,满足艺术需要、进行艺术活动的基本条件就是艺术活动的能力。艺术的表现与创造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离不开的。成功的艺术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2)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目标又不能过于停留在其自身,它是与艺术情意美感的表达相融合相一致。

(二)在审美需要中激发求知欲

知识技能与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个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所拥有的知识越多,越能够较好的理解艺术的审美内涵。艺术家们往往不断磨练技艺,但是教学毕竟是教学,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心,使他们能够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但是如果长期进行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往往又将艺术的美感丢弃,这将是艺术教学的大忌。现在学生所学的艺术知识是为了以后实际生活服务的。在实际生活中,人人都有享受艺术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中万万不能阻断这一需求。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艺术鉴赏和创造的需要服务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这种需要很少,基本上来自教师的灌输,从导致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死记的知识,而不是艺术性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了主动学生的欲望。在呼唤自由感性的艺术世界里,首先给予理性的知识和训练,这样很有可能使学生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制,导致学生在欣赏和表现艺术时只对既定的规则进行关注,却不懂得用所学的技能来表现内心的感性世界。总而言之,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首先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这样他们产生更深入接触艺术的需要后,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学习中。在整堂课上,充满感性的艺术本身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之一是能够将学生引入艺术境界。

目前,高校已经越来越开始重视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中的审美价值也被人们逐渐注重起来,现有的艺术教学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感受与鉴赏教学以及知识与技能教学这两个方面来对体现审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南溟.无边界的美术学院:来自“教学的力量”论坛中的一种见解[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02).

[2]许江.当代艺术教育刍谈[J].美术观察,2001,(09).

[3]高名潞,王明贤,史建,王南溟,祝晓峰,徐甜甜.建筑与当代艺术论坛中国当代文化视野下的越界与交叉[J].时代建筑,2008,(01).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摩擦特剔301条款337条款贸易保护

一、中美贸易中知识产权摩擦的演变

中国大陆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与美国就知识产权争端问题,多次发生纠纷,并达成协议。就激烈程度而言,可能在所有基于美国“特别301条款”提起的调查案中是前所未有的。

(一)第一次知识产权争端

第一次知识产权争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了《贸易壁垒报告》,指责中国未能对美国知识产品提供足够有效的保护,特别是在专利制度和著作权制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故将中国列入了“重点观察国家”的名单上。

(二)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

第二次知识产权争端发生在1991年到1992年。1991年4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并指贵中国对专利法保护的范围不够;版权法没有完全制订出来:计算机软件没有按照文学作品来保护等。同时发起对中国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调查。期间中美双方在贸易报复战的同时曾进行多次磋商,最终在1992年1月17日签署了第一个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

(三)第三次中关知识产权争端

1994年发生第三次中美知识产权争端。1994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指责中国:知识产权侵投自1992年以来直线上升;商标侵权现象也很严重:执法上缺少透明度:巾国对美国的版权和专利权没有给予充分有效的保护等。1994年4月30日,在“特殊301条款”年度调奁

中,美国贸易代表再一次将中国列为“最严重侵犯美国专利权和版权的国家”,并威胁如果在60天内无法达成解决办法的协议,即将中国列入“重点国家”名单.6月,中国政府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了‘中国知识产权》的白皮节,向世界公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情况。

1995年2月26日,中美双方采用双方换文的方式,并以<有效保护及实施知识产权的行动计划》作为附件达成协议。

(四)第四次知识产权争端

第四次知识产权争端发生在1996年。这一次的焦点是cd、影视产品和cd.rom的非法生产。美国代表认为中国没存有效实施此前中国与美国达成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中美双方经过多轮谈判,于1997年6月17日就知识产权谈判达成了第三个协议。但这次协议只涉及到行动性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的承诺。

(五)中美知识产权争端日趋激烈

2005年4月29日,美国义公布了“特殊301”报告。这一次,中国再度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但与以往被指责“立法不完善”不i司,此次“执法不严”、“工作不透明”成了焦点。此外,在美国对中国展开“特别301调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运用“337条款”对中国产品展开侵权诉讼。

二、中美贸易中知识产权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美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口j题的摩擦频繁发生,一方面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有关: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不足也是知识产权摩擦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从理论上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各困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但是。自由贸易制度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根据表现形式的变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高关税壁垒阶段:第二阶段足一般的非关税蹙垒阶段:第三阶段足一般非关税肇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并重阶段。第四阶段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阶段.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壤垒藩篱不断撤除的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夸以其更强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以及在实施和操作上的方便性,受到贸易保护.丰义的青睐。现采用两国博弈的方法,分析贸易国设置技术擘垒的内在动机。

假设:(1)甲国和乙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2)甲围和乙国只允许采用技术壁垒方式来限制对方出口.为了款得更大的利益。双方都有}喇牛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不设置技术壁垒;一种是技术壁垒:(3)甲乙两国的决策者不存在信息约束,他们对任何政策的满意程度可以用准确地数值进行衡量。他们的利得和策略如下图l所示。这里,用古典囚徒博弈模型的方法分析设置技术壤垒围家的动机。任何一国政府把别国的政策视为既定的话,作为理性的国家都会有选择占优策略的动机,即设置技术壁垒。而除去严格的劣策略即不设置技术壁垒。这种决策给各国带来的福利比illi国都不设置的福利要小.图中左上方的数值(o,o)要小于图中右下方的数值(0.5,o.5)。

虽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爱的国家知道,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够提高福利,设置技术性贸易砖垒会使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他们还是有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机,这是追求自身利益博弈的结果。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由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它所保护的对象往往足技术商品的出口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平均增速达到9%,外贸增长速度达到19.8%。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在2001年中国进出口增幅只有7.5%,而从2002年进出口总额的增幅均高于20%,在2003、2004年增幅其至高达35%以上,中国外贸增长

星加速之势。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7.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万亿美元,相当于“入世”前2001年的4倍多.与此同时。在中美经贸关系中,ill国也逐渐成为美国的主要逆筹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急剧增多是必然的。

wto框架下,各种关税壁垒已大幅下降,传统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受到约束和限制,迸一步被取消和规范。由于美国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可以使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益,还可以使美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有利于它的长期发展。同时,巾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加t贸易,缺乏核心专利技术。因此,在巾荚双方的博弈过程isf-,美国必然会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而其中中国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在核心专利技术上的缺乏,势必使美国采用知识产权壁垒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说,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知识产权摩擦的产生实际上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体现。

(二)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不足

1.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足

中美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摩擦很多集中在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是否立法完善、措施有效。美国认为中国有关知识产权的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保护美国产品的专利权。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向国际标准靠拢,但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上与美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中国企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没有自主创新的意识,必然会导致中美贸易中出现有关知识产权的摩擦。

2.中国企业缺乏核心专利技术,应对知识产权诉讼的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外贸能力不断加强。但中国外贸增长主要依靠加工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技术,极易涉入有关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中。因此,美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337调查案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337条款”调查中,企业只要能证明进口产品有侵权事实而美国国内确实有相关产业即可定罪.这样,对美国企业来说,提起“337条款”调杏的要求比较低,立案容易。而对于涉及侵权的企业来说。由于调查涉及的内容在技术上比较专业,应对起来更为复杂、难度更大.从而中国企业面对337调查缺乏

应诉的信心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最终以被告缺席为由被动接受裁定内容,致使企业的产品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

三、面对中美知识产权摩擦,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中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包括立法以及法律的实施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首先,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知识产权制度鼓励发明与创作,激励信息的增最发展:最后,知识产权制度有效的推动了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政府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寺法和执法,可以有效的激励发明人,增加各种发明与创作,从而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逐步减少中美贸易tii对于缺乏自由创新所引起的知识产权摩擦,特别是“337条款”调查中的涉及核心专利侵权的案件。

2.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认识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它取决于政府对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态度。健全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将对侵权行为的发生产生威慑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还要提高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

(二)中国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国企业不仅要重视知识产权,加大研究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更要面对摩擦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美国相关法律,做到积极应诉,以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t

[1]中国保护知讽产权网hup:///gongxue/">科学出版壮.2006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5

内容提要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由于后者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更重要。因此中国的政策重点应当放在后者。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倾销,知识产权一、引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其中最主要的贸易摩擦来自美国。对于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比较多的讨论集中在贸易不平衡问题上(如Feenstra等,1998;Lardy,2002;尹翔硕等,2004),也有一些是针对具体商品或具体问题的(如赵建2004;杨正位2004;王晓天2001等)。本文把贸易摩擦发生的领域区分为两个:一个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如中国出口的各种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个是中国没有比较优势(或者说具有比较劣势)的领域,如中国进口的资源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我们可以看到,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已经从原来中国具有相对优势的货物贸易扩大到中国具有相对劣势的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等方面,而且知识产权已日益成为摩擦的重点领域。本文之所以做这样的区分,是因为两类贸易摩擦的性质是不同的。从贸易摩擦比较集中的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和技术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来看,在市场结构方面。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因为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既不具有垄断性,也没有外溢效应;而后者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因为技术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专利法等保护下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生产成本方面,前者具有正的边际成本,即使在规模经济作用下边际成本递减,也不会降低至零;而后者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但是一旦投入生产,其边际成本就很低,并且趋于零。竞争性产品以边际成本定价,价格机制是起作用的、能够调节供求的,因此政府在限制贸易时采取的政策往往也是价格性政策(如征收反倾销税等)。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价格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的政策也就往往强调保护,以使本国的技术知识拥有者获得垄断权。由于这两类不同的贸易摩擦具有不同的性质,它们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应当有不同的政策重点。根据以上思路,本文下面第2节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和美国的政策特点进行概括,第3节探讨贸易摩擦的影响,最后第4节是对中国政策重点的讨论。二、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及美国的政策特点战后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的。从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中美已互为主要贸易伙伴,中美贸易关系也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但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贸易出现了越来越大的不平衡。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按照中国的统计。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141.7亿美元;而按照美国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逐步加剧,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在中国出口产品方面,中国遇到的对华贸易救济案件主要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手段。其中反倾销是最主要的手段(见表1)。而美国是发起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最多的国家,由它启动的反倾销案件就有112起,占第一位。中美,贸易摩擦-[飞诺网Feno.Cn]在中国进口方面,美国抱怨中国市场不够开放,而中国却认为主要是美国限制了高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但是美国更关注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因为随着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对中国的技术进步越来越怀有戒心。在这个领域,美国正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其他手段加强对中国的戒备,其中中美在半导体增值税以及无线局域网(wapi)标准的争端是典型的两个案例。对于涉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美国主要动用特别301条款进行调查。近年来,美国贸易代表在年度特别301条款报告中,都将中国列为特别301条款重点观察名单,并称如果中国未全面履行中美知识产权协议,将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例如,最新的2006年特别301报告又将中国列为重点观察名单,13个重点国家共占了报告16页,其中中国就有10页。当然,随着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立法的健全。对违反知识产权事件打击力度的加强,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已大为改善。美国一方面仍然使用特别301条款对中国进行所谓的观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利用337条款,对进口产品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专利问题进行调查。自从1986年12月美国对原产于中国、韩国和希腊的皮毛衣产品发起第一起涉及我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以来,截至2011年12月底,美国共对中国发起了39起“337条款”调查,占美国同期同类案件的13%,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最终限制措施。39起调查中只有2起是在1995年之前发起的,其余都是在1995年以后发起的。1998年以前,美国“337条款”调查涉及中国的产品主要是轻工和纺织服装产品,但1998年后,主要调查产品为工程机械、化工及医药原材料,被调查产品结构不断升级(见图1)。从中美近年的贸易摩擦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在对待中国具有优势和它自己具有优势的贸易领域的政策是不同的。第一,在中国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是竞争性的,而且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价格方面,因此美国的政策主要就是针对中国的低价格,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反倾销税(或者反补贴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对美出口的迅速增加,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别保障措施也不断加强,对中国纺织品的数量限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征收反倾销、反补贴税实际上是一种价格措施,即通过征收关税使国内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其效应是可以计算的。当然,保障措施或特别保障措施主要是数量限制,其效应就不那么容易计算清楚。但是由于所涉及的产品还是竞争性的,因此,可以通过等价方法来估算它的效应。第二,随着近年中国输入美国的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不断增加,美国利用337条款从知识产权角度制约中国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了。由于知识技术的市场价格难以衡量,因此美国政府对其企业的救济方法就不是价格政策,而是直接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通过这种方法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不仅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实施,而且限制程度也更大。第三,在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领域,如农产品和服务业,美国的政策主要是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同时,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由于中国的市场开放速度已经很快,因此,这方面美国对中国的压力并不很大。然而,美国对所谓的军民两用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限制较严,其直接的担心是,中国把有关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形成与它的战略竞争。第四,在中国没有优势的知识产权领域(不仅仅是上述进口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方面),美国特别关注,因为这是它的战略重点,也是它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可以看到,美国几乎每年都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进行评估,并据此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不具有市场价格,因此美国为保护知识产权采取的政策就是威胁使用贸易报复手段。这种手段任意性更大,范围更广。当然,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但它并没有真正限制住两国间的贸易发展。1980年以来,中美贸易额的增长率年均超过16%,高于同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略高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中国已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同时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这说明,中美双方进行贸易在经济上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双赢。当然,如果贸易摩擦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则双边贸易也会发展得更迅速、更平稳。三、贸易摩擦的影响由于两类贸易摩擦的性质不同,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当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实施反倾销等措施进行限制时,它导致价格扭曲,会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产生一定影响,即美国相关产品的价格会提高,资源会从其他产业流向这些产业。同时,美国国内的产品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得益,但使消费者受到损失。按照一般的福利计算方法可以知道,这样的限制贸易政策会使美国的总福利下降。但是美国曾有观点认为,美国大量进口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价格产品,导致了美国制造业工人收入相对减少,福利水平下降(如wood,1995;Batra,1993;Leamer,1996)。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进口的收入分配影响即使有也不会很大,美国工人收入的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来自技术进步(如LawreneandSlaughter,1993;SachsandShats,1996;Krugman,2000等)。事实上,由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很多美国都已经不生产或者很少生产了,因此其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即使有也不会很大。没有显著的证据表明,美国工人的收入下降甚至失业是由大量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低价产品造成的。而且由于美国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方面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不可能通过各种限制进口的保护手段重新获得这种比较优势。从长期动态发展来看,美国对这类产业的保护实际上保护了落后,因此无论从美国的短期静态福利还是长期动态利益看,这种保护对它都是不利的,也因此,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不会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只有当少数受到影响的利益集团起来要求政府实施限制,并且这些利益集团在政治上足够强大时,这类限制措施才会付诸实施。当美国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措施来限制中国产品时,它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就是限制了某些产品的出口增长。以纺织品为例,在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后,中国在今后若干年内,协议内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只能保持在每年10~15%之内,而在没有签订协议之前的几年里,增长率都在30%以上。这样的贸易摩擦及其结果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它也会产生相应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响。第一,与没有协议相比,纺织品出口减少了,其生产也会相应减少,一部分资源就要从纺织业转移出去;第二,纺织品生产的减少会使在纺织业就业的工人也减少;第三,纺织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会相对小一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特别的影响。可以看到,不利的影响主要在于纺织业本身。对社会来说,资源配置确实也扭曲了,但是出口增长受阻后,这些产业本来可能会使用的资源(包括资本和劳动)就会用于其他相对更高级的产业,一定程度上会迫使中国产业更快地升级。短期的资源配置扭曲可能换来长期更有利的发展。我们知道,从产业结构看,有的产业是技术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而有的产业是技术相对先进的现代产业。中国目前有优势的主要还是前一类产业,但是长期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即要求前一类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后一类不断提高。因此,如果美国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限制能够促使中国的产业调整,对中国来说也是有利的。从收入分配看,纺织业等产业的工人短期内会受到损失,但是如果产业升级了,增长更快了,也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只要教育培训跟上,劳动就业会增加,收入也会增加。美国要求中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得益了。由于中国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因此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有利于美国当前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且有利于它长期保持技术优势,有利于它的知识创新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它的长期发展。但是,由于美国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而获得的更快的发展,会使更多的资源向这些产业集中,美国相对落后的“夕阳”产业会更加衰落,低技术工人的收入会相对甚至绝对更少。然而,美国不会因此而降低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反而会把低技术工人收入的减少甚至失业归咎于中国出口的低技术产品。这样,美国可以一举两得,既保护了知识产权,推动了技术创新,又使因技术进步受到损害的工人迁怒于中国。当美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限制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或限制中国的技术产品向美国出口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比美国限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要大。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在中国扩散的代价,甚至限制了技术在中国的扩散。由于技术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限制技术知识在中国的扩散,实际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我们知道,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知识的创造,但实际上也就是给予创新者一定的垄断权。由于知识(技术)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其市场价格是无法正确判断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的。法律上的专利保护年限等并没有确定的经济上的依据。如果中国完全按照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来行事,这对中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承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它不利于中国更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因此,这类贸易摩擦就美国来说,是保护先进,而就中国来说,是限制了技术进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盗版、假冒有理,而是说,中国在这一领域也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是消极地或者任由国内盗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或者任由美国对我提出各种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中国应当根据现实,提出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合理建议,比如适当缩短专利保护的年限、降低技术转让费用等,使得正版产品能够真正占领市场。四、政策重点当前,我们似乎对我国具有优势领域的贸易摩擦比较重视,对“两反两保”等措施采取了各种预警方法来加以防范。在出现这类贸易摩擦时也往往能够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协议,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对在美国具有优势的领域所发生的贸易摩擦重视还不够。我们基本上只能接受美国提出的要求。其实,对中国来说,前一类摩擦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对个别产业的就业,但有利的方面是迫使中国产业升级,转变比较优势,从而推动增长。后一类摩擦的影响就比较复杂。以知识产权保护来说,如果中国不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则中国不仅难以应对美国的要求,也对中国国内的技术创新不利。但是如果中国完全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来保护知识产权,则中国的成本就太高了,不利于中国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后一类贸易摩擦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同时要更积极地应对,而不是消极地应诉。积极地应对是指,知识产权等问题虽然有国际协议,在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也有“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但是由于知识技术没有实际市场价格,并且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我们应当一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包括立法以及法律的实施;但另一方面,也应当要求发达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转让问题一起考虑,降低技术转让的费用,使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性,从而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乡土资源

美术新课程标准虽然出了几个版本,但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明确提出美术教育仍存在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性和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1]研制组所指核心问题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形式模式是解决这一“现实”的方法之一,让课堂与学生生活经历相结合,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让生活走进课堂也叫做“课堂生活化”。关于“生活化”教学郭元详指出:生活“是指人的生命的动态展开过程,是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统一的,生活是由人来完成的,人通过生活才能成为人。”[2]选择与这些生活有关的事情进行美术教学,就是美术的“课堂生活化”。生活走进美术课堂的内涵在于通过捕捉生活中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与乡土资源相结合的生活的内在东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适当作某些创作性的变化处理,以达到美术教学目的。在美术鉴赏学习的活动建议中也指出:要鉴赏具有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和学生生活经验关联的美术作品;要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素材,并用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

2.高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力不断提高,以校为本,积极开发校本教研活动、模块研究等。版画、摄影、手工、书法篆刻、具有区域民俗性的乡土寻根项目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艺术学习平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逐年提高。教师听课、学科自主调研听评课的数据。主要变化体现在:对课程知识理解的深入、教学法知识的进步、教师教育情景知识的提高以及课堂渗透“育人”意识等。但美术鉴赏教学能力不足的课堂还是比较多的,常错误认为多提问几个学生就以学生为中心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灌输的讲述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鉴赏能力、生活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极为不利。

(2)高中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究对于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形式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化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的主要对象应包括:课时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结合)、测评与评价、与师生贴近的现实生活环境素材和具区域特征的本土文化的校本教材。

其中前两点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师行为的“生活化”教学,而最后一点是课堂实施的形式变化。在此从两方面进行阐述。

2.1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师行为的“生活化”教学

(1)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要让学生“做中学”。如尽可能地让学生收集有关美术素材,通过分类整理,归纳上升为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这一过程就是美术鉴赏和掌握美术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

(2)采取由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学生讲课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可以修改和完善教师提供的支架。这种课堂教学的革新,将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即“文本”之间达到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交流和交融,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即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这种教学活动将对生活化教学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与学习平台。

(3)采用知识广泛迁移的形式,让课堂教学更丰富、更丰满。知识广泛迁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素材进行知识点的迁移。二是多种学科知识的迁移,因为美术学习所涉猎的其他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多类,如果这些教学只从学科的审美与历史渊源探究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包含了很多其他内容。

(4)结合教材内容,采取“走出校门”建立大自然环境中的课堂。

2.2课堂实施的形式变化

(1)采用“单元式教学”。对于美术学习,尤其是美术鉴赏教学,采取“单元式教学”是最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整体开发的良好操作形式。它能合理分配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练习,使各节课之间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深入,并从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思考、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优势。可以分有五个阶段进行实施:研究本课题与教材知识点的位置;开发新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与学案;逐层递进教学;单元小结。

(2)结合“单元式教学”,以拓展教材内容为目的,开发美术教学资源。这一点,其实是与“单元式教学”中实施阶段中的“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只是如何开发的问题,可以利用本土资源条件或社会发展相关事物等,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扩充课程的容量,即生活化,使之更为有效地为学生所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开发校本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是从内容和形式上考虑的一个策略。譬如以丘北县例,地处滇东南,我县有4a级风景区(普者黑风景区)、古代岩画和人文化是其地域特点,。美术生活化学习,对这里的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研究有着美好的“乡土资源”条件。这正是丘北县高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价值所在。在此试举丘北县高中美术教学(尤其是鉴赏教学)的乡土资源与美术教材对应:譬如设定课题:古代岩画(曰者镇狮子山)。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分组讨论中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7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美术相关专业,大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观念有较大影响。大学教育期间,学生普遍会接触到精美的美术作品,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二、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其一,师生意识上不重视。综合性大学美术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师生对于美术教育不太重视。一些教师认为美术课程简单易懂,因此在教学上没有花费足够的心思。学生在上课时主要看教师展示的作品,往往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学生思想上的轻视,影响了美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缺乏足够的专注度,常容易分心走神。学校经常组织的比赛活动很少涉及美术方面,只有社团活动可能会涉及,但社团活动关注的人比较少,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其二,师资力量薄弱、经费不足。我国部分综合性大学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或相关美术教育培训,一些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师资力量薄弱。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的数量有限,一些学校急于求成,在教师引进方面不够严谨,造成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美术专业的时间短,经验不够,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和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经费方面只能得到有限的支持,造成美术相关用品和设施的匮乏,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其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单一。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中,部分美术教师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需求。部分学生在上课期间,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缺乏思考,只是不停地记笔记,原因之一是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吸引学生,教学方式过于陈旧。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很难学。如果讲的知识过于简单,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厌烦和枯燥;如果讲的内容过于深刻,功底薄弱的学生则难以理解,可能会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做出改变,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而教学。其四,管理方式不当,教学缺乏针对性。部分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效仿专业美术院校,缺少自身的特色,没有自身的一套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而导致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也缺乏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重技轻道,博而不专,对绘画技法等方面比较重视,而不注重绘画理论方面知识。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开设了美术专业课,但是教师与学生潜意识里更加注重实际的绘画能力。因此,学生很少会花时间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而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相关实践上。

三、解决策略

其一,增强师生对于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领会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许多人不了解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对于美术教学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会涉及美术,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设计人员,都需要对于美术有自己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综合性大学的师生应增强对于美术教学的正确认识,改变以往错误的观念,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美术教学。师生要善于发现美术的魅力,多将自己的想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自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教学只有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才能够取得更大进步。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组织师生参观艺术品展览、画廊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和认识;也可以通过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做演讲,向学生普及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作用。其二,学校加大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师资力量。大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师生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的重视与配合。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专业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投资和建设经费。因此,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学校领导要积极配合美术专业的相关工作,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壮大师资队伍。在大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求综合性大学美术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理论知识,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综合性大学可以组织美术教师与其他院校的美术教师交流学习,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也可以组织美术教师接受相关培训,学习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和理念,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也要加大对于美术相关书籍的采购力度,确保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有途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其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综合性大学应在美术教学中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顺应时展的需求,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综合性大学的多样性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出改变,对于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学不仅要体现出综合性和专业性,还要体现出艺术的特性。综合性大学要加强完善美术教学的管理模式,了解美术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提高美术教学的针对性。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应同样重视。其四,以人为本,合理教学。在综合性大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情况,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可通过开展比赛、组织课外美术活动的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期间要多采取与学生互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调整教学进度。综合性大学入学教育还要对美术类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强调学生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补课”,逐步消除考前培训班程式化的影响,指导学生通过看书、读图等办法把落下的专业积累方面的课补上。教师应多启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结语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8

关键词:美术馆管理;学科建设;美术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9-03

美术馆管理既有着自身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也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着交叉及边缘模糊的范围,如博物馆学和艺术管理学。现代博物馆学一般与考古学和历史学关联密切,相近学科有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物保护技术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藏品中,大量的古代近代艺术品收藏显示了美术馆与博物馆的近缘性。

曾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黄光男教授在他新出版的《美术馆管理》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美术馆的重要性,已随着世纪交替而有更新和更前瞻性的规划与发展。他认为,美术馆作为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它是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在过去的社会文化各类别的发展中,人们对美术馆的认识是较为陌生的,疏于美术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乏于制度的建立,经营者的理念常被忽视所导致。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能在中国近几年内大数量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自觉努力地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进程。这种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对于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将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馆及其学科研究的发展意义是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其价值源于先人智慧的传承,而突破囿于物质的局限性。

一、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化进程

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但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美术馆面临着管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的2011年有近5亿人次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全国168家公立美术馆的2000多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0%。平均每个美术馆拥有的专业人才不足7人,平均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不到2人,而其中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美术馆。近年来频繁的美术馆管理学术培训在各地相继举办;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突破。培训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美术馆管理模式、内部工作程序为切入点,将之与社会、文化、教育相关系,揭示隐含在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美术馆背后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内涵,阐释美术馆的文化和社会价值、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和美育的意义。

2011年12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合作,在法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帮助下,以讲座的方式举办了首期《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如何收藏?如何展览》。虽然这次培训课程为时一周,其教授的核心包括了美术馆运营、展览陈列、收藏管理、对外传播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培训对象面对的是全国各当代美术馆、艺术中心及画廊的管理人员,当代艺术策展人,专业艺术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专业展览布展技术人员等。2012年5月,由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文化与媒体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文化管理在中国——高级培训与研修计划”。“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届的‘文化管理在中国’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舞蹈团、表演机构以及电影/戏剧节等文化领域培养了五十多名新一代年轻领导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开展美术馆界协作与交流的专业组织,其团体会员到2012年止,已有中国各地的公立美术馆及部分民营美术馆72个,在开拓、推动中国美术和美术馆的发展中,搭建了国内与国外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如组织了2006年的“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举办2010年“国际现代美术馆协会年会”等国际学术论坛等。

作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美术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的6月和11月,由文化部艺术司和文化部人事司主办的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两期)、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策展人)培训班、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典藏专业)培训班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美术馆学界所举办的专业性、学术性及内容较为深入全面的一次高规格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实践还是学理及学术的角度,针对中国现状的美术馆问题,对“美术馆”的规范化建设、“美术馆学”的理论性建构,美术馆的职能和范畴,美术馆的“文化意识”和“公共意识”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在美术馆学科理论研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观点,即当代“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已从传统意义的“美感”为收藏与展示原则的美术博物馆上有所突破的提出,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并成其为意义之所在。如视美术馆的任何一次展览“都穿透了美感和装饰,以一个问题作为主题,然后对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原始材料,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原始材料,会同文字、影像、各种新兴媒体可能记录传播的所有机制”做一个全面的呈现,这就是知识的生产和对知识生产过程的显现。

在我国,相关的学科研究论著在近十年来有极大的突破,在中国知网“文献全部分类”搜索引擎中输入“美术馆”这一主题,便可得到具体的数字。2000年的有关论文仅为33篇,2012年已达1219篇相关文章,期间的学术研究的为37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308%。在《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主办,2001年创刊)、《大学与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2010年首辑)、《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主办,2005年创刊)等刊物中,讨论了“博物馆转型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示文化与藏品管理”、“美术馆的公共性与知识性”、“作为知识生产与文明体制的美术馆”、“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美术馆的文化策略与学科建构”、“艺术品修复:一种独特的文化焦点”等专题。这些研究与思考剖析并梳理了国内的美术馆学科的多元化面貌,是日前我国美术馆和策展机制面对的问题和特点。

二、美术馆管理的学科性与学科区域

一门学科的构建,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及目标,在研究领域中,要具有排他性,即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我国,美术馆的性质更趋于“近现代”或“现当代”,这是相对于传统的中国博物馆体系而言。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主要致力于收藏和长期陈列、展示古代文物、文献和大概念下的艺术品,而中国的美术馆则侧重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的艺术作品的收藏、展示、策划、教育、运营、学术的研究等相关内容,并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便形成了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理与学术范围。

“美术馆学”一词是对美术馆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性描述和学科的概念定义,最早出现在卢炘的《中国美术馆学概论》一书中,他辨析道,“美术馆确实是最具有活力的博物馆形态。其活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其积极参与当下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这和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有较大的区别。美术馆除了对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作长期的收藏、展览以外,还要对当下的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展示、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与职责》一文中说,“美术馆是由‘知识产生’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王璜生所指的“知识生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美术馆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对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学术梳理、合理利用及当下阐释,尤其是对美术馆藏品及文献资料的研究、整理、保护和相关理论建设;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动态;公共教育;交流和互动。

根据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Bernstein)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学科与学科区域的理论,当学科(他称其为单学科)的研究达到一程度后会出现知识的区域化:即单学科变成一个大的区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对单学科作出选择,学科区域是产生知识的领域与实践领域的中介层面。美术馆学的研究可视其为单学科研究,如同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在美术馆工作实践中,管理学知识的介入,使美术馆学与管理学在各自纵向的知识结构中构成了横向交叉的话语与相互关注和共鸣的基本条件。管理知识体系所涉及的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管理工作要靠法治而非人治;良好的职业伦理道德;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掌握;策略规划与决策;组织设置与人力配置等。所以美术馆管理是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若干工作实践—理论研究—相关学科交叉、整合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2010年9月北京中国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创办国内首个“艺术管理与美术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班开学,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典礼上表示,首次把艺术管理学和美术馆学结合起来,在艺术管理的大领域里思考美术馆的课题,将为全国美术馆界今后培养人才做先行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实践,有望为全国美术馆界的人才培养工作创造新思路。

三、美术馆管理的学科建设理念

唐斌在“关于2012全国美术馆高级管理人员(馆长)培训班学习心得与认识”一文中谈到,“中国目前的雨后春笋般地建造(新建、改扩建)起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和不同归属体系的美术馆,其复杂性是世界任何国家所罕见的。”在国内美术馆数量急剧增长、事业扩大,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专业人员倍缺的大背景下,唐斌提出解决现状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与完善三个体系:艺术资助体系、艺术评价体系和艺术传播体系。事实是这三个体系的实质对应着美术馆实践工作的主要内容,即藏品收藏、学术研究、展示及公共教育与宣传功能。每一个体系都可成为美术馆管理学科结构的主体内容,并可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该学科教学理念的依据。早在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都开始陆续设置了“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公共美术教育”、“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艺术市场与收藏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程度的专业课程;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12年设立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美术博物馆学研究”的博士学位。“美术馆管理”专业于2008年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首次招生,2012年设“美术馆应用研究”硕士学位,顺应了国内美术馆文化及该学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保持着自身学科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形成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较新学科的美术馆管理专业,可以说它策划了一个新知识体系,其学科使命肩负着在我国美术馆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对整个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壮大、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发挥出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该学科功能的确立,是立足于美术馆的发展,引领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中寻找一份价值,传承民族精神,展示多元文化。

进入到高校内的学生接受了美术馆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完成实践、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向社会后不仅能胜任美术馆公共教育、美术馆藏品保护与修复、视觉艺术策划与批评、美术馆学术研究等工作,也适应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高级管理、视觉文化公共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视觉文化出版项目的策划与管理人员等领域,覆盖艺术媒体、画廊、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等行业。

参考文献:

[1]张德禄,秦双华.马丁论跨学科性[J].当代外语研究,2010,(6).

[2]黄素满.伯恩斯坦教育论述理论之研究[D].台湾: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2003.

[3]郑世仁.浅说伯恩斯坦其人及其巨着《教育论述之结构化》[J].台湾国立编译馆馆刊,2007,(4).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6]黄光男.美术馆管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1.

[7]“如何收藏·如何展览”美术馆管理培训专业课程[eB/oL].

http:///event/15108126/.

[8]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9]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1.

[10]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2.

[1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网[eB/oL].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9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

关于美术的知识点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按照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地把其当做追求升学率的“灵丹妙药”,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家长和学生为了能上一个大学。再加上高考制度的缺陷,致使美术教育的严重变形,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实践能力。本来是新课改的美好出发点,却成了美术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的起点。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的内驱力是功利、实用主义教学观。因此,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说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如说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美术课是以发展学生德育和培养个人才能为核心。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和其特殊性,其任务不是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伦理知识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甚至以描摹形象逼真与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新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为目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讲授、临摹、创作、参观、谈话、游戏、欣赏等等都可运用。千万不可拘泥于一种教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活跃起来,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真正和谐地发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下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美术教育方面谈几点刍议

1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眼力”

眼力,既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的能力,既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观察力是人们原始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由于中学生的感知觉处于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还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因而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在直观感觉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知识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学生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还应安排一些静物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经典作品作为教具,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中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观察大量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拓宽学生的视野。

2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育人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文学、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同根孪生。音乐与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通过音乐和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用文学语言作品激发想象。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宽广、直观。使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围绕作品提供各种信息而展开联想和创造。这样在网络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孔子曰“君子不器”: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多少知识灌输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拥有多少知识,学生不是充当装知识的器皿。而是学生将学到的有限知识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教学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也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3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对美术的情感教育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这样方能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才是理想的境界。而学生一旦有了真情,学习就不在是任务和负担,而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乐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