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49:11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条件

“合力”原是物理学的用语,指作用在质点上的几个力共同作用时产生效果如果与某一个力F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F就叫做几个力的合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指他们进行有效地合作,从而产生更大的教育力量,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能够更多地抵御来自于外界的各种不利于教育孩子成长的因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二)家长与学校教育的共同配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曾讲过:”……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人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里就更加强调了家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有效地督导学校教育的进行。家长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向学校进行反映,可以促使学校教育更加地满足家庭的多元化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并且通过家庭的加入,能够使教育更加透明、公开、公平、公正,从而更规范、更合理。

(三)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指导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体现在孩子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渗透性,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尤其是t.Ja~差异性,能够较为充分地考虑孩子个体的差异与特点。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生命的教育”,它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人难以实现的。然而,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教育理论较为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和把握不到位,往往会凭着自己的思想和对孩子的关爱进行教育,在教育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可以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并可以从学校获得更多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家长和老师对家校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也在逐步实施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家校合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致家校形成的合力明显不足。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中经济和手段的制约

家校合作需要一定的费用作为支持,但是国家教育机构没有专项的资金投入,合作过程的经费一般都是由学校独自承担。因此,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很多家校活动得不到真正具体地贯彻和落实。一些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电脑,也没有条件上网)很多新颖的家校合作手段却没有办法开展,如家校bbs论坛,家校合作qq群、家长教师微信群等”这样一来,家校合作的手段就受到了制约,家长只能通过家长会、校访等最传统的方式进行合作。因此对于家校合作的效果造成了很大影响。

2.家校合作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大部分学校在新学期开始时都会制定家校合作的计划和方案,但是随着教学工作中一些可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改变甚至放弃原有的活动计划。即使有的家校活动进行了开展,也往往会缺少实效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应试教育下,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学业为重,一些学校缺少专业的家校合作负责人员,只是由教师兼职,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家校合作,有时只是应付检查、走走过场,难以实现家校合作成效。

3.家校合作缺乏换位思考,校方单向灌输多

家校合作应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双向活动,因此,家长和学校要做到相互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有些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时相互指责和怪罪,认为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对方的错误,而不进行有效地沟通,寻求解决方法。有的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只是一味地把学校的观点灌输给家长,认为家长教育能力不足,不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家校双方缺乏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势必造成消极的影响,影响家校合作的有力实现。

(二)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参与的内容有限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参与家校合作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学业上,也就是智育上的投入,但在其他方面却对学生娇生惯养,或者过于粗暴,动辄打骂,那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害怕老师“告状”,自己会遭到家长的责罚,会阻挠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如不通知家长参加家长会、教师要求家长校访时撒谎、甚至有过因此离家出走的现象,与家长过于关注学生学业,忽视他们其他方面的培养有较大关系。

2.家长参与时间、精力有限

如今中国的家长大多都走出了家庭,拥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整天忙忙碌碌,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大多数家长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认真仔细的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请家庭教师来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来维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下滑。所以平时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学校教育活动。

3.家校合作中的观念差异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庭往往会因为某些观念的不一致出现一些矛盾和观念的差异。一些家长受现在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现象影响,不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缺乏对孩子的个性化培养,一味地担忧孩子的成才之路,认为只有挣大钱、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才是人才,缺少对子女的正面引导。学校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无所谓。还有的家长有“读书无用”的观念,把学校当成看孩子的场所,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长大成人就可以。家庭和学校观念的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无疑给家校合作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家校合作的建议

(一)家校双方达成共识

1.家校双方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

教师和家长要做到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加强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观念需要保持一致。作为父母,要学会体谅教师并支持教师的工作,同样作为教师,也要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家长和教师应当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家校双方应该充分正确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尊重和重视它们个体差异性。在家长和教师之间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双方应当加强沟通,彼此理解和信任,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

2.家校双方要明白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要明白彼此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重要场所,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对孩子的发展会有直接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明白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而不能一味地推卸责任,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并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学校,作为孩子后天知识习得、人格教化的重要场所,也不能单纯地依赖家庭教育、推卸学校责任。也应该积极的评估社会和家长的参与,从理论和实践上贯彻教学合作的教育思想,积极营造开放、互动的家校合作氛围。要提高家长参与程度,使家长意识到共同合作的好处,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让家长参与学校日常活动

学校应该积极地制定家校合作的活动计划,使家校合作成为学校的日常常规工作。家校合作活动可以以班级、年级或者学校为单位,展开丰富的家校合作活动。例如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合作进行教室的布置、教室板报的设计、班级图书分享会等;以年级为单位,可以开展各种年级主题活动,比如学习经验交流会、家长交流会、体育比赛活动等,让家长担任主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在学校中,以学校的活动为依托,让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共同协作,加强他们三方的合作关系,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总之,让家长积极参加学校的日常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形式。

(二)家长应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作为家长,抚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职责,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家长应该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与学校建立有效地合作。家长应该支持学校的校规校纪,认同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增强与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协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协助学校和教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此外,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应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发现问题时及时和学校沟通,诚恳合作,主动帮助学校和教师分担孩子的教育工作,摒弃教育要靠学校,完全依靠教师教导孩子的思想和态度。

(三)学校应建立组织、健全制度,调动家长积极参与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校家长联系制度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家校合作”逐渐成为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1]在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经强调学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络”[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2015年初,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4]。学生日常管理与学生家长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与稳定。构建高校与家长联系制度体系,是指二者在共同教育理念指导下,围绕共同教育目标展开的沟通与合作。推进家长联系制度,确立“以人为本,服务成才”的合作教育理念,形成双方教育合力,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对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家校联系是这项工程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构建家长联系制度,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对当今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有重大意义。

1.1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有利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大学生尽管生理年龄已经成年,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并且个体之间的特点也存在明显差异。随之而来的心理等多方面问题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这些问题与校内外环境及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而家长更加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教育,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引导和鼓励。因此,通过构建家长联系制度,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从而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实现因材施教,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1.2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举措。

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顺利融入社会、主动服务于社会。同时,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学生因学习环境、个人发展、未来定位等因素,面临多方面压力。学生自身的成长,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5]。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与家长联系,明确家校双方在社会化教育中的各自责任,让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心理动态,及时纠正他们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误区,从而使学生在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1.3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是维护和谐家校关系的重要保障。

家长联系制度是家校双方的信息渠道,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畅通的家校联系机制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教育的必要手段。近些年,因各种问题导致家校纠纷甚至引发非理性维权现象日益增多,给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都造成了严重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校之间沟通不及时、不畅造成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都是在学生出现挂科较多、违规违纪等严重问题时才被动地联系家长,而家长除了感到事情突然之外,已经没有办法改变学校做出的处分、留级或退学等决定。因此,构建及时有效的家长联系机制不仅是学生家长对高校管理责任的分担,更是减少家校纠纷、维护学校形象、促成家校和谐的重要保障。

1.4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是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日趋复杂,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信息的冗杂性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全社会支持参与,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4]。高校和家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构建和推进家长联系制度,加大教育合力,已成为当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

2.目前我国高校与家长联系方面存在的不足

所谓家长联系制度,是指对大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元素――家庭和高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高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学生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大众化,特别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与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家长联系制度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现阶段,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家长联系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广东;农村中小学教育;家校合作教育

中共“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家校合作教育①在中国远未臻至完善。因此,探讨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四会市江谷镇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特点

四会市江谷镇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部,属于珠江三角洲西部边缘区,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居全省中游水平。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采访,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该镇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学生问卷300份,男生占56.99%;家长问卷150份,男性占46.21%,主要是31-40岁年龄段的家长;教师问卷50份,64.00%为男教师,70.00%的教师学历达到本科水平。

综合各种调研材料,江谷镇农村中小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1基础型、松散型和学校主导型并存

1.1.1基础型:在基础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老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的事务。如教师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校外情况的分别占28%和41%(见图1),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表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分别占26%和43%(见图2)。

这种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当地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低层次。

1.1.2松散型:在松散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如除了教师问卷反映有54%的教师会经常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外,其余学生和家长问卷显示,教师与家长并不经常主动进行交流(见表1)。

1.1.3学校主导型:在学校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故不易广而行之。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1.2各合作主体的主动性不平衡:在上述三种家校合作教育类型中,各合作主体的主动性都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1.2.1学校、教师最为主动: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是各主体中最为主动的一方。学校负责制定一切的教育计划、方式,学生及家长只能被动接受。而居于主动、主导地位,就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承担主要责任,这样的合作,极易沦为单方面一手包办。换言之,就是不平等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1.2.2学生表面上主动,实际上最为被动:学生在家校合作中,既是桥梁,也是合作效果的承载者。多数家校合作的信息都是学校、教师通过学生向家长进行传输;家校合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相互配合下作用于学生的。尽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占51.97%)认为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见表2),但实际上学生对于家校合作的方式、内容、评价等几乎没有发言权。显然,学生在家校合作中表面上主动,实际上是最为被动的一方。如此的合作现实,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主人翁精神也非常不利。

1.2.3家庭、家长较为被动:家长由于自身的意识、素养,难得主动,再加上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家校合作中成为较为被动的一方。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便无从谈起。根据调查,对学校活动很重视,基本每次都抽时间参加的家长不超过半数,只占43.37%;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活动并不积极(见表3)。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低下,这其中不仅受农村社会生活实际、家长自身素养等原因的影响,学校一手包办对学生的教育也为家长主动性的低下找到了借口。

1.3合作形式单一,“以一对多”:

江谷镇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不论是教师问卷还是学生家长问卷,位居前三位的家校合作的形式选项都是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电话这“三板斧”(见表4)。

这种“三板斧”式的交流方式时间短、次数少、概括性较强。教师只能对全体学生的总体表现、平均水平等较为整体、笼统的资料进行表述;家长则只能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平均水准与自己心中对子女的了解进行比对,做出评价。

江谷镇家校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以一对多”。一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及其家长,由此造成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本应作为首选求助对象的教师往往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调查,遇到困难时首选向同学、朋友求助的学生占38.71%,居第一位;而首选向教师求助的只有34.41%,位居第二(见表5)。由此可知,“以一对多”的大班教学不仅给老师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而且也影响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减弱了教师、学校在家校合作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2四会市江谷镇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太忙成为家长不能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首位因素,占41%(见图3)。

2.2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图3还显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也是影响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原因(占19%,居第二位)。调查中,53%的家长仅有初中学历,拥有高中或以上学历的仅占15.9%。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不善于与人沟通,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能满足子女物质的要求;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将子女的一切培养都推给学校等等。

2.3农村家长观念落后: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等旧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生活较为窘迫、子女较多的家庭,送子女上学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在子女还未成为劳动力之前让其有个去处。只要子女年纪稍长,就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同时,农村养儿防老、生女赔钱等旧观念依旧盛行,超生、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在调查中,家中只有1个小孩的家庭只占29.55%。这些落后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无法同时顾及多个子女的家校合作教育问题。

2.4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尽人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素质有所提高,正如调查显示,70.00%的老师的学历达到本科水平,46.00%的教师教龄达到6-10年,38.00%教师教龄11-20年。但不能否认,由于农村教育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仍相当欠缺,从而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2.5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6教师负担过重:目前农村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大班教学或一师多班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规的教学之外,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竞赛以及所谓的继续教育,也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之余,能够花费于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甚至会导致有部分教师在负担重压之下,从而对家校合作没有兴致和热情,消极怠工。

2.7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可惜这些目前都缺位,因此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3改善四会市江谷镇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3.1制定政策法规,建立评价机制: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3.2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超生,导致人口规模庞大,家长负担过重,无力教育子女,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学童人数增加,势必分薄教育机会、资源,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因此,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才能够逐步减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压力,家校合作才能走上坦途。

3.3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提高家长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兴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3.4建立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3.5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方面,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停止无谓的检查、评估、竞赛活动,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联系,增加沟通;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也应少而精,讲求实效,而不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更不应以这种方式鱼肉教师。

另一方面,应提高农村教师生活条待遇,以此吸引、留住优秀的师资,提高教师推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发展的热情。于此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待遇、编制等问题,为广大农村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合作关系:从默契的伙伴关系到相互学习与支持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合作关系随着各方沟通的深入而逐渐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邝丽湛,王卫平,谢绍熺,何亮.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2002(3):49-52

[5]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7-33

[6]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4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

 

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是通过调查了解,针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个性发展、人际交往、人格培养、环境适应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设计,注重学校的服务,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及家长的主主观能动性,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提高家长的合作意识。我们学校作为农村中学也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仍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学校向家庭单向灌输过多,家校之间缺少沟通。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内容上都是不连贯的、不完整的,使合作流于形式。如何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家校合作呢?

一、观念必转变,关系应更新

首先,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家校之间同是教育学生的合作伙伴,应该建立平等合作的互助关系,和家长平等地沟通交流,而不是摆起架子,以教训的口吻来责怪家长。其实,从我们以往的工作中,能够看到家校之间的沟通经常是教师指挥家长,学校支配家长的情况。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相当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家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不是积极主动地管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存在依赖的心理,认为教育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事情,老师的事情。他们把学生交给学校就什么问题都不用管了,这样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教育,回到家里与家长缺少沟通。教师和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就使学生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心理问题堆积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教育。另外,学校应由配合家长服务变为主动为家长服务,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想出教育学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与教师应该由指挥者变为合作者,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到底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要弄清楚。尤其是现在,离婚率的提高使一些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之间推卸责任,使学生存在误解。所以,教师要和蔼地与家长沟通,静下心来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情况,以得到家长的配合。那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关系,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孩子心理健康的水平取决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影响。以布郎芬布伦娜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成长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在同一层环境系统中,而是在多层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的,每个系统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系统互动,且复杂地影响个人发展。也就是说家校之间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与家长合作的意识,和家长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师资要重组

有的学校在新型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时,非常重视研究成果,但往往不能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学校如何利用现有师资,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呢?首先,学校领导要制定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制度,把实验成果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为家校合作的开展保驾护航。其次,学校必须建立一支心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在农村初中,专业心理教师不足,领导应该利用现有的师资进行再培训,如班主任教师做兼职心理教师。同时学校要有意识开发、重组家校合作手段,应该关注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设备。如利用网络中的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训教师,借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网站,以便家长学习,帮助家长正确评估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合作之中,学校尤其要充分利用3G技术。当今社会,家长几乎都持有3G手机。因此,学校可利用3G技术服务范围广、反应速度快的特点,借助短信、微信等形式与家长跨时空合作。这种灵活又隐秘的家校合作方式,使家长在地位和人格受到尊重的前提下,在耳濡目染中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了教育水平。长久坚持,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家校合作中的人力物力等投入,降低教育成本,而且保证了合作的持久性,前景看好。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6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校合作;重要性;策略

人心齐,泰山移。对学生的教育,单打独斗只能是事倍功半,集体合力才是有效的教育。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靠学校教育是严重不够的,只有密切联系家长,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发挥各方职能,形成合力,才能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就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策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让老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教育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才能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教育。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一言一行;而对于家长而言,更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在这一点上,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形成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格局,让家长和老师学校密切联系、及时沟通,才能使双方随时掌控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共同研讨教育学生的策略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立体化体系。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学生的终生导师,家庭氛围的好坏和家长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固然占据主导,但缺失家庭教育的配合,无疑是单打独斗,力不足量不够,甚至与社会要求脱轨。家校合作可以促使家长将自己或社会上的一些意见建议带到学校,同时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利用家长这一丰富、有力的资源,不断调整教育思路、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理念,这样就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和延伸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使教育更完整、效果更好。

(三)有利于家校教育互补,促成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需要多方面连续不断地、数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同、教育方式相异,家校合作可以使双方在教育的很多方面的实现互补,这样才能不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断层脱节,不间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成才,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的主要策略

有力推进家校合作,形成立体共育机制,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下面谈几点主要的途径。

(一)发挥班主任的主渠道功能。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总设计师、班集体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扮演者主角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扮演好这个重要的角色,首先要端正思想,不要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感到是一种威胁,对家长提出的建议产生敌意。其次,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地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经常与家长沟通,给家长适当的指导,予以热心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让家长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同时也要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二)创新家校沟通渠道。家校合作需要借助于各种渠道才能落实,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平台和形式进行,这些方式在沟通家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方式内容单调,缺少互动,效果欠佳,家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单向的。因此学校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网络、微信、QQ等,实现家校互动,建立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平等依赖关系,深层次专业化地推动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学生成长

在现实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刚使学生在心理情感及思想行为上有了一点进步,但经过周六、周日两天或寒暑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教师几天或几个月的教育成果。究其原因,无非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轨导致的。因此,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快速地取得效果,有必要注重家校合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原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并在学校生活中彰显出来。而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家长参与意识薄弱、家庭教育失当。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则往往是忽视了或置之不理。②学校教育的形式单调。在家校合作中也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更多流于形式、摆摆样子,随意性强,计划性和连续性很差,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也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渗透进家校合作中去。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在农村县级中学,缺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即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长与学生有着亲子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乃至行为习惯甚或人格素养的影响都是无法预估的,尤其家庭教育失当会导致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深化学校教育功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将是实现这种结合的一条绝佳途径。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的途径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力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家校合作,统一理念。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时家长一句话就可能抵教师十句话。在我们班t及家长身上我深深感受到这一点。t同学在初一时成绩还好,可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她开始爱打扮起来,而且非常前卫。成绩下滑很快。我赶紧做她的思想工作,也初见成效。可过一段时间她又“旧病复发”,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我几次尝试与其家长沟通,然而她的家长认为:女孩子爱打扮是正常的。现在,这个孩子成绩平平,我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因而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转变观念,措施跟进。曾经我也认为与家长沟通很浪费时间与精力,因此只要联系家长,事情就已经很严重了,解决起来自然就很棘手。于是,尝试在每个孩子问题出现的动向期,就与家长沟通。沟通时,多数时候我会真诚地谈谈我的建议。如初二学年期初,我格外关注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严防厌学心理滋生。一周中,我便发现L连续在课堂打瞌睡。我及时与家长联系,反映情况。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正常学习,并且也没有为其提供手机之类的玩具。当然,家长在晚上也没有关注过孩子真正在做什么。我建议当天晚上当孩子熄灯后家长去关心一下孩子。结果发现问题所在:孩子借手机在看网络小说。会后,家长和我几次合作对该生进行心理教育,及时疏导,解决了问题。

其实,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这种沟通不是教师单方面告状,更不是履行职责,而应该是以爱为基础的教育的合作。同时,家校合作应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比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网络、通信、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有的放矢地教育,更合理地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止境的,家校合作道路也是曲折的。只有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有效提升。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11-03

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CombiningtheproblemResearch//ZhouYanyan

abstracttheauthorfromthe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schooleducationinadolescentgrowthintheplayoftheactionproceedwith,focusedonanalysisofthecurrentthreeeducationexistencemainquestionandreason,andproposedinthisfoundationtheschool,familyandsocialeducation,thecombinationofseveralsuggestionsandmeasures.

Keywordsschooleducation;familyeducation;socialeducation

author’saddressZhejia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atChangxing,Changxing,Zhejiang,China313100

常言道:“学校是学生心灵的净土”。有很多学校就追求教育的温室效应,一味地认为学生年龄小,应该保持他们心灵的纯洁,隔开复杂的社会,只是正面进行教育,不愿让他们见到社会的阴暗面。时间一长,当学生步入社会,看到与所受的教育具有反差时,他们就会迷茫不知所措,有的甚至走向反面,进而误入歧途。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多年来存在的封闭式的办学思想导致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分离而造成的。学生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因素组成的教育系统之中,这个系统的整体性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影响的。也就是说,学生的成长不只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增强育人效果。笔者就此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家庭、社会、学校在青少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1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劳动教育、智育开发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1.2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如果单纯依靠学校教育一个渠道来传播知识,学生局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所以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对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促进。

1.3学校教育的作用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各层次的教育期间,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逐渐孕育、形成;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求知欲、记忆力、接受能力最强,所以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此阶段的作用,帮助青少年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当前三方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由于社会条件所限、错误观念引导和各类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目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三方面还存在联系不够、配合不好等现象。

2.1学校教育方面

在学校教育方面,相对于德育而言,教师更看重智育的培养,诸如重成绩轻品行、一手硬一手软等现象在有些地方和学校还普遍存在;由于没有深入地思考与探究,德育工作方法与手段还比较传统、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与青少年发展的新特点不相适应,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相适应,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另外,有些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新时期教师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2.2家庭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加,国外新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家庭的结构发生变化,家庭问题也愈发突出。近些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单亲家庭日趋增多,问题家庭也比比皆是。另外,许多非问题家庭也存在形形的问题。城市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钱的家庭对孩子娇惯、溺爱,使孩子极端任性;没钱的家庭夫妻下岗,整天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打骂吵闹,使孩子每天沉浸在苦闷之中,个别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家庭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往往意见不一,家长大多不具备科学的家教知识,在实践中往往凭个人直觉和某些传统经验来施教,代沟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产生很多误区,如家教方式的误区(具体表现为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等)、家教内容的误区(具体表现为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

2.3社会教育方面

现在的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少年能够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迅速地查看各类国内外的信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思想和西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二是负面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如的刺激与肆虐,旧中国的丑恶现象泛滥,以及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毒害着青少年的身心。

教育的职能,首先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才是传授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优秀而传统的教育思想。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小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于其教育的情况,要想提高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互相配合、合理分工,不能只依赖于一方,而应共同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方式。

3三方教育相结合的建议与措施

3.1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管理者与组织者要改变单纯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关系,坚定开放搞活信念。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如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校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3.2主动走出学校大门,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学校要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主动走出学校,争取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虚心学习外地经验,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和当地政府领导协调,动员社会参与,搞好双向服务,共同培育人才。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各位学生的家长所受教育也有很大差别不同,所以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还担负着比较繁重的任务。学校首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沟通、交流,以期待与家长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好学校与家庭的教育作用。具体指导方式:①一般性指导,指学校向家长宣传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普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提出家庭教育的一般要求与建议;②针对性指导,指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分别提出学校或家庭教育在解决问题方面应采取的措施、实施途径和方法;③分类指导,指学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及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别、分要求的指导;④个别化指导,指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情况,制定相应教育措施和总结相关经验教训。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方法。①互访。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家长访问教师两方面。其中班主任家访是学校配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可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及在家表现,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在做家访工作时,教师事先应有准备,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家长状况,选择性讲述相关内容,以达到家访的目的。②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常见方式。一般而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1~2次家长会,一是可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交流经验,共同配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对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此外,学校在实行一些重大的教育政策时,也要召开全校性的家长会,通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③成立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家长会民主选举和学校综合考虑产生,由教育经验丰富、关心学校教育、热心社会工作的有威信的家长来担任委员,代表全体家长意愿,并配合学校相关工作。

3.3学校教育配合社会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应主动去了解、研究社会,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工作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学校应结合社会教育问题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必要时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的相关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结构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交流学生在校内外表现。

一是学校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举办的相关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二是学校要经常给校外教育机构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学校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

三是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机构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中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

四是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近年来,教育的社区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联合所在社区的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或团体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及时反馈青少年教育的相关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实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篇10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德育管理问题思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www.133229.Com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当代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德育具有综合整体的特点,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在三者之闭,学校因为具有大批精通教育规律的专职人员而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搞好学校德育,还要积极指导家庭德育,影响社会德育,从而使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