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26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创新素质;特征研究;形成过程

创新素质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一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显得局限,而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整合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力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片面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行解读。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一个组织或一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用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经系统、大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理论创始人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R•J•斯坦伯格提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能够以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勇于承担、敢于挑战,以“全面的”的视角来组织事件。心商理论创始人王极盛从四个方面来提出创新素质的构成,即实现系统,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个性等;调控系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给系统,包括潜心能因素,如记忆的潜能、想象的潜能、尚未顿悟及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1.2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

创新素质作为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思维等。对于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往往是个体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对各类信息进行重组、选择、嫁接、综合的过程。由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讨创新素质中可以从剖析创新思维的表现来关注创新素质。

1.2.1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中科学化思维的探讨,也称为求真思维,主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倾向于实验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其方法多以精确性、实证性数据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于人文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主要倾向于从偶然中寻找必然的思维逻辑,其研究对象与特定事物相隔离,或者以纯粹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表现在发散性、模糊性、思维的横向性及归纳推理上,侧重于定性分析。

1.2.2艺术化思维

艺术化思维不同于逻辑性思维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跟进,而是依据个体的情感体验、从想象、联想中来感悟事物的规律及本质。艺术化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础上,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对于艺术化思维的表现,尽管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对思维的结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逻辑证明和检验,但艺术化思维往往能够从直觉能力上获得意外的创新成果,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之一。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将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骑在一束光上,从而获得了对科学创新的经典构思。

1.2.3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是通过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倾向于运用超越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世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能够从多方科学思维的整合中,吸收艺术化思维、科学化思维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哲学化思维作为认识论之一,能够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宏观认识上,而不局限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性创作方法来揭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等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并给与回答;哲学化思维作为高于局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求真”中获得更深、更高、更广的认识或价值。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基于实践形成的,对一般问题获得的唯物辩证地概括与归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闭,而是从个体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实践的层面来进行概括与推演,基于实践来理解个体、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强调个体的理论源自实践,还要将个体的思维方法付诸实践,进而从实践中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二是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挥到极限,力求从对象的总和及意义上来把握“无限”。抽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往往以主观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来看待世界。可见,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思维,从“物质”特性上进行抽象,超越具体的物质的象,以构建成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本质层面上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超越具体实物论上,将“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无限的最普遍的特性进行整体抽象。三是唯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来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强调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并从个体思维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上来崇尚实事求是。四是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变化发展的动力,在揭示认识事物思维上表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首先表现在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从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开放性上来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其次从矛盾分析法上来坚持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思维”。五是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强调实践性,从尊重实践上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地创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基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将对实践的尊重进行经典阐释;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进行探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从多种哲学思潮的批判中来进行新哲学观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形成过程

在对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凭借其立得稳、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从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和积极求异性上来实现创新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提升个体创新素质上具有鲜明的推动性和涵育价值。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了创新立场。作为创新哲学思维,从思维的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上来促进创新者立足实践,并从自觉反思中来追求卓越;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实现创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场。事实证明,创新立场的明确,对于创新之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能够从批判和超越中为创新者奠定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导向作用。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对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较法、归纳法、分类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表现为单一化倾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够从辩证思维方法上,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上来看待创新,能够引导个体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即客服单一方法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过程提供具体的修正功能。创新的过程是从创新计划的实施中获得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首先从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中坚持实事求是,并从辩证法上来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从联系的、变化的发展中来优化创新方法。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科学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矛盾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对于创新的开展与实现,需要从问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与完美的解决中,遵循科学的创新理念,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4.结语

创新素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养成,关键在于从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态度,把握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承认矛盾和问题,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中来展开思维,有条理的对困难进行怀疑与开拓,促进创新主体能够从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中对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假说,以独立思考来自主建构和追求卓越,最终为实现创新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杨耕.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04):5-22+157.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2

关键词:科学思维;问题意识;创新;地质人才

引言

地质找矿工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加强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瓶颈的重要举措。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全面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打造一支“品德优良,知识渊博,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的创新型地质人才队伍是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李四光之所以在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同他重视哲学理论思维的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科学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科学思维与问题意识。他的系统思维,表现在方法论上,就是科学思维的系统方式。他在研究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时,运用系统思维进行了深刻总结,而且还形成了一些别具风格的研究方法,比如:质疑法。质疑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形成问题,质疑法的第二步是解决问题和发现真理。是否是科学真理,只能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让客观事实来检验。他的科学思维,不仅是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而且是对现代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一次升华。

提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导向。而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领导如何树立问题意识,关键要在科学思维上下功夫、见实效。

1.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

1.1科学思维的内涵

《思维辞典》中认为“科学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思维活动,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①高度的客观实在性;②围绕求得答案展开的科学思维;③采取理论思维的形式[1]。”

1.2科学思维的表现形式

科学思维的萌芽是在古希腊文明时期,虽然当时没有被冠以“科学思维”的名称,但都以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为表征。从其发展过程上看,科学思维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四个形式:

1.2.1科学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后形成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过程[2]。一般认为,在理性思维的开展活动中,科学的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思维的主要表现。自觉性、主动性、可控性是理性思维的重要特征。科学的理性思维,为人们认识主客体的本质及内在规律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1.2.2科学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用逻辑工具对思维对象展开抽象推演的一种科学思维形式。思维活动只有形式化、规则化、通用化,才能创造出与科学相适应的科学逻辑。科学的逻辑思维强调的是一种必然发展的趋势和辩证的思维。科学的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了思维的形式性。

1.2.3科学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指在认识主客体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和整体性,将客体看作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客体,而且要从系统内各个要素的联系、系统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系统地研究客体的认识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们便提倡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如“五行”学说就是古人们使用系统思维的表现。系统思维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存在,并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系统思维是我们科学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手段,也是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有力武器。

1.2.4科学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科研中,养成一种较少或者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超越传统思维,以求达到科研上突破的一种科学思维形式。其主要表现为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创作想象等。求异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而求同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只有高度集中,高度发散,两者交替反复,才能激发出多个创作灵感,提出多种有价值的创作方案。

2.问题意识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1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主体认识客体过程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怀疑、洞察、批判等多种形式,并经再三思考后仍不能解决困惑时,随即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的探索真实或者有想做出创新的一种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又会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思维,直到能解决问题。发现式创新是指在重复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客观规律,密集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本质,新奇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未来趋势。

问题意识包括4个要素:①主客体要素: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认识对象,是主体所指向的目标[3]。②需要要素:客体要不断适应主体实践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主体的认识对象。③优化要素:主体对客体的不满,或者否定并千方百计去改进客体,或者主体由不平衡的认知状态过渡到有序的认知状态等。④动力要素:问题意识能否最后形成取决于人们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顽强的创新毅力。

2.2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就是问”。爱因斯坦言:“本人没有什么非凡的能力,只不过喜欢深究问题而已”。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要想提高地质工作者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中务必要重视问题意识。

2.2.1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波普曾经言过:“正是由于问题能够激发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发现,去实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问题是科研的起点。

2.2.2问题是思维的导向

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导向,而解决问题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能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总的问题下,能提出一系列可运作的分问题。例如:找什么样的矿?在哪里找矿?怎样找矿?我们看出,如果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么肯定有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你也未能解决;或许你也未能提及一个较容易解决的分问题。

3.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找矿突破的根本

3.1什么是创新型地质人才?

创新型地质人才最基本的素质是有能动的创新意识,严密的创新思维,顽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型地质人才除具备基本素质外,尚需具备很多其他条件。必须熟知地质前辈曾经创造出的地质知识,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而非对曾有的地质知识愚昧无知,只懂信口开河,胡乱地标新立异;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首位,而非专谋私利[4]。创新素质具体包括:

3.1.1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能动的创新意识,严密的创新思维,顽强的创新能力。

3.1.2创新知识:在地质方面,能掌握新的前沿知识,在某领域有独特见解或者高深造诣。

3.1.3创新人格:有健全的人格,在任何不利环境下很快能进入自我调整状态,不因暂时的困难而动摇信念,甚至停止个人计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5]。

3.2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创新型地质人才资源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资源。①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矿产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地下水资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地质灾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环保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②在研究地球方面:需要分支学科人才;需要交叉学科人才;需要空白或者薄弱学科人才。③在科学基础建设与高新技术应用方面:需要高新技术人才;需要观测技术设备人才;需要实验测试人才。④需要管理人才。⑤需要创新型地质人才。

3.3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是推动地质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

要想推动地质科技迅猛发展,必须运用地质科技创新,缓解资源环境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要从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着手,创造有助于培养地质人才,有助于留住地质人才,有助于选拔地质人才的宽松氛围。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合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国内外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通过创新型地质人才的培养,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是保障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人才强国,必须要把“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作为地质科技发展第一要务,不断促进创新型地质人才的脱颖而出。

4.内蒙古国土资源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成果

2012年12月,曾在煤炭战线长期工作的王君担任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接替了到广东省担任省委书记的。党中央决定让王君书记主政内蒙古是我区的一大幸事,这位曾担任过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山西省省长的改革者对我国国土资源情有独钟。

2013年3月,王君书记在深入基层调研数月后,在贯彻和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提出了“8337”的发展新战略,随即在全区的农村牧区开展了危旧房屋的改造等“十个全覆盖”重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了自治区的各项工作。

“8337”新战略和“十个全覆盖”都与国土资源息息相关,内蒙古全面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100多个改革课题,其中国土资源厅负责的土地征收办法、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资源不动产登记等11个改革课题,让新调任的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利平和厅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又深感使命光荣。这位曾经担任过呼伦贝尔市市长,从调任那天起就决定要实现深化改革,逐步为开创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新局面而不断奋斗。如今,他又肩负起王君书记、布小林主席以及党委政府赋予他的光荣与使命,踏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总工张宏、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陈志勇、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院长宋华便是新一轮地质找矿突破的实践者。张利平厅长向他们下达的指示是“四个一批工程”:每年推出一批自治区基金项目进行市场出让;每年申报一批部级整装勘查区;每年优选一批集中勘查区向企业配置;每年推进一批盟市出资1∶5万矿调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行,多方参与,滚动发展”的地质勘查新机制。

截至2013年底,全区新增重点矿种矿区65处,其中新发现矿产地32处。累计新增au:159吨;Cu:220万吨;pb、Zn:904万吨;mo:364万吨;Fe:5亿吨。以上新增资源储量均远远超过了国家的“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制定的目标。新增煤炭450亿吨;钨1.55万吨;锡4.26万吨,这又是何等让人兴奋的找矿突破啊!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442.

[2]鲍健强.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7.

[3]梁作.当代思维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5~67.

[4]温元凯.创造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创造性思维内涵

创造性思维就是任意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是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因此,创造思维训练的要点,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创造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创造性思维首先要“疑”,没有“疑”就根本谈不上“创造”。不走出第一步,哪来第二步?然而,“疑”的天敌是常规、经验、常识、理智、习惯、理论、正确、成功……总之,过去的一切,都可能是“疑”的障碍。因此,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是迈出“质疑”的举步艰难的第一步。第一步该怎么走?“创造”的步子该怎么迈?教师应该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和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敢于对答案提出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提出质疑,能够打破常规,并且敢于实践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必备到素质。鼓励学生要有好奇心、责任心、进取心、不迷信(书本老师)不从重(对答案)不定势(思维)。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正确的分析对待学生的看似不合常理的奇谈怪论、标新立异,以扶植他们的创新精神

3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很多著名科学家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值得学习的习惯,造就了他们的成就。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从小培养。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难题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思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演员”。我在长期的教学中,敢于在讲完新课后,自测出学生掌握的程度,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身边发生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兴趣,进而使他们能主动地思索其解决方法,久而久之,老师若长期不懈地培养,则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兴趣会逐步建立起来。若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兴趣后,他们就不再惧怕数学问题,并乐意积极主动地迎刃解决它们。

4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训练步骤

经过思维自己发现问题,经过思维自己解决问题,这才是高级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正像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也有精辟的见解:“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

数学中的每一个结论和方法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过程,而知识方法的发生和发展正是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它闪现着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好时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只讲结论,而不讲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要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的形成以及思路的获得等思维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和发现同步,并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主动地把开放性问题、实际应用问题引进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认识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

5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道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很多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在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通过对一个较简单问题的逐步展开和探究,把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更深更广的境界,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的教学环节好象没有什么教学结果和实效,但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被调动起来后,下面的学习就富有个性和创新,呈现出传统的教学单一教学路径无法实现的丰富和多彩,学生为自己的创新才能而兴奋,老师为学生的表现而惊叹,师生再共同创新活动的经历中为创造而快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课堂作起,从每一节课作起,从每个学生作起,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一起为民族的振兴而创造。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思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更大的主动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和思路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1时代呼唤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当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已任,积极投身到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要靠人才,只有培养出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仅限于学习运用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就只能步人后尘,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主要不是生产量的差距,而是创新原理、创新工艺和创新技术的差距,这恰恰体现在创新人才的匮乏上。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技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在这里,关键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的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创新对于高等教育已不是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系国家的富强与民族兴旺的大事。

2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要有高尚的情操志趣;要对国家、民族、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除此之外,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往往还具有以下性格特征:①有高度的独立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惟书,不惟上,不受习惯势力的限制和束缚,善于思考,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敢于坦然地对一些观点提出质疑。②有充分的自信心,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有不怕失败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③有强烈的冒险意识。勇于面对失败的风险,敢于正视创造过程中出现的挫折,有探索追求科学真理的强烈欲望。这是创造性人才的典型性格。④有坚定的创造动机。活动始于动机,创新动机越强烈,创新活动越积极认真,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价值也就可能越大。⑤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一个创新能力强的人,能掌握创造思维方法,特别注意客观事物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具有良好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3困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1)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少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如教师本身的思维不发散,创造能力不强,也导致学生思维阻塞,缺少质疑的品质,也不会变通,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范围狭窄,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的狭窄也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学生的活动大多是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教学目标上重视认知素质,忽视情感素质,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高等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如在感知能力、想像能力、思维等认知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4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

4.1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

①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现代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要使过去那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培养的模式,树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思想。②在课堂教学上创新。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形成大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为基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功能,转向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主的多功能教育;把以课堂教育为中心和应试教育为特征的封闭模式,向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型开放模式转换。以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教学质量的提高定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③在教育模式上创新。改革和完善过时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以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大力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以“新颖、科学、合理”为原则,经过精选、组织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灵活、多样、实用的原则,重视以启发式、问题式、研讨式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摸索、推敲、推导和论证,使之达到创造思维和能力的稳步增强。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造个性和提高创造能力。

4.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创造者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首先获得强烈的、明快的、和谐的创新意识,进而使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最优化的科学思路,灵活地借助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因素,以渐进式和突变式,实现重新组合、匹配,脱颖和升华,从而达到科学创造的成功思维。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关键。

因此,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一两方面入手。其一,逻辑思维培养:增强记忆力;培养思维的推导性和敏捷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培养思维的周密性与论证性;培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其二,非逻辑思维培养:培养良好的形象思维;培养敏锐的直觉思维;培养顿悟的灵感思维。这是因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难以取得跳跃式的认识,只有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利用非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突破性的新知识。已在科技竞争中领先的发达国家,都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非常重视,后起的亚洲国家诸如韩国、新加坡等也已意识到已往教育“注重知识传输而轻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的弊端,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否则我们的发展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4.3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体现,环境启发人、环境教育人、环境造就人。我们要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之后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这是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逾越的条件,当前我们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的鼓励大学生融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了解国情,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指导学习和工作,将创新运用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所施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使之制度化、模块化。③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和和改造,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和环境,将创新能力融入到一种惯性的理性思维中,达到“约定俗成”的效果。④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奖励创新性人才,并使这种激励机制制度深入人心,促进和刺激创新能力的发展。④注重个性潜能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实践环境。高等教育必须能够适应个体的特殊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和基本特征,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完备的体系,必须包容个性化,才能更具有创造性。个性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实践环境中形成、发展与成长。只有形成一个既有正确导向,符合实际,而又无拘无束的实践环境,个性才可以得到主动、和谐、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并且展示出本身所固有的特色。我们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个体应有不同的引导、培养和形式。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尚能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对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教育来说,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课堂气氛,实践环境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爱国.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5

【关键词】政治课思维创造力

Cultivatestudents’creationarycreativityinpoliticsclassteaching

ZhengBailing

【abstract】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ing,onlydoingthefollowingjustcancultivatestudents’creativity,tobebasedontheharmoniousanddemocraticclass,totreatteachersandstudents’mutualoppugningasthenecessaryway,totreatthecultivationofthecreationarycreativityastheimportantclassteachinggoalandtolaunchthecreationaryextracurricularactivityactively.

【Keywords】politicsclassthoughtCreativity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等艰巨任务,必然要在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出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们应该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对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抑制作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态度积极,思维状态活跃,思维训练有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发掘教材内或引入社会实际中学生急于了解、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主线,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2.师生共同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方式,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从已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个方面。

教师的质疑是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要想提出好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掌握创造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学习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思维的规律,特别是要注意自己思维的灵活性。教师一般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利于学生思维训练的问题,这类问题应该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社会热点、学生的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

学生的质疑是发散思维培养的结果。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质疑,这包括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某些问题时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等等,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大胆质疑,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如果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发质变,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3.把创造性思维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其特征之一是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果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在宏观上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想,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则是从微观上需要具体把握住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问题分析,都要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等现象,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去认识、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要社会实践的丰富和补充,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就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想政治课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通过所学的某一原理去解释相关社会现象的联想方面的训练;针对某种现象提出解决途径的想象训练;丰富某一哲学原理、道德内涵、法律法规的引申训练;对某种理论、看法提出批判反驳的逆向思维训练;对自己或同学的错误提出纠正方法的批判性思维训练等等。

4.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课是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重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走向社会实践。创造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6

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独到、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创新思维主要分为四类:差异性、探索式、优化式和否定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的各种思维形式、思维习惯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习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数学可以充分锻炼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扩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过程的独到性以及对学生心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必然会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在生理上急剧变化,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空前强烈。“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是每个家长所期待的,但是孩子“聪明”的最终表现在创新思维的种种体现,这是因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从不同的方位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善于随机应变、善于使问题得到转化。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和创新思维,必然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三、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以应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课堂上往往更多地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像是被动的鸭子,被外力塞进食物,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现代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上要更多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能力也会得到一定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学会留白,学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性格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保持舒畅的心情,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2.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枯燥。学习数学不应依靠在题海中的遨游,而是要掌握规律,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课上的认真听讲,课下的复习巩固,查漏补缺,自习课的不懂就问,讨论研究,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会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迈向成功之门。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保持,思维才能创新。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归纳的好习惯,每节课、第一部分让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更快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3.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要做好这一点,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提问不仅仅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俗话说的好“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师应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符合实际的质疑情景,引发学生大胆的质疑,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门框的对角横钉一条长方形的木板,门框就会牢固?”看似和实际生活相关简单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实际运用的质疑。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时,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循循善诱,消除学生的怯场和畏惧的心理,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若学生回答不出或出现“冷场”局面的时候,老师应有意识的和学生互换角色,给学生关键的提示,或可以组织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做答,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宽松的质疑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7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 创造思维 教学策略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智力特征。思维品质体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口语交际的载体是语言,口语交际训练即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语言训练。思维品质谈的是思维的质量。一方面,口语交际训练绝不能脱离思维而存在,不能脱离思维单独进行,它和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思维训练、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不能单独进行,必须和口语交际训练紧密结合,必须纳入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

笔者在高职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仅从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创造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教育家刘佛年认为:“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换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能发表有新意的见解,富有创意。

二、运用多种教学训练技法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具体做法就是按照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即流畅性、求异性、创造性、独特性、灵活性,以命题的形式,运用多种教学训练技法,启迪、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运用“故事续尾”和“故事接龙”法,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流畅性包括词语流畅性、观念流畅性、想象流畅性、联想流畅性和表现流畅性。在教学中,运用“故事续尾”和“故事接龙”训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品质。

“故事续尾”即续编故事。教师说出故事的开头,要求学生顺着开头的思路,给故事加结尾。例如“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小玲破门而人,伏桌痛哭……”;又如“深秋夜晚,老人面色苍白,望着万家灯火,老人流下了眼泪……”;“小王正在江心小岛上垂钓。四周安静极了,这时,一艘游艇从远处驶来……”然后让学生接文。

“故事接龙”就是学生们一个接一个互相衔接地讲故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引申和发展。

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十分流畅,能较快地形成各种新颖的观念,并流畅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二)运用“发散式命题”法,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心理学家吉费尔德认为:“在学校教学方面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求同转向于求异的方式。”所谓求异,就是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之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在教学中,运用“发散式命题”训练法,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效果甚佳。

发散式命题,即命题所涉及的内容,常常不是仅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例如,“近墨者黑吗?“有的同学认为近墨者不黑,潜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管教劳改犯的警察等等,可谓是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青少年如果交友不慎,与品行不好的人来往,并服从他的支配,就会近墨则黑了。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探求其不同解决方案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运用“幻想式命题”、“连词成故事”法,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创造性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运用“幻想式命题”、“连词成故事”训练法,可以刺激联想,发展想象。例如“到海底游览”、“太空旅行记”、“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假如我是市长”、“假如世界没有了绿”、“关于未来的假想”、“二十年后的我”等等,此类命题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力很有益处。

“连词成故事”也称连词成文,或词语串说。将一连串看上去互不相干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这就是词语串说。词语串说具有丰富的创造性教育价值。

(四)运用“打破定势命题”法,训练思维的独特性,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独特性是创造能力的本质特征,是对事物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思想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去思考。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如今人才济济,还有人才市场。不可能再“三顾茅庐”了,是“千里马”寻找“伯乐”,而不是“伯乐”寻找“千里马”,所以要积极应聘,自我推销;还有学生认为,如今是信息时代,竞争社会,所以要大力宣传,广告策划。同样,学校和企业也要树形象、创名牌。此类命题很多,如“知足真的能常乐吗?”思维定势是“知足常乐”,“三个和尚有水吃”的思维定势是“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样的训练可使学生摆脱惯性,克服思维惰性,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家庭生活实践、学校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捕捉感兴趣的话题,关注热门话题,提炼潜在的话题,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学生自拟标题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启动思维,学生才能自己拟出题目。学生自拟的题目很适合自己,如:我的烦恼何其多、我自己的一本经、星期天咱咋过、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我的爱好、今年我十八岁、走过雨季、说句心里话、谈美、只要肯登攀、什么样的青春最美、同桌的你、谈潇洒、网络—双刃剑、老师我想对你说等等,他们有生活实践,有经验体会,所以训练热情高,思路畅快,在“说”中发展了思维。

(二)结合学生讲评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一名或几名学生讲,全班同学听,要求听的同学展开评价性讨论,对演讲作出评析。评析、讨论和争辩本身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在训练中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三)结合学生活动实践发展创造思维,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人格

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造力概念以后,关于创造力问题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关注。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取决于知识和科技创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现代大学是人才培养机构,应将人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使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新思维本质上是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组成的。

聚合思维(又称辐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由此,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评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它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聚合思维一般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惟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由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一般包括逆向思维、曲解思维、脑风暴、夸张思维等方法。

(二)创造性人格

人格泛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个性特质。大量研究表明,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也是一个特质培养。换言之,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人格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人格因素可能成为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在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特征是: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多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一贯忽视创新中的幽默和审美品质,这使得他们对创新的概念认知和价值判断重社会性而轻独创性,重实用性而轻审美性。此外,中国大学生还大多将创新代表人物与学界、政界、商界的名人联系起来,缺乏对创新的大众化认识。由此,完善中国人的创新人格,亟需加强对创新中幽默、审美特质的

认同及对大众化创新表现的追求。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对新形势下创新思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激励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采取有效激励机制。舆论激励机制,就是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在高校中广泛宣传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活动激励机制,就是统一组织大学生开展和参与科技发明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素质全能赛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活动氛围和创新思维锻炼环境;榜样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大学生中的创新拔尖人才,大力宣传,并将其树为典型;兴趣激励机制,就是通过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其引导为学生长期的、稳定的兴趣并使之内化。

(三)从理论层面认识,大力推行创新思维训练

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其创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方法。发散性思维要求大学生尽量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角度,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并经过思维角度和层面的变换,运用类别变动法,达到思维层面的不断变通;创新思维常以直觉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觉思维鼓励大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想象,训练其抓住偶然出现新异念头的方法,尽量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经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形象思维鼓励大学生接触大自然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提高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培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育者,也是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力保障。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作为坚强后盾,必须时刻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学习知识前提下以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素质教育工作者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人格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其创新思维个性。

(五)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几年来,各地和各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说明,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充分利用课堂优势,采取实践教学、高校交流、理论学习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坛、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新思维培养,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其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创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强大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在创新中的实践和探索,提高自身学习和锻炼的能力,更好地将大量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从而更好地为自身服务。

三、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构建的优化措施

创造性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为了适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把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针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状况,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在当今形势下显得非常必要。

(一)培养优良校风,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富有个性的优良校风,通过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指学校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良好的校风与班风等。因此,创造优良的校风,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富有个性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养,必须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和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培养自身的创造性人格。

(二)加强人格辅导,强化个性培养

创造性大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性的独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创造性人格的一种反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人格。美国心理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是要对学生加强人格的辅导,这是专门为开展人格教育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或调整学生不良人格心理为目的,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内容上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与行为各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强化大学的创造性人格,从而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培养良好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开展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人格教育与常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科渗透作用,要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目的。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科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学生的各种人格品质也在学科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教学的配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开展是有限的、不协调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涵了不少适合人格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人格辅导的教育情景,它不同于专门的人格辅导,它同各科具体知识紧密相联,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培养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在各个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与高校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富有创造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是由衷地工作时,也就会把自己看作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的创造力也是受到内部推动的,从而形成较强的内部创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以良好的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等全面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消除人格障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健全的创造性人格。

(五)对人格障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调整人格发展中的心理偏差。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咨询手段,如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开辟人格辅导专栏、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热线等,并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跟踪把握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变化状况。对已经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专门的调节,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9

关键词创新;求异;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找变异,得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开放思维方式。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喻俊鹏《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参,2008.12

创新思维的性质篇10

【关键词】思维品质培养创新

思维的品质是指人的思维在深刻性与广阔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流畅性等方面的优劣差异。这些品质反映在思维的各种类型与形式中。凡有好的思维品质便有好的创新效果;凡是优秀的创新成果都伴随着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品质与创新密切相连。

一、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1、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只有对事物深刻理解了,才能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规律,进而我们才能改造事物、创新成果。具体地说:

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使人们在纷杂的现象中看到规律。如我们在“演绎思维”中谈到,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是卓越的天文观测家,他终身从事天文观测,观测的数据精度几乎达到了肉眼能够达到的极限,因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一生积累了大量天文资料,预测了很多天文现象。但他缺乏理论的深度,思想只停留在天文现象的层面,最后只是一个天文资料的富翁,并没有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他临终前把自己宝贵的观测资料留给了学生开普勒。开普勒对观测兴趣不大,但他是一个有理论深度的人,并习惯于数学的分析与探索。他一手接过第谷的观测数据,一手接过哥白尼的宇宙理论,对纷杂的天文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背后的规律进行了艰苦的探索,通过数学的计算分析,终于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规律,成为“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是利用老师第谷的观测成就而创造革命性的科学成果的,他和老师的区别是其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在科学创造史上,一切科学思想的新概括、新综合,一切理论危机的新突破,一切研究领域的新拓展,都是人们认识的深化,都是思维深刻性推动的结果。

2、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是指善于全面地思考问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经验,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广阔性给人们的发现、发明与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途径、机会与可能性。具体地说:

具有广阔性,思维可以多方向发散,宽幅度、多渠道地寻求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答案。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千个和尚千个法”等等,都反映了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独自地提出问题、认识事物、得出自主思考的结论。所谓“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等都是思维独立性的表现。自主独立的思维不易受传统观念影响、不会人云亦云,往往能够产生独创性的思维成果。具有思维的独立性,能利用别人的资料,形成自己的成果。如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博大精深,众多注释家、讲学者皓首穷经、读书读到须发皆白,大都难有大的成就。究其原因,他们都是为注经而注经,为讲学而讲学,成了典籍的奴仆,缺少自己独立地思考与创造。而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则一改汉代儒者“我注六经”的方法,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要用古代经典为我的思想作注解,即“六经皆我注脚”,六经都要为我“发明本心”、创新思想服务。结果他终于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师。这是思维独立性与独创性的成就。

2、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及有关理论,对自己或别人的思维正确与否进行评价与判断。所谓“识真伪,辨是非”就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批判性是独立性的一种典型形态,它是以独立性为基本要素的。没有独立性,就不可能自主地评判是非与真伪。批判往往是有破有立的,破是对谬误的否定,立是对真理的确认。具体地说:

具有思维的批判性,能以大胆怀疑的精神评判传统或权威的知识结论,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发现与创造。科学上很多创造性成就和重大理论突破,都是对前人结论、甚至流传千年的权威结论产生怀疑,进而深入研究的结果。如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某些结论的怀疑,达尔文对“上帝造世说”的怀疑等等。

具有思维的批判性,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反省自我认知,既能坚持真理,又能修正错误。能坚持真理、发明创造者是令人敬仰的,而能承认失败、修正错误者更是难能可贵。二者都反映了独立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

1、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客观环境和事物状况的发展,机智灵活地思考问题、应付变化。所谓“与时俱进”“随机应变”“机动灵活”等都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它是思维在变化度方面的品质。它给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充分的变化活力。

具有思维的灵活性,人们能快速改变思考方向,变换手段方法,从而创造各类思想成果。如二战后期,在盟军攻打柏林的某天晚上,苏军必须趁黑夜向德军发起进攻,可那天夜里偏偏月光明亮,大部队无法隐蔽,很难取得突袭效果。苏军元帅朱可夫思索良久后猛然想到一个奇招。他命令集中全军所有的探照灯,在发起进攻时,140台大探照灯突然一起射向德军阵地,把德军掩体工事照得一片雪亮。德军被极强灯光照得睁不开眼,瞬间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被动挨打而无法实施还击。苏军很快取得了胜利。这里朱可夫元帅在不利突袭的情景下灵活转变思考方向,根据物极必反原理,把在黑暗中隐蔽变为在强光中隐蔽;根据逆向思维方式,把隐蔽自己变为使敌人失去视力。结果创造了战场奇迹。

2、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善于针对问题快速、通畅地作出各种各样的反应。所谓“文思如流,一发难收”就是思维流畅性的表现。它是思维在速度方面的品质。它给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反应速度与流量上的保证。

思维流畅性的核心是“畅”,即思维又多又快,畅通无阻,这样有利于思维迅速地发散,从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广泛而深入地考虑问题,从而创造思想成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就采用所谓急骤的、暴风雨式的联想来训练大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训练时要求学生象夏天的风暴一样,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不要迟疑,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讲的愈快、愈多,表明流畅性愈好。反之,思维迟钝、呆板是很难有所创造的。

与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相联系的还有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对问题流利通畅的反应能力,变通性则是对问题灵活变通的反应能力。

四、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加强后天的学习、训练与实践,对提高思维品质极为重要。

1、加强有益知识的学习

尽管知识的多少与创造性的大小并不一一对应,但对善于灵活运用的人来说,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仍是提高思维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要学习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知识和技术成就。知识材料越多,思维的空间越广阔、反应越流畅、变化越灵活。尤其要学一点哲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那个时代人类一切自然与社会知识地概括和总结,它是统领一切知识的知识。思维科学是从哲学中派生出来的,哲学与思维科学是方法的知识,是产生和创造知识的知识。学习哲学与思维科学知识,可以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评判前人和自己的认识成果。世界观与方法论越正确,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越强,认识问题就越深刻,越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并进行革新与创造。如牛顿关于万有引力与力学三定律的发现,得益于他关于宇宙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能够把开普勒关于天体运行的力学和伽利略关于地上运动的力学认识统一起来进行研究;他关于“上帝第一次推动”的观点,则受制于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其成败都与哲学思想紧密相连。科学一次次突破原有认识局限、一次次开拓新的领域、一次次向宏观无穷和微观无限发展,无不是哲学思想的推动。因而积累知识,尤其是学一点哲学与思维科学知识,对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创造力极为重要。

2、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践经验是思维材料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尽管经验主义常常把人带入认识误区,但缺乏实践经验,就会导致思想贫乏,导致思维脱离实际。如战国时的赵括和三国时的马谡,他们熟读兵书,纸上谈兵都头头是道、人莫能及。但都没有实战经验,一上战场、性命相搏时,头脑中只有书本教条,不能切合实际、灵活制敌。结果只能落下丧军失地的惨败下场。对于思考者来说,积累的经验材料越多,见识越广,思维的空间就越大,变通的范就越广,思维的品质就越好,越具有独立性、批判性、流畅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