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43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9-0021-0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纵观历史,每一次经济飞跃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的支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股份制公司制度的支持,信息工业革命的完成得益于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如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低碳”正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永恒的话题,面临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时代,碳金融应当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王琳琳(2010)、邹亚生(2010)等人认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正处在为发展低碳经济寻找突破口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制度安排和创新工具,大力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聚集,推进低碳经济的进程。陈游(2009)归纳和总结了碳金融的内容及相关功能,指出节能减排融资可望从目前技改项目融资延伸到碳金融等新兴业务。谢怀筑、于李娜(2010)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生发的经济学原因,在对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碳金融”市场区别于传统大宗商品市场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交易产品的异质性。李东卫(2010)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金融”的发展,在制度安排和观念转换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和渐进过程,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提出碳金融的目标和功能,在描述碳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我国积极发展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趋势和特征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一高三低”(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两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之后第五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不仅事关产业领域,而且还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创新。碳金融就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产物。

碳金融(carbonfinance)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是金融体系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它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GHG)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碳金融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新事物,呈现出快速发展、深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1.碳交易市场活跃、日益扩大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碳交易规模增长迅速,碳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权也逐渐演变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产品、以欧元为主要交易货币、以各类金融机构为主要推动力量、以欧盟排放权交易制为核心交易平台的碳金融体系。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国家信托,全部由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正在试图构建碳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减排权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减排成本与排放信用额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逐渐增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两大交易市场:一是配额交易市场,即欧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英国等排放交易市场创造的碳排放许可权;二是项目交易市场,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其他减排义务获得的减排信用交易额。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4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4月,全球已有40多家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入旨在推动环境保护的“赤道原则”,同时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该原则,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另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而碳排放额度也将取代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如图1所示。

2.碳金融衍生产品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碳金融的核心是碳排放权,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基于经济实力、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进行多方博弈所形成的碳排放量成为一种可以获利的能力和资产。各国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摩擦、汇率问题都与碳市场联系起来,碳排放量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性因素,碳金融衍生产品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如何建立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如何开展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成为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创新的主要议题。纵观全球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于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的传统衍生产品。由于eUas目前还是全球“碳金融”市场上最大宗交易的“权益”,所以最初的“碳衍生”自此开始。欧洲气候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与eUas挂钩的期货与期权,使得“碳排放权益”可自由流通,丰富了“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2)基于“核证减排量”的衍生品。其主要是基于CeRs和eRUs的传统衍生品,如CeRs远期合约、CeRs期货合约、CeRs期权合约、eRUs远期合约、eRUs期货合约和eRUs期权合约以及基于CeRs和eUas之间价差的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等产品。(3)“碳金融”市场的新型衍生品。基于投资碳资产未来应收账款的证券化产品、碳保险以及各类挂钩“碳资产”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证券。另外,将“碳资产”挂钩传统的气候衍生品,比如气候看涨期权、气候看跌期权、重灾保险、重灾债券等,而由此形成的结构性产品也在不断开发和设计当中。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目标和功能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提供支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特定目标和功能。

(一)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背后支撑力和推动力是现代金融发展。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剂”和“发动机”的金融业,兼具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功效。低碳经济条件下,基于市场机制运作的金融业,应当在追求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其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围绕碳排放开展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仅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也为金融业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构筑了一道环保防火墙。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换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

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围绕低碳经济进行,并能促进低碳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下金融应当是与碳有关系的,区别与传统金融活动的一切金融活动,是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因此,从金融的本质出发,低碳经济时代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目标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低碳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和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功能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金融的作用越强。本文认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具备与低碳经济相联系的独特功能。(1)碳排放权的价值发现功能。低碳经济中的关键因素是碳排放权。在理论和实践上可用两大类典型的方法或工具来控制碳排放,即征收“庇古转移税”和排放权交易。前者实质上是通过政府定价的方法来推动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在经济学上可以说是失灵或没有效率的;后者则是通过市场机制,使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利用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内化为经济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受总量控制的约束,碳排放权将成为低碳经济时代最为稀缺的商品之一。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提高,碳排放权日益衍生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价格将通过金融市场体现出来并最终流向经济价值最高、生产效率最好的生产部门,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也成为促进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2)生产方式转型的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功能。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是传统金融体系最本质的功能,传统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功能是粗放型生产方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必须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高能耗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肩负着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的使命。因此,这一阶段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应当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产业转移,促进清洁能源和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的开发为经济低碳化和生产低碳化提供保障。

三、低碳经济下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金融业而言,低碳经济的巨大前景意味着历史性机遇的到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依靠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效益,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金融,通过两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业能从低碳经济中找到新的盈利空间。

1.低碳经济的崛起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与设备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是长期的,一旦投入使用,其二次调整或者转换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将十分巨大。为此,在能源投资的源头就应尽量克服传统煤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在我国2010年的能源结构中,煤、气、油等化石燃料电站将占总装机容量的91.9%,水电占6.8%,核电占0.9%,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0.4%,在此基础上,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供给需要,同时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向可再生性能源的倾斜,我国未来在能源建设上的投入将十分巨大。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简称“iea”)的预计,2006-2030年我国在能源部门的投资累计将达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融资需求巨大。如此巨大的投资需求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作出适应性调整。

2.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面临巨大挑战。(1)市场分割。目前,碳交易主要集中于国家或区域内部(如欧盟),统一的国际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市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态势:既有场外交易机制,也有场内交易机制;既有政府管制产生的市场,也有市场主体自愿形成的市场。这些碎片化的市场大多依托于国家或地区,在制度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排放配额的制定及分配方式等),导致不同的市场之间难以对接,跨市场交易难以达成,碳交易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步履维艰。(2)政策风险。首先,国际公约的延续性问题滋生了碳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国际社会的不懈努力,各国已经就碳减排达成了《京都议定书》,但一方面《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限仅涵盖2008-2012年,其后能否达成有效的国际公约尚未知可否;另一方面,即使是临时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对《京都议定书》的具体交易条款仍存有广泛争议,这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减排认证的政策风险也阻碍碳金融市场发展。由于核证减排单位的发放由监管部门按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来进行认证,而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及政策意图的持续变化又导致难以对认定标准和程序形成合理预期,这就使政策风险问题变得更加突出。(3)交易成本巨大,较高的交易成本也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项目交易涉及跨国报批和技术认证,监管部门要求由指定运营机构(Doe)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费用高昂。此外,交易成本巨大还表现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目前缺乏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有些中介机构在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所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推进我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的思考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别无选择,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步伐。

从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加强市场主体的培育,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其次,要推进碳金融市场形成统一的行业规则或惯例,协调碳交易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完善交易场所、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等。再次,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鼓励和优惠力度,支持各市场主体在碳金融方面的产品或业务创新,提高碳金融创新的技术水平。最后是发挥政府在风险承担方面的优势,提供风险监管指导,引导碳金融市场主体制订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降低碳金融领域的风险水平。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首先,银行业作为当前碳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不但应当关注传统的节能减排信贷项目,还要重视绿色信贷相关的中间业务,即在提供间接融资的过程中,加大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碳交易金融服务。其次,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应当加快涉足碳金融市场的步伐,通过业务渗透和产品创新,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丰富。再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种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应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股权投资或直接投资,扩大碳金融市场规模和范围,通过业务创新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从更长远的全球碳金融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碳金融市场和碳金融工具,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我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参考文献:

[1]谢怀筑,于李娜.碳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

[2]worldBank,StateandtrendsoftheCarbonmarket2009,washington,D1C1:worldBank,2009.111.

[3]汤小明.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09,(11).

[4]初昌雄,周丕娟.碳金融:低碳经济时代的金融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0,(2).

[5]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6]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onFinancialDevelopmentandFinancialinnovationundertheLow-carboneconomy

LuoXiaona,LinZhen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2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进步,许多学者对经济与金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我国国际综合实力提升的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本文将根据我国当代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

金融市场;经济增长;风险

一、金融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现了金融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也在飞速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主要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业的发展与进步主要强调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对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是金融结构的主要内容,对金融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近年我国金融业欣欣向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所谓金融工具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对金融资产的交易形式。金融工具的种类繁多,人们所接触的借、贷款,证券、股票以及衍生交易、衍生品等都属于金融工具。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出现了更高的投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金融工具被频繁使用。金融工具不仅满足了人们投机行为的需要,也满足了金融发展的需要。许多企业同样利用金融工具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升值,以减少当期亏损等。第二,金融机构的性质逐渐满足社会的要求,金融机构的形式逐渐专业化,规模不断扩张。金融机构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另一要素,金融机构对自己的定位于发展为金融工具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平台,同时,金融机构的存在尽可能的避免了金融工具的使用对经济带来的风险。只有金融机构的先行发展,才能带动货币的流通,在经济体系中扩散本国货币。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对资金进行了合理的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形成较为良好的循环体系。

二、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保障。经济的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与物质服务等持续增加,经济的增长反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增长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两个季度内的增加或减少为标准,近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拉动力。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与进步,但经济的增长也存在制约性。首先,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三大动力:投资、出口和消费。无论是消费还是出口,都需要强大的生产力作为基础,商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其中对自然条件、劳动力的需求较多,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自然资源逐渐被消耗的情况下,我国的生产费用逐渐增高,劳动力价格也逐渐上升,出口与消费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出口创汇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推动力,面对出口的减少,经济势必出现下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投资商更倾向于将投资置于海外,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其次,技术的限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技术决定了生产的效率,高效率的生产为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只有精湛的技术下才能保证商品的生产效。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经济进步强大的推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要求逐渐变得更为人性化。技术的落后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有技术的发展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最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对经济起到了双面的作用,增长与抑制并存。经济体制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经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但经济体制也需要对经济活动起到保护作用,这种对经济活动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条例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了边界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保证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的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质疑。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相关关系,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被动反应,并不存在实际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认识。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做出了以下阐述。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与进行紧密相关,只有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经济提供开拓的市场。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运用具有较为良好的条件,在资金的集中运用下,许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保障,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帮助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的储蓄比例会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动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货币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开展,只有相对稳定发达的金融发展最为基础,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实现增长的目标。第二,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投机心理逐渐加重,对金融市场开始产生关注,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则很难个体前进,金融市场也在社会的进步中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风险,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为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为良好的企业盈利效果,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见解的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金融与经济协调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8).

[2]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不足;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至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农村的金融体制也随之渐渐的完善。农村产业的和经济的增长和农村金融支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提高农村的金融支持,发展农村的经济成为了农村工作上一个关键。如今年我国在经济的总体上已经买入了城市带领乡镇和谐发展的阶段,加快了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走适合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新格局,也是城乡之间发展的新目标。

一、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一度尝试着从农村金融上面抽取一部分金融能量从而来供给城市商业银行,国家四大商业银行近年来正渐渐的从农村经济中被抽走,使得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性”格局。在发展的程度上,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城市金融,城乡之间的金融和经济差异日益扩大,部门传统的乡镇企业发展由于受到地域或者经济的权限性,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突破,对激活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市场无法起到根本性作用。在这些艰难的经济现状面前,建立一个有效的宏观的金融体系,协调缓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上的不和谐,是目前农村经济上当今最急迫的事情。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支持上不足的原因

1、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

农村金融支持环境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点上。客观环境主要指的是农村的基础硬件设施不够,交通、医疗、教育远远比不上城市,更不用提农村的休闲娱乐设施了。如今许多投资的私营老板看中了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低廉,地皮便宜的优势继而将投资的目光放在农业乡镇。然而部分政府部门对私营企业在经济上的扣押和要挟,以及当地村民为了一己私欲对私营企业提出了某些不合理现象,都造成了外来金融支持上的阻碍。

2、国家主要商业银行经济上的不支持

前文有提到过,近些年来在农村,中国工行、农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这四大商业银行都相继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市场,从而在金融供给机构上造成了严重的资金融资问题,与农村经济改革发生了冲突,另外一些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也没有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本是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支持依赖的金融单位,却由于今年来通货膨胀等一些列金融问题,缩减了对农村的经济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金融保障而对农民少贷款甚至不贷款给农村,导致了农村经济上供给短缺,农民们想自主创作却没有地方融资。

3、农村融资收益不高

农村经济经营在规模上本就不大,加上现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的土地经营制度,导致了投资农业上面有了极大的风险性,把握不好就可能到最后得不到与付出相对应的回报。农民本身攒积的资金是有限的,每年除了投入自己的固定生产经营外,并没有过多的收入去投入更多的生产投资,加之投资上的风险性,导致了农民更加不敢冒险,因此也阻碍了农业投资的步伐。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政策

1、扩大政府的管理力度

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在金融支持上宏观调控力度不到位,为了增加国家GDp而一味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上的缺陷,故而要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例如财政上的扶持以及放宽征税制服,在农村金融机构上经营和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法律制服的保障权益。改变地方政府忽视对本土金融机构重视的局面,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贯彻执行。

2、培养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制度

加大各大银行在农村经济上的扶持,扩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拓宽面向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机构,规范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业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管理协调制度,金融信息共享条例,农业发展银行一来将收集的金融资产作为封闭式的操作运行,另一面为积极扩大农村的商业筹资,开发农业融资的综合功能做筹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使得从根本上做到“从农村中来,用于农村”的农业性银行宗旨。

3、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保障。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发,政府管理部门在某一程度上加大了对外贸易的支持,故而加重了城市金融支持的力度。农村经济的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却一直得不到解决,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归为农村人口,而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迫使农民不得不放弃务农而另谋生路,另一方面农村市场萧条,外出打工的人员一多,留守的妇女和儿童造成了农村市场的物质生产的萧条。目前为止,国家政府还没有颁发针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相关强制性条例,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必须要加大法律的进度,以强制可靠的法律作为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立法来加大政府对此方面的监督指导作用,避免政府在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上的随意性。

总之,中国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支持一直都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权力上的监管领导。而在金融支持上,我国农村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理解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稳步增长的趋势。如何将将商业银行融入农村经济环境,培养农村经济专项性人才,改善农村的客观经济环境,提高农村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这都是日后在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时所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4

【关键词】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

一、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西北地区经过近些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经济有了一定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按照历史时期的不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阶段,“一五计划”期间的起步建设。1952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西北地区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一五计划”期间经济仍然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如下面图表一所示,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西北五省的经济都有小幅度的增长,其中青海省与宁夏省较高,分别是5.16%和4.57%。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期间的快速建设与发展。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伴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打开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西北五省也受到了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优惠,从而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在进行沿海城市开放与建设的同时,也给予西北地区一定的经济政策优惠。如图表一可知在1979年至2004年期间,西北五省的人均GRp的年平均增长值已经高达7%以上,其中内蒙古就达到了9.161%。

第三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以及东西部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期的发展。在这两个政策时期主要是继改革开放之后令西北五省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是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新的国家西部地区发展战略,西北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受惠地区。而东西地区协调发展则是在1996年之后就提出的国家政策,由于东部、中部、西部的资源蕴含量和经济发展状况所需资源量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明显,于是国家就推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西北五省的经济也在这一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有所增长。这两个政策不仅仅也是1978年至2004年间西北五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起步较晚,增长速度较快的趋势,并且近几年也有进一步攀升的状况。

二、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现状

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状况则需要借助于一些理论,如戈德斯密斯构造的金融发展指数―金融相关比率,通过对西北地区存贷款的比率等等基本数据来对西北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戈德斯密斯的观点认为一个区域的金融发展的状况与金融的存储情况和流动情况紧密相关,通过某一时间点的金融发展指数―金融相关比率等于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乘以百分率这一公式,那么就可以得出结果:

西北地区的金融在曲折中发展,虽然西北地区的存款余额占全国存款和贷款越占全国贷款的比率在2002年都有明显的下降,但是西北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却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西北地区本身地处偏远,人口密集度较小,导致了其金融相关比率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来说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其资产的总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西北地区的金融在曲折中发展,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是落后于全国金融发展水平,但是其自身发展总体趋势是呈现出上升的状况。

三、西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和金融发展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分别得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增长速度较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西北地区金融在曲折中发展,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是落后于全国金融发展水平,但是其自身发展总体趋势是呈现出上升的状况。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北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结构的缺陷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滞缓,另一个方面是西北地区金融发展业务未进入到深入化发展状态,从而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滞缓。西北地区地处偏远,金融市场规模较小,从而导致金融发展结构的不规范,这样就容易造成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低下性弊端显露出来,为了弥补这种弊端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势必就要牺牲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家宏观调控就会被引入,这就导致了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原本的市场经济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也处于不发达状态,金融发展只能进行简单的业务,并且资金来源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四、结语

经济学领域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每一个经济要素,而且还包括了每个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金融发展表示的是一个地区金融结构范围内的变化,经济增长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二者之间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整体运行状况。我国西北地区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西北地区金融发展结构的缺陷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滞缓与西北地区金融发展业务未进入到深入化发展状态,从而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滞缓。

参考文献

[1]李月.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付卫艳.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4.

[3]李羚.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2.

[4]崔霞.河北省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5]马宇洁.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夏慧.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5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是对国有企业在国家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的总结和肯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经济成分在不断下降,特别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比如,从不同所有制工业资产的比重变化来看,1998年,国有资产占比达77%,2002年降为69%,2007年为51%,到2012年时,不足一半,为49%。而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又需要国有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如何在国有经济成分下降的情况下,提升国有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911年,熊彼得就指出金融中介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后来,King和Levine(1993)以80个国家1960年~1989年为样本分析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较为显著和稳健的正向关系。Rousseau和wachtel(1998)对工业化时期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我国在上世纪末以来,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探讨也比较多,谈儒勇(1999),周立、王子明(200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赵振全、薛丰慧(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信贷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但王晋斌(2007)的研究则并未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武志(2010)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提出的新假说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是由经济增长所引致。从这些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在逐渐深入,但这些文献重点在于从宏观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不同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没有深入。金融危机以来,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凸现,并得到认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需要国有经济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经济的作用影响深远。国有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公有经济的核心,在国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利用1999年~2011年西部十二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国有工业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1.国有工业经济发展变量。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本文采用地区国有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的异方差,本文将采用原始数据的对数形式予以代替。

 

2.金融变量。金融变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非常多,常见的有金融相关比率(FiR)、麦氏指标m2/GDp。由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大,而且金融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支持上,因此本文采用贷款余额占GDp之比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用Finit表示。二是金融支持水平。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企业为了扩展经营规模,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被长期占用的资金,因此要通过长期负债来筹集资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将贷款大部分贷给国企,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以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净值之比作为地区金融支持水平的测量指标,用SUpit表示。

 

3.控制变量。影响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需要对一些主要变量进行控制来增强模型的解释能力。首先,生产的发展,既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也要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本文以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物质资本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mCit表示,以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的影响,用HCit表示。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巨大,因此本文以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额来反映政府行为对国有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用GoVit表示。对三组控制变量的数据取对数,以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将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西部各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2年的统计年鉴,部分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

 

三、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

 

本文选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面板数据模型根据系数向量和常数项是否为常数,分为混合回归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一般通过构造F统计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来予以判断。

 

查F分布表,在给定5%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相应的临界值。由于F2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须先判断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以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面板单位根检验综合了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的特征,可以精确的判断单位根的存在情况。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看出,除金融发展变量Fin在Fisher-aDF检验时处于10%的置信水平,其他变量均在5%的置信水平的前提下拒绝原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序列中不存在单位根,因此所有变量在水平状态下是平稳的。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6.0,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

 

从模型估计结果中看,模型的R2值为0.893320,F检验通过了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模型估计效果整体上较好,因此,本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解释变量金融发展水平Fin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越好。因为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提高社会和企业的投资水平,帮助实现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可能主要得益于宏观环境与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各银行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公用事业建设的支持,在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城市供排水、城乡通讯工程改造、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得到全面加强。同时,银行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和培育特色农业和经济林业,积极支持旅游文化企业,加大对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项目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贷款投入。由此,伴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资金的投入,使得西部金融发展水平在金融资产的“量”上得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国有工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但是,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按照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资源配置,重点将资源配置在东部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结构单一,信贷规模难以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要求,也难以满足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解释变量金融支持水平SUp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且显著性水平比较高,系数也较大,表明金融支持水平越高的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更显著。因为企业的经营需要资金支持,特别是工业企业大量的长期固定资产投资,没有银行的支持,难以进行。由于西部地区的客观情况,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科技、人才、经营理念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吸引东部资金和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因此,西部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银行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

 

从控制变量上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系数为正,但对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推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中,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大,而人力资本的系数偏小,影响并不显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贡献小,这与西部地区目前人力资本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理念落后是比较符合的。从系数上看,财政支持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本来西部大开发中,特别是初期,西部的发展是一种“强财政、弱金融”的局面,财政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出现负相关,可能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被进一步推向市场,国家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支撑作用减弱有关。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针对金融发展与国有工业经济的增长问题进行研究,采用1999年~2011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与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支持密切相关,特别是金融信贷的直接支持作用,因此,在提升国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过程中,本文根据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多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国有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源自资本驱动,物质资本的投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作用明显,金融支持水平对国有工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西部地区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后,资金有外流倾向,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增强投资信心。特别是商业金融机构,要意识到支持西部地区发展,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商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业西部地区也能够在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上取得双赢。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低碳经济”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正式提出。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爆,2007~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世界各国陆续将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相结合,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革命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低碳经济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有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同时,还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技术创新。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金融业的支持无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低碳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低碳金融。“低碳金融”是近1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制度的创新,王宇和李季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他们指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一是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二是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三是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四是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本文的“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对金融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具有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动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扶持要求等特点,低碳经济对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工具要求、服务能级、风险评级都更加严格,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三、我国低碳金融发展不足

在碳交易方面,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之前并不需要承担义务,所以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主要是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

(一)低碳项目开发融资不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属于供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由于碳金融在我国传播时间有限,企业对CDm项目的认识不足,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还没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加之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金融机构不愿向其融资,金融服务不够。

(二)碳交易市场不成熟。我国是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最有潜力的供应方,但始终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市场机制尚不成熟。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一些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构建了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对我国而言,虽然有丰富的碳减排资源和极具潜力的碳交易市场,但碳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三)缺乏碳金融衍生品。在目前的各个碳交易市场中,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是主要的交易工具。随着金融机构的介入,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碳排放权这种基本产品外,各种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而目前在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上还没有碳期权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这类金融创新产品能为交易双方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更丰富多样化。

四、低碳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创新

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

(一)商业银行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力度。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与其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拓宽商业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同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的新领域和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巨大,需要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做出适应性调整。商业银行应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积极推出相应的贷款政策,扩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关产业的融资力度,同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低碳项目开发有效进行。

(二)构建部级碳交易管理平台,统一碳交易市场。近年来,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第二大市场――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在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4%。但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碳减排量资源,却始终位于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充分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建立中国碳基金制度和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对碳源量与碳汇量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并适时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以此来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

(三)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当碳排放权逐渐成为一种金融工具,金融资本将介入低碳经济模式催生的碳排放权市场,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载体,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金融创新品的出现,因此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并能够开发出适合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交易工具,增加交易的内容,丰富市场结构,扩大市场规模。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碳金融是一个新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金融监管机构要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管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金融监管当局应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对相关碳金融业务的具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出台相关的风险控制标准,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制定和完善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碳金融市场运转的规范化。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柳软.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陈柳欣.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成万牍.我国发展“碳金融”正当其时[J].经济,2008.6.

[4]崔利平.碳基金四大特色初探[J].证券日报,2007.12.26.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7

[关键词]全球化;巨亏;现代金融;经济强国;配套

[中图分类号]F830.9;F1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4-0087-05

2008年,中国加入wto七年后,中国经济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并且逐渐向经济强国迈进。在中国成长为经济大国和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进程中,我们都需要构建一个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与之同行,这其中,既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础,也需要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遗憾的是,过去几年里,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后正被逐渐蚕食。

一、中国实体经济在迈向全球化路上走在金融体系的前面

1.中国实体经济率先迈向国际经营

近7年来,在席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中国经济显示出了远远超越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和参与程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依赖度①也大幅上升(如图1左所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融资的势头不减,大批相对成熟的国内企业纷纷在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271家、137家和123家,以香港为例(如图2所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无论参与国际贸易,还是在海外融资,都要求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中国实体经济已经率先迈向国际经营。

在中国经济逐渐壮大时,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并没有同步进行,也没有更多的行使经济发动机的作用。近2年来,作为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虽然经历了大中型商业银行上市大潮,但是相对简单化的经营范围和严格的分业监管使之远不能达到现代金融机构经营的要求。就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情况来看,尽管中国的金融资产在不断增加,但中国的证券运用率②仍在围绕15%左右小幅波动态势下发展(图1右,折线),可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仍严重依靠信贷支持型发展模式。就金融市场而言,虽然中国股市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疯狂,中国的证券化率③经历了跳跃式增长(图1右所示),并一度超越美国,但是当2008年市场呈弱势状态下,中国证券化率则逐渐恢复原形,中国的证券市场也逐渐丧失融资的基础功能。可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了初步转型,但是仍缺乏财富管理④这一功能,并缺乏了对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支持。

2.中国产业资本提前参与国际竞争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后,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大多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机遇。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为中国企业积攒了大量财富和一定经验的同时,也为企业积聚了一定风险:如汇率风险就是主要风险,企业为更好的生存,不得不进行套期保值。然而,中国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为其提供丰富的产品支持,更缺乏为其提供较好财富管理服务的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前,伴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企业可以相对较为容易地从市场获得超额资本,加上一些企业原始积累的资本,形成一定规模的超额资本;在国际化视野逐步扩展后,许多企业希望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当看到黑石等机构曾经获得大量投资收益时,这些超额资本就蠢蠢欲动了,随后中国产业资本输出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的产业资本超越金融资本,而提前参与到套期保值和国际投资的竞争中来。

3.中国金融体系曾虚假短暂的繁荣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体系竞争加剧,金融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曾经历虚假短暂的繁荣。2007年,中国金融机构利用上市融资资金充裕的条件,以及国际金融波动的良机,抓紧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的资本市场迎来海外红筹股的回归和国内上市大潮后,股市市值一度跃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证券、保险和基金业也随之跨越式发展。但进入2008年后,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双双加剧波动下,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暂繁荣则逐渐消失。当欧美发达经济金融体遭遇危机时,许多人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过渡的金融创新,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监管的跟不上才使金融创新过渡泛滥。也有人说中国金融的稳健经营使我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受损较小,可是落后并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危机使欧美发达体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只不过这次的创新很有可能是在较为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下发展的,我们的金融体系难道又要落后世界一轮吗?

二、中国企业对外资金融机构过渡依附之后任其大肆掠夺

1.金融落后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依附外资金融机构

传统意义上,金融是经济腾飞的发动机,这点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在20世纪的美国都得到过验证。1773年,伦敦股票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他的成立和英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工业化的实现促使英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货币环境趋于稳定,使英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这也使伦敦成为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世界金融中心向美国转移,纽约证券交易所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中的作用。1914年,各种债券在纽约交易所的自由交易,有力地支持了美国的一战。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四”导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股价下跌引起的恐慌又引致了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纽约交易所随后推出的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计划,重振了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功不可灭。

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动机功能,但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浪潮下,中国落后的金融却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为其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的核武器功能。中国金融体系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金融市场产品的匮乏和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低端。中国的金融市场不仅缺乏国外丰富的场内、场外衍生交易产品,更是缺乏相关的投资(投机)获益经验和人才。3年前我国就提出搞股指期货和创业板,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实际的进展。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已经逐渐拉大。市场功能的缺失和经营范围的局限很难使国内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完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服务也很难获得国内金融机构的青睐。于是,外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pe和VC基金大肆入侵中国,高盛、摩根斯丹利、毕马威等机构主导着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中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本土市场话语权已经缺失,更说不上在国际上会有什么地位。而正如前面提到的,我们的实体经济已经提前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它们更不得不依附于外资金融机构。

2.缺乏共同国家利益的交易使我国遭遇巨额亏损

2008年,中国的产业资本(包括我们的基金)遭遇了空前的损失,“抄底”巨亏和“对赌”失败成为市场上最流行的词语。我们认为:造成我国遭遇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和投资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缺乏共同的国家利益,次要原因才是投资人才和经验缺乏。从美国政府对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事件的态度可以看出(见2008投行专题报告第6期),美国更愿意保护自己本国的金融机构,而他国利益则不是其更多关注的。中国国家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固然有一定的经验缺失,但高昂的交易价格背后是否也有外资机构的操作呢?中信泰富、深南电、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的巨额场外衍生品交易损失则更像是国际投行家们的杰作。中国金融体系的落后间接导致了外资金融机构的疯狂掠夺。当然,中国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固然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博弈,但是不至于大幅资产和财富流失到境外。

3.话语权基本沦丧的国内金融市场仍旧在苦苦挣扎

中国产业资本遭遇海外巨亏的同时,中国境内金融市场也在泥潭中苦苦挣扎,并且国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则更多地被海外金融机构主导。无论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主流新闻媒体,都看着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等机构的研究报告,两年来,他们的声音主导着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升浮与下降。在一片赌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海外资本以明的和暗的形式流入中国。按照过去几年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和人民币利率,海外资本的无风险收益也能达到15%左右,而这正是多少国际资本梦寐以求的投资收益。但是,贪婪驱使他们渴望得到更高的收益,于是随之而来的国际投行的报告就成为其推波助澜的工具,幸运的他们也获取了大量超额收益,QFii则更是把资金杠杆化用到了极致。2008年底时,人们在争论着年度宏观政策和实际对策的正确与否,但是年初的时候,又有谁明白我们可能遭遇着外资机构的忽悠呢?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遭遇速度放缓,人民币利率进入下降通道,人民币可能出现贬值趋势,股市短期内仍难有大起色,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市场可能会经历寒冬。

三、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遭遇国际联合资本双重洗劫

1.中国产业资本对赌境外金融机构失败遭遇收购

国际资本投资在许多中国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担当了重要角色,可以说加快了许多企业成长的步伐,使其能高速地成长,但是国际资本提出的苛刻条件也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企业控制人为了上市融资向国际投资人和投资银行作出承诺,并签订补偿条款,是合理合法的。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好,这些承诺常常可以达到,但如果有意外情况发生,企业控制人就要履行补偿的义务。中国产业资本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对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经营业绩稳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对赌协议中失败的较少,但金融危机发生时,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了。

蒙牛就是对赌协议中典型的案例。2003年,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通过与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投资的对赌协议,获得了价值几十亿元的股票。但是,受到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后,蒙牛业绩和股价一度一落千丈。由于牛根生曾经在协议中还承诺,10年内,外资机构随时随地可以净资产价格或者2亿元人民币的“蒙牛股份”总作价中较高的一个价格,增资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为了不丢失公司控制权,牛根生紧急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才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关于蒙牛4.5%股权的抵押贷款,一解燃眉之急。由于对赌协议,输掉公司的还有太子奶集团、永乐电器、人和商业和凯迪电力,碧桂园损失4.4亿港元,中国动向更是已经让摩根士丹利最少赚取3800万美元的投资回报(3年投资回报率达10倍)。2008年,国际投行在与中国产业资本的对赌中以大胜而告终。但是未来,谁又知道还有多少中国企业与国际资本的对赌仍在进行中呢?

2.外资金融资本联手产业资本逐渐入侵中国市场

近年来,国际金融资本更联合着产业资本侵蚀着中国的产业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很可能从开始就和境外产业资本串通好了,设下圈套等中国企业入套,待成熟后再以股权为筹码逼中国企业就范。娃哈哈遭遇达能强行并购就是经典案例,而乐百氏则更是较早地被达能公司拿下。如果百富勤没有将其股权在海外转让给达能,那么哪里来的后面的强行收购?谁又能证明这不是一个圈套呢?达能公司在中国饮料行业10强企业中,除了已收购娃哈哈的39家企业和乐百氏98%的股权之外,还收购了深圳益力矿泉水公司54.2%的股权、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权,以及汇源果汁22.18%的股权,同时,达能还收购了奶业企业蒙牛50%的股权,以及光明乳业20.01%的股权,这些企业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是行业的排头兵。虽然达能并购娃哈哈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但是在外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联手入侵面前,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产业资本很难独自与其对抗。

2008年上半年,中国Cpi高企,生猪价格高涨后,养猪成为比较有潜力的行业,而著名国际投行高盛也对此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7月份开始,有消息称高盛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以国际投行一贯的操作手法,我们认为这种可能非常大。从长期来看,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要想达到欧美70%~80%的集中化大规模养殖,一体化厂商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整合过程,而专门做养殖的企业由于技术和管理门槛都很高,土地、人才等资源稀缺导致其一旦建成规模就难以复制,其对一体化厂商的价值也就越发重要,养殖企业在投行眼里自然成为一个长期看涨的资产。拥有双汇集团控股权的高盛,不会担心手中的养殖业资产卖不出去,只是在等产业资本整合产业链的下一波高峰出手即可,毕竟买卖双方的资源都握在自己手中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这里我们不禁会提出一个疑问:高盛会将手中看涨的资产卖给中国企业吗?我们并不看好这一点。一旦卖给外资企业,中国食品的国家安全将遭遇极大的挑战。

反之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中铝公司投资力拓虽然成功了,但却是交了900亿元的学费。因此,成功的产业资本并购很难离开发达的现代金融支持。同时,发达经济国家则非常看重本国

的资源和产业安全,中国也应该高度重视中国的经济安全了。

四、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配套方能推进中国强国之路

1.金融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关联共同体

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两个运动过程,他们有时独立,有时交叉交融,有时良性互动,有时剧烈冲突,形成了当今社会经济起伏跌宕、惊心动魄、光怪陆离的迷幻世界。金融与实体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关联共同体,两者相互作用,任一不可偏废。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金融体系的高速有效发展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当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现代金融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转移市场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2007年,中国的金融资产规模以超常规速度增长,但是当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减缓时,中国的金融资产和资本市场规模也开始加速缩水,实体经济对金融的作用得以显现。同时,过度的、远远脱离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则会造成金融体系受损、经济基础也会严重受到损伤,美国金融危机正是这样的经典案例。

2.中国金融业必须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虽然这期间相对落后的金融曾经使中国产业遭遇蚕食,但中国在成长为经济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拥有金融核武器装备的中国产业资本方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加速实现,中国的经济基础更为牢靠。

中国需要怎样的金融模式,它既能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又能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相对落后的金融使我们成功躲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但落后并不能成为我们骄傲的资本,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不能再落后他们又一圈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和失败经验,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回顾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在各国政府对本国大型金融机构注资的进程中,许多私有化多年的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暂时归为国有,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全球新的金融机构国有化改革,市场上也充斥着国有与私有优劣比较的论调。中国大型金融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的,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国家的积极保护,受到全球金融动荡的冲击较小,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仍需看到许多不足。多年来,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银行的兴衰决定着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命运。近期,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大型国有化银行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多数银行走向股份制或完成上市后,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球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时,中国的金融机构是否也应该尽早尝试并实现金融混业呢?现实中,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光大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都早已经尝试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银行控股公司模式是否也应该尽早推出呢?经过对美国金融危机直接原因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本身并没有问题,而过度的创新和监管滞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后的极度不透明才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型金融机构无论是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还是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开展混业经营,都会使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等多方机构和行业受益,在综合化经营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竞争有利地位。

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外来挑战和内部挑衅。与此同时,社会财富规模的增长和结构的演变,以及产业资本的逐渐壮大,也内在地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金融机构自身存在强烈的追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动力。因此,积极推进多层级金融市场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前提,将金融机构中介功能加速升级为财富管理功能是推进金融体系升级的有效手段,开展大型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是中国金融体系发展成为现代金融的重要保证,也只有超大型综合化金融机构能够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核武器装备。同时,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我国的金融监管应该与世界加速接轨,英国超级监管模式非常值得中国探索与学习。当然,我国现行“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也可以加强合作与协调,积极推进混业监管模式探讨与实践,为大型金融机构混业做好铺垫和准备。

现代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并购活动,而资本则是推动这两个轮子发展的动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银行的壮大加速了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速度。中国的资本市场短期内遭遇寒冬,证券业可能面临行业整合和并购,已经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可否借此机会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呢?以工商银行为例,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办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经过近七年发展,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国内监管框架、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内外部经营约束条件的投行业务发展道路,形成了咨询顾问类、重组并购类、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类、直接融资类等四大投行业务线。投行业务收入从零起步持续跨越式增长到2008年的71.9亿元,成为全行中间业务第二大收入来源和第一大收入增长来源,并在重组并购、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领域树立了较好的品牌。因此,面对全球化竞争和本土证券业遭遇困境的背景,具有成熟投资银行业务的中国商业银行加速功能转型与结构演进是必然发展趋势。

3.中国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

美国金融危机危及全球并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面临发展缓慢的局面,而持续3轮的全球降息大潮,使部分国家不惜以零利率刺激经济的增长。当国际大宗商品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幅下跌的同时,欧美经济体加速对能源性稀缺资源的储备力度。欧美大型金融机构也在一片狼藉中开始整合与重组,但是这次却少了中国资本的影子。以上三方面因素表明,欧美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经济和金融发展计划,很可能已经开始在为下一轮经济周期做准备。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中国的实体经济经历了太多失败:许多企业在大宗商品上被天价深深套住,并且大规模的存储使其成本尽失,海外抄底更是血本无归,对赌几乎使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逐渐受到严重侵犯。未来,欧美已经行动了,我们也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并且要以超常规的速度进行。在大宗商品处于较低价位时,长期大规模的存储可以为将来做好储备,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海外并购将为我们提供长期战略储备,既然金融投资是长期投资,那么放在眼前的便宜股价和资产为什么不能放手继续收购呢?我们认为即使未来全球经济和金融继续恶化,发达经济体老牌金融企业的股价未来下跌空间都非常有限,而经济和金融状况回暖的话,金融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海外资源型企业近期遭遇价格困境,而在当今世界资源又日益稀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恰逢其时。但是,中国公司海外资源型投资总体上还是要谨慎行事。要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当地的基础设施、物资供应等因素。我们认为:目前国外的实体产业和金融机构都是比较便宜的,产业并购和金融并购可以同步进行。

[注释]

①国际贸易依赖度:国际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

②证券运用率:金融机构证券运用总额÷金融机构总存款额。

③证券化率:证券市场市值÷国内生产总值。

④现代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功能包括资产定价、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散和转移、价值增值,上述四个组成部分有机联系,缺一不可地构成了“财富管理”功能。吴晓求(2008)。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勇.现代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Capital:theBalancebetweenweakFinanceandDevelopingeconomy

YinZhifeng

(people’s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8

有感于重庆市长黄奇帆主政重庆时抒写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大手笔,本刊采访了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经济学博士张云,请他就相关话题作进一步的解读。

记者:不久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做客央视二套《对话》栏目,我们见识了他主厨重庆经济时运用自己的金融学养烹制的几道上佳菜品,“龙虾三吃”、“重庆小吃”和“重庆火锅”,领教了这位金融市长在金融重组、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的一系列大手笔。据说,重庆的金融生态环境因之焕然一新。您作为一位金融学方面的博士、青年学者,请帮我们简要解读一下黄市长的这些金融方面的举措对一方经济的意义和影响。

张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市长在金融重组、创新和开放方面一系列大手笔之后重庆整体金融行业对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重庆市金融业增加值达389.9亿元,同比增长31.2%,高居各行业之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数据充分表明在黄市长对重庆金融业改革之后其整体已经成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这就说明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地区有效地盘活金融行业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用非常直接和明显。可以说,在金融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问题上,重庆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正面实证案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黄市长的具体改革措施是如何盘活重庆整体金融行业的。从金融理论来看,金融主要是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构成的,所以在其理论框架中,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具体就是表现为上述三个方面的发展,即金融市场的拓展、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产品品种的增加。黄市长主导的改革措施正是有效地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市场、机构以及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通过有效的资产重组建立了能够良性发展的重庆地区主流金融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业。

第二,充分发展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极大拓展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机构品种,使得重庆地区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充分显示了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

第三,率先发展了一些全国性的或者区域性的要素交易市场,扩大了重庆地区金融市场的内涵,为很多以要素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提供了交易场所。

上述三个方面充分显示了重庆地区金融改革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拓展,按照现代金融学的观点,即重庆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有效地加强了重庆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进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增长。

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生态方面的差距,重庆地区金融改革还在电子商务网络以及重庆地区金融法制等金融生态建设方面下了工夫,这些措施都有效地提升了重庆地区金融运转的效率从而促进了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

记者: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一城一地的领导干部在规划本城本地乃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蓝图、制定经济发展方略和战术时,应当将金融思维、金融手段置于怎样的位置上?

张云:在当今世界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领域的新闻充斥着商业报纸,全球各种类型公司的经营活动全都紧跟着华尔街、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节奏,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整个经济的核心,这一点已经明显的表现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内部。

在此形势下,首先,我认为决策者应当牢固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树立金融思维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树立金融是整个现代经济的核心的理念。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就需要理解当代经济系统的本质问题,实际上这个命题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现代西方主流理论用总量生产函数将经济系统视为一个投入资源进而生产产出的物质生产过程,而马克思理论不这么看,马克思的分析是将市场经济系统本质视为一个价值系统,追求价值增殖是整个经济系统发展的最本质动力,实际上延续其分析逻辑很容易得出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是货币衡量的价值,尽管无形也是客观存在,只要能使价值增殖,尽管它根本与物质生产过程无关,也可以被看作是生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摆脱物质生产过程的直接价值增殖过程蓬勃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在现代经济活动领域中,金融活动是最接近“直接价值增殖活动”的活动,换句话讲,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在这个意义上金融活动自然其就成为当代经济活动的核心了。

其次,在理解清楚了金融活动是最贴近市场经济本质的活动之后,决策者在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蓝图之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从微观角度来看待金融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作用,现有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是强调吸引资金流入。一个地区资金聚集了,经济自然就发展了。我这里想强调的,是金融资产向外输出同金融、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关系。实际上,金融资产流入与金融资产流出作为同一事物(金融性质的资产),都是通过金融市场、金融要素等进行,有效地发展金融资产输出功能也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现有研究表明,区域金融发展的资金来源和流动方式不外乎四种:一是内部转移式(in-n),即资金经此区域在境内金融市场的存入和贷出;二是贷放(in-out),即资金由境内经此区域向境外移动;三是筹资形式(out-in),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内移动;四是外部移动式(out-out),即资金来自境外经此区域向境外需求地移动。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资金流动都离不开入(in)和出(out)的两个通道,任何一个渠道的缺失都会导致资金流动的失败,所以从理论上看,区域金融的建设必须在同时具有资金流入和流出的前提下,才能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以及经济的发展。所以决策层在考虑当地的区域金融建设必须同时兼顾资金流入和流出两个通道。所以,最好的决策层规划就是同时考虑资金流人和流出两个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发展本地区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并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充分发展经济。

实际上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层在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一直承担着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企业融资的重任,且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力更生,筹集一定量的中长期资金,以配合中央财政政策的落实。但是,目前国家政策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从市场借贷资金(尽管现在已经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数额有限),因而一个直接可行的方案是通过组建不同功能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间接融资平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以国有控股投资公司为载体的融资平台可以为地方政府发挥以下功能:一是整合政府资源,盘活资产;二是在融资平台的基础上,可将借贷资金转化为子公司和子项目的资本金,以便进一步做债务融资,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满足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三是融资平台的设立可以有效隔离风险、规范运作。

如何有效地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际上可以学习重庆市政府。重庆在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上的成绩较为突出。重庆市政府设立了包括城司、高发公司、地产集团等投资集团作为其地区基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融资平台,为该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组建地方融资平台的启动资金可以有以下来源:1、发行中期票据融资,以允许地方大型投资集团发行中期票据的方式融入资金,作为其启动资金,对地方建设项目发挥资金配套作用,从而发展成为地方融资平台;2、规费注入,即将路桥费、养路费、部分城市维护费等作为财政专项分别归类注入投资集团;3、土地集团收益权注入,即市政府赋予部分投资集团土地储备功能,并将土地增值部分作为对投资集团的资本金注入;4、存量资产注入,即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存量资产,比如路桥、隧道、水厂等,划拨给相应的投资集团,从而成为投资集团的固定资产;5、税收返还,即通过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实施施工营业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将其作为资本金返还给投资集团。在拥有资本金后,这些集团公司可以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如申请银行贷款、设定信托融资、发行债券和短中期票据、开展股权合作、进行融资,发挥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

记者:有意思的是,我们分析了一下黄奇帆市长的职业履历表,发现他此前并没有直接从事过金融方面的工作――不像和戴相龙,曾经是金融领域的领导干部,有着浓郁的金融背景。可尽管如此,黄市长依旧因自己丰富的金融学养和娴熟的金融操作手段被人们誉为“金融市长”。可见,之前有没有金融背景并不是最主要的。作为领导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素养才是正题。那么,在您看来,干部尤其主政一方的干部,应当具备怎样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质呢?

张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不断扩展,金融制度不断创新,金融衍生物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现代西方金融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决策层有必要了解,如现代资产定价原理、公司金融理论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等。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书,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戴相龙主编的《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此书通俗易懂。是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层迅速了解和熟悉金融知识以及提高金融素养的合适读物。

链接1 没有金融工作经历的金融市长

黄奇帆,汉族,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

1968.09―1974.09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人

1974.09―1977.09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

1977.09―1983.07上海焦化厂设备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1983.07―1983.12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1983.12―1984.04上海市委整党办公室联络员

1984.04―1987.01上海市经委综合规划室副主任

1987.01―1990.06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副局级,1988.09获副研究员职称)

1990.06―1993.01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1993.01―1994.09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1993.12明确为正局级,获研究员职称)

1994.09―1995.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委研究室主任

1995.04―1995.07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1994.10―1995.05借调中央办公厅工作)

1995.07―1996.03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

1996.03―1998.04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改委副主任

1998.04―2001.10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经委主任,市工业工作党委副书记

2001.10―2002.05重庆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2.05―2009.11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9.11―2009.12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09.12―2010.01重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2010.01―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重庆行政学院院长(兼),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兼)

链接1 金融市长的私房菜

黄奇帆日前做客央视《对话》,谈到发展和规划重庆经济时,这位重庆市长端出了三道让人回味无穷的私房菜,选摘如下――

第一道菜:龙是三吃

黄奇帆说,这个实际上是指,在过去几年,我们对重庆的许多困难的、进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我们重庆的五个金融机构:重庆商业银行,西南证券公司,重庆投资信托公司,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在重组前,清一色的都有50%以上的不良资产。

遇上重组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采取三管齐下的措施,或者我们用一个说法叫龙虾三吃的措施。所谓龙虾三吃,就是解决这个重组问题分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地把它吃掉。第一个措施就是追加资本金,第二个措施就是剥离它的坏账,第三个措施就是重组它的董事会。本人这回要下决心,不管叫龙虾三吃还是三管齐下,都是刀刀见血的。一是资本金一下子增加20亿,二是把它的班子彻底地换了,三是从根子上解决它现金流整个被挪用,客户保证金现金流断裂等各方面的问题。有这些动作以后,应该说西南证券就此进入坦途,而且过了两年,股票还上市了……

那么,“吃龙虾”的工具是?

黄奇帆:这工具就是渝富资产管理公司,它相当于一个杠杆,类似于我们国家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等。

第二道菜:重庆小吃

重庆小吃代表创新。

黄奇帆:“这个是指重庆金融中心目标,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外,我们有五个层次的工作目标,比如说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或者还有信托公司,或者还有财务公司,另外还有汽车金融公司等等。这些都算一道一道小吃,但这些小吃最后形成的规模,我认为是不小的。”

这其中,土交所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

黄奇帆说,其实这涉及到中国的一个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城市新建没用地和农村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平衡得好,中国18亿亩耕地能保住,城市化进程,农民进城的目标能实现,而且我们的耕地还会增加,可能以后变19亿亩耕地了。在这个意义上讲,怎么样让农村与城市的建设性用地能够有市场的流通,地票交易所就发挥这个作用。

农民原来的旧房子,他在农村里面,他尽管可能也有那么一百多平方,两百平方,但是土疙瘩造的这种土房子,它如果要卖的话,卖个一两万,不值钱……现在我们帮他创造了一个什么财富呢?你原来宅基地大而无当,占了两亩地,这两亩地你把它复垦成为农田,这农田还是你的,你就变成种菜的地,种粮的地,但是你这两亩地的指标,到土地交易所地票去卖掉,可以换20多万。你拿了这20多万,你可能七万八万去买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水电气什么都有,道路交通也齐全,房子的结构也比较好,像个小别墅了,对农民来说,是很高兴的事情。

第三道菜: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代表开放。

黄奇帆说,火锅就是个开放的锅,什么东西往里都可以放,就是开放的重庆金融。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9

关键词: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4-0008-03

近年来,大同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特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大同市特殊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业管理上的问题,当前全市经济金融在协调发展方面仍然面临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信贷投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增长与信贷增长的关系看,1998年至2004年的七年间,全市GDp增长了76%,贷款余额只增长了34%,信贷增长率不及GDp增长率的一半;从信贷额占投资的比例看,2001年至2004年,全市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230亿元,与之相对应,银行中长期贷款五年间只增加了70亿元,仅占上述两项投资的30%,银行信贷投入的份额还不到三分之一。就是这些不多的信贷投入,绝大部分也都集中在煤电行业。全市资金紧缺的问题一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全市有95%以上的中小企业和99%的城乡个体户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二是经济涵养金融资源的能力不足。一个表现是存差持续扩大,资金大量流出。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30.19%,排全省最后。大量资金通过上存流向外埠。再一个表现为县域金融缺失。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全市国有商业银行金融网点减少了145个,而且尚存的金融网点有67.9%集中在市区或市郊,个别县仅有一、两家商业银行。县里的银行除个别机构保留小额质押贷款权限外,几乎没有一点信贷授信额度,吸储、结算成为其主要业务。第三个表现是银行低效运营。据测算,目前大同市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百元存款实现利润仅为0.48元。

三是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从机构格局上看,到目前还没有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在大同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格局比较单一。同时,全市现有银行的市场定位、管理模式、重点客户、业务品种几乎全部雷同,这就造成了各家银行目标集中,竞争力低下。从市场机制上看,企业、居民对利率调整不敏感,获得信贷资金时考虑运用行政手段的往往多于市场手段。从全市融资渠道看,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是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融资渠道仍然单一。

四是政银企合作的理念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经济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还存在沟通不足、理解不够、合作不到位的问题,政银企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由政府牵头、市场运作、银行推动的成功项目屈指可数,特别是个别县区,由于不良资产高和融资功能不健全,在支柱产业信贷问题、金融债权的落实等方面,政府、企业与金融部门存在分歧、隔阂,甚至对立。

上述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成因,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尽管近年来大同市上下始终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上马了一大批非煤调产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难以形成生产能力。而银行对煤电行业的信贷投入,助长了煤电行业的进一步扩张,使原本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更加扭曲。2004年,煤炭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比2003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达到26%,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回归的倾向。然而,仔细进行产业分析就会发现,当前煤炭企业的效益好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市场的变化,一旦外部市场出现转折,除了金融部门会受到风险过于集中的冲击外,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受到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大同市1996年2000年煤衰城衰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导向与地方实际脱节。从管理体制上看,当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把信贷权上收,对基层行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实质上实行的是“零风险”管理。只强调对大企业的投入,而忽视了地方中小企业多的经济特征,这种信贷政策与区域经济特征相脱节,其结果是导致贷款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从而形成了大同市目前煤电行业资金充足、快速扩张,而众多非煤产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难以发展的局面。从长远看,在区域经济不和谐状态下,银行对煤炭企业大额授信、大量投入,很容易形成投资过度风险。从政策导向看,国有银行的上存利率水平较高,鼓励上存、限制投入。据统计,工、农、中、建四家银行2004年上存资金利息收入达9亿元,占各项收入的53%。而贷款利息收入为6亿元,仅占各项收入的35%。在高利率的激励和严格的信贷问责制双重作用下,各国有商行都积极吸储、消极放贷,其结果便是存差扩大,资金外流,银行低效。

三是金融外部环境不理想。从信用环境方面看,银行面临一定的信用、信任危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屡见不鲜。如目前大同市已经改制的475户企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全部落实了银行债权。在法制环境方面,全市国有商业银行和市商业银行涉诉案件1038件,审理案件胜诉率达100%,但胜诉案件执结率仅为15%左右。在政策环境、财政环境特别是经济软环境等方面也还有一定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同市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是全市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逐年蕴积,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以,必须用发展的目光来审视,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

一是全市政银企要统一认识,抓住重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靠的是主导产业的支撑和优势产业的拉动。因此,银企合作必须把握大同市发展重点:农业围绕畜牧、林草、蔬菜、优质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生产基地,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步伐;工业围绕煤炭、电力、机械、冶金、医药化工、建材六大行业,积极发展动力煤、清洁燃料、活性炭、电力、机械制造、镁业、水泥等七个新型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塔山、医药、龙泉三大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同煤、二电厂、同嘉、机车厂、大齿、大唐、大能、威奇达龙头骨干企业,同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商贸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围绕这些发展重点,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应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从政府来讲,切不可再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惯用的手段或方式,要求银行如何去做,而应采取市场的、经济的手段,引导资金流向。尤其是经济主管部门首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建设上,依托高层次专家咨询机构,策划论证一批符合国家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其次是采取多种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在银企之间搭建起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

从企业来讲,首先要选择好项目,针对全市“大、高、新、外”项目太少,金融机构向上级银行推荐争取难度大的问题。全市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认真研究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前沿性课题和市场需求,谋划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本企业做大做强的项目。要与银行主动对接,及早让金融部门参与项目论证。同时,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信用等级,以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

从金融机构来讲,要在转变经营理念和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上下功夫。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强化市场意识,主动地去了解企业,对企业推荐的项目,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授信的可能性,帮助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力争给予信贷支持。

二是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信用环境是商业银行决定资金调度、信贷授权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优化信用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作为关系大同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首先要大力加强全市社会信用建设。政府要做信用建设的表率,加强自律,依法行政,加强信用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服务,遵守承诺,成为全市重诺守信的典范。要积极宣传文明诚信典型,对不守信用、影响全市形象的行为,坚决予以曝光,对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努力为金融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次,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要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一些促进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意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规模大、担保能力强的大型担保公司,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和互担保机构,支持个体工商户、农民实行联户联保,努力建设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从而有效解决弱势经济群体贷款难的问题。要努力消除非政策性信贷歧视和障碍,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开办小额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产业结构 金融稳定 调整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21-02

2009年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并全面完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就当前形势来看,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要好于2009年,经济复苏的势头将会进一步巩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当前宏观经济的任务

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工作主要是“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调结构是2010年的重要任务,而结构调整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能否高速增长的问题。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调整经济结构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1 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经济的力度相对较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外需下降,出口下滑,“保增长”主要依赖政府投资,但是一旦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减弱或退出,经济增长可能会下滑,因此必须促进国内消费的增长,弥补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下滑,经济增长的方式应该由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变为依赖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因此,就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目前西方国家经济还没有彻底恢复,外需持续低迷,同时西方国家也在调整发展战略,会相应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中国可能会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面临外需不振的情况。从宏观经济的平衡关系来看。如果储蓄超过投资,贸易收支盈余:如果储蓄小于投资,贸易收支赤字,因此西方国家也在逐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中国也必须调整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2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须由主要依赖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方向带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要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全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应该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发展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其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布格局。要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和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优化和发展打下基础。最后是城乡结构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升我国城镇地区发展质量和水平。完善强农支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提高农村需求。提高老百姓的收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

1.3 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财政政策的结构。主要是支出和税收结构的调整,政府支出主要向改善民生和“三农”倾斜,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调整货币政策的结构。主要是调整信贷结构,着实执行有关房地产信贷政,严格控制好对于“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努力加强对贷款管理,防止银行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或者银行信贷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货币政策的力度应该向社会就业、重点行业和产业倾斜,加大力度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三是坚决贯彻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缩小收入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表现在四个方面:农村内部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倾向降低,整个社会消费量下降,储蓄增加,因此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遏制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2、维护金融稳定是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直到2009年全球经济才逐步得到稳步回升。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2009年,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对于金融业改革取得积极的进展,金融机构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市场的运行平稳良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2010年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有利因素同比2009年增多,国民经济基本态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局面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严格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继续贯彻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金融改革,继续完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关系,加强经济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完善金融机构的盈利构型,强化资本的补充机制,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规划。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实现宏观管理与微观监管的协调和补充良好结合,以便更好地维护金融的稳定。

3、结 语

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要依赖经济结构和政策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和政策结构调整要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服务,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经济增长结构是目标,经济结构是基础,政策结构是手段,促进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深化各项金融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素芳,金融危机之下,金融改革如何试水[J],中国人大,2009,(06)

[2]吴崇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前进论坛,2009,(05)

[3]赵哲,2010: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J],领导之友,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