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十篇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十篇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47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1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监管层面问题。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同时在相关电信设施建立方面的法律依据上,存在法规条文缺失现象。其次,是技术监管层面。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中,对于几方天线改造与搭建上,存在承重、信号干扰等难题。最后,是财务监管方面。由于电信设施在共建共享存在多方面联系,使搭建改造费用以及共建后的产权归属都成为重要解决问题。

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提出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

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改变目前我国各大电信企业建立专属自己的基础设施的现状。由于电信基础设施自建自用的现状,出现的最直接的问题则是各电信企业的管线交叉密集分布。密集程度较高的铁塔在城市中的建立,使各电信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巨大,重复建设是对资源应用的一种浪费。同时,密集的电信网络造成电磁污染问题。通过进行基础设施共享,有效减少了电信也的重复建设,使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是对资源节约的有效体现。

(二)维护电信市场公平性

目前我国的电信竞争行业,往往通过电信资源的占领情况判断够电信企业的优势。通过对电信资源的垄断,即一方一旦建成电信管线,其他电信企业则不得进步。这种电信基础设施的垄断,对新型电信企业存在不公平性,由于对资源的占领和垄断,造成电信市场的竞争不公平。通过建立电信基础设施共享,能够有效打破这种不公平,维护电信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多方电信企业协调统一发展。

(三)促进电信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策略的提出,除了对单一的某电信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外,对中国电信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基础设施以及资源的共享,实现电信行业全面协调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对中国电信来说,可以利用中国移动铁塔建设基站,尽快地完成CDma网络建设;对新联通而言,同理依靠中国移动铁塔资源尽快完成wCDma网络建设非常有价值;由于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缓解了其它运营商基站选址、投资等建设矛盾,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短期内追赶中国移动的网络质量有利;对中国移动而言,在短期内往往被视为对其已有投资回报与网络优势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但实质上中国移动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电信丰富的管线资源和小灵通基站完成tD的室内覆盖。

三、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的有效对策

为有效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建设的有效性,在实现设施共享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管理,以保证基础设施共享策略应用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一)加强政府干预

为保证在实行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过程顺利,政府应加强干预,以提高资源共享的强制性。实现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是低碳经济发展下的重要开展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在加强干预的过程中,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为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完善共享模式

为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享效率,在实现共享的同时,应注重共享模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电信企业发展现状,可以应用的电信设施共享模式可以分为:站址共享、无线接入网共享以及地区性管线资源共建共享。

(三)加强法律规范

在开展电信基础设施共享上,加强法律规范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性。通过法律手段的干预,促进电信运营商之间问题的协调处理,将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当电信运营商之间出现不能解决的共享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干预,进行最后的仲裁决定。

四、结束语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发展中,投资方面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资金水平有限,因此行业的融资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目前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是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在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重要解决措施之一。

二、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在国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资产证券化而言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对购房贷款进行有效的融资,但是随着融资的越来越收到人们的关注,另外证券化本身就具备非常大的融资功能,目前已经在我国银行业中基本上都会涉及到,基本上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

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传统的信用模式下的特点相比无疑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特别是使用房产作为抵押的前提下,由于在进行贷款的过程中,周期比较长,因此为了有效的对资金额风险进行回避,所以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解决这样的现象,资本市场扩大资金的容纳量就很好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对于贷款人的资金风险以及压力进行了很好的缓解,促进了全世界在内的很多国家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以及该国的外汇储备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依然有很多的国家是依靠股票对储蓄资金进行流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部分的眼里,但是从根本上没有解决这样的问题,而银行的竞争更是无法通过股票太体现,已草拟资产证券化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

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产现金流动的特点和风险特点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就是有这样的资金特点:首先,公共基础的建设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普通民众而言都是必须的;所有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都同时属于公家的财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价格弹性是比较小的。可以说公共基础设施和我国如今大多数建筑物一样,都是属于现代化建筑的产品,但是两者本质的性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求较大,因此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的规模也就比较大;所以公共基础设施的价值衡量较为稳定;稳定也就促进了项目资金的流动,同时促进了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资产的证券化,形成了商品的流动性。同时公共设施的证券,化保证了公共设施的资金的储备,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具有较大的作用。

我们在这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不管是公路的建设还是其他方面的建设,都是社会运行中最为基础。特别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公共基础的建设无疑显得非常重要,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指标。因此政府一般是作为这些风险的担保者,所以降低了实际存在的信用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公共基础由于属于固定投资,投资的金额数量较大,例如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投入的金额是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但是从收益的角度上面来讲,由于国家调控等一系列的原因在回报上比较小,而且回报的周期也比较长,但是在经营性上都是非常不错的,例如城市地铁的收入和国家道路以及铁路的收入都是非常可观的,完全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财产。

四、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越性和困境

资产证券化在基础设施中的运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从世界各国的角度上面来讲,基础建设已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而言,教育,交通以及环境都是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投资的金额非常大,而且相关的部门在资金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使用资产证券化能够缓解在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难题。(基础设施一般情况下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提前融通资金,加快建设)

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上面来讲,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我国民间资本的积累和我国公共建设等问题,这样对于我国发展民间资本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资产的证券化建设过程中,项目是“实体”也就是说可观上的的确确的存在,所以降低了投资者带来的风险。

但是不能否认,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只要表现在:

1、目前由于我国在建设范围上非常大,以及建设面非常广,因此对于各地政府部门而言,对于投资过程中资金的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从目前实际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很多位置,很多基础设施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和政府在投资资金上面的缺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资金的缺乏是我国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所以找到合适的融资方式,以及融资的广泛性相当的重要。(有时候Bot等形式,投资建设方受资产付债率等影响不能够再次融资,通过证券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

2、目前银行对于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公共建设的投入其实是非常大的,贷款的力度大,偿还能力有效了,导致了下一次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贷款的难度会有所上升。

3、利用外资规模小。目前从投资以及从建设角度上面来讲,对于我国基础建设基本上都是我国企业进行自己制造,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非常少见,几乎看不到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存在合作。一方面,本身我国在进出建设的融资过程中,有些条件非常苛刻,另外有些政治因素的原因,国外对我国基础建设的投资比较谨慎,除此之外,股权的纷争也是目前外资投入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

4、发行国债融资局限大。目前我国对于基础设施证券融资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由于国债等因素,对于基础设施的融资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目前我国国债发行量过大,造成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经济现象,例如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系数较大,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我国的整体投资的分配是非常不利的,已经造成了我国内部经济的问题,所以对于政府的决策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

5、股票市场融资难。目前股票融资在我国受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对融资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股市的监管以及规章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很多城市公共设施基本上没有实现股市化。股市的股权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公共设施而言,由于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和实际规定的股份制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股份制的实施上还有非常多的路要走,也就是说股份制这一条道路在实施起来有非常大的困难。

五、结束语

总之,未来我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加大力度,如何平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资金投入的问题是未来重点研究的方向,而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所以有效的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良好发展无疑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操绪江.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当代经济.2009(21).

[2]周友苏,陈震.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防控法律机制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彭文峰.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11(18).

[4]林炳华,张晓丹.海西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研究[J].东南学术,2010,(5):99-106.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3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文章以山东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问题调查为基础,从农户的角度,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满意度与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取得了一定进展,而资金匮乏、决策失效以及监督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又使得各类设施在城镇、区域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任重而道远,进行全民参与、科学决策、完善会计核算是解决问题的头等大事。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农户认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JY099)。

[作者简介]隋雪(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董雪艳(1964-),女,山东烟台人,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赵伟(1972-),男,山东泰安人,教授,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系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公共物品特性决定着供给必须由国家承担大部分责任,进行宏观调控;而居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在需求上的庞大与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决定着政府等职能部门应尽可能地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资源浪费。因此,公平性和效率性也就成为衡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两个重要标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山东省17个地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旨在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公平与效率的途径。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评述

基础设施最早在19世纪中期以“社会先行资本”的概念提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完善,现已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得到较为全面的阐述。广义的基础设施概念包含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两大类:硬件设施是指满足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物质性公共设施;软件设施是与硬件设施相对应的,包含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平台建设等在内的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一切因素。狭义上的基础设施一般是指交通运输基础建设、管道建设、通信基础建设以及水利发电等交通和动力的项目投资建设。本文采用广义的基础设施概念。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中归属于农民、农业、农村建设的部分,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属性,从基础设施的享受上来看,这些产品则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地域性。从投资主体来看,中国表现为多元化的投资模式,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非营利组织、农户等构成。出于对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追求,各投资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在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基础上进行博弈。几类主体的投资偏好各不相同且存在一定重叠。

本质上来说,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供给,政府则致力于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实现,而受分税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以政府投资目标为基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评价可从公平性与效率性两方面进行。顾鸣东、尹海伟等以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为切入点,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1]。杨朗等提出了道路项目投资的公平性,认为其投资的公平问题可以从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考虑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区域公平性、不同受益群体的效益归属公平性三个方面得以表现[2]。徐淑红认为国内众多学者对经济效率的研究是一个由“效果”到“效益”再到“效率”的发展的过程[3]。殷强认为经济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4]。伍文忠以未剔除规模报酬影响的CRS模型和剔除规模报酬变动影响的VRS模型计算的相对效率为解释变量对各省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进行实证分析[5]。以满意度为测度指标想法的提出是立足于农户角度的政府绩效评价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农户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与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满意度两个方面。萨缪尔森提出有效的资源利用应当是尽可能地利用该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愿望。这种有效性的实现关键在于如何搭建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的桥梁,实现“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程序。洪源认为这种需求表达机制的构建可以利用维克赛尔——林达尔均衡模型与蒂布特模型,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建立不同层级的供给决策制度[6]。这些研究均表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应当是有优先次序的,农户在整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角色。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次研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主要分为以下五部分内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状况、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投资状况、农村生态环境投资状况、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状况、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会计信息披露及认知状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31份,收回问卷306份,问卷回收率约为71%,剔除信息填写不完全的问卷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实际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9.14%。

参与调查的被调查者298人,覆盖了山东省17地102个市(县),且均为居住于农村的村民。其中,男性占71.02%,女性占28.98%;在村内有一定职务(会计除外)的村民占11.98%,村会计占7.02%,一般村民占80.99%;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33.06%,40-60岁之间的占58.78%,60岁以上的占8.16%;从文化程度上看,没上过学的占1.62%,小学或初中文化的占40.08%,高中文化的占32.39%,中专或大专文化的占17.4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50%。

三、山东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分析

(一)投资主体分析

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有政府、村集体、私人、民间组织等,这主要是由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需求的庞大性共同决定的。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山东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中,政府占73.90%,全村集资占21.29%,企业或个人捐赠占4.82%。由此可见,政府承担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主要责任。

从村民对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责任承担的认知来看(见表1),政府应承担投资的主要责任,在调查的18项基础设施投资中,其中有13项均超过30%,供电、供水、水利设施、供气、道路照明居于前五位;村民更乐于直接参与到电话通讯、道路绿化、有线电视、垃圾处理、宽带网络等的建设完善当中;认同招商引资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一般集中在教育、医疗、通讯等方面,但村民普遍认为该方式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监督。此外,将近92.65%的居民表示愿意加入到本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其中以提供劳务方式参与的占44.27%,捐赠资金的占13.11%,根据政策投资合适项目的占42.63%。

(二)投资结构分析

1.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是指服务于居民社会生产活动的产品和服务,保障居民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并提供便捷。本文主要考察农村水利设施与田间道路建设。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农村水利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需求,只有6.45%的村民认为水利设施比较匮乏、靠天吃饭,13.31%的人认为当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几乎不能使用,灌溉成本高。从乡镇水利机构的设置来看,超过67.76%的乡村所属乡镇设有水利机构,但仅有58.70%的农村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维护,能够定期进行水利设施检修的仅占28.74%。从田间道路的建设来看,有18.78%的人表示村到田间道路全部硬化,20%的仍为土路,其余则部分硬化。

2.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是指跟居民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的产品和服务,一般包含饮水设施、道路、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等。从自来水的供应来看,88.76%的村庄已经通自来水,但仍有37.30%的居民更喜欢饮用井水,这一部分人选择井水大多是因为井水的供应更加稳定,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井水的水质更好,一般集中在青岛、烟台、日照、泰安这四个城市。毋庸置疑的是,自来水价格较为低廉,为居民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其水质和供应状况存在地区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20%的人对自来水的水质表示满意,大多数居民则给予“一般”的评价。从村内道路的建设看,超半数村庄的道路大部分硬化,仅有2.81%的调查者表示本村道路建设很差,基本为土路。从乡村供电来看,50.20%的村庄供电稳定,24.10%的村庄有时会停电但会事前通知,停电没有告知的占25.70%,但不频繁。从通讯设施的建设来看,几乎所有农村居民已将移动电话作为主要通讯工具,只有7.85%的农户还保留了固定电话;此外,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仍有17.81%的人认为本村的网络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3.农村生态环境投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含农村周边防护林、经济林、湿地的维护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等。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普及使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亲身加入到生态环境维护的队伍当中。随着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处于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但延续多年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与乡镇重污染企业的存在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因此,仍是部分地区生活环境恶劣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生活垃圾成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村民认为垃圾处理是其生活环境中应当改善的地方,而从目前村内垃圾运输处理的情况来看,只有23.29%的对其表示满意;从村内垃圾分类管理设施的设置和使用上看,将近一半还未设置垃圾分类管理设施,而在剩余的一半当中,又只有四分之一进行宣传教育并执行,总执行率仅为13.08%。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医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投资表示满意的占26.51%,基本满意的占57.83%,不满意的占15.66%;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40.72%的人将教师队伍看作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才是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管理问题与学校合并,分别占28.36%、19.27%、11.64%;针对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各区域间的比较,有85.77%的人表示存在差距,但其中有72.22%的人表示该差距是可以接受的合理差距。农村医疗卫生是关系民生的第二个重要问题,一般农村医疗室都是本村居民开办的,态度积极和善,但乡村医生技术有限,设施也比较差,不能满足治愈相当一部分病症的需求。乡村社区的建立则使超过一半的农村居民的生活得以丰富,但图书室的建立仍处于初级阶段,仅有19.2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图书室。

(三)投资决策与信息披露情况

决策科学性是实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前提。从现实角度出发,地方政府承担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资金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调配。而本级政府公共预算最大化追求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央与地方政府目标脱节,基础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不相适应。

通过山东省财政厅信息公开的年度报告来看,自2008年以来,主动公开信息的力度得到了加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公开的众多信息中,政策性、制度性文件占主要部分,涉及财政收入、支出情况的只有政府公开的预算报告和决算报告。从山东省财政厅的网站中,可浏览的政府年度预算、决算报告可追溯到2009年,从这些报告中可看出,政府对农村建设和改造的力度逐年加大,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逐年提高,但这种以报告形式公开的方式可供考察的信息含量少,难以全面掌握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降低了居民获取信息的效率,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建设虽然越来越受重视,但信息公开的力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居民的满意度出发,政府决策满意度为63.97%,且有60.67%的人认为政府的决策解决了农村比较实际的问题,但56.05%的人认为所建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后续管理与维护,并有一部分人表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居民参与是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对均衡的桥梁,57.43%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决策过程中,只有6.43%的人表示完全没有兴趣;在关于决策决定权的问题上,68.80%的人认为该权力应当归属于村民大会,本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由本村全民参与、集体表决。

毋庸置疑的是,实现全民参与、全民监督仍要经历一段漫长的道路。调查显示,能够完全透明地对政府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流向及用途进行公布的仅占9.72%,不公布或很少公布的却占48.99%。农村居民获悉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政策大多通过电视新闻,政府缺乏一定的宣传力度,居民对于国家关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了解甚微,仅有8.03%的人表示对此较为了解。也就是说,当前政务公开还处于比较低级的层次,居民参与投资决策缺乏可靠的信息和建议的渠道。目前,公民普遍认可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会计模式是由村与乡镇分级核算管理,层层汇总,并纳入政府会计监督的范围,且会计监督应包含投资规模、运营、资产以及日后的管理维护及更新等各项内容,而目前最大的障碍则是地方政府会计建设的落后以及核算资料的不详细。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硬件设施为完善重点。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山东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些改善尤其表现在自来水建设、道路建设、通讯建设等物质性公共设施方面。但水利设施建设存在老化、乡镇企业污染、生活垃圾处理等是居民中反映最多、满意度较差的方面。

2.教育、医疗区域性差异较大。教育、医疗是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并存的重要方面,且软件设施占比较大,与城镇、区域间进行比较时,虽然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存在差距,但也表示这些设施的建设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多方面影响的,存在差距基本是可接受的。

3.实现全民参与任重道远。村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与监督的积极性与热情普遍高涨,但目前的会计核算存在缺陷且缺乏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村民参与决策的渠道也比较单一。居民获取信息和表达建议缺乏灵活便捷的渠道。

(二)政策建议

1.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公共基础设施一般以较低的价格或免费供居民使用,其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财政资金是有限的资源,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群体显得捉襟见肘。因此,应充分利用居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在政府主导、参与的前提下,放开一定的权限,由当地居民以劳务或资金方式进行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招商引资也是获取资金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可以适时的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地方企业或个人进行投资,以实现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2.立足居民需求,科学进行决策。公共基础设施的种类多,涉及面广,平均分配资金式的投资显然是财政资金的低效利用,而立足政府管理者利益的决策权归属则是大搞形象工程的根源所在。因此,发展有先后,政府决策应当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居民的需求,根据实际有优先次序地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此外,发展还应当要民主,这里的民主即决策的民主,具体来说就是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权力适当地返还给农村居民,加大决策小组的人员层次,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3.完善会计核算、推进会计信息化。在实践中,决策上的难度不仅仅来自于资源的有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更来自于会计信息的匮乏。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信息应当属于政府会计信息的一部分,但其特殊的地域性使其由地方政府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相较之下,地方财务部门缺乏专业的会计人员,设备的配置较为落后,已经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也缺乏准确科学的定价方法,这就为信息的提供增加了一系列的难度。因此,在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引进先进软件等设施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顺应会计信息化的浪潮,完善会计核算,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技术相结合,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性,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形成集核算、监督和决策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顾鸣东,尹海伟.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J].城市问题,2010,(05):25-29.

[2]杨朗.道路设施项目投资公平性的评价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9):1162-1165.

[3]徐淑红.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殷强.中国公共投资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伍文忠.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经济效应分析——基于Dea分析[J].经济问题,2011,(01):41-45.

[6]洪源.村级公共品供给模式创新——建立公共品需求偏好表达机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03):63-66.

[7]唐娟莉.基于农户满意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王利君.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2013,(2):80-82.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公共监督;生态环境;政府机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无疑成了公共品需求最多的领域。城市公共品是否能妥善提供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保障民权民生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拥挤

首先,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经济越发展,居民出行的频率就越高,所出行的距离就越长。在交通的高峰期,往往存在堵塞,拥挤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其次,城市机动化的发展,特别是小汽车出行的增加,停车设施不完善,会干扰动态交通,造成不必要延误,降低可达性,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最后,由于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慢、直接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所以在规划、建设、管理上一直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方式简单僵硬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布局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对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晚,相当多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才组建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由此导致了许多城市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制约了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有些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许多政府由于基金计划和时间计划考虑的不周全,而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资金了,这个项目只好停止下来,要么等待新的资金拨入,要么等待下届政府来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不能够按期完成,或者施工时间太长,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便,使居民对建设项目的热情大大减退。

   (四)政府机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垄断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长期垄断经营的结果是,经营单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生产、运营效率低下,技术、管理创新乏力,人员大量冗余,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企业经营包袱沉重,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经营企业凭借垄断优势,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此外我国政府机构臃肿,设置众多,机构重叠、业务交叉,而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又不够明晰,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政令不一的现象。

   二﹑国外典型国家做法及借鉴

   (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资金

美国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项目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需投巨资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据此向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贷款和税收补贴。美国州一级政府,尤其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角。其资金来源包括税收、基础设施企业的收入、市政债券、赞助捐赠等。但地方政府财力同样是有限的。为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均通过组织发行市政债券募集了大量低成本社会资金,不仅对推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代际公平负担问题。美国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较为典型的模式有Bot和tot两种。

   (二)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埃及现有的铁路全部由国家经营,连年出现亏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开罗等大中型城市居民住宅区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还需要兴建连接这些城区的轻轨铁路。这些将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算能力。因此,埃及政府制定了新法案引进私人资本的投资。埃及政府向人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的新法案。由于新法案的通过,埃及出现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

   (三)规划谨慎细致

   巴黎启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达73项,小项目预算为几百万欧元,最大的项目高达30亿欧元。作为巴黎市政府的项目,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同时听取周围居民的意见,再报市政府批准。如果出现两种意见争执不下、难分优劣的情况,规划局则将两种不同意见提交政府,并说明各自的理由,由市政府组织公开的听证会,吸引各方代表参加,最终由巴黎城建委员会决定取舍。涉及与巴黎大区有关的项目时,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磋商,达成共识。

 三﹑解决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建设

首先,由经验丰富,素质齐备的城市道路规划师进行细致科学的道路规划,使交通网便于通行。对私人车辆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通过增加养路费,或者通过发行"交通高峰通行证"的方法来限制私人车辆。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提倡办事少用公车,使用公车必须有相关部门的签字,从而减少公车上路车辆。其次,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提倡乘坐公交出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交部门的补贴,加强对公交路网的规划和完善,使公交成为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开通快速公交,并提高快速公交的效率。根据"公交优先"的原则,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二)加强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长期总体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实现公共决策从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状态转变。政府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规划修编的有关专题研究要在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资源专家担任专题负责人。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公共资源配置财政支出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雨。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500年一遇。这场雨造成79人遇难,51人系溺水身亡。

此次危机之后,北京市等大都市开始反思和探索城市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作者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二、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分析城市资源配置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仅涉及到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怎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单提公平或效率,两者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二者的关系却是矛盾中又带有统一。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关系,将会影响着其整体的发展水平与速度。认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其关系,将会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并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在资本论中有这样一段话,“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价值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是马克思研究的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下的社会性质,由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地位不同,二者代表的利益也不同,资产阶级凭借占有大部分的生产资料为优势,剥夺了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不公平的表现,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阶级问题,这样的对立关系下不会存在等同分配;其次就是效率问题,也就是我们即将要讲到的问题。

我们讲的效率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在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在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将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上文我所讲到的为何不该存在等同分配,工人付出劳动得到的报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创造的价值来衡量,这将是一个持久的分配标准。按劳分配不仅会调动整个生产界的积极性,也会促进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就是公平与效率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的精髓所在。过分公平或者过分强调效率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而根据每个社会阶段的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应对政策,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阶段,公平与效率不仅局限在经济发展领域,也延伸到社会发展的范畴。想必大家对7?21北京特大暴雨自然灾害也有所耳闻,我们在对罹难者深表哀悼之情的同时,还应该对事故结果大力进行分析,亡羊补牢永远不晚。

在北京这次事故中,受灾最严重的当属房山区,而房山区中最严重的则是边远山区。由于暴雨来得又大又急,造成山体滑坡,而山区的房屋多半年久失修,在暴雨刚刚到来之时就有一所小学被毁,其中有多名小学生被困,而随后的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大,农村道路毁坏严重,山区洼地很多,大量积水无法排出,房屋被毁,人命危在旦夕,救援队伍多在市中心,无法及时赶到,所以造成了惨剧的发生。

面对悲剧,我们无法逃避,能做的只有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发达与较不发达的地区,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的繁华我们都看在眼里,而城市郊区,甚至更边远山区的贫困落后却很少被人放在心上。山区的房屋、道路理应得到按时的修缮与保护,尤其是学校,更不应该存在危房一说。也许农民创造的价值没有很多,但是每个人都理应有安全生存的环境,这是每个政府都应该做到的。因此我认为,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固然重要,而更需要得到重视的是公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居民安全的生存环境都是最重要的。公平的背后是效率在做支撑,而效率最后还是要服务于公平。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这次多年一遇的暴雨,虽然北京市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公民也团结起来积极响应,但这次灾害对一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失去家园的百姓来说,是不可磨灭的一次伤痛,也重重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在狂暴的自然灾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力,在自己从前每天都经过的道路上被淹死却无能为力。然而,灾害固然是残酷的,可我们是否能事先就采取一些对策去做到未雨绸缪,避免悲剧的发生呢?对于北京市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建设,我有如下建议:

首先,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居住地的受访者受到暴雨的影响不同,北京市不同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有较大差别,而且北京市公共资源配置不均匀的问题较为突出。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行政管理机构”、“教育、公共文化资源”等多个方面。在这背后存在的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取舍问题。

经济学是为了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学的二重视角就是从这里开始划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视角。

从生产力的视角,为了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量(物质财富),而这又是由很多因素所决定,如工人的熟练程度,科技的发展水平,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这些要素的配置情况等等。于是,这一视角注重各资源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各环节的具体分工,加大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出最大的使用价值。从这一角度所看到的频繁商品交换、廉价劳动力的使用、流通环节的发展、分工的发展、金融衍生品的诞生都是加快了商品的流通、加速了资源的自由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这一角度忽略了生产关系的层面,没有意识到要素流动、分工等方式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了价值变动以及贫富差距的层面;看到了单纯强调效率带来的外部不经济问题;看到了各个经济主体的价值分割,在看到效率的同时,更注重公平。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市中心作为包含较多商业区、经济发展较快的部分,其生产力水平较高,所以加强市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催化剂,能够吸引外资、旅游、消费等拉动内需的因素,促进市中心的进一步发展,这比发展城市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更有效率。而这个角度也是上一个发展阶段中政府着眼的角度,由此造成了市里和市郊资源配置的差异。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加强市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要素流动增加,效率加快,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这些有利之处同时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价值变动产生影响。过于注重市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经济会导致地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吸引投资消费能力低,同时农民被城市吸引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

综上,集中发展市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优化了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它扩大了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公平。

这次大暴雨不只对北京造成了危害,更是给北京的郊区、河北等地带来了巨大损失,由于一些地方地处偏僻,未开发完全,基础设施更是非常不完善,受灾非常严重,甚至一些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资料显示,这些地方遭受的灾难远比想象的大得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北京市内虽然也受灾,但是没有达到失去家园的程度,但其他偏远地区却面临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当前北京地区就存在着公共物品建设地域不均衡的问题,由此放大到全国,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对此,我们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平,可以在公共物品建设预算中向偏远的地方适当倾斜,基础设施相对发达的地区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统筹区域,共同发展。

其次,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的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由于市场配置本身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再加上公共物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殊属性,政府作为一个有力的配置公共物品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政府配置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财政支出。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对公共物品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进行改善。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尽合理,影响公共物品的建设。我国当前经济建设支出比重较大,且内部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大幅增加,但它占公共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40.27%下降到2006年的10.86%,幅度之大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从这一相对比例来看,明显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结合发展经济学来看,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过度追求经济建设,忽略基础设施建设,这不只会影响百姓生活质量、无力抵抗自然灾害,同时还会影响吸引外资,减慢经济发展的脚步,形成恶性循环,北京大雨所造成的损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对此,我们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二者齐头并进才会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将财政支出划分出合理比例分配给公共物品建设,专门做好年度公共物品预算,做到不忽视,但也不浪费,适当时候给予补贴。

再次,这次受灾的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所以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次灾害损失惨重不一定是因为缺乏公共物品,而是建立了公共物品,却没有按规定时间仔细检修,或者建立的方式不合适不足以应对大型灾害。

例如北京的排水设施,不是没有排水系统,而是一方面一些排水系统年久失修;另一方面这种排水系统不适应大规模灾害。例如,亲身经历了这次大暴雨的人都知道,在一些地方,排水井非但没有为排水做出贡献,反而从地下往地上冒水。天上下暴雨,地上冒水,这严重加重了灾害的危害。所以,基础设施不是建了之后就放在那里不需要管理的,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们要不断检修,不断反省,确保公共物品的建设跟得上气候变化、时代变化的脚步,就像经济建设一样,要与时俱进。

最后,平时注重宣传,灾前加强预警,灾中强调效率。从问卷结果来看,百姓缺乏对于灾难的应急常识。纵观这次暴雨所导致的一场场悲剧,原因普遍在于大家大多生活在城市里,而且北京及其周边不属于湿润易产生暴雨灾害的区域,人们对于暴雨成灾的概念模糊,防范意识较差,有很多车主见雨势大时并没有及时弃车保命,导致错过逃生机会,酿成悲剧。对此情况,应加大各种灾害的宣传,并且确保民众知道怎样应对,例如在车内准备可以在必要时敲碎车窗逃生的工具等。还应在灾难前加强预警,不只是在天气预报时提醒大家注意,要建立一个预警机制,有灾难来临时通过这一机制传达给各单位各社区,从上到下形成线,线带动点形成面,真正做到灾害预警全覆盖。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业;问题

一、内蒙古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普遍较薄弱

农村牧区的突出表现在:一是现各地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生产发展需求普遍差距甚大,尤其是相当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服务保障功能大幅度衰减。特别是牧区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不仅饲草料基地发展缓慢,远远满足不了畜牧业生产发展需要,不少地方连人畜饮水问题还尚未有效解决,干旱年景,牧民拉水和调运饲草料开支很大,成为沉重负担。许多地方农牧业生产至今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政府投资农牧区基础设施供给中的不足

中央及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地方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是西部地区,其投资范围投资的力度加大,明显壮大了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内蒙古自治区“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有:首先,供给总量不足。其次,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间存在基础设施供给失衡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

(三)农产品和畜产品在保险制度的不对等

农产品的保险力度小,相对来看,畜产品既没有最低保护价,又没有太多的保险,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死掉大批牲畜,基本无人问津。尽管我国加大财政力度对农业保险补贴,但其中还是会受地方财力不足的限制,致使农业保险的补贴资金发放不到位,影响农业保险的实施。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的补贴比例,中央政府补贴保费的35~40%,各省级政府补贴25%,市县级政府补贴15~20%,农民自负约20%。并且规定,只有在下一级政府的保费补贴资金到位的前提下,上一级的财政才能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牧区医疗服务及条件欠缺

农村牧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条件差,农牧民看病难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现农村牧区苏木乡镇一级虽然都建立了中心卫生院,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职工收入低、医疗技术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短缺等问题,农牧民病情稍重点就需到城市大医院或旗县(区)级医院诊治。

(五)农牧民再就业与保障服务体系不完善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国家保护生态及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村牧区人口大量转移进城或迁移到异地。但目前在转移培训、就业和保障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体制、政策上的不完善,导致部分转移农牧民就业和生活困难。一是对农牧民的转移就业培训简单化,质量低。二是政策上对自主创业的农牧民缺乏有力的扶持。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促进产业升级和牧民增收

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造传统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近几年,一些地方积极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二)把牧民组织起来,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把牧民组织起来可以抵抗市场风险,集约经营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规模发展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三)制定全面系统的强牧惠牧政策体系

强牧惠牧政策的制定,不H要站在产业布局、国计民生、生态友好的全局视角考虑,还要站在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应通过详细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制定出全面、系统、配套的强牧惠牧政策体系。

(四)做好牧民转移就业工作

切实做好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一是要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细化政策,另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和监督:二是应引导扶持家庭牧户游,立足草原自然资源,充分挖掘边疆民族文化资源,牧民们一边放牧,一边经营旅游业:三是可引导牧民转产特色种养业,使牧民拓宽增收渠道,稳步增加收入成为现实:四是应鼓励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服务机制

一是明确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定位与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总体规划,把推进城市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公共服务统筹投入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大力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生活环境差距。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策;模式;基础设施建设

一、ppp的概念

关于ppp的定义有许多种,如公私伙伴关系、公私机构的伙伴合作、公共民营合作制等。对于ppp的定义,在国际上还未形成统一的解释,有关ppp理论实践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UnD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指出,ppp是政府和企业合作,双方能够达成共赢,获得比单独行动更大的效益。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涉及的风险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而不能转嫁于其中一方独自承担。欧盟委员会认为,ppp改变了之前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模式,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来提供。美国ppp国家委员会指出,ppp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私人企业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经营和维护,满足相关服务和产品的需求。世界银行认为,ppp是政府和私人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私人部门负责建设、经营,承担经营风险和相应责任,政府负责监管。亚洲开发银行将ppp定义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立的一系列合作伙伴关系。

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财政部定义ppp模式是为了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社会资本主要负责建设、运营以及建成之后的大部分维护工作,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保证公众能够实现最大利益。发改委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认为ppp是政府通过改变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达到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目的,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

从上述对于ppp理解的不同视角可以看出,当前对于ppp的理解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ppp的一些共同核心特征:首先,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关系是对等的,是平等的法律主体。其次,双方在利益上共享。最后,项目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贾康、孙洁提出,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非政府的主体合作,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从我国ppp的发展实践来看,ppp的意义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融资功能上,最重要的一点,ppp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治理模式,是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新。只要能够合理利用,ppp将会成为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重要机制。

二、ppp的模式

ppp是包括诸如Bot、Bt、Boo等诸多形式的新型管理模式,ppp的形式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和政府撤资。ppp从公营属性渐至民营属性,主要类型依次有o&m、LBo、Bto、Bot、BBo、Boo等(如表1示)。

将传统模式下由政府承担的基础设施服务,通过该与民营企业签订长期合同,交由民营企业去做,民营企业负责项目的经营以及日后的维护工作。在这种合作方式下,私人部门负责基础设施的经营和日常的维护,但资本相关的风险不需要承担。这类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效率以及供给效率。民营部门需要向政府提供相应的租金,其报酬通过向使用者收费的方式得以实现。

1.租赁―建设―经营(LBo)。LBo是私人部门对于已经存在的政府工程,进行U建并经营,私人资本运用自己的资金对项目进行改造。获取报酬的方式通过制定合同的方式得到明确规定,同时私人部门需要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租金。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可以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又能够提高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效率。

2.建设―转让―经营(Bto)。Bto是指,私人部门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融资并投资,完成之后的建设工作。建设完成后,基础设施所有权移交给政府部门,由政府所有。政府部门按照合同规定,将基础设施租赁给私人部门长期使用。在合同规定的租期之内,私人部门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向使用者收费的方式,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合理的报酬。

3.建设―经营―转让(Bot)。私人部门对项目进行投资并建设,建设完成后,私人部门在规定的期限内,拥有并经营该项目,在经营过程中,私人部门通过向用户收费的方式获得相应回报。期限结束后,公共基础设施所有权归政府部门所有。这形式与Bto的十分相似,但在转让给政府部门前,它所遇到的法律和债务上的问题,会比Bto模式所遇到的更多。但目前而言,Bot仍是最常见的公私合作形式。

4.购买―建设―经营(BBo)。政府将公共基础设施卖给有能力对该项目进行改造和经营的民营部门。民营部门在获得相应资产后,拥有永久性地经营权。与其他特许权的授予存在类似的地方,在出售前的谈判中,公共部门可以对基础设施的服务定和安全质量问题在合同中作出相应的规定,以实现其对公共产品服务领域的控制。

5.建设―拥有―经营(Boo)。Boo是指,私人部门投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成之后的基础设施归私人部门所有,他们拥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但是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私人部门同样需要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接受政府部门在价格以及产品服务质量上的规制。

ppp的这些基本形式,可以用来建设新的项目,也可以用来改造存量项目,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当政府部门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时,就需要私人部门的加入,以更好的提高供给效率。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营能够带来切实利益时,私人部门就有更大的动力去从事这项事业。这种情况下,非常适合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共同建设经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三、ppp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在投资建设中探索实行ppp模式。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0年~2016年中国的ppi项目有1336个,总投资额达到1466.74亿美元。世界银行ppi的概念和中国的ppp有所不同。尽管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仍可以从中看出ppp在中国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图1)。

1.地方政府主导阶段(1993年~1997年)。1993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上收地方大量财权,导致地方政府没有能力进行地方建设,不得不向民间资本寻求帮助,解决地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建设难题。许多地方政府与私人资本合作,这一时期大量的Bot类型被运用到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当中。这一时期的广西的来宾B电力项目、成都水厂和长沙电力等项目,都显示了地方政府寻求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努力。这一阶段的社会资本以国外资本为主,但民间资本已经开始尝试进入ppp领域,如泉州刺桐大桥项目就是民营资本参与为主的基础设施Bot项目。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缺乏政策指导的地方ppp项目出现大量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回应。这一时期,中央出台政策对ppp不是鼓励,而是限制。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中央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这降低了敌方政府与私人资本合作的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地方ppp乱象,促使中央对地方ppp项目进行整治。这一阶段的ppp浪潮就此结束。这一阶段发展至今,时间不长,无法描述其完整特征。

2.中央政府推动阶段(1998年~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几年调整,ppp模式在中国逐渐得到恢复。这一时期,中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迫切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财政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促使中央政府意识ppp在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参与公共领域的建设有了政策上的支持。200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民营资本可以加入到更多行业领域的建设中去,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通道被打开了。与粗线条的鼓励投资不同,这一时期的政策特点体现在对ppp的推动更多落实到具体的行业部门。这一阶段的ppp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其发展潜力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识。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不断扩大,直到2008年遭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才缓落。

3.中央全面主导阶段(2008年至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提振了市场信心,帮助中国渡过了难关,同时,在积极财政政策驱动之下,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地方投融资平台追求项目政策支持,争取地方项目建设,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地方债务问题。针对如何处理地方债务,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3年后,中央明确表示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并将ppp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民营企业为社会资本主体的ppp模式受到了重创,国有企业逐渐成为了ppp中代表社会资本的那一方,取代了本应由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

这一阶段,中央政府密集式的推行ppp的相关政策,发文部门从中央主导到部门主导,财政部和发改委成为了推动ppp发展的主力部门。截至2017年2月28日,财政部项目库显示的入库项目数量达到11784个,投资总金额达到139285.30亿元。中国政府对于ppp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重视,将ppp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四、我国ppp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我国ppp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为ppp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融资。ppp的本质促进政府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追求ppp项目落地规模和速度,给政府造成较大财政压力。

(2)权责分配不合理。地方政府在ppp项目执行过程中,经常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同时,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与ppp项目的长期运营要求不尽匹配。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权责不完全匹配,不满足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3)缺乏项目融资支持。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对ppp项目,提供项目融资贷款业务的较少。同时,在政策层面,也缺乏与项目融资相应的配套支持。这些情况,都加大了ppp项目的融资难度。ppp项目需要的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成本的加大,收回成本的速度慢,这些都需要长期资本的加入,才能更好的满足项目发展的需求。因此,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投资回报不确定性高。我国大部分ppp项目的价格还处于政府部门的监管之下。目前,价格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长期收益不确定性高,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不敢贸然进入。

2.推动我国ppp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回归ppp本质。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切实做好平等协商、长期合作、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等工作。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政府代表社会公众,主要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社会资本方则追求回报和收益。ppp项目既要保障公众利益,也要保证社会资本方合理的投资回报。

(2)投资回报机制要合理。社会资本之所有不愿意参与ppp项目的建设,很大的原因在于ppp项目的回报率过低。社会资本是追逐利益的一方,如果没有合适的回报率,社会资本方不愿意参与。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投资回报率过高,相应的可能会加重政府一方的负担。因此,在推进ppp模式当中,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就显得尤其的重要。政府部门要合理确定产品服务价格标准。对于价格标准的调整,要给予重视,以避免对投资收益造成较大影响。对于ppp项目,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以及完善配套设施建o,提高社会资本方的参与意愿。

(3)o计合适的融资方案。ppp项目的特点是收益不高但相对稳定、风险较小。各类资金的风险偏好不同,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专业咨询机构的作用,针对每一个ppp项目的特点,设计与ppp项目相适应的融资方案,选择合理融资方式。

(4)规范合同文本。ppp项目参与主体较多,项目运行时间较长,涉及因素复杂,合同是解决问题、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保障。应当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并对此制定明确的规定。解决好互信问题,保障好各方的权益,明确争议解决的方式。

五、结论

ppp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所推动的。中国政府最初推广ppp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权分离,二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原来的经济均衡,ppp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因此,伴随环境的变化,中国ppp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结合世界银行1990年~201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实施宽松政策的情形下,ppp模式往往会被搁置,国有经济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在经济发展缓慢、财政资金紧张时,ppp模式则会被重拾,给予的政策支持力度会加强。由于ppp政策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低以及存在的风险等问题,致使民营经济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目前来看,社会资本方以国企为主,ppp项目的发展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市场并未发挥大的作用。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意愿由于政策的排斥性而降低,部分导致了中国ppp“政策热、实践冷”的现象,这是今后ppp发展值得深思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改革,2015,(1):78-89.

[2]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与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3][美]eoSo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Barberisn.,m.Boycko,a.Shleiferandn.tsukanova:HowDoesprivatizationwork?evidencefromtheRussianShops,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6,104(4):764-90.

[5]Laporta,R.andF.Lopez-De-Silanes:theBen-efitsofprivatization:evidencefrommexi-co,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9,114(4):1193-1242.

[6]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4):68-84.

[7]Shleifer,a.,andR.Vishny:politiciansandF-irm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4,109(4):995-1025.

[8]Jonathanp.Doh,RaviRamamurti.ReassessingRiskindevelopingCountryinfrastructure.LongRangeplanning,2009.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公共配套设施现状公共政策

一、以十堰市为例介绍城市配套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细节,而细节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味,路灯、垃圾箱、道路指示牌等等不但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在设计师的新意设计下,它们可以形成某种风格、感觉、氛围,它们给你的感觉同时也是这个城市给你的感觉。

概括而言,城市基础设施是这个城市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现代化的宜居城市的建设,最好将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活区主要设施配套有:交通、通信、银行、超市、水、电、气、服务等。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十堰市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近年来,十堰城区新建成北京路、浙江路等多条街道,街道两旁绿化覆盖率超过70%。新建成的北京路体育馆等科教文卫体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通讯便捷,主干道人民路的加宽,高峰期车流量过大的现况得到再一次缓解。襄渝铁路横贯东西,209和316国道交汇十堰。汉江黄金水道运输可通江达海。武白、郧十一级路的建设,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银福高速穿市而过.年内即将动工的武当山机场,圆了十堰人民多年的机场梦。十堰市邮电通讯已实现了传输光纤化、长途自动化。十堰城区拥有两座水厂,三座大型自来水厂。

城市基础设施首先有市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它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又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配套,又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二、以十堰市为例分析现阶段我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均况及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综合发展状况而言,问题集中于表现在城市化进程问题上,城市化进程问题里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最为突出。中国对于如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缺乏理性长远的目光,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赊欠状态。单从交通设施方面来看,全国近700个城市,建成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仅有十多个城市,营运总里程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城市的规模。快速公共汽车系统也仅北京、广州等屈指可数的一线城市建成。这个路口出现了问题就只考虑解决这一个路口,而缺乏整体设计。承载量大、效率高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落后,不断加剧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交通矛盾。这是交通方面,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有此类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大部分群众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呵护有加,但是,仍有少数人蓄意破坏公共设施。公交站亭玻璃支离破碎,垃圾箱随意倒在街头,……这些“满目疮痍”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不仅使国家财产受损,群众利益受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形象。下面将以社区、医疗、交通,图书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十堰市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现状。

(1)社区篇

社区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文化建设又事社区建设中得重中之重。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都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城市社区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兴起,社区文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现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着重分析十堰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从十堰整体上来看,十堰是一个处于丘陵地带的中小型城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很小,寸土寸金。作为居民社区而言,其主要功能和首要功能是主人,要先解决了居民的居住人体才能去考虑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十堰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非常少,许多新建社区都是通过先挖山誊地的形式出现,多以许多社区连基本的停车位都无法保障,更无法建设居民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了。

十堰是一个新型年轻的城市,城市人口主要来自上个世纪的技术援助人员和下放知青。所以十堰居民的素质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都非常高。长期以来,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休闲文化场所如火车站附近的园源公园早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近几年来兴起了大量的现代化小区,且都具有一定的文体场所,但鲜有居民光顾,这也反映了社区文体活动的单一和陈旧。

(2)医疗篇

十要求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作为推进重点,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但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未来5年,我国国民健康水平将步入快速改善时期。按照十报告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将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具体来说,全民医保体系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救助机制的健全,将从制度上解决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将保障群众用药质量安全、方便价廉。

十堰市现有三甲医院四所。各医院都拥有先进齐全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如:自荧光支气管镜、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器植入术等。医护人员过万人次,医疗设施资源高达百亿元,拥有病床量过6000张,年平均门诊接待量过300万人次。大规模的就医环境也带来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太大导致医生护士态度不尽如意、就医高峰期划价和取药窗口设的太少、就医难买药贵、医院内部水果食物摊点不正规不卫生等。

(3)交通篇

城市交通问题是全世界国家都很困扰的事情。进入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贸易往来和社会性活动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传统的交通运行和管理模式大大制约了城市的稳定与发展。当前我国交通问题早以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中小型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不仅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同时考验着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与陕渝豫交接,号称“车城”。城市人口近100万。随着武当山国际机场的建设,十堰市的公共交通市场需求呈日益扩大的趋势。据资料显示,5年内十堰市出现4次公交罢工时间:2002年12月,部分司机得知公交公司将被“买断“后集体罢工,这是第一次罢运。此后,2003年6月、2008年1月和4月又先后出现3次罢运事件,规模越来越大,市民反映强烈。2008年4月的第四次罢运后,市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收回城市公交公司的特许经营权。

(4)市图书馆篇

十堰市图书馆是政府建设的公共综合性图书馆,是十堰市文献收藏利用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馆舍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藏书超过60万册。图书馆全年开放。全馆除了向市民书刊的借阅,还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科研,教育等企事业单位提供资料查询,文献编辑和情报管理追踪等服务。图书馆定期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外展服务等。书刊的信息化管理可链接百余个相关信息点,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居民服务。

现代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业圈,新兴时尚居民区接连拔地而起,周边的基础设施也随之一应俱全,但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却严重滞后,跟不上节奏,而且往往品种单一,仅限于atm、报亭等几个方面。另外,还存在着形式陈旧,缺乏城市特点等创新问题。当今社会配套设施建设的另一大缺陷就是缺乏人性设计,市内街道、公共厕所等方向的指示牌功能不明确,在街道等公共场合缺乏人文关怀的设施,如盲道被随意占用、孕妇老年人休息区基本没有,免费儿童游乐院设施陈旧缺乏人员更新管理等等。总之,我国的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与设计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发展的深度于广度方面完全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配套设施的科学技术与工艺也相差甚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①国家的公共配套设施作为文化精神的福利建设,投入大,零回报,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的不重视,进而导致配套设施的从属地位;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经济的过快发展导致了我国面临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此块建设的关注和投资过少,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公共配套设施在设计发展,科技革新等相关方面的进步;③公民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问题上得认识不清不新,也是导致了政府有心建设,但难以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应该成为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当借鉴国际经验。

华盛顿地区乃至美国其他城市的市政公共配套建设立项过程十分严谨和公开。如在华盛顿加宽道路的工程,首先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解决资金的问题,最终都必须由当地议会通过决议案来解决。解决了费用问题后,议会还要通过两党议员的辩论,对项目的设计进行环保、费用、规模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监督,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在当地议会过不了关,项目都无法破土动工。当市政府就一个工程立项之后,除了在网站上登载立项情况之外,法规要求该办公室至少要在华盛顿地区的一家大报上登一次广告。申请华盛顿政府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司,都要经过华盛顿市专门的企业评估部门的评估。评估通常包括6个方面: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控制能力、完工的及时性、施工安全记录、劳工权利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专业评估人员不但要逐项评估打分,最后还要写出书面评语,供相关部门参阅。

其次,应当将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的投资过程,使项目融资成为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融资手段。为了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应逐步实现转型,快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②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③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使城市基础设施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陈为邦.城市规划应成为重要公共政策[J].2005.

[2]诸葛敏.城市基础建设建设前期档案资料管理问题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2009.

[3]陈为邦.以科学发展观看城市规划和房地产[J].2005.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民生,即人民生活,与“国计”相对应。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一、新世纪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就

(1)政府加大了对民生建设的投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核心民生财政支出从2007年的14560亿上升到2010年的28862亿元,翻了近一番。(2)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13亿人口,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农村低保制度于2007年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城乡全面覆盖和应保尽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2009年开始试点,截至2011年底覆盖面已经达到40%以上。(3)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

二、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水平不高,差距较大。今年来我国公共服务扩展的速度较快,但总体来看水平较低。义务教育的优质资源不足,基层医疗服务的水平不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偏低等等。(2)政府间责任关系没有理顺。上问下责是等级问责的形式,问责制除了自上而下的问责方式以外,还包括自下而上和水平主体之间的问责。(3)民生基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诸如“毒胶囊”、“假鱼翅”、“毒奶粉”、“地沟油”等问题,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神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一直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如何妥善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完善民生问题的措施

(1)改善民生问题要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是公平优先,普惠均等原则。公平优先是改善民生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要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居民,实现政策普惠,消除身份歧视促进机会均等。二是保基本可持续原则。政府要优先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基础养老金等,其他服务项目要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共同责任,保障水平要适度,保证在为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可持续性。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这实际上为我国政府更好地发挥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需要在规划、筹资、服务提供等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吸引私人资本积极参与,发挥市场的作用,允许民间和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2)改善民生问题需要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我国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利益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向公共服务方向转变。改革民生问题,需要中央“动手术”,改革政府机构。中国政府已经对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铁道部等“动手术”,通过重组机构与明确职能,能够有效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加强机构改革的同时,要及时回应舆论对加强国防与反腐工作的呼声。(3)改善民生问题需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共性基础制度建设。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理顺不同层级政府间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关系;二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制;三是制定控制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操作办法;四是晚上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方式、定价机制和费用分担方式;五是完善对公共部门的激励和约束,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民生问题在持续发展,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单纯的GDp增长算不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的思维,坚持以人文本原则,积极推进民生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兆柱,王娟.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建设措施[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司林波.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行政论坛.2008(6)

[3]李振军.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以河北省为例

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城市市政设施;公私合作;管理

一、市政设施的基本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物品”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通常说的“公用设施”、“市政设施”、“基础设施”等都包含在其中。在了解城市市政设施之前,首先要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外延较为宽泛的概念,一般而言,凡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支持或服务的、通用的、带有基本条件和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都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它既包括供水、供电,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物质基础设施,也包括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等无形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企业、人口、资本向城市集中,进而影响城市的投资、生产、收人状况,最终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可以说城市基础设施是维持整个城市系统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市政设施主要是指道路、广场、绿化带、泵站、桥梁、河道、下水道。其中下水道主要指排雨水的系统,不包括排污水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管网是不一样的。南京市管理城市市政设施的部门主要是南京市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处和南京各区的市政设施综合养护管理所。城市市政设施比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要小,但是它的重要性从它所包含的内容上就可以有清晰的了解。道路、桥梁是城市交通的命脉,能否有效率的出行现在是紧密关系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所以对道路的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绿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风景、空气质量,对绿化的管养不能疏忽。南京绿化建设是不错的,尤其是南京的梧桐树有着百年的历史,梧桐树有树冠大,根系浅的特点,在平时这些树有很好的遮阴避暑的效果,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大雨的季节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断枝倒落的概率相对于其他树木要大。泵站、河道、下水道都主要是与城市的排水有着密切联系,2012年北京的城市内涝事件就是因为地下排水系统的问题,所以在建好排水系统的同时,要在平时管养好这些系统,密切观察河道、泵站的水位,确保城市在多雨时节不存在内涝和遭受洪峰侵袭的危险。

二、国内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的特点

市政属于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属于纯公共物品,如市内道路、河堤、降水排放、护坡、行道树、绿地、消防及各种防灾工程等。这些设施提供的服务具有以下特征:(1)服务对象不具选择性,凡在本市内通行、工作、生活的人们都同样享受其惠,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服务。(2)不可减少性,即不会因为使用而造成总量的减少。(3)不具有个人消费性,只能以公共消费的形式出现。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模式一般有四种形式:一是国有国营;二是国有民营;三是民有国营;四是民有民营。目前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无论其可经营程度如何,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现象仍较为严重,由于政策环境或利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社会资本进入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我国长期以来,在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领域都是由城市政府独立进行投资并经营管理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由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城市市政设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和公益性,其投资运营过程完全由政府管制固然不行,但是完全靠市场竞争选择更不行,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城市市政设施涉及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论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还是由私人部门来投资经营管理都必须接受政府的监督和控制。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城市市政设施投资运营,把部分城市市政设施私有化,不但不能减少政府的监管职能,反而对政府的监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需求。

三、南京市政设施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南京市政设施管理现状

在很多城市仍然是政府投资建设,政府管理养护的情况下,南京市市政设施管理可以算是公私合作的领头队伍之一。2005年南京市将市政设施原本的管养一家的模式改为了管养分开的模式,即原本南京市的市政设施的管理单位和养护单位是统一的单位,而后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养护资本,采取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主要的做法是将市政设施的管理单位和养护单位分开,管理单位为事业单位,而将养护单位推入市场,将其改制为民营企业。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南京市市政设施的管理单位是南京市市政养护综合管理处和各区的市政养护综合管理所,这些单位是事业编制的单位,由政府全额拨款,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上级的要求、自身的日常巡查或者是市民的举报发现这些市政设施存在问题,然后与督促养护单位进行养护,并做事后的检验。而养护单位是民营企业,政府与其签订合同,每年拨给一定的管养金额,主要分为市政养护公司和绿化养护公司,它们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管理单位的要求对管养设施进行及时的管养。另外这些管养单位由于其企业性质,也可以从事政府指定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进行创收。

(二)“公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市政公用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我国公用事业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市政公用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是行政隶属关系,企业行使了很多政府的职能,政府对企业也承担着无限责任,企业的亏损包括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都由财政补贴。按照当初将养护单位改制为私营企业,政府只扶持三年,三年之后,政府重新进行招标,确定合适的养护管理单位。但是,却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市政设施养护责任重大,缺少更加合适的养护单位,各种交接问题,甚至是人情关系在里面,所以养护公司一直没有变,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还是政府的隶属单位,其员工退休后仍是事业单位编制,只不过公司可以自谋盈利。这种为了节省财政支出,增强企业活力的制度设置,在实际操作中却不能有效运行,值得我们去反思。

2.市政设施养护效率低下。按照制度要求,政府每年拨给公司的养护资金是相同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事实上每年对市政设施维护的程度是不同的,资金也应该不同,那么资金的固定不变就会在养护任务艰巨时使公司无法获得正常的收入,从而带来工作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因为一直不存在与现任养护公司竞争的企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养护公司的心理懈怠和工作的不认真。这就如同垄断经营使企业缺乏竞争活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低。

四、对“公私合作”模式下市政设施管理路径的建议

(一)选择私营企业时要引入竞争机制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引入竞争的原则,其目的是:一方面为了能让有资格的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平等地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招投标和养护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竞争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在公开招标方面,许多地方做的还远远不够规范,名义上公开招标,实际上是暗中指定。有时以故意抬高进入门槛的办法,把一些有能力的民营部门管理者排除在外。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该遵循规范、透明运作的原则。只有规范、透明运作才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透明的运作制度;要向所有的有意愿参与和政府公共部门合作的民营部门提供统一的招商材料。现在我们的公共部门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还没有考虑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更没有参与的渠道和建立参与的机制。让每个公众参与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但应该建立让更多公众参与的机制。南京市市政设施养护公司的选择应该采取公开招标竞争原则,咨询市政设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专家,由他们跟管理着统筹每年的市政维护金额。金额要有一个弹性设置,就是如果遇到特殊的情况,应该额外补给养护公司一定的养护金,而不能将金额定死,而间接导致养护公司通过降低工作质量减少成本。

(二)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管

政府由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直接提供者转变为安排者,管理对象也从过去单一的从属于政府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具有各种各样经营权,并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所以对市政设施的养护单位也要转变传统的监管方式。从目前的监管方式来看,管理部门还是习惯于用另一方面,管理部门缺少相关监管方面的人才,如法律、管理、经济、会计、统计等;第三是缺少监管的激励机制。所以在确定好养护公司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只有做好监管,才能保证市政设施发红头文件、行政命令、行政审批等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增加了监管的不确定性。习惯于这种监管方式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行政命令、行政审批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有利益的驱动。笔者觉得加强监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即具体工作的标准要明确,一项养护工作完成后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去验收,而不能由养护公司自己说了算;二是在经济上严格把关,养护公司可能会出于私人利益的考虑夸大养护经费或者一些大中修项目的金额,在财政上管理单位要与财政单位合作把关;三是有惩处奖励措施,任何一项制度如果没有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那也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坚决杜绝人情关,而是严格把关监督。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现代管理制度很重要,但一切还都以人为实践主体,提高管理单位的人员素质是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素质包括个人道德素质和技能素质。所谓道德素质就是要求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爱岗敬业,认真执行工作,对养护单位的管理一丝不苟。提高管理人员道伦理道德可以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如树立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举办“道德讲堂”等。而技能素质就是要求管理单位具备专业的财政人员、管理人员和市政设施如道路、桥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管理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加强招考程序的公正公平和科学性,在工作中也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考核,提升其能力素质与工作的契合程度。

公私合作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兴起后,在我国逐步探索的一个模式,但是其合理性、科学性、成熟运用领域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思考。笔者希望通过南京市政设施管养案例对公私合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够促进本人和关心公共事业发展的人理性看待问题,探索现象背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边继云等.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制度经济分析[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

[2]徐惠蓉.经营城市——现代城市经营与管理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