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44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1

[关键词]积石山县良种技术扩散理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2-0141-01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着集约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和涌现的今天,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并未得到全面的推广和实施,未能实现新技术和新成果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方面的价值,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过去传统的以政府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扩散的单向性,供需脱节,信息不通畅,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突出矛盾导致了新技术推广缓慢,技术应用效率不高,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规律,构建新形势下高效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紧迫任务。

1良种技术扩散理论基础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1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我们对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定义,需要结合我国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广泛吸收传播学和替代学之间的合理内容[1]。基于此,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某种方式和渠道,在社会生产体系中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即技术创新、传播媒介、潜在的应用者和社会经济系统。在很多学者文章中经常使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和农业技术扩散,并且经常将这两个概念交换使用,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2]。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开始于技术研发和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后,而农业技术扩散开始于技术和技术发明过程中,两个概念的出发点不同,也就是农业技术扩散概念要广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

1.2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

农业技术扩推广分为了广义农业技术推广和狭义得到农业推广,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广义的农业技术推推广包含了教育、农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3]。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国家和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也存在民间自发的社会活动,政府和市场机制有效相结合,单相选择和资源配置相结合,国家政府的公益性提供和社会产业化供给相结合,这就使得农业技术扩散比农业技术推广更加广阔[4]。其既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成果相结合的问题,又能很好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其主要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经过充分试验、技术开发和成果展示之后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5]。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和推广部门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而农民群众又和上述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十分困难,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的是技术创新的形态由实验向着实用技术开发转化。而农业技术扩散主要侧重于使用技术创新在农户内部和农户之间被采用。

2基于积石山县油菜种植的良种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

2.1地理位置分析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地区,中部为二阴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海拔1787~4308米。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既含山地、高山综合气候特征,受地势影响,全县气候差异很大,又具有小区域性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为660.2毫米,平均年蒸发量约88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323小时,无霜期133至168天之间。冬春季干燥,夏秋季湿润,十分适合发展油菜种植产业。油菜已经成为积石山县农业支柱性产业,尤其最近几年,地区改革种植模式,摒弃传统油菜品种,积极发展双低油菜种植,在该读取生产的油菜具有芥酸和硫苷净含量低,产量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2.2积石山县油菜种植历程分析

油菜是积石山县唯一的油料作物,最近几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扩散和影响,地区油菜种植品种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1年油菜种植面3880公顷,其中有超过90%以上的是传统油菜,到2014年,该读取油菜种植面积为4066.6公顷,几乎全部都是双低油菜,其其中膜侧油菜3万亩,建成9个千亩膜侧油菜示范点。平均亩产量为每公顷2172公斤,最高产量为4335公斤,产值由每公顷2.25万元提高到4.86万元。随着地区油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地区从2001年以后照现有引进了了华协1号、青杂2号、3号和5号等双低油菜品种,分别积石山县的小关镇、别藏镇、中咀岭镇、居集镇、徐扈家镇、寨子沟、吹麻滩、胡林家、柳沟镇、石塬镇刘集镇等11个乡镇的90多个新政村进行了新品种扩散种植,并建立了多个示范区。通过合理轮作、精细耕作,科学播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使得双低油菜示范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3405公斤,极大的促进了地区油菜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⒖嘉南

[1]张永林,李子奈,刘玲玲.农业科技创新扩散、要素流动与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1(03)

[2]易磊,和炳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4)

[3]霍学喜,董银果.简论现行管理体制对种子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04)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农民 教育观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农民”这个概念新的内涵。培养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一支能够胜任建设现代农业的称职合格的现代农民队伍,我国就很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为了这个根本转变,在客观上就要求职业教育把培养称职合格的新型农民,作为担负起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来抓。

一、现代农业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

现代农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资本和科技投入为主,生产工具完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投入产品科技含量高(例如,良种、全价配合饲料等)。农民需要许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否则,他们就不会操作农业机械,也难知道种什么品种,如何种;施什么肥,施多少,何时施;如何销售自己的产品,等等。换言之,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的经营管理。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如何把那些只适应于经营传统农业的传统农民,培育成适应于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是职业教育担负起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型农民必须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化农民。怎样培育这样的职业化农民,那就是“教育”和“培训”。不过,“教育”应该包括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针对整个农民群体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整体农民的文化素质。职业教育是专业知识教育,是针对农民中的不同群体的(例如,针对种玉米的、针对种植西瓜的、针对栽培蔬菜的、针对饲养生猪的,等等),其目的是为了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农民。至于培训,主要是专业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在如何开展教育和培训的操作层面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当首推培育专业化、职业化农民。但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若各地能将有限的公益性经费用在“刀刃上”,把传统农民培育成称职合格的新型农民,则是对我国的农业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上去了,一批批称职合格的现代新农民则指日可待。

二、培养现代农民离不开职业教育

高科技要转化为产品,必须依托技术工人高超的工艺和技能,没有技术工人体能、智能的付出,再多的管理人才和设计图纸也只是“纸上谈兵”。

从初中、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适龄青年,他们既没有学会祖辈务农致富的本领,也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要把他们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只有依靠职业教育。

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着只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唯学历教育至上”、“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思想在社会上相当普遍。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专业不对口,理论多、技能差,毕业就面临着失业,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社会上许多技术岗位高薪也找不到人来做,社会上出现了钳工身价超过了硕士生、技校生比大学生好就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就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就需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以说,“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笔者所在的桑植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县,全县45万人口,农民人口占总人数的94%。当前,我县农民存在综合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术知识偏低,技能较差的特点,要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就离不开职业教育。据统计,桑植县每年有近9000名初中毕业生,考入高中的有3500多人,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近千人。这样每年就有近5000名因无法接受普通教育而从初中、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适龄青年,他们既没有学会祖辈务农致富的本领,也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培训,要把他们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只有依靠职业教育。

前不久,人事部发表的人才报告称:目前我国四类人才奇缺,其中受过职业教育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需求量最大。承受着我国高新技术和一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办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量很大,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过剩,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紧缺的现象。事实上,高科技要转变化为产品,必须依托技术工人高超的工艺和技能,没有技术工人体能、智能的付出,再多的管理人才和设施图纸也只是“纸上谈兵”。

三、目前农民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职业教育的距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此,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民就是能够胜任建设现代农业这一时代重任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传统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例如,犁、锄、镰),投入品的科技含量低(例如,传统的种子、传统的肥料、简单的混合饲料等),农民不需要有多少专业知识和技术就可以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科技含量低和生产者又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致使他们的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也难提高。

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实用技术,缺少必要的致富技能。大部分人文化程度偏低,增收致富的能力和素质较弱。据我对部分乡镇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统计,农村劳动力中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这种情况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应成为各级政府加强“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民的素质增强了,科技文化水平提高了,增收才有保障,致富才有基础,生活才能提高,农业才能发展,新农村建设才能推进,社会才能稳定。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我县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划,提出了“做强做大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全县的18到45岁的农民培训一遍,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此,我县建立完善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形成了就业安置网络,建立了以北京、广东、上海、长株潭为中心的四大就业基地,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8%以上。就业带动战略的实施,打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打通了出口,拉动了入口,带动了职业学校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时期职业教育应树立的三种观念

(一)树立大农民教育观。目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的概念和内涵均发生了变化。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概念,而是“农、工、贸”结合,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农业概念;农村这个概念也不是专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人们聚居地,而是人们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物质交换市场。因此,农民教育就应根据已经变化的新形势,树立大农民教育观,适应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农民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修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走多层次、多类别、多规模办学的路子。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3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而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可靠手段。基于此,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探究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经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显示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作用,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

一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概念包括3个层面,即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1.1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推广给农民,使农民能将新知识与新技能应用至农业生产过程中,达到增产的目的,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技术指导是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2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

即在技术指导基础上,增加产前咨询指导及产后的销售服务,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与组织农民经营均属于该范畴。广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是对狭义农业技术推广的拓展深化[2]。教育是广义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指基于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作用下,通过多样化形式,使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至三农中,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推动三农综合发展[3]。沟通与咨询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2.1农业技术推广是传播科技成果的纽带

科技成果的传播以农业技术推广为媒介,将农业技术扩散至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成果是农业专家与学者研究的成果,基于实践基础上得以归纳、总结和研发的农业成果。如何有效将农业科技成果传播至农业生产中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媒介,充分发挥着其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

2.2农业技术推广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目的在于转变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农民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指导,优化农业种植技术与生产技术,以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为依据,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新科技成果的创造

若想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应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为依据,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新技术成果研发中的创造作用,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农业技术推广情况、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状况,为研发新科技成果提供依据,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4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综合素质具有教育作用

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诸多农民仍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作用,结合多样宣传方式,使农民接受并认可农业技术推广。

2.5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方针、政策等的制定具有参谋作用

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下,农业技术推广员充分掌握了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存在问题及农业发展基本状况,为制定新的农业方针及农业政策提供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再完善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

3小结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保障。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经济中的纽带作用、促进作用、创造作用、教育作用和参谋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作者:蒋洪元单位:云南省巧家县老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4

一、“互联网+”与“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

(一)“互联网+”

“互联网+”概念,是由易观国际的董事长于扬,于2012年11月的第五届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于扬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公式,即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与各行业的服务及产品相结合的一种公式模式。“互联网+”这一公式,面向所有行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思路扩展,使企业在这一公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行业模式。

(二)“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互联网+”概念提出后,农业技术人员顺应科技时代的潮流,创造性的提出了“互联网+农业”这一概念。“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用于农业使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也就是“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这种创新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二、“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一)记录农业试验过程

在进行农业试验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记录实验数据的传统方法为,利用纸笔进行相关数据的手动记录,既耗费时间又不利于实验数据的整理。而“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可通过网络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等工作。且在将大量信息整理后进行归纳、存档或进行展示。例如,在进行水稻的种植试验时,科研人员可将水稻的实验数据进行网络系统上传,经由网络系统整理后呈现的水稻种植相关数据更具有客观性。且通过网络系统的帮助,可大大降低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得到育种、栽培、施肥等方方面面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避免了人力资源及科研资源上的浪费。

(二)推广技术示范

传统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方法,一般都是在田间进行实现的,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种植人员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教授。这样对于复杂专业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则需要足够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的物质投入,使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难度大。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可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困难,可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示范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然后通过网络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可将所录制的技术指导视频发送给每户农民,不仅节省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时间还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使技术示范更好的推广,及时解决农民的困难并落实到农业生产中。

(三)提供在线咨询

随着科技的大步飞跃,网络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与人之间更加贴近,使沟通交流变得变得方便,这种沟通上的便利使农业推广变得愈加便利。可以通過互联网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在平台上进行农业技术的传授,可以进行农业技术员或农业专家与农民的在线交流,即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在线咨询服务。当农民产生农业技术方面的疑惑时,可通过网络平台寻求帮助,线上工作人员会实时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农业技术指导,并针对实际问题给出合理建议。因此,可及时解决农民技术问题,减少农业损失,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四)将科研、教育与推广有机连接

传统的农业技术研究及推广过程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切实农业需求,研发人员根据农民所需进行技术研究,技术研究人员对技术成果进行田间试验,直到试验成熟才能进行技术推广。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环节较多,情况较为复杂,使科研、教育和推广极易出于脱节状态。但经由“互联网+农业技术”模式的开启,成为了一道桥梁将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科技化发展的今天,农民经过初步的学习便可以掌握简单的互联网技术,使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学习最新研发的科研技术,可清楚点掌握农作物种植中对于光照、土壤、水量等方面的种植技巧,并通过远程遥控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轻松实现对农作物播种、水肥调节、收割等操作过程,实现科学种田解放双手的目的。

(五)完善国家农业信息数据库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5

关键词:循环农业;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14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开始逐渐关注起基础行业特别是农业的循环发展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学者根据国外的循环农业概念与国内的现状进行对接的产物,循环农业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各方的广泛赞同,但是由于循环经济和循环农业这个概念在我国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而这个阶段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期的磨合与建设,这都是在所难免的。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的,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关于循环农业又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宣传力度不足

由于循环农业属于一个相对较为新型的概念类型,也是国家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的农业类型。经过实地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地方上缺乏宣传工作,再加上本身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就出现了农民对于循环农业的理解不深,了解较少的情况。从农民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农民只关注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却很少关注其他的领域,这就直接造成了国家的战略方针他们了解的很少,对于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也较差,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1.2生产单元的规模较小

从我国的大部分县域来看,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县域,基本都是沿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都是以小单元的经营为主的形式。农田的分布情况比较散乱无章,整体农业规模化程度非常低,更加谈不上生产的集约化。即使是在一些农业大省,这些问题也依然十分严重,这与我国当前的小生产、大格局的农业现状是分不开的。由于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这也势必将对于我国的农业事业发展起到直接的阻碍作用。

1.3农业合作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

由于循环农业涉及的内容较广,波及到多个行业与领域以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而我国的循环农业的发展又必须要面对各种分散的农户。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矛盾,由于农民本身势单力薄,并没有充足的精力、技术来进行完善循环农业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当地的农村合作专业的相关组织的介入。但随着走访调查发现,由于地方上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都是由当地的农民选举产生,本身就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落后的情况,再加上一些地区的保护主义盛行,许多农业相关机构吃空饷现象严重,没有很好的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最终导致地方上的农民无法学习到第一手的循环农业资料,缺乏理论指导,所以无法真正完善循环农业的内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地方政府与地方组织两手抓,提高宣传力度与地方凝聚力,加快循环农业的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整体质量与成熟度,从而形成循环农业的初步格局。

1.4地方上农民的执行力有偏差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循环农业的相关政策,也对于农村的循环r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与标准,但是根据实际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基层农村的循环农业中,由于农民缺乏基础的文化知识与素养,对于循环农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执行国家的标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要求在喂养时使用3种添加剂及其严格的比例,但农民在使用时往往会嫌麻烦只使用1种或者2种,而对于比例的控制更加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实际循环农业的效果。

1.5缺乏技术创新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模式创新,却明显缺乏技术创新。实际上,实现循环农业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循环农业。在循环农业当中,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要相互结合相互融合,这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一些地区过分追求循环农业的模型概念,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形成一致的循环农业模型,但这样就忽略了循环农业的创新性特征,既不利于农民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将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扼杀在了摇篮里,这是非常错误的时期。实际上,模式的改变的本质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所以说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成果创新,实质都是技术创新,所以说地方上推广循环农业不能够因循守旧,应该主动从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借鉴相关成功案例,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形成有生命力的循环农业。、

1.6过分追求眼前利益,缺乏生态效益意识

一些地区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的整体效果,尽管名义上发展的是循环农业的模式,但由于基本的思路与循环农业不符,所以在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背道而驰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循环农业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扭转意识观念,把传统的追逐利益的角度转变过来,转而搞生态农业,提高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型收益,从而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效率。

2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2.1强化宣传手段,提高农民节能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府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实,许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开始逐渐了解并且关注起循环农业来,循环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节能环保。由于循环农业的基础就是内部能量循环,从而减少能量的浪费,将更多的能量聚集起来为人类所用,这就是循环农业的实质。但一些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宣传或者理解的偏差,没有真正了解到节能的重要性,所以在发展循环农业时往往会铺张浪费,不能够很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不但浪费了成本,降低了收益,还有可能会加大劳动负担,造成亏损等等。

2.2加快农村合作专业组织的建设工作

农民个人的能力毕竟势单力薄,实际上在我国要是想发展规模化的循环农业,就必须要借助农村合作专业组织来实现。地方上的农村合作专业组织要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学习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提高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等问题上一定要严抓落实,不能够懈怠,一定要起到积极带头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也要从国家的角度进行宣传工作,真正把农村合作专业组织平台搭建好,从而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规模化。

2.3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循环农业的关键就是综合利用效率,这其中的内容十分的庞大,牵扯到许多个专业领域的内容。由于循环农业的起点是农作物,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循环农业的利用率与循环率,降低能量的浪费等,都是在下一步的循环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水资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资源,由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大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都要以水资源为依托进行循环农业的铺设活动,对于一些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就要在确保淡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落好的前提下再发展循环农业,否则循环农业永远是一个口号,无法真正在民间普及。

2.4加强技术创新,确保循环农业的质量水平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循环农业的实质也离不开创新。在发展循环农业的时候,一定要在借鉴传统成功模型的时,尽量学习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传统,做到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从而因地制宜的发展循环农业,这样可以提高循环农业的生命力。

3总结

我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要进行磨合和学习工作,不过随着农业工作者的刻苦努力工作,我国的循环农业也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陆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与效率评价[D].浙江大学,2016.

[2]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3]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4]张海成.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原理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7

   1.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概念的不适应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选择。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业技术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强其同市场的关联,在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素质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技术队伍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对技术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1)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以技术发展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检验和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此,需要技术市场的建设同其他农业要素市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根据农业技术的特点,形成农业技术市场运行和管理的规范。

(2)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同市场-消费者的关联。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术人员能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

(3)在强调农业“硬”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农业科技政策需要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上,促进生产技术、经营技术、组织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技术等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均衡发展格局。为此,需要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制定相关的农业技术政策和发展计划。

(4)建立农业技术体系中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尤其需要运用市场行为替代政府行为,使市场利益机制在技术资源的配置和技术效益的分配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市场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

(5)根据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特点以及其掌握不同技术的能力差异,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多样化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此,需要借助市场资源来装备农业服务的手段,而不应沿袭“等、靠、要”的思维方式。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8

1.1旱区农业领域本体构建

领域本体为搜索引擎提供知识组织,是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核心模块。建立针对西北旱区的农业领域本体,可以提高搜索引擎的专业性和查准率。农业领域本体库的建立分为创建领域术语集、创建领域本体和本体存储等模块。本文使用基于包装器的信息抽取技术,从相关网站抽取与西北旱区农业相关的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作为领域语料,经过分词和筛选得到领域术语,利用参考文献中提出的面向文本的知识发现技术来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并对其加以改进,设计了领域本体创建方法。步骤如下:Step1从网络中抽取相关论文,通过分词和筛选得到领域术语集合。Step2运用方法对领域术语集进行领域相关度判断,筛选出相关度较高的术语,从而得到领域概念集合。Step3对所得到的领域概念进行基于共现的关联分析。Step3.1基于共现分析理论来计算两两领域概念的共现频次,得到共现矩阵。Step3.2利用Jaccard系数来计算领域概念间的相关度,得到领域概念的相关矩阵。Step3.根据领域概念的相关矩阵,利用Cosine相似度求出每两个领域概念的相似度,从而得到相似度矩阵。Step4结合传统凝聚层次聚类算法和K-means算法,使用基于K-means的层次聚类算法发现领域概念间关系。Step5构建农业领域本体并存储在关系数据库mySQL中。

1.2信息采集和过滤

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应用是面向西北旱区农业,需要采集旱区农业相关信息,过滤掉无关信息。领域相关信息过滤是保证搜索准确度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采集的网页信息和西北旱区农业紧密相关,本文采用主题蜘蛛和本体结合的方法按照链接过滤、信息获取、页面分析和主题相关性,判定4个部分从网络中采集并过滤西北旱区农业信息,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获取URL地址并过滤掉一些无效和重复的链接;其次,下载有效URL对应的网页,对网页内容进行解析,采用分析Dom树的信息抽取方法,清理无关Html标记,获取网页正文和新的URL;再次,对网页正文进行特征词提取;最后,进行基于本体的网页主题相关度判定,若网页与西北旱区农业主题关,则对该网页构建索引,否则抛弃。对于新的URL,则跳转到URL链接过滤步骤,循环进行信息采集和过滤。

由于主题相关性判定部分是决定网页信息采集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本部分着重介绍主题相关性判定算法。目前,页面与主题相关性判定主要有5类方法,即根据元数据的判定、根据扩展元数据的判定、根据链接分析的判定、根据页面内容语义判定和基于特征词的向量空间模型算法。本文采用基于特征词的向量空间模型算法,但是这种方法已被证实精确度不够高,因而结合旱区农业领域本体对该算法进行改进,提高采集网页信息的正确率。利用领域本体概念及概念间结构关系对特征词进行语义丰富,判定网页与主题的相关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页与主题在语义层面上的相关性判定。算法描述如下:Step1信息采集之前,对西北旱区农业相关的网页正文提取关键词,通过学习获取西北旱区农业主题的特征词集合其中,ωi表示特征词αi在主题特征向量中的权值。Step2运用本体概念间的关系获取特征词集合中每个特征词αi上位词、同位词和下位词,并存储在数组ti中。Step3对采集到网页p进行分词,对每个名词s进行判断。若s在数组ti中,则将s替换为αi;然后,统计αi对应的“信息项频率”tf和“文档频率”df来表示每个信息项的分布权重,并运用tF*iDF算法。

1.3信息检索

用户检索接口是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与用户交互的关键,用户的查询请求往往难以通过几个关键词表达。因而,本文采用查询扩展技术来提高查全率,依据相关度的高低对结果进行排序,并根据本体的上下位关系向用户推荐相关词。

1.3.1查询扩展

一般的检索方法是通过关键字进行语法上的匹配,从而丢失了关键字的语义信息。因此需要对关键词进行扩展查询。本研究利用农业领域本体良好的概念层次结构进行逻辑推理,对用户的检索进行上位、平行和下位3种模式的查询扩展。具体查询扩展步骤如下:Step1对用户输入的查询词进行分词处理,得到有意义的查询关键词。Step2基于农业领域本体的关键词扩展。Step2.1使用关键词在本体库中进行匹配查询,通过匹配查询得到一个概念集合,若没有得到匹配结果,进入Step3。Step2.2使用概念集合中的每一个概念对本体库中的三元组进行遍历,得到对应的上位、下位和平行领域概念,把得到的概念放入关键词集合。Step3所有的关键词进入索引库进行搜索查找,得到查询结果。

1.3.2结果排序

查询结果需要按照相关程度形成由高到低的有序队列,提高查询的准确性和效率。传统的网页排序算法是计算网页和关键词的匹配程度,由于本文对用户关键词进行扩展查询,因此初始关键词和扩展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度对结果排序也会造成影响。网页与关键词的匹配程度可以利用网页和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综合运算;初始关键词和扩展关键词的相关程度就是不同领域概念间的关联程度,可以通过领域概念的相似度来进行计算。本文将上述两个因素各赋予50%的权重进行计算,实现了查询结果的排序。

1.3.3相关词推荐

由于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系统在解析语义上有着巨大差异,虽然进行了查询扩展,用户仍有可能对查询结果不满意。为了提高用户二次检索结果的质量,本文向用户推荐搜索相关词,通用的搜索引擎相关词推荐往往是利用信息聚类、同义词的识别和挖掘技术向用户推荐相似度较高的词语。本文结合本体的上下位关系分别向用户推荐上位词、同位词、下位词和相关词等4种不同模式的相关搜索。

2系统试验与分析

2.1系统试验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构建了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平台,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获取2007-2011年5年内2036篇旱区农业相关论文的关键词和摘要作为领域语料,进行农业术语的分词和清洗,通过共现分析和聚类得到农业领域本体;运用垂直搜索引擎的原理进行改造,将本体作为网页采集过滤、查询扩展、结果排序和相关词推荐的标准。通过采集和过滤,对7823个农业网页构建了索引和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如图3所示为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某个搜索界面。该平台集成了农业领域本体的构建、web网络信息的获取过滤和基于本体的农业信息搜索等功能。

2.2系统分析

查准率和查全率是评价传统的搜索引擎的两个重要参数:查准率是检索出的相关记录数与检索出的网页总数的比率;查全率是指检索出的记录数和网页集中所有的相关网页数目的比率。由于查全率通常不成问题且难以比较,因此在对本文构建的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进行性能测试时,选用查准率作为评价参数,分别使用“小麦”、“苹果价格”和“农田灌溉技术”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准率如图4所示。从图3和表1可以发现,通用搜索引擎百度查准率最低,主要原因是由于很多商家用"苹果"注册了非农业商品的商标;农搜的查准率也相对逊色一些,因为除了西北干旱地区,其他地区也种植苹果;基于本体的旱区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的搜索农业农业信息查准率最高。

3结语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9

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中包含三维建模、优化设计、知识设计、虚拟设计与制造、装备分析多媒体技术等多项先进科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有7种。

1.1CaD/Cae/Capp/Cam/pDm

其中,CaD/Cae/Capp/Cam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开发产品重要工具。pDm技术集成是产品数据共享,提供集成应用平台,进一步去实现CaD/Capp/Cam/Cae系统过程。

1.2异地和协同设计

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产品建模与定义、产品设计与分析等,提供异地多人进行协同设计研发产品的工具。

1.3基于知识的设计

它是产品创新开发的重要工具,也就是把产品开发所用到的工具、知识和资源融入到CaD系统中。

1.4概念设计和工业设计

它的概念是设计目标为了获得产品的基本形状。从广义来讲,是产品的设计从需求到详细的设计过程,如布局设计、形状设计或功能设计等。概念设计和工业设计需要计算机的辅助,以知识为中心,完美地实现形态和人性方面的设计,将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与计算机分析能力相结合,从而创新产品。

1.5虚拟设计、制造

在计算机的支持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建模产品,调节群组的工作,来模拟产品的性能、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来进一步改进产品的全过程。

1.6绿色设计

它体现了环保设计,包括资源优化利用、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以及防止、降低污染和处理污染等很多环节的设计,是实现制造绿色产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7并行设计

它能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成功率,用并行设计模式替代传统研发产品的模式,使产品开发的早期就能发现以后产品的需求和问题。所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在农机企业开发产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和设计效率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是进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间的协作能力和增强创新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技术。

2农机设计中运用智能CaD技术

2.1智能CaD(iCaD)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CaD技术在工作中很难处理符号推理,又因为工作符号推理在农业机械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发展iCaD技术。iCaD是CaD与智能体的有机集成,从而支持设计的系统。它研究iCaD结构与知识利用、iCaD结构与建模方法、iCaD结构与设计知识的表示。农业机械设计运用iCaD技术,能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①信息利用率低;②企业重复性设计;③产品研发周期长。从而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新型的农机成本下降,给农民更多的实惠。

2.2农业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机企业还是采用传统设计,现代设计利用率远落后于其他行业。运用传统的设计有很多缺点,如信息利用率低,导致的机械型号杂、质量差,直接使企业效益降低。农机设计的特点:①结构复杂程度小,功能结构稳定;②结构类型多、型号多;③农机试验受季节性影响大,研发时间长。采用iCaD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3基于装配模型和参数设计的智能设计框架

应用智能设计框架技术能增强农业机械设计水平,提高农机产品设计效率,是有效解决iCaD技术存在某些缺陷的一种方法。智能设计框架的内容:①实例推理技术的基石是装配模型。②变型设计与概念建模有密切联系。③智能设计系统的核心是实例推理技术。

3运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开发高科技农业机械

数字计算机与控制加工机床相结合,就是数字控制机床,它的水平成为制造能力的标志。在国外,数字化制造技术成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国外大企业已经全部应用数字化设计。我国发展数字化制造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卓有成效,如采用数控技术、虚拟技术来制造虚拟样机的农业机械产品。我国农业机械支柱企业采用了CaD/Cam技术,使得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1虚拟样机的农业机械装备

用三维CaD技术设计农业机械产品虚拟样机的步骤是:①应用三维CaD技术建立模型。参数设计和变型设计等技术建立三维CaD模型,机械的所有部件都需要它来模式化;②创立二维工程图;③运用各种分析原理与三维装配体相结合;④用三维CaD模型去构成pDm结构体系;⑤遵循虚拟样机的规律去制作三维CaD产品,并建立开发体系;⑥三维虚拟样机的监测,并在特定环境试验。当这6个步骤完成以后,新的农业机械产品的虚拟样机就设计完成了。

3.2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需要数字化样机

农机产品的设计过程主要分3期:①初期。用三维CaD技术来作为平台,建立它以二维工程图相互转化的、全参数化的、为pDm管理提供数据的三维实体模型,用于碰撞检查和物理数据等信息;②中期。构建三维模型产品分析,了解机械运动协调关系及力学性能等,实现虚拟模拟加工,来检验产品的可靠性,指正它们的缺点,并用pDm系统实现开发管理,实现产品虚拟开发和自动化管理;③远期。通过虚拟样机实现各个制造产品的全过程,来了解制作过程、产品性能、内部结构和外观等情况。利用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发挥好三维CaD模型,显示产品的配置功能的效果,确定用户的需求及供货商的各个零件的电子数据,在现实中组装农业机械产品,并验证产品的合格性。

4结束语

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礼县

礼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多年努力,农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目前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农业尚在起步。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有了现代化农业,才有高效益农业,也才能大面积提高农民收入。究竟如何才能发展礼县现代化农业,值得思考,本文以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地探讨,以加快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我县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县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

展。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四大密集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在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第三,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大批有技术的人才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3大力发展信息农业

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县农业部门和部分乡镇正在建立农业信息中心(站),并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将为我县信息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我县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倒茬,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技术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是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尤其近年来形成并大量用于生产实践的“猪―沼―果(菜)―粮”四位一体或“畜―沼―粮”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和引进应用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新农业技术。

5促进发展城郊型工厂化农业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措施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可使作物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