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产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56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1

由中国园艺学会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和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主办,湖南省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承办,湖南省园艺学会、湖南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南博达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第14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于2012年9月14-16日在湖南岳阳召开。来自安徽、江西、陕西、广东、广西、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南、贵州、山西、山东、河北、北京、福建、江苏、内蒙古、新疆、云南、宁夏、四川、湖北、湖南25个省市63个单位的1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9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组长、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刘研究员主持。全国劳模、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泉研究员代表东道主致欢迎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教授百忙之中亲临大会并发表讲话;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农业大学孙小武教授代表中国园艺学会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研究员代表湖南省园艺学会致词;岳阳市宋爱华副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专家还有岳阳市人大副主任包忠清,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主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研究员,岳阳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谌亚忠,岳阳市科技局副局长彭波涛。上午的报告会由伊鸿平主持。邓秀新教授做了“瓜、果产业发展趋势与遗传改良技术”专题报告;周泉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三倍体无籽西瓜育种与产业发展”;北京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黄学森研究员做了题为“多倍体西瓜抗病毒病育种小结”的报告;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焦定量研究员做了“染色体易位在无籽西瓜育种上的应用”的报告;孙小武教授做了题为“无籽西瓜种子健康生产与免破壳技术研究”的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毛世平研究员做了“我国无籽西瓜发展经济研究”的报告;刘研究员做了“我国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协作历程与展望”的报告,全面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无籽西瓜科研生产协作的情况,同时对未来的科研协作进行了展望。报告会后,大会对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贵州黄平县、陕西省蒲城县、内蒙古奈曼旗3个优质无籽西瓜基地举行了“全国优质无籽西瓜基地”授牌仪式。

下午的报告会分别由湖南农业大学孙小武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主持。河南省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李相涛研究员做了“西瓜杂种后代系谱法快速选育技术研究”的报告,别之龙教授做了“无籽西瓜嫁接育苗若干问题探讨”的报告,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西瓜甜瓜研究所梁志怀研究员做了“西瓜连作障碍成因及其治理技术”的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做了“西瓜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安全使用策略”的报告,贵州省黄平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罗爱民农艺师做了“依托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山地特色优质无籽西瓜产业”的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政协副主席张丽宏做了“依托科技优势,打造北方最大的沙地优质无籽西瓜基地”的报告,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问亚军研究员做了“强化五项措施,促进蒲城无籽西瓜产业发展”的报告,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国申教授做了“不同倍性染色体西瓜生理指标的测定和遗传变异研究”的报告。安徽省无子西瓜研究所刘广善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赵卫星博士、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曾剑波研究员、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洪日新研究员、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邓大成研究员也分别在大会上发言,介绍了各地无籽西瓜生产及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赵胜杰代表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对全国中小果型无籽西瓜2年异地试验进行了总结。山西天脊集团总经理张晓健做了“天脊复合肥在西瓜生产中的应用”的发言。

16日上午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人类健康营养与无籽西瓜产业的持续发展”,对我国无籽西瓜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诸如小果型无籽西瓜品种的育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无籽西瓜嫁接砧木品种的选育、不同地区无籽西瓜栽培模式、无籽西瓜嫁接育苗存在的问题、细菌性果腐病的防治、无籽西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协作组组长刘博士进行大会总结,大会确定了今后的协作内容。会后还组织代表对生产基地进行了考察。本次大会的召开使参会代表对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推动我国无籽西瓜产业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与会代表对东道主岳阳市西瓜甜瓜科学研究所、湖南省园艺学会、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博达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表示衷心感谢!经过协商,第15次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会议拟于2014年由天津科润蔬菜研究所承办。

全国无籽西瓜科研与生产协作组刘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2

吴敬学,男,汉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朝阳市人。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农学会产业化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专业学位分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国家“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农业领域评审和验收专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评审专家;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的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讲课人,分别到延安、井冈山、浦东干部学院以及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授课。曾任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际粮农组织(Fao)项目分析咨询专家、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农业工程类、工程经济类评估专家。2011年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科学家。

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曾主持“十五”国家科技攻关子专题“我国主要农作物技术经济分析”、水利部“社会经济发展对北方地区农业的需求分析”、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规划研究”、亚洲开发银行“asianDevelopmentBankta:FundingoptionsForagriculturalResearchinp.R.C.”,科技部“十五”公益项目“技术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国家软科学“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等50多项课题,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北方地区农业需求分析”(《农业经济导刊》),“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思考”(《农业技术经济》),“略论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对北方地区农业需求分析”(《农业经济问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入世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方向及优先领域的调整”(《调研世界》),中国棉花主产省区布局变化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农业现代化》),“理顺表达渠道尊重农民意愿”(《人民论坛》)等70多篇学术论文。公开出版了《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投资优化配置》2部专著;主编或参编了《现代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报告》、《农业技术经济》等10多部书籍。曾多次参与科技部、农业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有关部委起草建议报告。曾多次接受《科学时报》、《农民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社会劳动保障报》、《中国法制报》、《人民论坛》等报刊杂志和中央电视台第2频道和第7频道的采访。多次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芬兰进行访问。

2011年,组织撰写了“世界和中国西、甜瓜生产与贸易”、“2011年西、甜瓜市场分析报告”、“中国西、甜瓜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西、甜瓜产业发展的影响”、“2011年中国西、甜瓜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文章,并对西甜瓜产业体系重点任务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这对促进我国西、甜瓜产业健康发展有参考价值。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央1号文件

中图分类号:F303.2;G35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948-04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这既为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情报研究是以农业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借鉴情报学的方法,通常对反映一定时期某一课题领域进展情况的文献情报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以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提供专题情报或系统化的浓缩情报,以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情报研究的服务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形式进行分析,提出了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几个主要领域,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1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农业生产者等。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按各类参与主体的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情报服务,对支撑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指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都需要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支持政策,也就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必须以大量准确、及时的情报为基础,这就需要开展面向政府部门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2]。如北京市正在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支撑作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标志,需要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农业科技城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突出特征,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总部研发机构在城内聚集。作为现代服务的一种,面向农业科技城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既有利于各类总部机构科学地进行科技研发和生产经营决策,把握好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符合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要求。

1.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更是如此。只有牢牢把握住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真正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当前,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单位,对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水平提升负有重要责任。要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发展的前沿和动态,需要及时准确的科技情报[3]。另一方面,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各类创新主体竞相发展的多元化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各类主体对有限的科研资源竞争日趋激励。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这同样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寻找新的创新点。

1.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农技推广创造条件

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技术装备,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达到较高科技水平的农业。要满足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仅靠加强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远远不够,还需做好相应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说,需要实现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和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而这两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系统性、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快速普及离不开情报服务。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规模效益低,抵御风险能力弱。科技推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在科技推广普及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情报研究的作用,把握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确定适宜的科技推广途径,并了解科技推广普及的进展和效果,从而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素质的显著提高离不开情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现代科技和装备才能得到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才能得以实现。以北京为例,虽然近几年京郊农村信息化的大力推进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爱农驿站、文化共享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但是,仅仅能获取大量信息还不够,还需要帮助农民甄别、处理这些信息,并教会他们如何寻找和利用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这就要依靠进一步的情报研究来加以解决。

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特征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是专业化情报研究的一种,在职能、内容和领域方面既具有情报研究的共性特征,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

2.1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功能具有复杂性

一般来说,情报研究主要具有三项功能:①综合功能,即情报研究可通过对相关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与综合,为服务对象提供高度概括性、系统化的情报资料,以节省他们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②预测功能,即情报研究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在过去某一时间段内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③决策功能,即指以综合研究和预测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提出实施方案和对策,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农业科技情报研究除具备上述三项功能外,还具备引导和教育功能。引导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跟踪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能让国内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把握某一领域科研动态和重大科研进展,以便快速做出反应。教育功能是指农业科技情报研究还需要把专业化、抽象的科技知识加工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提供给基层的农业生产者,从而为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2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

情报研究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其中,对政府主要发挥决策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情报支撑,对企业主要发挥预测功能,为经营决策提供竞争情报和市场预测分析支持[4]。相比之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对象更加多样,除了政府和企业外,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发挥综合功能。而且,由于农业产业链涉及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参与主体也相对较多,对不同的主体农业科技情报服务发挥的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2.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目标具有单一性

虽然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需求不同,但是,从农业产业链整体来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现代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对政府而言,发展现代农业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保障食品安全是长期战略目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支撑其做出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发展需要,而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最终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样,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也可以为此提供支撑;对企业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把握商机;对农业生产者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将会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可为其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

3农业科技情报研究的主要形式

从实践情况看,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来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3.1农业科技前沿追踪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科研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

3.2农业科技专题调研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调研、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分析报告,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3.3农业科技定题跟踪

选择国内农业科技领域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定题推送服务,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根据项目的需要,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综合该领域权威专家意见,协助完成关于项目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的综述报告,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在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3.4农业科技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平台,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与方法和现有的数据挖掘工具,对海量文献中的特定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进行跟踪与分析,从文献发表数量、文献质量、趋势、分布、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多角度地展现其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特定研究领域的发展概况,形成详细的全景分析报告,提供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以达到帮助科研管理部门摸清机构科研水平,辅助科学研究人员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目的。

3.5农业科技政策分析

通过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3.6农业发展宏观形势研究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开展农业发展宏观研究,包括农业宏观发展战略、农业发展形势分析、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模式和机制等方面,帮助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时了解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趋势。

4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

围绕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下文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目标,建议主要在如下领域开展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工作。

4.1重点做好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

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这无疑为从事种业科研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情报研究创造了条件[5]。针对种业科技创新的需要,可以进行国外种业科技前沿追踪、特定品种推广应用效果专题调研、重大子种科研课题定题跟踪、种业科技创新文献计量分析、种业科技发展政策分析、种业发展形势分析等研究,为新型种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

4.2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分析研究

针对1号文件中提到的“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内容,借鉴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机遇和挑战等内容,面向政府开展相关政策分析研究服务,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4.3进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专题调研

1号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一直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政府对此采取多项措施,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要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只能通过专题调研了解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真实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此外,文件还提出要实现农技推广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这同样需要通过专题调研来摸清两者工资收入之间的真实差距。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4

关键词: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农业合作;农业科技交流

中图分类号:F31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933219

1合作团的组建和考察工作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为进一步寻求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美国总统罗斯福倡导召开粮食会议,国民政府派出郭秉文、邹秉文、沈宗瀚和赵连芳等人出席参加。会后沈宗瀚参观美国农业,与美国农业专家交流心得,深深地感受到中美农业上的差距,他认为美国战时农业进步良多,有些技术可以运用到中国,中国要改进农业,首先要训练人才,建立自己的组织,并可以请求外国专家,协助中国设计和解决难题。在考察期间,美国专家对中国农业改进工作和农业问题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合作协助。这也为沈宗瀚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建立提供了合作的契机。中国一直以来都以农业立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上占有一定地位,以1936年为例,中国当年的农产品输出总值为167,835,000美元,占全年输出总值的80%。输入农产品总值为66,776,000美元,占总输入值的23.9%,[1]美国则是中国农产品的最大输入国。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农产品出口获得的外汇可以用于购买外国的机器和工具用于工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日战争持续了8a之久,经过战争的摧残,中国本就贫穷落后的农村更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解决农业问题,逐步实现工业化,关乎到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生存和生活,关乎国民经济最基础的部分。

2《报告书》的内容概述

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是双方团员的工作总结。全书共11章,每章报告都是由中美两方团员主稿,在整理好了之后,召开全体团员会议,由各团员尽量批评及修改,讨论通过。在编写报告书的时候,合作团随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如土地政策与地政署,金融与农民银行,研究教育与教育部,有时也请他们派员参加讨论,保证报告书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报告书公布后,引起了政府机关和学者的关注,它被农林部部长左舜生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件”。报告书指出,一个国家农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分为三项,增加本国需要的农产,如适合营养条件的食物、工业制造的原料、燃料、木材及外销的物资;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准,如增加农民的生产能力,使农民获得利率较低的贷款,消费者所支付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农民所得,使农民免于遭受不公平赋税、不合理的租佃条件和其他类似的剥削。使农家卫生、教育、生活、娱乐等都有进步;使农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长期保持其生产能力。为达到这三个目的,中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应该有范围广大和详尽的计划。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在战前占全国出口总值的70%,在战时中国农产品输出中断,一些国家迫于工业所需,开始使用替代品或转向其他国家输入。战后中国如果不谋求恢复战前市场,时过境迁,将更难恢复中国农产出口的地位,所以,目前中国急须增加外销农产的产量,恢复国际市场的供应。针对中国的需要,合作团认为,需要拟定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实施计划,切实执行,树立永久健全的农业。在此计划下,根据全国土壤的不同决定生产作物、牧草和林木,使其适合自然经济条件。作物与牲畜的生产、作物与果蔬的选择也应该加以科学的指导。适宜于内销、加工制造、输入和输出的产品也需要适当的配合。直至将全国所有土地、水源、资金、劳力均加以充分利用,以达到“地尽其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物济其用”的理想。

2.1物质方面

在物质方面,应该注意增加农业生产,如研究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民采用现代的改良生产方法,使作物、家畜、渔牧、森林产品等品质提高,产量增加。作物生产是中国农民的重要工作,也是他们最主要的经济收益来源。全国人民的食物、衣着等大部分都由作物供给,战前40%的外销物资和主要的工业原料也来源于此。[2]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在种植一般作物和蔬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业生产上有很多优良的方法。如果能够采用现有的农业科学知识,加以改进,可以使农业产量大幅增加。解决作物增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水利、肥料、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方法等各个方面。健全水利设施、改良盐碱地、推行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注意水土流失,都能加强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提高作物生产水准。使用适当的肥料也可以使农作物生产显著增加,全国使用量最多的为氮素肥料,其次是磷肥和钾肥。根据日本人在台湾的研究,在使用中国普遍使用的有机肥料后,再施加化肥,不仅可以增加经济利益,提高作物产量,也可以增加矿物质,提高营养价值。因此,肥料的推广在农民惯用的肥料的基础上,还须配合廉价的化肥,是目前的最好方式。作物育种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优育品种可以增加产量10%~20%,普遍推广现有的改良品种,也可以显著增加农民收入,使中国所需的粮食衣料数量增加。因此,育种工作应该继续扩大进行,注意品种改良及抗病虫能力,从国外引进新品种栽培或杂交,也是品种改良的有效方法。

2.2经济与社会方面

农业经济与社会方面,包括有关农民生产农产品种类与数量,以及达到此目的的便利与环境等问题。农产利用和运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农民的食物消费局限于自产的农产品。在改善农产运销的同时,也要注意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技术的改良,以便于在运输的过程中避免产品的损耗,保持品质。为解决农产的运销问题,建议组织农村组织,对农产品进行集中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资金周转和销售。此外,农民组织还可以为农村的学校、行政单位、生活水准、食物需要、卫生情形、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农情报告与市场消息上,农民的福利深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要获得市场有利价格必须适时调整农业生产,但农民普遍缺乏基本的经济知识,不会分析市场状况来为自己的生产做参考。因此,需要建立全国的经济研究所,负责进行物价研究工作,并健全全国农业推广机构将研究结果传达给农民,指导和协助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报告书还指出,作物、牲畜及市场情况的精密报告还可以让农业和工业相配合,成为国内外贸易调节的参考依据。

2.3农业改良材料的供给

报告书指出农业改良如果仅仅局限在改良农田技术,没有廉价易得的改良材料供给配合农民使用,很难收到改良的实效,农民也不能获得实利。农业改良材料的供给,按照当前的国情,先由政府提倡办理,奠定一定基础之后,再改由私人企业或合作组织大量生产供应。中国的小麦、水稻、小米、棉花、甘蔗等已有改良品种和苗木,且质量也比本土品种高,由于缺乏健全的推广机构,还不能普及。种苗的繁殖与推广事业分为三个步骤,由种苗场保存并供给少量纯种与苗木;由特约种苗繁殖场繁殖纯种与苗木;由大规模的种苗繁殖公司大量繁殖,普遍供应全国。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第一步的改良种苗保存与初步繁殖工作由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及区农业试验场负责办理,并设立若干种苗繁殖生长,供应繁殖种子。第三步的推广工作由省县推广机构负责进行。

3对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评价

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作为中美两国政府的首次官方合作,得到了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不论从它的成立过程和工作成果来看,总体上是较为客观的。国共矛盾不断升级,中国内部的社会环境也不稳定,合作团成员在考察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地面对着各种不可预料的危险,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走遍中国包括台湾在内的15个省份,与各地农民交谈了解民生,听取各方意见,结合个人学识为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的任务交出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它的报告书《改进中国农业之途径──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报告书》客观的描述了中国战后农业及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短期和长期的计划。其中的某些建议也相当具有预见性,对后人研究中国近代的中美农业交流、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体制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是颇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4小结

今天,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设节约型农业。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依然较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依然突出,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的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全面的有效的解决。要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农业发展体制和推广机制。合理利用国际资源,进行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政府的干预与投入。从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以及农复会的经验可以看到,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合作都以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基础。过度依赖于他国的帮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国产生有利的影响,但只有自立自助,将外国的经验为我所用,从实际出发而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中国经验,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自己,追求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全球化的道路中保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卓勋.中国战后农业建设问题[J].新中华,1944(11).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5

英文名称:Chinese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海南省儋州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2196

国内刊号:46-1038/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型国家;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由于美欧债务危机、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中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关键时刻,十胜利召开了。十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因此,通过学习十报告,让我们确信:只有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强国发展之路。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十报告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改变以往依靠体力、资源、低效的发展方式,把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依靠知识、智力来发展经济的战略设想,既符合当代经济发展,也符合21世纪蓬勃发展的无人化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此,十报告,在思考未来中国发展进程上,把科技创新作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并坚定地把科技创新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因此,我们要切实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型国家。同时我们要下大气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前沿技术研究策略、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竭尽全力占领当代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不负党、人民、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二十一世纪发展进程中,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创新是个人成才的标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以全新视野和胆略推动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因此,要把全部才智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十报告提出: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需求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虽有了巨大发展,但产业、区域、需求、城乡结构很不平衡。产业结构中二产偏重、区域发展东强西弱、市场需求中购买力严重不足等不利因素,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顽疾,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块基石,采取重大战略措施,强化消费,引导市场需求,让实体经济在健康环境中发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三产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同时,在区域结构上,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充分发挥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先西部大开发,全面提升沈阳经济区的巨大潜能,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头作用。通过以上结构调整,一定能大力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需求结构上,要坚定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重点,加快建立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挖掘市场潜能,把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放到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上。总之,谋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7

关键词 农业科技 传播 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媒介理应成为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路径,但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业利技传播中媒介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不小的落差,因此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媒介的特征

通过对衢州、丽水、台州、温州、金华等五个地区的龙游、云和、仙居、苍南、磐安等21个县的70余个欠发达乡镇农业科技传播媒介进行调查。并采用走访乡镇负责人与农户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5份,问卷有效率为94.5%。调查对象为农户户主,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根据调查显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存在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内需与内虚的并存。目前,媒介在浙江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处于“内需”和“内虚”尴尬境地。根据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所作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欠发达地区55%的村民渴望通过媒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脱贫致富。与这种强烈需求相对应的现实是,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弱化,这种弱化首先是数量上的不够。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仍然主要依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但报纸对农业科技传播不容乐观,《2007中国科普报告》指出:党报科技新闻报道占版面比例为7.5%,晚报仅为1.9%,科技报的比例最高,为25.3%,显然关于农业科技传播比例更少。在这种大环境下,尽管欠发达地区地方报纸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主战场,但农业科技报道平均占版面比例仅为9.4%。这种传播容量的不够同样反映在电视上,农业科技节目少,播出时间短,在对农林科技信息媒介来源的调查中,中央电视7台的《农广天地》、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中央电视7台分别排名前三位,而7台是央视唯一的半农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不到5小时。浙江公共新农村频道是专业的农业频道,在浙江省9个频道近230个小时的120多个节目中,对农业科技报道不到5个节目,日播出不到2小时。较小的播出量与浙江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有着较大的落差。其次是质量达不到要求,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农民。在对媒介农业科技传播满意度的调查中,不满意的占54%。

2、核心路径与周边路径的错位。媒介要成为农民的忠实朋友和青睐对象,就必须了解农民对信息的接受习惯和处理方式。农业科技传播的信息是说服性信息,个人对说服性信息的接受、处理方式,查德-佩蒂和约翰・卡西欧认为有两种路径,对信息详尽分析或严密思考是在走核心路径,否则就是在走周边路径。①目前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是以核心路径接受方式展开的,采取专业性较强的科教片和记录片、或讲座等形式进行传播,反映了媒介主观上美好愿望,希望农民能使用核心路径方式接受与处理科技信息,对其进行积极思考并根据已知道的信息对它加以权衡,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实际情况是恰恰相反,农民对科技信息接受更多是依赖周边路径,而非核心路径。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民初中文化程度占了70%左右,农民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具有十分突出的信息接受制约性,对信息接受与处理只能使用非详尽分析或缺少严密思考的周边路径。另据对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所作的调查问卷发现,在新闻节目、农业科技知识、娱乐节目、和其他节目的多项选择中,农民关注内容的排序分别是:第一位新闻节目占72%,第二位娱乐节目占27%,第三位农业科技知识占20%,其他占3%。这些数据间接证明农民对科技信息缺乏主动的接受性,对科技信息的接受更多依赖周边路径。

3、媒介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需求决定供给,农业科技传播取决于农民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依次为:栽培管理新技术占30.8%,农产品加工销售市场信息占16.3%,养殖新技术占15.0%,动植物新品种占19.2%,其他农机农药等占18.7%。在与农民的交谈中,发现农民不仅关心的是科技能否带来基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关心增产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流通的技术,同时更渴望经济作物的增收技术。可见,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已拓展到新品种、栽培技术及市场供需信息等方面。但是,面对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欠发达地区媒介未能及时跟进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是化肥农药,分别排在农业科技传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显然,欠发达地区媒介更重视“科技需求”,而不是“农民需求”,导致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与农民的科技需求脱节。

媒介这种一厢情愿传播,一方面使所传的科技信息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受众急需的科技信息却求助无门,媒介不能充分实现传递科技信息与教育的功能。由于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未能充分把握农业的特殊性及农民需求的变化规律,导致媒介要么不加辨别地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并非是农民“欲知”的农业科技信息;要么不加阐释地传播,使农民无法消除“应知”农业科技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一知半解削弱了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应知”的积极性。

二、媒介的制约因素

上述的浙江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的三个特征,追根求源是媒介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遵循资本逻辑。媒介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缺位与其遵循的资本逻辑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竞争法则使其认识到:媒介的生存、发展需要赢利,赢利更多依赖广告商的支持,失去广告商的支持,也就失去生存、发展的机会。而广告商看中消费市场,尽管农村有9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但农村生活购买力、消费水平等几大指标远远的低于城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农民有限的消费能力得不到广告商青睐,农业科技传播自然也得不到媒介的厚爱。媒介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媒介受资金的限制,不愿拿出更多的时间、版面,尤其是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不愿增加投入,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往往难以在数量、质量上得到保障,这种“赚钱”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思维极大的挤压了农业科技在媒介的生存空间。

政策支持乏力。缺乏倾斜性的政策支持,是制约农业科技传播的因素之一。由于一直缺乏将农业科技传播作为公益事业推进所需要的相关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传播一直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在欠发达地区农民最喜欢的电视媒介中还没有形成固定、专业农业的节目,无法培养农民的收视习惯。同时大多数农业科技类报纸和农业电视节目面临资金

紧张的生存危机,使得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缺乏追求生动、活泼的热情,制作比较简单、粗糙。电视的农业科技传播以传统的科教片为主,仅仅把从农业专家处获得的科技信息直接“移植到”节目中,报纸也只是呆板、枯燥、专业化的把科技信息写出来,缺乏人文关怀。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一些农业科技专业网站虽已建立,但缺乏更新与维持。这些只能算是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记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科技传播。这种核心路径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农民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得不到倾斜性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传播自然不会受到媒介太多重视。

传播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传播人才的匮乏,是农业科技传播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缺乏一批既懂传播又懂农业的专业人员。从事农业科技传播者的专业背景多是社会、人文学科,这样的学科背景导致传播中的三缺:一是缺乏对农民的了解。传播容易理想化,使其无法准确掌握农民的科技“应知”与“欲知”的需要;二是缺乏农业科技素养。缺少对农业科技规律的理解,对农业科技的传播模式是简单的“反映式”,处于农业科技信息“搬运’’的低级水平,还不能对农业科技信息进行“领航”;三是缺乏农业科技传播的热情。与其他的领域传播相比,农业科技属于冷门传播,不太受重视,传播者也很难积极、主动地与农业科技专家、农民进行交流,尤其在农科专家与媒介之间缺乏一个负责交流与合作的组织机构,传播者很难直接获得农业科技的一手信息,容易产生供需的脱节。加之在待遇上与其他热门领域传播者相比相差很多,导致农业科技传播者队伍也一直不稳定,农业科技传播的队伍很难积累起经验,培养出成熟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质量。

三、媒介的有效实施

媒介是农业科技的重要传播器,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有实施依赖于媒介传播路径的改革。

1、政府支持。农业科技传播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推进的。政府的支持程度决定了媒介对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政府的支持首先来自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媒介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对农业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媒介予以鼓励;其次构造、完善专业的农业科技传播媒介,采用财政补贴、成立专门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使农业科技传播的节目、报道固定化、精品化,媒介真正发挥对农业科技的传播作用:最后,针对媒介中缺乏农业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这一状况,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媒介机构进行合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养。同时,政府指定在一些大学教育机构中开设农业科技传播专业,为农业科技传播培养专业技术力量。

2、媒介树立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当然要考虑经济效益,但是利润最大化被媒介放在首位,容易产生对农业科技的忽视。事实上,农业科技是一种公共技术,不仅以增加生产收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为农民带来显著经济效益,而且体现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它通过新技术运用实现整体经济增长,媒介最终也将从中受惠。显然,媒介只有更好体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媒介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思想和公共服务优先的观念,发挥媒介独特的传播优势,坚定长期坚持农业科技的传播理念。

3、媒介传播从粗糙型转向精致型。当农业科技信息通过周边路径处理时,更依赖科技信息本身以外的因素影响。这也意味着媒介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其传播方式需从粗糙型向精致型转变,而转变依赖注意力与亲和力的提高。

注意力是提供接受动力的引擎。在注意力短缺的科技传播中,媒介通过以下两种传播方法使农民注意力聚集于农业科技信息。首先,借势方法。运用媒介内生优势,农业科技传播应及时抓住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等,结合新的技术在传播上欲达到的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②其次,造势方法。运用媒介外生优势,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形成媒体报道的热点,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吸引农民的兴趣与关注。。其中策划活动和广告是常见的形式。策划活动指为传播农业科技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如举办科技知识竞赛、新技术的比赛、农业科技节等活动,以吸引媒体和农民的关注达到扩大科技传播范围和力度的目的。广告是提高农业科技注意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广告最终实现普遍接受的传播效果。目前媒介上的广告被各种商业性经营广告垄断,农业科技的广告少之又少。因此,媒介在承办农业科技广告业务时,不可能以盈利为目的,收费标准上要和商业广告区别对待,给予一定优惠。

亲和力是农业科技传播人文关怀的体现,其核心是传受双方平等的思想。即农业科技传播消除传受双方距离感,从农民的视角出发,符合农民的特点又满足农民需要。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凸显“亲”。“亲”本质上是一种态度,体现的是对农民的关怀。为培植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亲”,在语言上,地方媒介可用方言的优势传播农业科技;形式上,以地方性、趣味性包装农业科技信息,播出上,选择农民的最佳时段;其次凸现“和”。“和”要求农业科技传播中出现农民的声音和身影,如邀请农民参与媒体的农业科技传播的制作等,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业科技传播,参与越多,越能引发主动地思考和询问,开启了反馈和进一步咨询的渠道,农业科技传播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有效。同时也调动农民对科技传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农民科技信息接受从周边路径向核心路径的转变。

4、媒介发挥其辨别和阐释功能。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满足其需求时,才会主动采纳应用。因此,媒介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民对于科技需求的水平和层次的分布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喜欢环保节能型、省工节本型技术。这也折射出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受成本、材料等因素影响,其中费用因素是影响技术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技术的费用取决于以下3个因子:新技术的投入费用,投入一产出时间越长,技术运用的成本越高,技术采纳的阻力越大;新技术风险通常具有开拓精神,对技术信息有充分理解的农民,其风险度就小;为惯性阻力,当新技术同原有技术相比方法、材料差距很大时,就会抑制新技术的采纳。

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只是单纯的技术传播,忽略了与技术相关的配套传播。上述三种因子分析表明,媒介在技术传播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有偏传播”才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的全部实质内容,即对技术进行辨别,对技术外的三种因子的阐述也是媒介应有的职责。媒介的这种职责在农业科技传播中以三种方式进行:直接偏向传播、间接偏向传播和重叠依赖偏向传播。

直接偏向传播要求考虑投入因子。当科技投入费用过高时,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农业技术在运用中往往表现出投入产出周期长、见效慢、成本高的特征,这意味着除了明湿的长期效应,农民更容易关注费用低、见效快的短期作用,即农民对科技存在短视的问题。因此,媒介的农业科技传播内容直接偏向费用。传播除了突出长期报酬外,应偏向对费用不确定性消除的传播,媒介一方面反映农民资金短缺的困境,积极寻找解决费用的途径,另一方面具体地告诉农民降低费用的渠道,如政府有哪些补贴。企业可给予什么资助,或对新技术银行贷款的优惠条件等,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的后顾之忧。

间接偏向传播需要考虑风险因子。农业科技采纳具有风险性。一方面,农民普遍因循守旧,不愿进行风险性大的投资,且农民采用周边路径的方法处理科技信息,很难据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对新技术信息缺乏充分把握,从而使风险度值变大;另一方面,农业受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影响,新技术增加的新投入无形中加大了新技术运用失败的最大损失值。间接偏向传播针对风险因素,媒介偏向与技术配套的服务信息的阐述,其内容包括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民独立承担科技的风险;或开办农业生产和科技应用保险,转嫁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和科技应用风险等。

重叠依赖偏向传播关注惯性因子。任何一项新技术既具有异质性也有同质性,特别是环保节能型技术由于异质性多导致农业生产改进幅度增加,资源重叠使用的可能性相对变小,R值增大阻碍技术的接受。显然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取决于资源重叠率。资源重叠率高的技术农民容易接受。因此。在重叠依赖偏向传播中。首先媒介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进行辨别,偏向传播资源重叠高的技术,其次对资源重叠率低的高效、优质技术,从同质性的部分展开佯播,由同质性漫漫扩散到异质性。

注释

①[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8

**县农业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8月13日,组织了群众满意度测评会,有51人参会,发出《**县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表》51份,收回51份,经统计,综合评价满意率达98%。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

局党委高度重视,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贯彻中央、省、州和县委的要求部署与单位工作实际有机结合,强化领导,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力求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紧锣密鼓逐步推向深入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从3月中旬以来,县农业局认真传达县委的决定精神,及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认真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精心制定了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为把方案落到实处,又细化制定了12个具体配套方案。规定每阶段都有具体的要求、阶段安排和阶段成果,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重要步骤,都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局党委都召开由全体党员干部参加的转段大会,制定了做好阶段工作的通知,对上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便于落实、督促和检查,把各项工作部署安排落到实处,保证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载体。结合农业部门特点,紧密联系我县农业实际,经反复讨论,征求意见,提出了以“科学发展,强农富民”为活动主题;使学习实践活动更贴近“三农”实际,更体现农业特色,更符合部门工作要求。3月27日召开了动员大会,让大家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和工作步骤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为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学习,深入调研,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理论武装头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切实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党委坚持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政治要求和政治行为。同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坚定走科学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以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以“科学发展、强农富民”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深入开展调研。党委重点突出面向“三农”的实践特色,积极开展“科学发展、强农富民”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农业发展难题。局属各党支部把主题实践活动贯穿学习调研阶段全过程,开展了扎实深入的学习调研和座谈活动。同时还组织召开了2009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

[nextpage](三)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是听取群众意见,找准突出问题。农业局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我为**农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的主题活动,借零距离接触群众,推广农业适用科学技术之机,真心实意与老百朋友、认亲戚,在全县范围内向广大农民朋友了解生产过程中到底缺什么、盼什么?走访了210名农民朋友,收到意见和建议共计179条(次),通过认真梳理、分析、归纳、汇总后发现广大农民群众有盼买上廉价的放心农用物资、盼科技服务到位、盼科技干部作风转变、盼农机“保姆”下乡、盼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五个方面的盼望。同时,通过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农业信息网开设专栏等多种形式,开门纳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发放250份征求意见表,收集整理意见38条。目前,已整改并落实。

二是分析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就把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作为重要环节来抓,主要负责人全程主持报告的撰写工作。首先,深入细致、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充分运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调研阶段的成果,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对制约我县农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其次,积极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6月16日,县农业局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会。公布了我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内容,接受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评议和监督,与会全体人员对农业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现场评议,通过评议,县委第十指导检查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农业局推动农业发展认识到位、决心大、后劲足,同意报告。

三是注重民主团结,认真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5月27日上午,县农业局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顺利召开。会上,局领导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检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了差距,正视了问题,明确了思路,形成了共识,初步提出了整改思路和措施。

(四)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我局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9名领导干部建立9个基层联系点,分别多次深系点指导学实践活动。在引导学习、总结规律、解决难题、鼓舞士气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一是领导干部带头作学习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与基层党员干部现场互动交流,有效帮助党员干部提高认识水平。二是领导干部带头总结制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积极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三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难题,为基层单位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指导。四是领导干部带头关心党员干部学习工作生活,鼓舞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战斗力。在分析检查阶段,局党委委员分别指导参加联系点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审阅各单位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深入民主生活会现场,增强指导检查的实效性。在整改落实阶段,督促联系单位将整改落实方案进行细化,并以表格形式逐一责任到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各环节不走过场,真正落到实处。

(五)亲切关怀,科学指导,增强指导学习实践活动的责任感

县委第十指导检查组高度重视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检查,明确要求

我局把握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契机,为全县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出好的示范。组长王德生同志出席了动员大会,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坚持“重实效,防止走过场”,“重实践、防止空对空”,对我局整改落实方案进行了审核。第十组指导组对我局提高专题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指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很多好的指导性意见。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果

为了大地的丰收,大力发扬“埋头苦干、创新实干、率先垂范”的**精神。学习实践取得以下成果: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思想成果:党员干部受教育

一是通过学习,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认识。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及有关学习资料,通过学习,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有了新认识,增强了我局党员干部从事“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撰写心得体会97篇。

二是通过调研,主动查找差距。分析了我县农业农村工作与先进地区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增强了我局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撰写调研报告9篇,各支部也结合实际分别撰写调研报告。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实践活动氛围。通过内部简报及时反映学习实践活动最新进展情况,向上级推荐典型经验。目前,局学科办简报发出29期81条信息。上中国农业信息网的有1条、上中央农广校网的有3条、上**农业信息网的有17条、上省农广校14条、上红河日报3条、上县委学科办简报的有2条、上**之窗的有7条。通过局学科办的简报,使局系统各单位学有榜样、做有照样。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更加明确。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把科学发展观理论转化为促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科学发展上水平

一是多渠道、多层次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为了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农业局开展了“科学发展在身边”主题学习实践活动。首先,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我县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会。分别邀请了中国果园梨资源研究与品种改良中心院副主任李秀根、上海市奉贤区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顾德平和**农业大学等专家到**授课。使广大农业科技干部人员深受启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通过传经送宝,分析国内国际宏观农业产业形势,共商**农业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其次,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采取多种方式举办培训班。目前,举办农业适用科技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共计637期,受训人民群众33767人次,发放各种宣传材料35950份。第三,召开“田头培训会”。农民群众聚集在田里,边听农技员讲解,边看他作示范,广大群众普遍感到,开“田头会”好,现场一看、当场一听,就什么都明白了。

二是当好服务员,科技服务上水平。农业局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专门派技术人员下驻到各乡镇,进村入户当好“服务员”。一是围绕“强服务、促发展、保平安”工作目标。带领群众立足当地资源,做活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形成“一村一品”的可喜局面,为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二是向外界公布科技干部工作承诺书。为帮助农民开拓致富之路,农业系统的领导干部职工建立干部技能服务窗口,向外界公布了干部工作承诺书,将干部姓名、岗位职责、服务技能、联系电话等制作成“干部技能服务指南”发放到村户,农民群众有事可直接与科技干部联系,事后反馈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本着“农民群众缺什么,帮助其学什么”的原则。组织科技干部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送信息“四送”到农家,整个农业系统形成了“有事你找我,有问题我跑腿”的工作局面,从单纯的农业实用技术,逐步扩展到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科技干部服务好不好,问问群众就知了”。现在,农业系统的科技干部成了群众最欢迎的人,成了能为群众提供各种技能帮助的“服务员”。

三是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把田间地头当作大课堂,积极传授新技术,推广优良新品种,在田间地块看得见科技人员的身影,听得到科技人员的声音,着力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传授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科技快速转化。一是全面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全县完成粮食作物间套种28.15万亩,其中,玉米间种豆类15万亩;果园套粮食2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间栽5万亩;马铃薯套种地膜玉米3万亩,预计实现粮食增产956.5万公斤。二是实施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目前,全县采集土样2千个,每个土样化验6项,共1.2万多项次。发放施肥建议卡5万份,宣传单6万份。三是全力打造优质米品牌。农业局在优质米样板基地建设完成大田移栽面积2000亩,进一步培植和开发我县的优质米工程,打造**优质米品牌。2009年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我县在中枢镇立岗村委会建设优质米样板基地2000亩。样板建设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移栽时间、统一栽培规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服务做到“三到位”,即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在移栽质量上,要求规范化双条栽,实行稀植、浅插。使样板区实现了“一个座落一个样,一个平面一个向”,切实提高了水稻移栽的科技含量,为夺取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蔬菜产业正在发展壮大。首先,百亩蔬菜产业正在扩大发展。**中低产田的改造正逐步解决农田的规划及灌溉问题,为蔬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枢镇黄草洲、新寨子、陆良寨的百亩蔬菜基地的逐步建立,大棚蔬菜与田间种植交相辉映。县今年计划完成8500亩蔬菜基地建设任务,比去年增加2500亩,其中,计划种植浅水藕5000亩,比去年增加900亩。在黄草洲和陆良寨新建商品基地1000亩,黄草洲480亩、陆良寨520亩。其次,大棚蔬菜优势冲击传统田间栽种。龙甸村的种植户赵小云说,大棚蔬菜不但成熟期提前,每亩产量高出田间种植1.5吨左右,价格也高出0.5元/公斤。同样从蔬菜站拿来的番茄苗,田间番茄还未成熟,他已经开始向客商提供蔬菜了。第三,蔬菜产业链向深处发展。“天地合”公司自2007年栽种小番茄以来,效益不断提升。除供应市场外,公司建成果脯加工基地,与农户签订了长期的收购合同。据公司老板田海民介绍,小番茄的产量每亩在6吨左右,他以1元/公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他加工的小番茄果脯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已经供不应求。第四,蔬菜育苗向工厂化方向发展。整个中枢坝区、龙甸、黄草洲、陆良寨的番茄苗都是由县蔬菜站育苗基地提供的。今年,蔬菜站已向农户无偿提供40多万株的番茄苗,蔬菜站还将扩大规模,向农户提供多品种的蔬菜苗。第五,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客商加入蔬菜产业开发,引导农户走

“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扶持发展了一批“有实力、留得住、带动强”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其中,维扬公司正在黄草洲建水上养菜、水下养鱼的蔬菜基地。

(三)学习实践活动的惠民成果: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是情系灾区,破解灾民所需难题。6月14日,我县中枢、金马、午街等乡镇遭受到强烈冰雹灾害,灾情较为严重,造成21252亩农作物被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29万元。灾情发生后,农业局积极行动起来,情系灾区,采取措施帮助农户生产自救。一是向灾区紧急调动种子:杂交玉米种子20吨,甜脆包谷1000包,绍菜种子3000包,白菜种子1400包,油菜种子50公斤。二是多方联系菜商,寻找蔬菜订单。针对灾情较为严重的地区,通过邀请菜商实地查看,并努力争取订单。三是组织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做好灾后种植的技术指导工作。四是组织系统内全部干部职工向灾区捐款10000余元。

二是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破解食品安全的难题。为让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蔬菜瓜果。农环站认真履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评价及三品认证工作。为做好无公害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工作,今年已完成了2期10批次的抽样任务,参加了3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县现有通过认证,取得无公害认证证书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1万亩;通过产地环境评价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56万亩,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万亩。植保技术人员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对我县粮贸市场、农贸市场的蔬菜和水果进行了5期的抽样检测,抽取青菜、空心菜、黄瓜、芥兰等80个蔬菜品种,抽取桔子、油桃、西瓜、香蕉等20个水果品种。合格率都在97%以上。

三是狠抓打假护农,破解盼买上放心农用物资的难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了“打假护优护农保春耕”专项行动,组织212人次,检查各农资经营网点368个次,查处假劣农资2批次,销毁劣质种子750公斤。对农资网点和农产品供应市场进行了拉网式检查,严厉查处假劣种子、农药、农机配件等农用物资,杜绝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农民利益。

四是开展“送维修”主题实践活动,破解盼农机“保姆”下乡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购买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不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买拖拉机、旋耕机等各类农机具械的越来越多了。春耕生产时节,各种农业机械需要维修,但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专业农机维修知识,加上农村的农机维修服务站少,使用过程中农机发生故障难找到人修理,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局组织农机技术人员组成“农机维修小分队”,下乡为农民提供农机使用技术和保养知识,提高农机的使用寿命,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机维修的困难。

五是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破解防治并举难题。农业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和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切实强化监测预警,选准对口农药,分类指导防治,切实提高病虫害防控的效率和效果。现在**大地稻花飘香,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六是油菜高产创建项目通过验收,破解油菜增产难题。今年,**县被列为农业部、农业厅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分别在中枢镇、午街铺镇建设了两片百亩核心高产示范样板和两片千亩优质油菜示范样板。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由省农业厅、农科院、推广总站及州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组成的专家组,对油菜高产创建示范项目进行复测,最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经专家们的复测百亩核心样板区比非样板区亩增产103.3公斤,增长41.09%。千亩示范区比非样板区亩增产76.5公斤,增长34.06%。万亩示范区比非样板区亩增产35.4公斤,增长19.29%。

三、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的安排

县农业局在充分肯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相对于县委的要求以及群众的期望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整改落实阶段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整改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现;二是经验性的总结还不够,一些好的典型经验尚待进一步挖掘。下一步工作中必须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一)是继续深化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局将继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促进本系统科学发展。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9

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

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精神,做好2021年钦州市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确保规范实施和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保障粮食安全为根本目的,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扎实做好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动态监控,为指导生产和技术推广以及准确研判粮食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目标任务

(一)续建水稻监测点1个。

(二)续建马铃薯监测点1个。

(三)实行动态监控,形成监测报告。对水稻、马铃薯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动态观测、监控,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和气象资料分析以及主要病虫害、自然灾害发生为害情况,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域的农作物生态监测报告并及时和上报,为各级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和搞好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科学研判单产,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及时梳理汇总分析监测点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的观测数据,做好产量预评估,重点对早稻、晚稻的单产情况作出预判(与上年单产对比增减),并结合面上生产的实际情况,形成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三、建设内容

(一)选好监测点。水稻监测点设在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马铃薯监测点设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监测用地面积:水稻监测点20亩,马铃薯监测点10亩。

(二)观测数据记载。通过种植我市主推的3~5个品种(种植品种及种植时间尽量与上一年度保持一致,便于数据分析有对比性),从播种至收获,对其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定点定期定时观察记载。

1.水稻。早、晚稻主要开展育秧、秧苗素质、主茎叶龄及分蘖消长、生育期和积温、幼穗发育进度、叶绿素含量、冠层植被指数、叶层氮含量、叶面积指数、经济性状(如穗粒数、千粒重)等生长发育观测、考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和照片存档,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2.马铃薯。主要开展播种期、出苗期、出苗率、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生育期等物候期观测,植株形态特征、结薯情况、经济性状、病害调查及霜冻发生、为害等情况观测、考察,结合面上调查和测产验收,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

(三)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观测。通过对每个监测点开展1~3项新技术的对比试验,观测了解不同种植方式、不同栽培措施,水稻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动态,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特征、特点,探索总结出符合我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指导我市农业生产,并形成对比试验报告。

1.水稻监测点。早、晚稻都选择广粮香2号进行观测,开展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对比试验。

2.马铃薯监测点。选择荷兰15号进行观测,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对比试验。

(四)灾害性天气调查。结合定点观测,调查了解本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包括低温寒害、高温热害、干旱、洪涝、暴雨、台风等灾害,调查灾害发生时期、程度,作物受害面积、程度、所处生育期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等。

(五)气象资料收集。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沟通、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当地农作物生育期间平均、最高、最低温度,日照时数、降雨量,积温(包括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等气象信息,并与常年比较,分析气象条件动态变化对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产量结构的影响。

(六)数据分析上报。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四、进度安排

(一)实施方案制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在2021年2月2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经报局领导审定后,报送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备案,并同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二)数据报送。

1.监测数据报送。作物生长期间,在调查当日或次日,将填写原始调查数据的调查表、分析对比情况及有关影像资料一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报送。在早、晚稻返青期、够苗期和收获前15~20天,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块茎快速膨大期,分别编发1期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每造作物第三期苗情简报,需对当季平均亩产量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预报。在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完成当天,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信息网上,并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同时打印纸质材料报送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

3.粮食单产研判结果上报。提前做好预测产工作,结合面上生产情况,对本区域(本市)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作出预判(本年度单产结果及与上年度单产对比增减情况),形成单产预测结果报告,并填写附件9(根据预测产调查,主要填写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四要素)。早稻、晚稻单产预测报告及附件9,分别于6月25日前、9月30日前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项目田间查定。项目实施期间,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3名中级职称以上专家(承担、实施单位以外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到监测地点进行项目查定(每造作物一次),可以结合田间测产一并进行,并形成查定报告(经专家签字确认)。其中,马铃薯监测点查定工作应在2022年3月20日前完成。

(四)项目结题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组织专家对农作物监测项目进行验收,对全年项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出具结题验收意见。水稻监测点项目在2021年12月15日前完成结题验收,马铃薯监测点项目在2022年4月20日前完成结题验收。

(五)及时报送项目总结材料

2021年7月3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上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上半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1年12月10日前,水稻监测点报送下半年项目查定报告及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2022年3月底前,马铃薯监测点报送项目查定报告及我市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

(六)严格报送项目年度绩效考评台帐资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应在2021年12月25日报送水稻监测项目绩效考评台帐材料纸质版和电子版到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在2022年在5月中旬前报送2021/2022年度马铃薯监测项目绩效考台帐资料。项目台帐包括绩效考核自评表、实施方案、原始观测数据、苗情简报或监测报告、试验小结、工作总结、查定意见、结题验收意见、粮食生产形势分析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影像资料和其他相关材料。

五、规范经费使用

(一)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格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自治区农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0〕52号)规定执行,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按照《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桂农业发〔2017〕112号)精神,加强资金使用监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确保资金按工作方案及时使用;安排专人对项目资金进行管理;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严禁挪用和超范围支出,做到专款专用,防范和降低廉政风险。项目结题时要出具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三)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元,其中水稻监测点7万元、马铃薯监测点7元,主要开支方向:

1.水稻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购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计划投入310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3000元。

(3)支付人工劳务费,计划投入30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2.马铃薯监测点开支方向:

(1)监测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补助36500元。

(2)监测基地机耕费用,计划投入1500元。

(3)支付苗情监测劳务费,计划投入26000元。

(4)监测基地设置标牌和宣传,计划投入1000元。

(5)监测旅差费5000元。

六、按规定完成考核指标

严格按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9号)要求执行,按时完成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绩效考评指标。

(一)2021年完善续建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2个(水稻、马铃薯)。

(二)每个监测点在每个作物生产周期各形成3期以上本区域苗情和生产动态监测报告,报送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上,同时报送自治区农技推广站。

(三)项目管理规范,措施落实到位,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有专人负责,监测报告达90%以上,漏检漏测次数少于规定次数和应检应测项的10%以内,并形成全年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数据台账。

七、实施管理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钦州市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崇华 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成 员:凌启昌  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

米世光  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

梁菊秀  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

韦东胜  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陆和远  浦北县农业发展中心主任

胡成武  钦北区那蒙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黄有胜  浦北县江城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小组设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由米世光同志任组长,成员有梁玉祥、农振平、施春婷、蒙清。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项目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水稻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马铃薯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

(二)制定试验方案。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结合监测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试验方案,方案包括监测作物的计划面积、监测品种、品种布局、播种期,观测布点所在乡镇村屯名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具体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并按时间要求及时上报实施方案。

(三)科学严谨搞好观测。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安排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科学、规范、严谨做好苗情动态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并整理、归档形成全年监测数据台账。同时及时整理分析当地农作物动态监测数据,结合面上生产调研,形成动态监测分析报告报送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四)及时上报监测材料。水稻生长动态监测工作从春季播种开始,至秋季收获结束,为两个生产周期;马铃薯生长动态监测从秋季播种开始,至第二年春季收获结束,为一个生产周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要按时按质按量上报材料。严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须实时上报。

(五)强化考核验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加强督促检查,计财科要加强资金管理,钦北区农业农村局和浦北县农业农村局要密切配合,确保按照自治区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结题后,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要组织专家进行结题验收,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将验收材料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附件:1.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2.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附件1

 

钦州市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水稻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面积20亩,实施地点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委那桩村,该村地处钦州市西部,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2℃,雨量充足,常年平均降雨量2080mm,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地势开阔向阳,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栽培水稻的高产区域。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超级稻、优质杂交稻、优质常规稻品种各一个进行试验,早稻品种为:特优7571、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晚稻品种拟为:中浙优9号、野香优莉丝、广粮香2号。移植时采用机插栽培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每个品种为一处理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每亩用种量2.0kg。

(二)水稻不同种植方式技术对比试验。早、晚造均选择野香优莉丝进行观测,试验设抛秧、机插秧、手插秧三种移植方式,水肥管理一致。试验采用简比法,田块面积约3亩,每个处理为一小区,小区间留工作沟,亩用种量2.0kg。

三、技术措施

(一)培育壮秧

试验育秧采用集中育秧方式,经浸种催芽后,将种子播于机插秧盘中,每亩用秧盘22个,选用优质育秧基质,播种后适时喷水,保持基质湿润,保证秧苗生长水分。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可适当喷施水液肥,促进壮苗。移植前3-5天喷送嫁药,看情况施送嫁肥。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提高办田质量,施足基肥。移栽前1天,结合犁耙田每亩施用基肥:商品有机肥250kg、复合肥25公斤(氮磷钾含量15-15-15%)、钙镁磷肥25公斤。犁耙田时要开好四周田边沟以及十字沟(工作沟),整平田面,田面保持泥皮水为宜,水层过深或缺水都不利于禾苗生长。

2.合理密植,确保基本苗数。亩移栽密度:手插秧规格为20cm×16.7cm,抛秧规格为每亩22个秧盘秧苗,机插秧按30cm×12cm,亩基本苗数控制在6~8万苗。

3.水肥管理。追肥:移栽后5-7天秧苗返青时,追分蘖肥,亩施尿素15kg、氯化钾8kg。穗肥在晒田复水后,大约在5月上旬(倒2叶长出时),亩施尿素5kg、氯化钾8kg。齐穗期后依植株长势情况决定是否喷施叶面肥,每亩可用磷酸二氢钾100g加尿素250g兑水50kg喷施。水分管理:按水气平衡原则进行管理,插后至分蘖期够苗前保持浅水层,在亩苗数16万时排水晒田,晒田以晒至田面开裂,叶色转淡黄,茎叶硬直为止。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周,排干田中水。

4.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全面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适时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及福寿螺、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虫害防治推广应用频振式诱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并注意鼠害、草害防治。

5.适时收获。采用机械收割方式进行收割,机械粉碎稻桩回田。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职责到人

项目由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项目负责人是米世光,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胡成武,联系电话13977793085。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他成员配合开展相关工作,钦北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钦北区那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1.定时观测上报。从播种至收获,对上述试验处理的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和个体及群体性状进行定点观察记载,做到每5天观测调查一次,并在当天或者次日上报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及时分析报告。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查数据,结合气象、农情、病虫害和面上调查数据,与上年、常年同期比较分析,得出当地观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面上生产发展动态,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生产建议,形成钦州本区域农作物监测报告上报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在钦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等相关媒体苗情简报。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附件2

 

钦州市2021年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试验方案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设在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六桥村,面积10亩。项目监测点地处浦北县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3℃,无霜期限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并且雨热同季,集中于6~8月份。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浦北县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之一。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马铃薯品种三个进行简比试验,品种为:荷兰15号、希森6号、雪川红。田块面积约5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一致。

(二)不同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田块面积约5亩,选择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主要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三、技术措施

(一)切种消毒催芽

选用脱毒马铃薯种,用小刀在种薯底部小切一刀,以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然后将切好的种薯用消毒液浸一下消毒,捞出风干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催芽,当芽长出1cm左右,即可按出芽点用刀切成合适薯块,稍凉干切口,便可种植。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整地和施肥。在晴朗天气,田块水分适宜时,用旋耕机打田整地,整地前每亩全田均匀撒施50kg石灰,再利用大中型旋耕机翻耕2次,尽量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硫酸钾复合肥100kg,中微量元素肥10kg,施肥方法:商品有机肥全田撒施,其他肥料全部条施。施基肥时配合使用一定量的佳尔康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病虫害、改善土质等。

2.种植。

(1)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双行种植,规格为行距20cm、株距25cm,按“品”字形摆种(种薯不接触肥料),每亩种植密度为约5500-6000株,种后用起垄机进行机械覆土、起高垄(包沟畦宽90cm,畦高30cm)作畦,要求畦面、沟底平直。最后再用机械盖膜、覆土。

(2)露地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一致。

(3)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改用稻草替代地膜覆盖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方法一致。

3.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久睛无雨,要及时适量灌水,水层深以畦高的1/3为宜,并且在第二天排干水,以保证早出苗和苗齐苗壮。在生长期间遇大雨时,及时清沟排积水,防渍沤损坏种薯,影响马铃薯生长。

4.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早、晚疫病预防,早疫病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霜灵锰锌(杀毒矾)、氢氧化铜(可杀得)等药剂800~1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晚疫病可用银法利、福帅得、杜邦“g露”等农药喷防治。同时,根据田间调查,若发现其它病虫害发生,要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避免马铃薯受到损失。

5.做好防寒抗冻工作。霜冻和冰冻灾害对马铃薯影响很大,在霜冻和冰冻的易发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对应有效措施,提前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防止灾害天气对马铃薯的伤害,保证马铃薯安全,获得丰收。

6.适时收获。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适时收获。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项目由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联系电话13977756968。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2021〕9号)规定,在项目工作中,实施责任人和监测点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田间观测调查记载等工作,按时报送数据材料,做好项目田间查定和结题验收,结合面上生产和气象情况,科学分析,整理拟写出监测报告和冬种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在项目实施期间,经常深入监测点检查指导,监督责任人工作,了解项目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总结好的工作措施和经验,纠正解决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农业科技产业报告篇10

(一)承担2016年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的部级质检机构,必须参加与承担任务相关的能力验证项目,可自愿参加其他项目的能力验证。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书面说明。

(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必须参加附件8所列相关能力验证项目。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书面说明。

(三)各省(区、市)通过资质认定(即计量认证,下同)和机构考核的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根据各省(区、市)要求参加。

二、能力验证内容

(一)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

(二)畜禽产品中违禁添加物和兽药残留检测;

(三)水产品中药物残留检测;

(四)牛奶中铅和黄曲霉毒素m1检测;

(五)土壤中重金属和肥料中养分检测。

三、任务分工与组织方式

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分级实施。承担部级监测任务的部级质检机构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由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实施。通过省级资质认定和机构考核的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具备条件的省份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部级能力验证工作和要求组织实施,暂不具备条件的省份可探索委托相关技术支持单位开展本辖区内的能力验证工作或组织相关检测机构自愿参加部级能力验证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委托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具体组织工作。

四、能力验证技术支持单位

我部指定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等5家单位为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工作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报名、样品制备、发放和结果收集汇总等工作,并形成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同时负责为省级能力验证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验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部成立了能力验证专家组。专家组由熟悉能力验证制度、检测和统计方法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能力验证方案和结果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和综合评价,并起草总体评价报告。

五、时间要求

2016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原则上进行一次,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合格的质检机构,经过书面申请允许补验一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一)部级能力验证

1.部级、部级质检机构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须及时填写能力验证报名表和汇总表,于4月15日前报名至相关技术支持单位。

2.农产品中重金属、土壤中重金属和肥料中养分检测能力验证项目须在样品接收后10日内完成检测和结果上报工作。其他类别能力验证项目须在领样后96小时内完成检测和结果上报工作。

3.部级、部级质检机构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结果不合格的单位,应在接到能力验证结果通报15个工作日内向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和补验申请。各类别项目能力验证补验工作应在2016年9月底前完成。

4.各技术支持单位应在能力验证工作和补验工作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相应的能力验证结果和补验结果汇总报告报送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5.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在收到能力验证结果和补验结果汇总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组织能力验证专家组完成对各类别项目能力验证结果的技术审查和综合评价,并起草总体评价报告等材料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

(二)省级能力验证

1.省级能力验证工作时间由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10月底前完成。

2.暂不具备条件组织省级能力验证工作的省份,其自愿参加部级能力验证相关项目的检测机构报名表和汇总表由省级部门汇总后按时间要求统一发至相关技术支持单位。

3.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于5月20日和10月底前分别将省级能力验证方案和工作总结报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同时抄送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六、能力验证结果使用

(一)部级能力验证

1.参加能力验证补验的,能力验证结果以补验结果计。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力验证结果以“不合格”计:

(1)能力验证补验结果不合格的;

(2)无故不参加能力验证的;

(3)能力验证样品进行分包,未在本单位检测的;

(4)相互询问检测数据,伪造检测结果的。

对于3、4两种情况以及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机构,我部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进行严肃处理。

3.能力验证结果合格的质检机构,在下一年度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审查认可和资质认定复查、监督和扩项评审中,可免于该项目的现场考核。

4.承担监测任务的部级、部级质检机构能力验证结果不合格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给予6个月整改期。在整改期内,停止安排指令性任务。

5.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验证结果不合格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给予6个月整改期。在整改期内,停止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工作。

(二)省级能力验证

省级能力验证结果使用,由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照部级能力验证结果使用方式自行确定。参加省级能力验证结果不合格的检测机构,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委托当地部、省级质检机构加强培训指导,帮助提高能力水平。

七、有关要求

(一)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好各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能力验证工作。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组织省级能力验证工作,其相关检测机构自愿参加部级能力验证的省份,要认真组织好报名等工作。

(二)各部级、部级和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应积极参加我部组织的能力验证,认真配合有关技术支持单位的工作安排,提前与相关技术支持单位取得联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领取样品。本年度各能力验证项目均不提供检测用标准溶液。同时参加多个项目能力验证的单位应分别填写申请表,分别报相关技术支持单位。

(三)参加部级能力验证的单位,按照格式填写检测结果,加盖单位公章,在规定时间内传真至相关技术支持单位。随后将检测结果原件及原始记录、图谱等一并寄送相关技术支持单位。

(四)技术支持单位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制定科学、准确的检测技术路线,按时组织完成有关任务。未经允许,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透露能力验证有关信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将对技术支持单位进行监督和抽查。

八、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