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探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50

茶文化探究篇1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福建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园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分别探讨了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国内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大众的视线。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运用创意能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模式。闽茶文化产业园属于福建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但兴于宋代,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统计,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选址不好,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注重科学选址,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完善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题,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构建产业链条,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2]员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

[3]张京成,刘光宇.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78-83.

茶文化探究篇2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中国人赋予它精神文化上的含义,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思想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一、儒家茶文化的养生思想

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从古代中国思想发展史来看,还是以儒家思想贯穿始终的。

1.儒家的“中庸之道”贯穿于茶道精神之中

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它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学”,即“中”的境界上。儒家主张通过饮茶沟通思想的中国茶文化。因为茶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润,其味苦中带甘,饮之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头脑清醒。茶的这些特性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儒家学说认为茶可以协调人际关系,茶可以养廉。赋于茶以清廉、高洁的品性。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儒家认为中庸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从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人之大木也;和也者,人之达道也。”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反观我们的茶文化,无一不是渗透着“和”的思想。从采茶、制茶、煮茶、点茶、泡茶、品饮等一整套茶事活动中,无不体现“和”的思想。这就是儒家“中庸之道”,它是中国人奉行的人生大道。

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纯洁、儒雅、和谐的气氛,恰好体现了儒家那种积极入世,中庸和谐的理想精神,“和”是儒家的至高理想境界,茶道精神亦以“和”为最高境界,这充分说明了茶人深切地把握了儒家中和的哲学精神,儒家文化与茶道精神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陆羽吸取了儒家的中和精神,创作了茶文化巨著《茶经》,其间贯穿着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他通过茶道精神。精行俭德宣传儒家的和谐理想,带给后人陶冶情操的审美情趣和充满理性的哲学境界。唐代斐汶的《茶述》: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刘贞亮的《茶德》中提出“以茶可得道”,道指的即中庸之道。

2.儒家文人借茶抒情,以茶雅志

无论是谈儒家思想还是中国茶道,都不能不浓墨重笔地谈谈文人士大夫,饱读儒学的文人对茶之品性有极其独到透彻的认识: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而秉朴实、清寂之性格,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性。他们认为茶亦清高之物,是与文人的灵性相通的。儒家文人不污时俗的清高,茶道精神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清高精神”。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艺术,内在要求一种气质氛围,而儒家文人更讲究的是品茶的艺术氛围,使茶道不断“雅化”。“雅”指的是高尚、文明、规范正确、美好赏心。“雅”与“俗”是判若两然的,茶道最忌俗,惟避之不及,而茶道之于儒家,特重这个“雅”字,唐代著名宦官刘贞亮对茶道有深入的研究,说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可雅志的提法是绝妙无比的。茶与文化联姻,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儒家文人清高之上的文雅气质。儒家对茶性本身的朴素有更深刻的认识,最懂得雅俗的分别,关系到人格及人性升华与否的问题。陆羽作为茶道精神的首创者,而今人梁实秋先生依然欣赏“清茶最为风雅”,“清香不俗”不难让人领悟到茶道精神从古延续至今风度和雅气犹存,儒家的人性与茶性默契地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以茶之性可养。

二、佛教茶文化的养生思想

茶的特点是“清”,古人说它是“清虚之物”,而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为“清尚”。这一个“清”字,宜于同人世间摆脱了名利枷锁的“清”字相配,所以人常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既然茶是至清之物,就不可避免地为主张清心寡欲、六根清静的佛门所认同了,所以,自西汉之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茶很快就成了僧人坐禅所不可缺少的饮料。佛教规定:在饮食上遵守不食肉,戒荤食素;在思想上求清虚,离尘脱俗。茶之清苦之性正是适应了佛教的这种禁忌。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药(抑制)。于是喝茶就成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

1.禅与茶的密切关系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日。”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世界茶坛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络、明目等功效,宜少精行俭德之人”。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因此茶与佛教的结缘,最早的契机可能是茶的破睡功能。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修行。禅宗修行的内容:分戒、定、慧。禅宗的戒律是很严格的,要求佛教僧侣戒酒肉、戒,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所谓定与慧,就是要求僧侣坐禅修行、心无杂念,以此来体悟大道。同时要求做到:“枷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药理功能,加上本身所含的丰富营养物质,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侣非常有帮助,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随后,佛教僧侣对茶有了进一步认识,他们发现茶味苦中微带甜味,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的神奇功能,于是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而又上升到精神层次,发现了茶与禅的内在本质上的契合,然后加以发挥提炼最后终于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

佛教坐禅饮茶,有明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东晋怀信和尚在《释门自竟录》中说:“跃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唤童唤仆,要水要茶。”这是我国僧人饮茶的最旱记载。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不愁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卷,经常用饮“茶苏”的办法来提神防睡,补充营养。这说明此时寺院打坐已开始饮茶。

在长江以南的各名山禅寺、佛门圣地,僧人、道士大多种茶、制茶、饮茶,其中不乏高龄人,其长寿原因与长期饮茶应不无关系。在俗信的范围内,还有人相信茶能使人返老还童。据说古代有一个老和尚,久患重病,药石无效。一天一个老翁来告诉他:春分前后,雷声初发时,采摘蒙山中顶(即今四川蒙顶茶产地雅州蒙山中顶上清峰)茶,以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如每年服用,永无疾病。老和尚依言而行,宿疾果然痊愈,而且体健不衰,眉发返黑,看上去很像二十来岁的青年。于是后人都说蒙顶茶有返还童的功用。

开元之后,江南出现了一个才僧――释皎然,他嗜茶如命,也善于品茶,留下许多有关赏茗之诗篇,也正是他开始将茶理与禅理结合起来。其一首《饮茶歌消崔石使君》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破烦恼”是佛门欲通过修行而达到的解脱状态,皎然竟认为通过饮茶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可见茶之神妙。

为了适应僧徒坐禅时消除疲劳、放激精神、阻止磕睡,从而达到止息杂虑,安静沉思;另外,茶苦而后甘,其滋味本身在于自我品尝,而难以明示;再加品饮者的精神寄托,似乎就很容易进入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这也正符合佛教觉、悟、参禅明义之说和“涅清寂,超脱轮回”的佛法主张。因此,佛家把茶叶视为“神物”,历来倡导饮茶。唐代封演《封氏见闻记》中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中也有“百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的记载。

2.禅茶一味,修身静虑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求多子多孙或保国家安宁。佛人饮茶最早是在晋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统治者用来麻醉老百姓。作为统治术,此后历代皇朝都乐于利用,佛教因此发展,并出现不同学派体系。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它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其主张包括:“以坐禅修行的办法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即说,心理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坐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颇接近,有利少净化思想。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这也与道家清静无为进一步中国化,主张“顿悟”。即心清静空无即是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这自然符合中国人的愿望。他又主张“相对论”,与道家阴阳轮转思想相接近,也为儒家的中庸思想所容纳。他还主张佛在“内心”,过多的造寺、布施都算不得真功德。在家也可以念佛,不必都出家为僧。这对统治者来说,免得寺院过多与国家争土地、争人口、争赋税;对一般人来讲,修行也容易做到;对佛门弟子来讲,可以免去诸―――多清规戒律,比较贴近正常人的生活。故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唐以后,十大夫朋党之争日趋激烈,禅宗给苦闷的十大夫指出了一个解脱的办法,又可以不必举行什么宗教礼仪,便可作一个自由自在的佛教教徒,何乐而不为!于是,佛教徒与饮茶的十大夫终于在精神上找到了相通之处。自此,佛理与茶理也才有机结合起来了。

饮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一直是人们所相信的。正如唐人封演所说:“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氏闻见录》卷六《饮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说道:“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由于禅宗的提倡,寺院僧人饮茶成风,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据《旧唐书・宣宗本纪》记载:“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东都进有一智僧,年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残,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属至处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厌’。”茶竟有如此长寿之功用,其被推崇之甚也可以想象了,到后来居然到了神秘的地步。据佛教传说,茶叶乃为禅宗之祖达摩所造,当年达摩祖师为了不致在坐禅时打磕睡,便割下自己的眼皮,遗弃在地上,一夜之间,眼皮变成了茶树。从此,茶就有了提神少眠的作用。唐朝禅宗发展很快,随着佛教弟子的足迹,茶也遍及全国各地。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特别是佛教名山,风景秀丽,云雾缭绕,茶树饮雾渴露,自然品质奇异,如四川的蒙顶茶,号称“仙茶”,故唐诗人姚合有“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的名山出名茶的诗句。茶性高洁清淡,适合僧侣道德修养,盛唐诗人王昌龄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的诗句。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中唐时期,僧侣在寺院举行茶宴已很风行。一些地位不显赫的官吏,官场受挫的政客,不满现实的文人,也很欣赏这种茶宴,他们谈经论道,品茗赋诗,以消除内心的积郁,求得精神的解脱,饮茶文化色彩日趋浓厚。

可见,通过饮茶亦能认识到自己的佛性并保持这种“佛性”。那么,饮茶便和参禅有了同等的作用,都能达到“真如佛性”的本体境界。

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静坐沉思,称为“坐禅”,是佛教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品之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安谧。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佛教与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三、道教茶文化的养生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综合性文化,既有儒家佛家的思想,又洋溢着道家的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践行和普及清和、俭约、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茶也成为道教的首选之药,饮茶与服药一致。道家在“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效,以茶来助长道行内力。武夷十六洞天有茶洞,名曰“碧玉幽微洞”。那里生长的瑞草,是天赐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更能体悟,增添功力和道行。宫观道士对“金丹成仙法”望而生畏,茶对道家修炼方法有利,因其教义无非是清静无为,重视养生,所以道士们皆乐于用之。道士们不但以饮茶作为修行之药,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还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供品或济世疗疾。

在唐代以前,就有许多关于茶与仙药的传说,六朝道教理论家陶弘景的《杂录》里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由此可见,随着神仙金丹说的兴起,茶的药效被逐步夸大,作为一种植物的茶的形象也就随之升格,变成了仙药,这正是武夷真君,“养气延年,其功在茶”的秘诀。

山中茶的自然功效很多,一可解毒,二可健体,三可养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道家认为茶乃草中精英,食之可以祛疾养生。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自己的静修得到提高,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道家对养性与养气很重视,把它们看得比养身还重要。认为只有养性为主,养身为辅,才是真正的养生。道家的指导思想是尊生乐生,道家认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了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加快乐,不是消极地等待来生,而是主张适应自然规律,把自己融合在自然中,做到天人合一。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山―水―石―沙―草―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道教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教主张修炼养生,“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无死入至”超脱尘世,希求长生不死;所以用各种道术和吃长生不死之药求仙。早期的道教由于科技落后所致,加之受“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影响甚深,他们一方面积极探寻长生不老之药,一方面始终把茶叶视作“灵芝草”。因此在宫观庙宇中还有“名山必产灵草(茶)”的口头禅。他们认为饮茶最能养心,养心即可实现人与自然美合而为一,进入“无我”意境,从而就能“长生不老”(按现在的说法即是延年益寿)。可见,茶在道家心目中是多么崇尚的珍品啊!道教修炼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静。因为道家认为“静是产生智慧的根源”。司马承祯在《坐忘论・收心》中主张“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这与佛教的禅定方法有点类似。加之道教也有与佛教相类似的戒律,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茶之清淡、性俭、提神益思、中正平和、超然空灵,有利信道者修炼达到“收心离境’,“静则生慧”之目的。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史,道家思想在华夏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是占有举足轻重位置的。既然如此,那么道教文化自然也对历代不少文人学士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而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被历代文人学士广泛地接受并发扬光大,这也正是因为茶之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追求“淡泊、宁静”,崇尚“行俭、谦和”的道德观是相一致的。因此,从历代一些文人煎茶、品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超凡脱俗”的神韵,以及“崇尚自然,反朴归真”的茶艺礼规,点点滴滴,无不洋溢着道家气韵,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并且,历史上有不少茶诗、茶画等也是道家学者在“无为而无不为”的矛盾中渲泄情感时留下的茶文化遗产。这对中华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四、茶道的养生思想

中国既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的价值、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又是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茶不但被作为普遍的饮料,在徐徐体味和欣赏之中,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也被当作了保健品。人们在发挥茶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发现了它能够祛除毒素,解除疲乏,消除病痛,延缓衰老。于是,茶文化成了一种养生的文化。文人们热衷喝茶蕴涵着他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功利目的。但是,这也仅仅是他们对于茶的最为基本的物性追求,在这背后更是他们对于茶所寄托的深厚情感,对于生命所寄托的无限关爱。

茶以其实用价值,让人们得到物质上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那就是“养生”。从上述意义来说,茶文化是养生的文化。又得以凝聚丰富的人文意义,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这和中国文化注重“养生”―重视生命、重视生活密切相关

茶文化探究篇3

摘要:茶文化英语课程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高校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内容却过于晦涩难懂,使学生在无形中对其产生了畏惧情绪。本文结合高校的茶文化英语课程,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论述了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原则后,又对高校茶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并最后具体的阐释了其教学路径。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自主意识

1体验式教学理论概述

1.1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认知和规律为特点,创造或者模拟实际的生活场景,以真实再现的方式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以此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有所学且有所获。体验式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是以认知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为核心,人类教育学的发展规律为导向而形成的,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力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领悟力,使学生在分组学习模式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并同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2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1.2.1主体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也就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唯一接受者,没有谁可以替代其进行学习,所有的知识都只能靠学生自己消化吸收。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正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在被动消极中接受知识。所以,体验式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是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感知课堂,根据自己的感悟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创新性吸收,从而使其在身临其境中可以自由发挥。

1.2.2开放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是在人文主义理念复苏下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僵硬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其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我国的教育向来以寻求标准化答案为目标,每一道题都有其固定的答案,每一节课都有其固定的教学模式,于是在固定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束缚。所有的人都沉浸于固定化的状态中,习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去学习,最终也导致学生的天性被抑制,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感知与体验获取新的知识,而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与认识能力之间存在差异,也进而使得教学内容趋向于多元化。而且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身经历都有所不同,学生不用以固有生硬的方式获取知识,教师在情景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并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容纳所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兼容并包的自由课堂中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1.2.3自主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落脚点,通过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来带动课堂,以积极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情绪调动起来。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激发,一切活动都需要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而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也会逐步提高。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过程,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环境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对问题进行本质性分析,并最终以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然而,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必须通过自己来完成,无人可以替其承担,学生必须以高度自觉的方式适应体验式教学。

2高校进行茶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分析

体验式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其是针对当前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旨在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度,使学生能在教学中学会应用知识,切实地将知识转化到实践中。高校的茶文化英语作为一门晦涩难懂的课程,历来为学生所诟病,复杂的茶叶术语、生硬的英语茶语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等内容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掩盖了茶文化英语的魅力之光,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对茶文化英语渐生厌恶之情。而开放的体验式教学被引入到茶文化英语中,那么也就意味着高校的茶文化英语课堂将会以学生意志为出发点,以多元化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习茶文化英语,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英语的兴趣。

2.1促进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积蓄而来的,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历经千年未曾衰竭的茶文化,在物欲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却遭遇了断层危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茶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对璀璨的茶文化持一种鄙视的态度。究其原因,现代的应试教育体系使得学生都埋于高考的故纸堆中,无暇也无力兼顾传统文化的学习。因而,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既不了解茶文化的基本内涵,也不能通晓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更不能准确地熟知茶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一旦高校采取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对茶文化英语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了解茶文化,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知茶文化的真谛,也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从跨交际文化层面对茶文化进行深层挖掘,从而促进茶文化精神理念的弘扬与传播。

2.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体验式教学通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验收。而高校的茶文化英语采取体验式教学,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学习茶文化英语。在茶文化英语的体验式教学课堂上,小组学生在获取自己的课题任务后,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与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并结合课题的目标将所有的成果进行汇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将课题任务结果呈现在课堂上。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学生也因此学会了独立思考,甚至也在与小组成员的磨合过程中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其合作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总之,体验式教学注重的是实践教学效果,强调脑与手的结合,使学生的茶文化英语理论知识能切实地应用到日常实践中。

3高校茶文化英语的体验式教学路径

3.1以教师为引导,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茶文化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运用课程,其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我国高校的茶文化英语课程是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主导而进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认知较为浅薄,进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潜意识地将自己作为主体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终也使得茶文化英语体验式教学沦为了形式化的过程。因此,高校以体验式教学理念为宗旨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讲解时,应该首先明确体验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使教师时刻铭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然后,在茶文化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断的情境模拟中习得茶文化英语的精髓。同时,教师也应该主动转换角色,明确自身的引导性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茶文化英语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课堂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英语课程的热爱之情。

3.2结合茶文化的思想内涵,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校的茶文化英语课程以体验式教学的形式进行授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内容却过于浅显,茶文化的内涵底蕴挖掘不够充分,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讲解不够透彻,进而导致茶文化英语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合理。所以,茶文化英语教师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对茶文化内容进行课程讲解时,其必须以茶文化英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课程体系,以科学的方式对茶文化英语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层设置,使学生在深入浅出式的讲解中掌握茶文化英语的核心要义,并使其在实践生活中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茶文化英语,从而促进茶文化英语的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转化。

3.3同步建立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究其本质,茶文化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其最终必然会回归到现实生活的应用过程中。高校茶文化英语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课堂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提升性作用,但是缺乏实践的语言性学习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的茶文化英语体验式课程应该同步建立实践基地,使学生的茶文化英语理论与实践知识共同增长。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茶文化英语的体验式教学时,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语言的实际应用环境,带领学生参与到茶文化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茶文化节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用英语为外国游客进行专业茶文化知识讲解,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其对于茶文化英语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该积极与相关的茶文化英语组织机构建立实践合作基地,为学生的茶文化英语体验式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在茶文化英语的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洪丽凤,刘孟兰,王倩.大学英语教学中体验式学习与教学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85-86.

[2]刘海燕.体验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2):81-82.

[3]郭迪福.体验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改进[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9):82.

[4]陈王超,蒋文波.体验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6):14-15.

茶文化探究篇4

2.信息动态

3.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建议王庆,申卫伟

4.长三角区域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杨秀芳,杨贤强

5.关于茶叶企业实施体验营销的探讨何映宇,姜含春

6.西湖龙井茶质星及其保护林志刚,张一民

7.我国的茶叶标准(一)郭桂义,曹璐,王在群,夏晓娟,陈秀兰,张秀清,程伟

8.五峰212、五峰310茶树新品种选育报告(一)覃士才,QinShi-Cai

9.HaCCp在铁观音小包装生产中的应用林荣溪,黄伙水,周灼能,周爱民,范寿验

10.不同加工方式对高档西湖龙井茶品质的影响——从感官审评结果中比较沈红,ShenHong

11.信阳毛尖茶加工过程中热和力作用的分析王广铭,刘建军

12.茶叶烘干机的结构特性和维护保养(二)周仁贵,祝叶峰,孙峰

13.茶的功效及其运用(一)朱永兴,ZhuYong-Xing

14.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刘桂华,高旭晖,金哲

1.论我国茶叶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国茶叶加工翁昆,黄皓,wengKun,HuangHao

2.中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与促销姜含春,JiangHan-Chun

3.茶叶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对策冯娟娟,姜含春,FengJuan-Juan,JiangHan-Chun

4.膜技市结合冷冻干燥制备速溶茶的研究孙艳娟,张士康,朱跃进,王彬,李大伟,SunYan-Juan,ZhangSki-Kang,ZhuYue-Jin,wangBi,LiDa-wei

5.信息动态二则

6.抹茶泡腾片的研制宿迷菊,毛志方,施海根,李大伟,Shumi-Ju,maoZhi-Fang,ShiHai-Gen,LiDa-we

7.夏秋茶的增值利用途径研究李建华,丁清平,陈元良,何乐芝,LiJian-Hua,DingQing-ping,ChenYuan-Liang,HeLe-zhi

8.工夫红茶精制中色选技术应用研究丁勇,徐奕鼎,王烨军,DingYong,XuYi-Ding,wangYe-Jun

9.开化龙顶茶系列产品开发的技市研究吴荣梅,余书平,姚东,郭重庆,郑为华,郑奉阳,wuRong-mei,YuShu-ping,YaoDong,GuoChong-Qing,Zhengwei-Hua,ZhengFeng-Yang

10.龙井茶机械化加工技术郭敏明,师大亮,周铁锋,黄海涛,Guomin-ming,SkiDa-Liang,Zhoutie-Feng,HuangHai-tao

11.平阳黄汤加工技术谢前途,XieQian-tu

12.有机普洱紧压茶加工技术浦绍柳,伍岗,王立波,puShao-Liu,wuGang,wangLi-Bo

13.市售茶饮料感官及理化品质分析王盈峰,朱跃进,宿迷菊,李大伟,涂云飞,孙艳娟,刘宗岸,胡文明

14.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茶叶品质控制中的应用宁井铭,张正竹,方世辉,宛晓春,ningJing-ming,ZhangZheng-Zhu,FangShi-Hui,wanXiao-Chun

15.认识和了解安化黑茶金朱葆,JinZhu-Bao

16.徽州明代茶叶加工技术及其影响章传政,丁以寿,赵驰,夏涛,ZhandChuang-Zheng,DingYi-Shou,ZhaoChi,Xiatao

17.新起点新思路新贡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与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杭茶院办

18.解放思想凝聚心力坚定方向积极打造一个能推动行业进步的一流院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理事、科技教育部张祥茂部长视察杭茶院.

1.当前浙江茶产业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罗列万,LuoLie-wan

2.福建乌龙茶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LinRong-Xi

3.浅析茶叶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武咸春,JiangHan-Chun,wuXian-Chun,JiangHan-Chun

4.发挥生态优势振兴侨乡茶业邱万春,GuoYong-wei,Qiuwan-Chun,GuoYong-wei

5.茶叶中γ-氨基丁酸富集方法的研究进展刘宗岸,maoZhi-Fang,李强,ShiHai-Gen,LiuZong-an,maoZhi-Fang,LiQiang,ShiHai-Gen

6.揉捻时间对梯田秀峰茶品质的影响余志,niDe-Jiang,卢志和,tangHai-Yan,YuZhi,niDe-Jiang,LuZhi-He,tangHai-Yan

7.食用泡腾片的制备及研究概况宿迷菊,maoZhi-Fang,施海根,LiDa-wei,刘宗岸,Shumi-Ju,maoZhi-Fang,ShiHai-Gen,LiDa-wei,LiuZong-an

8.茶鲜叶贮青设备在自动生产线中的应用ZhouRen-Gui,李亚兰,ZhouRen-Gui,LiYa-Lan

9.40%竹焦eC等药剂对茶树叶螨防治效果试验wuFu-Kun,廖璇刚,ChenXiao-Gen,wuFu-Kun,LiaoXuan-Gang,ChenXiao-Gen

10.中国茶叶加工玉环茶的制作技术汪松能,ZuJian-Yun,汪康宁,wangSong-neng,ZuJian-Yun,wangKang-ning

11.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现状分析XuJian-Feng,周卫龙,XuLing,XuJian-Feng,Zhouwei-Long,XuLing

12.龙井茶产品碎茶和粉末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杨秀芳,ZouXin-wu,赵玉香,wengKun,YangXiu-Fang,ZouXin-wu,ZhaoYu-Xiang,wengKun

13.茶叶香精油的提取制备方法郑鹏程,FangShi-Hui,Zhengpeng-Cheng,FangShi-Hui

14.中国寺院名茶经济与文化龚永新,GongYong-Xin

15.忙中偷闲话茶馆茶楼Guowan-zhen,郑月英,JiangBing-fang,Guowan-zhen,ZhengYue-ying,JiangBing-fang

1.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推进浙茶品牌建设——浙茶品牌培育模式探讨沈璇,胡迪钧,ShenXuan,HuDi-Jun

2.论智能袋泡饮品包装设备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张克俭,惠阳,韩国峰,ZhangKe-Jian,HuiYang,HanGuo-Feng

3.武夷岩茶营销现状调查与分析王晓岚,郭雅玲,wangXiao-Lan,GuoYa-Ling

4.全国茶叶产量突破100万吨

5.做好QS认证工作促进安溪茶产业健康发展沈添土,Shentian-tu

6.γ-氨基丁酸茶降血压动物试验初报毛志方,吴惠岭,李强,周卫龙,徐建峰,maoZhi-Fang,wuHui-Ling,LiQiang,Zhouwei-Long,XuJian-Feng

7.不同加工方法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陈泉宾,孙威江,谢少瑜,卓庆霖,郑凤,ChenQuan-Bin,Sunwei-Jiang,XieShao-Yu,ZhouQing-Ling,ZhengFeng

8.凫早2号与翠峰、群体种加工"径山茶"适制性对比试验叶水娟,屠水根,陶生坤,YeShui-Juan,tuShui-Gen,taoSheng-Kun

9.机制龙井茶新工艺研究陈玉琼,倪德江,周继荣,ChenYu-Qiong,niDe-Jiang,ZhouJi-Rong

10.刘基贡茶采制技术施巨盛,吴昌旺,刘恒旭,ShiJu-Sheng,wuChang-wang,LiuHeng-Xu

11.热风式整形平台烘焙机倪德江,封晓峰,陈玉琼,周继荣,niDe-Jiang,FengXiao-Feng,ChenYu-Qiong,ZhouJi-RonghHttp://

12.山腊梅茶加工技术何卫中,Hewei-Zhong

13.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高产栽培技术田梁,徐芬,tianLiang,XuFeng

14.名优绿茶加工技术与品质毛志方,施海根,李强,maoZhi-Fang,ShiHai-Gen,LiQiang

15.日本叶茶精加工朱旗,谭济才,罗军武,ZhuQi,tanJi-Cai,LuoJun-wu

1.我国茶业发展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徐永成,XuYong-Cheng

2.新昌县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的措施与成效孙利育,SunLi-Yu

3.对整合做大区域性茶叶品牌的思考何惠芳,HeHui-Fang

4.《花香型蒸碎茶加工技术研究》和《超临界Co2脱咖啡因茶工艺研究》两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5.对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问题的探讨舒菊香,ShuJu-Xiang

6.谈名优茶的保鲜与包装卜可华,夏业鲍,BuKe-Hua,XiaShi-Bao

7.员工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毛兴国,maoXing-Guo

8.绿茶微波杀青的工艺研究方世辉,李胜文,胡绍德,周天山,过慈妹,FangShi-Hui,LiSheng-wen,HuShao-De,Zhoutian-Shan,GuoCi-mei

9.乌龙茶人工光照晒青技术初探黄国资,赖兆祥,庞式,HuangGuo-Zi,LaiZhao-Xiang,pangShi

10.浓缩工艺对速溶绿茶品质的影响周天山,方世辉,刁丽丽,Zhoutian-Shan,FangShi-Hui,DiaoLi-Li

11."东白春芽"名茶机制技术马国强,maGuo-Qiang

12.机制早香茶加工技术研究林平,林传富,吴履平,Linping,LinChuan-Fu,wuLu-ping

13.论提高单丛茶香味品质的几个问题伍锡岳,wuXi-Yue

14.龙凤茶制作技术中国茶叶加工程小燕,胡勇,汪松能,ChenXiao-Yah,HuYong,wangSong-neng

15.山区茶园主要害虫天敌及其控害作用(待续)高旭晖,杨云秋,梁丽云,胡贤春,GaoXu-Hui,YangYun-Qiu,LiangLi-Yun,HuXian-Chun

16.杭州茶厂有限公司通过QS认证

17.n+离子注入对茶树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王朝霞,李叶云,江昌俊,wangZhao-Xia,LiYe-Yun,JiangChang-Jun

18.基于聚类分析的计算机视觉对茶叶色泽的识别易克传,岳鹏翔,陈全胜,李慧,YiKe-Chuan,Yuepeng-Xiang,ChenQuan-Sheng,LiHui

19.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宋毅彬,姜含春,SongYi-Bin,JiangHan-Chun

20.谁解茶中味——品味中华茶文化吴履平,祁珊,周巨根,wuLu-ping,QiShan,ZhouJu-Gen

21.2005年全国茶叶出口达28.7万吨

22."径山茶"第二届茶王赛暨拍卖会盛况余秋珠,屠水根,YuQiu-Zhu,tuShui-Gen

1.当前中国茶叶的产销特点与发展趋势梅峰,梅宇,meiFeng,meiYu

2.实施茶叶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顾公新,GuGong-Xin

3.茶厂改造必须与清洁化生产相结合黄婺,Huangwu

4.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开创祁门茶叶生产新局面鲍新民,方勇,BaoXin-min,FangYong

5.茶叶产品质量现状及对策探讨杨士新,YangShi-Xin

6.茶树抗虫性与害虫控制高旭晖,梁丽云,GaoXu-Hui,LiangLi-Yun

7.茶叶深加工的技术研究进展丁勇,黄建琴,胡善国,DingYong,HuangJian-Qin,HuShan-Guo

8.气候因素对安溪铁观音品质风格的影响徐飙,郑惠丰,XuBiao,ZhengHui-Feng

9.绿豆海带茶饮料的开发古能平,杨春城,Guneng-ping,YangChun-Cheng

10.海藻硒多糖茶叶开发研制与效应周理飞,傅远顺,ZhouLi-Fei,FuYuan-Shun

11.蒸青茶鲜叶采摘与加工技术屠水根,余秋珠,庞英华,tuShui-Gen,YuQiu-Zhu,pangYing-Hua

12.新昌县茶叶常温脱氧保鲜剂的研究与推广使用凌光汉,LingGuang-Han

13.茶树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林飞云,LinFei-Yun

14.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双柱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初探蒋迎,鲁成银,汪庆华,陈红平,JiangYing,LuCheng-Yin,wangQing-Hua,ChenHong-ping

15.茶叶在烘焙存放过程中产生焦味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吕庆生,LuQing-Sheng

16.无公害茶园病虫草害控制原理与技术(续)高旭晖,胡贤春,GaoXu-Hui,HuXian-Chun

17.试论唐代四大茶文化圈的积极影响及意义马晓俐,沈生荣,maXiao-Li,ShenSheng-Rong

1.法国农业部代表团来国家茶叶质检中心进行农产品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交流唐小林

2.试论提高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的应对措施廖万有

3.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池州茶叶产业发展沈佐民

4.安溪铁观音的发展思路翁建业

5.发展温州茶叶生产的思考吴履平,温正军,骆耀平

6.以合作社为龙头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孙利育,潘荣兴,徐国斌

7.中国茶叶加工古人事茶何其高洁叶扬文

8.浅谈乌龙茶初制的卫生质量问题李晋喻

9.峡州碧峰茶机制工艺研究陈玉琼,周继荣,匡云华,倪德江

茶文化探究篇5

关键词:视觉传达;茶叶包装;高校;教育改革

1引言

眼球经济盛行的时代,视觉所传达的内涵和意义不仅仅是售卖商品,更重要的是其包装左右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视觉,人类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起了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外包装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般地,视觉包装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对事物的看法。基于以上判断,国内外的商家逐渐加深了对商品包装的视觉传达设计。网购的逐渐流行和大众化,商品的外在包装和图像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效应。中国茶叶历史久远而经典,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品茶论道在当今快节奏生活里仍然盛行,成为未曾中断过的文化脉络。在近代史中,饮茶走进平民百姓,不再是奢侈品,很多人饮茶当作养生、提神醒脑的一种方式,在超市、便利店里,红茶、绿茶,各种茶饮料货架摆成了一排排一列列,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牌也是日渐丰富,康师傅冰红茶、王老吉等等。除了液体茶饮料,还有固体茶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很难透过外包装闻到里面的气味进而判断茶叶品质,更普遍的现象是从外包装的精美程度上来判断茶叶品质,尤其是气味差距不大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即使价格偏贵一点也没有关系,这说明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更具有品味的茶叶包装。传统茶文化中禅宗精神、道教精神、茶道对中国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当代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力量。学者们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多元化的强大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需要借助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传承下去,形成接力与创新。

2中国传统茶文化发展

茶叶最初是神农氏发现的,是一种草药,后来茶叶逐渐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公认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录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的解毒作用,茶叶也从最初的药用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茶认识的不断提高,野生茶移植到家庭菜园或山区种植,形成了大量的茶山、茶园。中国传统茶叶种类繁多,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产量占亚洲总产量百分之八十以上,茶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髓:1.禅宗精神,僧侣之间认为茶具备醒脑提神、止渴生津的作用,让人心气平和、宁静淡雅,心态上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相同,所以寺庙是重要茶室活动,文人之间会友、饮茶、作诗非常盛行。2.道教精神,道教认为世间万物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中进行,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修身养性,通过泡茶、品茶度化自我,把肉体和精神合在一起,与大自然无缝融合。3.茶道,小到儿童,大到老人,无不有饮茶的习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茶道。例如,蒙古族饮用的奶茶,是用砖茶和牛奶、黄油等熬制而成,咸味与甜味奶茶有非常大的区别,在饮用时要随时保持热度,加之炒米和奶豆乳,成为蒙古族招待外宾和亲朋好友的重要饮品,使用长柄勺子跪式加茶也变成一种礼仪。茶道可谓自成一体,最初也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在唐朝时期,有日本、韩国等学者来到中国,并将茶道文化传递到了本国,可见茶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国的茶道与儒家、道家等都关系密切,茶道在交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敬天地、敬君臣,甚至还有茶礼,通过品茶达到一种境界,意在逐渐体会意境深远。

3茶叶包装现状调研

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茶文的涵养,这是客观要求,也是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古代中国茶文化影响了日本、英国等国家,当代,我们要把茶文化发扬光大,将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贯彻到视觉传达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茶叶的包装受到历史的影响而改变,视觉传达包装不仅注重表现茶叶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再现茶文化精髓。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茶叶是易串味物质,用纸包装起来能储存更长的时间,也能保持其原有独特的风味不便,因此,现代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各种盛放茶叶的器具,起到防潮防虫、保持原有气味的作用。中国是礼仪大国,自古以来注重礼尚往来,茶叶是首选礼品之一,每逢佳节,茶叶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而消费者选购茶叶的重要因素就是看包装,近年来,茶叶包装的花样增多了,包装上逐渐使用了特殊的材质,崇尚给消费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包装设计同时也表现出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但是,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叶,有的过度追求包装的精美,忘却了本质内涵的提升,使得用在包装材质、包装设计和运用色彩上的成本大增,而茶叶含量特别少,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茶叶产品上下功夫是必须的,但不能忽略茶叶本身的内在价值,需要在茶叶设计包装上严格把关,注重环保,最好能回收利用再次包装,也节省了材料。

4茶叶包装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理性探索

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中,不难发现其文化脉络,探索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商家的价格战只会造成多家受伤的局面,要想改变现状,视觉传达设计十分被看好。感知、理解是视觉传达媒介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这些改革包括:(1)探索环保设计。中国人热爱养生,但近年来的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使得消费者逐渐增加了环保的认识,在茶叶包装设计上,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认识更加清晰,追求简约自然成为新时尚,消费者的眼光是犀利的,他们明白用在包装材料上的成本会转嫁到消费者购买的售价中,消费越来越理性。(2)弘扬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承到了日本、英国等国家。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时,要加入中国民族特色,将中国元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变换字体体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变换色彩,体现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状态,除此之外,背景还可以设置淡雅从容的山水画,体现喝茶人的胸怀,也可以设计采茶姑娘的背景,让消费者浮想联翩。(3)探索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充满了神秘,尊重茶文化,弘扬茶文化,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都有特色茶产出,各种名贵茶叶层出不穷,茶叶的气味和口感上差别也较大。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和品牌定位上,需突出地方特色,讲究风土人情,巧妙地把地域文化和故事传说融入到包装设计中,扩大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徐雪松.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包装世界,2015(2):42-44.

[3]杨静.茶叶包装设计探究———以桐柏茶叶包装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4.

茶文化探究篇6

关键词:茶文化与茶艺中职学生教学方法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品茶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位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兴职业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文化与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方面,为使学生获得一项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和中职学生实际,改进并应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一、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法指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某种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而实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介绍宋代点茶法时,由于宋代的茶叶和茶具都与现代差距很大,如果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恐怕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这个“点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过一段点茶演示视频则可以一目了然。看完视频后,学生对这种与现代迥异的饮茶法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再对视频中看到的茶叶和茶具进行详细介绍,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介绍茶树形态时,对于北方几乎没有见过茶树的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语言描述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的特征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课件上放几幅不同类型茶树或茶园的图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茶树是这样子的呀!”看着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几种类型茶树的区别,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也收获成就感。

二、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树立清晰的观念,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红茶分类时,向学生展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样品,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形状、色泽,闻到它们的香气,喝到它们的味道,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分析总结三类红茶的特点。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单纯的讲授法,引导探究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常常表现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因此,让学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茶艺表演开始,学生都静静地观看,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2]。幽雅的环境、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训练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冲泡、茶艺表演和茶事服务等内容,以实践操作部分为主要内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以茶事服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学习达到岗位资格要求[3]。

例如,将乌龙茶茶事服务作为一个项目,首先教师要进行项目设计。此项目让学生进行完整的乌龙茶茶事服务流程演示,内容主要包括乌龙茶基础知识、乌龙茶茶艺表演、茶事服务等。通过项目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乌龙茶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团队由8名学生组成,分成两个小组,a组负责乌龙茶主泡、茶艺解说、茶叶基础知识介绍,B组学生作为茶事服务中的顾客品饮乌龙茶,提出疑问并给出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适应岗位寻求。接着,进行项目计划制订。团队内两个小组双方商议创设的情境,要求项目过程全面涉及项目目标。接下来,开始实施计划。a组学生负责乌龙茶的冲泡、茶艺解说及解答关于乌龙茶知识的疑问;B组学生负责品饮、评价、提出和乌龙茶有关的知识问题。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及与他人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茶文化探究篇7

普洱茶究竟怎么了?普洱茶为何“疯狂”起来了呢?

应该说,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首先源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源于对普洱茶的逐步认识和研究;但是让其“疯狂”,最主要的是源于商家炒作、广告轰炸,一些广告宣传声称:普洱茶不仅仅是最佳饮料,还可以抑制癌症,可以减肥、降血脂……还有若干科研成果和材料证实,言之凿凿。引起不少人的狂热追逐,还真有的人就把普洱茶当作药物来使用了!

普洱茶果真有这些功能吗,可以当作药物来使用吗?

究根探源,还得从头说起。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源流长,茶艺、茶礼为文人骚客和达官显宦喜闻乐道。普洱茶是历史悠久的云南名茶,主要产于云南省南部,海南也有少量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1200-1400米的高山上,所以比较珍贵。云南有树龄达800年以上的茶树王,更是各地鲜见。

普洱,是云南省的一个小镇,历史上曾经在此有府、县设置,现在是县级市。普洱茶就是以这个历史上最主要茶叶经销地普洱镇而得名,但并不是仅仅生长、加工在这里。普洱茶已经有几千年的饮用史。早在唐代,普洱茶就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到了宋朝,有了“以茶易马”的市场,用茶叶可以换取当时比较贵重的马匹;明朝“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可见其珍贵。到了清代,普洱茶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每年远销外地十万担以上,清廷把普洱茶引为贡茶,成为向朝廷进贡的珍品。大文学家曹雪芹把普洱茶写进了《红楼梦》这部巨著,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

普洱茶的药理功能早有记载,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性温味香……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百草镜》、《滇南闻见录》等古籍,都有普洱茶解毒、治病的记载。可见古人对普洱茶早有关注和使用。尽管古人早有记载,普洱茶也已经有几千年的饮用史,但是对其深入研究探讨还是进人新时期以后。营养学家于若木称“茶是大自然赐予人类天然的最佳中药配方”。研究也早已证实,饮茶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及血液中的胆固醇,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有很强的降脂和保护毛细血管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普洱茶的生理、药理功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普洱茶的功能也进一步得到开发。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诸多实验,发现它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和其它功效。昆明天然药物研究所教授梁明达、胡美英发表了《普洱茶――21世纪的抗癌保健饮料》一文,对普洱茶的抗癌功能进行了深人探计。据了解,目前肿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死于癌症者有400多万人,我国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云南省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较低的地区,普洱茶主要产地思茅、临沧、西双版纳更是云南省肿瘤发病较低的州市。专家认为,这与当地居民长期饮用普洱茶有直接关系。日本是世界胃癌重点高发区,但是在其产茶大县静冈县,胃癌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水具有暖胃、减肥、降脂、降血压、降血糖、防龋齿、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抗衰老、抗癌、抗辐射、抗毒、减轻烟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功效。其中普洱茶的抗癌、抗辐射、降脂作用尤其明显。法国一家医院曾经作过一次有趣的实验,每天给那些肥胖者喝三碗云南普洱茶,一个月以后,发现这些胖子血液中的脂肪减少了将近四分之一。国内做的观察也很相似。体重超标者引用一段时间普洱茶以后,百分之四十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年龄在40-50岁的病例效果更显著。而且对降低人体内的三酸甘油脂、胆固醇等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研究显示,由于普洱茶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其所含酵素具有很强分解脂肪的功能。不仅如此,普洱茶还具有抑制体重反弹的功效。许多人通过运动和控制饮食减肥,可是稍一放松,体重就会反弹。可是,坚持饮用普洱茶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日本朝日啤酒公司研究人员拿出四组大鼠做实验,先给它们喂食富含脂肪的食物,增重以后,喂食普通食物,各组分别添加普洱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及混合茶末,结果发现,喂食普洱茶的大鼠体重下降非常明显。比其它组大鼠平均体重下降了8克。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坚持饮用普洱茶可以抑制减肥的反弹现象。

可以看出,茶叶确实是有益健康的好饮料。1989年,在中国科协召开的全国肿瘤学术会议上,云南代表提出普洱茶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的论点,许多专家探讨了茶叶的抗癌功能、抗辐射功能等等。在会议纪要中,首次提倡在国人中推广饮茶,并把它作为抗癌的措施之一来实施。1991年。在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中国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抗癌、抗辐射作用的科研成果,引起与会者瞩目,并受到高度评价。

自此,茶叶,尤其是普洱茶的声威大震。一些商家抓住这些要点,大作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普及茶文化起了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也不乏夸大宣传,有的商家大肆宣传其抗癌的功效,炒作抗癌概念。诸多的平面报刊加上影视声像等强大的立体广告攻势,使许多人误以为普洱茶就是可以治疗癌症的药物,可以治疗癌症和其它许多疾病。

茶文化探究篇8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研究和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茶叶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茶叶产品的市场销售水平。同时,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密切相关。基于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融入茶文化,不但可以满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因此,通过研究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显得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茶文化的含义和分类

由于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具备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基础特征,集自然、社会、人文、茶叶为一体的文化体系。关于茶文化含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广义层面的茶文化,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作为历史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集中统一体,主要基于物质层面,客观反映精神层面;二是狭义层面的茶文化,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茶文化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类精神文明层面,是精神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茶文化按照文化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物质文化;二是心态文化;三是制度文化;四是行为文化。

二、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唐代时期,主要以南方地区为主,在南北方文化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茶文化逐渐被广为流传,成为唐代主要传统文化。陆羽通过撰写《茶经》,具体描述了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柳宗元等人在吟诗作赋的时候,非常喜好品茶,并且对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颇有研究,茶文化逐渐普及全国各地。然而,唐代时期人们对茶叶的存储问题研究并不透彻,在茶叶包装过程中,通常以纸包为主。宋朝时期,国人的品茶艺术更高,茶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一种普通农作物,在茶叶包装设计方面,宋代人通过对唐代人的茶叶包装设计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采取模压方式,包装设计出朝廷专用贡茶,被称之为“龙团凤饼”,进一步提升了茶叶包装设计工艺水平。进入元朝以后,茶文化更加成熟,人们品茶习惯得以变化,并不喜欢加入相关香料,而以清淡典雅为主。明朝时期,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将茶叶置于沸水之中,也就是所谓的泡茶,泡茶的品茶习惯迄今为止依然被沿用,并得以广泛宣传和普及,逐渐名扬四海,成为一种国际饮茶习惯。

三、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

1.茶文化理论运用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

平面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对传统文化中的现实事物进行改进、创新,以此来达到预期的艺术设计目的。同时,通过运用传统设计理念,能够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创新能力,达到现代平面包装设计的预期目标。传统茶文化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理念,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积极效应。因此,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要想寻找突破点,必须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运用茶文化,通过提炼茶文化之中的艺术文化精髓,来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整体质感。随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茶叶包装设计工作人员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游戏设计、海报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LoGo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融入茶文化及其相关创新元素,来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强化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质感和美感。由于茶文化具备独特的韵味和意境,所以在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有效融入茶文化,则能够彻底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韵味和意境问题,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民族与时尚元素的统一综合。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其内容和类型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导致茶叶包装设计理念得以改进和优化,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时尚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传统美、自然美与现代美设计理念的相统一。

2.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

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图案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茶叶包装设计的关联性和多样性,同时与茶叶产品的销量、效益直接挂钩。长期以来,中国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图案设计主要集中在字画、诗词、民俗、茶树等方面,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素材十分丰富,表现模式较为多元化,对平面设计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通过对诗词、民俗、字画图案的设计,能够充分提升平面设计的整体特性,进而达到自然与文化协调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处可见与茶文化有关的歌曲、诗词、书画、舞蹈、建筑等艺术作品,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运用传统的茶文化,充分提升了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的自然、人文等基础特性。中国传统茶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现代茶叶包装图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有效运用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体现出茶文化的艺术魅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审美理念,将茶文化中的各种图案有效融入到茶叶包装图案设计中,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案,给人一种多元化的造型和艺术形态。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一方面运用于茶具、外包装等设计过程中,而且被运用于各种与茶叶有关的书画作品、工艺作品中,使得图案设计方法更为丰富,艺术收藏价值更高。我国茶叶包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茶文化艺术形态,结合本地经济状况、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设计而出的茶文化图案风格迥异,完全符合大众审美观念,紧密结合时展特征和流行、时尚元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得方法,完整体现出茶文化多元化的图案艺术特点。

3.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指出:“色彩作为美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看出,色彩对于人们情感的传递来讲,其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在人类主观情感中融入色彩元素,不但能够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色彩,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丰富人们的美感意识。在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过程中,通过运用茶文化设计思想和审美理念,能够充分提升色彩的美感,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茶叶包装设计品牌力。现阶段,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所采取的色彩设计方法主要根据茶叶的品种、性质、级别、环境,以及人们的品茶习惯、所用茶具等进行设计,色彩以红色、黑色、褐色、绿色和黄色为主。研究表明,我国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主要以绿色为主,主要是因为茶树所生长的环境以及自然成色为绿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和谐、融洽的感觉。因此,绿色自然成为现代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色调。将绿色与黄色、绿色、紫色、红色、黑色、白色等色调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塑造出意境深远、悠然自然和宁静典雅的自然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色彩情感,有利于平面设计色彩的有效运用和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高。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之中的各类色彩均象征着不同文化主体,其中:红色象征着喜庆,黄色象征着权威。因此,红色、黄色作为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主要色调,人们对其依赖程度较高,用来呈现事物的尊贵性与喜庆性。

4.茶文化运用于茶叶包装文字设计中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文字设计非常关键,作为茶叶包装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主要涉及到诗词歌赋、区域民俗、茶品特性等方面,文字起到阐述和说明的作用。文字作为茶文化的基础构成部分,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通过融入文字元素,一方面有利于茶文化的发扬和传颂;另一方面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成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茶文化中的文字设计方法主要涉及到与茶叶有关的事件、诗词、典故等内容,融入民俗文化,能够从本质上体现出茶叶产品的基础属性。因此,文字设计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而言,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客观、形象表述,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博大精深的真实体现,有利于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有效运用茶文化,不但能够对茶文化进行弘扬和传颂,而且有利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有机关联起来,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茶文化的有效运用,对于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而言,其潜在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将是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必由之路。因此,对基于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的研究,显得意义十足,将是国内外学术界所长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黄艳玲.对传统元素融入茶叶包装的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邓方伟.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3]王娟,罗胜京.岭南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02)

[4]王俊祥.浅析中原茶文化与信阳茶叶包装设计的融合与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2(05)

茶文化探究篇9

关键词:茶文化;德育功能;高校;德育工作

1基本情况概述

自提倡全盘西化以来,中国高校德育工作一直存在一味向西方看齐的弊端,其发展西式的自由民主造成的教育问题十分严重。在带来了西方牛仔纨绔式的物欲攀比的同时,因过于追求泛滥自由,也使得高校学生严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全国多所大学中,为数惊人的大学生竟然通宵打游戏不熄灯,而每年日益增加的大学生不堪压力自戕身亡的事故更是见诸报端。综上所述,现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因融入了儒、道、佛三教的精华,在本身的效用之上还演化出了文化教育功能。正如陆羽那为世熟知的《茶经》所说:“茶性也俭”,一语道破茶性本身便有启示人生活俭朴的功能。古代文人们多浸淫于茶道,以茶会友,以茶育人的更是不在少数,应此茶文化的德育功能,是受到历史的验证的,下文将会一一分点论证。在当今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中国的时刻,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无所不包,世人也只是对之管窥蠡测。故此,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若能从茶文化中探索教育之道,那么将对高校具体教育工作的发展大有裨益。

2探索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大力改革高校德育工作迫在眉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张高校应一改对精英教育的执着,由以考试为主向育人为主转变,做到不仅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更应重视学生的内在品质。正如品茶一般,不仅要看茶的外在长相,更要重视茶的内在韵味。所以由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入手,研究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当下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众所周知,茶文化内涵广博,主要由茶性、茶道、茶德三方面组成,更是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故此,其德育功能,既有儒家的因材施教,也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更有佛教的圆觉融通。本文将从茶性、茶道、茶德,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外在升华为内涵,逐步探索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1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

万物都有其习性,茶,自然也有其本性。首先,茶作为生长在中国本土的一种植物,本身便有不蔓不枝、不偏不倚的特点,茶香十里,却不妖娆;茶之妙用多端,却不自以为傲,甘自低调,这本身就具备道家上善若水的德育启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茶善利苍生而不傲。当代的大学生,一味向家人索取,而不讲究贡献;或是一有两点效用,便身心膨胀,浮躁地大肆炫耀。向高校学生宣扬茶低调不浮躁、甘于贡献而非一味索取的高贵茶性,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将起到良好的应用作用。其次,茶树多生长在南国多台风的江浙之地,或是生长于中国名山之绝顶,本身便需有坚忍不拔的品性,才能应对各种狂风暴雨,生存下来。故此,坚忍不拔敢于吃苦的本性,是茶性的对德育工作的又一启示,这种品性,正体现了儒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仁者精神。反观当下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来自于芝兰之室,过着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既未经世事磨练,也从无隐忍概念,这样的高校学生,怎能面对当今社会的残酷竞争呢?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灌输茶性,将有助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增强大学生为国家社会贡献吃苦耐劳的能力。而且茶的适应性强,既可晾晒成茶叶保存,又可舒展成茶水供人饮用。茶味淡雅、清香,韵味深长。茶,既可药用,也可饮用。适应性强,淡雅清香,用途广,这些特点,都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不谋而合。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就是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宣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而茶性本身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吻合,对现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具有极佳的启示作用。换言之,茶性对于德育工作的启示作用,正是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2.2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直接应用

作为茶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道由来已久。茶道是茶文化在发展过程吸收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又结合本身茶艺演化而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善品佳茗的人,还从茶道中升华出茶德这一精神层面的茶文化要素。在中国传统的茶道中,泡茶饮用,不是直接拿热水浸泡,饮用之时,也不是直接拿起狂吸,甚至对于装茶的器皿,也是极为讲究。这种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茶道的特点之一。纵观古代学有所成的文人墨客,无不衷心于茶,像苏轼、王安石均是品茶的好手,因为茶道,促进了文人学者精益求精的精神。而将这种精神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能有效促进高校大学生对于学业追求上进的精神。茶道同样讲究静心俭德,在品味茶水之时,要做到道家的清心寡欲;而在品茶之中,感受到茶水的淡雅清香,仿佛置身于树林中青石上,与大自然无隔阂相存,又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效用。喝一口茶之后,将茶杯放回桌子上,心里静寂不起一丝波澜,便如同佛家的圆通静寂,此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于宁静中体验到一种生命的乐趣。现代的人们,不论是学生群体还是社会群众,早已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连停下来喝口茶的时间空隙也没有。已经步行到社会大门前的大学生们,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普遍具有忧虑症状,因此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层出不穷,而这正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故此,如若能将茶道应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之中,教会大学生乃至青少年群体静心饮茶的妙处,那么将对忧虑症的治疗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国人饮茶讲究以礼相待,一般都是有客自远方来,以茶相待。一杯茶中,既有对礼节的持守,也包含了浓浓的情意。而在饮茶时的谈话,又促进了主客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因此茶道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便是促进礼节和交流。身处微信时代的学生群体,房门一关便隔绝了现实世界,加上惯用手机社交,又使得很多学生当面不会交流。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利用茶道敞开大学生的心灵空间,教会大学生在饮茶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由此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2.3茶德对于德育工作的升华作用

茶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升华,对茶道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升华总结的作用。正如好的导师,是教会了学生珍贵精神品质的导师一样,好的德育工作,也应是精神层面的渗透工作。因此,探索茶德对于德育工作的升华作用,对茶道在德育工作中具体应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不乏很多名牌高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明显的表面工程化趋势。例如,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却并未给学生讲明道德底线,导致许多学生往往为了追求所谓高人一等而违法取财。笔者认为,开展现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要从根本上落实,由精神层面渗透。而茶德作为茶道的精神升华,其首要主张是以和为贵,对客时和气、饮茶时和美,这是和谐理念的体现;其次,茶德主张廉美,清廉美丽,不迁不移,不妄求物欲,不事奢华;茶德还主张敬意,茶由天地灵气孕育而来,所以要敬天地,饮茶时要敬采茶人之劳动,品茶时要敬茶之品性。而这些茶文化高贵的“廉美和敬品质”如若渗透入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将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综上所述,茶性、茶道、茶德所构成的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将起到良好的实践效果,能很好地弥补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不能从根本层面上教育学生的不足。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大学文凭的泛滥,对于高校学生的品德考核逐渐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考核目标。只有具备优秀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大学生,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教育场所,更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总体道德素质。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不仅茶本身具有各种效用,而且由茶道升华的茶德更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功用。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植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茶文化的茶性、茶道、茶德中汲取德育功能,不仅迫在眉睫而且要长远坚持。笔者希望,高校的德育工作,能得到长远发展,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作者:黄春雷高霞赵旭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靖君.试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6,02:64-66.

[2]汤帮耀,李紫艳,赵世浩.大学文化建设语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4,02:50-53+91.

[3]张文春,桑雷.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弱化及提升策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2:98-100.

[4]程玉海,卜文军.论高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理论导刊,2008,09:125-126.

茶文化探究篇10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犹如大浪淘沙。古往今来,要说茶人,至少这两位杰出人物能让人们心服口服。第一位要首推唐朝的陆羽(733-804年),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他平凡传奇的一生中,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读全唐文诗中就载有一首诗歌,真正体现出了他的品质:“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感受茶史的悠久,触摸生活的真实,按今日时尚的话来说,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一位当代的“茶圣”――吴觉农(1897-1989年)。他就像一杯永恒的香茗,让人品其久远的芬香传遍四方。他原名荣堂,浙江上虞人,投身振兴农业和茶叶事业,改名为“觉农”,以示为振兴祖国农业而奋斗之志。他开拓进取,奋斗70余年,是我国新兴茶叶试验场、研究所、商品检验、机械制茶、高等院校茶专业教育和茶叶自主出口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1989年9月,他最后一次讲话中曾说道:“我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现在的农村里,茶农有许多困难,希望你们到农村看看,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帮助茶农搞好科学种荼和制茶,增加经济收入,使茶农一天一天地富裕起来。中国茶业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茶叶发展了,中国茶文化也会兴旺起来。”茶人有信仰,事业有力量。人清如茶的吴觉农,代表着新中国茶人的一个群体形象。他的这句话,时常激励着我国茶叶工作者奋勇当先。

在中国茶文化史册上,我们总觉得古今茶人,怎么都让人难以淡忘,愈来愈清晰的保留在人们的脑海里。这全因为他们为后人、或一个时代奉献了一切,看似寻常不平常,达到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程度。

吴觉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