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05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1

1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结合我队档案信息管理实际情况,按照《档案法》、《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等的相关规定,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陕西省煤田地质局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2对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2.1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余年来,其下属的各地质勘探单位积累并保存了许多档案资料。对于地质勘探单位来说,这些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地质历史工作。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也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勘探单位进行客观地反映,真实地记录地质工作的进程和变化情况,可以说,地质资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加快地质工作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地质勘探单位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2档案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涉及到地质工作,可以说,地质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地质勘探单位通过档案材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地质信息服务,无论是共享地质档案信息,还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进而充分发挥地质档案资料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地质工作的重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档案工作管理的规范化

3.1地勘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组织管理

为了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地质勘探单位需要对档案机构进一步完善,同时在领导岗位责任制中纳入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并提高其重视程度;为了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需要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并且对档案管理人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统一管理档案工作。

3.2制定档案管理制度

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确保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根据档案的类别,结合地质勘探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文件材料、地质材料、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按照《档案法》、《陕西省档案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对档案资料通过建立和完善地勘单位的文书档案、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会计档案等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加大地质勘探单位档案基础业务的建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全性。

4地勘单位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对于地质勘探单位来说,充分利用档案资料是其保存档案资料的目的。多年来,在地质工作中,地质勘探、地学研究等地质科技资料得到了集存,对地质历史工作进行了真实地记录,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地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所以,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地对地质档案进行管理,管理流程:

4.1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

我们将地质档案数据库分为:①科技文件;②规程规范;③档案管理;④科研类(地质物探);⑤钻探科研成果;⑥储量;⑦煤田预测;⑧煤田普查;⑨详精查;⑩水源;■建井等。

4.2项目管理与档案资料管理一体化

为了确保档案资料在数据类型和格式方面的统一性,按照档案归档标准,对形成的地质科研项目,文件材料、地质资料等进行管理和保存,同时对从立项论证到申报奖项的所有文件材料、地质档案资料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另外,对档案资料通过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方式进行双轨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化管理档案提供保证。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2

关键词:苏北;软土;双桥触探,勘察

中图分类号:tU447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连盐线是策应长江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江苏省更高水平小康社会需要,有南至北连接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铁路交通大动脉。线路贯穿于苏北沿海地区,该地区由于受全新世大西洋期海侵及海退的堆积作用,区内发育软土较为普遍。以往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对软土及其类型的划分,以天然孔隙比、天然含水率及有机质含量为主,并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判别。双桥静力触探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成熟原位测试,现有规范和规定仅划出了软土的分类,缺乏软粉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等软土的划分定义。

本文利用室内土工试验与室外双桥静力触探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北地区淤泥及软粉土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为后期沿线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提供了可靠地依据。

1.1工程概况

线路由南至北连接盐城市和连云港市,总体成南北走向。在地形地貌上总体可分为海积平原区、冲海积平原区,为我国东部滨海大平原的一部分,由黄海、黄河及滨岸湖泊联合作用而成(冲海积),地势宽广平坦,区内河流纵横成网。由于全新世大西洋期海侵及海退的堆积作用,区内发育软土较为普遍。

1.2软土定义

对于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粉土、黏性土等典型软土有如下主要特征:细颗粒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灰色、褐色、暗绿色、深灰色、灰黑色等,含水率大(ω≥ωL)、孔隙比大(e≥1.0)、强度低(ps<800kpa)、压缩性高(a0.1-0.2≥0.5mpa-1)、渗透性很小;沉降速度慢,固结完成需要很长时间;往往具有较显著的流变特性等。

一般沉积相有:滨海沉积(滨海相、泻湖相、溺谷相及三角洲相)、湖泊沉积(湖相、三角洲相)、沼泽沉积(沼泽相)、河滩沉积(河漫滩相、牛轭湖相)等。

根据《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tB10038-2001)和《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软土按下列原则定义。

1、土工试验指标:软土及其类型划分,一般以天然孔隙比、天然含水率及有机质含量为主,可根据以下物理力学指标进行软土分类。

软土根据物理力学参数分类表表1

2、双桥静力触探定义:锥尖阻力qc≤0.70mpa,且Rf≥0.2973qc+1.6的黏性土定名为软土。缺少对软粉土、淤泥、泥炭质土、泥炭等土类型的分类定义。

2江苏沿海地区软土特性

根据勘察揭示:新建铁路连盐线软土按其物理力学性质及空间展布,分布软土主要为淤泥质黏土(粉质)、淤泥和软粉土。现在对苏北沿海地区另外两种常见软土(淤泥、软粉土)进行室内试验和双桥静力触探研究分析。

1淤泥:灰色,灰黑色,流塑状态,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含有机质。其为滨海相沉积,近地表分布,顶面埋深0.6~2m,呈厚层状连续分布,层厚5.7~13.9m,其上覆土层多为黏性土,局部为粉土。其典型剖面及详细指标见图1及表1

图1典型淤泥层剖面图

表2淤泥特征性指标一览表

2软粉土:灰色、深灰色,高含水量,稍密,含有机质,层厚一般4~8m。其典型剖面及详细指标见图2及表3.

图2典型软粉土层剖面图

表3软粉土特征性指标一览表

3土工试验及双桥静力触探对比分析

3.1土工试验指标与双桥静力触探分析

根据表2、表3可见:本区的淤泥为滨海县沉积常见典型软土,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该层土天然含水量ω≥45%,且大于液限ωL,孔隙比e≥1.5,压缩系数>0.5mpa-1,有机质含量4.3~8.9,可定义为淤泥;其双桥触探中淤泥层锥尖阻力qc≤0.40mpa,且Rf指标基本符合其定义区间。

软粉土天然含水量ω>液限ωL,孔隙比基本上大于1.0,液性指数1.08~2.39,有机质含量2.8~4.7,指标符合规范土工指标的定义。其双桥触探指标为:锥尖阻力qc=1.3~2.5mpa,摩阻比Rf<1.8,符合双桥静力触探对粉土的定义。

3.2双桥静力触探的软粉土、淤泥土层定义补充

根据连盐线苏北地区沿海软土大量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工程实际,建议对双桥静力触探的软土定义进行如下补充。

1、对苏北沿海滨海县软土,锥尖阻力1.3mpa≤qc≤2.5mpa,且Rf<1.8的粉土定名为软粉土。

2、qc≤0.40mpa,黏性土定名为淤泥。

4小结

本文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在对苏北沿海相地区双桥静力触探测试结果的大量统计分析后,提出将本地区锥尖阻力1.3mpa≤qc≤2.5mpa,且Rf<1.8的粉土定名为软粉土;将锥尖阻力qc≤0.40mpa的黏性土定名为淤泥。进一步补充了双桥静力触探对该地区软土的定义,在苏北沿海地区铁路勘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由于该补充定义是在苏北沿海相地区条件下得出,对于其他地方的软土需要在实践中做好相关的数据对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tBl0012-2007,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S].tBl0018-2003,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S].tBl0038-2001,2001.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宗旨,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均衡配置师资、经费、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统一学校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规划发展,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逐步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㈠结合实际,注重科学。结合本地教育实际,依据教育现状,考虑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取得协调和谐发展的成果。

㈡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义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㈢政策倾斜,治薄扶弱。采取合并、改造、重点帮扶等措施,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尽快解决区域内教育不均衡现象。

㈣注重内涵,办出特色。不仅要关注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相对均衡问题,更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充分调动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课程,创新制度,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三、发展目标

以“教育要惠及广大群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推进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达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规范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评价科学化、教育质量优质化。

四、政策措施

㈠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投入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的规定。调整和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对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给予倾斜和支持,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足额征收,并按规定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教育捐赠项目资金,支持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统筹。将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实施改水、改厕、改气、道路建设项目时,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其中。要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合理布局学校校点,明确永久性保留学校、过渡性保留学校和撤并学校。要统筹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国家和省部署的工作任务,加大统筹各项工程建设的力度,优先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配套、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和学校围墙、厕所、食堂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要严格监督学校建设的施工质量,确保符合抗震设防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相关办法,加强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管理,做到预算编制到学校、到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项目及其执行情况的定期公告制度。

㈡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1、切实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全面落实“领导班子配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研究指导”“五优先”政策,采取独立改造、强弱合并等方式,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

2、全面实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调整城区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城市发展趋势,采取强弱合并、高标准新建等方式,彻底解决城区学校规模小、地域空间受限、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规划建设一所城区寄宿制学校。

3、加快义务教育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校舍、设施、设备建设进程,争取在2-3年内使辖区内学校建设全部达标,保证同一区域内中小学生学习条件相对平等。

㈢统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推进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综合考虑农村学校规模小、成班率低等特点,适度调整乡镇以下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统筹使用全市中小学间教师编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师资源配置大体均衡。城镇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地区同类学校之间的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应保持相对均衡。

2、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的行政级别,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3-5年,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2届的校长原则上要进行交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校长队伍建设,有计划地从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选派管理干部充实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领导班子中。有计划地选派农村乡镇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

3、改革完善教师的补充、交流和培训机制。改革教师招聘制度,今后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主要从服务期满的资教生(特岗生)和免费师范生中招聘录用。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在有合格师资来源的情况下不得“有编不补”、“有岗不聘”。建立完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明确教师交流的年限、范围和方式,鼓励城镇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定期到农村学校支教。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专题教育、岗位培训、自我教育等形式加强教师的专业修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倡导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精神,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切实保障和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按照国家和省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工资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待遇,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扶持力度,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中,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可适当提高;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予以适度倾斜。

5、建立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联合办学、资源共享机制,可实行一所学校、多个校区、教师交流、管理一体的模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共建共享,实现教师统一调配、统一备课、统一考评。

㈣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行初中毕业体育考试制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集体合唱、校园集体舞活动。

2、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坚持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妥善解决中小学生“择校”问题。进一步合理确定每所公办学校就近接收学生的范围,不得采取考试或者变相考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考试制度。

3、深化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学习和成长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步建立教师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完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素质教育导向机制,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4、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治理学校乱收费行为。学校应当按照随机原则合理编班,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班额,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和教师不得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或者减少非考试科目的课时,不得利用假期、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得动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㈤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1、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水平,全市所有农村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农村中心小学和村完小配备卫星教学收视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定保留的教学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基本普及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手段。

2、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搞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全部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技术。要积极研究和探索“三种模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科课程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整合。

㈥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

1、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由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对在校的留守儿童,学校要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学校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办好留守儿童托管、服务等机构,让留守儿童在校外也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3、建立和完善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助学政策,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4、大力加强特殊教育。从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备采购等方面扶持特殊教育学校,保证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进一步抓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继续以“菜篮子工程”为抓手,提高学生饭菜质量及后勤保障水平。规范教育内部市场管理行为,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切实为学生服务。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4

关键词:基础处理;目的;技术发展

尽管“基础”一词的涵义大家似乎都理解,但目前有关规范中并未对“基础”一词给出明确的定义,为了深入理解基础处理的目的,有必要对基础一词的定义进行初步探讨。

1.对基础一词的定义进行初步探讨

将建筑物底下扩大的这一部分称为基础,而将承受由基础传来荷载的土层(或岩层)称为地基”。“经过人工处理而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不需处理而直接采用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地基应同时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地基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在荷载作用下不致因地基失稳而破坏;地基不能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此外,要保证地基基础具有足够的可靠性。

可见,水工建筑物对“基础”的定义与工民建的“地基”的定义有相近之处,两者均为承载结构,但水工建筑物基础一词的涵义更广―些。

参考以上对“基础”的定义,初步将拱坝基础定义为:与拱坝相互作用的地质区域,该区域内的应力、变位和渗流状况将随拱坝的施工和运行而发生变化,包括坝基岩体一定深度、拱坝建基面上下游边坡一定范围等。

2.基础处理的主要目的

目前,对基础处理的目的的提法也不统一,设计水工建筑物基础时,应当采取措施为:保证建筑物在整个施工和运行期中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保证基础承载能力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保证建筑物及其基础的使用寿命;保证减小位移、改善建筑物―基础体系的应力应变状态;降低扬压力和渗漏量。

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基岩强度,提高弹性模量,使岩体均匀,以满足承载能力和减少不均匀沉陷的要求;使基础有足够的抗渗性以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减小坝基扬压力以满足抗滑稳定;控制渗漏量在规定的范围以内,以减小水量损失和足够的耐久性,并防止基岩性质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化。

混凝土重力坝的基础经处理后应满足下列要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坝体的压力;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均匀性,以满足坝体抗滑稳定和减少不均匀沉陷;具有足够的抗渗性,以满足渗透稳定、控制渗流量的要求;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以防止岩体性质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化。

而原规范则提出,混凝土拱坝的地基经处理后应达到下列要求:具有足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保证抗滑安全。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拱坝传来的力和各种荷载,不发生不能容许的变形。具有足够的抗渗性和有利的渗流场,满足渗透稳定要求,降低渗透压力。具有足够的耐久性,以免在水的长期作用下恶化。坝体和接触面的形状适宜,避免不利的应力分布。

以上各种提法大同小异,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度和稳定;二是刚度要求;三是抗渗性和扬压力要求;四是耐久性要求。综合提出拱坝基础处理的主要门的如下:保证建筑物在整个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保证坝基的承载能力和坝肩抗滑稳定满足要求。保证坝基所需的刚度,改善大坝和基础的应力和变位状态。控制渗漏量,降低扬压力。

3.基础处理设计的指导思想

3.1基本原则

基础处理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运行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2设计依据

基础处理的设计依据包括:

3.2.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勘察研究资料,包括区域地质构造、物理力学和渗透特性、地下水位及其补给和排泄范围。

工程地质因素对基础处理及大坝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地质资料“靠不住的丰富”还不能为建造安全的水工建筑物提供可靠性。地质研究工作需要的不是勘测的数量,而是勘测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由于对勘测工作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常常遇到一些“地质上的意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些“意外”,就会延误工期,增加施工费用,如前苏联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美国的丹尼尔约翰逊坝等。如果水利枢纽运行后出现这类“地质上的意外”,就可能成为工程失事的原因。因此,对坝基不良性能揭示的不充分,将是影响工程安全的主要因素。

决定水工建筑物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是岩体的结构特性:有无软弱结构(大断层、软弱夹层)的不利方向面。软弱结构面的性状包括其规模、强度、分布,岩体的断裂结构面才是岩体工程的灵魂,大坝的许多破坏事故都与岩体结构面有关,如意大利的格列诺坝、法国的马尔帕塞坝等。

3.2.2坝址区的地震烈度。

3.2.3相似工程地质条件下修建建筑物的经验。

3.2.4拱坝的基本特征资料(包括坝体结构、施工程序、作用荷载、运行条件等)。

3.2.5施工条件。

4.水电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实例

4.1防渗帷幕灌浆――Gin灌浆法

岩基防渗帷幕灌浆自乌江渡工程以来,我国逐渐推广了孔口封闭灌浆法,一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孔口封闭法建造了高标准的防渗帷幕。随着二滩、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国际上一些高效率的施工方法,如Gin灌浆法、自下而上纯压式灌浆法等引进中国,促进了我国灌浆技术的发展。

4.2无盖重固结灌浆

坝基固结灌浆与大坝混凝土浇筑在工期上常常存在矛盾。二滩、三峡工程在部分坝块采取了无盖重灌浆,或仅浇筑“找平混凝土”后即进行固结灌浆。二滩工程在无盖重灌浆的坝段预埋了灌浆管,以后对孔口的灌浆段进行补充灌浆。三峡工程的灌浆成果表明,无盖重(或浇筑找平混凝土灌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能够节约钻孔和工期,但在缓倾角裂隙发育的部位不宜采用。

4.3岩溶灌浆

以乌江渡等建设在岩溶地区的水电站为标志,我国的岩溶灌浆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云南五里冲水库是在岩溶地区拦截盲谷暗河兴建的无坝水库。帷幕灌浆量21.6万米,大多在强岩溶地层中。该工程应用高压灌浆技术在大型溶蚀塌陷体建造了高标准的防渗帷幕,在溶洞暗河区建造了深达100.4m、长50m、厚2.0~2.5m的地下混凝土防渗墙,水库深超过100m。该项《盲谷水库的防渗处理》技术被专家评为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

参考文献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5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的小学毕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三)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五)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二、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

(二)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三)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6

一、引言

本文作者在研读《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和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后,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幸作为某公司项目经理助理身份,参与了某高校数字化图书馆项目建设为例,探讨了项目质量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工作,论述了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编制、项目质量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项目质量管理经验。

二、项目背景、质量概况

2013年6月,我作为某公司的项目经理助理参与某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项目建设。该项目投资约500万元,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我公司为最终中标单位,该项目建设周期为3个月。该项目涉及到网络建设、服务器集群、San存储、应用软件二次开发等方面,该项目跨专业,跨行业,属于典型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我作为项目经理助理面对这样一个项目,个人认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质量作为项目构成三要素中重要环节之一,项目质量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所以作为项目经理要科学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及其指导方法,以质量为核心,做好质量计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做好项目质量控制,并为实现项目质量目标协调各种资源,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实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项目质量目标。该项目跨专业,跨行业,属于典型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各种产品均有自身的质量特性,产品和技术可以集成,但是项目的质量特性是不能集成。项目质量是过程、产品或服务明确或隐含的需求,质量需求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产品质量,即该项目中所有产品所包含的各项指标体系是否所满足的出厂合格标准;另一个是功能质量,即所有系统集成后所产生的目标是否满足人们具体需求的目标。在满足产品质量之上才能进一步明确项目功能质量。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大体上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等。以下结合项目实践所讨论的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三、质量计划、目标的确定

我个人认为作为项目经理,必须周密地做好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是使项目成功的基础。否则就会面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目标无限延伸,变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可能造成返工、延长工期、降低团队士气等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可以导致项目失败。

质量计划来源于各项目干系人之间确认或建立了一个项目质量目标的共识,作为未来项目验收的基准。该项目采购的产品,在上文已经进行了描述。但是对于高校来说,采购这些产品不是最终目的,而基于这些产品上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才是最终的目的。在编制该项目质量计划中至少要说明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质量目标,以及质量检查手段、质量改进计划等相应的管理措施。恰当的质量标准与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的关键,例如:项目质量只说明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不够的,还要详细阐述该项目的应用背景、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操作界面要求、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要求,以及对项目进行评估的各种评价标准,未来发展的接口预留等相关信息。任何项目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的质量目标,都意味着项目可交付物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目标会无限延伸,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保证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把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成更容易实现的管理控制单元才能一目了然。采用工作结构分解(wBS)方法确定阶段性质量目标。质量保证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以wBS为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质量体系,为满足相关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开展质量评审活动。我公司已经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估,在我公司内部做事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去工作,确保项目质量。为保证该项目的质量目标而确定的工作如下:

(一)网络建设:该工作子模块涉及到网络规划,路由技术,网络安全规划等几种技术。按照业内通用模型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各层自下向上所实现的任务分别为:

1.接入层主要工作有:VLan的划分;ip地址的分配;各接口定义等工作;质量目标主要按照接入层所完成的工作作为质量目标,如:

(1)、确保ip地址被正确的划分

(2)、确保VLan之间不能互访

2.汇聚层主要工作有:VLan间的路由,冗余链路管理,定义连接核心层的路由协议,定义三层接口等工作;质量目标主要按照汇聚层所完成的工作作为质量目标,如:

(1)、确保VLan中能够正确启动路由

(2)、确保网络管理策略得以实施

3.核心层主要任务有:快速转发数据,双核心的管理,定义连接汇聚层的路由协议,定义三层接口,定义双核心的路由协议;定义校园网接入的路由协议等工作;采用多区oSpF进行,质量目标主要按照核心层所完成的工作作为质量目标,如:

(1)、高速转发数据

(2)、确保冗余链路工作正常

4.校园网接入主要工作:nat的定义,定义至核心层的路由协议;定义校园网接入的路由协议等工作,并且严格定义校园网接入区域为骨干区域,质量目标主要按照网络接入所完成的工作作为质量目标,如:

(1)、确保能够正确启动路由

(2)、安全策略正确定义

(二)服务器集群、San建设:我们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网络工程师出身,在网络设备调试中不会存在太多障碍。而服务器集群技术,San存储技术均为技术领先的产品,为保证项目质量,采用厂家售后工程师现场服务的方式进行,并且建议甲方购买现场服务的方式进行售后质保。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我方工程师技术限制,又可以保证质量,节约工期。通过与甲方、厂家协商确定,按照设计方案所设计的目标进行,必须落实到具体质量控制点,如:双机集群得以实现,备份策略得以实现等。

(三)应用软件的二次开发:在软件二次开发中采用外包的方式进行,我方负责准备工作说明书等相关资料,甲方负责提供用户需求,软件开发商负责软件的二次开发。为保证开发质量,该开发商至少是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评估的,有可能的情况,该开发商能够通过Cmmi3级认证,这样开发质量基本上可以保证。这样可以在项目初期与硬件实施同时进行,节约成本、管理时间、有效的资源,把我公司有限的资源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7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程勘察院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合同由上列各方于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_________市订立。

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达成“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合同,合同如下:

第一条 总述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_________”工程具体情况,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现将其“_________”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委托给乙方完成。

1.2 “______________”工程位于_________市_________与_________的交叉口处,占地面积_________平方米,拟建_________栋各_________层住宅和_________楼裙房商场,总建筑面积_________平方米,其中住宅约_________平方米,商场约_________平方米,半地下室停车场建筑面积_________平方米。

第二条 甲方义务

2.1 在地质勘察工作开展前,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由本工程设计单位出具的“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和布孔附图各一份

2.2 甲方应按本合同的有关规定付给乙方勘察费。

2.3 甲方应维护乙方勘察成果,不得擅自修改,不得转让给与本工程无关的第三方重复使用。

第三条 乙方义务

3.1 乙方应按现行的国家、_________省和_________市的有关地质勘察规范、标准、规程、技术条例及甲方提供的“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进行任务书内要求的地质勘察内容和质量的勘察,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_________日内(含周日及法定节假日)向甲方提供地质勘察中期资料_______份,于签订之日起_______日内提供符合上述质量和内容要求的地质勘察最终成果报告_______份。

3.2 在乙方提交勘察成果报告后,本合同任务书要求范围内必要的修改,补勘,应由乙方负责,甲方不再付给勘察费。

3.3 乙方应配合甲方,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完成本工程的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验收工作。

3.4 如遇地震、狂风或暴雨(其等级以气象部门的定义为准)等不可抗力时,工期按其发生时间长短相应顺延。

第四条 勘察费及支付办法

4.1 经甲、乙双方协商,本工程勘察费暂定为_________元人民币。最终以国家物价局_______年《工程勘察收费标准》(修改本)的收费标准下浮_______%结算勘察费。

4.2 本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_____日内,甲方应向乙方支付暂定勘察费的____%作为定金,乙方将最终勘察成果报告提交给甲方并经设计单位认可后,甲方在_____日内向乙方支付____%暂定勘察费,其余勘察费用约_____个月内由甲方支付给乙方。定金抵作勘察费

第五条 违约责任

5.1 甲方的责任

(1)如果甲方未按本合同履行义务,则无权要求返还定金。

(2)如果甲方违反其在本合同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或其他义务,而使乙方遭受损失,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予以赔偿。

5.2 乙方的责任

(1)如果因勘察质量低劣引起返工或未按期提交勘察文件而使设计、施工工作拖延工期,乙方除继续完善勘察外,并视甲方损失大小减收直至免收全部勘察费。因勘察错误造成重大质量事故时,乙方除免收部分勘察费外,还应向甲方支付与受损部分勘察费相等的赔偿金。

(2)如果乙方违反其在本合同中所作的陈述、保证或其他义务,而使甲方遭受损失,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予以赔偿。

第六条 合同附件

6.1 _________提供的“_______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任务书_________份。

6.2 同上单位提供的“________________”工程地质勘察布孔图_________份。

6.3 本合同附件包括但不限于:

(1)各方签署的与履行本合同有关的修改、补充、变更协议

(2)各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相关的各种法律文件

6.4 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附件的有关规定,应按照本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 生效条件

本合同自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在本合同上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本工程基础施工结束后失效。

本合同一式_________份,具有相同法律效力。各方当事人各执_________份,其他用于履行相关法律手续。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8

关键词岩基承载力特征值;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折减系数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0-0085-03

0引言

从规范、其它资料及工程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准确讲应该是指能满足地基基础抵抗压缩、抗剪等变形性能要求,未考虑基础宽度、埋深或旁侧超载、形状等的修正,能满足建筑物安全,能代表某一特定区域的普遍岩土体承载能力的值。对于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严格讲应该是岩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作为地质工作者提供的岩基承载力的地质建议值,实质上就是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目前确定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1)原位荷载实验确定;2)经验法确定;3)根据弹塑性模型的有限元计算确定;4)理论计算法确定。以上方法中最可靠的是原位荷载实验确定,该方法可以在原位确定岩基承载力,但此方法对设备要求高,实验周期长,费用昂贵。

1根据室内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确定

对于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可根据室内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按下式进行计算:

(1)

式中:fa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rk为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kpa);ψr为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经验确定,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但此方法对破碎、极破碎岩基不适用。

《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给出坝基岩体允许承载力宜根据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结合岩体结构、裂隙发育程度做相应的折减后确定地质建议值,坝基岩体承载力经验取值可根据表1选取地质建议值或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b(mpa)允许承载力R(mpa)

岩体完整,节理间距>1m岩体较完整,

节理间距0.3~1m岩体完整性差,

节理间距0.3~0.1m岩体破碎,

节理间距

坚硬岩、中硬岩Rb>30(1/7)Rb(1/8~1/10)Rb(1/11~1/16)Rb(1/17~1/20)Rb

软岩Rb

表1坝基岩体允许承载力经验取值

2根据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确定

假设在地基岩体上有一条形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条形基础下产生岩体压碎并向两侧膨胀而诱发裂隙,基础下的岩体可分为如图1(a)所示的压碎区a和原岩区B。由于a区压碎而膨胀变形,受到B区的约束力ph的作用。ph可取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ph决定了与压碎岩体强度包络线相切的摩尔圆的最小主应力值,而摩尔圆的最大主应力为qu可由三轴压缩强度给出,如图1(b)所示强度包络线。

图1岩基极限承载力分析图

由上述分析知,对于均质各向同性岩体的极限承载力约等于岩体三轴抗压强度。如果岩体内摩擦角为φm,凝聚力为Cm,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σmc,三轴抗压强度为σ1m,根据三轴压缩原理及摩尔定理:

(2)

则岩体的极限承载力为:

(3)

由于tan(45°+φm/2)>1,因此1-tan(45°+φm/2)

(4)

对于脆性岩石地基,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主要是以拉伸破坏或张破坏为主,当地基与基础的接触力qu等于岩体饱和抗拉强度的24倍或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3倍时,地基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并依据摩尔定理,其承载力qu为:

(5)

式中:σmt为岩体单轴饱和抗拉强度(mpa),σmc为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φm为岩体的内摩擦角(°);C为岩体的凝聚力(mpa)。

3基于剪切破坏模式下的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确定岩基极限承载力

1992年,e.Hoek针对1980年提出的强度准则的不足,提出了狭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修改形式,称为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并给出了各类岩体经验参数值,其表达形式为:

(6)

式中:σc为完整岩块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σ1、σ3最大、最小主应力;mb为霍克―布朗常数,反应岩体的软硬程度,类似岩块的mi;S、a是表征岩体特征的常数,其中S表征岩体的破碎程度,a表示与岩体完整程度有关的参数。mb、s、a可根据笔者在《Hoek―Brown强度准则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一文中的方法确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根据土力学原理,在荷载作用下,岩基因承载力不足而发生剪切破坏,其岩基破坏模型如图2,条形基础下,地基岩体均处于三轴受压状态,当被动破坏区B所受荷载为q0时,正如一个最大主应力水平的三轴压缩试件,主动破坏区a处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三轴压缩状态。

图2岩基剪切破坏模型图

对被动破坏区B,σ3B=q0,根据广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有:

(7)

对主动破坏区a,根据极限平衡条件,被动楔型体B产生的水平向最大主应力为该区楔型体的最小主应力,即:

(8)

根据广义的Hoek-Brown强度准则有:

(9)

式中超荷载q0既可源于基础旁侧堆积引起,也可源于基础有一定埋深而产生,γ为岩体的重度,D为基础的埋深。当q0=0时,被动区B所受最大主应力等于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即:

(10)

(11)

根据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对于脆性岩石地基,主要是以拉伸破坏或张破坏为主,当地基与基础的接触力qu等于岩体饱和抗拉强度的24倍或岩体单轴饱和抗压强度的3倍时,地基达到极限承载力状态,依据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式(5)可改进为:

(12)

Hoek-Brown强度准则本身就将准则的mb、s、a与岩体质量指标建立关系,它将工程岩体在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的复杂破坏,归结为拉伸破坏和剪切破坏2种机制,为此广义Hoek-Brown解更符合工程实际。

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当被动区不受超荷载作用时,q0=0时的Hoek-Brown解中的sa+(mbsa+s)a或24S/mb或3Sa相当于各规范中的修正系数或折减系数,正好弥补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不适用于“破碎”和“极破碎”岩基的缺陷。

4工程实践分析、对比、研究

笔者通过硬质岩、较软岩从考虑完整系数Kv,开挖扰动系数De、岩体的软化系数η,不考虑基础埋深或基础旁侧超载,对遵循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分析对比各种方法所求岩基极限承载力值的不同,得出如下看法。

1)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极限承载力悬殊不大,很接近,但需分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分别求解;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需作如下调整:(1)完整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2)较完整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De;(3)完整性差、较破碎及破碎岩体,需将折减系数ψr改为ψr=KvDeη。则所求承载力基本与广义Hoek-Brown解、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极限承载力悬殊不大,尤以完整性差、较破碎及破碎岩体非常接近;

3)工程实践发现对于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的岩体,应将其视为脆性岩体,按脆性破坏原理采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来确定岩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研究,在求解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脆性岩体和非脆性(塑性、塑脆性)岩体的分界线。根据广义Hoek-Brown准则知,岩体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为σcm=σcsa,岩体的抗拉强度为σt=-sσc/mb,由此可知岩体的压拉比为:

(13)

从式中可以看出,岩体的压拉比取决于岩体的软硬程度和破碎程度,研究表明,岩体压拉比并不随着GSi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在GSi=40附近,压拉比达到最大值,约为2.44mi,之后随着GSi的增大,岩体的压拉比反而降低,此时岩体的完整性系数KV约为0.226。这就说明当岩体的压拉比大于2.44mi时,岩体以脆性破坏(拉伸破坏)为主,当岩体的压拉比小于2.44mi时,岩体以塑性破坏为主,为此可将压拉比等于2.44mi时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即当σcm/σt≥2.44mi时岩体视为脆性岩体,当σcm/σt<2.44mi时岩体视为非脆性岩体。但结合工程实际,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及以上分析,将完整性系数KV=0.35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兼顾了塑脆性破坏,更符合工程实际。为此可将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广义Hoek-Brown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分别作如下概括和改进:

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

(14)

(2)广义Hoek-Brown解

(15)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解

(16)

式中:Kv为岩体的完整性系数;De为开挖扰动系数;η为岩体的软化系数,frk为岩块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

对于《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法,纯属经验法,通过分析对比,《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所给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既考虑了岩体的完整程度又考虑了开挖扰动也考虑了岩体的水理性的影响,但折减系数范围较大,折减系数取值时,人为因素较大,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过程中,应按风化程度先确定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块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方能按表1中方法确定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通过工程实践检验,改进后的各种解法所求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与现场荷载试验、旁压试验结果悬殊不大。满足静力条件、机动条件、本构方程和屈服条件时的极限承载力方为极限承载力的真实解,本文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各种理论计算法均是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均偏于安全。

5结论

1)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适用于所有岩体情况;

2)遵循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的岩体,广义Hoek-Brown解和岩体的摩擦角、凝聚力法解所求岩基极限承载力可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应根据不同的岩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法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还需考虑开挖扰动和岩体的水理性,需按式(16)确定岩基承载力特征值;

4)工程实践发现对于完整、较完整、完整性差的岩体,应将其视为脆性岩体,按脆性破坏原理采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来确定岩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5)《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法作为岩基承载力特征值,不需折减,已偏保守;

6)将完整性系数KV=0.35确定为脆性岩体与非脆性岩体的界限,兼顾了塑脆性破坏,更符合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3]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小型水利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410―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2009.

[4]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9

张某于2000年7月向某房地产开发公司预购了一套商品房。入住后张某发现该房墙体有大面积裂缝,分户墙不隔音,房顶漏水等问题,遂向房地产商提出了异议。房地产商向张某出示了区质检站作出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及房屋所在辖区建设行政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证明其所建商品房质量合格。张某遂以在商品房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区建设行政部门却仍予以备案的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诉请法院判决确认区建设行政部门的备案行为违法。

在处理原告的起诉时,受诉法院对于建设行政部门的验收备案行为应如何定性以及是否属于行政诉讼调整范围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备案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理由如下:第一,备案行为是房地产开发商向建设行政部门报告房屋建设情况以备查考的行为,只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客观描述和记载行为,本身并没有任何行政决定的效力;第二,备案行为只是行政机关的内部备考行为,不具有外部公示性,因而也就不符合行政诉讼调整外部具体行政行为的范围要求;第三,备案行为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没有实际影响。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只有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有实际影响的行为,当事人才可提起行政诉讼。备案行为只是对工程质量验收报告以及质检部门的监督报告进行登记、收讫的形式,不会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形成行政确认,对当事人权利义务有实质上影响的是工程质量验收报告以及质检部门的监督报告,而这两个报告是一种专业技术鉴定,在工程质量认定过程中,也只起到证据的作用,是否有效还要接受司法机关的评判。

另一种意见认为,备案行为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属于行政诉讼的调整范围,法院完全可以对其实施司法审查。理由如下:第一,备案行为是建设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作出的行政行为。根据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备案行为是建设行政机关在本行政区域内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督和管理的行政行为。第二,备案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备案即是向主管机关或有关职能部门等报告事由,以备查考。以此观之,建设工程验收备案就是特定的建设工程施工人(本案中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向建设行政机关报告工程完成验收情况,行政机关予以登记备案,以供行政机关检查和监督的行为,具备行政行为的个体性。第三,备案行为能产生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效果,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即建设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予以认定、确认的行政行为。根据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备案机关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应当在收讫竣工验收备案文件15日内,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这就是说,在备案收讫后15日内,如果建设行政机关未作出“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的行为,那就视为建设行政机关在事实上确认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宣告完成,工程质量合格。这一事实上的确认行为,无论对房地产开发者还是对购房者都会产生行政法上的拘束力。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地质工程的定义篇10

 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毋庸讳言,许多地区还仅仅处于低水平的“普九”阶段,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现代化大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当前的目标是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务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则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真正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统一要求,平均发展,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在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再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内乃至全国的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实施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均衡发展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以此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间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系统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及同一地区校际间资源的差距,致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中小学薄弱学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择校热”、“多收费”、“乱收费”现象的产生。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改造薄弱学校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对于一时难以改变面貌的薄弱学校,可通过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或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改造。二是要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三是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加大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校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并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体教师。四是要挖掘学校自身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要把改变薄弱学校面貌的任务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作用上。要抓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真正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五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要对薄弱学校进行联合专项督导,帮助和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薄弱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软件”水平有质的飞跃。同时,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增强其社会信誉。

二 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规范化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降低整体水平,简单地寻求发展程度的整齐划一,而是在提升整体水平基础上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重点关注薄弱学校,使其尽快缩小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又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即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制定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有关标准,可以使每所中小学校的教育在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可以约束政府部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高质量“普九”的重要工程,做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深圳市政府在第三次“全教会”后,把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标准》,市、区两级共同筹措两亿资金,分3年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2年初,深圳市新建中小学15所,一律按照现代化建设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郊率管理。如今,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再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每一所学校都受到重视,每一个孩子都接受着相对公平的义务教育。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标准是受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约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其建设标准也要相应地提高。为了适应高质量、高水平“普九”任务的要求,需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标准。在新一轮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既要注重学校硬件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软件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标志着现代化教育的信息技术,更不能忽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实施中小学教育标准化工程在完成的时间上,要有灵活性,发达地区要短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稍晚一些,但要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三 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现代教育手段。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大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此,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为实现区域内、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发展也不平衡。因此,要想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要加强宣传和政策规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认识。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对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各级领导的观念转变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掌握教育信息技术,使之成为内行。其次,要健全组织体系与法规建设。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有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至少要明确一位副职分工负责此项工作,要把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规划,切实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逐步制定必要的法规政策,使各校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

二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保证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在信息技术硬件投入上,不能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拖延或凑合信息技术硬件建设,要想尽各种办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入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永远是不够用的,没有哪一个地区的教育经费多得用不完。有鉴于此,不能等待,要创造条件,把钱花在对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有价值的地方——信息技术教育上。同时,我们应加强校园网建设,在建网、建队伍等方面予以全面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力争校校联网,使教育信息流动起来,促进师生在网上交流,以激活各地区各级学校的信息教育。

三要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组织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构成的队伍,注重教学软件与课程相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研制出高质、高效且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供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课件。同时,各地区应积极组织实施各学校校园网的连接工作,推广虚拟上网及视频点播技术,由“信息资源中心”将网上有关信息集中“过滤”下载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不同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受到网上学习的便利。

四要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切实加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建设,凡具备条件的师范院校,都要积极开办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到中小学任教,尤其是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另外,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工作,使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五要逐步建构完善的信息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装备数量、质量、使用及信息技术开设的教育课程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以避免一些学校只把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当做摆设,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或随意减少课时,不注重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和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原则,以考核技能为主,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与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这三大能力出发,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着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在师资引进方面,应优先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应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倡导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并将此做为重点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师资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要有政策上的保障,如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资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应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同时,要加快教师“校本”培养、培训模式的构建,落实“以师范院校为基地,教学、科研、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新师资“校本”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立足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融学习、探索、教学于一体”的在职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确保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 深化升学制度改革,实现生源质量均衡化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包括学校硬件建设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学校软件建设的均衡发展。其中,生源质量则是学校软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智力和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生集中在好学校一起学习,落后的学生集中在薄弱学校一起学习,那么,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受到的环境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样就无法体现义务教育所主张的公正、公平原则。因此,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深化学校升学制度改革,使学校生源质量大体相当。这就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决心,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坚决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彻底取缔重点校、重点班、校中校、共建班,加大重点高中分配给各普通中学升学指标的比例,坚决不收“择校生、条子生、高价生”。这样,择校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在现阶段校际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做对一些学生也不公平,但从长远来看,尽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短暂的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脱钩,建设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学校间生源质量均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