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技术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1:06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1

工作中以身作则,团结同志,给领导当好参谋,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能够出色地完成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专业技术工作

1、负责植物疫情防控补助项目

对工作及早安排部署。及时将我市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向市农委、市政府汇报,争取领导重视。为了预防该病害大发生造成农业减产,预从农药企业购买预防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种衣剂免费发放给黑河市万亩示范片的示范农户,实施拌种面积20500亩,主要发放给为我们进行大豆万亩片示范区。市植保站按照统一监测技术规范,按时、规范开展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和发展动态。每年市植保站都组织开展3-4次全市大豆疫霉根腐病专项普查,对新确认的疫情快报市植保站和省植保站,并采取封锁措施,对上年发生的疫点要加强跟踪调查。严格执行疫情月报和年报制度,每个月3日之前将上月监测情况上报市站,年底上报年度监测总结。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大豆疫病工作动态,二是通过会议和培训班来宣传和推广大豆疫病防控技术,三是印发检疫宣传技术资料,全年共印发技术资料2000余份。

2.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认真做好病虫草鼠的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机及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系统,准确预报,提高病虫预报和防控技术入户率,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不同时期和季节,将病虫发生动态、防治方法及意见反馈给各乡镇主管领导和乡镇农技推广站,并通过移动通信公司的公共账户了近20000条农业信息,包括春整地注意事项、水稻苗期病害的预防、玉米病虫害的预防、大豆根腐病防治等,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

3、植物检疫工作

每年8月对五大连池市的十余家种业进行种子繁育的产地检疫工作,确保检疫性病虫害不从我市传出,每年约开具产地检疫证200份。调运检疫工作每年检疫商品粮进100批次,600万吨。自负责植物检疫工作后,保证该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4、三减工作

1、减少化肥施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在保证示范田产量的前提下,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测土结果,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实现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每亩比农民常规施肥节省化肥1.5公斤。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5%以上。二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每亩施用秸秆有机肥0.6立方米,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5公斤。三是推进秸秆直接还田。每亩秸秆还田500公斤,实施3个周期(每个周期3年),可提高土壤有机质0.6个百分点以上,每亩可节省化肥3公斤,并且使土壤理化性状向良性方向发展。四是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在示范田推广分层施底肥、侧深追肥以及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科学施肥技术,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土壤调理剂等肥料的应用进程,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2、减少农药施用量。一是推广先进施药机械。实施“换药械、降药量、减药害”行动,通过在示范田区域内更换四轮中型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三轮小型高秆作物喷雾机、落后喷杆喷雾机的喷头,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二是改进施药方式。通过改变药剂剂型,用水乳剂替代乳油,可减少化学助剂量70%以上。合理轮替使用农药,延缓抗性产生,可节约超标使用的20%用药量。三是改进病虫害防控方式。应用现代植保机械,开展专业化防控,逐步扩大飞防面积,提高农药利用率。大力推广以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赤眼蜂生物防控和专化性诱杀、趋避性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减少除草剂施用量。推进定量化精准施药,加快更新现有落后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和农民自制的非标喷头体,改苗前土壤封闭为苗后茎叶处理,用药量可节约一半以上。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委托;农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036-03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参与农技推广,将对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再建实现微观层面的补充。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一、基于博弈论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理论分析

1.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图1中,局中人1代表农技推广机构,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博弈第一阶段是农技推广机构选择是否委托。如果农技推广机构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e(0),即无专合组织支付的服务费用和专利费方面的收入。当该方面的收入对农技推广机构至关重要时,农技推广机构收益为零,甚至为负;而此时专合组织的收益为F(0),维持原来技术水平的经营收益。农技推广机构选择委托之后,由专合组织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专合组织选择拒绝,其结果与农技推广机构不委托完全相同。

2.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上页图2中,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局中人3代表农户。博弈第一阶段是专合组织选择是否委托。如果专合组织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R(0),即无组织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时的经营收益,此时农户的收益为i(0)。当专合组织选择委托之后,由农户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农户选择拒绝,其结果与专合组织不委托完全相同。如果农户选择接受委托,进入博弈第三阶段。农户面临两种选择方案:一是选择努力,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实现共赢,分别获得较高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也将因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而从专合组织获取较高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共计w(s),与此同时,农户由于努力采用新技术会影响其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造成的效用损失为m,即机会成本m。由此可知,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为R(e)-w(s)与R(S)+w(s)-m。二是选择偷懒,此时因农户采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分别获得较低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获得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及机会成本也将降低为w′(s)与m′。因此,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是R′(e)-w′(s)与R′(S)+w′(s)-m′。当R(e)-w(s)>R(0)或者R′(e)-w′(s)>R(0)时,专合组织会选择委托;当R(e)-w(s)i(0)时,农户会选择接受,否则拒绝。因此,这仍然是一个双向决策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上节分析了基于博弈论视角下专合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所涉及的两组不确定性委托—模式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这一节主要是针对上述两组非合作博弈均达成委托情况下,也即专合组织成功参与农技推广时,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首先,从总供给方面来看。在没有发展如农民研究会、农民协会、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供给的中介组织体系之前,中国的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单一化的推广主体,再加上较强的行政色彩和市场激励不足,虽然每年中国新涌现出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多,但仍面临着推广不足、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靠专业农技推广机构这种单一面源式的推广机制往往在农业科技成果或农业技术社会总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覆盖面以及信息传达方面的问题而使实际总供给下降。而一旦引入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中介农技推广组织,将会发生蝴蝶效应式的扩散,受众(农民)能够接触到的农业技术增加了,社会总供给从S平移到S′。其次,从总需求方面来看。传统专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或部门总是高高在上,再加上中国农户普遍小而散的分布特征,使得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未能发生普遍的直接的联系,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机制出了问题,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乏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层农村群众组织,它可以通过不断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快速有效的扩散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一旦有了利益的激励,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带动农业技术总需求的上升,需求曲线从D平移到D′。从图3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之前,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为Q0。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进来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影响。第一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供给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科技成果量,也即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量,由Q0上升到Q1,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aBe1e0的面积。第二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需求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再次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技术量由Q1上升到Q2,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p1p2e2e1的面积。因此,社会的总福利共变化了aBe1e0+p1p2e2e1的面积。出于增加社会总福利的考虑,也应积极促使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委托的达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强有力作用。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发挥大培训的“双联”作用

上联科研院所和专家技术,下联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承接和传向农村,把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实现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

(二)坚持发挥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科技明白纸等手段,重点围绕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结合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三)坚持发挥专业农民培训的主体作用

将承担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工程项目任务,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紧密结合,用工程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时机,深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职业教育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农业企业,把理论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衔接,吸引更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继续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深化“农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阳光工程等项目提质增效培训5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在校学员生产技能专项培训3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

(一)办好“空中课堂”

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农耕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栏目,以及各级农广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相关栏目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粮棉油高产优质及防灾稳产技术,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标准园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指导,以及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等。

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农业系统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农耕文化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与农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办好“村头课堂”

深入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行动,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结合,把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专学历教育等各种班次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闲田开发利用、冬春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办好“田间课堂”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在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中,注意发现和培植“土专家”、“田秀才”和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田间课堂”留下来、固定住。

(四)深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四、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定计划

各级农广校要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要求,摸准农民培训需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总体方案中。请各省(市、区)农广校于每年年底前向中央农广校报送年度工作方案。

(二)集中动员促行动

每年12月,中央农广校组织召开卫星视频会议,启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各级农广校要同时安排本地的启动会或现场培训会,做到同步启动、上下联动、迅速行动。

(三)明确责任抓落实

各级农广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形成大培训工作合力;要明确责任要求,建立考评机制和办法,把各项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大培训万村联系点”制度,中央农广校在每个省(区、市)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省级农广校在每个地(市、州)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地(市、州)农广校在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县(市、区)农广校按照产业布局或培训班次确定一批大培训联系村,使大培训联系村总数达到1万个。

(四)加强宣传造氛围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开展经常宣传、做好集中报导。中央农广校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开设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专栏。会同各地农广校组织开展“大培训记者百村行”活动,形成《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百村调查手记》。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4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农技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从我县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培训,采用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与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工作格局。

(三)完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便捷地传递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

三、目标任务

围绕全县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的目标任务,着力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着力提升农民素质。今年实施“1231”冬春农技培训工程,即: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00人,提高他们生产技术指导水平;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200人,提高农民信息致富能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训300人,提高农民职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务农本领。

四、培训内容和形式

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要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

(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远程科技培训

结合农事季节,通过县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每月播放一次科技碟片,让农民不出村接受专家老师的科技培训。

(二)整合项目培训资源,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以省农民培训工程为龙头,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3月份,重点面向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采取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形式,举办一期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三)结合农事季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

利用春季培训黄金季节,组织开展科技大集、科技大蓬车等活动,把实用技术培训各种班次办到园区、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

同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及时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培训讲师的科技涵养和知识技能。

(四)抢抓培训时机,开展农业信息培训。利用县农干校手提电脑培训设备,通过在乡镇建立“移动课堂”的形式,举办农业信息培训,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委成立农业科技大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和总结宣传等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上下一致,整体联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5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6

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讲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全区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技术业务素质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挑战和做好年农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对象

重点向那些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成果的农民传播相关知识。培训农民3.5万人次以上,主要是针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田大户等实用人才600人,培训区乡两级农业站的农技推广人员50人。

三、培训内容

推广普及玉米、水稻、大豆良种和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农区统一灭鼠技术、旱作节水技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少耕、免耕栽培技术、高油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绿色水稻综合生产技术、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栽培技术、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四、培训形式

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以下简称“冬春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讲课、电视讲座、播放专题片等形式进行。

(一)重点解决全区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疑难问题。邀请我区“冬春培训”技术依托单位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专家授课。集中办班讲课。由区乡两级农业站技术骨干讲解种植业实用技术。

(二)组织广大农民收看电视专题讲座,电视讲座。春节前后在区电视台举办专题讲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电视收视率,以此来扩大培训面,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农技推广部门和区电视台要加强合作,将年重点推广的实用技术制作成专题片,区电视台播放。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挂图》3万张以及其它技术资料。指导农民搞好生产经营。

(三)参与兄弟单位的科普活动。积极参与科委、科协、工商等部门组织举办的科普活动。

五、时间安排

活动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完成培训师资等培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活动阶段:按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冬春培训”活动,全面掀起“冬春培训”高潮。具体安排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

(三)总结阶段:完成检查验收和总结报告。

六、组织保障

(一)区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加强领导。冬春培训”今冬明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区里成立由主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各乡镇(街道)主管农业的乡镇长(主任)为成员的冬春种植业科技培训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农业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区农业局副局长兼任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负总责,主管农业工作乡镇长(主任)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7

1.1机构设置

区里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个,双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建于1983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部设置:“七站二室”。即: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信息站、基层站、经作站、环保站、化验室、办公室。全面负责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等工作,是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24个,都有办公场所,行政隶属乡镇政府直接管理。

1.2推广队伍

市、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共有各类技术推广人员177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有职工63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农艺师技术职称的21人,具有农艺师技术职称的17人,具有助理农艺师技术职称以下的14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34人,中专学历2人,工人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30.1%;大专学历占总人数54%;中专学历占总人数3.2%;工人占总人数12.7%。50岁以上8人,占12.7%;45~50岁9人,占14.3%;40~44岁23人,占36.5%;30~39岁16人,占25.4%;25~29岁6人,占9.5%;25岁以下1人,占1.6%。双城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现有114人。其中:本科10人,占8.8%;大专62人,占54.4%;中专24人,占21.2%;中专以下20人,占17.6%。高级农艺师5人,占4.4%;农艺师33人,占28.9%;助理农艺师25人,占21.9%;助理以下18人,占15.9%;无职称33人,占28.9%。50岁以上19人,占16.7%;40~49岁52人,占45.6%;30~39岁42人,占36.8%;30岁以下1人,占0.88%。农业院校毕业45人,占39.5%。

1.3经费来源

市推广中心经费来源为市财政,乡镇服务中心经费来源乡镇财政。

2存在问题

2.1经费不足。

财政只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农技推广费用等一点没有。由于农技推广是无偿为农民服务,没有经营性收入。要想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2.2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

乡镇推广系统近几年的改革,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断增大,乡镇由114人技术人员,其中农业院校毕业技术人员45人,占总数的39.5%。

2.3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市乡两级农技人员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能力均有待提高。由于知识更新很快,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多深入到田间地块进行生产实践,这样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级农技人员,由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对农业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农业生产。

2.4乡镇推广队伍不稳定

乡镇农技人员可以说“一人多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使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业务工作,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

2.5农机与农艺脱节

存在农机和农艺脱节,严重阻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建议

为了确保农技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确保农技推广和办公经费。

只有经费保证,才能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整治和完善农技推广队伍

出台相关政策或文件,限制或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行列,净化农技推广队伍。

3.3提高农技人员整体水平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修学习、深造等,提高农技人员科技水平,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我们注重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每年都要举办几次培训班进行培训)

3.4确保农技人员从事本职工作

乡镇级农技人员,不要“一人多用”,要是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要做多面手,啥都懂一点,啥都不精。

3.5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作用

农业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率先应用新技术,推广新技术,是本村的种粮大户、高产大户,是当代的新型农民。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3.6实现科研与推广结合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623人。其中高级职称537人,截止年底。中级职称4528人,初级职称2518人;全县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21人,引进各类人才653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8人;中青年成为技术人才队伍的主要力量。人才的学历层次有较大提升。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2人,本科学历3052人,大专学历4996人。

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来。通过内联外引、公开聘用等手段,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结构、分布、整体素质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自行业和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站在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来重新评估我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不难发现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总量大但行业分布不平衡。从我县专业技术人才行业分布情况看,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正处于一种畸型发展态势,个别专业技术人才呈膨胀型增长,如教育、卫生行业类专业技术人才高达4601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才的58.56%与此相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农业、工业生产一线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少。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45%工程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比例为3.13%其他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增长缓慢,全县专业技术人才统计类5人、新闻类3人、播音类1人、体育类1人,另外翻译、艺术等为空白。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层次不高,质量偏低。一方面,表现为学历偏低,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县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学历的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038%大学本科学历的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0.2%而大专以下学历的占到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41.95%其中在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中,有约30%以上是通过函大、电大、业大、自学考试等渠道获得的学历,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存在着先天性的营养不良”另一方面,表现为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人才匮乏。目前全县在职称评审方面“重年龄轻能力、重资历轻水平”问题还比较普遍。三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率较高,而且其中大部分都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特殊。

二、具体做法

1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长远利益出发,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求全面加大了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力度,每年年初都专题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订人才发展规划,突出加大了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投入。政策倾斜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科技人员管理的意见》关于人才兴县的若干规定》关于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其中《关于加强全县科技人员管理的意见》就明确规定县内科技人才在经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当年可享受县人民政府“特殊贡献津贴”并予以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或行政职务;对个别业绩显著的可破格晋升一级职务或低职高聘;连续三年享受“特殊贡献津贴”者,可作固定津贴终身享用。各方面扶持政策的出台为全县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纵深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财力投入方面,县委、县政府在财力每年投入10多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加强对全县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促进了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此外,近年来我县也逐步加大了向上争取专项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的力度,如年就从省财政厅争取外国专家培训经费5万元,年又从省财政厅争取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员培训经费5万元。县委、县政府通过“广种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方式为全县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一个“惜人才、聚人才、重人才”良好氛围。

2内联外引。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力度加大。通过充分利用与省、市建立的人才交流共享平台组织县内相关单位参加省、市组织的人才交流会,先后为县内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中、高级人才1000多名,有力地改善了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加大。一方面实行内部培养,先后聘请湖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岳阳职院等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授课,组织专家解难释疑。同时专家服务室聘请县内2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县级学科带头人和科技拔尖人才,分设农作、植保、土肥、经作、蔬菜、水产、畜牧、兽医、林业、农机、工业等七个小组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达500多人,使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所占农业人口比重较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二十多个百分点。

3深化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也不断强化了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反哺功能。每年三月是约定的技术咨询月,五月是技术巡回演讲月,充分利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县内有关专家开展下乡服务“三农”活动,走乡访镇主动送技术上门。同时积极深入各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如县插旗芥菜有限公司腌菜残液污染农田、芥菜变烂的问题通过省农科院的专家得到妥善解决;县同兴石材有限公司营销策略滞后,通过现场指导得到有效化解。从年插旗镇农科站技术员刘纯辉选育出的32系”优质棉种使亩产量增加15.19%~24.5%并陆续推广至全国各地到年“农杂棉62研发推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造出的各类专业技术成果在不断为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了技术,如从武汉大学生物系引进的生物药剂和上海引进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为全县蔬菜业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近年来先后组织建立了韭菜示范基地、优质稻示范基地、养鸡示范基地、河蟹养殖基地、大口鲢养殖基地,利用经济效应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了农民人民均收入。科技成果的转化,拉动了GDp增长近2个百分点,使社会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三、建议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突出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纳入劳动合同管理、由编制管理为主逐步过渡为经费管理为主,人事关系实现社会化管理,变养人为养事,真正做到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改革分配制度,突出解决能高能低的问题,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严格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积极推进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

2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以县职业中专为基地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根据政府引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原则,开展以“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选送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进修、脱产学习。组织实施“名师工程”名医工程”注重抓好社会人文类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选拔一批思想品德好、技术业务精,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县各个学术和技术领域起骨干核心作用的科技领先人才。

3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战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等计划工程,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乡土人才。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投入,逐年增加对农业科技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强人才智力扶贫制度化,定期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智力支农服务;建立有利于农村人才发挥作用的奖励制度,鼓励和引导农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实施农村人才奖励倾斜政策,重奖在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知识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和取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农村人才。

4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人才储备制度、公开招聘制度、人才住房补贴制度,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竞争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放宽人才准入限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联系,积极和省、市外国专家局对接,加大高级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县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推广人才派遣制度,实行以智养智,不断提高我县人才发展的综合水平。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9

我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73多万亩,单产438公斤,xx年年播种面积达到81.5万亩。自xx年9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小麦示范县,到目前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小麦示范项目。经过努力,xx-xx年度和xx-xx年年度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工作已经圆满完成,顺利通过省农业厅和农业部的考核验收,在考核中两年的总成绩均居前列,得到了省农业厅和农业部的认可。

二、2009年科技入户取得的成效

2009年全县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平均单产、总产、示范户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三、2009年科技入户实施情况

(一)根据工作变动,成立、调整了领导小组、专家组,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专家组及科技入户办公室的职责,明确分工。

(二)确定和调整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

技术指导单位仍由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检测中心等业务单位承担;技术指导员末位淘汰,并调整个别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指导工作的人员,并按项目要求选拔优秀技术人员补充;

(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个别示范户

示范户原则上保持不变,仅调整部分因土地调整导致无麦田的示范户,调整进的示范村、示范户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项目要求产生。

(四)确定小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综合历年来各品种在我县的综合表现和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前两年示范效果,本着推广优质、高产小麦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原则,在充分调查和听取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2009年邹平县农业科技入户小麦示范项目主导品种为济麦20、济麦21、济南17和济麦19,主推小麦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项技术。

(五)总结经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和监督,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

在认真总结前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科技入户实施方案》和《科技入户管理办法》、《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考核细则》、《示范户考核细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对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实行合同制、考核末位淘汰制。一是由示范户根据《手册》对项目实施者的指导、培训等工作内容适时进行记录和评价;二是农业局通过电话访问、与示范户座谈、进行实地检查等方式对技术服务质量进行督查;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一是财政部门监督项目资金应用,二是农业局由计财股配专人、设专帐,监管控制项目资金应用;同时对外设科技入户监督电话,方便示范户及社会各界反应各种问题。科技入户办公室为50名技术指导员和1000个核心示范户分别建立了详细的档案材料。

(六)将各项材料详细整理归档,整个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七)加强动员和宣传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行动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和实施效果,与电视台等各媒体合作,定期制作科技入户专题节目,制作印发了《邹平农业》科技入户专刊,积极利用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营造科技入户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作。

(八)认真组织入户指导,确保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由专家组在小麦生长关键时期,根据生产情况制定技术指导方案,技术指导员以专家组技术指导方案为参考,制定详细的分户指导方案,及时入户指导;科技入户办公室定期通过电话抽查,确保入户效果。截至目前,已经组织入户指导4次,并进行了电话调查,在3月底印发了《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对前期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

(九)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2009年,科技入户办公室相继邀请省农技推广总站鞠正春博士、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张真和处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教授、市农业局农技站金宗亭站长、科教科刘树泽科长等专家、领导来我县指导工作,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十)入户效果督导

科技入户办公室专门负责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执行会议签到制度,并在每次入户结束后对示范户进行100%电话调查督导,以了解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的工作情况,对发现的问题以《科技入户工作简报》形式通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最后考核成绩,与最终劳动报酬挂钩,充分调动了广大技术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十一)适时对示范户进行物化补贴,引导示范户搞好麦田管理

根据我县今年实际,确定今年物化补贴以叶面肥的形式兑现。在2009年项目资金尚未拨付的情况下,自筹8万元资金为全县每户示范户补贴一箱叶面肥,由技术指导员送肥到户,物化补贴兑现率100%。

农业专业技术总结篇10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技推广的经验,提高我国农技干部业务水平,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四川、江西、福建、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山东、江苏、新疆、上海等11个省、市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共20人组成赴美农技培训考察团,于1996年10月8日至29日在美进行培训考察。这次培训考察,内容广泛,涉及到美国农业的宏观管理、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方法、农技项目管理、设施农业、通讯技术和农业政策等。大家反映,通过培训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培训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培训考察情况

我团到达美国后的培训工作是由美国洛杉矶国际咨询公司负责接待和安排的。在美期间的培训考察活动主要是在加利福尼亚及哥伦比亚特区进行的。培训考察的方式以专题讲座、结合现场考察,采取听、看、议相结合。培训考察经过是:先后在加州理工大学农学院、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南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听取了有关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实地参观考察了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农技现场、加州的农场、加州大学农业试验中心,最后在华盛顿拜会了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有关专家。

培训考察期间,大家听取了中美人才交流协会会长,美国克勤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北京、复旦、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联合国专家、中国税务改革项目顾问顾衍时“美国农业宏观管理体制”、美国蒙特利公园市商会执行董事克特·塔尼斯“加州农业经济与技术转移”、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贝克博土“关于农技科研新项目的介绍”、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美中导报》副主编邱征成“美国农产品流通与组织”、洛杉矶国际咨询副总裁“美国州农技部门的作用”、加州州立大学教授洪有才“旱作农业的灌溉技术”、加州大学河边分校原自然科学和农学院院长凡帝岗教授“美国及加州农技推广体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植保专家尼克·吐斯卡诺介绍的“植保技术”、加州南部地区农业和自然资源技术推广主任史密斯博士“农技推广体系介绍”、加州发西洛县农场主奥文·彼特“关于农场经营情况介绍”、加州大学科尼农业中心管理人员“关于农业科研情况介绍”、加州农业局副局长a·亚特“关于加州农业介绍”、加州农业局经济学博士瓦什卡·斯文卡“加州农业和轮换型灌溉技术”、加州农业局研究人员凯斯·卡蒂“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加州大学戴维思分校国际农业合作部主任“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美国农业部国际项目专家马克尔、马盖先“美国研究、教育和推广合作社”。

应美方要求,我团向美方介绍了我国农技推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农技推广工作的改革情况,得到美方的好评。

二、美国农技推广的特点

大家在培训和考察中认识到美国之所以会成为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是与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分不开的,美国农业的高速发展为全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目前美国以2%的农业人口生产出的农产品,除满足全国2.6亿人的生活外,还大量出口,究其原因,这是与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技推广工作分不开的。其特点十分明显:

1、政府重视农技推广工作

美国自1914年建立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各届政府都高度重视。

一是美国国会专门设立了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其宗旨是领导和组织全国性的项目和进行政策决策,它是依照国会批准建立的专门机构,具有立法并代表各州和地区进行农业重大决策的职能。负责全美各州农业研究、教育、推广服务合作社与公立大学和学院相关事物的计划制订,并与农业部推广局制定战略计划、确定项目和预算重点;还负责发展和维持与其它联邦机构全国性组织和协会的关系。

二是在美国农业部,专门设置推广局,负责全美推广战略和项目计划的制定,美国国会的农业推广组织和政策委员会确定项目重点和预算重点。

由于国会和农业部均设有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推广工作在组织上、政策上得到了保证,从而推动了全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较充足

据我们了解,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政府。国会批准联邦所需的专项技术推广经费,州负责州的预算,县负责县的预算。国会批准联邦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预算约占全美总预算的1%。每年全美联邦、州和县三级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达2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占30%,州政府占50%,县政府占20%。1996年联邦预算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高达8.81亿美元。由于各级政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比较充足,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专心地从事技术推广,不需花费精力去从事经营销售。这是推动美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3、农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行合伙制。推广合作社(CeS)是1914年国会颁布的《史密斯-里夫合作推广法》,其基本内容是由联邦政府与土地赠与学院、大学和地方政府成立合作性的教育实体。向那些对农业和相关科目有兴趣的美国人提供非正式的教育。赠地学院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支持。

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美国国会为加强农业部,于1994年又通过了农业部重组法。该法将各州研究服务的农业合作社(其前身是农业部实验站办公室)和推广服务部,作为推广合作社中代表联邦的合伙人,一起合并成立了全美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服务合作社,即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局)。该局通过与全美50个州,以及波多里格、关岛和处女岛等美属领地的农业技术实验站合作工作。通过与土地赠与法成立的大学、学院合作建立起覆盖全美的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的研究、教育和推广。现在,全美形成了联邦、州立、私立三大系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联邦农业部有推广局、州农业局设有推广办公室,州立、私立大学有农业技术试验站,地区设有农技推广办公室,县有推广站,(县站有5?人)。已形成了三条线、三个层次的农技推广体系。

4、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在改进

(1)直线式推广法

长期以来,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了适应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推广方法。这套方法被美国人称之为直线式推广法。即由农场主向推广顾问提出生产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推广顾问对农场主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自己能解决,就直接向农场主解答,先告诉他怎么办,如自己不能解决,就向推广专家反映。推广专家对推广顾问提出的问题分析后,如能解决,就向推广顾问解答,不能解决,就向研究人员提出。研究人员再分析,能解决的,就向推广专家解答,不能解答的,就进行研究,研究出办法后,再告诉推广专家,逐级反馈给农场主。直线式推广法的模式为:

农场主──推广顾问──推广专家──研究人员

上述办法是美国过去长期采用的推广方法。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套办法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2)交叉式推广法:

现在,美国形成了一套新的推广方法,即由商品研究委员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向农场主提出自己需要的产品名称、数量、质量、价格,并预付一部分贷款,农场主根据商品委员会的要求,分别向推广顾问、推广专家对植保、运输、加工提出技术要求。然后被要求的对象再分别根据农场主的要求进行推广、研究、服务。这套方法被称之为交叉法,其模式为:

农场主

推广顾问植保环保人员

推广专家运输加工人员

研究人员消费者、市场

商品研究委员会

交叉法的核心问题是三个,一是合伙制,二是工作小组制,三是利益均沾制。

5、农技教学、研究和推广相结合

美国农技推广三结合中的教学体系是根据美国国会1862年6月2日的《莫瑞尔法》即《土地赠与法》的规定,由联邦政府为各个州划出一部分公有土地,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各州也可以将土地出售的所得经费支持建立农业和技术学院,为农业培养专门人才。188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海奇法案》,在全美各地建立了一些农业试验站,他们与农业学院平行,同农业部的实验站办公室相互联系,同各州农业学院发生关系,开展农业试验和研究工作,加上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史密斯-里夫法案》,一起为美国农技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为了抓好三结合,各赠地大学还采取了不少办法。一是根据来自于生产实践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二是教师在科研、教学、推广上各有侧重。搞教学、科研的是推广人员的后盾,解决推广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设立的推广教授、推广顾问负责搞推广,互不扯皮;三是对推广人员定期回校进修,更新知识,并鼓励他们取得更高的学位;四是召开教学、研究、推广人员研讨会,探讨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五是为提高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组建“四H”(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俱乐部。目的是提高农村青年的理论、实践水平、领导和管理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六是广泛的农技服务,如农场现代管理、现代生产技术、机械化作业技术、新产品开发、农业环境保护、社会心理、公共和卫生行为培养、食品与营养、家庭经济预算等方面的服务。

6、农技推广项目实行评估制

为了科学确定农技科研和推广项目,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套项目评估制。其程序是先由县提出项目推广的中期(四年)和短期(当年)计划。这个计划由县农校负责起草,经县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银行家、企业家组成)一起研究确定。因为顾问委员会在州、县预算中能帮助推广站,争取多安排预算。县上推广计划确定后,交给州大学,经大学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后,送给州政府(州政府主管机构是州农业局),州政府再根据全州的情况把项目审定后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再把项目交由相关专业的专家审核,然后由联邦政府负责下达各州,并检查督促项目计划的执行。

美国的这套农技推广项目的评估办法,其最基本的有两点。一是推广项目是先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二是各赠地大学是把研究、教育和推广结合在一起的纽带。

三、美国农业科研新动态

根据我们在加州大学、加州农业局和美国农业部推广局的了解,美国已经研究制定了九十年代农业科研的6个方面重点。即环境和资源利用及保护;营养食品与安全健康;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场体系和植物体系。目前美国在农业上进行的一些超前科研项目有以下几个。

1、旱作农业灌溉技术:由于美国西部七州均处于沙漠地带,干旱缺水是影响农业的关键因素。如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人口2500万,耕地一亿英亩,其中农耕地2900万英亩,种植和饲养的牲畜品种多达250种。农业一直处于全美领先地位,95年农业现金收入22l亿美元,出口创汇117.2亿美元,占美国的20%。但由于地处沙漠,有水灌溉的农田只有800万英亩,只占农耕地的20.6%。农业用水、居民用水、牲畜用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有鉴于此,农业部和加州农业局在如何解决沙漠农业灌溉技术作为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已找到了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沙漠灌溉新技术,目前,该项技术已进入商品性阶段。另外,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教授研究的浸润或灌溉技术,可使浸润度达到100%,比喷灌省水40?0%,该项技术已完成试验,进入示范阶段。

2、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南加州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口最密集地区,有1500万人,占整个加州的60%,由于人口集中,粪便、废水污染环境,成为都市农业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农学院正在进行一项如何利用粪便、粪水,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加州中部地区是农业区,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为解决这个问题,加州农业局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专家们设立课题进行研究,以减少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农业植物保护技术。植物病虫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大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农业部研究教育合作推广系统开展了用赤眼蜂防治苍蝇,用荷尔蒙诱歼害虫的综合害虫管理技术的研究,并得到初步效果。

四、对我国农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农技推广投入。建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在每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增加农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彻底改变农技人员“创收、不务正业”的不利局面,以确保广大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经费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尤其是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要有较充足的经费,组织、实施好全国性、区域性农技推广项目。

2、完善农技推广法。我国前几年颁布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因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很难落到实处。建议农业部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特别是在地位与作用保障措施、权益保护等方面要尽量细化,以便操作。

3、加强贮备性技术的试验研究。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的重大农业技术也很迫切。建议农业部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农技部门对“旱作农业技术、高附加值技术、高产优质低耗技术、病虫综防技术、沙漠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4、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各级财政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条件。重点建设好通讯信息传播设备、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和推广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工作用车。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陈海章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

翻译:何艳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艺师

团员:郭亚平江西省农牧渔业厅

副厅长高级农艺师

张耀曾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徐志平福建省农业厅粮油处技术站

站长农艺师

蔡元呈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张彪辽宁省阜新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盖喜平黑龙江省嫩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

站长

殷立松浙江省农技推广总站

站长

戚其强山东省威海市农技站

高级农艺师

王广俊山东省兖州市农技中心

农艺师

马继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王一线江苏省淮阴市农业局

科长农艺师

石建国山西省土壤工作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王洪田辽宁省盘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褚建平上海市奉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主任农艺师

龚景武湖南省常德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

李时清新疆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

辜文育四川省重庆市农牧渔业局

副局长